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第一卷抄下
  
    輸入者 黃紹亮

問題

問。佛涅槃後。一千年中造雜心歟。
問。雜心論中。釋有漏名云。若增諸煩惱。是聖說有漏爾者正義耶。
問。光法師釋虛空。但以無礙無性。由無障故。色於中行論文作二釋。爾者第二釋意。如何釋之耶。
問。光法師意。斷煩惱證擇滅。為離能繫邊得之。為當離所繫邊得之歟。 問。煩惱上四相。與同時煩惱可被繫縛耶。
問。光法師意。於見所斷惑。判同部異品縛強弱。作二解釋。爾者。初釋意。如何釋之耶。
問。光法師意。於見所斷惑判同異品縛強弱。作二解釋。爾者。第三釋意如何釋之耶。
問。光法師意。有漏法中。斷同部同品縛位。不證擇滅義可有耶。
問。於他身見惑。可得緣縛斷無為耶。
問。光法師釋擇謂簡擇。即惠差別論文云。無染異染。名惠差別。爾者。今此無染惠者。可通有漏惠耶。
問。光法師釋得滅異前。名非擇滅論文。作二解釋。爾者。初釋意。如何釋之耶。
問。寶法師引婆沙論說云。虛空與四大等。近增緣爾者。今此近增上緣者。作有力增上緣歟。
問。所依根緣闕時。於能依識。可得非擇滅耶。
問。光法師意。有為法永不生。唯由緣闕歟。
問。所得法得非擇滅時。於能得得。必得非擇滅歟。
問。寶法師所引正理論中云。如契經說。言依有三無四無五爾者。今此無四無五者。唯就有為法論之歟。
問。正理論意。言依不通無為云義別。品類足論。何文證之耶。
問。無為法遠近二法所攝歟。
問。光法師解釋中。明言依相。引婆沙論二師異說爾者今論心。同何師說耶。
問。光法師依正理論意。有漏法名見處。故如何釋之耶。
問。譬喻者意。意識可緣眼等五根耶。
問。雲煙塵霧影光明闍八色。可實有色耶。
問。長短極微可有別體耶。
問。空一顯色二十種色外歟。
問。光法師解釋中。云此空一顯色。即是彼青黃赤白爾者。離影光明闍外。可有別體耶。
問。光法師引正理論一說意。唯顯無形句中。唯說影光明闍文作二解釋。爾者。初釋意。今此師說。可正義耶。
問。婆沙論意。空界色可無顯無形色耶。
問。光法師意。無執受大種為因聲中。可有有情名聲耶。
問。寶法師引入阿毘達磨論說云。化語聲名有情名聲爾者。正義歟。
問。寶法師意。能化人。可成就離質化人語聲耶。
問。口外語聲可名業耶。
問。雜心論意。有執受無執受大種合生聲歟。
問。輕重極微。可有別體耶。
問。頌文亂心無心等爾者。光法師依正理論意。如何釋亂不亂心相耶。
問。無表中。可有唯一剎那類耶。
問。光法師意現在世。可有獨住極微耶。
問。過未二世。可有獨住極微耶。
問。經部守意。可界處實有耶。
問。光法師答行解行相為約何者說名能緣問。作五解釋。爾者。初釋意。如何釋之耶。
問。尊者法救意。可許無表色耶。
問。薩婆多宗意。有為法體生滅耶。
問。頌文云。彼體語或名此色行蘊攝爾者。光法師意。今此二說。其意可同耶。
問。光法師釋八萬四千法蘊量。舉三毒等分四人。爾者。等分言。唯限末後一人歟。
問。論中明五解脫處相。爾者。以幾法名解脫處耶。
問。光法師意。六界中。識界可攝命根耶。
問。尊者法救意。可許心王別體耶。
問。尊重覺天意。可許心所別體耶。
問。欲界容三界相攝。攝十八界時。可有多少不同耶。
問。心俱生心俱滅法相攝十八界時。可有多少不同耶。


俱舍論第一卷抄下

問。佛涅槃後一千年中。造雜心論歟。答。六百年中。造雜心論也。兩方。若一千所中造之者。光法師解釋中。一千年中。不造之見。若依之爾者。見嘉祥大師定判云。千年之間。有達多羅以婆沙太博四卷極略更撰三百五十偈足四卷合六百偈名為雜心也如此釋者。一千年中。造雜心論見如何。
答。披諸師解釋。尋雜心說時。光法師釋云。佛涅槃後五百年中。土火羅縛蠍國法勝論師。造阿毘曇心論中。隨生解有漏。至六百年達磨多羅(此云法救)以生義有過如滅道諦。諸漏雖生而非有漏。改為隨增。即無有過故今論主。亦同彼悉寶法師釋云。佛涅槃後五百年中。土火羅縛國法勝論師造阿毘曇心論中云。若生諸煩惱。是聖說有漏。至六百年。達磨多羅造雜阿毘曇心論。以生名濫改云。若增諸煩惱。是聖說有漏。此正其文。不正其義任此等定判。佛涅槃後六百年中。達磨多羅造雜心論云事。尤分明也。但於喜祥大師解釋者。相傳不同歟可勘依憑本說也。
問。雜心論中。釋有漏名云。若增諸煩惱。是聖說有漏爾者。可正義耶。答。可正義也。兩方。若正義者。見寶法師解釋云。至六百年達磨多羅造雜阿毘曇心論。以生名濫改云。若增諸煩惱。是聖說有漏。此正其文。不正其義如此釋者。可非正義見。若依之爾者。若增諸煩惱。是聖說有漏。由隨增義。釋有漏名。尤可正義哉。
答。雜心論。若增諸煩惱。是聖說有漏之文。改同今論於彼漏隨增故。說名有有漏之意。尤可正義也。故光法師釋云。佛涅槃後五百年中。土火羅縛竭國法勝論師。造阿毘曇心論中隨生解有漏。至六百年達磨多羅(此云法救)以生義有過。如滅道諦。諸漏雖生而非有漏。改為隨增。即無有過。故今論主。亦同彼釋泰法師釋云。所以除道餘有為。是有漏者何。以諸惑漏於餘有為中。等皆隨增故。故雜心論若增諸煩惱。是聖說有漏但此等解釋。雜心論。若增諸煩惱。是聖說有漏之文。可正義云事。分明也。但於實法師不正其義之釋者。正義意。貪等煩惱緣境之時。互相增長之中。得有漏名。唯由境能增煩惱之門。不望煩惱能增境之邊。故寶法師引正論(四十九)如何隨於相應法。及所緣境。有隨增義等之文畢云。准此故知。若集與漏。更互相增雖漏與境更相增。然取增漏。名為有漏。不取增境。以此正釋境能煩惱名有漏故而雜心論今論。煩惱能增境。境能增煩惱二門之由何義門。得有漏名云事。委不分別故。且云不正其義也。偏述不正釋歟。
問。光法師釋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色於中行。論文作二解釋。爾者。第二釋意。如何釋之耶。進云。光法師釋云。此中解虛空。而言空界色付之。依第二解意。見今論現文。標於略所說。三無為中云。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色於中行。文相起盡。無諍明虛空無為見。是以。寶法師云。色於中行者。釋虛空相也。泰法師釋虛空無為。若爾。光法師第二釋意。背今論所說。違諸師定判哉。
答。見光法師第二釋云。又解。虛空既無方所。不可得言色於中行。而言行者。於空界色中行。空界復由虛空得有此釋意云。虛空無為。無有在此在彼方所。故不可云色於中行。故今云虛空。指空界色也但於於略所說三無為中之論文者。第二釋意。會此疑云。此中解虛空。而言空界色者。以麁顯細此釋意云。論文明三無為相故說虛空無為云事。必然也。而虛空無為。微細難顯故。以麁空界色。顯細虛空無為勘婆沙論(七十五)文云。有處問虛空。而答以空界。如品類足。作如是言。云何虛空謂有虛空無障無礙。色於中行周遍增長。
問。何故問虛空。而答以空界。答。虛空微細難可顯說。空界相麁。易可開示。以麁顯細。故作是說光法師第二解。源起自此婆沙論文歟。次於寶法師并泰法師解釋者。光法師初悉意。同存此旨也。光法師非獨不許此義。今以婆沙論文為潤色別亦作一釋許也。何為相違哉。
問。光法師意。斷煩惱證擇滅。為離能繫邊得之。為當離所繫邊得之歟。進云。光法師釋。雖斷能縛。所縛解脫。證得擇滅。離所繫邊。得擇滅也。付之斷煩惱證擇滅者。斷能繫迷執之義也。尤可離能繫邊得之哉。何況證得擇滅。不過自性緣縛二斷而斷煩惱。證擇滅名自性斷。定可離能繫邊得之。若離所繫邊得之者。與緣縛斷。何差異哉。是以見今論餘處文云。自相續中。煩惱等斷。由得斷故。他相續中。諸煩惱等。及一切色。不染法斷。由能緣彼自相續中所有諸惑究竟斷故對緣縛斷云由得斷故。離能繫邊。得擇滅云事分明也。依之寶法師意。任此等文理。自性斷無為。離能繫邊。得之釋。
答。光法師意斷煩惱證擇滅離所繫邊得之釋。有深由也。今論中。述於彼漏隨增故。說名有漏。煩惱被繫縛名之有漏。故斷有漏者。由離能縛所縛解脫之義也。而以能繫望能繫。自體不名有漏。何離能繫邊。得擇滅哉以所繫望能繫。得名有漏。故若自性斷。若緣縛斷。俱斷有漏之義。故由離能縛所縛解脫之時。離所繫邊。得擇滅也。光法師深得此道理。自性斷無為離所繫邊得之釋也。故今論云。擇滅即以離繫為性。諸有漏法。遠離繫縛。證得解脫。名為擇滅光法師釋此文云。雖斷能縛解脫證得擇滅。然能縛惑。有強有弱。立五縛強弱。離所繫邊。證得擇滅之旨釋成。深叶道理。亦任論文也。加之。今論云。隨繫事各別。謂隨繫事量。離繫事亦爾正理論云。由是定應許離繫事。隨繫事量。不違正理顯宗論文全亦同之。婆沙論云。應作是說。隨有漏法。有爾所體。擇滅亦爾。隨所繫事。體有爾所。離繫亦有爾所體故若離能繫邊。得擇滅者。此等諸論中。何述隨所繫事體有離繫事量之旨哉。何況婆沙論中。述評家義云。諸有漏法。無始時來。煩惱所繫。不得解脫。若斷煩惱。彼離繫故。便得解脫。如人被縛後解脫時。人名解脫。非謂繩等。既於所繫。證得解脫。故外物中。亦得解脫此文既引如人被縛後解脫時之譬委成。既於所繫。證得解脫之旨。離所繫邊。得擇滅云事。尤分明也。誰可疑之哉。但於自性斷者。斷能繫迷執故。離能繫邊。可得擇滅云難者。自性斷者。斷繫迷執。自體不成就之義云事更非所諍。於其不成就煩惱。彼此相望之時。有能繫所繫二邊之中。離所繫邊。得擇滅。云許也。何可背自性斷之義哉。次於離所繫邊得擇滅者。與緣縛斷。不可有差異云難者。離所繫邊。得擇滅事。自性緣縛二斷。雖無差異。自性斷者。斷品品煩惱位得之。斷已更不成就。緣縛斷者。斷第九品煩惱位得之。斷已猶容現前。是豈非其差異哉。次於今論餘處文者。自性斷者。斷已不成就之義。故雖述由得斷故。離所繫邊。得擇滅事。全無相違。次於寶法師釋者。兩師所存。其意各別也。不可劬勞之。
重難云。自性斷者。名煩惱自體斷已不成就之義。其煩惱自體不成就者。由斷能繫迷執故。即由此門。可得擇滅。離所繫邊。無自體不成就之義。何由此門得擇滅哉。
答。於諸煩惱彼此相望之時。有能繫所繫二邊之中。由斷能繫自體邊。不成就之。由離所繫邊。得擇滅事。文理能成立。更有何相違哉。
次能治道品現起。正斷能繫迷執。更不向所繫邊。定知。離能繫迷執邊。可得擇滅。何離所繫邊得之哉。
答。能治道品現起。斷能繫迷執。如彼無我觀門現起。對治我見。由此門故不成就我見自體。非由此門故。得擇滅。此我見上有常見繫縛。由離此繫縛故。得擇滅也。重意云。自體不成就之義。由斷我見能繫。得擇滅之門。由離常見所縛也。餘貪等煩惱自體。不成就之義。得擇滅之門。准之可思之。
次。對所緣斷。名自性斷。故自性斷者。離能繫自性邊。可得擇滅。若離所繫邊得之者。自性斷亦可名所緣斷哉。
答。緣縛斷者。唯離所繫縛。得無為故。名所緣縛。無自體不成就之義故。不名自性斷。自性斷者。得擇滅者。同雖由離所繫邊。有自體不成就之義故。名自性斷。不名所緣斷也。
次。自性斷無為。離所繫邊得之者。以第九品惑自性斷。望善憂根等緣縛斷之時。可差異哉。彼此同全離能繫惑位得擇滅。斷已不成就故也。
答。第九品惑自性斷者。由自體被斷故。有不成就之義。善憂根等。非由斷繫縛故。不成就之。只是其體麁品法。隨順欲界煩惱故全斷欲界煩惱盡位。與彼煩惱同時捨之也。
次。於諸論中隨所繫事體有離繫事量之文者。全非證據。餘師意。隨見修所斷能繫煩惱數量。定擇滅數量故。正義意異之。述隨所繫事量。有擇滅數量之旨也更非云離所繫邊得擇滅。故寶法師會諸論今說云。且如所引。隨繫事量。無為亦爾者。此明擇滅數量。不明斷證。以婆沙異師。計擇滅無為同能繫事量。故對法師說如所繫事量。又對正量部立唯一無為。故作是說。非明染污法。是所緣斷。
答。諸論中隨所繫事體。有離繫事量之文。尤為證據。若離能繫邊。得擇滅者。隨能繫惑體定擇滅數量。而隨所繫事體。定擇滅數量離所繫邊。得擇滅云事。炳然也。寶法師會通諸論所說之旨。恐難信用歟。
次。於婆沙論諸有漏法無始時來等之文者。亦非證據。有餘師意。云外物中無擇滅可得。唯斷能繫諸煩惱縛。得擇滅故。為破彼說述所繫外物中。亦得擇滅之旨也。全非云自性斷八無為。離所繫邊得之。故寶法師會此文云。諸有漏法。無始時來。乃至如人被縛得解脫時。人名解脫。非謂繩等者。此以異師執斷外法而於能繫法上得於解脫。非所縛外法上得。故作是說。非是不許有自性斷作是說也。
答。婆沙論。諸有漏法。無始時來等之文。是為規模證據。破有餘師意云外物中無擇滅可得。諸有漏法。離所繫邊。得擇滅故。於外法中。亦得擇滅諸有漏法之言既廣。豈可簡諸煩惱哉。寶法師會通此文之趣。甚不順文意也。
問。煩惱上四相。與同時煩惱。可被繫縛耶。
答。可被縛也。兩方。若被繫縛者。披本論末論所說。尋隨眠增廢立。唯限相應所緣二縛。全無立俱有縛。而以四相。望同時煩惱之時。非相慶法。故不可為相應縛。不緣同時四相。故不可為所緣縛。若二縛俱無者。何可被繫縛哉。是以。見品類足論文。於見滅道所斷心不相應行。有漏緣隨眠隨增婆沙論(八十六)所說。其旨亦同之。若與同時煩惱被繫縛者。寧可簡無漏緣隨眠哉。加之。披光法師云。得與四相。除相應縛有餘四縛若縛俱有法者。更不可限四縛哉。若依之爾者。以煩惱上四相望同時煩惱之時。極相鄰近法也。豈不施縛用哉。何況於相應心心所。既施縛用。與同時四相。何無此義故。
答。以煩惱上四相。望同時煩惱之時。極相鄰近法故。尤可被繫縛也。是以。寶法師餘處引正理論(四十九)亦令隨行生等成染之文畢云。准主論文。亦令生等成染。亦令隨增俱有淨影大師釋遍使遍緣寬狹云。使則通縛。一切外境。及縛相應共有之法。故名為寬任此等定判。煩惱上四相。與同時煩惱。被繫縛云事實分明也。但於諸論中唯明相應所緣二縛云難者。相應心心所所緣縛。普通一切有漏法。今此二縛。其義廣故。諸論中。唯明相應所緣二縛。不論俱有縛也。然而縛俱有四相。其理為必然。故委探其實義。寶法師云。亦令隨增俱有。淨影大師釋及縛相應共有之法也。次於品類足論文者。故論自本。唯約相應所緣二縛。明隨眠隨增故。生等四相。非相應法。故無相應隨增。無漏緣隨眠緣無漏法。故無所緣隨增。故於見滅道所斷心不相應行。唯有漏緣隨眠增云也。以實論之。無漏緣隨眠。亦可隨增也。婆沙論文會通同之。次於光法師解釋者。是亦任諸論說。唯約相應所緣二縛。論五縛強弱相。故云有餘四縛也。
重難云。見光法師解釋。破德光論師。不染無知。以未成佛來。鈍自性無記心心所法為體。非四無記攝。通於三界。恒成過未云義云。若不染無知。以自性無記心等為體。通三界中。恒成過未者。雖無不成之過。然與識身足論十四相違。彼解十二心中。生無色界。異熟生心。不現在前。不成就無覆無記心。既違此說。故亦非理准此能破定判思之。若有俱有縛者。可違品類足論。見滅道所斷。心不相應行。唯有漏緣隨眠增云文。豈不為痛哉。若會云彼相應所緣二縛論之者。德光論師。亦會可云識身足論。生無色界異熟生心不現前。不成就無覆無記心者。唯就四無記心論之也若爾。光法師今能破不成哉。
答。光法師意。不許自性無記心故。以識身足論說。為違文難之。可許俱有縛故。會品類足論文。不令致相違也。彼此大異。更非相例歟。
尋云。煩惱上法俱得。與同時煩惱。可繫縛耶。
答。彼法俱法。極相鄰所法故。亦可被繫縛也。
問。光法師意。於見所斷惑。判同部異品縛強弱。作二解釋。爾者。初釋意。如何釋之耶。
進云。光法師釋云。所以同部同品異品。俱可說強。付之。判繫縛強弱。可任惑品親疎。由能治離合。何定所斷功能哉。是以。異生斷惑之時。雖不斷同部異品縛。證得擇滅。若同部異品縛強者。寧可證擇滅哉何況。於修所斷惑。以同部異品縛為弱判。准修惑思見惑。繫縛強弱。其義可同如何。
答。定惑品強弱。尤可由能治離合。而見所斷惑。其性猛利。九品相望。縛用強勝。故於見道位。必九品頓斷也。但於異生斷惑之時。雖不斷同部異品縛。證得擇滅。云難者。有漏斷道。非真對治。非極相違。故同部異品惑。不起能障強用故。雖不斷同部異品縛。證擇滅也。雖證擇滅。非真證滅。故品類足論中。以擇滅無為。不名異生法也。次於修所斷惑。以同部異品縛為弱云例難者。迷或惑品。縛用弱故。不可准例見所斷惑。故光法師。釋其差異云。若斷初品染相應法由斷相應縛同部同品縛。證得無為。以斷強故。爾時雖為同部異品餘八品縛。以劣弱故。亦證無為不同見道見道九品一品斷故。所以同部同品異品。俱可說強。修道九品別斷。所以同部異品。說名為弱。
問。光法師意。於見所斷惑。判同部異品縛強弱。作二解釋。爾者。第二釋意。如何釋之耶。進云。光法師釋云。或可見道同部異品。亦名為弱付之。見道為真對法道。既九品頓斷。定知。同部異品縛強云事。異生所起斷惑道。非真對治。何由彼定同部異品縛弱哉。何況。若以異生九品別斷。為其所以者。異生五部合斷故。以異部同品縛。可為強歟如何。
答。異生斷惑。九品別斷證擇滅。故知。同部異品縛弱也。若於見所斷惑。同部異品縛強者。異生五部合斷。九品別斷之時。於見所斷惑。寧可證擇滅哉。故光法師釋成此旨云或可見道同部異品。亦名為弱。如諸異生五部雜斷。隨斷前品。猶為未斷見惑之所繫縛。以劣弱故。亦證擇滅。以此而言。故知是弱解釋所成。尤有其謂哉。但於見道為真對治道九品頓斷云難者。見道是初得聖道。勢力強勝。故頓斷九品惑。更不由所治惑強弱也。次於異生九品別斷。為其所以者。異部同品縛。可為強云難者。異部同品惑。雖不及論縛用強弱。異生以六行智觀。五部合斷。故由能治道力斷之。如彼滅道所斷。及修所斷惑。雖不繫縛他部所斷法。五部合斷位。一念斷之也。
問。光法師意。有漏法中。斷同部同品縛位不證擇滅義可有耶。答可有此義也。
兩方。若此義者。既斷同部同品縛位也。寧可有不證擇滅之義哉。是以。光法師解釋中。全不云有此義哉。若依之爾者。同部同品縛。種類非一准。何強可簡此義哉。依之披光法師解釋。有漏法中。斷同部異品縛位。不證擇滅之義。可有見。相例可同如何。
答。見光法師解釋云。餘有漏法。亦有九品。擬儀相當。故說同品異品。斷餘有漏法時。由斷同部同品異品縛。以斷強故。證得無為。異部同品先已斷故。設不斷彼。亦證擇滅。以縛劣故此釋意。斷前八品。修惑位。於前八品善及無覆無記法。雖斷同部同品縛。未斷第九品修惑故。依由此乃至緣彼煩惱餘一品在。斷義不成。善法爾時未離繫故之理。不證擇滅也。故有漏法中。斷同部同品縛位。不證擇滅之類可有也。
重難云。光法師。既釋由斷同部同品異品縛。以斷強故。證得無為。如解釋者。於有漏法。斷同部同品縛位。必可證擇滅見如何。
答。斷前八品修惑位。於前八品善及無覆無記法。雖斷同部同品縛。未斷同部異品第九品修惑。故不證擇滅。斷第九品修惑位。於彼前八品善及無覆無記法。由斷同部同品縛。同部異品縛。故證擇滅也。重意云。無不斷同部同品縛。證擇滅之義。由斷同部同品縛。同部異品縛。證擇滅故。云由斷同部同品異品縛。以斷強故。證得無為也。
問。於他身見惑。可得緣縛斷無為耶。答。可得緣縛斷無為也。兩方。若得緣縛斷無為者。緣縛斷無為者。斷修惑第九品位。所證之也。而修惑無緣見惑之義。彼位於他身見惑。何得緣縛斷無為哉。若依之爾者。今論餘處中。述得緣縛斷無為之。他相續中。諸煩惱等。及一切色。不染法斷。由能緣彼。自相續中。所有諸惑。究竟斷故此文無諍。於他身見惑。得緣斷無為見如何。
答。於他身見惑。可得緣縛斷無為也。凡見所斷。修所斷不同。專依迷理迷事差別。今論餘處文云。若緣見此所斷為境。名見此所斷。餘名修所斷。即述此意也。而以他身見惑。望自身之時。非迷理迷事。偏同色法。不染污法。何可名見所斷哉。何況。斷此地煩惱之時。悉可斷此地一切有漏法。寧殘他身見惑哉。既無迷理之義故。定非見所斷。豈非緣縛斷哉。但於修惑。不緣見惑云難者。修惑不緣見惑者。迷事或是非遍行故。不緣他部云也。他身見惑。緣縛斷故。望自身之時。既修所斷。是自部法也。豈不緣之哉。是以。寶法師餘處。釋今論有餘師說。於自見解。取捨位中。起憎嫌故。見諦所斷。貪等生時。緣自相續見為境故之文云。若生見斷嗔。應知餘師說通生修道嗔。亦緣他相續修惑緣他身見惑云事。此釋亦分明也。故修惑盡處。第九解脫道位。於他身見惑。得緣縛斷無為可有何相違哉。
重難云。寶法師餘處。通生修道嗔。亦緣他相續之釋。更非證據。正理論餘處中。即述此事云。於他所起違見生嗔。如執我徒。憎無我見顯宗論文。全亦同之。緣他所起正見生嗔煩惱之旨。既分明也。准知寶法師釋意。述修所斷嗔煩惱緣他相續正見生之旨也。全非云修所斷嗔煩惱緣他相續五見等生。何為證據哉。
次見發智論文云。有身見結。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有身見。順下分結。有身見邊執見亦爾。戒禁取結。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有漏緣隨眠隨增。戒禁取及戒禁取身繫下分結。戒禁取亦爾。疑結見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漏緣無明隨眠隨增。疑順下分結。疑隨眠疑結亦爾若修惑緣他身見惑者。有身見結等。所隨增隨眠中。何不舉修惑哉。
答。寶法師餘處通生修道嗔。亦緣他相續之釋。修所斷嗔煩惱。緣他相續五見等。亦緣他相續修所斷正見正理論等文。且出一類也。依此文。不可定修惑不緣他身五見等哉。
次。於發智論。有身見結等。所隨增隨眠中。不舉修惑之文者。以有身見結等。望自身之時。唯見所斷法故。就之論隨眠隨增故。不舉修惑也。若以他身有身見等。望自身之時。是修所斷法故。修惑豈不隨增自部法哉。
問。光法師釋擇謂簡擇。即惠差別論文云。無染異染。名惠差別爾者。今此無染惠者。可通有漏惠耶。答可通有漏惠也。
兩方。若通有漏惠者。有漏惠是劣品也。何可名擇法哉。何況。見論次下文云。各別簡擇四聖諦故而有漏惠無觀四諦證得擇滅之義。何可通有漏惠哉。若依之爾者。無染之言既廣。何不通有漏惠哉。
答。光法師釋擇。謂簡擇即惠差別之論文云。謂無漏惠異有漏惠。名惠差別。或無染異染。名惠差別上既云謂無漏惠異有漏惠名惠差別畢。異之述或無染異染。名惠差別。無諍無染惠者。可通有漏惠也。但於論次下各別簡擇四聖諦故之文者。無染惠中。無漏惠。各別簡擇四諦證得擇滅故。指彼云各別簡擇四聖諦故也非云一切無染惠。皆簡擇證得擇滅。何為相違哉。
尋云。此釋意。無染惠中。可攝無覆無記惠耶。答云。無染異染之時。無染惠中。可攝無覆無記惠歟。但無覆無記惠。無簡擇四諦。證得擇滅之義云難。准有漏善惠。可會通之也。
問。光法師釋得滅異前名非擇滅論文。作二解釋。爾者。初釋意如何釋之耶。進云。光法師釋云。前滅是善。後滅無記。故云異前名非擇滅付之。為曉初釋意。見論文前後。上云各別簡擇四聖諦故擇力所得滅名為擇滅。下述得滅異前名非擇力。便由闕緣故。云得滅異前見。若爾。光法師第二釋意豈不背論文始末哉。
答。光法師初釋意。得滅異前。名非擇滅之文。明二滅體異故。釋前滅是善。後滅無記。得不因擇。但由闕緣之文。顯二滅名異。故述此釋名也也。故初釋具文。云前滅是善。後滅無記。故云異前名非擇滅此結體也。由擇故得名為擇滅。得不因擇。但由闕緣名非擇滅此釋名也但疑難之趣。即第二釋意也。二解釋意。自本各別也。何以彼難此哉。
問。寶法師引婆沙論說。云虛空與四大等近增上緣爾者。今此近增上緣歟。答。不作有增上緣也。兩方。若作有力增上緣者。婆沙論今文。明虛空無為。而虛空無為無作用。何云作有力增上緣哉。若依之爾者。既云近增上緣。尤可作有力增上緣也如何。
答。虛空無為。無有作用故設與空界色。設與四大種。作近增上緣者。只依無障礙義。全非作有力增上緣。故云作近增上緣也。故寶法師會婆沙論今文云。虛空無礙。大種有礙。故名為近。非謂有力名為近也。
尋云。見婆沙論文云。虛空無為。無有作用。色此能與種種空界。作近增上緣。彼種種空界。能與種種大種。作近增上緣。彼種種大種能與有對造色等。作近增上緣。彼有對造色。能與心心所法。作近增上緣。若無虛空如是展轉。因果次第。皆不成立。勿年此失。是故虛空。體相實有。不應撥無寶法師當卷兩處引此文。上段即如婆沙論本說引之。而下段引婆沙云虛空與四大等近增上緣。豈不背婆沙論現文哉。
答。虛空無為。與空界色作近增上緣者。與空界色。能造大種。作近增上緣之義。必可為必然。故探其文意。引虛空與四大等近增上緣歟。
問。所依根緣闕時。能依識可得非擇滅耶。
答。可得非擇滅也。兩方。若得非擇滅者。見今論文云如眼與意專一色時。餘色聲香味觸等謝。緣彼境界五識身等住未來世。畢竟不生。由彼不能緣過去境。緣不具故。得非擇滅。雖述所緣境緣闕之時。於能緣識得非擇滅之旨。未云所依根緣闕之時。於能依識得非擇滅以知。無此義云事。若依之爾者。所緣境緣闕之時。於能緣識。既得非擇滅。准彼思之。所依根緣闕之時。於能依識。何不得非擇滅哉。
答。所依根緣闕之時。於能依識可得非擇滅也。故見今論餘處文云。心心所法。如於所緣處事剎那三皆決定。於所依亦有如是決定耶。應言亦有如是決定光法師釋此文云。應言於所依六根。亦有如是三種決定。處定者。謂眼識及相應法於眼處定。以依眼故。不依耳等。雖亦依意今據別依。顯法差別事定者。就處定中。復有男女天人等眼不同。或異熟長養等眼別。眼識及相應法。應依此事定不依餘事名事定。剎那定者。復就事中剎那剎那定。謂眼識及相應法。應於此剎那不於餘剎那任今此定判。能依識。望所依根。有處事剎那三定見。若能依識。望所依根。有處事剎那三定者。所依根緣闕之時。於能依識得非擇滅云事。亦必然也。且出一位。顯其相者。一眼根與緣青色眼識及緣黃色眼識。俱容為所依有之。而緣青色眼識起。以此眼根為所依。緣青色畢。緣青色眼識。與此眼識并所緣青色。俱落謝過去。故容緣黃色眼識。所依眼根闕。未來永不生之義定。故得非擇滅也。但於今論中不述此義云難者。所緣境緣闕之時。於能緣識得非擇滅。其義顯故。且明此一邊也。委悉論之。所依根緣闕之時。於能依識。得非擇滅可云也。故正理論云。如眼與意專一色時。於所餘色及一切聲香味觸等。念念滅中。對彼小分意處法處。得非擇滅。以五識身及與一切意識身等。於已滅境。終不能生。緣俱境故。由彼生用。繫屬同時所依緣故顯宗論文其意同之。此兩論中。既云由彼生用。繫屬同時所依緣故。所依根緣闕之時。於能依識。得非擇滅云事。炳然者歟。
問。光法師意。有為法永不生。唯由緣闕歟。
進云。光法師釋云。非唯緣闕令法不生。此法不生。亦由滅故付之。於未來法。具生緣之類即生。生緣闕者。永不生。定知。有為法。永不生。唯可由緣闕何可借非擇滅力哉。是以。見論文云。得不因擇但由闕緣若借非擇滅力者。寧可置但言哉。依之。寶法師釋此文云。准此論文。但由闕緣即是更無餘力何況。無為法。無有作用。豈可礙未來法生哉。
答。於未來法生緣闕時。得非擇滅故。後雖遇同類緣。永不生也。故有為法。永不生。必由緣闕。兼可借非擇滅力也。是以。光法師。問法不生時。但由闕緣。何關此滅。答之引顯宗論非唯緣闕。便永不生後遇同類緣。彼復應生故。謂若先緣闕。彼法可不生。後遇同類緣。何障令不起之文畢云。彼論意說。非唯緣闕。令法不生。此法不生。亦由滅故顯宗論中。既云後遇同類緣何障令不起。故光法師依此文。判此法不生亦由滅。故兼借非擇滅力云事。解釋源起自論說。何獨疑光法師定判哉。但於今論得不因擇但由闕緣之文者。於未來法。生緣闕時。得非擇滅。如擇力所得滅。故但由闕緣云也。全非云有為法永不生。但由闕緣。何為相違哉。次寶法師此論文。但由闕緣。即是更無餘力之釋者。任但由闕緣之論文。有為法永不生。但由闕緣。不由非擇滅力云也。兩師所存。其意各別也。何始可疑之哉。次於無為法無有作用。不可礙未來法生云難者。無為法本來不生不滅。違有為生滅故。得違此生滅非擇滅。彼未來法。永不生也。更非非擇滅有礙生用。或又非擇滅德礙未來全不生。全非非擇滅施礙生作用云義可有也。故光法師釋此事云。此法本欲礙法不生。若法不生。便即起得送與行者。故名得滅。
重難云。有為法生時。必可有處事剎那三定。若此剎那緣闕者。後時更不可起。若後時可起者。不可有剎那定。何云後遇同類緣。彼復應生故哉。
次。後遇同類緣。彼復應生故者。其同類緣者。緣哉若生緣者。不可云前時緣闕。故寶法師難此文云。後遇同類緣。為是生緣。為非生緣。若後有生緣。前非闕緣。若後非生緣。如何得生。由無生緣。永不生何闕滅力此難尤可然。如何會通之哉。
次見今論文云。永礙當生。得非擇滅。謂永礙未來法生。得生得滅異前名非擇滅。得不因擇。但由闕緣如此文者。於未來法。永不生之義定事。但緣闕。不由非擇滅力云事。
次。非擇滅無礙生用云用難思。今論云永礙當生。得非擇滅。謂能永礙未來法生正理論云。若法能礙彼法生用。此法離惠。定礙彼法。令住未來永不生故。得非擇滅婆沙論中。述評家義云。此非擇滅。唯於未來不生法得。所以者何。此滅本欲遮有為法。令永不生。若法不生。此得便起任此等諸論所說。非擇滅可有礙生用見。
答。光法師意。由非擇滅力。有為法永不生之義定故。有剎那定也。若不爾者。後遇同類緣之時。可生故。不可有剎那定。有剎那定故。知由非擇滅力。未來法永不生之義定云事。
次。由非擇滅力。後雖遇同類緣。彼法不生云事。可有深旨。且出一類者。此剎那緣白色。眼識容起。緣青色眼識容起。其中緣白色眼識起畢。青色空落謝過去。容緣彼青色眼識。所緣緣闕故。未來不生之義定。得非擇滅。若容緣彼青色眼識。雖留未來。不得非擇滅者。後時同類青色。現在前位。何不起哉。是則容緣彼青色眼識。得非擇滅故。後時同類青色。現在前位。永不起也。後遇同類緣。彼復應生故之理。其意在之歟。寶法師微被恐似不存此深意。
次。於未來法。初不生之義定事。但由緣闕。由其緣闕得非擇滅畢。被礙彼非擇滅力。後永不生之義定。故尋其源但由緣闕。故初後永不生之義定。故尋其源但由緣闕。故初後不生之義。合論之云永礙當生得非擇滅得不因擇。但由闕緣也。
次。無為法無作用者。性相之所定也。故非擇滅。雖無礙生用。由此非擇滅力。彼所得法。永不生之義定也。今論正理婆沙之文。述由非擇滅力彼法永生之旨許也。全非云非擇滅有礙生用歟。
問。所得法得非擇滅時。於能得得。必得非擇滅歟。答。於彼法俱得。必可得非擇滅也。兩方。若於能得得。必得非擇滅者。所得法。能能得得。種類非一准。所得法。得非擇滅之時。於能得得。何必得非擇滅哉。
若依之爾者。寶法師釋正理論如眼與意專一色時。於所餘色及一切聲香味觸等。念念滅中。對彼少分意處法處。得非擇滅之文云。意及法處者。意是諸識。法處者。心所及四相等等言豈非等能得得哉。
答。所得法。得非擇滅之時。於彼法俱得。必可得非擇滅。故寶法師。及四相等言。可等法俱得也若爾。今解釋。有何疑哉。
重難云。見光法師餘處所引婆沙論(百五十八)云。二有所得法。唯有前得。如三類智邊世俗智等。有說此等亦有俱得。此初師意。三類智邊世俗智。無法俱得見。若爾。三類智邊世俗智。得非擇滅之時。於能得得。不可得非擇滅哉。
答。初師意。實雖存三類智邊世俗智。有法俱得。且就現起云唯有法前得也。三類智邊世俗智。得非擇滅之時。於彼法俱得。可得非擇滅也。
問。寶法師所引正理論中云。如契經說。言依有三。無四無五爾者。今此無四無五者。唯就有為法論之歟。答。可有二義也。
兩方若唯就有為法論之者。既舉無四無五之兩類。不唯就有為法論之見。若依之爾者。寶法師引正理論今文畢。成唯有為法名言依之旨。知唯就有為法論之云事如何。
見。婆沙論文云。問。契經但說有三種言依。於義已足。何故復說無第四第五。答。無第四者。遮第四世。恐有執有第四世故。無第五者。遮無第五者。遮無為法。恐執無為是言依故任此婆沙論文。契經中無第四者。遮就有為法有第四世之執。無第五遮者。遮約無為法名為言依之執也。正理論中。雖不釋顯今契經文。准婆沙論說。可思之歟。有人云。見正理論文云。如契經說。言依有三。無四無五。由此善通品類足論。彼說言依。五蘊所攝既引契經。言依有三。無四無五之文畢。同品類足論。言依五蘊攝之說。明知。無四無五。簡無為法之言歟。故光法師釋云。正理為破言依亦通無為者執故。偏引彼五蘊文也。
問。正理論意。言依不通無為云義。引品類足論何文證之耶。進云。光法師釋云。正理為破言依亦通無為者執故。偏引彼五蘊文也。付之。言依既通五蘊。故品類足論中。說言依五蘊攝也。非為遮能無為之義說五蘊攝。是以。見品類足論文。雖說非異生法法。及不共異生法五蘊攝。亦通無為。爰知。正理論中。引品類足論言依五蘊攝之文。只為顯言依具攝一切有為諸法之義。非簡無為之故。光法師何釋正理為破言依亦通無為者執故。偏引彼五蘊文也哉。
答。今論云。若不爾者。應違品類足論所說。彼說言依十八界攝正理論云。由此善通品類足論。彼說言依。五蘊所攝光法師。問何故兩論引文不同。會其相違。作二解釋之中。第二釋云。又解。此論為遮唯執言依名為體者故。偏引彼十八界文。正理為破言依亦通無為者執故。偏引彼五蘊文也。各引一邊。竝無違害此釋意云。今論為遮言依唯名為體云執。引十八界攝之文。正理論為破言依亦通無為云執。引五蘊攝之文。是則以蘊不攝無為之理。一往為其由許也。更非盡理之釋。自本不庶亙五蘊通通無為之法。有五蘊攝之言。品類足論中。非異生法法及不共異生法。雖有五蘊攝之言。亦通無為。更非相違也。
問。無為法。遠所二法所攝歟。答。近法攝也。兩方。若遠所二法所攝者。見今論文云。去來名遠。現在名近如此文者。無為法非遠所二法所攝見。若依之爾者。見品類足論中。無為法。遠近二法所攝見如何答。見品類足論文云。遠法云何。謂過未來法。近法云何。謂現在及無為法無為法近法所說云事。此文炳然也。就此文案其理。擇滅無為。同有漏法數量。非擇滅無為。同有為法數量。虛空無為。由無障故。色於中行。法望現在法疎遠故。名為近法。過去法已作用。未來法未作用。望現在法尤疎故。名為遠法也。但於今論去來名遠現在名近文者。彼就色法。論遠所相故。不云無為名近也。
重難云。見品類足論文云。近法十八界中。二處五蘊攝既云五蘊攝。何通無為哉。是以。光法師第二釋意。述正理論中。引品類足論言依五蘊攝之文云。正理為破言依亦通無為者執故。偏引彼五蘊文也此釋意。既云引品類足論言依五蘊攝之文破言依通無為云執。准彼思此。云近法五蘊攝。知不通無為云事。
答。品類足論之習。亙五蘊通無為之法。就有為邊。述五蘊攝事。處處定判也。始不可疑之。如彼雖說非異生法及不共異生法五蘊攝。亦通無為也。就中品類足論文。遠法云九智知除滅智。近法云十智知無除滅智。近法通無為云事。甚分明也。但於光法師第二釋意云引言依五蘊攝之文破言依通無為之執著。以蘊不攝無為之理。一住為其由許也。更非盡理之談歟。
問。光法師解釋中。明言依相。引婆沙論二師異說。爾者。今論意。同何師說耶。進云。光法師釋云。或同前師。或同後師。皆無有妨付或同前師之釋不可然。見今論文。云如是言依。具攝一切有為諸法畢。引品類足論所說。述言依十八界攝之旨。婆沙論初師意云。言依一界一處。一蘊所攝若爾其義既異。何釋或同前師哉。是以。寶法師釋此事云。此論同於後說如何。
答。見品類足論文云。三世三言依事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言依十八界攝者。既出品類足論說故。設雖婆沙論何師意。更不可背此文。而婆沙論初師意言依一界一處一蘊攝者。言依與轉依。各別作論之意也。此師意。會品類足論文云。彼論應說言依一界一處一蘊所攝。而言十八界十二處所攝者。依展轉因。故作是說。謂語依名轉。名依義轉。義是言展轉依義中具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故。說者聽者。皆為義。是故。彼論依展轉因。說言依自性初師意。言依與展轉依。合名言依之時。言依十八界攝云事。自本所許。故今論中。述言依十八界攝之旨。全不可違婆沙論初師說。故光法師或同前師之義。更有何相違哉。但於寶法師解釋者。今論中。不分別言依與展轉依。只述言依十八界攝之旨。故任文相之顯釋此論同於後說歟。
問。光法師依正理論意。有漏法名見處故。如何釋之耶。進云。光法師釋云。依正理論四門廢立。一一切種。二一切時。三無差別。四堅執不動付四義中。無差別義。不可然。五見體性各別。行相亦異。何可有無差別義哉。是以。光法師釋無明不具無差別義云。以有獨頭相應差別。故言非無差別相例可同如何。
答。寶法師釋正理論而彼諸見相無差別之文云。不與自相煩惱及非隨眠相應故相無差別此釋意云。五見同是共相煩惱。唯迷理起。不迷事起。不與自相煩惱及非隨眠忿等隨惑相應。故有無差別義也獨頭無明。雖是共相煩惱相應無明之中。有與自相煩惱及忿等隨惑相應之類。故不具無差別義也。
問。譬喻者意。意識可緣眼等五根耶。答。不緣眼等五根也。兩方。若緣眼等五根者。別師異計非一准。何可定緣眼等五根哉。是以。婆沙論中。不緣之見。若依之爾者。見震旦人師解釋云。此論中譬喻宗。意識不緣五識境。唯緣十三如解釋者。譬喻者意。意識可緣眼等五根見如何。
答。披婆沙論(八十七)說尋譬喻義云。又說六識唯緣外境。不緣內根。亦不緣識任此文。彼師意。意識不緣眼等云事。甚分明也。但於人師意識不緣五識境。唯緣十三之釋者。是婆沙抄定判也。既背婆沙論說。更不可依用之。
重難云。譬喻者意云。意識不緣眼等五根者。彼師意。存眼等五根。全無能緣識歟。若無能緣識者。爭可知有眼等五根云事哉。
問。雲煙塵霧影光明闍八色可實有色耶。
答。可實有色也。兩方。若實有色者。見今論文云。顯色有四。青黃赤白。餘顯是此四色差別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中云。青等四種。是正顯色。雲等八種。是此差別任此等文。雲等八色。青等四色之上假立。不可有別體見。若依之爾者。二十種色中。別既立之。定知。是實有色云事如何。
答。廣勘俱舍。婆沙。正理。顯宗等諸論說。顯色列十二種之中。青黃赤白四色之處。別舉雲煙塵霧影光明闍八色。故實有色云事。是炳然也。便於今論餘顯是此四色差別之文。正理論雲等八種。是此差別之說者。光法師問答此疑云。問光等八色是四差別。寧非是假。解云。論其本色。但是青黃赤白四種。於此四中。隨義差別。立餘八名。各有實體。而是非假此釋意云。論其本色。唯是青黃赤白四色。餘雲煙塵霧影光明闍八色。皆雖此四色之差別。立雲等八色名畢。不見本為青等四色之邊。偏為雲等八色實體。故青等四色之外。別有雲等八色實體重難云。經部宗意云。受想思實有。餘心所法。思上假立。實無餘觸等心所。思上假立故。假立法無有實體。例彼思之。雲等八色。是青等四色差別。彼四色上假立之者。何可有實體哉。
答。經部宗意。思心所上假立餘觸等心所之時。猶談思心所分位之義。故思心所有實體。餘觸等心所。是假上法。無有實體也。雲等八色。青等四色差別云事。異此義門。雲等八色。本雖青等四色。別名雲等八色之上。全不與青等四色之外。別有雲等八色實體云也。
問。長短極微。可有別體耶。進云。光法師釋云。長短極微各有別體。付之。長短是相待法。於一法其義可不定。豈就各別極微。論長短實體哉。是以。光法師釋此事云。形長見短見長長短二色。相形不定之旨。此釋尤分明也。何況。見今論餘卷文云。然無極微。名為長等。故即多物如是安布差別相中。假立長等披正理論餘處文云。豈不已說。即形極微。如是安布。眼識所得。積集差別。假立長等加之。勘婆沙論處處之文。或云。五相待有。謂此彼岸長短事等。或云。應知極微是最細色。不可斷截破壞貫穿非長非短任此等論說。更不可云長短極微各有別體哉。
答。薩婆多宗意。廣談諸法實有之旨。二十種色中長短二色。定可實有。若自本無長短差別極微者。眾微聚集。長短二色。豈有別體哉。是以。見婆沙論文云。若一極微非長等形者。眾微聚集。亦應非長等形光法師長短極微。各有別體。相雜而住之定判。專順此等文理也。但於形長見短。形短見長之釋者。於一色聚。各別有長短極微。相雜而住之中。相形餘長色聚之時。見此色聚中。短色極微。不見長色極微。相形餘知色聚之時。見此色聚中。長極微。不見短色極微。若亦俱時相形長短色聚之時。竝見此色聚中長短二色全非一色由相形長短不定也。次今論餘卷。差別相中。假立長等之文者。光法師餘處釋此文云。經部復難若爾。此文述經部宗計。非有部實義何為疑難哉。次於正理論餘處積集差別假立長等之文者。長短極微。各別體之義。自宗本所談。專雖存此旨。為會通經部難。別顯假立長短也。故光法師餘處引此文畢云。准正理救意云。假長等意識所知。非五識了次於婆沙論應知極微是最細色非長非短之文者。光法師會此文云。婆沙論據別一微。是最細分。更不可折。非眼所見。言非長等。此論據見已去有實體類故。成長等故。故名長等次於婆沙論五相待有謂此彼岸長短事等之文者。就假立長短論之也。故光法師釋云。若泛明長短。亦能假實。若二十種色中。長短相對。以實剋實。若通約諸假聚相對辨長短。即以假對假。故婆沙第九。解諸有中。第三師云。五相待有謂此彼岸長短事等光法師既會通此等論文。後學更不可劬勞哉。
重難云。相形餘色聚之時。此色聚中。長色極微。相雜而住者。何不見之哉。相形餘短色聚之時。此色聚中。短色極微。相雜而住者。何不見之哉。
答。相形餘長色聚之時。此色聚中。短色極微。施作用故見之。雖長色極微相雜而住。不施作用故。不見之也。相形餘短色聚之時。此色聚中。長色極微。施作用故見之。雖色極微相雜而住。不施作用故不見之也。
重難云。見光法師第二釋云。又解可量已去名長。不可量者名短。世間形長。說為短者。於彼長中。假說為短。如於重中假說為輕此悉意長短極微無有別體見如何。
答。長短極微。各有別體。相雜而住之理。第二釋意同亦所存也。而初釋意云。形長色見短色極微。形短色見長色極微。第二釋意異之。可量色聚。長色極微。施作用故。名之長也。不可量色聚。短色極微。施作用故名之短色以實論之。長短極微。各有別體。相雜而住。成其可量色聚。長短極微。各有別體。相雜而住。成其不可量色聚也。
問。空一顯色。二十種色外歟。答。可二十種色之內也。兩方。若二十種色外者。見光法師解釋。判此空界色以明為體。述空一顯色以明色為體之旨。定知。空一顯色二十種色之內云事。若依之爾者。披今論文云。有餘師說。空一顯色。第二十一婆沙論中。或云。有說色處有二十一。謂前二十及空一顯色或(七十五)云。復有說。此有二十一。謂前二十種。加空一顯色任此等論說。空一顯色。可二十種色之外見如何。
答。空界色以影光明闍四色為體。空一顯色以空界色中明色為體故二十種色之內云事。炳然也。故見光法師解釋。或云。問。空一顯色以何為體云。以空界色為體。故正理論第一云。有說色有二十一種。空一顯色第二十一。此即空界色之差別或云。問。空一顯色即是空界色。是光影明闍。未知空一顯色。於光影明闍中以何為體。解云。若據一即以光影時闇為體若據別相。即四色不定。一顯色是空界色者。此空界色以明為體既云此即空界色之差別。亦述此空界色以明為體。故空一顯色二十種之內云事。誰可疑之哉。但於今論等中。有餘師意。二十種色之外。別舉空一顯色云難者。光法師釋云。由斯理證。定知是明。故此明色。即是青黃赤白差別。若作斯釋。空一顯色。餘師所說。正義無違。然別說者。為顯差別。又解。是不正義。以別說故。雖說空一顯色。是空界色。然別有體。正理不破。前解為勝初釋意云。空一顯色。是空界色之一分。明色為體此明色即青黃赤白四色差別。二十種色之內故雖餘師所說正義意無違然二十種色之外。別說為第二十一者。為顯差別光法師自判正理。破前解為勝。以初解為正釋。故任然別說者為顯差別之文。可會通今論等中。二十種色之外。別舉空一顯色之說也。空一顯色。二十種色之外。別有其體。云第二釋既為不正釋。故正釋意。空一顯色。二一種色之內云事。甚分明者歟。
重難云。見光法師解釋云。若依識身十一。婆沙十三。正理三十四。第一句中。更加空一顯色。此非正義。以別說故。或是正義。空一顯色。若據本色青等色攝。若據末色明色所攝。竝如前解。然別說者。為顯差別初釋意。識身足論十一。婆沙論十三。正理論三十四中。有顯無形之類。青黃赤白。影光明闍之外。舉空一顯色之文。云此非正義。若爾。此釋意。空一顯色。可二十種色之外見如何。
答。初釋意。空一顯色。二十種色之外。別有其體云故。准次上正理不破。前解為勝之決判思之。定可不正釋。以或是正義云第二釋。可為正釋也。但於此處不判二釋正不者。上段既判正不畢。故此處讓上。略不判正不也。有何由至此處。此釋忽可為正釋哉。其道理甚不可得故也。
問。光法師解釋中云。此空一顯色。即是彼青黃赤白爾者離影光明闍外。可有別體耶。答。光法師述此事作二解釋。若依初釋意者。離影光明闍之外。可有別體也。若依第二釋意者。離影光明闍之外。不可有別體也。兩方。若有別體者。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中云。青等四種是正顯色。雲等八種。是此差別如此文者。離影光明闍之外。無離質青黃赤白見。若依之爾者。披光法師解釋。問准論文。此空界色。以光影光明闍為體。如何乃說青黃赤白。答若妙高四邊。離質青等亦是空界。問答起盡無諍。離影光明闍之外。可有離質青黃赤白見如何。
答。先聊簡光法師一段解釋。次可會申今疑問也。見光法師解釋。初舉問難云。問若以空界色為體者。何故識身足論第十一云空一顯色。此即如彼青黃赤白。准彼論文。即以青黃赤白為體此問意云。空一顯色若以空界色為體者。可違識身足論。空一顯色。此即如彼青黃赤白之文意。空一顯色即以青黃赤白四色為體見故次答此問作二解釋。初釋云。解云。彼論言如彼青黃赤白者。謂妙高山四邊空中各現一色。名空界色。如之言似。此空一顯色。似彼青黃赤白。非即是也此釋意云。四州空中。所現空一顯色。須彌山四寶錟故。是明色攝。非青黃赤白四色攝。識身足論。此即如彼青黃赤白之如言似義也。空一顯色。似彼青黃赤白故。云如非即是也此釋意。四州空中所現空一顯色是明色攝。非青等四色攝。故青等四色中。無離質之類云也。下段引正理論三十四有一說意。第一准顯無形句中。唯說影光明闍之師義云。此師意說。青黃赤白無有離形。俱句所攝。非初句攝。此即意別准下釋趣。思上文意。此初釋意。以正理論此師說存正義。以此文為證據。青等四色中。無離形之類。故空一顯色是明色攝。非青等四色攝依此釋意。會今論中。第一有顯無形句。影光明闍之外。舉青黃赤白之文者。可云生顯智強勝故。影光明闍之外。別舉青等四色也。故光法師釋此文云。理實無有離形青等。而言青等有顯無形。據生顯智偏強勝說。如雜染絹雖亦有形。以顯雜生。生顯智強。故初句攝(初釋旨趣概如此)第二釋云。或可如之言。是此空一顯色。即是彼青黃赤白此釋意云。四州空中。所現空一顯色。即是青黃赤白色攝。故識身足論。此即如彼青黃赤白之如言是義也此釋意。四州空中。所現空一顯色。即是青等四色攝。故青等四色中。有離質之類云也(第二釋意其趣如此)次就此第二釋重舉問難云。問准諸論文。此空界色。以光影明闍為體。如何乃說青黃赤白第二釋意云。空一顯色。即是青等四色攝云故。就此釋致今疑也。次答此問。亦用二釋。初釋云。解云青黃赤白。有其二類。若即質青等。非空界色。若妙高四邊。離質青等。亦是空界此釋意云。即質青等四色。非空界色。妙高山四邊。空中所現。空一顯色中。有離質青等四色攝之類。亦有明色攝之類此釋意。空一顯色中。離影光明闍之外。有離質青等四色攝之類云也(初釋旨大概如此)第二釋云。又解。此空界色。雖以光影明闍為體。然彼光影明闍。若據正顯。隨其所應。亦是青黃赤白所攝。故正理云。青等四種。是正顯色。雲等八種。是此差別(已上論文)若言青等。據本以說。若言光等。據末以說。各據一義。竝不相違此釋意云。空一顯色。若據本云之。青等四色攝。若據末論之明色攝故。四州空中。所現離質青等四色。據末云之。即是明色攝。故離影光明闍之外。無離質青等四色。故空界色。或云影光明闍之外。無離質青等四色。故空界色。或云影光明闍為體。或云青等四色為體。各據一義。竝不相違。(為言第二釋意其趣如此)今論義者。就此二釋中。初釋意疑之也。成初釋意。會其疑者。見今論文。述於色處中。顯形二色相對四句分別云。或有色處有顯無形。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闍。出第一有顯無形句。影光明闍之外。舉青黃赤白。故離影光明闍之外。可有離質青等四色。故以此文為證據。空一顯色中。離影光明闍之外。有離質青等四色之旨釋成也。故光法師釋此文。作二釋之中。第二釋云。又解四洲空中所現顯色青黃赤白。唯顯無形。或可天中青黃赤白四種寶地。如光明等有顯無形。故初句攝。若作此解。形俱顯色。及顯新生。皆俱句攝此第二釋意。當離影光明闍之外。有離質青等四色初釋意也。但於光法師所引正理論。青等四種是正顯色。雲等八種是此差別之文者。從多分說也。離影光明闍之外。自有離質青等四色云事。更非所遮歟。
重難云。見光法師定判。釋識身十一。婆沙十三。正理三十四。第一唯顯無形句中。更加空一顯色之文云。或是正義。空一顯色。若據本色青等色攝。若據末色。明色所攝。竝如前解。然別說者。為顯差別如此釋者。離明色之外。無離質青等四色如何。
答。此且依上第二釋意。述第一唯顯無形句中。更加空一顯色。正義無違之旨也。若依初釋意者可云空一顯色。是青黃赤白。及明色攝。故正義無違也。
重難云。空一顯色。其相可一准。若離明色之外。離質青等四色為體者。何云亦有明色攝之類哉。
答。空一顯色。其相可了准。若離明色之外。離質青等四色。攝之類。或有明色攝之類也。
又尋云。離影光明闍之外。無離質青等四色云。第二釋意。如何可會論中第一有顯無形句。影光明闍之外。舉青黃赤白之文哉。
答。依第二釋意。會此文者。離影光明闍之外。雖無離質青等四色。即質青等四色中。有生顯智強勝之類故。影光明闍之外。別舉青黃赤白可云也。
私云。離影光明闍之處。離質青等四色有無事。本抄委細被記之。可引見之。
問。光法師引正理論一說意。唯顯無形句中。唯說影光明闍文。作二解釋。爾者。初釋意今此師說。可正義耶。答。可正義也。
兩方。若正義者。見光法師初釋云。此師意說。青黃赤白。無有離形。俱句所攝。非初句攝。此即意別而次上解釋中云。四洲空中所現顯色青黃赤白。唯顯無形准次上釋。思此師意。定知。非正義之事。若依之爾者。見光法師第二釋云。此非正義。諸論皆說青黃赤白。初句攝故第二釋意。既云此非正義。初釋意異之。尤可云正義哉。
答。見光法師一段上文。大段作二解釋。初釋意云。四洲空中所現空一顯色。須彌山四實錟故。是明色攝。非青黃赤白四色攝。識身足論。此即如彼青黃赤白之如方似義也第二釋意云。四州空中所現空一顯色。即是青黃赤白四色攝。故識身足論此即如彼青黃赤白之如言是義也而此師意說。青黃赤白無有離形。俱句攝非初句收。此即意別之釋。述如言似義也云初釋意。依此釋意者。以正理論。唯顯無形句中。唯說影光明闍之師義。可為正義也。但此釋意。會今論。或有色處有顯無形。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闍之文者。任理實無有離形青等。而言青等有顯無形。據生顯智偏強勝說。如新染絹雖亦有形以顯雜生。生顯智強。故初句攝之釋。可會通之也。又解。四州空中所現顯色青黃赤白。唯顯無形句中。唯說影光明闍之師義。可為不正義也。一段前後。處處之中。多述各別釋意。何以彼此解釋相違。致其疑哉。□□師云。光法師此師意說。青黃赤白無離形。俱句所攝。非初句收。此即意別之釋意。以今論中所顯無形句。舉青黃赤白影光明闍之文。可云不正義也尤雖可依用此義。今且存別義畢。
問。婆沙論意。空界可無顯無形色耶。答。正義意。可非無顯無形色也。兩方。若無顯無形色者。空界色以影光明闍四色為體何云無顯無形色哉。若依之爾者。見婆沙論處處之文或(七十五)云。或有色無顯無形。謂除前相。即空界色或(百二十二)云。顯形俱不可了者。謂空界色任此等文。空界色。可無顯無形色見如何。
答。說一切有部意。空界色以影光明闍四色為體定。而見婆沙論處處之文。有顯無形色中。舉影光明闍。故空界色。是有顯無形色云事。甚炳然也。故見婆沙論一處文云。如是諸色或有顯故可知。非形故。謂青黃赤百影光明闍。及空一顯色。或有形故可知。非顯故。謂身表業。或有顯形故可知。謂餘十二種色。若非顯形故可知者。無表任此文。色處中。無無顯無形之類云事。亦分明也。但於婆沙論或有色無顯無形謂除前相。即空界色之文者。此述有說意。即可不正義也。故光明師釋云。若依婆沙論十五。有一說。空界色第四句。此非正義。諸論皆說。顯色攝故寶法師釋云。婆沙七十五。一師云。二十色內八有顯無形。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闍。餘十二色。有顯有形。此師意說。有形必有顯。自有顯無形。有一師四句。與此論同。第四句取空界色。非形非顯以恒被明闍覆故。此之四句。非是正義。正義空界。明闍為體。理合是顯非形婆沙論。顯形俱不了者。謂空界色之文。准此等非形婆沙論顯形俱不了者。誼空界色之文。准此等釋思之。同可不正義也。
重難云。識身足論中云。無顯無形者。謂若諸色無顯無形。可有無顯無形色見。豈非空界色哉。
答。見識身足論文云。有顯無形者。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闍。空一顯色。有顯無形色中。既列空一顯色。故空界色。是有顯無形色。非無形色云事。分明也。但於無形者謂若諸色無顯無形之文者。識身足論意。就十一種色。述有顯無形等四句分別故。指五根四境及無表色。為無顯無形色也。故光法師釋云。若依識身十一意說。說五根四境及無表色。為第四句。故彼論云。無顯無形者。謂若諸色。無顯無形。識身論意。據十一種色。四句分別。此於正義。亦不相違。
又尋云。婆沙論有說意。空界色無顯無形者。以何為體哉。若以影光明闍為體者。定可有顯無形。何云無顯無形哉。
答。婆沙論一師意。雖空界色影光明闍為體。異十二顯色之中。影光明闍。彼影光明被覆障不明了故。云無顯無形歟。
問。光法師意。無執受大種煙聲中。可有有情名聲耶。進云。光法師釋云。無執受中。得有有情名聲付之。既以無執受大種為因。何可有有情名聲哉。是以。見今論文。當卷云有情名聲。謂語表業。餘處述散依。等流性。有受異大生。散無表能造大種。是有執受異畢。判餘義皆與散無表同。表業能造大種同散無表能造大種。明知。語表業能造大種。是有執受云事。若爾。無執受中。得有有情名聲之釋。豈不背今論餘處定判哉。
答。光法師意。無執受大種為因聲中。有有情名聲云事。源任婆沙五事兩論所說。故光法師引婆沙論聲處有八種。謂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此各有二。謂有情名聲。非有情名聲之文畢。問無執受中。如何得有有情名聲。答之引入阿毘達磨論。聲有二種。謂有執受。及無執受大種為因有差別故後聲中化語聲。名有情名聲。餘聲名非有情名聲之文畢云。彼論既說。後無執受聲中。化語聲是有情名聲。明知。無執受中。得有有情名聲無執受大種為因聲中。有有情名聲云事。引婆沙五事兩論所說釋成之旨。炳然也。但於無執受大種為因。不可名有情名聲云難者。化人語聲。故雖無執受大種為因。名令起有詮表。故亦名有情名聲。有何相違哉。次於今論餘處。餘義皆與散無表同之文者。光法師以婆沙論中。化語是業云。初師說為正云釋意。會此文云。若作前解。釋後證言同散無表者。據非化語業。若據化語業。即用無執受大種為因既有會通解釋。何背餘處論文哉。
問。寶法師引入阿毘達磨論說云。化語聲名有情名聲爾者。正義歟。答。寶法師釋。然非正義也。兩方。若正義者。寶法師引婆沙論聲處有八種。諸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此各有二。有情名聲非有情名聲之文畢云。。此師與八阿毘達磨意同。然非正義。如解釋者。入阿毘達磨論今文非正義見。若依之爾者。寶法師會今論等與入阿毘達磨論相違云。各依一義故不同也既云各依一義。知。入阿毘達磨論。化語聲名有情名聲之文。與今論等說。遂不相違。亦可正義。
答。寶法師意。存有情名聲。必有執受大種所造。故入阿毘達磨論中。化語聲。名有情名聲之文。非正義得意也。其故見今論文。當卷云有情名聲。謂語表業。餘處述散依等流性。受異大生。散無能造大種。是有執受定畢。判餘義皆與散無表同。表業能造大種同散無表能造大種。故語表業。能造大種。是有執受云事。分明也。加之。正理論云。此聲八種。謂有執受。或無執受大種為因。及有情數。非有情數。差別有四。有執受大種為因聲。即是有情數聲見。故准此今論。正理兩論之文思之。婆沙論云。聲處有八種。謂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此各有二。謂有情名聲。非有情名聲。入阿毘達磨論云。聲有二種。謂有執受及無執受在種為因有差別故後聲中。化語聲。名有情名。餘聲名非有情名。無執受大種為因聲中。有有情名聲云義。非正義故寶法師引今文畢云。此師與入阿毘達磨意同。然非正義。正理此兩文。不用此義也。但於寶法師。各依一義。故不同也之釋者。述彼兩說意。不同之由許也。不云竝不相違者。何為疑難哉。重意云。今論并正理論意述化人語聲。無能得得故。非有情名聲之旨。婆沙論一師。并入阿毘達磨論意。存化人語聲。由有情心發故。名有情名聲之義。故云各依一義也。今此二義之中。化人語聲。無能得得故。非有情名聲云義。寶法師存應道理故化人語聲。由有情心發。名有情名聲云義。非正義判也。
問。寶法師意。能化人可成就離質化人語聲耶。進云。寶法師釋既非有情無得得也。不成就之云也。付之。化語聲。名有情名聲者。於入阿毘達磨論說。能化人何不成就之哉。是以。婆沙論(百三十二)中。出成就欲色界繫所造色之類云。若生色界。作欲界化發欲界語此文無諍。能化人。可成就化人語聲見。設雖離質化人語聲。寧不成就之哉。依之。光法師引此文畢云。以此准知。成就化語加之。廣勘婆沙論一部之始末。未見能化人不成就化人語聲云文。寶法師解釋。依憑在何處哉。
答。寶法師意。離質化人語聲。非有情數法。故化人不成就之云也。故勘寶法師處處解釋。當卷云。問既非是業。有得得不。答。既非有情無得得也。問。如何得知化聲無得。答。一准正理論云。非執受大種為因聲。與非有情數聲。無寬狹故。化人同許非執受故。故知。不成就也。二准婆沙評家義。及此論下文。色界身作欲界化。所化香味。如莊嚴具。尚不成就。如何離質化語。得成就耶餘處或云。化人語等。既無有得。故知非業或引光法師。婆沙既言。若生色界作欲界。發欲界語。成就欲界大種。及所造色不別簡。明知。異界化。若化自身。若化他身。色觸二種。皆悉成就。義准應知。若即身化。若離身化。亦皆成就。或可。若即身化。即成就。若離身化。即不成就。婆沙言成就者。據即身化。雖有兩解。前解為勝之釋畢云。今詳二釋。前解為非。若別化人。有成就得。不應道理。諸有為法。住現在世。有成就得。必是有情。說別化人。為有情法。不應理故。住現在世。色觸二境。若是有情。住散心位。無非執受諸化人語聲。應是執受大種所發。又婆沙評家云。自身化。如莊嚴具。而不成就。況異身化。而成就也。以此證知。前解為異此等解釋中。能化人。不成就離質化人語聲之旨。立道理引證據。委悉釋成之。其意炳然也。但於入阿毘達磨論。化語聲。名有情名聲之文者。寶法師釋。此師異入阿毘達磨意同。然非正義不依用之也。次於婆沙論。若生色界。作欲界化心發欲界語。故作是說。非謂此是離質化人所發語也。所以得知。身生色界。作欲界化。一說不化香味。一說化而不成就。如莊嚴具。離質化人語既更疎遠身莊嚴具。如何說語有成就義。餘如前說次於光法師以此准知。成就化語之釋者。兩師所存。其意各別。故寶法師意。不依用此釋也。故寶法師破此釋云。此不成證通異解故。前引文證。化人無得文。是決定。此文容有兩釋。故不成證次於婆沙論一部中。無能化人語聲之文云難者。寶法師會此疑云。此不在疑。故不別說。即是人總不成就。無情法中此已說故。故不別說。如不別說一樹一石等名不成就。又如說髮毛爪等非執受者。非有情數。無得得故。此物親於離質化人。尚不成就。如何離質化語。須更別說處處之文。一一之疑。寶法師即會通之。後學更不可劬勞歟。
問。口外語聲。可名業耶。進云。光法師釋云。口內者。是語亦業。出口者。是語非業付之。設雖口外語業。何不名業哉何況。
光法師初釋意。述化語是業之旨。以婆沙論。有作是說。彼是語業。由心發故。云前師義為正判。而化人所發語。定可口外聲。此釋意。豈非口外語聲名業哉。
答。口外語業。非業云事。非光法師私解釋。源依正理論文。故見光法師解釋云。又問。語皆業不。解云。口內者。是語亦業。出口者。是語非業。故正理六十。解發語風中云。此居口內名語亦業。流出外時。但名為語。又以此文。亦可證有離質聲也尋解釋所引。勘正理論文。一字無替所引之言。顯意論文全亦同之。就此文案其意。口外語聲。非有情數法。故不名業也。但於光法師化語是業云釋者。若依此釋意。會正理論文者。就非化語論之可云也。重意云。約口內外。分別是業非業。就自身語釋之。所謂口內語聲。是有執受大種因聲。有情數法故名為業。以口內語聲為緣。別所發生。口外語聲。是無執受大種因聲。非情數法故。不名業也。如寶法師餘處釋。准此出身非出入息。非有情故也。化人語聲。實是口外語聲也。然而化主口內語故。屬化主口內分且云業名許也。約化人口內口外。不分別是業非業歟。
問。雜心論意。有執受無執受大種合生聲歟。
進云。光法師敘雜心論師義云。許內外兩具四大合住一聲付之。依光法師解釋。披雜心論所說。未見有執受無執受大種合生一聲之文。光法師解釋依憑。在何處哉。何況。見法救所造論說。述語手等聲有執受大種為因。風林等聲無執受大種為因之旨。若爾。光法師今解釋。有違文無證據哉。
答。勘雜心論文。於聲入出因受四大聲。因不受四大聲。因俱聲。三類之中云。因俱聲者。謂擊鼓吹貝。因緣發聲有執受無執受大種合生一聲云事。此文既分明也。故光法師釋有說有聲通有執受及無執受大種為因。如手鼓等合所生聲之論文云。此敘雜心論師義。許內外兩具四大合生一聲名因俱聲。既得依憑於雜心論說。故解釋指。更無其過。雜心論中。無有執受無執受大種合生一聲之文云疑。恐不見雜心論今文歟。何況。以今此有說。釋雜心論師義。不限光法師解釋。寶法師亦釋此雜心師說。兩師一同之定判。何有所謬哉。但於法救所造論說者。是五事論說歟。雜心五事兩論。同人所造云事。甚以難測。設亦雖同人所造。語手等聲。有執受大種為因。風林等聲。無執受大種為因云事。諸論一同之定判也。雜心論意。即可存此理。故今疑難之趣。旁非相違歟。
問。輕重極微可有別體耶。答。可有別體也。兩方。若有別體者。見論文述於色界中有重觸云。彼界衣服別不可稱。聚則可稱如此文者。不可有別體見。若依之爾者。長短極微。既有別體。輕重極微。寧無別體哉。
答。薩婆多宗意。廣談諸法實有之旨。十一種觸中。輕重二觸。定可有別體也。故見今論文云。觸有十一。謂四大種。滑性澁性重性輕性及冷飢渴光法師釋此文云。滑等四種。顯別有體。不同經部。故各言性法蘊第十亦此論。然婆沙十三。七所造觸。皆有性字。言性者。據體性說。一切諸法。皆有自性故任此等文理。輕重極微。各有別體云事。更不可疑之。但於今論彼界衣服別不可稱聚則可稱之文者。雖一衣服。輕重極微。相雜而住。多具衣服。輕重極微。相雜而住。一依別住之時。輕觸極微。施作用。多衣積聚之時。重觸極微。施作用。故如此云也。
問。頌文云亂心無心等爾者。光法師依正理論意。如何釋亂不亂心相耶。進云。光法師云。若依正理。不善無記。名亂心。善心名不亂。釋稍不同付之。以道理思之。望不善無表之時。以善心名亂心。以不善心可名不亂心也。依之今論意。即存此旨。正理論意。何偏可定不善心名亂心。善心名不亂心哉。是以。寶法師正理論。同今論說之旨。釋成如何。
答。見正理論文云。不善無記名亂心。餘心名不亂光法師若依正理。不善無記名亂心。善心名不亂心之釋。既任正理論說。何致疑殆哉。但於望不善無表之時。以善心名亂心。以不善心。可名不亂心。云難者。今論意。云亂心者。謂此餘心。存此義門。即與無表其性相違。名為亂心。其性不相違。名不亂心也。故光法師釋今論文云。以三性心。望善惡無表。明亂不亂。若異性相望名亂。以異性故。若同性相望。名不亂以同性故。謂此善無表。餘不善無記。名為亂心。即以自善心。名不亂。謂此不善無表。餘善無記。名為亂心。即以自不善心。名不亂心。是即善不善心。通亂不亂。無記唯名亂。自無無表故正理論意異之。不善無記心。不與見相應故。名為亂心。善心是與正見相應故。名為亂心也。次於寶法師解釋者。以正理論文。強欲令同今論意。故會之云正理論云。不善無記名亂心。餘心名不亂者。就善無表說也也。然而正理論中。唯就善無表。明亂心相。既非盡理。故光法師解釋。能順正理論說也。
問。無表中。可有唯一剎那類耶。進云。光法師所引。入阿毘達磨論云。亦有無表唯一剎那付之。今論中。說無表相似相續說名隨流如此文者。無表中。不可有唯一剎那之類見如何。
答。正理論中。難今論相似相續。說名隨流之文云。非初剎那可名相續。而有大過之失。是故。決定初念無表。不入所說相中光法師俄俱舍師救云。言相續者。或以前續後如初無表。或以後續前。如後無表。或續前續後。如中間無表。故初及後。皆名相續。設有無表唯一剎那。相續類故。亦名相續。如乳如薪故。入阿毘達磨云。亦有無表唯一剎那。依總種類。故說相續解釋既會疑難之文。末不更不可致劬勞歟。
尋云。何無表中。有唯一剎那之類哉。
答。別解脫靜慮無漏三種表中。難有唯一剎那之類歟。處中無表。勢力微劣。捨緣是多。其中可有唯一剎那之類歟。但別解脫戒得戒。次念捨緣出來有唯一剎那之類。何強遮之哉。又一念間。入有漏定。入無漏定。即出定事。以何文理。全不許之哉。故別解脫靜慮。無漏三種無表中。此類有無。頗以難測。處中無表中。決定可有唯一剎那之類歟。
問。光法師意。現在世可有獨住極微耶。
進云。光法師引正理論云。有說亦有獨住極微付之。八事俱生隨一不減者。薩婆多宗之性相也。何云現在世有獨住極微哉。
答。見今論文云無一極微各處而住。眾微聚集。變礙義成。現在世無獨住極微定。正理論初說。其意亦同之。故正理論云。無一極微獨住積集住故。變礙義成而今光法師所引之文者。彼論第二有說義也。故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云。有說亦有獨住極微。然能變礙而不發識。依緣要積集故。如立極微。雖無方分亦無觸對。而許極微有礙有對有障用。故應知變礙義孌亦如是此義意。實違八事俱生隨一不減之理故。可云不正義也。例如今餘處中。云有說在色唯化二處之義。違欲界八微必不相離之理。故判不正義也。
問。過未二世。可有獨住極微耶。答。不可有獨住極微也。兩方。若有獨住極微者。設雖過未二世。不可有眾微離散之義。若許此義者。寧同外道宗計也。若依之爾者。光法師釋今論過去未來應不名色之文云。現在眾微為礙義可成。過未眾微散應不名為色如此釋者。過未二世。可有獨住極微見如何。
答。任有部宗義。案極微相狀。於未來世眾微離散。至現在世。初令聚集。過去落謝。還亦獨住云事。其道理甚不可得。故過未二世。不可有獨住極微云事。必然也。但於光法師過未眾微散應不名為色之釋者。現在正作用位。變礙之義是顯。故云眾微集。過未已當作用位。變礙之義不顯。故云眾微散也。非云過未二世。實有獨住極微歟。
問。經部宗意。可界處實有耶。進云。光法師釋云。然經部師處假界實付之。十二處者。六根六境也。十八界中。既有六根六境。彼若實有者。此何假立哉。依之光法師餘處解釋中。述經部宗義云。現十二處八處實有。四處少分實有。少分實無如何。
答。光法師當卷定判。餘處解釋。廢立是異。旨趣亦別也。當卷釋意。就三科廢立。論其假實義之時。十八界廢立。各別開立色心自性施設之。故為實義門。十二處廢立。合十八界中六識界。施設之。故為假立門。五蘊廢立。隨其所應。合十八界十二處。施設之故。亦為假立門也。故光法師釋云。經部所立。蘊處。是假唯界是實然經部師處假界實之釋。即述此意也。餘處釋意。就十二處法體。明其假實。故云八處實有四處少分實有少分實無也。若爾。兩處解釋。各述一門歟。
問。光法師答行解行相為約何者說名能緣。問。作五解釋。爾者。初釋意。如何釋之耶。
進云光法師釋云。據行相說非據行解付之。行相者。名心心所對境之時。心心所上所緣境影像顯現。寧約之立能緣稱哉。行解者。名心心所緣慮作用差別。專望之可名能緣也。何釋據行相說。非據行解哉。
答。見光法師初釋云。據行相說。非據行解。謂彼心等對境之時。有影像現。據此義邊。名為能緣。境名所緣。以心心所緣境之時。非如燈焰舒光至境。亦非如鉗桿取彼物。據影現義。名能所緣據行相。名能緣之旨。解釋意頗炳然也。但於據行解可名能緣云難者。光法師自問意也。即答此問云。行解或正或邪。於境不定。行相理定。故約此明此釋意云。何解者。心心所緣慮作用差別故。對境之時。或正任境。或邪不境。其義不定故。由之不立能緣稱。行相者。心心所對所緣境之時。心心所上所緣境。影像顯現之義。故緣色之時。色影像顯現。緣之時。心影像顯現。其相決然。無不定故約之專能緣名。
  問。尊者法救意。可許無表色耶。答不許無表色有實體也。兩方。許無表色者。見寶法師解釋。云此師不說有對色如此釋者。不許無表色若依之爾者。法處所攝色者。源出阿含經說。設雖尊者法救意。何可違經說哉。是以。光法師釋大德法救。復作是言。五根所取。名麁色。所餘名細色之論文云。五根所取五境名麁色。所餘五根無表名細色此釋無諍。可許無表色見。加之。披法救所造論。尋彼師所立義。雜心論云。十種謂色入及無作假色。是分別色陰。牟尼之所說五事論云。律義所攝無表。復有四種任此等論說。許無表色云事。炳然也如何。
答。尊者法救意。存無表色。是假立法。無有實體也。故見寶法師解釋。上引婆沙論(七十四)故此尊者法救亦言。諸所有色。皆五識身所依所緣。如何是色非五識身所依所緣之文畢。下釋今論大德法救復作是言。五根所取名麁色。所餘名細色之文云。此師不說有無對色。如前引婆沙文。五根所取。名麁色者。即是五境名麁。所餘名細者。即是五根非無表也加之。勘婆沙論文云。尊者法救。說離大種別有造色。說心所法非即是心。然說色中。二非實有。謂所造觸。及法處色。立蘊處界。如對法宗任此等定判。尊者法救意。不許無表色有實體云事。尤分明也。但於阿含經說者。尊者法救意。雖不許無表色有實體。談假立義邊故。全無相違。次於光法師所餘五根無表名細色之釋者。是亦就假立義邊。細色之中。舉無表色也。非云實有色許之。何為違文哉。次於雜心五事兩論所說者。彼亦就假立分際談也。何況。雜心論既云無作假色。還為答之潤色歟。就中婆沙論中所舉法救。與雜心論主法救。定可為別人。時代遙隔。義通釋異故也。若爾。雜論論文。旁非疑難五事論說。准可思之。
問。薩婆多宗意。有為法體可生滅耶。答。雖有二義。暫可存生滅云義也。兩方。若生滅者。薩婆多宗意。述三世實有之義。若有為法體生滅者。何可談三世實有之旨哉。是以。見婆沙論處處文。或(三十一)我說諸因。以作用為果。非以實體為果。又說諸果以作用為因。非以實體為因。諸法實體。恒無轉變。非因果故或(三十九)云。若依自體轉變說者。應言諸行無有轉變。以彼自體無改易故任此等論文。有為法體。三世恒有。無有生滅轉變之義歟。加之。見光法師餘處解釋。或釋是能生長彼作用義之論文云。法體先有。不可言生。但能生長彼作用義或釋法若有此應是有為之論文。此宗諸法。體皆本有。四相於法。但望用說。非據體論寶法師餘處解釋中云。心心所法。先有體性。由十二處。令行世取果。名為作用圓暉法師餘處解釋中云。依薩婆多宗。法體先有。不可言生。但生其用耳有為法體。不生滅云事。此等解釋。亦分明也。若依之爾者。立有為名由法體生滅之義。若法體不生滅者。與無為法。有何差別哉。是以。光法師解釋中云。體非常故。用亦非常如何。
答。有為法體生滅有無者。上古明匠猶未決。下愚末學輒雖定。深思道理。廣勘諸文可存有為法體生滅云義也。其故立有為名。由造作遷流之義。若法體不生滅者。豈名有為哉。與無為法。有何差異耶。是以。見婆沙論處處之文。或(三十九)答諸有為法。生時為體是生法故生。為與生相。合故生耶之問云。應作是說。體是生法故生。答者有為法滅時。為體是無常法故滅。為與無常相合故滅耶之問。應作是說。體是無常法故滅畢。評家指此說云。應知此中初說為善或(百八十三)釋發智論。諸生何世攝。答未來。諸滅何世攝。答。現在之文云。復次為止執有為法。唯轉變隱顯。而無體生滅。今說未來生。現在滅故。即顯有為法非但轉變而實有生滅。故作斯論有為法體生滅云事。論文尤分明也。加之見光法師處處解釋。當卷釋若許作用異法體者。可有此失。然無有異故。不應言有此過失之論文云。體非常故。用亦非常有為法體生滅云事。此釋亦分明也。第一餘處之中。或釋此有為法。亦名世路。已行正行當行性故。或為無常。所吞食故之論文云。無常四相。是能吞食。諸有為法。是所吞食。此所吞食。是可破壞。故名世。是無常所依。故名路。即世名路持業釋也若有為法體。不生滅者。何云諸有為法是所吞食哉。或第二釋若於彼法此有功能。即說彼為此法境界。心心所法執彼而起。彼於心等名為所緣之論文云。又解。礙體義邊名所緣有對。礙用義邊名境界有對所緣有對者。名心心所託自所緣境界現起。若心心所法體不生滅者。寧有礙體之義哉。何況。圓暉法師餘處解釋中云。謂相法體。令是有為若許相法體者。豈不云生滅哉。准此等文理。有為法體生滅云事。誰可疑之哉。但於薩婆宗意談三世實有之旨云難者。是實難義也。云法體恒有。談其性非常。倩案其意。尤以難思。經部師難許體恒有。說性非常。如是義言。所未曾有。即此意也。誠會之者。有為法體。遷流三世之時。其性實雖生滅。不如其用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故云三世體恒有也。次於婆沙論諸實體恒有轉變之文者。云我說作用。以為因果(光取今文意所引之言也)作用雖為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於其體者。無此義故。如此云也對我說作用。以為因果。云諸法實體。恒無轉變。此旨自炳然也。光法師。法體先有體性之釋。圓暉法師法體先有不可言生之釋。會通亦同云。有為法體。雖遷流三世。不如其用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故諸師同述法體先有之旨也。非謂其法體實不生滅歟。次於婆沙論應言諸行無有轉變之文者。色。色自性。不轉心。心。心自性。不轉色。故如此云也。以生自體無改易故之文。此旨實分明也。
重難云。見婆沙論處處文。或答若未來世。無同類因及遍行因。過現乃有。則應無因而有因。亦應無果而有果。如是便壞三世有宗之問云。若許亦無失。約位非體。以和合作用。位果非體。然位與體。非即非離。體雖恒有。而位非恒故同類因。及遍行因。本無今有。亦無有失(三十一)或釋發智論云何無常滅。答諸行散壞破沒已退之文云。諸有為法。自性恒有。由生相故。有作用起。由滅相故。無復作用。名為散壞破沒已退體雖恒有。而位非恒之文。諸有為法。自性恒有之言。有為法體。不生滅見。
加之南寺護命僧正研神章中舉或云有為法體生滅或云有為法體不生滅或云有為法體不滅之二傳畢。自述本義云。今述本聞不必當用。有為法體無生滅。恒在不斷。是此本義代至像末。人失本義。不可得悲也先德決判。誰不依用哉。
答。有為法體生滅云事。道理證文。前重成之畢。重勘諸師解釋。嘉祥大師十二門論下疏。或答有為法體是生故生。為與生合故生之問云。體是生。但要由生相顯發。如闍中雖有瓶。要須燈顯發。不說燈生。彼亦如是或答法體本無生滅。而假四相生耶云問。法體本有生滅性。但假四相。發動之耳。
問。頌文云。彼體。語或。名。此色。行蘊攝爾者。光法師意。今此二說。其意可同耶。答。其意可不同也。兩方。若其意者。既云彼體語或名。亦述此色行蘊攝。今此二說。其意豈可同也。若依之爾者。披光法師解釋云。若約逗機說法。以聲為體。若據詮法。以名句文為體如此釋者。今此二說。其意不相違見如何。
答。述佛教體。諸師意異。或依逗機說法之邊。云以聲為體。或依詮法顯宗之門。云以名句為體。故見光法師解釋云。此中教體。兩說不同。自古諸德出教體。或有以聲為體。或有以名句文為體。或具合二種。若約逗機說法。以聲為體。若據詮法。以名句文為體所以諸論。於教體中。皆有兩說不同。今依新譯婆沙。以此論初說為正。故婆沙一百二十六云。問。如是佛教。以何為體。乃是語業。為是名等。答。應作是說。語業為體。有說佛教名等等為體○如是說者。語業為體。佛意所說。他所聞故婆沙論中。既舉二師異說。評家意判。存語業為體之義。今此二說。其意若同者。何判二說正不出評家實義哉。故知。今此二說。其意是異云事。而依光法師今解釋。致二說意不相違云疑。難勢之趣。還不得其意者歟。
問。光法師釋八萬四千法蘊量。舉三毒等分四人。爾者。等分言。唯限末後一人歟。答。可通前三人也。兩方。若唯限末後一人者。見光法師解釋。上舉多貪多嗔等五類。下出三毒等分四人。若等分之言。唯限末後一人者。上下之文。所列其差異難辨哉。
答依之爾者。既云三毒等分四人。等分之言。何可通前三人哉。
答。光法師意。三毒等分四人者。約貪瞋癡三毒。或貪瞋癡三毒。或貪嗔等分非癡。或瞋癡等分非貪。或貪等分非嗔。或貪嗔癡等分之四人也。若三毒偏增。為前三類。三毒等分為第四類者。其三毒偏增三類。與上所舉。多貪多嗔多癡三類有何差異哉。爰知。下所列三毒等分四人者。名貪嗔等分。嗔癡等分。貪癡等分。貪嗔癡等分四人云事。若爾。等分之言可通前三人也。
問。論中明五解脫處相。爾者。以幾法名解脫處耶。進云。集異門足論云。此中七法名解脫處付之。五解脫處者。源出長阿含經說。而彼經中。全無七法名解脫處之文。論家定判。豈不背經文哉。何況。今論中。明五解脫處相云。五解脫處。惠為性故。此法處攝。若兼助伴。即此聲意法處所攝若爾。就剋性體論之者。唯限惠一法。望助伴體云之者。可十二處中。三處所攝。七法名解脫處云事。甚難思哉。抑今此正法者。何等法耶。
答。見集異門足論文云。解脫處者。此中何謂解脫處耶。答。此中七法名解脫處。一者正了知法。二者正了知義。三者欣。四者喜。五者輕安。六者樂。七者定此中第一正了知法。第二正了知義者。惠心所即剋性體法也。第三欣者。欣心所。第四喜者。喜受。第五輕安心所。第六樂者樂受。第七定者定心所也。助伴體中。就有勝作用。且舉此五法歟。但於長阿含經中。無今此七法名解脫處之文云難者。
問。光法師意。六界中識界可攝命根耶。
進云。光法師釋云。既攝命根付之。心法非心法既異。何釋識界攝命根哉。何況。光法師自釋有為法中但標六界云。色心二種。諸部極成。是故偏說。心所有法。不相應行。即非極成若爾。極成非極成亦別。寧云識界攝命根哉。
答。光法師釋今論由許六界是諸有情所依故。如是諸界。從續生心。至命終心。恒持生故。諸無漏法。則不如是之文。舉問難云。入無心定。識即不行。云何乃言恒持生故答此問難。作四解釋之中。第三釋云。又解。色法中強。偏說四大。亦攝所造。無色中強。心法為勝。亦攝餘法。既攝命根。故言恒持生也此釋意云。色法之中。四大種強勝故。說地等四界。攝所造色。無色法中。心法強勝故。說識界。攝餘無色法。既攝命根故。云恒持生也但於心法非心法既異。識界不可攝命根云難者。心法非心雖異。同無色法故。識界攝命根。可有何過哉。次於極成非極成亦別。識界不可攝命根云難者。就文舉地等六界。不出心所并不相應行判極成非極成不同也。其中識界攝命根事。更非所遮歟。
問。尊者法救意。可許心王別體耶。答。可許心王別體也。兩方。若許心王別體者。婆沙論中。明世第一法體云。尊者法救。作如是言。諸心心所。是思差別。故世第一法。以思為自性如此文者。心王是思主所上假立。不可有別體見。是以。震旦人師。釋此文云。若依此計。唯有心所。無別心王若依之爾者。色心二種。是諸部極成法也。設雖尊者法救意。何不許心王別體哉。
答。尊者法救意。可許心王別體也。故見光法師解釋。述立地等六界故云。四大及空五法中色法攝。識是心法攝。色心二種諸部極成。是故偏說。心所有法不相應行。即非極成。如覺天說心所是假。經部說不相應行是假。是故不說思此釋意。諸師意。必可許心王別體見。若尊者法救意不許心王別體者。可云如法救說心王是假。豈定色心二種。諸部極成哉。何況。見婆沙論文云。尊者法救說離大種。別有造色。說心所法非即是心此文意。異尊者覺天云心所即是心之差別。存諸心所皆心王上假立。尊者法救云。諸心所皆心王上假立。心王之外。許思心所別體若爾。尊者法救意。許心王別體云事。此文亦分別也。但於婆沙論。諸心心所。是思差別之文者。是可言總意別。心心所中。諸心所是思差別。思上假立非云心王亦思差別。思上假立。故慈恩大師釋法救說。心所體即是思。不云心王體即是思。即此意歟。次於人師唯有心所。無別心王之釋者。是婆沙抄□判也。不可依用之。
去寬喜元年十二月之候。於當寺東南院。被行俱舍三十講之時。宗性初案立此論義。對定覺法師疑之。頗雖為小事。以珍用之畢。
問。尊者覺天意。可許心所別體耶。答。不許心所別體也。兩方。若許心所別體者。光法師釋心所非極成云。如覺天說。心所是假此釋無諍。不許心所別體見。若依之爾者。見婆沙論文云。尊者覺天。作如是說。相應隨眠。令相應心。於所緣境悉謬不了若尊者覺天意。不許心所別體者。何可有隨眠與心相應之義哉。
答。尊者覺天意。不許心所別體也。即不限光法師當卷。如覺天說。心所是假之釋。見餘處定判云。若依成實論訶利代摩及覺天計。無有心所。但有心王。心分位殊假立心所何況。見婆沙論處處之文。或明世第一法體云。尊者覺天。作如是說。諸心心所體。即是心故。世第一法。以心為自性或云。覺天所說。色唯大種。心所即心。彼作是說。造色即是大種差別。心所即是心之差別或(百四十二)出二十二根體云。尊者覺天。作如是說。名二十二實體唯一。所謂意根。彼作是說。諸有為法有二自性。一大種。二心。離大種無所造色。離心無心所。諸色皆是大種差別。無色皆是心之差別加之。清涼大師引唯識論。或執離心無別心所之文畢云。釋曰。此即經部覺天所計。以經言士夫六界染淨由心。無心所故。雖於蘊中亦有心所。但於識上分位假立。無別實有慈恩大師釋此文云。述曰此第四計。即是經部覺天等執。覺天所執。亦依經故。經說三法和合名觸。乃至廣說。又說士夫六界。染淨由心。故無心所。彼說唯有受及想行信思等心。更無餘法。隨心功用。立心所名。亦恐違至教。故無心所說撲揚大師釋云。若經部師自有二釋。一譬喻師。唯心無所。同覺天計任此等定判。尊者覺天意。不計心所別體云事。甚分明也。但於婆沙論。相應隨眠令相應心之文者。剋實性論之。心王之外。雖無心所別體。就假立云之。談貪嗔等煩惱故。許心王與彼煩惱相應云義邊歟。
問。欲恚害三界相攝十八界時。可有多少不同耶。答。若就剋性體云之。不可有多少不同。若就助伴體論之。可有其不同也。兩方。若有多少不同者。披光法師解釋。舉欲恚害無欲無恚無害六界畢云。此六是心所法。皆是法界攝如此攝者。不可有多少不同見。若依之爾者。品類足論中。欲恚害三界相攝十八界之時。可有多少不同見如何。
答。若就剋性體云之。欲界以貪為性。恚界以瞋為性。害界以害為性。故同是法界攝。不可有多少不同。故光法師釋云。欲以貪為性。恚以瞋為性。害以害為性此六是心所法。皆是法界攝若就助伴體。論之。欲恚害三界。同可取相應心心所。及彼等起身語業。并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而欲恚二界能與六識相應故。六識界。意界。色界。聲界。法界。十界攝也。害界唯與意識相應故。意界。意識界。色界。聲界。法界。五界攝也。故今此三界相攝十八界之時。可有十界五界不同也。故見品類足論兩處文。或云。欲界云何。謂欲貪及欲貪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欲界。恚界云何。謂瞋及瞋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恚界。害界云何。謂害及害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害界或云。欲界十界四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有漏緣隨眠增。恚界亦爾。害界五界四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增。
問。心俱生法。心俱滅法。相攝十八界時可有多少不同耶。答。可有多少不同也。
兩方。若有多少不同者。云心俱生法。云心俱滅法。其名雖異。其體可同。相攝十八界之時。何可有多少不同哉。是以。今此二法相攝五蘊之時。無有多少不同。相例可同若依之爾者。品類足論中。心俱生法。心俱滅法。相攝十八界之時。可有多少不同見如何。
答。見品類足論兩處文。或云。心俱生法云何。謂心俱生十一處少分除意處心俱滅法云何。謂心俱滅十處少分除聲意處或云。心俱生法。十一界十一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心俱滅法。十界十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五識識。一切隨眠隨增任此兩處論文。心俱生法中。取聲界。心俱滅法中。除聲界故。今此二法。相攝十八界之時。有十一界十界不同也。推其文意。初受生位。有一類聲。與心俱生之後。其心雖相續。其聲有間斷故。以聲界唯名心俱生法。不云心俱滅法也。於五蘊例難者。五蘊廢立。五根五境及無表色合立色蘊。故今此二法。攝五蘊之時。同唯除識蘊。餘四蘊攝。無有多少不同也(寫本云)弘長二月二十九日於東大寺。
知足院別所之草菴抄之畢去年四月十二日初記錄當卷之論義此春今日聊終其抄出之微功問端數多餘百條光陰空移及兩年懈怠之至深可悲之者歟但去去年秋七月二十日不圖被補東大寺別當職之間去年一迴勿忙無隙就中中夏下旬初參禁裹最勝講證義七月二日亦勤法勝寺御八講證義暮秋之始。上皇之臨幸忘寢食窮冬之半拜堂之經營費身心仍天性疎荒彌以後賢後學之輩可垂賢察焉抑捧此所生惠業奉資。
春日大明神之法樂依此修學善根必遂上生兜率天之願望晝夜朝暮常禮慈尊聖容造次顛沛親聞補處說法以滅多生曠劫我執法執之迷以開三無差別唯識唯心之悟道遂慈尊下生閻浮迴來東大笠置今生止住之處見古跡尋訪同法善友當世結契之族報其舊恩豫受慈尊加被明知二親師範之宿緣恣頂大聖化導廣度六道輪迴之群類殊別先師覺遍僧正之告別也期再覲於逍遙苑之月前門弟實弘法師早世也一緣於龍花樹之露底乃至功德所及利益不限矣。
右筆東大寺別當華嚴宗末葉法印權大僧都宗性(年齡六十一)(夏四十九)

俱舍論第一卷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