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 2520 心月輸祕釋 輸入者 陳香君 夫此觀者。萬行之尊主諸度之帝王。出凡之正門。入佛之直道言以人則智佛理身遍照。語所乘法則祕密神通寶略。所以豎超七宗外獨涉一乘頂。橫遍六大普貫十住心。因茲三世渤馱祕之心藏。十方索哆尊之龍珠。疑謗聞緣猶優權教戒行。信歸順因誰比顯乘智觀。何況信修。況復深行。三毒十惡變為曼荼功德。四重五逆轉歸瑜伽業行。一百六十妄執不假斷道自絕。八萬四千邪惑弗待對治忽消。三祇長劫縮之半念。六度廣行攝之一觀。煩惱生死睡暗今永斷。菩提涅槃覺月斯始彰。淺觀少行現生登初地焉。深解上勤即身證極位矣。易修易證之真既無如斯行。難值難聞之法豈有過此門。已定真言教王直語。應知削方便之跡。亦印大日法諦嚴勒。可察窮圓海之源。次釋名義略有三門。初解心。次明月。後合論。 第一心者。祕密莊嚴之寶藏。瑜伽輸圓之金志。諸法能生之所依。萬德所歸之能攝。是以體用廣大性相凝寂橫豎無邊教量難測。高昇法界最頂。學達性海源底。攝十界於四曼荼。入五訓於三平等。可謂含萬像之大虛。吞千流之漫海。0HFAD4>0EFA59>受梵名。集起立漢義。集起則含曼荼羅義。輸圓聚集發生等故。盧知則具薩般若慧。智慧決斷分明等故。心備思量。目之為意。心兼了別。立之言識。心持決斷。智即斯名。心有覺知。旨是其稱。心含軌則。改號云法。心得攝持。讓語曰理。乃至無盡。恐繁不具。問。心有六七八九十等別。今所方心指何心識。答。若約合略八九十識。若依開廣無量心識。問。何以得知無量心識正為宗義。答。其證非一。今且舉此一毫當統攝彼眾毛。大日經云。以知心無量故知身無量。知無量故知智無量。知智無量即知眾生無量。知眾生無量故即知虛空界無量。祕密主由心無量壽誕是四種無量。得已成最正覺具十智力降伏四魔以無所畏而師子吼又十住論云。經云。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此是一句含無量義。豎顯十重之淺深。橫示塵數之廣多。又云。眾生自心其無量。眾生狂醉不覺不知。大聖隨彼機根開示其數。唯蘊反業二乘但知六識。他緣覺心雨教但示八心。一道極無但知九識。釋大衍論說十識。大日經王說無量心識無量身等。知如是身心之究竟。即是證祕密莊嚴之住處寶論云。五相五智法界體。四曼四印此心陳。剎塵渤馱吾心佛。海滴金蓮亦我身。0HFB63>字義云。二乘智劣為說六識。大乘稍勝乃至八九。執滯不進知無數。不解密息得少為足。不識已有。貧莫過此。塵剎海會即是我寶即身成佛義云。法然具足薩般若心數心王過殺塵故知。宗意無盡莊嚴無量心識心為宗要。問。他緣覺心共立八識。一道三自同知九識今八九識與彼何別。答。彼八九識各不攝後。今則不爾。各報才識。雖略名數無減心量。依此言之。彼開而狹。此合而寬。況復彼八九識此八九等所生偽借。問。心月輸心非前七主心數歟。答。彼心心所或攝第八九十等中。問。如是心識諸佛眾生同具之耶。答。平等具足無有增減。問。若有二意。一淺略遮情。二深祕表德。若依初門。眾生所有六八九識各有迷悟。俱具染淨。諸所具一切心識純是清淨。悉離迷妄。若依後門。諸佛從生平等無二。同備萬。俱圓種智。既無自他彼此差別。豈有悟染淨不同。問。若如後義。何故宗意轉九識得五智。答。彼初豎意。此後橫義。門已別也。義何同乎。問。諸佛各有若千心識。而今宗意以九種識配五部佛。有何所由。答。彼五佛者即是五智也。此五智者是九識也。故且相配。問。若爾大日唯法界闕餘四智。有後一心無前八心。答。於橫說豎此義其非。大日心智所依能攝。總體本源。除尊智心能掃所得。別相枝末。何以一中際大虛。不攝四邊有限小空。此是豎意。若依橫義。一一智智互有五智。各各心心同具九心。流派四智猶含一心。源本一心蓋吞四智。問。凡於一心有几種類。答。廣則無量。略乃三心。一者不二一心。二者真如一心。三者生滅一心。問。此三一心以何為勝。答。彼真俗二心此不二一心所生。能依能歸所攝。問。不二一心者指何識智。答。約正就豎。法界體性第九以後。就傍依橫。兼通四智及前八心。問。今此宗意立八識四智攝諸心智時。法界體性智第九識等攝何心智。答。約橫義者。一一心智各各相攝。依豎義者。攝圓鏡智收第八識。藏識有二。一者第八阿賴耶識。二者第九如來藏識。圓鏡又有二。一者大日心王大圓。謂六大不二大曼荼羅也。二者阿閦心王大圓。謂四曼隨一大曼荼羅也圓者輸圓具足。即曼荼羅義也。問。如此等心智皆是有為歟。答。一切心智皆是無為。凝然常住無有變易。湛寂明淨超過為作。問。若爾大違一切顯教。答。彼宗智心悉從因緣之所生故不名常住。此教心智皆是如理之能起故得稱無為所起如理猶妄名常。能生心智蓋云無為。問。所起如理指何心法。答。顯宗所尊真如實理。皆是六大緣起三密所生故也。具如經論。問。若爾宗意不立理歟。答。亦能立之。但是不二理非彼二門理。問。所觀法門其數無量。今偏觀心。有何所以。答。如前已說。又夫心者於豎論之。萬法根本。眾生自足。諸佛能生。眾聖所歸。所以顯密大乘立之為宗。法應妙覺法之為要是以剎那觀之。六度四攝自然具足。須與念之萬行眾善忽然成就。於橫言之。四曼總體萬行都名。雨部曼荼盡入之中。三種祕密未出此內。復次。 第二中者義亦無量攝廣從略。不過三十。所謂。 0HFA40>字種子 0HFADC>水果實 圓滿具足 最不潔白 清淨無垢 離熱清涼 明照破暗 獨尊唯一 最高廣大 端正珠妙 愛樂歡喜 處中離邊 超沈定浮 遊空離地 自在無礙 巡轉無窮 常進不退 速行疾入 能成生長 拔苦與樂 遣迷顯實 一體普現 寂靜不動 涉入無礙 平等無差 能降淨不 難見叵測 能攝所依 不增不減 不生不滅 如是三十義。各含千理。 復次略舉六門。總攝萬法。一一心義。謂月輸者。萬法不二之源。一心平等之本。如星長雖多月輸唯一也。不二一心亦復如是。所具德星種種非一。能有心月如如不二。復次所顯水月雖離數量。能現空月無有別異。心月亦爾。所變法影無量無數。能生心質一如一相。復次所照所利物類森羅夥多。能盧能益月輸滴。能引能導心月唯是同一。心喻聚集照明等義。問。不二一心何佛之名。答。兼通諸佛。正指大日。問。若爾以彼摩訶毘盧遮那佛名配月方何。答。形體高廣大從群星。德用繁多眾於恒沙。獨尊無比最上勝妙。故譬摩訶隊暗遍光明遍照高顯廣博遍明遍次。如是等者皆是毘盧遮那之義。是亦滿月明照高廣清淨等義。佛者覺知覺者等義。即是不眠開烽常明照了知實知見等義。則當月輸明照除暗離迷等義。問。不二一心者。為一之一。為多之一。答。是無數之一。非遮二之一。無盡理事。無量心智。名之為一。問。其意云何。答。文云同一名如。多故如如。理理無數。智智無邊。恒沙非喻。剎塵猶少。雨足雖多並是一水。燈光非一冥然同體。色心無量。實相無邊。心王心數主伴無盡。互相涉入帝珠錠光。重重難思各具五智。多而不異。不異而多。故名一如。一非一一。無數為一。如非如常。同同相似。不說此理即是隨轉。無盡寶藏因之毛竭。無量寶車於此消盡。謂之損減。地墨四身山毫三密。本自圓滿。凝然不變。又云。不二之理甚深難解。一如之趣祕奧叵入。所謂不二。一如豈祇遮二詮一之名乎。密號名字不可不知。又云因茲當知。若觀此滿月。即念彼大日。乃至廣說。具同萬法。遍念諸佛。具修萬行。二雨界義。謂月輸者雨部瑜伽之總名。二界曼荼之全體。色心諸法盡攝此門。福智萬德合入茲重。得種子於0HFA40>字故云胎藏。成體性於0HFADC>水故名金剛。0HFADC>義無數。水輸其一。水義亦廣。略則二十。名義在別。金剛曼荼0HFADC>字為尊。胎藏海會0HFA40>字為宗。是故云爾。界者界別身體族持性等義歟。復次雨界大意共以月輸同表曼荼。胎藏則九重滿月表內證九識之九尊。金剛則五部國明顯自覺五智之五佛。復次月具足真覺獨一平等攝持等義。喻之真如理。即是胎藏界。成就顯實去迷明照破暗等義。喻之實相智。是則金剛界。復次月輸萬物以生群類所依。喻因曼荼羅。圓明究極遍淨獨尊。喻果輸圓足。復次滿月不動一體臨萬水。譬之胎藏法界定。普放千光照民殺。況之金剛薩肌若。復次月輸能破不壞等金剛意。清淨無染等蓮華界理。復次迷途人也於月光捨邪歸正。失珠者也顯于圓月雨寶除貧。此是二義同通雨界。是以則知。若有觀此一箇月輸。自成修彼雨部行法。三三密義。謂月輸者。一三祕密之諸佛。二一平等之萬法。萬德眾善三等所生密一心諸法能攝。謂此月輸顯白淨色備圓滿表。表出入行。示去來相。謂之義。故名身密。圓明滿月名言0HFA40>字0HFADC>水聲字是本密。具攝持不亂理。含明照破暗意。是屬心密。故文云。以三密攝一切諸法。一切色攝身。身即印契見色也。一切聲攝口。語即真言聞音也。一切理攝心。心即本尊表實相。是三密平等。平等遍一切處。是故行者常可思。一切所見增皆遍一切處身。一切所聞音皆是陀羅尼。即是諸化說法音。又吾口所出音皆是誨他之音。教誨前人。是身語之下理攝自心。自心即實相。實相即本尊。本尊即自心又又言身者體依聚義。是亦月義。0HFADC>等六大是其體性。0BFA4A>等四覺即此能依。十八六會之雲海。七六三部之曼荼。無量珍寶之祕車。無盡莊嚴之密藏。是皆聚義。故本身密。又言語者。其名非一。口密‧聲密‧密語‧密言‧真言‧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如義語‧不妄語‧真實語‧祕密語‧持明‧明妃祕密教等乃至曼荼羅‧陀羅尼等是。此二梵名各含眾義。曼荼羅者正翻可云輸圓具足。是當月輸圓滿等義。或翻聚集。亦如月輸無量功德聚集自體。眾多人屬林羅圓。或無比味無過上味。又如人持明月寶珠。向月承水。除熱渴苦成無比喜。又如月輸獨尊無比一切星辰不羅不諍。或曰發生。又如滿月發起妙用淨光生一切萬物。或古譯壇。坦然而平。又如月輸遍照四注不簡擇。等利萬物無愛惡。在高不慢舉。見不深墮。半腹表中道。離低昇示平等。或翻真言。又如千千河萬器之圓鏡假而非實。大虛玄天之滿月真而非偽。言者聲也。如0HFADC>等聲。或譯密事。又如滿月不惜光。盲者無見之。圓明雖破暗。人豈信乎。光明周遍而難測利益廣大而叵識。設非盲不視雲中之姿。緣有眼目誰堵洲外之形。三密者名準之思之。語義準上乃至繁故略之。陀羅尼者。此翻總後。又如滿月總攝者尊任持萬德。又譯云明。法明‧義明‧三摩地明‧聞持明等。具如陀羅尼義讚等。皆是月輸明照等義。又云心者集起等義。喻如滿月光明功德聚集一身。伴星歸者充滿二儀。所出之處萬行共生。所照之境群益隨顯。能放千光與體發。所現眾像將本。又名三摩地。如萬水虛鏡鏡雖與浪轉。一虛真月寂然不動。又云薩秀若。如能照光明無數所現影像甚多矣。因茲言之。一切諸法不出三密三密萬行。悉入一月。以下三重總攝總結準上三重以知之矣四四曼義。謂月輸者。三一法身之共體。雨二曼荼之總稱。一白純淨色是摩訶曼荼羅。五大普遍體是三昧耶聚集軌則軌持德是達磨辦濉足。事業威儀用是羯磨無比味此四曼荼即四法身。乃至取要言之。真俗萬行內外諸法。悉攝之滿月。盡收此曼荼。故文云。問。四曼荼羅一切法盡耶。答。攝盡也。問。如何攝盡。答。世間出世間內外一切教法攝於法曼荼羅。世間出世間一切的依器界等攝於三昧耶曼荼羅。世間出世間一切事業等攝於羯磨曼荼羅也曼荼羅義如先略說。五五部義。謂月輸者。諸謂五智之心王。五部諸佛之法帝。謂滿月輸光遍滿虛空。體清淨明白。非唯自顯。兼能照他。在夜不眠。在書常明。令他開實見。令人捨邪行。體滿眾德。用遍群類。喻之佛部覺照等義。能破暗冥。捨邪途。向正道。喻金剛部菩提心門。自離闕少常滿渴願。令他愛喜。喻摩尼部福德門。意清淨無垢照明破暗。喻蓮華部及智慧門。常進不退業用圓滿。唯羯磨部大精進門。部者部類‧種族等義。此五部者即五智也。體德圓滿無有數量。明益周遍超過邊際。能放光光種種千殊。所現影影品品萬差。水中萬像能依假物。空上一月所依常法。浮他樹於輸上如實無謬。現自形於器中依本靡違。光明遍照。迷境悉亡。喻法界體性智。明益無邊際。形體恒圓滿。清淨映轍眾像悉影。喻大圓鏡智。智義準前。照物類彼差別。能益月光平等同如雖出非始生。雖沒非終滅。此無彼有。彼隱此顯所照四洲明暗不定。能度一月體相常恒。喻平等性智。妙用難測。光明無際。照現自在邪正不謬。喻妙觀察智。形體圓滿。德用具足。雙照自他。普化物類。喻成所作智。此五智者即五佛也。乃至無盡六六大義。謂月輸才郛法界之一心。吞虛空之六大。諸佛能生之父母。萬德所依之海津成以六大自性。鋸以曼荼己體。言六大者。0BFACD>0BFACC>0HFCC7>0EFA72>0HFA40>0HFAD4>0BFA71>0HFB63>0BFA7C>0HFCCF>是也。具如即身成佛義釋。或復月輸能破不壞平等依持即是地大。水珠所成圓淨等義是即水輸。明照清淨降伏等義喻之火輸。摧災速疾自在不沈喻之風大。無礙不滯廣大圓滿平等含容無垢等義是即空輸。處中離邊聚集發生照了破暗分明等義即是心大。財遍圓滿尊高深廣最勝殊妙無量無邊。故名為大。乃至如上所述六門配釋。或應流入下月喻中。第三合論者。此亦具有無量過恒義理門帥爾難談。問。以心月輸分別法之方如何。答。此有三意。一者初一字所況之法。次雨言能譬之喻。二者心月雨句同是一法。三者三字二句俱通法喻。問。初意發何。答。此是祕中之顯略。但優顯中之深祕。心性法界超眾色境。一如十識離萬相域。若不寄喻此事相。何得悟入其理體。因茲暫假世月以間真心。故瑜祇經云。如世月圓滿。佛性亦如月教王經云。我見自心形如月輸又金剛頂瑜伽經云。良頃便見心圓滿加淨月。又云。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長時積福智是心如滿月心地觀經說。菩提心相如淨滿月攝真實經云。譬如五十由旬圓滿月輸清涼皎潔無諸雲翳。當知此是菩提心相又云。我已見心想 。如月輸。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諸佛咸告言。汝心本如是。為客塵所翳不悟菩提心。汝觀淨月輸念念而觀察。能令智明顯。得悟菩提心如是誠語文不可稱計。又菩提心論云。一切眾心本有薩埵。為貪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日月輸。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亦名無覺了。亦名淨法界。亦名實相般若波羅蜜海。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猶如滿月潔白分明。何者為。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名見自心形如月輸等又云。佛如滿月。此觀若成十方國土若淨若穢六道含識三乘行位。及三世國土成壞。聚生業差別。菩薩因地行相。三世諸佛悉於中現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行願。故大毘盧遮那經云。如是真實心故佛所宣說。問。次意何故心月二名同是一法耶。答。以心用不二用心即一故。是故經云。用即是心。心即是月。問。其意云何。答。夫心理離色相。色相非心理者。可知遮情遺迷之意。非是表德顯實之義。色相有二所謂真妄假實是也。今所絕離是遮妄假非遺真實。言妄假者一切緣起之色相。諸識所變之形影像。言真實者。法身法爾之三色。性佛必之四曼所以自性常住超過四相。體用廣大周遍十方。德德於萬種。滿益於千器。色相既具萬德。而一如。何不名心理。心理亦體六大而萬種。豈有離色相。故知。即色是心。即性是相。月外無心。心外無月經中已說月即是心心即是月。豈非此意色心俱本有。誰生能所之別執矣。事理同深祕。豈起優劣之異見乎。色心不二。名之諸佛內證法門。性相即一。稱之四身自覺境界。 問。一切顯教皆言心法無色無形。不知密義作是說歟。答。如大師言。傅法聖者非不知祕而傅顯。知而相讓。良有以也。故知。應化善逝傅顯法匠。且為有疾能治雖顯無形離言空藥。若值表德所化。誰隱實相真色祕寶。問。後意何故心與月輸共通法喻。答。心月互相同。法喻何不通。色心俱涉入。能所豈無融。是故經云。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長時積福智。喻若淨滿月。無體亦無事(是空緣生虛假用。非遮本有真實理事)即說亦非月(遮非世月)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又云。無體亦無用。即月亦非月。由具福智故滿月如自心又云。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輸。於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轉者。在阿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結前如來金剛縛印。冥目觀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滿月輸五十由句。無垢明淨。內外澄轍。最極清涼。月即是心。心即是朋。塵翳無染。妄想不生。能令眾生身心清淨大菩提心堅固不退又云。繫心月輸成就觀察。是名菩薩觀菩提心成佛三昧。若有凡夫修此觀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惡及一闡撞。如是等罪盡皆消滅。即獲五種三摩地門。云何為五。一者剎那三昧。二者微塵三昧。三者白縷三昧。四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論云。當觀圓明淨識。若纔者則名見睦勝義諦。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若轉漸增長則廓周法界。量等眯空。卷鄶自在當具一切智滿月如自心者。以月喻心。自心如滿月者。以心況月。是則心月互為能所。月心同為法喻之意。月即是心者。月不二於心。心即是月者。心同一於月。若總相說。文云。一一字即法。此一一名皆以世間淺名表法性深號。即是喻。問已知心月互為能所。且心喻月之方如何。 答。略如上所引之文。又如前所述之義。今復以彼三十種義。當重顯此不二一心。頌曰。 譬如月輪 0HFA40>字種子 0HFADC>水體相 心法亦爾 普遍雨部 覺王三摩 廣攝二界 心所曼荼 0HFA40>者胎藏 能攝源故 0HFADC>者金剛 所依體故 如月圓滿 自心無闕 具足萬德 圓滿種智 如月潔白 自心白法 永離黑法 常與白善 如月清淨 自心無垢 自性清淨 無貪無染 如月清涼 自心離熱 灑慈悲水 消嗔恚火 戽涅槃風 除煩惱熱 如月明照 自心照明 本離無明 常是遮那 放五智光 破三妄暗 橫照十方 豎朗三世 如月獨尊 自心無比 諸佛所尊 萬法所歸 不二即一 同如平等 如月高大 自心無邊 周遍法界 等同虛空 如月端正 自心殊妙 純備萬善 專離眾惡 如月所愛 自心所樂 佛所法樂 聖所愛喜 如月處中 自心離邊 恒遊中道 永越邊執 離沈重過 無浮散失 如月遊空 自心離地 法雲菩薩 未離住地 心月佛陀 獨超所依 如月無礙 自心自在 具十自在 無諸障礙 涉入融通 互相瑜伽 如月巡轉 自心無窮 轉正法輸 破邪迷暗 萬德無窮 二利靡斷 如月常進 自心不退 慈悲常進 剎那無休 法樂鎮轉 須臾不怠 大悲不斷 無住涅槃 大智常恒 不住生死 如月不遲 自心速疾 轉祕密輸 剎那斷惑 乘神通車 須臾成佛 如月能成 自心生長 灑大悲水 生長善根 潤闡提地 成就佛果 如月拔苦 自心與樂 放大悲光 拔暗熱苦 發大慈晃 與明涼樂 如月遣迷 自心開悟 顯久失珠 雨常樂寶 如月普現 自心遍顯 不動一體 普現萬機 不假多身 遍臨塵剎 如月不動 自心寂然 所影九界 與浪動轉 能現三身 常如不變 如月涉入 自心融通 自在涉入 群器心水 無礙融通 千光法明 如月無差 自心平等 生死涅槃 性常平等 煩惱菩提 體無差別 色心理事 各各不二 性相真俗 同同即一 如月出水 自心亦爾 甘露智水 除二執渴 醍醐法雨 拂三毒熱 如月難見 自心叵則 祕密甚深 難解難入 如月能持 自心所依 十方諸佛 皆在自心 雨部曼荼 悉住己體 月無增減 心離損益 明昧不同 迷悟雖民 自體平等 本性一如 月無生滅 心過為作 妄雲遍空 覺月隱光 非是真滅 觀風拂霧 智鏡顯明 豈亦實生 此土緣盡 雖移他剎 非是實滅 他境化事 雖來此界 亦非真生 假現去來 實無去來 如一虛月 臨萬器水 湛寂凝然 常如不變 超越三世 出過四相 五有為浪 不能動轉 二生死風 不得飄風 問。以月喻心之方如何。答。此義廣多。略出萬一。頌曰。 如心即涅槃 月也是圓寂 如心是菩提 月也即遍知 如民三摩地 月也等至定 如心薩般若 月也一切智 如心兼福智 月也睾一嚴 如心超真俗 月也過雨諦 如心常無為 月也離為作 如心本不生 月也逾生滅 如心無數量 月也出邊際 如心屆虛空 月也滿法界 如心恒平等 月也本不二 如心深祕奧 月也太幽玄 如心離說念 月也絕言慮 如心無假相 月也有實德 如心喻因緣 月也自法然 如心同能所 月也一境智 如心融一多 月也泯我一 如心無過失 月也離謬亂 如心通雨部 月也互二界 如心具眾美 月也備萬德 問。空月心月有何差別。答。空月能譬喻。心月所況法。意云。借空中假有之圓鏡。喻心內真常之滿月。又上所出如月輸義。準之知之。問。何以得知。世月為喻。心月為法而觀修之。燕修念相願樂欲聞。答。經云。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輸。於胸臆上明朗而住文云。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真是一切從生自性清淨民。名為大圓鏡智(此含二意。一自性清淨心者。法界體性智。又名清淨法界。或名淨妙法身。名為大圓鏡智者。淨位第八識。意云。前心是體。此智則名。名即能入門。體則所依法。或上下雨句俱可通二智)上自諸佛下至蠢動。悉皆同等無有增減。但為地象妄想客塵所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佛。行者應當安心表住。莫緣一切諸境。假想一圓明猶淨月(上圓明者。所譬心月。下淨月者。能喻世月。猶者如也)去身四尺。當前對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圓滿具足。其色明明朗內外光潔。世無方比。初雖不見。久久業研。尋當有見已。即更觀察漸引令廣。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極令分明。將欲出觀。如是漸略還同本相。初觀之時如似於月。遍周之後無復方圓。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脫一切蓋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為地前三賢(是自乘位。下去準之)依此漸進遍周法界者。如經所說名為初地。所以名實地者。為以證此法者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悅。是故初地名為歡喜。亦是作解了。即此自性清淨心以三義故猶如於月。一者自性清淨義。離貪欲垢故。二者清涼義。離嗔熱惱故。三者光明義。離愚癡闍故。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壞去(是指世月。謂心月者不壞去故)是以月世人共見取以為喻。令其悟入。行者久久作此觀。觀習成就不須延促。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相。久久能熟。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嗔癡等一切煩惱。不假斷除自然不起。性常清淨。依此修習。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無別理。此是諸佛菩薩內證之道。非諸二乘外道境界。作是觀已。一切化法恒沙功德不由他悟。以一貫之。自然通達。能開一字演說無量法。剎那悟入於計衍中。自在無礙。無去來起滅。一切平等。如是本文繁而難舉。又可有深祕行觀。不能染紙。依法問之。問。一切本尊皆有心月。依部隨門可有差別耶。答。此有二意。一者能有佛尊雖有差別。所具心月全無殊異。二者若以大日為本尊者。法界體性淨著提心為心月輸。若以阿閦為本尊者。圓鏡藏識淨菩提心為心月輸。餘尊三意。一法界智可為心月。二圓鏡智可為心。三當部智可為心月。此義未審。問。已知心月即菩提心。未知此心有几差別。答。如前已說。今亦別說。廣則無邊。略不過二。一能求菩提心。二所求菩提心。能求心者。經云。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淨故論云。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餘果又云。若願成瑜伽中諸菩薩身者亦名發菩提心。何者為次諸尊皆同大毘盧遮佛身文云。能求心者。譬如有人欲為善與惡。必先標其心而後行其行求菩提之人亦復如是。又如狂人解毒忽起歸宅之心。遊客事畢乍發懷土之思。求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既知狂醉在三界之獄。熟眠臥六道之藪。何不驅神通之車速歸本覺莊嚴之床。此則能求之心。所求心者。文云。所求心者所謂無盡莊嚴金剛界身是也。大毘盧遮那四種法身。四種曼荼羅。皆是一切眾生來平等共有。雖然被五障之覆蔽。依三妄之雲翳不得覺悟。若能觀日月之輸光。誦聲字之真言。如三密之加持。揮四印之妙用。則大日之光明廓周法界。無明之障者忽歸心海。無明忽為明。毒藥乍為藥。五部三部之尊森羅圓現剎塵海滴之佛忽然湧出。住此諸三昧名祕密三摩地。問。何觀能發此菩提心。答文云。夫欲發無上菩提之心。應先深心觀察十方諸佛清淨性海。湛寂圓明本無生滅。廣大無礙無相無為常寂滅相。愍諸眾生為諸妄想煩惱迷覆淨心不覺不知。昏昏默默貪嗔癡毒日夜燒溺主賊攻劫五欲纏縛。昏狂既盛地忽覺知。愍念此輩。從大悲海流演化身不生而生。無相現相。假起言說示現去來。皆為憐念我等眾生。起方便智說權實教。為欲引導利鈍根性。施設種種頓漸法門。是故我等慚愧諸佛慈悲方便愍念眾生深淪苦海。應當發起廣大之心。誓願斷除一切從惡。誓願修習最上法門。誓願度說諸眾生界。一切有情誓速證無上菩提諸佛勝果。是故發起菩提之心。所謂菩提心者。即是諸佛清淨法身。亦是眾生染淨心本。歸逐根源本無生滅。十方求之終不可得。離言說相。離名字離心緣相。妄心流轉即名眾生染污之身。開發照悟即名諸佛清淨法身。故不增不減經云。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是法身。法身即是眾生界。又云眾生界清淨。應知即法身。法身即涅槃。涅槃即如來。以是觀之。一切從生淨法身。與諸佛身本無差別而諸佛如來。昔在因地迷本法身與我無異。然發大精進勤修正行。已成正覺我今云何貪戀淤泥不起正行。故發是心。又觀。眾生沈淪苦海。疫生死河迷自心源。喪失慧命。愍念彼等。與我法身平等無二。云何信任不千救拔。是故勇猛發起大悲。度諸眾生。破魔怨敵。是故發起菩提之心。問。此菩提心與三摩地同異如何。答。是一非異。何者此心略有二種菩提心故。所謂勝義三摩地是。問。若爾修此三摩地者。曆几時分得成佛耶。答。一念必超三祇。一生定證三身。故經云。修此三昧者現證佛菩提。論云。惟真言法中即身成化故。是說三摩地。於壙教中闕而不書。又云。從凡入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有達諸佛自性。悟諸佛法身。證法界體性智。成大毘盧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為和夫未證故。理宜修之。故大毘盧遮那經云。悉地從心生。如金剛頂瑜伽經說。一切義成就菩薩。初坐金剛座。取證無上道。逐蒙諸佛授此心地。然能證果。凡今之人若心決定。如教修行。不起于座三摩地現前。應於是成就本尊之身如是讀文不可稱數。問。若爾不假餘諸軌儀。唯修此心得成佛耶。答。教理已分明。何以足疑惑。一心攝萬行。萬行即一心。一多互涉。廣略同融。若修一心不攝萬行。六大瑜伽一部互融。四種曼荼三密平等。二界輸圓。一心如理總攝任持。加持涉入。如是等名義何因得成乎。所生流派之顯乘猶入眾行於唯誠能攝源本之密藏蓋收萬法於一心是故經云。若無勢力廣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說此中具萬行滿足淨白純淨法。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能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彼彼教證恐繁不具。一一義理曆劫難疆。又更可有深祕行觀。依法問之。讚曰。 奇哉一心含萬法 大哉滿月遍十方 月心即一一我數 性相常如如亦旁 顯密萬行開此道 金蓮三寶藏之分 深修一分證心佛 唯信四時成覺王 心月輸祕釋 天治元年月日。右此書中入壇以後文義處處相雜。若不受師傅者。莫讀所引之本文。凡案佛經聞師說。於本經本教正文者。雖在私記鈔出中。未讀本文之輩不可讀一字也。鈔者見者共墮何鼻。同入泥梨。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