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五 輸入者 徐麗玉 略顯最初發心門 多善言多聞熏心力有入見道。如是見道初無漏智新熏自種。此所熏種。有名為習所□種姓。 問。先修有漏多聞熏習。所熏種子何不□□□□□假名習□。非實種姓以有漏故。不為佛性。 問。此二種姓俱無漏善□□依付有漏初八耶。答。以有漏故不為自體。唯以持藏名為依付耳。 問。彼第八識。從無始來至七地滿。名阿賴耶從七地滿。至十地終。名異熱識。何無漏種彼所持藏耶。答。□是有漏。亦是異熟。而一身主。是界趣生正實自體□有。生□而不間□。故為然持。 問。若爾彼能持識能緣彼種耶。答。有漏位不能緣也。 問。何故自持而不緣之耶。答。能持之識唯是有漏。所持之種唯是無漏。有漏無漏體性既殊。故不緣也。 問。能持□識不能緣彼。有非唯識。可□心境耶。答。□不緣彼。而能持□□故非□心。 問。能持初八緣三種境。一根及根依。二外器世界三諸法種子。既緣種子。何故不緣無漏種子耶。答。性各別故不緣無漏。 問。能持初八唯無記性。所持種子滅□無記善及不善。而同有漏同生死法故緣彼等。無漏善法。是□□生死法。故不得緣之。 問。唯識有五。識。自相唯識。二識相應唯識。三識所變唯識。四識分位唯識。五識實性唯識。今無漏種。此五種中何唯識攝耶。答。識自相唯識以無漏識自相種故。亦識所變唯識以所變類故。 問。具足如是二種種姓。善男女人何等發心耶。答。洗浴清淨趣向塔寺於佛形像別於菩薩形像別發慇淨心。策殊勝□尊重讚嘆恭敬供養。啟白。有智有行有識。我為法界諸眾生志求無上菩提。所菩提無患無熱惱。諸有起者之所□。□尊聽許爾時有起有得善大丈夫發大悲心。起大慈心。令發彼心。令修彼行。其辭曰。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四弘願。生死無邊我必斷群生無數我必濟。願我無量我必修。佛果無盡我必證。又發十大願心。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發菩提之心。為除□一切眾生苦聚故發菩提之心。為與一切眾生具足安樂故發菩提之心。為斷一切眾生愚癡故發菩提之心。為與一切眾生佛智慧故發菩提之心。為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故發菩提之心。為隨如來教令佛歡喜故發菩提之心。為見一切佛之色身相好故發菩提之心。為入一切佛之廣大智慧故發菩提之心。為□現佛之十力無畏故發菩提之心。又起十種大悲心。觀察眾生無依無救。起大悲心。觀察眾生姓不調順起大悲心。觀察眾生貧無善根起大悲心。觀察眾生行不善法起大悲心。觀察眾生長夜睡眠起大悲心。觀察眾生欲縛所縛起大悲心。觀察眾生沒生死海起大悲心觀察眾生長嬰疾苦起大悲心。觀察眾生無善法欲起大悲心。觀察眾生失諸佛法起大悲心。諸修行者欲證菩提作大利益。實先發起是菩提心是悲心。譬如大海初有一渧能為諸實。作住處。最初發心亦復如是。五乘善法□因此生。又如世界初始漸起。有為荷負諸眾生同。此心亦爾。能為五趣無量種類荷負依止處。又如空界無界含容。大菩提心亦復如是。遍空有為皆厭□故。如□菩提□求證故。□□眾生□深念故。如是如是發菩提心□為下劣一念福聚而□難□。矧乎□多劫數發心修行利益功德哉。 問。由有種姓具足力故發心修行。若無種姓發如是心修如是行耶。答。無種姓人。都不起心亦修行。設值善緣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不菩提因。亦不菩薩得。 問。以何得知。設發此心亦修行而不□因。亦非正得耶。答。中論初四‧瑜伽論三十五‧菩薩地持□莊嚴論云。 □復勤精進 修行菩薩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佛□ 中論長行釋曰。以先無性故。如鐵無金性□復種種鍛練終不□金。瑜伽論三十五初持瑜伽處種姓品。云何名持。謂諸菩薩自乘種姓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薩分法。是為持何以故。以諸菩薩自乘種姓為依止故。為建立故。有所堪能。有大勢力。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自乘種姓。為諸菩薩堪能性持。以諸菩薩最初發心為所依止。為建立故。於施戒六波羅蜜多福起資糧能勤修學。是故□彼最初發心為諸菩薩行加行持。以諸菩薩一切所行菩提分法為所依止。為建立故。圓滿無上正等菩提。是故□彼為所圓滿大菩薩持住無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故。□有發心及行加行為所依止。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論持瑜伽意。□□有三種持。一種姓持。亦名堪能性持。二發心持。亦名行加行。三菩提分持。亦名所圓滿大菩提持。如是三持有以為因。如是菩提有以為果。無種姓人既□三持。何□菩提地持經文亦同此文。然則大師釋迦立無種姓。當來慈氏如是建立。依誰信誰而諸眾生□有佛姓耶。若□滅經中所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當得菩提。依如是文立有佛性。何無證文哉。親光菩薩佛地論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依真如理性及智性小分一切而佛作是□。論師既會。何不信用。又有四因。有種姓人發菩提心。一由見聞佛神力等故。二由聞菩薩□法故。三由見聞佛法□有便思念。佛法住世能□眾生大苦聚也。我持此法久住世間。□眾生苦。四末劫末見眾生癡亂。無慚無愧。慳嫉憂苦。惡行放逸。懈怠不□。于時思念。濁世多惡。我當發心令餘學我起菩提□。如是見聞。如是思念。由此發起大菩提心。 問。發大菩提心已。何等行□始方修行耶。答既發心已。方可憶念現在十方一切諸佛昔與我等同在凡夫。邊劫中始是發心。如是修行。難行之因圓修畢已。難得之果滿足□。已□□□。我既善女。云何自輕□不希求大菩提果哉。攝論卷六云。 無量十方諸有情 念念已證善逝果 彼既丈夫我亦爾 不□自輕而退屈 復可憶。我等亦聞菩薩教。佛所得果無量無邊。或善丈夫既得求證作大利益之。云何我等中眼伏徒爛。佛性空費已哉。復可憶念。佛滅度後過千餘年。法味漸薄。□□□□□□。一切世間苦聚。我今發心修行。護持此法。久住世間。救眾生苦。復可憶念。今時者是像法之末。眾生多惡。今時者是未見之始。眾生小善。耶見繁發。正□□□也。我今發心。眾生學利而令發心。早背生死疾趣□□也。 問。如是憶念已。修何學□耶。答。供養三寶田。供養三寶。總有十種。一設利□。二制多。三現前。四不現前。五自作。六教他化。七財敬八廣大。九無染。十正行供分也。 問。既□有十。何必具十耶。答。□有十種。而所供□唯有二種。一設利□者此云□也。有佛□法身也。二制多者此云塔也。有為如來所造靈廟也。□八之中。初七財得。□一正得。初七得中。□現前者現對佛身現向制多。名現前供養也。於不現前一切佛塔作如來想。作制多想。施設供分。若不現前供養也。 問。佛□度後。若諸菩薩造形像若造制多廣設供養。現不現中何供分攝也。答。不現前供分所攝也。佛□□□。 問。供分佛者。佛□度故可不現前也。制多也之中。若□舍利佛身現□。是何供攝耶。答。現□舍利現前供分。若無舍利。唯□制多。不現前耳。 問。現□佛時見如來身起有思惟。一佛法有諸佛性。一制多法有諸制多法。是故我今供分一佛有法性等供分。諸佛制多亦爾。如是供分。何供分攝耶。答。是現不現供分攝也。 問。現□佛時對面供分與□度後所造形像至□供分。功德□劣如何耶。答。功德平等。俱無勝劣。如是□後設供分者□獲無量大福德果。攝受無量廣大梵福也。 問。唯供分現佛。及供不現。現不現俱供分者。其福何別耶。答。唯供分現前如來及制多者。應知獲得廣大福果也。若唯供分不現前佛及制多者應知獲得大大福果也。若俱供分現不現前佛及制多應□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也。 問。自作教他二供分相云何耶。答。唯自手作。不使他作。名自作供分也。若唯教他自不作者。名教他供分也。若自作時。勸他俱行。名自他作也。 問。如是三供養彼□□劣何耶。答。若唯自作供分者。應□獲得廣大福果也。若唯教他。應□獲得大大福果也。若自他俱應□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也。 問。何等名為財敬供分耶。答。若以無量四諦什物。世間所有一切財寶。乃至無老財寶供分。五輪歸命。趨遶右旋。歌頌稱讚。如是供分名財敬供分也。 問。何等名為廣大供分耶。答。若多供具。若妙供具。若現前。若不現前。若自造作。若教他作。若淳清浮。如是供分名廣大供分。 問。何等名為無染供分耶。答。不懷輕慢。不住放逸。不住懈怠。非住不敬。不塗雌黃。不灌洗蘇。如是供分若無染供分也。 問。正行供分者其相何耶。答。須臾之間。於真法性住無分別無相心。等於諸有情安住慈悲喜捨俱心。如是名為正行供分也。 問。廣大財敬無染供中。論云。若得眾具自在力勢。或得神通自在力而一身起無量身者等。其意云何耶。答。初地以上得百法明門自在作供分。如是供分不過十種。故唯有十也。如是菩薩如供分佛及制多等。佛所說法及佛初子如是應供也。如是菩薩□三寶所由十種相興供分時。□□三寶發起六種增上意樂。一無上大功德田增上意樂。二無上有大恩德增上意樂。三無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增上意樂。四猶如優曇妙花極難值遇增上意樂。五獨一□現三千大千世界增上意樂。六世□世間功德圓滿一切□依增上意樂。於如來所。於如來法。於增所。少分思惟而舉供分。尚獲無量大功德果。何況□多供分。辭曰。我今歸依如來所知一切三寶無上大功德田。無上有大恩德。無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猶如鄔曇妙花極難值遇。獨一□現三千大千世界。世□世間功德圓滿一切□依。是以我等隨力堪能種種供具恭敬供分。願以悲哀愍攝受。願於當來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分無量無邊三寶。□於當來具足菩薩一切正行。願於當來速證無上大菩提果。所修功德迴向諸天一切護世龍神八部。迴向聖明四恩施主。迴向六道一切眾生。同共速□初僧祗行。同共速入初二僧祗。同共獲得百法明門。同共獲得神力自在。於一身中。化作無量相好嚴身。於無量身化作無量如意寶手。每身每手備持無數量上妙供具供分無際諸佛菩薩。佛佛所所得聞無上無邊法味。在在所所得滿足邊菩薩正行俱共六道父母宗親。俱共四生妻子眷屬遍法界□等正覺。 問。如是發心心如是發□如供是分□何德量。經。花嚴經頌曰。 發心功德不可量 充滿一切眾生界 眾生共說無能□ 何況所餘諸妙門 若有菩薩初發心 誓求當證佛菩提 彼彼功德無邊際 不可稱量無與等 發菩薩心論云。如諸菩薩最初發心下劣一念福得果報。百千萬劫說不能□。況復一日一月一歲乃至百千所習諸心福德果報豈可從□。何以故。菩薩所行無□欲令一切眾生□住無生忍無上菩提故。大集經云。譬如小寶眾不可輕。何以故。如是小寶能作大□多利益。菩薩亦爾。初發心時不可輕。如餘小王一切悉屬轉輪聖王。一切人天亦復如是。悉來歸屬初發心菩薩。無甘遮子則無種種石密諸味。若無菩提心者亦無種種三寶諸味。 問。見世上人。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後退得惡。何故有退得惡耶。答。瑜伽論云。有四因緣。能令菩薩退菩提心。一種姓不具。二惡友所攝。三於諸眾生悲心□薄。四於長時。生死大苦難得苦得。怯畏驚怖。 問。何種姓不具初發菩提心耶。答。或無姓人況不活□。或無姓人畏國王制或無姓人隨尊長語。或無姓人隨善友□。或無姓人貧窮所迫。或無姓人病苦所迫。由善知識發菩提心。由姓不具終退不得。 問。餘三緣何耶。答。□有種姓而訖緣退也。 問。如是發心為有守護耶。答。五百青衣大鬼神王□恒守護如影隨身。由此□災至福。此護所守若眠若覺安穩快善。 問。發菩薩心已託何等耶。答。親近善友。 問。何為親近耶。答。先求善友將越艱險。會□□者無莫由之也。 問云。何名為善友耶。答□熟八支能為善友。 問。何八支耶。答。一住戒也。住菩薩戒無缺無穿。二多聞也。覺慧□就。三具證也。得修所□隨一□善。四哀愍也。內具慈悲。五無也。為他說法。非由恐怖忘失念辨。六堪任也。於他輕笑凋弄鄙言違拒等□□念能忍辱。七無倦也。力□充強能多思擇在四眾中說正法時。□□謇澀心不疲厭。八善調也。語具圓滿不壞法性。擇求是人以為善友也。涅槃經云。告諸大眾。一切眾生。為無上菩提近因緣者莫先善友。何以故。闍王若不隨耆婆語者。來月七日。必定命終。八阿毘獄。(云云) 略顯修行位次門。 天池地殊乎。行潦納百川而至道。地岳別於。堆阜積眾塵而不棄。矧乎志求在菩提者不納萬行而何證之也。樂利益他者。足眾善而豈辨之也。是故行者要於五位修二利之得。定於十地積六度之功。方滿等覺之因。有登妙覺之果也。仁門□門知而勤之也。起者得覺而行之也。 問。五位者何耶。答。一資糧位。唯識本頌曰。 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 由迷能伏滅 問。此頌意何耶。答。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是資糧位攝。 問。何故名為資糧位耶。答。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名資糧位。 問。何故此位成處名為順解脫分耶。答。為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糧四勝力故。於唯識義□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部提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意□者。謂此位中有三十心修菩薩行也。資者資益也。糧者備糧也。資益己身之備糧故名資糧位。 問。三十心者何耶。答。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也。 問。十住者其數如何耶。答。一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也。 問。十行者何耶。答。一歡喜得。二饒益行。三無恚行。四無□得。五無癡行。六善現行。七無著得。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也。 問。十迴向者何耶。答。一救護眾生□眾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三等諸佛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藏功德迴向。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七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八如相迴。九無著無縛解脫心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 問。何十住們名為住位耶。答。最初發起大菩提心。自心安處六度四攝四無量等。故名為住。行末勝故不名為行。 問。何十行名行位耶。答。此位菩薩正行六度四攝等行。所修行□既能勝故名為行也。問何故名為迴向位耶。答。以所修善。迴向大菩提。迴向諸有情。故名迴向。如是三十心□名義何等耶。釋名□□如別記註。繁故不註。 問。攝輪第六說四處障。三十心中何處斷此障耶。答。斷二乘作意障而入十信心也。十住十行二位之中諸疑□疑也。迴向之中斷法執也。四善根位斷分別障。 問。何名為二乘作意障耶。答。初行菩薩□生死苦聞涅槃□。將□□□生死六道方疾證得二乘涅槃。名之為二乘作意。能斷此作意。而有入菩薩信位。 問。何故最初斷此作意。能答。如是作意能障大乘大菩薩果。故先斷之。 問。修何觀得斷此作意耶。答。觀察生死涅槃無二。捨何生死證何涅槃經。又思眾生有我我。有眾生法性同故。何捨眾生猶入涅槃耶。又思三界所有一切眾生□是我父母。六□所攝一切眾生□是親戚。今我何。父母在生死苦中。今我何。宗親在輪迴苦逼。猶妄求安樂耶。由此大悲斷彼作意。由能斷彼入十信位。 問。諸疑□疑者何疑耶。□耶。答。設斷作意。入菩薩□。而大乘中異說不同。菩薩有疑。惑隨執一教。謂□□有非也。 問。何大乘中異說不同耶。答。或大乘說一切諸法□無自性無□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或大乘說一切說法□如幻□陽炎谷響鏡像水月影像。或大乘說一切諸法□唯是如□等實際。由此菩薩隨執一教。有執此是□。有此非也。猶有疑心。猶有異慧。有是法執耶見等是也。 問。何能斷彼而入解行耶。答。佛說三性。或說無性。此位菩薩依三性觀及無性觀捨大乘中種種諸疑。而修行大□解。得位。問。何觀三性而於諸疑。能□彼疑耶。答。大乘中有安立法相三自性教。依此等教而能□疑。 問。□疑相何耶。答。大乘中說一切諸法□無自性無生□等。諸如是等永無異門□。依遍計所執自性。而作此說。大乘中諸一切諸法□如幻□陽炎等。諸如是等虛妄異門也。依□生依他自性而作是說也。大乘中說一切諸法□唯是如□等實際。諸如是等真實異門也。依圓成實自性而作是說也。依三性觀而如是觀。異慧及疑。永無復轉。有入□行。 問。何□得位而斷法執耶。答。設□諸疑而內有執。而於所聞所思所修我謂能為。於所思而為實有。由上不入大乘證法言能斷之。□捨想行。十住十行能除此想而□□行。 問。何斷分別耶。答。雖除法執而有分別。謂所引山河等境。定力所及骨鎖等境。淨法假者。謂佛菩薩等淨法所行波羅蜜等。如是境上猶有分別。既分別。何起無分別智。能證無分別理。故斷此分別入見道無相理。 門。依何觀門而斷斷四處耶。答。由生死涅槃無二之觀伏作意障。由三性觀而離諸疑。由法空觀而伏法執。由二取無觀而伏分別障。 問。在何等位而伏此四耶。答。初伏作意在十信位。由離小心入信位故。第二伏疑在十住十行。第三伏法執在十迴向位乃至忍位。由空遍計觀遣其所取離法執故。第四伏分別在世第一法。由此第一分別觀智。加行息滅。得成初地最上覺故。若據相違正滅言之。斷分別位在初地。 問。略辨資糧位行相已。第二加行位其行相何耶。答。唯識本頌曰。 現前立小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菩薩先於約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此位有四。一暖位。二頂位。三忍位。四世第一法位。 問。何故此惑名順決擇分耶。答。順趣真實決擇分故。 問。何故此位若為真實決擇耶。答。見道位中無分別智若為真實決擇分也。 問。何故此位名為加行耶。答。近見道故之加行名。 問。何故此位有暖等四相。答。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 問。四尋思者何耶。答。一名尋思。二義尋思。三自性尋思。四差別尋思。 問。如是尋思於名義等何等尋思耶。答。尋思如是若等四法假有實無。此云四尋思也。 問。四如實智者其意何耶。答。尋思若等如實遍七名四如實智。 問。何名為若耶。答。能詮義故名之為名。有聲名句也。 問。何名為義耶。答。名所詮義名之為義有境界等也。 問。何名自性耶。答。自性有二。一名自性。二義自性。 問。何名差別耶。答。於自性上所有長短方圓等也。 問。何名為自德耶。答。詮義自性名名自性。差別亦爾。或能詮名有自性及差別等尋而知之。 問。今言自性及差別者□名自性及差別□。若義自性及差別耶。答。二俱是也。 問。何故名義二別為觀。自性差別二合為觀耶。答。其唯與義二□異故。別尋思之二之二相同而無異。故合尋思。 問。何故唯暖耶。答。道火□故。名為暖也。意顯者。此位煩得明得定。依此定故起不尋思觀所取無。令如是觀。初獲慧日前行相。故彼定唯明得。有此所獲道火前相。彼位唯暖也。 問。何為頂耶。答。尋思極已。名之為頂。意顯者。此位菩薩得明增定。依此定力發上尋思。重觀所取無。尋思頂故立頂名也。明相轉。□彼定名明增。尋思位極。彼立名頂。 問。何名為忍耶。答。於無□取決定印持。無□取中亦順樂忍。故唯為忍。依下如實智。印別樂得。故名為忍。 問。何唯為世□一法耶。答。異生位中此最勝故。名世□一。此位菩薩問無間定。依此定力起上如實智。印二取□。雙印□□。皆帶相故。未能證實。 門。此四善根位得四定意猶未明了。其相如何耶。答。初在暖位□□得定。依定力故起下尋思。依此尋思。觀所取無。謂□□四也有此四法唯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故觀都無也。 問。何故所得定。名為□得耶。答。初獲慧日別行相故名明得定。 問。何故名暖耶。答。有此是火之別相故亦名暖。 問。明增定意其相如何耶。答。次在頂位得明增定。依定力故發上尋思。觀所取無。尋思極故。立為頂位。明轉□□故定明增。 問。印□定意其相如何耶。答。次在忍位得印順定。依定力故發下如實智。於所取無中決定印持也。無能取中亦順樂忍耶。然取識即無實境耶所取境寧有實識相待立故。印別順後故云印順。忍境識定故亦名忍。 問。無間定意其相如何耶。答。在世初一法得無間定。依定力故發上如實智印二取定相。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云無間。異生法中此最□故。名世初一。 問。此四位中現前立小物者何法名小物耶。答。心上變如。名為小物。 問。云何是心名為帶相耶。答。此非無相故名帶相。 問。相者何法耶。答。相謂相狀。若證真時此相便□。未證真時此相猶有。□空有相此名小物。 問。何其如相名言有相。答。謂見如而見言有。見此言有而謂真耳。 問。爾時有相云何引起無相。起耶。答。斷分別障而無分別。唯帶相故起無分別。起也。 問。初三通達位其相何耶。答。唯識本頌曰。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 問。何故此位名通達位耶。答。加行無間此□生時。體□真如名通達位。 問。何故或處名見道位耶。答。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問。別資糧位有三十心。次加行位有四善根。今此通達位有几通達位耶。答。然此見道略說有二。 問。其二何等耶。答。一真見道。謂無分別智也。 問。何故名為真見道耶。答。此通達位實證二空所□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故名真見道。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三心相見道。二十六心相見道。 問。何名三心耶。答。一內遣有情假緣智。二內遣諸法假緣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 問。何故如是三心見道名相見道耶。答。法真見道二言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總建立名相見道。 問。法真見道者。法者何義耶。答。法者法則也。放學為義。 問。何等名為十六心相見道耶。答。此復有二。一所取能取十六心。二上下八諦十六心。 問。何等名為所取能取十六種心耶。答。謂於苦諦有四種心。一苦法智忍。二苦法□。三苦類智忍。四苦類□。於四諦上各有四種。有四四十六種心也。 問。上下八諦十六心者其如何耶。答。此十六心八觀真如。八觀正智。二八十六故。云上下八諦等。 問。上下八諦其意未明。何名上下耶。答。色界無色界名上二界也。欲界名為下界也。 問。於彼何八耶。答。觀欲界四諦而各有二心。□現觀忍及現觀□。觀一苦諦而有二心。四諦各二。合有八心。合上二界以為一諦。有現觀忍及現觀智。合有八心。故云上下等。 問。別所能取十六心中何名所取。為能取耶。答。此十六心八觀真如。是所取觀也。八觀正□是能取觀也。故名所取能取十六心。 問。十六心中何八觀如。何八觀□耶。答。法品緣如有八觀如也。類品緣□有八觀□也。 問。真見道中有無間道有解脫道也。無間道中有見分有自證也。相見道智何者法何也。誰者法誰耶。答。法忍者法真無間道之見分也。法□者法真解脫道之見分也。類忍者法無間道中之自□分。類□者法解脫道中之自□分。 同。上下諦觀十種心。其相云何耶。答。欲界為一也。上二為一也。觀下四諦□有八心。觀上四諦□有八心。故名下上八諦十六心也。 問。下有八心者何耶。答。觀四諦境各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諦諦有二故二四八也。上二亦爾也。入聖之位其□難尋。子細不得論中文。疏亦明爾。見而可知。 問。廣布□教見道者何耶。答。不起行相。唯二十六。止觀別□。觀以為八。止為以一而有九然。心此廣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教理而知道理。為他說故。子細如論。 問。初四修習位其相何耶。答。唯識本頌曰。 無得不思議 是□世間□ 捨二粗重故 便證得轉依 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為斷□障證得轉依。復□修習無分別□。遠離所取能取。故說無得及不思議。斷世間故名□世間問。何為世間。何□□世間耶。答。二取種子是世間本。唯此能斷故立□名。 問。二粗得者何耶。答。煩惱所知二障種子名為粗重。 問。何故名為粗重耶。答。一性無堪任。二違細輕。二障種子。有此二識名為粗重。十地位中。令彼永滅。故於此捨也。 問。何為轉依耶。何證得彼耶。答。於十地中修十勝得。斷十重障。□十真如。二種轉依由此□得。 問。十地中者何為二地也。答。一極喜地也。初獲□性具證二言。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名為極喜。二離垢地也。具淨尸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猛煩惱垢。故名為離垢。三發光地也。□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名為發光。四焰慧地也。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煤煩惱薪。慧焰增故名為慧焰也。五極難勝地也。真俗兩智得相互違。合相應。極難勝故名為難勝也。六現前地也。住緣起知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名為現前也。七遠行地也。至無相住功用後邊。□道世間二乘道故名為遠得。八界動地也。無分別□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名為不動。九善慧地也。□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名為善慧。十法雲地也。大法□雲含眾德水蔽如言粗重。充法身。故法雲。 問如是十地以何為體耶。答。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體。 問。何故名地耶。答。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 問。十勝得者何耶。答。有是十種波羅蜜多。 問。何為十波羅蜜多耶。答。一布施。此有三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二持戒。此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忍辱。此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四精進。此有三種。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益精進也。五靜慮。此有三種。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靜慮。六般若。此有三種。謂生言無分別慧‧法言無分別慧‧俱言無分別慧。七方便善巧。此有二種。謂迴向方便‧拔濟方便。八願。此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益他願。九力此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十智此有二種。謂受用法樂智‧□就有情□。 問。如是十得以何為性耶。答。施以無貪及彼所起三□為性。戒以受學菩薩戒時三□為性。忍以無嗔精進審慧及彼所起為性。精進以勤及彼所起三□為性。靜慮但以等持為性。後五□以擇法為性。說根本後得□故。 問。波羅蜜多其義何耶。答。波羅蜜多此云到彼岸也。令修得者到涅槃故。若所修得七最勝攝。有□波羅蜜多。 問。七最勝者何耶。答。一安住最勝。謂必安住菩薩種姓。二依止最勝。謂要依大菩提心。三意□最勝。謂要悲愍一切有情。四□□最勝。謂必具行一切□□。五巧便最勝。謂要無相智所攝受。六迴向最勝。要迴向無上菩提。七清淨最勝。謂要不為二障間雜。若非此七所攝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岸。 問。何故施等必唯有十。而不增減耶。答。十地之中。對治十障□十真如。□不增減問。十勝行中。何故前六各有三種。得四唯二耶。答。別六別□故。得四唯後得故。 十重障者何耶。答。一異生性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初地見道悉□□□□得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三□。三闇鈍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聞思修法忘失。四微細煩惱現行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執我見等。同體起故立煩惱名。五於下乘□涅槃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令厭生死□起滅同二乘故。六粗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粗相現行故。七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報有生□細相現行故。八於無相中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令無相觀界任運起。九利他中。界欲行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令利□有情□中。不欲勤行。十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令於諸法不得自在。 問。何為十真如耶。答。一遍行真如。二最勝真如。三勝流真如。四無攝受真如。五類無別真如。六無染淨真如。七法無別真如。八不增減真如。九智自在真如。十□自在所依真如也。 問。涅槃如性者。一涅槃法界無有差別。何故為十耶。答。□涅槃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 問。初地所□涅槃如名為遍行。涅槃如何更十別耶。答。□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得猶未圓滿。為令圓。得後建立。故別有十。 問。菩薩如是於十地勇猛修行十種勝行。斷十重障。□十涅槃。如其為有何別耶。答。為□二轉依故也。 問。何為二轉依耶。答。一能轉依。二所轉依。能轉依二。一能伏道。二能斷道所轉依二。一持種依之。謂本識能持種故一切所依。□道轉令捨染得淨。故云轉依。二迷悟依也。謂真如諸法性故一切所依。□道轉令捨染得淨。故云轉依。如是二種名二轉依。頌文既□便□得轉依。有是此二轉依果也。問。初五究竟位其相何耶。答。唯識本頌曰。 此有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有是究竟位相也。此謂此別二轉依果也。有是究竟無漏界攝也。諸漏永□。性淨圓明故名無漏也。界是□義。此中含容大功德故。或是因義。能生五乘利樂□故。 問。何故名為不思議耶。答。超過尋思□議道故。 問。何故名善耶。答。白法性故。清淨法界遠離生□。極安隱故。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巧便故俱說為善也。 問。何故名常耶。答。無□期故。清淨法界無生無滅。性無變異故。說為常也。四智心品。所依常故。無斷□故亦說為常。 問。清淨法界說常實爾也。四智心品何說如常耶。答。無斷□故亦說為常。非自性常也。 問。何故非是自性常法耶。答。從因生故。生者歸滅。一向記故。不見色心非無常。故有以三因。故非常住。作比量云。四智心品應非是常(宗)從因生故(因)如餘有為(喻)四智心品應非是常(宗)生者必滅。一向記故(因)如餘心等(喻)四智心品應非是常(宗)不見色心非無常故(因)如餘心等(喻)涅槃經云。常法無知。猶如虛空。如來有知。是故無常。意顯者。常法無知者。清淨法界理法身佛也。有是自性常無變異。如來有知是故無常者。四智心品名為有知。以有知故以為無常。又云。如來世尊□非常住。非念念滅。意顯者。四智心品□非常住。清淨法界非念念滅也。涅槃經云。如來無常。舌根墮落。其意如何。意耶者。釋迦如來在雙樹間而入涅槃。若有情類見。彼□已。有□佛無常。此人舌墮落也。以示現故非是無常。□有念念滅。而不間斷常在鷲山。然□實死舌根壞。 略顯因圓果滿門。 十地之因既圓。三身之果有滿。故云因圓果滿也。 問。修行位次中有五位次。初何位以為因。何位以果耶。答。五位之中初也四位以為因位得之一位以為果位。 問。若爾說五位。既因果□畢。何更既有此門耶。答。因十地中斷十重障。滅二十二愚。修十勝行十真如。此則因位所作之□也。果三身中有四涅槃。有四起品。有佛土義。亦有一百四十不共法等。今明此法以為果滿。故別有門。 問。其果滿中三身者何耶。答。一化身。二應身。三法身是名三身。依佛地論‧唯識等論。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云)。 問。何名化身。耶。答。有二化身。一佛形化身。二五趣化身。 問。其意如何耶。答。從天來下託生王宮。六年苦行。樹下□道。□同人天。而遂佛形也。佛滅度後。示五趣身。非是佛形也。佛在世身。佛滅度後身。故有二化。 問。一人發心修行得果。何故果中必有三身耶。答。初發心時起二種智。一求菩提願。二利益他願也。由求菩薩智。而□起法身是真佛身。遍滿法界無處不有。具四智品。□四涅槃。寂靜安樂。常住不變。三點四德具足圓滿也。由利益他智而彼真佛身變作二種身。一他受用身。此為十地菩薩等故變作此身也。二變化身。此為地前二乘凡夫變作此身。以所化人有二種故智二種身。合本真身以為三身。 問。如是三身況知由智為三差別。若因有三而得三身耶。若無別因得三身耶。答。有別因緣而得三身。謂一生因。二了因。彼生因者。從無始來。有法爾種。體是上品也。亦有六度。是生因助爾乃正助二生因故得此三身。 問。彼佛三身唯從生因。若有了因耶。答。理法身佛從了因得。餘生因得。 問。所謂二因。若有別□若是同□耶﹒答。一因別二。謂望理法身以為了因。望餘佛身以為生因。□有六度及法爾種。臨果分二耳。 問。此三身中得几法門耶。答。具足四智四涅槃等無邊法門。 問。何名四智耶。答。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所作智。 問。何名大圓鏡智耶。答。大謂廣大也。圓謂周圓也。鏡謂照映。以喻為名。如大明鏡現種種像。此智如是能現能生身土智影。故名圓鏡也。 問。因位中有八識。轉何識□此圓鏡智耶。答。轉初八識而□此智。 問。何名平等性智耶。答。平謂均平。等謂齊等。性謂實性。從境得名。觀一切法自他有情平等性故。故名平等性智。 問。轉何等識而得此起。答。轉。初七末那識而得此智。故名平等性智。 問。何名妙觀察智耶。答。妙謂妹妙。觀謂觀昭。察有審察。以用得名。照了性智無礙轉所有義。作謂化作。以用得名。為利有情起故。故名妙觀察智。 問。何名□所作智耶。答。□謂□辨。所有變義。作謂化作。以用得名。為利有情。起化□故。故名□所作智。初二依主。後二持□。 問。如是四智以何為體耶。答。若以自性。有別境中慧□為□。若以眷屬。有俱相應五蘊為□。 問。如是四智與几法俱耶。答。二十一法恒有相應。有并心王。二十二法。 問。二十一法何耶。答。遍行五別境善。五十一。合為二十一。有并心王為二十二也。 問。莊嚴論云。轉於五識得妙觀智。轉於意識得□□智。何與此解有相乖違耶。答。其莊嚴論譯家錯耳。有人說云。為顯互用理其不耶。 問。如是八識何等位中轉□四智耶。答。妙觀平等二智。初地見道始轉。以二智□□圓鏡化。智論有二說。一云唯後得智。云。亦有正□也。餘三俱具也。 問。何故初地不轉五八。而□二智耶。答。初八識是生死本故。若初地轉將佛故。誰持十地有漏種五識者是所依五根。既是有漏。何得轉□也。 問。何故大圓鏡智唯與初八相應。不餘耶。答。初八識者從無始來。為趣生□。能持有漏無漏種子不失。恒在佛果位中此智能持三智身土。故第八俱也。 問。何故平等性智與初七俱耶。答。初七識者□□在因位。由執我故自他差別。今我執無故有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故此識俱。 問。何故妙觀與意識俱耶答。此初六識。因位之中能緣諸法自相共相故。果位中與此識俱。此智妙觀諸法自共。為他說故。因圓之功不可量。果滿之德無邊際。四智心品‧四涅槃‧三身‧四德‧三念住‧如來十力‧三不護‧四無所畏‧不共法‧四種一切種清淨‧三點大悲‧十自在‧具三十二丈夫相‧八十隨好。微塵□無忘失法‧四妙智。具足一百四十法。恐末代惓而省略。願諸智者共知之。 我今隨能略讚述 凡心不解有稱理 春資我王期千代 恒轉金輪降萬葉 群臣諸司翼□朝 身康壽遠安穩樂 願諸眾生同點福 速出生死證涅槃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五 右全部五帖。雖為蟲損不能修補。棄置函底殆經年矣。一日褫閱之。偏難棄置焉。使弟子僧覺慧即應自幸等補其闕略加其繕裝。傳永世了。是併為敬寶律師等披見也。仰願曩祖早迴慈眼。令滿愚願而已。 寶曆第五歲次(乙亥)六月十五日 真言一宗勸學院僧正賢賀(春秋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