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密要決卷第五 西山善峰寺沙門證空記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袁雪梅 二校者 張遠祥 改稿者 劉海燕 第十五念佛護念章 六方諸佛護念念佛行者之事 中輩智慧。護念今生利益也。尤護念可就念佛也。來迎念佛者教外利益者。不依經文也。第一第二假觀境者不依教文。四修來迎者不依經文此十四十五。又不依經文者。有造教外之意也。 本文意 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事 橫者除往生障也。假依先業。雖入水可死者。今生入水而死為往生之障者。不可入水而死。是云橫也。然則行於行。學於解。為障礙。為魔事緣者。速去。遠退。永勿顧今生得利。 除不至心事 不發心者。不覺眾譬。不覺眾譬者。不知護念也。發得三心。不知護念也。故本文。先舉此文也。有其意。應知。 今既有斯增上誓願事 定散機也。定散上念佛增。念佛上來迎上而共離機三業之功。一切同有此護念耳。 私釋下 護念有三。一者六方恒河沙諸佛。阿彌陀佛無數化佛。二者觀音勢至無數化佛。觀世音大勢至。二十五菩薩。三者一切諸天。四天大王。龍神八部。一者佛護念。夫護者云萬法體有法界。念者云隨身不離。佛護念者。世間萬法。皆成從他力而成利益也。護念者。扶身。養心。拂難。滿願也。衣食二事。身心諸具。我不勵而扶。自不營養心。有娑婆滿法界。晝夜利益養我等。是云佛護念。皆從依為他力利益也。是為慈悲利益。二者菩薩護念。是智慧利益也。隨眾生心滿其所願。付衣。付味。隨所願。如心。如思。成念數。袈裟。成弓箭。甲冑。皆是智慧利益也。三者四天利益。行四方。隨身不離其具。成笠。成履。成乘物。成宿屋。隨我身。晝夜不離。是云諸天四天利益。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阿彌陀如來。成法界體。利益一切眾生。以成現生利益。以之為眾譬。教後生往生。故此護念。不覺眾譬。難得故。云除不至心。應知。譬如王在國。民悉安樂。依成彌陀法界。以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等今生安樂者。偏是三寶諸天護故。得安穩。以之教喻往生。云眾譬也。是淨土秘事。努勿妄。說矣。 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已下事 行安穩。坐安穩。晝安穩。夜安穩。一切時。一切所安穩。不不惡鬼神得其便也。 遣無數化佛菩薩事 是娑婆法界。有慈悲智慧。萬法皆只今為我成利益者。佛菩薩此來護念也。 百重千重圍繞事 百重者。一切物顯體。千重者。一切物彰名隨身為利益也。行品來迎。護念品念佛也。是為現當護念也。 延年轉壽 是觀念法門。護念增上緣釋也。但此下。云長命安樂。今略此句乎。觀念法門者。明護念增上緣故。可有今生之利益。選擇者。造臨終來迎故。不祈長命安樂也。延壽轉年者。造至臨終故。現生盡之也。其故者。私釋下。一文無私釋。偏引本疏文。然私釋智慧。本疏文慈悲也。智慧皆成慈悲者。皆成後生往生而今生智慧。皆只今成臨終來迎也。是故護念者為往生護念也。往生勝負者極護念故也。 第十六名號付屬章 釋迦如來以彌陀名號慇懃付屬舍利弗等之事 從上第三章。至第十五章。以念佛表章。是來迎也。至第十六章。云名號付屬。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故題選擇本願念佛者。皆表章念佛。題南無佛。今表章名號付屬。表章往生之業念佛為先。是舉善導觀經疏者西方指南行者目足。然今題本願念佛。是云來迎證據者。中品下生。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而不說來迎。餘品。九品皆有來迎。中品下生不說者。四十八願。即來迎者。四十八願之外。不明來迎也。是故四十八願證據也。云念佛。是復云來迎者。如先明。下品下生。第四大文。云從如此愚人。取至生死之罪。釋聞法念佛得蒙現益。是則滅罪。今生利益者。云得蒙現益。取至生死之罪。明現益者。偏現生也。然此下。分十句小文。其九十小文者。大文外也。九明臨終正念。即有金華來應者。來迎也。即上品下生。就說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釋之云彌陀與諸聖眾。持金華來應。故來應者。釋來迎也。是下品下生經文。云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是來迎也。金華者第七觀來迎也。猶如日輪者初日觀也。下品下生者。十六觀結觀也。以一部之始中終。為顯念佛攝來迎之意也。十明去時遲疾。直到所歸之國。是往生也。此九十小文。密納念佛。云現益。九來迎。十往生也。來迎。往生者。當得往生也。得蒙現益者即便往生也。此即便往生。攝彼後生當得往生。現益之念佛攝九十當得。題選擇本願念佛也。是秘事也。念佛現益者。至生死之罪稱念佛。然不攝九十當得者。非念佛。非現益故。九十當得。攝取便念佛。號證得往生也。是故就名號。造八種選擇者。題選擇本願念佛名號納來迎也。 本文事 阿彌陀經本文。非阿彌陀經。是一代聖教。法會結願之文也。其故。無量壽經者。一代始。唯智慧者。滅後為體。云我聞如是。觀無量壽經者。一代中也。說定散二法。阿彌陀經者。一代終也。題在二佛。俱梵語也。是顯唯慈悲。結佛智方便。 世尊說法時將了事 一代教說。以彌陀經為終。故同涅槃經也。就之有數義。一涅槃經說法儀式。專如極樂。二法事讚。明雙樹林下往生樂。既有八段。表八本至第八觀。三雙樹林決斷之時。於淨土法門。永無決疑故。以彌陀為涅槃會。臨終往生之法門故也。 見有修行起瞋毒事 法華時。五千上慢。起坐者。此故也。自力修行。入聖得果之前。淨土往生。眾譬法門者。最難信故。捨之也。十如是法門。是眾譬法門也。種種因緣者。即序分六緣也。種種譬喻者。正宗眾譬也。令離諸著。娑婆云淨土。我身云佛。是云著也。智見者念佛。波羅蜜來迎也。皆己具足本願念佛也。 未可得離三塗身事 自力修行。永無出離生死。唯以往生極樂。為出離一事。不信之者。又永不可離三途也。 私釋下 三經者。先以三經造一代。第一章明一代廢立。經引阿彌陀經結文。為一代結願。次明十六章造三經。次造八種選擇。選念佛一法。次三經剋體。選擇本願念佛也。今造八種選擇意者。題目云選擇本願。就之者。一向選擇極因願。故似果體嫌。故今釋八種選擇。極佛果。表此總題也。八宗九宗一代聖教。悉是因宗。偏以法寶立之。取三業之功。凝觀道皆法僧宗也。從淨土宗之外。無佛宗。造此土得道。法僧宗者論三業之功。是故以法僧二。為八宗九宗。然今立娑婆之外佛宗。捨三業之功。彌陀宗也。故諸教永無此八種選擇。應知。三經念佛。有何所不足。猶引般舟經。是三經之外造來迎。以彌陀我名。欲為教外之意也。 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事 稱名必得生者。題目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名故。註往生之業念佛為先。失利益之意也。依佛本願故者。題目選擇本願念佛集是也。設二題目之意者。名體造因果。令有德失。顯具足互二也。體本願。因也。稱名果是名也。下輩念佛。以九十小文。故是今作得生。許出離也。聖道自力者。付機作願行故不出離。今分佛與機。佛體故成行。眾生成名故作願也。應知。 問曰華嚴天台真言禪門三論法相已下事 諸宗釋。皆為攝淨土。造三箇問也。 且由之事 上造三箇。連諸宗故。皆八宗九宗。領我家故。無偏而云且。 況師資之釋其相違甚多故不用之事 師和尚一向他力。弟子懷感專自力故。云相違。問曰。懷感何以為自力。以殊勝別願專勸他力念佛乎。答云。是三昧發得人也。導和尚。誠不可違歟。但其相違甚多者。嫌自力言也。一部問答。皆以違和尚釋之意。其中。一造三身門位。猶不出諸佛覺中。雖有殊勝別願。佛不出三身門者。其別願可假。昔延喜御宇。以菅相丞。且雖造王位。非剎利種者。震旦相者。嫌王位非捨之。是亦復如是。雖劍殊勝別願。三身門佛者。正本位時依報身覺。可離殊勝別願。同諸佛位也。今意赴有緣。時臨法界。三身門上。立超世慈悲。造彌陀故。永異諸佛智慧。故地前。地上。化佛。報佛難之。往生淨土。云虛妄。是三身門智慧。不及超世慈悲故。致難破也。為三身門佛者。智慧同故。不可有其難也。二土娑婆外。不立之。依修因感淨穢。是又今別東岸西岸。造九方西方。以悲智分淨穢。以通別為諸佛彌陀。凡夫亂想恐難生者。穢土論眾生三業之功。淨土捨三業之功。以序題門說人門。造定善經。散善經。一代別二。分諸佛彌陀。感師所不覺也。三眾譬事。感師偏依機三業。不覺眾譬法門。引諸經要文。勸往生要行。一部問答。唯有之。今一代八宗。九宗。世間。出世。無捨一塵。皆為往生極樂之眾譬。四感師者。造五逆重罪者。具足十念。即往生。若不滿十念。不可往生。今作抑止攝取。除不造攝造。是為他力。永離自力分。五感師。即勸闇室念佛。云行者所知。今勸三心。捨三業之功。立無疑無慮信心。一切善惡凡夫。乘佛願力。皆得往生。如是一都疑。論相違。而皆非也。問曰。三昧發得上。有如是相違乎。答云。於三昧發得智慧。有三種異別。一者定散位智慧。留心。守機功。不離定心。息慮疑心為體。二者念佛之位智慧。捨諸佛歸念佛。厭穢土欣淨土。閣自力期來迎。三者來迎位智慧。娑婆外立淨土。捨定散行。勸念佛行。造眾譬法門。捨機三業。三身門覺上。立超世慈悲佛。以極樂一土。教出離生死。依彌陀來迎。別穢土惡難。以此智慧。為修惠極。導和尚者。證此智慧。獨勸他力念佛。懷感者定散智慧位故。云不用之。應知。 道綽念佛得往生否事 師為弟子位事者。淨土宗義。子禁父居王位。故作眾譬也。父智。子悲。師智慧。弟子慈悲也。師者哀弟子故也。淨土門禁智慧。生慈悲故。今弟子居師位。智慧攝于慈悲也。 七日不萎事 蓮華者念佛也。七日慈悲。智惠也。阿彌陀經法門也。故不可萎也。 三罪事 一罪者。我等凡夫。并出家輩。皆有此障罪。出家僧。怪出世。重世間。不敬三寶。歸敬檀那。永不恐冥照覽。無憚之。唯慚人見是為第一罪。二罪者。盜常住僧物者。取寺供料。供米。莊。田畠等。養妻子眷屬也。是為第二罪。三罪者。為趨世間。悲民煩人。唯貪一身得分。不知他人難也。不恐冥三寶者。不知來迎也。盜佛物者。不稱佛名也。貪世間煩人。悲民者。不知定散機也。是為第三罪。不知此定散。念佛。來迎者。有此罪。每人墮地獄也。 引證定分事 問曰。今引證定分。為選擇。有何要乎。答曰。有五義引此文。一者立佛智廢因位智。二者立彌陀廢諸佛。三者智慧中攝果得。四者止住百歲顯教益。五者此疏是同經法。 一者立佛智廢因位智者。導和尚觀經疏者。非三身門智慧。是以佛智為果。以三身門智為因故。今證定分云。明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願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此意廢一代智慧。欲顯果位佛知。故無諸教而為佛智。若同三身門智慧者。豈今始可讚求靈驗耶。 二者立彌陀廢諸佛者。即證定分云。自此已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後時脫本竟。後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別誦阿彌陀經十遍。念阿彌陀佛三萬遍(云云)今一僧者即彌陀佛也。誦經念佛偏有彌陀。是一向依彌陀廢諸佛也。三者智慧中攝果德者。證定分云。上來所有靈相者。本心為物。不為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隱藏。謹以申呈義後。被聞於末代。願使含靈聞之。生信。有識覩者西歸。以此功德。回施眾生。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看屬。作真善知識。同歸淨國。共成佛道(云云)就之今私釋智慧也。然私釋重引證定分。是果德攝于因。以佛果功德攝凡夫之意也。不而何今私釋位引本疏之文耶。四者止住百歲顯教益者。三世諸佛慈悲以。攝彌陀故。此慈悲永止住而利益眾生。故經云。縱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受持讀誦。其有眾生。值此經者。皆可得度。是則一代中。諸經者雖值多漏者。佛果慈悲。攝萬機無捨者。若分火中雖得聞。千萬人中。一人不往生者。佛慈悲不可有。此說空。眾生燒殺大火。為佛有何利生哉。是則彌陀超世慈悲故也。 五者此疏是同佛經法者。人師釋。可有不必稱佛智。然今述懷言。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字一句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此一字。有可一異經之意。全分此疏。如經敬之也。就之。慈悲法門者。為後世利益故。有無決定。其教無疑。謂臨終來迎。後生往生。其言正定也。故今以慈悲。開之教故。其釋決定。智慧法門者。今生故。有無不決定。是超世慈悲宗故。云如經法也。為顯此五義。引證定分。應知。 第一夜事 是定散也寶山者。慈悲云山。海水充滿人當漂。然山高人安樂也。故極為慈悲。故云山。娑婆智慧為海。故云生死大海。百重得益千重流通也。慈悲有四十九重。或坐智。或立慈。語散。默定。動身手來迎。住不動念佛。 三具磑輪已下事 三具定散。念佛。來迎也。磑者眾譬也。上為慈悲為來迎。下為智慧為念佛。中入穀為眾生。成米者往生也。道者往生安心也。邊者橫十方眾生也。獨者三心者。一人發得一人生也。以三心發。為我往生。轉者凡身忽轉生淨土也。定散教教來迎。有一人乘白駱駝。定散之行最劣下下故云駱。白善色也。決定往生者定散。教三心安心也。三心云畢命為期者。以我往生要期。云畢命為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淨土嫌懈怠與上慢也。 第二夜事 是念佛也。在者通慈悲智慧。七寶樹念佛。綬重故也。蓮華念佛。因果具足故也。下智。上慈悲也。十僧者智慧圓滿也。即念佛也。天衣者來迎也。身業飾也。 第三夜事 來迎也。幡者來迎也。敵對煩惱之飾也。五色者念佛也。 靜以善導觀經疏者已下事 善導和尚觀經疏四帖。法事讚二卷上下。觀念法門一卷。往生禮讚一卷。又云六時禮讚。般舟讚一卷。是云御疏九帖。往生要集三卷。各分本末。六帖。選擇本願念佛集一卷。分本末二卷。已上八卷。是云淨土本疏。三部經。無量壽經二卷上下。觀無量壽經一卷。又云無量壽觀經。阿彌陀經一卷。是云淨土三部經。為本經。已上四卷。本論一卷。天親菩薩作。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一卷云淨土論。又云往生論一卷。亦當麻曼陀羅一鋪。是淨土家灌頂秘事也。以之已上淨土宗為本書。行學俱有是。為一宗建立而已。 西方指南事 南者修行方也。西者菩提方也。修行者無從西方往生之外。西方往生者為成菩提也。今為顯行果。言西方指南。行者目足。目者三心。足念佛也。 西方行人必須珍敬事 就珍敬有二義。下云今日云水月。三光之中。日譬來迎。月喻念佛星喻定散機。定散之機方。為本疏法門。選擇體。以念佛。來迎為本。一者珍敬者來迎也。是日為來迎。淨土法門者。造五大。五行。五色。譬定散。來迎。念佛。序始禁父。禁母。日水。貪瞋也。為水火。正宗始日水。是貪瞋。為水火。散善始有二河譬。是為五行。下品下生云見金蓮華。猶如日輪。蓮華水。日火。是貪瞋也。一經始末。皆是以貪瞋為體。水火開此貪瞋也。唯世間出世。為利此眾生貪瞋。佛慈悲開一經開一代造萬法也。其貪瞋利益至極者。今此選擇顯念佛來迎二利益。以之利益一切眾生而已。今選擇終造此義。西方西。指南南。目東。足北。就中之中土。是五行也。西金。南火。東木。北水。中土也。故珍敬者是來迎也。日是火體也。選擇本願念佛者日也。下至于今日即是也。日每人見出之共珍敬也。 二者珍敬者念佛也。是月也。下云水月是。有昇降者。月德也。上十五日。月昇作暮下十五日。月降作曉。待得出於山。是又珍敬故。以水火譬念佛來迎。以五行。作相成。教往生。即得月者。如念佛以破夜闇。晴輪迴之闇。得日者來迎。生死闇即明也。故云珍敬。以世間舉動。喻出世往生。令成無疑無慮之信心也。 傳說直說事 傳說者。娑婆與淨土。分別之而作東岸西岸是也。直說者。娑婆與淨土。無二而作一如是也。聖道教永無傳說法門。直說法門為聖道至極。今第八觀者直說法門。真身觀傳說法門也。是為教位。又水觀真假說合。是聖道教至極。是直說也。分別假觀真觀。是傳說法門。有重重。應知。 相傳事 有一果相傳。如曼陀羅注。慈悲。智慧極慈悲。為淨土相傳。智慧。慈悲窮智慧相傳者。聖道教廢立也。 夢中有僧指授玄義事 夢中分別慈悲。智慧也。苦樂雖受身心。唯有心苦樂。無身苦樂也。身慈悲。心智慧也。今生為智慧。萬法無始終。須臾生滅故也。智慧性空而如幻。後生為慈悲。其體往生極樂。具三十二相。成金剛體。是故以夢境。為今生之苦樂。夢中苦樂。雖有苦樂。唯有心為智慧。如注先。依勸今生安心。即顯智慧於夢中。所授也。 一僧為彌陀應現者。導和尚既為彌陀垂跡。是是三身門上超世慈悲也。此上何以可應現一僧。就之有二意。一者三身門智慧。彌陀乍同諸佛。而意赴有緣。時臨法界(云云)雖證三身化益。是平等也。是為發遣釋迦之重。今和尚者此位也。二者超世慈悲彌陀。是三身門智慧上超世彌陀者。光中如日無對物。本願超諸佛故。他力來迎之前。所不及諸佛悲智也。故今為導師。成知識。教示出離也。是為第七觀住立佛。夢中聖僧者此位也。是有三重。能破三身者唯三身位。是定散重也。發遣三身者念佛重也。是為證誠諸佛。和尚此重也。超世本願者來迎重也。夢中是也。故和尚。智慧之上非彌陀慈悲者為誰。是以一僧者彌陀。應知。授玄義者。廢釋迦一代說教。此玄義。立彌陀超世之慈悲故。全非智慧法門。明其相違。一釋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是全非娑婆得道。不所期四土不二也。二序為題。攝佛法剋體。正宗立淨土為取住立佛體也。三云雖言兩會正說。總成期一。故名一卷。然調卷不同。不必以所以而分卷數。爾今此經之一卷。若有所以者。一代五千。七千。皆可立其所以。是則以諸經。為智慧卷數。以此經為慈悲卷數之意也。一代與觀經分悲智者。顯定善經。散善經也。如是相違。七門是多而已。 仰討本地者四十八願之法王也十劫正覺之唱有憑于念佛俯訪垂跡者專修念佛之導師也三昧正受之語無疑于往生事。 是文先師之述懷也。所記選擇一部肝心。唯有此文。外人永非所知。先師或時語言。此文導和尚夢中所示給文也。我六七年已來。祕密心中。得往生證(云云)先就此文。作不審。顯義意。討本地者因也。仰者果也。慈悲也。書仰者向果可明也。歸因位是一難。法王者。是又向果可言佛王。彌陀言法王者。同三身門佛。上引二教論。特真言立第三法寶。欲令覺淨土顯為佛宗而真言所不及。然今彌陀云法王者。唯同諸佛。又來迎譬阿伽陀藥之時。云王三昧。不云法王。是二難。正覺之唱者。此唱字者。就定散之教。云口音陳唱。是定散說也。又第三章。就念佛。分定散。念佛。來迎之義之時。觀經來迎。大集經念佛。懷感釋定散之位也。其定散之位云唱也。今可云十劫正覺之果。又歸因定散之位事。是三難。三昧正受之語。是又今為彌陀垂跡事云最肝心也。三昧正受之語者。三國諸師。皆三昧發得。豈是皆可除我往生之疑耶。語者不證三昧有其語者。是可除我往生疑也。是四難。有此四難故。無憑于念佛。有疑于往生也。依之。上已來。念佛。來迎。只同諸佛位。同諸經位。選擇義有何差別耶。就此文。委細不明此義。今言仰者。慈悲上故仰也。淨土法門者。造虛空也。先還住佛頂國土。是顯慈悲。次住立空中佛。是慈悲體。次上品上生往生。是慈悲他力。次足步虛空行體。離機三業也。是云仰。是他力行體也。討本地者。佛果來迎納于因。攝于機云本地。是選擇本願念佛之意也。地者智。天慈悲也。本者本願智慧也。云五劫思惟本願。四十八願者。有總別二。一總者。法藏比丘之昔。未成正覺。因分同諸佛別願。不取正覺。二別者。說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定。無上正覺者。即因願成就而超世慈悲。忽顯成覺體。是三身門上佛也。今就別願方。云四十八願。法王者。法者定散二法也。王者。眾譬定散者。為王被勝機三業者。為下下。成眾譬定散者為上上。故為王。此文意者。以念佛納定散教。教面當時無利益故。依他力之教。以三心作安心。立念佛信心故。佛攝定散教位云法王也。諸教佛者。以法為佛。故以法華經。覺出世本懷。重五大。作大日體。今則彌陀云法王此意也。從極樂彌陀來迎。只今就無。教念佛者。何以得念佛信心。所欲可增長願往生之志。經開三心顯佛意。故此教為佛。題言南無阿彌陀佛西國正音也。此是經則南無阿彌陀佛。此名則納來迎佛體。云選擇本願。故經則佛者言法王也。十劫正覺唱者。就正覺。論彌陀覺成有二。一十劫是慈悲。始覺指方立相而說從是西方。明於十劫令成就凡夫往生。二本覺佛。是智慧覺體也。云已成窮理聖。真有遍空威。或三世諸佛成從彌陀而正覺。或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總一切諸佛有此始覺本覺二。是則慈悲。智慧也。以彌陀慈悲智慧覺為諸佛故。智慧性空故云無始無終。法華本門即彌陀智慧也。故以念佛名云無始無終。今明慈悲故云十劫正覺也。唱者定散也。彌陀攝定散教。以三心覺知彌陀本願者。捨機三業。偏依佛來迎得往生故。云有憑于念佛也。然則就教。序念佛覺往生緣。正宗念佛覺往生眾譬。得益念佛覺因果不離。流通念佛覺名號不離體。耆闍會在世未來皆覺未來是言有憑于念佛。俯者智慧因故付地也。訪垂跡者。非唯指導和尚。顯極樂教淨土者。皆是彌陀之垂跡也。諸佛。菩薩。聲聞聖眾。草木。國土。法界萬像。皆皆勸極樂。教念佛云垂跡也。跡者名也。教南無阿彌陀佛。皆是跡也。垂者上聖被下垂也。故教往生云垂。訪者失其德云訪。譬喻之義也。假令水以冷為己德。火以燒為己德。今為眾譬故。火己德灸。成往生眾誓。故非己德而是燒失。即為厭離穢土。水生德非己德。是為欣求淨土也。故失己德云訪也。專修念佛之導師者。是又非指和尚一人。之言萬法皆專修念佛導師也。其故者。依一人智慧立往生信心者。為行義。成簡機也。有情非情。聖人。凡人。一味同心教往生。勸念佛。是云眾譬法門也。專修念佛者。具足三心云專修。是則來迎也。善導和尚所勸專修念佛。一切皆同知勸之。云三心具足。無差別智慧云三心也。念佛者一切皆窮名結也。成名者無常也。成無常者道心也。成道心者成往生也。發往生心者必願極樂也。願極樂者。其窮名者。遂必成南無阿彌陀佛也。故一切教念佛也。上者憑于念佛。與今專修念佛。同異如何。是異也。上念佛者就教。云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今明法界皆彌陀之垂跡者。窮名教無常。導師者。導往生。師來迎。導師即云預來迎往生極樂。限出離生死云導師也。故以佛為導師。依之法界悉覺往生眾譬之時者。即見之。皆一切三角之體也。上細下廣。木體三角也。葉體三角也。是火體也。是表顯來迎之體。其體三角而指空生上也。人又皆以上為所期。是偏教住立空中來迎體也。是云導師。三昧正受者。三昧者定也。是為智慧也。智慧成慈悲云三昧。法界萬像。為應萬機根性。現萬差體者智慧也。但成眾譬。顯往生事。是三昧也。故定呼慈悲梵語也。正受者定善智。必成慈悲。其慈悲為念佛故。正受者念佛也。法界觀境者。以見眾譬云修慧智也。正慈悲。受念佛。無私從佛受之也。法界為眾譬。授往生信心故。受念佛也。語者法界說眾譬佛語也。三昧正受者是佛。明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故說是語者。佛說法界皆往生眾譬之語也。是今云語無疑于往生者。念佛今生願故。就定散之教顯之。往生利益故。就法界。今生以有利益。是作眾譬。教來迎。云無疑于往生也。佛攝經。作三心。教念佛。來迎作法界。以有今生利生。教往生也。本地者佛。垂跡和尚。是佛成經。為念佛。和尚垂跡者。法界一切萬像垂跡者。作眾譬教來迎故。皆念佛。往生。懸鏡。指掌。有憑。無疑也。不造如是者。阿彌陀在極樂。雖稱名。佛決定。知聞有疑。和尚三昧證。只今往生利生不見目者。來迎無憑者乎。就此釋。決定往生信心也。 本跡雖異化道一也事 本彌陀。等一切眾生而顯念佛也。經言定散者一切眾生也。顯念佛者。眾生與佛因果不二也。佛念佛眾生。此三永不可離也。佛者不取正覺者。眾生不念佛者。不可成佛。今十劫正覺者。必眾生念佛。又十方眾生不念者。此念佛不可有其體。依眾生稱念。彰念佛體。故無眾生稱念者。念佛不止住。故眾生念之留念佛。又眾生者。眾者眾譬之眾也。生者往生之生也。不願往生者。不可名眾生。不稱念佛者。不可名眾生。故云眾生者念佛名也。故云有憑也。跡者就法界體。以眾譬利益教往生。今生法界體無利益者。不可被知往生利益。故就垂跡教來迎。今本者佛果慈悲。是火。念佛是智慧。水。跡娑婆。水。往生者來迎。是火也。體名不離。名體不離。法界為眾生感得。經定散為眾生體。佛與眾生。念佛與來迎。永不捨離。暫不遠離。晝夜親近。衛護。是云化道是一也。 披閱茲典事 導和尚觀經疏四卷者。未到和朝。淳和御宇。智證大師將來。先師不知此疏由來。日來送年月。今遇此疏。始覺他力往生。 粗識素意事 上人深求凡夫出離。雖探見八宗九宗內法。外法之深奧。遂不得其意而披見一代聖教而一遍。出離有極樂往生。又一遍披見。出離見亂。又一遍。其度稱念彌陀。當往生極樂慥觀定了矣。然而以經。立此義而勸人有其憚。故尋震旦人師釋。就之為勸念佛。雖權又求三國。委開演念佛安心。無論釋。故雖為我朝先德。專心往生要集。云念佛行儀委細明之。鎮所開見。往生階位之下云。觀經善導禪師玄義分。以大小乘。方便以前凡夫別九品位。不許諸師所判深高。又經論多依之判義。今經所說上三品業。何必執為深位行耶。披見之念。許往生有階位。今此下掌觀經。人師最要須也。言求之。被尋本朝。從城寺經藏。觀經疏四卷得之。其後閣往生要集。偏晝夜拜此疏。感淚難禁文上垂落。上人云。我全壽今逢此文。若先死不見此他力往生。可墮地獄。逢此文故。今不可墮惡道。至于今持壽遇之。生生世世宿緣。日來所求。今既覺之。不遇此文故。流轉于今生死。不離穢土也弟子拜謁月輪殿之時仰云。吾上人拜大勢至菩薩。無夢覺仰而已。但今選擇識字。私無從此識素意之外。是一部以此識故被作故也。以心為聖道宗。以識為淨土宗。但識重重。不可執一片應知。 立舍餘行云歸念佛事 從此已下言念佛。有六重。是就念佛盡先六觀。平生安心具此六重念佛。是題南無阿彌陀佛。念佛報身智慧極。顯慈悲來迎故也。 立者慈悲也。闇為自力。不知方角故也。明為他力覺東西。願往生故也。如遇日捨闇。今捨自力雜行。歸他力來迎。舍字有不捨之方。故書聲字也。今日者。初舉日觀捨自力之意也。 自行化他縡念佛事 津者水宿也。水觀者水宿也。生死大海附本願舟。有水觀。見此水動不動之相。覺自身境現不現。明闇之相。不嫌此眾生心水動不動波間。鎮寄本願船。眾生運極樂彼岸也。 適尋行者誨以念佛別行事 地觀開思惟正受之行也。別行者念佛也。是云別所求別行。向極樂別所求之土者。以念佛別行為正行。無從此之外。故第三地。四十八願感成故。以念佛為別行也。 當知淨土之教叩時機而當行運已下事 是就寶樹觀。捨根智慧。以選擇方。從莖至菓造重。淨土之教者莖也。叩時機者。樹也。通條者時也。智慧通莖者慈悲機也。為板正。叩戶者智。開戶者悲也。向土修行如叩。依行往生土者如開。聖道教因法門故。淨土門閉之。淨土法門者菓宗故。廣開淨土門也。當行運者條也。運行者。年年月月日日念念積之。畜之如條也。念佛之行者葉也。草木者先以葉知其體也。今以第四重念佛。覺他力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之行。故捨餘行捨自力也。水月者花也。有色。有匂。以水為色。以月為匂。就芬陀利華為花方。云上上花等。是今水也。有地而水因也。上上人等者。人者果也。月有空而果也。此念佛納眾生三業方水也。攝佛來迎方月也。體一而通上者。此念佛為月通下。納眾生三業為水。故華有水月義。三心之心水淨澄。來迎滿月浮影也。得昇降者菓也。菓者成就上上。昇也。後落下有利生者降也。念佛娑婆外。教外。機外者。通住立空中。故昇也。來迎自來令成佛者下化眾生者降也。 不圖蒙仰事 是眾譬也。一僧指授者不圖也。從上慈悲云顯之意也。 憖集念佛要文事 是寶池味也。憖者極樂寶池水。不改其體而來娑婆。就利益。乍號淨土水有娑婆。損人。敬人事。是多。為淨土水。可作唯慈悲之利益。來娑婆而有苦樂二受。故云憖也。念佛要文者。名號即來迎云要文。上來所集經釋之文者。即選擇者集要文也。淨土法門者。往生為味。故集來迎者。皆往生色色味也。飲時調適者。不論時處所緣者。行易故也。飲已無患者。預來迎而一念往生故。其味善也。是言要文。即來迎味也。以此文理。云集味也。 剩述念佛要義事 是寶樓觀重也。剩者十六觀中。釋家於餘觀者。經名外無別異名。至第六觀。經云總觀。是智慧之名也。釋云寶樓觀。是別名者慈悲名也。智慧窮六者。總觀最善。何以剩付別觀名。不可然也。就之今選擇本願念佛者。智慧納慈悲故。為智慧名。一者欲令覺不知念佛中。攝來迎慈悲故。作別名通第七觀。要義有八重之義。一宗行同異。二本願廢立。三佛教住滅。四攝取有無。五因果差別。六往生不同。七念佛多勝。八智慧德失也。 一宗行同異者。從眾譬者。聖道。淨土。雜行。正行。誨往生成與指故。不可有差別。皆一同而教往生也。十六觀中。攝萬法明廣說眾譬故也。從選擇者。淨土建立大違聖道故。正行異雜行。淨土異聖道。 二本願廢立者。諸佛別願簡機故廢之。彌陀本願令攝萬機。故立之。論三業之功故廢之。捨三業之功故立之也。 三佛教住滅者。念佛有利益。故止住百藏利益遐代。諸教無往生利益故。經道滅盡。 四攝取有無者。具足三心。攝取不斷不具足三心。佛光永無照攝也。三心捨機三業行攝取。依不退願往生之信心。臨終預來迎生極樂也。 五因果差別者。果攝於因佛來迎。因攝於果佛不來迎。聖道教。佛法依造依機。無出離生死之益。淨土教佛法依造從佛故。皆往生極樂。 六往生不同者。雜善作娑婆中。依機功故難往生。念佛出娑婆外。依佛力故皆得往生。 七念佛多勝者。選擇本願念佛云勝。攝於來迎故。南無阿彌陀佛云多。為願往生之信心故。機願與佛行無離。故言多勝也。諸佛證誠偏有此來迎。斷無諸教者。兼明餘行也。 八智慧德失者。智慧者名號者。共性空體。無利益為失。此名攝九十小文。通來迎有往生利益為德。下輩方。名位而不可有利益。故現益面者。大文取生死之罪。捨九十小文。是下輩方也。然釋家九十小文不取大文者。盜出九十小文。密就念佛也。遂此九十小文不取大文。密意之意也。除苦惱法中。為攝住立佛體。下造七小文。納住立佛。故是言密意此意也。故十八願為體。以下輩念佛。言名號。納八種選擇者。作九十小文。攝上輩來迎。云現益。以今生益。令覺後生往生也。譬如鑄鐘造形顯鐘體。無形無鐘體。又破形顯鐘體。念佛亦復如是。形為念佛。鐘為來迎。顯鐘體為形德。但名性空現體。名必付體也。 問曰。念佛取九十文段納之顯名體不離故。其理可然。但密取經文。為小文。不造大文。有何意乎。答曰。定散二法。一切眾生也。是云除苦惱法。即法界萬像。皆攝除苦惱法中。故有情。非情。皆有神力悉作神變。或從小至大。從若至老。或出沒。或生滅。或現青黃赤白之色。造長短方圓之形。或知其時節不改變。或無替其形。即生長。是皆佛神通。變化之威力也。豈唯自業無作之假體耶。即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故。彌陀獨變作而為飲食。為衣服。為眾味。為身具。三世不轉變。一切普利益也。是密為來迎往生利益。誨今生快樂之眾譬。故念佛者除苦惱法也。九十小文者。住立來迎之佛體也。則影臨東域。使為郢匠者是也。彌陀顯娑婆。成日月星宿。成草木水火。顯為誨來迎之後生益。密為今生眾譬之用。是云要義。今述六重念佛。精平生安心。期臨終為迎。初念佛捨自力歸他力。次念佛成亂想動念之心。次向別所求之土修念佛別行。次眾行上念佛為勝行。次念佛飡來迎之味。次念佛覺出離易行之體。應知。 唯願命旨不顧不敏事 是譬也。命旨佛力上加故。依他力成出離者。不敏者。我機不顧愚鈍下智之心也。作無有出離之緣故也。 是即無慚無愧之甚也事 是慚天。愧人者。畏上之意也。今三身門智慧上覺超世之慈悲。悟佛故。報身智。已以拉手掌。何況畏天。恐人乎。故諸天。世人。莫不致敬。故天乘本意。可敬我。人為覺出離。可我敬也。是云甚也。 一經高覽之後埋于壁底莫遺窓前事 問曰。淨土法門者。須傳持成業利益遐代。然今云一經高覽。埋于壁底。莫遺窓前之誡。有何意乎。答曰如述先。捨教之意也。題選擇本願念佛者。就因顯題。為捨教也。其故者。我等至于今日。不離生死。流轉六道者。留其教。守我心故也。捨教捨心者。速可離生死。或以此教。學出世本懷。或留我心。勸發菩提心。或賞此心。談即身成佛。或覺本有常住。皆是留心。留教。迷心。惱意。故今為遮此情。捨教為唾也。但又止住百歲之方。昔秦始皇燒書之時。孝經埋壁底。後日取出之。人有為行路之資。今又同之。為破法之類埋之。歸依人前止之。以此先蹤。今日埋壁底矣。 破法之人事 是本文。引法事讚超過大地微塵劫之文。結此文也。和尚於地觀。引清淨覺經文者。此淨土者。不生有罪者。此極樂生無罪者。故破法有罪者。信者無罪者也。即經云。若有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如不聞。見如不見。當知。此等始從三惡道來。罪障未盡。為此無信向耳。佛言。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又云。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然則法華之時。五千人上慢立座者。聞十如是法門。從地獄來。不盡罪障。聞之立座也。知無罪障而可往生人事者。聞淨土法門生信也。滅八十億劫罪者。從日觀至第八觀聞之。次第增長信心也。五十億劫者。聞五義法門。次第成親極樂也。日日年年增長信心者。次第滅罪也。 墮於惡道也事 問曰。經釋者至流通顯一部肝要。若明慈悲。結善言。若明智慧。以結惡言。今云墮於惡道。不合選擇來迎之義哉。答曰。是有深意。誠題選擇來迎者。如所責。但題在唯因者。以惡為體。其故。以第十八願。為文體。故偏有念佛。此念佛。以下三品惡人。專開之。今選擇。即同觀經下輩也。法華經乍因果不二。蓮者華中有菓。故因為上。云因果不二。故智慧為體。故以惡為結言。般若心經者。為到彼岸。故慈悲者。以陀羅尼為結言。今選擇為淨土宗故。不見不知。淨土談之。偏是胸憶法門也。然間一向造唯因。作著娑婆惡。眾生真假一同。立直說法門。為顯是為水想名第二觀之意也。云仰討本地者。釋意者是也。都選擇。私釋下不明來迎義。其故但以名號。於眾生。為顯彼此三業不相捨離也。 嘉永二年酉仲冬寫之。 英空全雄。 維時嘉永第六丑初秋七日此五卷筆功寫畢於皇坤友岡頓頓中山南窓下。 廣溪寓學張陽善覺音空觀純。 選擇密要決卷第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