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參詳要路門第三

輸入者 張曉云

第三曹洞宗究心地論親疏為旨

師諱良价。嗣雲巖。越州諸暨人。姓俞氏。初謁忠國師。問無情說法。不契。後到溈山。山問。聞闍黎曾問國師。無情說法。是否。師云。是。溈云。試舉看。師舉了。溈云。我者裏也有些子。只是罕遇其人。師云。便請。為以拂子點一點。師云。請和尚為某甲說。溈云。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師云。此間莫有同時慕道者麽。溈令見雲巖。師辭直造雲巖。請益前話。巖云。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師因有省。作偈云。也太奇也太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一日問巖。某甲有餘習未盡。巖云。汝曾作甚麽來。云。聖諦亦不為。曰。還得歡喜地也未。云。歡喜即不無。如糞堆頭拾得一顆明珠。師辭巖問。百年後忽有人問還邈。得和尚真。如何祇對。巖良久云。只者是。師沈吟。巖云。价闍黎承當箇事。大須審細。師猶涉疑。後因過水睹影。方得頓悟。作偈云。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麽會方得契如如。示眾云。末法時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驗真偽。有三種滲漏。一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情滲漏。智常向背見處偏枯。三語滲漏。體妙失宗機昧終始。曹山辭次。師授山先雲巖所付寶鏡三昧五位顯訣畢。山再拜而去。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更無真。休更迷頭還認影。
正中來。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兼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還同火裏蓮。宛然自有衝天氣。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

寶鏡三昧

如是之法 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 宜善何護
銀盂盛雪 明月藏鷺
類之弗齊 混則知處
意不在言 來機亦赴
動成窠臼 差落顧佇
背觸俱非 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 即屬染污
夜半正明 天曉不露
為物作則 用拔諸苦
雖非有為 不是無語
如臨寶鏡 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如世嬰兒 五相完具
不去不來 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 有句無句
終不得物 語未正故
重離六爻 偏正回互
疊而為三 變盡成五
如荎草味 如金剛杵
正中妙挾 敲唱雙舉
通宗通塗 挾帶挾路
錯然則吉 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 不屬迷悟
因緣時節 寂然昭著
細入無間 大絕方所
毫忽之差 不應律呂
今有頓漸 緣立宗趣
宗趣公矣 即是規矩
宗通趣極 真常流注
外寂內搖 繫駒伏鼠
先聖悲之 為法檀度
隨其顛倒 以緇為素
顛倒想滅 肯心自許
要合古轍 請觀前古
佛道垂成 十劫觀樹
如虎之缺 如馬之馵
以有下劣 寶几珍御
以有驚異 貍奴白牯
羿以巧力 射中百步
箭鋒相直 巧力何預
木人方歌 石女起舞
非情識到 寧容思慮
臣奉於君 子順於父
不順非孝 不奉非輔
潛行密用 如愚若魯
但能相續 名主中主

寬延庚午之春。先師在駿州菴原大乘。提唱碧巖集。會中一朝召予曰。夫法隨入益深。昔日在正受室。參詳尤久矣。雖究變盡成五之大事於格師兄。行住不穩凡三十餘年也。至于今日始徹底盡其蘊奧。比前所得如影響。是故書以與諸子。

洞上五位偏正口訣

寶鏡三昧曰。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為三。變盡成五。
重離六爻
回互疊變之義者。眾說繁絮。今不記之。
一正也。空也。真也。黑也。暗也。理也。陰也。
一偏也。色也。俗也。白他。明也。事也。陽也。
(圖)
蓋寶鏡三昧者。不知誰人之所述。石頭和尚藥山和尚及雲巖和尚。祖祖相傳密至相承。無容易漏泄。傳到洞山和尚。著五位階漸。每位安著一偈。以提佛道大綱。可謂夜途玉炬迷津船筏。悲哉近代禪苑荒鞠。以無智昏愚稱向上直指禪。以寶鏡三昧五位偏正等無上大法財為老屋裏破古器總不顧。恰似瞽者拋擲杖子言閑具。殊不知自蹎墜小果見泥裏到死不得出離。何計五位是驀過正位雜毒海之舟航。破二空堅牢獄之寶輪。往往不知進修要路。不諳者般祕訣。故陷溺辟支小果死水裏。蹎沒焦芽敗種黑暗坑。終到佛手難救。是故四十年前在正受室內所信受大略。以當法施。得真正參玄大死一番底上士。宜須密付。非所以為中下機設者。謹勿輕忽矣。
大凡教海浩渺法門無量。其中間有祕授有口訣。未曾見如五位紛煩者。重離煩評疊變鑿說。枝上添枝蔓上結蔓。不知畢竟五位者。所以為胡為法理施設者矣。非無小補於法門。令學者轉增迷悶。似縱鶖子慶喜大智難了別者。予謂。祖師豈留得無用煩語勞役後昆者乎。我怪之久矣。及入正受室。從上疑兕乍斃矣。學者若依之進修。大有利益。莫為非洞上知識口授凝惑。須知正受專參究洞山頌而後判斷將來。勿為非洞上知識口授輕忽。正受老人曰。祖師初施設五位大意者。令學者證得四智之大悲善巧也。大凡佛有四智。所謂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是也。道流直饒三學精鍊經多劫。未證得四智。不許稱真佛子。須知道流真正參究打破八識賴耶暗窟時。大圓鏡智寶光立地煥發。即怪大圓鏡光黑如漆。此道正中偏一位。於此入偏中正一位。修寶鏡三昧多時。果證得平等性智。初入理事無礙法界境致。行者以此不為足。親入正中來一位。依兼中至真修。獲得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是最後到兼中到一位。折合還歸炭裏坐。不知何謂。精金萬鍛不再鑛。唯恐得小為足。可貴依五位偏正功勳非但但證四智。三身亦體中圓焉。不見大乘莊嚴論曰。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具三身。是故曹溪大師有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又曰。清淨法身你之性。圓滿報身你之智。百億化身你之行。

洞山良价和尚五位偏正頌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夫正中偏一位者。指大死一番地一下見道人理之正位者也。若其有真正參玄上士。密參功積。潛修力充。忽然打發。則虛空消隕鐵山摧。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卓足。無煩惱無菩提。無生死無涅槃。一片虛凝。如澄潭無底。似大虛絕痕。往往認得此一位。以為大事了畢。以謂佛道成辦。死守無放。其此之道死水裏禪。為棺木裏守屍鬼。任使耽著經三四十年。不能出獨覺自了小窠窟。所以言。機不離位墮在毒海。此是法華所謂正位取證底大癡人也。假設有明了平等無差別真智。不能煥發萬法差別妙智。是故在寂靜無為空閑陰處。雖內外玲瓏了了分明。觀照纔涉動搖騷鬧憎愛差別塵緣。則無半點氣力。眾苦逼迫。為救此重痾。假且設偏中正一位。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更無真。休更迷頭還認影。
行者若住著彼正中偏。則智常向背。見處偏枯也。是故能玄上士。常坐臥動中種種差別塵境上。悉把目前老幼尊卑堂閣廊廡草木山川等之萬法。以為我自己本來具足真正清淨面目。如對明鏡見自面目。於一切處如是觀照重歲月。則自然彼此為我家一枚寶鏡。於此如兩鏡相照中心無一點影像。心境一如。物我不二。白馬入蘆花。銀盂盛雪。此謂寶鏡三昧。涅槃經所謂如來目見佛性。是之謂也。入得此三昧時。大白牛兒推不去立地證得。真俗不二唯有一乘中道實相第一義諦平等性智運出目前。學者若到此田地以為足。則亦是依舊墮二乘小果深坑。何故。不知菩薩威儀。不了佛國土因緣故。祖師為救此患難。重假設正中來一位。
正中來。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此一位者。明上乘菩薩不正位取證。菩薩既不以如上所證為足。轉進不退。無功用海中煥發無緣大悲。依四弘清淨大誓。鞭上求菩提下化眾生願輪。所謂向去中卻來。卻來中向去者乎。為令知明暗雙雙底受用。且設兼中至一位。
兼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還同火裏蓮。宛然自有衝天氣。
此一位。菩薩撥轉明暗不二法輪。紅塵堆裏灰頭土面。聲色隊中七狂八顛。如火裏蓮華逢火色香轉鮮明。入鄽垂手他受用。所謂在途中不離家舍。離家舍不在途中。是凡是聖。魔外不能辨。佛祖不能挾手。擬舉心向。兔角龜毛過別山。者裏猶是非他穩坐地。是故謂。宛然自有衝天氣。畢竟如何。須知猶有兼中到位。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
鵠休著語曰。德雲閑古錐。幾下妙峰頂。傭他癡聖人。擔雪共填井。學者若欲透得洞山兼中到一位。先須參此頌。寬延第三庚午天林鐘吉祥辰。沙羅樹下白隱老衲述
  或時先師語予曰。洞山五位頌。各各盡美矣。於中兼中到一頌。似不盡善乎。子思奈如。予曰。然矣。若以雲門臨濟宗旨而言。則此一頌大劣。似非洞山作也。彼宗風審細論義。是故此頌如是指示。而全無一字子之失。若以東山下事頌之。雪竇德雲閑古錐之偈。誠可謂盡善盡美歟。尊意如何。先師應諾諾曰。誠然也。因以此偈代別洞山著于茲而已。

五家參詳要路門第三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