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十(諸乘章)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法相
大乘沙門釋基辨撰
輸入者 徐麗玉

【章】乘義略以(至)問答料簡鈔曰。自下諸乘章。此章大分為二。初牒章分科。後隨科釋成。今即初也乘義者。乘謂運載義。若依俗釋乘駕也(廣雅)乘載也(周禮)若由攝論釋曰。六度萬行亦乘亦大。法性真如所乘六性。事性但能運載行者。自運運他至於彼岸。皆名為乘(云云已玄贊)又曰。乘謂運載。教理行果健運之義(已上對法抄)義謂差別。一二三四五之運載。彼彼教理行果施設建立自成差別。此章中具明其差異。故云乘義增減者。乘有一二三等。今明是云明增減也。
【章】第十明增減者鈔曰。自下此章大文第二隨科釋成。此中有五。前列五門。第一增減門中有六。初標牒。二舉一乘說處。三舉二乘說處。四舉三乘說處。五舉四乘說處。六舉五乘說處。此即初也。
【章】或說一乘(至)有一乘法鈔曰。此下二舉一乘名說處。此有五文。初引法花經證。二引勝鬘經證。三舉辨中邊論無上乘證四舉顯揚六因。五舉攝論十因。此即初也。法花經第一(方便品)之文也。經全文曰。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作二則非真(云云)玄贊釋曰。佛智慧者有三義。一云。佛果上菩提涅槃智性慧用名智慧。二云。唯真智。三云。多說智性。此中以初義為正(已上玄贊取意今云。若不言智唯言理。則佛證真淨法界遂自不彰故。智理並取為今家實義)又經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云云。今云。上說佛智慧。今復說佛土中唯有一乘。此顯說智一乘即說四佛知見。下廢立門中云。法花分明以智慧為一乘。隱說真如云云。又釋。雖說化城亦非真滅說大涅槃俱為寶所。而未分明說真涅槃。由二乘者所得涅槃俱名為化菩提全不得故。顯以智慧為一乘。今彼二乘欣求也)
【章】勝鬘經云(至)世間善法鈔曰。此下二舉勝鬘一乘。此中引三箇文。是第一文經曰。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訶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云云)此經述記曰。聲聞等四有因果二故成八。故說八大河(云云。今云。此經說涅槃界流出一切為涅槃界第一義乘。如下具明)
【章】及至又云(至)即是一乘鈔曰。是第二文皆入大乘者。述記曰。小大對明攝入(云云)如下文言。勝鬘乃以真理為一乘不說智慧故。攝入(攝入二乘)出生(從涅槃果流出一切)二種俱盡。經說涅槃界第一義乘故。以小入大由是應知即是佛乘者。述記曰。因果對明攝入(云云)大乘是因佛乘是果。此經說涅槃界第一義乘。第一義乘今云大乘。理一乘故為因是故三乘等者。述記曰三一對明攝入。三乘入一乘名總明攝入。(云云)
【章】又言若如(至)一義乘等鈔曰。是第三文。述記曰。若如來等下明攝入。於中有二。初明權。二明實。若如來等下初明權也。即法花經中破三歸一俱有攝入。即是如來隨彼意欲而方便說。非真了義故名權說也(已上述記)又述記曰。二乘者下二明實也。今此經中具明出生攝入一乘。真諦了義不隨他語名真說故。若法花經中說一乘是實二乘稱權。以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息處為二密遣二人等也。若此經中四乘是實一乘稱權。以有無種姓定姓二乘故。各別說說人為實。若隱種姓(種姓別運載)總說一乘。一乘是權。攝大乘論為引攝一類等頌破不定姓令歸大乘。非定姓故(已上述記)即第一義乘者等。下廢立中云。勝鬘乃以真理為一乘不說智慧。如下具明。
【章】辨中邊論(至)如彼廣說鈔曰。三舉中邊論無上乘。一正行無上者。有六種正行。一最勝正行。此有十二最勝行(論云。十二最勝行者。一廣大最勝。終不欣來一切世間富樂自在。志高遠故。二長時最勝。三無數劫熏習成故。三依處最勝。普為利樂一切有情為依處故。四無盡最勝。回向無上正等菩提為窮盡故。五無間最勝。由自他平等勝解於諸有情發起施等波羅蜜速圓滿故。六無雜最勝。於他有情所修善法但深隨喜令自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七自在最勝。由三摩地力令所修施等速圓滿故。八攝受最勝。無分別智之所攝受能令施等極清淨故。九發起最勝。在勝解行地最上品忍中。十至攝最勝。在極喜地。十一等流最勝。在次八地。十二究竟最勝。在第十地及佛地中菩薩如來因果圓滿故云云)二作意正行。謂聞思修三慧作意行。三隨法正行。謂隨法無散倒‧轉變行。四離二邊正行。寶積經中所說中道行。五差別正行。十地所修十波羅蜜多行。六無差別正行。十地所修十波羅蜜於一一地亦修行也二所緣無上者。有十二所緣。一安立所緣。謂十波羅蜜多等安立法門為所緣也。二法界所緣。謂一真法界非安立諦之所緣也。三所立四能立。謂前二種波羅蜜多等差別法門。要由證法界以成故。一一有所立能立所緣。五任持所緣。謂聞慧任持義所緣。六即持所緣。謂思慧印持義所緣。七內持。謂修慧內別持所緣。八通達所緣。謂初地見道所緣。九增所緣。謂修道位無漏增長所緣。十證所緣。謂前七地所證境。十一運所緣。謂第八地任運所緣。十二最勝所緣。謂第九第十如來地之所緣境三修證無上者。有十種修證。一無闕修證。謂簡無姓大乘種姓修證。二不毀修證。謂勝解行地信解修證。三不動修證。謂勝解行地發菩提心堅固修證。四圓滿證。謂勝解行圓滿修證(四加行位)五現起修證。謂初地見道修證。六堅固修證。謂修道位善根長時積集成就有情修證。七調柔修證。謂八地上心調柔位即淨土因修證。八不住修證。謂八地上不住著生死涅槃無住處涅槃因修證。九無二障修證。謂佛地修證。十無息修證。謂四智示現無休息盡未來際修證二十唯識疏舉此三無上已曰。即由此教(唯識中道教)辨斯三義(正行‧所緣‧修證)名為大乘(云云)。
【章】顯揚第二十(至)所說十因鈔曰。四明顯揚六因。不過攝論等者。顯揚六因攝論十因相攝如次章文。
【章】攝論第十(至)如下當說鈔曰。五明攝論十因。次下廢立中具明。
【章】或說二乘鈔曰。此下第一門六文中第三舉二乘名說處。此中三文。初標牒。二攝論文。三涅槃經二箇文。今即初也。
  【章】世親攝論(至)有差別故鈔曰。此二舉攝論文。
【章】涅槃又云(至)大乘小乘鈔曰。此三舉涅槃二箇文因示餘論亦有此例。涅槃又云下涅槃經第一箇文。北本五(二十右)如來性品文也又云一者下同經第二箇文也。普耀經二亦同說曰。菩薩在胎十月。開誨三十六載。諸天人民使立聲聞及諸大乘(云云)唯識攝論等下示餘論亦有斯例。唯識者。成唯識三(二十一丁)曰。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云云)攝論者。無性一(七丁)亦有大乘聲聞乘文。亦名大乘等者。聲聞乘名小乘。如次下釋。處處論文名大小乘多在。
【章】或說三乘鈔曰。此下第一門六段中第四舉三乘名說處。此中有三。初標牒。二舉涅槃經。三舉法花經。此即初也。
【章】涅槃經云(至)性為第三鈔曰。二舉涅槃經。北本十一(十五左)文也。譬如病人等下經約機別說四機中說有三乘。即以大乘等下章主釋文。
【章】又有三乘(至)處處非一鈔曰。三舉法華經。故契經言等者。法華經序品文引之立菩薩獨覺聲聞三乘名此三乘文等者。章主示餘處說。普耀經五曰。爾時菩薩定坐六年現勤苦行。教授開化十二載。天人立之三乘。(文)
【章】或說四乘鈔曰。此下第一門六段中五舉四乘名說處。此中有三。初牒牒。二舉勝鬘四重任。三舉般若四乘說此即初也。
【章】勝鬘經言(至)挍以大乘鈔曰。二舉勝鬘四重任。攝受正法等者。述記曰。今攝受正法能含四種眾生(云云)調離善知識等。荷第一重任無聞正法不由善法眾生即無姓有情。求聲聞者等者。荷第二重任。求緣覺者等第三重任。求大乘者等第四重任。
【章】大般若經(至)為答所問鈔曰。三舉般若經四乘說。經五百九十卷(二十右)文也性決定者。今問。此性言云理性歟。將指體性歟。如何。答。若理性者。云何論決定不決定。謂理性是本淨涅槃其體真如淨法界。一切眾生凡聖共有故。論定不定者。應非理性。楞伽經說真故無別即理性。又樞要上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者約理性全說是也。由此道理今此性言應非理性。若爾以何為性。謂此性言指體性。體性者是體相。如計依圓三性經中說三性相亦云性相別論或名相用別論。又問。體相者指何物耶。答。一切心相依緣顯現名體相別。體相別故相用亦別。楞伽經說俗故相亦別是。又樞要說悉有佛性者行性一分是。今既有定不定相別。明知此是心相緣起有不定相別。而此定不定別非實有。非有似有如幻假有。若實有者同大眾部計。學者勿忽。
【章】或說五乘(至)人天之乘鈔曰。此文第一門六段中第六舉五乘名。此中三文。初舉五乘名。初四句是。二人天乘之證。善戒經等已下文是。三舉五乘說處。又稱讚大乘等已下文是。已上第一明增減門已。
【章】第二辨體性者(至)總名為乘鈔曰。自下第二門辨乘體性。此中有六。初標總舉乘體。二明一乘體。三明二乘體。四明三乘體。五明四乘體。六明五乘體。今即初也教理行果業者。此四有根本方便別。由天親法花論作此別已。如次廣明。此四之中教行果三就能乘名為乘。理是所乘非能乘。就所乘名為乘。雖有此別今總言為乘也。一乘章曰。明真實體者。根本大乘教理行果及能入大乘方便皆名一乘。咸有運載之功能故。(云云)
【章】教一乘者(至)三藏教法鈔曰。二明一乘體。此中有五。初明教一乘。二明理大乘。三明行大乘。四明果大乘。五舉助一乘體結。初中有四。初標牒總明。二明根本教大乘證。三明方便教大乘證。四結根本方便二教大乘。今即初也。詮順等者。總明詮。謂能詮其詮順大乘故云教大乘。問。今明教一乘以說大乘證文釋。又次不云理一乘云理大乘。一乘大乘名既成異。何故今如是混合耶。答。契經誠說為據勝鬘經說大乘即是一乘(云云)又曰。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也(云云)問。以何義故云教大乘耶。答。詮順大乘三藏教等文義方廣名大。有健運功曰乘。是持業釋。如對法抄一(十六丁)問。成立大乘即是一乘唯今家說將他家亦成立耶。答。十二門論說。諸佛所乘故名為大。大士所乘故名為大。一乘但果如法花說。又嘉祥法華論疏上曰。問大乘一乘此有何異。答。有同有異。所言同者。即一而包故一乘稱大。即大無二。故大乘名一。故下經云為諸聲聞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故知一大無二。所言異者。金剛般若云。為大乘者說最上乘者說。故知大與一異。如智論云。是乘從三界出至薩婆若中住至佛乘反名一切種智。不復名乘。故知一乘但果。又大乘通因果。如十二門論說。(先已引)
【章】故攝論言(至)本教大乘鈔曰。二明根本教大乘證。無性攝論第一之說也此正本教大乘者。此六字章主文。問。何故引阿毘達摩大乘經等為根本教大乘耶。答。能詮是大乘。名大乘經非如九部六法等入大乘名為大乘。但能詮方廣授記等言教名教大乘。又顯揚論八曰。無上大乘施設建立有七種者。一緣離言說一切法真如無分別平等出離慧。二此慧所緣。三此慧所依作(因緣依增上緣依也)四此慧伴類(緣離言緣記有無漏。第六心所等)五此慧所作業(敬禮讚歎諸佛菩薩讀誦大乘經典念持咒陀羅尼佛名等以聞思慧聞持觀察淨法界等流敬法。聞思熏習及修造諸佛菩薩形像。供養大乘三寶護持大乘六波羅蜜等也)六助慧資糧(感勝異熟有漏善業及十勝行遣虛存實唯識觀等)七慧所證果(順解脫分順決擇分似所證果及見道已上地地所證真果如來位究竟圓滿所證果)於如是七種事施設建立名根本教大乘。若依二乘施設建立於四聖諦七種事為能詮說大乘名方便教大乘。瑜伽論中說真實義門根本大乘。隨轉理門說是方便教。
【章】又法華云(至)便教大乘鈔曰。三明方便教大乘證法華者。經第一方便品文也。經文曰。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婆舍經。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隨順眾生說。以故說此經(云云)又勝鬘經言等者。是亦方便教大乘證正法住等者如前章辨為大乘故者。無垢稱贊釋意由經意云。住滅者。能學小乘經論善順益助大乘名大乘住。又能學小乘經論除障大乘除障名大乘滅。故云為大乘故也說此六處者。處謂門即差別義方便義(淨影十地疏)此方便教大乘者此六字章主文結方便教。
【章】故知詮順(至)皆教大乘鈔曰。四結根本‧方便二教大乘若方便若根本者。原出天親法花論中。周記釋今文曰。故知詮順(至)教大乘者。能詮教若根本教方便教二皆名為順大乘也。行等言順亦准此知(已上周記)基辨詳云。周記所釋之中且就教大乘根本方便順大乘義釋教大乘。所餘理行果為順大乘。委細差別如何。答。一乘章曰。真實體者。根本大乘教理行果及能入大乘方便四法皆名一乘。咸有運載之功能故。根本教者。此品初云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本論釋言阿含甚深(基辨云。阿含者。此云教。甚深者。難解難入之大乘也。若本論釋云證其甚深。則約能證邊則行大乘根本。又約所證邊則現大乘根本。今為教大乘之證故。以釋云阿含甚深而為證文。學者思惟應辨意已)又攝大乘云阿毘達磨大乘經等(問。此言文云何為根本教大乘之證耶。答。阿毘達磨者議論決擇大乘性相也。經者大乘三藏教法之中佛說修多羅藏故。彰修多羅藏教即大乘今云大乘經為證也)方便教者。此品下云。或說修多羅伽陀等亦說於因緣譬喻等。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隨順眾生說。以故說是經。勝鬘亦曰正法住等(等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毘尼出家受具足)為大乘故說此六處。故小三藏皆大方便根本理者。謂法性真如六度等行乘此真理能有所往(佛果大乘)故名大乘(今云。前云教大乘能詮此明理大乘所詮。又次明行大乘能觀能證智。對其智行則今明理大乘所觀所證也)方便理者。謂四諦理二乘所觀皆方便故。勝鬘云。聲聞知有作四聖諦。佛知無作四聖諦。涅槃亦言。聲聞有苦有諦而無有實。菩薩具有。由此二(根本方便)理皆理一乘根本行者。謂六度等菩薩萬行(如次下具明)方便行者。小乘行等為大乘說。依三藏教進善滅惡修無漏行皆行大乘。由此二行皆行一乘根本果者。佛身所有菩提涅槃。又壽量品說法報化身皆果一乘方便果者。二乘所有菩提涅槃。此經下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次下如具明)羊鹿二車為求牛車出於火宅方便施設。二乘得蘇息處四智究竟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故二乘果亦是一乘。總明由頓悟者正學根本教理行果。兼為伏化二乘者故亦學方便教理行果。其漸悟者初學方便後回心已方學根本。所學法同初後全別。故知但有二種佛性理智二因無漏現種。有為無為根本方便所有教理行果能成佛者。皆一乘體兼取有漏地前功德及十地者助為一乘。未乖正理(已上一乘章取意)由此等釋以正與兼釋順大乘如次具辨。
【章】理大乘者(至)名為大乘鈔曰。此下明一乘體五文之中第二明理大乘。此中有三。初標牒明理名大乘。二明根本理大乘。三明方便理大乘。今即初也。謂真如理者。明理大乘體。辨中道論說真如淨法界為所緣無上六度等行下明真如理名大乘。六度等行是能運載。真如理者所乘行(行大乘也。能觀能證智俱身語意業也)能乘於真理(理大乘)必有所往(果大乘正但佛果兼取十地)名為大乘。大之言為真如大法。乘是能乘。大即所乘。此(此理即大乘)名能運載行。行有大乘(大運載用)有財釋也乘此真如之乘言通能所乘。自行邊見則為能乘。自真如理見則是所乘。
【章】故無性言(至)唯舉根本鈔曰。二明根本理大乘。論第一(初丁)文也乘大性者。乘是所乘真如妙理。大謂一真法界體故名大性。乘即大性持業釋。以此乘大性名於能乘。有財釋也此唯舉根本者。章主彰根本義之文。如顯揚八說。無上大乘施設建立於緣離言說真如境界無分別平等慧七種事。故大乘之根本真如妙理。故以真如為大乘。是根本乘非如以二乘四諦等助大乘故名大乘也(前所云教大乘所詮之理為理大乘如前明。次方便理大乘於復爾。上所云方便教大乘之所詮也)
【章】勝鬘經言(至)皆理大乘鈔曰。三明方便理大乘。此文中有四文。三箇證文一箇釋文勝鬘經言下第一箇證。聖諦者。以四聖諦為方便理大乘。何故今說非聲聞獨覺諦等。謂今此經所說四諦以苦集道三諦歸一滅諦。滅諦即第一義諦故。非如二乘以有為無為漏無漏因果等相有別觀證得四諦。故云非聲聞獨覺等。是彰四諦所歸即大乘非二乘說。法華論云下第二箇證念觀者四念處觀。此雖小乘修觀。聲聞人但於人無我觀身受心法。菩薩於真如二無我修觀。是住大乘心地修小乘觀。即方便理大乘。涅槃亦言下第三箇證。經化本十三(六丁)聖行品文也。有苦有諦者。聲聞但於苦果觀人無我故云有苦。觀人無我是即諦理故云有諦無有實者。不作諸法絕言真如之觀云無實也菩薩具有者。大乘菩薩於四諦一一觀絕言具如故。為有四諦有實今云具有。具謂周備義也。故大乘下一箇章主釋文大乘方便者。以小乘觀以之增順助大乘絕言真如修觀。是修理大乘觀方便(若以大乘觀理不作小乘觀。則諸法真如觀不圓具故)。
【章】行大乘者(至)故名大乘鈔曰。此下第三明行大乘。此中有三。初標牒。明根本行大乘。二明方便行大乘。三結根本方便二行大乘。今即初也。謂六度等者。明行大乘體辨中邊論說正行無上有離二邊正行(中道觀行)差別正行(十地十波羅蜜行)無差別正行(十地十波羅蜜於一切地行也)復說所緣(所觀境也)無上有安立(十度四攝)法界(一真法界非安立觀)等無上。是即行根本順絕言真如名為根本行順大乘。又法華玄贊云。六度等者菩薩萬行(云云)亦乘亦大者。亦乘謂能運載即六度四攝等。亦大者謂六度行有七大性。大謂真如淨法界絕言妙理。此為所觀起能觀智名行。即身語意三遊履絕言境名行。即能運載名行。乘(行)體(相)持大(絕言妙理)相。持業釋也。
【章】又勝鬘云(至)名曰大乘鈔曰。二明方便行大乘。正法住等者。毘尼六法。為大乘方便行。謂此是聲聞乘別解脫戒六法悉方便非真實。雖爾順助大乘觀行故經說為大乘故說此六法。故今以是為方便行順大乘也又一乘章曰。依三藏教進善滅惡修無漏行皆行大乘。
【章】法華論言(至)名行大乘鈔曰。三引法華論結根本方便行大乘厭苦離苦等者。若聲聞人觀生無我厭苦離苦證得苦集諦理但名方便。非真實故不得名行大乘。若菩薩姓不定姓人以絕言真如理觀生無我苦集不見有無為漏無漏因果而歸滅諦第一義乘。為方便行順大乘。與菩薩修六度四攝所歸相同。即順大乘者菩薩所行觀絕言如往自他無二平等心修六度四攝等自順真如妙理。誠是方便行順大乘若根本行若方便等者。正結二行大乘。
【章】果大乘者(至)是果大乘鈔曰。自下明果大乘。此中有三。初標牒。舉根本果大乘證。二舉方便果大乘證。三結二果大乘。今即初也謂佛菩提等者。示根本義。佛謂彰諸佛圓證菩提涅槃。若由佛地論意。亦取諸聖分證二果為根本攝。若由一乘章意。教理行果四法之中根本果正取但佛身所有菩提涅槃兼取有漏地前功德及十地者。今此文置佛言彰正取佛圓證二果菩提涅槃果法者。佛地經曰。妙生。當知有五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為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云云)同論釋意曰。攝大覺地者。大覺是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身。二者受用身。三者變化身。地者謂大覺所依所攝所行境界。大覺地中無邊功德。略有二種。一者為。二者無為。無為功德淨法界攝。清淨法界謂一切有為無為等法無倒實性。一切聖法生長依因。如來真實自體。本來自性清淨具足極微塵性相功德。無生無滅猶如虛空。遍一切法。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分別名言。唯是清淨聖智所證。二空所顯真如為性。諸聖分證諸佛圓證。如是名為清淨法界。四智謂具攝一切佛地無漏心及心法若俱有法若所變現品類差別(已上佛地論取意)今章准成唯識論文。四智云菩提。清淨法界名涅槃。彼論說果唯識為菩提涅槃二轉依妙果。又說二轉依果為三種法身。涅槃謂佛所證真淨法界諸佛共有自體名自性身。受用變化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菩提謂四智心品一切實德以為體性。自受法樂名受用身。極淨圓明常遍色身。又由平等‧妙觀二智所現他受用身。又由成事智現變化身。如是受用。變化今名菩提果法者。由成唯識意。此二轉依果無上寂默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故名大牟尼亦名法身。果謂二轉依果。法謂大功德法。法華經言下。此根本果智大乘之證。經是方便品文也。說佛智慧故者。彰果智大乘。此佛智慧不證真理遂不現覺故。雖云智兼彰證理。唯此一事實者。理智合名一事。即是一乘。雖爾此理如來所證之理。不同勝鬘所說又云是法住等者。是根本約理所說果大乘也。此文上二句根本約理說。第三句彰果大乘。於道場三字正彰果。知已二字明能證所證理智合果。異師方便說一句彰根本果必兼備方便。是法住等者。一乘章曰。法住法位者真如住有諸法之中體性常有名為法住。法有染淨離染得淨分位顯之故云法。相者體性。世間本體即是常住。真如實性一乘體也(云云)導師方便說者。此方便言非對根本方便。根本果上必兼備方便故。此是根本果上之事。故是亦根本果大乘於世間相常住無名相離言處施設名相云方便說故。是亦根本果大乘也又勝鬘云等者。此約所顯真理明根本果大乘。若不至果二乘即是一乘之理遂以不顯。此約根本佛果所顯真淨究竟理說故。根本所顯理果一乘之證也。法華又言等者。化城喻品文也。一乘章曰。中路化城為至寶所息處故說二唯一非餘(云云)息處者止息處也。經說為止息故。此亦約理根本果大乘也。說二者。二乘涅槃。此彰唯一事(所顯真理)實餘二非真。故根本所顯理果大乘也又壽量品等者。此是根本果智大乘之證也。經文曰。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彌勒等白言○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思惟。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佛言。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文云云)贊云。此明三乘所不知真身。論釋唯說報身道(云云)說成道者示果智大乘報佛者彰果也。安樂行品等者。是亦壽量品文也。今云安樂行品者。章主暗記之失歟。或後世寫誤歟。玄贊釋此文曰。論云。不如三界見於三界者。如來能見能證真如法身。凡夫不見。此句說言。如來正智能分明見不如三界之妄相。而能證見三界之體性真如法身(云云)故此根本約理果大乘之證即菩提等者。結成根本理智果大乘。
【章】勝鬘又云(至)不了義說鈔曰。二舉方便果大乘證。二乘涅槃等者。二乘涅槃四智不究竟名為涅槃。故今說向涅槃界。四智究竟等者。經全文曰。阿羅漢支佛觀察解脫得蘇息處(云云)蘇息處者。瑜伽九十九說此言。倫記(二十四)景師云。蘇息處者滅諦法也(云云)遠師云。蘇息處者在見道住聖人也(云云)勝鬘述記曰。蘇息處者。以隨他意語不了義說方便引導非真實義(云云今云。蘇息處者。蘇謂蘇生義。息謂止息。無漏真智未發之問沈沒苦海非止息處。住見道時初止息如蘇生人。由蘇之止息也)是佛有餘等者。結方便果大乘。不了義者方便說也。
【章】故根本果(至)皆名大乘鈔曰。三結果大乘根本果者。佛身所有菩提涅槃妙果(如上已辨)若隨順果者。二乘得果佛化方便說為究竟等。
【章】有為法中(至)皆為乘體鈔曰。第五總舉助義。以正兼二取結果大乘。一乘章曰。一切無漏若種若現有為無為若因若果根本方便能成佛德皆名一乘體。兼取有漏地前功德及十地者助名一乘(云云)今問。上教行大乘文云順大乘。今果大乘云若隨順果。有何別相違耶。答。按此章意。順言有二義。一者順成義。二者順助義。若由初順成義。則根本方便俱有此義意。若約根本能成佛德為順成義。若約方便。隨順佛德為順成義。又由後順助義。則但在方便。但兼取為疏遠緣者名順。非正顯取佛德全名順也。
【章】二乘體者大乘如前鈔曰。自下第三明二乘體。此中有三。初標牒。大乘推前。二明小乘體。三結二乘體。今即初也。如前者。勝鬘說一乘者即大乘故。前所明一乘體即大乘體。故云如前。今所明二乘體者大小乘也。
【章】聲聞乘體(至)以為體性鈔曰。此下二明小乘體。此中有五。初明聲聞乘體。二舉證。三結聲聞乘體。四明獨覺乘體。五結獨覺乘體。今即初也。三歸已去等者。三歸已前外道所攝。翻邪三歸已去是佛弟子。三歸有二。一大乘三歸。涅槃經說。憍曇彌莫供養我。當供養僧。若供養僧則得具足供養三歸(云云)二小乘三歸如瑜伽六十四說。隨順出世者。隨順無漏有漏五蘊隨所應者。二乘中隨應教理行果以為聲聞乘體性。
【章】故瑜伽論(至)至神通等鈔曰。二舉聲聞乘體證也謂先受歸依等者。論文曰。謂先受歸依乃至沙門莊嚴為依國故歸依者。三歸依也。等者等取五法‧五欲求(五法者。一聞法。二戒法。三攝受法。離奴婢妻子等。四受用法。離歌舞妓樂婬欲等。五證得法。五欲求者具說如伽六十四)謂見及修等者。見謂初果。及修者二三向及果第四向。究竟謂第四果二智證得者。神泰所覽本作證智因。現本為是。謂九智者。一法智。二種類智。三苦智。四集智。五滅智。六道智。七此後所得世俗智。八盡智。九無生智。即法數四諦等者。周記曰。法‧類兩智名之為總。四諦各一名之為別並前為六(云云)問。何故十智之中除他心智為九智耶。答。略有二釋。一非明證故。二八智無漏俗智有漏。唯他心智通漏無漏。離九外無。所以不說(云云)又神泰云。他心智是遊觀心別修功德故非證智(云云)盡智者。無學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是名盡智無生智者。若正自知我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不復更證我已修道不應更修。是名無生智謂四證淨者。一佛證淨。謂已見諦者於如來所善住出世間信。及後所得善住世間信。如佛證淨。第二法證淨‧第三僧證淨應知。四聖所愛戒證淨者。謂已見諦者於已得決定不作律儀聖所愛所善住出世間信及後所得善住世間信。謂無量等者。無量謂四無量(慈悲喜捨)勝處謂八勝處(如下八解脫章)乃至者略十遍處‧無諍‧願智‧四無礙解也。神通謂六神通。等言等取所餘功德。
【章】故知教理(至)退故非因鈔曰。三結聲聞乘體故知者承上意。謂由上所明五證得故。聲聞乘教理行果並是乘體。何故知由五證得聲聞乘教理行果並乘體耶。答。五證得是行果自可知解。此中行是能觀。云何有能觀無所觀境耶。所觀境是即教理應知五證得是聲聞乘教理行果。此中有能運載義教理行三。果是所乘。若前三果為第四果因。此亦能運。由前三果斷惑證第四果故。若欲證第四果修前三有學道。則第四果說有能運義。故今云並是乘體也。此論證得等者。通伏難。難意云。若教理行果為乘體。見道已前亦有。何故但於初果已上論乘體耶。今文通之。上所明由瑜伽五證得論故。略初果已前。見道無前證得故。歸依已後者。初果已前三歸依已後有教理行果。此即聲聞乘體。此唯根本下明無方便乘。設有不定等者。簡濫意言。設雖有名不定姓者。自小入大。從小見之則退小入大乘故。小乘是非大乘方便因。所修大行亦非彼小乘方便因也。故唯根本也。
【章】瑜伽復說(至)名麟角喻鈔曰。四明獨覺乘體。瑜伽六十四(十丁)文也一先得順決擇分等者。神泰及周記曰。一先已得聲聞決擇分善根。後得果時無師自悟(云云)基云。未得決擇分善回心人亦復爾。以更長時修習練利故(云云)二先已得等者。泰曰。二先已得見道名證得。證得先時聞佛為說四諦得入見道成預流。後得第四果時無師獨覺(云云)三先未得等者。謂先未得證得決擇分善根。但無師獨覺云麟角。次證得言無師自悟前二證得等者。泰云。此前二人先是聲聞後無師自悟名為獨勝。是眾出辟支佛。最後喻如麟角獨出(云云)基云。獨覺三人中前二人成眾出(云云)。
【章】故此根本(至)並為乘體鈔曰。明小乘體中五結獨覺乘體故言承上。此者指獨覺乘。根本者無師自悟法寶。方便者以聲聞乘為前方便。
【章】以合獨覺(至)故出二體鈔曰。明二乘體中三結二乘體獨覺更無別戒律等。獨覺教少於聲聞。從多為藏但名聲聞藏。藏攝既爾。乘准可知。
【章】法華經中(至)非依門故鈔曰。此下四明三乘體。此中有三。初由法華明三乘因果別。二別說三乘體性。三舉異說異名釋大乘。今即初也。果為三乘者。由玄贊意。門內為因。門外為果。既出三界火宅故。然於門外雖授唯一大牛車。既於門內長者告諸子云羊鹿牛三車今在門外。故法華所說三乘就果說。是果三乘非云三乘因行也。然羊鹿二車但有名施設已。不見不登故。此乃以二乘小中種智為體。一乘因稱門者。一乘者門外所授等一大車也。謂果一乘之因名門。門者即出入之所由故。唯有一門等者。譬喻品文也。經言。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云云)贊五(四十二丁左)曰。是二種生死三界之舍。唯有一箇大乘正門為出之處。菩薩大性能具行之。二乘之性現耽不能依大教出。設為彼說彼不能行不容彼行。名為狹小。不容獨覺者行名狹。不容聲聞者行名小。譬如大海雖寬無量不宿死屍亦名為狹。一乘之因。行雖廣無邊。不容二行故名狹小也(云云)二乘因稱等者。衣裓机案為二乘因。如前已明。二乘因各別果亦各別自可知已。從舍出之等者。贊五曰。門外在羊鹿牛三車。雖果三乘別。小子中子以衣裓机案所由從舍不別出三子俱自一乘因門而出故。出已長者與等一大車不與羊鹿二車也。若小子為以衣裓所由從舍出之。中子以機案為所由從舍出。則於門外長者心小子與羊車中子與鹿車。既不爾故授等一大車也。由是可知。二乘之自因以衣裓與機案別喻之也。故三乘因及果皆別也。
【章】二乘體性(至)故成差別鈔曰。二別說三乘體性差別說者下別說聲‧緣‧菩三能運別大乘如前者。指前明一乘體故成差別者成三乘體各別也。
【章】然有說為(至)即包因果鈔曰。三舉異名異說釋大乘。有說者有處說也。勝鬘‧涅槃經說大乘為菩薩乘也。能自運等者。明名菩薩乘由。自他二利菩薩所作。法華但說等者。不對餘乘說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今云便三乘相望等者。意言。三乘中佛於何乘耶。如是推尋可云佛自乘菩薩乘。所以者何。世尊但廣運他故。若名大乘等者。因果二位共是大乘。故包因果名。
【章】若四乘者(至)三如前說鈔曰。五明四乘體。勝鬘四乘如前引文以人天善根等者。四乘之中三乘如前。故今不舉。但明人天乘體。善根福分者。分謂因。善福種子名為因也。由果是彼等者。通難。難云。人天乘中以有漏善教理行三為乘體性自可了知。果為乘體如何。今文通云。由果是彼彼因(三歸十善等)眷屬故同教理行因以為乘體。若運載義等者。簡果非乘體。人天乘果是異熟無記故無能運義。故云果非餘三如前說者。人天教理行運載義准前應知。
  章若般若四(至)便為第四鈔曰。前科中文明般若經四乘。五百九十三卷所說。與勝鬘說少異。故別明之。種具等者。四乘種姓具足。與勝鬘說有異勝鬘於現行相說般若於種姓說。此為多異。勝鬘聲‧緣‧菩‧人天為四。般若聲‧緣‧菩‧不定姓為四。聲‧緣‧菩三雖同。人天與不定姓之一為異。故為少異教等無差者。教理行果與勝鬘說無差。同是三乘教等四為乘。故就唯根本論三乘也并方便為第四者。不定姓乘以二乘為方便助因故。以大乘為根本。所以并根本方便為第四不定姓乘體也。問。前既云設有不定姓稱退故非因。今復云何云并方便耶。答。就自聲聞乘邊稱退小入大故聲聞乘無方便因。聲聞人說而論。今從不定姓見。則悉是前修小乘為大乘之因。就此義邊云并方便也。
【章】楞伽等五(至)乘體無差鈔曰。六明五乘體。楞伽者十卷經第八卷。等者稱讚功德經通別異故者。不定為通。通三乘種姓故。決定為別。三乘別姓故種有異者。不定與定種姓有異。故又一種五乘等者。故字恐衍。又一種者善戒經所說五乘。不說不定姓。此以不定從定姓略以趣異故者開人天為二由。
【章】第三釋名字中鈔曰。自下第三門。此中有六。初標牒。二釋大乘名。三釋二乘名。四盡三乘名辨佛乘菩薩乘因異。五辨因乘。六釋不定姓乘名今即初也。
【章】一乘者帶(至)上持業釋鈔曰。二釋一乘名。如文可知。帶數釋者。此有依主‧持業‧有財三之帶數若一言遮之一遮二三。立一言則乘能運依一之乘。依主帶數若一言非遮。圓滿之一真如妙理名一。乘是所乘。則一即乘持業帶數。真如理非能運。萬行能運乘此圓一妙理。則一乘名行能乘有一即所乘。此有財帶數。
【章】一乘中下(至)並上下故鈔曰。此下三釋二乘名。此中二。初釋下上乘名。二釋大小乘名。今即初也以機以法等者。釋上依主‧持業二釋之別。若以機釋下上言。依下劣機之乘。依主得名。依上勝機之乘。依主釋也。又以法釋下上言。下法即乘。上法即乘。二共能運載故。持業釋。上法體持能運用故。下法亦爾。
【章】又名大乘(至)如次當知鈔曰。二釋大小乘名。又名大乘等者。明下上乘亦名大乘聲聞乘。聲聞之乘下釋聲聞乘。謂聲聞是人乘是教等法。故依聲聞人之乘。依主釋也又法華經云下。明聲聞乘即小乘釋小乘名。經第一卷方便品文也終不以小乘法等者。由經文見此前句云餘二則非真。故小乘者即餘二之乘。或亦依彼等者。亦聲聞乘名依彼者依翻譯家可得說小者。明譯家為小乘有道理即攝餘二者。三乘之中除菩薩乘餘二乘云餘二也。小乘言即攝餘二乘也相形為名者。形待大乘名小乘也。亦通二釋者。若以機釋小言。依小機之乘。依主釋也。若以法釋小言。小法即乘。小法體持能運用。持業釋也如大乘者下釋大乘名。兼佛菩薩者。大乘名佛乘名菩薩乘故。亦大亦乘等者。以法為大為乘。大即乘持業釋。能乘體持七大用故。能乘教等法寶。或乘大性等者。乘是所乘。大性者真如理。行能乘有所乘即大性他用。有財釋。或依主等者。以機釋大之言。依大機之乘。依主釋。
【章】三乘名中(至)二皆依主鈔曰。此下四釋三乘名。此中有二。初明乘菩薩乘是一。二明大乘名通因果二位。今即初也。有說有有言非人有處說也。二皆依主者。菩薩及佛之名此人乘是法依他主法立名故依主釋也。
【章】若名大乘(至)非能運故鈔曰。二明大乘名通因果二位。即兼因果者。大乘名兼因菩薩果佛乘。二極果者色緣二極果。皆名大乘者。三乘皆名大乘也。如此章初引文初二皆依主下約離合釋亦乘亦大者明持業釋乘於大性等者。明依主釋。無性攝論一以此二釋之文也。故云無性說以大非運故者。示不得有財由。大謂。真如理。此非能運故。能運用俱在教行果三故。問。何故云大非能運耶。答。教理行果四大乘中。教行果三持業釋。非有財。此二之大即能運故。又理大乘之大真如理故。非能運為所運。能運是六度等行。真如理是所乘。前文及對法抄等云。真如理能持諸法。眾德所依。勝遍稱大。六度等行乘此真理。能有所住故名大乘。有財釋(云云)今文云以大非運故有財不得。約理大乘為釋。此彰真如理此所乘非能運以六度行為能運有所乘義也。又次文云以大為所乘亦有財釋者。六度等所能乘。以真如理為所乘。此能乘行有所乘真如大用。以他用屬已立大乘名。有財釋。故今云以大為所乘等也。然前解勝等者。以能乘釋乘言為實義故為勝。
【章】勝鬘經中(至)亦依士釋鈔曰。五明四乘名亦依士釋者。亦聲聞獨覺乘。人天以機名。機覺用。依士夫用故云依士釋也。
【章】大般若中(至)持業釋也鈔曰。六明種種姓乘名。種種姓乘者不定姓乘。亦依士釋者。亦上所云依士釋。種種姓是種子功能。依士夫用。依士釋也。
【章】第四彰廢立者鈔曰。自下第四門。此中有七。初標牒。二廢餘乘。立一乘。三明二乘廢立。四明三乘廢立。五明四乘廢立。六明般若四乘。七明五乘廢立。今即初也。
【章】何故立一(至)為五乘故鈔曰。第二廢餘果立一乘。此中有十。初明對頓漸菩薩姓說一乘。二以二義立一乘名。三法華‧勝鬘相對辨一乘‧三乘攝實別。四總會二經違。五約攝入‧出生會一乘攝實。六約所依處寬狹有姓無姓會二經攝實。七約決定‧不定性會二經攝實。八約菩提‧涅槃辨二經攝實。九明今家取勝鬘一乘。十總結會釋。今即初也。有決定等者。以二所由彰為不定姓說一乘。為運載決定姓說二乘故。翻對是知為運載不定姓說一乘也有無種姓等者。為運載無種姓說人天乘。為有五乘翻對是。自知為運載不定姓說一乘也。今云。種姓心相緣起之體也。故約現起則但一相五種姓相各別。例如隨業緣水或火等一相顯現。而論其緣起性。同一事處絕言緣起。不可云火。不可云水也。五種姓相亦復如是。隨緣顯現。但是一相不可云有姓不可云無姓。不可云決定不可云不定。大乘緣起深妙離言。如樞要中舉無姓人證言。涅槃三十六云。善男子。若說一切眾生定有佛性。是人名為謗佛法僧。若說一切定無佛性。此人亦名謗佛法僧。又云。善男子。如是諍訟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若人於此生疑心者。猶能摧壞無量煩惱如須彌山。若於是中生決定者是名執著。如是執著不名為善(已上樞要)由是應知。五種姓差別相約理世俗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若約依詮勝義言。非有姓非不有姓。非無姓非不無姓。是名大乘緣起深妙離言境界立。決定姓量云。二乘之果應有定姓。乘所被故。如大乘者。立無種姓量云。所說無姓決定應有。無二性隨一攝故。如有性者。又云所說無性決定無有。聖所說故。如說有性(已上樞要)今也澆季法典世降。他家講學不辨大乘實相印小乘三法印及乘施設建立有別。此五種姓亦以諸部‧僧佉所云本有與種子名混合辨之。基辨愍受斯講學者遂立量云我說五種應非有似有唯識所變。許大乘唯識識相教門故。諸許大乘唯識識相教門者見非有似有因緣唯識所變如餘辨依他起性相教門。離作法云。諸立非非有似有唯識所變者。知非大乘唯識相教門。如非我宗教數‧勝二論。
【章】此有十義(至)竟說一乘鈔曰。此下第二以十義立一乘名。此有三文。初舉十義名。二以十因釋十義。三以不定‧應化簡十義。今即初也攝大乘論等者。無性攝論第一(五丁)文也為引攝一類者。此第一義。為謂順助第四轉聲。一類者利根不定姓也。為引攝此佛說一乘。引導攝化引攝。引化令趣大乘之義也。及任持所餘者。此第二義。及謂合集。合集利鈍二不定姓。相違釋也。所餘者利根不定姓之餘。即鈍根不定姓。任持者任持捨小向大種姓令不捨離。佛說一乘。此為是也。由不定種姓等者。敘上二義屬不定姓立法無我者。法言示第三義。顯揚六義中第一二也。次句等言及是。即法等顯揚所言諸法無差別義。無我者。此示第四義。顯揚論六義中第三義也。次等言亦及此。無我平等義。顯揚說。眾生無我及法無我平等故解脫者。示第五義(顯揚六義中第四也)等故言及上二。亦解脫平等義。顯揚說。謂差別求者。有事虛妄分別煩惱對治所緣法性不相違故(云云)姓不同者。示第六義得二意樂者。示第七‧第八義。化者示第九義(顯揚六義中第五也)顯揚說。善能變化住故(云云)究竟者示第十義(顯揚六義中第六也)。
【章】此中十因(至)般涅槃故鈔曰。此下二以十因釋十義。此中有十。即十義也。如次前釋攝論文中以十義配屬也。因謂所由以十所由今立十義。一為引攝等者。此第一義(如先已明。約利根一類不定姓說一乘義)。
【章】二為任持(至)位何退故鈔曰。此第二義。此亦義不定姓說一乘義。法華經云下舉任持不定姓證。經第一方便品之文也。新發意等者。回心向大初修業菩薩也。玄贊曰。不定姓菩薩疑於佛果自亦無分欲退向小故。今聞法(一乘法)此疑皆除(云云)此中唯說等者。簡濫。意言。於云新發意疑網皆除中。唯說十住之第六住已前。不云第六住已後。第六住後不退故。第六住者正心住也。謂所聞讚毀心定不動名正心住(云云)。
【章】三法等故(至)亦與此同鈔曰。此第三義。約定不二姓說一乘義乘雖有異等者。法華論曰。彼二乘非彼平等法身體。以因果行觀不同故(云云)謂三乘運載雖有異。所證得真如淨法界平等法身無差別故。云所趣真如無差別故法華論解等者舉證。論曰。又依何義故。如來說三乘名為一乘。依同義故。與諸聲聞大菩提記。言同義者。以如來法身聲聞法身彼此平等無差別故(云云)又曰。無二乘者。謂無二乘所得涅槃。唯佛如來證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涅槃。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涅槃法。唯一佛乘故。(云云)
【章】四無我等(至)故說一乘鈔曰。此第四義約定不定說義。法華論曰。於小乘諦中。人無我等。於大乘諦中。真如法界實際法性及人無我法無我無我等故(云云)我既無異者。於補特伽羅無我三乘無別。故說一乘也。
【章】五解脫等(至)無差別故鈔曰。此第五義。此約定不說義。成唯識第十說。謂有二乘深樂圓寂得生空觀。親證真如永滅感生煩惱障盡。唯有清淨真如。離相湛然寂滅安樂。依斯說彼與佛無差。但無菩提利樂他業故。復說彼與佛有異(云云)解脫無差別故者。基辨謹按。此解脫恐衍字。慶重寫誤。無字下有字恐落脫。應作無有差別。故字下說一乘三字恐脫乎。總言應作而得解脫無有差別故說一乘也。尚應檢餘本也。
  章六姓不同(至)故說一乘鈔曰。此第六義但約不定姓而說義姓不同者。定姓與不定姓不同也聲聞之中者。未回心聲聞身中。此聲聞身已下具明未回心聲聞一相續中具有聲聞及佛種姓。此不定種姓有差別之義也。
【章】第七第八得意樂故。鈔曰。此第七‧第八義總明。次文別明。問。玄贊中第七與第八別舉。第七云得同體意樂。第八今章次文所言第二。然今章第七‧第八共云得二意樂。指何云二意樂耶。七‧八俱同得二意樂。如何為七八別耶。答。此文由玄贊應解。第七‧第八共以得意樂立義故。總今云第七‧第八得二意樂故。其二者。一者諸佛於諸有情等者。第七得意樂也。此總約定不定姓令得意樂義。故云於諸有情等也。二者世尊法華會上等者。第八得意樂也。此但約不定姓令得意樂義。對機別故。第七‧第八為別意樂者令得平等法身。此意樂七‧八相同故一處論(此總明已)
【章】一者諸佛(至)得授記別鈔曰。此別明二義一者諸佛下此第七義。約定不定得意樂。於諸有情者五種姓各別有情。同自體者。同謂平等。自體謂法身。令得平等法身意樂云得同自體等也。言我即彼等者令得同自體意樂。是即說一乘也。二者世尊下此第八義。約令不定姓得同自體意樂。次下云第八少分是也我等與佛等者。此二句明令攝得如是意樂。與彼名同等者。彼謂昔菩薩。與昔名同云與彼名同也。玄贊四曰。同名菩薩得受記別(云云)故佛一言等者。佛說我等與佛平等無二之一言含二種益。二益者。一諸聲聞得同體意樂。二菩薩得授記。
【章】九化故如(至)而般涅槃鈔曰。此第九義。玄贊立理曰。耽三昧酒醉逸而臥。後從彼起方發大心。皆佛菩薩之所化作。若不爾則實入無餘依涅槃。身智都盡。後從彼起法從何生。故知是化(云云)此成化作理。
【章】云何已成(至)之涅槃故鈔曰。此寄難答成第九義。即為調伏下答文。佛菩薩等自化等者。瑜伽攝決擇分(第八十卷五已下)說。世尊多依此回向菩薩聲聞密意說言。總類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餘一劫。餘一劫者。此中意說。過於一劫。彼雖如是增益壽行能發趣阿耨菩提。而所修行極成遲鈍。樂涅槃故不如初心始業菩薩。彼既如是增壽行已。留有根身別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緣皆作是念。某名尊者於無餘依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即於此界贍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睹。何況其餘眾生能見(云云)為彼同類等者。問。有何所以同法者前示入無餘耶。答。泰師等解云。恐彼同法發無見故作化身示入無餘(云云)經百千劫耽寂滅酒等者。倫記曰。楞伽經云。味著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處。亦復不退還得諸三昧身。乃至歷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爾(云云)又云。又解下說方便示現入無餘依界等。假說此人為入無餘涅槃者。實回向菩提聲聞。住有餘涅槃。三昧酒醉是不定姓人住於寂定。後出定已起大乘受變易身(云云)況於我等等者。玄贊曰。今此會中富樓那等即其類也。法華論中為化聲聞授記即此是故(云云)亦為降伏等者。亦言亦應化聲聞。此云伏增上慢聞我亦得汝等。彼起慢心之相。
【章】十究竟故(至)最為勝故鈔曰。此第十義。此不約機但由理立。最勝理故說一乘也。
  章法華論中(至)作佛名一鈔曰。三以不定‧應化簡十義。四種聲聞者。一決定聲聞。二增上慢聲聞。三退菩提心聲聞。四應化聲聞(云云)但為不定者。法華論云。二種聲聞如來與授記。謂應化聲聞及退已還發菩提心者。決定‧增上慢之三根未熟故。如來不與記(云云)不定者退菩提心聲聞也。不定種姓下正簡十義。第一第二等者。第二下第六二字恐落脫歟。次云餘之六種故。又云。第六就不定種姓立義故(云云)小分別義者。第八少分如前所明。第八立不定聲聞及頓悟菩薩之二得益。其中初不定聲聞今云少分也。亦非無姓者。玄贊四引涅槃云。一乘一道。四果聖人皆得作佛不解我意(云云)由之應知。無姓無作佛義名一者。名一乘也。
【章】顯揚二十(至)不須別說鈔曰。第四顯揚六義以十義相攝。顯揚曰。一即彼諸法約無差別故。二約無分別行相說故。三眾生無我及法無我平等故。四解脫平等故。謂差別求者。有事虛妄分別煩惱對治所緣法性不相違故。五善能變化住故。六行究竟故(云云)以是十義相攝如上已明。恐煩不重述也。
【章】然法華經(至)乘為真實鈔曰。此下立一乘有九中。第三法華勝鬘相對明一乘三乘權實。此中有三。初舉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之證。二舉一乘方便三乘真實之證。三章主判釋。今即初也。經第四法師功德品文也開方便門者。開二乘小權也顯真實相者顯一乘實也。
【章】依勝鬘經(至)無有二乘鈔曰。二舉一乘方便三乘真實之證若如來隨彼等者。述記下曰。此文明權也。即法華經中破三歸一。但有攝入一乘。即是如來隨彼意欲而方便說非真了義。名為權說也(云云)隨彼意欲者。彼二乘所被意樂欲也。唯有一乘者。涅槃界一乘也。
【章】此意即顯(至)不成佛故鈔曰。三章主釋此意即顯者。此勝鬘經說唯有一乘無有二乘意。即顯但攝二乘入大說一乘者隨他意語是方便說決定種姓不授記別者。法華論說。決定聲聞根未熟故如來不與記(云云)由是決定聲聞‧無姓有情不能開佛智慧。然今說一乘隨他意語。法華通深智說。勝鬘‧涅槃唯說佛性。勝鬘亦但以真理說一乘。不說智慧故出生‧攝入俱盡也。今云。以行果論時。決定種姓‧無姓有情不授記別。決定非唯一心相故。無姓非成佛心相故。若以理論。五姓皆悉成佛。唯有一乘義也。
【章】法華一會(至)乘為真實鈔曰。立一乘十文中。第四總會二經違。此中有二。初會法華後會勝鬘。今即初也(由此會釋。法華一乘為真實。勝鬘一乘為方便也)對不定姓等者。不定姓以二乘為大乘方便助因。一乘為真實。所到故。章主云。若法華經中說一乘是實。二乘稱權以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息處說二密遣二人等(已上勝鬘述)問。法華一乘蒙五姓中不定一姓。則應非一乘。不及一切有情故。云何以法華說為一乘真實耶。答。法華一乘對不定姓說。即及一切有情。所以何者。云對不定姓。此約緣起所被心相而論。而觀其緣起性。離言說故非不定姓非非不定。如隨業緣水與火相有別而觀其緣起本性水與火同一處非水非非水非火非非火離言說相。今亦如是。雖約所被心相緣起說對不定姓。約佛智慧所緣境性緣絕言緣起故。一切情相同一處所。說諸佛證智不可言境故。說說佛智慧故唯是一事定故。佛智所證云何相別境耶。應知於佛智所證離言緣起性說為一乘。故是一乘真實。
【章】勝鬘經中(至)亦不相違鈔曰。二會鬘以道理周備等者。道理謂四乘種姓。周備者。若云四種姓則心相緣起一切具足云周備。機有不定者。機發品數不定即四種姓。此以行果論種姓‧機發盡故云四乘為實。述記曰。若此經中四乘是實。說一乘稱權。以有無種姓‧定姓二乘故各別說。說人名實。若隱此種姓別說為一乘。一乘是權(云云)亦不相違者。互亦二說。法華與勝鬘雖一乘權實所望異。攝入四乘行果各別說一乘方便約佛智所證說一乘真實。於理全無違。
【章】又法華一(至)故是真實鈔曰。第五約攝入‧出生會一乘權實。若由此會釋。法華一乘為方便。勝鬘一乘為真實唯依攝入等者。意言。若法華一乘云破三歸一但有攝入一乘。即是如來隨彼意欲而方便說。但以攝入不以出生體用狹說。說一乘應云方便。勝鬘一乘下。以此經一乘為真實說。述記曰。經二乘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者。述曰。明實也。今此經中具明出生攝入一乘。真常了義不隨他語名真說故(云云)出生攝入等者。意言。若勝鬘一乘云涅槃界第一義乘名為一乘故。從涅槃界出生一切以此出生道理攝入二乘說為一乘。則出生‧攝入二義皆周備故。勝鬘一乘亦真實也。
【章】又法華一(至)故是真實鈔曰。第六約所依處寬狹有姓無姓會二經權實。唯談有姓為依等者。若云法華一乘說佛智故。唯以有種姓為所被機說為一乘。則方便一乘。不盡理為方便。何為不盡理。謂此一乘中不攝無姓。無姓不成佛故。唯說佛智。一乘非所被故。以無姓不為依是即不盡。故為方便(以此道理法花一乘任說佛智慧之文取義不可云唯果智一乘故光宅等說成一乘方便之義)勝鬘一乘等者。此經一乘說涅槃界第一義乘。故有姓無姓悉皆為依所談。故真實一乘。有姓無姓共從涅槃界所出生故。盡一切機說。故是真實。亦言亦有種姓。
【章】又法華唯(至)可宜聞故鈔曰。第七約決定不定二姓會二經權實。意言。法華一乘若云唯不定姓是所被機無被餘姓道理。是方便一乘。不盡被機故(由此道理云被不定姓。且就被機相有別而論。共實佛觀緣起本性絕言妙理說一乘故盡一切被機。既云說佛智慧。故知佛觀一切緣起本姓。智應名佛智。說諸佛證智不可言說故。若爾是理智合一乘。盡一切被機。是一乘真實)勝鬘亦談等者。勝鬘一乘說涅槃界第一義乘。則一會中決定姓人亦宜聞涅槃界第一義乘說機根故。是真實一乘。盡被機故(以此道理。則一乘真實。雖爾若顯攝二乘入大說一乘。則勝鬘一乘亦方便說隨他意故)亦言不定姓。
  章法華分明(至)隨說真如鈔曰。第八約菩提涅槃辨二經一乘。此科文中非辨方便‧真實。但以菩提涅槃結歸勝鬘一乘。此中三文。初明法華一乘。二明勝鬘一乘。三以法華結歸勝鬘。初中有三。初正辨法華。二通伏難。三結成法華一乘。此即初也。分明等者。經方便品說說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實。說四佛智見。說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故云分明等隱說真如者。經雖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說知已說故非顯說真如。今云隱說(此今家判法花一乘云理智併取一乘之義也)
【章】雖說化城(至)全不得故鈔曰。二通伏難。難云。化城喻品說大涅槃為寶處。何故云隱說真如耶。今文通云(如文)由二乘者下。明云分明不說涅槃由。
【章】顯以智慧(至)令彼欣求鈔曰。二結成法華一乘。意言。方便品顯說說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實。此雖說佛智所證真如淨法界。隱理顯智令二乘欣求也。雖顯密說異。說真如淨法界為一乘。法華勝鬘全無違也。
【章】勝鬘乃以(至)二種俱盡鈔曰。二辨勝鬘一乘乃以真理者。此經述記曰。經說涅槃界即第一義乘。又說。二乘者即是一乘。得一乘者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是一乘。涅槃界者即是如來法身。得究竟法身者究竟一乘(云云)此以真理為一乘。不說佛智為一乘也攝入出生等者。如上已辨。謂以真理說攝入一切流出一切。悉攝入出生一切說盡故。說名一乘。故云二種俱盡。
【章】雖佛果涅(至)俱是一乘鈔曰。三以法華結歸勝鬘。意言。法華所說一乘是佛果上菩提涅槃。雖似違勝鬘所說涅槃界。說涅槃界第一義乘故。菩提涅槃俱是一乘。此以法華結歸勝鬘也。
【章】勝鬘了義(至)說於一乘鈔曰。第九明今家取勝鬘一乘。了義者顯了了義師子吼者及一切義法華隱密等者。顯說佛智隱密說涅槃界第一義乘故。不同今家以因位識相與識性非即非離不可言境。示此三無差之所立。故今家以法華一乘結歸勝鬘第一義乘以取是也。
【章】總說聲聞(至)方為二記鈔曰。此前科文中之文。依法華論明隱密義。雖有四種者。一趣寂。二退菩提心。三應化。四增上慢法華初時等者。方便品說時初有應化‧退菩提心‧增上慢三聲聞。唯除趣寂。其增上慢等者。增上慢在方便品末。故對初時云後。退席已去云起已去方為二記者應化‧退菩提心之二。法華論說。二種聲聞如來與授記。謂應化聲聞退菩提心者。決定‧增上慢之二根未熟故。如來不與記(云云)問。為應化‧退菩提心之二授記別自可知。以是云何成隱密說義耶。答。如勝鬘說。以涅槃界第一義乘說一乘時。四種聲聞一會之中可宜聞故。顯及一切之一乘也。法華隱密雖及一切。說佛智慧示一乘故。以行果論時說示不及一切。故但云為二記。此隱密義也。
【章】由如是理(至)不違餘教鈔曰。第十總結會釋。如是理者。上來所會之理。雖說一乘者。法華與勝鬘以別教示說一乘也不違餘教者。餘教所說。勝鬘一乘以法華說為餘教說。法華一乘以勝鬘說為餘教說。互為餘教。問。云何不違耶。答。且法華一乘非方便。說佛智慧所證境故。約佛果菩提涅槃說一乘故。非非方便。說佛智慧不及決定姓無姓故。又勝鬘一乘非方便。出生攝入四乘故。說涅槃界及決定姓及無姓故。非非方便。但攝二乘入大說一乘隨他意說故。由是應知。一乘體不可云攝亦不可云實。離言說相。說權或實約理俗說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故二經說互無相違。愚者任文是非此違。智者觀體示不違旨。若決定言是權是實。則如勝論執實德業。大乘學者慎莫忽緒。
【章】說二乘中(至)皆二類故鈔曰。第四門大文有七中。第三明二乘廢立。此中有四。初約機會。二明定不定姓之獨覺攝聲聞。三約教少明獨覺乘不立。四釋名大小乘。今即初也但說上下等者。釋世親攝論說下上乘。機根品類不過下上二故。以機以教等者。以上下根機對設教機共有二類故。以教之以謂對也。
【章】又聲聞獨(至)名聲聞故鈔曰。二明定不定姓之獨覺攝聲聞皆依聲故者。義鏡曰。若部行若麟角初入自乘位亦多分依音聲。問。若爾何故玄贊五曰初可見佛後必不見。既云麟角不見佛。如何今云皆依音聲耶。解云。彼約彼得。此據初時。各舉一邊故不相違(云云已上秋篠)以佛道聲等者。法華經第二說。
【章】又彼獨覺(至)故不別說鈔曰。三約教少明獨覺乘不立。無多別教者。無聲聞乘外多別部教名獨覺乘。此下乘聲聞乘之類。故不說別名中乘也。
【章】又名大小(至)種類同故鈔曰。四釋名大小二乘。彼二乘者聲獨二乘。
【章】何因三中(至)故亦不說鈔曰。七科大文第四明三乘廢立三中者。三乘名中不定姓中下應有具二字。雖不定姓中具聲‧獨‧菩三或具聲‧菩及獨‧菩之二。究竟得果不過三名三乘人天淺近等者。周記曰。此定姓人而不能運出三界名非究竟。
  【章】勝鬘四中(至)同淺近故。鈔曰。七科大文第五明四乘。如文可知。
【章】般若經中(至)得涅槃故。鈔曰。七科大文第六明般若四乘。如文可知。
【章】何故楞伽(至)淺近類故鈔曰。七科大文第七明五乘廢立。此中有四。初明五乘。二會違。三示不立六乘。四明不說七等。今即初也。如文可知。有四別故者。定姓有聲‧緣‧菩三別。復加不定姓為四別也。
【章】餘處復說(至)趣類別故鈔曰。二會違餘處者善戒經。合不定姓等者。名不定就聲‧緣‧菩三立故。今合定姓不別說也。餘文可知。
【章】不開有姓(至)然無文證鈔曰。三示以不立六乘。如文可知無文證者。無證六文說也。
【章】不說七等類更無故鈔曰。四明不說七等。
【章】第五問答分別者鈔曰。自下第五文有七番問答。文段有八。初標牒。二第一番問答。三第二番問答。答以無二亦無三說難云三五乘別。四第三番問答。答難藏乘同異。五第四番問答。答難不可立佛乘。六第五番問答。明但名聲聞乘不名獨覺乘。七第六番問答。明不名佛藏。八第七番問答。明教等四為一乘體同異。今即初也。
【章】此中一乘(至)為引不定鈔曰。下第一番問答。此有二。初問後答。問之中有二。初問言為引不定。二問云有無種姓。今即初也唯一無餘二三等者。開發曰。古諸德多說不同。有說。一乘如法花等。經曰。十方佛士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云云)然於此義學者相傳有其二解一云。由佛方便說有諸乘。究竟皆歸無上大乘。餘乘即是一乘方便。故說二乘即是佛乘。二云。理實非無五乘差別。各於自乘證果究竟。彼諸聖教說一佛乘。約別意言。非實唯一。乃至立理如今章文(已上開發)法華經言等者。經第一方便品之文也。此舉唯一證。如文可知涅槃亦言等者。北本二十七師子吼品之文也。如文可知。何故乃言等者。正問。經云聲聞及菩薩皆成佛。又云有心者皆得菩提。然今何故乃言為說一乘引不定姓耶。此初問意也。
【章】乃至五乘(至)不歸於佛鈔曰。此二問云有無種姓五乘一切等文涅槃經文乃至言略中何故究竟下正問。經云五乘一切有情皆大乘極果。爾今何故云究竟有被人天乘無種姓不歸佛耶。此二問意也。
【章】答攝大乘(至)無二三等鈔曰。自下二答。此中有二。初以十因六因答初問。攝大乘十因顯揚六因如前既明今釋意者下與開發第二解同。五乘各異者。能運載教理行果有五。如前成立。爾說一乘為引一類不定姓。非能運載唯一無二三四等乘也。
【章】法華論言(至)非餘二種鈔曰。此下答中二。答聲聞聞法皆成佛無疑之說非及一切聲聞。此中有二。初引法華論總答。二別答。今即初也。法華論言等者。瑜伽第八十(五十左)亦說四種聲聞。如法華論。列次第別。
【章】應化聲聞(至)即是此也鈔曰。此下二別答。有六文。初引經明應化聲聞作佛。二引論明為退心說一乘。三立理及第二問答。四引經明非皆成佛之說約行果。五由經立皆作佛之說不及一切之理。六結成今家義應依估。今即初也即經所說者。十卷楞伽第四(二十二丁)同七(六丁)七卷經三(二十四丁)四卷經二(三十二丁)之說也。經曰。味著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亦復不退還得諸三昧身。乃歷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爾。得佛無上身(云云)故為應化等下章主文也。
【章】舍利弗等(至)說一乘等鈔曰。二引論明為退心說一乘。智度論十二(四丁)所說也。根本十住斷結之說也。經曰。舍利弗。退者。以施眼時。前人嫌穢以是蹈破。於是乃退起聲聞心也。廣如彼經又本業纓絡經上第七住退(云云)。
【章】不爾便違(至)五種種姓鈔曰。三立理及第二問而答。意言。若不用上來所立理云一切有情皆作佛。則違楞伽八‧莊嚴論五所說五種姓說。此是約行果現有無。非約理性立五種姓。此由樞要意也。
【章】又涅槃言(至)智得佛道鈔曰。四引經明非皆成佛之說及一切全。經北本三十四迦葉品之文也。
【章】若皆作佛(至)不解佛意鈔曰。五由經立皆作佛之說不及一切理何故等下翻成非皆作佛義。
【章】故知但應如此中說鈔曰。六結成今家義應依估。由是應知。說皆成佛或說一乘。約理性說。非約行性說。若行性論則有五姓‧五乘各別。如前可知。如顯揚十四說。諸佛大智不可思議故剎生平等無差。般涅槃法不般涅槃法性無二故。是等皆約理性說也。
【章】問經自說(至)三五乘別鈔曰。自下第三第二番問答。此中有二。初問後答。今即初也。破二破三等者。他家意釋無二亦無三文言。既破二乘破三乘云唯有一乘法。何故得云有三乘五乘別耶。此問意也。
【章】答依梵本(至)非真破也。鈔曰。自下答文。此中有十。此文初由梵本釋無二亦無三答問。今家意答言。無二者無獨覺乘。無三者無聲聞乘。隱無此二乘歸大乘一云唯有一乘法也。
【章】法華自言(至)非所破也鈔曰。二由餘二非真文答非破三。經方便品文也。若破三者等者。破他家釋立今家云大乘即菩薩乘之理。若如他家破三乘立一乘。則何故不言餘三非真但言餘二。三乘中一不云非真耶。又三之中菩薩乘是大乘。何但言不以小濟而不言不以大乘濟。明知菩薩大乘雖三乘中一非破是也。玄贊曰。此經中第一周云餘二則非真。第二周云密遺二人。第三周云息處故說二。此等文但說二皆不說三。故知不是總無三乘也。
【章】彼經又言(至)名為二三鈔曰。三由前理會何有三之說。經方便品文二謂第二者。獨覺乘也。三謂第三者。聲聞乘也。
【章】勝鬘經云(至)何況大乘‧鈔曰。四由勝鬘成非會大乘為一乘。大乘即一乘故不會是一乘也故但會二下章主立理。意言。一乘即大乘故。經中但會不定姓中聲聞獨覺二乘非會彼定姓二乘。行果異故。何況菩薩大乘云何得會。大乘即一乘故。
【章】又無三乘(至)斯理何爽鈔曰。五成大乘即一乘之義。此中有三。初以即一義成大乘即一義。無三乘等者。經說無三言。設解云無三乘義。顯三乘即一大乘即一義。言說無三乘。有何所違。非破大乘等者。大即一故。若破大乘即破一乘。故非破大乘之理何爽。有證文故。如經第二譬喻品說。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云云)又曰。汝等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云云)由是應知。菩薩乘即佛乘。故云斯理何爽。
【章】若會破三(至)二牛何別鈔曰。二由三車中牛車成大乘即一乘義若會破三者。五字牒他家義。意言。若經無三言非云第二第三。會三乘破三乘者。此牒他義意。所許牛車者。於宅內所許云在門外牛車皆亦牛乘者。亦宅內所許牛車。出門所給大白牛車云皆亦牛乘若破前牛者。宅內所許牛車云前牛。後別與牛者。後於門外所給大白牛車。今謂。若破前牛已下遮四車家說立今家義。四車家云。如法華中宅內所指示門外三車誘引諸子令得出者。是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大白牛車是一乘教也。以三中牛車亦同羊鹿權引諸子務令得出。是故臨門三車俱是開方便門。四衢別授大白牛車方為示真實相。又明所期差別云。以彼一乘非是界內先所許三。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諸子時。皆云非本所望。又明德量差別云。謂宅內指外但言牛車不言餘德。露地所授七寶大車。謂寶網寶鈴等無量眾寶而莊嚴等是體具德也(已上四車家之說)今家義意言。若宅內所指示牛車與四衢別授大白牛車別。則何故同云牛車耶。若宅內所指示牛車四衢別授名為象車。則是應別體。既宅內所指示是牛車。四衢別授亦是名牛車。故言其體性則全是同也。又以德量別立體別不應理。今家以門外為果故云菩薩亦非本所望也。其體是一故同云牛車也。於宅內不歎德量。未顯果智故。又宅內開方便門。四衢別授示真實相。此亦不盡義。雖宅內開方便門與門外示真實其體是一故。同是牛車也。故因果權實為一體自可知已(已上護命僧正解節記之意)二牛何別者。破前所許牛已後所與給牛別。則有何別所由二牛成別耶。
【章】又三中之大(至)成漸悟耶鈔曰。六破異義。意言。又三乘之中大乘即是頓悟菩薩乘。會頓悟菩薩乘令入一乘。此即異義豈令頓悟二句正破。會令入一。此即漸悟。不會令入直住云頓悟。云何頓悟成漸悟耶。
【章】又大乘一(至)何獨言三鈔曰。七成大乘一乘解行是一新發意菩薩等者。舉經文成前理。此方便品文如先已引恐於精進等者。回心向大初修業菩薩於大乘行精進且壞起於成佛我無分疑將退入無餘般故。令說我即彼彼即是我此既成佛彼亦成佛而得彼聞除其疑意。此乃捨下位等者。此謂疑網除也。疑網除者乃捨下品心位令趣上品階不爾十地等者。若不爾十地地地捨下品無漏智趣次地上品無漏智皆應亦名破三歸一。若云破三歸一。則應言餘三非真何獨言餘二耶。
【章】勝鬘又言(至)不言三故鈔曰。八成非都無二唯有一名真義立大乘即一乘義故會二乘等下章主釋經意章主意言勝鬘經中說會定姓二乘於一乘。此非說真實理。以涅槃界與佛同故。且約理性說入於一乘。非與佛行果相同說故。自成佛智邊見之。非真實理。經雖說言等下明開方便顯真實之文約不定姓說非及一切姓說示真實會入今說一乘者。法華經說時云今也令趣者。能運載即乘義也極果者。一義故。令趣極果四字釋一乘名。名為真實者。結成會有不定種姓二乘者令入真實為真實會入。非謂都無二等者。意言。會定姓二乘是非真實。何況有會菩薩大乘耶。菩薩大乘即是一乘故。何會之有故法華言等者。經第二信解品之文也。大乘即一乘證。今拜讀信解品。長行文云。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語等(文)又頌文曰。即以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云云)是故今文併取長行‧頌文取意引也。玄贊釋曰。實無二體。設有二乘之教。故云密遣。方便之教但化二乘。故云二人。智慧狹劣名色憔悴。神通不大名無威德。又曰。眇目者視不正也。說文曰。一目少也。為二乘說安立諦教能詮顯義不圓名為眇目。所詮生空理短故名矬。無法身功德醜故名陋。神用不廣故名無威德(云云)不言三人者。示菩薩大乘即一乘。又言息處故等者。經第三化城喻品之文也。今拜讀化城喻品。此所引文頌中文。長行文云。佛如是心性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云云)玄贊釋曰。怯弱大乘下劣樂小故。於中道說二涅槃。二機所學三智所證名二涅槃。二涅槃體但是有餘(云云)不言三故者。示菩薩乘即一乘也。
【章】若言迂會(至)所宜聞故鈔曰。九破但直往云一乘異義若言迂會下牒異義經論一乘下章主破異義。若但直往名為一乘機有簡別故。道理難成。若依法華經所說一乘。多分漸機所被少分頓悟所被。如何云但直往所入名為一乘。總經論所論一乘或有被漸機。或有被頓機。實以不定為如實義。開發曰。此亦非理廣智名文。遮餘說一非是一文體性不同。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本為二乘。豈名直往者何云會二乘令入二乘。由直往名尚未了。義安在焉(文)周記曰。實不定者不定說彼真往人大名為一乘迂會入者即名大乘也今二行位等者。開發曰。三外一乘無有。非有解行不殊。大乘即是一乘。教亦三階無別。有依前義破釋一大行殊有已(云云)今二者。一乘大乘之二。此有何別耶。所宜聞故者。謂方便隱無二乘而說一乘。如是所被機根是一會中在故。
【章】有說執佛(至)故但破二鈔曰。十破由小乘由見立義執佛三劫等者。小乘人執。婆沙‧俱舍賢聖品中廣說三劫滿已猶是凡夫三十四念成菩提今破此執等者。今謂。指說一乘時或作有說時。此執者。小乘計有三十四念成菩提之佛之執。有人說破此小乘執云說一乘而說一乘亦破小乘中三乘不然下章主破有說。此乃佛滅已後等者。此三十四念成道所談佛在世起佛滅後增長說。今由增長時云佛滅已後也。周記曰。彼本意者學大乘者執大乘為極。今破於名為破三也。佛在世無大乘人執化身以為極者。理實佛在小乘亦執化身為極。然廣建立差別今佛滅後據增相談。通應撿發智‧阿含等經有明三十四念文(云云)豈是佛在等者。正破。意言。作此丈六佛為真執在佛在世。破此說一乘在滅後今時。豈有如是前後理不盡事耶。故此有說為妄說也。故但破二者。結成正義。由是應知說一乘破二乘立此名。
【章】問何故立(至)乘三乘同鈔曰。四第三番問答明藏‧乘。此中有二。初問。後答。說有六藏瑜伽(二十五七丁)顯揚(六八丁)對法(十三初丁)世親攝論(唐譯一三丁)聲聞菩薩各有三藏阿闍世王經等言等菩薩經。此舉藏‧乘同難藏‧乘異也二藏三藏者。聲‧菩為二。聲‧獨‧菩為三也。
【章】答乘是運(至)然未見文鈔曰。此下答中有二。初明乘與藏或同或異。藏是含容義者。天親論(唐一)曰。云何緣名藏。由能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未可即令等者。以乘與藏不可云皆同皆異。
【章】又準菩薩(至)又應齊責鈔曰。二舉乘與藏不可云皆同皆異之例證菩薩藏等者。大寶積經三十五菩薩藏會也十度十弊者。十度是十波羅蜜。十弊謂是十障也。如深密等說。以十度對治十弊。中邊第一說十度十障頌曰。障富貴(施)善趣(戒)不捨有(忍)於失得減增(進)令趣入(靜慮)解脫(般若)障施等諸善無盡(方便云云)四輪八難者。周記曰。諸本文言四輪。言古三者應撿菩薩藏經(云云)三輪者。一神變輪。二記心輪。三教誡輪也。諸藏章云。四輪八難其數不等(云云)。
【章】問答是運(至)妨立佛乘鈔曰。五第四番問答明立佛乘。如文可知。
【章】問何於有(至)不相違也鈔曰。六第五番問答明不名獨覺乘。
【章】問既以果(至)自當廣釋鈔曰。七第六番答明不名佛乘聲聞獨覺等者。此舉例彰難意難意云。普曜及阿闍世經說二藏‧三藏。此聲聞為因獨覺為果說。何故菩薩因佛果不名佛藏耶。如藏章中等者此答也。諸藏章曰。若名如來藏願行名字不弘。欲顯願行名字深大弘遠。但名菩薩藏不名如來藏(云云)又菩薩德行世易可成。如來德世難可成。欲勸有情令依此教易可成立。但名菩薩藏不名如來藏。又小乘之中聲聞為因獨覺為果。從因小乘不名獨覺藏。大乘之中菩薩為因如來為果。從因小劣為稱不名如來藏也。
【章】問教理行(至)說為同異鈔曰。八第七番問答明教理行果為一乘體同異。一雨普潤等者。法華經第三藥草喻品之所說也教同者。同言是一乘之一。下皆爾。今教處同一云教同也機異者。生長異也。三獸流河等者。優婆塞戒經‧普曜經一說理同者一河水也證真者。淺深兔馬番象之異也六處大因等者。勝鬘經六法。小乘六法云六處。云為大乘說故云大因也行同者。行同小乘修異者。以心回大乘修三車誘引等者。法華譬喻品果同者。門外等一大白牛車設異者。方便誘引宅內羊鹿牛三。此但指示無體故云設也或同或異者。教理行果或同或異。勝鬘會因等者。說六法大乘因會行也。說四智不究竟會果也。顯唯教行等者。法華經文顯不說真如故。唯教行果顯說也密實有四者。有教必有理故。密四法悉說也。如涅槃經等者。周記曰。涅槃經又說一乘。說佛性為一乘等。(云云)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十(尾)

安永五年(申)五月望日於皇都京極和泉式部境內通泉庵隨講演早早注記之了
法相大乘末學沙門基辨大同坊(生五十九歲)
天明元年(丑)五月十五日於東武江府淺草延命院講此義林之砌任愚見作此注釋為講資了。
同六年(午)十二月三日於南都興福寺妙光院校正為明(末)年三月於京師京極善長寺開演此義林章用意。寡學拙智謬錯多多。後學乞改作已。
回向四恩法界海回向無上大菩提法相大乘受菩薩戒近住釋基辨(生年六十九歲法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