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2307A
三論興緣

東大寺真言院沙門聖守
輸入者 吳靜梅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王 麗
       改稿者 改稿者

略有八門

一正明興緣。二明佛因果。三明結集佛法。四明部別。五明述成。六明簡異。第七詮理。第八入道。

第一正辨三論興緣

佛生周莊王時。周襄王時滅度。孔子生時周末。偽秦姚興王時。羅什來翻經也。是羅什師弟子有八百人。清信檀越謝靈運等三千餘人。皆信學大乘三論。大興佛法。宇內豐足。如是展轉至梁時。三論漸衰。甚隆成實也。梁武帝之師有三大法師。開善寺智藏師。莊嚴寺惠昊師。光宅寺法雲師。恒說法化人。而國家貧乏。穀果不登。陰陽不順。災憂遍境也。時武帝專信三寶而驗無益。是非三寶咎即非弘者薄故。欲知此狀故召諸國相師而令相占之。一切相師同云。今以青衣比丘令講經者。必興佛法必盛宇內。天龍歡喜。風雨隨時也。時帝求伺青衣於何所在耶。方乃人白。會稽西霞山寺有高麗朗法師。必不脫青衣服青衣而修道。內有密智也。以此事而白於王。王大歡悅。即以躬詣山寺而禮請受。即於宮內講說金光明經。即年天龍歡喜。陰陽順時。穀果豐足。宇內大盛。時大王大歎喜。即推問論宗。便奏白三論。時大王告言。不知法藥隱覆教要久不令弘。令民大苦。時三大法師皆苦論說。何方破是三論師耶。若以論義而破者。此論為破他之要。以破執見為本。故不能破也。但以方便而用狀畏降伏其人心情。時開善寺師弟子梵法師。以往令畏降伏其心而去之。時於日夜乃被虎皮而就朗師許。乃開虎大口而為咋天之。時朗法師言。汝是梵小僧也。時梵僧聞即大恥畏。即反走去也。西霞者。彼山恒現紫霞與日共照西霞山寺。是一吉瑞。又不捨青衣與相師占同。是二瑞。了知梵僧。是三瑞。由此三事即知聖人。時三大法師各將二百弟子。梁武帝告三大法師。汝等所將弟子中。取上足弟子二十人。并六十人令教三論義。三大法師各撰取六十上足弟子以令學三論義。時得三論意即止觀詮師。即本開善弟子。但出一人不出兩人。是止觀詮師弟子興王師弟子。是吉祥師與惠均也。是興王朗師言吉祥文海。惠均義海。

釋迦佛因果第二

是釋迦菩薩。於大釋迦佛時初發菩提心也。從初發心至十回向為四十心。是初阿僧祇。或女身而行菩薩行也。次於居那尸棄佛從初地至七地。為第二阿僧時。永作男身行菩薩道。次於毘舍浮佛從八地至十地。為第三阿僧祇。作男子身行菩薩道。是為佛行三大阿僧祇劫。次定光佛時始行百劫相好業。而釋迦佛超九劫。是九十一劫行而得作佛。小劫下劫下時。人歲一千二百年時。釋迦菩薩生兜率天。下閻浮提時。人歲一百二十年時。癸丑年七月七日。託胎於摩耶夫人。於彼胎內說成佛說花嚴也。彌勒菩薩上兜率時。人歲一百二十時。下閻浮提時。人歲八萬四千時。次為凡夫二乘。而甲寅年四月八日。於林微園無憂樹下摩耶右脅而生也。淨飯王作三大宮。太子十七年。一一宮內設二萬夫人。合三宮中設六萬夫人為五欲自娛也。是太子十九年。壬申年二月。踰城至跋伽婆仙所。次至阿羅羅外道而行六年苦行。胡磨一撮為一日齋食。次至優頭藍髮外道而五年習禪定。以有漏等智伏惑也。時太子年三十。癸未年二月八日。受吉祥童子獻茅草。於無吉樹下敷茅座坐。即成無上佛道。時天魔將九億軍來而欲害佛。佛入慈定。而放大光明。六種震動。大地大海大地歸佛。時牧牛女闡提婆羅女。大富長者女。指千犢乳而取為煎而煮摩至樹神而報得子息。即如來受粥已即授一歸戒。後五百離車子從海價客而來供佛。佛為說五戒十善也。五戒是人教。十善是天教(是二歸)佛受解脫樂一年。是趣波羅捺為五比丘說四諦教。即得羅漢即具三寶。後趣鬱必羅迦葉等說十二因緣教。即具千羅漢。佛德殊特。佛成道五年。舍利弗目蓮得羅漢。即具千二百五十人。佛趣王舍城而說八部波若。次趣毘舍離城而說維摩。次趣王舍城說法花一乘。次趣尸那城。於癸酉年二月十五日。一日一夜廣說涅槃即入涅槃。彼涅槃時。四十由旬乃滿。天人往來供養而闍維也。火滅以後舍利八斛。於天官寺新造一大塔十三級。八國王等以軍力強奪佛舍利。時有一人名信相波羅門。以此八斛舍利。一分舍利即上忉利天上。一分龍宮。一分更分八分即與八國王。所遣舍利即散海陸。

第三明結集佛法

佛入涅槃後。在三月結集法藏。爾時四月十五日結安居時。摩訶迦葉昇須彌頂打人至鐘而告之曰。佛諸弟子一切羅漢。報佛恩故結集法藏。汝等莫般涅槃皆會集王堂處。時一切羅漢盡集會。但舍利弗憍梵波提等。是佛前涅槃也。時因阿闍世本願撰集一千羅漢令入法堂。自餘外人一萬餘人在界外。時結集法堂內千羅漢中。以摩訶迦葉為上座。阿難昇法高座而集修多羅藏。優婆離昇法高座而集毘尼藏。故界內千羅漢集法藏故曰上座部也。時界外一萬羅漢。以彌勒文殊為上座。大眾以阿難陀而集阿毘達磨藏。為界外多人在結集故曰大眾部。
問。佛在世時集法藏耶。答。付法藏經曰。十八及本二。皆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

第四明部別

佛滅度後有二種住持。一者隔世五師。二者同世五師者佛滅度後。摩訶迦葉二十年內住持法藏。迦葉自補塗佛塔。是初住持也(即入雞足山)次二阿難二十年內住持法藏也。次三末田地二十年住持法藏。次四舍耶波尸二十年住持法藏。第五優婆屈時同世五師成支。是時佛滅度後一百年。阿育王出世。造八萬四千塔興隆佛法。同世五師。一優婆屈。二曇無德。三僧祇部。四婆蘇富羅。五迦葉維。是五人皆各得阿羅漢。各誦律部。優婆屈誦十誦律。方丈室內滿算之數皆令得羅漢。亦伏天魔令立誓願不破三寶也。佛滅度後三百年。有一羅漢名曰迦旃延子。造薩婆多部。天竺學三藏者。更請馬鳴菩薩廣釋薩婆多部故造大毘婆沙論。時天親菩薩於百日中。每日日說大毘婆沙而作一偈也。於是百日而作百偈也。即名俱舍論。時國王賜三洛沙金。於罽賓國作寺也。時有一外道名婆梨波沙。自至有智龍所欲學僧佉論。時龍見外道之懃意。便與教學僧佉論。既得學論已自意謂義無等天下甚深義者不如佛法。故欲對佛法論者。外道至阿維闍國而白王言。吾對佛法論義者而欲論義。時國王乃設大會令集佛法論師。爾時大論師等乃往他方。但有老闇師等。是外道對論。而耳鈍口訥不能論。時外道自謂能勝於佛法論。是大眾散席也。時外道入崛乞神。自身令作石給。即外道死便作石身也。後天親來。即為大嫌不對外道而共論。時問訪弟子及所誦僧佉論。而對外道弟子乃作七十真實論。即破僧佉也。時阿喻闍國王即賜黃金三洛沙。而以王子作沙彌與為弟子。於阿喻闍國作二寺。時國王作即讓子沙彌令即位也。國王作僧。夫人作尼。時國王供養父母及天親菩薩也。時婆梨婆沙外道弟子等。自謂被破僧佉論為大怒嗔。而遠請天竺大乘師名僧伽跋陀羅。而令對天親菩薩即作二論。一隨實論。而述大毘婆沙也。二三摩耶論而破俱舍論也。時丈夫國有天親兄菩薩。此人有三昆名天親也。兄天親菩薩有大乘性。中天親亦爾。弟天親菩薩是大小乘性也。然是兄天親菩薩。彼丈夫國不信大乘故。上兜率天對彌勒菩薩受大乘論。而下化有情。猶不信大乘。故復昇兜率天請彌勒菩薩說瑜伽論而教化有情。因之自名阿僧佉菩薩。此云無著也。弟天親菩薩深著小乘相。故無著菩薩云。汝著小乘而謗大乘故必墮惡趣。愍汝身故。從今以後更發大乘故召汝。時天親菩薩白無著菩薩言。我著小乘而謗大乘罪應墮惡趣故。乃截吾舌而欲懺罪也。無著菩薩言。雖截千舌不能滅罪。汝以此舌應作大乘因緣。故吾生時必學大乘以弘大乘也。爾時小天親菩薩不過數年能了一切大乘深義。故此菩薩名於後玄奘三藏時詺世親菩薩。亦曰世優菩薩也。菩薩造成唯識論。實性論。波若燈論。金剛波若論。涅槃論。法花論。十地論。佛地論。百法明論也滅度後一百年。龍樹菩薩造大無畏論十萬偈十二門。此菩薩出二經。一楞伽經云。佛滅度後有一比丘名曰龍樹。住初歡喜為人說大乘。摩耶經曰。佛滅度後龍樹出。滅邪見幢燃正法炬。佛滅度後八百年天親菩薩出世。又佛滅度後提婆菩薩造百論後出廣論。又佛滅度後八百年後。獅子頰菩薩造成實論。

述成第五

今列四種大經而釋大聖教意。一者佛在母懷而說花嚴經。二者佛在王舍城說摩訶般若經。三者摩竭提國說大集經。四者佛拘尸那城說大般涅槃經。如此四種大經開說有情佛性也。
問曰。此四種大經中。正是何文說佛性耶。答。華嚴經曰。於一微塵中有一經卷。廣說一切因緣相。大集應說。五種菩提中無菩提即是佛性。大品經明。波若即是佛性也。涅槃經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若有心者悉得菩提也。中間諸大乘經。所謂法花經‧維摩‧思益‧瓔珞等種種諸經中說。一切眾生悉有如來藏性。如地有金。何守深密文永妨法海大乘。此是傳者咎。非經論過。又解深密初先明五種性成不成相。而後終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成佛之義。故曰解深密。但明五種性成不成義非是深密經。與瑜伽論所出之義但見其言未知彼意。將是當正明佛性故曰深密也。故涅槃經云。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願為開祕密廣為眾生說。即師子吼品廣明佛性。故知深密與祕密之義決定成佛性。故淨名經呵二乘人。於菩薩前以二乘為高原陸地不生蓮華之文耳。故知解深密經初約眾生五種明佛性成不成。後必為明有佛性。法花二十是二乘自鄙曰。我等如何猶如敗種。即是息悔恨。故知二乘成佛之。如淨名云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吾當云何以抑二乘之賤揚菩薩之尊也。故新論者解深密經云。一切二乘一向趣寂。終不得成阿耨菩提。此抑挫二乘稱揚菩薩。至於法花會三歸一。亦彼經云。莫著小智欣求大。古論者同解抑揚之教。則二乘即為佛姓成佛之義也。解深密心亦爾。假判五性終辨佛性成佛耳。是淨名之旨。然則解深密經應同漸教之流也。且以菩薩造論之意將欲述佛法而助正教。豈異佛意而別立私懷耶。故知瑜伽之意正同淨名之論耳。上於四大經中已廣說佛性。況餘十二部經而不說佛性也。

簡異第六

復次聖人出世乃有前後。造論翻經亦有同異。故今有三簡。一從舊簡。二大分一切小分一切簡。三有心簡也。初約舊簡者。秦時羅什師乃有四跡。時人皆言聖也。一者員鏡入瓶。二者敷坐具而度大海。三者親食如本吐出。四者吞針如唾置。世人普稱無相佛也。晉並世有竺法護。所翻經論而有空有石多羅葉文扶疏廣耳。復次漢明帝時聖教摩騰法蘭降邪歸正。佛道隆盛。聖教極興。一切有情所歸之性。但為佛道一向無有。除此理極寧有無性耶。復次竺道生師立善不受報義小頓悟義也。復次未至涅槃於漢地時。豫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義也。復次梁武帝有三大師。開善智藏。莊嚴法雲。光宅惠昊也。依占求推攝山西霞。有高麗高師。受學止觀詮師等立二諦並觀五佛性義也。復次江南五時江北四宗皆說佛性為極宗也。從夏至梁聖人出世翻經解義。無相頡順諱古計新亦無阿黨諍。他用經解殊。古經欲建新論。求諱有性而立無性耶。次依大分一切簡之。
問。涅槃經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文。為何解耶。新論者曰。是一切眾生之一切文有二種義。一小分一切。二大分一切也。是涅槃所說一切眾生之一切者。是少分一切非大分一切也。大分一切者皆為五種性有情也。少分一切者唯是不定性有情耳。
問。若爾涅槃但小分一分不說大分一切者。即涅槃小乘不了義經耶。若爾何故經曰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即是法花涅槃不乎。故涅槃所說一切即是大分一切也。復次解深密經曰一切聲聞一向趣寂終不得成阿耨菩提之一切。即是小分一切也。
問。若爾涅槃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之諸。亦應有大分一切諸及小分一切諸耶。新論者曰。亦應有義即是大分一切。
問。若爾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一切。應是大分一切也。若猶是小分一切。亦應是小分諸也。何者。是一與諸為同訓故。若言少分諸者。何佛不以法為師。幾佛以法為師故。曰少分諸耶。若以法為師。是法常故諸佛亦常。若不以法為師故。亦佛是無常耶。是義不然也。重難。涅槃但說少分一切不說大分一切耶。若皆說大分一切少分一切耶。若並說大分一切少分一切者。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應大分一切。為大乘經故。復問。涅槃曰說無常別異處一切諸佛法皆如是之一切者。為是少分一切。為是少分一切也。
問。若爾幾佛法皆如是。而幾佛法不如是耶。答。報佛常故法不如是。一切化身無常故法皆如是也。
問。報佛常住者。何故新新論者曰報佛是剎那生滅耶。答。剎那生滅者應是無常也。若報佛無常者。應是大分一切也。新論曰。是雖剎那生滅非為無常。是義難也。復難。若但化身無常者。何故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豈為無常耶。如法花我在靈鷲山而常住不滅之耶。亦金光明云。以化身無舍利故化身常住耳。今義有三身常住者。法身本來常。報佛凝然常。化身相續常。故涅槃之意三身皆常住。一切諸佛法如是者。雖佛常住方便示滅。雖現滅度而諸佛常也。
問。是五種性中。有佛性眾生。無佛性眾生。為同相為異相耶。新論者曰。一相無二相也。今反問。若爾不可言有性無性也。若有異相者可謂有性是赤色。無性是黑色也。若不爾者無異相故同一佛性。非五性也。有心無心依有佛性簡三。復次若同有心識者即一佛性。如涅槃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若有心者皆得菩提也。復次或師尚說草木有佛性。或師云草木無心故無佛性。何者。佛是學性。是學性者從心神研習之所出故。草木無心故無佛性。一切有情皆有佛性耳。復次是有心眾生中或有佛性或無佛性者。是心非佛性耶。若是心識外有何眾生佛性耶。復次楞伽經曰。八識海無常住。七識波浪起。以八識是理性。七識是染惑也。攝論曰。不生滅羅耶。不生滅羅耶即真如理性。生滅羅耶者即生死煩惱也。故一切眾生皆有羅耶識。皆有如來藏性故有佛性。如地下有金也。然一切大乘經中不說羅耶識為八識末耶為七識。復經曰。隱為如來藏顯為法身用。故經云。以八識為常住。七識為波浪。如今推度以八禪定為八識。七覺五陰即佛性。豈於眾生而論有無乎。即本有於今義也。成實師心為七識耳。但佛性之義。涅槃經云。佛性者不離六法不即六法。是佛性理以煩惱所覆不得顯現。是心有覺性從心習研自後有六法者。五陰與空法也。現即本有於當義也。

詮理第七

今三論大乘義是佛性之理不體於當今及解或也。佛以今當解或而論者。即淺近之法非佛性義也。佛性之義非今非當。乃至非解非或。橫絕四句豎超百非。不知何以目之。強稱佛性耳。故經云。不斷煩惱而入涅槃義故生死之時以真如為煩惱也。涅槃之時以煩惱即真如也。真如之理即是佛性義耳。一切大乘經大宗唯說佛性為大事也。法花經云。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也。謂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是佛知見則佛性義也。全大乘經等同明佛性也。花嚴經以法界為宗。大集經以如如菩提為宗。大品經以薩婆若為宗。法花經以一乘為宗。涅槃經以佛性為宗。維摩經以二智為宗。皆是佛性之別稱。真如之同目也。故中論曰。雖復或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無佛性終不得成也。故謂一切眾生以先有佛性以修行故得成佛。若一切眾生無佛性。雖修佛道不成佛乎。若不定眾生有佛者是或有或無也。若先有佛性者。應定於有佛性。若先無佛性者可定於無佛性也。何故爾者。性是決定不改義故。何必以不定之性而得成佛乎。是故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得成佛也。復次新論者云。乃作現量與比量。而每法相之為作決定分別。復作因宗喻為作定性計相不能轉節而說法相也。
問。廣淵無底不可以有所得少開比於無所得廣府也。乃似鳳力而比雀。師子無勢而格狐也。立量云。一切法無常。即是因也。若現若比隨事可說也。次云。諸法無常。以勇懃故無間為宗也。後云。其相何。如夢幻。是喻也。復云。諸法常住。是因。何以故。非勇懃故。是宗也。其相何。猶如虛空。是喻也。即以現比二量例破之。為立決定性也。若假令義立量曰。是二諦空有為俗有空為真。即因也。次云。有不自有。由無故有。是有不有有即無爾。亦爾以為宗也。次云。其相何如。猶如車瓶因緣有無也。即是喻也。今破立量因宗喻。先破因者有二義。一總相破。二別相破。總相破者。是因無緣之因。無無所對果。是宗無體之宗。亦無宗詮用。是喻無法之喻。亦無所表喻。是因宗喻體各宗定執偏計故也。二別相破者。三時五求門可求也。是立量即為心也。是心成於現比之用。是用不出過現未時也。若已過時起用者。即不避已未。若未起時起量用者。未起即無故不可起也。既無量用亦無所起因宗喻也。五求門者。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非共非無因。是故知無生。無生法亦無。一切法空故。即五求門也。一自生。二他生。三共。四無因生。五無生法。如是生法不可得也。復因中有果無果。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如是五求不可得也。今義遍破一切執病故萬法可轉也。何者。空有為俗有空為真。即是初轉二諦也。次無為並俗諦。以不二為真諦也。是第二轉二諦也。次二不二為俗諦。不二非不二為真諦也。因明師云。不定轉反故。自言相違前後相違。經論相違也。次大乘義有單複四句也。單四句者。有無句。亦有亦無句。非有非無句也。複四句者。有四句。無四句。亦有四句亦無四句。非有四句非無四句。是複四句也。生滅斷常解惑例此為知也。若就生滅者有三種方言。一假生假滅為俗諦。二假不生不滅為俗諦中。假不生不滅為真諦。假非不非不滅為真中。假生不生假滅不滅為真俗合明。假非不生有何不生不滅有何不滅為合明中也。他家聞如此說。如目對壁似耳聞嚮。真悉心亂而云轉反之說何所利益。同彼戲論佛法真宗。
問。是三節轉反何異三轉門耶。答。上就諦門而轉三節。而是三論者總結釋迦始終教門不出三轉。一根本法輪。如華嚴為直往菩薩說究竟滿教。二枝末法輪。如四諦乃至大品。三攝末歸本法輪。如法華等教也。並為三乘迴小入大之說也。
問。華嚴中具有三乘教不。答。為菩薩說遍學法故。說四諦十二因緣及說六度也。若攝二諦門者。初說四諦。以苦集為俗滅道為真也。次說十二因緣。相生為俗還滅為真也。後說六度中。五度為俗般若為真也。大品經正明三轉二諦。亦說二慧三轉也。涉有為權照空為實。次並觀空有為權。乃照不二為實。次照二不二為權。照非二非不二為實。如此轉變也。又法華涅槃者。照二乘為權。照一乘為實。次照三一為權。照非三非一為實。次三一不二為權。照非不二非非不二為實也。涅槃照無常為權。照常住為實。每義有四句乃至因中有果無果。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也。次明三種二諦。一明理外凡聖於二諦。是永無法為失。是佛智所不照故。經曰。五眼不見六道眾生也。二理內因緣假名二諦。以有為俗。以空為真。是因緣二諦為佛境界為得故。佛者所照也。三理內外相望二諦。亦名得失二諦也。或師云。能見永無法故。經云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也。能見故能化也。故經云隨順眾生故普入諸世間智慧常寂然不同世所見也。
問。何須說三種方言。答。以破病為宗。凡生死取相為原。如來出世先破執見後乃說教也。初以假生假滅世諦假以破定生定滅之病也。次以假不生假不滅藥以破定不生定不滅病也。真諦非不生非不滅藥。以破假不生假不滅病。真俗合明假破著性病。真俗合明中以泯病藥並觀性假也。
問。破性明空之空為攝何處耶。答。有二說。一祥大德曰。屬所治病不論體中也。此師意。但八用中破病。體中不破病也。二恟正大德曰。破性明空即屬體中非攝所治病也。此家體用二中以破病也。
問。祥師何故以體中不治病耶。答。用中有破治之用。體中無破治之用。但除其病而不治法故也。
大論釋四悉旦。一世界悉旦者。如世界車瓶衣屋也。二對治悉旦者。是病藥相對也。是論云。以不淨觀而治貪欲也。以慈悲觀為治嗔恚也。以因緣觀而治愚癡也。仍可謂以空觀而破有。以常教而破無常也。三各各為人悉旦者。隨緣說法也。經曰。從一法至百法千法也。四第一義悉旦者。非一非異非因非果等法也。復次世界者即就緣假也。對治悉旦是對緣假也。各各為人悉旦是隨緣假也。第一義悉旦是因緣假者。此因緣有二義。一通是因緣所生法也。二別因緣之四緣中一也。所謂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也。如種子是近因。田是遠緣也。次第緣者。如心心數法。前心數法滅起後心心數法。如滅前惡心補起後善心也。
問。滅盡定心何如。答。雖入滅盡定。以要期力故能續起也。緣緣者。對前境時能緣所緣二緣相對也。增上緣者。一法生時萬法不障。萬法生時一法不障也。是法通於善惡無記三性也。通因緣者。如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則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也。是因緣內具有三諦道理也。因緣所生即世諦。我說即是空即真諦。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者。為中道第一義諦也。
問。是三諦道理為配於三轉二諦耶。答。若得意之者應得是義也。何者。是初節二諦望第二節。猶是世諦也。是第二節二諦望第三節二諦。即世諦也。第三節以配第三諦也。

入道第八

問。何經論有轉反耶。答。中論曰。是二諦法可壞破。即是轉反也。又華嚴經曰。佛說有無法了達非有無也。問。此二諦足應盡理。何須說三諦理耶。答。如實所說。若以二諦應得悟入者如此而已乎。或為表理而不盡故須說三諦也。故經云有諦無中道第一義諦也。問。是四假義應得各配四論耶。答。智度論中論。是破病遲詮理急故。為隨緣假與因緣假也。百論十二門論。是病破強詮理劣故。為對緣假也。
問。何論文中有此文證耶。答。大論其致廣博。專釋大品。今以論二十卷將釋大品初品也。若如斯妙釋大品四十卷者廣有千餘卷。而緣機不堪故略說百卷也。當知彼論破病詮理正同廣博故。為隨緣假也。若中論雖破諸見欲顯實相。故論曰諸法雖無而有二諦也。故中論即見因緣假也。十二門論是破病義切急故。為就緣假也。若百論正對緣。故百論序云破而無執言而無當也。中論十二門論新論不對於緣。而豫破見了顯於理。百論親對外將破即執之義。北於古經之趣鶉之尾類鳳皇之儀。凡愚狹心局於聖懷。以螢火明配彼日光。願有心支意存博達。欲窮智海。化群冥。廣照古新使竭法藏。永超鹿黑之淵。速昇無為之天。

三論興緣

  東大寺真言院密律兼三論沙門。聖守春秋六十二。
  建治二年二月十二日於新禪院命他人書寫畢。真言院住侶沙門亮然(十二夏)
  貞享四年初夏十八日。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