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論第九勘注 輸入者 焦遠蘭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呂廣林 改稿者 張曉云 文。次說廣釋魔事對治門等。記第六云。魔是梵音。此云奪命。能作奪命之因緣故。亦名殺者。以共能害智惠命故(文)筆削記第六云。辨魔事者。梵語魔羅。此云殺者。謂能奪行人功德之財。殺智惠之命。言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惠度眾生令入涅槃為事。魔不如是。如以破壞眾生善根令波轉生死為事(文) 私云。問。今此魔事門據本論起盡。止輪修行之人。魔障對治之行相也。爾者廣釋止輪門子段也。猶非可對五行一門。何間越對修行方便門建立此門乎。答。一義云。當論意。大科小科相望隨宜。是則為避文繁以小科對大科也。例如第五卷問答決疑門也。私義云。釋文鉤鎖因止輪修行雖示之。魔障對治之義。可通五度門故。以此一門專立大科也。其義如第八卷抄也。問。下文中障事通鬼神魔外道四種。今何唯舉魔事耶。答。舉一示一。例如時不轉門也。或又魔事有通別。通謂四事皆名魔事。各作障礙故。筆削記舉四種魔中有鬼神魔。又智度論第五。釋般若經魔事品云。諸外道等名魔也。別謂限天魔。猶如色名或通十一類。或局眼所行也。問。對何略說名廣釋魔事乎。答。今廣釋必非對略釋。只直廣述魔事相故云爾也。例如第八卷總標總釋觀輪門無所對別釋也。又義云。上修行善巧方便門中。精進門釋有障修行相。本文云為魔邪諸鬼之所惱亂(等文)今對彼等略釋云廣釋歟。 文。即此門中自有二門等。 私云。今此二門之中。第一門下文所釋也。第二門虛科也。就之二門科三門科。斷簡不同也。至下顯示所作業用門。可悉之。 文。一者信具等。 私云。信具者。信根具足人也。人具者。外護教誡佛菩薩也。法具者。能具戒定惠等法則。分別邪正法利故。時者知時宜契不契。能作通塞方便也。性具者。真如佛性體也。前四修得後一性德也。問。以五事分別因緣如何。答。今文非分別親因疏緣。通五事名因緣。緣即是因持業釋也。不然者。次闕失人可云緣闕因具。云何稱因緣闕失乎。但若強分別之者。信具法具自緣也。人具他緣也。時具通自他二緣也。並是緣力也。性具因力也。問。性具者通理行二佛性耶。答。爾也。理性遍在相宗盛許之。行佛性通具。是此論正宗也。問。上第五卷。唯具佛性眾生名因闕單緣。今何云因緣闕失乎。上彼分別親因疏緣。今通五事名因緣故無相違也。但具一事總名闕失。是少分屬無之義也。或義云。雖具理佛性。闕行佛性故云闕失也。或義云。雖有行佛性。此中有二。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也。今闕第二性故云爾也。 文。今此文中等。疏五云。後取闕合本(文) 私云。此釋有多義。一云。今魔事對治偏局具人。於闕人者既云終無離障故。無用對治也。又義云。今對治專在闕人。至具人者無魔障故。強不可用對治行也。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即為諸魔等。本文鉤鎖分明故。例如進門中有障無障二人。雖修精進。魔障對治之行。遍在有障門也。私義云。具闕二類。共修對治歟。但闕人障事增盛故。舉勝為論也。科名既云眾生勝劣不同門。豈捨一取一乎。或疑云。若爾者直可合本文。何云取闕應知乎。答。本論意。雖包二人。先舉闕人故云或有等。或不定義也。必可對有善根人也。仍末論並舉二人故。還會本文唯是一人。取闕應知(云云)應知之言所。示專顯通具人也。 文。次說能作障事假人門等。 私云。假人通四種各現形作事業故立人名也。問。此門中。障事及對治二義明之。何但云能作障事乎。本文但說作障。釋論兼明四種對治。科名據本論立之也。問。藏疏釋當段。能作障人有魔鬼神三人。外道通名此三人非別人。今何云四人乎。又上精進門本文云魔邪諸鬼(文)無外道如何。答。通局隨宜。進門釋舉二示二。謂舉魔示外道。舉鬼示神也。又藏疏違本文。既云諸魔外道鬼神。豈非別類乎。加之本論下釋真如三昧功德。舉十種利益中云。二者不為諸魔惡鬼所能恐怖。三者不為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能惑亂(文)此中既舉九十五種外道。云何魔及鬼神外云無外道乎。 文。四種大魔。智論第五云。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魔‧三種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文) 私云。四種大魔者。指常途煩惱等魔也。三萬二千眷屬魔眾者。未勘其名數。 文。九十六種諸大外道等。筆削記六云。如華嚴經說有九十六取言。謂六師各有十六種所學法。一法自學。餘之十五。各教十五弟子。師徒合論故成此數(文) 私云。此本論下文九十五種外道(云云)與今相違。演密抄云。九十五種外道。加附佛法外道云九十六。附佛法外道者。指犢子道人也。仍舉唯外道云九十五。加附佛法云九十六也。又義云。嘉祥百論序疏云。若提子誦勒娑婆經(云云)准此釋。僧伽(數論)衛世(勝論)勒娑婆若提子自在韋紐六師。各有十五弟子。師資合有九十六也。然若提子。為勒娑婆弟子十五人隨一故。於一人或屬師或屬弟子。仍約義門成數九十六也。約人體論之九十五也。問。藏疏釋本文云。如是鬼神。嬈亂佛法令入邪道故名外道(云云)此意魔鬼神即名外道非別類歟。與今論相違。答。聽受阿世耶論藏何及對論乎。加之邪魔及鬼神。外立外道佛教通相也今何違之乎。藏師甚違論文。何依用乎。九萬三千等者。未勘名數所由也。 文。所言鬼者等。 私云。十鬼及十五大神者。下文所列名數也。眷屬名數未考之。 文。如是諸類等。 私云。四種通名邪道。並礙亂正教令向非道故。 文。出現經中等。 私云。出現經者。一義云。總指現流布經。非別指一經也。出現之經也。一義云。別指一經歟。頌疏遁鄰記云。鄔陀夷經。此云出現經(云云)唯識疏云。鄔陀夷經。翻出現聲聞聖名。彼經未渡歟。可尋之。 文。言十鬼者等。藏疏下云。渠場鬼者。或如虫蝎緣人頭面。攢刺。或復擊擽人兩腋下。乍抱持於人。或言說音聲喧鬧。及作諸獸之形。異相非一來惱行者(文)筆削記云。惟場者。以口言惟場惟場也(取意) 私云。十鬼翻名未考之。第十渠場鬼常途有之。亦是梵名歟。例如大日經普通真言藏品。夜叉毘舍遮等。真言疏第十釋云。是用彼方言作咒也(云云)是亦用彼方名言為名歟。 文。如是十鬼用各云何等。記六云。此有十鬼。前三度現非情境界。第一現色。第二則現香味觸塵。第三變現能作四大。四五六七第八第十現有情境。此皆化現有質境界。第九能現空無境界(文) 私云。此釋未理盡。今謂第一現時節境。佛法之中雖不許時別體。外道等立時節之體故。即是色塵攝也。第二現香味觸三也。已上是所造四微也。第三現能造四大。第四現空大無障礙之相。第五現識大開閉之相。已上即是六界之相也。第六乃至第九現人相。其中第六親疏之相。第七老若之相。第八愚智之相。第九出沒之相也。作無有境者。無與有之境也。第十現畜生之相也。廣言之所現之境界。雖通諸天等及佛菩薩像。今且約人畜兩趣作釋也。問。今十用唯指外境歟。將通行者內心乎。答。鬼能障身故。現外境令五根迷亂也。十用同現外境。即是魔王所現之像貌也。 蝎蠅蟻。 文。一者師二者教等。 私云。此三因如次邪師邪教邪分別歟。習謂宿熏者。彼界趣串習力等也。問。邪師邪教邪思惟。分別起惑起因也。然此煩惱但在人趣起之。發業之煩惱也。鬼類等何起之乎。答。三因之相雖相似彼三緣。其意別也。彼內心煩惱起因也。是外相變化因緣也。若然雖非分別起煩惱。依此三緣。起神變現不思議相也。或三因必雖不具足之。由一緣現之等也。如孤獨現男女等相。由無始宿熏力任運作之也。 文。用之名字從境建立等。記六云。二用之下。辨增勝。如前十鬼。作用差別各隨增勝建立名字。實則於境更互能現。如第一稱遮毘多提。則說名為作晝境。鬼餘依用立類此可知(文) 私云。用之名字者。或義云。十名皆由業用立之故。云用名也。又義云。用之名字可訓之。意云。用十種名。各隨所現境立之也。尋翻名可悉之也。從境建立者。或異本隨增立名(云云)普觀就此本作釋歟。依現本者。無殊旨趣也。 文。十五神者等。藏疏云。精媚神者。謂十二時狩能變作種種形色○各當本時來。若其多於寅時來者。必是虎狼等。多於卯時來者。必是鹿等。乃至多於丑時來者。必是牛類等(文)抄第四(慈行)云。上鬼神中。賢首大師。廣明後一渠場鬼‧精媚神(矣文) 私云。前十四神。多是梵名歟。未考翻名。但第十三及十五漢名歟。 文。此十五神用各云何等。記六云。此所變現則勝前鬼。謂能變作利鈍有空專散堅固移轉等境。於中覺者及覺惑境。即佛菩薩相似之境(文)抄四云。無無境者。已滅諸事皆存在故。作應時境者。十二時中。隨應現故(文) 私云。十五神。皆令行人心識變易也。聰明境者。令行人明利。俄憶念文義通達明了等也。闇鈍境者。反上易知之。樂有光明者。令行人緣有境。見光明倍樂欲實有之境等也。樂空光明者。反之知之。浮散境者。現掉舉之境令心散亂。專注境者。現昏沈之境。令心睡昧。惡空善有者。現有德空失之境。令行者厭空著有也。問。何不現惡有善空之境乎。答。如斯鬼神等。皆欲令行者著相故。不現善空之事。若惡有善空者。必入正道故。廣百論云。有云。有等皆順執心。空心空等皆違妄執(文)仍今不現善有之境也。一切覺者之境者。現佛菩薩之相也。我覺他惑之境者。自我獨明了。令他人迷亂等也。亦是令行人一分得此自在力之境界也。具不修行之境者。現懈怠緩慢之境。令行者不修行也。無無境者。抄意已滅諸事非一故云無無也。今令出現行者前也。是故云現無無境也。速進退之境者。速疾神通之事也。堅固境者。安住不動轉相也。移轉境反之知之。應時境者。十二神將等。隨時分改其形等也。問。今十五用魔緣直障內心。何云境界乎。答。魔緣陰功。令行者心狂動故。指此功云境界也。即已冥熏力用。指之云境界。境界即心所緣法塵之攝也。十五同令行人內心轉變也。非別現形體而為境界也。 文。魔及外道等。 私云。魔境能令轉變行者身心。忽作惡事也。外道教化行人。令捨所學善事也。作惡捨善。互雖通魔及外道。專所主故為差別也。鬼神二種。障身及心。其意易知之。鬼者餓鬼之類。即孽里何鬼。能著人身令病痛等也。神者怨靈等。詫人心識。令其迷謬等也。 文。隨順隨轉等。疏五云。一隨轉對治。了其過患皆本覺德。作此對治咸從如化(文)記六云。初無礙自在對治。此以慈順認為功德。是故名為隨順隨轉(文) 私云。今此四種對治。本文雖無之。為行者至要故。釋家判之也。 文。諸邪見類伏從如化等。智度論云。蠅能緣一切物類。唯不能緣執鐵。若緣勢鐵。蠅則成穴。魔能緣一切境界。唯不能緣實相。若緣實相魔成實相也(文)記六云。諸邪見類伏從如化者。謂由行者順彼所作。令其心喜。然後方便示以正法。令離魔邪。勝負不爭。實真道矣(文) 私云。若作順對治之時諸邪見之類。歸伏隨從如化物。而忽歸無相也。或又如化者。如所化徒族之意也。即攝賊為所從化之義也。 文。隨見增損等。疏五云。由迷正理。遂起倒心。見有增微德分大小亦如前說有名數量無名數量二功德故。記六云。隨見等者。一切諸見。皆是本有本覺氣分。由迷真故。遂成顛倒。若其隨見有增損者。則使本覺無漏功德亦有大小。是故不應妄生厭駭(文) 私云。疏意。今隨順對治。攝諸邪見類為具德故。邪見增長。功德亦廣大也。邪見微損。功德亦狹小也。例如上本覺有名數量功德等也。記意。亦大概同之也。但疏依對量論多少為大小。記由隨緣論多少也。謂真理隨緣成妄見故。隨妄見增損。即有功德多少。見多德大也。見少德小也(為言)學者義云。妄見增功德少。妄見損功德多也(云云)又義云。隨見增損者。行者知解正見也。隨正見增損。所成功德大小也(云云)今謂。諸義中。疏義為善歟。 文。相逆相違等。疏五云。二逆違對治。汝現謂正。我判為邪。日出霜消。明生闇滅。記六云。二揀擇別相對治。此以智拒想作過失不應從順故言反違(文) 私云。是降伏對治之相也。 文。俱行對治等。疏五云。三俱行對治。前則慈心觀德。次以智心觀失。今則慈智均平故。令逆順一味。德障俱治。兩邊不滯(文)記六云。三具足俱轉對治。此以慈智平等。觀察順違同時得失一味故(文) 私云。並修上二觀。一念緣之也。疑云。唯識論云。貪與嗔定不俱起。愛憎二境必不同故(文)而今違順二境。一念緣之。甚不應理云何。答。權教之談隔歷故云爾。實教不然。違順是一也。礙事即法性緣起故。攝而為德。法性即與邪倒緣起故。違而為失。法性與無明不同而同。非一非異何以唯識文為難乎。 文。俱非對治等。疏五云。四俱非對治。竟住繁興心絕異慮。欲為障亂其可得乎(文)記六云。四無念無依對治。此既無念。彼何所依逆順兼亡。得失俱泯故(文) 私云。是即唯念一心。無相無緣以為對治也。 文。如是治相於後文中等。 私云。後文中者。或義云。次下通達對治行法門。及簡擇真偽令了門。此云後文也。彼等門中。雖不云四種對治之義。本論說文故今指之也。當段四種治相據彼本文意。龍樹分折立之也。又義云。下出現人相令信門中現天及菩薩如來。各有所治能治之差別。是即各各門中能治行相以下。分別此中對治之義故。指彼能治之相云後文也。 文。次說顯示所作業用門等。抄第四云。即此門中自有二門等者。准此及下第三業用門。今此一唱論有兩番科。初一文科大分為二。一略說略示總持門。二廣說廣示散剖門(此一虛科。消文不用故。)初略說門分五子段。一眾生勝劣不同門二能作障礙假人門(已下三門。并後廣說門。皆屬虛科。消文不用故。)三顯示所作業用門。四顯示對治行法門。五因治之力得益門。後廣說門應分八段。例下三文科第三業用中別業用內。分八門云一者出現人相令信等是(此八子段。即上注云此一虛科以彼一中開此八故。)上來二文科竟。自下三文科者。應大分三。一者眾生勝劣不同門。二者能作障礙假人門(上二虛科。不用消文故。)三者顯示所作業用門。就此門中即有二種。一者是總。於中有二。一總相所作業用門。即前二文科內。初文五子段中。第三顯示所作業用門也。但今為對下別故。有總相之言。二通達對治行法門。即是合前五子段中後二科故。今言通達者。亦為形後別故。二者是別。於中有八。一出現人相今信門等。文相易了。下消文處。初依二文科。至初門內五子文中第三。而便依三文科據此閑了二文科中大段第二子門後三三文科中前二故。並注云虛科是也。若爾一番足矣。何繁須二。答曰。謂本文中前後影顯。若唯依初番。則於後段廣中。闕能作障礙假人門。及闕第三業用總別。若唯依後番。闕於初略後廣。聞第五因治之力得益門。故用兩番其理方周(文) 私云。據抄釋兩番科本文。 二門科二 一略說略示總持門五。 一眾生勝劣不同門。 二則為下能作障礙假人門。 三若於下顯示所作業用門。 四當念下顯示對治行法門。 五境界下因治之力得益門。 二或現下廣說廣示散剖門八。 一出現人相令信門。 二若說下出現言說亂識門。 三或令下得三世智惑人門。 四辨才下不離世間縛纏門。 五又令下心性無常生亂門。 六亦能下令得邪定非真門。 七以是下勸請行者離邪門。 八應知下簡擇真偽令了門。 三門科三。 一眾生勝劣不同門。 二則為下能作障事假人門。 三若於下顯示所作業用門二。 一是總二。 一總相所作業用門。 二當念下通達對治次第門。 二或現下是別八。 一出現人相令信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應知下簡擇真偽令了門。 釋論有異本。一者是總。二者是別總其相云何(云云)是脫落本也。唐本是別句下有一行餘文。一者是總。二者是別。總相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相所作業用門。二者通達對治行法門。第一門者其相云何(等文)抄師據此具本作釋也。凡此二門科三門科了簡本意。本文若於坐中已下文。通局二義有之。若據局門者存二門科。謂為諸魔外道等。若於坐中現形。即當念唯心對治之。是則略說魔境及治相也。或現天像已下廣說魔境。仍存二門科義。不然者。云何現形恐怖。與或現天像等中問。可說當念唯心等對治之相乎。故知。二段是總別兩科云事。若據通門者。若於坐中等文意。廣說魔緣業用。仍自下諸文。皆此作業所攝也。是故於所作業用門中。分別總別二段。盡一段諸句也。釋論既總分略說廣說二門。略說內五門第三門中。亦分總別二段。以是別文。盡一唱本文。論主存兩畔科釋。理在絕言乎。抄釋一一了簡之者。准此及下第三等者。唱本之初立二門。及略說中第三業用門分總別。盡一唱文。依此論判起盡。存兩畔科揀也。此一虛科者。第二廣說門。二門科之時立此一科。是以或現天像以下文。雖擬此科。正作釋之時。據三門科故。以或現等文。屬第三業用門別說。更不釋大門第二廣說廣示門故。云此一虛科也(為言)已下三門並後廣說門等者。五門中第三顯示所作已下三門。及下後廣說門(下文名別相所作業用門是也。)並是虛科也。是則作釋合本等雖有之。偏三門科面消文非二門義勢故。云消文不用也。仍皆屬虛科也。例下三文等者。即述後廣說門消文不用所以也。意云。後廣說門者。指下第三業用門中別說所作業用門故。彼則約三門科故。屬第三業用門子段。於此中亦開八段。全非二門科建立篇故。云此一虛科也。上二虛科等者。眾生勝劣。及能作障礙二門。亦作釋合本雖有之。偏二門科中。略說略示門子段篇。非三門科中大文科故。云消文不用。仍屬虛科也。即前二文科內初文等者。三門科中第三門總相所作門。即當前二門科之時第三顯示所作。即本論若於坐中○男女等相四句文也。對下是別云總相所作等也。合前五子段中後二科者。今此三門科。是總合第二通達對治門。即當前二門科略說門五子段第四第五兩科也。即本論當念唯心(前第四顯示對治行法門。)境界則滅(前第五因治之力得益門。)二句文故。二者是別等者。下別相所作業用門也。初依二文科等者。釋論消本文。初據二門科。大文分略說廣說二門。至略說門中第三顯示所作門。據三門科作釋也。既於此第三門分總別二段。以盡一唱本文故。仍存此兩畔釋也(為言)若爾等者。作問答也。問意。若二門科若三門科。一途可作釋。何煩存兩番義乎。答意云。若唯據二門科者。於後段廣說門闕能作障礙假人門。及闕第三業用總別也(為言)重意云。略說廣說一對科文也。而唯以略說廣說二門立義者。略說段既以說邪魔外道及鬼神四人。廣說尤可有之。而廣說中雖明所作業用。闕能作假人。是故大文開三科。必不為略廣。仍二門科外兼存三門科也(為言)問。若爾第一眾生勝劣不同門。亦廣說闕之。何唯闕能作障礙假人門乎。答。眾生勝劣門行人故。必不可有略說廣說二段。於魔事必可有能作假人及所作業用。而略說門中諸魔外道鬼神能作假人也。惑亂等句所作業用也。廣說尤可有之。今闕之故云爾也。次闕第三業用總別者。若於坐中已下文。正說業用中。有總別二段文勢分明也。若唯二門科。今此一具所作業總別義趣。忽隱沒故立三門科。於第三門。開今此總別顯示之意也。仍二門科外存三門科也。若但據三門不存二門科者。於一段本文。正有略說廣說義勢。則為諸魔(乃至)境界則滅文。略說魔障及對治。一段首尾既畢。惑現天像已下。廣說所治及能治之相。是豈非廣略二段畢。偏據三門科。忽失斯義勢。仍立二門科顯示此義也(為言)次闕第五因治之力得益門者。若依三門科者。本文當念已下二句。唯總說中通達對治門。闕因治之力義也。仍立二門科顯示此義也。問。抄科釋爾也。疏及記意如何。答。疏意就脫落本作釋故。似抄二門科分濟。 疏科 魔事對治門二。 初唱本。 後論曰下作釋二。 初略示總持門五。 一眾生勝劣門。 二已說下障礙假人門。 三已說下所作業用門二。 初釋總。 後今當下明別二。 初異類。 後言等下同類。 四已說下對治行法門。 三 五因治得益門。 初別釋對治。 次一切下總須對治。 後如本下以本通證。 後已說下廣示散剖門八。 一現相門。 二亂識門。 三惑人門。 四縛纏門。 五生亂門。 六非真門。 七離邪門。 八令了門。 此師意。第三業用門中總別者。局本文若於坐中(乃至)男女等相四句。於此中分總別也。是偏據脫落本。但釋論已說總相所作業用門。次說通達對治行法門結前生後更難消之歟。此師意。今是總是別二科偏為末論科文。非為本文科釋也。 次記科者。 廣釋魔事對治門二。 初唱本。 後論曰下作釋二。 初略說略示總持門五。 初眾生勝劣不同門。 二次說下能作障事假人門。 三次說下顯示所作業用門二。 初標列二門。 二總相下略明總相二。 初標門。 二第一下釋相二(初現異類後言等下現同類。) 四已說下顯示對治行法門。 二合 三合 五無量下因治之力得益門。 初結前標後。 二謂有下別釋二門二。 初行法門。 後得益門。 三是名下總相合結。 五次說下廣說廣示散剖門八。 一出現人相令信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記六云。廣釋魔事對治門○二初略說略示總持門五。初眾生勝劣不同門○二次說下能作障事假人門○三顯示所作業用門二。初標列二門。此初總門則屬當文。其次別門預指後段。謂由魔邪兩處釋故此略。後廣總能含別。作此指陳。至下應悉。二總相下。略明總相二。初標門。二第一下釋相二。初現異類○二言等下現同類○四顯示對治行法門。五因治之力得益門。二合分三。初結前生後。釋師於前顯示所作業用門中。說有總別。總中有二。一總想所作業用門。如上已釋。為對下文廣說廣示散剖門中是其別故名為總相。二通達對治行法門。今當作釋。即是前標四五二門。學者宜審。二謂有下別釋二門。初當念唯心行法門。即前標中第四門也。上釋本論當念唯心成對治行。二無量下境界即滅得益門。即前標中第五門也。此釋本論境界即滅終不為惱為所得益。三是名下總相合結五次說下廣說廣示散剖門二。初標分。此由對前業用中總相略說故。此名為別相廣說。二就第下釋相八○(文) 私云。此師意。又付具本作釋。然而異抄及疏義。於兩節本文各存二義。先就當念唯心等三句有兩勢。一直對上或有眾生及則為諸魔等文。明對治相也。是為略說段五門。一烈第四第五兩門之意也。二鄰次釋上句若於坐中已下對治之相。是為第三門中是總門之意也。次說本論或現天像等文亦有通局二義。一近對二遠對。近對者。望次上若於坐中現形恐怖等總說。而具示其形類。由此義故。為所作業用中總別二門也。此中是別句者。即指彼或現天像已下文也。遠對者。望上或有眾生等略說重廣說魔境行相。由此義故。為大文第二廣說門也。二段論文各具兩勢故。前後科釋似參差(矣) 文。一切邪類現六道像等。記六云。此文通說現六趣形。不同下文差別顯示。鬼神多造四趣。魔外多作天人業用勝劣從其類故(文) 私云。記意一切邪類已下三句。通現六道之義。今當以下別現之義(為言)學者義云。必不爾歟。上標下釋也。但文云多分。可知互通也。爾者記釋亦巧妙歟。問。本論文相。若於坐中等二句總句。或現端正已下別句(見)又端正男女等相者。端正二字直名次男女歟。等者等取餘類。今何別別作釋乎。答。本論文通現別現之二義具之。今所難者。通現之一途也。當論亦可許此義歟。但此配釋別現義門也。猶如真言句義字義。凡如斯解釋當論常例也。猶如第五卷真如法三字離合不同也。今此本文現形怖畏之義。四惡趣其功顯(矣)端正之義專親天眾。男女等相言尤名人眾。今行者亦人趣故。等字特述同類之意也。皆是擬字義門作甚深釋。以常情不同孤疑也。亦藏疏等解釋大綱。同今論釋也。可考之。藏疏云。言坐中現形恐怖者。示可畏之身怖之以失志。或端正男女者。現可愛之形惑之以生染。言等相者。現非違非順平等五塵動亂人心也(文)筆削記云。一者違情五塵。或大或小恐怖萬端故失志。二者順情五塵對男現女。對女現男。令其生染。三者平等五塵。揀去前二(文) 文。所謂造作同作同品依正。疏五云。男修現男。女修現女。在家出家亦現同相。欲令行者見其同類生樂著時亂其心故(文)記六云。同品依正。謂隨所惱行人形類現其形儀。一一相似。若依若正悉同等故。遼本論中。正字作止。理亦可通(文) 私云。疏記意同也。指行者相似類形云等相也。正與止異。其義同也。論第一指器世界名所依止藏。今非局器界。指惑人體云依止歟。但正字為本也。今謂。同品依正者。總指人同分依止歟。男女即與行人共人趣故云等相。必非相似類形歟。 文。次說通達對治行法門等。記六云。二謂有下別釋二門。初當念唯心行法門。即前標中第四門也。此釋本論當念唯心成對治行。二無量下。境界即滅得益門。即前標中第五門也。此釋本論境界即滅。終不為惱為所得益(文) 私云。上開二門。今合為一門。是境界即滅終不為惱二句。或對治門所攝。或得益義門。為示此兩勢歟。不爾者。縱雖立一科。可云通達對治得益門。云何只可云對治門法乎。 文。無一別心無心別一等。 私云。無一別心。無心別一可訓之也。今此對治門。念所入一心而作觀行也。一切諸法(乃至)中中離相生滅所入也。一切諸法一味一相已下真如所入也。或又局多一心。上相待觀下絕待觀也。風風永止者。若依初義二門。能障根本無明也。若依後義。生滅門中無明非一故云風風。如云一切無明等也。若准抄意。根本無明及獨力業相云風風歟。波浪俱合動相已下也。 文。次說別相所作業用門等。記六云。此由對前業用門中總相略說故。此名為別相廣說(文) 私云。總相者。業用門中總一科也。略說者。大文第一略說略示分剖門也。今此別相門。本文通對此兩節也。問。為別相今釋爾也。何文云為廣說乎。答。此指上大科二者廣說廣示散剖門論釋歟。彼文非指此段本文。何名廣說耶。 文。第一門中即有三種人等。 私云。天人者。天即人。非天與人也。上略說段舉六趣像。今廣說段示三種像。是影略互顯。通示現十界身也。天眾攝五趣。是舉勝為論也。若外道人等者有兩儀。一云。四種假人同雖現三像。今且舉外道以顯餘類也。咒術等事。專外道所作故。是即世間流布。彼經教等廣現行故。今開示之令行人分別真偽也。魔鬼神無而。忽有變化故。非世間流行術法。雖示其事。行人難知之。故今旦舉外道令准知餘也。一云。外道之稱有通別。別名九十六種。通名四種假人。今外道者指四人也。藏疏偏存通義。仍能作人但舉魔鬼神三類。即此名外道也。今論並存通別二義也。各六門者。通三種像。各用此六門也。隨用何人者。通天及菩薩佛三人。各先造立其形像也。頭面眼耳等造立之時。各誦咒如下釋也。此中有二義。一云。先以土木等造立形像。然後誦咒之時。令眼根等明了。二云。不用別木等。只誦咒之時。忽然顯現。記釋等存後義歟。但前義為正也。以種種飲食等者。捧種種供具供之。及以有情身命禱之也。如今諸神贄等也。即作此供養。令此像久住世間也。誦陀羅尼者。下文示其咒。即誦此咒。令此像具莊嚴往來自在也。如今開眼等事也。讀誦八陀多等諸經者。於彼像前。誦外道所學經典也。依此誦經。倍增威光。令除遣佛弟子等對治也。八陀多等者。下文八陀多經魔頭陀經婆鄔舍經等三種出之。未考其翻名。是外道所誦經也。如四韋陀典等也。如今於佛前誦經。增法樂等也。阿呼阿者。造像及供養等一切事業成辨祕咒也。通用之。如今真言教作壇等之時。通用辨事明王真言等也。其義至下可悉之。向自世尊等者。勸請生身諸天等。令入像中冥會故。如今迎請等也。外道等用此六門要事。能造作三像。令諸行人。或驚怖或愛著。令障礙正道也。一一門至下可悉之。 文。謂頭面眼耳等。記六云。其所造像。即以咒力次第咒成總別九處。咒有前後。像則頓成。或先成總身。後成支分(文) 私云。天菩薩如來三像。各有造九處之咒。天眼耳鼻舌身手足頭面次第也。菩薩如來。頭面眼耳鼻舌身手足次第也。是則為示眼與頭面互為根本也。問。記總身者指九處隨一身根歟。答。爾也。身為總體。其上成眼耳鼻等也。 文。即誦咒曰遮阿那尸等。記六云。咒文字畫。此方篇韻收錄不盡檢閱。無從來者。不應擅為改易(文) 私云。咒文字諸字篇中有未勘字。並又同字重言甚非常途。是隨其所要。有重用之功歟。例如地藏菩薩真言。置三箇字。以表三乘之行也。具第八卷抄之也。具成精動等者。眼根明轍精靈明利。猶如有情正根清潔明了也。已下諸根准之可知之。 文。若為造作頭面等。疏五云。八造頭九造面。二合明也。此明外道欲亂行人。造天人像信有威靈。亦如經律異相中說。南天竺國有一畫師。北天竺國有一木師。木師造女畫師描身。互謂是實事。可類也(文) 私云。合明頭面也。准次下菩薩如來頭與面各別釋之也。初二神咒者。最初眼與耳兩咒也。謂為成頭像之時先誦耳咒後誦眼咒也。為成面像之時先誦眼咒。後誦耳咒也。兩咒合各成頭面也。問。上來眼成名精動根轉等有何意乎。答。眼精明轍如珠寶光。故云精動根轉也。次耳根聞音聲而解所詮之理趣故。云開動理轉也。鼻則熏香氣。令引至遠方故。云隨動導轉。導轉即引至徑路故。舌則嘗味動作成事業故。一切音聲等語表業。皆依舌而成。仍云了動業轉也。身則觸受而成身表業。是威儀作業故。云方作面變也。手足以十指爪等為莊嚴故。云指圓爪具也。頭面則顯了。而成相好等事故。云好妙相好等也。 文。謂方寸所中付標揭那羅字輪等。記六云。杯竭那羅。此云心怪。由咒術力。於所成根似有分別動作之相。假說名心。實則不爾。所以者何諸大菩薩。尚不化心。況此諸魔能化心識。譬如醫王知命將終。即以妙藥及明咒力。令其終後身不分散。不萎不枯威儀視聽與本不別。當知此中雖有動作。似彼醫王無實心識。或由咒力請其所事自在天等。暫來棲托。亦如大乘安像經說。共於寺舍殿塔之內。造諸尊像。儀相已圓。即誦神咒奉請諸佛。安止像內。誦咒即畢。而啟請言。如一切佛安住睹史陀天。亦如佛在摩耶胎藏。願佛慈悲住。此亦然。准斯理例。恐彼亦然。故有禍福動作等事(文) 私云。有情非情性分各別也。實非情非轉成有情。但是化現心識令有動作之業。非謂彼天像等實作以緣之用也。例如小乘化語等也。問。外道等可然。佛法之中現實心識。令成有情之義不可有之哉。答。九種住心分濟。不可有實轉之義。於真言教意可許其義也。疑云。此義難思。唯論第十云。無上覺者。神力難思故。能化現無形質法。○由此經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文)又涅槃經(梵行品)云。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大涅槃者。觀土為金。觀金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水作火相。火作水相。地作風相。風作地相。隨意成就。無有虛妄(文)觀實眾生為非眾生。觀非眾生為實眾生。悉隨意成無有虛妄。此等說文分明。許非情作有情之義。何云顯教不許之乎。答。顯教等意。一心之性不見自他。同一法界故。諸佛菩薩。證此同體之理。得諸法之自在故。觀非情等雖作有情之業。諸法各各自相。皆依自業而成故。非情之性非實轉。清涼釋云。非情轉情便同邪見(文)即此義也。不然者。一佛成道。觀見法界一切國土等皆為此佛依正。云何現有迷界依正乎。但涅槃經文。天台涅槃疏釋彼文云。解此有二。一實能轉境。二但令見。若轉金為土。則可實轉。若令眾生為非眾生。但能令見○菩薩非但能轉金土。亦轉眾生成非眾生。非眾生者。即是草木。轉非眾生成於眾生。此釋分明也。次唯識釋。且化現相分心。非令為能緣之用也。述記釋云。化無量類皆令有心者。化無量化人之類。皆令有心(文)准此釋。皆令有心者。只令現化人。彼人非作實緣慮也。問。若爾者真言意如何。答。六大無礙自他非一重重義門。如別抄也。問。方寸所者指何所乎。答。指心藏答。今此真言字。雖非梵漢之相。但是梵文異形歟。如第八卷抄也。無所不了者。現了知之相。非有實緣慮也。 文。乃至千萬億日中住等。 私云。禱祀門者。供養增法樂也。仍久住無量也。問。大日經疏第十六云。世人所獲悉地壽量及果則有數限。不逾一劫。今則不失壽量無盡過於一劫數之量也○或過無量劫壽量不盡。可是過彼世天也(文)此釋意。外道藥力。及咒術等所成悉地不逾一劫(見)今何云乃至千萬億日乎。答。千萬億日。亦於一劫中論之歟。或又一咒成立分限。雖一七箇日。以供養等事增長之。次第要續可增其日數歟。非謂一期所作分限及千萬億日也。例如段食力用養育七日身分。若能相續長生不死也。 文。次說神咒門等。記六云。謂此門中。欲以樂具嚴像身分。及令其像輕舉自在。依此咒門(文) 私云。上造像門亦雖用神咒。彼造像為本故別號造像。今此門偏祈誓莊嚴具故。無別支分故云神咒門也。次下兩咒。如次。 作莊嚴與往來之事也。 文。次說誦經門等。記六云。四誦經門為增威故(文) 私云。八陀多經等者。外道所宗經等歟。 文。次說阿呼門等。 私云。阿呼阿者。是成就事業要言也。 文。次說勸請門等。 私云。勸請已成上人等。令入住此像中也。 文。次說造作菩薩形相門等。 私云。六門中通者。以同咒用大菩薩如來三像也。別者各別用咒也。例如諸尊法通用十八契印。別用本尊加持等也。 文。初造像門等。 私云。此中九處所用真言各別也。咒體及反數。與前異也。 文。造作根已即須輪咒等。 私云。已上九處外別立造作心識之一門。猶是造像門攝也。 文。次說誦經門等。 私云。毘舍周尼經等。是外道經攝也。未考其經本及翻名等也。 文。次說造作如來形相門等。西方要決(慈恩)云。大涅槃經云。阿難危魔。文殊往救。大品經云。魔王變作佛等。人不能知。優波毱多經云。魔變化佛尊者頂禮。阿難果證預流尚被魔嬈佛令文殊往救。然得本心。又魔能作佛身為人說法。淺行菩薩皆不覺知。尊者毱多。道窮無學。見魔變化佛不發歸依(文)大品經云。魔變作佛迷惑下凡。淺行菩薩不能了者(文) 私云。通別之義同上也。但此中誦經門。亦屬通門。佛菩薩誦同經歟。又此別門中九處真言。與前造菩薩同而用加句也。例如四種法加句等也。是示因果不同作業歟。若造心識用別咒也。佛菩薩像相雖相似之。所住心品大別故與。 文。已說所治次說能治等。 私云。上來就本論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文。三人之像各立六門解釋了。自下於三人像。各明行者對治也。是本文雖不說治相。魔事對治本意在此。故龍樹廣判之也。由雜亂故者。問意云。真失與偽天可有雜亂。故分別之。若了知偽天來到。必可作對治。對治之相。即上來所明隨順等四種對治也。隨用何對治能消除之也。次下六門之中。第五第六二種對治明之。至下可悉之。即有六門等者。答意云。以根壞不壞等六門。可分別邪正也。 文。咒知根壞不壞門等。記六云。初誦外道邪咒。後誦內教正咒。見根增損則知真偽。誦神咒相。即誦前文外道造像所有咒句。數量法式如前不異(文) 私云。科門咒者。通內外兩咒也。壞者通增減也。不壞者不增不減義也。謂若誦內外咒之時。真天如本不增減。偽天誦外咒。諸根漸增。明誦內咒。諸根忽失壞也。又義云。科門咒者。但內咒也。今舉外咒為示相違。因示之也。意云。誦內咒之時。若真天不壞其根。故云不壞。若偽其根失壞。故云壞也。次下對治菩薩如來之段。誦咒皆限內咒。是豈通外咒乎。又義云。內咒云壞。偽天壞故。外咒云不壞。真天無增損故。此義科名咒通內外也。三說之中。初義為善也。誦神咒相如其次第者。如記釋。如前九處次第誦之也。如如者。不亂次第之義也。所餘諸處各有神咒者。內咒中亦有耳鼻舌等相應咒也。例如大日經諸根相好各有真言也。無要故者。今舉眼咒一。令例知餘故云爾也。若約眼了知邪正。餘根無用故也。 文。嚴具圓珠骨無門等。記六云。何故此咒不造圓珠。不繫髮抄。邪正區別法應爾故。又詳此行狀非必實魔。逼愶行人鍊成正道。維摩詰說。作魔王者。多是住不思議解脫位。菩薩由此故現少差。令知邪正不雜(文) 私云。記釋意。今此圓珠具不足。及頭髮結不結等。真一偽天所作。難知其所由。故舉二義決之。一義云。邪正之相。法爾是別。不可謂所以也。一義云。今此邪魔亦是大菩薩化現故顯示真偽之相。令行人知之也(為言)兩義共無所據。亦失其詮旨者歟。問。若爾者偽天何不具圓珠乎。答。或義云。圓珠者現影像。而偽天必雖現本形。未能現影故無彼珠也。例如世間變化類雖示人相。而其影像猶帶大形也。又義云。諸天一一莊嚴之具。皆非他物。內心福德之所感也。而圓珠者。內心無垢無漏之現行也。真天一分離尋伺等戲論濁穢故。嚴具之中有圓明珠玉。偽天不爾。是濟穢物所集成故不現圓珠也。問。若外道等知此義造圓珠者。亦可相亂乎。答。真天圓珠。法爾道理故必具之。偽天妄作故。不必具之。仍云爾也。若外道知此祕傳故造圓珠者。亦約餘髮髻及眼光等不同不分別之也。不可局一途也。西方要決(慈恩)云。大覺權形神像挺拔。魔雖矯亂其像太珠。累劫懃修勝圓著。果成萬德相好超奇。豈有弊魔。輒能備擬。何者。如來體嚴紫磨相具炳然。皎若明珠。光踰萬日。魔王設變眾相不成。事等劣夫方乎貴宰(文)依此釋者。圓珠內外交轍之光。魔不可現之歟。 文。身光眼入不入門等。 私云。真天光明精轍。而亦與行者內信相應故。必冥符眼精不論開閉。光明入之也。偽天不爾仍為差異也。例如依阿字觀之時。初心閉目即見。開目不見。後心開目閉目明了現前也。問。世間日月星辰等。雖是真天之類。若閉目其光不入之。何云爾乎。答。汎爾所見。只是報力所作故。不入閉目。真天若與行者內信相應。必可入閉目也。若行日月天等之時本尊來至。亦可轍見之也。 文。頭髮末結不結門等。 私云。髮之末結不結亦雖難知其所以。古德一義云。不動尊辮髮是給仕之相(云云)也。此尊為使者之相奉仕行者故。示辮髮之相。今真天歸仰行人。為奉仕來至故。現結髮之相。偽天不爾。仍為別也。 文。雙背無所取著門等。 私云。上來六門中。初四門了知真偽差別。後二門正作對治之觀行也。後兩門中。初門雙非門。後門雙照門也。問。此中二種與前四種相配如何。答。二門如次相逆與相順二種對治配之。舉二影二而已。 文。對治菩薩形像門等。 私云。此中二門。初則如前咒。知根壞不壞門。此中攝餘圓珠等三門。後則合前第五第六兩門。以為一門也。問。今誦咒者但限內咒歟。答。爾也。疑云。上咒知根壞門。通內外二咒。今何限內咒乎。答。上亦限內咒之義為善。仍無相違也。又義云。當段又雖通內外先舉內影外也。漠漠不動者。漠漠者不了之貌也。一切根等者。今且咒心識所餘眼耳鼻等。及嚴具中各誦咒皆失壞也。上天像咒知根壞門。且舉咒眼根之相。今舉咒心識。互示之也。觀察諸法等者。准上雙背及俱取兩門。可觀察之也。 文。對治如來形像門等。西方要決(慈恩)云。涅槃會中為說。迦葉請言。佛說波旬說云何分別知。佛告。迦葉。譬如偷狗夜入人室。其家婢使若覺知。已尋即退去。行者亦爾。已入佛家能獲甘膳。不令魔雜。佛之靈狀殊異端嚴。魔來濫正應善分別。眉間毫相右繞盤旋。外實內虛。白光流散。其光映潔。淨如琉璃。面貌圓明。猶如聚日。頂髻高顯。其髮紺青。一髮一蠡右旋婉轉。睹茲勝相並佛真形。若異此門並為魔也。 私云。且咒光明等者。誦咒了知門中。舉咒光明以示餘咒也。此咒亦限內咒也。第二門者。智慧觀察門也。 文。謂有外道造作一切種種異類等。疏第五云。論謂有至誦何等咒。釋曰。後通治諸障(文)記六云。二有外下。通治眾像○外道變現豈止前三亦能造作。殊形異類欲明治法故假問起○末世行人。福智微劣。文繁則倦。事簡方行。今通治妙門。則正契時病。妙祥請問意在于茲(文) 私云。上來且舉三人像。就之各廣示治術。仍所治狹劣。能治寬廣也。自下廣述眾多異類。而明一咒治方。故所治廣多。能治略少而已。 文。次說出現言說亂識門等。記六云。自此第二門至于第六門。俱是所治。其七八二門是能治○初說陀羅尼門中。釋師別加能治神咒。餘門並在後文對治(文) 私云。上別相所作業用門中。大文八門。第一釋了。自下七門中。自第二至第六。以五箇門為所治。本論但說所治之相故。第七八兩門為能治。本文說能治之相故。而此第二門中有三科。最初說陀羅尼門中。龍樹別立能治陀羅尼。自餘對治之相。皆讓後兩門也。問。第一出現人相門。亦本文但說所治釋師加能治。今何不釋之乎。答。記釋亦准第一門釋相。自下諸門如斯釋也。廣言之。亦於第一門可作此釋而已。 文。若天像多說陀羅尼等。大日經疏第十一云。譬如欲界有自在悅滿意明○此自在天主。以此悅滿意明力故。現種種雜色欲樂之具。能於一時滿此三十六處○如摩醯首羅天王有一明。名曰勝意生明。以此真言力故。能於一時作大變化。遍此三千大千世界。現為一一眾生。現所愛樂諸利樂事。隨彼受用皆實不虛○又如阿修羅自有真言。能化其身同於帝釋。坐於三十三天善法堂上。令一切皆生疑怪(文)筆削記云。陀羅尼云遮持。謂持善遮惡故然有多字一字無字。魔所說者應唯前二也。以不知唯心故。不能說無字(文)抄第四云。彼外道人當有何利等者。意言。若談邪惡令他學惡。可自得利。今說六度順他所修。自何益哉(文) 私云。咒因果三法。為天菩薩佛三人說。可有通局二意故云多說也。今且約各所生故云各說自得也。問。因果為菩薩佛自得其理可爾。陀羅尼何為天眾說乎。答或義云。俱舍云。有光明故名天(文)今光明連續陀羅尼故。為天自得歟。又義云。陀羅尼亦名為明咒。於光明中必現之故。仍陀羅尼與天相類也。劫初梵天說四十七言等。即此義也。一切諸天。皆唱中印土梵音。各帶真言。依此咒力。以作神變。皆此義也。亂自正行等者。以墮有所得故。忽入邪見也。自下兩咒。初邪咒後正咒。可知之。彼外道示現同心等者。說相似波羅蜜。隨順行者漸令入邪路故。不出寂靜涅槃界等者。佛法中有三種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者法無我。三涅槃寂靜也。今說第三法印。令行人生著執。忽入邪見也。本論廣說三解脫門。及無怨親無因果。並是寂靜涅槃功德。故總為一法也。筆削記云。平等至無願即三解脫門。無怨下顯空義可知。此魔但能說而不能證也。天台云。魔能說別異空假中不能證也(文) 文。次說得三世智惑人門。筆削記六云。魔得有漏五通故。令行人亦得此通。此中過去是宿命。未來是天眼現在是他心。前現形即神境。唯不顯天耳含在其中也(文)疏五云。外邪密令行者得智能知過去未來二世境界。極遠能知八萬劫事。極近善達經一生事。惑亂行人。令彼自信得過未智。亦惑世人。宗奉行者猶聖智也(文) 私云。外道等以神力令行人分得三達智。知過未之境。現在世中令得他心智。依此因緣故。令迷亂行人。忽生邪見有所得之執著也。亦義。令行人暫時得三世智。迷亂世間人令宗奉行人也(已上初義。或人者指行人也。後義或人者指世間人也。)私義云。科名得三世智者。外道自得三達智也。或人者由此三達智力。令行人迷惑。於外道人令生真佛之相也。疑云。本文云。或令人知宿命(等文)明知。令行人知宿命之義也。爾者如何。答。本論明作業。釋論述能作人德。謂外道得三世智故。能說過未之事。令行人了知之。亦說他人心中所憶之事。令行人識知之等也。兩義真偽能可思之。問。過未智遠際八萬劫者。與二乘道力何異乎。答。神泰釋云。現在鐵圍山隔故。凡夫二乘知境別。過未無山障隔故。凡夫二乘同八萬也(文) 文。次說不離世間縛纏門等。疏五云。認為內德。縱辨恃才不了外魔。馳名染利為彼纏縛。不得解脫(文) 私云。外道等。令行人達世間智辨才藝。即生耽著之障出離也。記釋中判上止觀緣務云。三枝能緣醫藥卜筮射馭琴其圖畫方書咒術工巧。雖稱世俗才能。實為聖道疣贅。今一億四萬六千辨等未考之。要法門云。俱舍二十七云。即此五通於世界境作用廣陜諸聖不同。謂大聲聞麟喻大覺。不極作意。如次能於一二三千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極作意如次能於二千三千無數世界(文) 文。次說心性無常生亂門等。疏五云。善根微劣魔變多端。但行心失常。皆外邪所致(文)記六云。及無性者。令至闡提無種性故(文) 私云。令心轉變生起迷亂也。 文。次說令得邪定非真門等。藏疏下云。一現形說法。二或令人下。得通起辨。三又令使人下。起惑造業。四亦能使人下。檢定得禪。五或亦令人下。食差顏反(文)遠疏云。第二定中有三。一者明身業亂。二或現天像以下明口業亂。三者。或復令人已下明意業亂(文)筆削記六云。隨己所有惠力。觀彼境界不妄領受。當觀諸法實相無邪不破。以知。境界唯心本自不生。終不信任。妄有取著墮於邪網(文) 私云。此二師釋皆違當論釋。今論以本論亦能使人○顏色變異文為此一門也。二十一種邪三昧未考之。得諸三昧者。舉彼二十一種等定也。或復令人等者。明定中得益也。得自然香美等者。筆削記云。自然飲食者。禪悅食故。或於禪中得人間上妙食(文)二義中後義為善。異譯論云。住於定中得好飲食。或亦令人等者。受用飲食多少轉變。亦是邪魔所為也(為言) 文。次說勸請行者離邪門等。疏五云。策心修智。離染除愚。不涉邪途自合正念(文)記六云。此門通治出現言說乃至邪定五種邪執。由智觀察不生取著。則能對治一切障故(文) 私云。約本論說相。第一出現人相門。亦可為所對治。而彼門中釋論自述治相故。今說中且除之歟。問。今能治可通止觀。何只限觀乎。答。約實可通也。且舉智示止。香象釋云。就實而言。定通止觀。惠亦如是(文)又筆削記引天台止觀廣明定惠能治之義可悉之。 文。次說簡擇真偽令了門等。記六云。此則別治得邪定門。外道所修二十一種邪偽三昧。皆是世間見愛我慢。今修真如真實三昧。是出世間說。言不住見相等故。是則真偽可以了知。令修禪者無所惑亂。抄第四云。若離善知識等者。如上真如門中。已引首楞嚴說。因修正定用心倒錯起十異執等是也(文)藏疏下云。第四簡偽異真中有二。初舉外內二定以別邪定。二若諸凡夫下。對理事二定以明真偽。前中先明邪定。謂我見我愛我慢之使常相應也。言貪著等者。內著邪定外資名利。又但一切禪定不能咸損煩惱者。皆不可據也。次明正定。謂在定時而不味著。以亡心故不住見。亡境故不住得。出定亦無恃定之慢。貪瞋漸薄。即是正定之相故。云真如乃至漸薄也。第二理事中。先明理定。謂修大乘菩薩行者。要依此真如三昧方入種姓不退位中。除此更無能入之路。故云若諸凡夫乃至無有是處也○次以修世間下明事定。謂四禪四空等世間諸定。及不淨安般等取境相。定皆名世間定也。以味著定境故。不離於我故。云與外道共。共者同得此事定故。以其共故。若得善友護助之力。或可得入佛法。若離善友即入邪道也(文)筆削記六云。不淨即觀身五種。安般者安那般那。此云出息入息。上二即五停心觀之二也。等者更等後三及四無量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時禪等一切事定也。同得等者。三乘及凡夫外道。皆修此定。然凡夫多味著。外道帶異計。所修雖同修心有異故。得果各別也(文) 私云。准藏疏者。本論兩節文。上對外道邪三昧。以辨真如三昧。若諸凡夫以下。對佛法中凡夫二乘等事定。以辨真如三昧也。今論簡擇真偽中。偽定含外道及凡夫事定歟。問。二乘等所修有漏無漏諸定可屬可定耶。答。可屬今事定也。 筆削記云。世間復二種。一世間味禪。即四種四無量四空定也。二世間淨禪。即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俱舍等立二種等持。一昧等持。二淨等持。 文。次說讚歎三昧功德門等。 私云。此一科。亦大文第三修行方便善巧門中止觀所攝也。雖然定門觀行總通修行信心之要故。別為總科也。 文。言總標門者。藏疏云。後世利益無量無邊。現世利益略陳十種(文) 私云。現世者。舉現世少益以彰後世大利也。或義云。現世當得者。因現世修因示當來得益歟。二卷論云。現身即得十種利益(文)依此文。先義為勝也。 文。一者守護功德等。記六云。初一由定蒙加。次四依加離障。後五成行不退(文)藏疏云。初一善友攝護益。以作此真如三昧故。諸佛菩薩。法應護念令得勇猛勝進不退也。次四離障益。於中初二離外惡緣障。謂初離天魔現形。後離外道邪惑。次二離內惑業障。謂先離惡業。後滅惑障。業中離誹謗等不起新業也重罪漸薄者。重業輕也。次五行成堅固。一於理信增。二處染不怯(記云。知法如幻故無所怯。繩蛇非毒。杌鬼無心。何所怯耶。)三不為緣壞(了他如己故。得柔和故不憍慢。不憍慢故。人則不惱。不惱故不壞不壞行也。)四無世滋味(世人不學此法。則愛見深固貪著世間。今既知。三界虛偽。誑人六根。焉可貪而示之不樂則離愛。離愛即滅煩惱也。)五得深禪定(文。真如三昧成也。論外緣即通舉六塵。音聲即別指耳所對也。今六塵中唯舉聲塵者。阿含說此以為禪刺也。云云。) 文。三者出道功德等。抄第四云。諸邪道故者。即本鬼神也。然上標云。三者出道者而含二義。一出外道。二出邪道故云出道。亦可。外道屬人邪道屬人所用術法。以彼皆是鬼神法故。如高僧傳說。道流用鬼神法。吹眾僧衣。飛颺無住。尋將稠禪師衣缽來而不能動。由前第二怖魔德中。已有惡鬼。惡鬼名中亦攝神故。但云怖魔者雙兼二故(文) 私云。抄後義意。第二惡鬼者。以神攝鬼兼二類也。仍魔鬼神三類攝第二德。第三鬼神者。直名外也。第二惡鬼者。上來所舉四類中鬼眾也。今亦鬼神者。鬼即神也。即四類中神眾也。又義云。上魔惡者。魔即鬼也。下邪道者。鬼神二種舉之也。正理論出三十種餓鬼中魔身鬼(云云)是抄初義意歟。 文。九者雖未得定等。異譯論云。設不住定於一切時(等文) 私云。於修定加行位得此益也。 文。如其次第不亂數量等。抄第四云。如其次第至之波者。結指十德。並是止息行人心海之散動故。次勸勿令率爾粗心不見深意。故云應審思擇(文) 文。七者勇猛功德等。 私云。有情緣大悲俗緣之智。而雖非理定功德。微細論之。正智住定之中。亦帶大悲外緣之功。喜祥釋云。二智皆如實而照。並皆為實。皆有善巧悉稱方便(文)又法相宗釋云。正智真觀帶俗緣之用(文)今緣眾生界起大悲之義即此同也。 (本云)元應二年七月十九日於高野山金光院抄之畢。 曆應二年(巳卯)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東寺西院僧坊書寫校合畢。 權律師杲寶。 釋論第九勘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