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93
金剛頂宗菩提心論口決

 榮西記
    輸入者 吳靜梅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王 麗
改稿者 袁雪梅

濁世澆末法凡心探佛智。特哀陵遲欲訪三國。
觀夫三昧耶薩埵重禁。犯之墮斷頭之罪。陀羅尼覺王密語。行之越妄執之山。於是末葉受虛多犯制。愚曚不信少修行。或不諮本法於師。妄行軌則損悉地。或不請口決於師範偷學宗部侵大道矣。
其四阿之弓亡方便矢。五縛之劍折實智銳。可憐可救。菩提心論者龍猛大阿闍梨耶所造。真言祕藏肝心也。論主攜密部以降。持三種菩提心誘大度量勇士。為令入佛乘三密窮源底。五相盡宗致。於戲即身成佛方寸前。自受法樂圓明中。具文備義。探深悟祕。其是真言行菩提用心也。智者悉矣。
于時年行(文治)季冬日。雪散窗前磨鍐字白銀。水澄池面懸縛字圓鏡。羯磨筆染。常住字記。制記之道良由尚。或詠或注。或記或錄。經律論藏隨人情建號。顯密聖經依所詮立名。今者稱口決依師之口決故。舉有三。或云。此論三種菩提心中。初二顯教意。後一唯祕教意(是一)或云。初二有通意有別意(是二)或云。三種菩提共真言宗意(是三)小僧聞之推陵遲。悲淚難抑。法滅豈非此時哉。因茲聊傾愚管以希流通。
救曰。論題云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菩提心論(文)名詮自性可思之(是一)安云。此是事理俱密金剛乘。所用全異(文)非通論非別論(是二)未免二師難。而三種俱祕密教意云。似內跨俱許。終所指異(是三)既以救三師偏執已畢。今者欲決其祕事。而啟謝言。

稽首金剛法界宮 四曼莊嚴自性身
理事俱密金剛乘 五種圓明枳若曩
菩提心殿四種身 證知證誠甚深決
我今慚愧唯納受 加來祕藏令久住

問。龍猛菩提心論三種菩提心俱為真言意耶。答。俱可真言意。問。其義如何。答。論題曰金剛頂瑜伽中發菩提心論(文)又云瑜伽總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修持義(文)故一論始終。三心前後。俱可真言也。
問。安和尚菩提心義曰。菩提心經等多明行願菩提心行相故。此大日宗多明三摩地菩提心行相故(文)菩提心經者顯部經也如何。
答。明行相有何失。安和尚非云此論行願菩提心顯教意。可思之。又菩提經可檢之。
問。彼菩提心義初大日經金剛頂以何法為行願勝義云耶。答。菩提心義云。此二經宗以大願十度等一切萬行為行願(文)又云。大日經如實知自心是阿耨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所得。何以故。虛空相是菩提(乃至)若守護國界經文全同此經。即金剛頂經勝義空菩提心也。又問。何故致此問耶。答。顯教中明菩提行願。又演勝義諦有此名字。可混濫菩提心論三種菩提心中之行願勝義二心。故如是問答也。
問。若爾二心通顯教。有何過耶。答。召集顯宗諸教中菩提行願勝義文來入攝此金剛頂菩提心論中行願勝義不為過。所以者何。真言祕教為眾教源故也。此論二心即為顯露教之意可為過。由三種即論主有大祕旨故(如後釋也)所以雖云含諸教行願勝義不可云通諸教。又大日經中有五種三昧道。其菩薩等同修行願勝義菩提心。此是真言宗中隨自他意也。五種位有淺深。但非因果淺深之殊。學人不知妄通顯教云也。
問。爾論文與題譜合如何。答。論云。有大度量勇銳無惑者宜修佛乘當發如是心。我今志求無上正真之道。不求餘果(乃至)若願成瑜伽中諸菩薩身者亦名發菩提心。何者為次諸尊皆同大毘盧遮那佛身(乃至)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既發加是心已須知菩提心行相。其行相者三門分別。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於諸教中闕而不書。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文)
  私案云。初宜修佛乘者真言乘也。次其行相者三門分別者。上若願成瑜伽中諸菩薩身者只名發菩提心云了。後既發如是心已。須知菩提心之行相(文)故三門分別文初一種菩提釋三種菩提也。
問。是說三摩地法文云何。答。總屬別名也。意云。三種菩提心俱說觀行故可云三摩地法。若局第三則可云三摩地心。唯總云三摩地法。知不局。依之於諸教中闕而不書。一者行願等矣。是說三摩地法云下列三種意尤可案耳。一字頂輪王軌云。行願勝義名三摩地(取意可見)
已上總段文了
別段文曰。行願文曰。今真言行人應知一切有情皆含如來藏性皆堪忍安住無上菩提(乃至)若離妄想時。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所言安樂者。謂行人既知一切眾生畢竟成佛故不敢輕慢。又於大悲門中尤宜拯救。乃至身命而不吝惜。若眾生愚朦不可強度。真言行者方便引進矣。
私案云。三句中攝第二句。
勝義文云。觀一切法無自性。凡夫執著名聞利養恣行三毒五欲。真言行人誠可厭患(乃至)或復生天以為究竟。真言行人應觀彼等沈淪苦海難可出離。當知外道之法亦同幻夢陽焰也。又二乘之人破眾生執勤修本法趣本涅槃已為究竟。真言行者當觀。二乘之人智慧狹劣(乃至)今真言行人如前觀已。復修瑜伽勝上法人能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又深知一切法無自性矣。
私案云。行願文約真言行人說。今文約真言行人說。文義共炳然也。
又云。云何無自性前以相說。今以旨陳。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若覺悟已種種法滅。故無自性(乃至)達於彼岸法已應捨。無自性故。如毘盧遮那經云。諸法無相。為虛空相。作是觀已名勝義菩提心矣。又云。毘盧遮那經云。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矣。
私案云。真言教大日宗。三句中以大悲句為菩提命根。故以行願為根。勝義中大悲也。云何能證無上菩提(乃至)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日月輪(乃至)云何者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矣。
已上三種菩提心文亙三段。先置今真言行人之文言。其文勢起盡明鏡也。何況真言宗必有四種釋。於諸文可用四種釋也(如後釋也)
勝義文中十方諸佛者一切佛也。一切佛者大日也。大日以勝義行願為戒云可得意(云云)行願文云。皆含如來藏性。與三摩地文悉含普賢之心云其意又同之。真言行人之用心亙三種俱不異。智者思之。
問。爾此三種菩提心云何可得意耶。答。一約祕密三諦。二約真言三密。可得意也。
問。相貌如何。答。先約三諦者。論主者是顯密二宗祖師常建立三諦。所以天台法門有隔歷三諦圓融三諦。今者祕密三諦也。初行願者假諦。文云眾生利益安樂(取意)出假利生觀義也(可思之)二勝義者空諦。文云一切法空(取意)入空觀之義也(可思之)三三摩地者。心中觀日月輪并三十七尊等。是名為實相般若波羅蜜海矣。即中道觀也(可思之)謂行願中我與眾生無別實相法。而無生迷故我發菩提心可救護彼(云云)勝義中眾生與我無自性。一切法空故。法本無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十方諸佛以此為戒。自他俱利(云云)三摩地中一切眾生本有薩埵。作此觀自他寂然矣(云云。取意)已上三種大鋼約三諦。其意周備矣。次約三密者。行願口密。誓言為先故。勝義意密。空觀為先故。三摩地身密。三十七尊以印為先故。三種各具三密。行願闡提諸波羅蜜為身密。善言誘喻為口密。大悲救苦之心為意密。勝義中安坐休覺觀為身密。觀法無自性為意密。依文字悟空義是口密也。三摩地中三密自炳然也。又別義謂。行願勝義三摩地如次身口意也(可習思之)可知行願菩提心用除惡趣印明(胎除蓋障印舒慧五指仰三扣胸門也)勝義菩提心用般若菩薩印明是也(焚篋印也)三摩地菩提心用三十七尊各各印明(師云。可用阿闍梨位印明云云)
問。或師云。三種菩提心三聚淨戒也。用否如何。答。大背文義。不可用矣。三聚淨戒三身種子也。即三因佛性(云云)三種菩提心是各各修三身四身方便。共純利益眾生。彼第三饒益有情戒獨利他義。但約類通三。實義之時頗雖似此論。文義大異(但不能捨。以義取之。不可有強異)又金剛頂經三十七尊各有四門。一諸佛三昧心。二祕密神變相。三親承受教示。四授與佛菩提矣。菩提心義云(五大院)問。行願菩提心四門中此攝何耶。答。三十七尊各第二神變相中有十二神變。其中第十二神變文云。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乃至)成就無上悉地果故(云云)
  私云。云何行願勝義可得心。然則三種共密教意也。唯真言宗諸教祖宗故一切法皆攝此中。與云三種俱同顯乘。奪云不可同例。如今真言宗所用。與而論則天台華嚴圓頓教義。奪而論則異四教五時所用。此是事理俱密金剛乘所用。全異彼。問。與云時三摩地如何。答。私云。釋迦菩提樹下所作唵字觀是三摩地菩提心也。又仁王現身成佛。法華即身成佛。可三摩地意矣。安然此等文可尋之。今唯不云與奪。三種俱可云祕教意(云云)有通文可會之。
問。何引顯教諸經文證三菩提心耶。答。三摩地中般若經十六空義。何況義釋并演密等意云探眾典之妙義釋一經之微言(文。取意)問。三種菩提心。真言宗中約四種釋何等耶。答。淺略云。眾生無邊誓願度為行願觀。一切法無自性為勝義觀。三十七尊為三摩地。深祕云。性淨圓明中以三轉為三菩提心。祕中深祕云。以字印形如次為行願勝義三摩地。祕祕中深祕云。理智用三法冥合義為三菩提心。智者次第思之。
已上論文大意略決了。
次入文可決事(云云)
問。論云。八葉白蓮等偈言四句大旨如何。
答。初二句理。次二句智也。頌二字也。問。文曰。讚阿字是菩提心義頌曰。矣爾四句唯限字門。何亙二法耶。答。先舉一法也。不遮次法。問。次二句召智印也。然召智印入(入)字。今何加字耶。答。禪智俱入金剛縛召入如來寂靜智云故云爾也。理智冥合義也可得意(問師)
問。大日經等字遍金色矣。今何云素光耶。答。有四釋。謂淺略此論金剛界說故云白蓮。次深祕云。菩提心色白色故以菩提心字云白色。下文淨白純淨云矣。次祕中深祕云。智必白色也。以智觀菩提心體。能觀智緣所觀字現素光也。此意至第四釋中具明意者理智冥合。可兼義門矣。次祕祕中深祕云。理智冥合故。金剛界表智白色也。所以依即事而真之道理者。男精白色。女精黃色。又菩提色也。一時和合成子體時。白水成骨。黃水成肉。男欲心增盛成妊子色白。女欲心增盛妊子色赤。若胎理增故大日黃色。金智增故大日色白色也。今所言菩提心金字理智冥合。金剛界智增故。乃至白蓮素光云。此義門隱語集注。子細可見彼。以四釋可案一致矣。此論始終皆理智冥合義解。以相續說阿縛二字也。可思之。今四句以此同。問云。若人求佛慧頌偈五言四句大體如何。答。若人求佛慧頌行願菩提心。文云。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等矣。通達菩提心頌勝義菩提心。文云。心體自如矣。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頌三摩地。文云。此觀若成十方國土乃至證本尊身矣。又初一句發心。次一句修行。第三一句菩提。第四一句涅槃也。已上此一偈頌亙命始末耶。智者可思之。又用十六分等文上巨細。或自門他門或大部小部皆釋已畢。重不可決。
問。以前口決有何等證據耶。答。或師傳。或大部檢得。或自悟。俱無謬。不必出據矣。廣學之人可見。學之人不授。仍注而耳。
抑薩埵月輪隔三妄浮雲。龍猛法水濁十緣客塵。五住無明長夜難曉。五濁有為荒河易溺。誰能救護者哉經云。無佛世傳法阿闍梨名為佛。何諸師不諮詢傳法阿闍梨妄損大道耶。依之所注未聞知委記。適得此旨者深惟。予發聖人大願欲趣於西域。暨解纜之期。為沾出流綴卑拙之決將贈末葉恥者卒爾文吝訛亂矣。

菩提心論口決一卷(畢)

  文治二年丙午七月三日
  享保七戊寅年九月十日書寫了
  密資貞融
  文治二年丙午七月三日。
  高野山傳法院入寺覺範(高覺房)頻依請口訣。同閏七月一日竊以祈請。同二日夜丑時夢云。予空於廣大殿中向東而坐。即聞地下如狸有走物。伺見金銅普賢乘金銅象泥往復。空待請了御足。懷取象前足握至溫。傍美麗女人見。知定有足。披予云。生身普賢云。乍懷宋人手得種種珍寶見夢了。可知契佛意矣。
  同十二月日引文。同三年正月一日無言念佛次草了。後時所可改草矣。
榮西說
  本記云。榮西者顯密兼學。就中於真言者山門穴太門流也。而師主多多。然而以習禪房阿闍梨喜好為正師。爰喜好最至極印信未傳之。
  于時榮西入唐畢。召於大唐尋師於諸方。無有其人。唯所興禪宗也。仍傳禪門。又唐禪師問祕教義理榮西隨問答之。禪師隨喜而可受灌頂法(云云)仍榮西製灌頂式授唐禪師(云云。其日僧正委記有之)歸朝之後。喜好以件印信終授榮西畢。僧正隨喜而流傳之。彼流尤同當流。故依用之聊記之。人不可處聊爾。穴賢(云云)
  文應元年三月九日於大原菴室記之。
  此菩提心論口訣一卷。
  嵯峨天龍寺慈濟院經藏有之偶信海和上寫之仍予亦自信海和上授之。
一校合了。
  元文二(丁巳)季八月初二以明王院(高野)所藏之本寫之畢。高野山沙門敞覺。同日早早點國字畢文字差脫多之應他日得好本校正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