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十(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二日於東寺西院傳受之)

輸入者 徐麗玉

第九段(虛空庫章)
第十段(摧一切魔章)
第十一段(降三世教令輪章)

文。一切如來者。有二意。一所供養如來也。上釋虛空庫菩薩云。於一念頃身生盡虛空遍法界一一佛前。於大眾會以種種雲海供養奉獻如來(文)又當段說四種供養段段於諸如來廣大供養者。是又所供養佛名諸如來也。二能供養如來也。大供養會。一切佛菩薩皆住供養三摩地。一切如來供養德。虛空庫菩薩主之故云一切如來也。種種供養藏者。下所說四種五種供養等也。
藏者。如是種種供養物皆虛空庫藏中納之故云藏。廣大者。四供養段段云於諸如來廣大供養。普供養盡虛空遍法界諸佛故云廣大。廣大不空摩尼供真言者。此菩薩真言也。儀式者。三業威儀供養法式也。供養者。蘇悉地經疏第六云。供者奉進也。養者具食也。具珍羞以奉進尊者也。供者給也。養者育也。是即應屬下類者也(文)法花義疏第一云。天花香等名之為供。資養於佛目之為養(文)。
文。所謂發菩提心(等)者。說嬉戲菩薩三摩地。嬉戲菩薩者。大日如來為供養阿閦佛所現也。阿閦佛住菩提心故。若發菩提心即生適悅歡喜。是名供養也。大般若經云。大菩提心護正法。如教修行。心寂靜。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即名真供養佛(文)即此義也。諸如來者。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具菩提心。皆是阿閦也。是故云阿閦佛云諸如來。雖似相違其義無違。
以菩提心(等)者。依菩提心成佛故。以菩提心為成佛增上緣也。
於菩提心(等)者。菩提心成就無盡法界度脫無餘眾生界。成就無盡法界者自證。度脫無餘眾生界者化他。千手軌云。獲得二種受用智。所謂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云云)法愛樂者自證。當受用法樂智。智波羅蜜者化他。當成就有情智。十波羅蜜中第六慧正體智。方願力智後得智也。唯識論云。後四皆是後得智攝(云云)智波羅蜜者第十。後得智極故四中殊舉之。此自證化他二德為菩薩樂。故云自娛也。
救濟一切眾生(等)者。鬘菩薩大日如來為供養寶生佛現此身。寶生如意寶珠為三形。故以寶鬘獻彼佛。是即從如意寶鬘雨種種寶救濟一切眾生。故諸如來適悅歡喜。是供養義也。
由淨信心者。指上金剛嬉戲菩薩。彼菩薩主菩提心德。疏第一云。菩提心者即是白淨信心義(云云)可知之。
入於佛法(等)者。釋金剛鬘菩薩。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云云)是故由淨信心入佛法大海得七寶寶鬘令滿一切希願也。七寶者阿彌陀經上云。七寶白銀黃金水精琉璃珊瑚琥珀車渠(云云)法花經三云。佛滅後各起塔廟。以金銀琉璃車渠馬惱真珠玫瑰七寶合成(云云)智論第十云。金銀琉璃車渠馬惱珊瑚真珠(云云)。
受諸戒品(等)者。梵網經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云云)千手軌說戒波羅蜜云。常以戒品莊嚴身口意業(云云)寶鬘自身莊嚴具故云戒品也。
受持妙典(等)者。大日如來為供養彌陀如來現歌菩薩。阿彌陀主說法德。歌亦說法義也。受持妙典者此意也。由此三摩地於諸佛集會中或問或答。諸佛聞之生歡喜。是供養義也。
於般若波羅蜜多(等)者。大日如來為供養不空成就佛現金剛舞菩薩。受持讀誦等事業種種旋轉猶如舞。故名金剛舞。

十三日

由大精進(等)者。有二義。一義云。以上釋舞菩薩。自此以下釋中央業菩薩。毘首羯磨者此翻種種工巧。是業菩薩(虛空庫)名也。一義云。前三種供養先標菩薩名次作其釋。當段何無其釋乎。由大精進以下文同釋舞菩薩三摩地。舞業同屬北方。俱主供養德故以業釋舞。於此尊約相對門者。為四供隨一住隅角。約絕待門者。為四供總體居中央。二門雖殊內證相通故。以總釋別以別成總。不可局執歟。
十種法行者。大般若經五百七十三云。佛告阿難陀言。受持此經有十種法。一者書寫。二者供養。三者施他。四者諦聽。五者披讀。六者受持。七者廣說。八者諷誦。九者思惟。十者修習。依斯十法受持此經(文)心經幽贊下(慈恩)云。皆於此經修十法行。慈氏頌言。謂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文)理趣分疏云。一書寫。二聽聞。三受持。愛樂寶重不離於心。坐起威儀願相隨故。四讀。五誦。六思惟。七修習。如說行也。八廣為有情宣說流布。九自供養。十施他。此十名為行法行行。此中皆得自作‧教他‧讚歎‧隨喜‧慶慰。供養之中說自言以對施他。且復言自。據實而言。自供‧教他‧讚歎‧隨喜‧慶慰並得供養施他書寫乃至教他施他讚歎等事。並名法行名為供養。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勝故無盡故。由攝他不息。廣如中邊論說(文)當段舞菩薩段舉七種法行。謂一受持。二讀。三誦。四書寫。五思惟。六修習。七種種供養也。聽聞‧廣說‧施他三種不說之。歌菩薩當廣說。於佛集會中問答甚深般若故。鬘菩薩當施他。釋滿希願故。聽聞當嬉菩薩。經說聽法相云踊躍歡喜故。福德智慧者。大乘義章第九云。一福德莊嚴。亦名功德。二智慧莊嚴。言福德者。善能資潤福利行人故名為福。福利是其善行家德。如清冷等是水家德。言功德者。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言智慧者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說以為慧。通則義齊(文)
三種身者。法報應三身也。
依蘇悉地(等)者。諸部要目云。蘇悉地經中○供養五種。除閼伽。一者塗香。二者花鬘。三者燒香。四者飲食。五者燈明(文)蘇悉地經上云。云何花供養。云何香供養。云何燒香。云何燈明。云何食供養(文)此問品品次第說之也。二十種供養者。大威德明王儀軌云。次說二十二種供養皆令所作之法速得成就。掃地真言曰○請召真言曰○閼伽真言曰○獻坐真言曰○澡浴真言曰○獻衣真言曰○塗香真言曰○焚香真言曰○花真言曰○加持五色粉圍壇真言曰○寶帳真言曰○幢幡真言曰○幡真言曰○寶軒冕真言○寶樓閣真言○扇真言曰○莊嚴真言曰○燈真言曰○獻食真言曰○獻念誦遍數真言曰○拂真言曰○奉迎真言曰○具如上二十二種供養。所求悉地速得成就(文)私案。此二十二種中合塗香與焚香唯為香一種。合幢幡與幡為幡一種。故云二十種歟。幢幡者庭上幡。幡者堂內幡歟。
當段之釋。智證記問八張有釋。可考之。大威迦軌被引之(云云)。
瑜伽教中(等)者。指金剛頂瑜伽經。略出經蓮花部心儀軌所說大供養會四方菩薩如次當菩提心‧資糧‧法‧羯四種供養。彼供養會是金剛頂初會初品六曼荼羅中第四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也。三十卷教王經第八所說金剛事業曼荼羅是也。此經文具說大供養‧灌頂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一一供養各說四箇真言。與略出經等所說供養會十六大菩薩明同也。披可悉之。即是當經所說發菩提心‧ 救濟眾生‧受持妙典‧讀誦書寫等四種故云如前四種理趣門也。
五種祕密供養者。智證記問八張裏書。見雜供養會初(云云)今謂。大供養會初大日四波羅蜜當之歟。次八種供養者內外八供養也。次十六種大供養者。彼會所說東前等十六大菩薩供養也。略出經第三云。次以十六大供養契應供養一切如來(云云)心要云。次當修行十六大菩薩供養。是諸大菩薩為供養故各持器械也。印布在身上諸支分間。能為如來作大佛事(文)可知之。次十七種雜供養者。二卷本云。又有七十六種雜供養。(云云)六字剩歟。又七與十二字倒錯歟。心要云。次業部十七供養即金剛嬉戲菩薩○次當金剛鬘菩薩○次金剛歌菩薩○次金剛舞菩薩○此四菩薩北方四親近大菩薩也。業部所管。次結外供養菩薩印。即金剛焚香‧及金剛花‧金剛燈‧乃至塗香菩薩等以為十七雜供養。金剛寶印○以金剛伎樂○次結劫樹印○次結羯磨三昧耶印○次應入達磨三昧耶印○次行六波羅蜜法○由斯六種方便即入三空解脫門○由斯勝上之義轉便結如來口印○(文)安然金剛界對受記第五釋云。花以下為十七供(云云)一花。二香。三燈。四塗。五寶印。六金剛伎樂。七劫樹。八羯磨三昧耶。九達磨三昧耶。十檀。十一戒。十二忍。十三進。十四禪。十五慧。十六三解脫門。十七如來口印也。私案之。心要內外八供養同為業部所管歟。十七雜供養者。金剛寶印以下也。彼書釋如來口印已。結四大印誦四種真言(云云)四大印者供養會後所說四印歟。加此四印為十七種歟。又真興金剛界私記有十七供養釋。其義不詳。恐繁略之。
  一。智證疑問會釋事
理趣釋難義(智證)云。
依蘇悉地教有五種供養。何故只立五種供養。內歟外歟為當相分。
又有二十種供養。名義如何。此蘇悉地供歟。
瑜伽教中有四種供養。謂菩提心資糧法羯磨。其儀法何。為異內供養否。
又有五種祕密供養。名義如何。與前五種同歟異歟。
又有八種。又有十六種。又有十七六種雜供養○八種如例歟。十六種如供養會歟。十七六種其名義何。雜供養會中有十六大供乃十七大供(中有六波羅蜜。若省缺第十七為十六大供云云)已上難義(文)。
智證記問八張裏書云。理趣釋中。蘇悉地五供養(可知)又有二十種供養(此悉地中及大日末見文。又見大威德明王法中二十二種)瑜伽教中有四種供養(當經當段中有文)又五種供養(見雜供養會初)又八種供養(如常途八供養是)又十六種大供養(見雜供養會中)又十七六種供養(亦見雜供養會中。後段中更有十七供字六門文)文。若修行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如文思之。
或時修行(等)者。明修行軌則如例。
如前已釋者。當段不說金剛庫菩薩持印。第二段釋云。金剛羯磨菩薩二手作旋舞置於頂上勢(云云)指此文云如前已釋歟。或又指當段曼荼羅建立釋歟。右手持羯磨杵左手作金剛拳(云云)可思之。或又第六金剛拳段釋云。如上句義表菩薩大智印威儀兼讚語密功能(云云)當段雖不說大智印。一切事業不空三昧耶者讚語密功能。准彼釋可知。故云如前已釋歟。
唵字三身義者。此字三字合成也。守護經以此三字配三身故云三身義也。真言二字義云。一字何顯三身耶。答。以三字合為一體故。問。其三字何耶。答。字是法身義。字是應身義。字是化身義(云云)亦名無見頂相者。字義也。佛頂真言皆安句。此翻頂故云無見頂相義也。又尊勝陀羅尼經義記下(法崇)云。唵唐云三身義亦云一切法不生亦云無見頂相。解曰。唵字者祕密不可翻也。以聲明意連帶解釋有三身義。一阿聲一切法不生也。二鄔聲流注分別。三麽聲慈化等義。又云空義。此三聲連合故曰唵也。所言一切法不生者本是法身。所言分別者報身體也。慈者化身義也。故言無見頂相義(文)此釋本不生義為字法身。無見頂相義中合報應二身歟。亦名本不生義者。字義也。
如來毫相功德義者。字義也。毫相者如意珠也。疏第五云。畫如來白毫相印○手執蓮花。如半敷之狀。內有如意寶珠。此是如來無邊福業之所集成(文)字為寶珠種子。見疏第四。然則三身義者。總後三義別也。智證難義云。若以此四相配四供養否(云云)若相配之。本不生義東方字菩提心義故。如來毫相南方寶珠故。無見頂相西方證菩提果德圓滿故。三身義者。北方統前三種為第四故也。又檜尾僧都五祕密次第以字為四點合成配三身大空四義。此次第意於空點帶兩熱歟。異常釋。
已上第九虛空庫段了。
  十四日。
文。時薄伽梵如前所釋者。從釋四隅菩薩以來不空如前所釋言。而至當段所以安此言者。薄伽梵者破義也。是故於摧魔段讓前釋顯能破義也。
能調持智拳如來者。為能調伏持智拳故立此名。能調持智拳如來可訓之。或又摧破魔有折伏攝受二。能調折伏。能持攝受。智調。拳持。能調持智拳如來可訓之。
問。智拳者何印乎。答。道範闍梨大日所持智拳印料簡這。摧魔菩薩大日所變也(云云)此義無其謂。摧魔怨北方菩薩。可謂釋迦所變。何云大日所變乎。又此菩薩持智拳印之本說在何處乎。今智拳者忿怒拳也。忿怒拳者。左右手作拳豎頭小二指安口左右邊。是羯磨會牙菩薩印也。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云。以金剛藥叉智牙(云云)此印又智牙形故云智拳。此牙印為忿怒拳之本說。蓮花部心軌云。行者次應結降三世大印。二羽忿怒拳擅惠背鉤結進力二背豎(云云)是其證也。或義云。智拳者指拳菩薩印。持諸佛智海故名智拳。今牙菩薩調伏護持彼智拳之障難故云能調持智拳如來也。
摧一切魔菩薩者金剛藥叉也。金剛藥叉者牙菩薩也。略出經第二說牙菩薩云。爾時世尊入摧一切魔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金剛三摩地(云云)藥叉者良賁仁王經疏下(末)云。藥叉此云威德。或翻為盡。能盡諸怨故(文)可思之。
智藏者。藏即拳義也。拳中攝智如藏故云智藏。
一切有情平等故者。理趣分注云。謂一切有情平等性即忿平等性(下說十七真如實相。即忿實相此第一也。有情與忿本性真性無二無別。他忿之時應作是念。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法性之中無怨無瞋誰人於誰而可瞋乎文)此釋似未得經深意。今更釋之。東方主菩提心德。降三世住忿怒三摩地是菩提心現形也。菩提心者自他平等心故。以平等句為東方。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平等故。忿怒又平等也。若眾生自本不平等者。由何可發平等忿怒乎。故云一切有情平等故忿怒平等也。
金剛降三世三摩地者。金剛薩埵所變也。瑜祇經(金剛薩埵冒地心品)云。以能共諸佛同行行願於一切法平等薩埵(文)又云。觀一切有情金剛平等性(文)是故以平等句為東方金剛手降三世三摩地也。
調伏他化自在魔王者。第六天伊舍那魔醯首羅也。金剛薩埵住大樂大貪染法門故相應他化天。其義如初段釋。是故以彼天為所降伏也。
一切有情調伏故等者。理趣分注云。一切有情調伏性。即忿調伏性(此第二也。一切有情互無染著。惡心調伏慈心自生如母如子。雜染之中誰起瞋恚。文)此釋又不合經。今謂。調伏者相應南方。南方主夏。夏枯物故云。調伏也。一切有情本來調伏故起忿怒調伏。本來調伏者。若約遮情。惡心煩惱無性空寂更無所有。故云調伏。若約表德。邪見惡性皆是佛密號名字。焉捨焉取。迷悟諸法住本性清淨理故云調伏。釋論第六云。本有本覺自家實德非過患故。若作是解。諸邪見類伏從如化(文)可准知之。
寶金剛忿怒三摩地者。南方軍荼利尊也。祕藏記云。軍荼利寶生佛忿怒。自性輪金剛藏菩薩(文)金剛藏者虛空藏也。若依大妙經者。虛空藏現大笑金剛(見)大笑金剛即軍荼利尊歟。可尋明師。調伏魔醯首羅者。第四禪主毘遮舍魔醯首羅也。南方說灌頂寶冠為三界主故。降伏三界獨尊魔醯也。
一切有情法性故者。理趣分注云。一切有情真法性即忿真法性(此第三也。法性真如常住無變。猶如虛空清淨無塵。然諸愚夫謬起變異自性瞋忿。無變之中忿法皆空。豈見他忿而起恚哉。文)此釋又不得旨。法性者蓮花部。亦名法部。是故為西方。一切有情從本以來住自性清淨法性猶如蓮花無垢無染。故起忿怒法性。西方忿怒從法性起故。云忿怒法性也。馬頭忿怒觀自在三摩地者。馬頭者觀自在所現也。大妙金剛經云。爾時觀自在菩薩於頂上現作馬頭金剛明王。遍身碧色放赤色光明。以右手高於頂橫把一蓮花作打勢。左手把軍持印(文)祕藏記云。馬頭無量壽忿怒。自性輪觀音也(云云)。
問。上如云寶金剛忿怒三摩地。今又可云觀自在馬頭忿怒三摩地。從自性輪觀音現教令輪馬頭故。而何云馬頭忿怒觀自在乎。答。慈氏軌云。馬頭觀音(云云)若爾者今觀自在者非能現觀音。所現觀自在也。
梵天者。初禪梵王也。梵者清淨義。於世間中此天起梵行清淨見作獨高慢想住蓮花部法性清淨三摩地降伏世間妄謂見故。云調伏梵天。或又梵天主言說。天竺所用世間梵字又彼天說也。是故謂我說法化眾生。住教主獨尊之思。西方主說法德。說法性深理破世間權教也。
一切有情金剛性故(等)者。理趣分注云。一切有情如金剛性。即忿如金剛性(第十七也。有情與忿即金剛性也。壞滅一切煩惱之性。能斷智前所證理上有情忿等一切法不現。此中法門皆如前釋。以忿即真如知。本染盡人法性皆即實相。無二分故既知此。已不見忿等。故不應生煩惱之過。努力諸丈夫應住此觀門云云)現趣分法性與金剛性中間說真如性等十三。是則祕內證法說多數量。初段又彼經說四十一菩薩句義同此例也。當經約四部三摩地說四性。曼荼標幟內證建立也。金剛性者。三密金剛也。北方羯磨部故主三密業用。一切有情三業威儀從本以來三密金剛故。起忿怒金剛性。
羯磨部中羯磨三摩地者。北方忿怒尊有二。一金剛藥叉是牙菩薩所現也。二烏蒭澀摩是業菩薩所現也。今云羯磨三摩地故。當烏蒭澀摩也。祕藏記云。又以穢積金剛為不空成就佛忿怒。自性輪金剛業也。穢積者即烏蒭澀摩菩薩也(云云)可知之。
調伏那羅延(等)者。光記二十七云。那羅延。此神名。此云人種神(文)此天或云帝釋力士或云初禪天力士或云第三禪天力士。異說非一。如別抄。此天成劫初生下界現大力士相(露形神歟)生獨步無畏相。北方釋迦又示同人間住業忿怒三摩地。調伏彼天令入佛道也。

當品所說四部降魔分別事

教時義第四云。理趣釋所出四部降魔亦是此中之四法也。又云。今大日如來初成正覺集大眾時。不動明王已降三界天主魔醯首羅○若爾成正覺已下須彌頂之時現降三世。所降是何魔醯首羅(是一)又若須彌山頂降三世所降伏是第六天魔醯首羅者。此外復寶金剛所降是何魔醯首羅(是二)○依智度論初禪梵王為三界主。以初禪中有覺觀故有王領義二禪以上無覺觀義故無王領者。此外馬頭所降是何梵天(是三)○瑜伽經云。大日如來初成正覺。不動明王降伏魔醯首羅。是指第四禪中降魔。又是寶金剛所降伏魔醯首羅也○入大乘云。毘遮舍魔醯首羅是也○次佛下須彌山頂現降三世降伏第六天魔。故有烏魔妃也。即是上云金剛降三世所降他化自在魔王亦即降三世會所降是也。次馬頭所降梵天是初禪魔醯首羅亦名梵天。次羯磨金剛所降那羅延天是初禪天力士也。又准義釋。大日如來始從有頂一一天處次第降伏。故知四禪六欲一一天有降魔事(文)。
何以故(等)者。述調伏本旨也。
本是慈氏菩薩者。慈氏菩薩教令輪依大妙金剛經者大輪明王也。依祕藏記釋者無能勝也。今摧魔怨菩薩北方金剛牙也。非慈氏同尊。又非慈氏所現。何云本是慈氏乎。就之有二義。一義云。慈氏菩薩者非彌勒。摧魔怨菩薩內起慈心外示威猛。以義云本是慈氏也。本者本意樂也。非云本地也。一義云。彌勒菩薩也。摧魔怨內住彌勒三摩地外現忿怒之相。例如第三段釋降三世云聖者住內心與觀自在悲愍心相應外示現忿怒也。或傳云。慈氏金剛藥叉同尊也。其故釋迦住妙覺地解脫道也。彌勒住等覺位無間道也。拳菩薩成正覺位解脫道也。即是釋迦也。北方四菩薩圓滿位即釋迦故也。牙菩薩無間道等覺位故。以為慈氏尊也(云云)金剛藥叉形者。中古學者云教令輪金剛藥叉明王。未得其意。今金剛藥叉形者正法輪身也。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云。金剛藥叉菩薩者。金剛義如前釋。藥叉者威猛義。又云盡義。十六金剛智普賢中第十五智名金剛盡智。以金剛藥叉智牙食嚼一切煩惱隨煩惱盡無餘(文)此文明第十五智名金剛藥叉。何驚金剛藥叉言云明王乎。隨宗叡曼荼羅圖正法輪身。不可云教令輪歟。
持金剛牙者。忿怒拳也。上云持智拳如來者。是又此印也。但如宗叡圖者。左手持蓮花花上安二牙。右手作拳安腰。指之云持金剛牙歟。七卷經第二云。復現金剛藥叉相結金剛利牙印(云云)即此意也。大師御筆仁王經五方曼荼羅中北方圖尊銘云。摧一切魔怨菩薩執十字跋折羅(云云)此圖像右手牙印左手持蓮花。蓮花臺上安十字羯磨。當段此像歟。又大師御筆仁王曼荼羅北方金剛藥叉菩薩六臂各執器杖(云云)見其圖像與金剛童子形像同也。非常途五大明王中金剛藥叉像。仍金剛藥叉同名異像。種類非一也。可知之。
恐怖一切如來者。攝真實經中說牙菩薩云。復次觀金剛藥叉菩薩。行者作想。我是金剛藥叉所以諸佛大方便力神通變化我口中有金剛利牙。一切見者懷大恐怖。善能摧滅一切魔怨(文)今一切外道諸天名一切如來。皆具如來藏悉未來佛故也。
五怖者。六度經等六云。五怖畏者。一不活畏。常積資財恐不活故。二惡趣畏。造不善業恐墮三塗。恒怖畏故。三死畏。愛惜身命恐喪失故。四惡名畏恒作諸惡以自覆藏。恐人聞知故。王大眾威德。畏。於大眾中所發言詞懷怖畏故(文)十住心論第六云。花嚴經云。佛子菩薩住歡喜地○已得遠離五怖畏故。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已離我想不愛自身。何咒資財。故不求他供給施一切眾生。故遠離我見無我想故。決定不離佛菩薩。故世無等者。況有勝。故此即如次配五怖畏(文)四無所畏者。仁王經疏上末(良賁)云。言無畏者。依智度論二十四云。四無所畏菩薩有否。答曰。有。一者聞持無畏。諸陀羅尼憶念不忘。在眾說法無所畏故。二者解脫無畏。一切法藥悉能分別知眾生根隨應說法無所畏故。三者處眾無畏。十方有來問難我者在大眾中說法無畏。四者答難無畏。恣一切人來問難者。一一皆答能斷疑惑。在大眾中說法無畏。由此四得自在故(文)法宗原(光)云。四無畏者。一正等覺無畏。我於諸法皆等正覺。若得外難無怖畏故○二漏盡無畏。我於諸漏皆得永盡。若得外難無怖畏故○三說障法無畏。我為弟子說能障法。染必為障。若得外難無怖畏故○四說出道無畏。我為弟子說能出道。修必出苦。若得外難無怖畏故(文)兩文聊異也。學者可知之。
以說金剛忿怒大笑心者。說真言。字是也。
此是金剛藥叉菩薩大智印者。問牒文真言也。尤可云法智印。何釋之云大智印乎。答。今牒文以說金剛忿怒大笑心(云云)以字當經以金剛藥叉形之以字故釋大智印。謂以金剛藥叉形說大笑心也。口現二牙故云大笑也。
郝字具四義者。一一切法本不生義。字有阿響。是其義也。二因義。字也。三人我義。四法我義此二義傍二點也。
由迷一切法本不生理者。釋第一義。為一切煩惱因者。釋第二義。是根本無明也。煩惱因起二種我者。釋第三第四義。
令彼調伏(等)者。以上約字相釋四義。以下約字義釋四義入一切法本不生門者。第一義。則離一切煩惱因者。第二義。煩惱既離(等)者。第三第四義也。
文。若瑜伽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
一切世間出世間魔怨者。障礙一切世間出世間悉地之魔怨也。中央摧一切魔。二臂尊也。如前明。前魔王天三面六臂。右魔醯首羅一面二臂。後梵天三面四臂。頂上更有一面。左那羅延一面二臂。具如宗叡曼荼羅矣。
問。智證難義云。何故不置四忿怒所調伏者。已與上會其義乖違。正義如何(云云)此疑有其謂。如何可意得乎。答。智證大師貽疑未為決。末學輒難可通。會釋雖有其恐。今試述之。此段安所降伏天。甚有深意。謂降伏者非摧滅彼天。不動彼彼妄計開顯一一實相。為表不動生死而至涅槃義以彼四天布曼荼正方。經恐怖一切如來者。所降伏天直立如來稱。當段殊存此深旨故。曼荼羅中列魔天王等。經釋深旨可察之。
四部中牙印者。智證難義云。其樣如何。何故不置內供菩薩(云云)宗叡曼荼羅蓮花上畫二牙。四隅安之。今准例五大虛空藏三摩耶形息之。金剛寶珠蓮花羯磨上各安牙印歟。四方如來入牙菩薩三摩地表示也。大師御筆。三十七尊。三昧耶形中牙菩薩三摩耶形。三古。金剛中股牙形令圖給。是當金剛牙。自餘准可知之歟。
三股忿怒杵者。怒杵也。光焰熾盛者。宗叡圖四種印契各有光焰。金剛五部通稱故。名金剛寶等歟。
四種般若理趣者。上所說一切有情平等等四種也。由此三摩地(等)者。明修行功能。其意易知。
已上第十摧一切魔段了。
文。時婆伽梵一切平等建立如來者。當段說降三世教令輪曼荼羅也。以上十段所說曼荼羅。總言之不出四部曼荼羅。為成就彼曼荼羅說此曼荼羅下釋云。為成就四種曼荼羅教敕外金剛部(云云)一切平等建立如來稱亦此意也。委細如次下釋矣。
問。上第三段又說降三世曼荼羅。與當段云何異乎。答。此有二別。一文句云。問。前第三章與此第十一章同異如何。答。恐前唯為金剛部此則通四部耳(文)第三段以薩‧王‧愛‧喜為眷屬。唯是金剛部也。當段攝四部曼荼羅。是故為通別也。二前段正法輪曼荼羅。此是教令輪曼荼羅也。其故彼薩王愛喜為眷屬。此外金剛部諸天為眷屬。是其表示也。問。就後義有疑。第三段降三世經自說嚬眉猛視利牙出現降伏立相。當段說金剛手菩薩。隨宗叡圖第三段圖忿怒形。當段圖菩薩形。若爾者可謂第三段教令輪。當段正法輪。何相翻。答。第三段名降三世品。當段名降三世教令輪品。彼正法此教令。以之為二段異。但至中尊像相違者誠雖難思。正法教令互相扶成。說三段現忿怒形示正法故為正法輪。當段現菩薩形下教敕故為教令輪。第三段曼荼羅四菩薩皆向中臺。當段曼荼羅八菩薩皆向外方。彼內證表示。此外用表示也。爾者非相違歟。
一切平等建立如來者。理趣分疏云。能善建立性平等法者。性平等法謂發即真如。遍於人法名性平等。此真實性不可施設言說分別。今於設為性平等法故名建立真實法性(文)此釋不得經意歟。今案一段首尾。一切平等者一切曼荼羅也。一切曼荼羅建立故云一切平等建立。所以平等云曼荼羅者。三昧耶此翻平等。初須釋云。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羅也(云云)又云。三昧耶者名為本誓○亦為曼荼羅之異名(云云)依此等文知之也。
弘決第一云。問。莊嚴‧建立有差別。答。并是不可思議。一心三智能莊嚴法身名為莊嚴。外益於彼名為建立。故法花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即建立也(文)准此釋。此菩薩能於生死中安立眾生故云建立歟。
復說一切法三昧耶者。是又一切曼荼羅也。法者非四曼隨一法曼荼羅。四曼各有軌持義故云法也。最勝者。嘆此曼荼羅詞也。出生者。一切曼荼羅皆從普賢菩薩一字心出生故。七卷經第三說一字心已云。說此心明時所有一切如來諸曼拏羅法從心而出(云云)般若理趣者。即指此字心明也。
所謂一切平等性故者。解釋髣髴旨趣難知。古哲料簡俱以不詳。今試釋之。四種般若理趣即是四部大曼荼羅也。難義云。此四曼荼羅成身會中四佛歟。將當在何(云云)所出會雖難知。以四曼荼羅為四佛三摩地。依之瑜伽要決云。一切法平等性(阿閦)一切法第一義性(寶生)一切法性故(彌陀)一切業用性(不空云云)就之經釋相配者。是金剛部大曼荼羅者釋一切平等性句。由入此曼荼羅者釋故字。能悟一切有情等者。釋般若波羅蜜多平等性句。後三段准之可知之。眾生佛性法花說之為四佛知見。大日經說之為。當段平等義利法業四種性亦是彼四佛性也。平等性者阿閦佛性。是名金剛部大曼荼羅。常途諸教雖說佛性未明其體。今宗意正示其字印形像。十住心論第十云。祕密莊嚴住心者。究竟覺知自心之源底如實證悟自身之數量。所謂胎藏海會曼荼羅金剛界會曼荼羅金剛頂十八會曼荼羅是也(云云)是故今說四種性云四部大曼荼羅。平等者五股名也。眾生本有五智金剛性名平等性。所以名平等者。五股者五輪表示。五輪不簡情非情周遍法界平等平等故。或又上下五股表生佛所具五智。迷悟雖異五智性是同故。上下五股全同無差。是平等表示故云平等也。金剛部曼荼羅一切眾生平等性曼荼羅故。入此曼荼羅能悟一切有情皆有金剛不壞佛性。疏第四云。若行人自見中臺藏時。即知一切眾生悉有成佛因緣。故其所起大悲曼荼羅亦周法界(文)則此意也。
般若者是能證智也。故釋云能悟。然則一切平等性者本有。般若波羅蜜多平等性者修生也。後後亦如是矣。一切義利性者寶珠也。其義如上釋。
如虛空真如者。南方字義也。
一切法性者蓮花。一切事業性者羯磨也。
文。時金剛手入一切如來(等)者。標所住定名。七卷經第三云。爾時金剛手菩薩聞佛說此真實法門已。即入一切佛菩薩不空曼拏羅安想三摩地。從定出已說此一切不空三昧心明曰。哞。(文)
三昧耶者。又曼荼羅義也。若如來曼荼羅若菩薩曼荼羅由此心明加持成就故云加持也。一切不空三昧耶心者。誦此心真言一切曼荼羅成就不空故也。
如前釋者。一切不空三昧耶句讚真言功能之義。如第六拳菩薩段釋。
文。瑜伽者為成就(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建立并修行軌則。文略義深。今總括釋之。謂當段說相異上來諸段。上來諸段段段所說般若理趣皆其曼荼羅眷屬也。今所說平等性義利性法性事業性非當段曼荼羅所屬。是所成就四種曼荼羅也。當段曼荼羅是能成就曼荼羅也。故釋云。瑜伽者。為成就四種曼荼羅教敕外金剛部成辨一切世間悉地故。應建立漫荼羅也。此教敕曼荼羅者。金剛手住降三世三摩地居中臺八大菩薩圍遶八方。是為第一重第二重安五類天。第三重安五類后妃。且欲入金剛界曼荼羅成就悉地之時。風雨等難種種而起。其時建立此曼荼羅。中臺降三世尊教敕外部諸天令治種種障難。是云世間悉地也。為止雨難專敕水天。為止風災專敕風天。為除疾疫等專敕炎魔天。如是隨類隨事可有用意。其修行法者。行者對此曼荼羅念誦運心不久同降三世尊。然後移出中尊金剛手行者自居中位結教敕印。教敕印者。如出轉法輪法。其天真言加金剛手一字心字誦之。具敕其事諸天承敕使役成辨所求皆遂也。如云金剛部曼荼羅。餘部又如是矣。
畫金剛手菩薩者。宗叡圖。右手作拳安腰。左手取三股杵。八大菩薩同初品。各頭向外者。受中臺教敕傳外部諸天之表示也。
上界天王(等)者。出五類天也。都部要目云。又外有五類天。一一之類有四天。總有二十。并後復有五類成二十。五類者。上界四天。住虛空四天。遊虛空四天。地居四天。居地底四天(文)十八會指歸同之。三十卷教王經第十云。一切如來廣為有情作利樂故。悉與一切三界主眾建立金剛灌頂名字。其名曰。大自在天號忿怒金剛。那羅延天號幻化金剛。童子天號金剛鈴。梵天號寂默金剛。帝釋號金剛器伏。如是等五即金剛灌頂明王又復飛行諸天主眾。其名曰。甘露軍荼利號金剛軍荼利。月天號金剛光。大勝杖號金剛杖。永哦羅號金剛氷哦羅。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忿怒主。又復虛空行諸天主眾。其名曰。未度未多號金剛舜拏。作甘露號金剛鬘。最勝號金剛愛。持勝號最勝金剛。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哦拏主。又復地居諸天主眾。其名曰。守藏號金剛母娑羅。風天號金剛風火天號金剛火。俱尾囉天號金剛大惡。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多主。又復水居諸天主眾。其名曰。嚩囉賀號金剛鉤。焰摩天號金剛葛羅必哩體。尾祖梨葛號金剛頻那夜迦。水天號龍金剛。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際吒迦主(文)此經具說五類天有二十一天。二十天外說大自在天是譯者誤歟。一上界四天者。那羅延天為初故云那羅延等四種。後三種如經說。是東方天。二遊虛空四天者。日天為初故云日天等四種。經甘露軍荼利。密號金剛軍荼利者。是日天也。以何知者。日天真言曰。嚩曰羅(二合)軍吒利(云云)可思之。是南方天也。三住虛空四天者。四方四門所安四種毘那夜迦也。大聖歡喜雙身毘那夜迦天形像品儀軌(憬瑟撰集)云。東方摧碎天亦名無憂大將。其形如天人。天冠之上安象頭。左手執傘蓋。右手持劍。南方飲食天亦名嚴髻大將。其形如天人。天冠之上安象頭。左手執索右手執花鬘。西方衣眼天亦名頂行大將。其形如天人。冠上安龍頭。左手執弓右手抱箭。北方象頭天亦名金色伽那缽底。其形象頭人身。左手持白琉璃珠右手執寶珠。或具足六臂(文)依九會尊位等說。摧碎。花髣‧金剛衣‧把刀如次為東南西北四門毘那娜迦。憬瑟軌以金色伽那缽底為北門主。是與抱刀同天歟。含光記出哦那缽底六臂形像。左上手把刀(金剛智言把劍云云)彼此符合也。金剛智所譯金色迦那缽底陀羅尼經出六臂形像。象頭人身彼此同也。四地居四天者。一毘沙門天為初故云住藏等四種天。經守藏密號母裟羅(云云)母裟羅與吠室羅同梵語也。是西方天也。五地中四天者。豬頭天為初故云豬頭等四神。豬頭天亦名金剛面天。經名金剛鉤。三名雖異其體是同。祕藏記尊位云。金剛面天(亦名豬頭天。赤黑色面豬身人持鉤云云)可知之。是北方天也。
問。且上界四天中帝釋天地居天也。故疏第十九。地居中以帝釋為上(云云)何攝上界中乎。答。推之有三義。一於上界有帝釋天歟。守護經第二。佛於色究竟天為天帝釋說法(云云)可知之。二帝釋雖下界天。為三十三天主歸佛法治惡邪。與修羅作戰之時。上界諸天皆下須彌頂為帝釋伴侶防彼戰。是故賞之攝上界天中也。三上下界相望不定歟。今上界者欲界六天中第一為下第二天以上為上歟(此義無謂歟。違祕藏記等故也)從東北隅(等)者。那羅延天安東北隅。次第右旋布列之也。
其第三重(等)者。以五類后妃對本天(五類)座位布列之也。三十卷教王經第十云。復次所有彼三界主后及母天眾為授金剛寶漢頂及本部標幟金剛加持已。一切如來為利樂故悉與建立金剛灌頂名字。其名曰。烏摩天后號忿怒金剛。火銀色天后號金剛金色天。沙瑟恥天后號。金剛童女天。梵天后號金剛寂靜。帝釋天后號金剛拳。如是等五即金剛灌頂明妃。又復飛行諸母天眾。其名曰甘露母天。號金剛甘露。嚕呬尼母天號金剛光。持杖母天號金剛火杖。惹多呵哩尼母天號金剛寶帶。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忿怒母天。又復虛空行諸母天眾。其名曰摩呬尼母天。號金剛隱沒。吞伏母天號金剛吞伏。嚩舍那母天號金剛自在。那囉爹母天號金剛愛。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哦尼迦母天。又復地居諸母天眾。其名曰寂靜母天號金剛女使。風母天號速疾金剛。火母天號熾盛金剛。俱尾梨母天號金剛利。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女使母天。又復水居諸母天眾。其名曰嚩囉曳號金剛口。左捫尼號金剛迦梨。親那那娑號金剛布單那。水母天號金剛摩葛哩。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際吒母天。(文)
四種般若理趣者。一切平等性等四種也。相和誦者。諸天真言終加字誦之也。
已上第十一降三世教令輪段了。

理趣釋經祕要抄第十

延文元年(丙申)十一月十六日。於東寺西院奉對師主上網傳受之了。
大法師賢寶(生二十四)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加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