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50
東大寺戒壇院受戒式

一 戒壇院莊嚴敷設
先壇上辨香花燈明等
次塔前向北置二座(擬沙彌戒和上羯師)

壇上西南角空座前置二座(一高座。一禮盤擬講遺教經)。
壇上北西二面設十師座。
塔東乾二處設二教授師座。
下層壇南西二面敷小十師座(但十師登壇已後敷之)。
堂前設和上十師座(擬請師時)。
堂東戶外設問難座。
東近廊設呼立名帳內著衣眾座。
中間西脅設授衣眾座。
中門鳳綱所省寮座(綱所西。省寮東也)。

最初法式

先放諸寺可集受者牒等事(可依本式)
次堂達等小十師於講堂前持尺令看衣缽座具計筒漉水囊等可作之事。依律文教訓既畢(此名外看衣)。
次依寺解文隨年齒亦就師主座次各各寺寺次第結番帳文進三司使押書(度授堂達師等)三人為番。亦二人為中。正一人為上(云云)彼受者生年不滿二十歲者。及衣缽非法座具地等不如法者。小十師當此時皆細檢察取捨。如法定教訓准律文行之。
次堂達二人指和上房定色已後。作連請書一枚即請定。十一座中上五座為和上二羯磨二教授師。次二座為沙彌戒和上羯師。次一座為講 教經師。次一座為說相師。次一座赤說淨主。最後一座為作時師(已上請文注之。各取奉了)小十師中上二口堂師。次四口衣師。次一口呼立名師。次三口內著衣師(堂達已下以言差定。)。

一 請師次第

先堂達二人引烈口小十師到立南中門內。三司使專寺別當(專寺別當依古注之。近代絕耳)相共而召入受者(此云後烈見。初烈見在最初法式中)依次東遣一番。西遣一番。如斯東西互人並居左右廊內階石。小十師各五僧東西別立教坐而已。
次堂達詣和上房消息。申驚大十師畢。
次打鐘(三下長打)。
次和上大十師共引烈從西廊內階石。手執香爐肘係坐具令弟子持衣缽。徐進赴戒壇堂西近廊矣。當此時小十師教東西受者令申南無。起居禮拜。諸師從近廊南階石向東行步到著堂前座(弟子等從近廊西端下壇參堂前。各受香爐。暫問待之)諸師自手敷坐具。向堂執香爐。起居三拜已。向南並坐即自手取淨履移置座北(此時衣缽置座了。弟子等退去)。
次東西堂達各引率四口小十師任短策交名各方校合受者名面了。即還到中門之中間向北並立。先東堂達白云。東方受者爾許番。西堂達白云。西方受者爾許番。又東堂達白云。都合爾人。次告示省寮官人俗類令出中門外暫立(至請師了)綱所三人專寺別當等留坐中門內本座而已。
次堂達小十師各五口分立東西受者後(伺節節令起拜。胡跪合掌低頭合目答申)遠遠所所分立教受者令奉請之。
次東羯磨師捉香爐唱云。諸受者應請和上。和上是得戒根本。歸依此師正發大戒。東第一座某寺某大德奉憑汝等具足戒和上。所以汝等先立三禮(小十師教三拜唱南無已。胡跪合掌)然後當起慇重心奉請。理須各以自言奉請。而未知方軌。故教汝。汝當一心承順我教。即教請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和上。願大德為我作和上。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說)和上訃云。受諸所請受者同音各云頂載持(乍居一拜)。
次東教授師捉香爐唱云。諸受者等羯磨阿闍者是受戒正緣。若無此人秉於羯磨。則大地麈沙戒法無由得生。故須起塔上慇重心如教奉請。從東第二座某寺某大德為東方受者等為羯磨阿闍梨。從東第三座某寺大德為西方受者等為羯磨阿闍梨。所以汝等先立三禮(小十師教三拜。南無胡跪合掌)然當奉請。即教請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羯磨阿闍。願大德為我作羯磨阿闍梨。我依大德故受具足戒。慈愍故二羯磨師訃云。受諸所請諸受者各云頂載持。次西羯磨師捉香爐唱云。諸受者等教授阿闍梨者是發汝具戒緣方便並因此師教授引導。故須起慇重心如教奉請。從東第四座某寺某寺某大德為東方受者等為教阿闍梨。從東第五座某寺某大德為西方受者等為教阿闍梨。所以汝等先立三禮(小十師教三拜。南無胡跪合掌)然當奉請。即教請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教授阿闍梨。願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一教授師訃云。受諸所請諸受者各云頂載持(一拜)。
次西教授師捉香爐唱云。諸受者等。夫羯磨法非是獨秉。必取七證證無錯謬。若論發戒功興三師齊德。故須起慇重心如教奉請其七證者奉軒和上隨一羯磨二教授師餘七人是也。隨一羯磨者。東羯磨師秉聖法時。東羯磨為證戒現。所以當等先立三禮(小十師合掌)然當奉請。即教請云。
諸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諸大德為證戒尊師。願大德為我作證戒尊師。我依諸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故七證中第一大德訃云。諸大德受諸所請。請受者各云頂載持(一拜)。

入堂儀式

先打鐘(此時初開堂戶以前不開之)。
次大十師行烈戒壇堂西近廊奉待和上之間。令弟子持香爐衣缽座淨履。各加實檢了。
次和上大十師捉香爐若淨履東教授師為引頭。從近廊南階石(童子等撰廊肉了)徐行步過堂前至南東一戶。即入從南面東橋登下層壇左繞一匝已。引頭教授師迴至南面西橋向北而立。自餘諸師各香爐授弟子自手敷坐具已。同時起居三拜。即起帖坐具了。然各卓立具修威儀。廣運心想請十方現在諸大菩薩聲聞僧眾普會戒壇天龍八部遍滿牙空。然促南南西橋登壇上。左繞塔一匝已。引頭教授師至塔坤角。去菩薩座八尺許向西而立。即和上為初。結三人為一番。三番盡九人。最後一人興引頭教授師結二人為一番。每番各當引頭膠敷坐個體三菩薩座。禮已且至本座依次而坐(以東為上)皆坐已俱起捧香爐三拜。
次小十師具修威儀。從壇下左繞一匝巳。從南面東橋登下層壇更一匝迴禮佛三拜。依次而坐。
次堂達從南面東橋卻下引受者。從南面西橋登下層壇。左繞即在東西二面。禮佛三拜已結番次而坐。

一授沙彌戒
先打鐘

次沙彌戒和上羯磨二師起座從南面西橋下立下層壇。手捉香爐(使弟子塔前座敷衣缽)即烈行正南方。從南面東西橋登。各至其座共立捧香爐三拜已坐。
次羯磨師打磬三禮。如來唄(下音)略神分次表白云。白諸求戒子等。戒是度苦海之船筏入菩薩之翼也。三乘行從而始。定慧業由此而生。故受戒者有得脫期。不受者不能出離。能受能持定得菩薩。四分五分十誦僧祇四部律意必先受十戒。然後得具戒。不同外道一往頓受。佛法如大海。漸深漸入也。抑發得戒依和上大慈。是故應某大總奉請沙彌戒和上。即教請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和上。願大德為我作和上。我依大德故得受沙彌戒。慈愍故(三請)和上答云好。
次和上教云。得戒依羯磨師。是故應某大德奉請沙彌戒羯磨師。即教請云。
大德。一心。我某甲請大德為阿闍梨。願大德我作阿闍梨我依大德故得受沙彌戒。慈愍故(三請)羯磨師答云云好。

次勸請

至心勸請三寶田 毘尼教主釋迦尊
波羅提大叉甚妙黃 豆田耶等諸聖眾
還念本誓來影向 證知證誠願成辨
至心懺悔三業中 造作眾多無量罪
唯願三寶盡消除 至心發願我決定
速證無上大菩提 法界眾生亦如是

次教受戒體云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今隨佛出家某甲為和上。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益竟我今隨同家已。某甲為和上。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結)。
次為說我戒相云。
盡形壽下殺生。是沙彌戒。能持不答。言能。
盡形壽不偷盜。是沙彌戒。能持不。
盡形壽不婬泆。是沙彌戒。能持不。
盡形壽不妄語。是沙彌戒。能持不。
盡形壽不飲酒。是沙彌戒。能持不。
盡形壽不著花鬘油塗身。是沙彌戒。能持不。
盡形壽不歌舞倡會亦住觀聽。是沙彌戒。能持不。
盡形壽不高廣大床上坐。是沙彌戒。能持不。
盡形壽不非時食。是沙彌戒。能持不。
盡形壽不捉生像金銀寶物。是沙彌戒。能持不。
是沙彌十戒。盡形壽不得犯。
南無登聖靈成佛道。
南無令法久利有情。
南無聖朝安穩增寶壽。
南無天下安穩常豐樂。
南無緊持十戒無缺犯。
南無生生世憶持不忘。
南無大悲護念成御願。
迴向大菩提。

請遺教經

  先打鐘
次登高座(先著禮盤三禮。然昇高座)。
次法用(十師中堪能梵唄。小十師中一人散華)。
次講師唱云。掛畏建立伽藍莊嚴壇場。登霞聖靈及以開闢以來御靈等奉送淨土菩提(摩訶毘盧舍那佛各一切誦)。
令法久住利益眾生故(釋迦佛名一切誦)。
梵釋四王龍神八部伽藍護法當所明神國內一切神等奉為法樂莊嚴(般若心經一切誦)。
奉為聖朝御願成就(藥師佛名一切誦)。
奉為太上天皇春宮太子御願圓滿(藥師佛名一切誦)。
大臣公卿文武百官善圓滿(藥師佛名一切誦)。
天下安穩萬民豐樂(觀世音菩薩名一切誦)。
敬白三寶界會諸求戒佛子等。今敷鶴林之法座開遺教之妙旨。夫以護成之力寔優。度海之大士惜浮囊於羅剎。持禁之德至高。草繫之沙門顯曝身於臨野。所以釋迦大迦從鹿苑度陳如至雙林化須跋。專歡戒法為萬善初基。特岸尸羅為七眾莊嚴。今此經者是釋迦世雄最後之遺訓。能仁善逝臨終之極說。導釋眾之指南開戒行之妙門也。比丘因此調身口七支於內外。新學以之寂三業憤動於四儀。故今壇受具之始講此妙典。今新佛子等聞。未閉法發謁仰誠。仰乞十方三世伽梵。豆田耶等菩薩三乘一切賢聖等本願大悲降臨此。講經法事證知證誠。聖朝御願成辯。

至心勸請三世佛 毘尼教主釋迦尊
教授弟子遺教經 豆田耶等諸菩薩
還念本誓來影向 證知證誠願成辨
至心懺悔無始來 三業所作無量罪
今對三寶十力前 至心發願我決定
速證無上大菩薩 法界眾生亦如是

佛臨般涅槃略說遺教經

將釋此經略開三門。第一述大意者。夫以善逝醫王尸羅之風扇三有而除熱惱之麈。遍知能仁木叉之雨灑法界而潤無上之芽。浩汗善權則復測乎。乎此經者此乃三世諸佛真實言。初心菩薩入道要門。聽聞之者護鵝珠。修行之者存浮囊。經之大意蓋如此矣。
第二釋題目者。具三種覺名佛。趣岸不久為臨。戒本云垂義。同臨也。棲心滅故名般涅般槃。約繁云略。金言稱說。最後約言名遺。略訓法要云教也。經者如常。總云佛臨般涅槃略說教經。
第三判釋本文者。今經中建立菩薩所修行法。略有七分。一經曰釋迦牟尼等者序分也。二經曰汝等比丘於我等比丘於我等者修集世間功德分。三經曰汝等比丘當封閉得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分。四經曰汝等比丘於諸等者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五經曰汝等比丘若於等者顯示入證決定分。六經曰於此眾中等者分別未入上上證為斷疑分。七經曰汝等比丘常當已下離種種自性清我我分云。
南無登霞聖靈成正覺南無聖朝安穩增寶壽南無天安穩萬民豐樂南無大悲護念成御願。
次迴向(或迴向前誓句)後唄。

教發戒緣

東羯磨師教諸受者云。未受戒前惡遍法界。今欲進受。翻前惡境並起善心。故發戒所因還遍法界。故善生經云。眾生無邊故戒亦無邊。大地等無邊戒亦無邊。薩婆多云。新受戒人與佛齊德。十輪經云。瞻蔔雖萎勝一切花。破戒比丘勝外道。智論說言。受則破。初入地獄後得脫不受戒者永沈苦海。毀犯尚爾。況清淨持發上品心得上品戒。若下品心乃至羅漢戒亦下品。上得心者當發是心。我今發心。受戒為成三聚淨戒趣三解脫門正同泥洹果故。又為引導眾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故。是為上品心。
所集諸益無同大小普聽部遺教。欲受戒者亦聽發戒緣訖。堂達引彼至南面束橋。卻行而下。出東外行立。若未解威儀者堂達一一指授而已。
一堂達引受者安或壇外眼見耳不聞處。
(應令受者反被七休。而逝來唯隱其緒也。戒壇圖經云。當東階南設擬問遮難。云云。而今安置堂東戶外。又其來久也)。

單白差問緣人

先和上自手打磬。若作彈指為起法由。
先和上作和僧。即問云。僧集下東羯磨師答云已集。
問云。和合不答云。和合。
問云。未受具戒者出。答云。無未受具戒者。
問云。不來者說欲。答合。無說欲者。
問云。僧今和合。何作為。答云。為某甲等作愛大羯磨(手持受者交名)。
東羯磨師同云。眾中誰等能為某甲等作教授師二教授師各答云。我某甲能(本律此問中無等言以唯一人答之。而問置等言。答有二人者。是於問遮難用二人之故也。)
  東羯磨師單白云。
大僧聽。彼某甲等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東教 授師名)某甲(西教授師名)為教授師白如是(一白中唱二名。例披自恣差五德白也)受者交名別別切分為別短策。未作法前各別授興二羯磨師。由此和僧及白之中怙人其名也。

一 出眾問緣

先東教授師本座置衣缽香爐。但持受者交名起至東羯磨師前。敷座具三拜已 。即起以座具敷置塔東座上(西教授師塔乾座也)還至羯磨師所請取短策(數枚短策計請之。次呼起掌達師在壇北下層。相共羯磨師審定名字等而已)。
即從南面東橋下著東近廊座。自敷草座坐已。次呼立名帳師以名帳合受者面。
次內看衣師收漉水囊等。只令持三衣缽坐具。次東教授師隨其交名召受者等。教敷坐具。及申手內而坐。應慰誘言汝等莫恐懼。須臾將汝等著高勝處(批云。堪為道器位登僧寶。是為高勝處)則執彼尼師壇為受持已。令在上坐。語言。此坐具如塔之基。今受授即受持五分法身之基也。次執五條語言。此名安陀會。指身所著云。此名鬱多羅僧。執大衣云。此名僧伽梨。此三衣名一切外道所無。三衣如次斷三毒惑。滅三業罪。次執缽語言。此名缽多羅。恒沙諸佛標誌也。如是衣缽應當受持。即問云。此衣缽是汝等物不。答言是。即襆衣缽已應語言。善男子等諦聽。今是至誠時。實語時。我今問汝等。隨我問答。若不實者當言不實。若實言實。即問云。
  汝等不犯邊罪。汝等不污淨經丘尼。
汝等不賊住。
汝等不破內外道。
汝等不黃門。
汝等不殺父。
汝等不殺母。
汝等不殺阿羅漢。
汝等不破僧。
汝等不出佛身血。
汝等不非人。
汝等不畜生。
汝等不二形。
  一一答言不。
問已應語言。善男子等十三難已無。更問諸遮。
汝等字何 答言某甲
和上字誰 答言某甲
年滿二十未 答言滿
衣缽具不 答言具
衣等父母聽不 答言聽
汝等非負倆不 答言非
汝等非奴婢不 答言非
汝等非官人不 答言非
汝等是丈夫不 答言非
汝等有五種病不 答言無

善男子等既無遮難。定應得戒。如我今問。僧中亦當問。如汝等今答。僧中亦當答。應教起立。威儀齊正著履。揲坐具安臂膀上。襆衣缽置手中已。語言。我至僧中為汝等通信。若眾許可我當舉手召汝等可即來入。
已上東教師行事也。西教授師可准之。

單白喚受者入眾

東教授師如常威儀起將受者至東二戶閾外向立並立。然獨行從下層南面東橋登至層上。西轉從上層南面西橋登。東轉當有三拜已。東轉北迴。至東羯磨師前去八尺許立。當作白云。
夫德僧聽。彼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已問竟。聽將來如是。

作白成就 答西教成就

白已。東教授師至南面西橋上舉手呼言。某甲等來。受者等依召即來。從下層東橋上。西迴至第二層西橋而上。教授師將至羯磨有向北並立。各取衣缽並置羯磨師前。只令持坐具將至三菩薩前。取彼坐具敷令並坐教云。此是三菩薩之座也。此三菩薩請佛起受戒等之首。於戒有功故慶稱名奉拜。

南無頭田耶菩薩 南無樓至菩薩
南無馬蘭耶菩薩

三拜已。教授師怗彼坐具令持受者。還至羯磨師前。助敷坐具令在上總。總禮諸師三拜已。右膝著地合掌。

正教乞戒

東教授師至羯磨師前右膝著地。整受者衣服安慰其心言。懇至誠仰下憑清眾。求哀乞戒。此戒法勝故六道中唯人得受。彼天王梵王常作念言。何時得受具戒。由報障故不得受戒。汝等今生人中無諸遮難。當發增上善心乞戒。須臾之間入三寶數。但乞戒由汝等自心。而未曉方軌。佛教但我引導汝等自心。而未曉方軌。故佛教我引導汝等。汝等當逐我語。
  大德僧聽。我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上。願僧拔濟。我慈愍故(三說。乍坐一拜。南無)。
教授師教已。尺塔東座待羯磨師所作而已(西教師行事准之。但就塔乾座也)。

單白和僧

東羯磨師當白云。
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甲今眾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上。若僧時到。僧忍務。我問諸難事白如是。

西羯磨師准之

正對眾問

東羯磨師應取受者衣缽一一提示言。此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梨及缽多羅。若借來者不得戒。實是汝等物不。答言是。應語言。善男子等諦聽。今是真誠時。實語時。今隨所問汝等當實答。恐屏處有濫故。同前教授師地大眾一一問汝等。汝還同彼答一一答。
汝等不犯邊罪(一一具問如前)答言不(一一具答如前)汝等字何(一一具問如前)答言某甲(一一具答如前)。

西羯磨師准此行之

正受戒法

東羯磨師語受者云。善男子等汝等遮難並無。眾僧中慶。汝興汝等戒。但深戒上善廣周法界。當發上品心得上品戒。上品心者如前緣云。今受此戒為趣泥洹果伺三解脫門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此名上品心。今當應沙地住汝等身央中。若此戒法有形色者。入汝等身時作天崩地裂之聲。由是非色法故。今汝等不覺。汝等當經發慇重心。勿得懈慢。今為汝等作羯磨聖法發麈沙戒善。汝等不聞。外道由人用咒術力尚能移山第迴天轉日。豈況如來六道之師所說中聖法而無此力。今一白三番羯磨世口出。我今傳此當發汝等戒體。汝等須如之。便白僧云。眾僧慈悲布施某甲等具足戒。願勿異緣令全不得。白已四顧望云。眾僧如法聽作羯磨。
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家瞳式。此某甲某甲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或。某甲為和。上某甲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缽具。若僧時到。僧年聽。僧今授某甲某四某甲具足戒。某甲為和上。白如是(作白已。問僧成就不。僧中知法者答云成就)。

作白就成不 成就

語受者言。已作單白了。眾僧皆隨喜。當作初番羯磨。即依此羯磨力法界戒善並皆動。莫令心沈舉。應用心隨仰。又白僧云。當聽羯磨。
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上。某甲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缽具。僧今某甲某甲某甲具足戒。某甲為和上。誰諸老老忍。僧與某甲某甲某甲。授具足戒。某甲為和上者蓋然。誰不忍者說(問云成就不。答云成就)。
告受者言。已作初羯磨。眾皆默可。當作第二釋羯磨。依此羯力法界戒善並舉集中當汝等順。當作起忻心勿縱怠意。白僧云。總羯磨。
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某甲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上。某甲某甲某甲自說示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缽具。僧今授某甲某甲具足戒。某甲為和上。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某甲某甲授具足戒。某甲為和上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問云成就不。答云成就)告受者言。已作二羯磨。眾僧並和合。餘唯一羯磨在。謂第三番羯磨。依此羯力法界諸功德當入汝等身心。汝等當身總盡虛空界心攝三有眾生并欲持護三世佛法。汝等不起座發得二百五十四萬二千戒成大比丘僧唯在此時。慎念。白僧云。願僧佐助慈濟受者。
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某甲某甲今從眾僧乞受上具足戒。某甲為和上。某甲為和上。某甲某甲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缽具。僧今授某甲某甲某甲具足戒。某甲為和上。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某甲某甲授具足戒某甲為上者。默然。誰不忍者(問云成就不。答云成就)僧已忍。與某甲某甲某甲具足戒。某甲為和上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西羯磨師如之)。

說戒相

先東教授師令起三拜即立。且令怗坐具。持衣缽將至說相師前。令敷坐具三拜已右膝著地合掌(教已。就塔東座待說相了。西教授師如之。但塔乾座也)。
次說相師語言。善男子等。汝等受具足戒已。必謹奉持。佛世難值。正法難聞。人身難得。奉戒者難。能受能持修道會聖。必須依佛正教順受隨學。五夏已來專於律部。若達之後修定習慧會正可期。善男子等諦聽。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說四波羅夷法。
汝等一切不得犯婬作不淨行。汝等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一切不得盜。汝等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一切不得故斷人命。汝等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一切不得妄語。汝等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次為說四依法云。善男子等諦聽。如業無所著至等正覺四法依法。
一依糞掃衣。汝等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
二依乞食。汝等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
三依樹下座。汝等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
四依腐爛藥。汝等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
交為說云。汝等諦聽六念法。
第一念知日月大小法。
第二念知食處法。
第三念知夏之大小法。
第四念知衣缽有無淨施法。
第五念知別眾食法。
第六念知病之有無法。
次東教授時教三拜已(此次戒牒賜訃立暑月了)如前威儀將至作時師前。取六念文等入彼缽上了(須記時節。了至量礙。而隨略之耳)。
次受者從西面南橋睛去堂閾外。向西迴行北。東轉行至三司前。被記受了。即入受衣師幕中三拜。授衣師輪轉一人。說受文天人助教(受三衣缽坐具文授衣師各可持之)。
  安陀會(文。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名。此安陀會五條衣受一長一短割衣持三說)
鬱多羅僧(文。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名。此鬱多羅僧七牒衣受兩長一短割截衣持。三說。)
僧伽梨(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名。此僧伽梨二十五條衣受四長一短截衣持。三說)
缽多羅(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名。此缽多羅應量受常用故。三說)
受者從幕內出還詣壇堂。從西脅戶入閾內。向三菩薩座三拜(每拜相留南無。不稱菩薩之名)然後衣缽坐具係肘出堂。

諸師出堂

東教現執香爐起。至西面北橋頭立。引和上十師下橋修下層以。南出東迴當旬前三拜。便從下層東橋下。南出雁行去。

已上式竟

戒是佛法壽命。眾生福田。三學依之立。七眾因之成焉。有云。若總受三聚淨戒者。雖不別受比丘別解脫式而成菩薩比丘性。地持等說。攝律儀戒中有七眾別解脫戒。故淨影破云。此義不然。菩薩戒中雖復通攝七眾之法。一形之中不可並持七眾之戒。隨形所在要須別受。如人雖復總求出道隨人地別須起心方便趣求。此亦如是(云云)道璿和上同淨影意也。故大小乘一切苾芻皆別得其別解脫戒成苾芻性。故智論云。釋迦法中無別菩薩僧。是故文殊彌勒等出家菩薩入聲聞眾次第而坐(云云)此亦顯示菩薩苾芻受具成性齊聲聞也。而受得其別解脫戒。在世聖人雖道逆見部來等得。滅後凡夫但可依於白四羯磨。是故大唐鑒真和上天平勝寶年中來朝。契皇帝心建此戒壇。依白四法度諸苾芻。以為住持佛法鎮護國家之大基耳。其後三百六十餘年于今矣。人澆法廢此有若無。慕道之賓誰不惻乎。私披宣師四分律鈔。覺師鈔批。惲師毘尼討要。并大唐戒壇圖經。本朝法進式等抄出茲草一卷了。然本文暢大綱任眾目學者。未書調眾目。讓大綱諸師。今則俱依不恣愚意。但末世行用根本尚厭繁。枝條必可略。故入堂省數返為一度。說相約後儀附戒體。此雖有稍異。又非無憑據。猶恐季代招無顧謗。如戒壇圖經云。此之威儀聖所行法。隱既久。執生常者謂是新儀(云云)斯言誠哉。時保安三年八月日記之。
此式者第七十四代烏羽天皇御宇保安三年千寅中川實範大德被造處歟中古戒律相承名哲其人也。
于時寶曆十庚辰歲三月二十五日此戒書寫之為令法久住而已。

三論未葉權大僧都成杲
天保六乙未年五月以成杲大僧都御本書寫了
大法位得業永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