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嵐拾葉集 輸入者 韓紅霞 灌頂部 私苗 一。三種灌頂事 一。手印灌頂。又云離作業灌頂。大日經(祕密曼荼羅品)云。灌頂有三種。佛子至心聽。若祕印方便則離於作業。是名初勝法。如來所灌頂義釋云。然灌頂有三種。一者次印法作之。離諸作業。此密入祕密曼荼羅。謂有弟子誠心慇重。深示真言行悉求大乘。然資力乏少。若令一一具求眾事。返當於道有礙。如是人師當除。起慈心觀彼心行而攝引之。然但得為此一人而止之。不得多為人作。何以名恐彼資力能辨者。生怠慢心。而不盡心聽眾德本。名作時隨力令辨少供。供養三寶此第一最勝。謂本尊身口意合三為一。三俱淨名以此印印之此最勝也。師祕受其真言手印之類也。初但以手印二具足是法事三在三昧灌頂也已上。 私云。此第一離作業灌頂作法也。嚴範某記等此意也。又井房許可(名八色幡許可又號五瓶許可)即此灌頂儀式也。本朝慈覺大師。貞觀六年正月十三日(御入減前日)召常濟只授印真言是也。 問。此次第全分無事相儀式歟如何。相傳云。無七日作壇并嚴重儀式等故號離作業。然而如形儀式可有之。所謂八色幡一流五瓶并佛前閼伽一。前少供袈裟二帖可在之歟。依之釋云作時隨力令辨少供養三寶分明者歟。凡三種灌頂各可有三種習也。故印灌頂如形事業可有之。以心又勿論也問。投花可有之歟如何。答次祕密壇儀式可足歟。嚴範某記。觀念花可思之。 問。尤不審也。彼儀式為深行也。今為初入行者也。何為同乎。相傳云。一往可然。但阿闍梨以慈悲為初心授此式歟。依之彼祕密曼荼羅位品釋云(十二)然此祕密曼荼羅。若師觀弟子深是法□誠心願求而力不能具眾緣如上作者。師得為作此法度之。自餘當須眾緣不得同此也。此釋正以祕密壇儀式與初心見。次下云。若弟子已得瑜伽師欲令入祕密佛會亦作此也。次上為初心聞。 問。若爾者與以心灌頂事業不同如何。相傳云。彼自元以為本故。以事業不為要也今事業與有要之上事業也。天地懸隔者歟。此等趣甚可祕之。但還又此重甚深子細可有之。真言初心即極此謂歟。離作業之印信血脈有習。灌頂只投花印信許。無別印信可開也(云云)廣攝不動下卷云。前三種灌頂。文中師及弟子。俱得瑜伽。然後作之。今是文中師得瑜伽弟子式得。或有不得。故知。弟子未得瑜伽為作此法者。是持明及受大法心灌頂也。若師弟子共得瑜伽為作此法者。是傳教心灌頂也。當今四眾若動修學當捨世業必資緣故。灌頂今時最要此釋正師弟瑜伽時傳教心灌頂也。祕密也。為未得瑜伽者。只是持明者傳法分齊也見。而又為資力乏少者。此離作業大功(云云)殊勝(云云)問。他流人云嚴範某記次第許可也。非灌頂如何。相傳云。不知案內之至也。經文釋義分明也。都率先德并帖決正灌頂見。不可有不審也。經釋并先德御釋等無相違可笑井房只此次第傳給歟(云云)範緣左判印信云。是也。右手所勞左判歟(云云)又字左書印手故云左歟(云云)上義吉。 問。今義釋注中。舉手印等三種。是手印灌頂下也。何舉三(云云)相傳云。是手印中三種如此釋也。甚深此不審大切也。能能迴思案哉。問。此手印與下第三同歟。將同第四歟。相傳云。下第三許可也。只是學法分齊也。今手印灌頂也。故同下第四傳法可云也。 二。事業灌頂。大日經云。所謂第二者。令起作眾事。義釋云。二者以作事業而灌頂。即是師及弟子。皆先作事業也。先令弟子七日以來誠心禮悔之類。亦於七日以來。為其持誦必求感應及令辨諸供物香花之類。緣壇所須一一今作。然此之灌頂與前者不殊。但以有資力故。令盡其所有。於諸佛海會之中。而作無盡供養由此因緣福絕之果不可窮盡故。須灌頂勸彼令具作也。私云。是當得傳法灌頂事業相貌也。但與前手印於重位者無別。只手印與事業不同也。故釋云。然此灌頂與前者不殊(云云)此意也。 問。當時世間事業灌頂無七日作壇等事相。頗與事業不同。只是尚可攝離作業上如何。依之五大院上云(廣攝不動下卷)手印灌頂亦有三種。於前三種但用手印。七日行法一時具作。其手印等。具如大教。大唐日本古今傳法。但有一日手印行法。未有七日事業壇法。至施供養過事業今須觀機。若施供當作七日事事壇。雖有誠心。若無資力當作一日手印。亦除絕供等此歟。正無七日作壇者。可攝手印灌頂見如何。相傳云。七日作壇軌則。是地壇曼荼羅相貌也漢家本朝。但依大壇儀則故不作此七日作壇也。仍只三戒與授職之次第計也。然而此內可攝七日作壇歟。故而可謂事業灌頂也。決一非手印灌頂儀式可攝可乎。但至五大院御釋者。且依無七日作壇之儀。此釋許也。然而不可遮名。事業灌頂者也。已上二種灌頂。下第四傳法灌頂內。離作業與事業不同分二種也。尤可思之。難云。此五大院釋猶難。縱一日中雖作七日義。其七日行法一時具作。皆手印中作業被釋之。上者勿論也。所詮何處釋。但成一日作壇名事業灌乎。甚不審也如何。義云。若如此者漢家本朝。皆但手印灌頂得意之條尤不審也。八家相承等。皆事業儀則見。無念次第也。今釋如前云。只是一往御釋歟。色色不可治定者哉。 三。以心灌頂經云。第三以心授悉離於時方令尊歡喜故。如何現應作現前佛灌頂。是則最殊勝。釋云。三者但以心而灌頂。如是灌頂不擇時方(不擇謂向東設位。或向南等皆離也)由此弟子已修真言之行。於祕密藏中有所堪任。令師心悅。此又最勝也。師弟俱得瑜伽。以心灌頂。猶如摩頂授記也。又能盡心承奉其師。於種種善事無有違越。以是因緣。令尊歡喜故。為作心想灌頂也。其灌頂法。瑜伽阿闍梨。先入淨室而住三昧。如前所現以身四分。作四重曼荼羅位。亦如毘盧遮那所現之方位。一一無異。如是作已。以祕密加持故。令彼弟子先在門外。而待命者自然而得金剛手威神加持引之令入。亦自然而解作印等一一如法既入室已以金剛手所加持故。現睹曼荼羅。諸尊位宛然現前。一一本尊形及印字等。亦悉明了。爾時行者。復以加持力故。手中自然。蒙授妙花。而以供養大眾。隨所墮本尊之處。其尊即起以妙音聲而安慰之為作攝受。爾時本尊。即取一大會。諸尊處耳呂三昧之水。而為彼弟子現前灌頂。爾時阿闍梨。但座一處而入三昧。寂然不動。而能成就。如是勝事。令尊歡喜相應謂承事本尊。本尊歡喜行者現前而為灌頂。次遍數及行具作故也。承事念誦令尊歡喜。現前現法而作之也。准前持之。如弟子能事師令歡喜。師為灌頂教授也。私云。是第三以心灌頂作法也。以心作業義尤甚深也。是則依下入祕密曼荼羅品意如此釋歟。投花已下并道場本尊等。皆以口傳也。具為備後日廢忘。引下文令知文更不可及他見。定有慢法罪者歟。可恐可恐經云(入祕密曼荼羅供品)真言者。誠諦圖畫曼荼羅。自身大我。淨諸垢安住瑜伽坐。尋念諸如來。頂授諸弟子阿字大空點。智者傳妙花令教在自身。為說內所見行人室奉處。此寂上壇故。應與三昧耶義釋云。今略現之。下文更有安布方便也。其花莖下觀為大海水為成三摩耶故。須辨花等。為欲與一切入壇故。心念花而令入也。海岸之外地居天眾。各依方觀布之意燈花已下偈也(意生謂之心生花等)盡之慇懃。謂彼持誦者。布施身心尚如於畫也。此心曼陀羅之上有佛在中故曰大我。大我者佛之利名也。自作謂自內觀作之諦了分明也然此祕密曼多羅。悉師觀弟子深是法器誠心以願求。而力不能具眾緣如上廣作者。師得為作此法度之。自餘當須眾緣不得同法也然若弟子已得瑜伽。師欲令入祕密佛會亦作是也。羅字淨除者(先已作阿字了今如前法及羅字淨餘弟子也)即是如前方便觀於囉字之火。而燒除彼障法積業令悉淨。已方便以甘露法水而灌灑之。得於死灰之中而生道芽。故以授彼暗字也師當住瑜伽之坐觀此字加點。置弟子頂上十字縫中。當知此上有點。即是甘呂法水灌其頂也尋念如來者。謂師將度弟子入祕藏故。尋念三世佛所行方便。欲令同證同護持之也師既自住瑜伽座。以其身心而作佛海之會。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也次佛而觀本緣。隨彼本緣而觀法或器。若本尊攝受花中。於彼師皆觀之不謬而弟子未度瑜伽者。但見在其身上可。其花投處大略。心為八葉之位。從齋至心為金剛臺。齋為大海。從齋以下是地居諸尊位也。此表何義。謂從諸佛大悲海而生金剛智。從金剛智出生一切佛會色。於一切曼荼羅中。此最為上。無與比也(十一自見已向彼說之謂師心中故見墮所云云)上文說持誦者。觀其內身內心八分作八葉作開敷。及羅字置字等。若行人不如是修行成就而作此祕密度人無有得理也。要當先自成就堪住瑜伽師位。又為阿闍梨所許方能辨也。今此所作雖是度人方便。然行者於自持誦觀照之時。忽當如法習之用此灌頂之聞而灌灑。為除一切障速入佛惠故也。前品名祕密今復云入者。此入是證入入也。猶如人已入室。一一明了細分別之。出入自在家內所有悉皆知之。不同初入門入也此經文釋義尤顯然。更分明也。但恐抄出之貽後見得口傳可見之。推不可知之。甚深甚深深何事如之哉。同儀式如此授何印明耶。相傳云不可聊示之者也。已上三種灌頂畢。五大院具友灌頂廣攝不動等可合之。問。此時可離時方(云云)若樂者其相如何。相傳云。可向何方無定方角故。離時方云也。可思之。 五種三昧耶。 初三昧耶(遙見曼荼羅也。無量罪業皆得滅除云云) 經云(祕密曼荼羅品)正等覺略說五種三昧。初見曼荼羅具足三昧耶。未傳真實語。不授彼密印釋云次答。三昧耶有幾種者。今世尊答略有五種也。三昧耶者。如有人於眾多國王大臣所尊重集會之處。而自發言作大要擔。我今如是之事永當不作。如是之事如是之事依行之。以自對可信人而取誠言。若有所違即得重罪。是及三昧耶者。即是不可違越義也。略而言之。即是戒義也。此五種者。第一但得遙見曼荼羅。謂如造曼荼羅時。謂見其具足曼荼羅也。亦有諸人善心隨喜。欲求禮拜供養。爾時阿闍梨聽令引入於壇外。遙令禮拜以香花等遙散道場而作供養。以得見如是法會故。無量罪業皆得滅除。然未令授彼真言及印。是第一也(云云)私云。是第一三昧耶也。雖未及入壇內授印真言謹拜見曼荼羅成隨喜心時。無量罪業得滅除(云云)真言加持力尤甚深。誠憑敷哉。既無惡苦器之條勿論也先蹤在之(云云)廣攝不動三云。復有五種三昧耶。一者遙見壇外。但作供養不授灌頂。不授真言及印(云云)。 第二三昧耶(投花三昧耶也。又結緣灌頂) 經云。第二三昧耶入睹聖天會。釋云。第二見曼荼羅坐位。謂引彼入於壇中禮拜供養投花。於本位師告彼汝花隨其尊位上為說本尊名號。并得入壇門內悉見諸位也。此人說名為第二三昧耶也。若請真言及印。亦得隨所應者授之私云。是第二三昧耶也。當世結緣灌頂起自此第二三昧耶歟。只拜見曼陀羅。當得滅罪生善之功德。何況入壇內投花於曼荼羅得真言印契哉。神明納受有其意也。眾生結緣之基。諸善之中最何如之哉。殊勝廣攝不動三云。二引入壇中投花本尊始受灌頂。隨諸真言及印(云云)。 第三三昧耶(學法許可位也) 經云。第三具壇印隨教修妙業(云云)釋云。第三見曼荼羅及印位并作諸事者。謂阿闍梨從首至未。為此人而作曼荼羅。乃至諸尊及印等。一一告示。又授真言手印。一一行法皆教授之。此是第三也(云云)私云。是第三三昧耶者。當時許可分齊也。廣攝不動三云。三者廣作事業受灌頂遍受諸尊真言及印(云云)問。此經文釋義并先德御釋。皆今弟子三事業滿灌頂儀式也見。依之以下第四三摩耶還無作法。只當時許可聞。經後以許教云。釋可有事業。不見先德釋。為作傳教許可釋。故第四當世許可云也何相傳云。第三四不同。所詮第三當弟子灌頂分齊也。故四種阿闍梨中。第二都法阿闍梨。第三一行阿闍梨。第四一尊阿闍梨分歟。第一傳教阿闍梨。正是今第四三昧耶也。仍第三學法至極。尚是弟子位也。未叶師位。第四正傳法阿闍梨位。是登師也。第三立太子灌頂。第四即位灌頂分可意得也。故事業有無不可辨兩種不同者也。去延慶年中。謁星光院僧正被示云。唐朝古風第三三昧耶時結緣。事業頗如當朝傳法灌頂儀式也。第四三昧耶。唯是印明等許。授傳法師位許也。而本朝不爾。第三三昧耶略儀式唯傳印明等。第四三摩耶事業令修也。今傳法灌頂儀式是也(云云)。 第五三昧耶(祕云。祕密證者灌頂也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