No.2232
梵嚩日羅馱睹私記

釋真興述
輸入者 徐麗玉

祕密之法意趣難解。真言印契任口與手。但其觀行文隱義邃。始行初心人可迷即身成佛。今依管見指其位次。同學之輩幸留意耳。
軌云。歸命禮普賢金剛蓮華手說修瑜伽法(云云)述云。此譯家歸敬之文也。言普賢者佛部遍照尊。言金剛者金剛部金剛手。言蓮華者蓮華部觀自在。手言通二。譯祕密人必先可歸三部尊故。言瑜伽者唐云相應。與法合故。
軌云。先應禮三寶長跪合蓮掌運心對聖眾陳罪應隨喜勸請及發願(云云)述云。軌有四品。一成身會品。明從初發心至佛果位之行相故名成身。二羯磨會品。明諸尊自體之業用故名羯磨。三三昧耶會品。明諸尊本誓之相狀故名三昧。四供養會品。明弟子承事之儀則故名供養。初成身會大段有三。初明三劫修行。次明果位正體智。後明果位後得智。初明三劫。於中有二。一明發心。二明修行。明發心中有五。一歸依。二懺悔。三隨喜。四勸請。五發願。夫發大心人必先歸三寶。至心懺悔罪。隨喜三寶德。勸請說教法。發求菩提願。故有五種。凡修瑜伽略有五。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通達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此即明初位之初心。始入第一僧祇位也。發菩提心有四種緣。一見佛菩薩神變威德。深生信解發菩提心。二聽聞正法。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三觀見正法將欲滅沒。為令久住拔濟眾生住持法藏發菩提心。四觀見末劫濁惡眾生多起煩惱擾惱身心。為度彼故發菩提心。
軌云。次觀一切法遠離於塵垢(乃至)器界皆清淨(云云)述云。第二明修行資糧位中。分以為二。初明四十心以前位。後明四十心位。明以前位亦分為二。初以三相對明其勝利。後以五次第明其觀行。此初也。三相對者。一外淨內淨對。謂淨地為外。淨身為內。二理性行性對。謂觀佛明理佛性。金剛起明行佛性。三菩提涅槃對。謂四禮明菩提種。遍禮明涅槃理。初相對中此先明外淨也。修瑜伽者先觀諸法本性清淨。若不爾者罪難滅故。然先觀器界後觀自身。所以者何。器是所依。身是能依。先觀所依清淨之時。能依清淨即易觀故。譬如世間為盛淨物先淨其器。又器界即是地水火風能造大種。我身即是所造假者。能造淨時所造隨淨。故先淨器。其義如斯。
軌云。次當淨三業觀法本清淨(等)述云。此次明淨內身。言觀法本清淨者。無有一法非真如故。身有三業。殺生偷盜婬欲。口有四業。妄語綺語粗語兩舌。意有三業。貪欲瞋恚邪見。總名十惡。十善翻之。
軌云。其身成法器於虛空觀佛遍滿如胡麻則通遍照歷然見諸佛(云云)述云。第二理性行性對。此先明觀理佛性也。成法器者明入佛法。真如佛性遍在法界如胡麻油。以虛空喻法界有情。以胡麻油喻真如佛性。乃至草木無非佛性。此義如是。言遍照者大日尊也。
軌云。金剛起真言(云云)述云。此次明觀行佛性也。起者行義。三藏云。起者是驚覺入定諸佛之義也。今助釋云。其行佛性無漏種子未遇佛法因緣以前。沈隱難知。如人入定。遇緣初覺。如驚入定。大師之意蓋如此哉。
軌云。吽字想於心變成五股杵應想遍身中所有微塵數為金剛薩埵(等)述曰。自下第三菩提涅槃對。此先明覺知四智菩提法爾無漏種子也。文分為四。此第一明大圓鏡智種子也。言身中所有微塵數為金剛薩埵者。身中佛性不可數故。問。一身之中但有一佛性。何云塵數。答。一佛即是一切佛故。又如華嚴云。一一毛孔中有無量佛剎。問。此人猶未能入初發心住。何為薩埵。答。但是勝解作意也。如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非謂實成。唯是觀解也。下准之釋。
軌云。次想怛落字(等)述云。是第二明覺了平等性智種子也。
軌云。觀紇利於口(等)述云。是第三明覺知妙觀察智種子也。
軌云。惡字想於頂(等)述云。是第四明覺悟成所作智種子也。
軌云。次結金剛持大印(等)述云。此次明覺知涅槃理也。菩提之智四種各別故別觀之。涅槃之理但一種故總觀之。
軌云。歸命十方等正覺(等)述云。此第二以五次第明觀行。是第一明三歸也。問。何必有五。答。古德云。配五智有五(云云)今謂。為顯精進五相。所謂被甲加行‧無下‧無退‧無足。如唯識六。言等正覺者佛寶。言最勝妙法者法寶。言菩提眾者僧寶。白業云清淨。餘文易知。
軌云。無始輪迴諸有中(等)述云。此第二明懺悔也。生死無際故云無始。言諸有者三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中皆有煩惱。繫持有情令不能離。故名有也。言如佛等者。如有頌言。如先佛所漸。我今亦如是。願垂加持力。眾生悉清淨。正與此同也。
軌云。我今深發歡喜心(等)述云。此第三明隨喜也。福智聚者。六度之中前五為福。後一為智。諸佛菩薩積此福智故云聚也。行謂行業。願謂誓願。三業不壞故喻金剛。即於三乘及姓人所集善根。我皆隨喜也。
軌云。一切世燈坐道場(等)述云。此第四明勸請也。言世燈者佛菩薩也。以智慧光照世間故。如法華云世尊慧燈明。言道場者是菩提也。言覺眼者是佛眼也。其肉等四至佛位時。總名佛眼。如言眾流總名為海。鮮淨如蓮故云開敷。三有如前。如最勝云。隨喜功德不可思議。勸請功德多勝於彼。勸請有二。一請轉正法輪。二請不入涅槃。由先故令法久住。由後故利益眾生。文意如此。
軌云。懺悔隨喜勸請福(等)述云。此第五明迴向也。懺悔‧隨喜‧勸請。如次前三。言句有限略歸命頌。以此等福願不退失大菩提心。常在諸佛菩薩眾中為其善友都不厭捨。言八難者。一生佛前佛後難。二生地獄難。三生傍生難。四生餓鬼難。五生北洲難。六生長壽天難(非想天)七世智辯聰難。八諸根不具難(根不具人不生淨土)生無難者翻之可知。言宿命住智。三明之中宿住智明也。相與隨好莊嚴其身。故云嚴身。斷無明故云離愚迷。悲智如常。至五種彼岸故云波羅蜜(一境。二教。三理。四行。五果。)萬德圓滿故云富樂豐饒。常生佛家故云生勝族。諸聖為伴故云眷屬多。言四無礙。一法。二義。三詞。四辯。言十自在。一事自在。二心自在。三莊嚴自在。四業自在。五生自在。六解脫自在。七欲自在。八神力自在。九法自在。十智自在。言六通者。一天眼。二天耳。三宿命。四他心。五漏盡。六神境。言諸禪者。謂八禪定。即四靜慮四無色定。言金剛幢。舉大悲門菩薩顯下化眾生之義。言普賢者。舉菩提門菩薩顯上求菩提之義。自餘如文。上來總明從初發心已來行相。然未入於四十心位。頓悟發心經十萬劫到於十信最初心。故今祕密門爾所劫數剎那過之。不可狐疑(有云。頓悟發心若下中根經十千劫。與獨覺同。若上根人更不經劫到十信位。云云。此義可思之)
軌云。行者廣大願次應發勝心願一切有情如來所稱讚世間出世間速成勝悉地(云云)。
述云。自下第二明四十心位。文分為四。此第一明十信位也。言十信者。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願心。護法心。迴向心。於十住中。初發心住分出此位。非是別位。初心難故分為十。心。然後最初遇緣之時。信心淺故未有十種。今至此位有十信心故。云大願發勝心也。問。初住之中開出十信。若爾但可云三十心。何勞分立四十心耶。答。由有別義開之別立。猶如第十迴向之中開立煖等四善根也。華嚴經云。十信菩薩八相成道度脫有情。為苦眾生作歸依處。故云願諸有情如來稱讚世出世間成勝悉地。有漏果名世間。無漏果名出世。
軌云。摩吒於兩目應觀為日月(乃至)遍視空中佛諸佛皆歡喜(乃至)辟除成結界(云云)述云。此第二明十住位也。言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住。正心住。退不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此位菩薩多起散行少能入定作真如觀。摩吒兩目即是定慧。此住之中初具定慧觀於真如無漏佛性故。云遍視空中佛也(真如名空)此位菩薩名法王子。成佛子故。故云諸佛皆歡喜也。如父見子其心欣悅。由定慧力能伏二障分別粗惑因邪教者。不為外道邪教所動故。云辟除成結界也。
軌云。福智二羽合(乃至)一切印之首(云云)述云。此第三明十行位也。言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恚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此位菩薩依勝解力修福智行故。說印相云福智合。一切諸行福智為首故。云一切印之首也。印者印可決定義。
軌云。即彼金剛掌十度結為拳名為金剛縛能解結使縛(云云)述云。此第四明十迴向位也。十迴向者。救護眾生離眾生迴向。不壞迴向。等諸佛迴向。至一切處迴向。無盡功德迴向。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如相迴向。無縛無著解脫心迴向。法界無量迴向。此位菩薩離憍慢等所有縛著。得解脫心行普賢行故。云能解結使縛也。金剛縛者。持業依主二釋俱得。其義可察。上來既明資糧位也。
軌云。即以金剛縛能淨第八識亦除雜染種(乃至)掣開如戶樞(云云)述云。自下第二明加行位也。分為四段。此第一明煖位也。謂此位中初獲無漏道火前相。故名煖位。阿賴耶識界趣生體染種子皆持其中。此位菩薩以尋思智觀所取無。伏除分別二障現行。故有少分淨藏識義。是故說言淨第八識。非謂全淨。未轉依故。言除雜染種者。分別二障名為雜染。現行非一故名為種。種者種類。非是種子。又伏種子上現起功能令不現行。故云除種。言掣開如戶樞者。無漏為城。此位如門。將入無漏必至此位。如人入城先開其戶。故唯識云。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義與此同。
軌云。即以金剛縛(乃至)想召無漏智入於藏識中(云云)述云。此第二明頂位也。謂此位中觀無所取。尋思位極故名頂位。無漏慧明此位轉增。故名召入。即是修增第八識中無漏種子。唯識論云。明相轉盛故名明增。義與此同。
軌云。即以前印相(乃至)無漏智堅固(云云)述云。此第三明忍位也。謂此位中發如實智觀所取無。決定印持。觀能取無。亦順樂忍。忍境識空。故名忍位。無漏智種展轉增勝決定不動。故名堅固也。
軌云。二羽金剛縛(乃至)自身成普賢坐於月輪上身前觀普賢(云云)述云。此第四明世第一法位也。謂此位中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此位菩薩觀於真如非安立諦。言普賢者即是無漏圓成理也。菩薩爾時謂證此理。故云成普賢。然未證入真實圓成故。下文云坐於月輪上身前觀普賢。坐月輪者顯住法性。言身前者指見道也。上來總是明加行位也。即初僧祇滿也。
軌云。行者次應結大誓真實契(乃至)名為大悲箭以射厭離心極喜三昧耶警覺本誓願(云云)述云。第三明通達位也。無分別智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即十地中初極喜地(第一剎那名見道。第二剎以後名修道)此地初證遍行真如故云應結真實契也。此地菩薩往百佛界化度百種諸有情類。其厭離心為菩薩敵。其大悲心如射怨箭故云大悲箭以射厭離心。何故此地名為極喜。謂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故云極喜三昧耶警覺本誓願。仁王經云。初證平等性而生諸佛家。由初得覺悟名為歡喜地(云云)正與此同。
軌云。行者次應結降三世大印(等)述云。自下第四明修習位也。知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二障。名修習位。然初地中住心以後為修習位。偏寄通達略不配釋。學者知之。此位分十。十地別故。今此明第二離垢地也。具淨尸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諸煩惱垢。故名離垢。是故成忿怒降三世尊。示現調伏難調之形。利牙出現住降立相。踏自在天及與后妃。示現伏降邪行之障。前初地中猶犯遮罪。今此地中悉能永離。是故降伏邪行之人。顯示具足淨尸羅義。仁王經云。遠離於染污瞋等種種垢。具德行清淨。名為離垢地(云云)正與此同。
軌云。次結金剛蓮(乃至)得成蓮華部轉輪之主宰(云云)述云。此明第三發光地也。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名發光地。此地菩薩初得勝定及勝教法。轉正法輪化諸有情。故云得成蓮華部轉輪之主宰也。言蓮華部顯得勝定。言轉輪主顯得大法。仁王經云。滅壞無明闇。而得諸禪定。照耀由慧光。名為發光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云。阿賴耶識中違背菩提種次結法輪印摧破厭離輪(乃至)摧掣於自心即滅二乘種(云云)述云。此明第四焰慧地也。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名焰慧地。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間。是故猶有阿賴耶中背菩提種。故云阿賴耶識中違背菩提種。其體即是身見等障。此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見等。故云次結法輪印摧破厭離輪。言法輪者。三十七種菩提分法。摧破煩惱故名為輪。言厭離者。即身見等堅執作用摧破正見。又名為輪。以正法輪轂輞輻力摧破身中身邊見等故。云摧掣於自心即滅二乘種。言二乘種。謂所知障。二乘不斷故成其種。種者種姓。非是種子。仁王經云。清淨菩提分。遠離身邊見。智慧焰熾然。名為焰慧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云。即結大欲印(乃至)禪入智虎口(云云)述云。此明第五極難勝地也。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名難勝地。此地菩薩觀四聖諦。常樂證知所觀境故。故此文云結大欲印。所言欲者。欲無減也。又有二欲。一廣大意樂。由得自他平等解故。度脫有情清淨信欲。二廣普意樂。由得生死涅槃平等解故。二俱不住清淨信欲。又真俗相違猶如水火。此地始得無差別道合令相應。故云禪入智虎口也。禪為俗諦。世間法故。智為真諦。出世名故。以禪入智顯和合義。智能喫惑故云虎口。仁王經云。如實知諸諦世間諸技藝。種種利群生。名為難勝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云。大樂不空身(乃至)普願諸有情速證如是地修行瑜伽者應發如是心成就眾生已次當召一切自成大染智菩提大欲滿圓成大悲種(云云)述云。此明第六現前地也。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名現前地。此地菩薩住無相觀。大安樂願無所空棄。故名大樂不空身也。自得無染淨真如故。願令有情亦證此地。故云普願諸有情速證如是地。菩薩所作有其二種。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今此菩薩觀二十緣得最勝智成熟有情。故云應發如是心成熟眾生已。言召一切觀有情義。言大染智是所知障為變易緣利樂他故。言大欲者亦是法執大悲。易知。既未圓證無相大悲。不執菩提有情實有。無由發起猛利悲願。故云大欲滿圓成大悲種。仁王經云。觀察緣生法。無明至老死。能證彼甚深。名為現前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云。次結召罪印(乃至)起大悲愍心來去而觀想召諸有情罪自身三惡趣眾罪召於掌黑色如雲霧眾多諸鬼形(云云)述云。此明第七遠行地也。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名遠行地。此地菩薩住純無相大悲彌深。故云起大悲心來去。而觀至功用。邊故云來觀。過二乘道故云去觀。又來去者。往還五趣利生之義。非增菩薩乃至此地。受分段身往三惡趣。代諸眾生受取眾苦。故云召諸有情罪自身三惡趣眾罪召於掌。止觀滅罪故云召掌。惑業染污故云黑色。障菩提月故喻雲霧。善人畏之如見鬼形。文義如是。學者察之。仁王經云。方便三摩地。示現無量身。善巧應群生。名為遠行地(云云)義與此同。第二僧祇滿也。
軌云。次結摧罪印(乃至)當觀自身相變成降三世(乃至)忍願應三拍摧諸有情罪三惡皆辟除(云云)述云。此明第八不動地也。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動。故名不動地。此地菩薩三界煩惱永不現行。煩惱斷故罪業又滅。故云摧罪。問。前第二地既云想成降三世身。何故此地亦云觀身成降三世。答。前第二地成此尊者謂重踏大天顯見惑已斷。輕踏后妃顯修惑猶留。此第八地成此尊者。謂重踏大天顯現行已伏。輕踏后地顯種子猶留。故安兩處有深意趣。問。見惑初地斷。此尊在二地故名已斷。現行此地伏。此尊在此地。何名已伏。答。已斷正斷俱名已斷。如佛地障金剛正斷‧解脫已斷。俱名已斷。言三拍者伏貪瞋癡。言三惡者貪瞋癡故。餘文易知。仁王經云。住於無相海。一切佛加持。自在破魔軍。名為不動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云。次應淨三業令滅決定業(等云云)述云。此明第九善慧地也。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名善慧地。此地菩薩斷利他中不欲行障。謂前八地得無相樂耽著寂滅。不肯進修。諸佛大勸方能進修。故唯自利。不樂利他。猶如二乘唯自利行。故楞伽云。二乘種性。今此地中斷彼障。故云淨三業滅決定業。同二乘業名決定業。唯留自地不求上故。餘文可知。仁王經云。得四無礙解。一音演一切。聞者悉歡喜。名為善慧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云。次成菩提心自他令圓滿(乃至)安於頂之左(云云)述云。此明第十法雲地也。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滿法身。故名法雲地。約菩提心有其十種。地地發故。今此地中十心圓滿。是故說云成菩提心自他令滿。自圓滿已令他圓滿故云自他。此地初心猶未能昇灌頂之位。故說印相云安頂左。仁王經云。智慧如密雲。遍滿於法界。普灑甘露法。名為法雲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云。運心諸有情月上如來威速成如普賢瑜伽經所說(云云)述云。自下明第十地住滿以後以五種相成等正覺。言五相者。一通達菩提心。即勝進道。二修習菩提心。即加行道。三成金剛心。即無間道。四證金剛身。即解脫道正體智。五佛身圓滿。即後得一切種智。初三因攝第三劫滿。後二果攝第三劫後。古德以五相配五智。可思之。第一相中文分為四。一明已證。二明未證。三明未見。四明已身。第一明已證中分二。一明觀行行相。二明觀行功能。初中分二。一明入觀行。二正明觀行。此即初明入觀行也。入觀行者先起此心。一切有情心月輪上皆有如來真如法性。何以故。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願我令彼諸有情類顯如來藏速成普賢。如是觀已加趺入定。威者威德。即佛性也。瑜伽經者金剛頂也。(入定文可知云云)
軌云。諦觀諸法性皆由於自心煩惱隨煩惱蘊界諸入等皆如幻與焰如乾闥婆城亦如旋火輪又如空谷響(云云)述云。次正明觀行言諸法者即三性法。遍計無體。由妄情起。依他假有。由因緣生。圓成無相。由離執顯。故云觀諸法皆由於自心。唯識觀理不越此三。言煩惱者。謂貪瞋等根本十惑。言隨煩惱。忿等二十。蘊者五蘊。界者十八界。入者十二處。等者取十二緣起及四食等。如是諸法皆依他起故。云皆如幻與焰等。釋依他法有八種喻。略舉五種。如文可知之。
軌云。如是諦觀已不見於身心住寂滅平等究竟真實智(云云)述云。此第二明觀行功能。文分為三。一明住實智。二明見諸佛。三明觀勝利。此即初也。如是諦觀已者。指前觀行也。以正體智入真觀時。不見色心差別相狀故。云不見於身心也。言寂滅平等者。顯所證理。言究竟真實智者。顯能證智。理智冥合故名為住。
軌云。即觀於空中諸佛如胡麻遍滿虛空界(云云)述云。二明見諸佛也。入定觀行與理相應。十方諸佛悉現其前。一云。是唯識佛。非他佛現。
軌云。想身證十地住於如實際(云云)述云。三明觀勝利也。菩薩修行不過三祇。由定慧力究竟十地。證得作業總持是門自在真如。由此且作止息之相故。云證十地住於如實際也。
軌云。空中諸如來禪指而警覺告言善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喻三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為足應滿足普賢方成最正覺(云云)述云。下第二明未證也。此中分二。初明諸佛教授。後明菩薩歸敬。此初也。法華論云。言彈指者。令修行者覺悟進修故。言一道清淨者。謂第十地所證真如。如理無二故名為一。正智所履故名為道。言金剛喻三昧者。金剛喻定即無間道。言薩婆若智者。謂一切智即解脫道。此文義云。諸佛警覺誡菩薩云。汝所證理第十地道。然未能昇於金剛道斷二障種。入解脫道證二轉依。勿住此地成止息想。應滿普賢行方成最正覺。
軌云。身心不動搖定中禮諸佛(云云)述云。此次明菩薩歸敬也。定中禮佛。表有所希。如文可知。
軌云。行者聞驚覺定中普禮已唯願諸如來示我所行處(云云)述云。下第三明未見也。於中有五。一明菩薩志願。二明諸佛教授。三明菩薩觀劣。四明菩薩希望。五明諸佛加被。此即初也。言行者聞警覺等者結普禮也。言示我所行處者。菩薩志云。若我所證真理之外。亦有未證應證處者。唯願諸佛示我其處。我心難覺更為何處。十地菩薩不覺佛地故致此言。文意如此。
軌云。諸佛同音言汝應觀自心(云云)述云。二明諸佛教授也。心謂真如。即勝鬘經自性清淨心。真實法性。故名為心。梵可云乾栗馱也。或是質多心體相也。教授意云。汝所應證究竟菩提。非應他求。即是汝心。如華嚴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唯自心。心造諸如來(乃至)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與此義同。
軌云。既聞是說已如教觀自心久住諦觀察不見自心相(云云)述云。三明菩薩觀劣也。菩薩依教觀察自身真如之心。階位猶降不能觀見。下位菩薩不能覺知上位菩薩舉足下足。何況於其佛地心乎。唯識論云。如來實心。等覺菩薩尚不能知。真如為體故不知見。
軌云。復想禮佛足白言最勝尊我不見自心此心為何相(云云)述云。四明菩薩希望也言心為何相者。所言相者。體相相狀。其質多心體相相狀不見故。餘文易知。
軌云。諸佛咸告言心相難測量授與心真言。述云。五明諸佛加被也。自性真如言語道斷故云難測量。今佛加被談示其旨。為研行者授達心咒。故云授與心真言也。
軌云。即誦徹心明觀心如月輪若在輕霧中如理諦觀察(云云)述云。下第四明已見也。即十地滿起勝進道。於中分二。一明了達自心。二明觀察心相。此初也。徹者通也。即通達義。十地菩薩二障未出未明淨故。起昇進道覺了佛地所證真如。如羅網中觀於月等。故云觀心如月輪若在輕霧中。二障殘種薄如輕霧。佛地真如猶朦朧月。知見雖疏既覺所證。故云如理諦觀察也。
軌云。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云云)述云。此第二明觀察心相也。文分為六。一明心本性清淨。二明心為世間本。三明心為出世因。四明顯得心本淨。五明心無定體相。六明心離能所取。此即初也。言藏識者謂第八識。能藏所藏執藏義故名為藏識。識者心也。第八識中有其自相及與實性。言自相者界趣生體。言實性者即真如也。今舉自相顯其實性故。云本非染清淨無瑕穢。故唯識云。然契經說心性淨者。說心空理所顯真如。真如是心真實性故。或說。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非有漏心性。是無漏故名本淨。次下諸文准而釋之。自性真如為福智依故。云具福智自心如滿月。
軌云。復作是思惟是心為何物煩惱習種子善惡皆由心(云云)述云。二明心為世間本也。此文且約識自相說。物者體也。謂即思惟心有何體。煩惱習者略有二釋。一謂煩惱之習氣也。二謂煩惱即是現行。習謂習氣。無堪任性種子。如文。善謂白業。惡謂黑業。此惑業種一切皆攝第八識中。起煩惱業生死沈淪。皆由自心。故云由心。
軌云。心為阿賴耶修淨以為六度薰習故彼心為大心(云云)述云。三明心為出世因也。此又且約識自相說。阿賴耶者。唐云藏也。三義如前。修清淨因福智熏習故。轉有漏證得無漏。是故第八名為大心。大者廣大。證得廣大二轉依故。故唯識云。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此中文縮。義含如斯。
軌云。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長時積福智喻若淨滿月(云云)述云。四明顯得心本淨也。此之兩句如前可知。舉識自相顯其實性也。雖真如體本性清淨。若不修行難顯淨性。是故菩薩長劫積集福智二行。顯得真如本性清淨。故云長時積福智等。問。此文與前第一義有何異耶。答。前第一文唯明真如本性清淨。此文明顯本性清淨。一重義深故與前別。
軌云。無體亦無事即說又非月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述云。五明心無定體相也。此文且約識實性說。真如無色形故云無體相。真如無動止故云無事業。真如亦是假施設名。如食油蟲。故云非月。但由具足福智行人之所證故。假名顯之。文義如是。學者習之。
軌云。踊躍心歡喜復白諸世尊我已見自心清淨如滿月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述云。六明心遠離執染也。此文亦約識實性說。文中分二。初心喜啟白。後正顯離執。一番釋之。昇上超下。是故踊躍。稱悅悕意。是故歡喜。煩惱垢者本隨惑等。言能執者能遍計心。即是迷情。言所執者遍計所執。即實我法。等者等取所遍計境。真非妄執所緣境。謂即真如離諸煩惱。非能執心非所執性非妄執境。無垢清淨猶如滿月。菩薩覺之身心踊喜。
軌云。諸佛皆告言汝心本如是為客塵所翳菩提心為淨(云云)述云。自下第二修習菩提心也。即金剛加行道也。文分為三。初諸佛許可。次授修心咒。後結心明淨。此初也。菩薩依前起勝進道親觀所證佛地真如。是故諸佛許可。告言汝心如是。言客塵者煩惱業等。能藏真如故云所翳。即顯在纏如來藏義。如慈尊云。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心性本淨故。由客塵所染。正與此同。
軌云。汝觀淨月輪得證菩提心授此心真言密誦而觀察(云云)述云。次授修心咒也。諸佛教云。汝既觀察真如月輪即得證知大菩提心。我亦授與修菩提心祕密真言。誦持觀察彌令明淨。文義如此。
軌云。能令心月輪圓滿益明顯(云云)述云。後結心明淨也。由誦真言修習力故。令心月輪圓滿明顯。此即金剛加行道力。
軌云。諸佛復告言菩提為堅固(云云)述云。自下第三成金剛心也。即金剛無間道也。文分為二。初明諸佛結言。後正明無間道。此初也。菩薩於前加行道中伏第七識法執一行。真如心月圓淨明顯。故云菩提為堅固也。即是結前加行道耳。
軌云。復授心真言觀金剛蓮華。述云。後正明無間道。即第三僧祇終也。菩薩住於金剛定時。十相顯現。一者主相。大寶華王忽然出現。二者量相。周圓如十阿僧祇耶百千三千大千世界(餘八略之)菩薩爾時坐寶蓮華王上。頓斷煩惱及所知障所殘種子。十方諸佛即以智水灌菩薩頂。菩薩受之成無上覺。故此文云觀蓮華也。問。此言蓮華是觀自身。而何今舉所座釋之。答。今此所明自受用身。非離身外別有土。故如淨土量。身量亦爾。身土無別。何致疑乎。只舉一端深籠千金哉。
軌云。汝於淨月輪觀八葉蓮華令普周法界唯一大蓮華應當知自身金剛蓮華界(云云)述云。此第四證金剛身也。即解脫道正體智。第五大段究竟位也。言淨月輪者是所證真如。言八葉華者能證智慧。理智冥合於此究竟。言八葉者顯具三身。謂八葉上住在九尊。正中遍照顯法身體。四方如來顯應身相。四角菩薩顯化身用。故云八葉。或自受用身具菩提四德與涅槃四德。為顯此義故云八葉。金剛定後人解脫道。捨非障有漏及與劣無漏。身遍法界佛果圓滿故。云周法界唯一大蓮華。如華嚴云。最中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住其上。最下方世界名最勝光遍照(乃至)第十三裟婆世界形如虛空。佛名毘盧遮那(乃至有二十重世界)故知所居士能居如來。同一蓮華無有差別。故云知自身金剛蓮華界。若不作上釋。有何所詮乎。
軌云。自身為蓮華清淨無染著復白諸佛言我為蓮華身(云云)述云。此第五佛身圓滿也。即解脫道。一切種智也。後得智中更有二種。一無分別。疏緣正智所證真如。二有分別。出大悲門現身化生。此文第一先說初智(有分別智至下可知)此中有五。一正明具種智。二明諸佛同體。三明四智具足。四明五法相攝。五明四智體相。此即第一正明具種智也。文分為二。一先明觀前所證。二正明佛身圓滿。此初也。初中分二。上半頌結前智所證。正智成佛云為蓮華。證如清淨云無染著。下半頌明後智所觀。後智緣如作成佛相。故云白佛我為華身。其正體智唯自利攝。二乘亦有。此後得智亦利他攝。二乘非有。此位具足故云圓滿。文意如此。見者可定。
軌云。時彼諸如來便敕行者言觀身為本尊(云云)述云。二正明佛身圓滿也。已成諸佛。行者本尊。今敕言觀身為本尊。所祈佛身究竟圓滿。
軌云。既成本尊身諸如來加持(云云)述云。此第二明諸佛同體也。行者菩薩既成本尊。古佛新佛無二平等。故知諸佛其體同一。是故諸佛加持許可。問。上云觀身為本尊。今云既成本尊身二處何別。答。前言但顯成佛究竟。未顯諸佛同一體性。今文義顯自他無別。所以諸佛同心加持。故與前別。讀者鑒之。
軌云。次結四如來三昧耶印契(等)述云。此第三明四智具足也。謂不動印顯具大圓鏡智。寶生平等。彌陀妙觀。不空成事。如次配釋。
軌云。既已加持身次應授灌頂五如來契印(等)述云。此第四明以五法性攝三身義也。遍照如來顯自性身。即真如攝。不動如來顯自受用。圓鏡智攝。寶生如來顯他受用。平等智攝。不空成就顯變化身。成事智攝。無量壽尊顯說法用。妙觀察智攝。觀察自他功德過失雨大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是故佛身五法為性。言灌頂者許可為義。問。前以四佛既顯四智。何勞此文亦顯四智。答。前文但顯四智具足。更無餘義。今此文顯於五法攝三身義。所望全殊。重顯無失。
軌云。次於灌頂後應繫如來鬘四方如諸如來(等)述云。此第五明四相應心品體相。謂圓鏡智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平等性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妙觀察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成所作智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四智心品體相應知。故云繫鬘。及云垂帶。皆是表示其相義也。此上三處。顯舉四佛密表四智。初顯具足。次顯其用。後顯其體。細思知之。上來五段於無分別後得智位緣觀正智證真如時所證得法。文雖祕藏義自在斯而已。
軌云。次於諸有情當興大悲心無盡生死中恒被大誓甲為佛國土降伏諸天魔成最正覺故被如來甲冑(等)述云。自下第二明有分別後得智大悲門也。於中有十七門。一明出大悲門。二明諸佛歡喜。三明顯現智用。四明知見智用。五明用智方便。六明成權應身。七明變為佛土。八明招證誠佛。九明迎待客佛。十明諸佛許可。十一明示現神通。十二明諸佛讚嘆。十三明意樂平等。十四明諸佛隨喜。十五明轉正法輪。十六明說法功能。十七明化利究竟。至文當知。此第一明出大悲門也。謂諸如來本願力故從大定中擊發大悲。為化有情出後得門。以智方便復更示現發心修行種種事業。無始無終生死之中。恒被大悲弘誓甲冑。成就有情淨佛國土。降伏魔軍示現成覺。說法利生滿足本願。有情無盡大悲岡窮。此方唱滅他界示生。大悲誓心名為甲冑。與生死戰拔濟有情。如將被甲破敵利群矣。
軌云。次應金剛拍平等掌而三拍由此印威力縛解解諸縛便成堅固甲聖眾皆歡喜獲得金剛體如金剛薩埵(云云)述云。此第二明諸佛歡喜也。新成之佛出大悲門。已成諸佛皆悉歡喜利有情事與我同故。言金剛拍謂表喜相。如歡樂人開掌悅。喜導三乘。故云三拍。正體智中大悲解散。今繫縛彼故云縛解。正體智中大智縛束。今解散彼故云解縛。由此悲心成堅固甲。大悲堅故聖眾歡喜。我得金剛不壞之體。猶如普賢智與理也。然故古德云。上縛者是根本煩惱。下縛者是隨煩惱。今案。五相成佛何有煩惱。若言示現印力無用。更可思之。
軌云。次結現智身(乃至)身前想月輪於中觀本尊諦觀於相好遍入金剛已(乃至)身前當應結思惟大薩埵(云云)述云。此第三明顯現智用也。謂大悲故出後得門。為化有情欲現應身故。先觀現平等智用。云現智身。身者依義。先觀前之所證真如故云身前想月輪。次觀二利所依法身。故云於中觀本尊。次觀實報自受用身。故云諦觀於相好(八萬四千不共德也)然後入於平等智用。故云入金剛(金剛者智故)言思惟大薩埵者。謂即思惟平等智用。梵云薩埵。此云有情。即舉所化顯能化用也。
軌云。次結見智身印契如前相見彼智薩埵應觀於自身鉤召引入縛令喜作成就。述云。此第四明知見智用也。前現智身觀現智用。此見智身知見智用。故云見也。謂既知見平等性智大悲之用具足我身。故云應觀於自身。真如等流故云鉤召。具足我身故云引入。住持不散故云縛也(古人云。縛者住義也)自心欣悅故云令喜。本願圓滿故云成就。然古德云。五相成身證得自性理法身已。今所觀者是智法身。為令理智無二平等故。前現智身觀本尊也。此見智身是明見所觀本尊召入自身。為顯法智體無二故。又云。理身已證。智身可得。所以次有現智身智身既現故可見其身。故有見智身。理智已證故應化亦隨有。三身具足萬德圓滿。今案。此義意云。五相成身證理法身。此現見智觀自受。若爾理智前後可證。尤違道理。若前以他受用身為智身者。是義順也。更可思之。
軌云。次結四字明召引入自身(乃至)召引縛令喜(云云)述云。此第五明用四智方便也。謂鉤是四攝智。引攝有情。索是善巧智。令自他一體。鎖是堅固智。令大悲堅固。鈴是歡樂智。令自他歡樂。故云召引縛令喜也。
軌云。次陳三昧耶(乃至)成本尊瑜伽(乃至)背後遍入於月輪彼中等觀薩埵體(云云)述云。此第六明成權應身佛也。為利有情成權應身。既稱本誓故云陳三昧。宛如真佛故云成本尊。言瑜伽者是相應義。言背後遍入於月輪者。即顯無住涅槃之義。謂背後者。顯大悲故不住涅槃住生死義。言遍入者。顯大智故不住生死住涅槃義。然其生死涅槃之中。平等觀察法身理體故。云彼中等觀薩埵體也。
軌云。次應想大海八功德之水於上想金龜七金山圍繞想山間有河皆八功德水(等)述云。此第七明變為佛土也。於中有六。此初四也(後二在下)一者大海。道場義中。空風火水地次第成界。今此文中。大海為初。不說五大。任文釋之。然言誦唅鍐缽羅可觀風水地也。海有二種。內與外也內海有七在七金間(下言河也)外海有一在四洲外。今言大海是外海也。八功德者。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暖。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飢渴等。八長養諸根。二者金龜(餘云金輪)謂在海中戴須彌等諸山根者。三者七金山。遶須彌立。言七者。一踰健達羅山。二伊沙馱羅山。三竭地洛迦山。四蘇達梨舍那山。五頞濕縛竭拏山。六毘那怛迦山。七尼民達羅山。皆真金成故名金山。第一持雙四萬由旬。自餘七山半半漸減。四者內海。在七金間故亦有七。此文云河。簡大海故。
軌云。次想須彌盧皆以四寶成(云云)述云。五者蘇迷盧山。北面黃金。東面白銀。南吠琉璃。西頗胝迦。八萬由旬有四層級。
軌云。上想寶樓閣(乃至)即於寶閣中而觀曼荼羅。述云。六者樓閣。妙高山上本有宮殿。名為善見。妙寶具足。天帝居住。今所變為蓋謂此耳。表其貴重故說云寶。表其尊高故名樓閣。是轉法輪大壇場處。故壽命云。爾時毘盧遮那如來。於色界頂第四禪成等正覺。即下須彌山頂。於金剛寶樓閣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來。皆悉雲集。前後圍遶。異口同音。唯願世尊轉妙法輪甚深祕密等。此樓閣中本有五智法性壇場。故云於中觀曼荼羅。問。今此道場觀何身土。答。觀第二地能化之佛他受用身所居淨土。問。何以知爾。答。既觀忉利天樓閣中。即第二地菩薩生處。能所相對云第二地。問。十地地前二乘非一。何必唯顯二地能化。答。此祕密門唯為菩薩不共之說。是故不顯化二乘身。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坐千華臺。即第二地能化之身。今同彼故且說二地。非但唯爾。娑婆眾生多迷戒律。為化彼故現說戒身。雖為菩薩通化凡夫也(先德云。正報理智法身。今已圓滿成就。所以可有依報淨土故有道場觀并羯磨真言。云云。此說最好也)
軌云。次應誦啟請(乃至)想白諸聖尊降此曼荼羅(云云)述云。此第八明招證誠佛也。三世諸佛說法儀式。若說大乘非唯獨說。必招他佛證誠自事。十方諸佛或現光中或來法座。為其證明顯非虛說。是即諸佛本誓力故。今顯此義故云啟請想白諸尊降此壇場(曼荼羅者法性真如之道場也)一云。請諸尊者。是觀本佛自性身也。跡佛必得本佛加被化有情故。下准知之。
軌云。次結開門契想開大壇門(等。云云)述云。此第九明迎待客佛也。瞻待客佛故開壇門。猶如迎客先開門戶。即如法華相迎分身變八方土令其集會。
軌云。次結啟請印啟白於聖尊(乃至)稱名而啟請(云云)述云。此第十明諸佛許可也。如法華云。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乃至)一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無佛。正與此同。言稱名者。略有二義。一稱自名而啟佛也。即如我今亦說三乘。二稱佛名而啟請。即如喜稱南無佛也。(先義為本)
軌云。次觀佛海會諸聖普雲集交臂作彈指指聲遍法界。述云。此第十一明示現神通也。主佛客佛俱現神通。為令所化增勝信力。交臂者。依定起通故定成右。依通起慧故慧成左。為顯前後。左右示之。言彈指者是驚覺義。法華論云。彈指令覺悟者。令修行者覺悟進修故。即十八變中所作自在也。餘文易知。
軌云。諸如來集會皆在於虛空誦百八名讚禮曼荼羅眾(云云)述云。此第十二明諸佛讚嘆也。諸佛軌則來法座時。必唱稱讚顯法勝德。表詮真空故在虛空。百八名讚。謂等流教。曼荼羅者。謂淨法界。言禮眾者。歸敬法身。此義意云。集會諸佛為顯空理皆在虛空唱淨法界等流正教。禮讚法性真如法身。讚有十六。顯以四諦十六行相斷除百八煩惱障義。故云百八。問。正教萬差。何自四諦答。廣則八萬四千法藏。略則攝在四聖諦中。故舉一法攝諸教盡。(今所配釋末為指南。聞師說曰。可知正否)
軌云。次結四明印等。述云。此第十三明意樂平等也。謂由鉤招他意樂同入自心。由索印故以自意樂同入他身。由鎖印故自他意樂令同一體。由鈴印故令自他心皆同歡喜。更有一解。又此四明表四攝事。言四攝者。一布施。以金等與他。二愛語。以暖語慰人。三利行。令得出世益。四同事。共他同事業。以此四事攝益有情。故云四攝。今如次配。鉤招召義。如布施招人。索繫束義。如愛語繫人。鎖牢閉義。如利行護人。鈴歡喜義。如同事悅人。大悲本誓必用四攝此則亦是意樂平等之義也。
軌云。次應金剛拍令聖眾歡喜。述云。此第十四明諸佛隨喜也。一佛利生諸佛隨喜。准前可知。
軌云。次百字真言(云云)述云。此第十五明轉正法輪也。正教雖多不越百法。謂八種識。五十一心所。十一種色。二十四不相應。六為無法(見百法明門論)今密說之故云百字。
軌云。次入平等智捧閼伽香水想浴諸聖身當得灌頂地(云云)述云。此第十六明說法功能也。言入平等智者。平等性智證十平等猶如水性。故入此智且表水性湛然平等。還顯法性本平等理。梵云閼伽。此云鬱勃令其香水澹澹之義。諸佛本誓為利有情隱法性身現權應形。譬如國王密成奴隸。今來法座所化既熟所作無故還入法性。正教如水權身有塵故。以法水洗同塵身顯本清淨法性之理。故云香水浴諸聖身。問。法會菩薩非客佛化。何云化熟還入法性。答。能化所化有共不共。或一屬多或多屬一。是一屬多故無妨難。問。說法本為化有情故。何云法水浴聖身耶。答。為生說法。諸佛歡喜。喜受如水故云浴也。所言當得灌頂地者。此顯主佛歸法性義。所化熟故能化歸本言灌頂地。即本真如。
軌云。次結捺鈴印右杵左捺鈴心入聲解脫觀照般若理(云云)述云。此第十七明化利究竟也。其振鈴者。謂顯說法結願之相。右取杵者表具智慧。左取鈴者表音起盡。智前說後故分右左。然振鈴者略有三義。一顯緣義。謂鈴大種本無音韻。遇振搖緣得發音聲。緣盡音止。不可言常。諸佛說教亦復如是。法性之中本離言說。遇擊發緣得起言音。緣盡言絕。不可言常。即顯遇緣強起言音。緣盡天然終歸法性。二顯正教體性。謂正教體聲名句文。聲是自體。名等分位。攝假從實唯聲為體。有緣則發。緣盡則收。為顯此義故用振鈴。三顯土風之義。娑婆世界聲作佛事。由緣有說。緣終不說。為顯此相故亦振鈴。言心入聲解脫觀照般若理者。略有二釋。一者顯入涅槃具三點義。謂解脫者。解脫之理離煩惱顯。言觀照者。能證般若了空有義。般若理者。法身真如離所知顯。謂諸聖眾觀聲無常。以之為門還證涅槃伊字之理。理者真理也。二者謂解脫者涅槃之理。離障之名。言觀照者舉智用也。了達義。般若理者無相真如。謂諸聖眾觀聲生滅。還證解脫涅槃之理。了達無相真如之義。理者道理。此文並顯化利究竟還歸本覺法性之義也。(初釋為本)

羯磨會品

軌云。次結羯磨印於心而修習諦觀心月輪而有羯磨杵(云云)述云。此品大段分以為二。初正明三十七尊種子。後因明賢劫十六尊并二十天總種子。此即初也。言羯磨者。此云事業。謂表諸尊之事業故云羯磨也。言心月者即真如也。法性真如體難知故。變現形相顯示事業。故云事業。故云諦觀心月輪而有羯磨杵。智慧名杵。摧煩惱故。
軌云。右心左按地(乃至)安立賢劫位(等)述云。後因明賢劫十六尊并二十天總種子也。然有各各種子真言。(如胎藏界)
軌云。次結三昧耶於舌觀金剛(等)述云。此品一段無有別科。三昧耶者是本誓義。雖真如性無其相狀。乘本誓力示種種形。是故名為三昧耶也。為表無相貌不現其身體。為表有本誓示其三昧形。問。羯磨三昧三十七尊為一為多。答。准道場觀。但是一佛。為利生故互為主伴。即是行者所成一佛。為顯事業及與本誓。分三十七各別示現。又復不廢各別他佛為自分身。此則平等意趣之門也。(問。何故羯磨云觀心月。此三昧耶云。觀於舌。答。彼表種子及事業故云觀於心。此表本誓語言相故云觀於舌。有此深義。學者悉之)

供養會品

軌云。次大供養契供養諸如來(等)述云。此品大段分以為三。初明所供養。次明能供養。後明解界作法。此即初也。分有五段。謂大日尊及四波羅蜜。對文易知。問。何故不說四佛。答。攝四彼岸影而顯之。故心要云。此乃遮那及四菩薩即同五如來也。
軌云。次心上金剛縛(等)述云。自下明能供養也。於中有三。一明供養儀則。二明觀行行相。三明後供養法。此即初也。此中有二。一明理供養。二明事供養。此即初也。亦分為三。一明金剛部四供。二明寶部四供。三明法部四供(對文可知之)心要云。是諸菩薩為供養故。各持器印布在身上諸支分間。能為如來作佛事(云云)問。何故不說業護牙拳。答。有二釋。一云。若依心要。業部有十七供養。即以嬉鬘等為初也。業護牙拳是業部故。偏舉嬉等攝顯業等。故心要云。嬉鬘等四北方四菩薩。業部所管(云云)二云。若依對受。內供四者成事智用。故更不用(云云)此意偏舉業等護牙拳略嬉等四。更不用說(雖有二釋初文為本)問。若舉業等攝嬉等四。有何失耶。答。前三部中顯理供養。後一部中顯事供養。成事智用故不顯理。若舉業等何顯事乎。無所作故。今標嬉等顯事供養。其義最深。
軌云。頂上真言(等。頂上有二是後也)述云。自下明事供養也。於中有四。一明嬉鬘等四內供。二明香花等四外供。三明寶類等三種供。四明布施等六度供。此即初也。四段如文(計之為十七供養也)
軌云。次結散花契(等)述云。此第二明外供四也。段段可知。問。何故不說四攝菩薩答。能所二供所不攝故。以無用故。略不說之。然對受云。若欲用四攝契者。此次安之(云云)。
軌云。三昧耶寶契(等)述云。此經三明寶類等三種供也。此中分二。初明供養事。後明承事行相。此即初也。三段如文。
軌云。羯磨三昧耶(等)述云。此後明承事行相也。此中分二。初明承事行相。後明承事功能。此即初也。
軌云。達磨三昧耶(等)述云。此後明承事功能。謂承事力觀今我身與佛菩薩同等無別。并觀諸法平等法性。
軌云。寶幢三昧耶(等)述云。自下第四明壇等六度行也。六段如文。
軌云。勝上三摩地(等)述云。自下第二明觀行行相也。於中有五。一明觀三解脫門義。二明觀說法事。三明觀四佛理(智拳印成菩提心。普賢印滿眾生願。達磨印入勝義諦。羯磨印滿足同事)四明觀百法門(准上成身會知之)五明修習總持。一一段段如文易知。
軌云。復修八供養(等)述云。自下第三明後供養作法也。此中有三。一明修八供養。二明諷詠讚嘆。三明獻閼伽水。望段段文自然可察。
軌云。以降三世印左旋而解界(等)述云。自下明解界作法也。於中有七。一解散結界。二奉送聖眾。三行者得驗。四聖眾歡喜。五行者護身。六結願敬禮。七散心行業也。尋段段文一一可察矣。
余初學此道猶如嬰兒。居山抄間未聞師說。是以為消暗昧。配釋如斯。還入癡網三寶放之。粗言細語歸勝義故。以此功德自他俱利而已。

梵嚩日羅馱睹私記

(寫本云)

天元五年(歲次壬午)二月二十五日(丁亥)於香山寺記畢
舉福寺釋真興
嘉禎四年二月十九日。於野田十三重僧房書寫之了
東寺餘流西方行人比丘寂靜
于時正應二年十一月五。於壺阪寺交畢
小比丘繼尊
明應六年歲次丁已六月。於高野山往生院峰坊。寶性院御本寫之畢
良恩四十九歲永智
於當山再興當流之日。以高野山蓮金院寶庫之御本。假他筆書寫之畢
于時安政三辰年正月。加點校合了
清水正官信海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