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本抄第八

輸入者 焦遠蘭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呂廣林
    改稿者 張曉云

法自相下

正所諍故。聲生論師(立勤勇因歟。)第八句。因喻之法。非喻過故。汝聲無常。諸無似立。正所諍故事。
子島私記云。問意易知。答意云。凡一切比量。舉宗時必以法自相為所諍之宗。設欲成立法及有法自相差別。立敵相對所諍者是能別法自相(云云)
問。比量諍四宗隨應如聲無常者。正諍能別。疏云正所諍故者。即指此法自相作法也。後三相違隨宜其諍在餘所。未諍法自相。故後列之。是疏問答本意也。而如今記者。一切比量皆以法自相為諍。後三相違又不異此義云事。恐違理又背文。有何深意哉。答。於後三相違。各可有二門。所謂數論諍法意許。勝論諍有法自相或意許等諍所銜著在後三宗。則是於樂為不樂為門之所留為正諍是常相也。若立量門作法。以後說分別前陳互相差別。必不相離性所立法顯于能別言陳。但由法故成其法者是也。所成非成對名。眾量軌則都無改異。若依此門者。必為他用有性非實等量。猶以能別自相為諍。難諍能別返則成有法意許。故非二門遂異。是上綱御意也。
問。若爾成後三宗量所諍宗在二重歟。設云爾者。立者樂為偏留一處。別違量中全不可有二諍。以能別為所諍者聲無常等也。是故犯初相違。必為他用等非此類。何彼亦。諍法自相。故疏云。因法成宗。可成四義。纂云。或諍有法。或諍於法。其成言諍言限樂為所在。全不兼二處。若又所諍是一非有二重者。後三相違量。爭有諍法自相之義哉。答。若依通途之義者。諍在二重。先必成能別自相。是諸比量通相也。此上他用量實諍能別意許。非實量諍有法體義是隨量形其類不定也。其成後三宗量。以法自相雖為一重所立。是方便非實諍。意許之所銜著以為實所諍。後三相違名由此而得。而子島御意大異此義。一切比量皆以能別為諍者。決定道理非假設義。引證立理。其旨尤重。但諍亙四宗之義。是又必然也。不爾何分四相違。以上二門實返歸一門。彼後三意許宗又能別言陳法而成之。其所諍實義是一。非別處非別時。以之為上綱大本志也。
問。若爾後三相違。又法自相為正所諍。故得法自相相違名歟。若云爾者深違四相違配立。若云不然者上所成頗似無用。答。以後三相違攝九句。或云為法自相攝之。或云乍後三相違攝之。先德諍也。二義共有深旨。但粗推子島御意。二門共兼。若捨一取一。定可有所違(此趣如別記。)其中今正所諍義。後三宗又兼攝法自相之門也。
問。今成立旨。為遁重難通塞區分。上綱製作中其詞未必有如此委曲。以何得知有眾多義門云事。答。解後二相違處處之趣。皆存此意。上綱於有法差別。存別作法。其源在之。是以春穩大德云。後三相違量。又以法自相為正所諍。則引明證抄為證。自作多重問答。然則上綱依善珠。春穩依上綱。不可異求。
問。見疏生起。答相違有四。何故初說。法自相因問。正所諍故(文)明知正所。諍義唯限法自相。餘三相違無此義。故以之為故能答所問也。若餘相違亦正諍法自相者。四相違皆可攝初說之類歟。對何為其初後。答。此疑一往可爾。疏意大都實爾也。先以初一違對後三。初違唯諍法自相。故最初說之。後三傍成餘宗故後列之。但彼正所諍道理通一切比量故。有性非實等量此文中收。不爾何總定道理之處。指法自相宗暗云正所諍哉。但眾量皆雖有正諍法自相之義。法自相量單諍之。偏為正。無為傍之義。後三違重而非單。諍法自相兼又成餘宗故。又有為傍不為正之門。所謂樂為之所銜著。在餘處故。其處名正所諍法自相非正所諍非實樂為故。是故初後相對此正所諍義專在法自相。是答問之本意也。然又正所諍道理之所顯所至。猶亙餘相違乍亙餘不如法自相故。此又返答所問之由也。而常途義以總正所諍道理。偏限法自相相違。嫌後三相違故恐失疏本意。
上綱御所存。古來以為難義。愚意探之。先後所案非一。又世間多分。上綱後三相違意許在能別處(云云)今義頗異彼等。具旨如後二相違愚鈔。
春穩私記云。問。何故法自相。為立量門正所諍之法耶。答。立量門心。一切比量必以法自相為正所諍法。立敵相對正所諍者。是能別法宗故。理門論云。但由法故成其法(云云)明燈抄云。一切比量凡舉宗時必法自相。以之即為正諍之宗(云云)
問。若法自相正所諍者。爾唯有法自相相違可無後三相違。然而法自相法差別有法自相有法差別。皆所諍故。能四相違也。何云唯法自相正所諍耶。答。有法自相有法差別。實唯諍法。但所違量不加離實之言。只言有性非實之時。能違之量不加離實之言。破有性非有性之時。誠有有法自相相違。若所違量加離實之言。立有性離實有性之時。能違之量加離實之言。破有性非離實有性之時。實唯諍法自相。故斷云望不加言名有法自相。若加言已即名為法(云云。有法差別准之可知。)
尋云。此記云。以有法自相攝法自相。名正所諍者。所違能違共加言之時事也。其自元無疑。然者乍不加言猶攝法自相云事。此記文不許歟。先成之旨頗非此記意哉。答。此記本意上下分明也。乍後三相違猶收法自相云正所諍也。但寄加言論之者。法義難見。故以加言還令知不加言中實義也。此事如常。
從彼初說事。
子島記云。言從彼者。非指前比量相違相違決定。是指正所諍之言也。是燈抄意也(周記指宗及比量相違等云。從彼云云。不可依之。)
聲生論師立勤發因哉。
疏云。此有二師。如聲生論立聲常宗所作性因(文)聲顯論立勤勇無間所發性因。上中卷處處同之。
尋云。疏出有體一分兩俱不成云。勝論師對聲生。立一切聲皆是無常時。二宗唯許內聲有勤勇發外聲非有(云云)加之唯識論云。待緣顯發方有詮表(文)疏釋云。待緣顯者聲顯也。待緣發者聲生也。發是生義(文)
明燈鈔(末云)四勤勇發中有其二義。一者勤勇發顯。二勤勇發生。初發顯義唯在聲顯。後發生義亦通聲生(文)
第八句事。
今云。第八句同品有非有異品有者。是正因也。能具三相故。第二相元云定有不云遍有故。
問。此四既不為一分喻被助。現有所闕。難為正因。答。誠似有所闕。雖不如第二句。其所闕之義不犯實過。立四三相遮表大有配立。於後二相者。合離作法可顯其真偽而二八句俱合離能成。既無實失。何不為正因。
問。設就因雖無別過相。喻中既犯一分能立不成。以勤發因成聲無常等。可非正比量。答。一分能立不成。雖喻中過相。其真似古德(云云)子島御意不為真過。故就喻又不成難。
問。電喻既不成勤發因。喻二立中一義既闕。何非真過。答。凡真同喻須具二立。若闕隨一以為正喻。故以瓶等為此量正喻。喻二義中以因同法為本。故疏上卷云。然實同品。正取因同(文)是以先尋因同法義。若具其義者可為之喻依。其喻依上若闕所立者可為過失。若具二立者喻能成無失。第八句中即瓶等是也。而若非因同法之法者。闕本義故非正喻。非正喻故約此喻強不顧過相。平備大德約同喻分正成順成二類。其意在之歟。正成喻者。即具因同法是也。二立之中本末傍正相分。就本定正成喻畢。餘順成喻非所顧也。此等皆因三相配立。合離作法本志也。
問。付合作法。若云諸勤勇無間所發性物皆見無常如電瓶之時。電非勤發豈因與宗能合哉。答。不見詳釋。但本量喻雖並舉電瓶。瓶正成喻也。必可舉之。電順成喻非正成不舉之有何失。故理門論云。同法者謂立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以諸勤勇無間所發皆見無常猶如瓶等等(文)同異喻等其類眾多之時。小分為首等取自餘。立敵進止隨時有委曲。其例非一。可勘知之。
問。薩婆多對大乘立量云。我所說極微無合。無方分故。如心心所。若以聚色為同喻者。能立不成(云云。二十唯識疏下卷。)是豈非一分能立不成哉。答。誠一分過也。但過相之所至舉示之。未必為真。是舉多過之中其一也。非重難。
疏下文出隨一能立不成。聲論對佛弟子立量云。聲常無質礙故如業(云云)同喻業中身語二業有質礙故。不於無礙因轉。意業無礙故。因於彼轉。故一分失也。又略纂於能立不成出數中。有兩俱一分能立不成。及自他一分隨一能立不成等過(云云)是等皆出過相之種也。非真過尋云。一分所立不成真過歟。將似過歟。若真過者。一分能立不成。例亦可爾。若似過者。既不順成宗義。喻相實闕。所犯何非真耶。答。真似難計。且可云真過也。過相不遁故。況且一法因同法非宗同法。立者先立覺畢。以此法若舉同喻中。若屬異喻中。若為異喻者。可犯共不定失。若攝同喻者。當一分所立不成。而共不定為真者。全無異義。若一分所立不成。自元非過數者。立者定以此法可屬同喻邊。能遁其過。宗義已立。誰立者乍知此旨。不取同喻空招不定過哉爰知二過共真故。立者無別意樂而屬彼此之計云事。但一分能立不成非例。彼後二相共具合離能成。此其過異彼。若為異品者。闕第三相共不定也。若為同喻者。具因同品故。可正成喻。而闕宗同品義。由何遁過。不同一分能立不成不正成喻。故所犯非重過。
問。纂云。若但因同無所立故。亦異品故。非同喻也。然與宗同雖亦名喻。而亦非真。無能立故(文)准此釋者。具宗同。喻而非真。具因同品。全非喻。若爾以宗同為本。其上可論因同義(見)今何翻之以因同為正成喻耶。答。若論能立功者。必具因同義更可兼宗同。纂意直就喻義以宗同為本。非無其理。
本鈔一分所立不成非真過(云云)可思之因喻之法不應分別事。
由因喻之法。本用共許。其詞若共許者。更不得徵詰。故云因喻之法不應分別故總建立。重心云。今許不許者。約言論之。立敵證者。前自本以來。所相許之言義也。其共許言中更分種類。名為分別。若如此徵詰者。難有正比量。內外大小等諸宗。所立委細義門互有違背。於一言其下義一向共同甚難有故。唯取總法方得建立。是因明大綱也。但廣百論。分別是無常故因。甚難會通。纂要引彼說。述亦不應分別。古來諸德料簡非一。然而子島纂記云。先德云為令學者研心假說著過也(云云)所指先德者。三松東南本院等歟。又楞嚴注釋載此說。近代多分說(云云)仍不分別為實義。因明軌則故。廣百論且為生學者研心徵生滅隱顯也。
問。會廣百論恐甚似疏。由是注釋難云。廣百論是護法釋之玄奘譯之。應無豪誤。云何纂師言不應分別乎(云云)雖他門先德能兼信惠。難勢指掌誰能遁之。就中見彼論文。先分別其因畢重責云。若言因義不應分別但就總說此亦不然(云云)別既不成總依何立(文)若言因義等者。依因明法救前難。即理門論等所說。本疏所述因喻之法不應分別之道理也。此亦不然下重徵之。別既不成總依何立。既其至極難也。重案其意。論主竊會因明法。其上令開妙理也。所謂立破之製。依總建立因喻者。總別俱共許因喻。不得謬徵。今約無常。生滅隱顯條然差別。別義既不成。由何建立總法。難破文竊有遮表能會因明法。更顯今難旨。賢劫一佛自開玄旨。爭會此說輒設異端乎。答。此難甚重。誠可劬勞。但纂要廣述不分別義畢。引廣百論為難。答云亦不應分別義畢。引廣百論為難。答云亦不應分別。但諍覺惠是思非思(文)明知纂家是無常故因。亦不應分別(文)依纂思論。論主有深意所謂恐未學雷同謂都不分別。於引義成不成。示比量種類。若約此義豫不生研心者。設不善因明者。巧致此分別者。忽難設會釋。論主遙顧末學。欲令研其惠。唯識釋論假敘別義。多可此類。纂主悟其通塞。乍見分明論文。不恐違失。傳燈明訓彌推稟承矣。
子島九句義私記云。數論不許生滅無常。佛弟子不許隱顯無常。既別不成。總亦不成。故約一相分別也。其實又不可分別也(文觀理私記亦有此意。又有九句義私記同之。)
尋云。唯識樞要徵清辨比量幻喻。分別似事常事。如何可會。答。肝心云。有說樞要假說難。理實不爾文明燈抄云。彼二徵意且設徵難。審定同喻。顯第二相。非謂分別令喻有過文分量決云。依簡別惡同喻之上。空不空義調然顯然。非是分別空不空義(文)上綱御意。會釋既及三義隨意可用。但肝心似實義。深辨比量過。本疏僅出二。樞要義燈次第增。其中疏二失根本過失也。自餘恐徵詰之餘粗示異路歟。平備記云。仲臣寺善珠答。假說之言一往爾云。由此五大寺學生以為好義(云云)然者肝心所載。當于秋篠御本意歟。
放德異說。
一云。比量因喻必不分別。廣百論假設分別也(具如上)
三松。東南。本院。子島。楞嚴寺。
二云。約喻體見量不分別之。若喻體闕量分別付過。即如清辨比量同喻幻分別似事實事付所立不成能立不成失也(清辨比量平備記意。)
延曆三年維摩會。平備大德於大眾中雖述此釋。是無常故因事未釋之。可尋餘處釋。
三云。別義成因不分別。別義不成因可分別。
道詮破乘章。明詮。善海。後貞。願曉實敏。實基。
已上諸德山階講時。舉立此義。因明要義抄載之。
玄叡律師(三論大義抄。)清水(諸乘章私記。)同之。
會纂要亦不應分別文異說。
道詮云。現在無為所不攝因。不分別識變非識變。是無常故因。亦不應分別識變無常非識變無常(為言)
實敏僧都云。不應分別者。指文軌師意也。
明詮云。有二釋。一云分別是無常故因。一云不分別此因。論師沼師各舉一義。
清水云。論存委曲。纂主論外案本意也。但不非論師(云云。此釋與明詮傳同異可思之。)
春穩云。論意付無常故之因。別既不成總依何立。故分別因可付過也。纂意約所立之法。但諍覺惠是思非思。不諍生滅隱顯無常之義。故不分別也。論意亦存但諍覺惠是思非思之義。且述別既不成總依何立之義也。纂意亦存別既不成總依何立之義。而且舉但諍覺惠是思非思之意。各舉一邊何有相違。四云約因明師有新師有古師。陳那以前古師分別因。新師不分別。於古師意因有二種。總別俱成因不分別。若總成別不成因亦可分別。廣百論分別是無常故因勘過護法菩薩准古師分別因也。
(松室纂要略抄意也。)
玄應師。釋勝義七十論若說積他。若不積他。徵。有二釋。初釋云。陳那以前古師。於量分別付過。陳那不爾。唯依總法(云云。取意。)松室御傳同此意歟。
五云。於非理量以過類為真過。是無常故因似因故分別付過。聲無常量等所作因正故。雖分別因付過。過類而非真也。
玄應釋勝義七十徵。第二釋云。此是世親於他似比設過類難顯彼非真。故理門云。若於非理立比量中。如是施設不名過類。故世親言亦成能破正文。准此釋此義出來也。
以上五義之中。以子島傳為本如上成畢。其外松室一義似可信。抑春穩義大都雖可爾實義未分明歟。可思之。
欲令學者知因決定非喻過故事。
尋云。見纂要上下。相違因必喻能立不遣等過也。何今云非喻過故耶。
本云。四相違因必帶能立不遣等故。勘相違因之時喻過隨顯。是故有相違因之量。必二喻過出來。須言有因喻過。然此中出因過之處故。因闕後二相。喻不遣能立。屬因屬喻。其相異故。欲顯屬因闕後二相邊非喻過。故云非喻過故也。不爾設解似因處。如何云非喻過哉。
汝聲無常應非是聲無常事。
問。宗四不成不相並過也。故疏中卷云。二一相違故。有無異故(文)而聲論能違量四。何並付兩俱隨一所依三不成過耶。答。明燈鈔會此‧四皆別文云。今疏主意。據少犯一過之義釋陳那旨。故云此四皆別等。若約多犯隨應之義(云云)非陳那意無合餘過之義。今依此意者。若依過相勝勘之所依不成過可為本歟。無常滅義無體也所作生義有體也。生滅有無既以不同。所作有因所依有法既無。為所依不成易知。如兩俱不成者其相頗顯。若依少犯一過門。求決定過者。以所依不成為過可足。若又隨應求眾多過失者。兩俱不成等又非無設無常滅雖無體。所作因既不遍。何不名兩俱不成。設彼許依亦犯隨一不成。是其多犯隨應義也(已上道詮意。
問。勘過依實。若可有稍過者可勘少分。若可犯眾多者。亦可眾多。隨比量形其相自定。而何分二門。多犯隨應之時進止似不定乎。答。凡少犯一過多犯隨應二門。出略纂說。彼由來者。足目陳那天主示比量過相多少不同。會之開今二門。明燈抄等准彼解四不成並不。其會難意。敵者勘量過意樂不同也。若依實指過。就顯示數之時。所犯過未必眾多。其過相無濫易知。是少犯一過門也。若又敵者故為顯他非。強求眾多過相之時。所付過失各義相頗有所闕。敵者不顧之開為彼此之過。一分相當以名其過。是其多犯隨應義也。
略纂本起。諸師配立過相多小不同之所由。出少犯多犯二門。今天主等盡理名數中。猶敵者付失意樂不定義勢似彼。故先德以為會釋由歟。略纂如下記。
子島云。約兩俱不成有多種。有有法兩俱不成其一種。又有無有法之兩俱不成。故並無過也(云云)
今云。上綱御意兩俱不成有種類。謂有法體或有或無。初類易知。與所依不成全不濫。就後類因不成有法者。是兩俱不成也。因所依有法有法闕。所依不成也。兩俱不成能成所成也。所依不成能依所依也。兩俱不成因處直有不成因。所依不成因與所依相向以有法名因所依。似差別二物。且擬六種釋者。兩俱不成依持業門招過。所依不成依依主門招過。彼此旁異不可相濫(為言)
問。兩俱不成無有法之類有之云事。若有明證哉。答。子島記引纂要云。明前所立兩俱不成。亦有所依不成等故兩俱不成不必有(文)法唯有是其證文也。
少犯一過多犯隨應事。
略纂一云○第四破略有二種。初過破。後量破初過破者。於所破中略有三種。一云對商羯羅三十三過。二云對陳那二十九過。三云對足目仙二十七過。少犯一過多犯隨應於中句數委如義決(文)
尋云。立過相數有多少者。詮主意樂不同也。先人未立。其過輕故。不立為過相。後師加之。雖輕猶有其可為過之由故也。而略纂會之。少犯一過多犯隨應(文)意趣如何。答。先後所說少多不同。開合差別也。合者以彼過收此過。所立過其相顯也。定可立之所。不立之過其相隱。未必可立之。以隱從顯合立一名。雖義不違說既略。後人尋之。義稍異須開故為別數。更立餘名。此開合意趣即少犯一過多犯隨應也。少犯一過者。就相顯過重立一名略餘類。詞雖略義猶非無。即少犯一過之中含之故也。後師開為多種立各各名之時。先外所加之過相既隱義又難備。強開之欲生惠解所以分二種時。各稍有所闕。互為他所奪之故也。多犯隨應者是也。隨應者一分應也。返顯有不應。少犯一過亦應義應相配立故。雖有隨應義今。合中一過分為二三所得隨勝名隨應。非決定至極(為言)
因第一第二相事。
問。同品定有性者。以喻依云同品歟。將以喻體名同品歟。若指喻體者。凡三支中取同喻者。先舉喻依也。其喻依上具二義。以一義為因。以一義為宗。必具二立能成宗義。其中瓶等有法具無常等義之體。引為喻依其喻依上所作等因義定有哉。尋之時。若定有者為具同品定有性義。若全無者第二相即闕。若爾云同品定有性者。具宗同品義之喻依。此義定有云也。何以喻體名同品云哉。況喻體者就聲無常量。瓶上無常義也。若所作因於彼無常上有故。名定有性者。深背道理。無常滅義是無法也。所作生義是有體也。豈有因以無為所依耶。若指喻依者。纂要云。依無常上名同品定有性(文)答。此事難知。若依常相者似可指喻依。若依纂要者。詳取喻體。今以纂為定量。可云宗同品處因義定有名第二相。凡實云同品者。宗同品及因同品也。瓶等雖喻依非正喻。依實指名時。同品者定可宗同品義。所謂瓶上無常。聲無常宗均等義品故也。定有性者能立因定宗同品處有義也。因是宗之所隨。宗又因所具也。宗因隨逐以為同品定有性。舉喻依尋因有無者。返是法體上宗因品處因定有云義也。纂要解釋往復盡理。暗設異端誠可似童豎之戲。但所作無常有無異故。有難依無者。纂問難也。彼文答云。定有性者。定曾有性觀果知果。非當有性(文)意云無常處有所作義者。從因生物必歸滅義也。已滅後雖無所作義。此法先所作故。先後相隨名定有義。非已滅都無時當有。
問。同品定有者非法體上有。法體所具義上有者。例又遍是宗法性義。不直轉有法上。體上宗義處遍有歟。若爾。所作因。豈以聲無常為所依哉。彼既不爾。此何爾。答。此又纂問也。即問云。何故宗上無常。非因所依。同品無常。即為因依(文)意云。所作因雖遍聲有不。不遍無常能別。故以無常義不為所作因依。初相意如此。而何至第二相所作因瓶上無常有故名定性哉(為言)此則今例難意也。文答云。宗中敵不許能別非因依同品兩俱成故得為因依(文)意云。聲上無常。立許敵不許。若初相者。宗上有為義。初相可非立敵共許義。而共比量因。必立敵前論遍義。爰知共許有法上彼因轉義也。非對能別宗論遍不遍義。而第二相二立俱共許義也。所作因無常宗處定有云事。諸而不諍。不同初相(為言)
問。纂要解釋大都可知。但初二相安立。上下雖殊。大以相似。所謂法體是有義故。聲瓶同具所作無常二義。若依體義門者同可名有法。其體上二義中。一義為能立是因也。一義為所立即宗也。瓶上無常雖非今所成所立品類。又名宗。如是義相聲與瓶大有相似。而瓶等從因緣生故遂至滅。瓶無常即有所作義故也。順益建立等因義能顯。無常道理。例此於聲有法以已顯了邊顯未顯了邊。然者三支中因在中間。向上向下。其上下法體及義等無異。其中初相遍有法體云事顯而易知。第二相尤以瓶可為依。於彼上轉可為定有相。二相差互理難信。答。今難勢不可不許。因向上下大旨雖爾。正名同品定有者。顯宗因相隨。遍是宗法者顯體義相依。立名自本不同。不可一准。以體義相依。為初相。所以者聲體上有所作義。以其義推宗也。所作義若離聲者。何以所作知聲上餘義哉。重意云。生者必滅。故有所作義之物雖必可無常。今聲上設若無所作義者。其無常義又不可知於聲有。是故有法上遍有所作。為故推知有法上又可有無常義也。以體義為初相則此意也。而第二相異之。於餘法尋宗因隨不隨。因處必其宗隨故。以彼為喻決定聲上宗因。欲引敵者了宗智。其喻法以宗因相隨為能立功。彼又體上雖具二義。其體義相望門不為正能立義體具義中。隨不隨有無。是正引了宗智之所由也。仍第二相顯宗因相隨。立初二相之趣其源稍異。
問。設望能別無常。雖所作因無依彼義。若以無常為有法者。因所作義又可有以無常為所依之義耶。因是有法上義故。若許爾者。疏何於聲論汝聲無常量。付兩俱不成(乃至)云生滅異故耶。若不許者。何纂要解同品定有性。云因所作以瓶無常為依耶。答。設有法雖有無常言。所作因不可依彼。疏云生滅異故者。其必然也。但所作因同喻無常處有者。自元不同宗相。是故宗因相望體義相依故。以無不為有所依。喻中宗因相隨故。有又不離無也。今隨逐不離義也。其中瓶無常隨所作等。猶可有依義。所作不離無常。只是隨逐義也。纂要雖云因依。其依義即王又依臣之類也。依而非所依。不同因依有法。彼所依異汎爾依。義依體故也。親疏輕重其義遙異。思而可知。
諸無似立此過相故事。
子島記云○此所作能違量。亦專非過。所以者何。諸似立中無此過相。法自相相違必不改本因。而因既改。何云法自相失耶。周記云。諸無似立者。此言倒也。應云諸似立無也(云云)
問。明燈抄云。依理門論。或是所立一分義故。此即宗中一分有法以為因故。立敵不許。是故還成兩俱不成。設難量云。煙能有火以是煙故。猶如餘煙(乃至)今觀此量。皆以宗中一分有法為因喻也。准理門旨。如此皆是兩俱不成過攝。何故今云諸無似立此過相故。豈是深窮。此義應思(云云)今如此文。案疏意。云諸無似立此過相故者。無以同法為宗因喻。立量而此煙能有火以是煙故猶如餘煙之量。以一法為宗因喻也。何云諸似立中無此過相耶。答。更可思。且有二釋。一言諸無似立等者。如周記說。無約法自相改因作法(為言)故不可依抄義。二今疏意。非謂諸似立無以一法為宗因喻之作法。然如是似立不成真能破故。云諸無似立等。不妨此量有兩俱不成矣(為言)
今云。解抄二釋中初釋易知。後釋者。任燈鈔難許疏趣。而會抄難云。真能破中雖無以一法為宗因喻之例。似破之中猶可有犯此過之量。所謂煙能有火量。兩俱不成之類。故後釋雖會鈔難。猶用燈鈔料簡疏之趣義也。
尋云。此失法自相歟法差別歟。答子過。法自相也。
  問疏下文云。不可說為法差別過(文)明知聲論謂法差別作此能違也。依之明詮道詮等先德。皆法差別(云云)答子島釋云。共重遮之言也。意云非唯不可為法自相失。亦不可為法差別及相違決定(為言)春穩智證意同之。
明詮。道詮。觀理。空睛。仲算。并子島。同學記等。法差別義也。明詮會智周記。可見之。

明本抄第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