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第九卷抄下 輸入者 黃紹亮 問題 問。頌文云。如是諸緣起爾者。於三際如何廢立之耶。 問。頌文云。如是諸緣起。十二支三際前後際各二。中八據圓滿爾者。為唯約欲界論之。為當廣約三界論之可云耶。 問。當處付明十二緣起相。且無明支體者。為唯限無明及相應俱有等法。為當廣通眼等五根命根眾同分等可云耶。 問。頌文云。宿惑位無明爾者。發業潤生兩惑中。何可云耶。 問。當處付明十二緣起相。且以現在愛以二支。望過去無明一支時。其體全同。開合為異可云耶。 問。以識生二支前中有位。攝分位緣起可云耶。 問。當處付明胎內五位相。且缽羅奢佉。直為名色支攝為當六處支攝可云耶。 問。愛支唯限一念可云耶。 問。當處付明十二緣起相。且有支者。為唯局引業。為當通滿業可云耶。 問。當處付明十二緣起相。且無明愛取三支。唯限染污性可云耶。 問。論中付說四種緣起相。且剎那緣起相。如何說之耶。 問。識身足論中。說剎那緣起可云耶。 問。論文云。復有說者。剎那連縛。如品類足。俱遍有為爾者正義可云耶。 問。光法師述連縛緣起相。作二解釋。爾者。其二釋意。如何判之耶。 問。光法師所引正理論文云。分位緣起。謂三生中。十二五蘊無間相續爾者。三生中過未二生者。為唯限現在前後一生。為當通過去無始未來無窮生可云耶。 問。寶法師意。連縛緣起。通非情可云耶。 問。以過去業名有支。以現在業。名行支可云耶。 問。論文云。有餘釋言。餘契經說。非理作意。為無明因等爾者。論主許此說可云耶。 問。以無漏心現前位。攝分位緣起可云耶。 問。以威儀工巧通果三無記心現前位。攝分位緣起可云耶。 問。以他界他地有漏諸蘊。攝自界自地分位緣起可云耶。 問。當處付明十二緣起相。且有支唯限一念可云耶。 問。尊者望滿意。約分位緣起。緣起緣已生相對。明四句分別相爾者。以未來羅漢最後心攝第四句可云耶。 問。尊者望滿意。分位緣起者。為唯約異熟因果論之。為當兼約同類遍行等餘因果論之可云耶。 問。正義意。許尊者望滿。緣起緣已生四句分別說可云耶。 問。正義意。分位緣起者。為唯約異熟因果論之。為當約同類遍行等餘因果論之可云耶。 問。經部宗意。十二緣起。悉不以五蘊為體可云耶。 問。經部宗意。色無色界受支。如次以五受三受為體可云耶。 問。論文云。有說。緣起是無為法。以契經言。如來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性常住爾者。說一切有部異師說歟。 俱舍論第九卷抄下 問頌文云。如是諸緣起爾者於三際如何廢立之耶。進云。頌文云。十二支三際。前後際各二。中八據圓滿。付之。於中際既立八支。准知於前後兩際各亦可立八支。豈非二十四支哉。若於前後際各立二支者。於中際宜立四支。何非八支哉。三際十二之廢立未得其意。如何。 答。前際是因非果故。約惑業兩門立無明行二支。後際是果非因故。約始終兩門立生老二支也。中際翻前際故以立果。於果有識名色六處觸受之差別故以立五果。招後際故以立因。於因有愛取有之差別故。以立三因也。若爾。談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二果。以明三際十二之廢立。實有深所以者哉。若夫於過去開果。於未來開因。其義不便。況招無窮過。爭得為教門談故。有輪無初之道理耶。如此得意之時。可立二十四支立八支之難。自被遮畢。但於現未有果。不同於過。現有因差異者。現在之果其相分明故開五支。未來之果其相微隱故開二支也。故光法師云。現在名色等四。用勝故相顯現故各立一支。未來老死雖復相顯。望現四支相稱難知。總標老故現在之愛取與過去之無明寬狹宜知者歟。又云。中際相顯廣說果因。前後准知所以略說三世兩重之因果中。前後之四支無疑者歟。 尋云。何以中際初念名識支。以後際初念名生支耶。 答。光法師釋云。現在識勝。標以識名。未來生勝。從生立稱可思之。 問。頌文云。如是諸緣起。十二支三際。前後際各二。中八據圓滿爾者。為唯約欲界論之。為當廣約三界論之可云耶。答。唯約欲界論之可云也。兩方。若唯約欲界論之者。凡分位緣起之談者。顯相續不斷之義。何限欲界之有情。不通上界有情耶。是以見光法師所引婆沙論文。或述。有作是說。此經但說欲界三生。不說上界化生。亦無有失。應作是說。此經通說三界四生。謂化生者初受生時。雖具諸根而未猛利。後漸增長方便得猛利。未猛利時諸剎那頃名識支。第二剎那以後名名色支。至猛利位名六處支。是故此經無不應失。或云。有作是說。欲界具十二支。色界有十一支一除名色。無色界有十支除名色六處。色界應作是說。識緣六處彼無未起四根時故無色界應言識緣觸。彼無有色及五根故評曰應作是說。三界皆具十二有支。問。色界生時諸根頓起。云何有名色位。無色界無色無五根。云何有名色六處位耶色界五根雖定頓起。而生未久根不猛利。爾時但是名色支攝。無色界雖無色及五根。而有名及意根彼應作是說。識緣名。名緣意處。意處緣觸。是故三界緣具十二亙三界具十二云事。評家之說既明鏡也。設雖今論。意何可違彼論之說耶。若依之爾者。正見今論之文云。此中意說。補特伽羅歷一切位名圓滿者。非諸中夭及色無色。但據欲界補特伽羅。大緣起經說具有故。彼說。佛告阿難陀言。識若不入胎。得增廣大不。不也世尊。乃至廣說具十二支事。唯限欲界。不通色無色之旨。論說定分明也。如何。 答。此是兩論之異說也。更不可學者會通。故光法師釋云。准婆沙前後文評家。俱說上界皆具十二。云何此論乃言不具。解云。此論非婆沙評家為量。取婆沙前師義。此即論意各別。 問。當處付明十二緣起相。且無明支體者。為唯限無明及相應俱有等法。為當廣通眼等五根命根眾同分等可云耶。 答。廣以無明俱時五蘊為體可云也。兩方。若唯限無明及相應俱有等法者。光法師解釋中。廣以色等五蘊為體。若依之爾者。披今論之所說宿惑位無明長行。述於宿生中諸煩惱位至今果熟總謂無明。彼與無明俱時行故。由無明力彼現行故。唯限無明品類。不通眼等五根命根眾同分等歟被得。若夫通眼等五根命根眾同分等者。尤可云。色不相應等既不爾。如何。 答。凡立十二緣起之由來者。外道計云。我我所合成有有情。內有士夫。我是常住也。外有我所眼等。是無常也然而常住我被持故相續不斷也。與彼被受用故轉變差別也。則總名之有情相續(云云取要)爰佛法家不許者。內尋士夫我。是不可得也。故為之無。既無有能受用我。何得以眼等為所受用耶。只於色受想行識五蘊。諸法和合之上。假立我名。假立有情名。然有業煩惱力用之時。令此五蘊相續。其力用斷位之時。諸蘊則壞。而三乘賢聖遍厭生死過患故。除此業煩惱則入無餘。具縛異生多迷五欲妙境故。起三業諸惑久漂有為。故愚夫忘有情相續。謂有情相續。謂有情常住。為令知之。為令厭之。佛出世說大緣起經。於過去遠遠未來永永。輪轉無際相不斷之生死。略作三世兩重之因果。暫顯十二緣起之相生。故彼偈頌上說。無我唯諸蘊。煩惱業所為。由中有相續。入胎如燈焰。如引次第增。相續由惑業。更趣於餘世。故有輪無初。下云。如是諸緣起。十二支三際。前後際各二。中八據圓滿故十二緣起之廢立。以分位為本。既取位位作相續故。分分皆以五蘊為體。然立名者從勝故非疑。下頌文云傳許約位說。從勝立支名。則此意也。若夫唯約無明品類唯三業品類談者。無明獨不行。三業獨不起。爭得顯相續不斷之義。若強依名疑之者。名色老死以何為體可云耶。故光法師釋云。於無始宿生中諸發業煩惱位所有五蘊。至今五果熟位總謂無明。彼五蘊與無明俱時行故。由無明力彼五蘊現行故。以無明勝從勝立名文意顯也。如此成之時。偈頌長行更非違文。況正見長行之文。云諸煩惱位云至今果熟云總謂無明。云俱時行故。云彼現行故。豈非廣顯五蘊耶。何況至下文云。如說王行。非無導從。王俱勝故總謂王行何為怪哉。光法師釋云。以前況可知。 尋云。論文何故云彼與無明俱時行故之外。重云。由無明力彼現行故耶。答案此事。俱時行故者。顯以無明同時諸蘊名無明支云義。彼現行故者。顯依前念無明力後念諸蘊現行故。亦名無明支云義被得。 問。頌文云。宿惑位無明爾者發業潤生兩惑中。何可云耶。答。可有二意也。兩方。若發業煩惱者。正披今論文。雖述宿惑位無明。未分發業潤生別。以何為由忽可關發業煩惱耶。若夫以發業煩惱名無明者。潤生煩惱可非無明支。寧可不置簡別之言。總標宿惑位無明哉。若依之爾者。光法師釋。於宿生中諸煩惱位至今果熟總謂無明云論文云。於無始宿生中諸發業煩惱位所有五蘊。至今五果熟位總謂無明准今此釋。宿惑位無明云無明者。是發業煩惱。非潤生煩惱被得。如何。 答。如前重成也。可有二意也。所謂凡今宗意。於見修二惑。皆有潤生之功。如餘處論判中述。諸煩惱中無一煩惱於結生中無潤功能。發業惑唯限修惑不通見惑。如餘處論中云。又發表心唯修所斷。見所斷惑內門轉故。若爾。宿生所起煩惱中。何無有見惑哉。定知。云宿生位無明中。非發業惑而潤生之類有之云事。然而今者以助宿業令感現在五果之煩惱名發業。以助現在五果而生之煩惱為潤生故。以宿生所起煩惱偏名發業。以現在五果位所起煩惱唯名潤生。既宿生現世俱起見修二惑。豈過去無潤生。現在無發業耶。然宿惑皆助宿業故。名之發業。現惑亦助五果故。名之潤生。如此心得之時。兩方之難勢各為二義之潤色。何足設會通哉。 尋云。宿惑非。何故偏稱無明耶答。光法餘處解釋中云。無明通與諸惑相應。若說無明亦顯餘惑可思之。 問。當處付明十二緣起相。且以現在愛取二支望過去無明一支時。其體全同開合為異可云耶。答。兩方。若其體全同開合為異者。凡無明支者以宿生所起之諸惑為體。愛支以現在貪煩惱為體。取支以現在貪煩惱或四取為體。既無明其體是廣。愛取其體是狹。何可云其體全同開合為異耶。 若依之爾者。光法師解釋中。述現在名色等四用各勝故相顯現故。名立一支。未來老死雖復相顯。望現四支相稍難知。總標老死。以現在名色等之四支望未來老死之一支之時。其體全同開合為異無明愛取相例可同。如何。 答。□於無明行二支者。取無始已來宿生所起之惑業為體故。廣通一切煩惱與福等三業於愛取有三支者。且據現在人趣胎生圓滿之類談之故。以貪煩惱為愛支。以貪或四取為取支。以馳求增廣橫牽引業為有支。既過去二因之建立與現在三因之施設。其義遙異也。更不可准例。何可云其體全同云開合為異耶。但於現在名色等之四果與未來老死之一果。其體全同開合為異之例難者。誠牒光法師今釋之時。一往雖似其體全同開合為異。於未來無窮之生死。建立老死之一支故。其中必可有三界五道四生二有等之果。何可必與現在四支是同哉。相稍難知之言。潛顯此意者歟。況於行支既舉福等三業。於老死寧可簡上二界天趣化生等之果耶。若爾現在之四支與未來之一支。其體全同開合為異之例難。似未知深義老死是廣。四支是狹是也。 問。以識生二支前中有位攝緣起可云耶。答。可攝之也。兩方。若攝之者。廣伺諸論之施設。未見以彼二種中有攝緣起之文。隨而正披今論之定判及光法師之解釋。全不云攝之哉。定知。不攝之云事。 若依之爾者。凡談三世兩重之因果者。為顯相續不斷之輪轉也。若夫以彼中有攝緣起者。三世之輪轉恐止。有情之相續宜絕。況大聖之善巧空壞。論家之法相將破。寧可不攝之耶。 答。此事誠難思。夫欲以識支之前之中有攝行支。過現二生各別也。欲以生支之前之中有攝有支。現未兩生亦異也。加之欲以彼二種之中有攝識生二支。難攝多念於一念。如何可成之哉。倩案之。淨達法師婆沙抄中。以中有名方便識支事有之歟。以彼為依憑。以識支之前之中有還攝識支。以生支之前之中有還攝生支可云也。但於難攝多念於一念云難者。既云方便識支。何可濫根本之一念耶。宜云方便生死。豈不為根本之眷屬耶。婆沙抄釋可考之。 問。當處付明胎內五位相。且缽羅奢佉者。為名色支攝。為當六處支攝可云耶。答。可有二意也。兩方。若名色攝者。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云。云何六處。謂已起四色根。六處已滿。即缽羅奢佉位。眼等諸根未能與觸作所依止。是六處位如此文者。是六處之攝非名色之攝若依之爾者。同上解釋中。引婆沙論文云。中間五位。謂羯刺藍頞部曇閉尸。健南缽羅奢佉。是名色位缽羅奢佉是名色之攝非六處之攝云事。甚炳然也。如何。 答。一論兩處之相違。不可不和會。則迴愚案云。今論上文引金口之偈頌云。最初羯刺藍。次生頞部曇。從此生閉尸。閉尸生健南。次缽羅奢佉。後髮毛爪等。及色根形相。漸次而轉增准此說。於缽羅奢佉位造多時被得。若爾。以六處未滿之初位則為名色支之攝。以六處已滿之後位亦為六後支之攝可云也。如此得意之時。兩文更□相違。何足為疑耶。問。愛支唯限一念可云耶。答。可有二義也。兩方。若限一念者。正披論文偈頌。說貪資具婬愛。長行云。貪妙資具婬愛現行未廣追求。此位名愛論判無諍可通多念被得。依之光法師釋此文云。十六十七已去。貪妙資具及婬愛現行簡前位。未廣追簡後。此中間位所有五蘊。總名為愛。此位愛勝故則標名。若依之爾者。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中云。如何別立愛取二支。毘婆沙師許初念愛以愛聲說。即此相續增廣熾盛。立以取名。相續取境轉堅猛故准此今此文。愛支唯限一念如何。 答。此事誠似難思。然而任愚意存一義者。凡案分位緣起之相。如識生二支自元以結生一念成其義故。唯限一念不通多念於其業十支者。就多念顯其相故。約一剎那之義不可有之。是以頌文說貪資具婬愛。長行述貪妙資具婬愛現行未廣追求若非多念者。寧可有如此之義相耶。故光法師任文據義。判十六十七已去被得。何可疑之耶。但於光法師所引之正理論之文者。非謂必初一念是愛支也只貪煩惱多時經歷相續現起之中。初位不增廣不熾盛故。名之愛支不名取支。論云未廣追求則此意也。後位為增廣為熾盛故。名之取支。論述周遍馳求則此謂也。舊云初念取一念。以致此疑歟。全不爾。若如此者。光法師何不釋爾哉。既不釋爾定知如上斷簡得其意云事。或云愛支唯限一念也。其旨如一方之難勢。立義會難翻前可思也。 重難云。二義俱難思。且就前義。光法師解釋中云。愛取別者。初起名愛。相續熾盛立以取名此釋意不違正理文故引正理證之。若爾。初念者初一念云意歟被得。若爾者。光法師則可釋其旨。既不爾。明知唯限一念不通多念云事。如何。答。此難尤可然。但如前會之無相違。仍猶准前義可得其意也。 問。當處付明十二緣起相。且有支者為唯限引業。為當通滿業可云耶。答。可通滿業也。兩方。若限引業者。凡現在所造業悉攝在有支中。有支若限引業不通滿業者。當果隨可限引果不通滿果。寧可有中生本死等相縝之義耶。既許現在未來中有生有相續不斷之義。定知於未來有滿果云事。若未來有滿果者。現在可有滿業云事必然也。若現在有滿業者。有支通滿業云事。誰可疑之耶。何況未來所建立之生老死之果者。是滿果非引果。豈非現在有支之所感哉。是以過去二因之中。行支未云限引業哉。現在三因之中有支相例可同。若依之爾者。披今論之定判偈頌。說有謂正能造牽當有果業。長行云。因馳求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此位名有光法師釋此文云。又漸長大因取馳求勝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此業生位所有五蘊。總名為有。業名為有。是能有故。此從業勝標以有名。乃至准此文。有支已前多造滿業未多造牽引業如何。 答。此事誠以難思。然而任愚意成一義者。於有支攝滿業可云也。其旨則如一方難勢。但於論文并光法師之解釋者。為極難不通。退案之。凡分位緣起之廢立者。於一位約勝法標名立義。而於有支位者。專造引業疏其滿業。況於滿業者。前位多造之故。於有支位不必造之。設雖造之對引業是劣也。故從強據勝顯引業隱滿業。餘支之廢立皆以如此。今何可必標劣耶。論文及解釋併顯此意者歟。重意云。一位中業勝故以業標名。中引業勝故。以引業標名(為言)就中光法師結釋述。准此文。有支已前多造滿業不多造牽引業。翻而思之。於有支位多造引業不多造滿業之義。顯之被得。可思之。 尋云。有之名何標業之名耶。答。光法師所引顯宗論中云○能有當果故立有名。有有二種。謂業異熟。今於此中唯限業有又尋云。有支限一念歟。答。可通多念也。可感順生順後等多生命根眾同分故。可思之。 問。當處付明十二緣起相。且無明愛取三支唯限染污性可云耶。答。廣可通三性也。兩方。若限染污性者。見光法師之解釋。十二支悉以當位五蘊為體之旨釋成。設雖無明愛取三支。何可取唯染污性耶若依之爾者。十二支中別以染污標其名。定知於無明。愛取三支者。唯限染污性歟被得。如何。 答。披光法師解釋云○所有五蘊至今五果熟位。總謂無明○此中間位所有五蘊。總名為愛○此中間位所有五蘊。總名為取三支既通五蘊。明知亦亙無記染污二性云事。三支既經歷多時。於其間若起善心所有之者。隨應可通三性云事亦必然也。但於以染污標三支之名云難者。光法師釋云○以無明勝從勝立名○此位愛勝故別標名○此位取勝故別標名豈不爾哉。 重難云。勘婆沙論之說云。有作是說。五染污謂無明。識愛取及生。餘通染污不染污准此文。前三支及識生二支限染污性如何。 答。此是不正義也。何可依用之哉。以何知者。披一具之文云。問。此十二支緣起法。幾染污幾不染污。有作是說。五染污謂無明識愛取及生。餘通染污不染污。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此中說分位緣起故。應作是說。一切皆通染污不染污。前所說五支中。心心所法唯是染污。餘通染污不染污。有作是說。識生二支心心所法。定是染污。餘皆不定。 問。論中付說四種緣起相。且剎那緣起相如何說之耶。進云。論中云。謂剎那頃由貪行殺具十二支等付之稽今此論判。披餘處偈頌云。殺粗語嗔恚。究竟皆由嗔。盜邪行及貪。皆由貪究竟明知知殺業唯由嗔究竟不由貪。盜業唯由貪究竟不由嗔云事。何今為成剎那緣起。忽可成殺業由貪究竟之義哉。若強成此義者。豈不招前後相違之過哉。加之於一剎那無二心生故。立識支之時。六處支忽闕。立六處之時。識支方聞。寧可得具十二支哉。何況此宗生相未來起用。住異滅三於現在前同時起用者。光法師餘處之明判也。若爾。立生支之時。現在諸支難成。立現在諸支之時。生支亦難成。豈談剎那緣起之本意哉。 答。凡殺盜二罪俱由異不異二心而成。其如殺由嗔而成。盜由貪而成。是不異心究竟之門也。其如殺由貪而成。盜由嗔而成。是異心究竟之門也。如餘處論判中述三俱轉者。謂以嗔心於屬他生俱時殺盜。若爾。所說偷盜業道由貪究竟理應不成。依不異心所作究竟故。作如是決判。應知光法師釋之作二解釋。恐繁略之。餘處十業道三根究竟者。談不異心之相故爾也。當處剎那緣起者。論異心之相故爾也。既各據一義也。何足為疑耶就中今談剎那緣起之時。若不舉貪者。愛支可闕故別標之嗔非支之數故不標之。又舉殺業者。色業之第一故也。更非謂無由貪行盜之義。豈為疑之端耶。如此成之時。招前後相違之過之難勢。兼被遮了。但於識支六處支之闕不闕者。光法師釋此事云。五有色根說為六處。雖數有少。如名色釋。或由彼力能滿六故。故正理云。有色諸根說為六處。又解。意在名根。眼等五根○說為六處。意雖過去五在現在。從多分說名六處。或可。現識望後名意。若爾。受蘊望彼色亦名名色。何故不說。解云。名色二種各有別法充名色體。意於現在更無別法。故說識為意。六處對餘境解釋既委悉也。何可及學者之劬勞耶。次於生支餘支之有無者。光法師又釋云。問。生在未來。老死現在。是則時別。云何剎那具有十二。解云。此據四相作用究竟名一剎那故具十二。又解。生相不據作用。但體現前說有生支。此說剎那緣起。唯約有情有漏此亦委細也。何可異求耶。 問。識身足論中說剎那緣起可云耶。答。可有二義也。兩方。若說之者。勘婆沙論之說云。雖有此理。而此中說時分緣起。依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具五蘊。非剎那頃有十二支。然識身足復作是說(乃至)彼論雖說多心相續十二有支而不同此。以彼所說十二有支多是別法或同時起○依婆沙論所說。亦識身足論意不說剎那緣起被得。若依之爾者。正披識身足論之說云。於可愛事由無知故知故便生貪等此中無知即是無明。貪即是行。了別事相即是其識。識俱四蘊即是名色。名色依根即是六處和合即是其觸。此中領納即是其受。受生欣喜即是其愛。增廣即名為取。能生後有業即名有。依現起即名為生。諸蘊成就即名為老。諸蘊棄捨即名為死此文無諍明剎那緣起若非剎那者。標今此緣起相之時。何可必於可愛事由無知故便生貪等哉。加之釋識名色二支之時。寧可判了別事相即是其識。識俱四蘊即是名色哉。於分位緣起等者。一位具五蘊故也。加之今論中述剎那緣起之相云。謂剎那頃由貪行殺具十二支。癡謂無明。思即是行。於諸境事了別名識。識俱三蘊總稱名色。住名色根說為六處。六處對餘和合有觸。領觸名受。貪即是愛。與此相應諸纏名取。所起身語二業名有。如是諸法起即名生。熟變為老。滅壞名死文言少雖異其義更無替。何況見雜心論之說云。一剎那頃一切有支現在前故說剎那。如身論說。於莊嚴事無知故起貪。無知者如是無明。貪者是行。於事知者是識。識共起四蘊是名色。名色建立諸根是六入。六入所著是觸。觸隨覺是受。受所喜樂是愛愛俱生纏是取。受當來生業是。未來陰起是生。陰熟故是老。捨陰是死違摩多羅既引身論之說剎那緣起。豈非識身足論中施設云耶。 答。此事依難測。前重雖出二義。稽難勢重案之。暫可存識身足論中說剎那緣起云義也。其旨如一方之疑難。退案道理。俱舍婆沙正理顯宗等之末論舉談四種緣起。是併任本論誠說之所以歟被得。還知。本論中定可說剎那緣起云事。而識身足論既為提婆設摩之所造。將為六足論之隨一。豈不說今此緣起哉。況於婆沙有文哉。何況於雜心論之說是分明哉。位於婆沙論文一說者。凡披婆沙論二十三卷有二師異說。初師云。設摩達多說曰。一剎那頃有十二支。如起貪心害眾生命。此相應癡是無明。此相應思是行。此相應心是識。起有表業必有俱時名色。諸相共起伴助。即是名色及與六處。此相應觸是觸。此相應受是受。貪即是愛。即此相應諸纏是取。所起身語二業是有。如是諸法能起即是生。熟變是老。滅壞是死。嗔癡殺有十一支。無愛支故第二師云。雖有此理。而此中說時分緣起。依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具五蘊。非剎那頃有十二支。然識身論復作是說。於可愛境由無知故起貪著時。此中無知是無明(乃至)滅壞是死。內熱是愁。哀泣是悲。五識相應不平安等受是苦。意識相應不平等受是憂。心憔是惱。乃至廣說。 重起問答云。前說後說有何差別。答。前說是一心。後說是多心。前說是剎那。後說是相續。是謂差別。彼論雖說多心相續十二有支而不同此。以彼所說十二有支多是別法或同時起。此論所說十二有支皆具五蘊時分各異然所以二師相分者。於識身足論文有委曲故也。則彼論云。於可愛事由無知故便生貪等。此中無知即是無明。貪即時行。了別事相即是其識。識俱四蘊即是名色。名色依根即是六處。和合即是觸。此中領納即是其受。生欣喜即是其愛。增廣即名為取。能生後有業即名有。諸蘊現起即名為生。諸蘊成就即名為老。諸蘊棄捨即名為死。於內熱惱即名為愁。發言惡嗟即名為歎。五識相應不平安受說名為苦。意識相應不平等安受說名為憂。其心熱惱擾惱燋惱說名據惱。等起謂生。言如是者。示現了開發增語能生起故說名積集。謂至極究竟圓滿。大苦蘊者。大災猛大苦大惱顯大世分眾苦聚。又諸無明未斷未知為因為說諸行生起。謂隨福行隨非福行隨不動行。如是諸行未斷未知為因為緣諸識生起。或往善趣或橫惡趣。如是諸識未斷未知為因為緣名色起。或在此世或在後世。如是名色未斷未知為因為緣六處生起。或有圓滿或不圓滿。六處和合故有其觸。隨觸領納故有其受。受生欣喜故有其愛。即愛增益說名為取。能感後有業名為有。諸蘊現起說名為生。諸蘊成就說名為老。諸蘊棄捨說名為死。於熱惱說名為愁。發言惡嗟說名為歎。五識相應不平安受說名為苦。意識相應不平安受說名為憂。其心熱惱擾惱燋惱說名擾惱。等起謂生。言如是者。示現顯了開發增語能生故說名積集純謂至極究竟圓滿。大苦蘊者。大災大橫大苦大惱順大世分苦蘊聚從於可愛呈由無知故至順大世分眾苦聚者。明剎那緣起。從又諸無明未斷未知至大世分苦蘊聚者。明分位緣起。初師取初文為證明剎那緣起。第二師取後文為證明分位緣起也。又就初文有二段。諸蘊棄捨說名為死以上正明剎那緣起。於內熱惱即名為愁以下。准分位緣起之老死支。於剎那緣起之老死支。亦可有愁歎苦憂惱等之義之旨顯也。更非謂約實事有其相有其義。勿以為怪。以何知者。至結文云順大世分眾苦故故也。或四種緣起中。分位緣起是其本也。其中既說愁歎苦憂惱等之相故。剎那緣起中亦說之。是則如云乘言便故也。可思之。是以俱舍婆沙等中說剎那之中。更無說愁歎苦憂惱等事故。說分位緣起之中。自有說愁歎憂惱事故可思之。又諸論中說剎那緣起分位緣起之文。皆符合識身足論之今文明知。彼論並說二種緣起云事。若夫不以識身足論之上文為剎那緣起者。方可名何緣起哉。依之婆沙論下問答之中述。彼論雖說多心相續十二有支而不同此。以彼所說十二有支多是別法或同時起之或同時起之言。豈非說剎那緣起哉。遂至下判此論所說十二有支皆具五蘊時分各異。顯發智論中唯說分位緣起不說剎那緣起歟被得。若爾。對明說剎那緣起之識身足論舉今此疑。對發智不舉此□還招其不審者歟。凡於識身足論之初文明剎那之證□是多。恐繁略之。學者宜留心見之。又婆沙論之說以同□中初師之結文云。嗔癡殺有十一支。無愛支故此是結□貪行殺之義也。第二師對之述。雖有此理。而此中說時分緣起(乃至)非剎那頃有十二支。然識身足論復作是說等。頗違理背文。仍以第二師暫可處不正義歟被得。不可有相違。 重難云。識身足論中明分位緣起畢結文云。順大世分苦蘊聚於三世中順何世哉(是一)初文明緣起畢。同結順大世分眾苦聚。若爾。上所說之順大世之言。同下所說之順大世之言。何以彼為證成剎那緣起之義哉。答。此難尤可爾。但上剎那緣起之時云。順大世。是准分位緣起例分位緣起(為言)下分位緣起之時云順大世。是准過去例現在(為言)譬如。因明疏中云言同意別故無諸過也。可思之。此疑者貞禪大僧都祇短抄中被載之間。定有深所以歟。仍同舉之。今所引之諸文悉如此彼抄被引之於義者。卻不被記之。但進釋中云。非說剎那緣起(云云)。 第二重難云。付之。文相起盡無爭說剎那緣起依之雜心論中(云云)以上。 問。論文云。復有說者。剎那連縛。如品類足。俱遍有為爾者正義可云耶。答。兩方。若正義者。凡四種緣起中。以分位為其本。顯有情三際輪轉無窮之義故也。而分位緣起既限有情有漏。不通非情無漏。剎那連縛相倒可同。何況本末兩論中說剎那緣起。皆限有情有漏不通非情無漏連縛緣起准例可等。是以前師意。剎那連縛俱限有情有漏明知。後師意非正義云事。若依之爾者。此師既依品類足論意成俱遍有為之義。何可諍云不正義哉。依之光法師全不判正不云不正義。以知。是正義云事。答。今此第二師意。是正義非不正義可云也。其旨則如一方之難勢。但於疑難者。自本為別師之義。何可以初師意難之耶。 重難云。無漏棄背生死。何於彼立緣起可云耶。況於無漏法者。無明愛取之三支決定不可有也。寧可成十二支耶。答。此難尤可然。但會之可有二義也。所謂一義云。設雖於無明愛取三支闕之。以餘九支廢立之。可有何失哉。例如今論意。於欲界中際不圓滿之類。及於色無色界自本不圓滿隨應立緣起也。一義云。翻無明而立明支。翻愛而立無貪。翻取支而或立增上愛為支。或以相應心所隨應為取支。何無其謂哉可思之。 尋云。前師意說連縛緣起歟。答。說之也。光法師釋云。剎那不同故敘異說。連縛意同故不別解意云。於剎那緣起者。初師云限有情有漏。第二師云通非情無漏。故前後二師之說是不同也。於連縛緣起者。第二師雖始云出之。是同剎那緣起通非情無漏也。還知。初師意亦說連縛緣起。然通非情無漏。故其意與第二師是同故不別解也(為言)云事。 重意云。初師意。剎那連縛二種緣起中。剎那緣起唯限有情有漏不通非情無漏。連縛緣起不限有情有漏。廣通非情無漏之義存之。第二師。剎那連縛俱不限有情有漏。同通非情無漏之義存之。故於剎那者前後異說相分。於連縛者無異義故。初師無別述。是則讓其義於第二師故也(為言)可思之。 問。光法師述連縛緣起相作二解釋。爾者。其二釋意如何判之哉。進云。光法師釋云。無間名連。相接為縛。或鄰次名連。相屬名縛付之。無間鄰次其義是同。相接相屬不異。寧可為二釋哉。答。無間者以遮詮釋連之義。鄰次者以表詮釋連之義。接者是續之義也。相者前念能令後念續。後念還能續前念之義顯也。是則縛多物令不離之義成之也。屬者是者攝之義也。以前念攝後念。以後念攝前念。名之相屬。此是前後兩念至親近故不離名之縛(為言)其義各別也。何不為二釋哉。 尋云。次文云。故正理云。連縛緣起謂同異類因果無間相屬而起二釋俱證之歟。唯證第二釋歟。答。並證二釋可云也。則以無間之言證二釋。以相屬之言證第二釋之旨。可得其意也。自餘准知可證之也。 問。光法師所引正理論文云。分位緣起謂三生中十二五蘊無間續爾者。三生中過未二生者。為唯限現在前後一生。為當過去無始未來無窮生可云耶。答。兩方。若限現在前後一生者。披光法師上解釋。述無明行二支之相云。於無始宿生中諸發業煩惱位所有五蘊。至今五果熟位總謂無明(乃至)於無始宿生中福非福不動等業位所有五蘊。至今五果熟位總得行名過去之生既及無始。未來之生何非無窮哉。今論意以如此。正理論豈不然耶。若依之爾者光法師引今此正理論之說為證云。此約生及不定業煩惱說明知過未二生者唯限現在前後之一生不通無始無窮生云事。若通過去遠遠未來永永之生者。行有二支豈限順生不定之二業。無通順後業之義哉。 答。此事誠為難義。不可不審定。仍試迴愚案云。自本談過未二生之時。或云取過去無始未來無窮之生之義有之。或云取現在前後之一生之義有之歟。故光法師釋上宿惑位無明宿諸業名行等之一段文之時。判於無始宿生中諸發業煩惱(乃至)總謂無明。述於無始宿生中福非福不動等業(乃至)總得行名。釋下十二支所有五蘊皆分位攝之文之時云。此約前後十二支位所有五蘊無間相續。名為分位。此約生及不定業煩惱說。 重意云。上論文雖無無始之言。光法師自別加無始之言。下論文雖無無間相續之言。光法師自別加之。明知。於上下兩文各據一義成之云事。就中今論兩處俱不云無間相續故。正理論師故加此言歟被得。光法師則釋下文之時。引正理為證成取現在前後之一生為過未二生之義。如此得意之時。一往文理能成歟。不可有相違。若准下文者。過去無明與現在愛。取開合為異。又現在名色四支與未來老死一支亦爾也。可思之。 此事者。上疑現在名色四支與未來老死一支之同異之時。粗雖顯其旨。今違上之文出來之間。重難之。但今舉兩義上成一義況論義之作精是異故。不可有繁重之過者歟。 問。寶法師意。連續緣起通非情可云耶。 答。可通非情。兩方。若通非情者。為定定寶法師意。正披今論誠說。上述十二支位所有五蘊皆分位攝畢下云。即此懸遠相續無始說名遠續而分位緣起既限有情。遠續緣起寧可通非情哉。依之見光法師之定判云。即此分位緣起隔遠相續名為遠續(乃至)分位遠續唯是有情有漏設雖寶法師意。更不可背論判之施設者歟。若依之爾者。寶法師解釋中云。今評遠續連縛二種緣起別者。遠續唯隔越。連縛唯無間遠續是異熟因。若兼無情。亦遠同類因。若有情亦遍行因。連續定非異熟因。通同類遍行及能作。除相應俱有異熟因。異熟因非連續故。相應俱有非前後故。不名相續如解釋者。可通非情被得。如何。 答。寶法師既連續遠續二種相對論差異之時。唯談六因之具不具。更不云情非情之通局。而連縛緣起既通非情。遠續緣起豈限有情哉。況正述若兼無情亦遠同類因。其旨彌必然也。但於論文之起盡者雖難思。推此師意。光法師任論文成限有情之旨故。為違彼釋故顯通非情之義。是則許隔越同類因故爾也。若存此義之時。會論文者。於有情談遠續緣起。是其本故。云即此懸遠也。更非謂云爾故遮通非情之義。何無其謂哉次於光法師之解釋者為人師之異釋。不及設會通者歟。 尋云。光法師何故乍許連縛緣起通非情。不許遠續緣起通非情之義哉。就中遠續連縛之不同者。隔越鄰次之時分許歟聞如何答。有情名相續。非情名非相續所以然者。有情具業煩惱故。無始以來無有間斷故名相續。非情不具業煩惱故。只花實芽莖等無間續生之程。似有相續之義。然而若一念有不續之義。則枯椊不續。故名非相續。若爾。於非情者。雖許鄰次緣起立連縛之名。無許隔越緣起立遠之稱被得。准知。於非情者。雖許鄰次之同類因。不許隔越之同類因故。遠續緣起不通非情之旨成之歟。難云。若爾者。光法師意。於非情有一剎那之義許之歟。豈不違諸論一同之定判哉。答。 問。以過去業名有支。以現在業。名行支可云耶。進云。論疏中不云爾也。付之。凡過去所造業正感現有有現果。豈不立有支之名耶。現在所造業既為意亦為身語。何當體受稱不名行支哉。 答。光法師釋此事云。有謂能有未來世果。即是業性。此位業勝故標有名。現業創求當果勝故。標以有名。過業非是創求故。當體受稱准此釋。於過去業有有現果之義。於現業有有當果之義。若爾。俱可與行之名同。可立有之稱。雖然過去業無創求當果之義故。不約能有門名有。而當體受稱。現在業有創求當果之義故。不當體受稱。約能有門立名被得豈不然耶。 重難云。據創求之義立有之名。據不創求之義。當體受稱云事。猶難得其意。如何。 答。此難尤可然。但案此事可有深意。所謂光法師上解釋所引顯宗論中云。有有二種。一業有。二異熟有而論頌文云。有謂正能造牽當有果業定知。是引業引果非滿業滿果云事。若爾現業中雖可攝滿業。以引業為本故。今立有之名。不當體受稱。過業中雖可攝引業。以滿業為本故。當體受稱。不與有之名。以何知者。現在五果既為滿果。過去業豈非滿業耶。若據此義者。未來二果雖為滿果。生滅之名宜通引果。有始終故。若爾。生老死之名只顯生滅也。若顯生滅者。不可遮引果云事必然也。況生之言專顯引果。如云此一生言顯一同分。爰知生之言先雖顯生有一念。兼潛示引果也。光法師今解釋中。述有謂能有未來世果。即是業性。此位業勝故標有名。專顯此意也。源存此義也。上談創求不創求之差云添之也。乞勿執枝葉忘根本矣。光法師今以過去業釋不創求。明知。以過去無始之生為一生。全非唯取現在前一生為過去一生云事。以今疑之次決上來之義也。可思之。 問。論文云。有餘釋言。餘契經說。非理作意為無明因等爾者。論主許此說可云耶。 進云。論疏中論主破之不許之付之。凡今此說者古世親意也。而論主是為法師之門人。何不許之耶。寧可破之耶。加之。正理論師猶不破之今論主豈不依用之哉。答。論主以理為宗。非以婆沙評家為量者。光法師處處之明判也。准知設雖論主為彼門人。彼師若成違理義之時。宜可破之。更不可許之云事。其旨必然也。但於正理論師不破之云難者。披光法師一段之解釋。云此下敘異說。古世親解。是後世親祖師。即是難心初卷子注中云和須般豆。是說一切有部中異師。此中已破故正理不非不可有相違。 問。以無漏心現前位攝分位緣起可云耶。答。兩方若攝分位緣起者。凡三世兩重之緣起者。約異熟因果以論之也。而無漏心者非異熟因非異熟果。何可有攝分位緣起之義哉。是以光法師解釋之中云。分位遠續唯是有情有漏若以無漏現前位攝分位緣起者。分位緣起豈不通無漏耶。 若依之爾者。凡分位緣起者為顯相續不斷義也。若以無漏心現前位不為分位緣起之攝者。有非分位攝之有情無間相續義忽可壞耶。依之尊者望滿意。以無漏心成就之人攝分位緣起之中如何。 答。案此事可有委細之料簡也。所謂尋有為無漏之相。無漏非過去二因非現在五果。非現在三因非未來兩果。故全不可有以無漏法施設分位緣起之義。據此意故。光法師述分位遠續唯是有情有漏。不云通無漏也。若於被剋愛支之位。若於被剋取支之位。若於被剋有支之位。宿習開發聖道現前之人有之者。則論應名愛支位三人。名取支位之人。名有支位之人。可云也。何據無漏心現前不立愛支取支等之稱耶。例如中有位斷惑證果之人名中般涅槃聖者也。重意云。非被剋愛支之時分。必念念恒時起貪心。非被剋取支之時必念念恒時起取心。非被剋有支之時分必念念恒時造牽引業。只如此分位此法勝故。從此法立支之名云許也。是以光法師釋云。四歲五歲已去。十四十五以來○此中間位所有五蘊。總名為受。受用勝故別標受名又云。十六十七已去。食妙資具及婬愛現行○此中間位所有五蘊。總名為愛。此位愛勝故別標名又云。年漸長大。為得種種上妙境界。周遍馳求不辭勞倦○此中間位所有五蘊。總名為取。此位取勝故別標名又云。又漸長大。因取馳求勝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此業生位所有五蘊。總名為有。業名為有。是能有故。此位業勝。標以有名若爾。設雖不云以無漏法為緣起體。以之攝緣起以為緣起攝云事。何可強遮之哉。若失強不攝緣起者。三乘聖者無不處緣起中。若不以所起無漏心攝緣起者。受想識三蘊及色行二蘊少分是無漏也。緣起體唯是色行二蘊少分可是。寧可得云所有五蘊總名為受云所有五蘊總名為愛。云所有五蘊總名為取。云所有五蘊總名有為有耶。何況。光法師釋彼與無明俱時行故。由無明力彼現行故之論文云。於無始宿生中諸發業煩惱位所有五蘊。至今五果熟位。總謂無明。彼五蘊與無明俱時行故。由無明力彼五蘊現行故。以無明勝從勝立名准此文。經生聖者過去曾起無漏五蘊。由無明力現行故。是可無明攝被得。爰知。雖非以無漏法正施設分位緣起之作法。以無漏心攝緣起中以為緣起攝事。更不可遮之云事。若不爾者。諸文忽致相違。道理亦致牟盾。可思之如此成之時。兩方之難勢還為□答之潤色者歟。 重難云。論文云彼與無明俱時行故。云由無明力彼現行故者。約有漏五蘊可云爾。何可關無漏五蘊哉。良以。無漏心與無明俱時行之義不可有也。二心一念不並故。又由無明力無漏心現行之義不可有也。乖角二法故。次若以無漏攝緣起者。無漏則云緣起體。何乍云攝緣起非緣起體之旨成之哉。答。凡分位緣起之廢立者。談有情相續之因緣故。正以異熟因異熟果為其體。是有情之本故也。然而非異熟因果之外。無餘因果之相。然餘因果彼因果之上談之故。以餘因果攝異熟因果之中以立其名。更非所遮者哉。如此之廢立者。聖教通備之施設。諸部一同之談旨也。何可始疑之耶。夫欲取之體者非異熟因果。如何可成之耶。欲不取之體者。有情相續方斷有。何要須哉。不如只為之攝不為之體被得。例如以煖等善根之得望煖善根之時。是疏故不為之善根體。有便故為之善根攝。次有無明故有行支。有行支故有五果。有五果故無漏心轉無漏現行。豈不由無明力哉。又無明得現行故。有漏色行二蘊現行。有漏色行二蘊現行故。無漏五蘊現行。豈不云無漏五蘊與無明俱時現行哉。何不舉彼與無明俱時行故之論文為難哉。 問。以威儀工巧通果三無記心現前位。攝分位緣起可云耶。答。可攝分位緣起也。兩方。若攝之者。凡分位緣起之廢立。約異熟因果論之也。而威儀工巧等三心全非異熟因非異熟果。何可攝在分位緣起之中耶。若強攝之者。寧可順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兩果之施設哉。若依之爾者。凡有情之為有情。無不攝在今此緣起。設雖威儀工巧等三無記心現前之位。何不攝之可云哉。 答。光法師釋云。四歲五歲已去。十四十五以來○此中間位所有五蘊。總名為受。受用勝故別標受名○十六十七已去○此位中間所有五蘊。總名為愛。此位愛勝故別標名○年漸長大○此中間位所有五蘊。總名為取○又漸長大○此業生位所有五蘊。總名為有。業名為有。是能有故。是能有故此位業勝。標以有名准此等解釋。位位所起之五蘊。設雖非異熟因異熟果之攝皆悉攝。彼位位隨應以得位之稱被得。重意云以異熟因果為本。餘三性因果攝之屬之。彼四五歲。十二三歲。十六七歲。年漸長大之言。可思之。若以所標之名定其體者。一二年之間。念念寧起受哉。念念寧起愛哉。念念寧起取耶。念念寧造引業哉。如此成之時。分位緣起之廢立能成。難勢之趣自被遮也。 以前之疑中委細記之。准彼可思之。 問。以他界他地有漏諸蘊攝自界自地分位緣起可云耶。答。可有二義也。兩方。若攝之者。凡分位緣起之廢立者。約異熟因果以施設之。如云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兩果。而他界地之有漏法非自界地之因果攝。何以彼攝此可云耶。若夫強攝之者。然由煩惱界有差別之性相忽招相違。然由有漏繫地堅牢之軌則似致矣盾。若依之爾者。於愛取有等之諸位。若有入定得通離染得果等之人者。何不以彼諸心攝愛取有之分位哉。何況披今論之上文。上述但據欲界特伽羅大緣起經說具有故畢下云。於宿生中福等業位至今果熟總得行名光法師釋此文云。於無始宿生中。福非福不動等業位所有五蘊。至今五果熟位。總得行名。以業感果勝故別標既於欲界行支正攝不動業行支以如此餘支亦准例。明知。以他界他地之有漏諸蘊攝自界自地之分位緣起云事如何。 答。如前重成之。可有二義也。一義云。前疑之中以無漏五蘊攝分位緣起之旨成之畢。今疑併准彼可思之仍文義今略之一義云。無漏五蘊非繫地法故。還屬欲界地之分位緣起云事。頗不道理。有漏五蘊是繫地法故。難以他界地之所屬攝自界地之緣起哉。例如云有漏自地依。無漏隨生處但會難者。起他界他地心之時。唯色行二蘊猶存故。緣起之相續更無別。何可違有情之輪轉心。次云所有五蘊者。約不起他界他地心之人論之或約多分論之。或念念具五蘊故云所有。更非謂一念必具五蘊。或五蘊者總相云之也。若約一念者。以色行之存在猶名五蘊也。是五蘊之所攝故也。例如六處之隨一生之時名具六處。次於不動業之難者。彼他界他地之行支故別。若彼界地緣起之攝。何可攝此界地之緣起哉。然光法師加福非福二業烈不動業者。廣舉無始所造之業故烈之也。更非謂欲界地行支故烈之。何為難勢哉。或福等三業之所攝故烈之。或乘言便故爾也。可有何失耶。 尋云。二無心定如何。 答。可有二義也。如上。 問。當處付明十二緣起相。且有支唯限一念云耶。答。不可限一念也。兩方。若限一念者。光法師解釋中云。又漸長大。因取馳求勝故。積集能牽引當有果業。此業生位所有五蘊。總名為有。業名為有。是能有故。此位業勝。標以有名准今此釋。可通多念歟被得。若依之爾者。光法師引正理論分位緣起謂三生中十二五蘊無間相續之文為誠證。釋成行有二支是順生業非順後業之旨。而見今論之前後。餘處結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當卷云。有謂正能造牽當有果業准此生諸文思之。有支唯局一念不通多念被得。若夫通多念者。有支豈不通順後業哉。 答。有支一念多念事。雖未窺先賢所存。可通多念之條。理在絕言之謂也。其旨如一方之難勢。重成其趣者。設雖疊分位於三生。設雖結引業於剎那。考有支之造時。宜經歷於多時也。所謂自十六七歲乃至二十四五歲。名之愛支位。自二十五六歲乃至三十四五歲。為之取支位。自三十五六歲乃至四五十歲五六十歲云之有支位歟被得。光法師判。十六七已去(乃至)總名為愛○年漸長大(乃至)總名為取○又漸長大(乃至)總名為有故也。若爾。自三十五六歲(乃至)五六十歲。或由妻子眷屬等至種種之奔波。或亦家業相承等運時時之妄念。此等惡業何不取果用於當來之同分哉。或由教緣師命等切切行施戒等。或由生得聞思惠數數知苦樂等。此等善業豈不絕感有身於人天之總報哉。此中若隨應一念結引業者。餘宜滿業如餘處之解釋中。述初是引業。後是滿業。判唯一能引餘助滿故。凡今此分位者。有情之心品堅牢而微性通體故堪結引業。以前分位未如此故。不能造引業云許也。何得意於一一念皆為引業。何得意於三性五蘊皆爾也。致如此之難勢哉。光法師述有支已前多造滿業。未多造牽引業之意在斯者歟。此旨前前疑之中多顯之。何可始疑哉。故如此得意之時。難勢自被遮者歟。況有支通滿業之義之前。彌不可限一念。其旨□論也。又老死通多生之義之前。有支可通順後業云事必然也。寧可限一念哉。可思之。 問。尊者望滿意。約分位緣起。緣起緣已生相對明四句分別相爾者。以未來羅漢最後心攝第四句可云耶。答。可攝之也。 兩方。若攝第四句者。今論述第四句者諸無為法。婆沙論判有非緣起法亦非緣已生。謂無為法。依之光法師釋云。第四句非是緣起亦非緣已生。謂諸無為法。不能為因取諸果故。體是亦可云故不從因起非緣已生依此等之諸文。云以未來羅漢之後心攝第四句若依之爾者。凡羅漢之後心者。異熟威儀二無記心是也。而未來故非同類因。非染污故非遍行因。非善惡故非異熟因。分位緣起故非俱有相應因。誰可云緣起法哉。然而是非過現二世。豈為緣已生哉。若爾。非緣已生非緣起。寧可不攝第四句哉。 答。可以未來羅漢之最後心攝非緣起非緣已生之句也。其旨如一方之疑難。但於俱舍婆沙兩論及光法師解釋者不云攝之云難者。無為法既非三世攝故。是為非緣起非緣已生之句。仍就顯露。且舉無為法不出彼後心也。若總理論之者。宜答如之者歟。以何知者。於緣已生非緣起之句之中。舉過現羅漢之後心准知。彼未來後心非緣起非緣已生被得。其理必然也。 尋云。今此師說正義歟。 答。既不以緣已生置未來。定知。非正義云事。正義意為因之邊名緣起為果之邊名緣已生故。可思之。 問。尊者望滿意。分位緣起者為唯約異熟因果論為當兼約同類遍行等餘因果論之可云耶。答。不限異熟因果。可約餘因果論之也。兩方。若限異熟因果者。云無明緣行之時。以無明望行支。更非異熟因。以行支望無明。全非異熟果。云識緣名色之時。以識支望名色。更非異熟因。以名色望識支。全非異熟果(乃至)生緣老死。隨應亦復如。此以知。兼約同類遍行等餘因果論之云事。若爾。設雖今此師意。何限異熟因果可云耶。若依之爾者。彼師意。緣起緣已生相對。致四句分別之中。於緣已生非緣起句之時。舉過去現在羅漢後心。以之思之。唯約異熟因果立分位緣起被得。若夫約同類遍行等業因論之者。雖羅漢後心非異熟遍行之二因。與未來諸無記心起同類因取百用。豈不為緣起法哉。既為非緣起法。測知。不約餘因果論之云事。如何。 答。彼師意。分位緣起者。專約異熟因果談之。兼約同類遍行等餘因果論之可云也。其旨如一方之難勢。但於難勢者。凡分位緣起者。談相續無間之因果也而羅漢最後臨入涅槃二無記心之次念。無有相續現起心故。以之所為非緣起法也。今此二無記心雖與遠未來諸無記心。隨應起同類因取果用。是遠續緣起之攝。非分位緣起之攝何為難勢之端哉。 問。正義意許尊者望滿緣起緣已生四句分別說可云耶。答。不可許之也。兩方。若許之者。彼師意既於未來不立緣已生。正義意寧可許之哉。若依之爾者。彼所說既叶道理。正義意尤可許之也。 答。見論文偈頌。結此中意正說。因起果已生。長行云。諸支因分說名緣起。由此為緣能起果故。諸支果分說緣已生。由此皆從緣所生故。如是一切二義俱成。諸支皆因果性故(乃至)謂若觀此名緣已生。非即觀斯復名緣起。猶如因果父子等名此文意既顯。以一支望前名緣已生。望後名緣起。然一一支皆具緣起緣已生之二義之旨成之。始自無明終至老死。名緣起名緣已生云事。更不可疑之。若爾。設雖未來法。望前之時為緣已生云事亦必然。此是過現法之種類故也。正義意如此。而望滿意不存此等義門。寧可許之哉。 問。正義意。分位緣起者。為唯約異熟因果論之。為當約同類遍行等餘因果論之可云耶。答。總約異熟因果論之。別約同類。遍行等餘因果論之可云也。 以前就□者。望滿說粗記此事畢。准彼可得其意也。仍不委之。 問。經部宗意。十二緣起悉不以五蘊為體可云耶。答。悉非以五蘊為體可云也。 兩言。若悉不以五蘊為體者。凡十二緣起之廢立者。前位次第與後位為因。後位次第與前位為果。如云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有緣生生緣老死。是則三世流轉十二相續之謂也。豈非取位位五蘊為其體而從勝立名哉。若夫無明行二支唯以行蘊為體。識支唯以識蘊為等者。彼同時餘蘊據何得相續流轉耶。何況如名色六處生老死等未標別名。寧可不通五蘊耶。是以有宗意。十二支悉以五蘊為體定。加之光法師餘處解釋中。釋豈不可說為餘慢等之論文云。經部諸師不信無明別有實體若爾。無明既無體也。餘四蘊非無明體。以何為無明支。與行支為緣之義可成之哉。若依之爾者。光法師釋經部諸師作如是問。此中所說為述已情為是經義。若是經義。不然。所以者何。亦前所說分位緣起十二五蘊為十二支違背契經(乃至)故前所說分位緣起。經義相違之論文云。此是決擇。此即述經部難分位緣五蘊為體。經中既說無明等四以三際無智等為體。故知。非以五蘊為體。此即違經。經了義故論判無爭經部師意存十二支悉非五蘊為體之義如何。 答。云十二支悉以五蘊為體。云悉不以五蘊為體者。是有部經部之諍也。然光法師釋云。經部立理通釋結成已義。雖於諸十二位皆有五蘊。非即用彼五蘊為體。相由籍者方立違。然隨此因有無彼果定有無者。可立此因法為彼果法支。如何阿羅漢雖有五蘊而無有行。隨福行非福行不動行。乃至或有五蘊而無愛等。故知。非由五蘊力故立十二支。汝若方無學五蘊由無無明等故不立支者。是即正由無明等力立支。不由五蘊力立。是故緣起經義即如文所說。或如我所說。唯用無明等為體解釋既明著也。學者何劬勞哉。但於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有緣生生緣老死之施設者。凡前前後後之相續者。是疏助之緣果。非真實之因果。其云緣不云因。豈無深致耶。其真實因果者。以過去二因望現在五果。以現在三因望未來兩果是也。而於過去世起無明行二支之時。雖非無色受想識四蘊。彼四蘊非現在五果之因。何可為彼二支之攝哉。於現在世識等五果生之時。雖非無惑業現起。非過去二因之果。寧可為今五果之攝耶。於現在三因未來兩果之時。各各不具五蘊。准例可知悉歟。如此得意之時。自餘之難勢隨而被遮畢。次於有部宗之例難者。既及對論。何以彼義可難此義哉。不足設會通。次於無明無體之難者。彼宗意。無明無體者。慢等煩惱不知諸法故。即以彼名無明故。所述無明無別體之旨也。非謂之爾故。於無明總無其體。何來為難熱哉。重意云。過去所起慢等諸煩惱即無明也。豈不為現在五果之因哉。 問。經部宗意。色無色界受支。如次以五受三受為為體可云耶。答。可有二意也。兩方。若如次以五受三受體者。凡色無色界者。其處勝妙。其心微細也。宜於色界建立三受。於無色界建立一受。設雖經部宗意。何不辨五識意識之差異。可不存身受心受之不同耶。依之今論中述彼部意或判。依此便生樂等三受。從此三受引生三愛。謂由苦逼有於樂受發生欲愛。或有於樂非苦樂受發生色愛。或有唯於非苦樂受生無色愛。或云。為自受樂非苦樂故。造作身等各三種業。謂為自身受當樂故造諸福業。受當來樂非苦樂故造不動業。受現樂故造非福業。如是名為無明緣行光法師釋前文判。從此三引生三愛。謂由欲界苦逼惱惱故。有於樂受發生欲界愛。或有於色界初二三定樂第四非苦樂受發生色界愛。或有唯於無色界非苦樂受發生無色界愛。述後文云。眾生為自受樂及非苦樂故。造作身語意各三種福非福不動業。謂為自身受欲界當樂故造諸福業。為受當來色界下三定樂及四定以上非苦樂故造不動業。為受欲界現在世中五欲樂故造作殺等諸非福業。如是名為由無明為緣能起於行。 若依之爾者。勘光法師餘處之解釋云。若依經部。若樂隨身至四定。憂喜隨心至有頂。彼宗意說。有身即有苦樂。心即有憂喜退披成實論之說云。苦樂在身。隨所得身乃至四禪。餘三在心。隨所得必乃至有頂而成實多依經部者。出光法師餘處之定判。誰可疑之耶。加之淨影大師解釋中。述成實論意云。苦總四禪。憂至非想(乃至)樂在欲界。喜至非想若爾。約十二支論受支體之時。於色界者通五受。於無色者亙三受云事。論判解釋其旨甚炳然也。如何。 答。此事頗為難義。如何可會之哉。然光法師兩處之定判既致??楯。實在深所以歟。倩案之。彼部意。於三界談五受。有粗細之不同歟。若約粗論之者。憂苦二受唯局欲界。喜樂二受通在欲色。捨受一者廣亙三界也。若就細云之者。苦樂捨三受在欲界二界。憂喜捨三受通欲色無色可云也。思而可知也。故淨影大師大乘義章中云。憂根苦根。○成實大乘粗在欲界。論其細者。苦總四禪憂至非想。故經說言。苦樂隨至於四禪。憂喜隨心至有頂也。喜根樂根○成實大乘粗同毘曇。論其細者。樂在欲色。喜至非想准高祖之定判可思光法師之解釋也。不可有相違。 尋云。就大乘義章釋。且成實大乘者。成實即大乘歟。成實與大乘歟。答。貞禪大僧都祇短抄中被記之。可見彼也。 問。論文云。有說。緣起是無為法。以契經言。如來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性常住爾者。說一切有部異師說歟。答。或云當部之中之異師說。或云餘部之說之二義可有之也。兩方。若當部之中異師說者。光法師釋今此論文云。准宗輪論。是大眾部等計若依之爾者。此說既出本論婆沙之說。豈非當部之異師說哉。 答。光法師問俱舍論之今文作二釋。其釋云。准宗輪論。是大眾部計。又婆沙二十三呼為分別論者初釋意。今論云有說者。直引大眾部之說載之被得。若爾。是餘部之有說。非當部之異師(為言)第二釋意。今論云有說者。是引婆沙會分別論者之說載之被得。則當部之異說。非他部之異說(為言)。 重意云。婆沙會五百羅漢者。悉有宗之門人。不交他部之學者。其中分別論者意自同大眾部之計歟。可思也。 尋云。今此分別論者意同尊者滿說歟。 答。不爾。今分別論者意同大乘有佛無佛性相常然之說。大眾部之計多以如此。尊者望滿意以無為法攝云非緣起非緣已生之第四句云許也。其義既不同大眾部之計。是以論疏中雖述非正義之旨。全不云餘部之說者哉。 慶永十二年九月二日夜。於東大寺普門院書寫功已。凡厥書寫之功不虛。而光亡後滅之有緣。遂開悟於梵行已立之臺。鑽仰之力無朽。而有宗經部之疑開辨通釋於決擇談論之庭。願以善根餘薰。普及沙界群萌而已。 右筆華嚴宗相傳清熏(年齡二十九□呼□悲)。 俱舍論第九卷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