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疏日珠鈔卷第二十八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輸入者 韋小燕 自此已下讚毀戒文。前輕重中定學門 疏。二約定學者亦二類一約貪誑等者。持犯記云。依於心學有二類虫。食滅佛法。一由貪故。二由慢故由貪故者。如有一類閑居靜慮。離諸散亂攝心禪門。由心澄淨髣髴有見。或由邪神加力令識。于時由自少聞不別邪正。又欲引致名利恭敬。隨所見識令他聞知。耀諸世人盛疑是聖。此由獨揚似聖之迹。普抑諸僧為無可歸。以破佛法故得重罪。是謂諸僧之大賊也彼此所釋其相全同。 疏。此是以斷阿蘭若賊也出花手經者。定賓師云。梵云阿蘭若迦(諸迦字並上聲呼之)去村百五弓。義云。住靜處人也。宗云。梵音正曰阿練若。此云無聲處。今詳此是妄判訛正也花手經。 疏。二約邪慢等者。要記云。由慢故者。如有一類。長住深山。有所得心修寂靜業。魔知彼心可以動壞。發空中聲讚其所行。其人由是起自高心。普抑諸僧住人間者。誰當稱美儞等所行。此人罪過重於前者。是謂菩薩旃陀羅也。 疏。此是魔儻大賊也起信論及花手經說者。 疏。三約惠學者亦有二類一約淺等者。依於惠學亦有二輩讚毀他。一由僧益。二由損減。由增益者。如有一類。性是斜聰。為勝他故廣習諸論。不解諸法皆離言說。執有如言自性差別。為得名利作如是言。我得三世諸佛意說。若異此者皆是慢說。此人於一讚毀具四顛倒。以亂佛法。故成重罪。謂其妄執有所得見。去佛意遠如天與地。而謂我近佛意。是一倒也。佛意甚深。絕諸戲論。於一切法都無所得。而引同妄見。是二倒也。揚此二倒之見。加於四部之上。是三倒也。抑諸離邊說者。置其偏執之下。是四倒也彼舉有見。學者以顯讚毀之相。今疏不簡空有。總舉淺學之者。然此類人多是有見。少分亦有空見之者。約空見之者。是故且引要記之文。具顯其相。 疏。此是賣佛法賊當招大若出花嚴經中魔業中者。控玄記一云。違真非器。謂不發菩提心。不求出離。依傍此經求名求利莊飾我人。經非彼緣故非其器。下云。為名利說法是為魔業。又如不淨說法墮惡趣等。 疏。二約深者謂性分明辨等者。要記云。由損減者。如有一類。稟性狹劣不近善友不廣學問。偏習一分甚深經論不解密意。如言取義誹諸法。依他道理起如是見。作如是言。三性二諦但是教門。無所有中施設假名。如是解者乃為真實。異此說者皆是戲論。由是獨恃自見不受他言。設遇鈍根少聞之人。墮其所破從其所言者。即云此人神明正直。若值總明解文義者。巧能立義不墮其破者。便言脫失。謂是心惑未識自解昧鈍不能逐破。意謂彼心不正未及我意。猶宗狗逐望不能及。便謂已超止而顧見。此損減人略由二愚失壞佛法。故成重罪。一舉下為高愚。二恃小誹多愚要記之文約空見明。今疏不分空有差別。總云二乘三藏。然云約深且當空門。故引要記空見潤色。少分兼言無不通餘。 疏。但誦持法藥而不滅病等者。要記云。此人服最深藥反成重病。重病之狀極似無病。是故更無醫術能治此病。亦勘有人自覺是患。猶如根本無明極闇。與般若明其狀極似同。無能所故。俱無能所故。故彼無明最難可滅。此病難治當知亦爾。如偈說云。為除有執故如來說其空。若人復執空諸佛所不化。彼明惡取空者。偏習空理相應深經。如言取義即墮空執。即成空病。今亦如此等之例也。 疏。水中出火以何滅之者。水能滅火。然水出火。無有餘物能滅此火。法能滅惑。執法成惑。無有餘物能滅此惑。如四分律第二諸女人向諸比丘誠迦留陀夷云。本謂水能滅火。今更水中生火。即如此等類也。 疏。此是害佛法之賊出佛藏十輪經者。佛藏經。第二云。舍利弗。增上慢者。比是魔儻助成。摩事成共誡呵。無生滅法。又舍利弗。不淨說者我見‧人見‧眾生見‧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見‧未得謂得‧心計得道‧計得涅槃。咸亦譏呵如是正法。何以故。是人貪著空故。亦是魔眾魔所迷惑。以我正法而作魔事同經第三云。舍利弗。迦葉佛說未來世中釋迦牟尼佛諸弟子眾心利養故。為諸白衣說第一義空。爾時多有在家出家。愚癡不受違逆不信。而反誹謗失於大利。以是因緣當墮惡道如此等也。十輸經。 疏。一約福行者。福業非一功行甚多。造佛圖像建塔立寺。書寫經卷供養佛法。懸繒然燈飯食沙門。掃佛僧地飾殿閣等。訓誘道俗勸進行者。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橋梁井水池溏道路。此等皆是世善福分。正感人天遠資聖道。律鈔下四云。明出家行。凡福行。謂有比丘。出家已後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為上餘悉不為用為非道。內多瞋怒自污淨心情無勝進。此戒取見見取煩惱。欲界下業非上界行。若修世禪是上界業。終退生死未有出期。乃至多聞布施講經誦習。並是欲有未成無漏。智論云。世間法者。孝順父母供養沙門。布施持戒四禪四無色定。念佛法僧九想等是。成論云。於持戒多聞禪定等少利事中自以為足。以貪著此少利事故妄失大利。智者不應貪著小利忌失大利此中持戒即前戒學。多聞即是惠學。資養四禪四無色九想觀等並是定學。趣入無漏之資養。進向聖道之方便也。然彼執取不能勝進。是故皆行以為下業。若望聖道即三學攝。其餘並是體屬福分。如此福行恃以高舉。陵蔑餘人自讚毀他。故依此業以為所託。顯其結罪成犯之相。 疏。此是賣佛法賊出迦葉經者。 疏。二約餘行者。此是福業外之餘行。謂說法勸誘遊方化導。誦呪 諷經唄匿讚誦。音曲所作書記詩頌。俗典傳記醫方工巧因明破立聲明通語。此等並是藝能才等。及餘所行。上來所除一切之事。皆此行中所攝所屬。託此起慢自讚毀他。是故舉之以明罪相。 疏。此亦愚人蠹害佛法賊也者。誦呪讀經說法等事。倚傍佛法作其蠹害。書記等藝佛法內人為利作之。是故亦成蠹害佛法之大賊也。 疏。即其寶積寶梁迦葉佛藏等經者。此等所說。隨應即指上所指處及亦廣指餘之行相。其寶梁經在上所指。等言之中今取要引彼彼經文。 佛藏經第三云。舍利弗。云何名為持律比丘。不能善學。如來經中說有三學。善戒學善心學善惠學。是人於三學中不能善學。但以多聞因緣輕慢他人。是人則為障礙善法。如是癡人猶尚不能如法答問。況於畢竟空無所有中能發精進又云。破戒比丘。乃至為得一杯酒故。與諸白衣演說佛法舍利弗。汝觀是人不知如來無上義故。破我正法。自為己身及為他人作大衰惱。如是大賊世間怨家同經第二云。舍利弗。我今語汝。若人百歲成就如是十不善罪。破戒比丘一日一夜受他供養罪多於彼。何以故。是殺生者。多人所知。多人所識。人所惡賊於此人所不望功德。乃至折毛百分之一。況諸福田而供養之次下云云廣說如彼。又云舉要言之。破戒比丘有所施作皆是賊作。舍利弗。弊惡比丘。乃至大小便利添手。皆是賊法又云。是故舍利弗。是惡比丘。於諸一切天人世間為是大賊如此等文處處非一。彼佛藏經一部四卷。總有十品。諸品始終行者至要。三學行相者。非成是淨戒淨法等諸品。文特須留心以成妙行。疏文等言等取上來所舉經外諸餘經典。彼亦非一諸教多說。故智周云。請讀佛藏經‧寶梁經‧寶印經‧寶積經‧迦葉經‧真偽沙門經等。一一隱隱而詳覽之。常當端心正道防護心想見倒。不令惡覺觀起擾亂身心。勿使不自覺知不驚不。 疏。如謗佛經中有十人毀謗一辯積法師等者。彼經始終唯說此事。文甚廣博今取要引。經云。爾時會中有十菩薩。其名曰離憂悲菩薩。師子遊戲菩薩‧智明菩薩‧梵雷音響雲聲菩薩‧善作功德寶花光明菩薩‧師子遊步雲雷音聲菩薩‧光明威德名聞菩薩‧無邊智聚思惟莊嚴菩薩‧無邊寶花名稱菩薩‧智慧光明辨才說竟菩薩‧此十菩薩摩訶薩。已於七年為陀羅尼精勤修習。而不能得。滿七年已則生憂愁心尚不定。說陀羅尼所求不得心生疲惓。既於七年離癡覆蓋。恒常經行求陀羅尼。而不能得捨戒還家。遠離佛法作鄙劣行。於佛法中心生疑惑。有如是過。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無畏行。從座而起白佛言。此十菩薩七年精勤。所願不成由何。佛言。當知如是十善男子。未曾得聞謗法門。善男子曾謗佛來。是故不能速疾得通。乃往過去第三十劫有佛。號曰觀世自在。今此會中十善男子。於彼如來入滅之後皆作大姓大富長者。造五百寺各置千僧。時有法師名曰辯積。得陀羅尼。坐法座上為眾說法。五千諸佛皆與辨才。八萬億天守護供養。辨積法師一說法時七萬眾生不退菩薩。一萬眾生得須陀洹果。彼時有王名日月得。自與五百綵女相俱往供養辨積法師。作樂散花種種盡心。爾時彼長者子謗說辨積法師毀犯淨戒。由彼惡業九十千年墮大地獄。於五百世雖生人中。受黃門身。生夷人中生邪見家。於六百世生盲無舌。七百世中雖復出家求陀羅尼。而不能得。何以故。以彼往世惡業障故。若見法師。實破戒者不得生瞋。尚不應說。何況耳聞而得說耶。爾時無畏行菩薩白佛言。世尊有方便門。今此菩薩淨惡業不。佛言。有陀羅尼。此善男子若能出家專心誦此陀羅尼句。惡業則淨(即說陀羅)十善男子聞佛說已。即爾出家專心誦此陀羅尼句。七日精進隨順攝取。亦常修習念佛三昧見一千佛。彼惡業障懺悔盡滅。爾時即得一切智門。集陀羅尼。滅三十劫生死之業。不退菩薩。爾時用得王者今無量壽佛是。爾時辨積法師今阿閦如來是。爾時謗說辨積法師十長者兒大姓童子者。即是此會十善男子。 疏。如扇提羅等五人等者。且未曾有經上卷云。爾時波斯匿王國大夫人。出入行來常使四人。名扇提羅。最大筋力(扇提羅者漢云石女。無男女根故名石女)令此四人擔皇后輿。皇后所乘七寶輩輿。留在祇桓精舍門外。勅諸黃門令護之。黃門轉令四扇提羅守夫人與。其身自往佛邊聽。扇提羅等各於輿下睡眠不覺。時有凶人。偷取夫人珍寶輦輿一摩尼珠。爾時黃門暫出看輿。不見寶珠。心中惶怖懼夫人責。問石女言。使汝守輿。何故瑜珠。彼各答言。實不偷也。黃門大怒。鞭打石女。苦痛徹骨。時有一石女。自知不偷橫受楚毒。走入寺中稱怨大喚。大眾皆聞莫知所由。佛語阿難。汝可出往彼黃門所。令橫鞭無過之人。此四石女乃是皇后前世之師。自無過罪。何以橫鞭。自造後世惡業因緣。是時皇后合掌白佛。此四石女吾前世師。迷意不解。願佛說緣。佛告皇后。喚石女來。皇后奉命即遣黃門喚石女來。石女見佛叩頭涕哭。白世尊曰。實不偷珠。何羅此罪。世尊答曰。罪業因緣自身所造。波斯匿王白世尊言。此四石女昔何因因。願佛說之(自下經下卷也)佛告王曰。昔無數劫有一大國。名裴扇闍。有一女人。名曰提韋。婆羅門種。夫喪守冥其家大富。都無兒息亦無父母孤獨無怙。時婆羅門語提韋言。汝欲滅罪。於恒水邊積薪自燒所有珍寶。布施五百大婆羅門。彼為呪願後得大富。提韋許之。即命奴家。將十乘車入山取薪。欲以自燒。爾時加有一導人。名鉢底婆。漢言辨才。令提韋女止燒身事。令懺十惡受十善戒。于時提韋及其眷屬五百餘人。常以十善展轉相化經於多時。爾時國中怱遇穀貴人民飢餓。時有五比丘。懶惰懈怠不修佛法。世人輕慢不供養之。貧窮因苦無復生理。五人評議作生活計。遂曠野中辨具繩床依次而坐。外形似禪內思邪濁。世人見之謂是聖人。百種飲食雲集供養。於是五人飽足有餘。提韋聞之種種供養。遂於林建立堂舍施五比丘。提韋女人終身奉事。五人安止快樂無極。于時五人相議求財為充。後時差遣一人遊諸聚落作如此言。彼四比丘持戒清淨修習止觀。無漏現前成阿羅漢。眾人聞之錢財飲食雲集供養。如是多年。提韋女人供給無厭。彼女命終生化樂天。其五比丘巧偽邪濁。福盡命終墮地獄中。八千億劫受大苦報。地獄罪畢受餓鬼形魑魅魍魎。如是展轉經八千劫。餓鬼罪畢受六畜身償其主人。先世供養業報因緣。或作駱馱驢騾牛馬。隨其主人所受福處。常以筋力報償主人。如是展轉復八千世。畜生罪畢雖獲人身。諸根闇鈍無男女根。名為石女。自爾以來八千世中。常以筋力報償主人。於今不息。佛告王曰。爾時提韋者皇后是也。爾時辨才者目連是也。時五比丘即今皇后隨從舉輿扇提羅等五人是也。王白佛言。如世尊說五人起因。今者唯見擔輿四人。其餘一人為何所在。佛告王曰。其一人者。常在官內修治廁潤除糞者是。皇后聞已毛豎心懼。白世尊言。此扇提羅吾前世師。不知舉輿非逆罪耶。佛告皇后無有過罪。善惡業因果報異故。皇后福德五人巧偽。苦樂各受理令然故。皇后白佛。願佛說法開化五人。佛令呼召五人來集。佛慰五人。汝等身樂無苦惱不。五人怒曰。鞭打使役。佛不知時有何樂哉。佛告五人。今生身苦皆由前世邪濁之心。汝可懺悔。從是免苦。五人忿怒不欲聽聞。佛以神力令一化佛對其前立。五人反背。乃至十方追化前立。五人大喚。我等罪人。佛今何為苦見逼耶。佛攝諸化為一佛身。于時皇后語五人言。自今以後隨意東西無憂樂。不敢駈使。五人涕淚不離皇后使役奉事。再三放之不欲離去。佛告皇后。扇提羅等償債未畢。因緣繫縛不得離去。償債事畢當得脫(已上經文極廣。取意引之)且引此經。疏指律文。諸律並說大同經說。恐繁不引。 疏。問若自無惡而認等者。周疏亦有此之問答。彼答文云。若自無惡而認惡。此是謙受。蓋若他無善而言善。此是光賛。又人天各有五戒十善之善。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各各皆有隨力隨分之善。唯有無間地獄。以無少時樂故。亦可名無一毫之善。仍自一切眾生各有佛性。真言實堪光賛。若其意地至此而能推善認惡者。實非諂曲亦不妄語故。法花經云。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問離不嗔。維摩經曰。其心正直謙下無礙。常者己過不訟彼短。是菩薩行無瘡疣。真持戒也。 疏。經云利養交至等者。此是迦葉經文也。言三由旬有。一由旬量異說不同。俱舍論等。以十六里為一由旬。智度論說三品由旬。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南山解云。此謂中邊山川不同。數行李不等資持云。平坦則延之令長。險阻則持之令促。疏云由旬。乃是中梵量名。正名喻繕那。此無正翻。乃是輪王巡狩之停舍。猶此古亭。豈局里數。大分為言四十里也。相傳為定(此與俱舍不同已上)南山亦云。四分衣法中。由旬准有八十里者。此據上品為言資持云。彼說諸釋種能遠射或有一由旬。中的或七十里乃至三十里。中的者由旬。既列七十里上。故云准有等。南山律師既四十里為一由旬。以為定準。常途所用。且依俱舍。以十六里為一由旬。為定準耳。是故三由旬者即有四十八里。於彼智論下品由旬而餘八里。此乃避名利。於此量之外是真佛弟子也。 疏。第九通局中等者。銑云。通如智論。佛讚十力為引眾生。如好醫師自讚良藥。 准此有益自讚無犯。不讚卻犯。毀他之中有其二章。一摧惡人。二約密意。初意有三。一呵外道令入正道。二呵惡行令從善行。三呵小乘令歸大乘。皆無有犯。不呵卻犯。次意者。謂常呵責一切煩惱。是人持戒不呵為犯。局者。若為名利起心即犯。何況其事。一切同也問。此戒大小等同異云何答。天台云。七眾同犯大小乘俱制。但菩薩利安為本。故讚罪重。聲聞不兼物犯第三篇。自讚犯第七聚寂云。學處同異者。聲聞犯提菩薩犯夷。依善生經。於在家菩薩不制為重。若依此經無別簡故。七眾皆同簡判委悉。文相可見。 經。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者。周‧璿‧賢等所牒本云。口自讚毀他。奧‧咸‧珠等所牒經本。無口之字。 疏。亦應有四同前略故者。自作教人經既舉之。方便讚歎及見作隨喜。此二必定可有。周‧璿並云。略無讚喜。今疏亦爾。故云有四。非唯此四亦有餘相。故法銑云。作書現相理同犯也。 疏。略無自讚理應具有四者。周云。文無自讚因緣法業者。略無理有也銑云。但出毀他略無自讚。舉重攝輕。故不詞費。今解之。求名利心為二之因。前所對境為二之緣。讚毀之方名之為法。發語自教名之為業。 經。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等者。疏釋此文有二解釋。從謂佛故制至文意如此者。是初釋也。從又菩薩為眾生。至須與他也者。是後釋也。銑云。教起正行。謂代受毀引曲向己。推好於人。故云惡事自向己等也。復有解云。眾生攝眾生為己任。是故眾生惡即菩薩所有。為眾生修善根。是故自善並他所有。故云惡事自向己等。恐□□增也。前為正義此中初是自義。□□□今疏初釋。復有解云。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卷第第二十八 寶永三年丙戌六月二十一日書寫此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