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第八卷同學鈔第二目次 輸入者 彭忠琴 十五依處下 自乘相引 彼非因緣故 望初自果 牽引因通已潤歟 依真見隨順立等無間緣歟 依真見依處立所緣緣歟 正位有漏善 三性真如 士用依處得異熟果歟 遠望當現 無間滅依處得等流果歟 疏中脫略 境界依處得士用果歟 太寬太狹 士用依處得士用果歟 清淨相違因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二 十因二因相攝 能生因(牽引。生起。引發。定異。同事。不相違。六因中因緣法。) 方便因(隨說。觀待。攝受。相違。已上四因。全前六因中。非因緣法。) 已上今論實意也 菩薩地說(牽引種子所餘諸因。生起種子方便因攝。名能生因。) 論會此文有二說 初解意云。牽引。生起。名能生因者。非唯第三第四二因。牽引。生起。引發。定異。同事。不相違六因中。因緣種未潤。名牽引。已潤名生起。非唯二因也。所餘因者。隨說。觀待。攝受。相違四因全及六因中非因緣法。皆名所餘。非唯八因。 後解意云。牽引生起名能生因者。唯第三第四二因也。此二因中。雖有非因緣法。因緣種勝。故指彼勝。偏攝能生因也。所餘因名方便因者。餘八因也。八因中雖有因緣種。增上多也。顯也故偏說之。為言。 尋伺地(說生起因。是能生因。餘方便攝。) 初解意云。生起因攝能生因者。非唯第四生起因。六因中現種因緣。皆名生起因。餘方便攝者。非唯餘九。生起中。非因緣法。亦名餘也。 後解意云。生起者。唯第四生起因也。餘者。餘九因也。生起因中。雖有非因緣種。生起去果近故。親因緣法顯也。故偏說之。牽引中雖有因緣種。此因去果遠故。親因緣隱故不說之。為言。餘九因名方便因者。餘九因中。雖有非方便因之法。增上多故偏說之。為言。 自乘相引 問。付隨說等十因。三乘相望可有引發因義耶。若有者。論明引發因。同類勝行(云云)三乘既各別也。何云同類耶。依之大師瑜伽略纂。自乘相引(云云)若依之爾者。三界相望已許有引發因。三乘相望。何無此因耶。是以本疏中。三乘相望。有引發因見。如何。 答。約三乘種姓。定不定姓異也。若定姓者。全不可有引發因。若不定姓人所具各別乘姓者。彼此相望。可有此因。但不可有同類勝行義云難。非也。同類者。同性義也。三乘種姓。同是善性也。豈非同類耶。於瑜伽抄者。不定姓所具乘性。隨宜為因於五乘大論之。一不定姓自乘也。何違自乘相引釋耶。仍無過歟。 彼非因緣故 問。付十因二因相攝。且以引發因中現行熏種子。不攝能生因。有何故耶。疏云。彼非因緣故(云云)付之種現相望互為因緣者。處處所定也。何云現行熏種子非因緣耶。依之論餘卷云。唯依此二。建立因緣(云云) 答。疏舉所除法。除現引自種及引現行。異性種及涅槃等云畢。重彼非因緣故(云云)非因緣云故。指引現行及涅槃等也。非不取現行熏種子之故歟。或論下文云。雖有現起是能生因。○而多間斷。此略不說(云云)准之。非因緣者。非恒相續因緣。為言。 今云。因緣有多重。親疏相對。種現二類。因緣自類相生。皆因緣也。同時異時相對種現相望為因緣。自類相生非因緣。因果順不順相對。種子生現行及自類相生名因緣。現行熏種子。非因緣也。現行顯現法故。無順因義故也。今能生因。除現行熏種子者。是因果順不順對之意歟。 望初自果 問。西明意。以一種子望初自果。名生起因。望後自果。名牽引因(云云)燈師可許之耶。燈師不許也。付之牽引因之名。望遠自果立。生起因之稱。對近果得。西明立此義。尤有其謂。依之瑜伽論中。一切種子。望後自果。名牽引因○即諸種子。望初自果。名生起因(云云)如何。 答。今論意。依潤未潤不同。分牽引生起二因。故六因中。諸未潤種。名牽引因。已潤為生起因。而西明等意。牽引通已潤。生起因亙未潤(云云)付此義先難云。牽引生起二種何殊(云云)此上轉救云。正生現果名生起。即此已潤種。望後自果名牽引(云云)燈家重難云。准此即應生起在初。牽引居後(云云)又論上文云。牽引因說未成熟位。生起因述已成熟位。對一果以種子熟未熟。為二因差別。西明義勢。深違此文破也。但於瑜伽論文者。正見彼文云。一切種子。望後自果。名牽引因○。即諸種子。望初自果。名生起因(云云)此文對別別果說二因也。望後果說牽引因。略不舉生起因。對初果出生起。略不論牽引因也。既是別意也。何為相違。重意云。今論於一具果。未潤己潤為二因差別。彼論望別別果。說二因隨一也。而西明要集等。已潤生起種子。即對後果。為牽引因故。牽引通已潤云故。蒙難破也。 一義云。伽抄釋望後自果名牽引因等文。云。如識種子。望老死果。是牽引因。若望名色。是生起因是此中意(云云)意云。識支種子。至已潤位。正生現行之時。望名色支。為初自果。此已潤種。卻談未潤時。望餘生生老死果。為牽引因。是別廢立也。 尋云。識支種子望名色現行。是別類也。何為生起因耶。 答。約雜亂體論之。識支亦是名色支攝故。 牽引因通已潤歟 問。付十因。牽引因可通已潤耶。答。不爾也。付之論云。彼六因中。諸因緣種。皆攝在此二位中故(云云)既以生起因種子。攝牽引因。豈非已潤種耶。加之大論釋牽引因云。無明等已生已長種子。望餘生生老等。為牽引因(云云)已生已長者。非已潤種耶。 答。牽引因。唯取未潤種也。故論上文。明習氣依處。云謂內外種未成熟位畢。即依此處立牽引因。謂能牽引遠自果故(云云)但下文。彼六因中等者。釋此文疏。燈。其意異也。疏意。牽引因全四因少因(除生起因)為牽引因。生起因全。四因少分(除牽引因)為生起因。論文其詞總也。實以六因中未潤種。為牽引因。以已潤種。為生起因。為言。燈意牽引生起二因。各攝六因也。其中以生起因。攝牽引者。約已潤種。卻談未潤時。為牽引因也。以牽引因攝生起因者。於未潤種。談被潤已去可名生起因。攝在生起因云也為言。疏談實義會論文。燈任論文顯別義也。次於瑜伽論文者。現在生老死位中。所有無明行二支。熏成種子。此所熏種子。名已生已長也。已生者。新熏種。已長者。本有種也。此新熏本有二種子。望當來生老死是未潤也。是名索引因。為言。非愛取所潤種故名已生已長也。 尋云。 四緣依十五依處立。又攝十因二因事。 論云。論說因緣依種子立。依無間滅。立等無間。依境界立所緣。依所餘立增上(云云) 論會此文有二釋。可見之。以四緣攝十因二因文略之。 依真見隨順立等無間緣歟 問。付依十五依處立四緣義。且依真見隨順二依處可立等無間緣耶。答。不立也。付之真見隨順二依處中。既有前後相引之義。何不立等無間緣耶。是以見論文。非唯五六。餘依處中。亦有中間二緣義故(云云)餘依處詞。未嫌真見隨順耶。依之大師餘處中。依真見依處立等無間緣(云云) 答。樞要釋依真見彼處不立等無間緣。之所以云。具攝受六辨無漏法。若爾有二等無間緣。真見取前無漏引後生。故不取等無間滅(云云)意云。依無間滅乃至真實見六依處。立一攝受因。若第五無間滅依處之外。第十真見依處。立等無間緣者。一攝受因中。有二等無間緣耶。為言。一因中有二等無間緣為過故者。無間滅依處中。等無間緣。有漏無漏。三界九地。雜亂引生。無所簡也。其外真見依處中。立等無間緣者。可有唯無漏等無間緣。若爾可有二等無間緣。為言。次依隨順依處。不立等無間緣事者。樞要釋云。隨順下引上中故(云云)意云。隨順依處。劣品引勝品義也。故論釋引發因云。謂能引起同類勝行(云云)等無間緣。勝劣互引。何依狹依處。立寬等無間緣耶。為言。但於論文者。餘依處言雖廣。顯領受和合不障礙三依處也。本疏解釋分明也。略纂違今疏樞要是述一釋歟。或今疏出立等無間緣依處。領受和合不障礙(云云)而彼抄中。除領受取真見。若是傳寫之人。錯領受為真見歟。 依真見依處立所緣緣歟 問。依真見依處可立所緣緣耶。疏。不立(云云)付之伽抄依真見依處。立所緣緣(云云) 答。無漏能助引證之義。名之真見依處。既不取成所緣緣之義。何立所緣緣耶。略纂是一釋也。後念無漏緣前念無漏故。前念為後念成所緣緣。是名所緣緣云意也。 依處等得果多少 五果。 一異熟果(謂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續異熟生無記) 二等流果(謂習善等所引同類或似先業後果隨轉) 疏云。不望異類○又同類中。如上品。與下中品及自上品為果。非下品與中上品為品。品勝而因可劣。 或似先業後果隨轉者○謂如殺生得短命報。是先業之同類○即無記果與自業相似。與不善為同類○實增上果。然假名等流。非同性果故。實業所感○(云云) 三離繫果(謂無漏道斷障所證善無為法) 四士用果(謂諸作者假諸作具所辨事業) 祕云。按瑜伽云。諸有一類。於現法中。依止隨一工巧業處。起士夫用。所謂農作。商賈事王晝夜竿數占卜等事。由此成辨諸稼穡等財利等果名士用果(云云) 疏云。有二說。一者唯士夫為因所得是士用果。因唯假者。非少實法。第二師意。心心所俱等。亦得此果。即不唯士夫假者為因○前師唯有為小分為果體。士夫力所辨故。第二師即通無為亦是果體。因法。為作者。緣法為作具故。從喻為名(云云) 五增上果(謂除前四。餘所得果) 依十五依處得五果事。 論云。瑜伽等說習氣依處得異熟果。隨順依處得等流果。真見依處。得離繫果。士用依處。得士用果。所餘依處。得增上果(云云) 會瑜伽等文有二師 初師。 習氣依處(習氣處言。顯諸依處。感異熟果。一切功能。) 人士用師五依處(習氣。有潤。差別。和合。不障礙。) 法士用師七依處(加作用士用) 隨順依處(隨順處言。顯諸依處。引等流果。一切功能。) 人士用師七依處(習氣。有潤。真見。隨順。差別。功能和合。不障礙。) 法士用師九依處(加士用。作用。或八除作用。) 真見依處(真見處言。顯諸依處。證離繫果。一切功能。) 人士用五依處(真見。隨順。差別功能。和合。不障礙。) 法士用七依處(加作用。士用。) 士用依處(士用處言。顯諸依處。招士用果。一切功能。) 人士用五依處(領受。士用。作用。和合。不障礙。) 法士用十一依處(領受。習氣。有潤。無間滅。士用。作用。真見。隨順。差別功能。和合。不障礙。) 所餘依處(所餘處言。顯諸依處得增上果。一切功能。) 疏云。此據別體。謂語境界根障礙。依處全餘十一小分。 第二師。 習氣(唯屬第三) 雖異熟因餘處亦有。此處亦有。非異熟因。而異熟因去果相遠。習氣亦爾。故此偏說。 隨順(唯屬第十一處) 而此因招勝行相顯。隨順亦爾。故偏說之。 真見(唯詮第十) 而此證離繫相顯故偏說。 士用(唯詮第九) 而名相顯是故偏說。 所餘(唯屬餘十一處) 而此十一。多招增上。餘已顯餘故此偏說。 疏云。第二師說五果體性寬狹如前。但釋論文。有盡理不盡。為異於前。 十因四緣得果多少 異熟果(牽引。生起。定異。同事。不相違因。增上緣。法士用師加觀待。) 等流果(牽引。生起。攝受。引發。定異。同事。不相違因。因緣。增上。) 離繫果(攝受。引發。定異。同事。不相違。增上緣。) 士用果。 人士用(觀待。攝受。同事。不相違。增上緣。) 法士用(觀待。牽引。生起。攝受。引發。定異。同事。不相違。三緣除所緣緣。) 增上果(十因。四緣。一切容得。) 正位有漏善 問。資糧加行正位有漏善。可感異熟果耶。兩方。若感者。正位善根。憎背三有。正向佛果。何感異熟果。是以本論中。解脫。決擇善根。非集諦因(云云)若感異熟果者。何非集諦耶。加之緣起經中。內法異性不放逸人福不動行。非無明所發(云云)若非無明所發行者。何成異熟因耶。依之今演祕中。會一切善根皆向佛果之文。據三乘無漏及資糧加行正位漏善說(云云)若依之爾者。見論餘卷文。聞熏習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斷。感勝異熟(云云)此文不簡正位傍位耶。加之有漏有四除離繫果之文。不限傍位善耶。況資糧加行正位善。不感異熟果者。以何為因感十王華報耶。 答。法花義決并第二卷義燈作二釋。一云資糧加行正位傍位善。俱感異熟果。二云正位不感異熟果。此二釋中。以不感之釋為正。故燈述後釋了。此釋應好(云云)隨今演祕中。唯作不感云釋。明知。稟承實義云事。凡正位善者。般若亡相無相善心也。既無我執間起義。何為生死因耶。況既名順解脫分。順決擇分善根。明知。與流轉相違。不感三有果云事。是以本論中。解脫。決擇善法種子。非集諦因。與流轉相違故(云云)但聞熏習中有漏性者等文。合說正位善助感傍位善正感也。非云正位善正感異熟果也。故義決云。又正二位不能正感(云云)嫌正感許助感之旨。解釋明也。有漏有四除離繫果之文。准之可會。十王華報。以傍位有相善。為其業因。無相善業。資助彼業故。亦可有名十王業之義也。處處相違。准之可知。 尋云。正位善有助感義云事。若有其證耶。 答。瑜伽五十一卷解脫決擇善法種子非集諦。與流轉相違故云畢。所餘世間善根因此明感。傍位又能感當來可愛異熟果(云云)無性攝論明加行無分別智。此非異熟因。能對治彼故。即增上果。假立異熟。由此資熏餘有漏業。令感異熟(云云) 三性真如 問。付虛空等八無為。且以善等三性真如。可攝離繫果耶。進云。疏攝(云云)付之依無漏道斷障所證無為。名離繫果。三性真如。非斷障所得。何為離繫果耶。以例思之。虛空等無為。既非離繫果。此亦可爾。加之顯揚論中。立四種離繫。若以三性真如。攝離繫果者。四種離繫中何耶。 答。論正離繫果體者。釋滅。不動。總受滅三無為是也。故論云。三者離繫。謂無漏道斷障所證。善無為法(云云)但疏云三性真如者。舉離繫果所依體也。擇滅等。依如假立故也。疏合舉離繫果正體所依體也。四種離繫中。攝簡擇煩惱究竟離繫也。擇滅等所依故。太抄云。此中意說。若假實別論。約詮門者。即於真如上約斷煩惱中。名為擇滅。擇滅中分出不動。想受滅○約假談門。即虛空非擇滅唯無記。故對法論云。勝義無記者。謂虛空無為非擇滅無為。又此二無為。皆由不斷障所顯故○若攝假從實前。五無為皆是三性真如體也。即此真如名離繫果(云云)(前義依此釋意歟。可翫之。) 有人云。破文云。八無為中不動。想受滅。擇滅三性真如是(云云)三者。簡餘五。性真如者。簡識變。取依如之意也。 難云。若爾猶捨三無為。偏取性真如耶。若取依如者。可云依如三無為。文章似倒。 尋云。四種離繫者何耶。 顯揚十八云。四種離繫者。謂緣差脫畢竟離繫。簡擇煩惱究竟離繫。苦樂暫時離繫。心心所法暫時離繫(云云) 士用依處得異熟果歟 問。法士用云師意。依士用依處。可得異熟果耶。若得者。本疏出得異熟果依處。列習氣。有潤。差別功能。和合。不障礙五依處了。若法作用依處。亦得此果。即六依處得也(云云)既不出士用依處。知。不得異熟果云事。若依之爾者。法士用其義廣。以善惡業。名士用依處者。何不得異熟果耶。況作用士用。同所作也。作用依處。既得異熟果。士用何不然耶。 答。士用依處。可得異熟果也。正見論文。謂攝受五辨有漏法(云云)辨心心所。具五依處。辨餘色等除前三依處(無間滅。境界。根三依處。)但取後二(士用作用)若爾後二依處。既通能辨色心果。異熟既有漏果也。豈不依士用作用二依處耶。故演祕云。後二通能辨色心果。異熟既是有漏果收。何得不依作用士用(云云)疏既引謂攝受五辨有漏法文。明知。以士用依處。為異熟果能得依處也。但疏云即六依處得也者。士用作用。同所作故。合二依所為一。云六依處也。實七依處也。 今云。疏依法作用義。加作用之時。并前五依處。只云六依處也。至下文士用果有二說此亦應爾(云云)此二說中。法士用義。亦可得異熟果。為言。何守上文。不顧下文耶。演祕云。由此義准可依六處者。結前段也。至下士用文者。須云由斯義准可依七處也。 尋云。若爾祕何釋上作用文。云何得不依作用士用耶。 答。為證法作用師得異熟果之義。引謂攝受五辨有漏法。其中後二。亙色心等故。異熟果可待士用作用證也。士用付所引文。因所來也。下法士用處亦可引此文。一處先立引二證歟。仍演祕云何得不依士用作用也。然而正釋作用之文故。結文云由此義准可依六處也(此愚推尤得疏祕意歟。雖少事可祕之。) 遠望當現 問。牽引因中。有因緣種(云云)爾者以牽引因。望當現行。實為因緣歟。兩方。若望當現行。為因緣者。種子生現行因緣。必同時也。如云及起同時自類現果。未潤種子望當現行。豈為實因緣耶。是以本疏中。出得等流果依處。習氣望自類種(云云)又下文於十二有支。分別四緣。以識等五支。望生老死非因緣(云云)又義燈餘卷明牽引因因緣。自類相生因緣(云云)若依之爾者。既望遠自果。立牽引因。於此因論因緣。豈不望當現行耶。依之大師略纂并別抄中。望當果為因緣(云云)旁不明如何。 答。以牽引因。直望當果。非實因緣。疏等流果但出自類相生邊。此意也。但至生起因位正生現行之時。卻談未潤牽引之義。牽引因望自現行。可為因緣。故論云。彼六因中。諸因緣種。皆攝在此二位中故(云云)略纂等亦依此義門。處處各依一邊。不可為相違矣(已上稟承義也。又有上人御義。如第七卷尋思抄。) 無間滅依處得等流歟 問。付十五依處得果。且依無間滅依處。可得等流果耶。答。不得付之無間滅依處。既有引等勝果之義。是豈非引等流果耶。依之大師餘處。以所緣緣。等無間緣。得等流果(云云)加之以例案之。釋第八果相。現行第八識前後相引為等流果(云云)如何。 答。疏釋此事。無間滅依。所望不同。或以下品後念果故。亦不說得(云云)意云。無間滅依處者。三界九地。三性漏無漏等雜亂引生。無互所簡。而等流果。以等劣因。引等勝果無雜亂引生之義。其相既殊故不得等流果也。故演祕云。故依疏斷。以無間緣形對九品。非定隨順。故論不取得等流果(云云)但於三身章者。見一具文。等無間緣。所緣緣。定得增上果。必無離繫。等流及士用。或有或無(云云)文不云唯等無間緣。亦廣舉四果。何必云得等流果耶。若執彼文者。所緣緣豈得士用及等流果耶。故知。隨宜可得文意。 疏中脫略 問。本疏中。述法士用師義。云以領受等十一依處得士用果。不舉根依處者。撲揚大師如何釋之耶。祕云。實根依處。亦得此果。疏中脫略。但言十一。非疏本意(云云)付之正見疏文。釋士用處言顯諸依處等文云。第二師說法。亦名士夫。即領受。習氣。有潤。無間滅。士用。作用。真見。隨順。差別功能。和合。不障礙十一依處得(云云)列名結數。其文分明也。何云脫略根依處耶是一。又明別體增上果能得依處。取根依處全。若有得士用果之義者。何不云少分耶是二。又釋不爾便應太寬太狹之文。明士用依處太狹過云。或十依處。亦得此果。若不攝彼者。亦太狹過(云云)是三。又釋雖士用果餘處亦招等文。非餘四或十依處無也(云云)十依處者。前十一依處中。除士用也。若根依處得士用果者。何此等文不言十一依處耶。是四。准疏上下。舉十一依處大師本意。見。何云非疏本意耶。依之人師述士用處言顯諸依處文。領受等十一依處。除根依處無力故(云云)准餘師釋。實可除根依處。是五。如何。 答。見本疏上文釋士用依處。法士用云師意。眼識生時。以眼根及眼根種子。為士用依處(云云)而士用依處。祕得士用果。明知。根依處定可得士用果云事。以上文推下文。士用果能得依處。不殊根依處者。是脫略也。撲揚探疏主實意。如此釋也。但別體增上果。取根全者。根依處雖得士用果。對餘依處疏遠故。疏主且脫略之畢故。以根依處全。得別體增上果云也。若不簡親疏。廣論得士用果依處者。以根依處少分。可得增上果也。上下文以此意可會。 尋云。若如此義者。疏主本意。且略不舉根依處歟。若爾者何云非疏中意耶。 答。疏現文所列者。非疏主本意略不出根依處。故盡舉之者。可云十二。而唯舉十一者。略列之。非實意唯限十一也。為言。 又尋云。疏上文非證。具文云。如眼識生。以眼根及種。為士用依。以等無間緣。所緣緣等。為作用依(云云)士用。作用。雖同所作。作用依處中。所緣緣不得士用。例設以根為士用依處。何必得士用果耶。 答。士用作用。必同所作者。士夫士用談也。若法作用士用。其果不必同。故作用依處中所緣緣。不得士用果。而得增上果。士用依處。必得士用果也。 又尋云。疏上文以無間滅依處。為作用依處了根稍親故(云云)意云。根親故為士用依處。無間疏故。為作用依處。為言。若爾十一中。取無間滅。根親於彼。何不舉之耶。又觀待因。彼此觀待疏因也。除疏者。又可除之。 答。無間滅根依處親疏隨宜。若俱時與力之故根為親。自類相引故。無間滅為親。上下各存一門。 又尋云。伽抄又不出根依處。准之故不舉根依處。非脫略歟。 答。伽抄分親疏故。略根依處也。不過疏釋。況彼抄不舉無間滅與疏異也。依之可云。境界尤疏故。今疏并略纂。同不舉之。根稍雖親。望能緣心。別體疏遠也。故本疏伽抄暫略之。無間滅對根尤親。心法自類前後相引故。疏舉之。然而猶非俱時故。伽抄略之。 境界依處得士用果歟 問。法士用云師意。依境界依處。可得士用果耶。答。不得也。付之境界為因。辨心心所果。何不得士用果耶。況疏上文眼識以所緣緣及等無間緣。為作用依處(云云)作用所攝所緣緣。豈不得士用果耶。 答。疏中舉得士用果依處。除境界依處。得別體增上果依處中。取境界全演祕釋其故云。不取境界。望彼士用之果。而勢疏遠。故後二師。明士用果。而皆不許所緣緣得(云云)意云。諸作者假作具所辨事業。是名士用果。而境界或有體。或無法也。僅心心所被變作。無作者作具用。辨事業之勢力。望士用果。其勢疏遠也。故以境界依處。不得士用果也。依之論明得士用果依處。有二師義。初師僅云增上緣得。不出所緣緣。後義明述除所緣緣餘三緣得。不取境界依處云事。誠論本意耶。但疏上文不成難既不云作用依處必得士用果。何為難哉。 尋云。領受依處。望果雖疏遠。既得士用界。境界依處。設雖疏遠。何不得士用果耶。 答。先德會此事云。領受雖疏。有望果加行故。得士用果。境界不爾故。不得此果(云云) 又尋云。三身章云。等無間緣。所緣緣。或得等流士用。或不得也(云云)既許有所緣緣得士用果。豈非境界依處得士用果之義耶。 答。古師中。有境界依處得士用果之義。章依此師意。述一釋歟。或章舉中二緣。分別四果有無中。定有增上。必無離繫之義。雖互二緣。等流士用或有或無義。隨宜可得意。指不云所緣緣得士用果。何為難耶。 又難云。 太寬太狹 問。論中釋本論所餘依處得增上果文。有二師義。初師意。若不云顯諸依處得增上果者。有太寬太狹過(云云)爾者太狹過。如何釋之耶。疏云。如習氣中。不得異熟果者。即諸因緣種。隨順中不得等流者。即得涅槃。真見亦有不得離繫者。引後自類等。領受中亦有不得士用者。如如脛待足等。若不攝彼。便為太狹(云云)付之習氣依處中因緣種及真見中引彼自類。是得等流果者也。故疏中以七依處。得等流果。所謂習氣中因緣種乃至真見望自類現行(云云)次隨順中得涅槃者。是得離繫果也。故疏。離繫果能得依處中。出隨順依處耶。次領受依處。自本所餘依處中在之。習氣等四外故。何今舉彼。若不攝之者。有太狹過云耶。 答。大論中。十五依處略攝。以為五果能得依處。若執其現文者。一一皆有太寬太狹過。其中付增上果。付此過時。先先依處得果任本論現文。習氣得異熟。乃至士用得士用見前依處中所賸。不為此增上果能得依處者。有太狹過。所餘依處中。不得增上果之依處。猶為增上果能得者。有太寬過云也。仍習氣中因緣種。不得異熟果。故可為增上果能得難也。等流果任文以隨順依處得之定畢。故增上果付太狹之過之時。以習氣因緣種。可增上果能得責也。真見引自類。隨順引涅槃等。皆可准知。次領受中亦有等者。瑜伽。唯識意。專望士夫。立觀待因。故此師意。以領受全。即為士用處。故云領受中亦有不得士用者者。即是士用中。亦有不得士用者云意也。本論士用處言取領受故。士用依處所攝領受中。有不得士用之物。不為之增上果能得依處者。有太狹過。為言。或人師釋云。文錯也。可云士用中亦有(云云) 士用依處得士用果歟 問。士用依處中。可有不得士用果之者耶。若有者。疏云。但是士用依處。必得士用果(云云)若無者。論中釋瑜伽士用依處得。士用果文。有二師說。依初師意。疏付太寬過云。士用中亦有引等流增上果者。若攝彼盡有太寬過(云云)又十一依處少分。得別體增上果(云云)其中有士用依處。明知。有不得士用果之者云事。 答。士用依處中。全不可有不得士用果之者。若得餘果者。何得士用依處之名耶。依處與果。其名既同。明知。必得士用果云事。是以見論文。習氣依處云此亦有非異熟因。隨順依處云非等流果。真見依處云得非離繫。顯得餘果。士用依處云此處亦能招增上等。不云得非士用。明知。不得非士用之果也。是以見本疏文。但是士用依處。必得士用果。不可同前言此處亦能得非士用果。但有總言。亦能招增上果。此士用依所得士用。亦得名增上等故(云云)准此釋者。於士用果。立增上果名故。云亦能招上等也。但於其士用果。單重異也。單士用不名增上果。其外帶增上義。對單士用果。云別體增上果歟。 清淨相違因 問。清淨相違因。可得異熟果耶。若得者。見論文。若異熟果。牽引。生起。定異。同事。不相違因增上緣。得(云云)既不舉相違因。知不得異熟果也。依之了義燈中。相違因現行故。不得異熟果(云云)加之章中。清淨相違因果。唯無漏唯善性也(云云)若得異熟果者。何不云通有漏無記性。若依之爾者。見定地分說。若清淨品。諸相違因。當知即是雜染法因(云云)有漏善不善法。豈不得異熟果耶。 答。樞要作二釋。初釋意者。清淨相違因者。是雜染法也。其善不善法。豈不為與清淨相違。雜染異熟果之因耶。瑜伽論文。可為其證但於論不出此因者。要會之云。論中據雜染因(云云)雜染十因中相違因。其體既清淨法也。豈得異熟果耶。燈并章釋者。述後釋意歟。次釋意者。清淨相違因者。其體雜染法也。以雜染法。望雜染異熟果。是順因非違因。何云相違因得異熟果耶。故清淨相違因。以清淨法為果也。或此皆非。清淨法因。以清淨法為果。故無異熟果之釋。存此意也。但於瑜伽論文者。若清淨品者。出果體。諸相違因者。舉清淨相違因也。當知即是雜染法因者出因體也。以雜染法順因。為清淨法違因。為言。此釋相違因者。能相違即因也。與清淨法相違雜染云相違也。因上立此能相違果名。云相違因。故能相違即因持業釋也。 此二釋中。以第二釋為正。興法師以第二為正故也。又章同第二釋。燈述後釋意故。 樞要云。相違因者。若清淨品諸相違因。即是雜染法因故。得異熟果乃至。 論中據雜染因。故無有失。或此皆非。清淨法因。以清淨法為果故。無異熟果(云云) 十因章云。第三三性互辨因果寬狹者。於十因中。且清淨者。○若清淨之攝受因。因體通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三性果體。唯無漏非有漏。通無為。唯善性也。若清淨即攝受因。因體通有為無為。唯無漏唯善性也。果性唯無漏。通有為無為。唯善性也。○言相違因者。唯得有清淨之相違因。不得有持業也。因體通二性。不善有覆無記故。若總言之。何妨亦通三性耶。唯有為非無為。唯有漏性也。果法通有為無為。唯無漏唯善性也(云云) 論第八同學鈔第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