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法相義卷中 輸入者 徐麗玉 十一色法 色法有其十一。謂限‧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及法處所攝色也。何名法處所攝色。此有五種。謂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也。極略色者即五色根‧五色境及四大種法處實色極微為性。顯揚第五‧瑜伽五十四說。建立極微有十五種。謂眼等根為五根微。色等境五極微。四大種四極微。法處實色有一極微。以此十五為極略色性。極者至也窮也邊也。略有二義。一者總義。總略眾色拆至極微名極略色。略色之極。依士得名。二者小義。拆諸根境至極小處名極略色。色即極略。或色之極略。依士‧持業二釋隨應二釋雖成。持業為勝。以色是五種通名也。極迥色者以空界色極微為體。空界色中攝六種色。謂明‧闇‧光‧影及迥色與空一顯色。以空界色上下見別。分成迥色及空一顯色。拆此六色以至極微。總名極迥色。離礙方顯。立以迥名。雖明暗等亦是所拆。明是等別。迥色是總。處所寬廣復能為依。但稱極迥色。不名極明等。迥色‧空一顯色上下類殊俱空界色。何以唯名極迥‧不曰極空。恐濫計虛空亦是色性也。又迥色通。空色唯上。不名極空但稱極迥。極迥即色。迥色之極。迥之極色。三釋隨應。色既通名。初後解勝也。受所引色者。即無表。有義唯二。以律儀‧不律儀無表為體。處處皆說法處無表。唯此二故。無表要在猛利思種。一切處中望律儀等思皆下品。何有無表。有義亦以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表為性。處中說有作誠勵意應有上思。律儀若是容容應有中思。既是熏種猛利義同。成於無表何簡處中。於二說中既無顯文。任意取捨。受謂因教因師而領受也。引謂依受而發起也。受之所引而受所引即色。離合二名即成兩釋。定道二戒雖不從他教而得。方便之時亦從師教。不律儀戒或自邀期或從他受。由此總說名受所引。又別解脫戒‧惡戒無表定由受起。轉不隨心。受道相從亦名受所引。又雖得彼不定從他。無表類同皆名受所引。又有受得定得定道。由此總名受所引。遍計所起者影像色。謂通三性獨散意識因計所變五根‧五塵‧定境色無用影像為體。三性意識能遍計度。境從此生名彼所起。遍計之所起而所起即色。亦通兩釋。自在所生色者。勝定力故。於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所變色聲香味觸境為體。定通無擁名為自在。果從彼起名彼所生。自在之所生而所生即色。亦通二釋也。 能造大種 有四大種能造諸色。地‧水‧火‧風謂之四大種。地謂堅勁性。水謂流濕性。火謂溫熱性。風謂動性。能造大種與所造色俱時而有。互不相離。謂若於堅色聚中唯有地界能作業用。餘水火風唯有種子之所隨逐。更待異緣方能作業。謂如鑽彼乾木即便生火。又如白蠟鉛錫金銀等物融消即流。如是如是於水火風名想聚中其所應次第亦爾。內色聚中一切地等作業皆具可得。於外得有各別地等諸聚。問。如四大種由自種子方得生起。造色亦爾。何故說言諸所造色大種所造。答。若諸色根及諸心中有諸大種種子隨逐。即有造色種子隨逐。若諸大種所有種子能生果時。彼造色種子亦生自果。故說造色大種所造。 五種因力 四大種有五種因力。曰生因。曰依因。曰立因。曰持因。曰養因也。生因即是起因。謂大種恒將帶生諸色。若離大種色不得起。依因即是轉因。謂此造色依大種有。若捨大種諸所造色無有功能據於別處。立因即隨轉因。謂由大種變異能依造色說隨亦異。持因即是住因。謂由四大種持諸造色相似相續而令不絕。養因即是長因。謂由大種養彼造色色得增長。謂之五因也。 變異因緣 由三因緣大種變異令所造色變異而轉。一士夫用故。二業所作故。三由勝定故。士夫用者。謂由地大所拆觸故器有差別。由差別故令所造色變異可得。或由水所潤等火所熟等風所燥等令所造色變異可得。業所作者。隨業勢力先大種生後隨彼力色變異生。由勝定者。勝定力故。先起大種然後造色變異而生也。 二種造色 大種能生二種造色。一自類差別。二異類差別。自類差別造色者。謂諸大種造澀滑等。由如是因如是緣故。此諸大種各各變異而至。以澀滑等是觸分位名曰自類差別。異類差別造色者。諸眼耳等五內色處‧四外色處‧法處一分。唯除觸處。謂之異類差別也。 瓶等假有 問。何緣故知色香味觸如是如是別安立中飲食車乘瓶盆衣服莊嚴具等諸想事物皆是假有。答。由彼想物或於是處色等想物聚中而轉。或於是處色等想物聚中不轉。若於是處色等想聚有食想轉非於是處飲等想轉。若於是處車乘想轉非於是處衣等想轉。如是所餘諸假有想若轉不轉。當知亦爾。一切色香味觸想事遍於一切飲食車乘瓶盆衣服莊嚴具等諸想事中無差別轉。是故飲食車乘等皆是假有。色香味觸是實物有。 不相離色 不相離色有其三種。一一處不相離。二相離不相離。三和合不相離也。一處不相離者。謂諸大種及所造色同往一處。能造所造更互相望。大小量等互相涉入不相障礙。處所無異名為同處。無別極微一處而住名不相離。且如一眼七物相望互相涉入同一處住。謂眼‧身‧根‧色‧香‧味‧觸‧能造地大七各極微同一處也。問。所造有六。能造何一。答。有二釋。一云雖一地大通能造六。故能造一也。一云。雖有六能造。據地類同合而言也。如言一眼七極微成而實一根有無量微。但言七者據類談也。能造亦爾。二相雜不相離者。如一眼根有多極微。一根微處七物同住。以此七物對彼七物。雖非同處然相和雜。鄰近而住名之為和。七七各別名之為雜無間隔故名不相離。三和合不相離者。如多豆等雖以蜜等之所攝持和合一聚。然不相涉入。復是異大所造異聚相望故名和合。無間隔故名不相離。 大種得名 其性廣大能生諸色。故名大種。或種是類義也。此四能為生等五因生起眾色種種類別。大有四義。一為所依故。謂與諸造色為所依處。二體性廣故。謂體性寬廣於造色。三形相大故。謂大地水大火大風其相廣大。四起大用故。謂成壞世界作用最大。以有四義各得大名。四大即種。帶數持業也。虛空雖大不能為因。內種子等雖能為因。體相非大。所餘諸法非大非種。由此地等亦大亦種得句大種也。 共不共相 且諸種子總有二種。一是共相。二不共相。多人所感謂之共相。雖知有人人所變各別名為唯識。以有相似共受義說為共相。實非他用自變自用他變。以不可緣心外法也。然我此物為增上緣令多人可共受用。如山河等是也。唯自能用。他不得用。謂之不共。如色根等是也。共不共中總分為四。共中有二。一共中共。如山河等。非唯一趣用而他起不能用。二共中不共如己田宅及鬼等所見猛火等物。餘人餘趣不能受用。餘房衣等准此可知。不共相中亦有二種。一不共中不共。如眼等根。唯是自識依用。非他所用二不共中共。如自扶根塵。他亦得受用也。 共變不障 共變諸法同在一處不相障礙。譬如眾多燈明共在一室。各各遍室一一自別共相相似處所無異。燈明既多人影亦多。雖一燈去餘光尚遍。故知涉入不隔其相似一。雖似一相各各自別。共變諸法喻而可知。 受用細辨 問。且有一有情伐用一樹。為用自變為兼用他。若唯局用自變。餘人所變應存不亡。若亦兼用他變。違唯識理。答。樹等既是共相種生。皆相隨順互有增益。是故以他所變為增上緣。用自所變。當知於自所變親緣親用。於他所變疏緣疏用。自為所順。他為能順。由所順無能順亦滅。問。如燈明喻。一燈光滅餘光猶在。何故今言由所順無能順亦滅耶。答。喻取少分。故不相違。 共不共業 若業能令諸器世間種種差別。謂之共業。能令有情世間種種差別。謂之不共業。由共業種為增上緣共相種子得生現行。由不共業種為增上緣不共相種子得生現行。其旨應知矣。 不相應行 不相應行有二十四。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異熟。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時。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二十四不和合也一得者。依諸有情可成諸法分位假建立得。亦通非情。無法無有。二命根者。依業所引異熟住時決定假立命根。三眾同分者。依諸有情相似分位立眾同分。大論等中唯趣生上立彼同分。諸論不說外法之上亦立同分。以理言之外有亦好。教中且說勝所依處。非外無也。四異生性者依未生起一切出世聖法分位建立異生性。斯乃三界見所斷種子未永害量。即能二障不善‧無記二法之上。假施設之。五無想定者。謂有異生伏遍淨貪未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六滅盡定者。謂有無學或有學聖已伏或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滅。立滅盡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七無想異熟者。謂修彼定厭粗動力生彼天中。違不恒行心及心所想滅為首名無想天。此無想天非真異熟是異熟生。諸論說名無想異熟者。依真第八異熟識生得種立。故名異熟。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者。名詮法自性。句詮法差別。文體是字。為名句之所依。不能詮自性及差別。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如夫梵音言斫芻。但言斫唯言芻未在所目。說為字分位。若二連合能詮眼體。說為名分位。更添言阿薩和縛名為眼有漏。說為句位。知依分位以立名等。一名是名非名身。二名名身。如說色聲。三名已去多名身。如說色聲香等。一句是句非句身。兩句是句亦句身。三句已去名多句身。一字是文非文身。二字亦文亦文身。三字已去名多文身。身者聚集為義。謂以合集總說二三等名為聚集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無常者。於眾同分諸行本無今有假立為生。於眾同分諸行相續變異假立為老於眾同分諸行相續不變壞假立為住。於眾同分諸行相續變壞假立無常。十五流轉者。謂於因果相續不斷假立流轉。十六定異者。謂於因果種種差別假立定異。十七相應者。謂於因果相稱假立相應。十八勢速者。謂於因果迅疾流轉假立勢速。十九次第者。謂於因果一一流轉假立次第。二十方者。謂於因果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假立為方。二十一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二十二數者。謂於諸行一一差別假立為數。二十三和合者。謂於因果眾緣集會假立和合。二十四不和合者。假立不和合。翻對和合其義可知。命根‧二定‧無想報‧異生性於心心所分位。名‧句‧文方於色分位。餘十五通於三法分位假建立之。此二十四名不相應行者簡非色‧心‧及諸心所。及簡無為。不似色心質礙‧緣慮。故名不相應。生滅無常故名曰行。或行蘊所攝不相應法。故名不相應行。謂行蘊有二。一相應行即心所法。二不相應行即得等也。 三種成就 依諸有情可成諸法分位假立三種成就。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種子成就者。若所有染污法‧諸無記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現行者。染法未為壽摩他伏。無記未為聖道永害。生得未為邪見損伏。如是名為種子成就。此等未損行與不行皆名成就。自在成就者。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無記增益種子名自在成。由加行力方得自在。又成此時名自在者。故說此等名自在成。加行善法謂世出世一切功德。一分無記謂工七處‧變化心‧威儀心極串習者。除生得無記法。現行成就者。諸蘊處界若善不善無記現行名現行成就。前二唯種。此唯現行。前一有漏。後二各通有漏無漏。問。何故種分為二現唯立一。答。以種隱而難知離之為二。現行顯而易了合而為一。又影顯故。 命根細辨 親生第八心王之名言種子。由先世業所引。持身之差別功能令色心等住時決定。依此功能說名命根。非取生識之義。若此種子無此功能。身便爛壞。現行本識由種力故。生及與緣持根等法。不名命根。以非根本也。 二無心定 於定加行厭患粗動心心所。發勝期願云。我欲或一日乃至七日或一劫或一劫餘無心。遮心心所遂厭此心。令心心所漸細漸微。此猶遠加行也。正欲入定至微微心時。即是末後鄰次於定前剎那心。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種子。以前諸位雖熏成種。以中下品未名為定。由是增上厭心種子。餘粗動心等於後念以去暫不現行。依此一期無心分位假立二定。此二定種無想有漏。滅盡無漏。以定前厭患種子為此定體。 六種無為 一虛空。二擇滅。三非擇滅。四不動。五想受滅。六真如。謂之六無為。虛空無為者。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即此真如離諸障礙故名虛空。擇滅無為者。由無漏慧簡擇力故滅諸雜染。即此真如名為擇滅。非擇滅無為者。此之本性不由慧能而性清淨名非擇滅或有為法緣闕不生。不生之滅所顯真理名非擇滅。不動無為者。若離第三靜慮欲時。得於一切苦樂受滅。即此真如說名不動。想受滅無為者。若離無所有處欲想受不行。即此真如名想受滅。真如無為者。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上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其實非言詮之所及情識之所測而已。 五位百法 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應行法。五無為法謂之五位。心法有八。心所有法有五十一。色法有十一。心不相應行有二十四。無為有六。是其百法也。 蘊等三科 三科即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色‧受‧想‧行‧識謂之五蘊。於色蘊中攝十一種色。受蘊攝遍行中受數。想蘊攝遍行中想數。行蘊攝相應心所四十九法。及攝不相應行二十四法。識蘊唯攝心法八種。五蘊總攝九十四法。蘊謂積聚為義。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聚彼一切說一切色蘊。乃至識蘊亦復如是無常已滅名過去。若未已生名未來。已生未謝名現在。自身名內。所餘名外。有對名粗無對名細。苦集染污名劣。不染名勝。去來名遠現在名近。六根六境謂之十二處。意處攝八識。法處攝四類法。謂法處所攝色有五種。相應法有五十一。不相應法有二十四。無為法有六。合有八十六法。處謂識生長門之義。斯乃能受所了境用也。六根‧六境‧六識謂之十八界。界謂能持為義。六根六境能持六識所依所緣。過現六識能持受用。即是不捨自相也。會現見色及此種子積集異熟阿賴耶識是眼界相。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爾。眼會現見及眼界於此增上是色界相。如色界相聲香味觸法界相亦爾。依有色根增上力外境得生。故云眼界於此增上也。依眼緣色。似色了別及此種子積集異熟阿賴耶識。是眼識界相。耳鼻舌身意識界相亦爾也。處亦如界謂眼當見色及此種子等隨義應說。問假色亦是色法。何故於十二處中攝在法處。答。以唯意緣當法處收。以攝假隨真須從明攝之色處。問。五俱意識及第八識所緣色等境於十八界為五塵界攝。為法界攝。答。若以境對根以六‧八所緣法界攝。若以暗從明亦五塵界攝。初門是界門實義也。後門相後名五塵界。處處解釋各依一門。問。現在七‧八二識為意識攝。為意根界攝。答。此有二解。一謂意根界攝。一謂意識界攝。問。何故界處有無為蘊無無為耶。答。色等諸法有去來等種種差別。總略積聚說名為蘊。常住之法無有此義。是故無為非蘊所攝。 三科因由 於愚根樂各有三種。故說蘊處界。於愚有三。或愚心所總執為我。或唯愚色。或愚色心。根亦有三。謂利中鈍。樂亦三種謂樂略有及廣。是故世尊如其次第說為蘊處界三。 六種有漏 曰漏自性。曰漏相屬。曰漏所縛曰漏所隨曰漏隨順。曰漏種類。謂之六種有漏。出雜集論漏自性者即煩惱體。漏性合故名為有漏。由此煩惱在生死故名漏性合。漏體有用名為有漏。煩惱現行令心連注流散不絕。名之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厭惡損污處廣。毀責過失立以漏名。漏相屬者。與漏相應及漏所依。即染污心心所名相應。遍行別境及前七識。與惑俱者。眼等五根名漏所依。有漏相屬名曰有漏。漏所縛者。謂有漏善法。由漏勢力招集後有。故名所縛。此中亦攝六外境無記心。對法論中且據善說。從能縛惑名為有漏。漏所隨者謂餘地法。但言漏隨不言縛者。以他地法相增益也。從能隨惑名為有漏漏隨順者順決擇分。異地不增。同地得增雖憎背。然與漏俱。故名隨順。或雖漏俱而不增益。稱損力益能轉故。然成有漏言增益者。據餘漏說。漏種類者。謂無學身諸有漏法以先有漏之所起。名為種類。 三種有漏 了義燈中解釋有漏有其三種。一體是漏為有所有名為有漏。斯乃上二界煩惱。於三漏中言有漏者是也。以上二界緣身起愛離外境貪。說彼內身名為有。有之漏也。二有他漏故名為有漏。即說能有。三漏性合故。亦煩惱自體。由此煩惱在生死中。以漏即體有用名為有漏。有即漏也。 有漏正因 染污末那是其有漏之正因也。有漏之言正表漏俱。謂諸有漏由與自身現行煩惱俱生俱滅互相增益方成有漏。由此熏成有漏法種。後時現起有漏義成。自相續中六識煩惱與彼善等不得俱起。雖則煩惱引施等業。唯是傍因而非正因。表漏俱者取能有體。不取煩惱。有他漏故名為有漏。問。五相增益其相如何。答。未那與餘識互增益雜染。問。第七與六為雜染依。應有增六。六識如何增益第七。答。有二義。一增增長。二者不損。若第六識發業感八。為彼依緣得相續住。故名增益。起有漏時。設雖不能增長第七而不損害。亦名增益。斯乃對無漏起必損末那。譬如睡眠雖於眼根不能增長而不損害說名長養。問。互相增益亦通他地耶。答。自地互增。他地不爾。第六識緣三界為我。不隨他地繫。蓋此之謂也。 分極無漏 佛果即是究竟無漏也。諸漏永盡。非漏隨境。性淨圓明故名無漏。諸餘無漏雖亦名無漏非究竟無漏。謂一切有學二乘無學非圓非明也。 性等三境 性境‧獨影境‧帶質境謂之三類境。性境者。從實種生有實體用。能緣之心得彼自相名為性境。如身在欲界第八所變五塵之境。以實種生是因緣變。名為性境。眼等五識及五俱第六意識現量皆時得境自相。則此相分亦是性境。餘法准知。獨影境者。謂能緣心但獨變相。無別本質第二。或有杖質。緣無為之相分是也。雖有本質然彼相分不生本質。以彼本質是不生法也。此等相分但與能緣同一種生。謂之獨影。帶質境者。謂能緣心緣所緣境。有所杖質而不得自相。謂之帶質境。問。性境亦帶本質。何局此境得帶質名。答。彼境不依能緣分別。心境其真。故得性名。此帶質境以依分別非境自相。故對獨影以名帶質。 三種不隨 性境有三不隨。一性不隨。二種不隨。三繫不隨也。性不隨者。雖有與能緣心同性是境自性。不由能緣心力是此性等。且如五識通三性相質俱無記不從於五亦通三性。亦如五識身無記性者緣五塵境其性雖同而相‧見分各守自性不是隨彼能緣心故方成無記性。餘皆准知。種不隨者。自有能生種子不從能緣種子而生也。繫不隨者。且如欲界繫五識緣自界五塵。斯乃所緣五塵自是欲界繫。非隨能緣心成欲界繫也。 三通情本 帶質境即性‧種‧繫三各通情本。性通性本者。且如第七緣第八見分。判此相分。判此相分。若從本質是無覆無記也。若從能緣是有覆無記也。種通情本者。謂現行相分既隨見‧質名有覆無覆。能生種子亦應隨應屬見質。問。帶質相分有種子耶。答。爾也。且如第七現相。隨於見質遞於二性。此相熏種。種隨現相亦名二性。後相依此二性種生。是其種子相也。界通情本者。判此界繫應隨質‧見非自是此界繫者也。 性等同異 或性雖同而繫‧種不同。如在下地緣上界天眼耳。或繫雖同性‧種不同。如五識緣自界五塵。或種雖同而繫不同。約聚論之即有。一法論之即無。如第八識聚心所所緣與見同種。心王所緣界繫不同。如斯等類准思可知矣。 二三合等 於三類境或有唯一。或有二合。或有三合。謂唯一者各別三境也。二合者如第八識緣自地散境。心王所緣是初性境。心所所緣是獨影境。五識所緣自地五塵是初性境。亦復說是帶質之境。如第六識緣過未五蘊得是獨影。亦得說是帶質之境。熏成種子生本質故。三合者如因第八緣定果色。心所所緣唯是獨影。心王所緣是實性境。亦得說為帶質之境。第六所變定果之色為本質故。如斯等類准思可知。 三藏伽陀 三藏伽陀云。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性‧本。性‧種等隨應。此頌出二執章及樞要上本也。性境有三不隨。故云不隨心。獨影無有不隨。故云唯從見。帶質有三通情本。故云通情本。或於三類境有唯一二合三合等。或於性‧種‧繫有同不同。故云隨應。 四分種子 於四分中後三分必同種生。若見‧相二分有別種生。有同種生。有同異種生。謂別種生者即性境也。同種生者即獨影境也。同異種生者即帶質境也。問。本質‧影像同別種如何。答。且依一義‧以別種為勝耳。 因等因緣 有為諸法從因緣生。如幻假有。謂色法及諸種子依二緣生。心法依四緣生。所謂四緣者。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也。因緣者。謂有為法親辨自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有漏無漏。色非色。報非報等功能差別。能引次後自類功能。及起同時自類果。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現行者。謂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極劣無記。餘熏本識生自類種。此唯望彼是因緣生。等無間緣者。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於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心所與心雖恒俱轉。而相應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故得互作等無間緣。心與心所如何似一。同一所緣。同一所依。同一時轉。同一性攝。是故似一也。所緣緣者。謂若有法是帶已相心或相應所慮所託。此體有二。一親二疏。若與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託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託。應知彼是疏所緣緣。增上緣者。謂若有法勝勢用能於餘法或順或違。雖前三緣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餘。有為無為皆有不障之力。謂之勝勢用。與違順法能得為緣。謂之或順或違。如何與違法得為緣。如夫霜雪與違青之黃葉為增上緣。非前滅法。此順違用於四處轉。生‧住‧成‧得四事別故。 種子二緣 現行望自親所熏種能為二緣。即因‧增上。唯除第八及六識中極劣無記。非能熏故。與非親種以不辨體唯一增上。種望親種亦具二緣。於非親種亦一增上。非唯有漏。淨種亦爾也。 因果同時 能熏識等從種生時。即能為因復熏成種。三法展轉因果同時。如炷生焰焰燋炷。亦如束蘆更互相依。因果俱時理不傾動矣。 因果異時 前念種子生後念種。斯乃自類相生。因果異時。不同種‧現相望因‧果同時。 名言種子 名言種子有其二種。一表義名方種子。二顯境名言種子。因名起種名表義名言種子。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非詮表聲是非名言。然名是聲之屈曲差別。唯無記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種。以因名故。心隨其名變似五蘊三性法等而熏成種。雖亦有依句等而成熏習。總說為名。詮召諸法名最勝故。名言進退攝句字故。不因名言熏成種子名顯境名言種子。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即是一切七識見分等心。非相分心。此見分等實非名言。能顯所了境如言說名顯所詮法。故名為名。表義名言唯第六識緣之熏習。餘皆不緣。亦不能發。顯境名言通前七識。非第八識。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因緣。 執非執受 於第八識所變三境如何分別執受‧非執受。謂若約能生覺受。有根身是執受。種子及器界是非執受。據實言之。生覺受者唯是身根。以餘四根色香味觸不離身根同聚一處亦名覺受。若約安危共同。種子及有根身是執受。器界是非執受。善趣名安。惡趣名危。第八若安。種子有根身亦隨安穩。第八若危。種子有根身亦隨危厄。故云共同。執是攝義持義受是領義覺義。攝為自體‧領受為境。持令不壞能生覺受。故名執受。名非執受翻之可知矣。 十二因緣 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惑‧業‧若種皆名習氣。前二習氣與生死苦為增上緣。助生苦故。第三習氣望生死苦能作因緣。親生苦故。此惑‧業‧苦應知總攝十二有支。謂從無明乃至老死。一無明支者以行蘊中無明為體。不取餘法。斯乃與行得為因緣。此通現行及種為體。二行支者。造作為行。以身語意三行為體。心心所為體。行體是思。此身語意三在欲界名福非福。身語在色界意亦通無色。名為不動。此支亦通現行‧種子。三識支者。了別名識。唯取阿賴耶識親因緣為體。果報主故。此唯種子不取現行。四名色支者。即除六根觸受法種皆名色攝。謂色蘊中除根餘色。除受蘊全。除行蘊觸。除識蘊中本識意根。餘想蘊全。三蘊少分為名色支體。此唯異熟性也。言名色者相違釋。謂無色蘊名名。色蘊名也。何故無色蘊名名。謂順趣種種所緣境義。或依言說名分別種種所緣境義。故說為名。何故色蘊名色。謂於彼彼方所種殖增長義及變礙義。故說為色。五六處支者。生長門義名為處。是內六處。唯取彼異熟種。即五色根及前六識若有異熟居過去世說為意也。六觸支者。觸境名觸。除第七識取第八相應觸全‧六識之中異熟觸。此唯種子。七受支者。領納名受。此亦同前觸應知亦唯種子。八愛支者。耽染名愛。唯取愛數一法為體。正唯修斷。助潤通見。此通現‧種。九取支者。追欲名取。通取一切煩惱。正唯修斷。助潤通見。此通種‧現。十有支者。愛‧取合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轉名為有。俱能近有後有果故。十一生者。蘊起名生。即五果現行。不取種子。以異熟五蘊為體。謂從中有至本有中。未衰變來皆生支攝。十二老死者。變異名老。滅無名死。亦以異熟五蘊為體。不取種子也。無明‧受‧取是惑所攝。行‧有一分是業所攝‧七有一分是苦所攝也。前十是因。後二是果。如斯因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與愛取有或異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也。 無明細辨 此無明支取發業者。如勝鬘經有五住地。即見一處‧欲‧色‧有及無明住地。前四煩惱障。能發諸業。第五所知障。不能發業於此五中唯取前四。於發業中有能通發總別業者。有但發總報者。有唯發別報者。今取兼發總別及唯發總報者。不取唯別。於中復有助正發業。通取助正。正發行者唯見所斷。謂粗猛故。助者不定。謂助發人天總報之業亦通修道。助發惡趣總報之行多唯見斷。發別報等少亦通修。又此無明通於相應‧不共纏‧及隨眠。現行名纏。種名隨眠。現行分二。與本惑俱名為相應。不與本俱名為不共。然多說是主獨行。迷因果理行相細故。不同非主獨行無明。 十一殊勝 雖諸煩惱皆能發潤。而發業位無明力增。以具十一殊勝事故。如緣起經說。一所緣勝。遍緣染淨故。二行相勝。隱真顯妄故。三因緣勝惑業生本故四等起勝。等能發直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緣起法故。五轉異勝。隨眠‧纏縛相應不共。四轉異故。六邪行勝。於諦起增益及損減行故。七相狀勝。微細自相遍愛非愛共相轉故。八作業勝。作流轉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九障礙勝。障礙勝法及廣法故。十隨轉勝。乃至頂有猶隨轉故。十一對治勝。二種妙智所對治故矣所以不說餘惑亦名發業支也。 行支細辨 或有一業唯感總報。或有一業通感別。並是行支也。順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支。此皆唯能感別報果也。感當業中別有一業唯感別報。謂之別助當業。 五種熏發 名言熏習發識等種未必一時。雖有前後雜亂不定於生果相未辨何前何者為後。然此五種由業熏發必是同時。由行熏識業力種成令五種子一時轉變於生死位能生自果而已。 識等次敘 識等五種由業熏發雖實同時。而依主伴總別勝劣因果相異。故諸聖教假說前後。謂本識為主。異熟主故。餘四為伴。是助伴生。就彼四中。名色是總而體性寬。餘三是別而義用狹。就後三中。六處以受等依是勝。餘二以依處生是劣。就後二中。觸以能生受是因。受以觸所生是果也。或依當來生起分位現在已起分位有次第故說有前後。非行熏時及實生果有其前後。謂續生時因識相顯。次根未滿名色相顯。次根滿時六處明盛。依斯發觸因觸起受。爾時乃名受果究竟也。 愛取潤業 愛能潤業取支亦爾。且依初後分此二支。要數溉灌力生有牙。譬如麥等時時受潤而得生長。雖初煩惱皆能發潤。於潤業位愛力偏增。雖取支中攝諸煩惱。而愛潤勝。故十地經說是愛境也。 潤生相貌 於潤生位中有中‧生殊。於潤中有起自體愛。於潤生有起境界愛。以於死有不見中有。謂我無有起自體愛。於中有位見生處故起境界愛。謂於彼業所得生處還見如是種類有情喜樂馳趣。即於生處境色所礙中有終滅生有續起也。 中有愛潤 若有於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有位而起染污意識結生相續。謂男女互於父母之處起貪及恚。而緣父母不淨謂為己有而生貪愛。或緣當生有果起愛。故得潤生。中有染識滅時其異熟識託母胎中。與赤白渧同一安危令相和雜成羯羅藍。 能所引生 無明及行名能引支。能引識等五果種故。識等五種名所引支。是前二支所引發故。愛‧取‧及有名能生支。近生當來生‧老‧死故生‧及老‧死名所生支。是受‧取‧有近所生故。 緣起得名 瑜伽論中釋緣起名有其五釋。一云。由煩惱繫縛往諸起中數數生起。故名緣起。是依緣所起之處釋名。二依託眾緣速謝滅已續和合生。故名緣起。此依剎那義釋名。三眾緣過去而不捨離。依自相續而得生起。故名緣起。四數數謝惡滅復相續起。故名緣起。此依數壞數滅義釋。五於過去世覺緣性已等相續起故名緣起。如世尊說。我已覺悟等起宣說。即由此名展圍傳說。故名緣起。 五性各別 總分眾生有五種姓。一菩薩。二獨覺。三聲聞。四不定。五無性。即是十卷‧入楞伽第二卷‧無上依經上卷‧善勇猛般若第一卷‧大般若第五百九十三卷說五種姓。大莊嚴論第一卷末種姓品‧及瑜伽第二十一聲聞地皆說有五種姓別。故知定有法爾差別種子也。 三時教相 如來說教隨機所宜。機有三品不同。教遂分三時。諸異生類無明所盲起造惑業。迷執有我於生死海淪沒無依。故大悲尊初成佛已。仙人粗苑轉四諦輪。說阿笈摩除我有執。令小根等漸登聖位。彼聞四諦而斷我愚。尚於諸法迷執實有。世尊為除彼法有執。次於鷲嶺說諸法空。所謂摩訶般若經等。令中要品捨小趣大。彼聞世尊密義意趣說無破有。便撥二諦性相皆空為無上理。由此二聖互執有空。迷謬競興未契中道。如來為除此空有執。於第三時演了義教。解深密等會說一切法唯有識等。心外法無礙初有執。非無內識遣執皆空。離有無邊正處中道。於真諦理悟證有方。於俗諦中妙能留捨。如瑜伽論七十六‧解深密經第三廣說其相。為對漸悟說教三時。若對頓悟無三時別。若對漸悟即有年月前後次第。若從所說未必如是。唯約義類相從以為三時。若夫華嚴屬第三時。豈拘說時前後者哉。 定有七名 定有七名。一名三摩呬多。此云等引。通有無心。唯定非散。何故名曰等引。謂引等故名等引。以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時名之為等。由定力故引生此等。或等所引故等引。以前加行入定之時制伏沈掉。名之為等。此等引生在定分位。二名三摩地。此云等持。唯是有心而通定‧散。謂以平等持心心所但於境轉名為等持。三名三摩缽底。此云等至。通有無心。等引寬通攝一切有無心位諸功德法。等至不爾。何故名為等至。謂至等故名等至。定數勢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名之為等。或等至故名等至。由前加行伏沈掉等至此安和分位也。四名馱那演那。此云靜慮。通攝有無心定漏及無漏染與不染依色四地。定慧平等故名靜慮。五名質多翳迦阿羯羅多。此云心一境性。即是等持也。心專一境依教而緣。證解所緣心便明淨。非是定心緣一物。即隨所注心多少境或一剎那別欲注心處深取所緣定即得生。非要前後唯緣一境。六名奢摩他。此云止。唯是有心。淨定不通散位能止信心故名曰止。七名現法樂住。唯在靜慮。根本非餘淨不通散。從果得名也。 聞等三慧 三慧有二。別體‧義說也。別體三慧者。一聞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也。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謂依聽聞以文為先而觀義者也。以聞為因因聞所成之慧名聞所成慧。依主釋也。思所成慧亦依於文。不唯如說能善意趣。謂依思慮以義為先而觀文者也。由思籌度勝慧方生。因相應思所成之慧名思所成慧。鄰近釋也。或因於思所成之慧。依主釋也。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謂依於修俱於文‧義證解明了也。修者證義。明證境故。體即定數。因定相應所成之慧。鄰近釋也。或因於定所成之慧。亦依主釋也。修慧是定。聞‧思二慧是散非定。義說三慧者局在八地已上。雖一慧體一剎那中。義分為三。實無別體。但是修慧假說聞‧思。謂能取外境而尋於義名為聞慧。能善籌度先理後文名為思慧。於此二中能證明顯即名修慧。聖智迅速於一念慧義分如此。七地已前雖無漏心而聞教法。或先文知義。或先義緣文。或文義俱時而照。不同八地已上常恒無間文義俱照而已。 四重出體 凡論出體總有四重。一攝相歸性體。即一切法皆性真如。故大波若經理趣分說。一切有情皆如來藏。勝鬘經說。夫生死者是如來藏。無垢稱言。一切眾生皆如也。眾賢聖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諸經論說如是非一。二攝境從識體。即一切法皆是唯識。華嚴等說三界唯心。如是等文證非一。三攝假隨實體。即諸假法隨何所依實法為體。如說瓶等以四塵為體說諸不相應是色心分位是也。此類非一。四性用別論體。色心假實各別處收。如瑜伽等說色蘊攝彼十處界是也。此類眾多。又有四重。一真如。二無相。三唯識。四因緣。此二四體攝法義周隨其所應釋一切法也。 故不故思 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謂之三種思。前二種思是發身語遠近加行。此與意俱故作動意故名曰意業。第三勝思正發身語。是其身語二業體也。如是造業謂之故思業。除此已外不覺誤犯。謂之不故思業。瑜伽第九十卷云。故思所造業者。謂先思量已隨尋思已隨伺察已而有所作。彼或錯亂或不錯亂。其錯亂者。謂於餘處思欲殺害。或欲劫盜。或欲別離。或欲妄語及欺誑等。如是思已。即以此想別處成辨。不錯亂者。當知其相與此相違矣。 增不增業 起造諸業而令習氣增益。謂之增長業。設有故思不起身語等。及雖起身語而不令種增長。謂之不增長業。瑜伽第九云。增長業得謂除十種。一夢所作。二無知所作。三無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數所作。五狂亂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樂欲所作。八自性無記九悔所損。十對治所損。除此十種名增長業。不增長業謂此十種。又八十九云。諸作不增長業。若無追悔不修對治。尚可受果。名增長業。若追悔等名不增長業。或先增長業。由追悔等名不增長業。如未生怨。未追悔前名增長業。追悔已後名不增長業矣。 定不定業 瑜伽論第九十云。定受業者。謂故思所造重業。不定受業者謂故思所造輕業。由三因緣令業成重。一由意樂故。二由加行故。三由田故。由意樂者。謂由猛利纏等所作。於同法者見已歡喜。於彼隨法多隨尋思多隨伺察。如是名為由意樂故令業成重。由加行者。謂於彼業無間所作。慇重所作。長量積集。又於其中勸他令作。又即於彼稱揚讚歎。如是為由加行故令業成重。由田故者。謂諸有情於己身恩若住正行及正行果。於彼發起善作惡作。當知此業說名為重。與彼相違說名為輕。又第六十云。依未解脫建立定受業矣。謂世道伏斷乃至得聖得無學等。名為解脫者。與此相違者名為未解脫者也。 三業四業 阿毘達磨集論四云。業差別有三種。謂順現法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順現法受業者。若業於現法中異熟成熟。謂從慈定起已於彼造作若損若益必得現異熟。如從慈定起。從無諍定起。從滅定起。從預流果起。從阿羅流果起亦爾。又於佛為上首僧中造善惡業必得現異熟。又有餘猛利意樂方便力所行善不善業亦得現異熟順生受業者。若業於無間中生中異熟成熟。謂五無間業。復有所餘善不善業於無間生異熟成熟者。一切皆名順生受業。順後受業者。若業於無間生後異熟成熟。是名順後受業。雜集論八云。於此業中後初熟位建立順現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異熟。若業於此生造。即從此生已去異熟成熟。說名順現法受業。若業於此生造從無間生已去異熟成熟。說名順生受業。若業於此生造度無間生已去異熟成熟。說名順後受業矣。問。何名無諍定。答。雜集論七云。無諍者。謂依止靜慮於防護他所應起煩惱。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矣。唯識論中更加順不定受業以為四業也。 定不四業。 瑜伽六十云。復有四業。一異熟定。二時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矣。了義燈五云。餘三不定。第一約報受雖是定。然時不定。第二時定而報不定。故並不定。 決定三業 阿毘達磨集論四云。云何名為決定受業。謂作業決定‧受異熟決定‧分位決定。雜集論七云。作業決定者。由宿業力感得決定異熟相續。於此生中必造此業。何以故。應造此業期限決定故。終不越限必造此業。乃至諸佛世尊大神通力亦不能為障令其不造。隨因決定力果相續轉變故。受異熟決定者。如先所說故思造業。分位決定業者。如由此業於現報中必定受異熟。由此業必受生異熟。由此業必受後異熟。法華玄贊十云。若業道攝名順定業。加行後起通定不定。又未悔未對治等名決定業。已悔已對治等名不定業。 五種故思 阿毘達磨集論四云。云何名為故思造業。謂他所教敕故思造業‧他所勸請故思造業‧無所了知故思造業‧根本執著故思造業‧顛倒分別故思造業。雜集論七云。他所教敕故思造業者。猶如有一。雖不欲樂因他強力之所教敕發起故思行不善業。他所勸請故。思造業者。猶如有一。雖不欲樂因他勸請因他引導執為利益發起故思行不善業。無所了知故思造業者。猶如有一。不了得失。無所執著隨欲造業者所作發起故思行不善業。根本執著故思造業者。猶如有一。為貪嗔等不善根纏故其心猛亂執著發起故思行不善業。顛倒分別故思造業者猶如有一。依不平等內見愛樂邪法為求當來可愛異熟發起故思行不善業。前三故思作業雖作不增長。輕故不必受異熟。後二故思作業若作若增長。重故必定受異熟矣。 福等三業 一福業。謂感欲界善趣異熟及順五趣受之善業是也。前是人天總業。後是五趣別業也。福者勝義其相殊勝自體及果俱可愛樂。故名為福。二非福業。謂感惡趣異熟及順五趣異熟之不善業是也。初是三惡趣總業。後是五趣別業也。非福者劣義。其相鄙劣自體及果俱不可樂。故名非福。三不動業。謂感色無色界異熟及順色無色受之業是也。前是總業。後是別業也。此業以定所攝定於自處受其果報。不如欲界散業遇緣而轉得餘趣處受報。故名不動。或定地攝名為不動。以定能住於一境也。 略述法相義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