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稽古卷首 輸入者 吳靜梅 校對者 崔世湖 改稿者 江 進 題言八則 一俱舍一論。慧學所至難。而竊觀七八百年來修對法者。一唯圓暉頌疏。是依以誘掖後進。今撿其書。唯是首鼠光‧寶間。頗為刪補。豈足憑以為準繩哉。則雖謂之七八百年來俱舍論弗行者可也。近有一二前修頗覺其非。始復讀光‧寶二家疏。遂又有講及其論。況以時屬昇平宗乘日隆。遂乃講帷雲列。論鼓雷震。修對法者。亦不乏其人。然試扣之。則皆依樣畫葫蘆。間雖有豪傑者。弊風所扇。徒汲汲乎辨註家之是非。要光‧寶之奴隸耳。察其弊由。無他故焉。匪直材乏。蓋坐不讀古三藏。夫學者不讀古三藏。則開口皆臆說。蓋自普光‧法寶輩。亦未嘗寓眼古三藏。肆然求諸其臆而強為之解。其說愈繁愈舛。學者不知。遂奉之以為金科玉條。遇其義或窮。則依違曲說。漫不之省。豈不悲哉。余生數千歲之下。妄不自揣以為。三藏雖缺乎可徵。何區區傍傳註之籓籬而走為。乃溯求三藏。上焉四阿笈摩。下焉諸部對法。日夜研摩十年于茲。乃迷罔頓開。妙解躍然。不啻發伏藏獲至寶也。於是所論著成一帙。名曰改觀。尚未脫稿。今聊抄出其中所訂凡論載經律數百章出處異同者。以便考較。其所出不可得知者蓋缺如。間有指擿。聊亦及之爾。 一三藏之文。古未載具多。師授口誦。是以其所誦家家殊文。大氐讀三藏。識其為何部所誦為要。迺如所翻傳四阿含。中‧雜二阿含薩婆多部所誦本也。增一阿含大眾部所誦本也。長阿含化地部所誦本也。稽之他經律與阿毘達磨。可以知已。余別有考。是編所徵。中‧雜二阿含為主。是其薩婆多家所誦本也。學者不知所誦各殊。概謂之小乘經。何其粗也。謂四阿含皆大眾部所誦本者。其誤亦本於窺基。後生不深考耳。夫所誦宗家且不識。尚何問其義。茍識其所誦宗家。乃後讀三藏。則左右取之無不逢其原。是余稽古之所作。孰謂之迂矣哉。 一小乘諸經文字多噅舛。非大乘經之比。其部帙又錯亂難讀非一。故是編所載。間附鄙見以加訂正。世或有譏余僭妄者殊不知自隋唐而後大乘修多羅盛行。而四阿含束之高閣不講。其對法者疏亦舍古三藏而不顧。以為此多出於舊譯之手不足採。於是遂至辨髦大藏付之度外。則其多噅舛不亦宜乎。況以如宋刻本五季兵燹之餘。搜索旁求以始成全藏。胡元猾夏。其本又多湮沒。逮至有興收摭散帙。固已非全藏。屢經翻刻愈益差訛。竟無一人校正者乎。蓋善讀者必自有辨焉爾。 一是編所錄經律二藏而止。如其阿毘達磨。學者或知其所出故者省之。然至如夫集異門足論。目以舍利子親撰。施設足論譯出已數百年。而卻以為缺亡。則知鮮能讀阿毘達磨者矣。 一斯論陳唐兩譯。難輒定優劣。而大氐古今學者皆謂。新論之精非舊論比也。甚則曰舊論訛譯不足觀。冤哉。是認玄奘門人之黨言以為公論者也已。舊論不可不讀。是編間援以併證者。蓋為此。 一舊論諸疏湮沒弗傳。可惜哉。至新論則神泰疏為首倡。是以其說最粗鹵。其書亦殘缺。難得而詳矣。初學必求其註解者。乃光‧寶二疏具存。雖無神泰可也。光‧寶匹也已矣。今所以特指擿普光者。以其先出之故也。學者或以其說多出於三藏相傳憚焉。不知玄奘者以新譯振。雖自其命世之才乎。是時運使然。則其尸祝之間。往往皆多狺狺吠聲之類也。至有廢舊譯經論之議。則其為人亦足薄焉。李唐以前經論舉皆謬乎。可謂妄誣。已賴時論執不可而不果施行。不幸而試之。其禍果何如哉。由是觀之。其門人務排詆舊譯家誇張其門戶者。實出於其師者昭昭乎。不可掩矣。從此以後。多眼不識古三藏者。皆玄奘作俑也。今特指擿普光。蓋為此故。其圓暉以下皆小家數。何足論訐。況隸圓暉者乎。然則二家疏不足讀邪。曰否。二家之有功于斯文。亦弗淺鮮也。要辨其真不眩其妄。則不必廢可也。今所議在此不在彼也。然學者先入者為主。浸骨淪髓不可得而拔者餘不得而知。讀者察諸。是亦難為不識古者道。 一大乘三藏非今所關。置而不論。註家輒釆大乘經義以飾其說者。可謂不知類也。初學或欲知其異同。則源信對俱舍存焉。其書間多疏漏。則讀者自得焉耳。 一文可兩載者。錄其一而餘略焉。其文繁廣者。但曰出某經以省之。可撿彼而得此也。 阿毘達磨俱舍論稽古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