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六(第二十六帖)

    輸入者 黃紹亮

問。法差別相違作法如何。
論云。法差別相違因者。如說眼等必為他用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別相違積聚他用(云云)。
尋云。爾者立敵誰人耶。
疏云。此中義說。若數論外道對佛弟子(等文)。
尋云。數論外道者出成劫之初。佛弟子者在住劫。如何為立敵耶。
理門論云。是故順成‧反破方便非別解因。如破數論我已廣辨(文)。
賓疏三云。論曰如破數論廣諍傍論。述曰。數論外道也。亦名劫比羅○立二十五諦義盛行於代。門徒極多。彼仙慮恐身無常。後有餘論師破所造論。遂至大自在天所請延壽法。天賜其法。恐不得久住長時更請要法。遂教令變身入在大石之中。其石久在頻陀山下餘甘子林中。可有丈餘。後人請者。時為現身。陳那出世造破數論。弟子詞窮。仰推其師。於是陳那與彼弟子。往至石所。書所造論在於石山經宿已解。更復遂破。重書石上。三四日解。展轉乃至七日不釋。流汗大吼。其石便碎。陳那取其最後不救之詞。製為破數論。論凡六千頌。今即指彼六各頌中已辨取捨反破方便等義也(文)。
法差別相違之事。
明燈抄云。法差別相違大意者。能別法中以言對敵言顯之中言一類宗。於此言中矯計假詫。更成意許第二類宗。且如數論立眼等必為他用。他用之言但目假他。對敵言顯。已是一立。然非樂為。此假我者亦名積聚他。而設矯許寄此言顯假他宗中。別立意許神我真他以為所樂。此神我他亦名非積聚他。既意許中立此真他。即與言顯假他差別。故名法差別也。故彼敵論取有法上積聚性因。如臥具喻還是由於因力取喻。翻彼意許非積聚他樂為之宗令不得成。而今別成非樂為中積聚假他。故名法差別相違因也(文)。
此引賓疏三卷文也。
賓疏三云。法差別者。入理論云。如說眼等必為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此數論師對佛法眾所立量也。他者我之異名也。形於眼根故說為他。身中有此自在主宰。復名為我。彼宗我者自有二種。一者真我。即二十五諦中神我諦也。體既常住故非積聚。二者假我。即明根等積聚成身假名為我。以其假相動作施為似我相故。即二十三諦中攝也。加以冥性。亦名最緣。故有二十五諦不能繁敘。假我通於佛法中立。所以同許真我對敵。佛法不許。不得直立故。以眼等為宗有法。而就法中意樂成立真我為宗。既以敵論不同許故。方便矯寄言顯假他宗中立之。彼以真假兩類宗法合立量者。避別立過。謂若數論別立真他。畢竟無有共許同喻。故令宗中能別不成。并闕同喻所立之義又彼若更別立假我。彼非樂為有相符過。是故世親所造第一義諦論破彼宗云。問曰。此言他用者。為是何他。若言真他用者。即是能別不成過。又無同喻過。若是假他用。即是立已成過。彼既避真別立之過。方便寄在積聚假我不樂宗中。而立所樂非積聚他。而合立之。此正即是以一相因同作事業成立所樂及以不樂兩類之宗。陳那即言。若合立者因犯相違也。由此應知。世親據別破之。陳那據合破之。問。臥具他用豈不亦有真假二他共受用此臥具耶。答。宗得違他故。立所樂真他之時。宗未有過。喻須同許故。不得取所樂真他以為同喻。唯有假他受用臥具一相譬喻。是同許故。故得違彼也。軌法云。眼等親為真他用。臥具親為假他用者。何類此釋也。以其喻中理應取其共許喻故。故入理門出彼過云。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為他用(審定邪宗)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別相違積聚他用(正出相違過)諸臥具等為積聚他所受用故(釋共許之喻也)彼本矯計以其言顯成立假他。別寄意許真他在中。故是所立法中之差別門也。與彼差別所樂之處作相違過。令因及喻立彼不樂積聚他用。量云。眼等必為積聚他用。因云積聚性故(眼根是微聚積成)如臥具等。彼論既言諸臥具等為積聚他之所受用。故知假他用臥具者。彼此同許。乃是數論本樂宗中真他異品。因既在異不遍同中。故被佛法以違翻成也。問。佛法翻彼立眼等為假他用。豈不相符過也。答。若真立者。可犯相符。今用此量違彼所樂。何有相符。彼人若言是相符過。彼自所樂真他之宗彌加擁壞也。問。凡自立量。理必須取共許同喻。若望破他容取彼宗獨許之喻以示彼道。義既如此。何不此中此中作不定過。過云。為如臥具共許假他用。積聚性故。眼等為假他用耶。為如臥具汝許真他用。積聚性故。眼等為真他用耶。答。此實與彼共不定過。少分義同。但由立者本立一宗。而彼一因通在共許兩喻之上。借兩喻力作不定過。然後令彼見有兩宗。此中良由兩喻力停不得偏就故。宗不定也。今此立者本立兩宗。一則不樂。一即樂故。而由一因道依一喻而有共許及不共許真假二義。喻既二義。故應就其共許之義翻彼樂為令就不樂。此中良由喻力不停令宗偏就故名相違。即知因明之法。一量之中立一類宗。容可是真若一量中立兩類宗。隨應必隨三相違中(文)。
此疏中。能違不加勝字欲遁相符過者。不異西域師心。然同喻臥具唯取假他用義者。葉論諸臥具等為積聚他所受用故之文。尤可翫之矣。
意許差別之事。
疏云。凡二差別名相違者。非法‧有法意之所許所諍別義方名差別。因令相違。名相違因(文)。
尋云。兩宗所諍別義者。立者差別是彼非。敵者差別彼是非。如彼數論樂為真他用。佛弟子爭假他用。若爾四分建立法差別。立者差別緣慮自顯敵者可差別不緣慮自顯者。豈不顧自教相違。勘二等差別耶。又如有法差別。立者差別作大有有緣性可爾。敵者差別作非大有有緣性耶如何。若作非有緣性即實有性者。非立者邊二等意許。勝論師不立即實有性故。若非即實有性者。豈五頂意爭有性。非即實之作有緣性耶。若但立者樂為差別。云要是兩宗各各隨應等者。有法自相意許離實有性。豈非差別相違耶。故知要是兩宗所諍別義者。立者樂為不樂為兩宗所許之所諍別義之事。可尋之。
尋云。若一切別義名差別者。有何過耶。
又云。若不爾者。如立聲無常宗。聲之上可聞不可聞等若爾便無相違因義。比量相違等皆准此釋(云云)。
尋云。聲上豈有不可聞等義耶。
後記云。常聲之上可聞等者。意談常聲之上差別之義。聲是可聞義。聲上無我非可聞義。或可。能詮常緣合即可聞不合即不可聞也亦是聲上差別義也(云云)。
有人准此文云。不緣慮自顯者。心心所法緣不合之時。有不慮之義也(云云)今難云。若爾雖有不緣虛義。既非自顯。若不生之時。亦無自顯義故。仍此義頗不得心。何必取有法上義為片差別耶。
又云。無常之上作彼緣性非作彼緣性者。意云。無常之聲而是其境與彼緣聲無常之心作故。不與緣彼色無常之心作性。亦是無常之上差別之義也。故言作彼緣性非彼緣性也。總意而言。差別相違因者。意其所應意之所許因與彼違。名差別相違因。非取一切差別之法皆與作因。若與為因。非但無相違之因。亦非有同喻也。問。前雖舉常與無常可聞不可聞作彼緣性以辨差別。未知是有法中差別。為是法中差別。答可聞不可聞是有法差別。作緣非緣是法差別也(文)。
尋云。若爾便無相違因義等者心何。
明詮道云。備云。若不爾者。如立。
數論師若立我受用眼等者。有何失之事。
疏云。若我為有法。受用眼等(至)如臥具喻。所立不成(文)。
尋云。兩俱不成有所依有法。既有所別不成。何有兩俱不成耶。若爾可言有所依不成。何不言之耶。又我言通真假可有有法差別過。何云所別不成極成耶。
孝仁記云。文積聚性因兩俱不成者。問。宗中有所別不成。何故於因所依不成不言耶。答。雖理爾。而且舉一邊故無妨之(云云)。
因明肝心三云。問。數論本意。欲立有神我受用眼等也。若所立可言神我可受用眼等。何故不言爾耶答。疏云。若言我可受用眼等者。即有宗中所別不成。積聚性因兩俱不成。如臥具喻所立不成問。疏上卷云。所別不成因中所依不成故。不立於宗(已上)今宗有所別不成。何因不知所依不成耶。答疏文略故不舉而已。以理實言之。又有他隨一所依不成也。問。若爾所別不成必有所依不成也。有所依不成必有所別不成耶。答。慈恩云。立虛空實有時。有法不成故有所別不成(云云)又云。所依不成者。所依但無。能依通有無(云云)依恩意。可言有所依不成必有所別不成也。問。若爾煙可有火。是以煙故立時。因有所依不成。未知其煙有法成耶不成耶。若不成者。既云煙時。立敵共許。何有不成耶。若成者。有所依不成必有所別不成。此義不成也。又既所別成。何有所依不成耶。答。舉因時無有法無有法故。因所依又無。故所依不成。既無有法。云有所別不成。是有何妨也。問。若言無有法者。待立因而方無有法耶。若纔舉宗有法無有法耶。答。待舉因而方無有法也。何者。煙可有火者是立宗。是煙故者立因也。因是煙故者。以有法煙為因。是故舉因時即無其有法也。問。若爾但此因所依不成。何有所別不成耶。答。既舉因時無其有法。既無有法。豈非所別不成耶。問。所別不成是宗過也。舉宗時即成過。不待因也。舉煙有法時。有法既成。何有不成也。及立因時其無有法。是因過也。何名宗過耶。答。舉有法時所別極成。而及立因既無有法。無有法故。尚所別不成。此過未清也。舉因時無有法。此因過也。何關宗過耶。此依慈恩意如是問答而已。若依玄應師意者。宗有所別不成時。因必有所依不成。因有所依不成時。未必有所別不成。何者。數論對佛法。我可受用眼等。是積聚性故言時。因有他隨一所依不成。宗即有他所別不成。是故宗有所別不成時。因必有所依不成也。勝論對經部言。虛空實有。德所依故言時。無空論師亦以想施設力許有虛空。是故虛空有法極成也。因云德所依故時。有義之因不依無體之有法也。是故自所依不成。德所依故之因顯有所依不成。而所別虛空立敵共成。是以知。因有所依不成時。宗未必有所別不成也(勝論師對佛法經部立虛空實有時。無體隨一所依不成。對自宗中經部立虛空實有時。有體他隨一所依不成。勝論經部立德所依故因故云云)又云。問。所別不成因依之事。義決定也。所別不成即因共不定之事。其意何耶。答。照師略纂云不立所別不成者。不異因中共不定故依略纂意者。所別不成即因共不定過也。問。聲論師對佛弟子。聲可常。所量性故立時。雖因有共不定過。而有法之聲立敵共成而何略纂。不立所別不成者。似因之中共不定過故耶。答。略纂意云。若數論師對佛法。我是思。所量性故立時。宗有所別不成。因亦可有共不定云也。依此作法。宗所別不成即因共不定過也。問。聲論師云聲常。所量性故。因中有共不定。無所別不成。何今不立所別不成者。因中共不定故耶。答。略纂意。數論師對佛法。立我是思。所量性故。是即宗有他所別不成。因亦有共不定失。言而不立所別不成者。因中共不定過故也。問。若以我為有法。以所量性為因。對佛法時。所量性因既闕初相但是不成因。何名共不定因耶。答。依略纂意者。此是他所別不成及自共不定失也。何者。約立者數論論師。所量性因具初二相。約敵論者所別不成。是故約敵論者此他所別不成。於立論數論師。所量性因闕第三相。於立者是自共不定也。問。爾所量性因於數論師自共不定作法何耶。答。數論師立我是可思。所量性故。以心平等根為同喻。以虛空為異喻。所量性因轉二品。是故作自共不定云。為如汝許心平等根。所量性故。汝我是非思耶為如虛空等。所量性故。汝我是非思耶(纂作法不出。依纂者宗因喻三支如前可云。應師云。我思。德所依故。喻不舉。若舉者。如心平等根可云)。
問。有所別不成必因有共不定耶。若不爾耶。答。未必爾。沼師略纂。且約一餘作法云爾耳(文)。
又云。問。若爾違慈恩疏。何者。中卷云。兩俱不成所依但有。能依通有無今既以我為有法。所依但無。何名兩俱不成耶。答。兩俱不成凡有二種。一但兩俱不成非所依不成。謂聲論師對佛法。如立聲常。眼所見性故。二兩俱不成亦所依不成。數論對佛法。如立我眼等可受用積聚性故。又大乘對薩婆多。立我有。德所依故。此是兩俱不成‧兩俱所依不成‧兩俱所別不成(此後作法出義纂文)問。初作法但是隨一不成。謂望立者數論。是自隨一不成望佛法敵論。有體他隨一所依不成。無兩俱不成之作法相也。何名兩俱耶。後作法亦但是宗有立敵兩俱所別不成。因無體兩俱所依不成。又無兩俱不成相。何名兩俱耶。答。依初作法。與數論俱積聚性因有法我上有不許。故名兩俱不成。是總合名也。佛法我不許。故他隨一所依不成。望立者自隨一不成。是別名也。後作法例非也。問。疏中卷云。兩具非隨一不成。一二異故。又非猶預。疑決異故。又非所依也。所依有無無異故今何兩俱亦隨一亦有所依不成等耶。答。若約少犯一過義。疏四過各異。若約多犯隨應義。又有兩俱不成‧所依不成等過也(云云)。
又云。問。先云。義纂云。佛弟子對數論師。我可實有。德所依故立時。是兩俱不成等(云云)此論文作法相違。何者。小論云。如立聲無常。眼所見性故。兩俱不成纂文所明兩俱不成。何作法相違。纂所出餘作法。亦論相違答。恩疏釋法差別處云。數論師對佛弟子。我眼等可受用。立積聚性因。兩俱不成(云云)沼師義纂且依此疏作法。是故纂云佛弟子對數論。立我可實有。德所依故者。兩俱不成以理推量。是不兩俱不成。此是無體自隨一所依不成。無體他隨一不成。何者。佛法不許我及德所依。故無體自隨一所依不成。數論我許。德所依因不許。故無體他隨一不成。是不兩俱不成。亦本疏所言。數論對佛弟子。立我眼等可受用時。積聚性因兩俱不成。以理推量。是亦不兩俱不成。此是有體他隨一所依不成。有體自隨一不成。是故應師云。我眼等可受用者。積聚性因。望自者自隨一不成。望他者他隨一所依不成。義纂亦云。大乘對薩婆多。他方聲此可善。德句依故立。此兩俱不成他所依不成。是亦以理為言。不兩俱不成。何者。薩婆多他方佛聲。德句依故因不許。即是無體他隨一所依不成。論文如勝論師虛空。實有。德所依故。對無空論。所依不成。如慈恩釋云。無體他隨一所依不成。又大乘不許德所依故。無體自隨一不成。所以此不兩俱不成。又纂云。大乘對薩婆多。立我可實有。德句所依故。兩俱不成。共所依不成。俱所別不成(云云)是亦不兩俱不成。但是無體兩俱所依不成。義纂意合自他隨一名兩俱不成。以理為言。此是隨一不成。不兩俱不成也(云云)。
又云。問。沼師義纂助疏云。今以疏解。令准法師云。若真我眼等可受用立者。即所別不成。積聚性因兩俱不成(云云)先所立兩俱不成。亦有所依不成等故。兩俱不成未必有法唯有。纂意云。兩俱不成亦有所依不成。未必有法唯有體。即論作法及慈恩疏中卷云。兩俱與所依。其有法有無各異。既相違。此義何。答。慈恩疏勘上下文。兩俱不成未必有所依。何者。慈恩疏上卷初云。以聲攝在一切中故者。即是因中兩俱不成(云云)。
(唐諸記各別說)此無所依。名兩俱不成。慈恩疏上卷次下文云。因法遍能別宗。所因兩俱不成過(記各別說)此所依成名兩俱不成。同疏次下文云。若共許因依不共許無常法者。所立因他隨一所依不成後釋云。因依後陳無常法一切正因中皆可有兩俱不成過。此兩俱不成亦無所依也。又沼師略纂第二云。因若依能別法。凡所立因皆可有二過。一者所依不成。二者兩俱不成。若爾可云兩俱不成亦無所依有法。亦有所依有法也。上來所別疏文所言兩俱不成等。唐諸記解不同也。後當述也(云云)。
有所別不成之量有共不定云釋。如抄第。
若言眼等必為我用之事。
疏云。若言眼等必為我用。能別不成臥具喻有所立不成(云云)。
尋云。我能別何有不極成失耶。
四相違肝心三云。問。若爾只他用云時。二宗共許者。直言我用時。二宗得許耶。答。因明師異說。慈恩法師意云。若我用者能別不成。若他用云時有共許。玄應師。直云我用時。立敵共許極成。他用云時。如極成。若真他。若言真我時。即不極成也。問。且就慈恩意何言他用時成。言我用時不成耶。答。他與我同雖含真假。我言忌佛弟子。不忌他用言。何者。我名是自在主宰名。主外道執故。他言相對異簡名。如佛法云自他宗‧自他差別。他言未必主病。是故言他時無過。言我時有過也(云云)。
清辨比量記。問。對不我人我云。有所別不成者。過我能詮言附過。為當過我云言下所詮義附過耶。平備答。此過能詮‧所詮附過也。問。約真性有為云過。過有為云能詮言附過。為當過有過云言下所詮義附過耶。答。此過所詮附過也○過能詮所詮附有所別不成作法。不過能詮而過所詮而附有所別不成作法也○我可思云有所別不成者。過能詮‧所詮附所別不成所法也。唯識論云極成眼等識可親離自不緣色等。此疏說不極成云。而直云眼等五識時。有自他一分所別不成云也。此自他一分所別不成。過所詮附所別不成作法也(云云)。
因明要義抄云。三十六。平恩法師問。所別不成本作法云。如數論師對佛弟子說我是思。今疑也。若此自相過。若差別過。後貞法師(山階講時)答。此自相過。問。若爾有法所舉之我。此何我耶。答。此是神我也。問。舉神我時。有所別不成者。佛弟子不立神我耶。答。爾也。問。若爾何故般若燈論云。如數論所立之我者。我亦所許於世諦汎爾言我故。汝若成立之者。還成我義既云數論所立之我我亦許。何不立神我耶。答○燈論意。約相和會□□體無二故。云於世諦中說言我等也。如備師珍論疏云。外道所立我。此佛法中第八阿賴耶。外不知此阿賴識。以計為我。如是和會。我所別無過○(云云)
引燈論‧珍論并軌備邁等疏廣沙汰之。
般若燈論十一云。
燈二云。問。外人依同處不相離色作不定。立量云。我所執我體定非是一。許更相遍故。如次大乘同處不相離色。此有何過。答。此有二過。一有有法自相相違因過。我亦所爭。同處不相離色體非我故。更此更相遍因以同處不相離色為同法故。即是准於我異喻轉。更無遍是我同喻故。二有有法差別相違因過。有法之我正是言顯。假我實我即是意許。有法差別。以大乘宗同處不相離色即是假我。復更相遍。喻具二立。更無實我更遍同喻。故立量云。汝所執體應是假我非實我。許更遍故。如同處不相離色。
祕二云。今就他宗以為比量。不可將自擇滅法而以喻(文)。
可見上下文。以此文可難燈釋也。
文軌疏二云。問。前一解云。數論師執。眼等不為積聚他用。此則於眼等上他用宗無。何故不名違法自相。答。此因約同喻故。不違自相。謂積聚因‧臥具等喻。但與真他受用義違。假他用宗眼上自無。不由因喻方違此義。此乃反由因喻力故。令眼等上有積聚他所受用義。故積聚因非違自相(文)。
有人云。前燈所出有法差別量。以同喻見勘假我實我意許差別歟。同處不相離色是假我故(文)今付此義加愚案云相違因過勘同喻。於異品令闕後二相。又同喻所立不成能立不成等即相違因也(文)故以同喻勘有法我可有假我意許也。此則有例。文軌疏文 是其吉例也(此文可祕之)。
今案。此義頗難依用。法及有法之下勘意許了。以同喻勘成異品。望意許宗令闕後二相。如何依同喻令勘意許之後還令闕後二相耶。況若如此義者。我為有法之量。依同臥具等力。有法之下令有意許耶。
有人云。又准前燈量可言。必為他用之下積聚他用。即是同喻臥具等也。故可有勝勝之意許也。又以此文可難勝劣意許之義矣。
永超僧都云。勝勝意許義意。數論宗雖眼等無假我用勝之義。既以臥等為假用勝之故。為片差別也(云云)。
今案。不樂為片差別以本量異喻為同喻。而同喻臥具等既假我用勝也。故假我他用片差別可言用勝。依之疏云。成非積聚他用勝。其積聚他用勝即是異品(文)既不言積聚他劣即是異品。豈非用勝耶。雖真不明片差別以異品為能違同喻故。可以為用勝。問。如唯識比量。同喻眼識望定離眼識色非定離眼識色。俱非成同喻。准此本量異喻何必為不樂為片差別同喻耶。答。唯識比量不以不樂為差別為能違宗故。本量異品不與不樂為同喻。今此量以不樂為片差別為能違宗。故不例。可思之。
又能詮聲常之量。法自相下勘內常外無常意許差別。准此我所執我有法言陳雖無假我意許。勘有法差別歟。可案之。
清??注抄下云。闕無同喻者。因喻必須極成。佛法不許有我用法為喻。積聚性因雖有法。有性是無常不成常義。不積聚他是常法。故常與無常不相關。故不相成。所以無因。
闕無同喻之事。
孝仁記云。亦闕無同喻者。闕減之過也。
積聚性因違法自相之事。
前記云。疏積聚性因違法自相。量云。我用應非我用積聚性故。如臥具。合云。諸積聚性皆非我用。
四相違肝心三云。問。因明法。有能別不成之量。因不共不定過。今數論量既有能別不成。未知其因有不共不定過耶無耶。又有能別不成之比量。因有法自相相違過。其過相何耶。答。有人云。積聚性因無不共不定過。何是龜毛空花等法。望真他用宗是宗異品。兔角等無真我等思。思我名受用故(云云平備慚安大德云。法自相相違因無不共不定過也)今私云。有不共不定過。以臥具喻望真他用宗。是宗異品。佛法敵論臥具不許真他用。故作相違云。眼等真他不用。因喻同前也。問。若爾不共不定過相何。又今所作法自相相違。自他共中何相違過耶。答。金七十論‧唯識論等云。神我三德所成。受大等二十三諦法。而不言受用龜毛等無法也。是故龜毛兔角等是宗異品。臥具等亦是宗異品。同品無故。積聚性因同品非有。異品毛上其因非有。是故不共不定過。是同全異分不共不定過也。彼他法自相相違過。何者臥具是非真他所用。但佛法所許故。若共許者。同喻既有所立不成何名法自相相違耶。問。若他法自相相違者。慈恩疏說四相違畢云。自共比量自共相違為過。他相違非過數論所立量既共比量。何以他相違為過耶。又積聚性因有不共不定。所出所法有何所依耶。答。沼師略纂第一云。佛弟子對數論師。聲滅壞。所依故。如瓶立時。既無同品。同品無故。所作性因同品非有。約異喻空因亦不共。是故名不共也(已上)准略纂文知。今真他用宗有能別不成時。因有不共不定也。又他相違約共比量實非其過。以我用言為能別時。為示有多過有此過不定。是真過。疏上卷云。不立能別不成者。自同喻所立不成等過(言等者。等取能立不成等過也)又因中不共不定等故(言等者取法自相相違過。周記所出也)是亦此他法自相相違過。何者。聲非滅壞。所作性故。如瓶等瓶等非滅壞故者。數論許。立者佛法者不許。故名他法自相相違。他法自相相違非共比量過者。是軌師‧基師義也。今依軌‧基二師釋而作上通也。應師云。於共比量自他共三相違共成過(已上)若依此師意者。今法差別所舉法自相相違。於共比量是真過也(文)。
明燈抄云。問。臥具他用。豈不亦有真假二他俱共受用此臥具耶。答。宗須違他。故立所樂真他之時。宗未有過。喻須同許。故不得取所樂真他以為同喻。唯有假他受用臥具一相譬喻。是同許故。故得違彼也(文)。
今案。數論本以假他受用臥具之義為同喻不取真他用臥具之義。則取此為能違同喻。豈有所立不成之失耶。
明詮道云。言積聚性因違法自相者。有人作法自相相違云。眼等必不我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問。法自相相違必改本喻。如何今用本喻耶。答。喻通改不改故。此舉不改邊耳。此文意者。令前本宗違於後宗法自相也(文)。
准此釋。明詮心存法自相喻任改同之義矣。
能別不成之量因有不共不定之事。
入唐還學僧德清。於唐州決五俱難義。上古未決中載此義。即在大唐問法清居士云(居士者崇俊師入室弟子也)○問。因明論說九似宗。基法師云。陳那菩薩不立能別不成者。因中不共不定故。此義於理未決。諸因明師皆云。似同喻中所立不成。所以不立。今案理旨。何必不共不定過耶且如眼等神我受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此即宗能別不成。臥具等喻所立不成。積聚性因何為不共。以臥具為宗異品。因猶轉。不共之義不成。其旨如何。居士答云。於立論者雖有同異品。然於敵論兩品俱無。所以者何。能別已無於何可說此同此異。同異既無。是故不共○右五條問答。在大唐所決如件。但以不預入京亦不遇良匠。於深義理不得詳決。今隨所問。謹以奉上。寶龜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前還學僧德清(已上)。
同十年潤五月三日附。後還學問云(明壹師‧善操師‧慚按師)載上問答云。今疑云。因有三相。闕初相有四不成。闕第二相不共不定。闕第三相共不定。闕後二相即相違過。因明之法。齊此為軌。不得過耶。今尋答旨。懷疑彌深。若無同異。既是二品。雖非宗同。猶因同異。若不爾者。有立第三雙非失。語出理門。披文自顯。疑惑未已。請示明言(文)。
(委細如抄第。又在別紙)。
因喻之法不應分別之事。
疏云。積聚性因。積多極微成眼等故因喻之法不應分別。故總建立(云云)。
因明要義抄云。光善法師問。凡因喻者。若別成。若別不成。總立時成因喻。故不分別。明詮法師(山階講師)答。別成總亦成之。因喻此不分別。若不爾者分別也。問。若爾廣百論無常故因。若分別否。答。分別也。何者。此因別不成故。總亦不成。故分別也。問。若爾何故纂要云。此因不分別(云云)答。纂要意。有一實因不令有不成過。而且云爾。此不究竟之辭也。問。纂要師既牒廣百論分別。而問此亦不分別。答。此是論分別。今不分別。答。不然。此是二釋。何者。論此一釋。纂此一釋故(他不許此答)真惠法師云。廣百論分別無常故因此假設。何者。論意欲顯如是分別正因時有過故。如是分別耳。問。若爾因明道理別不成故總亦不成者。此何等因。答。對聲顯論立所作性故因此也(此答可嘆)又祥勢法師問。無常故因。若分別否。實敏法師(山階講時)答。分別也。問。若爾違因喻不應分別。答。此是約正因喻故云爾也。問。何故分別此因耶。答。言不分別因者。此約所作故因。但今此因別不許故。總立時亦不成。故分別耳。問。若爾何故沼云此因不分別。答。纂要意。約彼文軌師御言故云爾。故彼纂末云等此是指文軌師故。問。不然。纂文顯然。何故沼師不見廣百論耶。但今例之廣百論無常故因。若實分別者。有性量有一實故因。亦可分別。答。不例。何者。若有一實故訓者。實可有此過。然今訓有一實故。此因不分別也。諸人皆云。此因可訓有一實故(明詮‧戒燈等皆云爾。不用講師訓)又俊貞法師問。說猶預相似云。若顯勤發。若生勤發等者。皆此猶預在相似意何。善海律師(山階講時)答。此意云。凡許勤發者。不應分別生‧顯。若如是分別。皆是過類故。問。若爾如是分別皆為過類。廣百論無常故因因亦不應分別。凡許無常者。應立為因故。答。不例也。無常故因別不成故。總亦不成。故分別勤發因不爾故分別此因為過類。問。既此齊因。何故可然耶。又此無常故因尚可分別者。何故沼師云。不分別此因。其量但爭覺惠是思非思(云云)答。又有人問。凡因著自他不成過者。若但別不成總亦不成之因有此過。若亦別成總亦成之因亦有此過耶。俊貞法師(山階講時)答。但別不成故總亦不成之因有此過問。若爾廣百論無常故因。亦別成故總亦成所以可無不成過。何者。佛弟子及數論共立轉變無常。別成總亦成故。答。雖同立轉變無常。而佛法立無體轉變無常。數論立有體轉變無常。故云別不成總亦不成也。問。若爾第八句勤發因。亦雖佛法‧聲論同立勤發顯。而佛法立無體勤發顯聲論立有體勤發顯故。亦可別不成總亦不成答。又有人問。廣百論無常故因。若隨一不成過意何。願曉法師(山階講時)答。如常佛弟子但立滅壞無常。而不立轉變無常。又數論但立轉變無常而不立滅壞無常。答。佛法亦立轉變無常。問。若爾何故如是分別若轉變無常‧若滅壞無常。答。爾立轉變無常。今約多分故立滅壞無常。如是分別。又戒燈法師問。大乘對小乘量云。過未非實有。現在無為所不攝故。此因若似因耶。明詮法師答。此正因問。若爾小乘分別此因云。若識變現在。若非識變現在。若此識變現在。我所不許故隨一不成。何云正因。答。因此總相法一故不分別。問。若爾廣百論無常故因亦不分別。二因既齊。何分別一。不分別一耶。答。問。無常故因既分別。今何沼不別。答。今意云。有二釋。一云。分別無常故因。一云。不分別此因也。沼師舉一義。論師舉一義。故不相違。問。若爾約一釋故廣百論因分別者。亦應分別現在無為所不攝因。答。又光善法師問。因明道理。因喻若分別。若不分別。實基法師(山階講時)答。因明道理因喻不應分別。問。若爾無常故因亦不分別。答。彼約別故分別。問。何曰。答。別不成總亦不成。故分別之。問。因喻不應分別者。何故分別此因而著自他隨一過。若分別此因者。不應言分別因喻此是過類。答。彼約共許因故。分別為過類。若約不共許因故。分別無過今此量不共許故。分別無過也(云云)。
三論大義抄三(玄叡律師集)云。問。初因何過。答。兩俱不成隨一不成○若約因果門。敵論亦許智身緣生。但因體別。彼立論者法爾無漏智種為因。敵論不許。若敵論者真如種子以為其因。立論不成。而今所立從因生因為是何耶。故成隨一。若言因義是總相言。分別成過。此言未審立因之過。若分別真因。即成過類。因明之家。於此為咎。若出似因悉須分別。明正理者亦許此義。以似同真。未見其可。如言覺惠非思。以無常故。數論言隱顯無常。佛法云生滅無常。別既不成總而成立時。有不成失。此亦如是。智種真如彼此不共。別而不成故隨一失(文)。
定寶疏四云。問。佛法大智必不許於一有法上有相背因者。且如大乘破薩婆多云。過去未來應非是有。因云非現非常故。喻云如空花等。薩婆多作相違決定過云。過未是有。因云世所攝故。喻云猶如現在。立敵豈非同許兩因也。答。且如大乘依於種子立三世義。法種未生。於種子上假立未來。法種已生。即是實義立為現在。現行已謝。即種子上假立過去。世攝之因。過未假攝。是無義因。現在實攝。是有義因。其有法上無義之因敵論不許。隨一不攝。又於喻上無有此義能立不成。唯上雖有世攝之義。而是有義不似無義。喻不似法。故非同喻。若有救言。凡立因者。依總法立。不應分別。如聲所作。是咽喉作與瓶所作。是杖輪作。雖不相似。不應分別。若分別者。一切真量皆應被破。今即釋云。聲瓶所作。齊是有義。於中可言不得分別。分論世攝。過未無義。現在有義有無不齊。豈容不許分別此耶。若不許者。如有愚人對有空論立比量云。龜毛是有。因云以非作故。同喻云依非作者皆悉是有。譬如虛空。豈可成耶。龜毛非作無義非作。虛空非作有義非作。豈得相喻也。薩婆多量既有多過。何得許成相違決定也(文)。
積聚他‧不積聚他之事。
疏云。其數論師。眼等五法即五知根其積聚他即依眼等所立假我。無常轉變。
尋云。眼等與假我其體一也。何望眼等名他耶(如別紙注抄難之。如下記之)。
又積聚他‧不積聚他者。即假我‧實我同歟異耶。
唯識比量私記云。問。何故神我他云時有過。積聚他不積聚他云時無過耶。答。積聚他不積聚他云言。彼此共云詞故無過也。問。不積聚他時無過者。言顯不云眼等為不積聚他可勝用。如何更置意許耶。答。爾言顯不積聚他可勝用云時。可無能別不成。而同喻依可有所立不成。不爾作也○臥具等為神我他劣用。而不勝用。故為不積聚他可勝用云宗不同喻。所以所立不成也。問。約所思義。臥具等為神我他勝用。而云何以勝用義為不積聚他可勝用云宗。不同喻耶。所以無所立不成耶。答。爾約所思義。有勝用義。總不簡別如臥具等云。臥具等勝用義‧劣用義俱有。故猶有所立不成過也(云云)。
疏上文云。若顯立云不顯聚他用。能別不成。所立不成。亦闕無同喻。因違法自相故。須方便立(文)。
尋云。此釋心。言顯立不積聚他用之時。可有能別不成也。如何云如是耶。
有私記上云問。既言神我。可有過。為遮此云不積聚他。何可有能別不成。答。爾。若云神我他。可有過。為須共許亂云不積聚他。然指體。猶神我他故。有能別不成。問。若爾不云更改言不積聚他。答。為脫辭過。云不積聚他。當以共許詞云不積聚他。剋性定體時。望佛法無不積聚他者。以此云不積聚他云時。有能別不成。譬如云作有緣性時無過。云作大有緣性時。有能別不成(文)。
定離眼識色‧非定離眼識‧并作有性有緣性‧作非有性有緣性。以共許詞勘意許之義熟可成之矣。
眼等并臥具用勝用劣之事。
疏云。然眼等根。不積聚他實我用勝然以假我安處所須方反床座故於臥具假他用勝。實我用劣(云云)。
尋云。若以所思義假我用劣者。佛法能違可有一分所立不成失耶。
邑記云。疏若以所思實我用劣者。此意總說若是實我所思而受用者。名實我用勝。然臥具等本為假我安處所須。非是實我所思親所受用。故實用劣也。此言勝劣者。約親疏說。然眼等根。是彼神我用五唯量時。親所須具。故言實我用勝。為用眼等方須臥具故。此臥具實我用劣。然此臥具積聚我親所安處。故假我用勝。雖藉眼等集成假我。然非假我親所依據故眼根等假我用劣。
上文云。疏其臥具等無神我須等者。前明眼等實我用勝。即臥具等無如眼等。彼神我親自所須思量受用。故臥具等但從大小次第而成。非是神我親所受用。言次第者。從大生慢。慢生五唯量等。此五唯而成臥具(文)。
前記云。疏若以所思實我勝者。此意即說。若以能思所思之境以為勝劣。實我即勝。實我能思故。餘如疏解(文)。
意許差別勝劣勝勝之事。
疏云。宗由他用。是法自相不積聚他用。是法差別(文)。
尋云。積聚他用者。用勝用劣之中何。
又云。彼積聚因今更不改。還即以彼成立意許(至)應如臥具亦為積聚假我用勝(文)。
准此文用勝。
下文云。彼立因意。成非積聚他用勝(至)佛法都無不積聚他故(等文)。
以上勝勝差別之文也。
疏云。今者陳那即以彼因。與所立法勝劣差別而作相違故論但言與所立法差別相違(文)。
略纂云。問。數論眼等亦為假他用。此則相符極成。何名相違。答。劫比羅宗他用有二。其真他用。親用眼等。疏用臥具。其假他用。與此相違。由此理故。陳那等難云。眼等應親為假他用。無相符失(文)。
注抄下云。勝劣差別而作相違者。不然。但諍勝劣。豈是相違。遣彼差別義不立。方名相違。今雖顯勝劣。彼義猶在。何名相違。非法自相者。此大可答。本明自相相違之過。既非法自相相違。論何所明。以彼意許真他為自相故。以假他違其自相。名為差別。亦非法上一切差別而作相違者。法上有常無常空無我等。但違意許。不違所餘。故論但言者。但違意許差別故。證上不違一切也。如能成立數論所立眼等有法必為他用法之自相者。剩眼等有法四字。既明所立。何須更牒有法在中或人也。所立宗法自相意許差別相違之義積聚他用者。此句本長令人難解。更加向上如是亦能成立六字。總成二十四字為一句。向前亦為句。如此應云所立意許差別不積聚他用(云云)。
今案親疏者即勝劣也。故邑記云。此言勝劣者。約親疏說上文積他用不積聚他云畢。述其用。親疏二用也(云云)豈非勝劣之證耶。但清水上綱云。略纂述法差別意許無勝劣言者。隨古師義也(文仍可案之)。
義心云。問。法差別相違中。莊嚴法師云。以數論師許眼等唯為實他受用。臥具唯假他用。或眼等通二。臥具真假他用故。依前立相違量云。眼等必為積聚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故若依後立相違量云。眼等唯為積聚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故若依後立相違量云。眼等唯為積聚他用積聚性故。或臥具等。此即妙可成。何假慈恩法師以勝劣成耶。答。唯識云。執我是思受用薩埵‧剌闍‧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故知真他亦用臥具。如何乃言臥具唯假他用例成相違。論文雖無勝劣二字。以義准之。豈非善立也(文)。
後記云○由此但應如此疏說勝劣難也。即無過失(文)。
以上勝劣之文也。
能違作法之事。
疏云。若不作此勝用難者。其宗即有相符極成(至)故若他比量。一切無遮(文)。
今案。不作積聚他用勝。而任意許片差別立假他用劣者。可有相符之失。故疏云。他宗眼等亦許積聚假他用故(文)。
明燈抄云。若但說言眼等應為積聚他用。即有相符。彼說眼等積聚他用故。其積聚因無共同法實我用勝。唯在異品假我用勝。但可難言積聚他用勝。而不得言實我用劣。違自宗故。即共比量。無同喻故。若他比量。一切無遮。共比量中云實我時。他不許故。他比量中言汝執我。一切無遮(文)。
邑記云。疏共比量中無同喻故等者。本量既云眼等他用。是共比量。今相違量須亦須共。若云眼等實我用劣。佛法既無實我。即犯違宗及能別過。闕無同喻。問。前來既許臥具實我用劣。豈無同喻。答。所言勝劣談數論計。非自所許。故非共喻。若他比量置汝許言。簡云汝眼等應實我用劣。積聚性故。如許臥具。此即無遮。成相違過(文)。
後記云。
西域師釋之事。
疏云。西域諸師有不善者。此直申差別相違過云。眼等應為誰說眼等不積聚他用(云云)。
明燈抄云。有不善者者。不善因明。名不善者。又不善數論宗名不善者。其義皆得。眼等應為積聚他用等者。西域師意。彼數論宗即有二義。一云。眼等不為假他用。但為真他之所受用。由此直申相違量云。眼等應為積聚他用。數論難云汝宗相符等者。數論宗中有一義云。眼等亦許為假他用。由是義故。有相符失(文)。
疏云。西域又釋。數論眼等唯為不積聚他用。床座通二他用故由此眼等實我亦用(文)。
前記云。疏唯識亦云。執我是思者。即此數論意。我體即是思。能思慮者即是我也(文)。
後記云。西域又釋至前所分別者。此中意說。前敘眼等唯為積他用難。今應眼等亦合為不積他用無相符失。雖作此判。更失他宗之本意也。廣申道理引證。如文可知(文)。
略記云。疏床座通二者。法師云。此將錯。應云唯積他。疏眼等唯為實他受用等至唯假他用者。即逆次結上二解也(文)。
今勘三本。周記無前餘後小之釋。若爾先德所引是何文耶。本院先德云。智周略記云(等文)疑之。若或本不同矣。
邑記云。疏西域又釋至無相符者。西域佛弟子等。不知彼宗真他‧假他用有勝劣。既聞彼難汝犯相符。將為數論所立眼等必為他用者。據彼宗計。眼等唯是假他受用。故以臥具作法差別量云。眼等必為不積聚他用。積聚性故。如許臥具。西方師等自謂。此量無相符失。由此外人復難不解我宗(文)。
長有得業云。邑記意將釋疏文。雖不定謬。而是前餘後少之意也。計之本自疏文可有其本。然或疏本云等者。前餘不字。後少不字(為言)。
明燈抄云。西域又釋等者。第二義也。此義意云。彼數論宗。眼等唯真他用。不為假他用。臥具通二用。今以臥具例令眼等亦為積聚他用無相符失。彼宗一云。眼等亦許為假他用。若依此義。亦有相符。前後兩師皆有相符。由此義故。數論難云。陳那弟子非善我宗等。今我本意。不論眼等真假二他用不用義。唯論眼等有能用他。其能用他即神我是。陳那弟子不知我本意。唯諍真假兩他用不用義。俱有相符。豈於我宗善達者耶(文)。
上文云。文其臥具等至一切無遮者。此下疏主得陳那意作用勝難。以釋義旨。軌云。立宗應云。眼等唯為積聚他用因云積聚性故。如臥具等。唯言即簡眼等為無積聚他用。故成相違。文中雖無唯言。意如此也。今即不爾。神我受用二十三諦。豈於眼等無能受用。是故今云。其臥具等積聚性故。既為積聚假我用勝。眼等亦是積聚性故。應如臥具亦為積聚假我用勝(文)。
孝仁記云。文豈於眼等無能受用者。唯論云。二十三諦神我受用言。假我不言受用故言。豈假我不受用眼等耶言也。文由此眼等實我亦用耶者。謂二十三諦法受用。而唯非眼等。故名亦也。是假我亦受用言。論影略而說故也(文)。
明燈抄云。成比量云眼等必為積聚他用勝等者。數論宗中即有二釋。一眼等唯真他用不假他用。二眼等真假二他俱用。若依初釋。應成量云。眼等必為積聚他用勝。其第二釋。既通真假俱同受用。無有勝劣若立量云眼等必為積聚他用勝。即有相符。真假二他俱無勝劣同受用故。今疏主意。雖俱受用。非無勝劣。真他於眼等用勝。假他於眼等用劣。是數論宗之本義也。故無相符。軌師疏云。問數論眼等亦為假他用。此則相符極成。何名相違。答。劫比羅宗。他用有二。其真他用親用眼等。疏用臥具。其假他用與此相違。由此理故。陳那等難云。眼等應親為假他用。無相符失。今觀此義。與基無異。親疏雖異。義意不別(文)。
文軌師二釋之事。
文軌疏二云。問。彼宗眼等豈不亦為假他用耶。此則重成已立。何名相違。答。彼數論宗。諸臥具等為假他用。眼等但為真他受用。以假他即以眼等為體。自體不可用自體故。然佛法宗。假實殊塗。許彼假他受用眼等故。唯違他非成已立。又釋。彼宗亦執眼等實法為假他用。同佛法宗。然成相違著。此中立宗應云。眼等唯為積聚他用。因云積聚性故。諸積聚性者皆唯為積聚他用。如臥具等。唯言即簡眼等為無積聚他用。故成相違。文中雖無唯言。意如此也。問。臥具若為真他用。同喻不應成。如其但為假他用不應成我所。答。眼等親為真他受用。臥具親為假他受用。不為真他親所受用。今據親用故。臥具等同喻極成。展轉言之。有受用義故成我所(文)。
爾者如何可破此義耶。
疏云。故但應如前所分別。不應於中生異覺(至)或眼等通二。臥具唯假用(文)。
明燈抄云。文故但應如至法差別過者。生異覺云○者。此破文軌師義。故彼疏云○(已上)今云。眼等唯為實他受用者。是初釋意也。或眼等通二等者。第二釋意也。既云彼宗亦許眼等為假他用其亦字者兼并義。即於實我兼他故。云眼等通二(文)。
上文云。玄應師云。軌法師數論宗中雖述二說。今詳彼宗。眼等不為積聚他用。由彼不許於眼等上有假他用。必為他用宗法自相得成立已。故謂別有能用真他。不爾便無他用之義。若言許有假他用者。即於眼等他用。非無彼量。即能顯真他也。由此應作相違量云。眼等應有親能用他。積聚性故。如臥具等。眼等不許假他親用。故作此違。何以得知。彼數論宗說於眼等有能受用。唯識論述數論宗云。執我是思。受用薩埵‧剌闍‧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豈於眼等無能受用。二十三中攝眼等故。
前記云。疏不應於中至臥具唯假他用。此一段文是軌法師說牒成非之(文)。
後記云。不應於中生異覺云者。此能上也。或可。屬下讀之也。眼等唯為實他用至假用者。此非西方師釋也。但是此亦軌公說也。所以結非不應於中生異覺也。由此但應如此疏說勝劣難也。即無過失(文)。
略記云。疏眼等唯為實他受用等至唯假他用者。即逆結上二解也(文)。
邑記云。疏不應於中生異覺者。此中敘二。并前眼等唯假用臥具通二。總為三計。故云。異覺(文)。
准法差別於聲無常可有法差別之事。
明燈抄云。問。積聚性因違意許。是法差別相違因。所作亦違意許宗。應是法差別相違攝。何者。如立無常。言所顯故。是法自相。一塵無常。意所許故。是法差別。所作性因不違言顯無常自相。違意所許一塵無常。故所作因違法差別相違。難云。聲應非是一塵無常。所作性故。猶如瓶等。答。立論之人還應難云。謂聲應非是一塵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既亦違汝一塵之常。如何但與無常作違。若彼救云汝以所作證無常。違汝意許。是相違。我不以此成常住。何得與我作相違者。即應解云。我以所作總成無常。不別成立一塵滅壞。何得於我所成之外。別與一塵無常作違。成非一塵無常性耶。又解。積聚性因望意許宗。同無異有。故成相違。所作性因望意許宗。同異俱有。非相違也。於色香等衣瓶盆等。一塵四塵有所作故。又積聚因成相違宗。同有異無。能成相違。所作性因立相違宗。二品俱有。何能定立。故彼如前作相違量。立者應顯彼不定云。為如瓶等。所作性故。聲非一塵無常耶。為如色等。所作性故。聲是一塵無常耶。故約一塵無常。所作非相違(云云)。
定賓疏三云。或若成立聲是無常。所作性故。猶如瓶等。儻其立者言中。正顯遷變之義云是無常。然不樂為。已作一義為一類宗。更立意中。差別之義云此無常。是耳意境。為欲建立唯識道理故。許此是耳意識境。非餘識變。名為耳意境。境謂相分境也。立此意許望欲生他敵論之智。成其樂為。復為一義為第二類。既成兩類。即被敵論翻意許云。聲是有法。定非耳意境是法。和合為宗。因云所作因故。同喻如瓶。瓶是四塵。是四識境。意識同緣但助四識故。聲亦非四識之中同緣意境。由此即知。四識及同緣意識。並是異品。故被翻破意中所樂故。欲對敵立此意許差別義者。 終不得成。故一切量決定不應立兩類義也(云云)。
必為他用宗之事。
疏云。勝義七十一對金七十亦徵彼云。必為他用是何他也亦即此中法差別過(云云)。
尋云。
有人云。依此文能別差別他不極成可為真過也(文)。
明燈抄云。勝義七十亦徵彼云必為他用是何他也等者。彼徵意云。若言真他。即是能別自成不他不成過。又同喻中無所立過。若言假他。即相符極成過。宗即不成。如何立量。會彼論文。即有二釋。一沼師‧軌師同云。意顯因辨過。今且縱許成宗。二賓師云。彼既避其別立之過。方便寄在積聚假我不樂宗中。而立所樂非積聚他。而合立之。此即正是以一相因同作事業。成立所樂及以不樂兩類之宗。陳那即言。若合立者。因犯相違也。由此應知。世親據別破之。陳那據合破之。今疏主意。為顯意許法差別義。且徵審定。非謂實徵宗能別法令有過失。若不爾者。有難一切宗令有過妨。若作此徵。豈有極成能別耶(文)。
略纂云。問。言他用者。謂是何他。若言真他。即是能別自成他不成過。又同喻中無所立過。若言假他。即是相符極成過。宗既不成。如何立量。答。意顯因中辨過。今且縱許成宗(文)。
文軌疏二云。第一義諦論已破此宗。彼論云。問曰。此言他用者。為是何他。若言真他用即是能別不成過。又無同喻過。若是假他用。即是立已成。今此且縱許成宗也(文)。
定賓疏三云。是故世親所造第一義諦論破彼宗云。問曰。此言他用者。為是何他。若言真他用者。即是能別不成過。又無同喻過。若是假他用。即是立已成過。彼既避真別立之過。方便寄在積聚假我不樂宗中。而立所樂非積聚他。而合立之。此即正是以一相因同作事業。成立所樂及以不樂兩類之宗。陳那即言。若合立者。因犯相違也。由此世親據別破之。陳那據合破之(文)。
問。疏云。此顯還是九句之中異有同無故成相違(文)意何。
難云。准疏上卷文。九句之中。無後三相相違(文)若爾何以法差別攝九句之中耶。又此量以龜毛等為異品。積聚性因。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也。可言第六句所攝。如何。
明燈抄云。問。此疏主及軌師同云。九句因中但有一違。謂法自相相違因。如前九句中明說。闕無餘三相違。今此法差別相違。九句之中異有同無。准此若餘三亦異有同無若爾九句之中皆應有四。何故但言有法自相相違無餘三耶。答。理門論云。復唯二種說名相違。能倒立故。即九句中四‧六二句名為二種。此明法自相相違因也。言倒立者。本欲立常。乃由因力一倍翻立無常之義。倍翻名倒也。亦可。本宗舉常為頭。次因為腰。後喻為腳。而此因力不立其頭乃倒立腳也。即是第二三中。取初取後以為二句。即第四‧第六句也。今釋二‧八法自相宗。唯是四‧六。故九句中唯有一違無餘三也。即九句中無違餘三宗句。唯四‧六句違法自相。故法差別雖同無異有。於九句中無所違宗。故不相攝(云云)。
九句依有體說之文如前抄。
積聚性因同無異有之事。
略纂云。問。同無異有方是相違。今此數論。必為他之宗。積聚性因。於其同品臥等有。於其異品龜毛等無。是則此因應正因攝。同有異無故。此有兩解。一云。立因不成差別相違之宗。方是正因。得成積聚他所受用故。故敵論者與作相違。其積聚因難同品有異品無。如決定因非正因攝。二云。必為他用言所顯宗。其積聚因望此所立。是同有異無。若取必為他用意所許宗。即異有同無。謂差別宗云眼等必為無積聚他用。因云積聚性故。除宗以外諸臥具等。皆不親能為無積聚他用。無同品故。是同品無。無其臥具等。即是異品。於積聚因於中有。故是異品有。今既不與言顯宗作相違。云眼等不為他用。但與意許法差別宗作相違。云眼等應為積聚他用。故望意許辨因有無。同無異有。得成相違。不望言顯辨因有無。同品有異品無。非相違也(文)。
尋云。若依初釋心者。諸有意許之量。皆可有相違因之失。若爾言許對不可通正比量歟。
又准第二釋。望言顯宗。所違因具三相。望意許宗。能違因具三相歟。仍後三相違之決定。可云前後俱邪疑因歟。可尋學之。
又二釋之中。何為正義耶。
文軌疏二云。問。同有異無。方是相違今此所立積聚性因。既於他用臥具等有。於非他用龜毛遍無。是則此因應正因攝。具三相故。猶如正因。答。立義若不違自所許。方是正因。其積聚因雖具三相。然違自許無積聚他用。不違他敵意所許故。故敵論者與作相違。具三相因有不定過。謂為如所作等因。具三相故。積聚性因即正因攝。為如相違決定因。具三相故。積取性因非正因攝。又釋。必為他用言所顯宗。是法自相。其積聚因望此所立。即具三相。不成相違。以佛法敵論亦許眼等為他用故。若為無積聚他用意所許宗。是法差別。望此意許法差別宗。即同品無。於異品有。謂意許宗云眼等為無積聚他用。因云積聚性故。除宗已外諸臥具等皆不為無積聚他用。無同品故。是同品有。其臥具等。即是此積聚因於中有。故是異品有。今既不言與言顯法自相宗作相違。云眼等不為他用。但與意許法差別宗作相違。云眼等應為積聚他用。故望意所許宗辨因有無。以同無異有故得成相違。不望言所顯宗辨因有無。以同有異無非相違也。此釋應合因明玄旨。幸有識者詳之(文)。
今案。略纂似引此疏二釋。然疏中以後釋為正。略纂意亦可存此旨矣。
注抄下云。諸非積聚下明異喻。喻如龜毛。龜毛無積聚他用。龜毛非積聚。眼等既積聚。異彼龜毛假他用。問。准陳那相違因因於異品有。何故此中將他同品為相違耶。答。臥具喻雖有能立。而無所立。無所立故便異品。異品有因。是以相違(文)。
問。疏云。論雖無勝字量義意必然心何疏云。論諸臥具等為積聚他所受用故。述曰。此釋所由。成比量云(至)量義意必然。不須異求。應作此解(文)。
尋云。今案論文。積聚性因如成必為他用宗。亦成積聚他用宗(文)若積聚他用之文顯用勝勝用者。所例必為他用之文亦可明用勝勝用。能例所別之文言全同之故也。橫川僧都所違宗可立必為他用勝之義。則依論雖無勝字量義必然之釋得心歟。若爾如此釋者。可存勝勝之意許歟。依之天如清??師難疏釋云。
注抄下云。
論中雖無勝字之量義必然者。為蛇畫足。天主自能造論。為因明之准的。既能出他宗過。豈不解自避相符。故理門論問云。是何他也。謂彼立竟尋即問云。所立他用是何他。若答假他。彼犯相符。若言真他。即將其因成立假他違彼真他。不是建立假他。無相符過(文)。
破乘姓章云(長賢律師)。
( 延寶二年甲寅正月晦日書寫。自二十四起至三十日。二月初二日以原本對正明白)。
燈二云。又如數論立思是我。我是言顯。名為自相。受果我‧不受果我。意中所許。此名有法差別。為法差別耶。若云法差別。相不通餘。若云有法差別。即現在法上。復不得云。數論唯得立我為思。不得立思為我。無別所以。又理門云。觀彼所立。立法有法。非得‧有得。此意即許諸法自相及與差別。隨所立者名法有法。非定自性恒名有法。諸差別恒名為法(文)。
私云。准此釋者。所別不極成本作法亦可有意許。若爾若言眼等必為我用之量。豈無意許差別耶。
(本四相違肝心三云寫本紙)。
今案。眼等不為神我用之宗有其例。明燈抄作有法自相能違云。有性應非大有性。有一實故。乃至如同異性(文)。
明燈抄五本。
(明燈抄云問臥具他豈不亦有直假二他文寫本)。
注抄下云。眼等用劣者。問。眼等即是假我。復誰為能用。眼等為所用耶。故知不爾。用即神我。復何勝劣。正文之外加不正義為蛇畫足耶。設用避險用舌發言等。衣食床座等。亦是以安假我。若假我自有。如何須真我(云云)。
又云。若以所思實我用勝者。釋上由神我起思方有五量。五量成床座等故。此望神我是作用之用。非受用之用。亦不得對辨勝劣。假我用劣者不然。假我亦是五量所成。假望五量。無有別體。而無功用。復何勝劣(云云)。
(此邑記云疏若以所思至實我用劣者文寫本)。
明燈抄云。問。立相違宗。何故不言眼等不為無積聚他用。答。若作是說。便無同喻。彼許臥具為無聚他展轉用故。若宗說云眼等不為無積聚他親受用者。此即無失。故二立宗皆成相違。論辨一不雙舉也(云云)。
(此邑記云疏共比量中無同喻故等者文寫本紙)。
二十六帖首表紙。
梵綱平備私抄。十住亦名十發趣。亦名十解。亦名習種姓十行。亦名十長養。亦名性種姓(云云)十迴向。亦名十金剛。亦名道種姓大般泥洹經云。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四十五而化眾生(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六(終)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