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二十 輸入者 黃紹亮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二 諸有情類名繫此事。此事者是所繫事也。婆沙五十六云。事有五種。一自體事。二所緣事。三繫事。四因事。五攝受事。百九十六詳明五事。彼中第一云自性事。第二‧第三次第前後。其餘皆同。惠暉云色法即一一極微。心心所一一剎那。皆有煩惱緣。若斷一一極微及剎那心心所上煩惱盡。皆得擇滅。今此約五部論據大段說也。 一者自相謂見疑癡。婆沙舉自相惑。貪瞋慢外更加嫉慳。彼論五十八云。迷自相者。謂愛恚慢嫉慳結今檢婆沙第五十六至五十九。廣明繫事。寶疏撮取關要申述大至。光記此中略不細釋。 應辨諸事諸相合故。光寶分文不同。光記此文屬入後段。寶疏尚為前段。為此已下立為後章。寶解為優以符正理及舊論文勢故。正理五十一云。如是略述三世有無理趣正邪有差別已。為令此義決定增明。復依頌文廣顯宗趣。頌曰云云舊論意同。 由契經中勤斷欣求。正理‧顯宗二論具引經云謂世尊說。過去未來色尚無常。何況現在。若能如是觀色無常。則諸多聞聖弟子眾。於過去色勤修厭捨於未來色勤斷欣求。現在色中勤厭離滅。下同此論。又言勤修厭捨者。光有二解。初解為優。又惠暉云。過去色是定共別解脫戒。此有漏戒上有煩惱緣。勤修道厭捨。未來色是定‧道二戒。應勤斷煩惱求彼二戒今謂。惠暉約戒色釋不允。此色豈局戒色。正理‧顯宗所引經文總言觀色無常。明知廣通諸色。 又已謝業有當果故。光有三解。於中第二為正。以順顯宗‧正理二論故。彼論云。非業無間異熟果生。非當果生時異熟因現在。若過去法其體已無。則應無因有果生義。或應彼果畢竟不生。由此應知過去實有。 彼可許為分別說部。分別說部梵云毘婆闍縛地。具如上辨。 今此部中最善可依。正理論云。如是所許一切有宗自古師承差別有幾。誰所立世最善可依。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麟一云。言妙音者。梵云瞿沙西域敷演宣令法號瞿沙。謂彼尊者久流生死。今得聖智。對昔況然故號能鳴。或能宣唱故號能鳴(記第三卷十二紙)。由相不同三世有異。麟云。相謂相狀。非生等四相。舊云。此師說不相應中別有一類世相不同三世有異。 於餘姬媵不名離染。玄應音義云。姬媵。居疑切。下餘證切。漢書文帝母薄姬。女淳曰。姬眾妾總名也。姬亦女官也。秩此二千石位次健婦下。左傳。以媵秦穆姬。杜預曰。送女曰媵。媵送也寄也。公羊傳曰。媵者何。諸侯一國則二國媵之。以姪娣從釋名云。姪娣曰媵。騰承也。承事適他也。今三品曰姬五品曰媵是也。 故引四中第三最善。寶云。論主評簡。頌疏亦同。婆沙已評云第三立世為善。何以今言論主評家。答。第三為善實是婆沙評也。然其餘能破義言。此論主所立非如婆沙。是故今言論主評定。奚有巨害。又論主能破非全同婆沙說。是以顯宗破此文云。此四種說一切有中傳說。最初執法轉變故。應置在數論明中。今謂不然。非彼尊者說有為法其體是常歷三世時法隱法顯。但說諸法行於世時體相雖同而性類異。此與尊者世友分同。何容判同數論外道。第二第四立世相雜。故此四中第三最善(正理五十三之二紙全同)麟一之(二十五紙左)云。准彼經部有破。今且四說之中自為善耳今謂。此說實是也論主同經部計。此中且順婆沙以立是評。又雜心論十問。幾種薩婆多。答。一種異分別。或有說相異。或說分分異。或復說異異。此四種薩婆多一種異分別者。彼說諸法隨世轉時分異非事異。如乳變為酪捨味力饒益不捨色。如金銀器破已更作餘器捨形不捨色。法從未來至現在亦如是。當知此是轉變薩婆多。相異者。過去法與過去相合不離未來現在相。如人著一色非不著餘。彼亦如是。此說有過。若過去諸法不離未來現在相者。竟何所成亦成合義若爾者則世亂。如人著一色於一色愛著亦行亦成就於餘成就而不行。是故彼說世亂譬亦相違。分分異者。說諸法隨世轉時分分異非事異。此則不亂建立世。何以故。業別故。謂法未作業說未來。作業說現在。作業已說過去。彼異異者。彼說。諸法隨世轉時前後相對非事異亦非分異。如一女人亦名女亦名母。前後相對故。謂觀女則知母。觀母則知女。此最亂建立世。彼說。過去世一剎那有三世說言。觀前起相名未來。觀後起相名現在定賓飾宗記云。雜心論主非婆沙四評家中法救。依斯論文可謂明白矣。又依大乘。瑜伽第六‧第五十一卷破此四說。具如略纂及倫記釋。 何礙用云何此法性甚深。此頌正理雖有顯宗則無以經部義破有部故。顯宗唯顯有部正宗故顯言顯宗。意在於茲。 何為不成光寶分文不同。此中寶解為優以順論文勢故。 有果因故。光有二解。寶解亦同。然文逆次。此中光記第一寶疏第二為優。 若爾何緣重為說有光寶分文脩短不齊。光解為優。以符論文勢故。 然業為光令當果生。寶云。經部宗計。業現在時業為先所引相續身中轉變差別種子令當果生。種現在有。業是曾有。果當有也今謂。寶師釋云相續身中者未可也。此中相續是前後剎那相續而起非謂依身故。正理五十一云。然業為先所引相續轉變差別能生當果。為相續者。謂業為先後後剎那心相續起。即此相續後後剎那異異而生。名為轉變。即此轉變於最後時有勝功能無間生果異餘轉變故名差別。 彼所生因得離繫名正理論云。此釋意言。過去煩惱所生隨眠現在有故。說有過去能繫煩惱。未來煩惱所因隨眠現在有故。說有未來能繫煩惱。緣過去事煩惱隨眠現在有故。說去來所繫縛事。 及前品已斷。正理論云。及聲兼明前前已斷後後未斷皆能繫義。 見集所斷於此猶繫。光寶並言。若未永斷簡已斷者。今謂。兩師解釋未精。永字為何所用。所斷既簡已斷。永斷亦簡暫斷。謂於已斷中或有暫時不起。或有畢竟不起。其言永斷。此是畢竟不起者。 是故應造略毘婆沙。惠暉云。即此論是。今謂。非謂論主創造此論故。舊論云。是故先舊師造略集毘婆沙。彼云。云何由少功德力我等應度最大問流等。 即三界五部及無漏法。麟云。言及無漏法者。上言五部但取滅道下惑。今取滅道之體故。五部外別立無漏法。 若欲界繫各五識緣。光云。婆沙八十七云。欲界見苦所斷法五識所緣。一欲界見苦所斷一切隨眠相應識(惠暉云。謂苦集下有遍行能緣五部故得相緣。且苦下五識緣者。自部下十煩惱為同類因能緣苦部。若遍行因緣他部及九上緣。即不緣苦諦。五識中有緣不緣時故論言容。下皆准此釋也)二欲界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識(惠暉云。集下緣苦者。七惑中為遍行因者。即緣苦部。他部緣及九上緣即不緣)三欲界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四色界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五法智品無漏色解云。欲界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身。善謂生得加行。無記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非通果心。唯緣色故(惠暉云。修部緣者。修有三性義。善無記中聞思慧覺觀諦理及作無我觀。即緣白骨持息念。不善識即不緣。就觀諦中。有漏即緣無漏不緣也。已上鈔文今謂。惠暉唯舉加行不言生得者非也。婆沙八十七十一紙右云。問。生得善能緣何法。答。欲色界能緣三界及無漏一切法等)色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者。善謂生得加行(惠暉云。色界修部緣者。初定近分厭下苦等即緣欣上淨妙等及染無記即不緣也。已上鈔文。今謂。亦不言生得者非也)無記謂異熟生‧威儀路。非通果心。雖天眼耳識。亦能緣下。但緣修斷色聲為境。非緣是苦所斷。法智品言通攝法忍及俱心等(惠暉云。苦忍智緣類忍智不緣)。 應智一一增自識緣惠暉云。自識緣不取親緣邪見等三。以緣無漏邪見等是不緣也。取重緣貪等即緣者。唯緣有漏法也。 五亦如前增見道斷。麟云。謂滅諦下惑為苦集下遍行識緣。及欲色二有漏善識緣。并無漏心緣故成五。 若無漏法為十識緣。惠暉云。無漏法通十識緣者。前三界十五識中。滅道約所斷法論。此約二諦體兼虛空非擇滅。言十識者。三界滅道各邪見等三為六。三界修部空無我觀為三成九。無漏識欲界法忍智上二界類忍智為十也。此總論無漏不簡有為無為。麟云。問。苦集遍行既緣五部。何緣滅道但為三識緣。答。緣一部者謂所斷非緣滅道無漏之體。如前所明。唯滅道下六種隨眠緣無漏故。 如是了智隨眠隨增。光寶分文不齊。光意。如是了智所緣境已總結。今應思下是問。寶解云。如是了智至略示方隅自下正明繫事隨眠多少也。今謂。寶解為正。若今更細拆文。如是了智至所緣境已結。今應思至隨眠隨增引若別等下明恐廣示略。光解不順文勢可智。 且有問言。總有七種。光師釋論多義芸芸。至此不悉何乎。觀婆沙論。就二十二根作法。其文始於第八十六終於第八十九寶師於中撮取其要以為解釋。又惠暉潤色寶疏從藍而青。併觀則更明矣。 無漏第七如前已說。無漏第七者。頌疏云。第三禪無漏樂也。言前說者。麟云。即前說無漏如炎石。足不隨住故無隨增。 此隨所應隨眠隨增。麟云。謂欲色二界與前單緣更無異相。但以後起重緣前識耳。唯無界更加二部。即於單緣識上隨增數外更加不遍隨眠。即苦集下貪慢等是。以緣苦集下遍行隨眠是重緣識。此貪慢等緣遍行起故盡取之唯除滅下。無隨增義故。問。所以唯立三重即止者何。答。但此三重攝即盡。且如樂隨增。但色界惑盡樂不通無色。單緣識增雖通無識二部及苦集遍行不攝非遍。更辨重緣方攝非遍行盡。故唯三重已得周備。若更辨者與前無殊。 無明能為諸有本故。光云。無明能為一切三有生死根本故。十二支無明為初。寶師破此釋云。非是十二支中無明本也。十二支中無明通用諸煩惱總為體故。正理論(五十三之十七紙右)云。唯是別立漏名。為顯無明過患勝故。謂獨能作生死根本。如契經說。無明為因生於貪染。乃至廣說。此豈是無明支耶今謂。寶師依順正理攘斥光釋。甚有其理。 謂在家眾清淨道故。雜心四(十五紙左)云。外道不食等苦作道想。內道糞掃衣等作道想。 微細二隨增與隨縛。光師意謂。微細是眠義隨增隨逐隨縛是隨義故。惠暉云。三義釋隨。初一總後二別。第二約得。第三約現行寶意初言微細乃至隨縛總釋隨眠。非謂一三別。釋隨眠其如訓詞。別有多釋。與此不同。如正理中種種異說。今謂。若准正理如實師釋。然光師解非全無理。何者行相難知故名微細。睡眠行相亦不易知。是則微細正釋眠義。隨增隨逐隨縛三義文白顯故。 稽留有情故名為取。婆沙四十七云。問。何故名漏。漏是何義。答。留住義。淹貯義。流派義。禁持義。魅惑義。醉亂義。是漏義。謂留住義者。唯令有情留住欲色無色。流派義者。如泉出水乳房出乳。如是有情從六處門諸漏流派。聲論者說。阿薩臘縛者。薩臘縛是派義。阿是分齊義。阿言顯此乃至彼義。如是煩惱流轉有情乃至煩故名為漏。又云。問。何故名暴流。是何義。答。漂激義。騰住義墜溺是暴流義。漂激義者。謂諸煩惱等漂激有情令於諸界趣生生死流轉。尊者妙音亦說是說。雖入生而為暴流之所漂溺退善品故。和合義是軛義。謂諸有情為四暴流所漂溺已。復為四軛和合繫礙。便能荷擔生死重苦。如牽捶牛置之轅軛勒以鞦鞅能挽重載故。問。何故名取。答。以三事故說名為取。一執持故。二收採故。三選擇故。 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