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27 觀經名目證據十七箇條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袁雪梅 二校者 張遠祥 改稿者 劉海燕 第一佛體佛語之事 問曰。佛體佛語者其據如何。答曰。第七觀釋云。說是語時正明就此中即有其七。一明告觀二人時也。乃至七明佛身無漏光亦同然。豈有漏天金比方之也(云云)文是也。此文意言說是語時者佛語。從無量壽佛至不得意此住立佛體。一明告觀二人時也者。問。經文既說是語時向。以何為告觀料。答。是乃分別解脫者。說花坐一分故。以說是語時置告觀位。以不留花座一分為言二明彌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也者。釋經無量壽佛句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也者。釋經無量壽佛句門。應聲者佛證聲也。未來無佛語佛體何現乎。答。佛體即佛語也(云云)證得往生者問。經說無量壽佛不說機得益。何言證得往生乎。答。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體故。言證得往生也。三明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迴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經文無其意如何。答。住立空中佛。即迴心正念願生義也。亦是立即住立稍合心可知故。佛體即得往生。九品開之為散善來迎。仰此二釋。彌陀應聲約平生定善面也。彌陀在空約當得散善來迎面也。是界即便當得二往生法爾攝在無量壽佛住立空中二句故。云是他力往生也。四明觀音勢至□無餘眾者。經觀世音大勢至侍立左右句也。是以上住立佛體悲智德顯二大士也。五明三尊身心圓淨光明喻盛者。經光明熾盛之句。問。經說光明釋言身相圓淨何意。答。身相具謂圓。心體離垢云淨。身互通心光普十方謂喻盛。再往言之。身心圓淨互通內外光明齊度生喻盛義。問。三尊體別光明亦異乎。答。三尊一體光明可異。顯佛體三尊。示光明一色。經釋共不分別。是界一光三尊。六明佛身光明照十方垢障凡夫何能具見者。經不可具見句。問。經文既言三尊光。何釋佛身光明乎。答。光明遍以益物為能。文明化益功。獨在彌陀。亦是一光三尊義也。問。垢障凡夫何能具見者。釋凡夫難見事乎。答。韋提既見住立佛體。何不見光明乎。然今明論機則垢障凡夫。佛光實難見。以觀顯他力功益也。七明佛身無漏光亦同然豈□有漏天金比方之色者。經百千閻浮檀金色不為比句。問。真身觀說身如百千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今何違之不得為比說乎。答。說三尊身色。真身觀觀音勢至等說不同也。觀音勢至觀二菩薩身說紫金色。真身觀說佛身色。說夜摩天閻浮檀金色。是暫說觀佛面三尊形色也。以紫金色對閻浮檀金。則猶如瓦礫。是界顯真身佛體勝二菩薩方也。以第九真身對第七佛體。則真身佛體分喻位故。比界內夜摩天閻浮檀金。今第七住立佛體超越真身觀佛無漏色故。非可比有漏界內閻浮檀金故。釋佛身無漏光明同然豈持有漏天金比方之也。 西谷上人三十箇條云。佛體阿彌陀佛能覺所覺生佛一體成正覺成佛國土成就眾生所也。彌陀報身所化化身。酬四十七願出現娑婆。彌陀體釋尊言說開所觀經無量壽佛云能開無量壽佛。能開者自無量壽佛體。定散二善依正二報善依正二報善惡萬機乃至。一代定散開迄。所見無量體外無所開之法如此開佛體。釋迦能開所開給。阿彌陀佛體即釋迦語有處云佛體佛語也。 第二佛語佛體之事 問曰。佛語佛體證云何。答。佛告阿難如好持是語者即是時無量壽佛名矣釋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乃至)佛名矣。持是語者。指十六語。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者。彌陀體方。言持是語者。是持無量壽佛名。則定散佛結結歸佛時名號駁矣。上來雖說等釋亦如是。問。於第七觀言佛體佛語時。顯是佛相。今至流通言佛語佛體。則以名號為佛體如何。答。今此佛體佛語。佛語佛體二重名目者。任一經玄旨欲明未來佛體語窮名號法體一經皆名號得至。然第七觀。一經十六觀佛語已前顯佛體。以見佛體而開佛語欲明開見佛語故。佛語即觀佛三昧如是得意佛體佛語畢。一經佛語遂窮名號。其名號法體。即來迎佛體故。至流通釋成佛語佛體也。然則第七觀佛體。即流通名號第七觀佛體也。是名名體不二也。 二十箇條云。佛者釋迦說者觀經所說法也。又佛體者彌陀也。觀經所說即彌陀也。名號所以釋迦佛說說顯故。佛語即云彌陀佛也。為令知此義。釋名門能覺所覺奇合成彌陀佛。觀經依正二報開無量壽。顯目無量意開問觀經題目無量壽也。如此十六觀釋迦佛語。即彌陀名號佛體開說竟。流通佛語阿難乃至無量壽佛付屬阿難也。 第三能觀所觀一同之事 問曰。能觀所觀不相離名目。如何為證據。答。雖可亙一經。以寶觀立所為此觀說相異余觀。唯說能說為地觀。即是寶地所觀境。思惟正受。能觀智。然說如此相者名為粗見上得成寶地即觀。是謂能觀所觀不相離也。問。所求去行一同者。能觀所觀不相離為同。答。是雖一具法門。能觀所觀不相離者。就正宗觀法論之。所求去行一同者。就欣淨見論序正一同義。但再往云之可得謂同。玄義釋出在何文者。經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不別能所。一位釋成。然則能觀即去行欣淨所求即地觀體也。以是能觀所觀不相離。所求去行一同。全是不異問。能觀所觀現文乎。答。雜想觀釋曰六從彌陀下至丈六八尺已來。正明能觀所觀佛像矣。 第四思惟無不足之事 問。思惟無不足者何乎。答。韋提二請。如來至散善微妙善自開淨業正因。依文先師定判思惟無不足義。問。依自開散善玄旨。一往雖可然。正宗開說時其證如何。答。寶樓觀文言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是思惟無不足文證。問。就一經所說見有粗見了了二見。然則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說粗見非正宗了了見。何以得言思惟不無足乎。答。經文既粗見外別不說了了見。是則觀成也。故釋言七從此想成已下至寶地已來。正明顯觀成相。此明專心住境怖見寶樓剋念不移自上莊嚴總現矣。斯乃至說名為粗見。思惟一分而釋顯觀成想行者若觀成何不成有哉。故先師定判思惟無不足。復非啻寶樓一觀。說寶樹寶地寶池故。先六觀想云思惟無不足也。是釋自上莊嚴總現也。又欣淨見至第六觀究竟故。有顯欣淨見意。言自上莊嚴總現也。 第五識知定散之事 問。以一經定散識知名定散。其證何乎。答。一欲令眾生識境住心。二欲令眾生識知自業有輕重。三欲令眾生識知彌陀依正二報種種莊嚴光明等矣。是證據為也。問曰。此識知釋須限當觀。所以者第一其日正。東出無兩段釋。二釋云何得知由教心觀日。第三釋超過此之日百千萬億。此三釋既限日觀。何以一經總為識知定散乎答。觀者非十六一分。可亙定散故。居置十六初顯一經皆識知定散也。是以三識知釋。自有其意。先方所識知釋云。直兩超過十萬億剎矣。斯乃識知前六依報。又第七觀說於七寶地上。散善言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第是。次業障識知者。眾生散動識□猿猴心遍六葬無由暫息機也。廣通定散故。雜想觀說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散善說若有眾生。釋言自身現是乃至無有出離之緣也。次光明識知者。釋彼國依正二報種種莊嚴光明等。此光明亦通定散住立佛光明熾盛。乃至三業速光明等是也。故此三釋居十六初。為令知一經皆識知定散也。 第六觀見一同之事 問。觀見一同者其證何乎。答。示觀緣言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見佛增上緣言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見也。問。觀見一同義。云何可意得哉。答。見者約韋提觀者就十六觀識知之位也。意謂欲作在世滅後見說一同序正一致。此義至示觀緣可知。故以欣淨見移示二觀彼國土。以如是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乃至)彼國土。以如是觀見料理。說正宗十六觀故。所說即見義也。是云觀見一同也。 寫本西三十箇條現說一同事細字出。今略之。三十條十五可見。 第七依散善自開韋提能請落居事 問。韋提觀別所求土願自身出離。既請教我。然如來嫌請韋提不許得生。不得言顯未來得生乎。答。如來自開意。正顯未來得生。兼益韋提。是故說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乃至)極樂世界。依此散善自開。韋提以佛力見別所求土。獨不限我身。領解未來。亦以佛力可得見也。然韋提散善緣已外全無智。未來得生淨土故。於欣淨緣。通所求請為我廣說。通去行請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別所求請我今樂生極樂世界。別行教我思正受。欣淨緣四請。皆為自身請。然至散善自開聞說亦令未來世。初知未來得生土。此時自身。同未來凡夫機位成欣淨見。至散善緣初領此實機故。由韋提請依如來自開落居也。 第八定善材木二觀棟事 問。定散材木示觀上棟者其義何乎。答。定散材木者。顯行緣釋曰。一切眾生機有二眾。一者定二者散是也。示觀上棟者。至示觀緣顯行二為機示於現。其證如何。答。說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是乃至顯行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者也。然則顯行顯未來機。示觀為其機也。示佛力觀。是當緣法門也。故顯行材木示觀根也。 第九示觀二段告命之事 問。就示觀二重告命。言序正一同序正各別其證如何。答。得益段上釋告命曰見彼國土極妙樂事(乃至)無生法忍經文。酬前別請舉勸利益方便由序。是序正各別。又以下告命諸佛異方便文。釋日想水想(乃至)十三觀已來盡名異方便。是序正一同也。以此義故。觀念法門中分別示觀經文。二段引用。初釋佛告韋提希(乃至)故名見佛三昧淨土增上緣。是序正各別意也。復次釋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地(乃至)上眾生寶地等。是從示觀下告命至日想觀及以寶地等經文。一合引用。是序正一同說也。 第十序機正宗法之事 問。序機正宗法者其證如何乎。答曰。序分有三。謂證信化前發起也。初證信序中。雖釋機重重義。既結故名證信序。此就阿難解也。是證信位雖有能聽能說。結收能聽阿難也。次化前序中。雖有時佛處眾。四總收眾位故。釋上來雖說二眾不同廣名化前序竟。是四皆攝機也。復發起序中。未緣有三緣本自機也。下三緣雖是法。至示觀緣。結言云何當見已下此名夫人舉出苦機。六緣共攝機以此可知。世間如所引釋示觀有七段釋中隨一釋也。何可云六緣發起總結哉。答。第七文段。從若佛滅後至極樂世界也。就中從若佛滅後至所逼是則機也。從云何當見至極樂世界是則法也。其法者。欣淨所現國土依正是開顯行示觀法體故。下三緣法體。攝云何當見極樂世界句。此以法即為攝機故。從若佛滅從下至極樂世界。釋此明夫人舉出苦機也。故云序機。云正宗法。定善義云。就法定者。從日想初句下至下品下生已來。是其正宗也矣。 第十一思惟正受二請未來流通請文事 問曰。思惟正受二請。未來流通請者其請云何乎。答。定善結釋云。上從日觀下至雜想觀已來。總明世尊答前韋提第四請。云教我思惟正受兩句矣。是其文也。問。如此人必定流通請難見如何。答。從日觀至雜想觀說相者。答示觀若佛滅請說前六觀。答七觀未來請說後七觀。雖然今釋從日觀至雜想觀答思惟正受兩句。示觀緣若佛滅後。第七觀未來請收欣淨別行請。為顯思惟正受即滅後等請釋從日觀下至乃至正受兩句也。問。雜想結釋依思惟正受二請云十三觀開。何故日觀釋云一從佛告韋提下至想於西方已來正明總初此明韋提前前請彌陀佛因即許為說矣。此文日觀已下十三說。知依欣淨別所求別行二請說。答。定善面說能觀所觀二。於此欣淨。為別所求二。是釋此明韋提即許為說。然雜想結釋。雖欣淨見立能所。正欲顯所求去行一同能觀所觀一同。釋答思惟正受兩句也。問。顯行緣釋云。此明如來以見夫人願生極樂更請得生行稱佛本心。又顯彌陀願意。因斯二請。即廣開淨土之要門矣。示觀緣釋云。此明韋提前請願生極樂。又請得生之行如來已許矣。如此兩釋二緣共因二請。若然無答請自開別。自開義不成云何。亦日觀釋云。依二請許說乎。答。是依玄義依文二義。顯示二緣。依仍文義。日觀釋判玄義重也。韋提欣淨一請如來自開不依彼請。至示觀而真許彼請。酬欣淨二請至示觀。究竟觀已下。酬若佛滅後請。是依文重也。亦仍玄義以顯示二緣攝欣淨所求。日觀已下開欣淨故。日觀釋顯此義也。是有三義。一為顯所求已成就定散也。二為顯思惟正受請即滅後請。滅後請即思惟正受請也。三為令知欣淨見即說於日觀也。問。顯行云。又顯彌陀願意矣。二請稱佛本心顯彌陀願如何。答。是與中品下生說四十八願意一同也。 第十二三心經之事 問。一經總名三心經。其證云何乎。答。散善義曰。經云。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矣。問。三心既在上上品。何亙一經耶。答。至誠心當序廢深心當正宗法。迴向心當流通分。故說雖在上上品釋亙一經。既云經曰。也。問。次下次釋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散義矣。上曰經曰。相違云何。答。上下意別。次上釋意。廣為令通序正流通也。次下釋意。今三心說雖在上上品。欲亙九品故。釋無行不成。亦不留散善。而欲亙定善故。釋通攝定善。上廣亙三段。下亦通定善。反復丁寧。俱顯他力往生三心也。如此解畢。上下俱為一同也。 此下三十箇條十七三心念佛口決出。依今此略之。 第十三臨終平生一同之事 問。臨終平生一同者其證何乎。答。下下品釋云。四從如此愚人下至生死之罪已來。正明聞法念佛得蒙現益。即有其十乃至所歸之因矣。所言從如此愚人至生死之罪平生也。故曰得蒙現益也。從命終時至極樂世界臨終也。然標雖云從如此愚人下至生死之罪。釋以次下臨終經文二十八字。入次上平生攝經文。而為第九十小料。若夫臨平生各別。云即有其八。以第九第十別須立臨終一料。既攝平生不別立。豈非臨平一同明證哉。 第十四識知見事 問。識知見者其證何乎。答。得益段云。聞佛所說(乃至)及二菩薩矣。是以聞一經說識知名見也。故通一經為識知見也。然釋以識知此見。引合光臺及以第七觀。斯乃識知見上欲顯見說一同義也。問。以依正見引合序第七應在十三觀下。何為十六觀說下立此見乎。答。本自雖亙定善。欲顯散善自開上能請定善落居故。又得見佛身及二菩薩經文。於定善者所觀三尊。於散善有住立三尊。即九品來迎佛體也。欲顯此義故。又無生忍益屬第七觀。為令說益攝見益故。一經說下立此見也。 第十五前六觀序事 問。前六觀為序位何乎。答。第七觀疏云。斯乃序臨淨國喜難無為自勝令乃正都彌陀更益心開悟忍(乃至)斯乃者押前云也。如前觀為序也。今乃正者。第七已下為正宗之意也。 第十六十三觀序之事 問。十三觀為序位其證何乎。答。玄義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文曰舉觀利益方便由序。其方便體。引出諸佛如來有異方便文。而言十三觀已來盡名異方便。知十三都為序位也。因問。云欣淨思惟正受二請答十三觀。其二請觀也有否。答。是有兩義。一謂三請通諸觀也。日觀云何作想凡作想者思惟位。閉目開目皆令明了者正受位。乃至寶地觀有思惟了了見。花座已下亦復如是二者前六觀思惟。後七觀正受。謂依文前六觀思惟。後七觀正受。謂依文前六俱雖說思惟正受。至寶樓觀攝思惟位。說相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想觀想。是以欣淨教我思惟結前六觀也。亦第七了了分明皆令得見。第八了了分明是極樂。第十亦令明令如觀掌中。第十一等十一皆以正受為觀成。後七觀答教我正受也。疏曰從日觀至雜想觀(乃至)思惟正受兩句此意也。 第十七上上品十一門口決 問疏云。一從佛告阿難已下。即雙標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辨定其位此即修學大乘。上善凡夫人也(已上)如十一門分別。告命辨定其位既各別。何至解釋以第二攝第一哉。答。是有一二義。一者謂告命韋提在世也。辨定其位滅後也。欲令知在滅一機故。二者謂告命阿難。在世流通人也。欲顯滅後辨定其位與流通阿難一機故。三者謂告命佛者。散善自開教主也。欲顯自開教主齊。上上品辨定其位。機法一體故也。又不啻第二辨定其位。欲顯以下想舉有緣等亦攝告命位。十一門皆從告命中開也。應知畢。 右一冊者。往日在南紀所乾通知漢上人室。得一本寫焉。然魯紛然念無差謬。因更考經釋本文浥前後義意。重換語骨。亦加以西谷三十箇條。是得前住立政弘舜上人本。隨處加入。欲使吾流法水無滯也。若有誤謬後見訂焉。 私斯書西谷之作歟。第四先師定判思惟無不足是置指師言歟。 淨土根元地御廟所於西窓下。沙門曉空倣道維時嘉永第五子暮冬十有八日辰之刻筆起明焉卯之刻筆功二十六員寫絕畢於皇坤森岡邨頓中山北窓下。 廣谷寓學張陽善覺 智空觀純 觀經名目證據十七箇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