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453
寶冊鈔第一

輸入者 朱艷湷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程小燕
       改稿者 陳香君

金剛頂經翻譯事
略出經翻譯年記事
同經略出十八會中何會耶事
同經具譯四千頌梵本否事
同經四卷六卷兩本中以何為治定耶事
義決譯六卷略出經事
教王經翻譯年記事
教王經譯出初會品第一曼荼羅事(付三十教王經具譯初會事)
略出教王兩經梵本不同事
兩經說相不同事
兩經所說會會次第不同事
塔內無量頌本即為法爾本歟事
兩經本朝請來事
金剛界大儀軌撰者事
同儀軌譯出金剛界大曼荼羅行法事
同儀軌異本事

寶冊抄第一

福貴道詮群家諍論上云。夫真言宗者。近代所傳。未詳所師。彼宗是三論之支流耳。唐朝不空三藏(末詳何許人也)譯大毘盧舍那經七卷及金剛頂經蘇悉地經專以為宗簡(文)。
此師以祕宗稱三論之支流。未辨所由。胸臆浮言不足會通。就中廣智三藏芳名振五天。德化盛三朝。飛錫超遷嚴郢圓照等書碑銘記行狀。其本並行于世。然云未詳何許。有眼之士豈不笑之乎。又大日蘇悉地兩經者無畏三藏所譯也。而云不空譯違失之甚也甚。或復以龍樹釋論慈覺大師疑月忠偽作。以薩埵釋經智證大師稱不空述記。如此異說條目稍多。今為決其正訛且就所學之要本舉經論譯家示章疏述者。因抄說相梗概。粗注請來祖名。兼勤結集傳者。以加部帙之末。略有十篇。分為十軸(矣)
第一(金剛頂經)。第二(大日經)。
第三(蘇悉地經)。第四(大日經供養法)。
第五(理趣經理趣釋)。第六(般若心經)。
第七(菩提心論菩提心義)。第八(釋摩訶衍論)。
第九(大日經疏義釋)。第十(兩部大經結集者)。

金剛頂經翻譯事

承和二年三業度者。官符云。金剛頂經梵本有十萬偈。大唐所翻一百餘卷有十八會。一一會各說三十七尊乃至百八尊四種曼荼羅四印等。超過諸地頓入金剛祕密藏。不經三劫速證大日尊位○大毘盧舍那如來與自眷屬諸佛菩薩金剛天等自受法樂故所演說。從金剛薩埵親授大日如來付屬師師相傳七葉于今矣(文)
私云。高祖大師三學目錄所載金剛頂部經軌。金智不空兩三藏所譯六十二部七十三卷也。官符文大唐所翻一百餘卷者加何經軌乎。可決之。此中以略出教王二部專為金剛頂本經故。今且就此兩經所記其要目也。

金剛頂略出經條條
略出經經翻譯年記事

金剛頂經義決云。此經百千頌本此國未有。此略本至此土者。於開元之初金剛菩提三藏阿闍梨云。我從西國發來度於南海。其有大船三十餘隻。一一皆有五六百人。一時同過大海。行至海中逢於大風。諸船及人並皆漂沒。我所附船亦欲將沒。爾時兩本經夾常近於身受持供養。其時船主見船欲沒船上諸物皆擲海中。當時怖懼忘收經夾。其百千頌亦擲海中。唯存略本。爾時我發心念作除災法。大風便止。去船周迴可一里餘。風水不動。船上諸人皆歸於我。漸漸發來得至此岸。來到此國於開元七年中至西京。一行禪師求我灌頂。聞有此異希有法門。乃令伊舍羅譯為漢文。一行等乃親自筆授(文)。
貞元錄第十四云。
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與日照三藏譯者同本。開元十一年於資聖寺譯)。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亦云經。開元十一年於資聖寺譯)。
金剛頂經曼殊師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一卷(開元十八年於大薦福寺譯)。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一卷(上三經並出梵本金剛頂經。最要抄譯。非全部。開元十八年於大薦福寺譯)。
右四部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跋曰羅善(上聲)提(地之上聲)唐云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此云光明國。其國近觀音宮殿補陀落山)婆羅門種。幼而出家遊諸印度。雖內外博達而偏善總持。於此一門罕有其疋。隨緣遊化隨處利生。聞大支那佛法崇盛遂汎舶東逝達于海隅。開元八年中方屆京邑。於是廣弘祕教建曼荼羅。依法作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欽斯祕法數就諮詢。智一一指陳。復為立壇灌頂。一行敬受斯法請譯流通。以十一年癸亥於資聖寺為譯瑜伽念誦法及七俱胝陀羅尼。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至十八年庚午於大薦福寺出曼殊師利五字心及觀自在瑜伽法要。沙門智藏譯語。又於舊隨求中更續新咒。智執總持契所至皆驗。祕教流傳寔斯人矣(文。續古今譯經圖記。智舜同之)。
大宋高僧傳第一云。十一年奉敕於資聖寺翻出瑜伽念誦法四卷七俱胝陀羅尼一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於大薦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刪綴成文(文)。
演密抄第一云。溫古者師諱也。師學該顯密職在翻譯。准開元錄。金剛智三藏於資聖寺譯瑜伽念誦示七俱胝等經四部。法師筆授。若非深達祕旨。焉能措筆於是哉(文)。
私云。玄宗朝開元十一年於資聖寺金剛智翻譯金剛頂四千頌略本。四卷六卷略出經是也。依貞元錄大宋傳。譯語伊舍羅筆受溫古(云云)依義決。伊舍羅譯語一行筆受(云云)兩說相違會之有二義。一義云。筆受溫古如傳錄文。然義決一行筆受者非略出經。是五字心陀羅尼品如意輪瑜伽法要筆受者也。依之大宋傳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云云)彼義決總示金剛智翻經時譯語筆授等。必非舉略出經翻譯也(云云)但料簡有疑。一行禪師者開元十五年入滅(云云)何接十八年譯場乎。仍大宋傳文恐誤歟。一義云。略出經翻譯時一行溫古兩人共為筆受者歟。仍義決云一行。傳錄云溫古。決文一行等者。等字所指當溫古歟。又如開元錄等溫古為略出等二部筆受者。然演密抄意為四部筆受者恐誤歟。
筆受者兩人例。
貞元錄第十一(玄奘段)瑜伽師地論百卷(見內典錄彌勒菩薩說。貞觀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二十三年五月十五日畢。沙門靈會明湷等筆受云云)。

略出經略出何會乎事

問。略出經者十八會中略出何會乎。將又通十八會一一出其要歟如何。答。多略出初會。十八會最要專在初會故也。少又出餘會要歟。先略出初會者。四卷略出經第一云。略說一切如來所攝真實最勝祕密之法(文)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會。與略出經文符合。謂略出經中有四會。一成身會。二羯磨會。三昧耶會。四供養會也。比校施護三藏所譯三十卷教王經(初會四大品具譯之)成身羯磨三昧耶三會初會初品六曼荼羅中第一曼荼羅攝也(三卷教王經同說此三會。於供養會者不說之。但三會次第與略出異也。謂成身三昧耶羯磨為其次第也)。第四供養會六曼荼羅中第四羯磨曼荼羅攝也。此外初品中第二三昧耶曼荼羅(或云陀羅尼曼荼羅)并第二品第一大分曼荼羅等出之。次出餘會要者。略出經所說初起行住等印明正覺壇十三尊曼荼羅祕密道具等三卷教王經不說之。又三十卷教王經不載之。定是出餘會要段歟。
發問集第一(心覺)云。今略出經教王經者說金剛頂十八會初教王會。有四大品之中初金剛界品。有六曼荼羅之中初金剛界大曼荼羅。何以知。經第一二三卷初言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一二三故也。但此一品猶未譯盡第二陀羅尼三微細四供養五四印六一印曼荼羅。於今此略出教王四卷三卷中不譯出之但金剛智譯金剛頂三摩地儀軌。金剛界六曼之中第六一印曼荼法也(云云)。

略出經具譯四千頌梵本歟事

問。略出經者四千頌略瑜伽悉譯之歟如何。答。一義云。四千頌悉不譯之歟。其故者梵本十萬頌唐國所譯三百卷可有之(見都部要目等)准知四千頌唐國所譯可為十卷許。若爾者略出經若四卷若六卷非四千頌全本歟。貞元錄第十四舉略出經四卷五字心陀羅尼品一卷如意輪法一卷。上三經並出梵本金剛頂經最要攝譯。非全部也(云云)金剛智開元年中渡海之時金剛頂廣略兩本隨身此外不出所持經。而廣本沒海中。唯存略本。以知略本四千頌隨所用別出或為四卷或為一卷歟。一義云。義決意以略出經為金剛頂經略本。而略本頌數定四千偈。已以略出經稱略本。豈非盡四千偈乎。但以梵本偈頌分量不可定唐國譯經多少。其故大日經梵本三千餘頌無畏三藏譯為七卷。教王經梵本四千頌施護三藏譯為三十卷。六度經梵本九千五百頌般若三藏翻為十卷。華嚴經梵本三萬六千頌覺賢三藏翻為六十卷。若不達兩國語法者輒以難一定者歟。又金剛智來唐之時兩本外要樞經軌等少少有隨身歟。所謂金剛智所譯不動使者軌要略念誦經為胎藏部經。為兩本外之條勿論也。然者彼五字心陀羅尼如意輪瑜伽法要必非略本四千頌攝歟。已上兩義宜仰明師決。

四卷六卷本內治定本事

尋云。略出經四卷六卷兩本中以何可為治定本耶。答。貞元錄第二云。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亦云經)大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譯(新編入錄云云)。
禪林錄云。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一部六卷(不空三藏譯紙三十四張策子二帖)。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一部四卷(舊本不著譯者名。與先請經其文小異也。四十四張云云)。
造意血脈云。金剛界大法梵本有百千頌。金剛智三藏譯四卷。不空三藏譯六卷。一行禪師製決三卷(云云。此文初舉四卷略出經次舉六卷略出經。後舉義決云一行製。同海雲記說歟)。依此等文案之。四卷本金剛智最初譯也。六卷本不空重令再治之歟。六卷本有品號。四卷本無之。然八家總錄注云。治六為四。頗有加減(云云)今見經文。四卷本第四所說灌頂法中授名供養等事六卷本闕其文。是為最初草譯故(歟)貞元入藏錄載四卷本。高祖大師請來此本奏入三學目錄。是為治定本故也。但山門承澄僧正抄云。治六為四(文)恐展轉誤歟。高野錄云。四本舊譯金剛智(文)圓覺錄云。六本不空譯(文)年來不審之間。或勝本治四為六云。尤可指南。豈資本師治哉(文)此料簡一往雖似有謂。總錄文治六為四之本猶以可為正歟。其故安公選定事業具支灌頂中所引用是四卷本也。以六卷本稱別本。注中引之。可知此師以四卷本為治定歟。但至禪林錄等者。金智不空相共譯之。故且注六本云不空釋。於四本未云金智譯。故非相違也。於造玄記者恐是誤歟。猶可細擇之。

金剛頂經義決釋六卷略出經事

尋云。金剛頂義決者兩本略出經中釋何本乎。答。教王經疏第三云。然檢決文。只釋別本(文)別本者六卷略出經也。四十帖第十云。金剛頂經三本有之。疏舊本者是四卷略出經也。別本者六卷略出經也。新本者三卷教王經也(云云)同第三十三云。義決釋經六卷本也。所怙文全同之(文云云)可思之。
尋云。彼義決六卷略出悉釋之歟如何。答。海雲記所載義訣三卷(云云。造玄血脈同之)和漢兩國所流布唯在職上卷中下缺之。教王經疏第四云。金剛頂訣但釋東方四大菩薩不釋南方以下經文(文)六卷經第二初說東方四菩薩訣上卷終于此文。自此以下文定中下兩卷釋之歟。

金剛頂大教王經條條
教王經翻譯年記事

貞元錄第十五(不空傳)云至癸巳年天寶十二載○全赴河西至武威城住開元寺○請譯佛經兼開灌頂演瑜伽教置曼陀羅○時西平王為國請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行軍司馬禮部郎中李希言筆受。又譯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及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并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並節度判官監察侍御史田良丘筆授。又承餘隙兼譯小經(文)。
付法傳下(不空傳)云。開元二十九年秋先師入塔之後有詔○使南天竺龍智阿闍梨所○天寶五年歲在景戌自師子國還○至十二載○譯金剛頂真實大教王經等一十卷(文)。
大原僧都四十帖云。不空遂於龍智所請來百千頌於唐土。只譯出教王經一部。三十七尊一會作法也。而其大本不譯傳。是於大唐國非其器故歟。而示大本大概十八會指歸是也○又隨要要從其大本各譯出一尊之法。所謂千手文殊一字頂輪等諸金剛頂瑜伽之經軌等是也(文)。
私云。不空三藏天寶五年(景戌)還唐朝以後同十二年(癸巳)於武威城開元寺翻譯教王經等一十卷(具如上文)筆受者李希言也。又依飛錫碑文超遷行狀大宋高僧傳等。天寶十三年三藏令起武威(云云)年紀聊相違。可悉之。
尋云。貞元錄第一云。肅宗代宗朝三藏大廣智不空譯金剛頂大教王等經一百四十一卷(云云)具列一百四十一卷之中最初舉教王經三卷。而此經若天寶十二載譯之者。是可玄宗朝錄。文何列肅宗代宗朝所譯之內乎。答。貞元錄第十五云。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所譯經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三卷○(一百一十部一百四十一卷其本見在云云)。不空三藏翻經流通雖及三朝。專肅宗代宗之間盛行化。故錄第一且就其增勝云肅宗代宗朝歟。一錄前後豈可令相違乎。第一卷次金剛智無能勝等所譯。為玄宗朝。對彼以不空且云肅宗代宗朝三藏也。

教王經譯出初地少分事

問。教王經者十八會中譯出何會乎。答。金剛頂經略釋云。是經有十萬頌三百卷十八會。其第一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於阿迦尼吒天宮說○初會中有四品。所謂金剛界降三世一切義成就遍調伏。是四品中各具四智印。初品四印中先廣說大曼荼羅儀則。故曰儀軌品(文)。
教王經疏第一云。今此經於四大品是初大品故云金剛界○言大曼荼羅者。六種曼荼羅中舉初兼餘故云大曼荼羅。又此初會曼荼羅為餘會本故云大曼荼羅也(文)。
私云。依十八會指歸初會有四大品。金剛界降三世偏調伏一切義成就是其次第也。第一金剛界品說六曼荼羅。一金剛界大曼荼羅。二陀羅尼曼荼羅。三微細金剛界曼荼羅。四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五四印曼荼羅。六一印曼荼羅也。第二品說十曼荼羅。第三四兩品各說六曼荼羅。彼三卷教王經者初品六曼荼羅中第一金剛界大曼荼羅翻出之也。金剛頂經開題云。此三卷者初一品中翻出之(云云)又云。金剛界者總名。已下別名(云云)是則三卷經初各標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金剛界者初品總名。大曼荼羅者六曼荼羅隨一。故云已下別名也。三十卷教王經初品中第一曼荼羅名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分。與不空所譯無差異。譯出第一曼荼羅之義無疑也。
尋云。金剛頂經開題云。大曼荼羅者。一切如來具四種身。謂大曼荼羅身三昧耶曼荼羅身羯磨曼荼羅身法曼荼羅身。此會有四品即表四身。初品說大曼荼羅身具三十七故云爾(文)此意初會四大品表四曼。金剛界品即表大曼荼羅。故云金剛界大曼荼羅。仍非六種隨一大曼荼羅。然者三卷經者初品悉譯之歟。如何。答。如前云比挍三十卷教王經。此經者正譯六曼荼羅中第一曼荼羅。而四大品第一與六曼荼羅第一總別雖殊同大曼荼羅為體。故以六曼之第一即釋四品之初品也。凡四曼不離重重相累故約分滿不二大旨如是釋之。
付。三十卷教王經具翻譯初會事。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三十卷。
右經大宋朝大平興國年中西天三藏施護等奉詔譯。
同第三十批云。此經一部梵本四千頌譯成三十卷總二十六分。自第一分至第五分終並大乘現證三昧攝。第六分至第十四分終並金剛三昧攝。第十五分至第十八分經並法三昧攝。第十九分至第二十二分終並羯磨三昧攝。自下四分並諸部祕密教理所攝起(文)
私云。此經至第六卷初說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分了。其文與不空所譯三卷經大同也。批文現證三昧金剛三昧法三昧羯磨三昧者指金剛界等四大品也。依十八會指歸。四大品各有大三法羯等六曼荼羅。降三世品更加教敕大曼荼羅等四種。彼此總合說二十八曼荼羅。然三十卷經四品中不說一印曼荼羅。施護三藏所傳梵本令脫落故歟。未詳由緒矣。

略出教王兩經梵本事

問。略出教王兩經梵本如何。答。勘見處處文。於金剛頂經有三本不同。其文如左載六卷略出經第一云。我今於百千頌金剛頂大瑜伽教王中為成就瑜伽法故略說一切如來所攝真實祕密法要(文)。
義訣云。此經有百千頌。廣本非此土所聞。並是諸佛大菩薩等甚深祕密境界相。亦非聲聞緣覺及人天小智之所聞知○此略瑜伽西國得灌頂者說授相付。而其廣本亦不傳之。其百千頌本復是菩薩大藏經中次略也。其大經本阿闍黎云。經夾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界鐵塔之中。○時此大德至心懺悔發大誓願。然後得入此塔中。入已其塔尋閉。經於多日讚此經王廣本一遍為如食頃。得諸佛菩薩指授所堪記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門還閉如故。爾時書寫所記持法有百千頌。此經名金剛頂經者。菩薩大藏塔內廣本絕世所無○此經百千頌本此國未有。此略本至此土有(文)。
表製集第三(不空三藏遺書)云。吾自髫齓出家依師學業○方授瑜伽四千頌法○先師壽終○遠遊天竺得十萬頌法藏(文)。
理趣經開題云。此金剛頂瑜伽經有二本。一廣本即法佛恒說法曼荼羅是。次分流本。即龍猛所傳十萬頌經是(文)。
宗祕論云。廣開祕密之胎藏。根源三百卷西方具有此土不傳。根鈍難宣。略成七軸。頂經十萬餘偈四卷流行。祕密瑜伽二九說摩乎律教微細難窮(文)
海雲金剛界記云。金剛頂經梵夾略本四千偈。中本十萬偈。廣本則無量百千俱胝那庚多微塵數偈(文)。
私云。依上來文。金剛頂經有三本。一廣本。二百千頌本(海雲記云。金剛界毘盧遮那梵本經百千頌即十萬偈也。文。探玄記第一云。依梁攝論第十勝相云。百千經者是花嚴經有十萬頌名百千經文)。三略本也。先廣本者鐵塔內無量頌經也。頌數無量故云無量頌。是則非此土所聞。次十萬頌本者龍樹菩薩開塔誦傳之經也。十八會指歸云。瑜伽經十八會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或七千頌都十萬頌(文)次略本者於彼十八會十萬頌中傳法聖者略出其樞要有四千頌。金剛智開元七年所持來略瑜伽是也。略出經梵本當之。次不空三藏天寶五年請來十萬頌大本。彼大本十八會中初會有四大品。教王經三卷譯出初品中。然則略出經梵本四千頌略本也。教王經梵本十萬頌大本也。
尋云。大師大日經開題舉三本不同。理趣經開題唯出二本。若爾者可云大日經三本金剛頂經二本歟。何云金剛頂經有三本乎。答。於金剛頂經有三本者。以義訣為本據。如上引但理趣經開題不出略本者有其意。謂理趣經十萬頌十八會中第六會經譯之。是則略無量頌廣本為十萬頌。略十萬頌為四千頌。爰廣本雖非理趣經梵本。依為根本所依經舉之。四千頌本非依經故不出之。本兼末末不攝本故也。

略出教王兩經說相不同事

尋云。略出教王兩經說相建立旨趣如何。答。教王經疏第三云。次釋經文者。今依金剛頂訣等一一釋之。然檢訣文。只釋別本而彼前譯意在明修行之相。故經初說修行之法。今此新本趣在示現如來頓證祕密說法之相。是故先明現證等覺神變之相。雖有此殊而前後之本。從此以下其文稍同故。故雙其文以示經旨(文)此中前譯者指略出經。新本者指教王經。教王經直明如來說會儀。故初說現證成覺相次明三十七尊三摩地。略出經傳法聖者於十萬頌大經略出行者入修軌則故。初明修行方法次說三十七尊三摩地。從此以下其文稍同者。六卷略出經第二普賢菩薩授寶冠繪繒金剛菩提心智灌頂品第七以下文并教王經第一一切如來性於自身加持以下文指之云從此以下。委旨披文悉之矣。

兩經所說會會次第不同事

問。兩經所說會會次第如何。答。對受記第五云。問。金剛智前譯略出經唯說羯磨三十七印真言及三十七功德三摩耶三十七印真言及三十七功德。而不空後譯教王經大印說三十七功能。不說印真言。三摩耶印說三十七印及功能不說真言。法印云法印勝契如本儀次說真言功能。羯磨印說三十七印及功能不說真言(云云)今疑大印中三十七印及真言三摩耶印中三十七真言法印中三十七印羯磨印中三十七真言何等。答。教王經意大印中說金剛薩埵大印成就儀已云。誦弱吽鍐斛身中入諸佛。故知三十七尊各以羯磨印三摩耶印一一成就本尊身名大印也。此中三十七功能是同。略出經三摩地三十七功能文也。故知此中各用羯三二印之中三摩耶印之功能也。略出經先出羯磨三十七。次出三摩耶三十七。次第蓋是此中大印成就之次第也。又三摩耶三十七具言即法印三十七。法印三十七印契即三摩耶三十七印。而彼經中以為二者。不空為對四曼荼羅前作之分為四種三十七。故軌下文亦有大三法羯四印。故法印文云。法印如本儀者是上三摩耶印也。又羯磨三十七真言即教王經上中兩卷神變文中三十七尊真言(已上)。
金剛界三密抄(覺超)云。私云。略出經說羯磨三昧耶供養。會次第同軌。教王先三昧耶次羯磨不說供養(文)。
私云。略出經所說三摩耶會五佛真言與教王經并大儀軌所說有異。自餘真言兩經全同也。略出經所說金剛界品中第二陀羅尼曼荼羅五佛明也。委細如下注(矣)。
尋云。慈覺教王經疏四卷略出經為舊本三卷教王經云新本。是次件兩經謂同本異譯歟如何。答。教王經者直以大本經譯之。略出經者以略本譯之。梵本已各別也。豈稱同本異譯乎。但新舊兩本者。兩經雖別本說相大同故。引證釋成時且前譯為舊本後譯云新本。強非云同本也。

無量頌本即為法爾歟事

問。鐵塔內無量頌廣經即法爾常恒本可云耶。答。中古先德料簡不同也。大經要義第一(實範)云。問。金剛頂經無量頌本非是法爾本歟。答○私案金剛頂經法爾本如華嚴恒本性海常談似彼常轉。此亦不論會數多少。金剛頂無量頌本如華嚴上本經夾如床在鐵塔中可結集本。彼亦結集中之上故。此經十萬頌本如彼下本。頌數傳者皆同故也。故金剛頂無量頌本結集中上。必可分流。又論頌數非法爾也(文)0HFBA2>0BFAD2>抄第四(信證)云。問。義訣云。其大經本阿闍梨云。經夾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竺界鐵塔之中(云云)此三本中何本哉。答。法爾本也。付法傳云。又問。此塔者為人功所造為當如何。答。此塔者非人力所為。如來神力所造(云云)。又云。觀其內即法界宮殿毘盧遮那現證率都婆是也。三世諸佛諸大菩薩所謂普賢文殊等皆住其中。則金剛薩埵等灌頂加持誦持所有祕密法門宣布人間(云云)其塔已毘盧遮那現證率都婆等。所納經教大日薩埵法爾結集經。故今云法爾常恒本(文)私云。依實範上人意者。以無量頌本屬隨緣。此外可有法爾本也。依信證僧正義者。無量頌本即可法爾本也。兩德料簡各有所由。且依慈尊院僧正(榮)并寶嚴院先師法印(賴)口說。後義相叶大師解釋歟。
尋云。義訣釋無量頌本云厚四五尺雖云無量頌實可有頌數。何以此經直可云法爾本乎。凡法爾經者。釋云。道之本無如無終。教之源無造無作。亙三世而不變。遍六塵而常恒(云云)無量頌經已蘊結安塔中。是隨緣結集經也。全非法爾不變教。若爾者實範料簡猶似宜如何。答。今宗意雖云周遍法界。非無分限方域。雖存分限方域。實周遍法界。以剎塵方便開八葉壇。以無極大悲制十人限。皆此意也。方丈室安高廣床。芥子收大須彌等。豈以常情可量乎。是故塔內即法界道場也。所安之經教亙三世遍六塵。不可論頌數分齊。故號云無量頌。但厚四五尺者此是密號名字也。非情謂限量。四四曼。五五大。祕密甚深幖幟也。若為常途四五尺分限者。豈云無量頌經又云根未有堪乎。若法爾本外有無量頌經者。大師處處釋舉兩部經本之中法爾本外何不出無量頌經乎。何況理趣經開題金剛頂經出二本。一廣本。二十萬頌本也。依金剛頂義決立此兩本。彼文云。廣本非此土所聞(云云)又云。此經有百千頌(云云)是其本文也。而訣意彼廣本者塔內無量頌本也。即云菩薩大藏塔內廣本是也。開題指此廣本釋法佛恒說法曼荼羅。大師解釋深旨顯無量頌廣本。即法爾經者歟。

略出教王兩經本朝請來事

問。略出教王兩經誰人請來本朝乎。答。大師御請來錄云。
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三卷○大廣智不空三藏和尚譯。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一部四卷○金剛智三藏譯(文)
八家總錄上云。本經集錄一。
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三卷(內云。金剛頂一切如來真現證大教王經。實攝大乘不空譯。貞元目錄圓覺無注。新入仁‧行‧運‧珍‧叡)。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六卷(兩本金剛智各小異。仁)。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兩本並金剛智海‧珍。私云。此二重出治六為四。頗有加減文)。
同錄云。金剛界灌頂本經法二。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六卷(金剛智仁。錄外)。
佛說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一部六卷(運與前小異也)。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金剛智。海‧珍治。六為四頗有加減)。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叡與前小異也)。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亦云。經貞元錄梵釋寺圓覺寺缺注私云。上三同經。已上六四兩經是同經治定也。治六為四。互有加減文)。
付。金剛界大儀軌撰者事。
些些疑文(智證)云。或云。金剛界大瑜伽本者三藏元不譯出之。口授俗士。次彼自記出之呈覽三藏。即蒙許可仍始流傳(云云)此有憑不。若非虛言請示其人(已上)。
金剛界瑜伽記(智證)云。金剛頂瑜伽初歸命文是三藏作之自歸三寶。引起下文普賢與金剛薩埵及蓮花手(云云)。
石山記云。不空三藏造此儀軌(云云)常用此說(云云)。

同儀軌譯出金剛界品行法事

金剛界對受記第六云。今此大軌初金剛界品金剛界大曼荼羅行法故。不可以餘品曼荼羅而攝此中也(云云)。
又云。今此儀軌是六曼荼羅中初金剛界大曼荼羅修行之法故。不可以第五四印第六一印安此中也(云云)。
私云。此儀軌說四會成身羯磨三昧耶大供養是也。初三會出金剛界品中第一金剛界大曼荼羅不空所譯三卷教王經說相與此同也。後大供養一會出金剛界品中第四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教王經不說此一會。略出經說此會。三十卷教王經此等會具以說之。但供養會終所出散花等十七種雜供養三十卷經不說之。是非初會所攝故歟。又儀軌所說三昧耶會者。三昧耶印與法印真言相合出之。同教王經說相。彼經第三云。次復我今當遍說法印。勝契如本儀(云云。此後三昧耶會三十七尊真言說之)對受記第五云。法印文云。法印如本儀者。是上三摩耶印也(云云)可知之。又略出經所說三昧耶會五佛真言與大儀軌全別也。彼經五佛真言是金剛界品中第二三昧耶曼荼羅(亦名陀羅尼曼荼羅)所出也。何以知者。三十卷教王經第六說彼曼荼羅三十七尊真言。其中五佛明同略出經說。自餘與略出經異也。今准例五佛明案之。三昧耶會三十七尊明相通六曼荼羅中三摩耶曼荼羅歟。大儀軌所說羯磨三昧耶二會印明雖大曼荼羅所攝。然亦兼通金剛界品中第二第三曼荼羅。故此軌雖別不說彼兩箇曼荼羅行法。相連第四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以四會行法令擬屬金剛界品四種曼荼羅歟。又此軌說第五四印第六一印否諸師所傳非一途。具如別抄矣。

同儀軌異本事(付本朝請來事)

八家總錄云。
金剛頂蓮花部心念誦法一卷(內云。念誦儀軌不空譯。貞元新入目錄。圓覺云。金剛頂蓮花經心念誦法海運叡云或云二卷可史)。
金剛頂蓮花部心念誦儀軌一卷(仁與海本少異又叡一卷與前海仁兩本小異。都有三家一卷異本)。
金剛頂蓮花部念誦儀軌二卷(仁)。
金剛頂瑜伽真實教王念誦法二卷(不空或一或二或四又叡新本二卷又行二卷都有四本兩卷。少少文異以上錄文)。
私云。此儀軌有一卷二卷。異本共以現行流布就。一卷本如總錄文海仁叡三家本少異(云云)今檢仁叡別錄不載一卷本。如何。又二卷本仁珍叡三家請來也。如總錄圓行同請來之。然彼別錄不載之如何。又一卷本無四會品號。二卷本有品號。成身會品羯磨會品為上卷。三昧耶會品供養品為下卷。亦二卷本陳三昧耶後說蓮花部百字中真言。一卷本不說之。至念誦分說金剛蓮花二部百字也。或云。品號本亦大師有高御歟。二卷大儀記內題下注大師徼諱。彼記被載四會品號同軌文也。又延命院僧都九會密記以品號本為證據明此軌唯四會行法。然者東寺亦以品號本可為指南歟。但石山內供四卷次第專引用一卷本兼引二卷本名新儀軌。是為後日將來故也(二卷大儀軌記大師御作之條頗有疑。若宗叡記歟)。
  貞和六年正月十二日於東寺西院僧坊書寫之了。大法師賢寶(生二九)。
  後日書加本儀軌等料簡了
  右舊損尤甚也補綴成就傳于來葉了實見此寶冊則金剛頂經傳付明白也後葉得意而褫焉
  延享第四丁卯歲夷則盡日
  僧正賢賀(俗壽六十四)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