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01 三論玄義鈔卷上 讀師貞海和尚 輸入者 吳靜梅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王 麗 改稿者 袁雪梅 師云。題號中。三論者。所釋也。玄義者。能釋也。攝所歸能。并屬題目也。所釋中。三論者。中‧百‧十二是也。所言論者。影師交言為論。叡師盡言為論。宗家判云。影公約始。叡公據終。兩義不相違(云云)(論跡義)能釋中。玄者。幽遠義。義則所以也。名玄義事。不入文遙解大乘故也。更有意。師云。玄所釋入義。玄幽遠義故。今用前義也。訓云。玄又玄眾妙之門(老子經言借之)甚有所以。目之為義也(義疏云。知法者。知十二部經。知義者。知十二部所表之理也。釋涅槃七善文) 惠日道場等。道謂菩提果。場謂萬行場也。題撰號。於中初出處。次彰名。名中初明通名(沙門)後示別名(吉藏)奉命撰者。異本云。大隋仁壽二年四月十四日奉命撰(文)又三年號。開皇(二十年)仁壽(四年揚堅)以上大業(十四)後揚天位時也。命者。古云命謂天命。揚堅敕命也(云云)撰者。古云述也。定也。謂撰古遺文述而不作(云云) 總序宗要開為二門等者。師云。從此文去至唯斯二也。先此文緣起分。於中初總敘三論玄宗。次夫適化等下。別明三論奧意也。初文宗要者。則破邪顯正二門(邪通邪見)宗者二義。一者。處歸云宗。二者。可尊義為宗。要謂肝要義也。破邪與顯正者。三論大旨也。故云宗要。釋此宗要有二門。不入文遙釋。與別釋眾品是也(為言) 通序大歸者(今玄義一卷也)別釋眾品者。指三論疏也(別釋眾品有異義歟)訓云。一通大歸者。從玄義始至顯法正義第二文段終。是云通序大歸分。二別釋眾品者。從次明經論相資文段至玄義終。是云別釋眾品分(云云)(已上兩義)師云。宗要者。所詮義理。教理因果通。一偏不可定(云云) 夫適化無方陶誘非一者。師云。已下明三論奧意。文有六段。一佛教大宗(初文)二內外邪迷(但九十下)三聖教訛替(遂使下)四本地哀傷(善逝下)五四依垂跡造論(四依下)六還明論宗(但論下)還者還總序三論科也。夫適化等者。是引興皇師語也。以何知然者。中論疏一云。師云。夫適化等(云云)師者。先德興皇寺法朗法師釋。故知爾也。所云適化等者。此文明形聲二種益物。諸佛應化不出此二故。適化無方者。形聲二應也。陶誘非一者。形聲益物義也。考‧聖心下。雙明形聲益物意意者。破邪顯正是也。息患者。破邪也。通理者。顯正也。又云。患者因患(五住)果患(二種生死)而此破邪與顯正者。并可通形聲二種。故云雙釋。然非聖心局破邪教意局顯正。是則文互現也。說教中陶者。破邪義。誘者顯正也。形應中適化者。適化訓時化所化適化訓時化能化(云云)問。教意通理解釋。如何通形聲耶。答。師云。形色表理教門也。師云。此聖心者。聖偏如來何者。是敘佛教科故。 但九十六術等者。師云。已下第二段也。所云九十六者。一義道有九十六。其中一內道等(為言)一義六師外道各有十五弟子。故云九十六也。 栖火宅為淨道者。檀提婆羅門。此身涅槃。此計欲界。阿羅羅外道。計無想為涅槃。此色界。鬱頭蘭弗。計非想為涅槃。此無色界也。既是計三有為涅槃。故云栖火宅為淨道也。火宅三界也。故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云云)淨道涅槃翻名隨一也(已上) 五百異部者。取五百部有二義。一云。婆沙莚五百部。則是有部薩婆多支流也。一總合論二十部枝條云五百。今當後意也。 遂使鹿苑等者。師云。已下第三也。是寄說處明教門訛替也。古云。鹿苑所說因緣小教。反為若常若斷之見岳。復鷲嶺所說無生大經。反成若有若無之稠林。寔不可不憂。此則造論緣由也(云云) 善逝以之流慟等者。師云。是第四段也。左點意。有人之義也。 四依為之等者。是第五段也。此人四依也。付之龍樹菩薩。如楞伽經。是第二依(須陀斯陀初地已上菩薩)若依叡師意。是第四依。十地窮宗判故。 但論雖有三者。師云。第六段也。如文中釋者。破邪則下化眾生。顯正謂上弘大法也。 振領提綱者。古云。領謂裘端之襟。綱即綱上之繩。由振裘領。則眾毛自整。由提大綱。眾目自正矣(云云) 答論主究其源盡其理等(云云)問。此答大意如何。答。師云。答大意明觀盡執義也。究盡其理原者。是論主觀也。 一原不究等者。是明邪執緣。群異乃息等者。正執盡於觀義也。正觀盡邪執故。遍破一切答成也(云云)私云。古有兩點。師義同歟。左點盡者。頗師義不相應歟。其意可知(云云)問。原理是有何異。答。師云。體一義分也。謂理無相平等一理也。一乘佛性是名一原。二乘雖覺一理。猶昧一乘。此義分不同也(云云)問。一原不究毫理不盡者。是誰人耶。答。師云。總云。所有生心動念類。至裁一念。並是不究不盡輩也。別分人者。則有四對。一迷原三乘。迷理六道。二迷原聖惑。迷理凡惑。三迷原內人。迷理外道。四迷原有所得大乘。迷理小乘之流也。四對各有一往所由。繁故略之(餘處釋見) 問既無法等者。問。就三論所斥。上問疑其眾多。今問尋其局狡。前後問端似一事兩信。云何。答。師云。問端依答轉所詮為顯正義也。必不可一准。問答相生。不言顯文(云云)問。此問中初領前言(見)於中初無法不究者。牒上無源不究言歟覺。次無言不盡者。牒何言耶。答。師云。問義不爾。初無法不究者。是雙牒前無源不究無理不盡也。無言不盡者。法(原理)所詮。言能詮教門也。無理原不究盡。亦無言不盡。故總牒教理究盡也。無言不盡者。是簡異小乘論云也。小乘論理不究盡故言不盡。是故非盡言為論義。大乘論義理窮了。故則以盡言釋論義也。今文正此意也。是以總統前後問答。中觀論三字也。謂論主能究理原者觀也。其理原者則中也。吐內觀心排群異是論也。今無言不盡者。則是也。應知(云云) 答初一為外者。私云。答中有三雙六句。然初一雙攝一切。次兩雙必不爾。則知。洗四迷一切盡者。三雙合論為言謂也。非三雙各攝一切歟(云云)問。此中無人天乘。何云一切盡乎。答。私云。人天乘通大乘釋。何出四迷乎。 優降者。師云。優降則勝劣也。如次(云云) 外道不達二空等者。問。外有撥無計。何偏云不得二空乎。答。師云。撥無邪見。橫計空非真空故無過。問。若爾者。撥無外道。不達二空可爾。何云橫存人法乎。答。師云。起撥無見者。依先存人法故無過(云云) 摩具辨二空而照猶未盡者。師云。照猶盡有多意。一者。得折空不知即空。二者。得界內空不了界外空。三者。但見空不見不空(已上十二門疏見)四總相知非別相知(涅槃經等說)如此等照者。智慧也(云云)成論二空者。第十身見品見。 答總談破顯凡有四門等者。師云。破顯者。破邪顯正云也。顯則收同。四句中初破句。第二顯句。第三俱是句。第四俱非句也。此四句總亙前四宗。答大意。於內教中。亦有破顯等四句故。亦得破無妨(為言)問。於外有第二句云者。其義云何。答。師云。外道竊偷佛法教法。故有收而不破義。如賊盜牛。又外道邪心推盡言中。偶有契佛法言。如虫食木成字(已上)下釋又一切外道教。悉皆佛法也云邊有之故。收不破也(云云)智論云。呵旃延弟子云。三藏無此說。摩訶衍中亦無是說。蓋是諸論師。自作是說。即是其事(文)問。毘曇成實有第一句者如何。答。師云。智論呵旃延云。是語非大乘說。亦三藏無此文。則其證也。問。所引智論於毘曇證。於成實如何。答。師云。智論呵旃延言。成實不非。明知。共用。若爾者不相違。加之於成實於論中。亦有自作言。可尋之。智論第四十卷問答云。初僧祇成佛為人不說我不知。第二僧祇我知人不說。第三僧祇為人說我知(文)三僧祇云文知不知言無大小也。問。於大乘有第一句者如何。答。師云。五時四宗語是也(云云)問。於大既具第一句者。何上文云大乘乃言究竟等乎。答。師云。上約所惑佛教無淺深并究竟。今破而不取者。約自作語言各有邊邊不相違(云云)大乘玄云。應依四依正說。莫依凡妄說(文)凡夫妄說。可安第一句也。自此以來等者。師云。是結前生後言也(云云)學者云。自此以來兩言不符順。若又有本據可勘之。從此已去者。此時云可用後訓歟(云云) 夫至妙虛通等。師云。初文釋外道得名。凡訓外道二字有二。一外之道。二外於道。今釋當第二訓故。道至道也釋。依此意。一切眾師不契至道。悉皆外道。然今約謬計之甚故。且寄四術三玄。與外名也(云云)私云。百論疏釋。今大同也。十二門疏。然道未曾內外。隨人行道自成內外(云云)彼釋可思之。師云。道有九十六。其中一內道者。第一點意也(云云) 答有外道云者。師云。有外道者。六師中第五師迦羅鳩馱迦旃延也。大自在天者。第四禪梵王也。元康師云。自在形體長大八千由旬。壽命八萬劫(云云)問。何故此外道。計自在天生乎。答。私云。至第三禪者。為大三災壞。第四禪天主下生故云爾歟。可尋之(委如中論疏) 七計例然者。師云。中論八計中。上出初自在一計竟。今例餘七計。七計者。韋紐天生‧和合生‧時生‧世性生‧變化生‧自然生‧微塵生‧是也。但自然一計。第二無因有果一執也。不可收今邪因釋。撿知。七計者言總者歟。 蓋是交謝之宅等者。師云。一義云。因果交遷云交謝。因果相答云報應。一義云。因滅云交謝。果生云報應(后義為正)此因果六道眾生所依託故。喻宅場也(云云) 夫人類等者。師云。上依內教因果道理破。今據現見法斥也。物類等者。麥豆等云也。 例如莊周等者。師云。是引莊子說。例譬無因義也。莊周亦云莊子。莊姓周名也。子男子通稱也。魍魎者。影外微陰也。魍魎幽陰義也。造化者。淮南子曰。造化謂天地也。又云。注曰。造化陰陽也(云云)有云。陰陽有造化理故。陰陽云造化歟。問。云何造化無所因乎。答。師云。造化有物初故。問。道生一一生二。二則陰陽也。若爾陰陽所由一氣。何云造化無所由乎。答。師云。一氣圍陰陽。陰陽外無別體。所以今造化者。則可攝盡一氣者歟。淮南子云。夫造化者。攫援物也(云云) 無因自然等者。師云。上舉莊子自然有。顯無因計。今問答。令莊子計同無因。欲同破之故。有此問答也(云云)私云。如師義者。問自然者。指莊子聞。而依古料簡并餘處解釋。自然言。可籠外道自然與莊子自然見。今此外道。衲衣外道也。若外道自然。一向無因一執也。莊子自然。自然有因等釋(餘處釋)當段釋始終相生。頗難見。可思之。 若必無因而有果者。中論因緣品長行云。無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應墮地獄。十惡‧五逆應生天。以無因故(文)疏釋云。若無因有果者。第四例感果破理實。應云無惡因得惡果。無善因得善果。而今不爾者。持戒人。無地獄因應生地獄。五逆人。無生天因應生天也(文)可准知之。私勘之。 問有人言自然有因等者。師云。是重舉莊子之義。救前破也(云云)序疏云。萬化猶萬物之異名(云云)私云。莊子之意。正在自然。故景不待於形。只自然等(為言)而今釋并餘處釋。常出莊子之義。自然有果等。此難思。有人云。莊子正雖不明有因義。亦不遮因義歟。何者影由形自然也(為言)故(云云)猶可尋之成鉾楯者。此有因緣。可知(云云)(私云。宋人物語有之) 答斷見之流等者。師云。是十四難中不如知義也。計即陰之我人也。 夫神道幽玄等者。古云。序疏云。幽玄二字。俱訓深耳。又玄謂玄闇。不可得見也(文)師云。神道者。云心法。非呼真如實相(云云) 義經丘等者。丘謂孔丘也。古引史記曰。首上圩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云云) 理涉旦者。師云。旦者。謂周公旦。周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父(云云) 經云如雀等者。師云。經者十地經也。此中雀者可喻神。瓶可喻依身。羅縠可喻命根歟。師傳云。七女經分明說。未見十地經七女經一卷。小乘經(云云) 匡山惠遠等者。是判釋十地經意也。見偏年通論義四(二丁)遠法師作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其五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第五文中云。文子(文名也)稱黃帝之言曰。形有靡而神不化。乘化至變無窮(云云)(良本說也)又次下文。火之傳於薪乃至終期都盡耳釋。注經所引全同。可知之。注法華第一曰。如薪盡火滅(惠遠曰。火之傳於薪乃至終期都盡之。今釋全同)次曰。或以煩惱為薪。五蘊為火。煩惱除則五陰斷。故曰薪盡火滅。或以感譬於薪。應喻於火。感謝應攝故。曰薪盡火滅。雖穿鑿不一。而遠公之釋。溫故而知新也。可准之知。非釋十地經。尤字過時讀。論語見。 指窮之術妙等者。師云。就指窮有二義。一義云。前薪云窮。後薪云指。相讀之術法故云術。嘆美云妙(為言)一義云。云以指指示前薪窮云指窮(云云)後義意莊子見。今文段前義猶親歟(云云) 情數之感深者。古云。謂有情因果感赴相續無際故。言深矣。 不得見形等者。師云。已下宗家釋也(此義非也。遠也。出通論) 問曰後學等者。師云。一義云。問云二字。安下云何名為等上。可意得也(為言)此意。今引黃帝語者。舉世人所信外言。為成因果決定旨破無果見也(云云)委細如上。又一義云。上義經丘未曉等。所以今後學引黃帝語致疑難。故有問曰言。然無答者。讓下排震旦眾師文義故也(云云)下云何上。異本有問曰字思之。所言黃帝者。三皇之隨一也。一大旻(伏羲氏)二炎帝(神農氏)三黃帝(有熊氏)紹運圖見。 六師云無有黑業等者。師云。六師中第一師。富蘭那迦葉義也。具有四業。今且出二業報(云云)涅槃經第十九出此說。初今所引。次云無黑白業。無黑白業報。無有上業及以下業等(云云)如說相者。不明不黑不白業見。 四邪之間最等者。師云。四術中無因果。殊其過甚云意也。包氏曰。尤過也。鄭玄曰。弊猶惡也。杜預曰。弊疵也(云云)又上引論語(云云)百論下初疏云。四外道。一僧伽執因中有果。二世師執因中無果。三勒沙婆亦有亦無。四若提子(東音)非有非無也(文)又此玄四邪者。百論四外道異也。四邪廣通也(師說也) 答釋伽未興等者。准知百論疏。四外道中。除若提子餘三外道。并釋迦未出時興見。於中師云。僧佉劫初出世。世師如來出世八百年前出世見也。依此答意。上來所列四外道。正可當滅後柯條也(云云)所云柯大條小。古云。柯條謂小枝也。即喻其外道支流也。私云。歸去來辭云顧庭柯而怡顏(云云)庭柯小人也。古鄉舊知。今是小人。故云庭柯。少枝義也。 一研法二覈人者。問。前破天竺四術。何故不覈人耶。答。師云。就天竺外道覈人。百論等中。委細見故。讓別釋眾品中。今此中不更論歟(云云) 震旦三玄等者。古云。一說云。孔子‧老子‧莊周為三玄。此即孔子說有。老子說空。莊子說中故。一說曰。孔子‧老子‧周公旦以為三玄。一說曰孔子‧老子‧顏回為三玄(文本文可尋)後見淨名經者。一卷古維摩經也。嚴佛調譯也。親友等者。師云。此淨名非什師所翻。古舊經也。親友者。寶窟曰。書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云云)期神者。一心訓義。累者。斷煩惱義。出生死義也(云云)方者。大乘教也。僧肇法師。在俗時。家貧常以傭書為事故。歷觀經史。見一卷古維摩經。得所歸極故。捨家入道。聞什師在涼州。進途至涼。見什公為師請業。什公嘆曰。言肇僧肇。玄宗肇故(云云)百論序(取意)三玄事。宗鏡錄四十六云。周弘正釋三玄云。易則八卦陰陽吉凶。此約有明玄。老子虛融。此約無明玄。莊子自然。約有無明玄。自外支流。祖原出此(文)三玄本說。從來不詳。幸今得之。尤可祕藏也。 三玄與九部者。私云。三玄震旦外教。九部西天內教。九部則除十二部中方廣‧授記‧無問自說。取自餘九部。 伯陽與牟尼者。元照釋云。李聃(吐藍切)即老子也。姓李名聃字伯陽也。同極極理也。杭行行智也。但影略互顯。又曰。牟尼此翻寂默。即釋尊名也(文)訓云。盂蘭新記云。釋迦牟尼梵語。釋迦能仁。牟尼寂默(云云)喟然者。玉篇云。喟丘愧反。大息也(文)元照釋云。喟然者。嘆息之聲也(云云) 凡夫之智孟浪之言等者。師云。凡夫智者。老莊智也。並出三惠外。孟浪者有二義。一謂率略之言也。二謂漫瀾無所取捨之謂也。俱莊子見。 而未詎至也等者。師云。上未始詣者約法。此文據人也(云云) 略陳六義等者。問。此猶什公語歟。如何。 答。師云。宗家解釋歟。 朗鑒三世者。師云。鑒三世則三明。三明者。一宿命。明知過去。二者漏盡。明知現在。三天眼。明知未來。此三明在果位。則亦名三達也(云云)師云。外唯辨一形故。辨正論云。外教中。假令有三世事者。此竊取內義也(云云)外則五情未達等者。師云。五情者五根(眼耳鼻舌身)未達者。不得天眼天耳等也。 內說六通窮微者。六通謂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盡是也。問。如解釋。外人都無天眼等通力(聞)如何。答。私云。今就震旦外人故。偏云五情不達。若據西天外道者有異義。涅槃疏云。若是薩婆多成實等所解。凡夫亦得五通。若是雪山部。聖人得五通。凡夫不得。而今外道飛行自在等者。此是其若得醫道術。或是鬼神等依助故爾。不名為通(云云)可准知。 外未即萬有而為大虛等者。師云。大虛者。老子之虛無道也。內見彼義。虛無當空劫。一氣則有物初也。此當成劫初微風也。例如僧佉二十五諦當內十二因緣。若爾空有既隔歷故。不即有為空也(云云) 內冥二際等者。師云。二際者。生死‧涅槃也。僧叡中論序云。道俗之不夷。二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中論云。涅槃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文) 內則緣觀俱寂者。緣者境也。觀者智也。俱寂者。中論疏云境智是因緣義。既稱境智。是則非智。既稱智境。是則非境。非境非智。泯然無際○若遊此玄門。則戲論斯寂(文)可准之。 短羽之於鵬翼坎井於天池等者。師云。短羽者。云蟭螟等也。鵬翼者。鳳凰之翼也。坎井者。穴井也天池者。謂大海也(云云)春秋曰。東海有蟲。巢蚊睫。再乳再飛。而蚊不為驚。命曰燋螟(文)古云。問。大鵬與鳳凰者各別鳥乎。答。弘法大師性靈集曰。附鳳凰而屆天涯。唯可一鳥(云云)(文)義疏第一云。海龍王經云。金翅翻為鳳凰○金翅鳥經云。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也。閻浮提只容一足(文)釋大身迦樓羅。 秦人疑其極等者。師云。一義云。秦人者。指什公。吾者宗家也。意什公既疑。非吾始更言云意也。一義云。秦人者。秦代疑內外之道人也。意秦人疑極。不足言之(為言)此義吾者宗家(云云) 道曰杳冥者。文選云。日杳杳西匿(文)字書曰。杳冥深遠貌也(文) 答九流統等者。元照引漢書云。又云。九流者。一儒流‧二道流‧三陰陽流‧四法流‧五名流‧六墨流‧七縱橫流‧八雜流‧九農流(云云)通真記云。七略者。輯略(輯音集。即諸書總要)兵書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術數略‧方伎略(云云)元照釋云。略法也謀也(文) 蓋以砂糅金等者。師云。一義云。砂外書取。雙非金取。一義云。任彼情。金外書取。盜牛論者。涅槃經第三長壽品見。盜人賊長者牛。為出乳不知其故等可撿知(文) 周弘正等者。古云。周之弘正。不可讀之(云云)又曰。百論疏下云。然震旦玄儒。但有有無二句。無非有非無。天竺外道三外道。三大經文亦無之。直有不可說之言(云云) 蓋是道士用三洞等者。師云。道士者。學道教輩也。三洞者。古來未次也。 悉達處宮等者。西域記云。初薩婆曷剌陀悉陀(唐言一切義成就。舊曰悉達訛略也)遠棄轉輪王位。為鄙賤人(文) 老為周朝之柱史等者。師云。柱史是大內記之唐名也。未及左右大臣(云云)扶桑略記云。相當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日子時生歲(云云)外書日。無為虛無同義也。 清虛是九流派者。師云。清虛者。虛無道也。九流中道流是也。故云九流派也(云云) 問同人者之五情等者。古云。意言。雖眼耳等五是同人故。跡為周朝柱史。神智明朗之方。大異凡夫。故本實天尊故。與能仁有何異耶(云云) 答漢書亦顯品類等者。辨正論云。前漢書云。孔子為上上流是聖。老子為中上流是賢。何晏王弼云。老未及聖(文)南山云。賢者多才行也。聖者無不通也(文)風俗通云。聖者聞聲知情故曰聖也(文) 設令孔是儒童等者。破邪論云(法淋所製。三論學者。唐初人也)清淨法行經云。佛遣三弟子。振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淨菩薩。彼云顏回。摩訶迦葉。云老子(文)此義造天地經。及灌頂經見。 若圓應十方八相成道等者。彌勒經遊意。引釋論曰。諸佛八相成道。一上天‧二下天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說法‧八滅度(文)起信論。除上天開下天入胎見。 法名出世等者。問。此意人天小益。三乘大益。俱可名出世耶。答。一義云。不爾。今言三乘邊為正。且云法名出世(為言)可思之。 至如孔稱素王等者。古云。孔子諡號。代代送之。如前漢平帝。追成宣尼公。乃至唐玄宗。諡為文宣王等也。今稱素王。時代須撿(云云) 名儒者。柔和義也。外書見。 有薩衛門人等者。師云。薩衛者梵語。此翻一切有。有法有七十五。攝之為六種。謂三有為三無為也。此宗三藏中。以論為本。故名云阿毘曇宗也(有云。必不可言七十五也)薩衛能說教門。毘曇所造論名也。 無漏慧根會理者。師云。無漏慧根者。四果體也。三無漏根是也(未知根欲知根已知根)會理者。理則四諦十六行相理也。冠絕者。此取喻。猶無比義也。 問夫欲立理者。師云。此牒前立宗。問毘曇部類。宗源者。則部類也。立宗源故(云云) 一者如來自說等者。古云。今案目錄。列小乘律中曰。阿毘曇經一部二卷(云云)師說云。新譯經也。非宗家所覽(云云) 二者鄰極等者。玄應師一切經音義云。舍利弗阿毘曇者。二十卷二十二品。姚秦弘始十六年。曇摩崛多耶舍譯也。除大乘小乘內。鄰極亞聖云也。舍利弗智惠第一故。如佛喻也。開元錄云。阿毘曇。二十二卷或二十卷或三十卷(文)師云。鄰極等者。昔教意也(云云) 三者佛滅度後等者。中論疏云。佛滅度後三百五十年。作八犍度(云云)開元錄云。阿毘曇八犍度論三十卷。迦旃延子造。或二十一卷。符秦罽賓三藏僧迦提婆共竺佛念譯。第一譯也。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卷。迦多術尼子造。大唐三藏玄奘譯。第二譯。右上二論同本異譯也(云云) 於西涼州譯出等者。譯者可尋之。浮陀跋摩。此云覺鎧也。高僧傳第二見。師云。止三犍度者。初犍度也。新譯有二百卷。具解八犍度(云云) 五者七百年等者。述記達摩尸利。此云法勝。撮婆沙中心。作二百五十偈。青目註解為四卷。名阿毘曇心論(文) 六者千年之間等者。師云。達摩多羅。此云法救。是非四種薩婆多中法救(云云)此法救尊者。四種薩婆多中法救得業歟。 其間復有六分毘曇等者。古云。六足論名六分毘曇。此六足論至于唐。玄奘傳來。大師唯聞名未見之故。云並不傳此土也。光記云。言諸論者。謂六足發智。言六足者。舍利子造集異門足論。一萬二千頌。略本八千頌。大目乾連造法蘊足論。六千頌。大迦多衍那。造施設足論。一萬八千頌。已上三論。佛在世時造。佛滅後一百年中。提婆設摩造識身論。七千頌。至三百年初。世友尊者造品類足論。六千頌。即是舊眾事分阿毘曇也。又造界身足論。廣本六千頌。略本七百頌(云云)(取意)師云。新家名六足論事。旃延發智論為身。此六論擬足。道理不可然。身子目連等論。豈為發智之足耶(云云) 釋論云目連等者。師云。和須蜜者。世友尊者也。餘論師者。指舍利弗等四人歟。問。上所出舍利弗毘曇。六分中集異門足論同歟云何。答。師云。理可異(云云) 復有甘露味等者。師云。今雖云未詳作者。准開元錄。尊者瞿沙妙音之造見。 顯其虛實者。問。虛實者何乎。答。有一義云。虛實猶失得義也。意舉十門顯得失(為言)是終令成失(云云)一義云。十門破斥。多帶甲顯迷故云虛實。實者今正義。虛彼宗計也(云云) 理超四句者。准古義。所云四句者。可籠所有四句也。 言之者失其真等者。師云。肇論出四法四人。四人中今略須菩提釋梵二人。四法具見。更亦加七辨五眼。依涅槃經。法‧義‧辭‧樂四辨。加捷疾‧不斷‧利辨為七辨。若依大集經所說者。一應發辨(心思言中必應發)二應機辨。三應義辨。四捷疾辨(多人同一時答)五不斷辨(前後相生)六利辨(益人)七最后辨(總前六也)次五眼者。肉眼‧天眼‧惠眼‧法眼佛眼也(智論第九次第也) 釋迦掩室者。此有二義。一佛初成佛欲度迦葉。假設方便投彼寄宿。遂以毒龍之室安置如來。毒龍欲害降伏入缽。未施法化義如掩室(文)一義云。初成道三七日思惟。說之云掩室(云云)古云。後義甚叶今文(取意) 淨名杜口等者。入不二法門中在此事(云云)問五眼‧七辨人法中何乎。答。師云。人所攝。何者。五眼不見。七辨不言者。釋迦掩室所貌故(云云)師云。總此第一章。遠乖方等文意也。 故淨名云法名無染等者(中觀不思議品第六文)云。智論般若如火炎。四邊不可觸等判則此意也。 又夫見有等者。師云。上釋約不見道邊。今據成見邊。一往如此可見。 故法華云等之文。義疏云。入邪見稠林者。此中有一見二見乃至六十二見。六十二見者。大品佛母品云。開世間邊無邊等四句。死後如去不如去等四句。合為十二。及身與神一。身與神異合為十四。常無常內。約五陰作之。一陰具常無常四句故成二十。合為六十。一異為本為六十二。又釋。即色是我。離色有我。我住色中。色住我中。一陰有四。五陰二十。約三世為六十。斷常為本。合六十二。十六為即陰。四十六為離陰。又釋。一陰上計有無二種。五陰便成十見。三世為三十。凡夫五陰有三十見。聖人五陰亦三十。合有六十。涅槃非三世攝。但計有無二。合成六十二見也。六十二見屬邊見也(文) 答正觀論云等者。彼論六種品文也。疏釋云。以淺智故。見五種為有(地水火風識)空種為無(云云) 第四守小筌等者。莊子曰。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云云)合法可知。師云。小筌者。云小乘教也。小乘筌執不可。小入大初也。南山釋云。施小為大也(文) 未見月等者。指月之喻出自智論第九(云云) 故善吉觀法空等者。師云。如來說摩耶經畢。從忉利降日。蓮花色尼現種種神通。成轉輪王奉拜佛。善吉不爾。唯觀法空。如來則歎還云蓮花色尼(智論見) 身子入空定者。未撿得之。有人云。增一阿含第三云。佛在羅閱城迦‧蘭陀園。時舍利弗。耆闍堀山。入金剛三昧(亦名破虛空三昧)時毘沙門天。遣伽羅及優婆伽羅二鬼。至毘樓勒天所。空中見舍利弗入定。迦羅打之。定力故不覺。於是諸佛歎之見(取意略抄)若此文歟。有師云(禪那院東大寺珍海)古道中阿含見(云云)可尋之。後日見智論六十四初。出此事。伽羅夜叉打之。舍利弗入滅盡定不覺。可見之。 文殊問經云十八及本二等者。元照釋云。無是非者。經云。佛告文殊師利。未來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住二十部者。並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一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其實如來所說。懸記滅後故。云未來起(云云)古云。問經說既皆從大乘出。與法華一乘何異耶。答。法華說攝入。此經辨出生。既明皆從大乘出故。同無量義經出生義。不同法華攝入一乘。又此經密顯於一。法華顯明於一。或又此經唯會法而不會人。法華人法俱會。又此經但會理而不會教。法華理教俱會(云云)此中有四異見。一攝入出生。二顯密。三人法。四理教(云云) 大集經云雖有五部等者。師云。五部有同時前後等異說。此經總可亙何歟。五部義下顯正章見。師云。無是無非者。二十部共無非是故。云無是非也。是四句中。取而不破二句意。無是非釋也。大集五部者。一曇摩毱多。二薩婆帝婆。三迦葉毘。四彌沙塞。五婆蹉富羅(文)又義除第五婆蹉。加僧祇。懷素釋也。問。法界涅槃者何乎。答。師云。法界所證理也。涅槃所歸果也。界者。此時性義取(云云) 第八非學本大品經云欲知四緣當學般若等者。問。毘曇所學四緣。有無窮無因過(見)般若所學四緣。何故無如是過失耶。答。師云諸法本來不生。凡夫顛倒謂生。此顛倒所謂前。假建立四緣。既是為緣假立四緣。何尋從來。如是四緣。都以無過失。而阿毘曇人存四緣定性。故墮失(云云)中論疏云。因緣品。佛說四緣。如炎如夢故。四緣是非緣緣。雖緣非緣。今聞四緣。作緣緣定實。而執故名阿毘曇人(云云)所言四緣者。中論因緣品云。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文)應知。問。欲知般若。可學四緣云乎。答。不爾。師云。智論三十二四緣釋故云爾也。般若經四緣。委細釋故也又四緣無從道理能說(云云) 本起經云等者。私云。明身子得道說偈。異說不同也。華嚴經。舍利弗‧目連來學品文。今所引全同也。十二遊經。馬勝答身子云。諸法從因緣滅。諸苦盡滅(云云)私云。訓云‧身子目連本是刪闍耶外道弟子也。刪闍耶死時。以五百人弟子為二分。付屬身子目連而告言。吾所學法‧所語理‧不殘祕心底。悉付二人(云云)然師臨死含笑。二人問云。臨死歎別。何故含笑耶。師答云。自此南方有金地國。其王與我同時死。后妃悲。而歎與王死。死路不可任心。王豈悲同行乎。今笑其愚。言訖死耳。二人向南遠見。不見金地國。又不見王死妃悲。即二人同心云吾師殘法。捨於師出去。其途中。而逢頞鞞沙門(云云)身子一度聞偈得初果。目連遲來。見身子之眼語曰。汝服甘露。有何等事。身子指沙門語曰。如是。即為目連二度說偈。同得初果(云云)三人俱詣佛所。佛召善來。落髮著衣。則為他聞說法。即得第四果。住在佛家。今為長子(云云)頞鞞頭陀出時佛言。汝今日外道婆羅門可遇。不可論議。定可負。汝示偈問外人是誦(云云)今處引偈是也。沙門者。從初果立也。大集經云(寶幢分為身子說)馬星(新云馬勝)法從緣生。通達是因。因緣滅故。即是寂靜。世間即苦。苦因名集。若修八正道。世間集滅。憂婆提舍聞是語已。得法眼淨。是說偈言。我聞比丘說四諦。即得過三惡道(文)大論(十八)云。諸法從緣生。是法緣及盡。我師大聖主。是義如是說。此偈但說三諦。當知。道諦已在中不相離。故名為隨相門(文)法華義疏云。譬喻品。拔邪說涅槃者。頞鞞說偈云。諸法因緣生。是法緣及盡。我師大聖主。是義如是說。此偈明三諦。諸法因緣生謂苦諦。是法緣謂集諦。及盡謂滅諦。雖有三諦。正為明滅諦涅槃。故云拔邪說涅槃也(文) 問。義疏文全同智論故。智論云三諦。大集明四諦。經論異說。如何會之耶。答。仙光院云。應有二會釋。一云。法從緣生等四句。正是馬星所說偈頌也。世間即苦下。只是解釋。非所說偈(云云)二云。且緣初番一偈。唯三諦為隨相門耳。問。依解釋旨。當段所引經文說三諦(見)何者。一切諸法苦諦。因緣集諦。本源則滅諦涅槃故。既是三諦。空其中一行相。餘并有法也。若爾者。何以本起經處說。為見空成聖明據乎。答。師云。經文正旨。顯在於空見故。良證也(云云)更可有義。五人者。義疏云。五人者。一陳如。二十力迦葉。三頞鞞。四拔提。五摩訶男拘利(云云) 第十喪圓旨者。古云。謂失二諦圓具教旨。故云喪圓旨。序疏云。喪失也(文) 訶梨跋摩高足弟子者。古云。指其人。云高足弟子。恐非真弟子歟。須撿之。 九百年內等者。古云。大乘玄論跡義云。出於七百年。名訶梨跋摩。云何相違耶。 答。恐人出也七百年。造論九百年(文) 鳩摩羅陀等者。慈恩唯識述記云。佛去後一百年。中北天竺國。怛叉翅羅國。有鳩摩羅多。此云道童。造九百論(云云)又云。五大論師。名五日出即五天一時生。中印土是龍樹。東印土是馬鳴。南印土是提婆。西印土是室利羅。北印土是鳩摩羅多。即五百出也(云云) 徒轍僧祇等者。師云。僧祇者。具云摩訶僧祇。此翻大眾也。訶梨徒僧祇者。是非根本大眾部。二百年中。從大眾出一部。為多聞部。成實自此出。本所學薩婆多上坐部支流也。故云徙轍僧祇(云云)徙謂遷移也。略述云(元興寺智覺作)成實論云。佛滅後八百餘年。訶梨跋摩。此云師子鎧。中天竺僧佉徒。後回心已事薩婆多部鳩摩羅多。受學八犍度論。兼習大小。折有相之言。申無相之旨。於疏勒國。造此論。一部有二百二品。僧祇為傍。三藏為正。什公所譯。在二十卷也(文)今釋十六卷與此相違。 鑽仰九經澂汰五部等者。師云。九經者。十二部經中。除記別‧自說‧方廣。九部經也。 五部者。下釋見。所言澄汰者。澄而去渾濁。汰而去瓦石。各取其中清金故(文)邪霧者。師云。霧五翳隨一也(二度邪霧者。佛一度。我一度也) 聲流赤縣者。師云。罽賓者。指天竺。赤縣者。呼震旦也(云云)中論序云。疏云。此區總名赤縣。河圖云。崑崙山東北方五千里。曰神州。亦名赤縣。禹於赤縣之內。畫地分以為九州。故鑄九鼎鎮九州。則知赤縣是九州之總名(文) 四諦建章五聚明義者。師云。四諦章加初發聚。總云五聚也。一者初發聚。即歸敬三寶。乃至明三寶義。簡邪正。從第一卷。至第三卷有我無我品。合三十五卷。是初發聚也。二者苦諦聚。從第三卷末色相品。至第七初物不相應品。合五十九品。是苦諦聚也。三者集諦聚。謂從第七卷業相品。至第十一卷初明因品。合四十六品。是集諦聚也。四者滅諦聚。從第十一初立假名品。至第十二卷中滅諦品。合十四品。是滅諦聚也。五者道諦聚。謂從第十二卷中。至第十六卷。合四十九品。是道諦聚也。私云。所言聚者。梵語揵度也。此蘊亦羽聚也。 有人言正用曇無德部者。師云。今律宗依憑此義歟。然此下所出三義。并上座部支流見若爾者。前徙轍僧祇釋異也。前後合論。可有多義不同。所言經部者。上座部中說經部也。亦云說度部(云云) 答有人言是大乘等者。師云。梁三大法師(光宅‧開善‧莊嚴)並第一有。義也。嘉祥淨影第二有人同。南山第三有人大同也(云云)有師云。南山意探入大乘。與義當大乘。其義各別也。於中祖師自義。義當大乘。為正意見(云云) 夫琝玉精粗等者。玉篇曰。琝靡函反。石似玉也(云云)序疏云。殆亂正法。如精石亂於白玉。如鍮似於黃金(云云)就石玉謬。有卞和之玉事。繁故略之。 殊鏡者。古云。或本作珠鏡。以殊字為正。意謂。於尚現見石與玉。精粗尚有異見。何況空理精粗。豈輒分別耶(云云)又云。殊謂殊異。鏡謂鑑照也(云云) 今以十義證則明是小乘等者。問。如上破折阿毘曇人見有得道義者。今排成實。約彼當分小乘宗義。專斥見有義。何不爾十義排斥。悉明唯小非大之義乎。答。師云。誠如所問。例毘曇破。專可非成實見空義。而今正明唯小義者。有深意。凡破執大意。必令被謬計盛。而震旦眾師。成實大乘究竟論。今齊旨於大乘等。此迷久輒難傾拔。故專明成實非大義也。大意雖爾。亦斥見空義下釋見(云云) 製論序等者。今現流布論無此序。罽賓者。輔要記云。罽賓即迦濕彌羅國北印土。古云。罽賓國周七千里。四面負山。雖有門徑。狹而希通。城西臨大河。長十三里廣四里(文) 論云色香味觸實等者。師云。四微能成故云實。四大所成故云假。訶梨本僧佉之門徒故。其執重猶未盡。如是四微為能造本也。僧佉二十五諦意。五塵成五大故。成實四微成四大者。一義云。地大四微成。水大三微成(除香)火大二微成(除香味)風大一觸塵所成也(云云)一義云。四微必和合俱成四大。但有強弱不同。其強者。可例知第一義(云云) 精巧有餘等者。師云。上序文。今宗家釋成也。私云。准知華玄釋。下或有人言等者。又叡師序說也。應知(云云) 雖復龍燭等者。古云。宋元嘉十年。竺道生移虎丘山。其年夏青園寺佛殿龍昇于天。光影四壁。因以改寺號。名云龍光。時人欺曰。龍既去必行矣。今借此事。喻大乘也。 此論明於滅諦等者。師云。所言滅諦者。無苦集滅道四諦無生。一滅諦理也。大乘者。大品等諸大乘。所明四諦平等理云也。 問若爾者大品四諦平等。成實四諦無性。有何異耶。答。有多種異。如上釋。 其普信大乘者。右點師點也左點古點也。 依論徵者。徵陟陵切釋氏曰。兆也。審也。明也。驗也。 成實文云諸比丘異論種種等者。師云。成實抄云。諸比丘已下半偈。第四佛聽造論。一比丘得第三禪。修第四禪不得。就佛問此因由。佛告言。觀彼此中間。佛即入定。五百羅漢種種說。後佛出定。五百羅漢就佛問此因由。佛言。不得我意。而汝所說不違法相。汝等受佛意。綺觸為彼。往業為此。樂受為中間。由綺觸往業樂受因緣故。不得第四禪。此義阿含經中廣解釋(云云) 訶梨自云正論三藏等者。師云。三藏小乘云事。法相‧天台并同今家。花嚴不爾。大小等明三藏。今大乘非三藏云意。無部別三藏故也。小乘中。如來自部別說三藏。經律易知。法相毘曇則佛說論。 智度論云等者。彼論第百卷見。 小乘不受大等者。問。迦葉阿難等。何不受大乎。答。師云。爾者有何妨。問。迦葉等聲聞言本者。大權薩埵尋跡者。回心菩薩也。何不受大乘乎。答。師云。內證非不受大乘。外儀示如此事。大聖化物之常習也。不可疑此。釋尊八相化儀。正小乘遵化。仍二十五祖傳持并以三藏。為表也(云云) 無大文第三等者。問。成實論中亦明大乘文。謂聲聞超禪許多地。或說乾達婆城喻。若爾者何偏云無大文耶。答。師云。一義云。成實假明大乘言。小屬無云無。例如言小乘無陀羅尼(云云)華玄略述。如蛇有龍一鱗豈龍乎。此大同。一義云。成實明乾達婆城譬喻。彼別證折空義。都非大乘意。一切可例知之。若爾者。解釋無過(云云)彼正義。智論第六云。聲聞法中。不說乾達婆城喻(文)義疏云。三藏中。所以不說揵達婆城者。為三藏不說一切法本性空。而成實亦有此喻者。引菩薩藏中喻。就小乘法中釋耳(文) 並探四阿含等者。師云。四阿含者。一長阿含(破邪顯正)二增一阿含(人天因果)三中阿含者(善惡業性)四雜阿含(生死界繫)阿含秦云法歸(涅槃論‧肇師長阿含序見)或又云趣無(釋道安解釋)新云教。亦云傳(云云) 有條例第四者。古云。條謂條別。例謂類例。大小各別。而各有流類。故云條例(云云)師云。經有條例。論亦爾(為言)經條例者。大乘經兼少。小乘經不兼大(云云) 故大乘經初有小乘眾等者。是智度論第四卷文意也。問。何故必小乘無菩薩眾乎。 答。智度論云。聲聞乘。狡少不受摩訶衍。譬如恒河不受大海。以其狡少故(云云)可准知之。前章小乘不受大者。則此文意歟。若爾者。非迦葉等偏執。只小教道理自爾也心得歟。問。何故大乘經中。列大小二教耶。 答。智論云。欲辨二乘義故(云云)意云。欲簡別大小二乘義。此是小乘方便說。此是大乘究竟說也(云云)若前不開方便者。真實難顯所以大乘經必列二眾也。問。爾者諸大乘經悉列大小二眾耶。答。義疏云。有無門者。龍樹云。小乘經初無菩薩眾。大乘經初具大小兩眾。然斯言未盡。諸大乘經凡有四句。一但有菩薩眾。無聲聞眾。如華嚴七會。二但有聲聞眾。無菩薩眾。如金剛般若。三具二眾。即如此經。四俱無二眾。如金光明經(云云)准之今且一句形勢也。應知。 若弟子之論等者。師云。言成論也。巨細者。則大小義也。 大品明四諦平等義等者彼經二十九別品見。 一者小乘折法等者。師云。折空者。色法以細色能造折之。心法以三相剎那等折之。能造細色剎那等以苦無常等互相緣集義折之。是名折法空也。 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內等者。私云。小乘有作四諦。大乘無作四諦者。專依此意也(云云) 三者小乘但明於空等者。師云。小乘得折法自性空。未及第四性空故。但見空不見不空也。大乘達因緣本性自空。故見空及不空。第四性空般若佛性異名故也(云云)問。大乘見空及不空者。第四性空歟。將又自性空歟。如何。答。師云。有二意。一家解涅槃經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涅槃文有二釋。一者約有處無‧無所有。有所無者。有所得之無。則生死空。無所有者。無所得不空。則涅槃妙有。若依此意者。空及與不空空自性空。第四性空則名涅槃不空故。次依法來品疏三種二諦者。十二因緣。本自性空為世諦。涅槃妙有為真諦。此時空及以不空空則第四性空。此意明生死本性空。則名般若佛性。故空及不空者。一法上兩義差別也(為言)應知(云云) 四者小乘名為但空等者。智論三十七云。空相應有二種。一但空。二不可得空。以但空墮二乘地。以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即無所可墮。復有二種。一者無方便空墮二乘地。二者有方便空即無所墮。直至阿耨菩提(文)善吉等者。師云。須菩提小乘中解空第一也。而望大乘者。比毛孔空。何況自餘乎。須菩提東方青龍陀佛化身也。 法華信解品云等者。師云。四大聲聞領解段。申昔過非下經文也。彼文中明。保執小乘故。不樂大因。不貪大果。大因者。謂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也。大果者。甚深佛惠也。今所引不示大果文所也。為無相即支證事者著偏空不樂佛惠故也。 問。何以故知然等者。問。此問意如何。 答。師云。一義云。問意何以知然。成實所辨法花說同(為言)有一義云。法華文定明小乘所得。成實未必然。未必小。而次上釋全同判。所以何以知然問也(云云) 涅槃經云心言無布施等者。師云。二乘有空有二種曲見。此是空見也。於入觀時。不見布施體。此名破戒。破大乘行。不空有並照。是稱邪見。傷大乘解也。秦弘始等者。 此事序疏委細見。 以辨有法之實等者。師云。有法實者。七實。依實之假者。所成也。 爰至齊司徒等者。司徒者。大政大臣唐名也。元照云。齊即南齊蕭子。良生封竟陵王。死諡文宣王(云云) 每感嘉瑞等者。爾雅云。嘉善也。美也。蒼頡篇瑞應也。信也。齊竟陵王內傳云。得熱病夜中再死。夢見金像手灌神陽。因遂平復也(文) 齊永明者。齊有二十五年。年號有七。永明第二年號也(云云)師云。引如此等事者。正為取梁武排成實歸三論也。應知(云云) 而後生等者。師云。後生者。指成實眾師歟。問。周顒作序。專弘小論者。是誰人乎(南齊書四十一云。周顒字彥倫汝。南安城人。晉左光錄大夫七世孫也。又云。長佛理。著三宗論文)答。爰至梁武者。師云。梁武初。以老莊教為宗。次捨外教。移成論。最後則排成實。歸三論大乘。今舉最後。為世人證(云云) 答求那跋摩等者。略述云。宋時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鎧。本剎利種。春秋六十五未終之前。預造遣文偈頌三十六行。自說因緣云。已證二果(文)師云。此答意毘曇成實之教無淺深(為言)異下小乘中開三根。初後解釋各有邊邊。應知(云云) 又釋論云有四種門等者。師云。釋論實有三門。而今四種門者。第四非有非空門探取意宗家加釋歟。大論第十八云。如是等種種異說。無智聞之謂為乖錯。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三門。一者昆勒門。二阿毘曇門。三空門(云云)四論玄第十云。大迦旃延昆勒論亦云鞞勒論。釋論註羽為篋藏也。若入此法門論議。則無窮也。明諸法並是假設說也(云云)問。阿毘曇有門。成實空門。昆勒亦有亦無門(見)非空非有門者。是何等論乎。亦非有非空義道如何。答。中論有無品云。迦旃延經中。佛為說正見義。離有離無(云云)如是等種種異說。無智聞之謂為乖錯(云云)如上。大乘玄二諦義(禪那院)云。大論十八(九丁)云。何等是三門。一者昆勒門。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佛滅度後。人壽轉責。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昆勒門論議則無窮(文)又云。略說三十二萬言(云云)又云論文(如上)不見非有非空門如何。答。為先尼梵志說之歟。又為惡口車匿。說離有無經云等者是歟。問。昆勒門亦有亦無者彼義如何。答。准文義要。假有望實有亦空。望性空亦有(云云)歟。猶可尋之。問。成實‧昆勒‧有何等異乎。答。有云。成實專明性空。昆勒專明假有義。然就道理即不可與成實相違(云云) 不得般若方便等者。師云。據攝論等意。有增益謗。空損減謗。亦有亦空相違謗。非空非有愚痴謗也。 若言見空(乃至)釋迦小乘一化等者。師云。此答意。三藏教正意研法相有遣我執為本。依之則有入聖得果義。若成實所談實義。一向排毘曇。釋尊阿含教門。終無得益(為言)問。以何知爾。小乘一化研有為本。 答。師云。知邪病興。故阿含為之說有。滯有成患。故般若為此說。則此證也。問。阿含若說有為本者。成實豈三藏實義。爾者何應云故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如何。答。一義云。三藏教面說有為本。不妨人法二空其中實義故無過。處詮今當段釋破成實偏執也(云云) 如犢子部云別有人等者。師云。犢子計我。假實中何者。舊異論也。然案成實第十一破不可說品。云實法無不可說義(云云)此則破犢子部我第五不可說藏也。明知。彼計實我見也(云云)問。所云我者。則五見中身見。否。答。師云。依彼部意不爾。身見見諦所斷也。犢子部人皆入聖道。豈不離身見耶明。不可說藏我。非小乘煩惱。智論第一云。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說。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眾和合有人法。犢子阿毘曇中說。五眾不離人。人不離五眾。不可說五眾是人。離五眾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說藏中所攝(文)古云。謂五陰和合則有假我。成實亦爾。但犢子此我不即能成五陰。又不離五陰故。屬第五不可說藏。成實如此不談。五陰和合即假人也。此所計我假我實我。解釋兩樣見(文)淨名玄釋假我見。 扁鵲之術等者。史記列傳十七云。扁鵲勃海郡鄭人。姓秦氏。名越人。得長桑君禁方為醫(文)有人云。扁鵲與黃帝有問答事(云云)(可尋本說歟) 保冥之徒等者。古云。玉篇云。冥謂寂也准之保執冥寂空理。小乘人云保冥徒也(文)進不馳於白牛等者。謂今成論非大乘論。故言不馳於白牛。復非常小乘論。故言失駕羊鹿。此則可大小不攝之中間論。故曰。騾論也。騾謂馱驢即早馬也。牛與羊鹿中間之類故(句會歌句云)說文羸驢父馬母○亦作騾。 三論玄義鈔卷上 應永二十三(丙申)五月中九日。於奈良東大寺邊域驅筆訖。 願以書寫力。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學文。 享保第二十歲次乙卯初夏六日。於和之長谷寺桂嶺端寮校合兩本模寫之訖。猶不為全備。後徒訂焉矣。義禪合十。 右原本上卷終跋文也。 三論玄義鈔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