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授菩薩戒廣釋中

天台宗桑門安然撰
輸入者 錢冬霞

第二三歸。昔拘留孫佛。像法之中。佛惠比丘。苦行之後。九十五種外道出世。竊前佛三寶之名。及以戒名。妄立三寶亦說戒法。摩醯首羅為法身大梵天王為報身。鳩摩羅天為化身。並為佛寶。四種昆陀。六種波陀。十八大經。並為法寶。九十五眾並為僧寶。見中陰識。起歎狗等。以為真以說歎狗戒。自妄妄他。俱墮惡道。如來出世翻邪為充世悉起。四壞信。而至佛減。邪風還扇。天竺尚有天祠。寺佛道三人且化。真旦五帝以開五戒之方。昔者太宰。問孔子云。三皇五帝。是聖人歟。孔天答云。非聖人也。又問夫子是聖人歟。亦答非也。又問。若爾誰是聖人。答云。吾聞西方有聖號曰釋迦。又老子者。與伊喜俱。西入胡國。而其後罪。妄作西昇化胡經等。說云。老子西入。作釋迦化。妄說李理同糸之事。三即天子。容起道寺。殆與佛法爭成勝負。佛眼遠照。頂知此事。故今末代皆起四信。謂於三福及以聖戒。起不壞信。盡未來際。為歸依處。且有三種三寶。一者住持三寶。泥木素偈為佛寶。黃卷赤軸為法寶。剃髮染衣為僧寶。二者別相三寶。三世三身為佛寶。所說法門為法寶。三乘賢聖為僧寶三。者一體三寶。實相圓理。名為一理。即一而三。名為三寶。心體覺知名佛寶。性體離念名法寶。心體無諍名僧寶。凡對始終。此三具足。佛已修証。應物現形。別相住持。功由一體。我等理是如II在水。今始覺知。正向此三盡未來際。為歸依處。戒亦三種。一傳受戒。從師所受。名句文身是也。二發得戒。白四羯磨心境發得是也。三性得戒。真如性戒。凡聖共有是。四不壞信。四教不同。今非前三。正歸依一。欲受三種三聚淨戒者。當歸三種三尊境界。弟子等。始從今身。盡未際。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尊中尊弟子等如。始眾身今身。盡未際。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從今身已後。稱佛為師。更不歸餘邪魔外道。唯願三寶。慈悲攝受。慈愍故受三歸竟。 第三請師。所以佛敕末代。以令奉請釋迦文殊。彌勒。各有四義。一如過去天王如來。居在王宮。自成佛道。本不出家。不著袈裟。不持缽具。不結戒品。其國眾生。調善。如來威儀自然具。故如自在王經。說如今釋迦。入娑婆羅界。盛行惡口。此界具有六弊四惡。故。佛隨說六度四攝。此界十法。餘圭所無。真如法界。非持非犯。對犯戒惡。制持戒善。是名釋尊娑婆惡口。具維摩經說。今釋迦佛。受舍那敕。為此地上凡夫癡AA之人。而說菩薩戒藏。故敕末代。請為和上。二釋迦佛昔空。王佛所。受六重戒。值遇惡友。退須陀洹。後遇須彌登王佛。海時王佛。雲自在王佛。皆不聞法。次值二萬億威音王佛。最初佛佛。偈法之中為常不輕菩薩。受持三知威儀。第二佛時。証不退位。後值大通智勝如。我為王子。出家具持三百戒行。後值二萬日月燈明。經定光佛。名曰儒童。具攝威儀三千戒行。即授我記。號為釋迦牟尼。我於過去無量無邊劫。在伽耶戒。初成正覺。為眾生說威儀戒行。過去久。不可思議阿思議阿僧祇劫。有二萬億釋迦牟尼。最初佛者我身是。我初成道在鹿野苑。為五比丘。重說制戒。從此已來。始有僧耳。具如淨行經說。如今法華去。我與阿難。等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常精進。已成佛道。阿難常好多聞。護持我法。次云。大通智勝佛所。十六王子。沙彌教化。次云。然我實我佛以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次云。二萬億威音王最初佛時。為常不輕。天台云。實成為本。威音是實成之後。大通智勝。為中間跡。空王佛是大通之後。日月燈明是空王後。當知。淨行經是逆次之說。亦有超越。若干佛所。受菩薩戒。為此娑婆久劫修行故。留毫相之一切養育未弟子。故敕末代。請為和上。三釋佛。在二鐵圍中間之時。告大乘。告大乘言。汝等所聞。皆各所說時有無量菩薩聲聞。各白佛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處。說某經法。具如金鍘仙論引佛話經。佛臨涅槃。告阿難言。我減度後。木叉為師。木住世。與佛無異。又舍利弗先佛七日。已入涅槃。佛同均提沙彌汝師戒身減不。答云。不減乃至解脫知見身減。答云。不減。小乘戒身。常住不減。況乎如來常住身故敕現前減後。住持如來戒身。亦敕末代。請為和上。四釋迦佛。亦名舍那亦遮那。三身一體皆平等。昆盧遮那自性身。具哪華嚴。罥索等說。如今佛戒。寂光法身。如如法。實報報身。如如智法。華藏舍那。心地所特。娑婆釋迦。口輪所傳。應身雖減。法報不減。東方莊嚴世界。照明莊自在王佛壽命。七日僧祇。即是釋迦。今在東方。現在不減。如楞嚴說。迦釋淨土。名曰無勝。現在說法。如智論說。故請釋迦之時。遮那舍那自見。微麈中即法界故。故敕末代。請為和上。一文殊師利大聖尊。三世主旨以為母。十方如來初心。皆是文殊教化力。一切世界諸有情。聞名見身及光相。并見隨類諸化現。皆成佛道難思議。如地觀說。今釋迦佛。昔從文殊發心成佛昔為難仁師。今為其弟子。如放缽經說。又文殊師最後日月燈明佛八王子之師。釋迦佛即第八燃燈佛之弟子。故文殊。是釋迦九世之師。故敕佛。成道七日。在伽耶山。說菩薩戒。銖尖生多羅聚落音真。出家受持菩薩沙彌十戒。及受寂場梵網具戒。為菩薩僧。佛減度。後皆為菩薩僧眾上座。故惠苑云。天竺國法。一向大乘寺。文殊為上座一向小乘寺。賓頭盧為上座。大小兼行寺。文殊與賓頭盧。共以上座。文殊。頭盧。上座人別車師。十師。羯磨法異。叡山云。當今諸寺所造上座。所是文殊。世人不達。皆云頭盧。例如世造吉祥天女。妄言摩利支天之偈摩利支天是男天故。請頭盧法。但置其座。無造像法故。知誤矣。今釋迦法。菩薩僧事。文殊上座。故敕末。代令請上座為羯磨師。三釋迦佛。所說五藏人受持。修多羅藏。阿難受持。昆奈耶藏。波利受持。阿昆曇藏。迦聽受持。波羅若藏。文殊受持。陀羅尼藏。金剛手地。如六度經說。今釋迦後。迦葉。阿難。在耆闍山。結集小乘三藏。文殊。彌勒。與阿難等。住鐵圍山。結集摩訶衍藏。如智度論說。故大乘戒。文殊所持。故敕末代令請法王為羯磨師。四釋迦言。耆闍崛山。誰之所造。是世界者。亦從何出。迦葉答言。文殊師利。一切世界。文殊師出過去久遠此界南方國名平等。龍種上佛。說彼世界得三菩提。文殊是也。如首楞嚴說。現在北方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文殊即是。若聞名者。見歡喜國。如見自家。聞彼名故。當閉四趣。如鴦掘經說未說成佛。名曰普見。如大寶積說。今釋迦佛。是現在佛故。請過去龍種淨知尊王佛。當為菩薩淨戒阿闍梨。如心地觀說。又文殊是三身常住。法報二身。邊人知。化身或住東方金色世界。或住東北清涼山中。一萬眷屬。百千化現。或出日本。昔有行基菩薩。是也。又文殊師。是世界能造之主。凡厥之事。文殊地主。故敕末代。令請地主過佛為羯磨師。一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是因緣名氏。為欲成諸眾生。處於第四兜率天。四十重如意殿。晝夜恒說不退行。無數方便度人天。我今弟子付彌勒。龍華會中得解脫。於末法中。善男女。一搏之食施眾生。以是善根見彌勒。當得菩提究竟道。如心地觀說。釋迦像末。造善之者。乃至。一稱南無之輩。皆是彌勒三會得道。如彌勒經說。於當來世。法欲減時。當有比丘。比丘尼。於我法中。得出家已手牽兒臂而共遊行。從酒家至酒家。於我法中。作非梵行。於此賢劫千貨出世我為第四。次後彌勒最後盧至。我法之中。著袈裟者。如是佛所得入涅槃無有遺餘。如大悲經說。釋迦遺法弟子彌勒得道之眷屬。故敕末人令請當師為教授師。二釋迦佛受舍那戒。傳授逸多。如二十餘菩薩傳來終至羅什。如梵網戒本說。雙燈明佛所說戒法。蓮藏受持。如是四十餘菩薩傳說。終伊波勒。如地持戒本說。彌苗應生栴怛哩耶聚落。乃至受持梵網具戒。為菩薩僧。減後亦為菩薩戒法軌範之師。故敕末供以請軌範。為教授師。三彌勒是在釋迦前一十二年。生兜率天。至結集時。從天上來。與文殊等經菩薩藏。故末代令。請戒主為教授師。四彌勒如來。三身具足。法報邊表難知。化身或住睹史多天上。或云。梁代東陽傳大士現田獲魚捕。利潤眾生。又文殊。是過去本師釋迦是現在教主。彌勒是當來界主。故今之為教授師所以佛勒敕。令請計諸佛。菩薩金剛天眾。現前凡師。亦各四義一昔釋迦菩薩。坐道場時。不能成覺。一切如來。皆來驚覺。汝觀諸佛行這道。菩薩即觀。一切如來。皆入我身。五分法身皆住我身。諸佛同體。便成正覺。如真實說。今令末代行成佛道。故請請諸佛。為尊証師。二一切眾生自迷一切諸佛五分法身以為苦惱之身一切諸佛。自覺一切五分法身以為法樂之禮。叵見三世諸佛名。見一心諸佛如普賢觀。今令末代見自心佛。故請諸佛。為尊証師。三者二鐵圍山間。無量諸佛。說佛說經令結諸佛同體戒身。如金剛山說。今訟末代得彼戒身故請諸佛為尊証師。四諸佛如來。常住天世。我煩惱眼。不能觀見。以普觀見諸佛。閉目則見。開目不見。菩薩戒法。自然成就。如普賢觀。今令末代觀常住佛。故請諸佛。為尊証師。一妙覺菩薩。居在佛地。五分戒身未滿。名為妙覺菩薩。戒藏滿已。號為佛也。我本居為菩薩時。入妙覺海中。滿十千劫。眾生不發。我不証也。十千劫已。然後乃成道。是故妙覺假緣者著滿。始得成佛。如淨行經說。當如有緣一切眾生。若不發心受戒。則其有緣一切菩薩。礙不成佛。今令末代不礙成佛。故請菩薩為同學伴。二成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應菩薩眾。是由成正覺。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如梵網說。今令末代隨順菩薩。故請菩薩為同學伴。三釋迦說法之時。方菩薩受持是法。各還本土。結集法藏。如大般若說。佛說經中。無量菩薩。各結大乘。如仙論說。一切菩薩。皆具五分戒身。能令眾生同得同體戒身。如觀經等說。今令末代等同菩薩故請菩薩為同學伴。四娑婆世界。自有六十二億河沙數菩薩。故持觀音名號正等。知大佛頂說。釋迦末代法。二萬菩薩。住持大乘。令不斷絕。如涅槃說。寂減道場。三千菩薩。受菩薩戒。如梵網說。兜率天中。八萬四千菩薩。受菩薩戒。如浮行經說。下方空中。六萬恒沙菩薩。持大乘法。如法華說一切菩薩。常為眾生不請之友。如心地說。今令代請不請友。請菩薩為同學伴。一昔國王有一千子。千子發心皆成佛道。二子發願護持其法。天竺佛寺皆造。其偈。二金剛神是。如注梵網。又有力士。名曰密跡剛。護持佛法。如密跡說。又同山頂。四角有。金剛手所住。如俱舍說。劫初水上忽有一人。臍有千葉蓮華。淨居見云。此賢劫中。當有千佛出世。長壽諸天。悉知此事。諸佛出時。皆請法輪。諸佛減後。皆守法藏。如諸部說。今行戒事。故請護持。二金剛神及變化人。盡受持得戒。十八梵。六欲天。十六國王。皆受佛戒。如梵網說。又受菩薩戒。作四輪。六欲。四禪天王。如諸經說。雙淨居光音非想天王。皆受佛戒。如淨行說。彼是已學。我是今學。故憑等侶以請護持。三陀羅尼藏。執金剛手受持。梵網戒經。即金剛頂之淺略也。又菩薩大藏經戒法。是陀羅尼攝。三藏。西海船沒投海。又鐵圍山結集。梵釋諸天。來集令修戒法。故請護持。當身佛。有無量執金剛神護持。如大論說。四不退菩薩。五族執金剛神護持。須臾不離。如大般若說。圓乘初心。八魔遠逃。故名不退。五大明王常所加持。又孝事父母。天王帝釋。在汝家中。又能行孝。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盡孝。釋迦文佛在汝家中。如月藏說。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考名為戒。如夢網說。為報四恩。受三聚戒。如心地說。今行考戒。故請護持。一我信凡師。見聖諦故。如法華云。若有眾生。信汝所說。則為見我及比丘僧。並諸菩薩。二師納聖法。傳我戒故。如梵網云。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得心故。三我解師語聖戒故。如梵網云。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四師現凡身。即聖身故。如法華云。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請師因緣。大儀如然。請一一師。當如是觀。為先請和上。弟子等。奉請娑婆界教主。菩提樹下始結菩薩戒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為我作菩薩戒和。上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
次請羯磨阿闍梨。弟子奉請娑婆菩薩戒上座。伽耶山頂初受菩薩戒文殊師利大菩薩訶蒴。為我作菩薩戒羯磨阿闍梨。我依阿闍梨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
次請教授阿闍梨。弟子等。奉請娑婆戒付戒付囑。寂減道場初受菩薩戒。梅怛哩耶大菩薩摩訶。為我作菩薩戒教授阿闍梨。我依阿闍梨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
次請尊証師範。弟子等。奉請十方菩薩或大師。一切世界常誦菩薩戒一切如來應供正等覺。為我作菩薩戒尊証師範。慈愍故。
次請同學等侶。弟子等。奉請十菩薩戒大眾。一切世界學菩薩戒。一切同法菩薩摩訶蒴。為我作戒同學等侶慈愍故。
次請金剛外護。此一奉請。依心地觀。弟子等。奉請十方戒護法。一切世界常護菩薩戒一切金剛天眾變化者。為我作菩薩戒修覺外護慈愍故。
次請現前現(此一。新屍體一安此處。不本安聖前。若乞戒者。多行最初進退隨時行之)我等。今從大德求受菩薩戒。大德於我。不憚勞苦。慈愍故。
次乞戒(此一准高昌本)若乞戒者隨時取捨。施姓大德。今正是時。願時施我菩薩戒法。
次傳戒師。應起為白聖師云。敬白十方盡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等。求我白諸佛菩薩。欲從諸佛菩薩戒此等。已發大願。憶有深信。能捨一切。不展惜身命。唯願諸佛菩薩。憐愍故施與等。菩薩戒請師已竟。
第四懺悔。心地觀云。

若欲如法受戒者 應當懺悔令清淨
起罪之因有十緣 身三口四及意三
生死無始罪無窮 煩惱大海深無底
精障嶮峻如須彌 造業由因二種起
所謂現行及種子 藏識持緣一切種
如影隨形不離身 一切時中障聖道
近障人天妙樂果 遠障無上菩提果
在家能招煩惱因 出家亦破清淨戒
若能如法懺悔者 所有煩惱悉皆除
猶如劫火壞世間 燒盡須彌并巨海
懺悔能燒煩惱薪 懺悔能往生天路
懺悔能得四種業 懺悔雨寶摩尼珠
懺悔能延金剛壽 懺悔雨福摩尼珠
懺悔見佛大圓鏡 懺悔能至於寶所
若能如法懺悔者 當依二種觀門修
一者觀事減罪門 二者觀現減罪門
觀事減罪有其三 上中下根為三品
若有上根求淨戒 發大精進心無退
悲淚泣血常精忍 哀感遍身皆血現
繫念十方三寶所 并餘六道諸眾生
長跪合掌心不亂 發露洗心求懺悔
唯願十方三世佛 以大慈晟哀愍我
我處輪迴無所依 生死長夜常不覺
我在凡夫具諸縛 狂心顛倒遍攀緣
我處三界火宅中 妄染六麈無無救護
我生貧窮下賤家 下得自在常受苦
我生邪見父母家 造罪依於惡眷屬
唯願諸佛大慈尊 哀愍護念如一子
一懺不復造諸罪 三世如來常証明
如是勇猛懺悔者 名為上品求淨戒
若有中根求戒者 一心勇猛懺諸罪
涕淚交橫不覺知 遍身流汗哀求佛
發露無始生死業 願大悲水洗麈勞
滌除罪障淨六根 施我菩薩三聚戒
我願堅持不退轉 精修度脫苦眾生
自未得度先度他 盡未來際常無斷
如是精勤勇猛者 不惜身命求菩提
能惑三福靈異相 是名中品大懺悔
若有下根求淨戒 發起無上菩提心
涕淚悲泣身毛豎 於所造罪深懺悔
對於十方三寶所 及以六道眾生前
至誠發露無始來 所有惱亂諸眾生
起於無礙大悲心 不惜身命悔三業
已作之罪皆發露 未作之惡更不造
如是三品懺諸罪 皆名第一清淨者
若欲修習觀正理 遠觀一切諸散亂
著新淨衣跏趺坐 攝心正念離諸緣
常觀諸佛妙法身 體性如空不可得
一切諸罪性皆如 顛倒因緣妄心起
如是罪相本來空 三世之中無所得
非內非外非中間 性相如如俱不動
真如妙理絕名言 唯有聖智能通達
非有非無非有無 非不有無離名相
周遍法界無生減 諸佛本來同一體
唯願諸佛垂加護 能減一切顛倒心
願我草悟心性源 速証如來無上道
若有清認善男女 日夜能觀妙理空
一切罪障自銷除 是名最上持淨戒
若人觀知實相空 能減一切諸重罪
猶如大風吹猛火 能燒無量諸草木
諸善男女真實觀 名為諸佛秘要門
若欲為他廣分別 無智人中勿宣說
一切凡愚眾生類 聞必生疑心不信
若有智者生信解 念念觀察恒真如
十方諸佛皆現前 菩提妙果自然証
善男女等我減後 未來世中淨信者
於二觀門常懺悔 當受菩薩三聚成
於其事理無差別 但以根緣就不同

然二門中。理門最勝故普賢觀。十方諸佛。說懺悔法。菩薩所行。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無法從顛倒相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沒。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減諦寂靜。如是想者。如大懺悔。名在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懺悔。我與賢劫菩薩及十方佛。因恩大乘真實義故。故除卻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因此懺悔。各得成佛。佛減度後。佛諸弟子。若欲疾成阿耨菩提。思大乘經第一義空。一彈指頃。除卻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是名具足菩薩戒者。不須羯磨。自然成就。佛生王宮。王說十惡十善治世。故我法中。亦說十惡十善度人。佛問匿王。汝國正法。何犯為重。匿王白佛。我國正法。上法為重。故我法中亦以為重。法雖無善惡。隨世說罪福。譬如犯王罪自首眾罪。說罪懺悔自脫諸罪。譬屬王家財倆免除。觀理懺悔。亦減眾罪。此是在家七眾通行之法。亦是直往。迴心。七眾同懺之儀。懺悔已竟。
第五發心心地云。普為產四恩故。發起清淨菩提心。應受菩薩三聚戒。菩提心者。如義章云。新學菩薩。頂禮先學有智有力菩薩。而作是言。我今欲發大菩提心。先學菩薩。應教授言。過去菩薩已。未來菩薩當發。現在菩薩今發。仁者如今隨順三世一切菩薩。當發大菩提心。一向志求無上菩提。爾時新學菩薩。當作是言。 我今發起菩提心。一向志求大菩提。隨順三世諸菩薩。盡未際不退轉。爾時有智有力菩薩。於彼能行正行。菩薩以無亂主而作是言。仁如是聽。仁慈菩薩歟不。新學應答言。是發菩提願。未應答言已發。爾時先學菩薩。當教四弘大願。右於一切眾生。自起四種卑下。一如諸佛。二如國王三如父母。四如大家。今直一切眾生。即為四種恩處。一背生生父母恩故。二背世世國王恩。三背後後師範恩故。四背當當三寶恩故。彼以恩德資養我。故我以報謝引導彼矣。菩薩普觀一切眾生。感為自身。更無他身故。願眾生未度。我亦不度。眾生若度。我亦得度。故言眾生無邊誓願度。故復一切眾生煩惱。印是菩提故。願眾生未斷。我亦未斷。眾生若斷我亦斷除。故言離無邊誓願斷。故復一切眾生心行。即是菩薩提心行故。願眾生未解我亦不解。眾生若解我亦解了。故言法門無盡誓願知故復一切眾生菩提。即是菩提。願眾生未成。我亦不成眾生若成。我亦復成。故言菩薩無二誓願成。一切菩薩。皆有此誓。莫不皆成大悲闡提。故法華云。我本行菩薩道。今猶未滿。論云。眾生無盡。願生無盡。願非究竟楞伽等亦云。大悲菩薩。以了一切諸法。本來寂減。盡未來際。不入涅槃。淨行亦云。願以此功德。普施於一切。眾生不自覺不取正位。法華亦云。怪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發心已竟。
第六問遮。梵網云。若欲受地。師應問云。汝現身有七逆罪耶。若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上。殺阿闍梨。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逆。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又云。無七道者得受。若有犯十戒。應教懺悔在佛菩薩蒴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得四十八經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若見光花種種異相。便得減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而得增受戒。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手懺罪減。不同七遮。寂云所問罪有三種。一七逆。一向不得受。二十重。若懺得相得受。不得相不得今謂十重。若懺悔得相。不作受法。便得本戒。若不懺除應更增受。三四十八。唯須對悔。不須更受。寂賢同說。十重下中纏犯。對懺罪減。罪是本戒。上纏犯重。若得好相。舊戒還生。更不須受。若不得相。舊戒已失故更受戒。曠云。善云。有二因緣失菩薩戒。謂曾受。後退若退菩提心。及造增上十惡犯於十重。除此二緣。乃至他世流轉四趣。戒體情理在此失戒之入。並中下心而犯十重不失戒人。懺不見相。罪亦不減。史為無益。既非七遮並許重受。故云。而得增受。是故菩薩。得重重受而無捨法。今云。約對懺還淨。中下兩重亦爾。若約重常受。四十八亦爾。懺不得加殺和上及阿闍梨。名為七逆。七逆遮戒。此則業障。出佛身血。如昔調達走石害指。末代雖無。而若毀塔寺。焚經偈。亦其類也。殺父殺母。如闍王等及大天等。殺和上。殺阿闍梨。謂親教師及軌範師。善生云。殺發菩提心眾生。不得受菩薩戒。即殺和上。阿闍梨類也。謂曾受具可行此逆。若未曾受。除害二師及破僧逆。破羯磨轉法輪僧。如昔大天說。戒之日。說五事故諍破閹磨。調達化誘五百比丘。破佛法輪。一云。唯破法輪是逆。若破羯磨非逆。羯磨益時。不欲諍作異見故。然破論時。羯磨則壞。一云。破輪一向是逆。破磨亦應分別。若起法想。破則非逆。以非法想破則為逆。一云。破法輪時。不破羯磨法故。言破羯磨不言僧也。一云。三度後。雖無別邪偈磨。破正羯磨。及破初轉四諦之理。若轉正法為遮破亦此流也。殺聖人者。通學無學。若具七逆有二義。一具緣成業。闕緣非具。二一身具七。謂曾受具一向具七。若未曾受除二師輪。然就極多說具七遮。非謂犯一一逆不成遮障。若不爾者。佛減度後。不須更問破僧出血。又此七遮但問現身。不同宿世(善戒十種。婆塞十五主鸚各四遮十乘十二難。今依梵網唯間七遮)我今問汝。當如實答。若不如實答徒欺諸佛。汝不曾出佛身血不。阿闍梨不。不破羯磨轉法輪僧不。不殺聖人不。若無七主遮諒受戒。UW經若犯十重。教令懺悔。若犯輕垢。令對首懺。而無問法。UW疏可問。謂若見增受戒者。應問。汝犯何戒。若犯重者。復問何纏。若犯上纏。復問。自懺得相。若得好相則許汝已還出我作証明。若不得好相許汝已還。我作証明。若不得好相則教。汝實失戒。宜更新受。若犯中下則教。汝戒未失。對懺還淨。若犯輕垢則教。汝戒猶在。對手還淨上來四人行法如是。若隨樂欲。重重更受今約懺法。令為三種。一懺輕垢。二懺十重。三懺一切。一四十八。唯須對悔。不須更受。便淨本戒。對菩薩僧。可減者。請一人。為懺主。云菩薩專念。我我今請菩薩為犯輕垢懺悔主。願菩薩為我作懺悔。慈愍故。次懺悔。懺悔梵語。正云懺尾。亦云懺摩。此云請忍。佁云。懺陳自罪。今加悔字謂改悔也。互跪合掌云。菩薩專志。我某為故不聽大乘法等。犯輕垢罪。今向菩薩發露懺悔。懺悔則安光。不懺悔。不安光樂。憶念發露。知而不敢覆藏。願菩薩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菩薩。懺悔主云。自責汝心應生厭離。答云爾(此依唐三藏閹磨出之)二云。十重若懺得相。不作受法。便得本若。若不懺除。應更增受。菩薩地云。又此菩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身有力於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界羅發露懺悔。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更受。若中品纏。違犯如上他上法。應對於補行伽羅戒遇是數。應如發露除惡作法。先當稱術犯事名。應作是薩昆那耶法。如所稱事。犯惡作罪。餘如苾芻發露懺悔。減惡作罪法。應如是說。若下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及餘違犯。應對於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當知如前。若無隨順補特伽羅。可對發露悔除所犯。爾時菩薩。以爭意樂。起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如是於犯還出淨。若無對主。依梵網意。佛前自懺若得好相。佛來磨頂。種種光花。或空中聲言昆尼薩。或得印。譬如作減罪字等。便得減罪。還得本或。若不得相便更受。若犯下中二纏。隨請一三對主發露懺悔而得本戒。菩薩專念今請菩薩為犯波羅夷懺悔說。願菩薩為我作懺悔。慈愍故次正懺悔。菩薩專念我。為故不聽大等。犯波羅夷。今向菩薩發露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發露。知而不敢覆藏。願菩薩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菩薩。三藏師寂師皆云。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現身亦不向戒。此經約上纏。舊戒已失。而得增受戒。既非七遮故得更受。舊作三解。一云不得而強受更增受戒罪。以違教故。二云。不得戒而得受戒之福。三云。直是驚嗟。不得之辭耳。今謂而得增受戒。是許重受之言。謂犯十重。懺不得相。雖現身中。不得本戒。而得更增受新民以得知。瓔珞經云。十重有犯無悔。得使重受戒。八萬威儀名。輕有犯得使悔過對主悔減。菩薩地云。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捨菩薩淨戒律儀。於現法中堪任。如苾芻別解脫戒。犯他勝處。於現法中不任更受。決擇分云。由此因緣。當知。棄捨菩薩律信若有還得清淨受。復應還受。當知。上纏失戒更受之法。一如初受新懺之人。若其中下犯重。對懺還淨。自懺得相。本戒還淨之者。不可更受。得本戒故。如涅槃云。世間有兩種人一欲不作惡。二作已能悔。是則誰人無過。改莫大焉。如瑜伽云。懺在至心。如世尊云。於所所犯罪由意樂故。我說能出。能非治罰。故謂懺悔藥殺罪毒也三人無道俗大小。戒無具分權實。皆憑深法。懺悔減罪。還得本戒。藥師云。若若破三歸五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薩戒。供養藥師。不墮三惡。普賢云。若破聲聞三歸五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磨尼戒。優塞戒優婆夷戒。若王者大臣婆羅門居士。長者宰官。作五逆謗方等。思大乘經第一義空。戒法具足。罪垢皆減。又剎利居士。有五種懺悔。不謗三寶。不障出家。不為梵行作惡留難。供養持大乘者。憶念第一義空。是名第一。考養父母。恭敬師長。是名第二。正法治國。不拄人民。是名第三。於六齊日。敕諸境內。令行不殺。是名第四。信一實道。知佛不減。是名第五。若修此法。必學成阿耨菩提。集法悅云。誦陀羅尼。減五逆飛行十方。此經既減五道。則知。亦減七逆。欲減此等重罪。具足上來戒品。當深思惟第一義空。
罪垢不住去來今。不在兩間及內外。良由妄想想分別。種種見倒因此生。慧眼明照無有餘。麈勞本來清淨相。若能安心實相中。煩惱如空無住處。鴦掘經云。一彈指頃於如來常恒不變如來之藏。若戲笑說。若隨順他此及外道。若波羅夷無間惡業阿僧祇罪。須臾悉減。當得我所得。當知。深法之力。阿僧WK罪。一禪指旨須臾悉減。問遮已意。

普通授菩薩戒廣釋中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