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行鈔
  
輸入者 韋小燕

著新衣戒六十

權得他故者不妨體故亦入犯科若非衣鉢囊。
鈔。不犯三種壞者墮抄批云。立謂不作青黑木蘭染也賓云。僧祇十誦白衣但吉。不點提。與此律一倍相番也。
鈔。若未染衣寄白衣行宗記云。寄俗舍由濫俗服無所辨抄批云。立謂若未染壞色。恐白衣用之也。
鈔注。以成色衣會正云。即成三色衣非謂○但淨而已。
記。或可彼從緣制彼者列緣也。從緣者緣起也。
記。戒疏云非謂巾屣等戒疏四云。餘小細物並須點淨。非謂巾屣以三色染更成驚俗。可笑至甚也同記云。餘小細者。即諸囊巾等。非謂下遮濫。今時有人聞律。有言一切染作袈裟色。觸衣襪履一概染之。未見此文。豈知過當問。此等文明諸巾革履等不可壞色見。若爾者。何故事鈔四分又開鉢囊革覆囊針筩禪帶腰帶帽拭腳巾攝熱巾裏革屣巾等及掛面巾掛身巾捫淚巾凡寄衣白衣舍必須染壞色作沙門衣法此諸巾壞色見。又云。若得錦色革屣色已聽畜此革屣壞色見。旁旁相違如何答。此注一切不染皆提文并下一文是順古義故。事鈔且順古義事時時在之故。至戒疏正述正義故。不許巾屣等壞色歟(付之難思。下一引證四分文也。何順古可云歟答。凡難引本律。壞色事順古釋歟)。
鈔。三種記失則易覓簡正記云。五分中比丘與外道俱為賊剝衣。守邏人捉得。令各自認取本物。遂被外道。先來總選將好衣服去。以此白佛。因此制三種色。
記。欝金根方志云祖師所製釋迦方志也。會正云。方志云。烏杖那國土宜欝金。苗似薑。華黃白。質細木。秋出花心無實。根黃赤可染衣也。
記。黃藍指歸云即今紅花染紅黃色會正云。黃藍呼紅華。可染真紅也。關中謂之內藍問二物色異。論中何言染黃答。欝金赤黃色黃藍紅黃色。雖少異而黃同落沙。
記應云叉梵語也。譯云猩猩血也。者此字字書中都無之。準會正記。勒字也。即彼云正云應法師云羅差。或言。洛沙訛也。應云勒叉。此云猩猩血猩猩者。勝天王般若經第五音義云。如永人面。又似黃狗頭如雄鵄。聲如小兒啼。
記。藍黛會正記云。江東呼為藍青是也。
鈔。若自染吉羅自染不正色時吉羅也。著時提也。抄批云。自染五大上色也。
鈔。應量不應量抄批云。立謂三肘五肘已下亦名不應量。若過三肘五肘名應量。此約五大上色不得著也。
鈔。若點著吉羅(此律犯墮云云)抄批云。深云。此五大色若准多論。不點而著犯墮。點竟而著犯吉。四分中縱點已著者還墮。由是五落大色故也點上非色改如法色。
鈔。若衣先已作淨作淨是點淨事也紫草柰皮柏皮絳緋黃櫨木。
記。梵言即絲毛憍奢耶衣欽婆羅衣梵言即絲毛也非謂梵言即絲毛。是以抄批云。憍奢耶者蠶口初出者是也。欽婆羅者。此云細毛衣也。明此二種衣。體既細軟。佛開不用染淨。恐損壞故。但須割點二淨。
鈔。染汁麁澁損壞此句僧祇文不見也。
鈔。覆苦酒甕上苦酒即酢也。藍澱。
鈔。石青硿青如本文。石青硿青一物見。即僧祇云。青者有三。一銅青二長養青。即藍澱也。三石青即硿青也今記意二物見。既云石青者有石生青。可磨以取之。硿青亦生石中。可以為藥。爾者那相違本文歟。諸果汁合一鐵器中作泥。染黑而用。
鈔。用上果生鐵上磨作點淨是可訓生鐵也。所以爾者。抄批云。謂木蘭之衣將何物點淨。謂用上來果汁為淨也。言果汁者用呵梨勒果。亦云。用阿摩勒果置生鐵上磨也准此讀果生非也。
記。下云僧祇翻在吳地勘二衣篇云。本律翻木蘭。僧祇謂諸果汁(即當黑色今言用上果汁意也)然鈔主親於蜀都見木蘭皮赤黑鮮明也(當善思文意也)而本律姚秦都長安此代翻也。是在北地。僧祇揚都即吳地也(准可南方知蜀國是北方也)。
記。一一衣中皆具三種今以隨一作之。聊違此釋歟。
記。泥即黑色今色是也不淨誠著棧。
鈔。除靴履一切並點淨問。戒疏等雖不壞色必可點淨見。何云今除之但令著哉答。此部別不同歟。
鈔。令本主著下至五六步問。必約本主歟。將可通餘人歟。如何答豌豆豌烏丸切。似今菉豆。
鈔。或一三五七九此皆陽數也。毘尼尊陽數故。陽數者生長義也。二四六八十陰數也。陰數滅沒義也。故不用之歟。
鈔。若浣褻有泥污等彼本律文云。若浣時爰知褻字誤歟。字鑑云。褻私利反。重衣也。論語十云。紅紫不為褻服。褻裘長短右袂私云。正云褻音薜。
鈔。趣角作乃至一切衣新細揲亦爾簡正記云。祇云。趣一角作淨。若一條條補者亦作淨一切衣。乃至細揲亦作淨。謂新物細揲成衣細揲。物雖眾多為卻判故。但趣一角作淨。不須段段別作。故云亦爾也。
鈔。若眾多碎衣一處合補多論云。若先點淨衣更以新物補。設十所五所。但一所作一點淨。不一一淨。以皆卻判補故。若但直縫者。應各各作點淨義。若不作點淨著去隨作無在。
記。餘輕重等輕衣重衣也。此云畜非著也。

奪畜生命戒六十一

記注。不喜見鳥以竹弓射殺抄批云。案五即云。迦留墮夷憎鳥云。鳥有十弊惡。一慳惜。二貪飾。三強顏。四耐辱。五頰弊。六無慈悲。七悕望。八無厭。九藏積。十積忌。有此十故應可殺有云。迦留墮夷在家時。究竟弓上手也。
記注。以竹弓射殺成大行宗云。字子智反。聚也。
鈔。四等為懷行宗四等即慈悲喜捨普遍生境故並云等非憫自損惱他削鱗撏羽。撏(??林反取也)火炙湯煎但嗜甘肥。寧思痛苦刀砧自執。砧(知林反。擣衣石也)。
記。信髡頭之羅剎出家時頂置首羅髮故且髡頭歟髡(力六反亂髮也)隱惻為心兇頑若此。雖取適於一時。柰招殃說萬劫。

飲蟲水戒六十二

鈔。前戒限分抄批云。指前奪畜生命戒也。要損虫命方犯前戒。
鈔。鼻柰耶律說二比丘等抄批引彼律第八云。佛在舍衛國。爾時有二比丘。住薩羅界深山中住。未曾見佛。常懷企望。欲得見佛。二人共議。便發進路。來見世尊。時春後月。往曠野中了無有水。身體焦渴。二人所所求水。□一漉水。水少虫多。其一比丘語一比丘言。飲此虫水度此曠澤得覲世尊。一伴答言。受世尊戒。如何當壞。時一人飲一人不飲。其不飲者命終生三十三天。著百寶冠來世尊所。頭面禮足在面住。佛與說法已得見諦。其飲水者在後方至佛。遙見來脫□多羅。示黃金體等如今引佛。問其故已。用觀是四大身為純成臭所澡鑵帒。
鈔。卒無水洗手。著衣可用樹葉拭然後著衣今柴手水依此文也歟。
鈔。乃至三重猶有者彼第八云若故有虫應作二重漉水囊。若二重故百虫者。應三重作。若故有虫。不應此所住處移去。
鈔。若清流大河等此無虫故。雖不持水帒無苦歟。私云。此義難思。
鈔。僧祇若漉水得已不得厭課看暗眼人看簡正記云。事不得已。心中甚厭身。但強為故。云厭課也。
記。僧祇中五問。標五。而釋有四段。如何答。若知水下第四段也。若池注下第五段也。然今不標五。直知已存護法言並釋第四第五也。然文相五段故科五也。
記。有同課率會正云。謂心本厭之。被人課役而作。
鈔。如大象載竹車一迴頃如本文二事見。即彼第十八云。不得太速。不得太久。當知大象一迴頃。若載竹車一迴頃(文今記釋一物也)。
鈔。不得語莫殺傷餘記意異今記釋也。即抄批云。恐其人邪見。或性好殺生。若聞勸莫殺。則故違汝之言。增狀而殺傷也。簡正記同之也瀉中不消不涸不得持器繩借人。
鈔。不得唱云此水有虫抄批云。深云。前用者作無虫相。由汝唱有使□想疑獲罪提吉。故勸令自看也任水明知已存護法。
記。內外兩結飲虫水內用。虫水外也。
記。先不知若無虫想問。此二差別如何答。上自本不知有虫歟。下初知有虫。中途生無虫之想歟。

疑惱比丘戒六十三

記注。云何得羅漢果問。戒疏水中戲戒中。十七群皆無學爾者何不審之哉答記。多論十三難等彼第八云。十三難人無受體。顛狂人失正念。此二並輕。已下反上。學悔犯重○皆有戒體故。顛狂雖具。然由心亂而不自知是比丘。
鈔。三以六事一一說告多論中六外皆吉也。
鈔。五聞知戒疏云。問。聞知結罪者。戒本何故云小時小樂耶答。非待不樂方犯。蓋就惱者之意下至欲。今不示定罪。初在聞知。
抄。若以生時是俗年也。謂依年歲行布施等故。作爾許時生。
抄。若年歲行宗云。取夏臘也。
記。汝非爾許歲如餘受者如餘小歲受戒者。
裏書云抄。若實年不滿二十問。制戒次第以緣起為本。其旨見然者當戒時無與年不滿之制。何以不滿二十令疑惱可云哉。爰以第五十二水中戲戒次擊攊戒等。以十七群比丘為緣起見。至第六十五戒。初年滿二十制見。爾者雖思。如何答。
鈔注。若即用語者如律開抄批云。謂前人關生信不生疑惱者。開語不犯恐後有疑悔無故受他利養受大比丘禮敬。悔受利養敬奉。
抄注。還本所勘得不還本最初受戒所。本和上勘問得不。
記。下檀已後師云。受戒已後云事也。謂受信施恰愍。
抄。為性鹿疏師云。疏同字也。

覆他麁罪戒六十四

記注。數犯向說不語人知問。緣起中必不見麁罪。何云麁罪戒歟答。今文但云犯罪不分明。五分律云。跋難陀與女人身相觸。麁語歎身供準此云麁罪也。
鈔。一大比丘問。此戒大尼同犯提見。下云除尼覆餘人罪者。一切吉羅爾者何此犯緣局大比丘哉答。
抄。二知犯二篇已上此麁罪可收中品蘭也。律麁惡非麁惡。上品蘭為麁惡也。
鈔。不得趣說本文趣字也。和本輒字也一覆多人多罪。
鈔。焉知餘事時與護根相應彼文云。焉知餘事。爾時但護根○。
記。問。小食時知食後不說復有罪不中食後不說時亦可有罪哉問之也問。此問如何答哉答。以云初夜中夜不說皆吉。知食後設說吉也。況不說吉條勿論也遞明知說。
記注。餘篇並先悔覆藏罪也。
鈔。先不知雖知他罪無覆心故。云先不知歟。記釋爾見。
鈔。若發心向說明相已出律云。發心言我當說。未說之間明相已出若說準此但云我當說。正不說罪也。無人向說。

與年不滿戒六十五

記注。十七群十七群皆長者之子也。
鈔。三法竟犯受戒白四羯磨第三羯磨竟也不任堪苦行道。
抄。六十已去六十一已後云已去也。心智鈍弱情耄故。
鈔。未滿二十不得受抄批云。大集經云。佛問王言。王子年幾不得入宮。王言。年滿二十。佛言我為弟子制戒。年滿二十與受具足。
鈔。若受大戒人多訶責比丘大人也。若不忍苦人訶非大人故。
鈔。減七歲不應與出家問。此形同歟。將為法同哉答。准義可為法同。即如羅云九歲授十戒故。若爾者。何沙彌十四以前名驅鳥沙彌哉答。雖異名。非不授十戒也。律論言有牟盾○無損。
鈔。若受戒後疑古師意。受戒之後疑心故。開胎閏等。今師意。受戒前後同開之。戒疏中前後通之見。爾者今抄且順古義一往如是釋給歟。
記。頻大一位古師相傳拾毘尼義鈔云首解也。
鈔。今取諸部會通簡正記云。諸部會通者。十誦僧祇不滿戒。五分母見二論分開三種次第得戒。將十祇二文會能四五二律亦同。年月不滿通皆得戒也今記釋少不同歟。
記。以沙門年足指第四果證云沙門年歟。即云名四分上法故。上法破結故問。今師餘所釋。五分意小年受中無開得果見。所以爾者。業疏云。有人不立破結是戒。若爾何故律文道成羅漢即名具足答。此道成者在羯磨前。年若未滿。羅漢替得。今解小然。若小年者自開胎閏。如戒本中全無羅漢用開未滿。故知後成。不是開小用羯磨受也。故五分中有人不滿受具足戒。佛因制曰。得須陀洹者乃是第一受具。不名白四。乃至小年受中亦無開。得果者與此懸同故。立破結是受戒也此釋分明不開得果見。如何答。彼以得須陀洹果不為小年受開。故云小年受中亦無開得果歟。今此云以沙門年足。以第四果為小年開也。故不相違。是以五分第九云。迦葉童子有所得不。答言。須陀洹。佛言。此人乃是每一受具足戒。然不名白四羯磨如法受戒。今聽數胎中年足為二十。若猶不滿。又聽以閏月足。若復不滿。又聽以沙門年足此即明以須陀洹果不為小年羯磨受開。以沙門果為開也。沙門果者第四果證故。是以會正記云。五分有沙門果即得無學若爾者。何故云乃至小年受中亦無開得果者與此懸同哉。此都以得果不為小年開。所同四分既以第四果不為開故。依之濟緣記云。承釋此疏文。云小年三位亦同本律故。何況戒疏云。餘出五分母論。同四分開三種次第也此等釋如何可得意哉答。自本如答申。業疏亦無得果之言。指須陀洹果也。此邊同四分也。次記釋小年三位亦同本律者。且約胎閏二位釋爾歟。是言總意別也。彼戒疏五分母論同四分開三位文。記釋同四分者。五分有三。為胎閏沙門果也(得羅漢果上法得戒不約年故)胎閏則同而無布薩。母論三位全同本宗以之而案。三位亦同。且約胎閏如是釋歟。
記注。但四分不別開中問。若不列開中。何故本律(三十四受戒建度)爾時有年不滿二十者。受具足已便生疑。佛言。若受具足已有如是疑。聽數閏月。若數胎若數十四日說戒日。若得阿羅漢。即名為出家受具足如何答。得阿羅漢非小年開緣。是別得緣故連出之也。今母論云實得羅漢同事也勘餘曆術總括明練雖明委具張以數行總括大要。
記。三十二三月方有一閏具如下至彼可知之也。
記注。頻大亦出俗曆師云。俗中可有六大六小。有七大五小時。此一大之日取出數之。雖有俗全名頻大。亦為受戒等數無之。故云頻大一位古師相傳也。
鈔。以定昔來謬解古師義大分有三義。一謂俗年滿月不滿者開胎閏等。二即三年一閏缺減小月成閏得意。三云必受後疑方開之委分四義也。三年一閏成小月成閏也。是以戒疏云。如昔解云。受時欲年朋俱少。不開胎閏。本俗滿日月不滿方開。今解云。但數胎月得滿二十。俗年不滿開無所犯。又云。此國用曆。三年一閏。以減少月成於閏故。減大布薩亦所不合。並非正論。不入俗中。勘餘曆術。月餘閏餘。自推算三十二三月方有一閏。何限三年。如是但意言耳。又云。必是受後疑方開之。無容先開。以年小故。今亦不同。此開得戒。非謂算出方得。此戒體業乃是壇上白四時生。故知胎閏積成歲者。理是滿位。故說得戒付第一年月滿不滿之義。今師意有二不同。謂鈔意與戒疏意也。先抄意。順古師算法。且約十八年二日者算也。謂年滿月不滿者也。次戒疏意。即約年月俱不滿者出算法也。即記下云今師約年月不滿者開算即此意也。記家依戒疏意出今師算法也。若爾者。鈔意一向同古師歟答。不同也。大段約年滿月不滿者算事。雖同古師。自出填補法即不同也。
裹書云私云。今抄同古師云約年滿月不滿者。何今抄次下云。約實退減年十九歲又云。年月具不滿此二文意今抄不同古師。述自正義見。如何答。今抄同古義者。非許古義。謂以十八年二月為圖。以胎等四位增之許也。今抄正義意。還五月一日。即第十九年八月十日受戒。古師不存填補故。年滿正朝一日受或。仍古今不同也。即上二文述自正義辨釋也。然者非相違也問。以胎等四位增之二十年五月一日樣如何答。胎中(九月四日)閏(六月二十七日)頻(十四日)已上一年四月十五日布薩(一年十二月)已上四位分。二年四月二十七日是是靈增日月也。今四月十二七日實年取二日加之。即五月一日也(二十八日一月也)次取實年十八年加上二年二十年也。如此都合二十年五月一日也問。布薩法於以前十九年四月數箇月為以半為大月以半為小月。抽得三百四十八日。然實年十八年并胎中九月尤以可爾。取殘七月純大月也。若三大四小四日。若四大三小三日。二十年五月一日之外在之。雖然不算。難思。如何答問。今鈔文云約一向年滿月不滿者。何今鈔次下出今算法。約實退減年十九歲云。而不云二十歲又次云年月俱不滿。不云年滿(即月不滿可然。故不□之也)則此二句文約年滿不見。如何答。全不相違也。既上鈔家意。許古師義定。又此十九歲等文意云即上鈔家不異古師義出煩法云。謂此長五月一日還四月二十日中。十一日還入餘有四月二十日(即此四月二十日非虛謂日月。實日月也)既以此四月二十日滿第二十年。第二十年目第九月第十月第十一月第十二月。此四月並第八餘上旬十日。以後二十日入第二十年成七月十日也。故云至八月九日前受乃至九日後受無罪有戒也。既二十年十二月不滿足故。不被云一年。故云年十九歲也問。若爾者。何臘月生日以但一日為一年哉。豈彼滿十二月哉答。實如來難。但彼臘月年最後故。以一日為一年也此義猶難得意者也。依之私義意云。今鈔先同古師。年滿月不滿雖算出。遂填補位約年月俱不滿者見。爾何抄云一向同古舊現約年滿月不滿者戒疏約年月不滿之哉。第二義。今師意。三十二三月一閏。又不局小月。以日別日餘為閏也。是以行宗云。日餘等者。謂日別抽減豈唯小月。三十二三月等者。謂數月成閏。則有五年再閏。豈唯三年付第三義。今師通受戒前後也。俱無妨。然於今師意。戒疏約受戒前算也。鈔約受戒之後算也問。如何如是得意哉答。先依受戒之前依受戒後。依算樣可定之。然戒疏十七年七月十一日為數算之。十七年未至二十年。豈有受戒哉。故知約受戒前算也。今鈔約十八年二月為算算之。即俗年滿二十(以二日為二年也)即知受戒後也。今文約受戒後算之也。自本鈔意順古師故。但填補法殊也。猶長○一日也。
記。但約四位簡正記云。一胎內五位。二閏餘。三頻大。四約一切十四日布薩。
記。總有三十八轉三十轉三七二十一。即二百十日也。八轉則七八五十六日也。合二百六十六也。轉者。行宗記云。每一七日有一風。吹胎則漸變。故云轉也。
記。與母同氣息出入也。母出息時子出息也。母入息時子入息也。別氣者。母出息時子入息也。此時母生苦惱也約準成月。
記。通前十八年九月六日加生受二日故也。
記。二算閏法戒疏云。日月有三。謂天上日月。人間有日月。陰陽日月。上二不定。後一是定。今陰陽日月以定人間日月。應天四時故凡閏者。大國五十二月作十二殿居之。然而閏月無居處。故門下有居住。故門下書王字也問。此閏何取出為閏哉答。行宗記云。日別日餘。謂每一日有三十二分。前後兩日常定。中間二十八日以日行疾故。每日餘半分。則一月餘二十八半分成十四分。并小盡日共合成閏。積三十二月者。每一月得十四分。三十二月共得四百四十八分。用三百二十分為十日。用一百二十八分為四日。共得十四日。又三十二月有一半。小盡得十六日。合上為三十日。故得一閏。或三十三月。復得半日。但由小盡中時有頻大故。多少不定也問。日行疾餘半分樣如何答。
記。大略為言十九為章此作閏法則也。以十九年閏則無增減也。朔旦冬至必十九年迴當。即十一月一日也。是故以閏月十九算之也。即作圖云。
記。準得六月二十七日閏一義云。猶少兩月二十四日故。闕三日閏。是故得六月二十七日閏也。即作圖云。
謂凡以三十二分雖為一日。今以兩月二十八分成一日。又二十四日以十一分半即成一日。算小盡日三日也問。何二十四日不云十二分云十一分半哉答。二十四日即自朔日算云二十四日也。即朔悔日具三十二分故。今半分朔日中被取也。若自二日算二十四日。可云十二分也。行宗記意十二分見。即彼記云。以日餘共得四十八分得一日八分又義云。兩月二十四日闕二日也。即圖云。
謂大月十四分。小月十四分。二十四日十一分半。合成三十九分半。即一日(謂三十二分一日也)餘七分半即此七分半餘徒存也問。既云六月二十七日。明知是見闕三日。如何云闕二日哉答。自本閏月一切皆小月也。故今以二十九日可為閏一月。故云闕二日也。是以云六月二十七日無苦也。此義聊不審也。閏月何必一切可小月哉。下頻大時總張前年。又成大小月。豈閏月六月二十七日一向可小月哉問。取日餘條一分聞。取小盡為閏樣如何耶答。有人云。閏餘者。凡月之一周天二十九日及與四千四百五十七分也。以八千四百分為一晝夜。故四千四百五十七分者不足一晝夜。故剩置之。但以二十九日為一月也(三十云小也)而兩月積則成一日餘。故此大月也。如是則成大月三十日也。而打集每日之餘作晦日。是非分也。可非實日。又如是延即氣節可乖故。作虛月以為閏月也(此趣者一月但二十九日云云)此義不得意。先以兩月餘為一大日。六大六小不可同。又閏月取大一日。次不可數頻大布薩日。彼約大。故知不審也。一時七百分。一月二十四萬八千五十七分也。一年中三百六萬八千四百五十五分也問。若爾者。一切皆以二十九日餘不為大月。依何又有大月。三十日自本云有之。小月以何由出來哉。方方難思。如何耶答。可尋之。又私一義云。兩月二十四日得兩日餘閏。即圖云即戒疏云。應有六月二十七日閏行宗記云。計前不滿一。兩月二十四日抽得三日。以日餘共得四十分。一日八分有一小晝得一日。準所退不得三日。而所抽六月二十七日有餘故。云應有也。
記。三頻大法有云常六大六小也。而今五小七大之時。取一日之頻大也問。若爾者。何故戒疏若數出則小月逾增。則年有七分如何減大布薩用以充年不存應法同記云。年有七小但有五大此六大減一見。如何可尋之。又義云。大月三並時。方取一日也問。此頻大者。何由六小之時不取小盡殘或又三大並哉答。
記。總張前年成二百三十二月三日作圖云。
九十月三十日則百二十月也。八月四月則十二月也。合一百三十二月也。加上百月。即二百三十二月也。是加三日。即已上合成二百三十二月三日也。
記。則用前一百九十六月成四章有人作圖云。
問。記初兩十七月各有一大。次十五月一大云。則是如文相。兩十七月次後有十五月見。如何今圖兩十七月中間置十五月哉答。若不置兩十七月中間者。即可兩十七月各一大又十五月一大。故既得大大事不同也。隨尋不同之由都以無由。若今以十五月置中間。兩十七月中餘二十日加十五月。都無增減平等十六月十日得一大也。若爾者。何自初十七月有一大。次十五月有一大。後十七月有一大。次十五月有一大。後十七月有一大哉答。如上云。三年一閏有三。五年再閏有四。即如汝難可□初三年一閏。次五年再閏。中間三年一閏。次五年再閏。後三年一閏哉。實委細云。雖可如是。同數連續事常途之儀式也付此義方方難得意。先今記意。全平等十七月十五月各一日在之不見。次又數大小。依一月定之。何以十日定大哉。既云十六月十日。故此十日難得意者也。
記。餘三十六月得兩頻大問。若如所定。十六月十日得一頻大。今三十六月得兩頻大。即兩十六月十日今餘。三月十日如何答。總二百三十二月初取一百九十六月。四十九月成四章了。一百九十六月餘今有三十六月。是則以不足一章不得三日故。則自三十六月中作兩頻大也。以六月分二兩十八月一兩頻大不可得意。即兩十六月十日取餘三月十日取可置也。此三月十日不可作頻大也問。於二百三十二月論頻大。今餘三日不出事如何答。上取餘三月十日以不足十六月十日不數一頻大。何況三日。以不可有頻不出三日也。
記。四布薩法通以十四日布薩抽大月布薩日數歲問。大月小月俱以十四日布薩抽之。何獨云抽大月哉答。實如來難。雖大小俱抽。獨之抽大月事有由也。謂小月小盡一日以被取算閏方。今布薩法不取小盡。即次小盡以可云六大六小各得十二日也。故不云小月云抽大月也。
記。通計十九年四月抽得三百四十八日作圖示之。先且十九圖四月後可都合也已上三百四十二日也。四月即二大有四日。二小有二日。合得六日。都合上三百四十二日即成八日。故云抽得三百四十八日也。
記。用二十八日為月謂所算出以三百四十八日造月年也。總算布薩法時。十九年四月皆悉一同以二十八日為月。以三百三十六日為一年。今此文以所算出三百四十八日造年月成一年。為令滿二十。云用二十八日為月則三百三十六日為一年也。
記。餘十二日在即上三百四十八日者取三百三十六日。即今十二日餘故。云餘十二在也。
記。怙前居零十七日即上唯以十九年四月得者沙汰。未出十七日故。云居零問。上抽得處十七日不出之故如何答。即以不滿一月無可抽得故不出也。
記。則成一月一日謂十二日十七日合。上所定二十八日月今一日餘故。成一月一日也此長含虛增月。
鈔。此長含虛增月以二十八日為一月故。云虛增月歟還慎。
記。則有四月三十日三字寫誤。可作二字。若三字。算法大乖故。依之下云。豈非四月二十日。實以之可知也。此五月一日。自今四月二十日取出十一日。云五月一日也。戒疏意。從四月十八日抽出十三日得意。是以行宗云。以五月一日。實從四月十八日抽十三日。今即以十三日填之還成實數。
記。戒疏出填補問。此填補者。五月一日還十一日云填補。將又以四月二十日還三十年中八月十日受云填補歟。如何答。五月一日退減為四月二十日云填補也。上引行宗記爾見故。云以十三日填之還成實數也問。自餘月皆虛增月也。何必此計令實哉答。
裏書云私問答云。問。二十年五月一日內。十八年二日實日月也。所殘二年四月二十七日皆虛增日月也。何必五月一日。十一日還哉答。古師。五月一日元用長。正義意。算出條不可然。仍十一日填補。四月二十日成實日月。非虛增日月。以此四月二十日。第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月十月九月八月十一日以後繼之。即八月十日受戒。是則五月一日本日月還故。十一月填補成四月二十日。自餘不然。為受者成二十年受戒。不可還。爾者非相例無相違歟問。存填補者為何哉答。年月不滿者。為許受戒也。
記。七大布薩減取七日行宗記云。初填布薩以四月。有二大二小得六日。十八日中得一日共還七日即作圖云。
算出之時。胎閏‧頻大‧布薩次第算出之。今填補故。逆布薩‧閏填補之也。頻大不填補事下注見。今四月十八日故。又不數胎中日月也。
裏書云問。何胎中不填補哉。一義云。今四月十八日間不數胎中也。付之難云。於布薩一法。一年十二日算出。今四月十八日者。以布薩填補無不足。何及閏等哉私云。所填補十三日。四月十八日算出也。故還之。自胎中者不出。仍於胎中不還也記。減閏餘弱得五日即作圖示之。
戒疏。即此一分一日。猶以沾少分。即具還五日。今鈔。但一分故不還之。還四日計也。是疏鈔不同也問。但以一分為一日。將取合一百二十九分作弱五日歟。如何答。今鈔。具以三十二分為一日故。一分不成一日。故不取之。戒疏。以一百二十九分二十六分平等作五日故。云經得五日也。
記注。零一分謂六十五分物取六十四分。即今一分餘也。故云零一分也。
記注。今總開前為一百二十九分謂上六十五分加上小盡二日。而小盡二日具三十二分二。合成六十四分。此六十四分上六十五分都合。即成一百二十九分。故云爾也。又作圖云。
謂以一百二十九分作二十六分五日。今一分不足也。是以行宗記云。成二十六分為一日。但少一分耳。
記注。今抄但還四日不取弱得此不取弱得之弱。即上以一分為一日云弱也問。上一向一百二十九分。二十六分五日作。全無以一分為一日。何云一分為一日弱哉。若又二十六分以不足三十二分一日云弱。五日十皆云弱可不還。方方難思。如何答。上以一百二十九分雖作二十六分五日。云不取弱得時。即以一百二十九分。如通途三十二分一日作。具滿三十二分。四日還之也。故四日以滿三十二分不可名弱得。一分以不滿一日故。獨號弱得不還之。
記注。以八箇月方得半日問。上十六月十日方云有一頻。是知得半日。八月五日方可得也。何云八箇月方得半日哉。八月五日。今五日少也。如何答。從多分云八月。不云五日也。
記。今四月十八日取半日謂四月十八日。八箇月今三月十二少。八月五日今三月十七日少也。云今四月十八日取半日。實不成半日也。即次下云以不成半日數此意也。故云弱者。即半日也問。若以弱半日故弱云。上既定四月十八日取半日了。何又云弱哉。自語相違。如何答。又從多分云爾即以不成半日。何況一日。即以取減微少。鈔不還之。戒疏意。猶以沾少分還此一日。此則疏鈔不同也。
記。總計所減弱得十三日謂布薩日七日。閏餘五日。頻大半日。全抽得十三日故。云總計減弱得十三日也。即約戒疏意如是云也。約鈔意可云計所減弱得十一日也。則次下云五月一日還十一日。此意也。
記。準此年暮日生滿十九年暮即臘月三十日也。彼第三十日為一日也。滿十九者。即以第十九八月十二日受戒即得戒也。
記。八月十二日等即所餘以四月十八日。第九月第十月第十一月第十二月四月以上四月續之也。又從第八月十三日至晦日以上十八日續之也。故至八月十二日預受。當二十年晦日受戒也。如是年月滿二十年也。
記。若除頻大謂頻大十四日加上十二日。八月二十六日預受二十也。
裏書云若准事抄。十九年八月十日受戒。若准戒疏者。有二別。加頻大算出。八月十二日受戒。若不加頻大除之者。八月二十六日受戒問。頻大十四日算出。除之又可除十四日。則八月二十五日可受戒。今八月二十六日受戒付除頻大除十五日歟。填補一日又總除頻大。十四日合十五日也。難思。可尋之答問。頻大總十四日也。而上減頻大一日。何又云減十四日哉答。
記。五月一日還十一日五月一日之內十一日還四月二十日。
記。退減者謂於十八年二日內謂同古師於十八年二日算故。云於十八年二日內也。與古師不同者。謂以此餘四月二十日第九月第十月第十一月第十二月此四月並除第八月上旬十日後二十日續故云退除四月二十日也。即今四月二十日引上。至八月十日受。若不退減者。正月一日可受處也。古今兩異依此來也。古師即五月一日徒餘。今師即以四月二十日此四月二十日分八月第十日受也。即用不用差別也。
記。今師約年月俱不滿者開算古師約十八年二日年滿月不滿者算出彼不足。今師不取年滿。臘月盡日生十九年八月十日受戒者年月俱不滿者算出彼不足之分也。
記。臘月盡日當一年今師自本約年不滿者開算。故以不可至二十年。以第二十年正月一日不為一年。即以臘月盡日為一年也。
記。實准十七年七箇月零十一日七箇月十九年目七月。十一日十九目八月十日臘月盡日一日取合云十一日也。
裏書云記。九月四日足前前者記實唯十七年七箇月零十一日指之也。
記。應得六月二十三日從上十八年四月十五日中得六月二十三日閏也。若七章之分不少。有七月十五日。實自初可得七箇。然而依少七月十五日。不得今閏。唯得六月二十三日閏也。依闕七月十五日。不得今七閏。即作圖云。
問。十五日得七分半閏。何圖中云十五日七分哉答。此十五日自朔日算云十五日。即朔日具以迴三十二分故。以半分入朔日中也。是以半分朔日被奪取。但圖中圖十五日七分也。此四大三小圖也。然此四大三小圖時。以九分為一日也。即通途三十二分一日。今二十三分不不足也。又有三大四小之樣。即作圖云。
此二圖中。上圖有七日。下圖有八日。又上圖以九分當一日。下圖又以九分雖當一日。則此九分一日徒棄不取也。上圖則以九分一日不棄取用也。則上圖下俱成七日闕美。然上圖以九分一日加六日云七日。下圖今九分一日徒捨唯陳滿三十二分云七日也。
記。展前成二百二十七月零八日即作圖云。
此二百十六月加十一月。即成二百二十七月也。零八日者。即上以十八年十一月成二百二十七月。八日不沙汰故。云零八日也問。所以不沙汰八日如何答。八日即以不成月數。著二百二十七月之名中。不沙汰也。
記。餘三十一月零八日應得二日謂取初一百九十六月即餘三十一月也。零八日者。即如上零八日。釋毫髮不可異也。應得二日者。謂三十一月中得兩頻大也問。上古師算法。十六月十日有上頻大。如何今十五月十五日有一之頻大哉。十六月十日有今十五日闕也。此等算法古今無差別。如是十六月十日十五月十五日有不同哉答。實不審也。可尋之。
記。十八年十一月抽得三百四十日作圖示之。
已上二圖合三百四十日也。故云十八年十一月抽得三百四十日也問。二十二日可有一布薩日。何不取出之哉答。未成月故。定布薩日成一月上事也。今二十二日未足月故。不及布薩日故。不取之也。
記。將三百三十六日為一年添成十九年即次上所抽得以三百四十日一年造出也。即上古師算法。二十八日為月。則三百三十六日為一年云是也。謂以此所造一年添前十八年十九年故。云添成十九年也。
記。餘四日添前十一月二十二日謂三百四十日初三百三十六日前既成一年。其餘今有四日故。云餘四日也。以此四日加上所殘十一月二十二日。成二十六日。成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也。
記。約二十八日為月少二日謂布薩日算時。以二十八日為月也。而上二十六日。二十八日月今二日不足也。故云約二十八日為月少二日也。
記。在戒疏至十二日方得謂戒疏填補法。即以十三日填補。故至八月十二日方預受具故。云在戒疏十二日方得也。
記。則於今鈔十日外更加二日謂今鈔填補法。俱還十一日故。至八月十日方受戒。謂鈔即減今二日至八月十日受戒。戒疏即增今二日至八月十二方受戒。即鈔疏二日增減也。故約戒疏意結。則於鈔十日外更加二日也。
記。恰成一月方得滿足二十年也謂鈔意至八月十日以預受具。以二十六日成二十八日之月。則今二日不足也。戒疏則以至八月十二日預受具。則今二日增故。以此增二日加上二十六日成二十八日之月。故云恰成一月得滿足二十年也。
記。今則以疏為定謂戒疏增今二日加二十六日成二十八日之月事歎美詞也。
裏書云謂最上頓受者。正月一日生人。至其年十八歲八月十一日。經胎等四位增之。一年四月十五日虛增日月在之。總合虛實日月。成其歲二十年目十二月二十六日。二日不足也(二十八日為月故)故以戒疏為本也。已上頻大一段事。且依戒光寺圓悟長老義。如是少少抄出之。所詮古師付年滿月不滿者算頻大。今師意。若年月俱不滿。假今實年十七年七箇月十一日。算頻大令滿二十。若年滿二十。月雖不滿。不能算頻大。可許受戒也。此意戒疏見。削之。
鈔。然諸國用曆不同搜玄云。黃帝至開元年中。二十四家曆術不同也。
鈔。且據一家古記相傳云。麟德曆。
記。古記亦妄指會正云。六七家者則李風‧一行‧大衍釗‧周髀等。一家義苑云即麟德算法。或云堪餘算法易緯律曆。王弼撰鄭玄師口傳也。
鈔。諸部不滿得戒此破古師意也。若云必年滿二十。月不滿開算法者。十誦等文云年不滿二十。即是年月俱不滿者見。何必云年滿二十者耶。
記。十誦若年不滿二十俗年不滿二十然而數胎閏等可滿下故答。滿得戒也。
記。又前引五分母論上法得戒不待年滿五分年不滿開緣出上法。母論必非開緣。雖然二文俱不滿年得戒樣出也。

發諍戒六十六

記注。犯相輕重問。淨犯輕重。即是犯諍也。何於言諍下注之哉答。犯者。出來時諍其所犯輕重。左犯諍也。今不對犯人。只向教文諍教所說犯輕重。故云方諍。即屬教文也。賓疏云。諍理名為言諍。求過生諍名覓諍。評犯生諍名為犯諍。羯磨生諍名為事諍諍用法治舉徵覈虛實。
鈔。若餘私諍簡正記意。私諍自諍得意也。即彼記云。若餘私諍者。簡餘鬪諍不能陷僧。若自身四諍滅已受發犯吉。以希故輕。若發他諍□故□也此背本文。即律云。若作餘鬪諍罵詈者。後更發起一切突吉羅。若自發起已鬪事者突吉羅。若除比丘比丘尼二眾餘人鬪諍後更發起者突吉羅戒疏云。二是四諍簡餘鬪諍不能陷僧同記云。餘諍不能陷僧者。以四諍須僧法滅。若發舉即是陷僧此等文全不見指自諍也。爾者今記釋相叶諸文也。
記。若發已諍首疏礪疏釋云。發起己諍。義希故輕是似作己字釋。而律文意全發起己鬪事輕罪不見。既緣起六群己鬪諍事更發起故。制此戒見。爾者何己鬪事輕犯鬪事可重耶。今記釋意。疏云先諍後發。即己字得意也。謂非羯磨以七滅等滅諍不同自他。餘已諍更發起故犯吉也問。若爾者。上除此諍餘鬪罵何不同哉。彼四諍事以羯磨滅重。餘鬪諍非以羯磨滅輕見。如何。實如來難。可勘之。又義云。設雖以羯磨滅四諍事。重既發起而助成故。過輕也。非正發起故。是以行宗記云。發己諍者。因諍助發也因諍者。因重諍諍助發見。爰知因他重發起自助語也。
記注。僧如法觀斷想謂不善觀僧如法斷滅謂不善也。

與賊期行戒六十七

記注。王俗譏訶此王波斯匿也不輸王稅賈客關。
鈔。一是賊此賊未必非盜賊歟。行宗云。緣起中。賈客度關不輸王稅即同盜賊抄批云。願師云。與賊女期行得二提。一是與女期行。二是與賊期行。准於祇文亦爾。
鈔。六過限行宗云。六過限者。準與尼。期行戒。隨分齊眾多界一一墮是也。
記。若村間處處道行至一道犯提行宗云。一道犯者。即約界分故律云一一道。今文一之一字脫。上云處處即是可一一。謂彼此聚落中間一一道也。
鈔。與負現人行越抄批云。負債不還乃是賊家氣分故。與期行結其小吉。
記。不共結伴不期而行也。
記。遂行得安隱問。此比丘安隱歟。將賈之安隱歟。如何耶答。一義準與尼期行戒。則約尼安隱。此可同歟。又允師仰云。注戒云。若遂行安隱有所至此但約比丘也。

惡見違諫戒六十八

記注。阿梨吒本外道弟子也。極利根聰敏也。為令倒亂佛法令以出家。出家了全習不捨故說如是也。是以戒疏云。多論利吒外道弟子。聰利故遣入佛法擬倒亂之。其人不久通達三藏。故倒說欲盡。其智辨不能令成令白四諫便呵而制婬欲鄙惡障謂非障○墜陷。
記。然雖口說傷毀正化口說許尚傷毀正化。
記。此由經說婬欲是道不知即事顯理令通染性經即諸法無行經文也。即事顯理者。莊嚴論一意釋是也。行宗記云。私釋大乘經論多有期證。如無行經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此乃點。即真意令反本問。彼利吒謗大乘為小乘。成緣起可云哉答。波利具五戒許正婬。初果二果之聖者猶行欲事不障道得意也。是以戒疏云。由為俗說自妻非障邪行。是防倚傍。此教便謂。出家行欲不障○是以道成。初果猶有欲事。執此教迹說言不障依此等義。彼說婬欲不障道也。今倚監聖教是意也。但今記主且引大乘經小乘歟。波利吒非謂知如是大乘義也。
記。曲被重障鈍根具縛凡愚未離欲者在家優婆塞教也。說五戒時。不禁正婬。而其優婆塞修行有證果故。結緣下種也。結緣下種者。且因種今結緣也。

隨舉戒六十九

鈔。一是惡見被舉人今三舉中諫惡邪不捨也。礪疏云。呵比丘名舉。呵沙彌名擯。乃至舉不離本處。
記。一切覆無障問。上一覆不一切障同異如何答。小一切障者。雖有多分不遍故。云爾也。是以行字云。注列四室。一障覆俱遍。二覆遍障不遍。三障遍覆不遍。四障覆俱不遍。如三邊□壁上開明處。此言不一切不盡等。障則唯缺一邊。覆則唯開小許。室相成故有犯也。後不犯中但據一半已下為言兩處列相然自利。
裏書云賓疏云。僧以白四舉治三人。一不見舉。二不懺悔罪舉。三惡見不舉。今此意并隨第三舉。隨前二舉。但犯吉故。

隨擯沙彌戒七十

記注。跋難陀二沙彌本律意。跋難陀弟子見。而僧祇意。阿利吒比丘弟子見。即僧祇云。阿利吒有沙彌云法譽依之云阿利吒沙彌也。僧祇意云阿利吒弟子。尤有其謂。師弟子同見故。
記注。共行不淨戒疏云。此但口說未作重事。若實犯重即在滅擯。口若爾。緣起如何共行不淨答。第二篇罪也同記云。第二篇如漏失等。不淨言通非局婬故。
記注。滅擯於滅擯聊可有不同歟。犯重十三難滅擯永棄。再不收錄也。今沙彌滅擯。改悔許再收錄也。故不異也。今沙彌不改悔。同犯重滅擯也。

拒勸學戒七十一

記注。我今不學此戒當難問餘智惠持律者勸學時。彼不受彼勸云。不受汝勸學戒。可難問餘有智人是以抄批云。又準五分。諸比丘諫言汝等數數犯戒。莫作此行負人信施。六群言。我不學是戒。我當先問持法律知慧勝汝者。佛因制戒一作止不學意○三知己非。前人諫是。四不受勸意。令答者須察來意彼諫者癡不解語云。詰問。

毀毘尼戒七十二

記注。比丘共集毘尼律第十云。眾多比丘共集在一處。誦正法誦毘尼等乃言用學雜碎戒為。
鈔。多論為尊重等知本多論下有一字也令人遠離毘尼不讀不誦○何用說為苦障。
鈔。若說隨經律說隨經律時而毀之簡正記云。隨經律者。隨經文中有說戒律處。如涅槃經等。而毀亦提。
記。重輕須分小乘輕。大乘重也。
記。法花譬喻品偈二卷長者偈文也。彼文云。其人命終入何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數劫。從地獄出當墮畜生。
鈔。若病者差已誦律抄批立云。其受戒竟遇病不得誦律。病差方誦。不犯此戒。

恐舉先言戒七十三

知此法戒經所載。
鈔。恐舉先言付此戒名。處處釋異說。智首法礪定賓等云不攝耳聽戒。願師先師名詐驚張戒。付今師釋。尼抄戒疏云不攝耳聽戒。行事鈔含注戒本名恐舉先言戒也問。若爾者。當戒不攝耳位犯歟。恐舉先言位犯歟。如何答。定賓等意不攝耳位犯被得。即彼疏云不攝耳聽。南山律師抄中名為恐舉先言戒。如律緣起。六群自知犯罪。恐人發舉先詣他邊言我始知。又有人云。此是詐驚張戒。今詳。若爾即小忘攝。何須此戒。尋諸律論。皆結不聽。多論第九云。此中正結不專聽罪也。僧祇二十一云中間隨不聽越毘尼一切不聽提故今宗家意。恐舉先言時犯也。既犯緣云即言我始聞。故戒疏犯緣第四。云說過便言我今始聞便犯也問。今師以何恐舉先言時犯證哉答。戒疏云。今諸律論多約不攝結罪。若戒本及緣起中。應云恐舉先言戒也。故緣起中自知罪障。恐他舉發。先詣求聽。故戒本云。我今始知計。我前作頗入犯不。所以文中約法勘撿。如下更解同記云。今□中初示前標諸律論者。僧祇云。隨中間一一戒不聽吉。一切不聽墮。多論亦然。文如後引。若下次有。今定初示名故。下引據故知。云不攝耳云其本正犯。究竟先言犯也。是故以今記云不攝耳戒推其本也若爾者。何戒疏云戒本結不專心聽法罪也同記云。戒本下簡下當戒。此相古今難判。此以明。甚有分齊。學者思之此文不待先言見。如何答。此對妄語犯為顯差別云爾也。實先言位犯也。所以爾者。戒疏次上文云。多論云。我今始知是法者。結輕心亂心聽戒犯吉。說竟得提。實先知言始知犯妄語。戒本結不專心聽法罪也同記云。次引證中。多論初口說根知聞不攝聽。向說犯未意故但犯吉。竟則犯提。實下點示別犯。戒本下(文等文如今引)故對妄語提今戒犯全體不攝耳發言云始知。故犯此戒。不犯妄語提問。付此義猶不明。若不攝耳位云不犯。何抄引僧祇文一切不聽墮。又尼抄犯緣云。四說過五篇犯一提此等文如何答。引僧祇為顯部別不同。自本僧祇多論義部別不同義故。次尼抄犯緣一往須多論僧祇如是立歟。爾者何無相違歟。
裏書云私尋云。恐舉先言犯云。戒疏四上云。次有二戒作持止犯覆藏不攝是也解釋攝耳犯見。如何答。
問。今戒必經先說戒見。何犯緣中不列之哉答。第三緣則前說戒也。前說戒數度之間不攝意聽。今說戒時始聽而云始知也問。後時不□□戒座。恐舉先言可有犯哉答。不然。只時無舉義。說戒之時下至不犯吉人可聽故。必臨說可有犯也問。不攝耳犯正可犯何罪哉。可犯吉歟。若爾者。何故戒本云攝耳聽法彼無知故波逸提哉。是結不攝耳犯見。如何耶答。此結我今始知是法言云波逸提歟問。前云犯罪。可有犯緣。如何答。可尋之問。今恐舉先言提無知提為同為失哉答。可異。彼不待語。此待語彼通斷學。此局不聽說戒等取也問。今此戒文云彼無知故波逸提者。結無知提歟。得結當戒提歟耶答。結當戒提也。其義如上述。但彼無知故者。不攝耳聽法教故。於教相不知故。出因不攝耳有無知之由也。若爾者。無知罪犯提就何得意哉答。律廣解云無知故重與波逸提。以之可證也。
記。古師云詐驚張戒行宗記云。古解即光師。彼實曾聞而云始知。故云詐驚張。於義雖然。在言頗質抄批云。并部願律師名為詐驚張戒。
鈔。如初句二十一云。受具之已應誦二部毘尼若不能二部。尚誦一部。若能○誦五眾○若○四眾○三眾○二眾○一眾戒及偈。若布薩時廣說五眾戒。若後不能者。當四眾戒○若○三眾○二眾○若後○誦二眾戒○若誦一眾戒及偈○略牒三篇文四三二三篇也。
記。若實未聞廣說今始聞在今說戒座雖聞之。以前二三說戒等都不聞廣戒疏云。下開中未曾聞者。以受戒來未經說戒也。未曾聞廣者。或聞三說心念等及略說戒。不明戒相故。道今聞。

同羯磨後悔戒七十四

記注。沓婆摩羅子為知事注戒本云。沓婆知僧事。外施不赴。衣服破壞。後僧得貴衣。便白二與之。
鈔。一是僧得施物若以餘物賞時。可作白二哉答。若僧物可作。私物不然也。

不與欲戒七十五

記注。多比丘論法毘尼行宗記云。論法毘尼即斷諍事六群相謂。
記。此唯斷四諍問。若唯限四諍事。布薩等不與欲起去。可犯吉哉答。有一義云。戒疏置唯之言。局四諍見。所以爾者。斷諍事重故重也。餘布薩等為自行故。心可為與欲義輕也問。若爾者。何注戒本云。若比丘眾僧(一說戒一羯磨)斷事未見(有十八破僧事法非法乃至說不說文)此即通說戒羯磨事見。如何答。
鈔。四輒去問。不出作法處而住坊中人。可不犯此戒哉答。
鈔。不與欲應三羯磨屋下隨出一一提簡正記云。五分云隨第過出一一提。隨出一一房一一戶皆提。又是不肯與欲出已更入。入已還出。隨數結犯行宗云。出戶外者。據有堂宇。為言義詳。必無門戶須離見聞。鈔若不羯磨私房斷事一一吉羅問。雖非羯磨事可與欲哉答。爾也。所以爾者。鈔云。今時多在十四夜或十五夜自恣者。若尼有日來時。鳴鐘集僧。不來者索欲。大眾集已尼來僧中。如常威儀請求三事。餘同前示問。此非僧法。何須盡集索欲答。以尼依僧住。傳使舉罪。若一人不知。則不成自恣同記云。問中以欲應羯磨。今既不而制傳欲故。須問釋抄云。又云。僧祇數誡中本無羯磨法。亦令隨緣說。欲說然後教誡同記云。僧下準例初舉文。彼明尼請教誡還寺傳告。亦制尼僧盡集不來說欲。
鈔。僧祇若僧集說法毘尼二十云。若僧集說法毘尼者。應白言離說法坐答。言爾。若僧集作折伏羯磨乃至別住羯磨者。應白并與欲○若僧集欲作折伏乃至別住。比丘欲去者。應白并與欲。不白與欲者波逸提。白而不與欲越毘尼。不白不與欲一波逸提一越毘尼。若欲大小便。須臾還不癈僧事無罪。若作是念。設晚來者應白并與欲。若說法毘尼者。應白去。不白者越毘尼謂彼部意羯磨作白衣并與欲也。而又不作白提。不與欲吉也。只說法等作白不用與欲也。而又此時不作白吉也。今抄所引文引後段文說只法毘尼故。云不白去者越也問。此文意。白與欲別見。何記云白即說欲哉答。
鈔。若大小便須臾還不廢僧事問。此僧祇部意。布薩等時。大小便事出來。不與欲可出哉答。既云若疑來晚應白與欲。爰知即還不與欲見。但此時可止說戒事歟問。本部意如何答。可與欲見。云便利卒現豈待問和哉故。
鈔。五分不羯磨斷事沙彌在中抄批云。案五分云。若僧不羯磨斷事及私房斷事。沙彌得在其中。若起去得吉羅(謂結大比丘罪。非謂結沙彌罪也)立云。既不作羯磨故。百沙彌在座。若沙彌結沙彌吉者。五分文意不然。但是結大僧吉耳。同師作損減。
記。口禁不說行宗記云。噤字巨禁反。口閉也。

屏聽四諍戒七十七

鈔。二前人屏量抄批云。前人屏量者。謂私處擬滅此諍。比丘來聽擬向他說令諍事發起。雖未及說。若作意聽間則結犯。
記。故深前制指兩舌戒云前也據聽者意聽不必生。
鈔。前在道行共語若不彈指謦欬驚者吉羅問。聽此可提。可云吉哉答。今云吉不驚邊吉。聽實可提歟。
記。凡情所好好聞私語也。

瞋打比丘戒七十八

鈔。一大比丘抄批云。並謂由先得戒人雖犯重打之亦提。若十三難本受不得者打但吉羅。義同打俗亦但犯吉僧祇十八云。打比丘尼偷蘭遮多論第八云。若比丘打比丘尼突吉羅。若打三眾突吉羅戶鑰拂柄挃一把挃陟栗反。撞觸。觸突擬須人推打食噎推背噎(鳥結反。食塞也。人作明)身委地上。
鈔。無為訓治故開比丘行笞杖者問。涅槃經說三子喻。即是師有弟子。豈非開打哉答。有云。經說三子喻。往昔因緣也。非釋尊世事。故云諸教不開。云釋迦一犯並無也。往往見有。
謦書云師資篇記彼經第三○三子病杖而死。餘有一子。必當苦治令成就。
記。五逆罪中出血復重問。五逆中破僧殘重今何云出血重哉答。今且打比出血。一往出打重之由故。云出血復重歟。
鈔。有人有眾生會正云。有人有眾生者。是順世諦。於五蘊上對人畜等境隨世譏結戒。而有□□也。
鈔。如道人鞭打殺牛羊等此道人指所打人歟。
記。歎女即麁語問。歎女此歎身索供養戒。麁語又別戒。何又釋如是哉答。云二麁時。歎身戒云麁語。歎身麁惡之語故云爾也。必非謂正麁語戒也。

搏比丘戒七十九

記。六群側掌為刀相用擬於人僧祇十八云。佛不聽打比丘。爾時六群於禪坊中起。以側掌刀如擬十七群作是言。斫墮汝面。恐怖故便大啼搏。
鈔。此戒深防擬便是犯簡正記云。犯具四緣。一大比丘。二瞋心。三作意。四舉手便犯。
記。動心即搏方便動心即遠方便也。舉手近方便也。
記。須舉手遮招觸行宗記云。或遮或招皆開加誣。

突入王宮戒八十一

記注。夫人奉信聽比丘入宮無障此夫人初婆羅門卑女也。令守末利供養佛功德故。現身成波斯匿王后也。
記注。指床形露律云。王與夫人盡日共眠。夫人見迦留陀夷。即起披衣。以所披大價衣拭床座令坐。時夫人失衣墮地形露。懺悔而蹲○語比丘云。夫人形露悉得見之記。水澆頭律云。凡四大海水白牛左角收拾。一切種子盛滿中。置金輦上。使諸小王。輿王與夫人。共坐輦上。大婆羅門以水灌王頂上○若是婆羅門毘舍首陀種以水灌頂。作如是立王亦名為剎利王。水澆頭種行宗云。澆頭者譯語。頗質即灌頂王。
記。餘三姓如是立者行宗云。注中婆羅門等非王姓。灌頂不殊入同犯大國交異性故。猶毘舍首陀即王位也。日本不爾也。日本又雖粟散王。即位儀式効大國灌頂王也。
記。準下王未出須約寢宮行宗云。謂未出寢宮未還本處。猶在王宮故。準本緣乃約寢宮。今但是王內入門即結。
鈔。寶未藏行宗云。謂釆女侍寢皆著輕疎寶衣。猶未收藏。以彰逼惱成犯過意。
鈔。四入王宮門限多論第九云。門者王宮外門也。門閘者前一限木也。過此木犯未藏寶者。王已出夫人未起。其近御時。一善寶衣輕明照徹。內身外現。以發欲意。未藏此衣名未藏。又女為男寶。夫人未以餘衣覆身。亦名未藏寶。
記。粟散言餘小王行宗云。除四輪王餘小國之王名粟散王准之唐土不犯也。
記。右有奏白請喚比丘奏皇也。律云。若有所奏白。若被請喚。

捉寶戒八十二

記注。持還便言金少斷罰謫入官律云。主云金少。則王以金入囊與之。即不取。金奪并居士入官也注戒本云。王斷罰謫奪金入官有人云。本有二千兩。今云一千兩也律但云少也。
鈔。多論明文抄批云。案多論第八云。若寶者金銀車馬瑙瑠璃真珠若金薄金像凡是寶器。捉者一切波逸提。又云。若捉自他說淨寶皆提。今引此文將欲破昔義也。
鈔。因捨遺為緣起抄批云。昔師立此戒名名為捉遺落寶戒。以拾遺為緣起故捉遺落者捉。餘非遺落捉犯小罪。如須提那犯婬為緣起。則制婬戒。檀尼迦犯盜為緣。則制盜戒。此既拾遺為緣。亦須制不得捉遺落。礪疏亦然問。此既有其理。何斥之哉答。抄批云。今不同之。如戒本中及諸部明解。但捉即犯。何論捨遺○宣意不然。然戒律中多從緣起因制入法。至於後犯未必如緣。婬戒本二自是制緣。後犯那科何問新舊問。今師云捉寶戒。以何為證哉抄批云。賓引多論第五畜寶戒云。是戒體正以畜寶制戒。乃至不為畜故。若捉他寶。若自說淨寶。但捉得提。一切錢若銅錢乃至木錢若自若他但捉吉羅。非是此戒體。是九十事捉寶戒(已上論文述曰)既指此中是捉寶戒故。彰不應專言遺落。但應名為捉寶戒。
鈔。二及莊飾具問。戒疏犯緣二非塔寺莊具爾者何相違如何答。今抄望淨人無邊且云爾。戒疏望有淨人邊云非塔寺莊具也。故行宗記云。犯緣第二準本宗開通莊具不犯。僧祇多論亦不許捉。抄約淨人有無以通兩文。
鈔。非住處及宿處簡正記云。住處者開加藍毘舍佉母入金也。
鈔。四無心盜取問。若有盜心。可有夷提二罪哉答。濟抄云。不可有二罪濟抄云。準餘戒不可爾。謂大婬為方便時。不犯摩觸殘又盜戒下鈔文。五分云作盜心者吉堀地提等。而記注引善見云。犯吉是盜方便故善見與四分同宗也。知本律意不得提也。仍今盜時。不得提寶提也依之簡正記云。無心盜者。若有盜心提。雖犯夷。非此戒攝抄批云。謂但捉犯提。若有盜心。初篇所攝琥珀。
裏書云抄擬還主非寺內及宿所者。縱雖擬還主尚犯捉寶。仍立此緣歟。
鈔。取得吉羅此取者。為畜而捉合云取也。單取云捉。故不取者。此不為畜而捉故云不取。記云上文通論畜捉此意也。單不取可云不捉故。似寶不入百一物數畜捉俱吉云取得吉羅也舉藏。
記注。準不為畜捉應無過似寶不為畜但無過故裹貼鑄。
記。知事當開教亦不許抄批云。此恐謂僥倖。謂言為佛為僧應得投故今明之。是知事猶不開捉鋪設供具。
鈔。若倒地此淨人倒地之而佐助捉無金銀所。
鈔。裏手捉問。是為免捉寶裏手哉答。不爾。設雖裏手。不可捉寶故。既云裏捉錢愚教之甚故。今但如記釋。恐損懷故也。若爾者。何淨人不裏手哉答。塗遍淨人可裏手歟問。不裏手捉實雖損懷像。可無捉罪哉答。寶可無捉提罪。此佐助故。是以云暫開佐助。
鈔。若已先捉不得後放欲助淨人。先捉之自淨人前必可放也。
鈔注。謂無淨人處開問。今莊嚴具塗染佛具并數珠。有淨人時比丘自捉之。如何答。此且真言方取之歟。然聊違律意歟矛矟。
鈔。四分云若在寺內寄宿處有寶自捉教人舉問。何寺內及寄宿處許自捉哉答。若所藏不還主。此財失時。可疑謗比丘故。此時許自捉也。是以戒疏云。所以開者。若不自執脫餘將去後來不見者。比丘同處猶不免謗。是故聽取待主當還。為息譏過。豈不有益。
記。據此拾遺明開自捉問。伽藍寄宿處許捉。緣起必非拾遺物。何以此為緣起而拾遺許自捉哉答。伽藍緣起。毘舍佉母為聽法故忘衣是又遣落義也。設緣起雖不見遺落之義。因彼遂開拾遺有何失哉。
鈔。當識囊相器相開解看抄批云。以緣起中。比丘拾他金囊後。主來認比丘將還云。我囊光金多。此比丘答言。上有若干。相諍不已。至斷官所。官依其口。取百千兩金以捉囊中。囊不容之。驗知物主誑妄。官即語言。此非汝囊。當時駈遺將物入官。是事白佛。佛令。自今已去。當問其囊相。金又幾許。若相應者還之。若不相應者可語言我不見此物也若二人同束取○各自取去識認。
鈔。若餘處捉遺落物抄批云。謂非僧伽藍及寄宿處。二處外皆名餘處。
記。無由辨何物何人物不知故。置前各自取去。當唱合之○若來取。問何處失。若相應者與有認相應。
鈔。若塔園中得問。若不用塔物可犯盜哉答。一義云。可犯盜。即律中可作塔用允師辨違制罪。則不盜戒文云。自然得物戒疏云。地中伏藏有主護。若盜此物計五成重鈔云。三無我所無守護地中伏藏。是若盜損。正主結罪準此等。望守護結罪。何望三寶哉。
鈔。對多人前與為備證明。於多人前與也先生心言。後知處當取。
鈔。淨人不可信當白王淨人可訴詔王故。先立白王也。
鈔。停止一二年問。上文云無人來者停止三年。然此云一二年者。相違如何答。勘僧祇第八云。若淨人不可信者。當白王。淨人可信者得所停三年。三年已應作塔事種種用明知今一二年者。三之字引放書也。寫誤歟告首徙。
鈔。應以塔物若乞還之乞俗人等獻王云事也。若王問律中云何。
鈔。上有鐵券姓名亦得直用寶藏上書付也問。其物有姓名。即是有主物如何直用哉答。雖有姓名。往昔人名也。只今其主無故。得直用也。
記。白王答等彼云。若寶藏上有鐵券姓名。彼王問諸大德。見寶上有如是姓名不。比丘應答言。見已用作塔成。若彼言。此是我家先人物。汝何以用。用者應還。若言已作塔成者功德屬我無罪。若已用半半在者還我比丘爾時應還。若言一切盡意也取此物犯盜者。
鈔。給孤獨聖人聖人者須達長者也。買得多地。須達果報地中得多寶。皆取之。聖人性戒成就永不可犯故。取為證也。抄批云。謂長者須達。就祇陀太子買園。為佛造精舍之時。布金不遍。自念當取何藏金足。則是取伏藏也。然須達是三果聖人。當尚取此物。故知不屬王也。
記。彼得二果彼論中無二果文。而抄批云三果。簡正記云須達是二果人。會正記云是二果聖人也此等同今記也可驗無犯。鈔。百人取與比丘者得此必非寶。若寶直不可手捉也。
鈔。以腳躡斷露捉使人見此寶躡斷不取。捉衣計也。故□記云開拾衣也。至住處見有寶者。以前躡斷猶不墮有住處始見時事也掌。
鈔。寄白衣物過期不來比丘以衣寄白衣家。此比丘過期不來若活。
記。或約無淨人處或是部計緩急行宗記云。準本宗通開莊具。僧祇多論亦不許捉。鈔淨人有無以通兩文或併淨塔廟。

非時入聚落戒八十三

記注。與居士樗蒲故注戒本云。居士樗蒲。比丘得勝。居士慳嫉樗蒲吉羅也。
鈔。一非時分本部意過午後也。僧祇意以中食分之。中食以後設何時。是非時也。
鈔。二無啟白喚緣有云。啟白者。奏聞王也。除王餘人啟白非開緣也。三寶緣等當囑比丘不開不白故。喚緣國王召請也。
鈔注。即寺內淨人家院是問。若如今釋。寺外淨人家不可白歟答。寺內寺外俱犯。若不作此注。寺內俗舍謂不須白故。及疑且注顯非謂寺內俗舍。故下智論云。一切白衣舍皆名聚落也。
鈔。五入門結問。此門為聚落門為俗舍門哉答。諸文不同也。多論第九云。若寺在聚落外。不白出寺至城門。犯吉羅十誦第十七云。若比丘非時入聚落不白餘比丘。隨所經過大卷小卷。隨得爾所突吉羅。隨入白衣家。隨得一一波逸提問。本宗并今師意如何可定之哉答。兩祖釋無分明決判故。輒不可定歟。
裏書云行宗云。或恐彼宗據入城邑即須告曰。此宗但據俗舍成犯。
但行宗記當戒下云。此宗但據俗舍成犯以之案入俗舍門犯歟。加之今鈔第四緣云。問俗人舍第五緣云入門結。即是家門見問。若爾者。何今文云初入村門墮哉。是村落總門見故答。但可依樣也。若伽藍在村落外。約村落總門結犯。今釋約此邊歟。若伽藍在聚落之內。約俗家門結犯。上義約此邊歟。爾者約邊邊何無相違也。依之抄批云。五入門結者。景云。初入村門墮。後入一一家亦墮問。食前後至他家戒此戒同不同。如何答。先可不同。上戒入村非犯。入他家正犯故。今戒入村犯。對伽藍故。上戒請家他家相對故。但此可依事也。若伽藍在村落外。兩戒俱約村門可斷犯。若伽藍在村落內。約所往家可斷犯也。
鈔。若入聚落僧坊○入本住處無犯抄批云。若入聚落僧坊者。謂聚落相周中間復有僧坊。從聚落外欲入僧坊。不須白之。入本住處無犯。意立謂住處是僧坊也。難在聚落中。今若從外邊。雖經聚落過不犯也。深云。此明在俗人家停住後。暫出外卻還故。不白也無比丘白者。四衢見應白。發心已去於街求也擬道逢。
鈔。若道從聚落中過村中有塔天祠者律云。若比丘道路行。從聚落中過。聚落中路邊有塔若天祠。尚順道直過旋去通街店。
記。如今通街店店多分分道通中也。何為不白慎之哉。
鈔。五分若路所經暮須往宿八難起等一義云。是一事也。意云。遠行日暮擐而八難起。不須白又義云。勘五分本文。三開緣也。皆以若字隔之。彼本文云(第十二云)若行路徑聚落(私云。道授聚落也。又今抄文經字也)若暮須往宿。若八難起不犯此今鈔所引文少差歟。且付鈔所引路所徑者。遠行時通聚落中道也。本云道由村過是也。若暮須往宿者。擐宿也。寄宿俗家例也。八難起者。此時不白可往聚落也。又點云。路所經暮須往宿。
記。親過失行宗云。為講說聽法故。
記。出家女處即行宗記云。出家女處即尼寺。

過還床足戒八十四

白言看我床座。
鈔。二僧床及已抄批云。四分已床是犯。僧床不犯。祇文僧私同犯。
鈔。本為截者不截方犯簡正記云。此謂本來作時擬截。成時未犯。不截便犯。若標心本不擬截。作成即犯問。不截方犯者。得罪時剋何哉答。決心可犯歟。決心位即結罪時剋也。又云。準下僧祇坐時可犯歟。
記。今時坐已成者準僧祇犯吉問。戒疏云。五作成即犯隨。坐一一提同記云。五作成即犯。此制造也。隨坐犯提。據造者耳此文已成坐犯提何云犯吉哉答。彼隨座以行宗云。然此並據刱製為言。今坐已成。準應犯吉一尺三寸彊先作念截卻得受俱不合陞。
裏書云付此會釋。尚以難思。今抄云僧祇○隨坐起一一墮此文與施主僧床見既以犯提。何為自所造。難思答。雖與施主床。亦兼己分義有之時。可犯見。其故者。行宗記云。雖是僧床。亦兼己分造犯提。餘者應吉何者無相違歟。
記。準業疏方三肘者不合坐問。業疏云。高即八指以上。廣謂方三肘者。不可俱有單高亦制同記云。四分諸律皆名高廣大床。高一釋六。廣五釋四。此是制量。過此量數則為高廣此文明方三肘床可坐見。何今釋不合坐哉。
鈔。恐施主嫌者木筩盛腳霾之施主者。床施主也。爾時柱本檜皮卷之堀入例也餘四分在截腳木還搘床腳搘謂承籍之物。
鈔注。準此下涅處搘床於此文有兩義。一云能準下濕處床上禮佛也。所準即上云濕處。用八指木搘腳令高事也。一義云。所準如上。能準亦且。付搘腳云之也。故云若搘高者。不令者付禮搘(工友桂砥也)。
鈔。若俗家高床不犯抄批云。問。俗家暫將高床與比丘坐不犯彼有二段此一段文也。今一段云。若令坐高床而不坐不譏處而坐犯也。
鈔。十誦云截竟僧中懺罪問。三十於僧中懺之。九十別人懺也。何云爾哉答。十誦本文。今戒後戒皆云僧中懺。以前都無僧中懺之。而推彼部意。雖九十因財事犯戒於僧中可懺也。今戒以後皆因財事犯故問。於財作法同三十可捨僧中哉答。不可有捨財作法。唯截除腳許也。至正懺悔可用三十也。故云僧中懺罪歟。但彼十八云。過八指作床腳者截腳。入僧中白言。我過八指作床腳得波夜提。今僧中發露悔過不覆藏此部意。於僧中發露云僧中懺悔歟。今與四分不同也。
鈔。用我指量此佛八指量也。我者指佛歟。勘彼律第八云。若比丘欲作床者。當應量作。量者且高八指。除陛。過是作波逸提。高八指者。佛言。用我八指第三分入陛明知是如來八指也。而上用八指木搘腳。如今如來八指可思。故為簡此藍。上八指非如來八指用人八指陛不數指。
鈔。十誦疏家以八寸為量四等分之十誦疏家依學十誦人師也。四等分之者。四等各八寸也。四八三十二也。梐高雙八寸也。是為第一分。第二第三分為腳。此二八十六。是如來八指量也。第四分入梐八寸也。而第二第三合為一分。故第四今云第三分入梐也。簡正記云。以四八三十二成三尺二寸。今將二八寸為腳。第三八寸入梐。第四八寸截除還用支腳。準經驗知。上濕下處。開用人指也抄批云。言四等分之者。景云。人八指入梐。人八指支腳。中間佛八指為腳。即人十六指乃是釋六。
鈔。又云長床極小空四比丘坐處此文非今戒下文。然彼律部中題十誦律毘尼廊下卷在之(此卑摩羅叉之翻譯也)彼云。問云。何長床坐處。佛言。極少客四人坐處。是名為長床。又云。長繩床上聽三人共坐。若三歲中間得共坐。四歲不得共坐。獨坐床上聽一人坐等此文不似今引文。然今鈔僧像致敬篇。引僧祇文。同今文也。
鈔。過三肘降四歲共坐問。上記引業疏文。方三肘不合坐今何過三肘坐哉答。業疏方三肘者。坐床事歟。坐床故方三肘犯也。今所云臥床也。故過三肘無犯也問。此降四歲等者。文章體似制上坐比丘。然釋之記文反約下座之比丘意如何答。實如來難。但制降四歲等。指以同闍梨位問。望己五歲已上云闍梨位。爾者己五歲。以十度比丘可為闍梨位哉答。降四歲。
鈔。若減不得不過三肘自三肘減。四歲人不可共坐。故云減不得也。
記。據律本制降已三歲等准僧像致敬篇云。長一肘半床。相降三歲得二人共坐。若減併與上座。若臥床過三肘。得降四歲共坐。若減不得。若方褥長三肘。得共四歲坐。減者不得。
鈔。床搘不得過八指此八指者。人之八指也。非如來之八指歟。

兜罪貯床褥戒八十五

記。又翻霜綿允師云。白如霜白如綿故若臥軟煖麁硬。
記。喜生蟲喜字上可有文字。行宗記作四義釋之也。當時入楊頓蟲生。尤今所制也。但煮乾用之無蟲生。爾者無苦也。而本制床上褥入也楊柳絮蒲。
鈔注。蒲臺行宗云。蒲臺即蒲花。狀如臺。
記。抽出若臺。隨方呼召蒲臺付臺字隨方呼召也。
記。若他施棄而用之他施他棄云用事歟。先棄後悔。

骨牙角鍼筩戒八十六

鈔。若反還主不受施主巧師等也。論中至字下又有主字也。
鈔。若與他主生惱本主殊為某甲者。與他故生惱也。衣之一相須毀棄無苦歟。簡正記云。主生惱者。示為某作。今卻與他如久次簡。
鈔。舍羅草草名也。作籌者也鉛錫鑞葦。
記。總十七物問。注戒本如今鈔所引不替。而行宗記釋彼注戒本云。不犯中初開體別。若作下次開作餘物。次列十八物名相。如鈔記委解今十七相違如何答。
鈔。錫杖頭鏢讚錫杖石突也。今記云。錫杖以及鏢讚雖似二物。一事釋成。律中無及字。其上注戒本一若字內也。故知一物也。簡正云。義淨三藏辨錫杖都有三分。上一分是錫中一分。是木下一分。或牙骨及角等不定。今云標纂即最頭邊。猶如此間纂杖無別刀釰鞘下飾。
鈔傘蓋子有云。蓋骨之子者骨也。簡正記云。子者蓋下莊飾具也。笠骨牙也。今此記釋笠柄見。云傘莖上簦(音登長柄笠也)柄故。
記。斗頭鏢笠轆轤也。記云仰承計故。
鈔。纏蓋計有云。笠島也問。若笠島。何記不云六字一事三物哉。故知非笠類歟。既記云未詳何物。故律中不列此物。注戒本別之也。
鈔。作曲鉤懸物釣之。刮舌刀。
鈔。如意如思瘡所能搔故云如意也爪杖用以搔痒。
鈔。玦鈕裳腰帶引卷帶兩方端付釣。懸之收束之。
記。七即匙律直作匙也。杓者杓事歟。或云杓子事歟。
鈔。鉤衣????環釣若竿也。滑眼鎞者眼用度經鎞也錍刮汗刀揥齒物者。齒中物籠。時掘出者也。排耳鎞者。耳排也。
鈔。禪鎮律云。一度落一足舒。猶落可經行會正記云。坐禪時鎮頂上以驚睡也熏鼻筩者。會正記云。引藥煙入鼻以治疾也。

過量尼師壇戒八十七

記。今準感通傳李將軍示祖師云。佛在世四周各增。
鈔。自他作成皆墮自成使他作也。為他作。成不成一切吉羅。
記。西種修改謂截割與兩重作雨種修改思受也襵疊令如。
鈔注。今有通量而作者緣分中一連也。故戒疏云。三更增者開緣也。還從本制限外增。若通取量。即跋闍子非法之教。廣疏於世同記云。或有不截直取長五廣四之量。即跋闍法今師意。跋闍通量緣中不截相連云通量被得。定賓意。中不割截相違。故爾之見。依之坐具作樣亦不同也。謂本律第十四歟。爾時世尊槃涅槃後百歲。毘舍離跋闍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時清淨佛所聽。應兩指抄食乃至得畜不割截坐具等岳律師云。三藏云尼師壇如五條。然兩條作一長一短怙緣案葉。并須案裏故云截割。尋諸梵僧將來之者其相亦在。此方古來作之方法。亦將說淨不任受持。南山云。於外周通兩重案緣即名割截。今詳即依三藏割截為正等鈔注。諸部不許會正記云。僧祇云。更增者二重三重對頭卻勅。又諸律增者於緣外增之。
鈔注。謂初量外非是增者本量外截也。云非增量之分也。濟抄云。有兩義。一義云。彼律文且初量而過為記。非遮彼增量造者(謂對初量時增量既過故)一義云。有人本自作增量而錯彼本量分尚過故。少截彼四周增量分自謂免命過量分自罪。故遮此監也。
記。彼三衣量外須說淨問。彼所例三衣過量時。直量外說淨。今何云截卻哉答。坐具制過量提。制急也。袈裟制佛衣等量作提。今少過量故制緩也。是以不同歟。

覆創衣過量戒八十八

鈔。上著涅槃僧此裳事也。是以行宗記云。涅槃僧即內裙問。內裙自本著之。何依創著之開哉答。非如普通裳。以細軟大價衣作故制量也。
鈔。乃至創著後二衣篇引善見出不說淨物有七。雨衣覆瘡衣故知受持物故。有瘡程不受教。瘡差後可說淨也。

雨衣過量戒八十九

記注。隨上座與不足者不足者云不持人等事歟。注戒云。隨上座與不足者。僧次續付六群大作自制律云。若得雨浴衣。隨上座傳與。若不足者憶決更得。續次與使遍○六群聞如來聽比丘作雨浴衣。輒自多作摩大浴衣準此六群私衣以作見。今注不足可付上自也。六群大作者。行宗記云。謂以衣財令自作不依量故。

興佛等量作衣戒九十

記注。六群等佛量作戒疏云。難陀短佛無幾故衣滅之。長中一尺短中四寸。僧祇難陀愛道所生有三十相。衣與佛異。諸比丘衣色與佛同。六群見已謂。量亦同遂便等作同記云。難陀短佛四指。即是八寸故。云無幾言不多也。衣長一丈七尺廣一丈一尺六寸。一身不勝。二不僣聖。僧祇難陀少佛二相。無見頂千輻唯佛有之。衣色與佛異者。佛制之。難陀著色衣。餘諸比丘無濫佛義故與佛同。六群不知量。便等量作以發起鈔批云。難陀比丘是佛親弟。愛道所生。
記。四分三衣隨身長短有義云。有通量局量二中。此文云通量。通量者度身也。佛衣為分齊者。佛身大故隨衣大。身相應故。度身以佛為本為分齊一義云。師匠仰云。此局量事也。局量又有人三伏五肘四肘肘量以中人八尺人肘量為本。故法量五條以中人肘量作之用寺在之。而師仰云。付局量可用自身肘三肘五肘二肘四肘等也。用中人肘。且依在世時半減。佛八尺故。此時且如是定肘。若減八尺人。豈用彼肘量。如今五尺人是。故知可用自身肘。是以今云四分三衣隨身長短也。唯以佛衣為分齊者。佛長丈六故。丈八丈二為分齊。□八尺中人以九尺六尺為分齊。今五尺人準之。量自身肘次第減作之。故云以佛衣為分齊。若以此文通量度身得意。佛常定丈六。何云度身。依有長短有云度身故。是局量也。若局量定。又既云隨身長短故。尤可用自身肘也問。若云局量用自身肘。又出度身量何為答。師仰云。用度身。或身肘短或身付長。如是五體不同人有之故。用度身不用肘量。為免不齊整過故也。爰知佛身付量相應故。不用度身依之章服儀云。問。方衣於俗殊異世流。廣狹之間如何約。答。諸律明量多依身肘。然其身肘兩有乖張。隨報定儀可以成準故。又云度身而衣故也凡付此事局量者。以中人可定也。然間當時不相應。仍大衣中衣度身也。五條法量五條二肘四肘成之。受持他寺行事如此。當寺行事者。
記注。佛用石鉢行宗云。比丘不評有三意。一石麁。二無感三鉢重。

四提舍尼(此翻向彼悔今云可呵法)第一戒

記注。蓮結色尼入城乞食三日並施比丘遂餓在道注戒本云。餓在道面掩泥臥僧祇云。師梨摩比丘尼(蓮花色梵語歟)佛言。我聲聞弟子中福德第一也。乞食每日與五百人比丘。三日各乞與五百人餓臥道也。
鈔。曰自手取食懸放授時成受故。尼女皆成能授人故也。
鈔。不論自他二食他食者。為比丘勸檀越令與食也。比丘尼取此食授比丘也。乞食即自食也。成自物故。云據緣乃尼自食也。抄批云。自他二食約緣通之者。立謂若尼已食。或尼從檀越乞得食。通是犯也此異今記釋歟決通律文。
記。今約犯緣自他俱犯有云。犯緣者。第四緣云自手取食。故知雖他人食尼手與之犯也問。犯緣祖師私立之。何為證云文中不論知他二食哉。故知此義難得意歟私云。今犯緣者。非謂具緣犯緣。據律緣起昧。雖見自食。案今律犯戒緣。可通自他也。緣起自食見。戒文云白衣家食。是他食見。故云今約起緣自他俱犯。
鈔。五分在巷中犯五分第十云。諸比丘尼施食。不得於街巷中受抄批云。案五分云。肘有尼乞食易得多。盡施比丘。如是乃至第三日所得盡施比丘。尼既三日不得其食。時有長者乘馬車行。彼尼欲避即便倒地。長者下車扶起問言。何以如此。具答其事。譏言。尼施雖無厭。而得應知足也。因此緣故。舉事白佛。佛言。不得街巷中受。受者犯也。
記。但結戒本須在俗舍戒文云。在白衣家是也。以在家人情相委故。
記。不可和會五分約緣起結戒之時制道中。四分同道中結戒時。云入村中故云不可和會也問。四分意。巷中不犯歟答。不犯歟。所以爾。不犯中云若在村外是也問。村外者蘭若。何以之云爾哉答。人情相委記。敬相無絕恭敬相無絕故。置地與之。敬相至切故開之也。是以行宗記云。由尼知比丘不得自受方便施與故。云敬相無絕記所以後開後緣起故開病等也。

第二戒

鈔。偏心授食偏者。偏頗不等義也。有云。五分戒叉沙彌尼指授食者吉又云。比丘指授比丘吉羅准之今時僧中食指授與某甲。此犯難遁也。此戒不開親與病也。是以戒疏云。既有眾中親與病人皆須訶正。無別有開簡正記云。問。何不開親及與病者。答。既是眾中偏心授食招過無殊故。不開親病。
鈔。僧祇三訶不止食僧祇。一度二度不止食者吉羅至三度猶不止無犯也。
記。隨得一人呵之一尼指授不呵問。食大眾皆同犯也。若一人謂之。大眾皆無犯也。已約勅未。未者不得食。
鈔。十誦若二處僧彼十九云。若二部僧共坐。一部僧中若有一人語是比丘尼者。第二部僧亦名為語。若別人別坐別食。別於者。是中入檀越門比丘應問出比丘。何比丘尼是中教檀越與比丘食。答言。某尼應問。約勅未。答言已約勅。是入比丘者名約勅。有諸比丘出城門時。有比丘入者。應問出者。若出者未約勅。入者應約勅。若出者已約勅。入者亦名約勅會正云。彼云二部僧食隨一部訶亦名訶竟濟抄云。此二所僧一施主家受請。別坐食時互用之也。
鈔。若尼自為檀越簡正記云。若尼自為檀越者。自作施主。偏則無犯若不故作偏為彼此者。

第三戒

鈔。學家過受戒問。此學家者。唯局初果歟。將通前三果歟耶答。今記釋局初果見。云見諦學家故。是以戒疏云。今此學家見諦弟子常思供奉同記云。第三學家即初果見諦。是有學之家問。若爾者阿僧祇律第二十云。學家者。婦須佗洹。夫斯陀含。婦斯須陀洹。夫阿那含開宗記云。五分第一云。若婦是聖人。智是凡夫。或婦是凡夫。智是聖人。皆不應作。或夫婦俱是聖人無慳貪。以財物竭盡。然後乃與作學家羯磨律抄云。言學家者。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惟此學人所在居家。非無學人也簡正記云。上言見諦。是證三果。猶在學地故曰學家也抄批同之。爾者何云局初果哉答。彼部別不同歟。簡正記等見諦云通三果。還不審也問。第四是聖人如何答。諸部無文。但律抄云。非無學位以之推。羅漢無處居家故。不可犯歟。雖許白衣羅漢。應無夫婦相居義也問。若爾者第三果既斷婬。何云前三果哉答。雖不行婬事。應有夫婦故也。
記注。故知無法不犯不犯提歟。有信凡夫尚犯吉。見諦無法應犯吉也。
記。餘三緣同上下戒三緣謂無病自手咽也。上下戒者第一第四也。
記。若從他受展轉受歟。又非有信學家者云作歟繁踐無度受供。

第四戒

鈔。有難蘭若盜賊等難也。
記注。佛在釋翅瘦尼律園律云釋翅瘦園。今文無園字也。
記注。城中女人律云。闍夷城有云佛在城中誤也。
記。若故持食來行宗記云。若故持來。以不語故。止聽病人。
記。自食令授比丘自食也。律云。若來受教勅聽法時。比丘自有私食令授與者無犯。

眾學篇。

略收將盡撮摘數十渡緝敘。會正云。緝綴敘述也。
記。唯此篇題與前逈異標篇題異以前篇故云爾也。
記。故誤皆制同。何同餘戒不許誤犯哉答。
俳說人。
記。橫疊圍身長繩四繞抽拔使正橫帶裙上抽出也。故有不齊整也。
記。並連腰帶當時裙也。腰指著裙也。
記。踝上三指教誡儀云。令齊腳踝律云踝上三指四指歟。唐土著履等故。云令齊腳果歟。
鈔。或下著繫帶在臍下高者褰齊膝師云。天竺裙先帶引迴腰後裙帶也。不齊有二樣。一裙出入不平故。云不齊整著裙或上或下不齊整踝上三指今不齊整可有二義。
鈔。多羅葉西域記云。七八尺。菓如柘榴二葉。故垂二角云多羅樹葉也問。記尺云形如椶櫚比兩角。而椶櫚二葉。何比之哉答。實今椶櫚非二葉。唐土天竺椶櫚二葉歟。可尋之。或云。葉出入如椶櫚故。且比之歟。非謂比葉多少歟。私云形如椶櫚。明知葉形似椶櫚歟。雖然葉數多少非同彼歟繞腰細襵皺。
記。止得前後兩跨簡正記云。西國諸人所有內衣。直將橫疊。皆後前遮兩角。左右掩掖。仍以長繩四匝纏。抽拔使正安四襵而已。
記。今時蕈簡問彼女流有云茸裏細樣也此義不然也。師云。覺恩寺智公唐土襵名也。
鈔。故作犯應懺突吉羅等問。付應懺非威儀之名言所所釋相違。先本律文云。式時著衣不齊整故作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故突吉羅戒疏云。文中故作犯應懺吉者。根本吉也。對首一說悔。以故作故又犯非威儀吉者。根本罪外渡加不應失儀之罪。此責心悔也。若不故作者。識事而作。非故違教。但犯根本。無失儀罪同記云。故心雙結所作之過是根本罪。更兼故心違教一罪。若不故違。單犯根本如是文者。故違時更加罪名非威儀。故違佛教邊非儀故。名非威儀不應失儀也。誤犯時無此失儀罪見。而懺篇云。突吉羅罪依文中二種不同。一故作故犯應懺突吉羅。又犯非威儀突吉羅。二若不故作犯非威儀突吉羅彼記無別釋。爾者此相違如何答戒疏釋順律文。但懺篇釋非無其謂。既現行其事。尤是非威儀故。取義名之也。立名雖異。其體是一也問。誤犯單犯根本罪是意地罪。必非外儀之非威儀之罪。何是名非威儀哉答。實如來難。但故違佛教邊非儀故。云非威儀無失歟問。於故犯時二罪同是吉也。何故一對首一責心哉答。根本罪不齊整本制違犯故。以重對首懺。失儀罪治故違情過邊故輕。是以責心悔。又云。說一事上立兩犯故。俱不可對人。故且根本邊為重。更加罪責心悔也問。根本罪重故用對首。誤犯時雖無更兼罪。單犯根本罪。何不對首責心悔哉答。副故違之心時根本罪成。故用對首。無故違心時根本罪成輕故。責心悔也。凡律文不分兩懺不同祖師准母論等。如是分兩懺歟問。若爾者何注戒本下云。母論云。若故非者對一人說懺。誤作者責心懺。此則與律符同此即律出兩懺。故論同也見。如何答。兩懺非謂同。故誤二罪與律同也不故作突吉羅罪。
記。誤復不開此誤非如普通誤犯。識事而作故。但無故違心故且云誤歟。有人云。本部意。眾學許有故誤二罪。餘篇不然歟。云此中結犯觸異諸篇故。多論意。通犯五篇必得三罪見。一根本。二違佛教提。三非威儀吉也。或臍中生創下著。若腳創高著。腳脛也。作務道行有所不暇故也。
鈔。律云不齊者下垂過肘露脅凡學戒所言袈裟懸樣。多分通肩也。乞食通肩被之。顯福田相故。因其而生不齊整過招俗譏。故知皆通肩也。通肩故袈裟緣下垂過肘時。肩脅露也。於通肩有二傳。肩引懸肘顯如佛菩薩懸樣。又云。左右肩上引覆肘衣內不露也。高過腳上。
鈔。垂前一角等簡正記云。垂前一角者下垂一角。謂偏反時角垂左肘之中也。多羅葉者垂前兩角。此謂通披時兩角前垂也。
鈔。後褰高後高前垂兩角也。
鈔。細襵者襵已安緣取垂下所襵疊安緣也。付之記作二釋。初釋意。如令裙取襵著袈裟緣也。次或釋意。左臂緣上襵故云襵已安緣也。是以會正記云。細襵安緣者。謂細襵已安左臂衣緣上也。
記。如纏軸緣卷軸如有出入也。紐齊兩角。
記。左手捉時通肩懸後左手拳兩角也。今時禪僧右袈裟角左臂上投懸角垂下。是象鼻所攝也。
鈔。三反抄衣師云。取衣下短置肩上也。如今也。又義云。既云左右反抄著肩上故袈裟兩方短望引反披。故云反抄衣。此順文歟。是以抄批云。謂左右反抄者。兩邊抄上肩也不見肘即下之。
鈔。已後約略而解等抄批云。約少也。且如戒本中。一事兩戒如反抄衣。則有入白衣舍復有入白衣坐等是兩也。今言略者。但□前入者不後坐者故言略也。此釋極多。
鈔。衣纏頸律云。捉衣角著左右戶上有云。取衣右角著左肩。取左角著右肩上。如是纏預也。師云。衣也。抄批云。以三衣角纏頸。非謂餘及也捉角肩上以緣繞頸也。
記。以緣繞頸緣義歟。或又開緣義歟。
鈔。開緣同上簡正記云。開緣如上者。謂同上內衣戒患瘡開。
鈔。覆頭者若以樹葉碎段物若衣覆也僧祇伽藍內亦制。患寒時覆半頭片耳。見長老比丘還即勿覆簡正記云。光律師解云。不得以妄想覆真如頸入三界白衣舍有病患寒。
記。須除禮佛侍上皆為媟慢侍上即侍上座事也。謂覆入俗時。除禮佛侍上。患寒有病等不犯也雙腳跳也棘刺。
鈔。度渠坑而跳過同五百問云。比丘得躑過小水坑否答不得犯墮等文今相違如何答。律論不同歟。
記注。如似鳥雀世雀百歲跳蹲尻。有病尻邊創。
鈔。若有取興人與物取人物也臀。
鈔。刃腰者匡肘也師云。後手取事也又云。肘折手桂腰肘尻指張也此順文歟。有如匡器如人新婚得志憍放。
鈔。開緣如纏頸戒問。纏頸戒不出開緣。如何答。彼戒云。開緣同上。令同反抄衣開緣故。今指彼歟。是以簡正記云。開緣如纏頸戒者。有病脇下生瘡及作時等。
搖身戾身趨行。
鈔。掉臂者垂臂前卻也有云。抑肘手上肘尻垂振也。非手直下舒垂也。簡正記云。十誦云。白衣呵言。如種穀入不異也。
鈔。招嗔伴者僧祇云。招伴時以一手。不得兩手擔刺。
記。貫上三事註戒云。為人打惡獸擔刺皆舉手遮被繫。
記。此以正行列為戒本如齊整○等不云不得故伺求便道。
鈔。若聾須高喚囑授靜默正行。今犯高聲故不犯出此等也。
記。供聖指祭文等歟。脣痛不覆齒時。開寺內。
記。教誡律儀指教誡儀也安有處寺鈔。用意受食五分云。左手一心擎鉢右手扶鉢緣捐棄。
鈔。非棄羹飯羹日本汗也。鈔非溢鉢。與鉢等可受也。
記。離偏斜過行宗記云。彼謂。持鉢不平正故離偏邪今師義。非偏邪邊所制。律文不爾歟。非溢出流污。非飯至羹盡。羹至飯盡。下飯已入內取羹。還食飯已盡。復還以飯還。
鈔。若正須飯正須羹唯用飯許。唯用羹許。但用一種書更受益。非用餘故也。是以本律云或時正須飯不須羹。或時正須羹不須飯抄批云。謂或唯須羹。或唯須飯。故偏食盡不犯也。
記。非貪速以貪心非速食。
鈔。非謂鉢中所所取食食此謂反釋也。律中無非謂二字。有云。非謂二字寫倒。準下繫鉢想食釋。可作謂非也律云不第食也。上次第可食。不次第食故制之也。排取冷處置四邊排鉢中央合冷牛驢駱駝。
鈔。自索不犯索羹飯也。九十中索美食索殊勝味乳酪等。今但現前食中索羹飯等。故不同也。勿濫。
鈔。飯覆羹飯不好者。羹好物也。故為得羹以飯覆羹顯無羹之由。若施主見無羹可與之故。
鈔。或請食非請時可犯此戒也問。若爾者。勘當戒律緣起。云爾時有居士請僧。乃至六群以飯覆羹遂生譏嫌等爾者此緣起請時犯見。如何答。緣起雖然。於結戒前後不同也。律第二十卷初結戒云。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以飯覆羹。應當學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將有比丘請食。養污手污鉢衣手巾。有疑。不敢以飯覆羹。佛言。自今已去聽請食無犯。自今以後者。俗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以飯覆覆羹更望得。應當學是則因請食由污手衣鉢。施主等可嫌故開之歟。全非更望得樂。非如是請家但為更望得意樂可犯。正須羹正須飯者。律云。或時正須羹有時正須飯無犯問。清食或正須羹等。何有覆義哉答。請食不覆飯。取羹食時行手衣等。施主可嫌故。覆飯食無污手衣等。正須羹正須飯時。以一器受故。是開緣也。正為須羹受羹。又正須飯上重受飯時事歟。
鈔。若眼闇為看得食未受比座眼闇事也。謂比座眼闇為看受未受等也。 鈔。繫鉢想食緣起六群取比座鉢藏之故制之。而定賓律師引婆沙論云。觀鉢作髑髏等想今律意。鉢繫意不左右顧視事也得意也。
鈔。不大揣者律云大搏會正云。宜作搏病時欲過。
鈔。非口不容受此直釋上不大揣故云爾也。律中無犯口之非字也。此反釋也。
鈔。令不解律云。令人不解噎索水。
鈔。啖薄餅焦飯瓜果菜僧祇意。飯等尚不許(瓜果等如今律)一口可程大食也。本律意許之。如似幻師頰。令頰鼓起。
記。縱用匙筋亦準手犯粘綴有未受食手觸污手。把散飯食。如雞食也。
記。或誦為爬非今犯字或誦爬非也。爬訓故。意爪食今但把義也。故爬非也手握而落。對前遺振。餘剩在手揮散左右搏握零落。不污手捉食器。
鈔。不污手捉食器簡正記云。西天以手喫飯食之手。名曰污手。
記。葉上者此謂口受非手捉問。今抄文草葉受食。非器故。污手雖觸。無過見。何云口受非捉哉。若又口受。雖器不可有過。何必云爾哉答。
鈔。洗鉢水抄批云。和飯棄白衣舍內也善見云。飯細不見分無犯澡槃承取。
鈔。生草不得大小便簡正記。祇云。夏月生草茂無空缺所。當在牛馬行所無。即磚石又無在乾菜上。又凡當以未承之無犯尼戒本中二處制之。可食蔓草等上犯提。其外犯吉也。謂只草等上故。眾學制之也。除病故不堪避。若流墮上鳥銜墮不大小便唾中木履(北京讀。南京讀)。
鈔。水中不大小便唾善見論云。若水中所不用。或海水不犯。水雖用。曠達無人用者犯腳垢膩泥污並開。
記。明敬僧威儀問。初至今戒全不見敬□□□□。
記。五十四覆頭問。覆與裹頭。頭者只僅覆頭許也。裹頭者正堅卷裹也若為王王大臣不藏物塔中。
鈔。不佛塔中宿問。塔中許臥宿歟耶答。今文云。止宿無許臥宿歟。
鈔。為堅牢故藏飾宗記云。相傳唯開佛物。今詳。設法僧等物若忽過難為堅牢。亦應無爽也為堅牢者。恐盜賊等難。佛塔中藏物也。塔中堅牢故。今律文不指物體也著革履下。
記。況加無知無知罪也。
記。著富羅問。革履與富羅異如何答。革履富羅共雖革履。鼻云富羅也。唐三藏所著物是也比愚叟。
鈔。除一坐○病比丘一坐食等頭陀中間立非可取卻故。云聽聚著腳邊一所出時持棄也。
鈔。塔下擔屍等戒抄批云。屍有臭氣。護塔神嗔。
鈔。須此道行此道外都無餘道也。持衣床塔下過。
記。安佛下房或有病等佛安庇己居母屋此戒犯類也問。有病等佛安下房拈如何答。已有病故。居上房可宜故也。
記。雜明敬上三寶行敬上奉敬義也。明敬上三寶行可訓也。所以爾。戒疏云。敬尚三寶故。尚者貴義也。上同義也。而上俱敬貴義故。有訓敬上三寶誤也。
鈔。攜手道行兩手直張展如量丈尺也。故云遮他男女也。
鈔。須扶接眼闇者行手指迎探物取著扶也。
記。通開可戒一義云。通開可戒訓之此不審也。又義云。可字人偏落故也。日本印板損故。可字人偏脫。爰知通開何戒。
鈔。初雖開聽為在通法被及黔黎後必虔仰故無開法意云。神設王臣不恭敬。為令弘佛法及萬民故。說法令聽之也王臣力弘通佛法。萬代亦有威勢。佛法令被百姓等萬民也。王臣等聽聞法後生信可恭敬故。後無開法也是以抄批云。初開聽為在通法者開。在瓶沙王前說戒者。恐王心疑比丘說何事也。故開。王聞令識知通達佛法也。言被及黔黎者。秦始皇時喚民為黔首也。黔者黑也。首者頭也。黎者眾也。明其王既通識正法被於人民也。後必虔仰故無開法者。當時為王懷疑故開。得聞今既敬信心成。不復許聞佛之戒律等也言黑首眾也生民者百姓事也自餘通諸外部非不要須。在披述。
記。上下威儀亦自具之問。上下者指何哉答。律前後云上下歟。又上座下座威儀云事歟此若遵之無缺者當更括撿以相雜難明末世稀用削之。

資行鈔(事鈔中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