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釋經秘要鈔第三(延文元年十月十五日。於東寺西院僧房傳受之) 輸入者 徐麗玉 住處成就。眷屬成就。 文。經云在於欲界(等)者。以下明住處成就句。初牒經。後他化自在天宮者下解釋。解釋不具。先直可釋經文。 在於欲界者。理趣疏云。欲者貪愛。即是婬觸段食之貪。界者族累壃畔之義。界由欲生能生於欲名為欲界。(文) 他化自在天王宮者。同疏云。經次言他化自在諸天福力隨欲所須如應即現。然第五天業既殊勝即不如是。隨欲化物。但以生得變化之力變作種種所須之具而受用之。今第六天業更殊勝。雖有眾具隨欲即現。亦能自變化作眾具。而不受用。要待他天變為樂具自方受用。業力勝故。由如是義名他化天。就此天中非無貴賤臣主等別。今處彼天貴主所居非住臣賤下惡天處。故經復言天王宮中。(文) 智論第九云。問。何以名他化自在。答曰。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化自樂者。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言化自樂。(文) 一切如來(等)者。明天王宮中殿。理趣分云。一切如來嘗所遊處咸共稱美大寶藏殿。同疏云。嘗者曾也。遊謂遊陟。處謂安處。唯一佛住諸佛不居則非好處。今顯十力過現諸佛皆曾於此他化天宮遊陟安處。諸聖共覆故知勝處。設後諸佛現雖不住。皆共稱揚贊美其宮稱者稱揚。美者歎美。天王宮中舍有無量。今佛居彼大寶藏殿。眾珍所成名之為寶。以寶為藏名為寶藏。寶藏即殿名寶藏殿。殿既高廣復以貴寶之所莊嚴名為大寶(文)理趣分應佛化儀故。昔雖住後不住。基師釋依此意。理趣經法身之說故。無去留之異。無今昔之別。彼經用嘗字。此經用常字。職而斯由。或又嘗與常字雖異。二經意同。從嘗以來所遊履故云嘗所遊處。即是常義也。基師釋恐未得經意歟。又彼經名寶藏殿。此經名大摩尼殿。名字雖異其義無差。彼經說大寶藏殿云。其殿無價末尼所成(文)同疏云。梵云末尼。此云如意。其殿既以無價如意神珠所成(云云)。 種種間錯(等)者。文句云。次從種種間錯已下明處莊嚴。就中為三。先總標。次從鈴鐸繒幡去別列。後而為莊嚴句為總結也。(文) 別列中鈴鐸者。理趣分云。寶鐸金鈴處處懸列(云云)同疏云。運以六通。同寶鐸而振駭。飛乎四辯。若金鈴而驚濟。隨機往利處處之義顯然。愍物宣揚。懸列之言攸顯(文)繒幡者。繒絹名也。以繒造幡。故名繒幡。理趣分說蓋幡幢拂等莊嚴。彼可見之。 微風搖擊者。理趣分鈴鐸次有此句。文云。微風吹動出和雅音(云云)是即微風吹鈴鐸令出和雅音。故次鈴鐸此句來。當經意微風吹搖鈴鐸出音。微風吹擊繒幡飄颻故。鈴鐸繒幡次安微風搖擊句也。 珠鬘瓔珞者。理趣分云寶珠瓔珞。同疏云。明珠磊磊旼。映銀星。珍瓔珞珞潔逾金剛鏡(云云)半滿月等者。同疏云。輪低翠嶺同浮半月之揮。璧掛青巖如含滿月之彩。(文) 問。半滿月者何幖幟乎。答。未見古德釋。若半滿二教幖幟歟。經云。金剛一為乘不壞諸法教(云云)以大小半滿諸教為祕教莊嚴故云法滿月等而為莊嚴也。嘉祥涅槃疏云。外國作吒字形。猶如半月。如今月生七八日月。借此月形以釋佛小乘半字教也。彼國他形團圓。猶如今十五日月。今借此形以釋大乘滿字之教也(文)准可思之。或口傳云。此經所列莊嚴具表五部三摩耶形。初鈴鐸者。中方三形鈴鐸俱塔形也。塔大日三形故也。繒幡者東方三形菩提心譬幢旗故也。珠鬘瓔珞者。南方三形以寶珠為體故也。半月者。西方三形。西方金方。金風精。風半月形故也。滿月者北方三形。滿月圓形也。北方水方。水圓形故。息災圓壇向北方行之。又拳菩薩持滿月。是其表示也。 置何言。佛告阿難。我滅度後。以波羅提木叉為汝大師。依四念處住。惡性比丘梵檀治之。梵法默然不應打罵。但默擯故教王經疏二云。三十七智妙用交接故云種種間錯。鈴鐸驚發昏情。是慈悲義。繒幡流動去來。是表智用。若有機發感應道交。故微風搖擊。擊字公的反。訓遮。謂鈴鐸繒幡拂遮之義○以五智珠鬘三密瓔珞故云珠鬘等。眾生性欲淺深不同。如來起應漸超亦異。或以三乘顯教或以頓乘祕教。故云半滿月等。非但一世利生。遍亙三世益物。是故云等。皆是二利之德故云為莊嚴也。(文) 又云。摩尼者即譯為珠。成云魔尼者如意神珠也。大興善寺三藏陀羅尼釋云。魔尼梵。云是寶。(文) 十六日。 次解釋中欲界頂者。理趣疏云。頂者頭頂高極之義。此於欲界六欲天中最高勝處。名欲界頂(文)經云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宮。未顯最頂高勝處。釋家為顯此義加頂字云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王宮殿也。 證得第六地(等)者。以下明以他化天為說處之所由。於中有二。初總明般若相應處。後別示當經相應處。當段是初意也。謂仁王經明十地菩薩生十天王。謂初地菩薩金輪王。從二地至六地如次配忉利天以上五天。七八九十四地如次為四禪王。是故第六地菩薩生他化自在天宮。而以十波羅蜜配十地之時。第六地是般若波羅蜜也。是故第六地菩薩住般若波羅蜜觀作他化天王。為天眾說般若波羅蜜法。佛在此天處說般若尤有感應。故以此天為說處也。 依仁王經。十信有上中下。中下品粟散王上品鐵輪王。十住銅輪。十行銀輪。十迴向金輪。初地又金輪也。良賁疏中(末)云。然今此經初地菩薩與道種性輪王何別。答。如下偈云。權化有情遊百國。此百彼一。聖凡勝劣有多別故。(云云) 現前地者。第六地名也。入道章云。此地菩薩能起勝智。觀十二緣不作染淨二差別行。有此勝智現生起。故所以此地名現前地(文)此地菩薩無相智作意現前故名現前地矣。 問。初地菩薩尤可配四王天。何今為金輪王乎。答。金輪人間最勝王故。為初地菩薩。四天雖天眾攝忉利天眷屬故。不生彼天也。但教時義第四云。十地菩薩為六欲四禪王(云云)本據如何。可尋決之。 其天界(等)者。後別明當經相應所由。 五欲殊勝者。色無色界定地故不行五欲。第五天以下五欲粗不殊勝。唯第六天五欲殊勝超越諸天。且行婬欲。隨六天有粗妙。俱舍頌第十一云。六受欲。交‧抱‧執手‧笑‧視‧婬(文)頌疏第十一云。唯六欲天受妙欲境。於中初二依地居天。形交成婬。與人無別。然風氣泄熱惱便除。非如人間有餘不淨。夜摩天眾纔抱成婬。都史多天但依執手。樂變化天唯相向笑。他化自在天唯相視成婬(文)五欲殊勝准此可知之。今此經說金剛薩埵染欲法門故。以此天為說處也。 大樂大貪染(等)者。此經所說十七清淨法門也。是即貪染色香實相。以之為樂。故云大樂大貪染。加持妄染境成清淨妙體故云加持。現覺諸法證會法體故云現證。說如是瑜伽理趣以為速疾入門。謂不壞世間欲境速契本初不生心地。故云速疾也。 由是得聞(等)者。大樂大貪染稱。濫世間雜染故。恐未來學者生僻見歟。為簡其濫作此釋。世間煩惱染眾生長永劫苦輪。今所謂大貪染者。出苦津入淨樞也。迷悟昇沈不可亂之。 問。何故住此理趣世間煩惱不染之乎。答。十七清淨法門觀五欲實相。若住實相。妄想假相不作誑惑。智論云。蠅緣熱鐵無蠅而不熱鐵。魔緣實相無魔而不實相(云云)即此意也﹒ 魔羅者仁王疏云。梵云魔羅。此云害者。害人善品故名魔怨。(文) 其宮殿(等)者。以下明宮殿建立。 大樂不空金剛薩埵大曼荼羅者。十七尊曼荼羅名大樂不空曼荼羅。性靈集第七云。越有大樂不空十七尊曼荼羅(云云)而次下釋此曼荼羅云其曼荼羅四方八柱等。是即大日為中臺八大菩薩列八方。是當經能說曼荼羅也。十七尊曼荼羅。是金剛薩埵為中臺。十六尊為眷屬。是所說曼荼羅也。標釋似相違。今案之。當段金剛薩埵大曼荼羅者即是能說曼荼羅也。其故當經段段建立能說大日隨所說法門入其三摩地。各改名字或名釋迦牟尼如來。或名得自性清淨如來。准之思之。於初段說金剛薩埵曼荼羅之時。能說大日住金剛薩埵三摩地說之。故能說曼荼羅直名金剛薩埵大曼荼羅也。若能得此意。能說曼荼羅即所說曼荼羅也。謂中臺大日入金剛薩埵三摩地。四方四菩薩入欲觸愛慢三摩地。四隅菩薩入四內供養三摩地。至四外供養經雖不說之。以師資相承口傳能說曼荼羅圖加之。四攝菩薩又定可有之。是故次釋云四門。是四攝住處也。然則能說所說為二種曼荼羅。是一往建立也。約再往實義。能說曼荼羅即是所說曼荼羅也。為顯此義標云金剛薩埵大曼荼羅。釋為毘盧遮那曼荼羅也。(此傳猶可審定之。如次下料簡) 皆從毘盧遮那等者。毘盧遮那昔在因位植無量福智資糧。依彼資糧感此妙宮殿也。福德者。舉福顯智。或又福智通名福也。大妙金剛五寶所成者。水精馬腦‧摩尼‧琥珀‧琉璃‧是云五寶。如次中東南西北五佛三形也。嘆五寶德云大妙金剛。最尊最上故云大。殊妙吉祥故云妙。不可破壞故云金剛。金剛峰寶樓閣者。五峰八柱樓閣也。四方者。指曼荼羅形。是方壇故云其曼荼羅四方八柱者。或樓閣柱也。千手執云。於妙高山頂上想有八葉大蓮花。於蓮花上有八大金剛柱。成寶樓閣(云云)即此義也。或又樓閣內於壇上安八柱。是非持樓閣之柱。是為八大菩薩座位表歟。八位者。八大菩薩座位也。四門者。四攝菩薩座位也。 中位者。大日座處。故云毘盧遮那遍照如來。 內證之智者簡外用智。解脫者簡因位。因位未解脫分別心。至果位解脫之。故經云超越心地。是此意也。聖位經意。於金剛界一曼荼羅立五解脫輪稱。准可知之。 其八位(等)者。八大菩薩四方四隅座位。次下眷屬成就段明之。故云後當說也。 已上住處成就了。 文。經云與八十(等)者。以下明眷屬成就也。文句云。第六同聞眾中為三。先舉數標類。次從所謂去列名。後從與如是等去總結威儀。初如文。就其列名中則有八大菩薩。即是如次依大日如來月輪震兌離坎巽坤乾艮之八方而侍衛之(文)初舉數標類中與者。理趣疏云。與者兼并及會之義(云云)教主與眷屬俱故云與也。 一一菩薩(等)者。釋八十俱胝菩薩眾俱文。金剛手主菩提心。乃至摧一切魔主降魔德。各同類種性菩薩有十俱胝眾。文句舉數標類者即此意也。 俱胝者。此翻億。億數有異。今所云俱胝億者其數量如何。一義云。十萬為億。其故理趣分云。與八十億大菩薩俱。其名曰金剛手菩薩摩訶薩(乃至)摧伏一切魔怨菩薩摩訶薩。如是上首有八百萬大菩薩眾前後圍繞(文)初八十億者未知其數量。而後云八百萬依此文知十萬為億。依之理趣疏云。十萬為億。八十億者八百萬也。(云云)准此文。當經八十俱胝又十萬為一億以成八十俱胝也。一義云。十萬千萬梵語有異。俱舍論第十二云。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文)依此文。十萬為億者當洛叉。千萬為億者當俱胝。何況仁王軌云。一俱胝者如華嚴經云。百洛叉為一俱胝。即當此方百億數矣(文)當經既用俱胝梵語。以知千萬為億也。 問。七卷理趣經云。是大慈悲大毘盧遮那如來與八俱胝大菩薩眾俱(文)實相般若經云。八千萬人前後圍遶(文)以上兩經其說是同。以千萬為一俱胝。故八千萬當八俱胝也。其數大減。又遍照般若經云。六十八俱胝菩薩摩訶薩眾恭敬圍遶(云云)此經減十二俱胝。又教王經說八大菩薩已。與九十俱胝菩薩眾俱(云云)此增十俱胝。如是相違云何可會之乎。答。七卷經并實相經於八十俱胝中八俱胝菩薩為上首。故別舉之歟。此經主伴並取。故非相違。次遍照經有別表示歟。未辨之。或又後代譯者誤歟。次教王經九十俱胝者。未見先達釋。今試會之。中央大日有同類菩薩。如以四波羅蜜菩薩為大日四親近。是故中央與八位各有十俱胝。故云九十俱胝歟。今經唯約八位。故云八十俱胝也。 問。今所列八大菩薩八十俱胝內歟將如何。答。文勢所顯八十俱胝內也。謂表八十俱胝菩薩云所謂金剛手等。以知八十俱胝內舉上首八菩薩顯餘菩薩。故結云如是等大菩薩眾。前引理趣分意又如是矣。 十七日。 金剛手菩薩者(等)者。次釋八大菩薩列名也。先明列次者。金剛手觀自在虛空藏金剛拳已上正方四菩薩。如次居東西南北。是對方次第也。文殊轉法輪虛空庫摧一切魔以上四隅菩薩。如次居東南西南西北東北。是順轉次第也。七卷經云。其名曰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同心生轉法輪菩薩摩訶薩。哦哦那巘惹菩薩摩訶薩。降諸魔菩薩摩訶薩(文)列次同今經。遍照般若經云。有菩薩摩訶薩眾。其名曰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發同心轉法輪菩薩。哦哦曩巘惹菩薩。破一切魔王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文)此經以第五文殊下安第八。一切列次以東為初。何今以西為初乎。理趣分云。其名曰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大空藏菩薩摩訶薩。發心即轉法輪菩薩摩訶薩。摧伏一切魔怨菩薩摩訶薩(文)此經第五文殊次列虛空庫。大空藏菩薩者是也。見彼經段段列次。文殊次轉法輪。轉法輪次虛空庫。列名何違之耶。恐可謂譯家誤。又實相般若經云。其名曰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轉法輪菩薩。降伏一切魔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文)此經列六菩薩。第四金剛拳第七虛空庫不列之。恐似失祕旨。是又譯家誤歟。次明同異者。勘處處文。說八菩薩有同異。瑜祗經云。金剛薩埵。文殊。虛空藏。轉法輪。觀世音。虛空庫。金剛拳。摧一切魔(云云)又教王經云。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童真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摩訶薩。虛空庫菩薩摩訶薩。摧一切魔力菩薩摩訶薩(文)以上二經與今經同也。但列次不同。又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云。有八曼荼羅。是八大菩薩甚深法要○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曼殊室利童真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云云略抄尊勝儀軌同之)大妙金剛經云。金剛手菩薩。妙吉祥菩薩。慈氏尊菩薩。觀自在菩薩。地藏菩薩。除一切蓋障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云云)已上二經列次雖不同。八菩薩名字是同。與今經異也。又觀自在授記云。應畫八大菩薩。所謂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曼殊室利菩薩。地藏菩薩。虛空庫菩薩。除蓋障菩薩。陀波崙菩薩。虛空藏菩薩(文)又法花威儀形色經云。於彼八葉從東北隅為首右旋布列安置八大菩薩。初彌勒菩薩。次文殊師利菩薩。藥王菩薩。妙音菩薩。常精進菩薩。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此外異說繁多。具如心目勘之。 次釋文句者。金剛手(菩薩)者。理趣疏云。言金剛手者。手者取義軌義。常起信手取諸功德故。起智惠手執受金剛本法性故。又信智二手猶如金剛堅固難壞非邪惡友所能壞故(文)此釋未盡。傳顯師不知密意故歟。今宗意。手受五智金剛杵故名金剛手。下釋云。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毘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為金剛手(文)手所持金剛有二表示。一表內具五智菩提。二表外破五住煩惱。仁王經陀羅尼釋云。手持金剛手者。表內心具大菩提。外形表摧伏諸煩惱。故名金剛手(文)即此意也。菩薩者。具云菩薩摩訶薩。理趣疏云。言菩薩摩訶薩者。菩提言覺。即一切智。薩埵言有情。即求菩提之有情也。此通三乘。摩訶言大。薩埵如前。為簡取大故言摩訶薩。又菩提者所求之果智境也。言薩埵者。所為拔濟之有情悲境也。即是自利利他二德。又薩埵者是勇健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言菩薩。此後二解許通凡聖。今取第十金剛心者故。復說云摩訶薩也。(文) 在毘盧遮那(等)者。明所住方處。大日向東坐。約之分前後左右。前者東方也。 表一切如來(等)者。常教意。一切如來各具菩提心。各具大悲大智等無定其主。今宗意。一切如來菩提心德金剛手主之。一切如來大悲德觀自在主之。是故釋金剛手云表一切如來菩提心也。一切如來者。就之有四重。一大日如來名一切如來。在尊勝陀羅尼經及慈覺教王經疏。二四佛名一切如來。見聖位經教王(等)經。三五佛名一切如來。如此書上釋。四三世十方諸佛名一切如來。如說諸經論。此四重中今一切如來者指五佛也。 初發菩提心(等)者。金剛頂經開題云。一切眾生最初發心悉由金剛薩埵加持故。金剛薩埵名一切如來菩提心(文)聖位經云。由金剛薩埵菩薩加持故。剎那猛利心頓證無上菩提(文)金剛薩埵加持者有深意。今經下文云。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作勇進勢(文)金剛薩埵持五智杵是本有菩提心也。抽擲此杵是加持義也。依此本有菩提動起云初發菩提心也。或五股有人形杵習。是故金剛手持五股持本有眾生也。菩提心論一切眾生本有薩埵者是也。抽擲此本有眾生之時。障礙便除本性即顯。祕經云為動一切有情本性(云云)即此意也。依此抽擲加持故眾生起歸本之心。名初發菩提也。 修證普賢(等)者。普賢行願等覺位證如來地妙覺位也。仁王經陀羅尼釋等覺位名大普賢地。妙覺名普照曜地。金剛界儀軌云。應滿足普賢方成最正覺(云云)滿足普賢者。等覺成最正覺者妙覺也。此宗意。初發心時即登等妙二位。出生儀云。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云云)即此意也。或又普賢行願者十地通名也。仁王般若陀羅尼釋。十地名普賢地。初發心時滿足十地佛果故。云證得普賢行願證如來地也。 觀自在菩薩者。理趣疏云。觀自在者即觀世音。觀謂觀察。觀諸有情身語心性。受苦惡時或祈念時。應時為拔往詣救護名觀自在。神用無方得自在故。(文) 在毘盧遮那(等)者。明所住方處。後者西方也。 表一切如來(等)者。准前可知之。觀音名具大悲者。故表一切如來大悲也。 隨緣六趣者。此菩薩受生於諸趣變身於三十三。觀經說觀音光中現五道眾生。是即隨緣六趣表示也。 拔濟一切(等)。者明拔苦。 速澄清淨(等)者。明與樂。清淨三摩地者。字也。字蓮花種子。蓮花本性清淨故。云清淨三摩地也。 不著生死(等)者。轉釋清淨義。若生死若涅槃。有所染著非清淨。不著生死不染涅槃。是蓮花無染清淨義也。 皆由觀自在(等)者。觀自在祕號名正法金剛。正法者即是蓮花也。妙法蓮花之號即此意也。此蓮花眾生內心妙性。輪迴六趣不變易故名金剛諸法體性故名法。此尊內證此金剛法性故。雖隨緣六趣不著生死。雖得證清淨不取涅槃。故釋不著生死不證涅槃之所由云皆由觀自在菩薩等也。 虛空藏菩薩者。大方等大集經第十六(虛空藏菩薩品)云。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速辨○此大菩薩可名虛空藏。所以然者。以從虛空中能雨無量珍寶充足一切。爾時世尊即印可其言名虛空藏○爾時約於空中雨無量珍寶。以是因緣常名虛空藏(文)大日經疏第十一云。如人有大寶藏施所欲者者自在取之不受貧乏。如來虛空之藏亦復如是。一切利樂眾生事皆從中生無量法寶。自在受用而無窮竭相。名虛空藏也(文)理趣分疏云。虛空藏者。以空為藏。藏諸珍寶。見諸有情貧無財寶。從虛空中雨種種寶施貧乏故。(文) 在毘盧舍那(等)者。明所住方處。右者南方也。表一切如來(等)者。此菩薩以寶珠為三形。寶珠具萬德不闕少。此寶珠即名真如。真如理具恒沙功德故。以寶珠即習真如也。寶珠種子字。此字以如不可得字為體。下文云。由入此曼荼羅證得如虛空真如恒河沙功德故(云云)即此意也。 寶資糧聚者。或本福智資糧聚(云云)資糧者。遠行必持金銀米錢等財以為資糧。今此寶珠中聚在萬行萬善種種法財以為佛果資糧。故云福智資糧聚也。十波羅蜜中前五福後五智也。胎藏虛空藏院列十波羅蜜。是即此菩薩持寶珠執利劍。開寶珠為前五波羅蜜。開利劍為後五波羅蜜。是故以十波羅蜜菩薩為虛空藏眷屬也。或又寶珠攝一切福智。求聞持軌依此意。准此意利劍又攝福智二德。寶劍習可思之。 四種施者。一義利施。二法施。三滋生施。四灌頂施也。下虛空藏品具說之。故云後當說也。 三輪清淨者。心地觀經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三施之中無所得(文)無所得故云清淨。 有為無漏者。恒沙功德中有有為無為有漏無漏四種。此文舉有為功德顯無為功德。舉無漏功德顯有漏功德。如是功德皆悉成就。仁王經云。有為功德無為功德皆悉成就(云云)漏無漏又如是。 成受用(等)者。以如是為無為漏功德為成佛果中受用變化身之資糧。謂因位行四種施。此施有為無為等種種功德。依此功德至佛果位成就隨十地三賢二乘凡夫等機欲施種種法財之受用變化佛身也。 金剛拳菩薩者。理趣疏云。金剛拳者拳者。破壞擊碎之能。發起堅固智慧之拳。擊破生死煩惱業等。如以金剛拳擊碎諸物。因以名也。(文)此釋全不合。不傳密之所致也。拳者。能持一切如來三祕密法故名金剛拳。瑜祗經此菩薩名金剛持。即此義也。時處軌云。拳能以執持諸佛智法海(云云)法海者有深意。此菩薩字為種子。字海水種子也。又月輪為三形。月輪又水珠所成故。掌中持字法海。故云諸佛智法海。不受師口者輒難知掌內持物。基師纔聞拳名作擊碎釋。足可悲矣。 在毘盧舍那(等)者。明所住方處。左者北方也。表一切如來(等)者。一切如來果地三密在金剛拳掌中。問。或云。持字法海。或云。持三種祕密。似相違如何。答。字法海即是三種祕密也。合收一字。開成諸尊三密海吞眾流不飽。豈水中不攝諸尊三密乎。理趣經開題云。五智溟海受諸尊萬流(云云)可思之。 由真言行(等)者。明承來。謂以入輪壇等者釋南方寶菩薩。菩薩主入壇灌頂三密修行德故也。 獲得世出世(等)者。明拳菩薩。依三密修行悉地成就。是金剛拳三摩地也。拳菩薩真言有悉地句。悉地此翻成就。故云後十六生成正覺。是此意也。 淨除無始(等)者。明悉地相。淨除身口意十不善惡業證得三業清淨。三業清淨者即是一切如來三密也。此三密離諸障礙故云無障礙。究竟極智故云究竟智也。 問。前三菩薩取四方最初。第四菩薩取北方最後。初後不一准。有何意乎。答。此義誠難思。故釋家自至拳菩薩段明承來。依寶菩薩灌頂成拳菩薩悉地。是前取初。此取後之意也。不可勞別會通。但尚可尋決明師矣。 文殊師利者。理趣疏云。妙吉祥者即文殊師利。前云妙德。妙者善義也。由善能作勝福利事饒益有情。名妙吉祥也。 在東南(等)者。明所住方處。東南者巽方也。凡東方方初故明諸尊列次。東為最初。東方有初中後。艮東初。正東東中。巽東終也。約初之初取艮。約初正位取東方。約初成立取巽方。聖教各依一決。非相違也。 問。文殊西方利菩薩也。尤可在西南。何今居東南乎。答。文殊金剛界雖在西方。胎藏界在東方。心地觀經云。文殊師利大聖尊三世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是文殊教化力(文)東方菩提心方故。文殊居於此。義門無盡。不可局一途矣。 般若波羅蜜多惠劍者。仁王陀羅尼釋云。金剛利者般若波羅蜜金剛利劍。能斷煩惱種(文)依此文。般若波羅蜜即劍也。金剛般若開題云。文殊三昧耶身有二種。一利劍。即表能斷義。二者梵篋。即表智慧義(云云)依此釋。般若波羅蜜多者通利劍梵篋。慧者梵篋。劍者利劍也。但此經以利劍為文殊三形。下文殊段云。用四種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礙(文)依此釋。般若波羅蜜多慧即劍也。爾前義宜歟。 十八日。 住三解脫門者。空無相無願也。下文殊段說之。十住心論第七云。所謂空無相無願是三解脫門。大般若等顯諸空無相等經。皆是文殊師利菩薩三摩地法曼荼羅(文)三解脫門義至下可釋之。 能顯真如法身(等)者。真如法身於法平等也。童子不著染淨不思善惡。是契真如無相理之表示也。此尊現童子形。職而由斯。 常樂我淨者。真如理上四德也。吽字義以我波羅蜜為文殊。彼釋云。文殊童真。四德中我波羅蜜。德無不妙。智無不圓(文)今以四德通為文殊。三昧。文殊字為種子。吾我義故為我波羅蜜。若得我波羅蜜德無不妙。故圓滿四德無有闕失。是則我為門具四德故。或通或別。兩釋無相違矣。 由菩薩證此(等)者。以下明行者得益。是真言修行菩薩也。凡段段皆先明本尊後明行者。當段又如是。 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者。理趣疏云。發心即轉法輪者。輪謂摧伏移轉之義。法謂教法。如法輪章說法輪義。此大菩薩從初發心終至十地凡所舉措身語意業皆為有情說深妙理轉大法輪行饒益故(文)依此釋者。發心即轉法輪訓之歟。經舉初顯後。故云從初發心終至十地也。今謂不爾。纔發心者速疾義也。大日經疏第一云。大品云。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上菩薩位得不退轉。或有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云云)纔發心轉法輪者初發心時得無上菩提。即轉法輪之意也。纔發心轉法輪可訓之。轉法輪菩薩者。此菩薩手持輪。就之有二義。一請如來輪法輪。故仁王陀羅尼釋云。毘盧舍那佛於上界成佛已。此菩薩請如來轉金剛乘法輪(文)依請大日轉法輪得此名也。二此菩薩自轉法輪度眾生故為名。仁王經儀軌云。又以法輪化導有情。令無數天至彼岸(文)即此意也。 問。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者何菩薩乎。答。西方因菩薩也。以何知者。略出經第二說因菩薩云。纔發心能轉一切如來法輪摩訶菩提薩埵(云云)又聖位經云。金剛因轉法輪三摩地智(云云)心要云。金剛因纔發心即轉法輪菩薩(云云)是其證也。問。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云。金剛波羅蜜多菩薩者○此菩薩由持金剛輪○顯名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文)同異如何。答。至下第八段可悉之。 在西南隅者。示所住方處。西南者坤方也。表一切如來(等)者。一切如來具四種曼荼羅四種輪者是也。 金剛界輪(等)。者出四輪名。金剛頂十八會中初會四大品即是也。如次大三法羯四曼配之。四輪皆轉法輪三摩地也。 由修真言行(等)者。明行者得益。 得入如是等輪者。輪壇名也。輪圓具足壇故名輪壇。然則輪者所依義也。因又所依義也。是故因菩薩名轉法輪菩薩也。 依四種智印者。此輪壇有四種曼荼羅不同。故云依四種智印也。四曼雖殊。入此壇者現生成十六大菩薩便證無上菩提也。 虛空空庫菩薩者北方業菩薩也。理趣疏云大空藏者。大空即是遍滿法界真如空理。以此為藏。為諸有情說大空法。以此法施令諸有情皆獲種種聖法財寶名大空藏(文)依此釋。前虛空藏財施。此虛空庫法施也。依此書意。前虛空藏約體故釋一切如來真如恒沙功德福資糧聚。此虛空庫約用故釋一切如來廣大供養儀也。庫與藏行事鈔別釋之。但聖位經云。金剛業虛空庫藏三摩地智(文)理趣分虛空庫說大空藏。是故不可別釋之。 在西北隅者。明所住方處。西北者乾方也。 表一切如來(等)者。有二義。一一切如來入供養三摩地故云一切如來廣大供養。金剛界大供養會三十七尊皆作供養儀式。是此意也。二供養一切如來故(云云)一切如來廣大供養。一切如來者所供養尊也。次下盡虛空遍法界一一佛前者即此意也。 由修真言行(等)者。明行者修行得益相也。 於一念項者速疾義也。下降三世教令輪品釋業菩薩云。由入此曼荼羅獲得迅疾身口意。至於十方一切世界佛集會廣大供養也(文)。此尊加持不思議可貴之。 種種雲海(等)者。下虛空庫段說四種供養。又五種八種十六種十七種二十種供養等其數非一。故云種種。雲海者。一一供如雲遍滿如海無竭。故云海雲也。 便從一切佛(等)者。如來依受供養為報答說妙法。行者隨聽受此法。 速滿福德(等)者。表聞法得益。於中有二。初自證。後隨緣諸趣下化他也。 摧一切魔菩薩者。北方牙菩薩也。理趣疏云。摧伏一切魔怨者。魔謂四魔。如前已說。此四能破有情善事。為眾生怨。此大菩薩住金剛心離分段死及諸煩惱。故能摧一切魔怨(文)此菩薩亦名金剛夜叉亦名金剛盡菩薩。仁王陀羅尼釋云。金剛夜叉菩薩者威猛義。亦云。盡義。十六金剛智。普賢行中第十五智名金剛盡智○顯名摧一切魔怨菩薩(文)可思之。 在東北隅者示所住方處。東北者艮方也。表一切如來(等)者。住大悲心。假現忿怒相故云方便。疏云。此忿怒者非如世間忿怒也。謂從大悲門中照了怒之實相(云云)可思之。 外示現(等)者。下摧魔怨段云。由此菩薩內入慈定。深矜愍難調諸天。外示威猛令得受化(云云)是此意也。 住加行位(等)者。以下明行者得益相。加行位者。非五位中別行位。廣指因位云加行位。因位修行皆佛果加行故。通名加行位也。入道章云。言加行者。加功用行而趣見道故名加行(云云)准此釋。加功用行而趣佛道故名加行也。 護持修行者。堅護持佛教敕而能修行故也。 避除諸障者。當經下文云。一切蓋障及煩惱障法障業障(云云)障非一故云諸障也﹒ 摧伏天魔(等)者。天魔自在天欲界第六天魔也。魔醯首羅大自在天色界第四禪頂魔也。下摧魔怨段云。調伏他化自在魔王調伏魔醯首羅調伏梵天調伏那羅延天(云云)今則出初二也。不空罥索經儀軌上云。伊首羅天王魔醯首羅天王(云云)伊首羅者伊舍那天也。教時義第四云。入大乘云。魔醯首羅有二種。一伊舍那魔醯首羅。二毘遮舍魔醯首羅。前是第六天魔也。後是第四禪天王也(文)今所云天魔及魔醯首羅者。如次當入大乘伊舍那毘遮舍二魔也。 問。當段魔醯首羅稱局第四禪魔。入大乘二類俱立魔醯首羅之名。似相違如何。答。魔醯首羅者此翻大自在。毘遮舍於三千大千世界得自在故獨得大自在天名。當段釋約此意。雖然第六天魔於欲界得自在故又分立大自在名。入大乘論依此意。聖教立名各約一邊。非相違也。 以忿怒智而成究竟者。成究竟果之入門非一。此尊忿怒智為門成究竟果故。云以忿怒智等也。 如上所釋(等)者。以下八大菩薩總釋也。吽字義云。遮那經金剛頂經說。菩薩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云云)金剛頂經者指當段文并五祕密經也。真言行者依一一菩薩修行入證之位必有此三句。吽字義云。千經萬論雖殊不出此三句一字(云云)可思之。 如上所釋(等)者。明八大菩薩包括一切佛法也。其佛法者不過顯密二教。故次云真言門及顯大乘也。 如是等大菩薩(等)者。釋經與如是等句也。大菩薩眾者。理趣疏云。所言大者略有四義。一數大。八百萬菩薩會集聽法故。二德大。皆具總持等諸大功德故。三業大。並具妙辨才說法利生故。四名大。如金剛手等十地滿名故。菩薩俱者顯教深妙唯被上機。欲令有情得希有法精勤渴仰信受奉行故。(文) 恭敬圍繞者。理趣疏云。如珠星而共朗月。譬金山而轉妙高。若眾梵之繞梵王。似諸天之圍天帝。尊仁重道。渴法希益。翹注一心冀聞深致。 問。與如是等者望何人云與乎。答。有二意。一謂。如是等大菩薩眾者指八大菩薩。八十俱胝菩薩與八大菩薩恭敬圍繞如來故云與如是等。以八十俱胝眾望八大菩薩云與也。二謂。如是等者指八大菩薩。大菩薩眾者指八十俱胝。與者眷屬望教主也。 八供養等者。牒與如是等經文云八供養及四門菩薩等。恭敬圍繞供養義故。八十俱胝皆住供養三摩地。其中就為最要先舉十二供養菩薩。八供養者經所說八大菩薩也。四門菩薩經雖不說之。供養要尊故。八十俱胝中殊舉之也。如是八供四攝菩薩定門眷屬故。云三昧眷屬也。但上所舉一傳能說曼荼羅。以正方四菩薩為欲觸愛慢。以隅角四菩薩為四內供養。更圖加四外供養并四攝菩薩。成十七尊。義門無盡。各據一邊勿局執矣。私案八供四攝菩薩是八十俱胝菩薩外歟。其故。不空所譯尊勝軌舉八大菩薩并八十俱胝菩薩眾已。曼荼羅四隅四門可安八供四攝菩薩(見)說相相似當經。彼此相例可知之。又如八大菩薩各具十俱胝眾。八供四攝天女各可具眾多眷屬也。攝真實經上云。與大菩薩摩訶薩眾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菩薩眷屬俱。其名曰金剛手菩薩金剛藏菩薩金剛弓菩薩金剛善哉菩薩○金剛拳菩薩。如是等十六菩薩摩訶薩一一各有一億那庾多百千菩薩以為眷屬。復有四金剛天女。其名曰金剛燒香天女金剛散花天女金剛燃燈天女金剛塗香天女。如是等金剛天女一一各有一千金剛天女為眷屬俱。復有四金剛天。其名曰金剛鉤天金剛索天金剛鎖天金剛鈴天。如是等金剛天一一各有一千金剛天為眷屬俱(文)准此文。當段如是等等字廣攝收八十俱胝菩薩并十二供養所攝一一數千眷屬也。又當經說相七母三兄弟四姊妹等列集會眾各說自三摩地。故眷屬成就句廣可通外部世天。爾者等字可攝在之。大日經眾成就文。普賢蓮花手菩薩等(云云)大師釋云等者。舉金剛蓮花手兼等外金剛部諸尊(云云)今亦准知之也。 已上眷屬成就畢。 五成就釋了。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三 延文元年(丙申)十月十八日。於東寺西院僧坊奉對師主上綱以口筆抄之了。遂可清書之。金剛弟子賢寶。 明曆三年林鍾上旬令修覆畢(改杲快)了深 寬文四(辰)十月朔日補闕字等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