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十一

輸入者 袁雪梅

(初紙右)薩婆多等實有四相(文)。下疏(十四紙右)結釋中云方四相者。帶數釋名。相者相狀。標印名相。由此標法。知是有為。諸門分別如餘名處說。文廣辨四相。如略纂倫記對法鈔及義燈中。樞要上末(二十二紙左)云。上座部立二相。化地部立三相。一剎那滅蘊。一切色心。二一期蘊。謂壽命。此二辨相。三窮生死蘊。雖別有法而非在法。正量部立四相。色法一期多時生滅。心心所法燈焰。鈴聲剎那剎那生滅。動等時長。大地經劫住。經部師若順薩婆多。故俱舍第四說。彼意生用。未來三相用現在。然是假立。非是本計。其經部師本所執相。與大乘世同。古一切有師生在未來。現在一剎那。三相時別。初位名住。此能取果。有殊勝力故。異滅不能。其力弱故。住位以後令法衰微。名為異位。異位已後令法後用無。名之為滅。若正理師在未來。住異滅三同。一時用生令法將有用。住能令法取當果起。即住之時。異能令法後不及已前。弱於前故。有為法爾勢力羸劣。不及前故。而或有時法增長者。由餘緣至令生。如是非本法性。本法性劣必衰異故。其增長時。其異仍體。在性令法劣故。滅即於住時起用。令用至後念無(已上)略纂十三(四十八紙左)云。四相中如菩薩地四十六卷。薩婆多法外四相。成實論即法大乘不一異。無別體故不異。蘊攝別故不一。上座部必有二相。謂生滅色有三。除老。經部等同(文)義燈三(初右)云。然准婆沙三十八(十二紙至三十九)云。如譬喻者。諸有為相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少同大乘。即經部本師。然通離識不離識別。在下例破。分別論者說。此能相皆是無為。法蜜部說。三相有為滅相無為。立無為者非此所破。下無為中方始例破。此等雖立作有為相。非不相應。以論文中標結但破不相應故。有言。已他破竟。故此不破。今謂不爾。非他已破今此不破。諸不相應經部已破。今優破故。或雖無為然為能相。今破能相義下破無為義。二假俱破。理亦不違。相似相續沙門所說。色法生住老無常體還是色。乃至識法生老住無常體還例破。不別破之。不爾色心之體即色心故。有相符失。經部師立准婆沙說。同大乘立一期四相。薩婆多師云。唯是眾同分相。非有為相。此意說云一期四相但與同分而為能相非諸有為相。以諸有為剎那剎那皆具四相故。即薩婆多不許依經立一期四相。依世俗諦。理即不遮。婆沙三十八多優次解故。諸餘門義如諸論辨(文)。俱舍五(五十二紙右)云。相謂諸有為生住異滅性。論曰。由此四種是有為相。法若有此應是有為。與此相違是無為法。此於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異。能壞名滅。性是體義(文)寶疏五(二十二右)云。論曰。至是無為法總釋四相名也。正理論云。如是四種有為相。顯彼性故得彼相名。述曰。此四種相顯諸有為性是無常。從其所顯名有為相。無此相者表是無為。
(初紙右)外人引經證有實相(文)。婆沙三十九(初紙右)俱舍五(十二紙右)曰。豈不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
(初紙左)顯法有此(文)。義演云。疏顯法有。此者意說所相法。由有此能相法故。以成緣生有為法也(文)。言體是有為是體性者。是俱舍中經部釋上所引經意之文。彼論五(十三紙左)云。何謂此經所說實義。謂愚夫類無明所盲。於行相續執我我所。長夜於中而生耽著。世尊為斷彼執著。故顯行相續體是有為及緣生性。故作是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非顯諸行一剎那中具有三相(文)光記五(四十右)云。經部釋經顯無實體。謂愚夫類無明所盲而無慧眼。於有為行後相續。不知無常。謂一謂常。執之為我。或執我我所。長夜於中而生耽著。世尊為斷彼執見破彼耽著故。顯行相續體是有為及緣生性。假立三相。
(初紙左)非如白鷺(至)重言有為(文)。俱舍五(十四紙右)云。然經重說有為言者。令知此相表是有為。勿謂此相表有為有如居白鷺表水非無。亦勿謂表有為善惡如是童女相表善非善(文)光記五(四十左)云。然經重說至表善非善者。經部釋經。然前經文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經應但言有三有為之相。經重說後有為言者。令知此能相表所相法體是有為。若但言有為之相。即不知此相定表所相法體是有為。或疑此相表有為有及善惡等。故說著後有為言。令知此相表所相法定是有為。故言勿謂此相表有為法是有如白鷺鳥所居表水非無。亦勿謂此相表有為法是善惡如童女身能表男女善非善事。若性貞潔。腳膝讖團。皮膚細軟。齒白脣薄。必生善子。此相表善。若性不貞潔。腳膝等大。皮膚粗澁。齒黑脣厚。生不善子。此相表非善。此有為相不同白鷺表有水。不同童女相表善非善。但表所相法體是有為故(文)寶疏五(二十七左)云。如童女有髮細且長兩過膝等是其善相。髮粗臂短等是惡相(文)演祕云。疏如童女相等者。西域立法出逢童女。表有吉祥。又如童女齒白脣薄腳膝鑯團表此女人生子必善異前相者生子必惡(文)今謂准俱舍論及光寶釋。從上體是有為至白鷺等文。皆是經部釋有部所引經意之文。非有部釋。然今疏主引用此文。以釋有部所立實有四相。恐有鑿枘不投乎。又此論唯說有部確執第六轉聲。不明重說有為之義。應思。義蘊云。疏非如童女表法善不善者。此有二解。一云。西方俗法如欲山行。先逢童女表有慶事。若逢牛等表事不吉。二云。如有童女髮黑面白脣赤膝小胵細。表取生子端正智惠。若見童女脣黃面青黑膝大胵粗。表子醜惡。故今取表。非表善惡。不同於彼。雖有二解倔今將後正。疏云非如童女相表善不善。不說牛等表不善也。故前解非。或逢童女見白黑等相。表事善惡。不說牛等。前解亦好(已上)今謂二解以後為正。前解唯逢童女為吉。不通不吉。故光寶二師亦唯用後。思之。
(初紙左)又此之言(至)可說之言(文)。寶疏云。既經言有三有為之有為相。即是屬主之名。前是本法。後是其相。故知法外別有四相(文)。俱舍五(十八紙右)云。生相若無應無生覺又第六轉言不應成。謂色之生受之生等。如不應說色之色言(文)光記五(四十八右)云。生相若無應無生覺。既有生覺。明知有生。又第六轉聲異體相屬。如王之臣。若有生體第六轉成。若無生相此第六轉言不應成。謂色之生等。若言生即是色。如不應說色之色言。說色之生言。明知離色別有生也。寶疏五(三十五右)云。又第六轉至色之色言。返難第六轉也。若生異色。可得說言色之生等。第六轉聲既名屬主。非即一法。若於一法有屬主言。應有說言色之色等。
(初紙左)俱舍二說(文)。光記分為三段。頌疏亦同。一住不生厭故不說。二住濫無為。故不說。三住異合說。義在昔三藏以薩婆多口義獨授光師。是故於俱舍一門。以光師為正。疏主分此文。唯為二說。孤屭光師。亦不合乎。今謂疏主為優。何者此文答中有二。一不說義。二合說義。初中雖二致別釋。俱是不說義。是故疏主合為一說。論不說中雖有文字。合說明置有謂之言。疏主分二。符合論文。寶師亦同。分節太明矣。三四差別具見婆沙三十九(初紙)正理十三(十一紙)等。
(初紙左)若法令行(至)不說相中(文)。俱舍五(十二右)云。若法令行三世遷流。此經說為有為之相。令諸有情生厭畏。故謂。彼諸行生力所遷。令從未來流入現在。異及滅相力所遷迫。令從現在流入過去。令其衰異及壞滅故。傳說。如有人處稠林有三怨敵欲為損害。一從稠林牽之令出。一衰其力。一壞命根。三相於行應知。亦爾住於彼行攝受安立。常樂與彼不相捨離。故不立有為相中(文)光記五(三十七左)云。生力遷法令用入現。異滅遷用令入過去。正入過去。但是滅力。而言異相似助滅故。由斯過重故。經說三。喻況可知。住非遷迫。常樂安住。不令生厭。故經不說在有為相中(文)。義演云。言若法者。意說。生等能相。諸行者。即所相法。言於彼法攝受者。即攝受諸法。不令入過去。安立者。令法住。樂不相離。欲得現在(文)俱舍三況本出婆沙三十九(六紙)。
(二紙右)往於彼法(至)不說相中(文)。義蘊云。往於法體攝受令住。安立令住。與現在法不樂相離不能遷法。故不說為相。
(二紙右)然經說住異(至)滅名為盡(文)。寶疏五(二十四左)云。然經說住異至異名住異。通伏難也。難云。若經不說住相。何故。彼經云住異相。通云。經說住異。即是此中異別名也。引例可知。
(二紙右)如示黑耳與吉祥俱(文)。光記五(三十八右)云。為令厭住與異合說。如示黑耳吉祥俱。為厭吉祥先示黑耳。黑耳吉祥姊妹。二人常相隨逐。姊名吉祥。所至之處能為利益。妹為黑耳。由耳黑故。故以名焉。所至之處能為衰損。遇人貪著吉祥。智者欲令厭捨。先示黑耳。既見黑耳。吉祥亦捨。舊云功能天黑闇女。譯家誤矣。住異亦爾。為令厭。住與異合說。是故定有四有為相(文)義蘊云。然彼喻生天之來。必眾若隨逐。此況住異合說。取譬雖別愛增同則故引之也(文)婆沙三十九(六紙左)云。住異合說如示室利益黑耳俱(文)具如涅槃會疏十七。
(二紙右)乃至廣說(至)亦可了知(文)。婆沙三十九(初紙右)云。如世尊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有為之起亦可了知。盡及住異亦可了知。一剎那中云何起。答生。云何盡。答無常。云何住異。答老。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乃至廣說。
(二紙右)樞要說(文)。上末(二十二左)具明小乘部計有殊。又舉新古有部解經唯說生滅二相之竟。
(二紙左)四嗢柁南中(文)。瑜伽四十六(初紙右)云。復有四種法嗢柁南。諸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故說。何等為四。一切諸行皆是無常。是名第一法嗢陀南。一切諸行皆悉是若。是名第二法嗢柁南。一切諸法皆無有我是名第四法嗢柁南。諸佛菩薩多為有情宣說如是。法相應義是故說名法嗢柁南。又從曩昔其心寂靜諸牟尼尊。於一切時展轉宣說。是故說此名嗢柁南。又此行迹能趣大生。亦復能趣出第一有。是故說此名嗢柁南。云何菩薩等隨觀察一切諸行皆是無常。謂諸菩薩觀一切行言說自性。於一切時常所有。如是諸行常不可得。故名無常。又即觀彼離言說事。由不了知彼真實故。無知為因。生滅可得。如是諸行離言自性。有生有滅。故名無常(文)略纂十二(二十紙右)云。論曰。復有四種法嗢柁南者。此云說也。即世尊常誦說此。若嗢柁南名攝散即以略偈而攝長行。今言說。謂常誦說此義。似無間自說也。若以四種體性。以法體出諦有為無為故了知。論以三義解嗢柁南中云。不相應義者。謂表無常等。然與有為相應故。又此行迹能趣大生。招有漏勝人天果。無漏淨土中生故。又能生色天色界。名大生。又能得真法生。名大生。又若以對出第一有而論。此大生即有漏生地(文)光記一云。鄔陀南此云自說。即十二部經中第五自說經也。印度現有梵本流行。若若言嗢陀南此云。集散。集散說故。或言集施。集所說義施有情故(文)寶疏亦同。頌疏一(十七左)云。鄔陀南者此方集施。或云集散。集所說義散施有情。名鄔陀南(文)麟記依光寶師破頌疏釋。若依智論頌疏無失。智論三十三云。優陀那者名有法。佛必應說。而無有問者。佛略開部端。是名優陀那。又如佛涅槃後諸弟子抄集要偈。諸無常偈等作無常品。乃至婆羅門偈等作婆羅門品。亦名優陀那。諸有集眾妙事。皆名優陀那。如是等名優陀那經說相(文)惠琳音義十九(五左)云。鄔馱觀唐云偈句。或云足跡(文)玄應音義二十四(二十紙右)云。唱柁南鳥骨切。下徒我切。此云陀散。亦言攝施。又言集總散。舊言欝攝那訛也(文)崆峒記中(四十五左)云。嗢柁南者。此中纂倫解云說也。倫又解云。或云總略義。或標相義。亦得名印(文)倫記十一下(初紙右)云。解四烏柁南。若作嗢字皆須改正。舊語不正。名四優陀那。翻名為印。今翻名說。即世尊常誦說。此義似無問彼說。隨義傍翻亦得名印。或名總略義。或名標相。如說無常。是有為標相。苦是有漏法標相。無我是一切法標相。涅槃寂靜是無為法標相。若名嗢柁南則名集施。即名烏柁南故是標相(已上記文)今謂烏柁南此翻自說。嗢陀南此云集散等。光寶倫記名及略纂第一無垢稱疏等皆同。又鄔陀南此云集施等。慈恩略纂及俱舍頌疏亦同。故麟記破之慈恩釋中。嗢柁南或翻說。或翻攝。如略纂十二。然智論意優陀那名通自說集散義應知。倫記二十二下(三紙左)云。泰師云。嗢柁南有二聲。若重聲云。攝取物惠施他故。若輕聲云。是云要略義。如一切行無常等。是諸法要略義故。今取輕聲(已上記文)一嗢陀南。二聲義別。例如僧伽輕重二聲或眾二義有別。問。疏主所釋梵漢常誦說之。二同抄云。若言嗢陀南之時名攝散。即以略偈而攝長行。三無垢稱疏曰。梵云嗢陀南。此云略集。教略集也。四若云鄔陀南。此云集施。即諸經中集義之偈。謂以偈頌集諸義理。施諸學者名為集施。又伽抄第一云。此云集施。柁南者施也。嗢者集義也。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諸學者令易受持。故名集施。
(二紙左)或說二相(至)為住(文)。樞要上末(二十三左)云。若經但說有二相者。一切有師云。舉初後相以略中間。生轉令法有用。有用之時在現在。未來生時法未有用。故滅能令法將無用。後剎那中正無用。故住雖有法不及於生異雖衰法不及於滅。是故略住異但說於生滅。正理師云。此顯二時起用。未來起生功能令法入現在。有滅時令法入過去。住異之用與滅同時不異故。所以不說。生滅乃是有用無用始際。不說生及住異為二因等。
(二紙左)或八不中不生不滅(文)。如三論中專明此宗。
(二紙左)八十一云(至)五十二說(文)。八十一(二左)云。諸行無常有起盡。法生必滅故。彼寂為樂。此中為成諸行無常。故次說言有起盡法前是所成即所成句。後是能成即能成句(文)五十二(六紙右)云。又若由此相起厭思惟。今於此中但說此相。謂於行中觀無常相。能起厭患離欲解脫。故但思惟無常性相。無常性相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所顯本無今有。是名為生。有已還無。是名為滅。
(三紙右)住異與生(至)俱生所顯(文)。義演云。疏住異與生至故合說者。意云。釋外難。難云。若言生滅合名無常相者。未審住異二相是何相收。答。然住異與生同在一世。所以亦生相中收。故不別說住異。疏俱生所顯者。意說。住異二相皆由生相得有。所以住異二相總名生相。
(三紙左)瑜伽論說(文)。五十二(六右)云。何故但說聖弟子眾於諸蘊中隨觀生滅而住。不說隨觀住異耶。答。生及住具生所顯。是故二相合為一分。建立生品。即說隨觀一生相住。於第二分建立滅品。即說隨觀一滅相住(文)倫記十三下(九左)云。三有為相中。觀生滅言住異俱生所顯者。以於生相義說住異。但觀生時即觀住異。又觀生滅能起厭離等。此文分明但說生滅二相是無常相。加於住異名有為相。
(三紙左)又無常相(至)說二所以(文)。義演云。此會前瑜伽說一相所以。意云。若說二相者。何故前說一相耶。答。前說一相者。即是此中說二所以。
(三紙左)瑜伽論說(至)而為一相(文)。五十二(五左)云。問。若有為法生老住滅四有為相。具足可得。何故世尊但說三種。一生。二滅。三住異性。答。由一切行三世所顯故。從未來世本無而生。是故世尊由未來世。於有為法說生有為相。彼既生已落謝過去。是故世尊由過去世。於有為法說滅有為相。現在世法二相所顯謂住及異所以者何。唯現在時有住可得。前後變異亦唯現在。是故世尊由現在世。於有為法總說住異。為一有為相。
(四紙右)共許經也(文)。此三有為經大乘如瑜伽等引。小乘如婆沙俱舍正理等中。故云共許。
(四紙右)似同俱舍(至)然世不同(文)。義蘊云。以薩婆多生在未來滅現在故。問。此中既言由未來世本無而生。即是生在未來。與薩婆多復有何別。答。瑜伽意說。三相由三世所顯。不說生相屬於未來。由未來世顯生相故(文)義演云。疏然世不同者。彼說三世有故。又彼計生相體雖實有。用在未來住異滅三體用俱現在也。大乘生相及住異。居現在。滅相在過去。故云然世不同。
(四紙右)第一六轉無差難(至)作不定過(文)。義演云。疏第一六轉無差難者。然別破中中其七難。第六轉無差難。第二能所不異難。第三二相應齊難。第四四相齊興難。第五如體本有難。第六體等相同難。第七有無乖角難(文)。義燈三(二右)云。。外立量云。有為相言定別有體。有第六轉言故。如天授之衣等。准此量中有其三過。一宗中比量相違過。過云。有為相言非定別有體以有第六囀言。故如地之堅等。宗不言定無別體。但違於彼定別有。故無不定過。二者彼量有不定過。如文可解。三者亦有有法自相相違過。此量不但立別有體。即顯離所相而是有為能相耶。若之衣等非有為能相。故成相違。離此四相之外更無同喻。餘皆非有為相。即成異法。第六囀言因於異轉故。如入正理論立有非實能業等量。
(四紙左)又如世言色心之體(文)。俱舍五(十八右)云。又如說言色之自性。此第六轉言何得成。是故生等唯假建立。無別實物。
(四紙左)然遮生等(至)決定相違(文)。義蘊云。此因決定能成相違宗法。名決定相違。非六不定中相違決定故(文)演祕云。疏然遮生等至決定相違者。遮彼生等定別有故。與彼定別而作違。故名決定違。非是第六決定相違。決定相違改他宗法及因喻故。有云。第六雖不改因亦得成故。詳曰。不然。第一第六二種不定更有何別。故初釋正(文)今謂。義蘊同初釋。
(四紙左)外人救云(至)如煙表火等(文)。正理論十三(十五右)云。然標釋中皆置第六。故知能相離所相有。現見以餘表示餘故。若謂亦見置第六聲然非異體故因不定。豈不能相離所相無。是則經文應如向說。離第六轉義亦成故。又彼所引無異第六釋此經文。因亦不定。如何由此定判經文所說三相是假非實(文)今謂。煙火大士相等有部自計。非共許義。如次下辨。
(五紙右)地等堅等(至)生等應知(文)。俱舍五(十五左)云。又如堅等地等界相。非異地等。遠見上昇知是煙相。非異煙體。此有為相理亦應然。
(五紙左)俱舍中(至)大士等(文)。俱舍五(十五左)云。如何大士相非異於大士。角犎胡蹄尾牛相非異牛(文)光記五(四十四左)云。如何大士相至有生等實物者。經部返難順成已義。如何世尊大士三十二相非異於大士。角等三難準此可知。
(五紙左)二相應齊難(文)。有為已有能相。無為亦有能相。俱說之相言故。有部不立無為別有能相。故有此責。婆沙三十九(十二左)云。問。如有為法有有為相。無為亦有無為相耶。設爾何失。若有者云何無為名非聚法。若無者品類足論。當云何通。如說云何不生不住不滅法。謂一切無為法。答。應作是說。諸無為法無無為相。問。若爾品類足說。當云何通。答。釋對有為故作是說。謂有為法有生住滅。無為異彼。說不生等。非謂別有不生等相。
(六紙右)無為無生(至)三種能相(文)。演祕云。無為無生(至)三種能相。此外人難。疏體無起盡等者。論主答也(文)義演云。言無為無生等者。外人云。若言無為體不異即無能相者。無為既無生等。應立無生等三能相(文)。義蘊云。疏無為無生(至)此義應思者。此云應思。謂他更有例云。我亦如是。有為變異差別。故別立。實相無為非分位殊。故不別立相。此亦不可。汝立有為之相。但表法體是有為。不為顯差別。應無為之上別立相顯法體是無為。我宗生等但表法流轉不住。故立彼相。無為不流轉。故不為例。問。有為遷變即立流轉相。無為不遷流應立不遷相。答。不然。有流轉位。別立假相。無為位不別。何論更立相。雖作此解。然准法華論云。生等三相即有無為皆立假相。若准此文。薩婆多師前例不成。問。無為假相何法攝耶。答。有為相流轉。不相應中攝。無為常住不可流法收。又亦不相應收。舉大例言。但二十四論實有多。又唯心上假我無多差別。法同分收。無為假相無多差別。亦可法同分攝。同有為生滅。無為翻立不生不滅相。有為既住。無為翻立不住相耶。不然。住不遷流。無翻立。
(六紙左)此難不然(至)得立假相(文)。演祕云。疏此難不然等者。問。外言亦爾。立不立別。何能息難。答。我宗無為亦立假想。故大集經第二十云。無為之法有三種相。謂無出無滅無住。瑜伽八十八云。有為是無常。三有為相施設可得。與此相違應知常住無為三相。若爾何故不相應法但二十四。答。舉勝而談二十四也。我既假施。汝應實立。又難彼云。我宗無為體是一無差別。故無假相。汝宗滅等許體多。同有為多。有實相。
(六紙左)為顯差別(文)。義演云。疏為顯差別者。意云。顯有從緣生色心之分位通三性。又色有十種等。故應立相。無為不分。
(六紙左)論又生等相(至)齊興作用(文)。義燈三(四右)云。論又生等相若體俱有等者。本云。初破古師相用前後。又住異滅下。破新薩婆多三相用俱。西明科云。竝通新舊。有解取前為正。要集云。取西明為正。以婆沙文義有兩釋。初云。作用時異。即三相前後。又云。婆沙云。滅時老滅方有作用。故即同時。今謂。不爾。前引婆沙三十九云。顯一剎那具有三相。問。若爾應一法亦生老滅。作用時異故不相違。謂法生時生有作用。滅時老滅方有作用。體雖同時用有先後。此意即答三相作用皆有前後。不別云滅與老同時。論云。為止他宗顯正義故。如譬喻師。一剎那中有三相者。即應一法一時亦生亦老亦滅。然無此理。互相違故。應說諸行。初起名生。後盡名滅。中衰名老。為遮彼執顯一剎那具有三相。問。若如是者。則應一法一時亦生老滅。答。作用時異故不相違。乃至云。體雖同時用有先後。一法生滅作用究竟名一剎那。故無有失。或生滅位非一剎那。然一剎那具有三體。故說三相同一剎那(已上論文)云滅時老滅方有作用者。以老衰法滅時方顯。云滅時老滅方有作用。故下總結體雖同時用有先後。又不說住與滅同時。故知古師相用前後。不應分為二說。文無別故。又俱舍第五破薩婆多云。又住等三用俱現在。應一法體一剎那中即有安住衰異壞滅。若時住相能住此法為名安住。為名衰異。為名滅壞。諸說住等用不同時。彼說便違剎那滅義。他既自說相用前後。約俱時難古薩婆多。即有相符。難新薩婆多相用前後。亦是相符。故依本正也。
(六紙左)有三子段(文)。義演云。意云。然第四四相齊興。難中曲分三難。第一例體應俱難。第二例用相違難。第三新宗乖古難。
(七紙右)彼宗計為前起故(文)。義演云。疏彼宗計為前後起者。意云有宗本末二師計。四相雖皆有體。然用不同。何者生相體用俱世未來有。若流至現在。但有體無用。若住異滅三未來。但有體無用。於現在中體用俱有然古新二師右差別。若古師計云。住等三雖有體。然用先後起。先住用次異用。後滅用。若新前師計。住等三相體用俱同時而無先後何以故。以依剎那立故。即一剎那極短無前後。故住等三相亦無前後。
(七紙右)即此古昔(至)用前後起(文)。婆沙三十九(初左)云。如譬喻者。彼作是說。若一剎那有三相者。則應一法一時亦生亦老亦滅。然無此理。互相違故。應說諸法。初起名生。後盡名滅。中熟名老。為遮彼執顯一剎那具有三相。問。若如是者。則應一法一時亦生亦老亦滅。答。作用時異。故不相違。謂法生時生有作用。滅時老滅方有作用。體雖同時用有先後。一法生滅作用究竟名一剎那。故無有失。或生滅位非一剎那。然一剎那具有三體。故說三相同一剎那。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七紙左)正理論師(至)其滅可知(文)。正理十三(二十五右)云。四相起用分位不同。謂正生時生相起用。至已生位住異滅三同於一時各起別用。如是四相用時既別。如何難言一法一時應即生住衰異壞滅。又正滅時此所相法由餘住相為勝因故。暫時安住能引自果。即於爾時由餘異相為勝因故。令其衰異。即於爾時由餘滅相為生因故。令其壞滅。故三一時無違過。又(十四初紙右)云。又彼經主於此生疑。爾時此法為名安住。為名衰異。為名壞滅。今當為決。已生位中住異滅三起用各別。令所相法於一切一時中所望不同。具有三義。如斯通釋何理相違。故彼所疑未為應理。
(八紙右)第五段有三(文)。義演云。疏此子段有三者。就第五難中曲分三難。第一如體有難。第二因非本有難。第三生等無能難。
(八紙左)解云。虛疎(至)何得例然(文)。義燈三(五左)云。論所待因緣非本有者。疏答外難云。虛疎之法雖現有種更無外緣。即不能起。以劣弱故。汝之實法。何得相例。要集云。此釋未能盡理。今謂。種體雖恒所待因緣本無今有展轉無窮。非恒具足故非常生故。瑜伽五十一云。諸行雖有各別生因。然必待緣方得生長。乃至故此論云。不同外道緣恒非無故。不頓生者。今將此釋。無異於木。更待外緣。外緣即是親種之外。外緣未令。即不能生。即緣非恒有故。即前因。何勞別說。今更設難。如我識外有外緣不具不頓生。大乘唯自心。不假識外。法頓起。答。所緣親境自識。不能緣外說唯心。不無增上他有情。此外不具非頓起。外又救云。汝種雖現有。虛疎待假緣。我法體實有還待實外緣。若爾即執二生便為無用(文)義蘊大同。
(八紙左)下理論師復救之曰(文)。正理十四(五左)云。非離所餘因緣和合唯生相力能生所生故。諸未來非皆頓起。生相雖作俱起近因能生所生諸有為法。而必應得前自類因及餘外緣和合攝助。如種地等差別因緣助芽等生令生芽等。又(六紙右)云。又如種子水土等緣隨闕一時芽必不起。故知種等功力極成。
(八紙左)因有親疎緣法亦爾(文)。演祕云。有親疎者。謂六因中除能作因。餘五皆是因緣所攝。且同類因三性五蘊各自為因。如善識蘊望自為親。望餘四蘊名之為疎。以非識故餘互相望親疎准此。疏緣法亦爾者。四緣之中除因緣外皆名為緣。且自六根望自六識名親增上。餘望六識名之為疎。不為礙故。非近生故。餘准此知。義蘊大同。
(九紙左)論所相恒有(至)亦有生等(文)。義類二(六右)云。論所相恒有而生等合者。問。此破與前理有何別。答。前以彼宗不離無為別立能相。例破有為不令別立。今以有為體恒有說生等合。例彼無為體亦恒有應生等合。故二文別。
(九紙左)彼此異因不可得故(文)彼者無為。此者有為。或云。彼者生等用。此者所相體者非也。
(十紙右)有四子段(文)。義演云。就第七難中曲分四難。第四一定世有無難。第二生滅非依難。第三滅生相返難。第四違同順異難。
(十紙左)然正理師(至)是取果用(文)。准俱舍師破。古薩婆多以為功能。作用眼目異名。如婆沙說。正理論師稍有差別。作用必功能。功能非必作用。彼論十三(二十四右)云。此諸有為復有二種。謂有作用。及唯有體。前是現在。後是去來。此復一一各有二種。謂彼功能有勝有劣。謂有為法若能為因引攝自果。名為作用。若能為緣攝助異類。是謂功能。如是二種辨三世中。當廣思擇。又十四(初左)云。謂有為法若能為因。引攝自果名為作用。若能為緣攝助異類。是謂功能。如前已辨。一切現在皆能為因。引攝自果。非諸現在皆能為緣攝助異類。謂闇中眼或有功能被損害者。便於眼識不能為緣攝助令起。然其作用非闇所損。定能為因。引當眼故。由斯作用功能有別。然於同類相續果生。有定不定。攝引勢力名為作用。亦名功能。若於異類相續果生。但能為緣。攝助令起。此非作用。但是功能(文)義蘊云。疏正理師(至)亦不然者。今救。彼計。未來之世有生果功能。過去一念落流之法有與果功能。謂過去法與處故。現在住相。但有取果作用而非功能(文)取果與果具如俱舍六(二十二紙右)。演祕云。疏正理師(至)是取用者。按正理論第十四意。生相未來。但起功能。非是作用。現在起取果用。方是作用。作用必功能。功能非必有作用。俱舍師破云。汝立功能作用眼目異名。何故生用但名功能。住等三種名為作用。又違婆沙評家所說。彼說云。無有等無間緣異時取果異時與果。准彼論意。入無心定即是過去取與果也。既過去取。應名現在。正理師言。等無間緣現在頓取。過去漸與者。此為不可。即無間緣異時取果。違前婆沙(文)今謂。以上所說全依俱舍光記第五(四十五右)義演云。疏然正理師至即是取果用者。正理師計。未來世中雖有一切法。唯生相有功能。能生法等。過去雖亦有一切法。唯異熟相至過去。有與果功能。即如過去無間緣有與後果功能。問。何名取果。何名與果。答。如演祕師解。生相未來有取果用者。意說。生相未來正起用時為因。能起後剎那果名有取果用。又云。正理師但計過去法有與果功能不說異相。異相在現在故(已上)今謂。義演不允。
(十一右)何不去來(至)非作用故(文)。演祕云。疏何不去來法皆有功能者。此難過未一切諸法皆有功能不但生相及與果也。俱本有故。疏生非作用等者。此乃牒計成前難意。由汝本言生與果等不是作用。顯是功能不言餘法有功能故。又難。生相無作功。作功無故。名功能餘未來亦無作用。無作用故名功能。難過去法亦准此知(文)義演云。疏何不去來皆令有功能至作用者。意云。生及與果竝非現在有作用者。即應未來過去法一切時皆令有功能。何獨唯生及過去耶(已上)今謂。演祕云初釋為優。義演不允。
(十一右)異滅不能(至)便非現在(文)。演祕云。問。准正理論。住異滅三皆能取果。起用各別。於所相法住令安住。令取勝果異即衰損令取劣果。滅即壞滅令入過去。難豈非過。答。異等不能引依勝果。名不取果。就一邊難亦無失。
(十一右)若謂作用(至)亦非功能(文)。義演云。疏若謂作用至非功能者。意云。汝若救言但名作用不要取果即異滅不取果仍是現在者。難云。生相既不取果者。應不名功能而亦名作用。以不取果故。
(十一右)婆沙第三(至)復如何通(文)。第三(六紙左)云。謂一切法於未來有作用。總有三類。一者內法。如苦法智忍。二者外法。如日等光明。三者內外法。如諸生相(文)義演云。疏言復如何通者。意難云。若言未來過去法但名功能不名作用者。即婆沙論說未來三法有作用。不說功能。復如可通(文)今謂。疏主唯舉難責不加救釋。然正理中亦通斯難。彼(十四之初左)云。豈不論言。苦法智忍光明生相如是三法。皆於未來能起作用。天愛汝今執文迷義。我宗釋言。此文但約近緣功能。假說作用。以於多種法生緣中生是近緣現極成立故。以餘位因作用名。於此位中假立名想。如是住等隨應當知。苦法光明亦於此位有勝功力。假立此名。實唯引果方名作用。
(十一左)故彼所執進退非理(文)。義演云。論故彼所說進退非理者。依宗有過名進非理。轉救不成名退非理。又如疏云進為相違至不得俱有者。此解進非理。汝若言相違故用不頓舉者。汝宗體既相違。如何俱有。此即依宗有過名進非理。如論云若相違故至如何俱有。即其文也。言退不相返用何不齊生。此解退非理。意云。今然汝宗許生等有體云 不相違。若體俱有者。用何不齊生。故是非理。論云又生等相至齊興作用。即其文也言又進非理至不同時。此解進非理。又住違滅。牒本計名進。寧執同時名進非理。故論云住異滅寧執同時明非理。又退非理至同世者。今就汝宗住不違生。何容異世。故云生例應同世也。
(十二右)別破異相(至)今略不破(文)。俱舍五(十七紙右)云。又應一法生已未壞名住住已壞時名滅。理且可然。異於一法進退推徵。理不應有。所以者何。異謂前後性相轉變。非即此法可言異此。故說頌言。即前異不成。異前非一法。是故於一法立異終不成(文)。光記五(四十六左)云。又應一法至立異終不成者。此即別破異相。又應一法生已未壞名住住已壞時名滅。理且可然。縱雖住滅也異於一法進退推徵。理不應有。然言異者。前後性別。非即是此法可言異此法。故說頌言。異相時法異前住相時法。法即非一法。若住異別法有違宗過。此即退徵也(文)義燈三(六右)云。俱舍云。即前異不成。異前非一法。若所異之法即前住所住者。異義不成。非前所住是別法者。即非一法(文)演祕全依光記。然流行光記大有脫文。演祕為正。寶疏五(三十二左)云。又應一法至理不應有。又縱許有住滅。而破其異也。論所以者何者。有部徵也。所以一法不許有異。論異謂前後至立異終不成。經部出所以也。若前一法說異不成。無所異故。若後異前即非一法。是故法立異不成。無所異故。若後異前即非一法。是故一法立異不成。正理論(十四之三紙)云。諸對法者。於法自體差別用中。立有異名。非唯自體。謂有為法於自體中。能引自果作用名住。即此作用衰損名異。此住及衰無容自有。應有別法令住令衰此二之因即住異相。於斯正理何不忍歟又(四十之四紙)云。非正生位立有異名。作用爾時未衰損故。即由此理立住異名。此能衰損引果用故。由法作用被衰損時方引自果。由因被損後果生位漸劣前因。故果漸劣由因有異。此果剎那復由俱起異相為緣令衰損故。復能為後果漸劣緣。如是一切有為相續。剎那剎那令後後異故前前念有異義成。此義既成。應為比量謂見最後有差別故。若爾相續漸增長時應無異相。不見果故無斯過失。住相爾時由外緣助勢力增強摧伏異故(文)。今謂。寶疏於文為當。光記義燈演祕等釋。雖復無巨妨。然寶師疏不加住相。直就異法而釋。勝於輿師。以此頌文唯就當位不對住相故。後世俗為釋者。請倣寶疏。
(十二左)前後念法(文)。前念者。過去落謝之法。後念者。未來之法。或云。前者生相。後者滅相者非也。
(十二左)如菩薩地四十六卷說(文)。彼(二紙右)文云。一一剎那有為諸行。皆有三種有為之相。於剎那後復有第四有為之相。即於此中前剎那行自性滅壞。無間非先諸行剎那自性。生起正觀為生。諸行生已即時未壞正觀為住。此已生行望前已滅。諸行剎那自性別異正觀為老。從此諸行生剎那後。即此已生諸行剎那自性滅壞正觀為滅。
(十二左)上論主答(文)。義演云。疏論主答。答外問也。外問云。大乘滅相既是過去。無法者如何與現在法為相耶。答云。現在法立滅相者意表此法後是無。然非表法現是無。說無得為無因者。意云。過去未來非有。以非現故。如空花等。今滅相雖無。色與後滅法為相何失。
(十三右)義別說四(文)。義演云。疏義別說四者。問。未審。四相一剎那中。為同時起。為前後起。答。諸說不同。古薩婆多師說。生相在未來有用。於現一剎那中。住等三相前後起。若正理師云。住等三相同時起。大乘一剎那中假立四相。但便義說前後表法有無。實同時無別也。
(十三右)然一期生十時分位(文)。婆沙十八俱舍第六云。十位(文)光記六(二十右)云十位謂胎內有五。一羯剌藍。二阿部曇。三閉尸。四揭南。五鉢羅奢佉。胎外有五。一嬰兒。二童子。三少年。四盛年。五老年。
(十三右)一剎那立同薩婆多(文)。樞要上末(二十左)云。古一切有師生在未來現在一剎那。三相時別。又(二十三右)云。若正理師生在未來。住異滅三同一時用。
(十三左)一期等立同正量部(文)。樞要上天(二十二左)云。正量部立四相。色法一期多時生滅。心心所法燈焰鈴聲剎那剎那生滅。動等時長。大地經劫住(文)正量部計出俱舍五(十七紙右)光記五(四十七紙右)寶疏五(三十三右)。
(十三左)合二立者同經部師(文)。義燈三(十四左)云。經部立二種。謂剎那一期。有部亦爾。又(十六左)云。七遍不遍差別。一期四相約有情辨。剎那四相遍有為法。八十八云。如是三相依二種行流轉安立。一依生身。二依剎那。依初流轉者。謂於彼彼有情眾同分中。初生名生。終歿名滅等(文)。廣明大小宗計之異。如樞要義燈中。
(十三左)菩薩地說剎那四相(文)。如上所引四十六之文是也。
(十三左)左顯揚及瑜伽八十八說(文)。顯揚十四(十二右)曰。云何無常。何等差別。頌曰。無常謂有為。三相相應故。無常義如應。六八種應知。乃至處無常者。一剎那門。二相續門。三病門。四老門。五死門。六心門。七器門。八受用門。乃至十五種變異者。謂分位變異。乃至一切種不現盡變異。分位變異者。謂從嬰兒位乃至老時。前後不相似。各別變異(文)八十八(十一右)一期生中云。嬰孩等位異相。乃至壽住說名為住。諸位後後轉變差別名住異性。又剎那相中云。謂彼諸行剎那剎那新新而生說名為生。生剎那後不住名滅。唯生剎那住故名住異性。
(十三左)諸論通說(至)唯望前作(文)。演祕云。疏諸論唯望於前者。諸論能明一切有情有情之名亦攝無學。無學未心更無。蘊。無後可異。故言望前。
(十三左)亦說除彼末心(文)。演祕云。亦說除彼末心者。除彼無學最後之心。對餘有情亦得異後。故不相違。
(十四右)一期生自望為相(文)。義蘊云。疏一期生自望為相者。謂此論云。即相續轉變名異。不望前後也。前剎那異相。論自說云。住別前後。復立異名。故二別也。
(十四右)依轉變立(至)望前後法(文)。前剎那中云住別前後復立異名。今云即此相續轉變名異。一期剎那義有差別。故云不同。
(十四右)諸門分別如餘處說(文)。如略纂十二對法抄五(四十五紙)。
(十四右)謂成佛時得未曾有(文)。對法抄五(三十七右)今准前說。亦是曾得及未曾得。然未曾得一新新生。故名未曾得。有漏種故亦是曾得。如別脫戒。二從來未起名未曾得。如世第一法等。三無漏名未曾得(文)。正理十四(十五丁左)云。此中經主作如是言。豈不此二語為性。故用聲為體。色自性攝。如何乃至說為心不相應行。此責非理。所以者何。由教及理知別有故。教謂經言語力文力。若文即語別說何為。又說應持正法文句。又言。依義不依於文。又說。伽他因謂闡陀文字。闡陀謂造頌分量語為體。又契經言。知法知義。法謂名等。義謂所詮。又契經言。文義功妙。又言。應以善說文句。讀誦正法。惡說文句讀誦正法義即難解。又說。如來獲得希有名句文身。又說。彼彼勝解文句甚為希有。由此等教。證知別有能詮諸義名句文身。猶如語聲實而非假。
(十四左)論若名句文(至)非實能詮(文)。演祕云。問。大乘自許他方佛土色亦能詮是異聲有。因豈不犯自不定耶。答。非實詮言以簡彼訖故無不定。義蘊大同。
(十四左)別破中有五(文)。義演云。疏於中有五者。第一如色非詮難。第二名等無用難。第三聲色無差難。第四例生語詮難。第五但徵機調難。
(十五右)論謂聲能生(至)何用名等(文)。義燈三(十七左)云。謂聲能生等者。破他可知。問。大乘自許假名等詮。言何用名等。豈不自違。答。外許名等定異於聲。由聲生顯。此聲必有音韻屈曲。不爾不生。大乘能詮雖在名等依屈曲聲。非定一異。對破定異攝假從實。云聲能詮何用名等。故無有過。
(十五右)薩婆多(至)顯揚類破之(文)。俱舍五(二十右)云。若此句義由名能顯。但由音聲顯用已辨。何須橫計別有實名。又未了此名。如何由語發。為由語顯。為由語生。若由語生。語聲性故聲應一切皆皆生名。若謂生名聲有差別。此足顯義。何待別名。若由語顯。語聲性故聲應一切皆能顯名。若謂顯名聲有差別此足顯義。何待別名(文)。光記五(五十五右)云。若言此頌何中九義由名能顯。但由音聲顯能詮用已辨。何須橫計聲外別有實名。又未了此名至待何別名者。經部復作二門。進退徵責。若言此名聲能生顯。應一切聲皆能生顯。生即如種生牙等。顯即如燈火照瓶等。若謂生顯聲有差別。此足顯義。何待別名。
(十五右)正理師救(至)。而定義有(文)。上引正理論文。此明教證。明其理證(文十四之十六右)云。理謂現見有時得聲而不得字。有時得字而不得聲。故知體別。有時得聲不得字者。謂雖聞聲而不了義。現見有人。粗聞他語而復審問。汝何所言。此聞語聲不了義者。都由未達所發文故。如何乃執文不異聲。有時得字不得聲者。謂不聞聲而得了義。現見有人。不聞他語。覩脣等動和其所說。此不聞聲得了義者。都由已所發文故。由斯理證。文必異聲。又見世間隱聲誦呪。故知呪字異於呪聲。又見世間有二者。言音音相似。一負。一勝。此勝負因必異聲有。又法與詞二無礙解境界別。故知字離聲。是故聲者但是言音無差別。其中屈曲必依迦遮吒多波等。要由語聲發起諸字諸字前後和合生名。此名既生。即能顯義。由此展轉而作是言。語能發名。名能顯義。故名聲異。其理極成應知。此中聲是能說。文是所說。義俱非二。如是則為無亂建立。
(十五左)別有實體法處所收(文)。俱舍五(二十一右)云。毘婆沙師說。有別物。為名等身。心不相應行蘊所攝。實而非假。所以者何。非一切皆是尋思所能了故。
(十五左)若不言法處(至)所立不成(文)。演祕云。疏若不言法處等者。若宗但言非離所依別有實體。他許屈曲離所依色別有實體。故闕所立若言法處。他亦不許上屈曲在於法處。故喻無過。義蘊亦同。
(十六右)汝大乘師(至)唯意所緣故法處收(文)。義燈三(十八左)云。問。若云。聲上屈曲能顯故有教性。故意識所得。故法處收。假立名等。他云。我宗亦爾。大乘通云。不唯依聲假立名等。通依多法故法處攝。長等不然者。問。此據緣假。為緣實者。若據五識唯緣實宗。長等意得。應法處收。若云雖唯意得依眼明取故非法處屈曲之聲明取亦爾應在聲處。若據緣假屈曲之聲亦耳識得。應聲處攝。又應耳識亦緣名等。即屈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