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心義林(末)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程小燕 改稿者 陳香君 問。十住心建立雖有多種。採其要者有幾種乎。答。一顯密合論十住心。前九顯。第十密也。從顯入密時。依諸佛驚覺入第十也。二約能寄齊真言行者十住心也。三以若天若人若鬼畜等法門。皆是祕密佛乘旨建立。是則深祕十住心也。雖有多種不出此三。此三為體建立種種義門也。 問。住心品所說十住心。此三種中何乎。答。此事古來學者料簡不一途。一義云。漸次真言行者轉昇次第也。故一向明顯行。而不見三密行相。然知後際昇進不留自乘。知漸次真言行者也。故所明行相一向顯乘也。難云若自初知有後際者。至第八住心。沒心實際蒙十方諸佛勸誘入第十乎。答(云云)一義云。從顯入密次第。顯密合論十住心也。難云。若爾者。何大師住心品所明十住心。顯真言行者住心釋。經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說。疏若但依常途法相不得言。諸佛大祕密我今悉皆示釋乎。答(云云)一義云。三劫說相說所寄齊顯行。文義分明也。其故前九住心。一向常途顯乘面也(是一)就中八心等。分明經文說外八心。殆不內八心。疏釋內八心從外入內八心等也(是二)次依驚覺開示入第十(是三)次大師淺略常途住心。引證之(是四)次六無畏意對明三劫。是所寄齊顯也(是五)次疏對從顯入密與直往。釋巧拙難易(是六)仍說前九所寄齊顯分明也。但說此所寄齊。為寄齊真言行者也。故雖說所寄齊。意為顯能寄齊故。大師顯真言行者住心次第釋。又從本前九顯。第十密。故顯密二教差別。亦在其中釋也。次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義。縱約所寄齊。續生方者。諸佛大祕密也。顯乘當分雖為自乘極。皆無自性故進後際。所以說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故不依常途法相釋也。若又約能寄齊邊意得無相違也。 問。約能寄齊真言行者。十住心者如何。答。第一住心。淨心生起由漸也。第二第三住心。六無畏中第一。初入三昧耶位也。疏云。如初無畏。以聲字觀修曼荼羅行(已上)初入三昧耶持戒受真言。修聲字觀分齊也。四五住心。第二第三第四無畏分齊也。然第二無畏。於有相觀修曼荼羅行釋。或釋本尊三昧眾相現前。或又釋復次瑜伽行人。若蒙諸佛威神加被故。乃至於三昧中。具見十佛剎土微塵眾等無量聖尊。三種密印。互不相離。或復一心不亂轉成自身。雖則寄特難思。尚以有相有緣故。名為世間三昧(已上)是聲聞初心非聖果。故屬世間三昧歟。第三無畏。釋真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不生愛慢位與此齊也。是第四住心見道已上乃至第五住心等也。第四無畏。釋若真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界皆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時位。與此齊也。或釋若此三昧現前時。行者觀察十緣生句。淨除一切妄想戲論。與空寂相應。即悟如是曼荼羅海會。皆悉從眾緣生。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時。與此齊也。或釋若此三昧現前時。行者觀察十緣生句。淨除一切妄想戲論。與空寂相應。即悟如是曼荼羅海會。皆悉從眾緣生。如鏡像水月乾城等。觀無性相。是名出世間三昧。是證寂然界位。即第五住心所攝也。六七住心。六無畏第五也。疏云。若真言行人。於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時位。與此齊也(已上)第六無畏。第八住心已上也。疏云。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或及坐道場自證心性時。即知如是等加持境界。皆是心之實際。爾時心不住相。亦不依空。而照見空與不空。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住此三昧者。即是住於佛無礙慧(已上)此等八九十住心行相也。仍約能寄齊真言行者十住心如斯矣。或又行人天等一密。第二第三。行二乘法第四第五。行彌勒‧文殊‧觀音‧普賢‧大日內證。第六已下五種大乘分別義可有焉。 問。十住心約胎藏曼荼羅意如何。答。疏云。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即是前八心中。從初解守齋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開發與五道相應。即是大悲胎藏華臺之因也。如來以方便力而引導之。乃至令成就世間八心以來即是外院之位。次漸漸向裹。及二乘亦在此內(已上)是以第三重外部等。總至第五住心攝在矣。又云。若從淺至深。自跡歸本。則世尊俯同六趣。為初門眷屬。開發淨菩提心。若眾生入此明門超百六十心時。則已出過世間。上菩薩位。故第三曼荼羅。唯以白色為界也(已上)是又於第三曼荼羅。攝證寂然界菩薩。上菩薩位者。寂然界菩薩也。即舉初劫極也。白色是出世間淨菩提心義也。又云。次又知有勝法無上心。精進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已上)既以第二劫第三劫為大悲句。宜有六七八九四箇住心也。又云。第二曼荼羅。於白色上。更加赤色黃色者。赤是勤勇。菩提心中進修萬行。黃者如來念處萬德開敷。爾時即入重玄門居寂光土。乃至跡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故於第二重。但以三色為界也(已上)赤萬行火大色。即六七住心菩薩行也。黃萬德開敷。即八九住心也。居寂光土等義可思之。又云。次成佛果入中胎。即是方便句也。又以中胎為第十住心。又云。第一重曼荼羅。於三色上。更加青色黑色者。青是大空三昧。所謂如來身口意密無盡加持故。作大虛空色。黑謂如來壽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畢竟無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如來祕藏。非普為一切眾生。故名內眷屬。又入此深玄色時者。即是如來自證中胎華藏。爾時見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淺深之殊(已上)此意第一重。及中胎第十住心也。青黑第一重持金剛色也。又以深玄色。釋中胎。最後黑色具五色故。中胎總攝也。 問。以胎藏蓮華曼荼羅盡十住心義如何。答。疏云。今以蓮華喻此曼荼羅義。如蓮種在堅穀之中。枝條華葉之性已宛然具足。猶若世間種子心。從此漸次增長。乃至初生華疱時。蓮臺果實隱於葉藏之內。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又由此葉藏所包。不為風寒眾緣之所傷壞。淨色鬢蕊日夜滋榮。猶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於日光中顯照開敷。如方便滿足(已上)。 問。如此十住心。十住心有篇篇中何乎。答。有習可尋之。 問。十住心中。前五種住心。經文分明也。第六已上四種住心。經疏說相何配四家大乘。邪。答。經疏說相分明。而高祖引證屬當。奚及疑乎。先第六住心。經云。觀察蘊阿賴耶知自性如幻陽焰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已上)是則法相大乘思惟陀那深細。專注幻焰似心意也。又疏云。無緣乘者。至此僧祇。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無一法而可得者。乘此無緣乘心。而行大乘道。故名無緣乘也(已上)又云。即楞伽解深密等經。八識三性三無性。皆是此意。經言知自性者。即是知三界唯心也(已上)又云。然此中幻焰等喻意。明唯識無境體法難解之空(已上)又云。今以如幻等門。照有空不二。而人法二空之相。亦不當心。乃名真入法空。悟唯識性故(已上)常途法相宗。豈非此等釋意乎。觀察蘊阿羅耶等經文。等同深密阿陀那識其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所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文。三界唯心等。同唯識論由何教理唯識義成。如契經說三界唯心文。楞伽‧解深密等釋。唯識疏一云。爰引六經。所謂花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毘達磨‧楞伽‧厚嚴(已上)仍為法相所依炳焉矣。次第七住心。經云。祕密主。彼如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已上)疏云。以不滯有無心無罣礙。所為妙業隨意能成。故云心主自在(已上)大師云。本不生者。兼明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三論家以此八不為究極中道(已上)誠三論家。以八不為極矣。又疏云。不滯有無。心無罣礙(已上)豈非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不動真際建立諸法義乎。次第八住心。經云。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超諸戲論等同虛空。離有為無為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已上)疏云。空性即是自心等虛空性。上文無量如虛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即喻此心也。前劫悟萬法唯心心外無法。今觀此心即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已上)前劫者。當天台別教。別教談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未明一乘寂照俱時一心。故至此住心。云自然智毘盧遮那遍一切身。是即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意也。又同普賢觀經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說。天台宗人師釋云。當知如來久遠成道。皆在眾生一念心中(已上)又或一師釋云。當知身土一念三千故。成道時稱此本理。一心一念遍於法界(已上)疏云。以心如是故。諸法亦如是。根塵皆入阿字門。故曰離於根境(已上)是又止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義也。阿字門者。三諦妙理也。又智證釋云。南岳天台一心三觀理。源出阿字不生(已上)又云。阿字不生微妙體。即是眾生內心法。本來清淨如蓮華。故題妙法蓮華經(已上)疏云。影像不出常寂滅光。故曰無相(已上)三乘諸法心所變影像談。此住心天台圓教。諸法皆寂照一心也判。是則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意也。又寶鑰云。寂光如來融境智。而知見心性。應化諸尊。顧行願而分身隨相(已上)此意也。妙樂云。三身相即無暫離時。既許法身遍一切處。報應未嘗離於法身。況法身處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於諸法(已上)疏云。以心實相智。覺心之實相。境智皆是般若波羅蜜。故曰無境界(已上)寶鑰下云。寂而能照。照而常寂。似澄水之能鑒。如瑩金之影像。濕金即照影照影即金水。即知境即般若。般若即境。故云無境界(已上)天台云。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函大蓋大(已上)此意也。疏云。既不壞因緣。即入法界。亦不動法界。即是緣起。當知因緣生滅。即是法界生滅。法界不生不滅。即是因緣不生不滅。故曰離有為無為界(已上)天台云。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已上)此意也。疏云。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爾如是住。故曰離諸造作(已上)法花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已上)疏云。如般若中。一切法趣眼。是趣不過。猶如百川赴海更無去處。是故當知。眼即是第一實際。第一實際中。眼尚不可得。何況趣不趣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故曰離眼耳鼻舌身意(已上)止觀云。次第九住心。經云。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同虛空。離有為無為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極無自性心生(已上)疏云。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即攝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已上)寶鑰下云。善無畏三藏說。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華嚴教盡。所以者何。華嚴大意原始要終。明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緣之義(已上)諸法無自性故。事事諸法圓融。至極無性義。但在華嚴三藏解釋分明也。不及料簡矣。 問云。他門末學等。依疏家四心義御釋。以天台法華宗立華嚴上。疏云。此經宗橫統一切佛教。如說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於蘊中。即攝諸部中小乘三藏。如說觀蘊阿賴耶覺自心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三性義。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即攝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說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其中。於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若能持是心印。廣開一切法門。是名通達三乘也(已上)此釋次第淺深分明也。初劫唯蘊無我句。攝諸部小乘。第二劫觀蘊阿賴耶覺自心本不生句。攝諸經八識三性三無性義。第三劫極無自性心句攝花嚴。如實知自心句。攝佛性一乘如來祕藏。故知。極無自性上建法花一乘焉。又疏云。此經是法王祕寶。不妄示卑賤之人。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因舍利弗等慇懃三請方為略說妙法蓮花義。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花最深祕處(已上)此意既法花與大日經同矣。胡天台為第八。花嚴為第九乎。答。以空性無境心。為天台義如先。但四心義御釋。言橫統一切佛教。驗知橫邊也。論住心次第淺深者。約豎差別。何為證邪。相望花嚴般若時。花嚴勝般若義。諸宗意多分同也。然四心義御釋。標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釋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花嚴極無自性。攝般若十緣生句。是則花嚴般若次第。豈般若勝花嚴乎。知橫義也。次妙法蓮華最深祕處御釋。法華言略說。大日經釋最深祕處。淺略深祕待對顯照也。凡法淺胎藏淺略。華嚴金剛頂淺略也。今亦此意也。 問。法相八識唯識義也。然第六住心。說觀察蘊阿賴耶。明第八識唯心義。與法相相違如何。答。一義云。自所流傳法相。與大日經第六住心。要不可全同。奚足怪乎。於常途法相中。猶有十大論師異義。顯密說何無小異乎。一義云。大日經約識根本。而簡異小乘六識。為顯大乘有第八識。且說觀察蘊阿賴耶也。非云非八識唯心義。故大日經意。與常途法相。其意一致也。 問。第七住心下。疏云。勝鬘‧寶性‧佛性論等(已上)強非三論所依。舉之意如何。答。一義云。緣因主壞等四種生死之義。廣說讓彼經論。而四種生死之義。專於三論談之。豈非彼宗所依乎。又疏云。今且明宗義。故不詳說(已上)知明宗義而非舉所依也。一義云。嘉祥作勝鬘疏名寶崛。盛明宗義。彼宗為依據義明也。寶性佛性論等。盛破五性各別。述一性皆成旨。三論既存此義焉。 問。大師明華嚴大意。釋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緣義。照真如緣起是終教也。別教一乘是法界緣起也如何。答。一義云。實花嚴意真如緣起為宗。而真如與諸法無隔故。真如緣起法界緣起。離真如豈成法界緣起乎。三乘雖談真如緣起。未云法界緣起。一乘真如緣起即法界緣起也。一義云。真如者舉諸法極。法界者明法界緣起也。 問。十住心識分別如何。答。世間三種住心。凡夫故未知六八識等行相識。四五住心談六褒。六七住心談八識。八九住心談九識。第十住心一識‧八識‧九識‧十識‧無量心識不同有之也。十住心論云。眾生自心其數無量。眾生狂醉不覺不知。大聖隨彼機根開示其數。唯蘊拔業二乘。但知六識。他緣覺心兩教。但示八心。一道極無。但知九識。釋大衍論說十識。大日經王說無量心識(已上)。 問。法相談八識。三論強不定識歟。天台立九識。花嚴強不云九識。而言無盡識。何第九住心云九識乎。答。第九住心云九識者。華嚴釋有之。但云無盡識者。九識中無盡識也。一義云。言九識者。必非約彼宗所談。據釋論家性相也。釋論前重生滅所入華嚴。後重生滅所入天台也。而生滅所入第九識故云爾。 問。第九第十淺深文證道理如何。答。文證大日經極無自性。後入真言初地見。又釋論云。花嚴融三世間盧遮那佛。不得圓圓海佛見。又道理雖非一。且示一者。第九云果分不可說。第十說果海人法故焉。 問。何彼宗云果分不可說。此宗說果海性德乎。答。彼宗為因機說之。然果海非因分境界。故為因人且說果海不可說。而自宗為果人。說唯佛與佛自受法樂果海內證也。難云。華嚴意或號稱性本教。或釋不逐機宜對待直顯一真法界。強不為機本。直說如來自所得法(云云)然者那言因機為本乎。答云。對三乘教。三乘機不為本。故云稱性本教。云不逐機宜。雖然望自宗自受法樂說。猶是逐機末教也。隨華嚴意。為普賢等因人說之。清涼釋離機說法無所用故。若不然者。何言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乎。 問。第八第九引文經云。等虛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巳上)何大師引等同虛空。略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句乎。答。經文意。真言初地等虛空無邊佛法。依地前空性心相續生。故等虛空無邊一切佛法句。後位微妙而非八九當分。故略之。 問。深密三時意。初時有教小乘。第二時空教般若。第三時深密中道教也。隨大師釋般若第二未了之教。然十住心時。深密第六住心所依。般若藏第七住心所依也。前後淺深相違如何。答。依華嚴香象釋。三時安立有異說。深密三時如先。大乘妙智經說。初時心境俱有(小乘)第二時心有境空(當法相宗)第三時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當般若等)依妙智經一說者。無相違歟。又云。依深密說時。強非相違。約漸悟菩薩一類領解次第。如次雖有淺深。約義般若中說深義。撮彼深旨為第七住心所依。故非相違。法相意判般若。據時屬第二時。據理屬第三時所定也。仁王經開題大師云。 問。十住心十界分別云何。答。第一住心地獄‧鬼‧畜三趣。第二住心人乘。是有四洲人。第三住心天乘。有三界諸天。第四住心聲聞乘。第五住心緣覺乘。第六第七菩薩乘。第八第九權佛乘。第十究竟真實佛乘也。修羅攝天‧鬼‧畜三趣矣。 問。十住心攝一切教法義如何。答。三惡趣攝第一住心。大日經齋施等八心。釋尊所說五戒等。孔宣所立五常三綱等。攝第二住心。諸天乘法門。攝第三住心。聲聞三藏四諦六宗二十部。皆攝第四住心。緣覺所觀十二因緣等。皆攝第五住心。楞伽‧深密‧瑜伽‧唯識等所明八識三性三無性等法門。攝第六住心。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智論等所明。解脫門八不正觀法門。攝第七住心。法花天台等所明一乘一性等法門。攝第八住心。花嚴等所說融三世間事事無礙法門。攝第九住心。兩部大經所說五相五智四曼四印等法門。攝第十住心也。 問。於十住心世出世大小三一顯密等不同如何。答。初三種住心是世間。後七種住心出世也。又前九為世間。第十為出世矣。第四第五小乘。第六已上大乘也。又大乘中第六第七三乘。第八第九一乘。第十金剛一乘也。又前九顯。第十祕密也。又前九中有顯密可悉之矣。 問。十住心心內心外分別如何。答。重重可有之。一世間三種是外。第四已上內也。疏內外二種外道此意也。二前五住心是外。第六已上內也。二乘既云外道故。三前七種住心外。第八已上內也。疏第二劫結釋分明也。四前九外。第十內也。寶鑰曰。九種心藥拂外塵(已上)又云。心外研垢於是悉盡。曼荼莊嚴是時漸開(已上)凡內外相望不一準。宜詳之矣。 問。十住心攝三劫義如何。答。初劫攝四五住心。第二劫攝六七住心。第三劫攝八九十住心。又有順世八心(第一第二住心)攝初劫義也。若依此義者。初劫可攝二三四五住心也。 問。十住心攝六無畏義如何。答。第一善無畏。攝第二第三住心。是人天分齊故。第二身無畏。第三無我無畏。攝第四第五住心。第四法無畏。是證寂然界菩薩也。此菩薩住心攝在有異論。若攝第五住心義者。此亦宜攝第五住心也。第五法無我無畏攝第六第七住心也。或義偏攝第六住心也。第六一切法無我平等無畏。攝第八第九第十住心也。或義第七住心。亦有第六無畏(云云) 十住心義林(末) 延寶第七龍集己未雪月吉旦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