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第八卷同學鈔第七目次

輸入者 彭忠琴

三性義上
意及意識
第七有相分別
安慧無漏心執
謂現法樂聲聞八部
准彼本計
身者識體
受者識體
仍非相分
簡自共相二方
漏無漏門圓成
理事一異
幻事喻二方
流轉真如二方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七

三性義

疏云。後五頌答唯有識便違經難。○初三頌釋無境三自性不成難。後二頌釋有識三無性不成難。於此初中有四。初總問。二略答。三徵。四釋○。
論云。若唯有識。何故世尊處處經中。說有三性。總問。應知三性亦不離識。略答。所以者何。徵。頌曰。

由彼彼遍計 遍計種種物
此遍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別緣所生
圓成實於彼 常遠離前性
故此與依他 非異非不異
如無常等性 非不見此彼

疏云。頌中有三。初二頌辨三性。後一頌初三句明性一異。第四句明內證時圓成依他先後證見。初二頌中。初一頌解初性。次半頌解依他。次半頌解圓成(云云)

解初一頌有二師說

初師(難陀等)周遍計度故名遍計。品類眾多。說為彼彼。謂能遍計虛妄分別(釋初一頌)即由彼彼虛妄分別。遍計種種所遍計物。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將釋第二句卻解上句并釋由字)○。
疏云。問。此等計法自性非有何故名物名種種。答。隨能計心。故說為物。心多品故。說為種種。體非種種也。又所計無法。亦可名物。有無二法。皆名物故。言種種者。隨能遍計妄分別心計此無物。當情亦有種種相故(云云)
初師意。第二句云種種物者。遍計所執也。初一句明能遍計。後三句皆遍計所執也。第二師異之。第二句明所遍計也。二師不同。以之可知。
後師云。或初句顯能遍計識(疏之義與前同)第二句示所遍計境(與前師異。通依他圓成二性。)後半方申遍計所執若我若法自性非有○。
能遍計(有二師由彼彼遍計句也)疏云。廣初行第一句(云云)
有義八識及諸心所有漏攝者。皆能遍計。虛妄分別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現故○(疏云。此安慧等執(云云))
疏云。即通三性有漏之心。無非執者。五八識唯有法執七唯有人六通二種(云云)(無漏心執有無。至下可沙汰之。)
有義第六第七心品執我法者。是能遍計○(疏云。護法等師。)
疏云。全非五八識。亦非一切心。執我法者。方能計故。

會違有三

論云。有漏心等。不證實故。一切皆名虛妄分別(會楞伽。中邊。顯揚等。)
疏云。不如無漏執實理。故一切八識。名妄分別。皆是執心○。
論云。雖似所取能取相現。而非一切能遍計攝(會中邊論)
疏云。非以似二便計一切皆能遍計。有計度分別。二取相現之心。能遍計故(第三違略之。)

所遍計(疏云。廣第二句(云云)第二句者。遍計種種物句也。)

論云。次所遍計自性云何。問。攝大乘說是依他起。遍計心等所緣緣故。圓成實性。寧非彼境。真非妄執所緣境故。依展轉說。亦所遍計。遍計所執。雖是彼境。而非所緣緣。故非所遍計(云云)
疏云。所遍計者。據有法故。境義同通無法名境。所緣緣局。無法即非。故唯依他是所遍計○。

遍計所執(疏云。廣前第四句)

論云。遍計所執其相云何(問體相也)與依他起復有何別(問二差別)有義三界心及心所。由無始來虛妄熏習。雖各體一。而似二生。謂見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無。此相說為遍計所執(答初問)二所依體。實託緣生。此性非無。名依他起(答第二問。)
疏云。此師意說。唯自證分。是依他有所取能取見相二分。是計所執。○今此第一即安慧等多師。並說此義。
有義一切心及心所由熏習力。所變二分。從緣生故。亦依他起。遍計依斯。妄執。定實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計所執○。
破前師有五難略之。

分別緣所生句

論云。依他眾緣。而得起故(疏云。釋頌中緣所生之三字。)頌言分別緣所生者。應知。且說染分依他淨分依他。亦圓成故初解。或諸淨心心所法。皆名分別。能緣慮故(第二解)

圓成實名事(第二頌第三句)

一常無常門圓成(論云。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
疏云。依二空門所顯真理。一圓滿。二成就。三法實性。具此三義。名圓成實。
論云。顯此遍常體非虛謬(遍者圓義。常者成義。非生滅故。體非虛謬者。實義。)簡自共相虛空我等(遍簡自相。常簡共相。非虛謬者簡小乘。外道執虛空我等體常遍。)
二漏無漏門圓成(論云。無漏有為離倒究竟勝用周遍亦得此名。)
一者離倒(體非染故是實義)
二者究竟(諸有漏法加行善等。不能斷惑。非究竟故。諸無漏法體。是無漏能斷諸染。是究竟故是成義。)
三者勝用周遍(謂能普斷一切染法。普緣諸境。緣遍真如。是圓義。)
疏云。由具三義。與真如同。故淨依他亦得稱為圓成實性(云云)
論云。然今頌中。說初非後。
疏云。淨分依他。一非所證。二非法性。故今頌中。說初非後。

常遠離前性句

論云。此即於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為性。
疏云。此圓成實依他起上。無計所執。二我既空依此空門。所顯真如為其自性。

第三頌初三句

論云。由前理故。此圓成實與彼依他起。非異非不異。異應真如非彼實性。不異此性應是無常。○如彼無常無我等性。無常等性。與行等法異。應彼法非無常等。不異此應非彼共相。○。

第四句

論云非不證見此圓成實。而能見彼依他起性○。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略解三性

論云。此中意說。三種自性。皆不遠離心心所法。謂心心所及所變現。眾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於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華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心所分等也)真性。名圓成實。
此文略明三性大意。常可誦之。

意及意識

問。護法正義意。以六七二識。為能遍計(云云)引何文證之耶。進云。引攝論意識能遍計文為證也。付之既云意識能遍計。不說第七。何引彼文。證六七能遍計義耶。何況見彼論上下。或云意識無邊行相而轉。或述普於一切分別計度。有漏第七。但緣第八。何云普於一切耶。又偏作我我思量。豈云無邊行相耶。若爾非意識名唯限第六識。明嫌第七能遍計義。何引為證據耶。
答。論中引攝大乘論文者。正為遮安慧五八識能遍計義也。說意識能遍計。不云五八能遍計之故也。是以見本疏解釋。若能計心。通八識者。如何攝論第四。但說意耶(云云)但為自義。又似成違文。唯說意識。不兼第七故。依之次文云意及意識名意識故。依六七能遍計義。得攝論意。意識言攝六七云也。見彼論文。當知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云云)既以有分別為故。成意識能遍計義。知。通六七云事。第七有計度分別故也。故疏云。第七名意。其第六識。合而言之。總名意識(云云)但於上下文者。且釋遍計義也。第六有無邊行相名遍計。第七有計度分別。遍計類故。名遍計也。故疏云。唯第六識。能周遍計度。第七識等。是此類故。亦名遍計。但可名計。而非遍故(云云)
尋云。意識能遍計文。攝第七者。意言收歟。意識二字。俱攝之歟。若唯意言攝者。燈云。第七別名意。通名為識。通別合目(云云)通意識二字見。若依之爾者。疏云。第七名意。其第六識。合而言之。總名意識(云云)又云。第七名意。第六名意識總合名意識(云云)
答。

第七有相分別

問。第七識可有七分別中有相分別耶。若無者。見疏文。三分別中計度分別能。為七中有相分別乃至不染。非五八識有此能故。其第七識。有計度故。可是此收(云云)此釋明以有相等為體計度分別。在第七云也。明知。第七有有相分別云事。若依之如此者。餘卷義燈中。有相亦緣現在。復攝自性。可通六識(云云)此釋限前六識見。
答。有相分別。緣過去境。有明了行相。第七不爾。故無有相分別。其旨如一片難。今疏不如疑難之趣。三分別中。計度分別。以七分別中有相。尋求。伺察。染污。不染污諸分別為體。五八無有相等分別故。又無有三分別中計度分別。故非能遍計。第七以有尋求等四分別。亦有計度分別。故為能遍計。為言。不云有與有相分別相攝計度分別歟。
以有相攝計度事。違第七卷燈釋。彼釋對法有相攝自性隨念。瑜伽有相。攝隨念分別(云云)(如彼卷問答之。)

安慧無漏心執

問。安慧論師意。為許十地無漏心有執。將如何。兩方。若許有者。正見論文。標彼師自義。云有漏攝者皆能遍計。出護法能破。述勿無漏心亦有執故。若許無漏心有執者。論文豈不盡彼師宗義耶。能破寧非立已成耶。若依之爾者。彼師既云善心有執。設雖無漏心。何無執耶。爰以今本疏義燈中。無漏心有執(云云)加之安惠二十唯識釋中。依不知如佛境文。除佛以外他心智。皆有無知。故不如佛他心知(云云)准此釋。無漏心可有執耶。
答。因位無漏心執有無。無明文。依之義燈。演祕中。載相傳二釋。未斷正否。但宗家處處中。述一釋之處。多作有執云釋。以知。彼師意。許無漏心有執歟。凡安惠意。於執許有輕重淺深。先於有漏心善無記現比量等心。皆有法執。准知。無漏心中。可有執云事。等覺以還凡聖二位。設有漏。設無漏。不明知所知境。是自與執俱不知佛境也。彼師專依不知如佛境之文。立此宗義也。故疏云。准二十釋。菩薩後得。亦有法執(云云)二十唯識釋。雖非見行。依宗家所引。以為其證。但至有漏攝者皆能遍計文者。燈會之云。據顯處說(云云)漏無漏俱有執。有漏心執顯故。且舉之也。不嫌無漏也。於能破文者。鄰雖似所取能取相現。而非一切能遍計攝之文。勿無漏心。亦有執故(云云)意云。若依皆似所取能取現故之理。一切有漏。皆有執者。二乘無漏。因位無漏。有二取故。亦應有執。為言。彼師若蒙此難。無漏有執者。即重難云。如來後得。應有執故(云云)以之可為至極難也。初舉顯處。且說有漏。就之一往難無漏可有執也。致此難之本意。待付相符。欲難如來後得應有執故也。故燈云。若准疏引。如佛地論第七。許在二乘無漏心有。若准安惠二十唯識論釋。十地菩薩。無漏亦有由是此論但云如來後得應有執故(云云)難破由來。其意可知。

更有別義如別記之

尋云。論第九云。有義俱無。離二取故文。二十唯識疏引此文。安惠師也(云云)准之。無漏心無執歟。答。二分俱無師。或云安惠。或云非此師。學者異義也。但可云安惠義在此師中也。離二取者。因位離重執。佛果輕重執俱難。合因果無漏。云離二取故也。如安惠抄具記之。

謂現法樂聲聞八部

問。論中破安惠論師云佛果無相分之義。引佛地經淨識上眾像影現之文。爾者現何相耶。疏云。謂現法樂聲聞八部。莊嚴道場。即是變化聲聞等是(云云)付之見本經及此論所引文。諸處境識。眾像現故(云云)若爾所現影像。可云十二處。十八界等影像。何云聲聞八部等影耶。加之圓鏡智。偏現自受用身土。故論云。謂圓鏡智。現自受用身及土相(云云)現聲聞等形云事。未見教文如何。
答。佛地經中。明十八圓滿淨土云。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云云)論釋。最極自在淨識為相。謂大宮殿最極自在。佛無漏心以為體性。乃至。此即如來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與自受用。作所依止處。利他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隨化地上菩薩所宜。變現淨土○文。准此文。十八圓滿淨土。是大圓鏡智所現也。十八圓滿中。補翼圓滿者。現天龍八部身。眷屬圓滿中。兼現聲聞身也。如是影像。即五境攝故。故知。諸處境識眾像現故文中。兼攝四眾八部等影也。人法雖殊。其體一故。然圓鏡智現自受用身土者。談彼智本作用也。傍又現他受用身土者。談彼智本作用也。然圓鏡智現自受用身土者。談彼智本作用也。傍又現他受用身土。故餘處疏釋云。據實二身四智俱現(云云)
自受用土。現聲聞八部等耶否可尋之。設雖唯佛與佛境界。既現天宮殿等。何為莊嚴道場。不現八部等影耶。佛地經文。自受用土。似云現天龍等影。但未勘慥釋之旨。不成此義也。只且可上義也。

准彼本計

問。安惠論師意。有漏第八識。與惠心所可相應耶。若相應者。初能變心所相應門。唯云與觸等五數相應。更不出與別境惠相應云義。若安惠立此義者。何為別師義。不舉之耶。況護法論主。破彼師義。或云執我法者必是惠故。嫌五八非能遍計。或云非依第八彼無惠故。成恒行二執在第七。知。第八與惠非相應云事。若由之爾者。燈中第八識。與惠心所相應(云云)如何。
答。安惠論師意者。第八識與微細惠相應云也。第八既與執俱也。定可有微細推求用。其作用離惠不可得也。但其相微隱故。不云與惠相應也。故燈云。准彼本計。亦應許有。但相微細。不說二俱(云云)瑜伽。唯識等。云第八與五數心所相應。不云與惠癡俱者。其相微細故。不說之也。但相微細不說二俱者。依安惠意。竊會瑜伽等也。次執我法者必是惠故之難。安惠雖云與癡惠俱。護法依教理責之。云五八無惠。若無惠者。應無執難也。故燈云。今護法責。出何經。論第八得與癡惠二俱(云云)非依第八彼無惠故之文。准之可會。
有云。安惠本計。不計第八與惠俱也。疏云。非五八識恒與惠俱。寧容有執(云云)第八恒不俱。五識或時不俱。故合五八云爾也。意云。第八無惠。五識或時無惠。寧可有執耶。為言。次文云。前師云。若計度惠粗五八無。細者亦有(云云)此彼師轉計也燈准彼本計亦應許有之釋。當此轉救也准彼本計有執云義。亦可許有微細惠。為言。准字非直述本計意。見。今云。此義不燈意。燈舉癡惠二問答之。其中癡與第八俱也。惠何非本計耶。
問以何知。彼師本計許第八與無明相應云事。答。既與所知障俱(云云)知有無明云事。又燈云。據無明漸微。名為無明(云云)無明猶與無明俱也。有漏第八豈不然耶(此事猶可沙汰。如先師尋思抄并安惠抄之。)

攝論十一識

一身識(眼等五根名身)二身者識(五識所依意界名身者)三受者識(第六意識所依意界名受者識)四彼所受識(色等六塵名所受)五彼能受識(六識界名能受。)六世識(似三時影現名世)七數識(似一等算名數)八處識(似持等現名處)九言說識(似見聞等言說相現。說名言說。)十自他別識(起我我所執名自他別。)十一善惡趣死生識(似五趣等相現。名善惡趣死生識。)前三識六內界也。初一五根界。身者。受者意界故也。第四六塵界也。第五六識界。

身者識體

問。付攝論所說十一識。身者識者。第八識歟。答。爾也。付之世親攝論以末那。名身者識。如何相違耶。
答。云身者識體。世親無性二家釋論。其意異也。世親攝論如難以染污末那。名身者識也。無性攝論以五識所依意界。名身者識。豈非第八識耶。疏引無性攝論。明十一識故。祕師述疏意。云第八識也。
祕云。八執五根。五識方起五根名身。執身者識。名身者識○依天親論。以染污末那。為身者識(云云)

受者識體

問。世親攝論意。受者識體何物耶。祕師釋云。染末那(云云)付之見世親攝論。以第八識。名受者識。依之對法抄第八識眾名列之如何。
答。世親攝論意。受者識體。第八識也。如難勢但祕師釋者。今演祕歟。若爾僻進也。見文次第。先依疏意。釋無性攝論身者識。云第八識。畢。次文依天親論以染末那為身者識者。出別釋也。次文受者識者。謂染末那由是第六不共依故者。又釋無性攝論受者識也。仍進甚不當歟。

仍非相分

問。安惠論師意。為許以諸法種子攝相分。為當如何。兩方若攝相分者。彼師意。相見二分。述遍計所執。種子若相分者。諸法因緣種。豈體性都無耶。依之見餘卷論文。假法如無。非因緣故(云云)既云假法。知。非相分所攝云事。是以本疏云自證分緣仍非相分。義燈判非相分攝。若由之爾者。種子是第八識生果功能也。第八見分。定可緣之。若許緣之者。豈非相分耶。況種子若非相分者。無色界第八識。以何為所緣耶。彼無五根器界。若非種子者。應無相分。相分若無者。見分不可有。若無見相二分者。彼處第八。可非能遍計。隨見撲揚大師解釋。述安惠義。種子皆是第八相故(云云)或人師釋同之。
答。彼師意。諸法因緣種。但是自證分功能。非相分所攝也。凡安惠菩薩。深存唯識。一心自體之外。不許依他有法。所以立二分所執之義。存相見無體之旨。若以諸法種子。攝相分者。既是無依他種子。自證分以何為親因緣耶。又佛果功德應無種子。准此等道理。諸法因緣種。非相分所攝也。但一向有體者。恐背唯識。一心自體之外。別有種子實法故。依之以第八自體分上生果功能。名種子。非無法非實法是假法習也。非都無故。非無因緣。非實法故。不違唯識也。故見論第四卷文。述彼師義。以種即是彼識功能。非實有物。不違聖教。文。疏云。但本識上。有彼能生五蘊功能。名種識故(云云)論第二卷云。假法如無。非因緣故(云云)今燈云。今謂安惠本計種子。依自證分功能義用。非相分攝。前第二云。假法如無非因緣故。若是相分。何得言如無。體既無故(云云)下文意同之。又同第四云。安惠自種子是假。然功能別。成十八界。如不相應。依實假立。不相雜亂等(云云)依他假法云事。此等解釋明也。但種子第八功能故。見分可緣之云難者不爾。種子既自證分上假功能也。自證分緣之。非見分所緣。故非相分所攝也。故疏云。自證分緣。仍非相分(云云)種子皆是第八相故之釋。第八自體分上功能故。云相也。相者。相用也。非相分也。次無色界第八識相分。誠以難知。但種子非相分所攝者。親因緣種云爾也。不遮見分之所取。而現種子。亦是相分攝故。成能遍計也。或無色界有定果色故。相分不闕也。
尋云。此二會釋俱不可然。若如初義者。種子皆是第八相故之釋。依此義門。可會之。何不爾耶。付後義。定果色有無不定也。不變彼色之時。應非能遍計。答。種子皆是第八相故之釋。論因緣種。故寄所取種子。不會之也。付後義。雖定果色有無不定。付彼義。一性可有此會釋。諸不正義。宗義僻故。多拘如此之難。彼師自元所蒙之難也。何始及劬勞耶。彼火辨論師。蒙應生無色者不執我所故之難。以定所生色會之。正義重難之。聖者有此色。聖者有我所。凡夫不變色。應無有我所(云云)安惠無色界能遍計。准之可知。今云。此後會釋。猶不可然。彼師若可蒙此難。護法多難之中。何無之耶。又應生無色者。不執我所故難者。安惠難火辨之文也。何以此理。破他義耶。仍猶可案別義歟(上人御義并愚案如別記。)

簡自共相二方

問。論中釋圓成實性。簡自共相虛空我等(云云)爾者共相言。可攝若無常行相耶。進云。不攝(云云)付之苦無常行相。既是諸法共相也。簡自共相文何不攝之耶。況空無我行相。既攝之。例是可爾。是以本疏上文。常簡共相諸法無常空無我等。雖遍諸法。體非實有(云云)此釋不限空無我。見。答。圓成實者。如次簡自共相相及虛空我等也。彼共相言。何不攝苦無常共相耶。本疏解釋分明也。但於演祕釋者。訓文云。且釋論說空無我二苦無常二。論等等之(云云)意云。疏文且依佛地經自共相。釋論共相言攝空無我二及苦無常二也。因明論共相論等言等之。為言。論等等之論者。因明論也。經共相論共相言攝之。論共相以等言等之云也。下文云通簡經論之論言。是因明論也。此又可爾。
尋云。若爾何各別云空無我二。苦無常二耶。答。共相遍故。雖有遍義。以常義簡之。而共相中。空無我遍有為無為一切法。苦無常限有為。限有漏故。二重舉之(已上菩提院義)
問。論等言等之者。虛空我等等言歟。若爾第三體非虛謬義簡之歟。若爾何第二常義簡之云耶。答。等言貫通自共虛空我三。可云自相等。共相等。虛空我等也。其共相等等言。等之也。
問。第二常義簡之者。只共相言可攝之。何共相言外。更置等言。等共相耶。
答。
問。論中簡自共相虛空我等(云云)爾者等言。等取何物耶。進云。撲揚大師。等苦無常二行相(云云)付之上共相言。廣可攝苦無常等。何等言等之耶。是以見本疏解釋。等言等取耳世師大有。和合。僧佉自性(云云)
答。

漏無漏門圓成

問。漏無漏門圓成可取真如耶。兩方。若攝者。漏無漏門圓成者。依離倒究竟勝用周遍之義。於無為真理。爭可有此義耶。是以見大師餘處解釋。述究竟之義云。諸無漏法。體是無漏。能斷諸染。是究竟故。釋勝用周遍之義述。謂能普斷一切染法。普緣諸境。於真理寧備此等義耶。若依之爾者。義林章中。釋漏無漏門圓成。引攝論四清淨之文。今此四清淨中無為取。豈漏無漏門圓成中非攝無為耶。隨對法抄解釋。問之如何。私云。漏無漏門圓成中。可攝無為也。凡漏無漏門圓成。諸無漏法悉攝之。其中何可簡無為法耶。是則依勝用周遍等別義。有為無漏傍名圓成廢立也。根本真如更不可除之。無漏有為離倒究竟勝用周遍。亦得此名之論判。全不嫌真理見。置亦言即非顯通有為無為之旨。是以第一卷樞要‧義林章‧對法攝等中。舉漏無漏門圓成。判攝四清淨。取菩提涅槃。退案其心。常無常門之時。限真不攝餘法。漏無漏門圓成之時。廣攝有為無為法。二門廢立併寬狹差別也。但於餘處本疏解釋者。漏無漏門圓成雖通有為無為。且為顯依勝用周遍等別義。有為無為名圓成義邊。出有為一邊許也。總談之時。非遮無為也。無過。

理事一異

問。宗家意。可許依圓二性一向相即耶。
答。不爾。付之依他是理上假用也。何真理外。有別體性耶。圓成又有為真實性也。豈離事有其性耶。是以或理事喻水波。或依圓類繩麻。明知。有為無為一向相即。無別體云事。加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說。理事相之旨。分明也。付中理智冥合之義。豈非相耶。
答。理事一異。甚深性相。大乘諸宗。依此相分。他宗立一乘佛性。報佛常住。真如受熏等義。源起於理事相即之謬。自宗意。存理事不一不異故。三性二諦。有為無為等法。牒然無亂。五性各別道理。依此成立。二諦相依性相。依此建立。生滅常住。真俗二境。有相無相異故。事理是不一也。若不異邊可有二門事。為本故。阿賴耶識為持種依。五法事理。名唯識此意也。如為本故。圓成實性為迷悟依。萬差諸法。名如此門也。依圓二性不一不異。誠是至極甚深之性相也。是以見解深密經。瑜伽等說。在勝解行地眾多菩薩。互思議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異性相之時。一類菩薩。立一向不異。一類菩薩立一向不一。善清淨惠菩薩。竊呵之云。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不能解了(云云)世尊嘆印之。於一異二邊。各付多過失。深密了義之說。誰不仰之。瑜伽全載佛說。足為指南。護法等十大論師。解本頌文。廣成不一不異道理。云法與法性理必應然勝義世俗相待有故。云應說俱非無別體故妄執緣起真義別故等也。佛既遮二邊執。弘經又翫聖旨。他宗立理事不二之義。恐當解行一類思議。若一向相即者。真如應非常法。故論云。不異此性應是無常(云云)俱可通凡聖境。故論云。彼此俱應淨非淨境。文。根本後得二智作用應無差別。故論云。即本後智用。應無別(云云)但水波是攝相歸性之譬喻也。繩麻又遣相證性之喻況也。泯眾相歸性之門。如波止收水。遣事相證性之重。似遣繩假用知麻體。是則不異一門譬喻也。不廢相性別論之門也。次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文者。幽贊依應理義作二釋。初釋意者。色者。遍計色也。空者。非真理。是空無義也。色即是色者。遍計色其體空無也。為言。空即是色者。顯非色滅無時。始成空也。愚夫所執當情色相。本性非有。若執非空。及色滅無。方成空體。既成二倒。故應雙遣者。此意也。第二釋意者。色者。遍計及依他色也。空者。法性空理也。欲顯真俗相依義。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不云一向相即。次於煩惱即菩提之說者。大莊嚴論會之有二段。一云由離法性外無性有諸法。是故如是說煩惱即菩提。文。意云。煩惱性法性之上。施設菩提名。煩惱攝歸其性。說煩惱即菩提也。又頌云於貪起正思。於貪得解脫。故說貪出貪。嗔癡出亦爾。文。意云。於貪起正思。能觀察彼。即得解脫貪。故云煩惱即菩提也。嗔癡等亦爾為言。惠日論中。引此二頌。會煩惱即菩提文。其旨如此。次於理智冥合義者。智與真如。平等平等。離能取所取相。故名冥合也。故論云。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云云)仁王經云。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於第一義。而不二故。諸佛如來。一切法如故。文。准之。煩惱菩提其性一故。染淨相即也。莊嚴論初頌。葉此文歟。
已上為初學僅記一重問答。具如尋思抄。此事一往難決。可尋學。諸宗大意耳。

深蜜經一向一異多過事
一向不異六過

異生已見諦一。異生得涅槃二。異生得菩提三。勝義諦墮應雜染四。諸行無差別五。後不可求勝義六。

一向不一八過

見諦人不遣諸相一。若不遣者不解脫相縛二。粗重縛亦不脫三。不脫二縛不得涅槃四。又不得菩提五。應非一切行共名勝義諦相六。非諸行無我無自性所顯現是勝義相七。俱時成立雜染清淨相八。

可見西明疏
依他八喻(攝論第五)

一幻事(云何無義遍計度時。分明顯現。似云所行境外疑。如實無象而有幻象所緣境界。依他起性。亦復如是。)
二陽焰(云何無義心心所轉外疑。又如陽焰。於飄動時。實無有水。而有水覺。外器世間。亦復如是。)
三夢境(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外疑。又如夢中睡眠所起心心所聚極成昧略。雖無如等種種境義。有愛非愛境界差別。覺時亦爾。)
四影像(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外疑。又如影像於鏡等中。還見本質。而謂我今別見影像。而此影像實無所有。非等引地善惡思業本質為緣。影像果生。亦復如是。)
五光影(云何無義種種識轉外疑。又如光影。由弄影者。映蔽其光。起種種影。定等地中。種種諸識。於無實義。差別而轉。)
六谷響(云何無義種種言說。戲論相轉外疑。又如谷響實無有聲。而令聽者似聞多種言說境界。種種言說。語業亦爾。)
七水月(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外疑。又如水月。由水潤滑澄清性故。雖無有月。而月可取緣實義境之所熏修。潤清為性。諸三摩地相應之意亦復如是。雖無所緣實義境界。而似有轉。此與第四影像。有何差別。定不定地而有差別。)
八變化(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辨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外疑。又如變化○雖無有實而能化者無有顛倒。於所化事。勤作功用。菩薩亦爾○。)
樞要云。無性解云。應知。此中喻有。爾所虛妄執事。所謂內外受用差別身業語業三種意業非等引地若等引地若無顛倒。於此八事。諸佛世尊。說八種喻。文。

幻事喻二方

問。付依他八喻。且無性攝論意。第一幻事喻。為除色等六塵疑惑。將如何。答。樞要除眼等六處疑(云云)付之見無性攝論見文。色等六處(云云)明知。色聲等外六處云事。依之撲揚大師。色等六塵(云云)
答。無性攝論說幻事喻云。雖無色等所緣六處(云云)古師云外扶塵。大師云眼等六處。二義中。樞要釋叶文始末。彼論結八喻云。所謂內外受用差別身業語業三種意業。等(云云)既以內外。為初二差別。第一喻若扶塵者。此亦外故。與第二有何別以內外異之。明知。第一幻事。顯內處也。況世親攝論第二復次。幻事顯眼等(云云)而第二於外。喻器世間。以之第一第二喻。以內外分之也。無性即此意也。故樞要云。無性下自解云。此於內事生疑。乃至。天親菩薩有二復次釋。第二解云。此中幻喻。為除眼等六種內外。乃至。以此准無性色等所緣六處。非是色聲香等六處。即是眼等內六處法。乃至。不爾與第二所除。有何差別(云云)但色等者。要釋云。眼等是色故。說色等言(云云)此有例。彼論釋類無別真如云。非如色等。相續差別(云云)疏引此文。同今論非如眼等文(云云)以眼等名色等。攝論常習歟。演祕釋同名師也。是一釋也。
問。無性攝論中。明依他八喻。爾者第一幻事喻。除外六處疑者。有何過耶。要云。不爾與第二所除。有何差別(云云)付之如幻喻明扶根塵。陽焰喻顯外器界。既有此差別。何云爾耶。況中邊論明十六空中。空色等名外空。空器界名大空。例是可爾。
答。彼論中。以內外差別初二喻。第一六塵亦外者。外中雖有差別。俱外故。以內外不可差別云也。仍例難不來(已上菩提際御義)
尋云。論第二云。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即外大種及所造色○變似色根及根依處。即內大種及所造色。文。既以扶塵名內。何違所謂內外文耶。今云。彼論云。雖無色等所緣六處(云云)既云六處。知。就十二處門。分內外也。十二處配立。以扶塵為外。故難無差別也。今論云。內外者根境相對。有情執受境名內。外器非情名非執受也。仍不成難歟。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