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行鈔(事抄下二分殊也。自第四淨生種法段至卷終) 輸入者 韋小燕 鈔。十誦名為疾滅正法(云云)問。疾滅正法意如何答。如壞生戒中說。國王大臣役使比丘。故疾滅正法歟。是以簡正記云。免被王臣驅役。得靜緣修道等(文)也。 鈔。第二明處人(云云)簡正記云。明作淨處及人也(文)。 記。初約義出(云云)業疏(二上)云。義張四句○如今鈔。後二句依十誦也(文)同記云。後下指所出前之二句。諸律皆然(文)問。初二句既出諸律。何云義約哉答。一義云。二句雖出諸律。今義約引用故云爾也。 鈔。以火刀作淨(云云)問。火淨實內熟。內熟故不可食事。一分有其謂。刀淨非內熟。爾者設雖不淨地。有何過而不得食哉答。業疏云。爪刀雖非內煮。以非處故(云云)。 鈔。得名淨得食(云云)問。本文意云不可食。即彼十誦五十三云。問業在不淨地。淨者在淨地。若次火刀爪作淨得淨不。答。得淨可食不。答。不得食。若菓在淨地。淨者在不淨地。若以刀火爪作淨得淨不。答。得淨可食不食不。答。不可食(文)此分明不可食(見)何云得食哉答。御所覽說異歟。又約義菓在淨地。有何過。故業疏等釋同今鈔。爰知。彼律文傳寫誤歟。爾者今師所引文可為本歟果菜淨。未無蟲否。 鈔。瘡淨鳥啄破淨不中種淨(云云)會正云。物有損處如瘡(文)不中種者。濟緣云。不中種(謂不堪為種也文)有云。攇揉修也(云云)所詮打破核。以刀破核等皆不中種淨也。 鈔。刀瘡鳥淨去子食等(云云)簡正記云。刀瘡鳥淨去子食不犯(文)。 鈔。若皮剝若皮若腐若破若瘀燥(云云)簡正記云。剝約少分據據全除刀甄萎乾。 鈔。此是應淨根種(云云)此結束上十種淨語也。既記云前五淨種後五淨根。故非謂結唯後五對歟問。種與根差異如下根與種一物(見)謂新言種者。謂可種植○律云。根有五種(等文)爾者今何分不同哉答。且此云種。指心種子子種等。根者指種藕根等也。如藕根。皮剝等五種淨之可食。故一往如是分之歟。若爾者。上五淨令蒙心種子子種等生種。何上刀瘡鳥淨去子食云哉答。凡此一段難得。可尋云。一義云。允抄云。五種者。只無子。草木云淨種。若有子不爾也。 鈔。又云水洗連根菜即名淨(云云)又四分十誦淨外更有水淨一法也。五分又以此法淨根種。故引為證。連根菜又根種也。即本律四十三云。洗連根菜已更作淨。佛言。不應。此洗即淨(文)業疏(二上)云。五分十種淨法大同四分。加水洗法律中水洗連根菜即是淨者。如初生蓼蘿等。未有節故從根種。如洗有節方從火淨(文)同記云。五分初指同加下示異。本律十種之外亦有此法。即水洗為淨。下簡蓼羅。即蘿勒蓼似今蘭香。猶有節者。即節種故。加火淨(文)私云。上文意蓼蘿等未有子節位。用水洗淨。既有之位用火淨也。抄批云。水洗連根菜名淨者。謂如芹蓼等。雖水洗豈即當淨。仍須火淨。此謂蔓菁之屬。洗已生種。已萎故開得也法礪定賓等。四分水洗連根菜猶用火淨得意。今師意必用火淨不被得歟。抄批云。礪解云。其菜先火淨。已水洗之。意謂。水能滅火。淨應失卻。故更火淨之。佛言。不失。云此洗即是淨。觀此律文不見斯意。但是水洗即當淨也(文)。 鈔。僧祇中揉修(云云)彼十四云。種子有五種。莖種根種心種節種子種○根種者。藕根芋根蘿蔔等。用火淨。若刀中折淨○莖種者。尼拘律楊柳等。應火淨。若刀中折淨○節種者。竹葦甘蔗等。當火淨。若刀中折淨。若甲摘卻牙目。心種者。蘿勒蓼等。當火淨。若手揉修淨○子種者。十七種糓。當作火淨。若脫皮淨○裹核種者。呵梨勒○酸棗○爪甲淨去核而食。若欲合食核者。當火淨○膚裹者。梨○應火淨○糓裹種者。耶子胡桃石榴。應火淨。若破○裹種者。香菜蘇荏。若未有子手揉淨。若有火淨○角種者。大小豆。是未成子手揉淨。若子成火淨○若鳥啄破落地。傷如蚊腳即名為淨。去核得食○若權菓為野火所燒落地。即名為火燒淨○土作穀聚畏非人偷。以灰火遶上作記識。此即為淨○若在一器中有眾多菓。若一菓處作淨。若甘蔗著餘者亦通得為淨。若在異器者。當別一一器作淨。若甘蔗葉者。當莖莖別作淨。若無葉者得合束。如菓得總作淨。 抄。揉修淨蘿勒蓼(云云)資持云。僧祇初科○蘿勒蓼即蘭香也。揉修兩手相錯(文)摘卻牙目淨。十七種糓。 鈔。裹核種爪淨(云云)鈔釋相注云。如棗杏之屬也桃梅也。 鈔。膚果種(云云)又彼注云。如蓽茇桑堪利奈之類資持云。膚謂皮膚。無核有子(文)。 鈔。殼果種(云云)又彼注云。椰子胡桃石榴之屬(文)。 鈔。糩果種(云云)彼注云。香葇蘇荏之類(文)資持之糩者。指歸云。麁糠皮故謂之糩。此果最小。皮如麁糠。輕重儀中謂松柏子也問。上云莖種者。其體何物耶答。釋耶相記云。莖即枝也又云二枝。種亦二(不假節生名枝種。如柳榴之類。假節生者名節種。如藕麁等文)。 記。僧祇四法分對六物(云云)問。淨法有五。物有七何云四法分對六物哉答。濟抄云。除莖種摘牙目淨。莖種與蘿勒蓼同也。摘牙目與揉修淨同(云云)此聊不審也。本文既別云出故。又義云。字誤也。可作五法七物也(云云)一義(允師)云。火淨皆通。故云四。又除糩果云六。謂二淨故。 鈔。四分云火淨通五種(云云)簡正記云。四分火淨通五種者。謂只一火淨通五種。謂根枝節覆蘿子子種五也(文)今引此文以證。僧祇火淨可通諸物也。 鈔。毘尼母云水漂淨塵坌淨(云云)文出三卷○淨有五種。一火淨○刀鳥○壞○卻子復有七種淨。一卻皮淨。二破淨。三爛之。四萎之。五抱引之。六水所漂淨。七塵蚡淨(文)今抄除同只出別物也。 鈔。僧祇○甘蔗著葉莖莖淨(云云)僧祇第十四云。若甘蔗者。當莖莖別作淨。若無葉者。得合束如草得總作淨(文)私云。甘蔗無子物也。故只淨莖。而隔葉莖莖別淨之。無葉時合束淨一本莖。餘莖可通。猶如淨一菓通餘也。業疏(二上)云。甘蔗著葉莖莖淨之。無葉者合束成淨。準此一槃生菜相種和雜。相已洗淨種未火觸。縱火觸相種猶非淨。相種相隔。又不相通。例餘葉蒿草有隔非淨(文)同記云。甘蔗有葉。以相隔故須遂莖葉。無葉相及故得合淨。準下義決。相即莖葉。種即結實。由為葉隔種須別淨(文)有云。此業疏義決一槃生菜。是已離莖。而相種和雜物歟。 記。如一槃生菜相種和雜(云云)如蒿草有子草也。相者葉莖。種者菓子也。而隔葉莖雖淨一菓餘菓不可通。一一葉別別可淨也。 鈔注。準此蒿草之類(云云)簡正記云。注文準此者。準甘蔗有葉相間。即不得合束淨者。今蒿子連枝帶葉子。既散落隔不相著。故不成淨。故云無淨法也(文)問。若云無淨法。何故懷生戒中。云糩果種者(香葇蘇荏之類)未有子揉修有子火淨。用果種者。淨法如糩果法(大小豆等。准此蒿中含子之草。應得火淨。但令諸著即得淨法。爾故文)同記云。注中蒿者此屬子種。恐謂葉隔不成火淨。故準糩甬以決之耳此釋分明應得火淨(見)爾者今釋相違如何答。自古有此難。但彼云應火淨。有義云。若不隔葉莖。若一一淨故也(云云)此義聊彼資持釋相違。彼云。恐謂葉隔不成火淨。故隔業成火淨(見)一義私云。彼子未落。故設雖著葉淨莖。莖其一莖之分。子果皆被淨也。今抄注并業疏等意。子果散落既離莖。故相種相隔時不別淨。其淨法不遍。故云無淨法也。爾者何無相違歟。此云蒿草。非今蒿草。今此邊蒿草無子故。子果散落者。草在上。子果皆落下故。 鈔。若粳米(云云)有云。此是米通名。不必局黑米歟。簡正記釋今注。通黑白二解也。彼云。粳米注文一說云。是糙米。二解是白米。如十誦等證亦須淨(文)私云。今云粳米黑米也。記云白米無有生義故。是以注杖打皮落者。此上事也。有白皮裹者。此未分故。種之有可生義。之對上糓云白皮。是非謂白米也。是以簡正記云。問。上言十七穀脫皮成淨。今既是米何要更淨。若本為淨。故脫皮。皮脫即成淨。若不為淨。故脫皮。皮脫之時不名淨。種之可生故。須更淨也(文)此局黑米釋之問。付之方方不明。先落。必磨之。何云杖打哉(是一)次黑米都種之無生。約種之可生義。何黑米得意哉又注白皮裹記釋白皮裹者則今舂碓白米。全是白米(是一)爾者何云黑米哉答。如來難。不審也。但多分磨。雖落。又也。今米等必不磨故。爾者白云杖打。次設雖黑米無可生者。是多分雖生苗。又黑米久在水上時。生芽有可生歟。次記釋先牒注白皮裹者。今舂碓白米等者。顯不同簡相濫也。注白皮裹黑米故。有可生之義。則今舂碓白米無有生義。簡之也。非謂白皮裹則今白米也。如是得意時。何無相違歟。 鈔。明了論云自加行所作疏解非言得自作淨(云云)彼云。淨有四種。一自加行所作。二他加行所作。二自他加行所作。四非自他加行所作。此四種淨。不但約一物。成於聚中。若一被淨。所餘悉被淨(文)鈔批云。案了論疏。云淨果有四句。一自加行所作。即此文是也。謂自以火淨。乃至爪淨也。二他加行所作。即他俗人為比丘作淨。與比丘食是也。三自他加行所作。謂比丘與欲人共執。作此淨法也。四非自他加行所作者。如蟲傷鳥殘。乃至自煩者。比丘直得食之是也(文)。 鈔。止得一吉羅(云云)問。壞種壞相自煮。可得此三罪。何止一罪哉答。有云。壞種之罪一向不可犯之。所以爾者。自元壞種之罪。正破損種時可得之。今淨法正非壞種。只淨法令然。故云壞種實非壞種。故名得壞種之罪問。依濟緣記釋。儉開八事時。依自煮兼壞生何成自煮程無壞生罪哉答。若以火有壞生種邊。亦可有壞生罪歟。但火淨時必非壞種。故且不出壞生罪歟。壞生罪有無依時不一定。今不明之歟。次自煮壞相兩罪事。自元記致兩釋也。自煮之罪變生成熟時必可在之。其上今果若如有地。有生分兼壞相吉可有之。故云。或云壞相。此時且出壞相吉。自煮一吉略之歟。但壞相吉有無可不定。故必定可有自煮罪。故云一吉羅者。即自煮罪壞損罪或釋也。又義云。濟緣記云。止得一吉即自煮罪。若但爪刀但是壞相若以刀爪淨之時可有壞相。故云或云問。依爪刀得壞相罪。食核不得壞種罪哉答。自元爪刀淨時。核不食之故也問。既成自煮罪者。何自身及餘比丘如何可食之哉答。濟緣二上云。止得一吉者。即自煮罪。若但刀爪但是壞相。若據自煮木不合食。鈔引十誦除火觸者。準是開法。義非常途即是作為。 記。火焰謂炎上微處謂炎頭黑處也。燄焰炎皆熱灰炭火無焰頭者。 鈔。僧祇樹果野火所燒(云云)簡正記云。僧祇野火所燒者。約樹被燒其菓落地。即名淨。若雖燒不落地。不成淨。以根在地故(文)。 鈔。灰圍糓聚恐非人偷(云云)簡正記云。玄云。物鄰提作糓聚畏人偷。以熱灰火燒之記識。即名淨也。此須灰中有火觸。著糓即成。反此不得會正記云。灰中有星火徵燒者非人者。有云鳥等也。 鈔。注此是壞相(云云)此注上皮淨也。故云壞相。此作淨體以此為法。 鈔。準米中有糓如上脫皮淨(云云)舂米如念白。是脫皮淨也。而此白米中有糓。壞之不得壞生罪也。糓并黑米如上。既有可生義故。若不淨者有壞生罪。今既皮淨無可生義。故不得壞生罪也。且舉米中糓。餘淨通亦可爾也。故云餘條準此也問。脫皮淨可云壞種哉答。如今釋可然歟縹(青黃之色)。 鈔。過午便失(云云)且舉之。又停過須臾失也。 鈔。午受但防於二所以如下明之(云云)簡正記云。一不受。二不受。而捉惡觸也抄批云。謂防其不受與觸也(文)。 記。防法(云云)防護手受法。不令失也。 鈔。除其時藥(云云)簡正云。除時藥者。謂時藥有手受。無口法。以局中前不用口法。是故除之(文)。 鈔。亦有口受不通手受唯局中前(云云)簡正記云。亦有口受等者。約緣辨也。謂不喜沙門。火燒馬舍金銀器物貯食束等。准僧祇。口加三受。即替手受也。雖是口法亦只局中前。無久近義。故云避中前也(文)。 記。二並局中前(云云)問。下文云。若非時中淨人過授亦無不受罪(文)爾者非時中成受如何答。此事難思。雖然且非時中成受義意者。謂非時中初受。非謂不成受。此時中手口二受。過午失受不通中後(見)故云唯局中前也。 鈔。餘之三藥手受亦爾(云云)手受局中前。不通中後亦爾也(為言)是以簡正記云。餘之三藥手受亦爾者。非時七日盡形三也。若手受不加口法。至午前過午失受。以口法延時故云亦爾(文)。 鈔。若加口法等(云云)簡正記云。若加法通時非時者。謂時中手受三藥。即加口法。不局時中通非時中。並得服用(文)。 記。由非正時故云時分(云云)非正時中故云時分。分者非正義也。簡正云。時分者以果是時藥。清計是非時。今取清計。是時藥之一分故名時分也(文)。 鈔。非舉宿(云云)會正云。猶非經也所授人(能授人也)即過食者。 鈔。餘六眾(云云)七眾中除比丘也。記更兼非畜(云云)人道上加二趣也。 鈔。止食有三(云云)不欲受留食也。此因受明不受。故此科中來也。 鈔注。抄撥而取(云云)會正云。自午往抄撥及撥入己器也驚急。 鈔。預前運心普受(云云)兼作慢心畢。臨期見目作念。若受畢相違非漫心畢無苦也。 鈔。對法亦多(等云云)搜玄云。對法亦多者。謂不受食戒中。辨食器相對受身心相對受舉心無對受○此謂對受法多對施。興厭中廣立觀門。興治方法。此謂對施法多也明加口法者。 記。後三約受唯據自論(云云)問。若他人受畢。若他人停過須臾等。何不論唯約自哉答。約未受及停過須臾變動失之過時。雖可通自他。今云。約受唯據自變後三過。依受時唯約自受。加法必自受作之。故且云爾歟。 鈔。停過須臾(云云)他寺義。非時中停置地。置合三十須臾移時分失受故。何時可當須臾遷時分歟。故非時中不放手持之也(云云)次當寺義。停過三十須臾一須臾時分失。一須臾分齊無昔也。故停置地。一須臾之間不失受得意也。類甜酢等。 鈔。二能授人四法(云云)問。前云所授。即是淨人。今言。能授亦是淨人。何故二文能所不定答。前對能受。是比丘淨人。即是所授也。今云。能授是淨人。即對取受之藥故不定也(文)漉澄水色。生飲不須。解前漿類別。與將人情同。 鈔。此是薑湯(云云)為渴病煎之。即非時漿用之也。此薑湯者。亂盡形藥。而彼要藥體名湯加法之。此正湯云薑湯也。又義云。今云薑湯。絞汁暖之云也梨果。 鈔。隨病題名牒入(云云)病但渴病也。故隨病云也。異上殘宿○者。 鈔。非是餘比丘七日藥等(云云)餘比丘加法藥不可加法故也。犯意殘藥者。過七日犯捨墮藥也。此可通自他犯竟。他犯竟勿論也。自犯意從本同藥重加法無之故。雖不可入之。自他共不可加之。故同攝之無失也。火前煮。 記注。昔約自他分異非也(云云)會正云。第五殘宿約自畜者。今約他犯藥耳簡正記云。問。此與前第五殘宿何別。答。前約自殘宿藥。今此是他者。不殘宿兼有惡非時等罪也(文)。 鈔。非犯長相污(云云)問。若爾者。以何之由僧祇名相污哉答。簡正記云。問答意道前藥所污名相染非是過也(文)意依前七日所受藥。不成後受藥故云相污也。 鈔。二相續畜已(云云)抄批并簡正記。已字付上牒之也。抄批云。二相續畜已等如文(云云)簡正記云。二相續畜已者(文)私云。今鈔記不見何。上又可訓已曾畜藥歟。 鈔。即日得藥入手作法被染(云云)問。能染藥必口法之上有犯。此八日以後所染藥又口法被染歟。將入手即犯不待加法歟。如何答。七日已內所染藥。口法之上有犯是以戒疏云。問。染下六日藥有失口法不。答。不失於此八主日已後所染藥者。諸釋未分明但未不待加法。入手即可犯歟。所以爾者。簡正記二相續畜已者。此約日過相染也。過日者為能染。施入手為所染也(文)又今文云。得藥入手。此等可為準據也。 記。義同共畜故(云云)抄批云。上言以藥味通故者。意謂。同是油或蜜故言通也。若食他蜜已。今知受油應成。又解以藥味通者。謂一人受得此藥。合通一切比丘。以食味是通。今既得食他第七日油。即是食他服滿之藥。更即當日受油理故不合。思之(後解為正)文今記釋同抄批後義也。 釋。僧祇律如此(云云)問。五過俱等僧祇。然初三云如此。第四云準用。第五無釋。有何意哉答。有云。一二三必不染過。故本宗文中有可成文。是以云若據本宗理應自成。此似部別。次一四分無文。道理必然故云準用亦好。第五只引許也。常如諸部文(矣)。 抄。四相續文(云云)謂。七日藥加手口二受訖。七日之間都不服用。而相續日日受藥。至第七日。第八日一日不受藥。一日相間第九日又重受之。初日得藥都以不食。故無犯長過。既無能染之犯。故所染之犯不生。若第八日受藥。一日不間者。雖非犯長。為除貪情故制之問。戒疏三上云。若爾七日不食。八日犯長可名殘耶答。實此事古來難義也。雖然強致料簡。疏鈔相對時。以戒疏可為本。彼既問答窮理故也。又云可部別不同歟。戒疏釋本宗戒本文。如是問答。故可本宗義。此既引僧祇文。故知部別不同歟。須一日不受間之。立法有以。正可拾盡也。 鈔。至八日正可(云云)七日間加法藥日日服。第七日目藥悉服盡無故。雖至第八日無犯長過。故記云。雖無染犯。而以前服用流類同藥。第八日目受服用。被云相續犯也。如油服盡又服油也問。既無犯長罪。指何云相續犯哉答。犯吉羅也。是以僧祇十云。何有食間非受間。若比丘七日噉石蜜。八日復食者。以不作間。得越毘尼罪。當一日間。是名食間非受間相續受犯吉羅也。是以彼僧祇又云。何受間非食間。若比丘七日受石蜜。八日更受石蜜。無間受得越毘尼罪。當作一日間。是名受間非食間言作七日油想。 記注。古之油以除風(云云)會正云。問。西竺何以將油塗足答。油以除風塗足。能履深水(文)本心作燃燈塗足。受者不成。 鈔。注亦得自煮已(云云)簡正記云。注文亦得自煮。約無淨人也(文)。 鈔注。二種煮已(云云)簡正記云。二種煮已者。有淨人令彼煮無自煮。非謂兩煮也(文)。 記。據本生酥限滿有觸(云云)今記意以生罪惡觸釋之(見)謂。若本生酥不煎替之。七日限滿可有惡觸等生罪。而既成熟酥。故雖先手受口受藥。全同新物無惡觸等罪也簡正記意聊不同也。即彼記云。不名惡觸者。謂正煮也。地味由未轉口法尚在不名惡觸。纔味轉失受後不得更觸。故不名惡觸。若觸即成惡觸也(文)。 記。反證可解(云云)諸記不釋之。而上注或云與淨人煮。或從淨人受。此轉味成餘藥故。若前受既失故更從彼受受。此皆開為緣。令淨人觸之。而無過。故婆沙制非此緣之時云。勿令淨人觸之也(為言)。 鈔。餘隨對治如前類準(云云)如勢現以蜜對治之等也(云云)。 鈔。一火淨已後無變生過(云云)搜玄云。謂火淨已後。若自煮無變生為熟過(文)問。若爾者。盡形藥開自煮何為耶答。變生有二種。一煮一向生物。二煮熟死甘草等是也。而煮一向生物。變生為熟義。顯露故。其議是深。故於盡形藥全不開之。開仍用火淨授之也。僧祇意即是趣也。次煮熟死甘草等。雖有變生義。其譏可輕。故開煮之。盡形藥開自煮者是也。今四分等即此意也。是以業疏(二上)云。四分中但解盡形開四罪○僧祇自煮薑湯不得飯也。謂是生者有反熟故。必是乾者如律開之此等義濟公等意也。礪疏云。變生有二。如菜要等青令萎。二如米麵等令熟也飾宗記云。如米麵雖無生性。而不許煮。此營造松譏故也故下防罪中注。云以變生作熟故。於熟死物云開變生事也問。如南都傳者。盡形藥必可局丸散煎湯等爾者望何藥體。強用火淨哉答。此望記識藥也。 鈔。二與餘藥別(云云)與餘非時七日別也。謂非時七日無含時藥。於盡形藥者。若藥分相和之時。以肉米等時食和之。故與餘非時七日。別含時食云調之事也。注云。謂含時食等藥。即此意也。搜玄云。謂此藥中鵄頭米麥。即含時食與非時七日別也簡正記釋同之也。 鈔。若單者不須(云云)抄批云。謂單是一味無轉變者不須記識也(文)私云。單丸散等。別無此中淨物生義者不須也。 鈔。三分體分(云云)抄批云。立謂。如藥有二十味。其中必隨一味立名。名為某丸某散。經此得名者是藥體也。若其餘相後者曰藥分也。今應須識別其體分也(文)。 鈔。羊腎者此時藥故。藥分用之也。 鈔。二法別來別受總來合受總受別受樣次下兩科抄批云。別來別受者。謂體分前後授須前後受。若一時授一時受。故言總來合受等(文)。 記。二法者即手口二受(云云)今記所存手口二受云二法也。非謂體分二法別來。體分兩藥別來時手口二受並別加之(為言)依此義二法。呼別來(體分別來)別受可得意也。又私云。體分相望。可有別來別受總來總受。亦於藥體諸味相望可有此義。 記注。有云即體分二藥屬法所收(云云)會正二法謂體分也。而言法者。以二藥屬法所收故(云云)此釋意體分法言難付。故云屬法所收。借二受法。以目體分也。 鈔。為氣病因緣(云云)師云。醫書中別有氣病。非諸病通名。非氣力之氣故。 記。第四總受中(云云)此旦出藥體中。藥味相望總受樣。藥分相望總受。可攝如前分別言歟。記云或可同上須辨體分故。 鈔注。薑椒橘皮及鼈甲(云云)問。盡形藥如法必丸散藥。然而今加法未成丸散。如法藥味記釋此物藥味和合者故。爾者生薑乾薑胡椒甘草當體可加法哉答。實如來難。此釋難得意。北京胡椒甘草當體雖加法。南都必成丸散加法之。然間此釋實難得意。中尋之。但強致料簡。此薑椒等諸藥味各各成丸物也。既最結句案丸字。不局此者苑丸。此丸字令苑上也。爾者此加法時必成丸加法得意也問。付之不明。記必是成現丸散。單牒藥名受知。此不牒藥名。牒諸藥。故未成丸散條分明也。何云成丸哉。其上九言唯今蒙紫苑(見)上云紫苑丸故。何令蒙諸藥可云耶答。記云成現丸散。藥味和合成丸散時事也。此未和合各各成丸時事也。故記云。此約藥味未和合者。次丸字局紫苑一種條難思。此注所列諸藥俱藥味也。何必丸言局紫苑一種不通餘哉。紫苑藥味許名。何不名餘藥味丸哉。黃氏散。 鈔。若丸散之中等(云云)上且氣病薑椒相對出法。自餘病藥上對加法令例之也。搜玄云。若丸散下重顯旨歸○對病之藥。若丸散唯鼈甲紫苑亦有五十三十別色丸散。對病而各依本。方題首一名入法。準前注文鼈甲紫苑丸也(文)。 鈔。而體是盡形者依本名加法(云云)抄批云。立謂。買藥未足但得藥分來。未得藥體來者。以藥分是時藥可今言。且加法須牒其盡形藥。名道此時藥。是彼其丸散盡形壽之分等。下自出其加法之文遇緣不得與盡形藥頭一時受者大棗鼓漿虎眼??頭(??鵄同字也)所阻羊腎令秤次第受取。 鈔。不得置地(云云)抄批云。謂放地經須臾失受。有惡觸等過生後加不者。不得成就也(文)。 抄。即覓比丘加之(云云)有云。此須北京義歟。但大國巿賣買丸散等。故南都義不相違也。又會釋記識事在之。但記識多分中前歟。爾今云非時加故不可歟。 記。非時不過須臾(云云)此過中加○法文也。多並任癡心。抑挫佛法得使進聽抑(折也但也)抑遏(遮也絕也)摧挫世表有餘。一事不徹記。此明好大者據說則超出世表(云云)此明濫學大乘者說行也。濟抄云。此明好大者。謂濫學大乘者。而稱大行人。故云好也。 記。實為寒心(云云)大訓寒心。又寒心。一事行之不徹。焉知未來惡趣。旦快現在貪癡。有識者深鏡大意。真誡嗟其愚迷。 鈔。須說淨畜(云云)抄批云。問。說淨竟藥得服用否。答。不得服用問。若俱不得。何用淨為答。若不加淨染下。長生故必須淨。謂若不說即犯長。又能染後來淨藥。故須記之。若爾衣作淨竟應不得用答。內外不同。故如長衣說淨。本為後著。豈得言藥加說淨本意為服。以過限藥。雖說淨竟不得服。故但是恐染後來藥。故說淨也。又防現藥之長故須說也。又長藥不說淨。不開迦提日。迦提不為衣開之。非為藥開迦提也(文)。 記。止齊中前故時少(云云)此且依中前手受釋時少義也。又中後隨受隨飲手受。有停過須更失受。故又時少也。所詮手受只約中別須更也。故時少耳。隨受隨飲七日藥。通中前中後條。受以無疑者也氣味殊越。 記。或復兼二(云云)行宗記云。一體重二則味重○若據時藥亦貴重(文)準此時藥第一三具也。會正云。如時藥但有第一第三。非時但有第三。盡形祇有一二。既三義不全故(文)。 鈔。捨封著(云云)說淨云與人事也。 記。唯改一衣字(云云)會正云。又但改著用為服用(文)。 鈔。若據對病題名實亦不通(云云)簡正記云。若據已下第二解即不通也。所以然者。對病別故。彼病非此病。又題名別故。某甲比丘名字不同也。莫非下卻明通義也。所以爾者。謂口法加二通之藥(文)。 鈔。莫非以其口法加他二通之藥(云云)謂其法雖他局。其藥體有二通。故法尚可通(為言)抄批云。此是雲律師解也。 鈔。故捨前人受法不失(云云)會正云。故捨非己決捨。非己決捨也(文)。 記。六日藥還主得服(云云)問。含注戒本注云。減七日者。白二還之。比丘當取塗腳。然燈用(文)戒疏滅七日者。謂第三日藥限法不過明日。還主理合說淨。已越七日無受服義。制身外用(文)此等文分明不許服用爾者相違如何答。不相違。所以爾者。今云得服者。非謂服食。只身外服用。 抄。餘如義鈔及疏說(云云)餘記意疏大疏得意。今記不同歟。即會正云。及疏者即首疏。彼云。論其口法。稱己名受。於己有法未捨與人得。就食我食不失受法。若決與他二受即失。故善見云。藥未滿七日。若捨與人即失受法。不應更食簡正同之。 記。僧祇成論並證六日已去不得重加(云云)問。其證意如何答。若日數長久。六日已去猶可得加法。為僧祇成論但局七日。所殘不幾。故六日已去不許加法也(為言)。 記。即護淨中亦僧祇文此明觸失顯有重受(云云)問。戒疏所引僧祇意。於七日藥無失口法(見)即戒疏(三下)云。如僧祇中。石蜜與俗。又施比丘。本法不失。誠知。盡形無由失法(文)同記云。如下引證。僧祇彼因比丘。以第七日石蜜。與優婆塞。彼乃持與餘比丘。即日得石蜜。不作淨而取此等分明不失何今云先哉答。一義云。上鈔注云。準口法有失。又今記云。此明解失。且依多論意。如是釋歟。多論於加法七日藥。觸失義成故。以彼意祖師一往僧祇文如是釋。是隨義轉用意也。彼戒疏釋。直順僧祇意。存不失義。自本僧祇多論了別不同故。是以行宗云。則知。僧祇七日限內。例無觸失。與上多論部計不同如是致料簡時。一旦無相違歟。但抄批釋聊不同也。即彼記云。如上淨人摸觸七日油中成失者。對古師言加口法。准祇不失。今不同古此釋戒疏云。不失且順古義。今抄述正義得意歟。此聊不審也。 鈔。從比丘口受已隨著一處(云云)簡正記云。准論。若有淨人即令收掌日。從彼受不要對比丘加法。必無淨人收掌。即須加口法已。若要時即自取之(文)比論意。淨人難得時開口法本部等意。為延手受短時加口法求倩難得。 鈔。若作口法竟一日乃至五日淨人來觸等(云云)問。此上重加以不聞何重引之哉答。簡正記云。鏡水大德云。諸記家雖釋此文。並未知前後引用之意。前重加進不科中。單約觸失以辨重受義竟。若約將餘未受藥未雜已受之藥。亦成觸失。重加受失分齋日數如何。是以向此第八科中者。為雜相也。若不作此分開。即前後後兩文皆明重加受法。前既述了。後文論量可不重疊(文)抄批云。問。觸既失受何故○法為防失受。答。口防任運失。不防遇緣失。淨人觸者。以緣強故口法不防。又後若遣口法防遇緣失受者。遇緣失受通婉四藥。口法受之。亦應通時藥。然時無法明防任運。又有一義。遇緣無過。口法不防。故使多論中觸聽更受。既隨聽服。何須口法以防。遇緣任運時遇有其觸宿明須口受。防任運(文)。 記。殘宿一提通後二藥(云云)此釋意殘宿非時不防(見)若爾者。何故行宗云。非時七日。限內但開。殘宿惡觸非時等罪(文)今相違如何答。彼非時七日取合出防罪。而曲對時非時唯防惡觸。七日防殘宿非時等爾者無相違歟。 鈔。一防過中失受(云云)抄批云。一防過中失受者。過中一眴髮即失受也。今加法故不失也。二防過時失受惡提者。立謂。既過午失受而提。即有惡觸罪也(文)私云。若中後受藥。於停過須臾尚可防二罪也。 鈔注。此無律文以盡形為證(云云)抄批云。立謂。此破古人義。古人云。七日藥若加法竟。共宿無內宿之過。今不同之。不防內宿。雖加口法。須置淨廚中。所以知者。藥犍度云。諸比丘如是念。盡形壽藥得。界內共宿內煮自煮不。佛言。聽盡形壽藥。界內共宿內煮自煮(述曰)此則四藥之中。准開盡形言無內宿。其七日藥不有開明知。七日不開內宿(文)然又僧祇比丘。往淨廚取七日油。誤將淨油來。既七日藥在淨廚中。明知。不得內宿。古師不許。既不得同宿。用法何為。若爾祇文何通答。祇據不知法油。故置廚中耳(文)。 記注。戒疏盡形五罪(云云)戒疏(三下)云。口防五罪。謂惡觸不受殘宿。內煮自煮也(文)同記云。口防五罪合云六罪。殘宿下脫內宿字。今既列內宿。以此照彼。故云文說也。 鈔。或有內煮(云云)簡正記云。或有內煮。若合成丸散則無。若湯等界內煮煎之則有。內煮故此釋聊不審也。若爾因煮亦可言或故。而鈔批釋有其謂。彼記云。五或有內煮者。慈云。若出界內則有故言或也(文)搜玄云。五或有內煮。兼有自煮。以變生湯煮成熟故乃言或也會正云。言或者。以未必盡形藥俱是反生故(文)此會天意。藥體必不生分故。有無不定故(為言)。 鈔注。以變生作熟故(云云)問。能授三法中。已作火淨等授之。後若自煮是可煮。可煮又本通開也。何依口法而開之哉答。火淨當初煮。十誦等意歟。本部意設雖火淨。生物成熟物。可云自煮也。其義委如上述之。此明二受。合論防罪。翻防故生。寄論名數。 鈔。時藥手受過中生二罪(云云)行宗記(三下)云。次明生罪時藥中。過手失受故生惡觸。由曾手受故有殘宿。此二罪互通三藥(文)問。今此惡觸殘而偈二罪。本觸成觸。成觸本宿成宿。故為生罪義可云耶答。一義云。此手受上生罪。非本觸成觸。以失受後更觸。為生罪惡觸也。殘宿又非本宿成宿。今夜外又無宿故。只以今夜直殘宿為生罪殘宿也。是以釋上任運失受惡觸。簡正記云。三任運失史受者。約時過故任運失受。若不觸非惡觸。今失受已又觸遂成惡觸故(文)問。此義聊難思。殘宿誡經宿可生惡觸。若失受以後不提云無惡觸。何可生罪哉。生罪不待更觸依本受。故失受後任運生爾者本觸名觸者。是以抄批云。非謂更提方有此惡觸。但是藥體限滿。自生此罪。今縱不觸冥亦有此罪生(文)。 鈔。明相出有非時殘宿惡觸(云云)行宗記云。出限外故犯非時此則時中時也(文)私云。七日藥七日外非時也。盡形藥無病食非時也問。此非時漿口受上生罪。本宿成宿可言乎答。此以本宿可云成宿。今夜外無別宿。故以今夜宿可為生罪殘宿也問。何不生非時哉。戒疏非時食戒下。行宗記釋非時漿時藥。不出非時食。云若據手受。過午合有非時即不明者。思之可解(文)。 記。非時三罪二提一吉通後三藥(云云)非時殘宿惡觸三罪。通後非時等三藥也(為言)問。盡形藥不生罪。何云三藥哉答。依古義歟問。設注依古義。彼六罪中又無非時者如何答。 記。戒疏止生四罪彼云(云云)戒疏(三下)云。口生四罪皆過限生。一非時。二殘宿。三犯墮。四惡觸也。有人立五罪。謂服此藥。今解不然。服則有罪。不服無過。不同上曰不服罪生。有人後立生於不受。今解不受非是罪攝(文)同記云。次科有二。初斥五罪○今下顯非。若爾上三四罪不服亦犯耶。答。本犯捨墮。此不待服。餘之三罪並因受生。未服先有其過。待服方結其犯。服犯過。藥本非因受。縱服得罪。乃是別犯。不得云生。有下次行六罪。彼謂受有不受一提。今下彰非。謂過限法失。藥體任運。自是不受。不同非時殘宿當體是過。故云非罪攝也。縱不受服亦非因受而生。此明生罪故不立。 鈔。問云何不生不受等(云云)此問答意。謂為顯六罪師非義問答也。 抄。答藥本是不受(云云)搜玄云。立云。謂一切藥皆本性是不受。由加法失不受法。至八日朝任運失受法。歸本不受。非是能生不受也(文)不同殘宿○八日有殘宿生。有人生六罪。 記。無病下顯今義即戒疏(云云)戒疏(三下)云。盡形壽藥者。手生二罪。同上可知口不生罪。由聖開加法不失故(文)同記云。不生罪者。由加口法為防諸過。法無限齊故不生罪。若據鈔中言生六罪。五同七日。更加不病。而服猶循古義。今此所明乃為盡理(文)問。今有人生六罪者。同上防罪。一過地失受不受。二惡觸。三殘宿。四內宿。五內煮。六自煮。是云生六罪。無病而服吉羅。今師正義(見)而彼行宗(三下)釋。五罪同七日藥。其上加不病。而服一吉為六罪。七日藥五罪。一非時。二殘宿。三犯墮。四惡觸。五服尼薩耆不捨藥一吉是也。此上加無病輒服一言為六罪爾者今記相違如何耶答。彼行宗記釋方方不審也。所以爾者。盡形藥生罪同七日藥。有犯墮服薩耆不捨藥吉乎。爰知。彼且順古記如是釋歟。若爾者。彼云。今此所明乃為盡理(文)還以彼釋為盡理(見)何彼云順古記非義哉答。乃為盡理者。疏文云口不生罪為盡理。其分今抄同事也。無病輒服吉。彼戒疏正義意許之故。是以戒疏(三下)云。故律中無病因緣服但吉羅。以有法也(文)明知。彼記釋聊一往順古記歟。 記。準此但結違教一吉(云云)問。行宗記(四上)云。加法八彼釋分明可有非時不受殘宿三戒中各說已。故知。望非時不受等事可得多吉也。但今違教一吉釋。彼非時不受殘宿惡觸吉。違教一義見云一吉也。非謂只一罪歟問。既口法不失。何可有非時等罪哉答。實口法雖不失。無病不可食而食故有非時等罪。假令第七日藥說淨或可捨。而不說淨捨持。第八日旦起生諸罪。如本觸成惡觸等。此不可食。強食故成非時等也。但依有口法不犯墮犯吉也。是以戒疏非時食戒云。盡形壽藥有病加服名為時。無病輒服名非時行宗咽咽三吉釋此下釋也。 鈔。何故七日罪重餘三輕(云云)問。此約何罪。論輕重哉答。付畜論輕重也。是以戒疏(三下)云。四藥之中七日畜重。餘三並輕(文)同記云。三明畜用。初明畜用。初明畜中。初科為二。初總示重。謂犯提。輕即結吉問。餘三藥畜積結罪樣如何答。事抄(中三)云。且受四藥。不加口法。過中是吉羅又今篇上云。受食已作己有想。共宿吉。食提。若食不受作己有想。經宿吉。食之吉(取言云云)此皆畜罪也。准此盡形非時漿有己有想。經夜可吉也。 鈔。若非時中淨人過授亦不受罪(云云)問。抄(中三)云。若己足食竟。不作殘食法。不成受(文)此分明足食已後不成受(見)何況非時中都不可食時分也。何云成受哉答。一義云。設雖非時中。欲食可成受。故今云亦無不受罪。加之鈔(中三)云。律文云。若比丘非時受食。食咽咽墮。此犯非時食墮也(文)此亦不受罪(見)但足食竟不成受者。不欲食時事也。無服食意樂。設身心等雖受之不可成受。受為食故。此不作殘食法犯足食。欲食可成受。非時中欲食。雖犯非時之別罪如成受。此亦可然。但彼云。不作殘食法不成受。如法比丘不欲犯足食時事也。是以簡正記云。問。前明非時受不成。今何故云淨人過受免不受罪。答。前約持戒午後不食。故受不成。今約嗔等者。受亦成。故免於罪犯(文)如是得意時。何無相違歟。又一義云。是部別不同歟。彼足食竟不成受者。明了意也。此非時成受者。本律意也。搜玄記彼足食已不成受文。明了論疏文也得意故。何況大疏第云。明了論云。有四種受。一身受非心受○二心受非身受○三有身心俱受。比丘身心平等。欲得所施飲食。行食施人度與比丘非所遮。了論疏云。作心動手。受食時。不別緣受此食。前無遮食事。若已遮食。後不作殘食法。受雖身心俱受亦不成受。由此食為佛所遮。故云非所遮此一分有其謂歟。 鉢器制聽篇第十九 記。鉢是梵言器即華語(云云)非題中鉢即翻為器。鉢是一鉢制教所攝也。器即眾具聽門所攝也。只華梵相分許也。 記。局收器皿(云云)抄批云。字體作。此形聲字也。皿即也。形也。上伴鉢。犮即之聲也(文)問。今終云。皿器之總名(文)爾者與器則名通眾具。不同如何答。 記。器則名通眾具(云云)問。眾具者下聽教所出。諸物皆可云眾具哉答。爾也。若爾者。何別出房舍等法附哉答。云器云聽。雖攝眾具。只云鉢器制聽時。房舍等不顯。故別法附也。是以下文中別不釋法附。聽處一具釋之也。餘篇別釋之。故知。鉢對制教。器對聽門。故云鉢器制聽也。又一義云。今本題只付鉢。故云制限一鉢。云聽望長鉢也。法附則鉢外諸物也。故云房舍等(云云)此義聊有今譯釋歟。釋器名通眾具故。 記注。有取三如釋(云云)會正云。鉢多羅。此云應器。應有三焉體色量也(文)堪受供者用之。 記。此即對人為目(云云)有云。下至不犯小罪。而堪可受信心施主之供。有必用此器。故云應器也(云云)。 記。或處說云(云云)鈔下體科云。此器名應器。須依教立。律云。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文)。 鈔注。房舍眾具(云云)會正云。房旁云。在堂兩旁。故舍屋也(等文)搜玄云。房舍眾具。謂房舍及中受用眾具(文)。 鈔注。五行調度養生物(云云)簡正記云。金木水火土。此五是造具之事。人所派用故號為行。此五攝盡。調度即是作具總號。濟形所須故云養生。附此聽門而出也(文)。 記。總四事之體(云云)一義(智云)飲食衣服等四事也。此等皆以五行為體故也。又義云。四事者。一房舍。二眾人。三調度。四養生是也。為此四事五行為體也(云云)此聊違今記。記既云調度。謂調養具故調。度養生一物爾者四事不足歟。 鈔。養生眾具殷湊繁多(云云)問。法附眾具與今本文眾具。同異如何答。法附眾具局房中所須。本文眾具通諸物。故寬狹遙別也湊(青且反。聚也。進也)事資道立足以存生。雖在緣廣被。而法據有準。違則斯制。犯則無赦條格。 鈔。犯則無赦(云云)簡正記云。若有所犯。此犯終無赦免之期。不類俗中遭赦得脫其罪。必須洗滌方應清淨故(文)。 記。貌即物之相狀(云云)此釋意混其體貌者。混亂體相不知(為言)此暗破會正等記也。彼會正記云。既下如作鉢。以金木混泥鐵之體。又以掍油混萑鴿色貌故此出聽門眾具。何約鉢釋之哉。 記注。有云前段敘聽門(云云)會正云。制意有二重。初從養生。下是附注聽物。次從既混下。是說制鉢(文)。 鈔。恒沙諸佛標誌(云云)抄批云。佛成道受四天王石。明是古佛道標每食常用(文)無有困。 記。彼論正作無所依(云云)御所覽異歟。四外皆抵大海故。 抄。律云大要有二(云云)文出第九。云鉢有六種。鐵鉢蘇摩國鉢鳥伽羅國鉢優伽賒國鉢里鉢赤鉢。大要有二種。鐵鉢泥鉢。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此是鉢量。如是應持應淨施(文)。 鈔。五分有用白銅鉢(云云)文出二十六。即彼云。諸比丘畜金銀七寶牙銅石木鉢。諸居士譏言。比丘如王。如大位○佛告比丘。若畜金銀乃至石鉢。皆突吉羅。若畜木鉢偷蘭遮。時有婆羅門。名優柯羅。有一女。常用白銅鉢食。彼女出家後。猶用先器乞食。諸居士譏呵言。沙門釋子用銅鉢。與外道不可分諸比丘。次是白佛。佛不聽用外道銅鉢。犯外道不可分諸比丘。以是白佛。佛不聽用外道銅鉢。犯者突吉羅。聽用三種鉢。鐵鉢瓦鉢蘇摩(文)問。今文分明白銅鉢得吉(見)百既外道鉢也。何同本鉢。不得蘭哉。又今記云。自銅鉢及木可結蘭(云云)爾者相違如何答。實向彼律時。同外道法。輕重不同治難思。但同外道邊雖同。銅鉢洗膩易落。木鉢膩難落。故於罪有輕重歟。次今記釋總述諸律意歟。既云總判諸鉢故。爾者白銅結偷蘭者。必非五分律意歟。木鉢判偷蘭。正五分意可得意。上所引本文。并今鈔五分畜木鉢偷蘭文分明也。加之簡正記云。五分木鉢者。是栴檀木。佛言。此外道彯誌畜得偷蘭。謂能受膩等(文)問。若爾者。銅鉢判偷蘭。何部意哉答。 鈔。作鉢坏(云云)坏常讀也。今此義不相應。此鉢故。只器云坏也。今記天見爾。又有文云。壞器易壞(云云)。 記。訟窯師燒(云云)瓦師埋之。製度非出凡謀。非佛親示。餘無和者。 鈔。下誦畜(云云)文出五十五。彼云。佛聽畜二種鉢。瓦鉢鐵鉢。八種鉢不應畜金○摩尼鉢(文)今文出七種。故云等。然不出罪名也。 鈔注。四分亦爾(云云)五十二云。佛在王舍城○佛言不應畜木鉢。此是外道法。若畜如法治時。瓶沙王以石鉢施諸比丘。比丘不受言。佛未聽我等畜石鉢。白佛。佛不應畜。此是如來鉢。若畜得偷蘭遮。自今已去。一切寶鉢不應畜。若畜如法後(文)問。今文木鉢吉羅。石鉢偷蘭。何記引五分。為決上文。白銅及木結偷蘭。餘云犯吉哉答。此必非決四分歟。十誦等不出四非名。故引五分決之可得意歟問。何故石鉢不許比比哉答。抄批引智論二十九云。復次以細石鉢難得故。麁者受膩故不應用。佛鉢四天王所獻。四山頭自然生故。餘人無此自然鉢。若求作甚難。多所妨廢。是以不聽比丘畜者。以其重故。佛乳哺力勝一萬白香象力。是故不為重。慈愍諸比丘故不聽畜問。阿難侍從世尊。執持應器。何不恰愍答。佛威德力故。又恭敬尊重佛故。不覺為重。又阿難身力大故(已上智論文)多論云。有釋子。報力能轉四十里大石。阿難瞿夷。更有一釋子。述曰。故知。阿難力大也。有人言。更有一釋子。是調達。以上推山押佛。故知。調達力大也(文)。 鈔。夾位鉢(云云)鉢也。今木骨布添者是。又布漆。 鈔。掍瓦鉢(云云)鉢也。謂記云。以石磨後用土脂掍。便燒而不重者。 鈔。漆鉢(云云)鉢也。鈔資鉢(云云)記云。上油燒者是也。如茶垸上油燒也。又義以上品油。故云上油燒(云云)。 鈔。僧祇重鉢(云云)彼二十九云作三種。一如孔雀咽色。二如昆陵伽鳥色。三者如鴿色。佛言。薰時便作如是色抄批云。總有三種色。一者作孔雀咽色。賓云。緣光也。二者如昆陵伽鳥色。相傳云。不知似何。今詳。蓋赤色也。三如鴿色。謂灰青色也取咽項毛色。廣具薰法。四分令以泥作薰鉢鑪。以灰平地作薰鉢場。安丈以鉢鑪覆上。以灰壅四邊。手按令堅。以巨摩壅四邊燒(已上律意也)。 記。今多安鑪在下作丹籠覆上(云云)此已下當時行事也問。圓籠與鉢鑪同異如何答。師云。鉢鑪塗以土作如燒瓦也。圓籠者。如籠置取也。籠中用鐵條橫架。安鉢在中。以竹煙薰之。 鈔。有素瓦白鐵棍鋧為色者(云云)素瓦即白鐵一種類物也。燒成後入火。鋧令牢也。但掍不磨者。薰已磨退。然後再重薰。或先薰鐵鉢。而剝落者。先薰瓦鉢但掍不磨。色淺受膩者。有用麻油塗者。油塗以今瓦器上油燒者。 鈔。若此土行用一度說即打破(云云)濟公抄云。是彼梵僧來此土用此油鉢也。搜玄云。行用一度即受膩。故須打破(文)。 鈔。準此瓦澡鑵義同油鉢(云云)瓦澡鑵即今水瓶也。義同油鉢者。同油非也(為言)五熏已用。 鈔。猶未變色(云云)濟抄云。與本未重色不異云未變色也。 抄注。此斗通國準用一定不改量法(云云)輪王古法諸國通用之也。定斗不同。俗算有八。圭抄撮勺合升斗斛。謂因增法名也。 記。孫子算經十粟為圭(云云)問。濟緣(四上)云。算法起自六粟為圭(文)同(一上)云。六粟為圭(文)會正記云。孫子算經云。六粟為圭(文)簡正記云。算經云。量以於粟六粟為圭(玄記云。十粟為圭。恐錯)十圭為抄○十斗為斛。故曰增因之法(文)抄批云。六粟曰圭然而今記并正源記十粟為圭即正源記云。孫子算經云。十粟為圭(文)爾者相違如何答。師云。算經或十一粟。或云六粟。有異本歟。 記。宜準為量(云云)今俗中準唐斗為鉢量(為言)。 鈔。十誦斗量同四分(云云)非謂十誦三品之鉢量四分同。只三品相分邊四分同也。今記釋如是(見)既以三品大小釋。科文引他部同異。同有二邊。謂三品相分上品鉢量。四分十誦全同也。異中下二品鉢量也。四分下品鉢斗半。十誦下品鉢量周升一斗三升三合強也。下品既小。中品隨可減也。而今記釋云。四升已上以不審也。但於此釋。聊致料簡者。四升已上為下品量者。意謂。僧祇既以四升為下鉢量。下鉢量雖諸部不同。極下以四升為定。故云四升已上。非謂十誦下品鉢則以四升已上為量。只凡諸部下品鉢。以四升已上為量是以簡正記云問。四分自有三品量。即當部自足。何須更引十多答。當部雖有正文然諸部大小不定。古人多引通文。隨其大小通得故。今師度引十四母等教。和會取多分為限。皆是三斗一斗半為量。又約人有三品食量。不同應彼根機。方名應器故重引他部也(文)。 鈔。又彼律云下鉢受(云云)彼第七云。鉢有三種。上中下。上鉢者。受三鉢他飯。一鉢他羹。餘可食物半羹。是名上鉢。下鉢者。受一鉢他飯。半鉢他羹。餘可食物半羹。是名下鉢。若餘者名中鉢。若大於大鉢。小於小鉢。不名為鉢(文)。 記。即唐三升三合強(云云)以周九升九合為唐三升三合。今周一合餘也。故云強。又餘半鉢他為周三升三合者。細可云有三升三合三勺強程。既上一鉢他半為周一斗。故其三分一可有三升三合三勺餘故。而不定合故且略不出之歟。又下即唐一升強者。周三合三勺餘在之。故云強也。總唐四升四合。此外周一合三勺餘在之。故云四升已上也問。若爾者。何故鈔注引僧祇四升釋之哉答。大途同故且云爾歟。 鈔注。僧祇鉢他羅者受四升(云云)問。只一鉢他分齊可二升。何云四升哉答。僧祇一鉢他量。異十誦多論等。四升分齊歟。或又具可云二鉢他。日略只云鉢他歟。爾者云四升無昔歟。即僧祇第十云。上者摩竭提國一。阿難米作飯。及受羹菜中鉢半。阿難及受羹菜。下鉢者。一鉢他米作飯。及受羹菜。三分飯一分羹菜(文)此分明不見何歟。可勘之。 記。他與多音之轉耳(云云)今記上用多字也??(師云。玉篇等無??字。云云)粳米釜飯。 鈔。謂一鉢他受十五兩飯(云云)秦秤三十兩飯十五兩西土秤也。是以簡正記云。謂他受十五兩飯(云云十五兩是西方秤也)秦者姬周秤也。論雖西天造。翻譯之時。如是秦秤等援合之也。搜玄云。秦秤者。即是姬周所用秤也。準今唐秤則十兩也簡正記云。秦秤三十兩者(玄云。是姬文周所用秤也)。 鈔。天竺粳米釜飯(云云)簡正記云。似今掩飯也。簡非北地永漬粟米濕飯故(文)。 鈔。時人咸計議(云云)會正云。時人者。西國人也(文)。 記。蔬菜(云云)師云。蔬。此精進物通名也。 記。泰斗計有六升六合半強(云云)六升六合六勺餘也。故云半強。六勺餘半合餘故云半強也。注唐二升二合強者。唐二升二合前周六勺餘尚在之。故云二升二合強也。 記。四鉢他總二斗六升六合半強(云云)四六二十四二斗四升。又四六二十四二升四合。半物四合二合故二斗六升六合也。又四強取集半合強物有之。下三升三合強。強取合成一合滿三斗也。 鈔。留上空處食指下觸中(云云)問。中天作法以指取食。如何云指觸中哉答。大抄記云。彼作儀非能一歟。既文中云用七。即今匙是也。故手相不淨之時。為守彼不許觸也(云云)。 記。斗半為下品(云云)問。彼論同十誦。下鉢受二鉢他飯羹可食物是以抄批云。案多論第五六。鉢者三種。謂上中下。上者受三他飯。一鉢似飯。半鉢他羹。餘可食物半羹。是名下鉢也。上中兩間是名中鉢。若大於大。小無小鉢。不名為鉢上鉢之三斗既受四鉢他半。下鉢受二鉢他。豈可斗半哉。爾者今記釋如何可得意哉。彼下鉢量。周一斗三升三合強程分齊也。斗半為下品釋難思。如何答。 鈔。見一肆上好鉢圓正可受(云云)簡正記云。見一肆上等者。亦是論文圓如珠。三分除一。又如鳥卵。三分去一。彼羅漢律師皆知此緣起。如文明也(文)欲明親承古式。 鈔。令天巧工作十方鉢(云云)問。此鐵泥之中何哉答。 鈔。須依教立(云云)為遮不依教。即立極小鉢也。業疏(四上)云。計今大者未有容斗。小者滅本三升者。加法應量便乖本制。不成相應。如母論中不滿斗半。則滅五升不成受也。有人云。律制量腹而食。何定量也。隨得成受。未必依論同記云。大未容斗。謂姬周斗。似今三升已上。小減三升亦則周升。似今一升。太小乖法引論證非。周時斗半為唐五升。行古中初科妄執律文。彼制量食非鉢大小(文)。 鈔。律云量腹而食(云云)律五十三云。行則知時。非時不行。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知足而已。衣鉢自隨。猶如飛鳥羽酬身俱。比丘如是所去之所衣鉢隨身衣趣足而已。 鈔。言通增減必準正教(云云)抄批云。意謂。律雖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此言通過量通減量。故曰。言通減增也。今不可依此言。而用必須依三斗之量。故必準聖教也(文)。 記。世下次斥執小鉢(云云)上總明不依三斗斗半等教量。自此下斥執不足三升。減一升大小鉢也。 鈔。大者全希(云云)三斗斗半應量云大也。豈非狹局貪著數受多益之相。 記。言應量(云云)初釋意應三斗斗半量云事也。或可釋意通體色量三種。皆應法也。體色少濫。品量多乖。 鈔注。似是獨住比丘法(云云)此暗破古也。是以簡正記云。注文似獨住比丘者。破古也。古云。是元不說淨人有長鉢。更互受捨如衣。今注但為無人對故。令捨故受新。即是恒常說淨之者(文)抄批意猶同古義歟。即彼記云。十日一易者。謂是元不說淨人有長。更互受淨。故得十日一易(文)。 記。文如二依中(云云)彼引五分四分。共有捨故受新。十日一易之文。而五分於說淨人釋之。四分通教釋也。但今一向以說淨人釋之。故非全指同彼篇歟。彼云。五分獨住比丘心念說者○如是捨故受新。十日一易○律中捨故受新。十日一易。應是不說淨者(或可說淨故令展轉文)同記云。下引本律顯別。應是不說淨者。疏云。一是長衣。一是受持。更番受淨不得過限○注中謂。同五分以律語通未敢一定。故兩存之(文)。 鈔。若穿如粟米(云云)有云。粟五糓通名也。不必局粟飯故。飯粒漏時方失受持也。或常粟云義有之也。以鐵屑補塞已。若偏斜破。價主報他報犯不犯別。 鈔。知不往取過十日犯捨(云云)問。何同長衣邊方五開中入手。十日不開哉答。可尋之問。尼長鉢可同僧犯哉答。僧不同歟。即抄批云。若有長者。准衣還得十日開之。然尼畜長。入手則說亦有。諸師釋其所以者。為尼已開。十六枚器教不開許故耳(文)故知。尼無十日開歟孔鏬未穿乎訝(龍呼嫁反)。 鈔。問但畜一鉢(云云)簡正記云。次問答中亦如文。又准疏中。問曰。若有二。但未加法。何者犯長答。前來者不犯。以約鉢是制收。令受持故復得。是長合淨施故。今若不說即名犯也。若一時得者。好不犯。惡者則犯。若無好惡。隨一不用者犯長也(文)。 鈔。鉢中歠粥苦熱不可捉聽別作歠粥器(云云)抄批云。深云。向食呼吸名為歠也歠(昌悅反。大欱也)欱(呼合反)。 鈔。不得用麁澡豆洗鉢壞色當熟擣細物篩而用之(云云)篩(衣師籮竹也)會正云。篩說文云。竹器也。今須絹絡因與淨人鉢行乞。外道投藥鉢中比丘死。便制也。 鈔。當僂身踞坐(云云)抄批云。路坐者。立云。右腳五指及膝掛地。舉腳脹以尻坐腳上。左腳平著地上者是也(文)僂低首持鉢囊帶。串擘著膝上感之清浸。 鈔。若被綴破鉢要須食竟解綴淨洗已曬令燥還持繩綴舉著常處(云云)問。解綴淨洗可失受持(文)哉答。可爾歟。即搜玄云。解綴淨洗應更須受持材句在地上謂王取事也。又義云。勿在地上下(云云)。至無物以水洒之安設死物者云無。鉢下敷物意也。左樣之時以水洒地。直云安設地也。洒水意為淨地也。誡絕非用炙。 記。一切處者唯除中齊(云云)問。上五分意。粥時用鉢(見)但苦熱時開之。是以上記五分緣開不用(文)非緣開可用見依之抄批云。准五分文。唯得大小二食。不得餘用故(文)爾者今唯除中齊釋如何答。此且依母論意歟。上五分意也。爾者部別不同故。邊邊釋無相違歟。目睛。 鈔。若安地上盛宿水(云云)彼本文云。莫殘宿食。基用煖湯。莫用盛香。莫盛藥(文)用煖湯者。記設二釋。初釋意。以沸湯入鉢。損色故禁之。次或釋意。將鉢燒湯洗物。此非用故盛之(見)又讀燒湯也。當時人熱飯湯不受鉢。依此等文歟。但當時其程不熱。者非沸湯分。依之直受鉢無苦歟。既熱飯受鉢故尸限內戶靡。 鈔。若床間(云云)二床寄合中間也。若引放時鉢即可落故也。又床角頭者此一種也。若立盪鉢。此又一種也。故成十三種也。 鈔。乃至足令鉢破(云云)此足非謂腳之足。此滿足義歟。所以爾者。搜玄云。言四分至並開者。足令鉢破者。謂所安鉢處。但使得鉢破。即跉也(文)除指隔中央。 鈔。僧祇惡心破鉢乃至皆偷蘭(云云)問。以惡心破鉢三衣等。尤可得盜重。何犯蘭哉答。實如來難。但可依能犯人之心。若心思損財可犯盜重。而今記釋壞三寶同外道故。唯壞三寶之心都無思損財之心。故犯蘭歟問。記云僧祇之事。其樣如何哉答。二十七云。佛言。破六種得偷蘭遮。何等為之。破鉢。破衣。破塔。破房。破僧。破界○破鉢者。口若鉢欲綴。破者無罪。口若三衣補作兩重。無罪若罪。若尼師壇及餘衣瞋裂突吉羅。破塔者。破世尊塔者得偷蘭。餘外道等塔者越毘尼罪檢抄像者佛像歟。然入佛像除破僧。記只臨抄文云云。之不得非鉢用○長物不得內鉢中。若畫鉢中花像萬字己名。制雕刻。 記。今或刺於衣角是教所開(云云)如鳥足縫等。衣角刺之也。 鈔。破不得都墁纏鉢四邊若口(云云)會正云。都墁謂以鉛錫補時不可盡墁。即不分鉢體墁者有人云事也。假令地云。又纏。 鈔。若星孔多應盡墁之(云云)如星云禮多事也。搜弱云。不得都纏四邊留一分。孔多者開盡墁(文)應以泥漿灑地安之。若葉若草上若鉢支故壞者。 記。用上四物藉之猶中故色壞(云云)泥漿乃至鉢支云四物也。墁底用以外。作囊盛繫。帶絡肩上。挾鉢掖下。恐相搪者。腳跌倒地。隱脅成患。材上不得覆鉢壁上。應巾裹懸著壁。明掛鉢。當使巾裹與壁相懸。 記。聽門物多不可科約(云云)如制教中。於一鉢上即立七科。皆舉釋鉢一事也。此中如是科無之也。 記。枚技也(云云)龍云莫回反技也。取箇數者只數義也。大師東寺早日記云。舍利八十枚(云云)一山消息云。饅頭百枚會正云。指歸云。竹曰箇。草莖木曰枚。母論謂十六種器枚猶種(文)。 鈔。洗瓶瓶蓋(云云)抄批云。二瓶者。一是房中淨用。一以大小便用也(文)。 鈔。又有鐵作者出來(云云)彼五十二云。有鐵作者。出家欲為諸比丘作鉢。白佛。佛言。聽作。彼須爐。佛言。聽作(文)問。僧及餘比丘作之許若自如何哉答。須爐推鉗鞴囊錯鋋器。鞴薄拜(文)入爐鑪裁器塑車。 記。裁器(云云)又讀裁器音義云。轉軸裁器也(文)抄批云。謂以繩轉軸裁器具而讀裁器好也赤土白墡。 記。絣線振墨取直(云云)抄批云。絣線者。私云。如墨斗中線相似。彈物令直也(文)尺度縷線鍼刀子患鍼零落。作針氈及筩安塞。鑽鍱。火術錐。所鑽物乾艾火鑽。 鈔注。大鉢義須(云云)簡正記云。鈔意若斗半已上三斗已下。應量大義須說淨。今律既云。不作淨施。應是三斗已上通量。太聽畜用。不許說淨受持。若是應量不令非用理須施人。恐濫將應量大不說淨故此簡之安着○上。 記注。據律應是不應量者(云云)律列大鉢。是應不應量者(為言)。 鈔。毘奈耶鍵者(云云)彼第五云。時調達欲壞亂比丘僧。誘調諸比丘與衣鉢戶篇針簡草履大鍵小鍵及餘什物步挽車挽牽或用畜駕。或是人荷。 鈔。若輦(云云)簡正記云。替天子所乘也。自秦已前輦舉不分並一名也。舉季斯分二。天子所乘名輦。若施僧得畜。如晉桓帝施。已違大師至今由存等(云云)。 鈔。若乘除牸牛騲馬(云云)簡正記云。此據比丘說也(文)抄批云。此據比丘。若尼反此皆為老病故開。今人少壯而乘者不合。騎他背上。已是不可。更加鞭打事互難容。今時京中律師亦出即乘驢馬。將橫披垂覆驢。尼何成護淨。在房未能事。師出道為驢扇涼(文)唯者異名。若得輦聽畜。須輦轅及皮繩。若枕橙並得表引。而舉前以駕軛(音厄)以束輦。 鈔。織皮繩髮繩(云云)問。上許皮繩。何今許之哉答。此織皮繩有花文等。故除之。上皮繩無其義。故許之也擔牽。 鈔。髮繩(云云)會正云。以人髮作繩。非法故(文)鍼無故衣解因制。帶行非行來處。屐草曰屩杳屐麻曰鞋。 記。僻隱處(云云)隱處歟。五分二十一云。有諸比丘。畜木屣於僧坊內。作聲○犯者突吉羅。除三處。非行來處大小便所。諸手腳處塼瓦犛牛尾拂用拂佛塔。故受鬃(龍云。才宗反。髮高大)聽捉線指裂氈樹皮等柄。剪絹布為條。苧槎梠不得如淫女捉作姿作相。作女熊。 鈔。若白色(云云)謂非上牛尾等非法物體如法上必色可如法也(為言)。 鈔。是名指法(云云)謂離上非法相物名指法(為言)高座上不病。不得憑几捉塵尾。塵者。會正云。名苑云。鹿之大者曰塵(文)。 鈔。不得畜織毛??(云云)有云。如打輪形作指也。上宮太子三十五歲御持物其也。凡作指有二樣也??(龍云。羽翼虌也)。 鈔。四分分木師出家等(云云)問。上。鐵作者聽畜其作具。今木師剃髮人。何不聽之哉答。鐵師作制物鉢等。故聽畜之。木師可作聽物。故不同也。是猶為斷本習也。眾僧得畜剃刀木作器。角器聽用盛油。板剪刀不解事數。聽用竿子。為治病故畜刀。若煮藥銚(龍云。音遙倡器也。符碑反剝也)。 鈔。煎餅(云云)會正云。五倒反。熟餅之器也(文)銅拘銅鐏鐏(龍云。音尊。酒器也)見白衣下着地。放下整。 鈔。作鉢支(云云)今也。擣藥須杵臼簸箕簁掃帚。 鈔。簸(云云)朗詠云。會正云。似箕篦篩筩煙鉗稚火把煖水。注水蒲也。 鈔。并洗腳者供澡槃洗腳器(云云)律云。諸比丘冬月洗腳患冷。佛言。安澡槃洗腳器。在屋裏洗腳。所須應與準此供字安字歟。簡正記云。供澡槃者。洗手面承水槃也(文)。 鈔若得大小豆麥胡麻粳米(云云)已上明所盛物也。應以鉢器為量。不得畜斗枰者。此制畜正斗秤等也。若蘇油等須秤量者。聽割木作銖兩。齊四五兩作準為斥數者。聽作別量法也。 鈔。五分初如四分後與雖多猶瞋少(云云)彼二十六云。諸比丘與作人食。不量多少。雖多猶瞋。佛言。聽畜。斗斛舛合。僧四方僧及私亦聽畜。亦應有一儲。備諸比丘雇作人。蘇油蜜石蜜不秤與。雖多猶瞋。佛言。聽畜。秤亦如二聽聞銅槃。若案若几。多壓取汁飲。開畜壓具。闍須燈器。 鈔。燈炷(云云)炷爾者燈炷(見)而今記意。云燃燈器爾者可讀燈炷也。 鈔。鐵箸(云云)簡正記云。鐵箸桃燈杖也(文)。 記。鐵炷持燈燼者(云云)燈器中案炷者也。簡正記云。鐵炷者。以為棬上安鵶此角承燈心。免燒煤盞(文)轉輪燈樹。 鈔。火爐(云云)火鉢等歟。或燈爐歟。燈籠者。煤爐以竹作歟。層輪機關運轉掃帚。 鈔。寺內聽以樹皮若葉若竹作蓋(云云)今記意明衣蓋(云云)爾者為護衣作天蓋。覆衣上歟。但律文意笠(見)律云。跋難陀道行持好圓蓋。諸居士譏謙○比丘天雨時。新染衣色壞。為護衣以在寺內樹皮(文如今引)此文意為護衣。於寺中指笠歟問。若爾者。不許於寺外指笠歟答。於寺內爪不可指笠歟。而為護衣故許之。寺外勿論可許也。供給蓋具錐刀裁板剗磨。 鈔。剗者(云云)會正云。削木器也。今有用去皮上之麁也鏟。若刀錐筋毛縷皮剗迸散。聽作囊盛。裹外趣用十種衣。 鈔。不得以皮作(云云)問。上聽毛囊。今何制皮哉答。今制皮生故禁之也鑷刀生壞聽以毳劫具大皮等裏刀垢。 鈔。毳劫具(云云)簡正記云。毳者。毛衣也。劫具者。樹具者。樹花衣也。亦云。草花織成衣(文)。 鈔。若髮長者者剃刀刃鞘(云云)律云。比丘髮長聽剃。若自剃。若使人剃。彼須剃刀○難掌護聽作刀鞘。患勤壞應以物障。若劫具等(文)若刃卷手上波。石上磨。其石內力囊中。刀鈍者開畜。刮刀削刀上垢開。鑷子剪爪。刀刮舌刀揥齒。物挑耳篦。 鈔。聽與大小繩床○戶排戶釣○刀等(云云)戶排者。開舉門戶物也刮汗刀種作耕噉撈(路高反取也)俗呼為把。 鈔。撈者(云云)抄批云。應師云。編棘為之用平土塊。山東名撈。關中名磨也。 記。振之使聞(云云)有義云。錫杖聲令聞毒虫等。令彼得脫。故振之也。搖蛇蝎散杖者。非謂今灑水散林也。 鈔。不得執空中杖(云云)抄批云。不得執空中杖者。立明。腹空故曰空中也。以腹空有細虫。若捉用傷虫命也。傷虫即犯提。有蓋捉得不應吉。故曰如法治也。又解云。外道將刃及餘惡物著中也(文)。 記。捉刃於中白王以誣比丘(云云)簡正記云。外道故刀釰於內。白王比丘有惡意。王撿得殺比丘。故佛制也作轉關扇車。令○推之。謂作輪旋轉。繞輪插扇以鼓風也。作豆麨。須麨量麨。器盛監○木欓水厄杓椀等。 記。合作奩鈔注云。應作奩字。音廉字不同如何答。脫竹頭耳。几匕合作。音支七匙。 記。謂酒器也(云云)雖名酒器。非為入酒。故開之也。香嚴房室。 鈔。造浴室五功德(云云)一除風。二當病。三去塵垢。四身輕便。五得肥白。溫室洗浴眾僧經云。何謂七福。一者四大無病○二者所生面貌端正。三者身體常香衣服潔淨○四者肌體潤澤威澤光德○五者多饒人眾指拭塵垢○六者口齒香○七者所主之處自然衣裳(文)。 鈔。僧祇俗時不病令人揩者越(云云)此總標也。五眾自揩亦越者。約當眾為言。比丘揩比丘等也。故云自。與上文雖無異重委說。故云亦也。互揩亦越者。比丘揩沙彌等也。故云互問。不病之時不可揩垢歟哉答。付之有異義。先他寺義。設雖無病許揩垢。所以爾者。四分意許令人揩之對師作白之時。自揩垢自之。又揩他人垢白之。故知許之也。次鈔半月浴過戒引十誦云。十誦大雨○若頭陀不用他揩遍繩。自揩身者善(文)問。記云若下。立自洗法(文)又鈔(上三)十誦若浴和尚先洗腳。次乃至胸背同記云。十誦初明弟子勤勞。先腳至上浴須爾此等釋文分明許揩摩(見云云)問。付之不明先勤師。自揩自他垢。且付病者事也。必不見無病事。次中三文。彼十誦意。頭陀人不問有病無病。不用他揩。若非頭陀人。有病時許之。無病之時不可許揩(見)爾者同今僧祇也。何彼文非頭陀人。無病許揩可得意哉。次上三文﹒此互必弟子非謂揩和尚。只云浴和尚。全非揩摩事歟。爾者何以此等文為證據哉。抑今文分明不病不許(見)如何可得意哉答。此僧祇文且出頭陀比丘事也。非頭陀比丘可許之也。所以爾者。僧祇(三十一)云。浴法者○六群比丘至河。洗浴用石。揩身為世人所嫌。云何沙門釋子。用石揩身。如王家閭人○佛言。不許用石揩身。若浴時當使一人揩。揩不得俱舉兩臂。應一臂自遮。次第而揩。若無人者。當自揩。不得立浴○是名浴法此豈非明據哉問。此亦不得意。何今抄文頭陀事得意哉。全不見頭陀事。只不病時不許揩摩(見)次彼本文以今分明文案之。彼且出有病時事歟。爾者全非證歟。次當寺意。不病時不許揩摩。今既祖師引用僧祇。不病時不許揩摩(見)依之教誡儀溫室法中云。以濕巾取兩頭。橫於背抽牽垢膩即落(文)此全不許揩。依之當寺行事。於溫室不病人禁制揩垢也(云云)問。付之不明。十誦文分明頭陀人外許之(見)何不許之哉答。彼頭陀行人故。設雖有病不受揩摩(見)何以之無病人可許得意哉問。樹下坐等頭陀人。風雨時入屋中開之。不受揩摩。頭陀人何病之時不許之哉答。彼樹下不開屋中。不救機。更無餘開。故今揩摩餘人雖不揩之。遍繩自揩身。故不可例同樹下等也。爰知。非病人不可許揩摩者也。委細如上。應為浴僧說淨因緣。但今除向身中風冷。得安隱行道。當為厭患身法調伏心法。應生慈心。聽冀刀子。六種。 鈔。一用割皮剪甲破鄭裁衣割衣上毛縷(云云)此五種也。二下際數略之也。六用淨果。乃至食時。種種須故竹草為之。 記。巡行有睡者點起付之(云云)抄批釋異之歟。彼記云。禪杖者。立謂。將一杖長數尺。如馬鞭形。以綿纏雨頭。眾人正坐時恐有睡者。當一人捉次第巡行。見有睡者將杖頭柱地。一頭往其睡者。離前其人覺已。自起行之待得替竟方得坐。若未有睡者。且出戶外。少時即入來付之又解用舍羅草作此杖也(文)。 鈔。禪毱(云云)抄批云。立云。求掬反用毛作丸。極輕軟如世毛毱。坐時恐睡用放其其頭頂。若覺已即落膝上。不使痛也毛毱今如。 記。如笏(云云)俗所持笏也笏(龍云。上音忽。手板也。玉云。呼骨反。執手者也)。 記。骨人即今枯骨圖(云云)會正云。今時畫枯骨形助此骨鎖觀圖等歟抄批云。立謂。畫作人骨。坐禪時觀之。如白骨觀法觀。身亦因得白骨觀成(文)。 鈔。禪經(云云)抄批云。立謂。教坐禪法用經誥也。即止觀及禪秘要經等是也(文)。 鈔。好師好照(云云)約一人餘記得意也。即抄批云。好現者。立謂。教坐禪師匠也。好照者。立謂。有好師能教得理解觀照。知如實法相。若有異見則是外道也簡正記云。好師好照者。自能入其正觀物我一如名好師。令如此師好教照。弟子名好照也(文)。 記。或取明瑩現像或取光影交射(云云)濟抄云。凡世中禪處等懸鏡。或為覺知魔鬼等變化相(云云)又有云。今記歟。上句鏡中現諸色像。以之知。諸法如幻即空非有。似有之理。或覺唯識轉變之道理之緣也。下句光影互也。帝網重重事事無礙法界圓融之觀。解之方便歟。 鈔。衣服等(云云)抄批云。立謂。坐禪所須衣服資緣。以養身也。若衣服破則多蚤虱。坐則不安也(文)。 鈔。盛酒器等生人嫌疑(云云)問。上四分意許畜木瓜。而記釋酒器也。今相違如何答。部別不歟。或此為遮嫌疑。彼且為要用。教約邊邊有聞制不同歟。作蓋面豹腳之類也。豹獸名也。 鈔。諸有器皿各儲備一擬後破失(云云)為用意云二持心也。 記。皿即器之總名(云云)問。上云鉢則局收器皿。相違如何答鑊繩籤七簾釘橛用絞衣。 鈔。若水井池水欄楯(云云)會正云。王逸注楚辭云。縱曰欄。橫曰。 鈔。名招提僧施(云云)問。四種僧物中何哉答。如常簡正記云。招提僧施者。為四方僧作。作來住者。施主自供須也(文)。 鈔。為比丘作堂(云云)僧所住處云堂。如云堂有母(云云)。 記。即房舍犍度中(云云)律五十卷云。時諸比丘欲作房。佛言。聽作。隨作房法所須一切聽與○時有小沙彌。欲房中安隔障。佛言。聽作。時有比丘。欲開房前曲障巷。佛言。聽作。欲作後內房。佛言聽作。須戶。聽作。須壁。聽作。須小繩床。獨坐床。聽作。須板。與板。須地敷。與地敷。時有比丘。欲作房。四邊於擔上安欄楯聽作作隔障(房內壁等)房前障(房前籬等)作內房(房中部屋也)作戶壁半壁大床小床。須板地敷。四邊出合。 鈔。若分得破房修理不具不肯取佛令隨力多少應恬(云云)有云。佛令之字律本作言字也。故今仰訓之也。 鈔。一切所須供給(云云)房中所須具足隨力多少可供給之云事也。見寺門HD損。恐自恃HD(龍云。工眉)捿捿(悲也傷也)捿。 鈔。迦葉數數蹋泥泥僧房(云云)抄批云。佛在王舍城。時瓶沙王住詣竹園。觀看王。問長老大迦葉。今何在比丘。答言。今在耆闍崛山上蹋泥。王即往見。問言。大德何故自作。答言。大王數作此語。而不見與。王時慚愧。問。大臣。我先有此語耶。答言。王先有是言。問。何時。答言。其時日月即計先語已來逕五百日時。人捕得五百群賊送與王。令殺王。問賊言。汝能供給善人不。答能。王欲令比五百人供給比丘。恐其偷奪諸比丘物。多給田宅人民。倍與稟食。去竹園不遠。立作淨人聚落。常供給眾僧(文)。 記。一為報恩故(云云)會正云。一為報佛恩故(文云云)為滅○自貢高故。 鈔。比丘得自造舍上木(云云)問。上樹過人頭眾學制也。何許之哉答。非謂上樹上材木等上事也。 鈔。餘山林(云云)彼云。蒲桃萬竭魚鵝像山林像。如是。 鈔。四分亦不得用(云云)五十三云。六群為尊。以男女形像文繡裝授堂屋。佛言。不應爾。聽用餘雜色禽獸之。阿難得別房。佛言。聽畜不應之繡裝授。 鈔。若僧地中作私房(云云)問。私房者。有王無主房歟。又雖為僧坊。為私沙汰作房歟。如何哉答。以無僧地入己。此注文本文盡麁文也。占據不起。 記。十二年者極一紀故(云云)濟抄云。謂年年支干次第寅卯等迴。更終至第十二年。一匝方盡。是名一紀也(云云)自力不構。 鈔。若勞事比丘作房成莊嚴香熏所須具足者與房住九十日一移不得更受餘房(云云)會正記云。不得下律田比丘通經營僧伽藍便處處取房。佛言不應爾。但九十日取一住處。 鈔。若有俗人能治破房者白二與之(云云)抄批云。私云。律中有兩箇白二。一則與僧治房。一則與俗人治也。要白二和僧方得。若不和不得與治(文)白二羯磨五十餘法中。第五十若比丘修理房法。此修理易故只差許。付與法無之也。今此云白二與之。故坊付與道俗。二令治也。是五十一五十二。持故房與道俗法也。是以業疏(一上)云。五十一二。持故房與道俗。治法僧房久故。治??須人。前但薄營。即堪安厝。今極杇壞。多用人工事須和付。仍以情許偏止量時。故有二也同記云。五十一二○前敘付與法。仍下明量可法。檢律無文。應是義具(文)正源記云。仍下明賞法○四分云。比丘作房。成莊嚴。香熏所須具足。與住九十日不出。賞法。此應義準(文)律文付與俗人。計出之。律五十一房舍犍度云。僧房故壞有異居士言。若與我者。我當修理。諸比丘白佛。佛言。聽與白二羯磨。如是大德僧聽。僧聽持。此房與某甲居士修理。某甲比丘經營。白如是(文)羯磨可準作也。俗人為施主。比丘為奉行。羯磨牒兩人名與之。故記云。由同俗治等也。此房成就。莊嚴具足。後賞奉行經營人。以白二羯磨與此房。九十日人之住之。而此法律文不見。故兩記二十六應是義具也。 鈔。皆題某甲檀越房(云云)謂俗人為僧於寺內造房者。多故題施主之名。便知之處也(文)。 鈔。若以房施僧(云云)施主施僧也。 記。非法受者僧尼共有是過(云云)問。尼過可知。僧過如何哉答。初俗為僧。施思與尼。知俗手受取故。僧可得非法受之罪也。 鈔。治壞房者六年與住(云云)抄批云。此是十誦律文。若准祇文。稍異○營事比丘作房。應與五年住當來僧中。互跪乞法。僧作白四羯磨。與五年住也(文)問。此僧祇十誦賞營事比丘(見)爾者四方但九十日。餘部何多哉答。四分僧祇十誦。其住房日數不同。又羯磨四分白二。僧祇白四。各不一准。故知。只部別不同也。不可偏情將同己物。輒生與奪。 記。作新同前(云云)濟抄云。指上十二年經營之文歟。謂自營之程令賞住之故也(云云)而有義云。此義不審也。何今十誦文指同。前四分文又自營之程住。是僧祇意。四分十誦必不爾歟。旁以不可指同之故。爰知。今十誦文云作新房者。十二年住門前。極一紀故也(為言)。 鈔。僧祇先是僧房破壞更易戶嚮口隨切夫多少羯磨與住(云云)此文意本致切程與彼令住也。今是僧房對房中受用具。故云先歟。 鈔。若空房不住治事(云云)房中受用具足無之。故云空房也。 記。一時同上九十日(云云)抄批云。應與一時住者。立謂。一年有三時。時有四月。今與四月住。故曰一時也(文)有什物但故舊。 對施興篇第二十 不治田蠶率田信施。且身衣口食。無時不須。厥或恣情。貪染自非負卓拔之議。標出離之壞卓(高出貌也)。 記。則對面千山咫尺萬里也(云云)對衣食起對治。即名正道。故則對面。對面即咫尺也。而不恐信施者。雖對面此篇。千山萬里也。咫(余反中婦人。龍云音紙。八寸也。八寸手長八寸也)尺(十寸為尺)科文受施二法(云云)受能受五眾也。施能施檀越也。 鈔。道起少欲(云云)抄批云。首疏云。何名小欲。如濕盤經云。於未得之財不生貪。名小欲。出已得之財。不生貪名知。故知足是現在。少欲是未來。聖種之體也。謂知足現在處起。少欲未來處起。現在不取一錢。雖未來捨輪王位易重與節約心。 記。三明合法(云云)抄文云。多供無厭。是為福法少受限量信行者之儀。能施所施共合其法也。若善應於法。於事無準。 鈔。使規成何寄(云云)會正云。文撰云。行中規繩。謂若不憑教。法則規模繩準。何所寄託。善省者察也(文)又點云。使規成何寄。施者無悋。能所無瑕。 記。規繩即喻法律成字音誤(云云)問。何不云字誤。云音誤答。繩成互音通故。誤繩字作成(為言)故云音誤歟。 鈔。如能善省時資令有力無事(云云)抄批云。有力無事者。礪云。以能善省不多不少無增減。以自支身故曰有力。言無事者。謂無增減多少苦事也(文)明貪厭由心著。故生貪。節則無染。顯本非前境。賣白髓餅。夫人癰傳之。 科文。推本勸約(云云)貪心以情著為本。無染以自節為本也。又勸可儉約也。嘔文差。 鈔。縱心則非味起迷(云云)簡正記云。如菖蒲。雖臭周文王以為美饍(出呂氏春秋)瘡痂極穢劉??貪之(文)。 鈔。約志則美饍生厭(云云)簡正記云。古來高僧凡所食物。皆以水添不貪其味。即美饍生厭也(文)。 鈔。善惡發於中懷(云云)抄批云。人心居中。中懷於心。故曰中懷也(文)。 鈔。昇沈寄乎方寸(云云)抄批云。方寸亦心也。人心居腹中。只在方寸之間(文)會正云。史書中方寸謂心也。言心臟方一寸也(文)有云。心一寸肉段有之。又八分肉段云也。有人笠置上人奉問心所在。上人仰云。於心在此。在彼義不可有之。但心字讀胸。故心有胸歟為行人者。 記。或均罪科或喻若越(云云)會正云。則陷三惡深網。豈不為悲與今記同之。又深網者教網也。是以抄批脫漏深網者。立謂。教網也。為僧既無儉約。違佛教網。名為漏也。不在法網之中。故曰漏也。若裁之以法標壞遠大。得於事容斯穢迹。 記。儒流濟抄云。孔子典籍。簡正記云。儒流(明五常之教也)名句云。二儒流宗周孔教(文)。 記注。述唐虞之政(云云)唐即五帝中第五帝。陶唐氏即堯王也。虞舜王也。常云唐堯虞舜。則堯王舜王也。 記。宗仲尼之道者孔子道也。仲尼孔子名故。 記。二道流(云云)濟抄云。道流老子之道也。名句云。一道流(修身治國文)簡正記云。一道流(陳堯舜之德也)。 記注。字弱自卑奉易謙謙(云云)弱者。老子教宗虛無道。故云弱也。自卑者。卑下為行也。奉易者。易者即周易。是俗書也。謙謙又卑下之義也。 記。三陰陽流(順天歷象敬授民時云云)名句云。歷象日月(云云)戒□寺點云。敬授民時此明星辰行度等也。簡正記云。七陰陽流(明九宮八卦等文)。 記。曰法流(明賞勅法助於札制云云)謂賞罰也。名句云。四法流(賞善罰惡文)簡正記云。四法流(明賞罰等法也文)。 記。五名流(正名列位言順事成云云)謂官途奉行也。簡正記云。三名流(正萬物之名也)名句云。五名流(正萬物名也)此謂不限官途歟。 記。六墨流(清廟宗祀養老施惠云云)祭宗廟等仕神也。簡正記云。五墨流(明祭祀等事文)名句云。六墨流(軌度祭祀云云)此意法義也。 記。八雜流(兼儒墨合名法。知因大體事無實云云)簡正記云。九雜流(於前雜解也)。 記。農流(勸勵耕桑備陳食貨云云)明耕作養蠶等。桑也。以之養蠶。故貨賣買事也貨(玉云。乎臥反。賣也)若恥不足與議。鄙恥衣衣食。 記。劉子云食足充虛接氣衣足障形禦寒(云云)劉子文名也。或人名也。 記。子俗寫倒問。講俗子如何可得意哉答。抄批云。謂百家諸子莊子惠子老子劉子孔子諸俗人也(文)指此等人云俗子歟。而滯於發足。方墜泥塗。一何可歎。詳而斂迹。 記。初是筒人次三立法二中二是方便(云云)問。二中之二字似多如何答。對初簡人。指次三云二中歟。 記。前二凡夫持破分之(云云)問。善見本文見無戒。即彼論第十五云。受施用有四。云何為四。一○同云何盜用。答云。若比丘無戒依僧次。受施云何負債主用。若比丘受人飲食衣服。應先作念。若不先作念。而受衣食。是名負債用。若聰明知惠信心出家比丘。至受食時。口口作念。若鈍根先作一念○若不為障寒障熱。若不為飢渴疾病。而受飲食湯藥。亦名負債用。若受飲食。不作念突吉羅。云何親友用七學人受用物。如子受父物無異。云何主用。聖人羅漢用施物此分明無戒何云破戒哉答。彼論且指破戒云無戒歟。既云比丘。又依僧次受放故問。薄地可有持戒。又兩凡可有犯戒。爾者薄地凡夫持戒又作歡。何可攝之哉答。濟師云。但持戒第二可攝之。兼作觀。何非第三所攝乎同劫掠債償(龍云。常還報也)。 鈔。七學人(云云)三果四向為七學也。酬業報。或可現纏惡疾。有同腹破。遭刑反俗。即衣離身。 鈔。若知前人無業而施與者能施與者能施所施二俱為施所墮(云云)問。能施人為施所墮事難思(加之)資持畜寶戒引十輪云。乃至畜妻從子。恭敬如舍利弗。不聽責罰(文)又僧綱篇引十輪經云(乃至)破戒比丘。雖是死人。是戒餘力猶如牛黃麝香眼藥燒香等。喻破戒比丘。為不信所燒。自墮惡道。能令眾生增長善根。以此因緣。一切白衣皆應守護。不聽謫罰(文)答。畜寶戒有二會釋。一云。十輪經說據不知持犯者。并須恭敬。二云。又涅槃經終窮極教不用亦得(云云)僧綱篇又有二會釋。彼云。十輪不許治者。比丘內惡外有善相。識聞廣博。生信處多故不令治。必愚籤自纏是非不曉開。於道俗三惡門者。理合治之。如彼二經。今一會釋同畜寶戒後釋也(云云)爾者今釋無相違歟。明能施○四句撅。 記。恐妄受利開語令知如法懺悔(云云)為令知犯罪懺悔。故開門中開悟也。寧後有人堪受施者。 鈔。如血塗皮爛臭可惡蟲所住處○於衣貪心即時除滅(云云)問。此假親但作此意計歟。又正衣服等作血塗皮歟。如何答。今記釋云。以智轉境等。此依天台意釋也。而天台釋云。色無寶體隨心所轉。擇法若成皆能轉色(云云)此釋意正作皮也。 記。隱在食中(云云)食為正。藥攝之也。或可釋無傍正。食藥共說之。 記。離開房褥(云云)四事之時臥具雖一種。今父房褥還伏狂情。菜茹(龍云。音如乾草也)是名於食生不樂想。 鈔。是人即得如實法(云云)記有四種釋也。了達貪著是虛妄故。 記。遠離虛妄見淨心故(云云)濟抄云。釋如實法。記有四種釋。初見淨心。今言淨心者。且指真理歟。若爾者。是實相觀意歟。 記。又解貪心無我(云云)此已下性相唯識三觀也。謂貪心無我。性本空故復知如幻。相亦空故復知無境。唯一識故。唯識此於一四事隨機作觀。故通三觀也。今此釋依天台等意。如是釋彼宗意大集經方等部教。四教通含教也。故今釋大集經意。以得性空等理釋之也燒身焦爛吞熱鐵鉤戟(龍云。京逆反。三叉戟云云)手捫摸總示所以。 鈔。不以此因墮三惡道(云云)以不受他捫摸等因緣。墮三惡道無之故。 鈔。所為出家作沙門亦得成就(云云)云得沙門果成就事也。又點云。所為出家作沙門意得成就(云云)非用僧物。 鈔。嗜美心堅著墮不淨蟲中(云云)畜生洋銅灌口。噉燒鐵丸者。地獄也。 記。蟲是別報(云云)且以六獄配當六聚罪。故以地獄為總報。以餘趣畜等為別報。是以資持(上一下)云。破戒墮獄畜是別報(文)又同(中一)云。總報謂地獄受。別報謂餘趣別受(文)問。律文云破戒墮二道地獄及畜生。爾者何畜生不云破戒之總報。只云別報哉答。且目連問經等六聚不配畜生。故約彼等經。餘趣云別報歟。律文地獄總報感之。畜生別報可感得意歟。又又今記主處處釋。云地獄總報餘趣別報。且順古記如是釋之歟。即抄批第六(末)云。立云。地獄名總報。餘道名別報(文)凡論藏等意。感第八識總體名總報。其上感形貌好惡及貪福果報等別報也。而今記主非不存此義。故濟緣(三下)云。總謂牽生業。別則莊嚴業(文)校論藏時今文俱別報也。不淨蟲畜生別報。洋銅鐵丸地獄別報也糞屎壅田壅(玉云塞也)。 鈔。毘尼母云若利根比丘得食(云云)檢毘尼母無文。出善見十五。是以抄批云。毘尼母利根比丘食時。口口作念。著衣。著著作念。檢母論不見此語。事出善見論(文)。 記。今多食前作觀但從鈍法(云云)今時二時食五觀。當此下根法也從聚落中乞食。得已從聚而出。往至水邊可修道處賢聖同非。證上同非。發有希數。 記。房衣及藥三事用希食用則數(云云)問。衣則長時通晝夜。何云希哉答。望著用雖長用。約得之時一度也。食時不然。故不同也。是以簡正記云。利養等同者。衣食房藥曰事同。是利養發布希數者。衣一作數年。藥有病。方餘一修乖於一世。是以希。食每日常須為數會正記云。約資助可四等同。希數者。飢惱發數。受食亦數。過則多矣。衣則一受被形。又復長久故曰希時須迎口。過與既數。整法亦難。若不策其心府改其節操者。多陷迷醉。由立行有堅貞。同鄙世之昏聞。 記。或約今文文立法(云云)初釋今抄立觀法難云事也。次釋正對食境策修難云事也。簡正記云。修無貪觀法亦難(文)。 鈔。現身在臭屎中生在磐石中者由貪味香(云云)抄批云。案成實論明因品中文。云一切諸受身業。皆因煩惱生人斷煩惱。不後受生。故知。有身皆因煩惱(文)簡正記云。彼論明受生者。隨貪愛心生。所以得知。如現見眾生多生廁中。不生盤石等。當知貪者香味等。於中生也問。地獄中既無人貪。應不合生答。眾生癡力。故顛到心生。命將終時。遙見地獄。謂是花池以貪著故生其中。如經說。若人渴死生水中虫中。若□死生熱地獄。若熱死者生寒冰地獄。若貪婬欲生鳥雀中。食欲者生屎虫中也(文)故知。磐石中無貪之義。故不受生歟。但成論實雖爾。俱舍意盤石中少分受生也(云云)少見生者合稱。 記。初即觀食(云云)初即觀食(計切多少量彼來處)二是觀身(時已德行全缺多減)三並觀心(防心顯過不過三毒。正事良藥取濟形苦。為成道業世報非意。三四五之三觀是也)問。第四何云觀心哉答。有云。觀云為何食心也。資持(中三下)云。三即離過心。四即對治心口。五即出離心故總後三云觀心也。 記。殃墜三塗終因一食(云云)謂上食起貪墮地獄。下食起瞋墮餓鬼。中食起癡墮畜生也。 鈔。明了論如此分之(云云)簡正記云。明了論但復三觀故。論疏云。出家人受食竟。欲食時要先觀。食後方得噉觀。有三種。一應離觀(同中第三門)二正事觀(同此第四門)三正事功德觀。餘二論但有義。鈔引智母二論明之(文)。 鈔。量他來處(云云)問。今行事云。量彼來處依何文哉答。可勘之。 鈔。中三不受食戒中正云量彼來處也墾植耘除收獲蹂治舂磨兆沙炊煮炊(尺垂反。會正云。音吹云云)耕刈禾禾(胡戈。嘉穀也。有穀總名也)鑵酸臭踐穀集合量之。償其宿債。噉糞除。 鈔。云何棄之(云云)會正云。出何棄之。此引僧祇遺落食戒。故有此言抄批云。案祇遺落飯食戒中。俗□呵譏云。尊者。汝謂此食是無子錢作耶。我奪妻子分德故布施。計一粒當百切。乃成何故棄地。此壞敗人有何道法(文)。 鈔。二自忖己身德行(云云)鈔中三云。二自忖己德行全缺多減(文)。 記。三業即上三種(云云)簡正記云。無三業者。玄云。坐禪是心業。誦經是口業。營事即身業。若無上三即非三業(文)今記釋雖似相違。實可同也。知故而施。 鈔。比丘強飽食施主食憍慢意(云云)會正云。強飽不知節也。憍慢食已摩腹。恃飽後慠於也。嘆最後限食。 鈔註。如上律文(云云)簡正記云。如上律文者。上引四分之內空腐爛。不加色力。不應無度食。 鈔。三防心離過(云云)鈔中三云。三防心顯過。不過三毒(文)同記云。三即離過心。上食多貪。下食多瞋。中食多癡。離此三心。乃可近口(文)。 記。心即所觀(云云)三毒心也。故處乎中以統前後。 鈔。一喜樂過(云云)有云。古日本(云云)一下離字。准後三尤可之也縱情取適。真慢。不計於他食畢。樂於光悅。勝常不須。 記。計猶有(云云)不思有人義也。樂得充滿肥圓。約肥體壯健。 鈔。不分心眼(云云)會正云。不分心眼者。以不好不要之食。眼不分別計著也。噉糞樂糞。又樂糞。 鈔。生諸天中(云云)簡正記云。生諸天中者。玄記生欲界諸天也。下二可知者。無瞋生色界。無癡生無色界(恐此釋似局之文)。 鈔。四正事良藥(云云)鈔中云。四正事良藥。取濟形苦(文)資持(中三下)云。正欲事同眼藥。以治飢病即遺教云。受諸飲食。當中眼藥是也(文)為除故病。飢渴不治。交廢道業。不生新病。 鈔。觀分二(云云)今記釋以對二病與二喻為分二(見)而會正云。分二即為除故病。及不生新病也(文)抄批云。四正事良藥觀分二者。論疏云。一為除故病。二不生新病。飢是故病。飢渴則修道。為除此病。所以須食。言新病者。若不如數量飲食過度。必致成疾。須知止足。故不生新病(文)此釋尤有其謂歟。 鈔。不生新病(云云)若為除故病。雖食之飽食不節。還可生新病。依節量食之。即為藥不生新病也。如油膏車。但得轉載焉。同油之美惡。 記。初如下引(云云)下離寶義經文是也。 鈔。有子既死飢窮餓急便食等肉(云云)抄批云。如人欲度險難。有子已死飢窮不得度。心念。我子已死不噉其肉。我命不全。不得度此險難。遂食子肉。於正食時必無貪善。我今受食。爾若作此觀竟。方食則不負責於施主。又增長功德。不爾口口吉羅(文)。 鈔。五為成道業(云云)鈔中三云。五為成道業世報非意(文)同記釋云。即出離心通業通主乘三學。世報即人天(文)觀三種。若無不得久住。假此報身假命。 鈔。華嚴云(云云)淨行品文也。徐入徐坐當觀。入口人腸上節。 記。經營優亂發起三道(云云)謂抄起種種煩惱(惑道)罪業(業道)受苦果報(苦道)指之云發起三道也。 鈔。五百問云(云云)彼云。得病自知當死。便舉頭觀衣內起毒想。言我死後誰敢著我服者。不久命終○有一比丘得道。便四等觀毒不中。便往近之言。此本是沙衣。今非汝有。何以護之。便捨不遠。入一草毒火出。然草還自燒身命終入地獄。日之中。三過被燒。皆由貪容(文)濟抄云。無作蛇終入地獄者。是等於總別兩報何攝哉答。業報何可一相乎。但若是一業所感者。先由報心強作蛇。是似別報。終入地獄。是總報果歟(云云)有云。中有第八識上感玄生別報歟。延頸吐毒。平等慈攝毒。 鈔。傳云(云云)尼鈔云義云。記後釋意合尼鈔義云。爾者可讀傳云也。 記。或可平呼(云云)平聲則傳記之傳也。上聲相傳云也○以相受用非體世樂。 記。但二四開合異(云云)三聚四弘云開合異事也。二字寫可作三字(云云)而濟公意不改二字歟。即彼抄云。即發三聚四弘。但二四開合異可者。言三聚時以四弘中第四。今修一切善之第二。因果類雖異。同是善法體故。若言四弘時開之。立第四初三全任三聚之次第。四更加迴向佛道。是開四弘意也題。 記。初教節量(云云)問。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豈節量哉答。非謂量腹多食。既云趣足而已。故云節量也。故苦消滅。 鈔。有力無事令身安隱(云云)節食有力無煩云意也。事者煩歟。抄批云。有力者。謂以自支身也。言無事者。謂無增減多少苦事也。言令身安示者。謂身不壞散得修清淨梵行故也(文)又云。案雜含云。佛在舍衛國。時波斯匿。三身體肥大。舉體流污。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長喘。佛問。王言。大王身體極肥盛。王言。如是患身肥大常。等慚恥。佛即說偈。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消而保命○時王聞此偈已。募人每至食時。為我誦之。賜全錢十萬。時有年少。名欝多羅。應此命。每至食時。恒說此偈。其王漸至後時身細。容貌端正。每於樓遙合掌。敬世尊。三稱南無。敬禮世尊如來至真等正覺(文)秤。試外道比丘○驗知道法。如車好惡無擇。香油臭脂等同調滑。 記。彼經因迦旃延本國有王邪見(云云)抄批云。案雜寶藏經。云佛在時有一國王。名曰惡生。為行殘暴。邪見熾盛。佛遣迦旃延往化。其迦旃延是惡生王國婆羅門種。故佛令還本國化其王。并化人民。其王於剃髮人特生增惡見迦旃即欲加害。迦旃延白王。我有何過乃欲見害。時王報言。汝剃髮人。見者不吉。是以須殺。迦栴延白王言。今不吉者。審在於我不在於王。何以故。王雖見我都無損減。我見於五欲見殺。以此推之。言不吉者。正在於我。其王聰明。即便語解於迦旃延。蜜遣尋遂其後觀其住止。食何飲食。見迦栴延坐於樹下。乞食而食。得食之時分與二人。有少餘殘寫著何中。便人報言。具以事說。王於後時而請迦栴延。與麁忽飲食(私云。已下文共今記引)後王自問尊者言。我所施食不問麁細。皆言足。此事何。謂尊者答言。身口者。譬如於電。栴檀亦燒。糞穢亦燒。身口亦爾。食元麁細。飽足為限。即說偈言。此身猶如車(等文。如今引)答食之勢力便以饒足。皆云饒足。何(云云)凡車必須油。塗橫軸兩頭。但取調滑轉載。不擇油脂香臭。於生中下極至邊者。謂行乞食。世間大諱。為禿瓦鉢。行無過。 鈔。彼族姓子為義故受以厭患生老病死諸苦惱(云云)彼經意指須菩提大迦葉云爾。族姓高貴故也。是以簡正記云。經指須菩提迦葉者。為族姓子。猶捨富榮而行。食極是下事抄批云。同一釋種故曰族姓子也若愚人出家而行思欲。持戒慢緩。 記。即經三種不善思惟(云云)有云。此經者。總指諸經歟。或云。略教試經失有之也(云云)何曰。可脫。臨食五觀。口口緣之。為貪等毒所奪。為害頗除適意。片時招殃累類。 記。不啻臨深履薄(云云)濟抄云。不啻臨深履薄(云云)濟抄云。不啻臨深履薄。並舉世中厄懼事也。如孝經之戰戰恐恐如臨深淵履薄冰。今但直取兩事。其厄可恐事兆唯此事。今食事亦同之(為言)又云。不啻臨深履薄故(云云)。 記。業疏云大丈夫○而陷沒耶所為極弱矣(云云)此釋出四上。即彼並訓深切。學者尚復自欺耶。鳴呼。記云。所為極弱者。非其鄙劣也(文)。 資行鈔下二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