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義林子吼鈔卷第十九 釋基辨撰 輸入者 徐麗玉 大種造色章(第五門已下) 【章】同異大造相望等自下第五同異大造相望辨造。此中三段。初標牒分科。即此文也。今云。同者類同也。謂類同大種造色。如異熟類大造異熟類色是也。又即質大造同處云同也。異者類異也。謂類異大種造色。如長養類大種造異熟類色。及三類互造等是也。又離質大造異處云異也。 【章】類異有三等自此文至(八丁右八行)非辨體故。多依五十四文以說類異。論文章文相雜為文。若由小乘。類異有三說。一云四類(異熟長養等流變化)二云三類(異熟長養等流之三也。變化攝長養中)三云二類(異熟長養之二。以變化入長養中。等流入異熟長養中)評家曰。第二說為善有四大種非二所攝故。如婆沙百二十七說。評家說同大乘記。 【章】一異熟類秋篠曰。今此章中異熟為初。等流為後。伽五十四等流為初。長養後列。又伽第三長養為初。異熟為後。此法飾文。生學者解不可致怪(云云)基辨解云此章約本末為次第。異熟大造根本。故為初。長養第二念已後。故為中。等流於此二上立故為後。又五十四說約寬中狹次第。等流在異熟長養二。故寬通。異熟雖通等流長養。不通非異熟者。故為中。長養但在四長養。故是為狹。又伽第三說約可知難易。長養易可知故在初。等流亦雖易知。在異熟長養二非如長養易知為稍難知。異熟其相尤難識。故為後。又問。以何異熟云類耶。答。對法疏曰。通假實異熟名異熟。故今云異熟類。實者第八識。假者初念已後至命終體。是異熟名異熟生。有此二類故云類也。 【章】一業生等伽第三曰。異熟生有二。一異熟體生當最初義。二從異熟生名異熟生。當此中相續義(云云)由此文證第八識名為異熟。亦名異熟生也。對法論中假實相對說名異熟。第八識但實異熟。餘諸識等異熟生者。假異熟義名異熟也。二相續。此三字下恐後時轉者四字落脫歟。對法疏中有之初是總異熟。此約總報別報釋。總引業之果。別者滿業之果(如抄)或初是。此約先業所生有初後不同分二種異熟(如抄)。 【章】二長養類秋篠曰。由彼食等長養緣故。令彼色心體相增盛通名長養。後從前起名長養流(云云)。 【章】一處寬通古有三釋。一伽抄云。謂體增寬遍滿處所。仍舊相狀轉增。二玄範對法抄云。謂養瘦令肥等。三秋篠云。唯在色法。色有方所。故有此長養(云云)。 【章】飲食睡眠等。此云四長養。六十四中說五養緣。於此四加避不平等緣。又六十四說為二長養。一任持長養。二不損害長養。初飲食為任持長養睡眠等三為不損害長養。根塵色法申食等四緣而得長養。故云飲食等之所長養也。 【章】二相增盛伽抄云。謂令色光潔(云云)玄範對法抄釋同伽抄也。秋篠曰。相增盛者。通長養色心。心無方所故(云云)。 【章】亦由食故。亦者亦處寬遍。由食故者。與處寬遍同由飲食故。體相增盛也。秋篠曰。餘心心所長養流體。亦由飲食體相增盛故。云亦由食故。餘准可知(云云) 【章】彼所依故伽抄云。彼所依故者即睡眠梵行(云云)意云。彼者指睡眠梵行。以色心體相增盛為睡眠梵行之所依也修勝作意。伽抄云。即定也(云云)。 【章】長時淳熟景師以四句配四長養。由食故者。即飲食也。彼所依故者。即依睡眠也。修勝作意者。依梵行也。長時淳熟者。由長時中。熟修等至亦能長養心心所(云云)伽抄中以此句不別舉配。為總結句。 【章】三等流類秋篠曰。前後相似流類云等流(云云)又景師曰。除前異熟長養色外所有善惡色聲。威儀工巧變化所有色法。及器世界五塵。是等流體也。但是異熟長養為流體。若小乘中異熟長養不說為流。以無體故。若大乘中前所云異熟類及長養類前成後生。自類相生云異熟等流長養等流。離前二類外無有別異熟等流長養等流故(云云)。 【章】一異熟等流。前所云異熟類前後相似自類相生也。 【章】二長養等流前所云長養類前後相似相生也。 【章】三長養等流前異熟長養色外所有善惡色聲。威儀工巧變化所有色法(大種造色)及器世界五塵。此等諸色舊相改變名變異等流。伽抄云。謂變舊相如青變黃清變濁等也(云云)景師云。黃色入青即變成緣。緣是黃流也。名變異等流(云云)範云。皆有長短大小肥瘦等。變故名變異等流(云云)本性等流。除前異熟長養色外所有善惡色聲。威儀工巧變化所有色法。及器界五塵。住舊位相續生滅名本性等流。伽抄云。亦名自性等流。謂住舊位相續生滅也(云云)景云。異熟長養之別名流之體也(云云)範云。即異熟長養外所有諸法自性。皆名自性等流(云云)。 【章】五根唯有等下明類果大造。有二中第二約法攝流多少。此中有四。初約五根辨三類有無。二約非根色辨三類有無。三重釋前說色法具流多少。四約界辨長養具緣多少。今即初也。五根者內色勝義根也。具二異熟二長養。五十四云。又諸色根當知。由二種流有得流轉。以諸色根離異熟長養相續流外無別等流流(已上論文)秋篠解云。三種流中無第三等流流。其異熟長養中所有等流者。即是異熟長養所攝故。但有二故云離此二外無別等流(云云)又設問云。諸色根中無根性等流。其義可爾。打觸諸根既有變壞。何故無有變異等流耶(已上設問)以伽抄答云。此中不說亦得言無。而本論意具對本性等流流俱說有二。理亦可說(已上伽抄)此依三類體別而說者。彰今無別等流。是無變異本性二等流義。秋篠釋云。約等流義有通有別。若異熟長所攝根塵自類相生名等流者。是通非別。即四種中前二等流。若除異熟長養色餘所有諸色自類相生名等流者。是別非通。即四種中後二等流(云云)今文云無別等流。約別等流非通等流。故三類中等流者。唯據後二等流。今云體別而說者。彰三類體別即別等流也。 【章】非根諸色具有三類。下約法攝中。二約非根色辨流多少。此中四文。初總明。二簡色塵。三簡法處色。四明外器等色。今即初也。本論(五十四)云。若非根所攝色當知具三種流(已上論文)具有三類者。有三師解。一章主伽抄云。具三類者。謂異熟長養等流。等流即變異等流也。亦有本性等流。此中總言。應云內扶根塵具異熟長養。其外塵唯具本性流無異熟長養。以非內身故。今如是說(已上伽抄)二景云。具三種流者。有情身中色等五塵有異熟流長養等流本性等流。非情五塵唯本性等流若道理言。內外五塵亦有變異等流。有無不定。故不說也(云云)三範云。具三流者。總舉非根所攝諸色。明有三流。未必一一皆具等流異熟長養。如善惡假身語業及外器等。唯等流流。無餘異熟等流。若外器等有定集養者。亦可通長養(已上)。 【章】或此不說聲界等二簡聲塵。或此不說者。秋篠義鏡中作二解。一云。有本云不說聲界者謬也。五十四說又此說色界亦有非異熟聲(已上論文)聲界者。伽抄云。以聲子有相續故。聲界是異熟。現行間斷滅故不名異熟(已上論文)又云。界者因也。即造色四大是。此大是異熟所生。聲非異熟。即當第三轉聲。聲從根生(今云。章家意業為第一。四大第二。根為第三。聲即從第三根起。故云第三傳聲。業望共聲疏非因。故云聲非異熟也)秋篠云。此文云內五塵中聲塵有異熟流者此說聲界。不說聲體。以其聲體非異熟故二云。又解有本云此不說聲界者。此亦好也。俱舍第二云。聲無異熟生。光法師記云。謂十八界中除聲界。餘十七界少分是異熟生。故知不說者亦是好也(已上義鏡。今云。信培評此第二解。云何遠求小乘說。對法論中說聲有異熟非異熟。二師說儼然。而不判勝劣故取捨任意云云基辨云。信培斥秋篠未穩。對法論中說聲界非異熟此隨轉理門。同小乘說也。秋篠就本而論為穩)基辨云。現本作不說不可也聲界非異熟小乘所立。大乘以聲界異熟為宗故。今文云或此之此言。指上句非根諸色中聲。亦指具有三類中異熟類。故不云此說聲界則前後文理不通。故無不字本為正。又若此文隨轉小乘立十八界中聲界非異熟義。則現本亦為好。 【章】除法處色等三簡法處色。上云。非根諸色具三類中。唯除法處色。餘諸非根色具三類也。彼唯長養等者。法處色中若假色(極略極迥受引遍計)但一長養除處寬遍通二等流。若是定自在色。或通處寬遍長養。而無異熟。 【章】離根諸色等。四明外器等色。秋篠曰。五塵有二。一內二外。若內五塵親附根故亦有異熟。如所依身內扶根塵等是也。若外五塵疏離根故即非異熟。如所依身外諸外器等是也。今標外塵故云離根諸色亦無異熟(云云)問。亦無異熟者。為唯有長養而無異熟耶。為非但無長養亦無異熟耶。秋篠答之曰。二義俱得。若定長養外塵亦有。而無異熟。若報長養外塵中無故伽抄云。其外塵但具本性流。無異熟長養以非內身故今此章中就定養說。故唯云無異熟不云無長養。又伽抄意約報養說。故通云無異熟長養。故不相違(云云亦異熟之亦言。亦法處色無異熟也)【章】於前色中等約法辨流多少有四中。三重釋前說色法具流多少。此中有四。初明內扶根塵。二明內五色根。三明法處色。四因明心心所具三類。今即初也。秋篠曰。言前色者。今指四色。一五根色。二非根色。三法處色。四離根色(云云)信培云。秋篠分四種色。其中離根色者。指何物歟未詳(云云)今云。此中非根色者。扶根塵。離根色者。指外器色。上來既明故不須釋。 【章】四種等流一異熟等流。二長養等流。三變異等流。四本性等流。 【章】無三類等者二明內五色根。五根色唯有二類(異熟長養)無等流類即無本性等流也。問。等流有四。豈無異熟長養二等流耶。云何言無等流類耶。秋篠答之云。離異熟長養二類外無別等流故不說有。今約本性說無流。又變異等流者。無不定。若打觸有。若不打觸則無。故不說有。理亦應有。如伽抄說(云云)。 【章】法處諸色等三明法處色。有後三等流等者。三等流謂長養等流變異等流本性等流之三也。問。此章云有三等流。伽抄中云。法處色有假有實。定果實色有二等流唯一長養。或通處寬遍。又法處假色唯一長養。除處寬遍通二等流。如何與此章相違耶。秋篠會之云。彼伽抄意離相增盛長養流外無別等流。故不舉長養等流。唯云有後二等流。今此章中具舉三等流。故無相違(云云)又悉細釋。由伽抄及景師釋云。法處色中若極略極迥無實色體。但是假想分折之時。心之相分得等流流。若無表色思種上假立。得有本性等流流。如善惡律儀有增盛義。亦有第二長養流。若定果色計所起色。亦是本性等流。二相增盛長養等流。 【章】諸心心所等四因明心心所具三類。五十四說。諸心心所有等流流異熟生流第二相增盛長養流(已上論文)秋篠解云。酬善惡業諸心心所。是異熟等流。善惡心法及威儀工巧變化等。是本性等流。即前善惡法由食等緣體相增名長養流。非是色法故無處寬遍長養。故云無初長養也。 【章】色略諸蘊除由等。約法辨流多少有四中。此下四約界辨長養具緣多少。五十四說。欲界諸色具由四食及餘一切長養因緣而得長養。色界諸色不由段食睡眠梵行而得長養(云云)秋篠解云。段食以香味為體。色界無香味。故不由段食。凡睡眠起由三緣生。一由飲食。二依時節。三依心生。初之二緣通阿羅漢。後之一緣但在凡夫。上二界中無此等緣。故不由睡眠。此義廣說如遺教論。又由梵行持身唯在欲界。上二界中無此等。故不由梵行問。梵之修勝作意亦通上界。豈上界中無梵行耶。答云上界天中雖修行意非持身。唯為得定而修作意故。上界蘊不由梵行之所長養。唯由等持之所長養。 【章】三界長養皆通長養。今云。上二界中等持之所長養自易可知。若隨難說。身在欲界修得上定。由彼定力養欲界色心故。欲界長養亦通等持。 【章】內外聚中隨應等明類異大造有三中。第三正辨類異大種造一切色。此中有四。初由論文辨造義。二舉證釋前文云相依而有是造義。三結成大乘義簡非小乘。四舉異義釋。此即初也。或有三二一等者。辨隨應之相。謂若扶根塵等。是有三類。又若五根色等。唯有二類。無本性等流。又若善惡假身語業色及外器等。唯等流流無餘異熟等。此但有一類也。又若外器云有定長養亦通長養。可云具二類。如是隨應內外諸色具三二一類。此等三類各有能所造。各隨其類名異熟大種造色或長養大種造色等。 【章】隨應說彼等下明互為造義。信培曰。此隨應言不穩(云云)今云。此隨應言就互為造而言。故與上隨應別。信培為粗評。不識之為不識。嗟乎慎哉。秋篠曰。此等三類大種造色更互相望各互得造。即釋斯義略有二門。一明三類四大各別造色。二明三類四大綺互造色(云云)由是應知。上隨應言明三類四大各別造色也。下隨應言明綺互造色也。說彼一切大種等者。或異熟大種造色(乃至)等流大種造色。隨其所應互相造色。相依而有等者。是明互為造由。三類能造所造同一處相依有故為名造。次釋云互得造義非定屬義故。非辨體故者。若自體辨生名造。則可云定屬。三類決定各別造故。今大乘義不爾。三類大造相依而有名為造。故為互為造。 四大造色別造綺互造圖。 三類四大別造色圖。 初異熟大種造內身中異熟十色(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 二長養大種造長養色根及內外十一處色。實色通二養(五根五境法處色合十一處色。法處色中假色除處寬遍)。 三等流大種造等流外六處色(色聲香味觸及法處色也)。 三類四大綺互造色圖 一異熟四大能造定長養色聲等(六十六云。若定心思惟欲界有色諸法影像生起。當言欲界大種所造等云云此欲界大種即通異熟等。故云定長養色從異熟大種所造)。 二異熟四大能造等流色聲等(如異熟色聲能表內善惡思。即各等流色聲等此等流色聲得從異熟大造)。 三長養四大能造異熟五根五塵(長養四大者。即飲食等長養四大及根塵此被長養已。亦令異熟根塵增勝寬廣。即由彼長大力異熟根勝。此即由假藉造。非親造也)。 四長養四大能造等流色聲等(長養色聲能表善惡思業。即名等流色聲。故此流色聲從長養大造。所餘准知)。 五等流四大能造異熟長養色等(如飲食體是等流能造。所造據此飲食。非但能生長養色聲等。亦復令異熟根塵增勝)。 六飲食等中等流四大亦遠相依。令長養異熟色等或生或勝。 今為標釋此等三類各別造色及互造義。故云隨應說彼一切大種造一切色等。 【章】五十四說等正辨類異大造中。二引證釋前文云相依而有是造義。依大種生者。景云。初受生時先有大種。處其處所餘色依生即名為造(云云)此顯揚五說依大種有餘造色。攝在一處名大所造之義也。秋篠云。論釋造義云。是同一處攝持彼義。名之為造。謂地大攝持同處之色名為造也。今云。同一處相依有名造義。是彰前所云別造互造同一處具也。 【章】故諸大種等同科中三結成大乘義。簡非小乘下。章主文也互得造義等者。正敘大乘簡小乘義。謂彼必異熟大種能造異熟色。長養大種能造長養色等。更不能造異類色故。小乘計云定屬義。不造餘類類別決定相屬故。薩婆多等極微各別同聚體異。同類各別而住。不得互造是小乘定屬義。今以非言簡非是已。云互得造者是大乘義也。大乘宗同類異類一切大種所造無別極微。隨所有聚皆相涉入互得造義。謂若異熟類。若長養類若等流類。不問何類。同在一聚中相依而有皆名為造。非但異熟大造異熟色。長養大種但造長養色等。云此彼互得造義也。 【章】此中或可等同科中四辨異說。秋篠曰。此第二說也。對法決云。問。四大有三。異熟長養等流。若得互造不。法師云。各各別造。不互相造(已上決文)今引中云自類造者。即當彼師義。然對法決中法師云者。未詳何師(云云已上秋篠文)今云。文中各依自類者。三類隨應各依自類。此亦不然下。章主辨異說。相依有者隨應等者。三類相依有中隨其所應云各互造。前說是大乘義故為盡理。簡異熟長養二種四大造其異熟長養根時。為前後造。為同時造。神泰師敘此義云。若異熟根最初先生。長養後生。即異熟大先造異熟根。長養大種後造長養根。若異熟根同時有長養根。則二種四大同時造之(云云)問。此義為相依有互造義。為各各別造義(云云)答。約四長養義則初生但有異熟大。根先生後得長養緣故。第二念已後互為造義。又約五長養義初生時羯藍時赤白二諦不避不平等緣。異熟大種不造異熟根。初剎那時避不平等。長養大種與異熟大互相依有。可謂得互為造義。秋篠由對法決說。但就四長養。辨之為不盡理。 【章】即離大種等第三辨即離大造。此中四初略明二造。二舉證明離質造。三明通即離二質造者。四明懸造義。今即初也。此標牒文現本作大種不是也。秋篠曰。准初標句應云即離大造也(云云)今云。秋篠之說尤好。謂所造色等。伽抄曰。造有二義。一實親造。此必同性。非異性造。必同類造非異類造。有漏非異。無漏必類同。必同界造非異界造。定散必同非異能造。此等名為即質造義。二假疏造。此疏相依亦得懸造。未必同性。初實親造唯在即質。後假疏造亦通離質(已上秋篠引用)。 【章】五十四說等第二舉證明離質造。此中有二。初引瑜伽文證。二引顯揚論證。今即初也。秋篠曰。初即質造其義易解。後離質造難知。故引文證釋(云云)五十四論文曰。又離輪外所發光明所餘大種及與香等皆不可得(云云)伽抄釋云。西方二說。一解云。有離質造色。如日輪光遠從輪大造。非俱處有大。以此文為證五因中持因。此據離質大談。二解云。亦有大造如光至大亦有別造。其光等有熱由本論中火大為緣故引生。微細不可得。此中言無。如光中豈無勢觸。熱觸言假。即以火大為體豈有熱觸離火生耶。故知亦有。若光大日中熱觸。還是日輪中火熱。分熱非造。光色火大也。聲准是知。問。何故無香味耶。答。香味輕故。光中即無。色及熱觸重故。定中亦有(已上抄之)。 【章】無居處所依等謂除日輪上餘近遠處。是名居處。言所依者。能造大也。其光至處若近若遠。無別能造。但本日輪中有造光大。故云居處所依也(已上秋篠)。 【章】諸律儀戒等二引顯揚率為證。諸者定共道共別脫三種非一故云諸也。依不現行法等者。範抄曰。理實而言。善惡無表種互相遮防。顯揚論中但望不善。善身語有防不防。故說律儀。就防彼惡身語令不現行。即於思種上從所防名色。故云依不現行法也(秋篠引用)。 【章】不律儀戒等範抄曰。其不律儀思種不防此惡身語故得現行。由思種發此現行色。故於思種上假立色性。其現行色雖有表彰。今不約現色。但思種功能非是惡身語表。故說思種名為無表。約實亦得從所遮善色說不律儀無表(云云秋篠引用之)。 【章】即以所發等。問。若依現行法以所發惡身語色大種名造。則應非離質造。與現行惡色(身語)大種同時建立不律義無表色故。答與現行惡色大種同時雖惡無表色起。無表色於思種上防善功能立故。現行與種子性相既異。故名離質造。所除皆名。不相離造者。即質造如上所明。離質之外大種造色同處所者名即質造。 【章】其極略極迥等。三明通即質離質者。秋篠曰。法處五中略標三色以明造狀(云云)周記曰。極迥離質極略即質(云云)今云。所折粗色既通即離。依此極略迥亦通即離。造本粗色。能造大種通即離故。隨此本質名即離二質造。遍計所起亦隨本質可謂通已。 【章】隨本質釋等說法處色本質中有二說。初集量說。疏所緣緣一切心生決定皆有。佛地等說。無分別智緣真如時亦變影像。故諸心起定有本質。依此義則法處色必有本質。初標略色以欲色界十有色處及色無色定果實色以為本質。次極迥色以欲色界色處為質。無色界無別處所故。此中所說皆由折破粗色所生。故以為質。非有彼類說為本質。遍計所起以欲界十有色外及上二界中定所起色以為本望。皆可話彼彰像故。故必有質。若無本境。皆用名教以為本質。計識行相通見必影。故知所緣定有影質。二成唯識說。疏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託亦得生故。第八第六此諸心品所杖本質或有或無。疏所緣緣有無不定。若依此義極略極迴遍計起色。拆緣諸色因名教者。本質如前。依自尋思計諸我法空華兔角過去未來劫盡常微不因他教。皆無本質。如章主對法抄二(五十丁二)說。 【章】無色界無表等四明懸造義。秋篠曰。問。三世諸色得懸造不。範師解云。大乘宗過未無體。唯有現體。故無懸造。若由遠相籍亦有。由現在大種遠引未來所造色起。亦得假立以為懸造。然非真造現在所造亦得假說。從過去大造。即說無始(已上範抄)又曰。二界互造中。如身在欲界得大眼者。欲界識依上地眼見上界色。此眼識所變影色隨能緣識唯欲界攝。然用上地四大遠為能造。以欲界為影色。別界四大故。以是為例。餘者亦然。又色無色定自在色。以欲色界四大為能造。故讓地色遠用下地大造(已上範抄)今云。此等所說與章主意全同也。 【章】如無表章彼章第七門云。設佛身無漏無表無色定共。亦以過去欲界四大所造。既假疏遠名色。亦假疏遠名造。故不以所發名色。亦不以名造。以不定故。未必有所發身語故。今指此文云如無表章也。 【章】問答分別等。自下大文第六問答分別。有六番問答。初五字標牒。問於欲界之下第一番問答。於一聚色能造所造增減分別也。章主以自意作問。以瑜伽第三說作答。瑜伽第三說等已下答文。答中有四文。此下第一明能造增減或有聚中者。於能造所造一聚色中論大種增減也。此是標牒。唯有一大等者。此下明一大增。如石末尼者。此二地大增也。此皆不相離攝。第三論文云。或有聚中唯一大種可得。如石末尼真珠琉璃珂目璧玉珊瑚等中(云云)今但舉初二江河池沼。此四明水大增。論加溝坡。今略不舉。火焰燈燭。此四明火大增也。有無塵風。此明風大境。論云。或四方風輪有塵無塵風等中(云云)秋篠曰仁王經中說五色風有。彼經疏中云。海邊有五色沙。大風起時沙隨風飛。世皆號五色風也。今此等風名有塵風(云云)周記云。無塵風者。只風大也(云云)又倫記云。乘言故來。有塵實取無塵(云云)今云。由信培評。謂若取有塵非唯一大。故為二非。二共但風大也。若合沙風云有塵風。則是二大。在次二大增中應辨也。今辨一大增之文。故非合沙與風也。基辨詳云。有風塵是輕動故唯一風大。但取輕動增處。如燈燭雖由煙油彰。今但取熱光增邊為唯火大增。塵中風大亦增。輕動相增。雖二物合唯風大增也。故於辨一大增中明也。倫記所言通漫。信培所評為不允當。 【章】或唯二大等。下明二大增熱末尼。熱謂火大。末尼謂堅勁地大也。秋篠問云。依大乘宗摩尼中既無熱等性。云何後時轉成熱等耶。解云。剋實能造念念別從種生。故後熱等時非舊地火等。即是昔未摩尼。但從一地大種子生。乃至後移轉位頓從四大種子生故。然此文中處現行相狀相似。說昔末尼轉今成熟。此即識中由有彼種遇緣即生故。五十四云。云何種子生。謂所有色各從自種子所生。如堅勁聚或時遇緣便生流濕流濕遇緣復生堅勁。乃至由如是等雖無自相。然有其界。從彼彼聚彼彼色法差別而生名種子生(云云)基辨詳曰。秋篠引五十四文。成四大自種於一色聚各隨緣生堅勁或流濕等義。非成二大增之義。今章文意明二大增云如熱末尼。非云未熱末尼。若遇應熱緣時。於摩尼中雖彰火熱。地大堅勁亦同時在。二大一物增義。故秋篠所釋為未痛快雪濕樹者。謂雪章水地二大增。濕樹亦水地二大。可知雪上有濕有堅。濕言通雪樹二。今於二物取濕堅二相。即二大增義也(秋篠云。雪濕即水大也。樹體堅勁是地大也。云云。今云。此釋二大增義難彰已)。 【章】或唯三大下明三大增。如濕熱樹。濕謂水大。熱謂火大。樹謂地大。於樹一物此三大增義也。或樹搖濕樹謂地大。搖謂風大。濕謂水大。如雨中樹因風動搖是也。於一物上此三大增義也。 【章】或四大俱如內身四大俱增是也。伽第三說。或有聚中四大種可得。謂於內色聚中如薄伽梵說。於各別內身。若髮毛等乃至糞穢是內地界。若小便等此內水界。若於身中所有暖等是內火界。若上行等風是內風界。若於此聚彼相可得。說彼相為有。若不可得說彼相為無(云云)。 【章】或唯有色等此下答有四中。第二明所造增減。此中有九文。臨文示科。然瑜伽第三中。但明能造增減。又說所造增減。又瑜伽五十四兼明所造增減。又對法第六說能造增減已。云所造亦爾而明所造增減。如此章文及對不法疏。秋篠云。能造所造雖俱未必同處。如離輪光及孤行香等無色界定道戒。離大種造。無大種故。是故別說所造增減(已上取意)。 【章】或唯有色如離輪光此有九中。第一明一道色色塵增。 【章】或唯有聲等九文之中。第二明一造色聲塵增(如離質聲等)。 【章】或唯有香等九文之中。第二明一造色香塵增(如孤行香等)。 【章】或有味觸等九文之中。第四明二造色三造色增也。有味觸者。非云味觸合增。明隨一增處餘塵增。對法疏作若有味觸必有觸味香色。此章作必亦有香色。亦言亦有味觸。問。有味觸處亦有香色。則此明四造色增。與次文或唯有四文云何有別。無別則或唯有四標牒之次。應置若有味觸等文。何故先置此文耶。答。若有味觸等者。意謂味觸二塵之中隨一塵有處香色隨有。或有味觸色增減香者。如無香餅圖等。或有色香觸增減味者。如無味塊石等(此明色增)或有色觸增減香味者。如瓦石等亦如色界色觸境。或有味觸增減色香者。如舌上津液等。或有香觸增減味色者。如香風扇身(此是明二造色增者)由是應知。今文明二造三造隨增者。故對法疏現本作必有觸味。恐傳寫誤。今章本作必亦有。為有道理。 【章】或唯有四等九文之中。第五明四造色(色味香觸)增。如文可知。 【章】或離有五等九文之中。第六明五造色(色等五塵)增(山河等有聲時也) 【章】或有身根等九文之中。第七明辨根五造色(身根色香味觸四塵也。即扶塵根也)增。秋篠曰。纂中改此文。云此有根聚中離餘根處有六俱生。謂眼等中隨一加故。即破章家云。有根聚中無離大種。不可說言身五餘六。今救之云。能造雖俱其所造中顯量不定。或一或二乃至或七。今明此等不同。顯量故云身五餘六。即為欲顯有根聚中必大種俱故。重次文云如上造色身增地為六乃至增聲十一。故章家說荷順深旨。文深義海淺智遠迷(云云)今云。秋篠所釋尤為穩當。誠得章主骨髓。 【章】或有唯六等。第八明六造色增。唯是眼耳鼻舌四根中。隨一勝根合上五造色為六造色。此云唯六也。隨有眼等者。彰四根中隨一。身根是總身之根故。與扶塵根合前文立五造色增。今復取四根中隨一。合前身等五造色立六造色增。委細論之。應有四文。眼耳鼻舌四各合五造色而成也。 【章】有聲為七第九文也。前六造色中取耳根成。或有緣聲其時為七造色增也。 【章】如上造色身等如上者。指上或有身根等。此下答四文中。第三合明能所造互不相離增減之相。此中有二。初正明。二引文總證上說。今即初也。秋篠曰。為顯此義五十四云。問。色蘊中眼識物所攝。答。若據相攝唯有一物。謂眼識所依淨色。若據不相離攝則有七物。謂即此根及與身地色香味觸。若據界攝則有十物。即此七物界及水火風界。如眼耳鼻舌當知亦爾。若身當除眼等四。何以故。由遠離彼觸可得故。若於外色香味觸。彼所行相中除一切根。餘一切如前應知聲及聲界不恒省故。若於是處有聲。當知此處復增其一。應知聲界一切處增(已上論文)解云。今此。文云眼等增亦七者。十種攝中約第五不相離攝中。非但有七物亦有八九十物而論。文中旦標一種七物。問。不相離攝中十物與界攝十物為同為異。答。不相離攝中十物者唯約現說。若界攝中物唯約種說。故有差別(已上秋篠)今云此引證解釋妙哉。秋篠智解所實不及。然對法疏作如上造身。無色字。一本作如上造色。無身字。今詳如對法疏。但云造身無色字不是也。如上言指上五造色故。五造色者。色香昧觸四塵加一身根。是即合扶塵根與身根內所依身。所以不云造色身。則指上五造色之義難彰故。但云造身不是也。此章現本云如上造色身為是正。一本但云造色不云身。雖義意通不及云造色身也。增地為六者。五造色內身上增能造地大。能所造合為六。取內身堅實也。眼等增為七者。增地為六上。加眼耳鼻舌四根中隨一根增為七。故云眼等增為七也。加水火風為八者。眼等增為七上。能所造合水火風中隨一加為八。故云為八也。為九為十者。眼等增為七上。能所造合水火風中隨二加為九。亦水火風三皆加為十。故云為九為十也。 【章】增聲十一者。上所言眼等增為七之中加耳根時必增聲故。能所造合為十一也。 【章】離輪光等上來舉即質辨。今文准例離質令知。等言等取離質聲孤行香及外器四塵。上所說中舉釋有根聚故。今欲彰例釋無根聚。標等之言以令准知。隨其所應等者。謂就離輪光言。則能造本輪四大所造色塵之一。合為五。其實雖以本輪中火大為緣從本輪所生故云取本輪四大。則不言隨應四大共取。今云增四大種也。隨其所應言但於所造見之。離質光但色觸離質聲但聲。孤行香但香。此云隨應成多少。此是非實義論。於能所造上應釋隨應言為實論也。今私敘隨應增大義云。且如離輪光明以本輪中火大為緣。故唯增火大。復加色觸所造色。又如離質聲。若如擊枝出堅勁聲。則從本質中地大而造。若如擊河水出流濕聲。故從本質水大而造。孤行香等亦自類知。故云隨應增大成多少也。秋篠曰。離質光香及與聲等。即以發處四大所造。且如光等從本論中火大為緣。彼所引生故為本處大種所造。離質本准此應知本處四大有增減。故造光等大亦有增減。故云隨其所應等。外器塵等准是可知(云云) 【章】五十四等說等合明能所造增減中。第二引文總舉上說能所造增減相之證。此中有三。初正舉證。二簡餘宗。三簡濫。此即初也。五十四等者。彼文曰。又若於此色積聚聚中。有彼大種及所造色。自相可得。當知此處無有彼法。是名總建立有非有相(云云)此文證上所說能造所造增減之相也。可得者。所謂增也。不可得者所謂減也。 【章】不同餘宗等二簡餘宗。如婆沙百二十七說。問。此四大種於一切時不相離耶。答。如是云何知然。如入胎經說。佛告慶喜。初羯藍若有地界無水界。便應乾散。今不散者水所攝故。若有地界無火界者。應臭爛。今不爛者火所執故。若有火界無風界者。應不增長。今增長者風所動故(已上婆沙)伽五十四破此計。如次廣敘無彼現事者。云無大造相處有彼極微者。彼立四大極微實有也。不同者。謂大乘立大造自相可得則大造可得。若大造自相不可得則大造不可得。不同小乘不拘自相可得不可得。一切時四大種實有極微可得。此云不同也。又依小乘薩婆多等。約性四大。謂不可得聚中皆有。且如石等地大偏增。非無餘三。所以爾者。諸極微性遍諸物故。極微實有無不有處。不同大乘於識變假想上立極微名。一切色法頓現一相非積少為大也。 【章】諸廣問答等伽五十四破小乘云四大種一切時不相離之計曰。若有說言。於此處所彼法自相雖不可得。然必有者。今應問彼。此不可得與可得者。為物是等。為不等耶。若物等者。物既是等。而不可得不應道理。若不等者。為即此量說物不等。為據威勢說不等耶。若即此量說不等者。少分自相亦不可得。不應道理。若據威勢說不等者。離彼自相有餘威勢。不可得故不應道理(已上論文)彼論總有八箇問答。故云諸廣問答也。 【章】此中說相等。此三簡濫。說相者。伽所說十種攝中第二相攝。若約界攝者。同十攝中第一界攝。如上所說大種造色俱不俱中。若約相攝而說之者。或有或無。若約界攝而說之者。隨應皆有故。伽第三說大造有無中云。若於此聚彼相可得。說彼相為有。若不可得。說彼相為無。聲於一切色聚中。界故說有。相即不定(云云)故今云此中等也問。十種攝者是何。答。伽五十四說十種攝。一界攝(謂諸蘊等各種子所攝)二相攝(謂諸蘊等。自相共相所攝)三種類攝(謂諸蘊等。遍自種類所攝)四分位攝(謂諸蘊等。順樂受等分位所攝)五不相離攝(謂諸蘊等。由一一法及諸助伴。各自相攝)六時攝(謂諸蘊等。過去未來現在各自相攝)七方攝(謂諸蘊等在此方轉。或依此生。即此方攝)八全攝(謂諸蘊等。等所攝)九少分攝(謂諸蘊等。各各差別少分所攝)十勝義攝(謂諸蘊等。真如相所攝)已上名十種攝。基辨釋此文曰。此中者指斥簡持標舉也。簡餘宗義指大乘義。說相才說大造相也。或有者可得也。或無者不可得也若約界攝者。如前所舉秋篠釋。以大造種子因攝云界攝。隨應皆有。若以大造種子論。則應有處皆有。今說有無增減現現相望所論。廣如彼論。秋篠曰。若約界攝之文中。恐謂欲界等三界攝。故今引文廣明其意。此文深隱。應設劬勞(云云)今按周記云。若約界攝等者。約彼三界而分別也(云云)秋篠由此周記釋設一釋歟。寔微細解了。周記所不及也。秋篠復云。相者相攝也。界者界攝也。第五不相。攝而說大造增減之相。今即指彼云廣如彼論說。(云云) 【章】六十六說等下四文答中。第四約三界說大造有無之相。六十六論文曰。又於一句堅色聚中。唯有地界能作業用(秋篠解云。欲色界中亦雖有觸。而所造觸離大種外無雖有體。故不別論云云。今云。但於堅色聚轉也)若於欲界亦有色香味界作業。於色界中但有色界能作業用。餘水火風及與聲界唯有種子。而所隨遂更得異緣方能作業(云云已上論文秋篠解云。故欲界中唯標色香味。色界唯舉色不論觸塵。餘水火風及聲界唯有種子。更待異緣方能作業。若如得火緣鐵流為水。或遇緣熱即如於火等。云云。廣說如六十六論文) 【章】色界繫等下章主文。及無色界等者。無色界無業界色。有定果色。此約現說。若約界說業果大造。故云色隨應有也。 【章】問於欲界等。此下第二番問答。異界大種同異處分別。問答共伽五十四文也。 【章】答如水處等答文中大分為二。初舉論文釋。二釋論意。此即初也。如水處沙者。釋此喻古來二解。初景師云。欲界色疏。色界大種補在身內。如水入沙。處所不異。以性類別故。非同處不相離也。彼是相雜不相離。然相雜不相離多就同地。始終同聚。報長養色。此上界繫色住欲界身中。故非是彼相雜不相離義。已上景師義(婆沙百三十四云。問。若生欲界。色界大種現在前時何處現前。有說眉間一。有說鼻端二。有說心邊三。有說臍邊四。有說足指五。有餘師說。欲界大種粗。色界大種細。細入粗隙如油入沙。已上婆沙。今所舉景師義。與有餘師說。欲界色粗。色界大種補在身內故)又玄範對法疏曰。伽論五十四說。三界四在共住等。以水沙為喻者。即與對法聚集相應其義相似(云云)。 【章】由本識內有等第二釋論意。此亦二文。此初第一釋也。有二類種者。秋篠曰。種即種類。非種子義(云云)信培詳曰。義鏡中云非種子義。是似未穩。云種子義亦無失矣。然此章雖無子言。對法疏二(十四丁左)作種子。縱雖但云種。為種子義何害之有。上句云本識內。故釋云種子。於文為燈(云云)今詳曰。秋篠為允當。信培評為粗漫。樞要中釋純雜二生。就現行第八識變作釋故。今云本識內。亦約本識變果能變而釋故。種類義為勝。對法疏現本有子字。後人所加。信培校正所未盡也。又可現必由種起云種子亦無違害。雖有此理。今約自地他地變辨純雜。故就現起邊釋為允當。故秋篠勝。 【章】一純生二雜生樞要下(五十丁左)曰。純雜義解由增有不同。但依親相分說。若依影質復說不同。彰中自地變純。通力引雜。非通力中緣現純。緣種雜(已上秋篠解云。親相分中若境樞要與心同性同地名純。翻此名雜。第八相中自地變純。通力引雜非通力中若第八識緣現行境名純。緣自地力故。若緣種子故名雜。通三界故。今此章中且約前義而說純雜。身在欲界起上大種。必定力引故名雜生。變欲界大是自地變。故名純生。引彼色界四大起時。欲界自地純生大滅。色界定引雜生大起。欲界色疏。色界大種補在身內。如水入沙。處所不異故非異住云云)問。以何得知自在地變純定力引雜耶。答。樞要曰。體有無對有為無為對有漏無漏對自界他界緣對思准純雜(已上要文)問。此純雜義為唯本識。為亦通餘識耶。答。樞要曰。第七識中得名影純。雜影從見質說性故(見有覆。質無覆)五識善惡雜。無記心純。第六五俱等通皆應思(云云)由是可云通餘識也。廣明純雜如三十論疏(十末七十七丁)然三十論疏但約種子說之。樞要約現行識而說。今此章所明應由樞要說解。與三十論疏併讀。已達之人雖可解了。未熟學者容易難解。又周記中云。純滅雜生。此文未詳。可考餘本(云云)今云。周師云何不讀樞要耶。智者之一失歟。問。欲界身中先有間隙。色界大種來入中耶。廣答如俱舍光記九說。 【章】引彼大起等彼者異地。且在欲界者。以定通力引彼異地色界四大。發起現前云引彼大起也。純滅雜生者。欲界純生四大自滅。雜生四大現前云純滅雜生也。故非異住者。雜生則非異處住。若異處住不可云雜生。應名別生故。 【章】有義此為隨順等二有人釋。秋篠曰。答中第二師義。未詳何師也。此師解云。伽五十四說如水處沙非異處住文中。以性(水沙)類別故非同處不相離。彼是相離。若以云不相離。則此五十四文隨轉理門。所以爾者。於一大種所造諸色中。擬宜分析有多極微。東西兩方住處各異。而近雜住是名和雜不相離義。是即與薩婆多等極微各別同聚體別二處。而住其義相似。故云此為隨順理門也(基辨云。此言指上五十四文水處沙之譬喻也)。 【章】大乘同處等此文舉大乘義以上所引水處沙之譬喻為隨理門也。今以秋篠意釋曰。今大乘宗於欲界身起色界大種等。皆是同處不相離義。然五十四文說水處沙之譬。水與沙性類別物非異處住義故。此是成相雜不相離義。非大乘宗成同處不相離義。是故今云於欲界身起色界大種。以水處沙非異處住相雜不相離義而釋。可謂五十四文是隨順理門也如異類大者。舉例明大乘宗異實理義。謂如色中大種香中大種。此二相望其類雖異。同在一處互相涉入云同處不相離義。今亦如是。三界四大共一處不相離義。如異類大可言同處不相離義也。此二之色業者。正成大乘義。結五十四文隨順理。此二者。欲與色二界也意言。此上下二界二類色本來無相礙義。云何須間隔(如水與沙性類別物)而得別住。故此二色設水處沙之譬。成相雜不相離非同處不相離義。故知五十四說水處沙喻釋。是隨順理門非大乘實義也。 【章】問大種造色等此下第三番問答。有對無礙分別。問答共伽五十四文也。論文有二箇難。今舉第二難也。 【章】答互相順等此伽論文也。答中有二。初總約不礙釋。後別約業釋。此即初也。伽抄總略釋此論文云。即由諸香等極相隨順不相妨礙也(云云)章主意唯就法及喻偏釋無礙義也。不相礙故者。大與造不相礙。一中有多也。又此類業等者。後別約業釋。景云。即由業故於一塵處有多微也。諸根遍彼等者。景云。釋所以也。諸根者。五色根也。彼者指大造諸塵也。意言。景云。謂一切色聚之中緣取一切最細少者。具有諸塵。眼見是色。鼻嗅有香。舌嘗有味。身覺有觸故知一切大處具有諸塵。故云諸根遍彼共受用故也。 【章】如中有等景釋云。如中有色地與四塵各但有一。則不相礙。如中有者求受生處。石山委過而無障礙。若中有相過或入母腹不能得過。即是有礙諸色亦爾。而彼諸色非無對性。(云云) 【章】問大種造色等此下第四番問答。大種造色不相離分別。問婆沙百二十七文也。答伽六十六文也婆沙論中別有答文。今此章不用小乘答。別以大乘義答也。 【章】六十六說等。此下答文。答中大分為三。初由六十五文明三不相離。次由伽第三文明二不相離。彼章主釋。今即初也。俱時而有者。大種造色俱時而有。互不相離者。彰同一處住。由彼種類等者。舉俱時而有之由。今私釋此意云。彼種類者。大種造色有種種別云種種類(異熟長養等流三類。或四大種類別。或所造色五根五境法處色類別。三界業果定果類別)因所成故者。因謂種子因。對法五說。由不共業種子為增上緣。不共相種得現行。由共業種子為增上緣。共相種子得現行(云云)由是見之。則因言含容共不共業種子及自相共相種子。謂大種造色自種彼彼類別在本識中。頓現一相時。隨共不共業增上力。自相共相種子各別。俱時不相離。諸根遍一處共受用。諸根別緣因別所成。雖因別成不相離故。頓現一相中俱時有。為顯此義云彼種類因所成故也。 【章】如一味團等秋篠曰。此喻明同處不相離義(云云)又周記云。如一味等者。即藥丸等。如乘藥能所造。所造一一皆悉如米粒大。更相遍故(云云)非如稻末尼等聚者。彰更相涉入遍一切處義。若如惡義聚不可言更相涉入也。 【章】又此有三等。秋篠曰。又此者。即指上文俱時而有互不相離之文。今云。此釋實爾。明有三不相離也。唯識演祕曰。案於瑜伽六十五。有三種不相離(云云) 【章】一同處等者六十五文說一同處二相雜三和雜。演祕文云一一處二相雜。三和合。今此文云同處和雜相雜。雖有達義無乖。演祕釋一處不相離云。諸大種及所造色同住一處。能造所造更互相望。大小量等涉入不相障礙。處所無異名為同處。無別極微二處而住名不相離。且如一眼七物相望互相涉入。同一處住。謂眼身根色香味觸能造地大。七各極微同一處也。二和雜。祕中云相雜。彼釋云。如一眼根有多極微。一根微處。七物同住以此七物對彼七物。雖非同處。然相和雜。鄰近而住。名之為相。七七各別名之為雜。無間隔故名不相雜(云云)三相雜。祕中云和合。彼釋曰。又若有聚或麻豆等為諸膠蜜等。之所攝持和合一聚。然不相涉入。復是異大所造。異聚相望故名為和合。不相離者。無間隔(云云)今云。祕釋同處義意相分。相雜與和合其釋未痛快也。倫記所釋二與三相分尤易解了。後學由是應解。倫記云。自類大造與餘類大造。更相涉入云相雜也。和合不相離異類和合。若先有長養大造處。後來長養大造雖別能涉入。此云和合。又先異熟大造。後長養大造來涉入亦名和合(云云)。 【章】又瑜伽第三等答中大文第二明二不相離。彼文曰。又不離有二種。一同處相離。謂大種極微與色香味觸等。於無根處有離根者。於有根處有有根者。是名同處不相離。二和雜不相離。謂即此大種極微與餘聚集能造所造色處俱故。是名和雜不相離(已上論文)伽抄所釋與此章意全同。 【章】同處不相離者如一等答中第三章主釋二不相離。此有二說。初第一說。復第二說。初說之中有二文。初就無根色釋。後釋有根色同處。如一離根等下初文也。章現本作如一眼根字誤。對法疏作離根為正。秋篠所覽本作離根。而示祕云。此文初標無根色。(云云) 【章】阿拏色者標一聚體。謂眼所見最微者也。四大阿拏等下。明一聚中聚集物。阿拏者。舊云阿耨。俱舍光記云。梵云阿菟。此名微眼見色中最微細也(云云)七極微成微。此七微名阿菟。菟拏二字音相通也。雜心論二云。色之至細極於一微。故說一微為色分齊。同論頌曰。七微成阿耨。七轉成銅塵及水菟羊塵(銅塵者。新俱舍云。積微至七為一金塵云云。舊俱吉云鐵塵。光法師釋云。金銀銅鐵總名為金。所以諸文不同者。皆為一塵。於金中往來不障。故名金塵。云云)當知從七起(已上頌)彼自釋云。七極微成一阿耨。彼是最細色。天眼能見。及菩薩轉輪王見七阿耨。為銅上塵。七銅七塵為水上塵。七水上塵為一菟毛上塵。七菟毛塵為一羊毛上塵(已上雜心論文。俱舍十二說義辨同。菩薩所見者。即最後後身菩薩也)八阿拏者。四塵四大為八。加聲為九者。一極微聲轉輪聖王後身菩薩天耳所聞也。 【章】加身為十等第一說中第二文。約有根色釋同處不相離(秋篠曰。加身等者。標有根色。云云)今云。約有根色中有四。初標有眼色。二約七物明不相離。三簡小乘。四敘大乘義。隨餘根為十一者。除身餘根中隨加一。故云隨。謂此諸十一色並相涉入。合成一處。無別處所。是同處不相離義也。 【章】或眼身地等二約七物明不相離義。謂七物相望互相涉入。同一處住。此同處不相離義也。一因一果同在等者。秋篠曰。以此文證其七物中所造六故能造地(大亦有六地。而總言地者。地義等故。若不爾者。同一果六。何得說言一因一果。以六能造望六所造。各因果一故。云云)【章】非如薩婆多等三簡餘宗。秋篠曰。薩婆多宗極微各別同聚體。異極微聚集成色聚。又經部師積小成大。若如彼宗諸色極微二處而住。即同處等三不相離皆無差別。今簡此等故云非如也。 【章】今者大乘本無等四敘大乘實義。若小乘本有極微。其體實有常住。同在一處其體各別。今大乘宗但立假有。秋篠曰。今者大乘曾無極微。若從種生必聚集生。或細或中或大。隨其大小即是一體非異體集。同類異類一切大造無別極微。隨所有聚皆相涉入。名不相離(云云。基辨曰。大乘無極微。雖無真實極微體性。如慧所持彼量亦成。五十四說。非集極微成粗色。故成唯識說。然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眾多極微合成一物。云云。由是今說二不相離等相。皆第六識假想觀心上作極微聚集相。之觀境也。如一乘非實有物聚集。故皆相涉入。或云聚集。悉是觀心之相也)隨其所應等者。如前所言。無根色中有八阿拏。若此加有根色則加身為十。隨餘根為十一。如是隨應多少同在一處。互相涉入處所無異。此即識變聚集相現也。諸根於彼等者。於此一色眼見是色。鼻嗅有香。舌嘗有味。身覺有觸。故知一地大處具有諸塵。依根識起。各知彼境。故云以心知境故爾以心知境故爾者。諸根於五塵遍受用。以依根心知彼彼境受用故。故爾者。指上句能遍受用也由境生心故然者。識證境生故受用彼彼境也。故然者。指上句於彼遍受用也。 【章】和雜不相離者等下第一說中明第二不相離。即前同處不相離等者。此和雜不相離於前同處不相離上。雖同處住諸根受用各各別。不為一義邊立此和雜不相離義。非於別物立。故云即前等也。伽抄曰。同處不相離者。隨有根無根一切大。極微中即有。隨應一切所造色極微更相涉入合成一物。無別極微二處而住。和雜不相離者。即此一大種極微與餘一切大種所造極微。雖同一處非成一體。性各別故。用各異故。知非一性。諸根於中遍受用故不相礙。故知同一處名同處不相離。性各別故。用各異故。名雜同一處故名和。處所無二。俱依一所。體仍各別(已上伽抄) 【章】雖在一處等下明同處和雜二不相離非於別物上立。秋篠曰。問。此二何別耶。答。諸根遍用不相礙。是同處不相離義。性用各異處無二義。是知雜不相離義。非如麻豆等物分析同在一所。互交義名和雜不相離(云云)。 【章】又解大造等。章主釋有二說中。此第二說同類異類者。周記曰。且如番能造大與所造香。同一處住名為同類。香能造大望於味觸等名為異類(云云)秋篠由是釋曰。且四塵中色塵大造名為同類。餘塵望是名為異類(云云)基辨云。約異熟長養等流類異。云同異類亦可爾也。非如他宗等。謂非如小乘他宗同類大造。非中極微二處而住異類亦爾。 【章】問異熟有時等此下第五番問答。異熟長養同異分別。問答共據伽五十四文也。周記曰。此問意云。增長義邊名為長養。即此異熟增長大時應名長養耶(云云)又景師曰。問意異熟色體前後相續。始從嬰孩終至成長。於中或有嬰孩時肥童子時瘦。或童子肥少年時瘦。則異熟體亦有增長。何故但攝異熟非即長養(云云)答由彼長養等。周記曰。此答意云。現在增長名為長養答。由此長養能攝持故。能令異熟相續。永絕長養異熟不續。長養同外廓。為異熟接。異熟不長養。問。現見從小至於大。如何異熟不名長養。答。現見以小至於大者。我先業力。非是現緣。能令大長養唯依現緣資故(云云)景曰。答意異熟之色從少至大。始從嬰孩生童子色等。嬰孩報色酬因則定。無有藉緣。有肥有瘦。同時別有長養根大藉現在緣或肥或瘦。童子報色由前業力大異於前。少年時色更大於前亦由宿業。然一一位中別有長養。藉緣增減。念念酬因小報自增減大報色。然於異熟相續。一一念中有長養色。能持異熟。此長養色當時藉緣故。有肥瘦增減等相故。非即異熟有其長養也。(云云) 【章】猶如外廓等。俱舍第二文也。彼文云。長養相續常能護持異熟相續。猶如外廓防援內城。今引彼文即證伽意。防援者。應音曰。防援守護也(外廓譬長養。內城喻異熟故。非即彼者。非異熟即長養也) 【章】問為一四大等下第六番問答。一造多造分別(問。婆沙百二十七文。答。章主自義也)。 【章】答相依而有等秋篠曰。章家依決擇文以自義也。今大乘宗相依而有方名為造。非要極微各別而住故。一物中有多大種。多物聚中有一大種。皆得互造由是當知。以一四大造一造色。以多四大造一造色。又多大造色。以一四大造多造色。理皆無妨。所以爾者。相依而有名為造。故何以得知。相依而有方名為所造(云云)攝決擇說等。此引文證相依而有。 【章】日輪光等此明一多互造義。謂日輪即五十一踰繕那也。彼所起光其量遍一洲內。此等光色少四大造多造色也因俱聲等。對法論一云。因俱聲者。謂手鼓等聲(云云)靈雋對法疏曰。因俱者。謂內外二種四大互為緣生。發得聲故名因俱聲。而如俱舍難云。如不許一顯色極微二四大造。聲亦應爾。云何而二四大發聲名因俱聲(云云)秋篠解云。如手中聲。鼓中四大俱為緣助。此手中聲因內外四大緣正發。故名因俱色。鼓中四大正造鼓中聲。手中四大為緣助故。此鼓中聲二因緣正發故名因俱聲(云云)基辨云。秋篠所言未痛快也。今按章主對法疏云。因俱聲中既許多大生。一造色。故眩色等依二大生。如和合香等(云云)又云。問。積顯以成形。形表皆稱假。積香成和合。和合應非真。前因俱聲為難亦爾。答。相待形便共形表皆成假。待餘香尚在。答合故成真(又難)積短為長失本短。長短非實。折彼俱生成和合。二香成假。於此難中應設功力(云云)由此所釋可知章主意。謂有執受(手)大種與無熱受(鼓)大種二俱為因(因者。相助緣)此時由相助緣。從本識中二俱共受用大種自種生其大種現行。同時生二俱共受一造色聲。和合香味亦復如是。從自種生故名真實若不論自種生。但以現因論。隨順小乘而說。 【章】既無極微等意言。薩婆多等一四大種俱能造一所造色極微。彼宗不許一顯色極微二四大造。所以爾者。極微體實性各別故。今者大乘曾無極微。若從種生心聚集生。彼此相依互不相礙故皆得造。 安永第九庚子臘月念三於東都淺草玉龍山延命陀寓居筆記之訖。草案不可他見也。南都法相末學沙門基辨(生年六十三歲) 此次。 義林章師子吼抄卷第十九(五根章追而可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