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六(第三十六帖) 輸入者 黃紹亮 問。云何無合及倒合過耶。 疏云。因名能立。宗法名所立。同喻之法必須具此二共許不成。他智翻生。故有第五(云云)。 明燈抄云。問。設有倒合及與無合有何過失。答。非但言詞無便。亦於因義有患。所以爾者。無合言大漫故。不簡有過之因。倒合詞大偏故。不容無咎之因。此義云何。如有立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見所作性及無常性。又立聲常。無礙性故。如空。見無礙性及常住性。若作是說。無合即不能簡前因無過。後因有失。如彼無礙性因。於無常法亦有。而本不言諸無礙者見彼是無常。故不相違。不顯其過。如其本言諸所作者見彼無常等者。即所作性因無相違失。無礙性因有違言過。是謂無合言漫不簡有過因也。若例合言諸無常者見彼所作等者。即不遍同品無遍之因。不免自言相違過失。如說諸無常者見彼勤勇無間所發。而諸電光等無常之法。不闕勤勇故成相違。如其本言諸是勤勇無間發見彼無常者。勤勇所發無非無常。故無相違。是謂倒合偏不容無咎因也(云云)。 問。今論意。於真能立量可立合支耶。答不立也。付之。同喻顯宗義。令見其邊極。此乃以已所見分令見未所見分也。若不合之時。宗義不明。比智不生。尤可立合支。況似能立中。既立無合過。真翻似。真能立何不立合支耶。依之對法論中立(云云)如何。 疏云。依增勝過但立此五。故無無結及例結等。以似翻真故。亦無合結(云云)。 邑記云。疏以似翻真故亦無合結者。此識真能立中。既不立合結。故於似中亦不應立無合等過。但以無合倒含過增勝故此立之(文)。 孝仁記云。文以似翻真者。似能立之中別無結支。倒合無以。故知真能立之中亦別無合結支也(文)。 略記云。以似翻真亦不立。約勝過故立無合倒合也(文)。 明燈抄云。故無無結及例結等者。即通伏難。難云。若翻正合說無合倒。亦可翻正結說無結例結。故今通云。依過強勝但立五過。無結例過不強勝故不別立。若爾無合為過。無結豈非過耶。答。喻中無合義乃不明。於所成宗例合倒成。故說為過。然於合時。義已增明他智。無生。至其結時。雖義彌明。不別生智。但舉只是依解究竟耳。過稍輕故。故不別立無結等過。以似翻真等者。以似比量翻真量說非但無有無結等過。亦無合結。此即真似相翻義(云云)。 斷云。解似同喻中云。世親‧及小乘‧外道。立有五分。慈尊‧無著‧陳那等。但立三分(至)如古德述。下雖亦作是釋。但為前後相違(文)。 尋云。 明詮道云。備云。似同法喻唯有五過。無無結及倒結翻似立真故。真能立中亦無合結支。如上卷疏。八能立中。說離因喻外無別合結故。結者故聲無常也。例結者故無常是聲也(云云)。 問。付同喻能立不成。爾者可有兩俱隨一等四不成耶。 疏云。問。因為成宗。因有兩俱隨一等過。喻亦成宗義實相似。以喻准因。亦有四種(云云)。 尋云。初義不明。因具三相。因既有四不成。二喻即因後二相故。豈非亦即喻四不成耶。 第二釋兩論文不見此義如何耶。 明燈抄云。答中因親成宗等者。答有二說。一云。真因親成於所立宗。似因翻彼親不成宗。故有四不成過。雖喻亦成宗。而喻是助成。非親正成。故無四過。第二解云。因是初相等者。因三相中。初遍是宗法性。以之即為因正體性。後之二相唯顯因貫兩喻之義。非正因體體即二喻。約闕初相說四不成。顯第二相亦有四種。彼開此合。義實相似。問。四不成因必闕初相。喻過不爾。既各不同云何喻過亦有四不成耶。答。喻中兩俱不成。不同因中兩俱不成。若喻過者。雖不闕初相。立敵俱說極微之喻不能成立無質礙因。故云兩俱不成。此唯假名呼名不成。非如因中不成闕初相。由准此義。前文中云。有兩俱不成無不定及與相違義同此意。宗中兩俱所別不成等。皆准此知(云云)。 文軌疏二云。問。所立宗上有四不成。今同喻中何故不說。答。此中別約二立故無四種不成。又釋。今以義准。亦含四不成過。何者即此同喻。極微之上無質礙因。若自若他。俱不容有。既是兩俱能立不成。又如佛弟子對鵂鶹子立宗云。極微無常。立因云。有質礙故。同喻云。諸有質礙即是無常。猶如音聲。彼鵂鶹子計聲無礙。佛法弟子計聲有礙。今言如聲無質礙者。即自成他不成。即是隨一能立不成。又如立宗云。初發無上菩提心者。不墮惡道。立因云。以發無上菩提心故。同喻云。諸發無上菩提心者。皆不墮惡道。如預流等。此發心不發不決定知。而言以發無上菩提心者。並皆猶預。故是猶預能立不成。此三不成。細解亦有全分等義。可准前四不成思之。所立既成。必有所依。故此過中無第四過(文)。 因明要義抄下云。 問。付能立不成。隨一能立不成作法如何。 疏云。隨一不成。彼聲論對佛弟子。立聲常宗。無質礙因。舉喻如業且辨能立隨一。 尋云。業同喻之中。身語業無無質礙因。意業而轉。故可云此一分隨一能立不成。若爾一分能立可為過數耶。 又業者無常故。不成所立常宗。若爾可云俱不成過。何為能立不成耶。 明燈抄云。大乘宗意。思數為業體。身口七支是假業體。小乘身語亦是實業。雖假實殊。俱有礙故。大小二乘意業俱無礙。無礙因於意業上轉。此即一分隨一能立不成。問。佛法亦許業是無常。所立常宗於業亦無。既所立無豈唯隨一能立不成。答。雖俱所立無。且辨能立隨一不成(文)。 略纂云。此能立不成義分為三。初兩俱能立不成。次隨一能立不成。後猶預能立不成。初中有二。初兩俱全分能立不成。後兩俱一分能立不成。兩俱全分能立不成者。謂聲論師對鵂鶹子。立聲是常。無質礙故。猶如極微。然彼極微立敵俱許有質礙故。是兩俱全分不成也。二兩俱一分能立不成者。謂立聲常無質礙故。拽極微空等為同喻。此因俱於虛空上有。極微上無。故是兩俱一分能立不成。第二隨一能立不成者有四。自全分隨一能立不成。二自一分隨一能立不成。三他全分隨一能立不成。四他一分隨一能立不成。一自全他隨一能立不成者。謂小乘師對大乘云。極微之色定離眼識。心等變故。如眼根。其小乘師眼根上無心等變因。大乘許有。故是自全分隨一不成。二自一分隨一能立不成者。謂前心等變義加所知性為因。其眼根上。敵許有心等變因。立者不容。故是自一分隨一不成。三他全分隨一能立不成者。謂佛弟子對鵂鶹子。立極微無常。有質礙故。猶如其樂。彼鵂鶹子此樂無礙。佛弟子許樂有礙。故是他全他隨一不成。四他一分隨一能立不成者。謂前有質礙義如所知性為因。於樂上立敵並許。有質礙因。立者不容。故是一分隨一不成。第三猶預能立不成者有六。一兩俱全分能立猶預不成。二兩俱一分能立猶預不成。三自全分隨一能立猶預不成。四自一分隨一能立猶豫不成。五他全分隨一能立猶預不成。六他一分隨一能立猶預不成。一兩俱全分能立猶預不成者。謂諸異生初發無上菩提心者。定不墮惡趣。發無上菩提心故。如預流等。此預流等發不發心。立敵不決定知。故是兩俱全分猶預不成。二兩俱一分能立猶預不成者。謂即前宗因。立同喻云。諸發無上菩提心者不墮惡趣。如二乘及菩薩。其發無上菩提心因。於諸菩薩決定知發。於二乘果並皆猶預。故是兩俱一分猶預不成。三自全分能立猶預不成者。謂預流等必作佛。有大乘種姓故。諸大乘種姓者必定作佛。如未種姓菩薩解脫分有性。此未種菩薩解脫分有情。敵者決定知有大乘種姓。唯立者不決定知。故是自全分猶預不成。四自一分隨一能立猶預不成者。謂宗因同前。立同喻云。諸有大乘種姓者。如已未種菩薩解脫分有情。其有大乘種姓因。於已種菩薩解脫分有情決定知有。於未種菩薩解脫分有情。敵者決定知有。立者不決定知故是自一分隨一猶預不成。五他全分隨一能立猶預不成。六他一分隨一能立猶預不成者。此他二翻自二全分一分。如次配之(云云)。 以此等文。可難一分能立不成非過數之義也。 略記云。疏隨一不成至舉如業佛法不許者。此約彼宗身語二業是有質礙。據此業聲亦包三業。且取一分隨一之過(文)。 問。於能不成中猶預不成。有四句差別。爾者因猶預非喻能立猶預不成句者。為即同喻能立不成。為當如何。 疏云。猶預不成。准理有二。一宗。二因。前已具顯二喻即因。既第二相。何非猶預(云云)。 尋云。今明同喻能立不成中猶預不成。既雖因於猶預非能立猶預。如何云喻能立中猶預不成耶。第二義不明。三相俱是因故。初相猶預之時。後二相亦成猶預。初句亦可為喻能立不成。況能立不成種類。出之。豈能立不成耶。 第三義與初解有何差別耶。又如此義者。古師闕減過性之中。如何有因闕不喻之闕不因之句耶。可見。 因明要義抄云。問。此三釋意何。答。此三釋大意依三句中初句而起。何者。三句中後二句。此能立不成處具。更不待言。但約初句而三釋異者。初釋意云。喻此能成因。雖於喻決。而因猶預時。喻無所成。是故初句之因疑喻決。亦此能立不成之猶預不成。第二釋意云因是有法上別義。有法猶預時。因即成過。喻上能立以喻為所依。約廚等喻既決。有何猶預過。是故因疑喻決。此非能立不成之猶預不成。第三釋意云。因具三相。同喻即因第二相。是故於因猶預時。於喻亦成過。故初句亦是能立不成之猶預不成。沼續一番問答。與疏初釋同。問。且就第三釋。若因初相猶預時。同喻上能立亦成猶預者。與第三句因喻俱猶預句有何異。答異也。何者。第三句俱猶預。此約廚處山處俱生疑時立量。初句但因猶預非喻猶預者。此約但山處生疑廚室為決時立量。但是初相之同品定有名同喻故。名因疑時喻處能立亦成疑也(一番問答者。沼續云。問。因是宗法有法。猶預因可成過。如廚等喻。立敵俱決知定是煙。何成猶預。答。舉喻成因。因既致惑疑。喻成不決。故亦成過。已上。邑云。此問意云。前說四句。前三是過。其第一句因猶預非喻能立猶預。如向比量。因雖猶預。如廚之虛喻立敵不疑。豈是喻中猶預能立不成過耶。其答意云。喻本成因。因既猶預。喻雖兩許。亦不能決定成因。故是喻中。猶預能立不成。已上。平備記云。沼一番問答。與疏第三說問。云云)。 今謂。與初釋同。沼一番問答及基初釋。比校可知之(文)。 孝仁記云。文或可因是宗法有法猶預因亦成過者。或可言。因是宗上之共許。可依之有法猶預故。能依之因亦成猶預過。然喻非有法之上義。故非猶預過也。文又解因具三相等者。是解意。初相猶預時。後二相亦不成所以者同因故言也(云云)。 明詮道云。 問。能立不成之中。可有所依不成耶。 又方問。古師意。能立不成無所依不成(云云)疏主可許之耶。 疏云。能立所依不成者。不同於因有第二三相無宗若言即依因。如闕宗因。豈無此過(文)。 尋云。古師義既有其理。何不許之耶。依之。略纂中不許所依不成如何(略纂文如上。文軌疏亦如前)。 邑記云。疏不同於因至無能立所依不成者。 今此喻上能立所依不成。不同因中所依不成。何以故。因中所依不成。但闕有法即名不成能依之因有後二相。體不無故。今此喻上能立所依不成。所依若無。能立亦無。故得名為無能立所依不成也。此文但總速顯所依為取何法(云云)。 孝仁記云。文此因既無故喻無者。謂所依之因無故。能依喻亦無也。是所依無故。於能依名所依不成也。文或喻所依等者。是意。喻中無能立故。即喻名能立所依不成過言也。問。喻中能立非所依。如何名所依不成也。答。所依之因隨順念引喻中無能立故。與所依而順同法無故。於喻名所依不成也。文然有說言等者。文軌師云。是喻中雖無能立。而有所言故。不言所依不成過也。文若所立者至喻依因不依者。是喻依宗之所立者。因與喻同能立。何故唯喻依於所立。而因不依。故非善言也。文又縱有所立等者。雖無能立而有所立故。第四之所依不成言也。文或若所立無等者。是意。有所立故能立所依不成無者。若無所立無第四所依不成言也。文軌師答云。有喻所依故也。問。若無俱不成。喻依何耶。軌師答云。所立無亦能立無及喻無。其非比量言也。文設雙依彼有法及法如俱不成者。是更依法有法約而難也(云云)。 尋云。文軌師心。 邑記云。疏今謂不爾至所立無常者。彼云所立既成。喻亦能立。必有所依者。宗中之法喻上無常。俱名所立。喻上能立為依指何。疏若依所立等。此難意云。汝若許喻上能立依於宗中所立之法。何故因亦能立。不依於法。但依有法。疏縱有至豈不立者。若云喻上有所立故。即非能立所依不成者。或有喻上所立亦無。豈非喻中能立所依不成。疏設雙依彼至豈無此過者。彼復救云喻上能立依於宗中有法及法者。如俱不極成能別所別俱無豈非所依不成。疏若言即依因者。彼云有宗依宗。無宗即依因者。故次難云。自有宗因俱無。何非喻中能立所依不成(文)。 明詮道云。因喻相似者。因三相中第二相是同喻故。因喻相似也。 明燈抄云。文然有說至所依不成者。有人云此破文軌師說者非也。案彼師疏。無此說故。然云應師疏述問答云。問因有四種不成。同喻何故唯三。於能所立及俱無有所依不成立。有云。能立不成。然有所立故。必有所依。故無所依不成之失。所立不成及俱不成皆同此說。若爾如立空無。以非作因。如龜毛喻。此同喻上雖有二立。無有所依何得說云有二立。故必有所依。故無所依不成過耶。答。別解云。因無有‧無二不成。說有所依不成失。喻有有無俱不立。故過無有所依不成。問。喻無所依。二立無。但是無俱不成失。因無所依。義不立。但是兩俱隨一收。答。理實即是兩俱隨一。由此古師但說二種。陳那將隱故別說之彼疏既云。別解云。因無有無二不成。說有所依不成失喻有有無俱不立。故過無有所依不成。今云。若所依無。即無俱不成者。即同此說。故今破之。故云此未必爾。空花喻中雖有所立空。其所作因空花上無。云何說云若所依無即無俱不成。若所立空宗空花上有。可非能立所依不成。文又縱有立所至豈無此過者。此正破軌師說也。故彼疏云。所立既成。必有所依。故此過中無第四過。又說所立不成已云。既有能立必有所依。故無第四所依不成今破彼說故。云今謂不爾。若所立既成必有所依者。所立有二。為依於彼所立之宗。為依喻上所立之常。若依所立因之與喻。同是能立。相由之義。兩俱相似。何故喻依所立。因不依耶。故知非也。若依喻上所立常者。彼所立常唯是喻體。非喻所依。豈以喻體為喻體依。喻依極微為所依故。又縱有所立不立第四等者。又設有所立必有所依故。不立第四所依不成過。或若無所立第四之過。豈不得立。設雙依彼有法及法。如所別不極成‧能別不極成‧俱不極成。豈無此過。若言依因為所依者。如闕宗因豈無此過。故知不可。 因明要義抄(云)。 略纂云。問。能所二立。何故不約所依辨過。 答。能所二立有其不成。所依定成。故不約辨(文)。 問。同喻能立不成之中。有所依不成過。爾者喻上能立以何為所依耶。答。疏有二釋。一云。以因為所依。二云。以喻依為所依(文。雖有二義。以後為勝)問。二釋俱不明。 問。疏云。因體非有。即是喻中所依不成(文)心何。 疏云。問。若喻上能立不依所立。能立依何。 答。二解(至)但於喻依許不許。故此說為善。順論文故(云云)。 今案。疏文亂髮。理致難探。仍料簡之云。喻上能立所依不成。於其所依有二釋。一云。以因為所依。疏云一言以依因故乃至因所助依者是也。二云。以喻依為所依。一云。盡理而言乃至許不許故者是也。初釋以所助依為所依。後釋以自體依為所依。雖有二釋。以第二義為正也。 前記云。疏瓶自體依因所助依者。今此答有二者。猶前問喻上能立依何。答有二解。一云。依因。上已解訖。即此自體依答第二解也。瓶上所作是喻自體。自體依瓶。名自體依所助依者。因體是所助。喻體是能助(文)。 明燈抄云。文問若喻上至所依不成者○答中有二解。此第一解。喻上能立以因為依。答因無時。喻無所依。問。若因無依喻是何過等者。此下有四問及與答。此皆依於第一解起。初問意云。能立之因。有法為依。無有法故。因無所依。若當于時。喻是何處。此答意云。若能立因無有法依。即不成因。因體非有。即是喻中所依不成問。若因無依。即不成因。因體非有者。前中卷說不成中。破軌師云。若因自不成名不成。非不能成宗名不成者。因是誰因。言自不成。既因自不成。與因體非有其義皆同。即不成因。因體非有。何故前破因自不成。若爾。軌師所說應為指南。解云。此有二解。一云。因中不成‧喻中不成。基儀不同。故不可例。第二解云。因之與喻並自不成。兩俱非因。隨一非因。於因生疑因無所依。喻無能立。或無所立。或二俱無。義不明顯。體不成喻。由此因喻並自不成。理亦無爽。如前已解(文)。 又云。文若言因至亦復無妨者。此問意云。合有四難。一若因無所依有法故。即因體不成。故喻上能立亦所依不成。因為喻依故者。即無無宗有法。有因喻等。諸缺減句。二若諸缺過中。無能別故為無宗者。豈唯無能別名為無宗。無其所別不無宗耶。三若無所別即宗因無者。因有三相。彼但無初相有後二相。何不名因。四若雖有後二相。有過失故。不名因者。即十四因總應名不成皆有過故。何須別說。然准道理等者。此述正義總答前問也。雖有三相。言因之時。唯取初相。有法宗無闕無初相。即是無因。此即應言無有法宗。因亦不成。諸缺減中。無宗有因者。約無能別宗。亦復無妨。此即隨第二難答前問也(云云)。 又云。文一云盡理而言至恐繁且止者。此前問云。若喻上能立不依所立。能立依何。答中二解。此即第二解也。新羅賢師。依第二解以為正義。故彼疏云。有解因為喻依非也。所隨能隨合為喻體。以瓶等物為所依故(云云)。 又云。准論但約自體辨依據等者。如論文云。如立無常。瓶等無常。是名同品。如立宗中陳。無常法聚名宗者。瓶等之上亦有無常。故瓶等聚名為同品。准此論文。喻上無常以為能依。瓶等法聚以為所依。故云准論但約自體辨依據。異品准此其義可知。又如下云。謂若所作。見彼無常。譬如瓶等。言如瓶等者。舉其喻依有法結也。故知正以所作無常為喻體。兼舉瓶等喻依合方具矣。准知。此文但約自體辨喻所依。非所助依(文)。 明詮道云。言一云盡理而言准論但約自體辨依者。如立量云。聲常。無質礙故。如極微。此喻有所依不立不成也。此第二說。意云。以喻所依。極微喻上能立無礙。是無喻所依。故名所依不成。極微是有質礙故。極微喻上能立無礙無所依也。即顯約所依立所依不成也(此聲論師對佛弟子立時。有此過)言不可說言無礙因上兩俱隨一等者。非初說也。初說意者。喻以因為所依。喻上能立是依於因。既無所依因故。喻有所依不成。是故今非之云。不可說言無礙因上喻上能立無礙有不許。兩俱不許。隨一不許。故有所依不成也。言兩俱隨一但望喻依者。此明據自體依立所依不成名之所由也。意云。兩俱所依不成及隨一所依不成。但望喻所依立。言但於喻依許不許故者。贊第二說也。喻無礙義喻所依上有不許。兩俱不許也。隨一許不許也(文)。 問。同喻有所立不成過之事。何釋之耶。 疏云。喻上常住實非所立。即同於彼(至)從所同為名。故名所立(文)。 尋云。 明燈抄云。有同於彼立二種法者即是其喻者。所立者。聲常宗所立也。能立者。無質礙故因能立也同此二法即是其喻。隨所同為名故名所立者。賓云。同喻之中。但有所喻勤發‧所喻無常‧并能喻勤發。總有三門。是同喻義。若准此義。聲上所立及與能立以為能同喻上能立及與所立。以為所同。今疏主意。宗上二法以為所同。喻上二法以為能同。今從宗上所同所立以為其名。故喻上常住名為所立。實非所立。非所諍故(文)。 隨一所立不成事。 疏云。舉極微對佛法立。隨一不成且取所立以辨於過(文)。 明燈抄云。 所立不成之所依不成事。 疏云。所依不成者且約依宗。為喻所依。如數論師由無所依。喻上所立亦不得成(云云)。 今案。准此文。若言眼等必為我用之文。可云神我歟。 問。古師心。所立不成中無所依。不成之事。疏云。有云。既有能立故無第四。若二立無豈無此過(文)。 尋云。略纂用此義何不許之耶。 文軌疏二云。既有能立必有所依。故無第四所依不成(文)。 問。所立不成中所依不成。且以何為所依耶。 疏云。問。喻上所立為依何法。若依能立(至)答。有三解。一云。因喻雖俱能立。以隔因故(云云)。 第二解事。 又云。一云。依宗所立。問。若爾即有隨一所依不成。宗中所立敵不許故若爾舉喻未解如何(云云)。 明詮道云。言問若爾即有隨一所依不成等者。意云。喻上所立依宗所立者。且約聲無常量難云。瓶等喻上所立無常依宗所立無常者。瓶喻有他隨一所依不成敵者聲論不許聲上有無常故。既瓶喻上所立無常無所依故。喻有隨一所依不失也答意云。諸所作者皆見無常云方舉喻時。既兼合已證彼聲上有無常。而敵者令共許。是故喻上所立以彼無常即得為依。故喻無他隨一所依不成也(云云)。 明燈抄云。既云諸皆方舉認喻等者。論於瓶上。先總說言諸所作性。明知聲上因第二相。是其能喻。瓶上所作。是其所喻。即知瓶上因第二相。是作伴而有也。能所相合故置諸言。皆見無常者。瓶上無常以為導首。聲上無常從此而行。此中還是能所相合故。置皆言也宗中所立雖敵未許。既云諸方舉於喻即兼合宗不極成已。證彼極成。故得為依。不同舉因等者。若舉因時。未兼含宗。未極成故。 前記云。若爾舉喻未解如何者。若言舉喻解宗喻依能別。舉喻未解。喻依於何。此更無答。為有此妨。下解為正(文)。 (雲私二此記文本第三解文次。前記云第二解之文五字今私移。又邪正事題為初如改可然) 第三解事(又邪正事)。 疏云。一云。依喻所依。諸論說。但舉瓶空等法以大乘宗不立微故(文)。 問。自全分猶預所立不成作法如何。 略纂云。三自全分猶預所立不成者。謂小乘對大乘云。資糧位已去菩薩定得作佛。三乘攝故。如不定性預流等。此預流等定得作佛。敵者定知。立即未決。故是自全分猶預所立不成(文)。 尋云。如此文者。一切不定性者必作佛云歟。 問。理門論中可說無俱下成耶。答不說(云云)付之。見彼論文云。由此已說同法喻中有法不成。謂對不許常虛空等(文)依之彼論疏中如此釋耶。 疏云。理門但舉有喻所依。兩俱‧隨一‧猶預‧所依‧及喻無依。皆略不明(文)。 明燈抄云。理門但舉有喻所依者。理門論意。舉有喻所依。有俱不成。即瓶等也。然兩俱等四不成過。及喻無依無俱不成。皆略不說(文下文引定寶疏文)。 理門論云。二法或有隨一不成不遣。或有二俱不成不遣如立聲常。無觸對故。同法喻言。諸無觸對。見彼皆常。如業。如極微。如瓶等。異法喻言。謂諸無常見有觸對。如極微。如業。如虛空等。由此已說同法喻中有法不成。謂對不許虛空等(文)。 定賓疏四云。由此已說同法喻中等者。如前文中。所立能立不成不遣。兩喻之法業與極微。或作同喻。或作異喻。末下復明俱不遣中。空為異喻。二立不遺。由此反准。俱不成中。即是已說。空為同喻。二立不成。如文中云。同法喻中有法不成者。即是同中二立不成之異名也。二立不成自有二門。有及非有。且第一門有俱不成。瓶為同喻。如前已說。今此意明第二門中無俱不成。必是闕於喻中有法。故論文說同法喻中有法不成。謂對不許常虛空等。等者等取三句中餘二句等。並是此類故也。無俱不成義意。為明有法無體害其有義二立不成。如上已釋。此中但明三句差別。一者兩俱不成。如立聲常。無礙。如龜毛等。二者隨一無俱不成。如論所載。對無空論。雙違聲上有義因宗。三者猶預無俱不成。如立量云。已種大乘解脫分者有法。決定作佛是法。和合為宗。因云。有佛性故。喻云。如彼水中有情。謂春時速望川中陽焰之氣。謂是河海。將為其中有大有情。即指為喻立量也。彼水尚無。妄其中有情身內。能立有性。所立成佛。不知定不立敵妄諍。故是猶預無俱不成也。何故不明所依無俱不成者。向三句中已是所依無故。故不別論也。前文已明有俱不成。此文復明無俱不成。亦應更作一分句等大繁不敘也(文)。 問。付俱不成。有兩俱隨一猶預所依四種不同。爾者於此如何分別有體無體耶。釋云。有體即兩俱隨一。無體所依不成也。付之。兩俱隨一既能無體。如何。 疏云。准此。有無。有即初二。無即第四。或無即第三過(云云)。 前記云。疏有即初二等者。問。此不成等。准下作法。各通有體無體。云何今言有即初二。無即第四。但約有體耶。師云。且據論文。邊有體而說。非盡理談思之(云云)。 邑記云。疏有即初二無即第四者。此且以義配於有無。設喻無依。得有初二。如下自述(文)。 疏下文云。無俱不成亦有兩俱隨一猶預及所依不成舉喻如空。對無空論。即他隨一(云云)。 問。有俱不成可有所依不成耶。進云。有(云云)付之。有俱不成者有喻依故云有。不成宗因故云俱不成也。同喻以喻依為所依。既云所依不成。何云有俱不成耶。 疏云。有俱不成所依不成者。喻依既有前四句中第二句是(云云)。 問。外人對無空論師立量云我我受苦樂。以作業故。如虛空者。此自隨一不成也敵者無空論師不云虛空故。可云他隨一不成。如何。 僻事也。可思之。 疏云。 問。於猶預不成可有無俱不成耶。若有者。疏中無見若依之無者。疏中無俱不成中有猶預不成又上文初三各分於二(文)如何。 疏云。然此有兩俱隨一猶預及所依不成。初三各分於二。有及非有(云云)。 邑記云。言初三各二有及非有者。然准猶預不通無體。此初三恐筆誤。應二(文)。 問。付因明門。似同法喻中無俱不成無所依不成(云云)若論自體依者。兩俱不成立俱不成。是可其體若論所助依者。宗因無體無俱不成是也。何云無此義耶。 沼續疏云。 邑記道云。本疏云。各分於二續文如此(云云)。 今案。慈恩疏云二。沼續疏云三歟。可勘合也。 疏下文云。猶預無俱不成者。既無喻依。決無二立。疑‧決既不異分。故闕此句(云云)。 道云。意者。無此句也。所以者。喻所依無既決定故不疑(云云)。 孝仁記云。文既無喻依決無二立等者。既喻所依有上若有若無疑。其喻依無上猶預者。疑與決既不分明言也(云云)。 略纂云。此俱不成義分二十四○兩俱全分猶預所依無俱不成。兩俱一分猶預所依無俱不成(等文)。 可見全文。 前記云。疏初三各二者。即是前兩俱及隨一猶預。各通有體無體(云云)。 問。如於俱不成立有無二種。亦於能立不成及所立不成。可有此不同耶。 疏云。問。前二偏無。何故不開有無二耶。俱無亦然。以影略故(云云)。 明燈抄云。文問前二偏至有第八故者。前二偏無何故不開有無二耶者。如論文云。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說如空。對無空論。無俱不成。解云。今指此文。有無不成名二偏無。所以爾者。有無雖二。皆是俱無。同無二立。故云偏無。同無二立者。其義云何。如立聲常。無質礙因。瓶礙體雖有常無礙無。虛空體無。二立亦無。由此義故。有無二別。皆是俱無。既有無別。何故不開有無二耶。此答意云。有所互闕立敵兩宗互不立故。無並不成。以喻依無俱不成故。故但合說不開二種。又雙無既開等者。第二說也。有俱不成開二不成。一宗因無體有俱不成。二宗因有體有俱不成。無俱不成開二不成。一宗因有體無俱不成。二宗因無體無俱不成。雙無既開。顯偏亦爾。前解為正(云云)。 此抄所牒之文。若沼續疏歟。可尋之。 於宗有遮表之事。 疏云。問。真如常有。故說為常。虛空恒無。何非常住(至)對無空論。但有其遮。而無有表。故是喻過(云云)。 尋云。無空論師全不許虛空。不可云有遮有表。何云有遮耶。又理門論釋同喻云。遮表俱有(文)如何云唯遮無表喻耶。 下文云。設若救云。聲‧空俱取於遮不取於表定有遮‧表。不唯取遮。故是喻過(云云)。 明燈抄云。 非作故因。或遮表俱具。或唯遮之事。 疏云。又云若唯遮喻無能立者。亦應小乘對大乘立。虛空是常共許遮表。非是不成。故所引非(云云)。 明燈抄料簡疏文有六過。一所別不成。二隨一不成。三所依不成。四不定過。五有法自相相違。六所引無用過(云云)。 尋云。付文軌心。可云他隨一不成。如何云望自有隨一不成耶。 前記云。亦應小乘至望自應有隨一過者。即是他隨一。大乘不許小乘自許。大乘名他小乘他故。此是軌法師舉比量以破前師(云云)。 邑記云。疏亦應小乘至不約具遮表者。此先疏舉例破前難也。意云。大乘既無虛空。非作故。自唯遮非表。此量望彼小乘自宗。既無隨一過。故知但遮即得成喻(云云)。 明燈抄云。望自應有隨一不成過者。望小乘自。非作故因。有他隨一不成過。大乘不許非作故因具有遮表。唯小乘許具遮表故(云云)。 略記云。疏望自應隨一分不成過者。小乘望大形自。應具隨一。即大乘唯遮。他隨一過(云云)。 問。疏云。故將此量為不定過智周如何釋之耶。 前記云。疏故將此量為不定者。此疏主意。總牒他意也。准新疏本云故將此量為決定相違過者。正指過名。舊疏奄含總說也(文。明詮引周記云。意云。本疏云不定過者。相違決定名為不定也。云云)。 明燈抄云。故將此量等者。此疏主還破文軌師所引量也。舊疏文云為不定過。不舉其名。今舉過名故。故為決定相違過(云云)。 尋云。智周‧善殊其心同也。沼續疏云相違決定歟。若爾如何可作違決耶。 邑記云。言故將此量為不定過者。此非六不定。以外人要具遮表。此量唯遮而亦成。故云不定。不定具遮表也(云云)。 問。疏云。又擇滅喻。常與非作共許遮表(云云)心何。 尋云。若爾虛空亦可具遮表耶。 邑記云。問。大乘擇滅無體。如何說常具遮表耶。答。約法性故得有遮表。若爾虛空應然。答。有二解。一云。真如由擇所顯故有遮表。然彼所立別有虛空。大乘不許。故無所表。虛空不為例。二云。若法性虛空。亦常遮表。然後釋為勝(云云)。 賢聖義文。 問。何故第四地要第五品修。答。有人言。由人治八定皆有九品種子。由前四品已生無想等四天處。由有五品種子未能感果故。聖位中意第四禪有五品修習。引彼五種令生無煩等天(等文。此三十六帖口表紙二)。 (延寶二年甲寅三月初八晚間初九日初十日上午書寫。初十下午校正)。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六(終)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