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論疏明燈抄卷第五(本)

   日本沙門釋善珠抄
   輸入者 黃紹亮

文。論相違有至名相違也者。相違有四等者。宗有二種。一言顯宗。二意許宗。言顯宗者。名為自相。此有二種。一者有法自相。二者法自相。意許宗者。名為差別。此亦二種。一者有法差別。二者法差別。今此義中。先懸述義意。後當文釋。北川茂林法師。影響壁法師義云。先陳有法。持自相故名為有法自相。對此復有別義不同。名為有法差別。且如勝論量云。有性非實非德非業其中有性持自相故。復作有緣性故。異門差別。次法自相者。復說者為法。持自相故名法自相。如聲無常。無常持自相也。復別義名法差別。如數論師立眼等必為他用。即積聚他。更有差別。非積聚他。異門差別。賓云。今謂。此等所談之義。如夜見枕口雖稱枕心猶有疑。以暗昧故。今正釋者。如有立聲以為無常。聲是自相。無常共相。今此所論法自相者。非是此義。謂是宗中能別之法。稱可此法。自己相狀以其言顯而成立之。然唯局立一門之法名法自相。乃被宗中有法之上因力。取喻翻破本宗法之自相一倍相違。故名法自相相違因。如手取物。取既由因。是故不名法自相相違喻。若准理門名為法自性相違因。性是性相。其義同也。法差別相違因者。能別法中以言對敵。詮表言顯立一類宗。於此言中矯計假託。更成意許第二類宗。且如數論立眼等必為他用。他用之言但因假他。對敵言顯。已是一立。然非樂為。此假他者。亦名積聚他。而設矯計。寄此言顯假他宗中。別立意許神真我他以為所樂。此神我他亦名非積聚他。既意許中立此真他。即與言顯假他差別。故名法差別。故彼敵論。取有法上積聚性因如臥具喻。還是由於因力取喻。翻彼意許非積聚他。樂為之宗。令不得成。而今別成非樂為中積聚假他。故名法差別相違因。即知樂為。因不得遍。更有不樂。其因偏遍。故理門云。或於一相同作事故成不遍因。謂不得遍。及不普遍。故名不遍因。次有法自相相違因者。如勝論師為其五頂。立比量。云有性非實非德非業。因云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喻云如同異性。然彼但樂以其言顯。立大有句是離實有。約此樂為以為一立。復借非實非德業等離實之言。助前成立大有離實。然此非實非德業等。助中須之非是樂為。復為一立。樂與不樂。於言顯中兩宗雙成故犯相違。凡諸比量須以法中違他順已。而今乃於有法中之。違他順已故。被敵論依有法上。將因取喻。翻破所樂大有是有。令不得成。而令別成非樂之中。非實德等。非有之宗。故名有法自相相違因。翻成之云。有性應非有性。有一實故。乃至如同異性。以同異性體非有性。故翻所樂。此亦令彼本樂之宗因不得遍。別有不樂。其因偏遍故。理門云。或於一相同作事故。成不遍因。次有法差別相違因者。還用前門所立比量。寄於言顯矯立意許。此義意者。勝論意云。前門有法自相之中。言顯宗者。雖有正說及有助成。但有名言。詮其有性不無之號。猶如喻中同異體上。亦容許有不無之號。此即名號未能定其大有是有非是同異。故同異外須更別立大有句義。為意所緣。既於言中猶未能定大有是有。故前立量慮恐未了。由以勝論。今應成立令義盡理究竟顯了。故寄前門言顯比量。以未了故是不樂宗。於中前立意內所許。差別法門大有是有。非是同異以為所樂。即是寄於言顯比量。一類宗中矯立意許第二類宗於一量中雙成如是兩類宗故。故犯相違。彼既自計。寄大有言以詮大有非是同異。亦應喻中寄同異言。詮是同異非是大有。故被敵論以因取喻。翻彼意許大有是有。非是同異所樂之宗。令不得成。而更別成不樂之宗。於言顯中體是同異。非是大有。故名有法差別相違因。翻云有性應非有緣性。因喻同前。以同異性非有緣性故此亦令彼本樂因立。是有緣性。因不得遍。別有不樂非有緣性。其因偏遍故理門云。或於一相同作事故成不遍因。沼略纂云。宗有二種。一言顯宗。二意許宗。如次名為自相差別。如有成立聲是無常宗。聲是有法自相。言中彰故。即此聲上有是聲緣性。非聲緣性。有無漏等。並是有法之差別。意含許故無常是法自相。言中彰故。即此無常。有是無常緣性。非無常緣性。識變非識變等。並是法之差別。意含許故。若設言中。立宗云作聲緣性應無常者。此則作聲緣性。是有法自相。即立其因違四宗等。能令所立二敵互乖返。名曰相違不名差別。若即意許此作聲緣性應無常者。即聲緣性在於聲上。即是因能與彼相違為因名相違因。此即自相差別。本無的屬。但約言顯意許而分。即略釋四種相違大意已訖。相違義者等者。兩宗乖。名為相違。即宗果名也。四種相違一因一喻。故云不改他因。即本量因。能令立者宗成相違。與相違宗而為因故名相違因。今疏主意與軌法師第二說同。故彼疏云。又釋如立常為宗。無常違常名為相違。立因為欲成常住宗。其因乃成無常義。與相違為因故名相違因也。因得果名者。宗名為果與相違宗而能為因。因得果名名相違也。
文。非因違宗至後三依舊者。由彼說故下疏主文也。非因違宗名為相違等者。此嫌軌師第一解也。故彼疏云。若所立因望自四宗名別違故。故有四種。既云因違四宗。故嫌彼云非因違宗名為相違。次言故無宗亦違因例而成難者。若作初解即有例難。故彼疏云。問。若因違宗名相違者。宗亦乖因豈唯因過。過不在宗。何得名相。答。如父子相生。子不生父。亦彼名相。此則宗因兩形為相。因反宗故名違。今既不言因違於宗名為相違。故無此難又彼問云。常義既反所作。何不說相違。答。宗言常住。過失未生。因言所作方乖所立。故因說違。宗無此過。由因違宗名為相違。有此例難。今既不爾。故無宗亦違因。例而成難。若法能成相違所立等者此文二意。初明相違似因所攝。後如無違法下。正示相違因相。謂若因法。成相違宗。是相違過。似因所攝由斯理故。前所作因。能成無常。及成空等。非相違因。不相違故。其相違因。如數論師立宗義。云眼等必為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意欲成立非積聚我。而返成立積聚假我。故成相違因。如無違法相違亦爾等者。正釋相違因相。謂如前說積聚故因。如欲成立無積聚我。而不成彼。反成積聚假我。故此積聚性故因。如能成立無相違義。謂能成立必為他用。遍是宗法。同品定有。如是成立相違所立。謂能成立積聚他用。亦遍是宗法。同品定有。所立之法。積聚他用所無之處。能立之因積聚性故因定無有故。成相違因。猶如正因異品中無。不同猶豫通同異品。由彼說故因仍舊定者理門既說。若因法能成相違所立。是相違因即一因法。能成兩宗相違所立。名相違因。故知因仍舊定也。喻可改依等者。其而應言由此說故。喻可改依。故此小論下四過中。初一改喻。後三依舊。此即用本因者。依理門證。喻改依者。依此論證。文意如是。不可異推。
文。問有因返至不名相違者。此問起者。依軌師疏問答而起。故彼疏云。問。宗亦乖因豈唯因過。過不在宗。何得名相。答。宗言常住。過失未生。因言所作。方乖宗故。宗因兩形為相。因返宗故名違。若爾。豈不說因宗始成違。如說敵量前因成似。由此問答方起此問。是故問云。有因返宗。不順因義。因名相違。宗亦返因。不順宗義。應名相違。答中二說。此初說也。初答意云。因為能成不成異宗。令宗相返。因名相違。宗為所成。不欲成因令因相返。不名相違。
文。又因名法至各四種耶者。第二答也。此答意云。因返宗者。名法自相相違等。宗返因者名比量相違。因別疏條。相違開四。宗違合說。名比量相違。為影現故。宗令因開。不爾何故但說有法自相比量相違等者。前文數云比量相違。決定相聲。各有四種。不爾即違前所說。故決定相違。四相違因。差別之中。先德二說。一云若不改本因。違宗四種。是後相違因。若改本因違宗四種。是相違決定四相違因也。一云亦非法自相相違以明決定。況得是餘三相違也。以法自相被違之後。失本自相。別成自相。今於相違決定之中。違已仍疑。不失不存。況復相違決定法。兩因兩喻。而與四相違中一因一喻。全自不同。若依此義。決定相違不具四宗。比量相違亦不具四。所以爾者。因喻各別證宗乖返。是故名為相違決定兩宗各定。名比量相違。復違其因。因或同異名比量相違。二違既別。豈同具四。問。宗因相返說名相違。何故過但在因而非宗失。答。即由此說。外道因明論中名宗過也。於宗過中別立宗因相違之過。由宗因相違。宗在因前。故名宗過。非因失也。陳那難云。宗雖在前。未說因時。即無所違。要立因已。方違於宗。故唯因過非宗失也。陳那又云。夫相違者。我不欲說。與宗相返。名作相違。如有成立常住為宗。無常返常。說我相違。立因本欲成常住宗。其因乃成無常宗義。與相違為因。名相違因。故理門云。若法能成相違所立。是相違過。
文。此宗說法至故二差別者此宗說法等者。此因明宗說一切法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差別。如瑜伽說。所成立義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差別。今此因明中。有法即是所立自性。能別即是所立差別。為顯此二略有三重。一者局通(求曲反專也)。謂我自性法自性等者。若有若無者。此並通前我法二種自性。故瑜伽十五云。所立自性。謂有立為有。無立為無。言所成立故者。釋所成立義。各別性故者釋自性二字。差別者謂我差別等者。即先開我法二種差別。言若一切遍者。下後釋也。切遍者。即是迦比羅等。執我量同虛空體周遍故。若非一切遍者。即離繫子及獸主。遍出等計。即執我量有分齊。隨身舒卷。及小如極微等。此之二種是我差別。言若常若無常等者。明法差別有常無常色無色等。又釋略明三對差別。遍不遍。常無常。色無色。以等餘門並通我法二種。自性上所有差別。故法中亦有真如法空無我等。遍諸法。餘法不遍。其我中亦有常無常。色無色等。問。如立比量聲是無常。即聲是自性。其無常是差別。即不相離。合成一宗以為所立。何故前明自性。即云若有若無。如言我必有。我必無。非和合成宗。而自性外。更云差別遍不遍等。答。有兩釋。一云前自性言有無者。汎明自性不同。我法並通有無。其我體性。外道謂有。內道謂無。基法中亦遍有無。道理易知。後差別門。即是有體之我。及無體之法等。所有遍不遍等為差別義。如外量云。我我必遍是所立宗。又釋。此中兩段各別為宗。前立自性以為有無。後立差別。亦為有無。前性我所依。其有無為能依。後以差別遍等為所依。亦以有無為能依。文中略故後門不明。若有若無。真實令有。由敵論者。於自性差別互不有不了故。立論者或立自性。或立差別。為顯此別。云如是等無量差別也。隨其所應空等等遍有色等非遍者。執我量與虛空等者。我體遍有。執我有分齊。隨身舒卷。及小如極微者。我與色等體不周遍。故云空等遍有。色等非遍。前局等者。前自性局。後差別通。故二差別。
文。二者先後至分為二門者。於總聚中言先陳者名為自性等者。言顯先陳名為自性。言顯後說名為差別。言差別者。分別之名異也。以後所陳分別前故。佛地論云等者。佛地論意。色心自體名為自相。彼上所有無常等義中為共相。各有的屬非不定故。今因明意。與彼有異。各附已體名為自相。貫通之義名為共相。貫通他上如縷貫花者。猶如一縷貫黃赤花。一無常言。貫通色心故。依於此聲等局體名為自性。無常貫他名為差別。各無的屬。得名不定。故與佛地其義有異。若立五蘊一切無我等者。顯得名不定之相也。且諸法中。自相共相體非是遍有是自相非共相如青色等相。有是共相非自相。如空無我等。此通餘教。非唯因明。其自性差別體即遍通。自相共相皆是有自性。自相共相皆有差別。此義准唯在因明之旨。何者。有法言自性。法是差別。如五蘊中思數。體是自性。有漏無漏。我無我。是差別。數論師立我是思。即以我為自性。以是有法故。思為差別。以是法故。此即我非我之共相。亦有自性。思之自相亦有差別。蘊中思數是自相故。自性差別各無所的。得名不定以理推之。此先後門。雖即前局通門然能詮教少有別異。所詮之義亦有別也。依教義別分為二門。問。佛地唯識因明三論自相共相如何差別。答。佛地論意。體名自相。義名共相。唯識論宗。若法自體。唯證智知。言說不及。是名自相。若法體性。言說所及。假智所緣。是為共相。因明之旨各附已體。名為自相。貫通之義名為共相。是故三論各有差別。
文。三者言許至相違因等者。言中所陳等者。言顯宗者。名為自性。若局若通不問先後。俱名自性。故法有法皆有自相。意許宗者。名為差別。自意所許。別義所可成立名為差別。故法有法皆有差別。唯關所諍。差別之義名意許宗。法有法上多差別。非取一切。所以爾者。法有法中言差別者。非一切義皆是差別。唯兩別許。若諍別義。違他順已方為差別。非取一切。此三重中。唯約第三言許之門。說四相違宗有二分。謂法有法。二各有二。自相差別。因違四宗。故成四種。如有成立聲是無常。聲是有法自相。無常是法自相。此法有法。立者言彰非於宗中意別許故。若於言彰法有法上。意別所許名為差別。謂意許聲。執受大種所生。非執受大種所生。或常住大種所生。無常大種所生。作聲緣性。非作聲緣性等隨別許者。皆名差別。意許無常念念無常。一期無常。轉變無常。滅壞無常作無常緣性。非作無常緣性。亦別許者名差別也。此即自相差別。本無的屬。但約言彰意許有別。非謂色等自性名自相。無常等義名差別。就差別中。隨自所立因違彼者。方是相違。非望一切常無常所許別義。皆相違也。就相違中。因違意許。不失先言顯自相宗者。以意所許方名差別。若違意許。言顯亦失意所許。即非差別。第三門中開四種宗。今說有因令此四種之所立返成相違。故名法自相相違因等。
文。論說等者至故說等言者。論說等者。義顯別因者。十五類中除論說三。餘十二因名為別因。論所未說。名之為別。所乖返宗者。第三門中自相二宗。差別二宗。以之即為所乖返宗。若從因說。雖有十五不過此四。故論但說有四相違。能乖返因等者。今觀此文所乖返名宗。能乖返名因。若爾何故。初文云與相違法。面為因故。名相違因非因違宗名為相違。前後文義豈非相違。解云。所乖返宗者。兩宗乖返名相違。能令乖返說名因。能相違量。所相違量。此二互望名能乖返宗。名所乖返宗。此所乖返宗能令乖返。故名能乖返因。非謂因宗互望名能所。故前後文不相違也。故次下云。所諍別義方名差別。因令相返名相違因違二有六者。一者違初二。違法自相。法差別。二者違。初三違法自相。有法自相。三者違初四。違法自相。有法差別。四者違二三。違法差別。有法自相。五者違二四。違法差別。有法差別。六者違三四。違有法自相。有法差別。韋三有四謂互除一者。違法自相。法差別。有法自相。除第四有法差別。二者違法自相。法差別。有法差別。除第三有法自相。三者違法自相。有法自相。有法差別。除第二法差別。四者違法差別。有法自相。有法差別。除第一法自相。違四有一者。其義易知。令總遠故。文言等者。此有兩解。一軌師云。舉違一有四。等取違二三四十一因也。二疏主云。初二別違一因者。違法自相。所作性因。違法差別積聚性因。此之二因各別違一。後二共違二因者。有一實故。有德業故。一因違有法自相。有法差別。雖是二因同成一宗故名一因舉此三種等餘十二故說等言。此即舉違有一有四中二。違二有六中一。等取違一中二。違二中五。違三四。違四一。合十二因也。以後二宗。同一因也。
文。論此中法至所發性因者。上比量相違相違決定皆唯說彼法自相者。賓云。問。據法自相相違決定。頗有餘三相違決定不耶。若令以正義釋者。亦非法自相相違。以明決定。況得是餘三相違也以法自相被違之後。失本自相別成自相。今於相違決定之中。違已仍疑。不失不存。況復相違決定法。兩因兩喻。而與四相違中一因一喻。全自不同。何勞相好也。若依此義。從彼初說非其所由。今疏主意。一切比量。凡舉宗時必法自相。以之即為所諍之宗。不論違後故從彼初說。能成所由也。此有二師等者。一聲常宗彰二因者。此有五解。一立者異故。二內外異故。三顯四六故。四有寬狹故。五違二八故。立者異故者。聲顯立者。聲是其勤勇無間所發故。若取所作。即似因攝聲生立者。聲是其常。所作性故。內外異故者。彼聲論立唯內聲常。勤勇性故。亦外聲常。所作性故。若取勤勇即不成攝。顯四六者。勤勇性因。證聲常宗。順九句中第六句因。謂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所作性。證聲單示。順九句中四句因。謂同品非有。異品有也。有寬狹故者。因成於宗略為四句。有寬因成狹宗。所作因成內聲常。有狹因成狹宗。謂勤勇所發作因。成於內外聲常有寬因成寬宗。謂所作因成內外聲常。有狹因成狹宗。謂勤勇因成內聲常。此四句中。並容皆是相違因攝故。宗一因二者。顯因宗有寬狹義。違二八故者。第四違第二。第六違第八。故理門六。於同有及二在異無是因翻此名相違也。今此疏主。略依第一諸異義。明此二因故云此有二師也。
文。論此因唯至名相違因者。此之二因等者。初所作因第四句攝。後勤勇因第六句攝。本意欲成所樂常宗。返成無常。違宗所陳法自相故。此之二因名相違因。問。陳那天主。兔角等無入異品。即第四句。亦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與第六句無有差別。唯應八句。何立九句耶。答。夫九句者。唯依有體而作九句。不依無體。同喻異喻。皆順有體。不順無體。若依無體四六無別。何以故。以第六句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今第四句取兔角等為異品者。亦是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也。
文。故理門云至三不改故者。此理門論本頌文也。此所作下。疏主文也。裹云。末學云。纂要云。本頌者。或足目所造因明論。或世親所造論軌等中。(云云)鈔所引軌師釋。與纂相違。(云云)彼論往往有本頌言。軌法師云。論主先製二十餘頌。以之為本。後造長行解釋。解釋之時更造諸頌。名為末頌亦名子頌。今此即是本頌之數有三類因。第一類者。初兩句頌正因正因有二。第一於同品有。第二言及二者。同品有非有二合也。同中即然。後於異品無故是兩種正因。第二類者。第三句頌相違因。謂翻此有兩句中正因。一者同品非有異品有。二者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並是法自相相違因。第三類者。第四句即是九句之中。除前四句已外所餘五句。謂一三五七九句也。五句皆名不定。即六不定中。除相違決定故五也。此所作性等者。第四句攝所作性因。翻第二正因。第六句攝。勤勇發因翻第八正句句數相翻如文可解。問。所作性因中。致疑未決。所作性因對聲顯論。隨一不成。所作通顯。不唯是生。因喻之法不應分別。何故對顯隨一不成。答。內外二道。所作不同如內道釋。聲從眾緣所生。為眾緣所生作故。說聲是所作性如聲論說說顯為所作。如鑿壁作孔顯得虛空。空是所顯。說空是所作。聲論亦爾。聲是常故。以響顯聲。說聲是其所作。義通於生顯。若立聲為常無常等為宗。若以所作性故為因。佛弟子對聲顯論。隨一不成。若以生義是所作義。聲顯論者。所作義不成。若以顯義是所作義。佛弟子顯義不成。若立論者。敵論者。相對立因。隨一不成。是亦似因非真因也。問。若所作義如此別者。上真立因中。所作性因。應是似非真。答。上真因中云所作性者。且約立論者。敵論者。立生義是所作義。故真非似。今對聲顯不立生義是所作義。說故隨一不成。若對彼師更須以餘義為立因也。問。見上所釋。所作之義通生與顯。若佛弟子對聲顯論。總言所作性故。豈有隨一不成過。不可分別是何所作。為生為顯故。答。因喻之法。不應分別者。即有別意。若自他俱許聲上有咽喉等所作。復俱許瓶上有杖輪等所作。以別許故可總為因。今生所作。自許他不許。顯所作。他許自不許。別不俱許。不可總成。故是隨一不成過也。問。如鑿壁作孔顯得虛空。既是現事。非不所作。若爾依所作顯空。所顯虛空為所作性為勤所發耶。答。所作者。第二正因。應無異喻若勤發者。第八正因。應無異喻。俱有不定相違過故。答。二八正因異喻空者。遍法界空。其體常住非是所作。亦非勤發故為正異。無有諸過。孔中虛空。隱顯無常。位轉變故。不以為異。何故得知孔中虛空隱顯無常耶。答。遍法界真凝然常住離繫涅槃垢淨無常。位轉變故。唯識第八有其誠文。遍法界如喻常住空。離繫涅槃喻孔中空。問。從勤勇發。皆所作耶。設是所作皆勤勇發耶。答。從諸宗計。可簡此義。若佛法宗。一法之上。得有二義。以瓶盆等通勤作故。生顯二宗。聲顯不許所作性故。不得對辨。且佛法中。從勤勇無間起尋伺。尋伺無間起身業。身業無間造作盆等。但是人功德所作者。皆是勤勇無間所發性。電光等。河山大地空中風等。非人功所為。並非勤勇無間所發。此一似因等者。此法自相一。似因中若第四句。所作性因。名一似因。若第六名勤勇發因。名一似因。因必仍舊者。四六句中。比量三支為所違量。二八句中。比量三支為能違量。此能違量必仍順前所違量因。故云因必仍舊。喻改先立者若第四句。前所違量。空等為同品。瓶等為異品。今第二句能違量中。瓶等為同品。空等為異品。故云喻改先立。六十八二句。相對改喻。准此可知。若不爾者等者。若法自相。必改喻者。即無此與餘合違二。許初改喻後三不改故。由此還成前文意云。此一似因。因仍用舊。喻改先立。後之三因因喻皆舊者。顯此論示法之相狀也。由是四句因必仍舊喻任改同者。顯由論示法之相狀故。四相違量。立因引喻之方軌也。若不爾者下。簡過成軌也。簡過之相其意何也。有人文外伏。難云。今觀論文。初之一因。因仍用舊。喻改先立。後之三因。因喻皆舊。既初改喻。後三不改。法既決定。文亦分明。何故今云由是四因因必仍舊喻任改同耶。為通此難。有二返難。此初返答也。返難意云。若不四因。因必用本。喻任改同。爾者。必應無有此法自相與餘宗合違二等因。如文取義。執初改喻。後三不改。其法定故。
文。又九因中至下當知者。此第二返難答也。返難意云。九句因中。四之與六名相違因。其第四句。同品非有。異品有。第六句者。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要同無異有方名相違。若隨汝言。如文取義。初必改喻。後三不改。斯理定者。後三相違直觀立者。法差別相違積聚性因於同喻臥具有。有法自相。有法差別。有一實因。於同喻同異性有。此後三因非同無異有。如何復難成相違耶。後之三因不改喻故。理門但言等者。即引理門。證四種因。因必用本。喻改同也。若法能成相違所立等者。謂若因法成相違宗。是相違過。且依一說。積聚性因。本意欲成非積聚我。而反成立積聚假我故成相違因。但言立因必定順舊。不說同喻亦仍用舊此論示法等者。若如文取義。初一必改喻而成相違。可是喻過若如文取義。後三必不改喻。方成相違者可是喻過。若改同喻。若不成改。喻皆成相違明知是因過非喻過也。欲令學者知是因過非喻過故。此論示法。初一改喻。後三依舊。由此當知。諸相違因。因必用舊。喻任改同也。下之因等者。後之三因。直觀立者。因於同有。雖能成宗。復為相違。一一窮究。同無異有。遂成相違。
文。問如聲論至不成過故者。第二正因寧非有法自相相違者。且舉作因難第二因。立應難言。汝聲無常應非聲無常。勤勇發故。如瓶盆等。第八正因寧非有法自相相違。既得難二因。答中亦答二因。此乃但是分別相似過類者。十四過類中第三過類也。問曰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譬如瓶等。外曰聲常。不可燒故。或不可見故。如虛空等。外人意云。汝以聲同瓶勤發。即同瓶無常者。然瓶是可燒可見。聲即不可燒不可見。可燒可見者。可無常。不可燒見者應是常。此於同法喻中。分別可燒不可燒。可見不可見等。與宗義異名分別相似。前第二異法相似。直望以同法為異法不分別差別之義。故不同也。今此難爾。即於宗中。分別法與有法差別之義。是故分別相似過類攝。問。若爾。唯識比量中。小乘有法差別相違量云。真故極成色。非定不離眼識色等。此亦雙牒本量有法與法。應是分別相似過類。答。彼此全別。故不例也。且如有性量中。有性是有法自相。離實之有。即實之有。是有法差別為避能別不成等故。不得說言非離實有。故借許言作有有緣性等。小乘有法差別亦爾。即識之色。離識之色。是有法差別。為避能別不成等。故不得說言即識色。小乘宗中無即識色故。大乘宗中無離識色故。今欲借取共相許言。方便而言非不離識之色義如前說。因犯兩俱不成等者。此即一分兩俱不成也。所作性因。立敵共許。依聲有法。不許依無常故。又無常無等者。所作性因。是有義法。無常是無義法。所依既無。故犯所依不成。
文。設有難言至至下當知者。汝聲無常應非是聲無常許無常故如瓶無常者。依理門論。或是所立一分義故。此即宗中一分有法以為因故。立敵不許。是故還成兩俱不成。又彼論云。若以有法立餘有法。或立其法。如以煙火或以火立觸。其義云何。設難量云。煙能有火。以是煙故。猶如餘煙。又立量云。火有熱觸以是火故。猶如餘火。彼論主云。若不爾者。依煙立火。依火立觸。應成宗義一分為因。解云。若不如我成煙火相應物。爾者即汝所說。依煙立火依火立觸。皆成宗義一分為因失。問。此過義一分為因。因過失中。是何過攝。解云。有云不共不過攝。無同喻故。有云兩俱不成因攝。今觀比量。皆以宗中一分有法為因喻也。准理門旨。如此皆是兩俱不成過攝。何故今云。諸無似立此過相故。豈是深窮。此義應思。設許上說皆為過者。即一切量無正因者。准理門旨。此言無義。既以宗中一分有法為因。皆是兩俱不成。既許為過。豈一切量無正因者也。
文。論法差別至皆准此釋者。准前亦三者。初標牒名。次顯宗因。後成違義。此初二也。凡二差別等者。法差別。有法差別。名二差別。法有法中言差別者。非一切義皆是差別。唯兩別許。若諍別義。違他順已方為差別。若不爾者。如立聲無常宗等者。若不爾者。如立聲無常宗等者。若不爾者。難云聲非所聞。所作性故。猶如瓶等。應成有法差別相違。若許成者。是即何處有真比量。然返害自。不成相違。無常之作彼緣性等者。作無常緣性。作非無常緣性等也。比理相違。決定相違。有二差別。皆准此釋。法差別相違大意者。能別法中以言對。敵言顯之中立一類宗。於此言中。嬌計假託更成意許第二類宗。且如數論立眼等為他用。他用之言但目假他。對敵言顯。已是一立然非樂為。此假他者。亦名積聚他。而設嬌計寄此言顯。假他宗中。別立意許神我真他以為所樂。此神我他亦名非積聚他。即意許中立此真他。即與言顯假他差別。故名法差別也。故彼敵論。取有法上。積聚性因如臥具喻。還是由於因力。取喻翻彼。意許非積聚他。樂為之宗令不得成。而令別成非樂為中積聚他。故名法差別相違因也。
文。此中義說至相符極成者。此先預簡三支過也。此中義意。若數論師對佛弟子。意欲成立我為受者受用眼等。若神我為有法受用眼等。便有宗中所別不成。即他不許有法我故。是故即有他所別不成。積聚性因。兩俱不成。立敵不許積聚性因於有法我轉故。如臥具喻。所立不成。受用眼等非臥具故。喻無所立。簡能別不成等准此可解。總顯意云。他者我之異名也。形於眼根故說為他。身中有此自在主宰。復名為我。彼宗我者。自有二種。一者真我。即二十五諦中神我諦也。體既常住故非積聚。二者假我即眼根等積聚成身。假名為我。以其假相動作旋為似我相故。即二十三諦中攝也。假我通於佛法中立。所以同許。真我對敵。佛法不許。不得真立。故以眼等。為宗有法。
文。由此方便至故總建立者。此明言中。矯許假託。更成意許第二類宗也。而就法中。意樂成立真我為宗。既以敵論不同許故。方便寄言顯假他宗中立之。彼以真假兩類宗法。合立量者。避別立過。若顯立云不積聚他用等者。謂若數論別立真他。畢竟無有共許同喻。故令宗中能別不成。并闕同喻所立之義。因亦違法自相又彼若更別立假他。彼非樂為。有相符過。由是多意。須方便立。因喻之法。不應分別。臥具他用。彼此俱許。不應分別何他受用。若真若假。故總建立。而無異喻。可言若不他用見。非積聚。如龜等。
文。論此因如至次第成之者。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為他用等者。此積聚性故因。能成立言顯他用。故具三相。不成相違。如是亦能下等者。此因亦能與其意許。法差別宗。為相違因。而望意許真他用宗。於同品無。唯於異有。故成相違。其數論等者。彼宗許我受用三德所成二十三諦。眼等五法即五知根。實我用勝。親用眼等。受五唯故。假我用劣。依彼立故。其臥具等。體即五唯。依彼五唯所集成故為我愛用。先作五唯量者定義。唯定用此。成大根等。故云五唯量。真我疏用。假我用勝。為安身等。作床等故。其臥具等。必神我須思量受用。故從大等。次第成之。由我起思。受用境界。從自性先生大。大者增長之義。自性相增。故名為大。從大生我執。從我執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次生五作業根。次生心根。廣如唯識疏說。
文。若以所思至差別相違者。若以思量受用之義。其臥具等。實我用勝。能思量故假我用劣。不思量故。然以假我安處所須。臥具等物方受床座。故於臥具。假他用勝。真他用劣。今者陳那即以彼因與所立法勝劣差別而作相違非法自相者。非言顯故。亦非法上一切差別皆作相違者。亦非法上除言所陳。餘一切義。皆是差別。要是兩宗各各隨應。因所成立。意之所許。所諍別義。方名差別。故論但言與所立法差別相違。
文。先牒前因至積聚他用者。此前所說積聚性因如能成立數論所立眼等有法必為他用法之自相者。此即審定數論因也。如是亦能成立所立宗法自相意許差別相違之義積聚他用宗由者。此即例破也。如是者。牒前積聚性因。所立宗法自相者。即是宗中必為他用法自相也。亦能成立者。是積聚性因。其法自相。為因所成。故云能成立法自法自相也。於此所立法自相中。意許眼等。為無積聚真他受用。故法意許差別。其眼根等。為積聚他之所受用。意不許宗。違意許宗。無積聚他真我受用。故云相違之義。積聚他用宗。言由者。因由也。文言亦者。兼辨義也。謂積聚因。非直能成眼為他用差別義宗之因由也。亦能成於眼等必為積聚他用宗之因由也。有人云。由字屬下者非也。他用是法自相等者。積聚一因。成立言顯意許兩宗。是故得成相違之因。問。凡自立量。理必須所共許同喻。若望破他。容取彼宗獨許之喻。以示彼過。義既如此。何不此中作不定過。過云為如臥具。共許假他用。積聚性故。眼等為假他用耶。為如臥具。汝許真他用。積聚性故。眼等為真他用耶。答。此實與彼共不定過少分義同。俱由立者本立一宗。而彼一因。通在共許兩喻之上。借兩喻力作不定過。然後令彼見有兩宗。此中良由兩喻力停。不得偏就。故宗不定也。今此立者。本立兩宗。一則不樂。一則樂為。而由一因通依二喻。而有共許及不共許。真假二義。喻既二義。故應就其共許之義。翻彼樂為令就不樂。此中良由喻力不停。令宗偏就。故名相違。即知因明正理之法。一量之中。立一類宗。容可是真。若一量中立兩類宗。隨應必墮三相違中。今積聚因。即一量中立兩類宗。故墮法差別相違中。
文。其臥具等至一切無遮者。此下疏主得陳那意作用勝難。以釋義旨。軌云。立宗應云。眼等唯為積聚他用。因云積聚性故。如臥具等。唯言即簡眼等為無積聚他用故成相違。文中雖別無唯言。意如此也。今則不爾。神我受用二十三諦。豈於眼等無能受用。是故今云。其臥具等積聚性故。既為積聚假我用勝。眼等亦是積聚性故。應如臥具。亦為積聚假我用勝。問。臥具他用。豈不亦真假二他。俱共受用此臥具耶。答。宗須違他。故立所樂真他之時。宗未有過喻須同許。故不得取所樂真他。以為同喻唯有假他受用臥具一切譬喻。是同許故。故得違彼也。若不作此用勝難者其宗即有相符極成等者。若但說言眼等應為積聚他用。即有相符。彼說等積他用故。其積聚因無共同法實我用勝。唯在異品假我用勝。但可難言積他用勝。而不得言實我用劣。違自宗故。即共比量。無同喻故。若他比量。一切無遮。共比量中。云實我時他不許故。他比量中。言汝執我。一切無遮。
文。西域諸師至實我亦用者。有不善者者。不善因明名不善者又不。善數論宗。名不善者。其義皆得。眼等應為積聚他用等者。西域師意。彼數論宗即有二義。一云眼等不為假他受有但為真他之所受用。由此直申相違量云。眼等應為積聚他用數論難云汝宗相符等者。數論宗中有一義。云眼等亦許為假他用。由是義故。有相符失。西域又釋等者。第二義也。此義意云。彼數論宗。眼等唯真他用。不為假他用。臥具通二用。今以臥具例令眼等亦為積他用無相符失。彼宗一云。眼等亦許為假他用。若依此義。亦有相符。前後兩師皆有相符。由此義故數論難云。陳那弟子非善我宗等。今我本意。不論眼等。真假二他用不用義。唯論眼等有能用他。其能用他。即神我是。陳那弟子不知我本意。唯諍真假兩他用不用義。俱有相符。豈於我宗。善達者耶。玄應師云。軌法師數論宗中雖述二說。今詳彼宗。眼等不為積聚他用。由彼不許於眼等上有假他用。必為他用。宗法自相得成立已。故謂別有能用真他。不爾便無他用之義。若言許有假他用者。即於眼等他用。非無彼量。何能顯真他也。由此應作相違量云。眼等應有親能用他。積聚性故。如臥具等。眼等不許假他親用。故作此違。何以得知。彼論宗說於眼等有能受用。唯識論述數論宗云。執我是思受用薩埵。刺闍。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豈於眼等無能受用。二十三中攝眼等故。問。立相違宗。何故不言眼等不為無積聚他用。答。若作是說。便無同喻。彼許臥具為無聚他展轉用故。若宗說云。眼等不為無積聚他親受用者。此即無失。故二立宗皆成相違。論略辨一。不雙舉也。問。積聚性因。違意許。是法差別相違因。所作亦違意許宗。應是法差別相違攝。何乾如立無常。言所顯故。是法自相。一塵無常。意所許故。是法差別。所作性因。不違言顯無常自相。違意所許一塵無常故。所作因違法差別相違。難云。聲應非是一塵無常。所作性故。猶如瓶等。答。立論之人。還應難云。謂聲應非是一塵常。所作故。譬如瓶等。既亦違汝一塵之常。如何但與無常作違。若彼救云。汝以所作證無常。違汝意許。是相違。我不以此成常住。何得與我作相違者。即應解云。我以所作總成無常。不別成立一塵滅壞何得於我所成之外。別與一塵無常作違。成非一塵無常性耶。又解。積聚性因望意許宗。同無異有。故成相違。所作性因望意許宗。同異俱有。非相違也。於色香味等。及瓶盆等。一塵四塵有所作故。又積聚因成相違宗。同有異無。能成相違。所作性因立相違宗。二品俱有。何能所立。故彼如前。作相違量。立者應顯彼不定云。為如瓶等。所作性故。聲非一塵無常耶。為如色等。所作性故。聲是一塵無常耶。故約一塵無常所作非相違。
文。故但應如至法差別過者。生異覺云眼等唯為實他受用臥具假用或眼等通二臥具唯假用者。此破文軌師義。故彼疏云。問。彼宗眼等不亦為假他用耶。若假他用。即定重成已立。何名相違。答。有二釋。一云。彼宗眼等非假他用。但為真他之所受用。以彼假他即是眼等。為體。自體不可用自體。故佛法宗中。假實殊途。又總別異。許其假他受用眼等。故唯違他非成已立。二云。彼宗亦許眼等為假他用同佛法宗。立相違宗應云。眼等唯為積聚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既增唯字。即簡眼等為真他用。故成相違。文中雖無唯言。相違宗意此如今云。眼等唯為實他受用者。是初釋意也。或眼等通二等者。第二釋意也。既云彼宗亦許眼等為假他用。其亦定者。兼并義。即於實他亦兼假他。故云眼等通二。勝義七十。亦徵彼云。必為他用是何他也等者。彼徵意云。若言真他。即是能別自成他不極成過。又同喻中。無所立過。若言假他。即是相符極成過。宗既不成。如何立量。會彼論文。即有二釋。一沼師軌師同云。意欲因辨過。今且縱許成宗。二賓師云。彼既避其別之過。方便寄在積聚假我。不樂宗中。而立所樂非積聚他而合立之。此即正是以一相因。同作事業。成立所樂。及以不業。兩類之宗。陳那即言。若合立者。因犯相違也。由此應知世親據別破之。陳那據合破之疏主意。為顯意許法差別義。且徵審定非謂實徵宗。能別法令有過失。若不爾者。有難。切宗令有過妨。若作此徵。豈有極成能別耶。
文。問於因三至異品遍無者。此顯還是九句之國異有同無故成相違者。問。此疏主及軌師同云。九句因中。但有一違。謂法自相相違因。如前九句中明說。闕無餘三相違。今此法差別相違。九句之中。異有同無。准此餘二亦異有同無。若爾。九句之中。皆應有四。何故但言有法自相相違無餘三耶。答。理門論云復唯二種。說名相違。能例立故。即九句中。四六二句。名類二種。此明法自相相違因也。言倒立者。本欲立常。乃由因力。一倍翻立無常之義。倍翻名倒也。亦可本宗舉常為頭。次因為腰。後喻為腳而此因力不立其頭。乃倒立腳也。即是第二三中。取初取後。以為二句。即第四第六句也。今翻二八法自相宗。唯是四六。故九句中唯有一違。無餘三也。即九句中。無違餘三宗句。唯四六句。違法自相。故法差別雖同無異有。於九句中無所違宗。故不相攝。
文。論諸臥具至應作此解者。成比量云。眼等必為積他用勝等者。數論宗中即有二釋。一眼等唯真他用不假他用。二眼等真假二他俱用。若依初釋。應成量云。眼等必無積他用勝其第二釋。既通真假。俱同受用。無有勝劣。若立量云。眼等必為積他用勝。即有相符。真假他俱無勝劣同受用故。今疏主意。雖俱受用。非無勝劣真他於眼等用勝。假他於眼等用劣。是數論宗之本義也。故無相符軌師疏云。問。數論眼等亦為假他用。此即相符極成。何名相違。答。劫比羅宗他用有二。其真他用。親用眼等。疏用臥具。其假他用與此相違。由此理故。陳那等難云。眼等應親為假他用。無相符失。今觀此義。與基無異。親勝雖異。義意不別。同無異有。方是相違。今此數論。必為他用之宗。積聚性因。於其同品臥具等有。於其異品龜毛等無。是則此因應正因攝。同有異無故。此有兩解。一云。立因不成差別相違之宗。方是正因。得成積聚他。所受用故。故敵論者。與作相違。其積聚因雖同品有異品無如決定因。非正因攝。二云。必為他用言所顯宗。其積聚因。望此所立。是同有異無。若取必為他用。意所許宗。即異有同無。謂差別宗云。眼等必為無積聚他用。因云積聚性故。除宗以外。諸臥具等。皆不要為無積聚他用。無同品故。是同品無。其臥具等即是異品。此積聚因於中有故。是異品有。令既不與言顯宗作相違。云眼等不為他用但與意許法差別宗。作相違云眼等應為積聚他故用。故望意許。辨因有無。同無異有。得成相違。
文。論有法自至具大悲心者。時彼仙人既悟所證等者。玄應師述外道義已。最後結云彼外道經。所說如是。若准彼說。此下所說。蓋外道經之所說乎。百論疏云。天竺僧佉經十萬偈。二十五諦為宗。衛世師經。亦十萬偈。六諦為宗。由此准知。外道經說也。謂得菩提者。菩提者覺也。一切智也。即謂得一切智便欣入滅者。無餘滅也。傳法已訖。勝論即曰。化火焚身入無餘滅。一生中國者。五天竺國。總名中國。簡餘邊國。名為中國。所以知者。西明疏云。以神通力。歷五印度。經於多時。伺求具德。故知非唯中天竺名為中國。二上種姓者。父母俱是婆羅門姓。四姓中勝。名上種姓。三有寂滅因者。有涅槃性也。言涅槃者。彼以捨身生於上界。妄計以為涅槃也。身修聖道。名寂滅因不修道者。沒生死故。四身相圓滿者。形貌嚴端也。依善業因得端正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既無智分。五聰明辯捷者。識性聰敏也。耳利名聰。心照名明。聞文義。無礙自在。故名聰明。此立自宗之德也。論義破執。縱任無雙故名辯捷。此破他宗之德也。六性行柔和者。心行柔和也。若心粗曠。瞋恚增長。損壞善苗。豈有弘法救生之德。七具大悲心者。有慈悲心也。與樂名慈。拔苦名悲。一切聖人。慈悲為身。無慈悲德。不堪法器。雖為說法豈有領納。六句義法。玄妙難入。匪具七德。誰能聞受。故經九千年。伺求此德者也。
文。經無量時至伺其根熟者。經無量時等者。成劫之末。住劫之初。歷五印度。經無量時。所以知者。前中卷云。成劫之末。有外道出。名嗢露迦。此云鵂鶹。軌師疏云。經無量時無具此者。後住劫初。婆羅痆斯國有婆羅門子。依此二文。知爾之耳。問。成住壞空。各二十劫。既有分量。何故今云經無量時。答。無量有二。一有數無量。如成人壽無量等。二無數無量。如佛壽命名無量壽等。今約有數。故言無量。以神通力歷五印度。經多年歲求具德者。無有其人。故云伺無具者也。後經多劫者。指住劫初。故云後也。婆羅痆斯國者。此三世如來轉法輪處。此有機緣。初可聞法。故捨摩竭提國向於此城。方轉法輪。大毘婆沙第一百八十三卷云。應知過去燒光城。即是今婆羅痆斯。過去嗢利他羅山。即是今仙人鹿苑。如經所說。佛於婆羅痆斯仙人論處施鹿林中。為憍陳那等轉正法輪。何故名婆羅痆斯此是河名。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是故此城亦名婆羅痆斯。此云江繞城。言婆羅門者。此言訛略也。應言婆國欲主拏。亦言婆羅賀摩拏。此義言承。習梵天法者。其人種類自云。從梵天口生。四姓中勝故。獨取梵名。唯五天竺有。諸國即無經中梵志。亦此名也。正言靜胤言是梵天之苗胤。亦名淨行眾。摩納縛迦云儒童者。儒而失反。柔善也。童幼少也。舊言摩納。或云摩那。譯云年少。或言年少。淨行也。鄭玄釋儒至教訓謂師也。西方多呼碩學年少。以為儒童。五??(似宣反迴。世正為旋。同也)妻拏奴胡反。子也。亦為帑字。妻子也。
文。後三千歲至六句義法者。此經九千年。方根熟。受法也。共妻競花因相忿競者。此明厭俗入道之緣由也競花者。西明識疏云。儒童與妻。入園折花。因即諍恨。問。劫初之時。如色界天。無欲婬事。而何有此相。答。此住裹云。唯識疏一末云。成劫之末。人壽無量。外通出世。名嗢露迦。此云鵂鶹等。如此文者。成劫外道也。何云住劫事。劫初時所作之事。故無妨也。問。此法自相相違量。依誰以為所對之敵。答。此量所對。三師不同。一測法師云。於婆羅痆斯城。有一婆羅門子。名摩納縛迦此云儒童具七上德仙乃為彼說六句法。一聞即悟。于時儒童更有弟子。名曰五頂等若依此說。儒童為五頂立此比量。既云儒童一聞即悟不言不信大有。故知之耳。二文軌師云。後住劫初。婆羅痆斯國有婆羅門子。名摩納縛迦。此云儒童。亦名般遮尸佉。以云五頂。由具七德。彼仙為說六句義法。應時悟解。鵂鶹即曰。入無餘滅。五頂後為弟子。說此六句等若依此說。儒童即五頂之別號也。五頂為五弟子。立此比量也。三此疏主云。後經多劫。婆羅痆斯國有婆羅門。名摩納縛迦此云儒童。儒童有子。名般遮尸棄。此云五頂。五頂雖信同異和合。然猶不信別有大有。鵂鶹便立論所陳量。若依此說儒童五頂。是二人也。父子別故。既勝論師為五頂立。相傳如是。可勘本文。
文。說實德業至論所陳量者。五頂聞前五句。即便悟解。聞大有句。乃生疑云。實等非無。即名為有。豈實等外。更別有能有之大有耶。勝論欲令信有句故。即說同異及和合句。此三之上各各有一總同異性等者。同異有二。謂總同異。及別同異。總同異中。復有二種。謂總同有總異。初總同者。實句之中。雖有九實。同是實故。總同於此。名為總同。言總異者實中九實。總異德業。名為總異。德業二句。總同德異。准實可說。別同異中。復有二種。謂別同與別異也。別同者。地水火等。一一極微。各各不同。名為別同。同是實故。別同於此。名為別同言別異者。實中九實。各各別異。各為別異。別異於此。名為別異。諸同異性。體常眾多。德業同異。准實可說。復有一常能和合性等者。問。若同異性。同異實等三。而體常多者。能和合性。和合實等三。何故體常是一耶。答。大有和合諸法通體。非各別性。故名為一。同異句義。諸法別性。非是通體。故名為多。故諸門分別中。一多不同門云。有性和合。體唯是一。德業同異。三是多。實句一種。亦多亦一。謂空等五一。地等四多。五頂既信同異句義。即以此句。為同法喻。勝論便立論所陳量。
文。此量有三至體非即實者。今指彼論故言如說等者。西明疏云。儒童弟子。名為五頂。造義鬘論。敘釋六句。極為精要。所以西方學內外者。必學內宗。俱舍一部。數論宗中三彌叉論。勝論宗中義鬘論者。乃得其名。西方呼此三論。名聰明論。故學得者。名播五天。德高四主。於是勝論便教五頂六句義法。五頂聞前三句義已。應時信受。聞大有句。乃生疑云。前云不無即名為有。豈容別立大有句耶。五頂以其未信此句。且停其義。次說同異及和合句。五頂還信。信五句已。卻成大有。立比量云。有性非實。非德非業。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此量意云。立者但樂以其言顯。立大有句是離實有。約此樂為。以為一立。復借非實非德業等離實之言。助前成立大有離實。然此非實非德業等。助中須之。非是樂為。復為一立。樂與不樂。於言顯中。兩宗雙成。故犯相違。凡諸比量。須以法中違他順已。而今乃於有法之中。違他順已。故彼敵論。依有法上將因取喻。翻破所樂大有是有。令不得成。而令別成非樂之中。非實德等非有之宗。故名有法自相相違因也。
文。因云有一至並名無實者。因云有一實者。唯就大有同異兩句說也。故彼宗中即作四句。一無實者。互不相有。不含容他故。謂地水火風。常散極微。空時方我意并德業和合。皆名無實。此十二法雖為大有同異所有。而自不能有他。故名無實。四本極微。體性雖多。皆無實因。空時等五。體雖各一。皆無實因。德業和合。雖依於實和合。望實非以為因。故此等類並名無實。問。和合於實非以為因。其義可爾。非實德故。德是實上德。豈不以實為因耶。答。德業雖依實。而以不實為因。有別體故。如人依大地住。而地非人因。
文。大有同異至之所生故者。二有一實者。正顯大有同異兩句。能含常散極微。及含空等五實。問。此大有及同異句。既含常散四大。及含空等五實。何故不名有多實耶。答。此所含中九實。自守各不相含。是九介一。既不相攝。故不名多。三有二實者。至劫成初。兩常極微。合生第三子微。此第三子含父母二。量德合故。不趣因量。名有二實。自類眾多。各各有彼因。二極微之所生故。兩常極微合生第三子微者。兩常極微。未合之時。名為父母。已合之時。即名為子。非謂已合外。別有所生第三之子。兩微合時。即名子故。未合之時。各相不改。故名父母。已合之時。本相已故。故名為子。望未合二。名為第三。三三合生第七子。其義亦爾。自類眾多等者。第三子微。自類眾多。未生第七子前。各各有彼因。二極微之所生故。此第三子名有二實。前大有及同異。望二散微未合之前。及和合後。一向唯得名有一實。謂縱和合。亦不得名相含相有。故望。含子微。復是含三乃含多實。亦非有二實也。
文。自此已後至名有一實者。此明第四有多實也。自此已後初三三合生第七子等者。九實之中。地水火風。是極微性。若劫壞時。此等不滅。散在處處。體無生滅。說為常住。有眾多法。體非是一。故成劫時。兩兩極微。合生一子微。子微之量。等於父母。體唯是一。從他生故。性是無常。如是散微。皆兩兩全生一子微。子微并本。合有三微。如是復與餘三微合生一子微子微第七。其子等於六本微量。如是七微。復與餘合。生一子微。子微第十五。第十五子。其量等於本生父母十四微量。如是展轉。成三千界。其三千界。既從父母二性所生。其量合等於父母量。故三千界。為識等境。體唯是一。今云。有多實者。即二子微和合生孫。孫含父母并四祖微以含六故。名有多實。自此已去。展轉生孫。至成大地。並名有多實。有多實因之所生故。總而言之。大有同異。能有諸實。亦得名有無實。有一實有二實。有多實。所以爾者。以所含中。含子孫微。子孫復相含故。問。大有體是有故。可名有一實。同異非體是有。何得名有一實。答。同異性者。若總若別同異。實等三令三類別。名有一實。非約體是有名有一實。沼義斷云。有人云。以同異性含於實等。名有實等。是彼性故。名有實等。出何典據。勝論但云。同異是實等性。不云有故。又自云。戒賢師解。應云有實故。言一者。相從故來相從下句。足字為句。云有一實故。有德業故。雖有此說。不及先德。問。無實有二。一者地水火風。父母極微。二者空時第五。及德業和合。今云。大有同異名有無實有。約何無實耶。答。大有同異。能有極微等無實。不能有和合等無實。故疏文云。大有同異。能有諸實。亦得名為有無實等。然此二種實等雖有等者。此二種者。大有及同異也。實等雖有此之二種。而功能異。如文可知。
文。有德業者至便無同喻者。亦有無有非大有也者。非是德業能有故。故云非大有也。有德業者。如有色言。此色體上有其色義。賓云。有德業故者。即大有同異。含容德業也。賢云。有一實者。謂含一實。屬者之義。如言聲有無我之義。應法師云。有一實故者。即指有性。於其空等無實之中。隨含一實。名有一實。今案三說。皆似非是有無之有。說能有義。今疏主意。有色之言。如有一實及有德等。無別能有而有於色。此色體上有其色義。有一實體。故名有一實。即非無義。名之為有。有德業故。亦准此知。若是大有因成隨一者。若有德業之家。望於大有。名為有者。即能有之有故。因犯隨一。五頂不許能有有故。如佛法言有色有漏等者。有漏之有。目於能有。如大有能有實等。有色之有。目於自體。如有一實等。即非無義。名之為有。無別能有。問。其五頂者。許彼空等。一實自體。非無之有。名有一實不。若不許者。有一實因。隨一不成。若彼許者。有一實因。應成不定。若以理言之。名有一實。子孫非無。能含二實。及含多實。許說子孫名有二實及有多實。空等非無。體是一實。何不許彼名有一實。由此應知。有一實因。有不定過。今此縱無辨相違也。其後二因。亦有不定。准實有之。弟子敵者。德業非無。名有德業。亦不定故。今亦縱無辨相違也。問。此有一實等因。為以三法別成三法。為用三因共立三宗耶。答。以三法別成三法。如有一實因成非實法。有德業因。別成非德非業法。何以得知。且如宗云非實非德非業。三法即異。故知因言有一實等。各成一法。若言三因共成三法者。一一皆有一分重成已立之過。何者。且有一實因。弟子亦信非德非業。若亦能成非德非業。弟子既信。何須重成。有德之因。弟子亦信非實非業若亦能成非實非業。弟子既信。何須得成。有業之因。弟子亦信非實非德。若亦能成非實非德弟子既信。何須得成。所以三因渾成三法。一一皆有一分重成已立過也。故知三因各立一法也。
文。問何故不至一一實有。此問意云。勝論六句。束為四類。何故唯取有一實類。為能立因。不以有無實。有二實。有多實為能立因耶。若言有於二實多實為等者。若立宗言有性非實。有二多實故。如同異性。即其因有不定過。如文可知。為如子微等有二多實故者。若第三子。唯有二實。量德合故。不越因量。故云有二實。若孫微等。唯有多實。從子微實。至大地等。有多實故。軌師云。若以無實。及有二實。以為因者。便有兩俱不成過失。於宗有法。兩俱不成故應法師云。若三有無實。有二實。以為因者。但是隨一不成。弟子敵者。空時方等。及常散微。自不相含。既不能有他實。即是無實。子微非無。能含父母。名有二實。故以無實二實。為因。但是隨一不成過也。立者離實有性有法。非是無實有二實故。同喻亦有立敵俱能立不成。俱許同異非是無實有二實故。若言有無實者和合句義亦名無實等者。和合雖依實和合於實。非以為因。若有彼無實。因濫和合。和合句義。亦名無實。若能有彼。犯兩俱不成。實等能有。同異性上。無有和合無實。以其喻。亦犯能立不成。
文。問有性有至亦屬著義者。此問意云。言顯有性。是非無義。意許即顯大有性也。有一實故。其義亦爾。而上文云。有一實有德業之有。如有色言。此即言顯。有一實之有。有德業之有。是非無義。今以言顯有一實之有。及意許有性之有。相對而問。故云不相關預答有性有法等者。此答意云。有性之有。與有一實之有。皆能有之有。以之相對而答前問。意雖取彼離實等有。名有一實等。然於言中不顯差別。總立為因。無不成過。今此但據實自體非無之義。自他俱許名有一實故此三因無隨一過。故云是宗之法。故無兩俱。問。宗有法有意許差別。其義可知。如何因中亦有意許。有一實之有是能有故。亦是非無之有故。答。因中亦有方便矯立差別之義。如一切皆是無常故因。如前已說。問。若以同異。雖體不無。而不名有。有一實因。云何彼轉。纂解云。雖體不名有。而體不無之義共許。今取此不無之義。為能有故。云有一實等。然同異上。不無之義。即不名有。故望有句。即為異喻。如空中有鳥。空雖不名有。而得說空能有於鳥。同異亦爾。故因遍轉。故違所立。此非實句為一宗已非德非業。後二宗法等者。問。有一實等因有其三。非實等宗。亦有三種。彼所立量為別說三宗三因共成。為別說三宗。三因別成。為總說三宗三因共成。為總說三宗三因別成。答應說云。三宗別說。三因別成。總說三宗。三因共立。若別說三宗。三因共成。即隨一一宗。彼因皆有隨一一分不成之失。何者如立宗云。有性非實。有一實故。有德故。有業故。此於一分有一實因。即是極成。於其一分有德業因。即是自成他不成過。敵論之人。即實有性。非是有德及有業故。故有德業。一分不成。又別說宗。非德非業。三因共成。准此應悉。三因別立。即無此非等廣如彼疏。
文。問既於德至彼比量也者。此問意云。既於初因。有一一實。稱有一實。於其德業。一一皆有。云何不言有一德業。此答意云。實有多類。不言有一。但言有實。即犯不定。為如同異。有實故。彼有性非實。為如子微等。有實故。彼有性是實為簡此濫。故云有一。不言有實。德業無簡。不須一言。三因一喻如同異性者。此同法喻。同異性者。於前所說。非實非德非業三宗。一一皆有。如一有性與三種宗。以為有法。然此同喻。成立別宗及總宗義。成別宗云。諸有一實者非實故。如同異性。諸有德者。皆非德。如同異性。諸有業者。皆非業。如同異性。成總宗云。諸有一實有德業者。皆非實德業。如同異性。今此文中略無異喻。異喻應云。若是實等者。即非有一實等。如實句等。然此異喻。能立不遣。敵者實句。有一實故。德句有德業故。今從成喻。但顯因非。仙人既陳三比量已五頂便信等者弟子五頂。聞師所立。即於大有。深生信受。終造義鬘論。傳勝論宗。法既有傳仙便入滅者。仙人於是神力接之。非所住山。演說六句。至大有句且雖生疑。仙立三量已。五頂一聞。應時悟解。法既有傳。仙人既曰。化焚身。而入涅槃。彼以捨身。生於上界。妄計以為涅槃。非是真寂無餘涅槃也。陳那菩薩為因明之准的作立破之權衡等者。准的(匕午也。以水平物也。下都歷反。指的也明也。)權衡(上渠宣反。執也。稱鎮也。下杏彭支。平也。稱上之橫也)裹云權(亦作權。巨員反。宜也。康也。變也。重也。)錘謂之權也。鎮(知振反。戒也。又音知陳反。安也。重也。正也。厭按也。倭能利又之都反。又止止乃保。又加奈倍乃足)此文意云。弟子五頂。聞師所立。雖已悟解。終不得難。小智之器。所納有限。飽滿即覆。如欹傾。所以五頂聞師所立。未解信受。不能申難。佛法大智。寬如虛空。所以陳那垂。悲五頂重述彼宗。咸申過難。故今先敘彼比量也。由此當知。後二相違。乃是陳那之所申也。天主承之。重亦述也。
文。論此因如至而非有性者。此因如能遮實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者。成違義也。此因者。指前有一實。有德業故因也。如能者審定也。成者建立義。遮者非也。實等者舉實等取德業也。此有一實有德業故因。如同異性。必定能成有性非實非德非業。如是亦能成遮有性。此例破也。如是諸謂。指於前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因也。此因非直成立有性實德業。亦遮有性。令其非是離實等有。故為此例。問。前說立宗。不顯差別。總言有性。有法極成。天主今者遮其有性。非但違他。亦違自許。既違共許。何名相違。若違共許。名相違者。如聲論師難勝論云聲應非聲。所作性故。如瓶等者。應是相違。若准此相違。餘因非過。所以爾者。若不別顯。總言有性應非有性。此違共許。可非相違。如前既言有性應非離實等有。此唯違他離實等有。不違自許即實等故有。故所立因成相違也。不爾但有違自教。亦於宗中自語相違。
文。謂前宗言至俱決定故者。同異能有於一實等同異非有性等者。此例意云。同異性上有二義。一非實德業。二非是離實等有性。師資並許。其不無有性上。亦有二義。一非實德業。唯勝論許。二非是離實等有。唯五頂許。其有一實有德業因。貫有同異。師資兩成。師主若取同異性上。一實等因。其同異性。即非實等。遂詮有性有一實等。遣其有性亦非實等。此即決定。資取同異一實等因。同異即非離實等有。故知有性有一實等。有性應非是離實等有性。亦決定故。師資並成。故言俱決定。二皆決定故。今例云。有性應非離實等有。宗。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因諸有一實有德業者。皆非離實等有。如同異性喻問。同異性為同喻者。有有一實等因不。若無者。能立既闕。同喻不成。若有者。既言同異。如何名有一實等耶。答。若取所有法體不無。能有實等。名有一實等者。同喻闕於能立。通取汎爾能所有義。名有一實等者。故同異性。成同喻也。問。於立量中。同無異有。方是相違。其有一實等因。於同品同異性有。於異品實等遍無。何故此中作相違過。此有兩解。一云。立因若不成有法自相相違之宗。方是正因。由有一實等因得成有性相違之宗。故敵論者。與作相違。一云。宗之同品。自有二義。一望能別。二望有法。今望有法。辨同異品。其同異性。即是異品。此所立因。唯異品有。故是相違。
文。問今難有至非成諸過者。此問意云。宗有法中有性者。實德業上非無之義。名為有性。此即立敵。共同所成。今難有性非是有性。豈不自語相違之過。答。若前未立有性非實等者。此答意云。前立宗中。既言有性非實等。明知。離實等有。名為有性。今尋意許。難於言顯。是故不犯自語相違。違他順自。方是真宗。豈成諸過。問。有一實等因。對五頂犯有法自相相違過者。所作性因。對佛弟子應犯此過。答。聲論言聲非聲。違自教自語等。非相違。陳那說有非有。不違教等。是相違。若爾聲應非無常聲。極成所作故。應是相違因。此難違陳那難意。何者准理。但言有性應非離實等有。不言有性應不是非實等有。設爾何失。此有兩解。一云。因明據別相違。但言有性應非有。不言有性應不是非實等有。二云。理准以法翻有法。約總相違。問。若爾聲應非無常聲。應是相違。答非例。聲非無常聲為宗之時。非直遣無常聲。亦遮常義所依之聲。以常無常二義。同依一聲體故。既爾還同聲應非聲違等過。若不爾者。因明立聲為無常等。應非能立。又一切量。皆有此過。有應不是非實等有。為宗之時。但遮非實等有。不遣是實等有故。應法師云。聲應非無常聲。所作性故。如瓶等者。此難不然。有不定故。謂為如瓶等。所作性故。非無常聲。證聲亦爾。為如他方佛聲。所作性故。是無常聲。證聲亦爾。既有不定。非相違也。問。若爾如聲論師。與薩婆多及勝論等。作相違難無不共許他方佛聲。何得與他作不定過。答。勝論等云。汝作是難。非但違我。亦復自違。謂聲應非常聲。所作性故。如瓶。彼若救云。所作性因汝自將立聲無常宗。故可說違無常之聲。我不以此立常住宗。何得將汝所立之因。與我常聲。作相違者。勝論等云。此所作因。我今但將立法自相。不欲成立有法自相。何得與我有法自相。作相違耶。故所作因非相違也。由此應知。有法自相相違因者。意欲成立有法自相所立之因違其有法。方名有法自相相違。意不欲成有法自相。不可抑作相違因也。若抑作者。即有畢竟無正因失。有法自相相違既然。餘者准知。故相違因文中。並望所成自相及以差別。作相違也。
文。問於因三至異品有故者。彼說離實有體能有實之大有等者。彼說有性。有法自相。下意所許。離實有體。能有實之大有。其同異性。望此意許所立之宗。雖離實等有體能有。而非大有。此同異性。亦能總別。有一一實。有一實因於同異有。雖因同品。而同異體。非大有故闕宗同品。既同異體與大有性。不相似故即成所立宗之異品離實大有。雖無宗同品。有有一實因。同品非有。於其異品同異之上。遍皆隨轉。此亦是因後二相過。同無異有成相違故。問。如立大有非實等。何得是有法自相相違因耶。答。今取同異以為同喻。望彼宗中非實等法。即正能成。今亦成有性。此同異性便成異喻。此有一實因。於彼遍轉。彼但同異不是有性。故反成宗。令作非有。故成相違。正成立有。以實德業和合同異皆為異喻。以彼五句非大有故。今望所成宗中有法。令離實等有。有自性故。有一實因於同異有。此有一實因。不無能有亦遍有法故。因無隨一兩俱不成。故為相違。即九句中第六句也。於同品無。異品有故。
文。問若爾立至成於異品者。此問意云。有法有性離實有體。能有實之大有。其同異性。雖離實等有體能有而非大有。若同異性。雖離實等有體能有而非大有故。以之為大有異喻。爾者。如立宗方聲是無常。聲體可聞。非是燒見。瓶體燒見。非是可聞。其瓶與聲應成異品。若許為異不但違論者。理門既云。宗無因不有名為異喻。不言與宗異為異品故云不但違論也。亦一切宗皆無異品者。瓶有燒見。蠅與聲異。若許同品即諸異品皆可同品。若許爾者。亦一切宗皆無異品。此答意云。與所諍同。方是同品。其聲之體非所諍故。聲上無常方是所諍。所立無常。於瓶亦有。故是同品。彼立者意。離實有體有性為宗有法。有一實因正所。成立同異既非離實有性。故成異品。
文。問前論說至無違論理者。此問意云。若與所立均等義品名同品者。所立宗法於同品無。異品有故。容名相違。若爾但可說法自相相違。不應說是有法自相相違。若與有法均等義品。名同品者。所立有法於同品無異品有故應名相違。若爾但應說有法自相相違。不應是法自相相違。但言立法均等有。名為同品。不說有法均等名同。如何說有有法自相相違耶。但應說有其法自相相違過故。今若但以有性與同異為同品等者。此答意云。若但以有性為能同品。以同異性為所同品。可知所責違前論文。既以離實有性為能同品。其離實有性。還是所立法。於所同品同異性無。其同異性。不與所立法均等故。說有此有法自相相違過也。問。同品異品望宗法立。同無異有方是相違。其有一實等因。既於同品同異句有。於其異品實等不無。通二品故。應望宗法是不定因。如何乃約有法自相說相違耶。應師解云。理實此因是不定攝。今縱無不定。辨有法相違。然作有法自相相違因者。宗言有性。立者意取離實等有。為宗有法。非實德業是法自相。此宗意立有性是離實等。非即實等。然不可言有性是離實等有性故。但說言非實德業。非實德業者。意許即是離實等有。故離實等有。是法上意許名法差別。望此意許法差別宗。其同異句。即異品。今因唯於異品有。故是相異也。問。若爾但是法差別相違因。如何說違有法自相。答。由違意許離實等。有法差別故。有法自相亦不得有。尋其意許即難言顯。故說名違有法自相。此即於彼非實德業宗法之中。意所許者。即是言顯有法自相是故雖違法差別義。即說名違有法自相。由離意許離實等有。即無言顯有法宗故。問。若爾何故。唯說名為有法自相相違因。答。此由立者立宗本意但欲成其有法自相。不可於彼所成之外。別違非所立法差別宗。故但說名違有法自相。若立論者。亦將此因成法差別。此即一因違二宗攝。
文。問有性既至違自宗故者。此問意云。有性既為有法自相。非是所諍。離實有性是其差別。即為所諍。有一實因便是有法差別之因。如何今說為自相過。如他用法自相。其中真他為法差別。此答意云。離實之有。實是差別。然破此意許言陳亦墮故。何者彼宗立有唯離實等。此能有性若成所有。實等不無隨無。是故立違自相過。數論能用。許通真假非除真用假用隨無。若真若假。具能所故。是故別立違差別過。問。有人例難。有性即離。唯違離實有。名違自相因。亦應他用有真假。唯違真他用因名違自相。答。有人云。勝論立有。唯離實等。此有若無。有法非有故。違自相。非違差別。數論他用。通其真假。真他受用義雖無。眼等他用宗不失。故違差別。非違自相問。若爾違離實有即有不無。應名違差別。不名違自相。答。彼雖說有有其二種。然即實等有假離實有成。若無能有所有無故。故違離實有即實有亦無。是違自相因不名違差別。問。依宗正說。不許眼等為假他用。既爾若違真他用假他用亦無。應名違自相不名違差別。答。此因約同喻故不違自相。積聚性因。臥具等喻。但違真他受用之義。假他用義。數論師宗。眼上自元不由因喻。違假他用。此乃反。由因喻力故。令眼等上有積聚他所受用義。故違差別。非違自相。
文。問若難離至故無諸過者。此問意云。若難離實之大有者。五頂宗中。即犯自所別不成。自所依不成。亦犯違宗。五頂不立離實有故。亦犯自隨一不成。若難即實之大有者。即犯相符。自亦許故亦違自教。自教亦立不無之有。今難非有。即違自教。答。彼先總說等者。彼勝論師為其五頂。總言有性。今亦總難彼有性故。彼既成立離實之有。故今難令有非此有。言同意別故無諸過。言同意別者有言是同。而意內難非實之有。故云別也。沼義纂中。於此問答重覆疏云。今謂法師此意假敘如是。若論弟子。唯難離實之大有性。以破他宗不要有有法而為差別。故無宗過。如破他我。應亦同此。若許有我違自宗過。若言無我闕因所別。彼既成量。此亦應然。由此應知。相違因者。若對敵論。不唯一過。望彼意許亦有所別不極成。因無所依過。如法差別不唯一故。此即立者望論。是他所別。所依不成。今破他有。即自所別。所依不成若共自量此即是過。為破於他。就他宗立。雖有所別所依不成而不為過。

寬元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於法隆寺善□院。□無極惡筆。依為與隆。如形生年十九歲之時書了。
執筆尊玄。

因明論疏明燈抄卷第五(本)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