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86 安養抄卷第一 輸入者 韓紅霞 一校者 韓紅霞 二校者 韓紅霞 改稿者 王 麗 安養淨土四種佛土中何耶(一又加三身分別文) 安養為上品淨土為當如何(二) 安養界去此量何(三) 十六想觀中花座觀依正中何(四) 阿彌陀佛身量何(五) 觀彌陀人觀何相耶(六) 不具足戒行生安養耶(七) 問。安養淨土四種佛土中何耶(一又加三身分別文)疏云。娑婆雜惡荊瓦礫不淨充滿同居穢也。安養清淨池流八德樹列七珍。次於泥洹皆正定聚凡聖同居上品淨土也(文)。 淨名疏一云。二明同居土者。無量壽國雖果報殊勝難可比喻。然亦染淨凡聖同居。何者雖無四趣而有人天。以何知之。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故經云。犯重罪者臨終之時懺悔念佛。業障便轉即得往生。若但聖生。凡夫何得願生彼土。故知雖具惑染。願力持心亦得居也(文)。 同疏二云。西方淨土亦同居淨也。彼經亦舉第六天為類。故云其寶猶如第六天寶(文)。 往生論云。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無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文)。 大品二云。有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以方便力故。不隨禪生還欲界○成就眾生故(文)。 大論三十八云。問曰。若不隨禪定。何以生於欲界不生他方清淨世界。答曰。諸菩薩行各不同。或有菩薩於禪轉心生他方佛國。菩薩迴心生欲界亦如是。問曰。生他方佛國者。為是欲界非欲界。答曰。他方佛國雜惡不淨者則名欲界。若清淨土則無三惡道三毒。乃至無三毒之名。亦無二乘之名。亦無女人。一切人皆有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常照世間。一念之頃作無量身到無量如恒河沙等世界。度無量阿僧祇眾生。還來本處。如是世界在地上故名色界。無欲故不名欲界。有形色故不名無色界。諸大菩薩福德清淨業因緣故。別得清淨世界出於三界。或有以大慈大悲心憐愍眾生故生欲界(文)。 佛地論第一云(世親菩薩造玄奘譯)如是淨土為三界同一處所為各別耶。有義各別。有處說在淨居天上。有所說在西方等故。有義同處。淨土周圓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義者。實受用亦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亦不可說即三界處。若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西方等處所不定(文)。 攝論九云(無性)論云○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變化身○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諸佛眾會所顯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為所受用故○釋曰○受用身中依法身者。由有彼故而得有此。種種諸佛眾會所顯者。謂有佛土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由此了知故名所顯。即是西方極樂土等。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為所受者。謂於清淨佛國土中。受用種種大乘法樂解義故(文)大乘同性經下卷云。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復問佛言。世尊。佛身幾種。佛言。善丈夫。略說有三。何等為三。一者報。二者應。三者真身。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復問佛言。世尊。何者名為如來報。佛言。善丈夫。若欲見彼佛報者。汝今當知。如汝今日見我現諸如來清淨佛剎現得道者當得道者。如是一切即是報身。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問佛言。世尊。何者名為如來應身。佛言。丈夫。猶若今日踊步健如來。魔極恐怖如來。大慈意如來。有如是等一切彼如來。穢濁世中現成佛者當成佛者。如來顯現從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滅法。善丈夫。汝今當知。如是化事皆是應身(文)。 楞伽經云。於我滅度後。南天竺大國。有大德沙門。名龍樹菩薩。住初歡喜地。為人說大乘。能破有無見。住往安樂國(偈也)。 七卷章七云(慈恩)觀經所說諸觀及孝養父母等。乃至十念為淨土因者。此有二義。一云。准攝大乘等。西方乃是他受用土。觀經自言阿鞞跋致不退菩薩方得生故。非以小善根因緣而得生故。無著天親淨土論言女人根缺二乘種等皆不生故。攝大乘云。非唯由願方乃得生。別時意故。如以一錢貨得千錢。別時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復如是。十念為因後方漸生。非由十念死後即生。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說十念因生淨土故。又說阿彌陀佛身毫相如五須彌。非他受用。何容乃爾。又觀音授記經言。阿彌陀佛滅度之後。觀音菩薩次當補處。十地大形說當補處。非他受用。是何佛耶。二云。西方通於報化二土。報土文證如前所說。化土證者。鼓音聲王經云。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有子有魔。亦有調達亦有王城。若非化身。寧有此事。故觀經說中品生中。有阿羅漢須陀洹等故。生彼者通有三乘。言土通是報化二土。若依前解。此是他受用身示現。亦有父母國王。實即無之。實無女人惡道性怖等。九品生中阿羅漢等。假彼名說。實是菩薩。二釋任情取捨隨意。無垢稱經疏同之(文)。淨土論(迦才)上云。問曰。既有三者。未知西方是何土也。答曰。亦有三種。若入初地已去菩薩正體智見者。即是法身淨土。若加行後得智見者。即是報淨土。若是地前菩薩二乘凡夫見者。即是化淨土也。如龍樹菩薩等往生具見法報化三種淨土。由上得見下故。由此義故。諸經論中或則為報。或判為化。皆不失旨也。問曰。已知西方具有三土。未知即今凡夫念佛願生何土也。答曰。依如攝論。唯生化土不見法報土也。就土中有其二種。一是胎生。二是化生。胎生土者復有二種。一狐疑人生極樂邊城七寶宮殿中。五百歲不見佛。名之為胎(此是無量壽經說之)二者實有父母。名之為胎。如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說。此即阿彌陀佛亦有父母等。經云。城名清泰。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父名月上轉輪王。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攬光。神足弟子名土化。魔名無勝。提婆達多名寂也○化生土者。依如經論見有三種。一者純是大乘土。二者純是小乘土。三者大小乘雜土。純大乘土者。此處眾生純學大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上輩三品人是也。故往生論云。大乘善根界。等無機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也。純小乘土者。此實眾生純學小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中輩二品生者是也。故智度論中云。有妙淨土出過三界。諸阿羅漢當生其中。大小乘雜土者。此處眾生雜學大小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中輩下生及下輩三品生者是也。如中品下生經云。孝養父母行世仁慈。遇善知識為說四十八願等。於此願中雜聞大小乘。至彼雖悟阿羅漢果。後乃迴心向大乘也。下輩三人亦聞四十八願。或聞十二部經。或念阿彌陀佛生到彼土。皆發菩提心也。有此三土。若委分別者。眾生起行既有千殊。住生見土亦有萬別。若作此解者。諸經論中或判為報。或判為化。皆無妨難也(云云。橫川先德云。此釋善念。云云)。 同云。大乘同性經云○釋曰。淨土中成佛判為報土。是受用事身。非實報身也(云云)。 阿彌陀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文)。 群疑論一云(懷感)問曰。今此西方極樂世界。三種土中是何土攝。釋曰。此有三釋。一釋云。是他受用土。以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等。故唯是他受用土。二云。唯是變化土。有何聖教。言佛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即證是。於他受用身土。何妨淨土變化之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以觀經等皆說為凡夫眾生往生淨土。故知是變化土。三通二土。地前見變化土。地上見受用土。同其一處。各自心所見各異。故通二土。由此經言。是阿彌陀佛非凡夫境。當作丈六觀也。問曰○若是受用土者。云何地前凡夫生。若是變化土者。云何地上聖人也。答曰○以阿彌陀佛殊勝本願增上緣力。令彼地前諸小行等○生他受用土。佛地論等說。初地已上他受用土。地前菩薩生變化土者。此據自力多分判地上居二土別。不據他力別願勝緣而說也○佛地論中○一論師言。或復如來神力加被。令暫得相見聞說妙法○今此是不可思議本願之力令亦得生。斯有何過失也(云云)。 又云。起信論云。從初發心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此之論文已通地前得見他受用身也。若見他受用身者。何妨得生他受用土○變化土地上菩薩生。地上菩薩生者○上能見下為欲接引地前凡夫生變化土。有何妨廢。又地上菩薩生變化土者。皆是化身。亦無有過(文)。 補正記八云。亦可釋妨者。妨云。淨土既云蓮花為父母。何故鼓音王經云。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釋曰。經之言化土云有父母。淨土則無。又經云有者。說因位時土有言化生者。說成佛已後土無父母。故不為妨(文) 五百問論中云。問。經中何佛應有子耶。而言佛有十六王子。答曰。他受用身有父母等。如法鼓音聲王經。阿彌陀佛亦有父母。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有子有魔等。釋曰。若化七地以前分段生死。須有父母等。若化八地已上變易生死。理無此事。不生死故。他受用身與輪王俱出故。此佛祖轉輪聖王。今謂他受用義雖通報化。語他受用應指報身。對報辨異須云化身。故彼彌陀化分九品。上生既是無生。即當初地已上位也。故登地已上即見報身即他受用。地前所見即是化身。化中仍須分別於優劣。隨見異故不可當同。是知下之三生須聞劣教。以初生彼在小果故。故知此等始花出須見父母生身故也。豈上三品見父母身。故應須知化佛化土有淨有穢。穢即娑婆。淨即安養。淨中有穢。須應多品。以由乘戒不等故也。且如妙喜阿閦以對安養即淨不同。娑婆對餘下類穢土即穢不同。只此方尚諸菩薩唯見今佛垂復栴檀閣入於母胎。豈實母胎垂閣入耶。即欲父母而非父母。彼亦准知。況七地等言未成道。鑒瓔珞初地已得法身。仁王經中初住已入毘盧舍那。花嚴亦爾。登至七地仍見化。及在分段凡夫父母身須現父母。行向入變易生身。是須見於化父母。若言變易不生死者亦如是。變易猶久生死故地持涅槃並以初離五怖畏破二十五有見於佛性。豈見佛性而生分段。唯見化身父母生身(文)釋纂第六云。若大論中明安養國非三界者。只是非此娑婆三界耳。若就彼土具有三界。故無量壽經。阿難白佛。彼安養既無須彌。忉利諸天依何而住。佛反質言。此土夜摩乃至色界依何而住。阿難默領。反質意者。此夜摩等既許依空。何妨彼土四王已上依空而住。具明土相復有多種。共別不同如無動界。雖是淨土由有男女及須彌等。此同居淨土既其不同。同居穢土亦應不等(文)。 平等覺經上云。其國中無有須彌山。其日月星辰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皆在虛空中(文)。 雙觀經上云。其佛世界名曰安樂○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鐵圍一切諸山(乃至云云)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語阿難。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難白佛。行業果報不可思議。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文)。 同經下云。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彼國。從地已上至淨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淨自然之物。為悉見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見(文)。 羅什安樂土義云。問曰。安樂國於三界中何界所攝。答。釋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所以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無色界(文)。 淨土論上云(迦才)問曰○此土為當在三界攝為當不攝耶。答曰。若就佛論則妙絕三界。若從眾生具有二義。或攝或不攝。初明攝者。若據凡夫及三界學人往生者。此即在三界攝。以此等眾生未出三界故○二明不攝者。若是初地已上菩薩及羅漢支佛二無學人往生者。此即不攝。由已斷正使出三界故也。如大智論云。有妙淨土出過三界。諸阿羅漢當生其中。論中既云羅漢不論學人。故知學人生者在三界內也(文)群疑論一云。問曰○三界之中何界所攝。釋曰。此有二釋。有漏淨土是欲色界攝。以有漏心不離三界故○若未離欲界。以欲界生得善或方便善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生於淨土○即欲界攝。若已離欲。得色界心修十六觀生於淨土。即色界攝。故彼淨土通欲色二界。無色界眾生無實色身可生淨土。以淨土是眾寶莊嚴故。實非無色界攝○故無量壽經。阿難白佛言。彼佛國土若無須彌(乃至)皆依何住(云云)即欲色二界攝也。二釋雖是有漏所變淨土。而不得名為是三界攝(文)。 大智度論言。非三界。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非無色界。此論義意非是淨土無漏識心所現淨土名出三界。有漏識心所變淨土器世間相布置法用安立有情利樂等事。不同於此三界等相。名非三界(乃至云云廣可見之)。 注十疑(澄或注)云。今安養即他受用變化二土。以地上菩薩見他受用土。地前菩薩二乘凡夫見變化土也(云云)。 十住婆沙第三讚彌陀文云。超出三界獄。目如蓮花葉。聲聞眾無量。是故稽首禮(文)。 觀經云。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行者○心大歡喜○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生極樂世界○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逕半劫已成阿羅漢○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生極樂世界○聞法歡喜。過一小劫成阿羅漢○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是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即便命終○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於初地○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是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十惡五逆具諸不善。如是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稱南無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云云)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得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文)。 雙觀經上云。又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說(文)。 阿彌陀經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稱讚淨土經同之)。 大論三十八云。如阿彌陀國菩薩僧多。聲聞僧少(云云玄六引之)。 玄六云。戒急乘亦緩亦急者淨土也。戒急故土無五濁。乘亦緩故開三。乘亦急故顯一。安養亦是也(云云)。 龍興記下釋中輩中云。問。悲花經云。安樂世界無聲聞名及說法。純菩薩乘。授記經同。今何故言有聲聞乘及說小法。答。彼文約終。此經約始。終皆發心成菩薩故。有說。此言聲聞非是小乘。並是菩薩。如瓔珞○佛告舍利弗。菩薩三乘名有三品。辟支佛三乘各有三品。聲聞三乘各有三品(云云)故知非小(文)。 十疑第九疑云(天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者。但論生彼國無有女人及無盲聾瘖啞人。不道此間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說者。愚癡全不識經意。且如韋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受佛記悉得往生淨土。但此處女人及盲聾瘖啞人。心念彌陀佛悉生彼國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二乘之身。但迴心願生淨土。至彼更無二乘執心。為此故云女人及種不生○故無壽量經四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名號厭惡女身。捨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況生彼國更受女身耶。根缺聲聞亦爾(云云)新十疑云(禪瑜撰)第四疑云。古十疑決淨土論之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之文云。但論彼國無有女人及以盲聾瘖啞全不識經意。韋提希及五百侍女悉得往生。悉生彼國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二乘之身(云云)此義未得深意。何者。九品之中。中品三類或得初果或得四果。又經云。彼國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云云)此等文明也。何言不受二乘之身耶。答。仁王經云。復有九百萬億菩薩摩訶薩阿羅漢十地(文)又通教七地此阿羅漢地也。三乘共在此地。又依九乘道理者。聲聞之中有菩薩乘。菩薩之中有聲聞乘。以之論之。彼土聲聞皆是菩薩也。問。若言彼土聲聞皆是菩薩者。何上文云。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次文云。諸菩薩眾亦復如是(云云)故知菩薩之外有聲聞也。答。聲聞之中雖有菩薩。而形貌聲聞猶為聲聞眾。若形貌菩薩者別舉也。問。依形定聲聞亦無一定。依出家形。誰云地藏菩薩是聲聞。依內祕菩薩形。誰云滿願是菩薩。雖以形定。而不可言地藏是聲聞。雖以應化定。而不可言滿願是菩薩。既菩薩聲聞二類各別。當知聲聞是二乘。菩薩是大乘。加之言滿願是應化者。來法花顯實之教發跡顯本之時所始知也。若滿願發跡顯本之時。上二周聲聞皆是權人也。又觀經云須陀洹阿羅漢猶菩薩者。此等人歷劫入菩薩之位。豈從初是菩薩耶。答。二乘有二種。定性不定性也。論云二乘種不生者。指定姓二乘也。言極樂有聲聞弟子者。所謂不定性之二乘也。今論不定性人進不。菩薩退不永滅。故烈聲聞菩薩無妨也(文)。 記八云(提婆品)今龍女文從權而說。以證圓經成佛速疾。若實行不疾權行徒引。是則權實義等。理不徒然(文)。 法花經云。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文)。 疏九云。常在靈鷲山。謂實報土也○天人常充滿者。三十心是人。十地是天(文)玄七云。或言。花王世界蓮花藏海者此實報土也(文)。 攝大乘論第十云(世親釋玄奘譯)論曰。復次諸佛清淨佛土相云何。應知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說。謂薄伽梵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無量天龍藥叉(乃至)人非人等常所翼從(云云)如是示現清淨佛士○輔翼圓滿眷屬圓滿。釋曰(云云)。 無性攝論第十云○諸大菩薩眾所雲集者。顯示輔翼圓滿。無量天龍藥叉等者。謂諸天等止住其中以為眷屬。此化非實。莫呼洛伽者。此攝大蟒。此句顯示眷屬圓滿(云云)。 七卷章七云。第三眷屬者。佛地經云。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其法性土自受用土二無輔翼○他受用土唯有菩薩以為眷屬。無有餘類。雖超三界。天等仍是三界攝故。淨識如是攝受變現為嚴淨土。故不相違○無量壽經亦言。命鳥等皆是阿彌陀佛之所化作。化為二乘莊嚴淨土亦復如是○他受用土菩薩為真。二乘八部皆為權現(文)佛地論第一云。何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而有天等以為眷屬。天等皆是三界攝故。淨識如是攝受變現為嚴淨土。故不相違(文)。 攝論(世親釋。陳真諦譯)○論曰。有說言。由唯發願於安樂佛土。得往彼受生。釋曰。如前應知是名別時意(云云。別時意趣細如下抄之)。 七卷章七云。十念為淨土因者○別時意故。如以一錢貨得千錢。別時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得如是。十念為因後方漸生。非由十念死後即生(云云。如次上抄之)。 十疑(天台)第八疑中云。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云。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云。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住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墜陷也(文)。 西方要決云(慈恩寺基撰)第十二依攝大乘論會釋別時義者。論云唯由發願即得往生安樂者。是別時意。疑曰。唯依攝論判作別時。今教念佛如何即往。通曰。今依攝論判釋別時。與淨土門一無差殊。何者。由且發願未可即生。依願念佛乃成淨業。願行前後故說別時。非謂念佛不即生也(云云)。 群疑論六云。問曰。未知往生西方眾生為是分段生死。為是變易生死。釋曰。彼土菩薩。八地已上一向是於變易生死。七地以還初果以上或是分段或是變易。直經三賢十信等皆唯分段(云云)雙觀經疏云(真諦)問曰。此土三中是何。答云。是自受用土。今謂雖有此說而違文意。何以故。依所願土而起此行故。謂前所願國土是眾生所生。如何得是自受用土。可說此應化土。經應化土尚無須彌七金山等(云云)。 同經疏云(寂)問。嚴淨土者為是化土為是受用。答。正是受用兼亦變化。以願所成果多說受用故。此時法藏雖未登初地。然由佛力亦得暫見故(文)。 往生論疏一云。龍猛釋云。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所以知爾。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以有色故非無色界。一誠是菩薩淨業所感耳(文)。 同第三云。如有頌曰。於我滅度後。南天竺大國。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住初歡喜地。為人說大乘。能破有無見。往生安樂國。而言彼國菩薩皆是一生補處。然大菩薩為助佛故往生其中。何妨諸小行菩薩等隨善知識終念得生(文)阿彌陀經疏(基)云。問。淨土有幾種。答。有四種。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他受土。四者化土。問。四土之中西方是何淨土。答○若他受用土。佛地論云。諸佛為令地上菩薩受大法樂近修勝行。佛於後得智中。以大悲故。於諸菩薩大圓鏡智相應淨識之上。依諸菩薩業力。如來與作增上緣。隨其根宜現其淨土。或勝或妙改轉不定。地地優劣如輪王所感土與眾生同處所見即異。若變化土。佛地論云。隨菩薩宜。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在西方○西方有二土。若登地菩薩各見自用土。若地前生便見化土。問。云何知是化土。答。若報淨土。諸佛平等無有優劣。若化土者。隨眾生現即有差別故。花嚴經云。娑婆世界一劫當阿彌陀國一日一夜。彼國一劫當袈裟憧世界一日夜。又首楞嚴經云。文殊未來於南方成佛名普現色身。其土勝阿彌陀國不可為喻。又觀音授記經云。過去金光師子遊戲佛土。及觀世音未來成佛。勝今阿彌陀土無量。又准大阿彌陀經等。其土既在欲界。上有六天復致優劣。故知是化。問。眾生生彼何土。答。生化土。問。若是化土。何故二乘女人不得生。答。論據報土說。平等覺經云。眾生生彼始得初果。乃至後得阿羅漢果作大菩薩。或至於彼始發菩提心。既有凡夫及初心菩薩者。即是化土。若言二乘亦不生彼。即謂一向是報淨土者。彼觀經三輩九品云何得生。此經下文。彼佛有無量聲聞弟子。何得不生也。又女人亦不得生者。此彌陀經等皆云。若善女人聞說彼佛名。執持不忘必得往生。此云何通。又若彼土一向無女人故即謂是報土者。鼓音經云。彼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此無女人也(文)又云。又問。若是化生。何故大論云非三界攝。答。彼言非三界攝者。非謂出過三界。但謂異三界故。故大論云。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非無色界。無欲故非欲界。故言非三界攝。又佛地云。此是佛出三界淨識心所現。為化地前諸有情類令其欣樂修行彼因。令聲聞等見。若謂非三界者。即謂出過三界。與彼平等覺經等相違。問。若是化土。何故解深密經三地已上乃得生。答。此約他受用土說。他受用有二。一為登地已上現者。令登地已上人受用。二為地前人現者。令願樂已前人受用。即化淨土也。彼經據諸大菩薩生彼者得受用土說。非是西方一向是初地已上淨土。由有凡夫二乘亦得生故。故有化土及受用土。問。若是化土。眾生生者初見何土後見何土。答。初見化土後受用土。問。何處有此二土。答。於一界中一相之土。初見粗後見細。非滅前土而見後土。非異處見其二土。佛地論云。釋迦如來說佛地經時。地前大眾見變化身居穢土說法。登地菩薩見受用居佛淨土說法。問。若生彼見化佛又居淨土。我此釋迦亦是化佛。其土何以不淨。既有不同。明知彼淨土是報土。此穢土是化土。答。依大論引目連問經。釋迦亦示目連己身淨土。又說言。一切諸佛皆有淨穢兩。如我釋迦牟尼有穢有淨。今十方諸佛阿彌陀佛亦爾。問。諸佛既同有淨穢二土。何故彌陀不見有穢。釋迦不見有淨。答。由此眾生有樂見淨土者。但說淨土之名。又由此眾生不苦即不樂涅槃。所以釋迦於眾生惡眾上作增上緣。示現穢土令眾生厭。然非釋迦亦處其穢。故涅槃經云諸佛無有出於不淨者。為化眾生示現淨穢故。維摩經云。若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者。佛即為現。問。若彼土是化又居欲界者。應有須彌大海。答。以佛本願故。無諸山川江海。四王忉利以福力故依空而住(文)。 無量壽經宗要云(元曉)○第四正定與非正定相對門者。三聚眾生苦生之地。是為穢土。唯正定聚所居之處。名為淨土。於中亦四果聲聞。乃至復有四類凡夫。唯無邪定及不定聚耳。今此經說無量壽國。就第四門說為淨土。所以然者。為欲普容大小兼引凡聖兼生勝處同趣大道故。如下文言。設我得佛。國中人民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又言。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知其數者。不取正覺。乃至廣說。又觀經中說。生彼國已得羅漢果等。乃至廣說。故論說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者。是說決定種性二乘。非謂不定根性聲聞。為簡此故名二乘種。由是義故不相違也。又云。女人及根缺者。謂生彼時非女非缺耳。非此女等不得往生。如韋提希而得生故。鼓音王陀羅尼經云。阿彌陀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等。乃至廣說者。是說化佛所居化土。論所說者是受用土。由是道理故不相違(文)。 無量壽經論云。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花藏世界海。是名入第三門(文)。 同論釋第五云。此第三門為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是第三功德相。如言盧舍那佛坐蓮花藏世界。今言蓮花世界者。無量壽佛所居住處。准此世界隨義為名。即是修行安心之定(文)無量壽經論釋第三云。若以本言。即是應土已定第十地故。若以跡言。即以有漏業之所造故名報土。如實義者。是變易土。為廣濟故。化分段相。如言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萬億劫當有終極。滅度之後。觀世音菩薩成等正覺。十地機性先已純熟。為化彼類即身成佛。不說先住何處何天後來補處。即以此身就坐成佛。是即十地所見應身。故知安樂為十地緣觀變易土。生彼土者離分段中煩惱業故。法藏菩薩在第十地無更作業。唯是應現依正兩報。如言成佛之時七寶為地自然而生。此是應於願力將成佛時方乃始成。而實不言未成佛前。欲成佛境。其中有情為所化土者。又言。生彼國者皆具相好智惠神通。此是不言淨土之事因時欲有。故知應土亦是分段。然彼如來昔起願行。以土應物。今成佛果。遂能以土而應於物。當知此土即是報土。佛雖物示土。而無因不得生長。良以有情修淨土因感斯應土亦得名報(文)。 無量壽經述記云。有二種。一者清淨。二者不清淨。於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得亦無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無苦受。可得純菩薩僧於中止住。是故說名清淨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薩。由願自在力故。於彼受生。無有異生及非異生聲聞獨覺若異生菩薩得生於彼。問。若無異生菩薩及非異生聲聞獨覺得生彼者。何因緣故菩薩數中作如是說。若菩薩等意願於彼。如是一切皆當往生。答。為化懈怠種類未集善根所化眾生故。密意作如是說。所以者何。彼由如是蒙勸勵時便捨懈怠。於善法中懃修加行。從此漸漸堪於彼生當得法性。應知是不此中密意。又攝論云。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由此等文故知。無別變化淨二乘異生之所生處。言得生者別時意。非即生也。答。所引二文皆說受用土。經說唯由發願生。悉望彼受用土實是別時意。然經所說三輩九品非唯是願。亦行相應。又所生土非是受用。是變化土。故三輩生非別意。然彌陀土有唯純是菩薩所生名受用土。有亦二乘異生雜生名變化土。論云。無二乘等依受用土。說變化土中。非無二乘等三輩九品皆得生。故智度論中淨土品云。問曰。餘佛有三乘教化。豈獨劣耶。答。佛出五濁惡世。於一乘道分為三乘。問。若爾阿彌陀佛阿閦佛等。不於五濁世。何以復有三乘。答。諸佛初發心時。見諸佛以三乘度眾生。自發願言。我亦當以三乘度眾生。由此文故知。彌陀淨土有純有雜。二土差別雖有。二階處所無別。於一處中隨見異故。又往生論云。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故知地前菩薩亦得生彼淨土。若無變化土者。未證淨心菩薩何得生於受用淨土。此經正顯受用淨土。兼亦為顯變化淨土。引攝初業人之生彼土故。又云。疑佛四智者生彼受胎生。當知就彼變化土說(文)又云。問。此四部經所說淨土。為是一淨土。為是有差別。答。准論驗經非一種也。所以者何。阿彌陀淨土有多品故。隨時所說有差別也。案文而求觀經及陀羅尼經所說土相是化淨土。說九品人皆得生故。說有父母魔王等故。小阿彌陀所說土相是受用。說彼唯有阿毘跋致諸菩薩故。又說多有補處菩薩。故知非是變化淨土彼聲聞等是化非實人。今此所說雨卷經中正顯受用土。論依此經十七種莊嚴故。唯此經中具十七等。非餘經故。然兼亦顯變化淨土。說疑佛智等生彼受胎故。又別本中說有羅漢般涅槃○故知亦有說變化土(文)安樂集上云(道綽)問曰。安樂國土於三界中何界所攝。答曰。淨土勝妙體出世間。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暗宅○是故淨土非三界攝。又依智度論云。淨土果報無欲故(乃至云云)天親論云。觀彼世界相(乃至云云)。 無量壽經義疏下云(法位)言出三界者。彼無欲故非欲界。依地住故非色界。有色形故非無色界。故云出三界。非謂除惑出三界受變易身。彼有分段身故(文)。 無量壽經論釋第一云。論曰。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釋曰。其三界者。一是欲界○二是色界○三是無色界○如此三界愚夫之宅。皆是有漏流轉無際。如幻因果相績不斷。而安樂國菩薩慈悲正觀之所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立。四生感報緣茲遠離。煩惱業繫由此永絕。其有往生修道積行。入正定聚曾無退轉。是故且言勝過三界(文)。安樂集上引大經讚云。妙土廣大超數限。自然七寶所合成。佛本願力莊嚴起。稽首清淨本攝受(文)。 決一云。見佛相者。但是見彼三藏相好空無所有○肇云。諸相煥目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聲。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及觀經等通佛收(文)。 疏云。有量有二義。一為無量之量。二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阿彌陀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是有量之無量。應佛皆為兩量。逐物隨緣參差長短(文)。 文句九云(壽量品)實有量而言無量。彌陀是也。實無量而言量。如此品及金光明是也。實無量而言無量。如涅槃云唯佛與佛其壽無量是也。實有量而言量。如八十唱滅是也(云云)。 補正記云。阿彌陀此云無量壽。彼是勝應之身。機息應謝。以觀音為補處。即實有量言無量也(文)。 觀經云。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池上作蓮花想○蓮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花有八萬四千葉(云云)是為花座想名第七觀(文)。 又云。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文)。 心地觀經二云。二者如來他受用身。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居真淨土說一乘法。令諸菩薩受用大乘微妙法樂○為化十地諸菩薩眾。現於十種他受用身。第一佛身坐百葉蓮花。為初地菩薩說百法明門○第二佛身坐千葉蓮花○乃至十地他受用坐不可說妙寶蓮花(文)。 大乘同性經云。淨土中成佛者悉是報身。穢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文)又云。彼經云。阿彌陀如來蓮花開敷皇王如來○等諸如來清淨佛剎現得道者當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報身佛也(云云。上如抄本經文之)。 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當有終極。佛涅槃後。正法住世等佛壽命。善男子。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乃至云云)。 往生要集下云。問。同性經云。報身受記經云。入滅二經相違諸師何會。答。綽禪師會授記經云。此是報身現隱沒相非滅度也。迦才會同性經云。此釋善矣(如上迦才淨土論之)。 觀佛三昧經十云。過去久遠有佛世尊。名毘婆尸佛。身高頸長六十由旬。其佛圓光百二十由旬。身紫金色。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無數金光(文)。 又云。同人相故說三十二。勝諸天故說八十好。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諸妙相好(云云。往生集引此文)。 大論八十八云。有國土。佛為現千萬相。或無量阿僧祇相。或五六三四相。隨天竺所好故現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文)。 心地觀經三云。如是十佛成正覺。各坐七寶菩提樹。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文)。 七卷章七云○為十地眾○現他受用身。初地見佛坐百葉花○且阿彌陀佛眼如四大海水。眉間豪相如五須彌山。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應是初地菩薩所見。二地見佛坐千葉花。乃至十地所見轉大。此他受用雖有父母示現受生。不先處天方下成佛。鼓音王經說。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魔王名無勝。調達名寂(云云)無量壽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既是報土無實。女人佛及菩薩化為母。所化分段身故現此相○報土中有實魔事。然大菩薩化為魔王。障他受用時現有之。觀音授記經說。阿彌陀佛壽命無量千萬億劫。當有終極。滅度之後。觀世音菩薩。明相出時。於菩提樹下成○覺○普光功德○十地機宜先已淳熟故。彼類即身成佛。不說先住何處何天後來補處。即以此身就座成佛。則是他受用。大悲所宣生因所生成佛之相(云云)。 又云(如上抄之)。無性攝論(如上抄之)。 無量壽論釋第四云(智光撰)初地菩薩所見之佛坐百葉花。二地千葉。三地萬葉。後後初地展轉增勝。乃至十地金剛心菩薩將成佛時。淨居天上乃有大寶蓮花。相顯周圓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量菩薩坐之而成正覺○無量佛所坐寶花有八萬四千花。當是四地所見之佛。由斯有言。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菩薩。如實義者。無量壽佛總是十地菩薩所見。如說皆是一生補處。乃至得百法明門等。舉始指中間應知(文)興記下云。問。此彌陀佛是何身耶。答。遠云。應身。有始終故。如觀音授記經說。彌陀般涅槃觀音補佛處。若真身者常住無變○諸根相好皆遍法界。既有滅。故知應非真。有言。報身。淨土身故。如大乘同性經說。阿彌陀如來○清淨佛剎現得道者當得道者。即是報身。濁世中現成佛者。當皆是應身○問。報身常住。何須滅耶。答。此是報身現隱沒相故。經云。彌陀滅後。復有善根深厚眾生。還見如故。又攝論解報身相云。何別別異異見種種變。問。若依初師。同性經文何通耶。答。然實淨土得通二種。謂實報身與變化身。然為簡彼穢土故。成佛一向變化。舉勝簡耳(文)。 安樂集上云。問曰。今現在阿彌陀佛是何身。樂極國是何土。答曰。現在阿彌陀佛是報佛。極樂寶莊嚴國是報淨土。古舊相傳皆云。阿彌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此為大失也。若爾者。穢土亦化身所居。淨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審如來報身更依何土也。今依大乘同性經辨定報化淨穢者。經云。淨土中成佛者悉是報身。穢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乃至)問曰。如來報身常住。云何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入涅槃後。觀音菩薩次補佛處也。答曰。此是報身。示現隱沒相。非滅度也。彼經曰。阿彌陀佛入涅槃後。復有深厚善根眾生。還見如來如故。即其證也(文)又云。又寶性論云。報身有五種相。說法及可見諸業不休息及休息隱沒示現不實體。即其證也。問曰。釋迦如來報身報土在何方也。答曰。涅槃經云。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無勝。彼土所有莊嚴亦如西方極樂世界等無有異。我於彼土出現於世。為化眾生故來在此娑婆國土。非但我出此土。一切如來亦復如是。即其證也。問曰。鼓音經云阿彌陀佛有父母。若有父母。明知非是報佛報土也。答曰。但聞名不究經旨致有此疑。可謂錯之毫毛失之千里(文)觀經玄義分(善導)云。問曰。彌陀淨國為當是報是化也。答曰。是報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又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觀經中上輩三人臨命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然報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為與。以此文證故知是報。然報應身者眼目之異名。前翻報作應。後翻應作報。凡言報者。因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為報○問曰。既言報者。報身常住永無生滅。何故觀音授記經說阿彌陀佛亦有入涅槃時。此之一義若為通釋。答曰。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關。豈況小凡輒能知也。雖然必欲知者。能引佛經以為明證。何者。如大品經涅槃非化品中說云。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頗有實事不空者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須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識即是化。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間法是化。出世間法亦是化○佛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是變化。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變化。佛言。若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須菩提言。何是不生不滅非變化。佛言。無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則驚怖。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滅者不如化耶。今既以斯聖教驗知。彌陀定是報也。縱使後入涅槃。其義無妨。諸有智者應知。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文) 阿彌陀經疏云(基)第一言敘佛身者。問。往生者見佛何身。答。見二種身。若登地菩薩見佛受用身。若地前菩薩凡夫二乘見變化身。問。依何得知。答。攝論云。若離應身登地菩薩善根則不得成就。若離化身聲聞緣覺及願樂位中菩薩所有善根亦不成就。故往生者見二種身。問。西方有二彌陀耶。答。約報即一。若化即百億彌陀。問。彼報化兩身為同處現生者皆見。為別處現諸往生但見一佛耶。答。同一三千界內各見不同。若登地菩薩即見他受用身。亦見百億化身。若地前人等但見一身。問。若同處不異者。何故入大乘論云。諸佛色身於欲界成道。法性生身者住淨居天。其處即異。菩薩生者應生淨居。眾生生者應生欲界。云何同處。答。上下雖殊。同是一報所生之境。但上生者正見受用土無處非淨居。眾生生者即見化土在閻浮提。故真諦云。菩薩於淨土見佛。此約報土一向純說。波頗三藏云。應佛淨土有凡夫二乘地前菩薩。報佛淨土唯大菩薩。如此經說佛有無量聲聞弟子及諸菩薩者。此約化佛說。問。眾生生彼亦知是下界不。及知佛是化身不。答。下界即知之。佛謂真佛。問。彼若佛有報化者。何故大乘同性經云。如我今釋迦牟尼及西方阿彌陀佛皆是報身耶。答。此約本身說。謂極樂國土是一報佛所王之土。然百億四天下中者即是化佛。如釋迦蓮花藏世界中者即是報身。百億閻浮提中者是化身。問。彌陀何不但現一實身令凡聖同見。答。由機福力不同故。身現有其粗妙。問。如彼觀經云。彼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又鼓音經所說是剎利種者。彼並是何身。答。如彼觀經者是報身。鼓音經者是化身。問。云何知之。答。准淨居天身身量皆大。如來報身皆在淨居色究竟天。實報淨土故報身大也。若在閻浮示有種性父母生處。及有得道菩提樹。如無量壽經說。其樹高四百萬里。鼓音經說。其所生城縱廣十千由旬。又觀音授記經。彌陀滅後觀音補處。據上因緣此身即小。又去來生滅故知是化。問。若是化者。眾生生彼即見化身佛。至得初地之時復見何身。答。若登地已上即見報身。問。登地見報身者。為滅前化相而見報身。為不滅而見。答。即於前所見相身之上而見妙身。如人服藥惺時。即於針上見草。如是地地見佛身相轉轉勝妙。唯佛與佛見常不異無增減相(文)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中云。有說。隨彼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以佛神力故。縱小道樹不相妨礙。若爾所餘宮殿不應各稱其形大小故。今彼經佛量既他受用身故。此道樹即化土故。不相違也(文)觀經疏云(惠遠)然佛壽命有真有應。真如虛空畢竟無盡。應身壽命有長有短。今此所論是應非真故。彼觀音授記經云。無量壽佛命雖長久亦有終盡。故知是應。此佛應壽長久無邊。非餘凡夫二乘能測。故曰無量命限稱壽(文)。 觀經疏下云(同)問。此阿彌陀佛是何身。答。此是利他亦受用亦變化身攝。如釋迦牟尼亦有此身○當知釋迦佛更有清淨國土。如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亦有不莊嚴國土。如釋迦佛國但使淨土成佛有分量身。如阿彌陀佛盧舍那佛等皆是亦受用亦變化身攝。若自利唯受用身無分量遍周法界。唯佛乃能知之。十地菩薩不能知之(文)。 無量壽經述義記下云。座功德者(乃至云云)如是花臺有其二種。一者化相所現外座。二者實德所依內座。化相所現外座者。如觀經中第七觀說。百寶色花有八萬四千葉(云云)此說化身所坐座相。受用身座廣大無量。隨十地見其量不定。實德所依內座者。謂二寶性真如法界一切功德所依處故(文)。 問。安養為上品淨土為當云何(二)。 疏云。凡聖同居上品淨土也(云云)。 顯要記上云(源清述)上品者。且約彼無諸惡以望娑婆故云上耳名疏一云。一云。淨者如花光土。雖非惡世願說三乘○問。淨土亦得開漸教者。香積菩薩何故驚怪。答。本願說故(文)。 妙記云。本願說者。上品淨土不須開漸故云因願乃可。有說。香積無願故不得記不說不聞故來問也。如安養界樹說苦空人開羅漢。既不云願。驗土非高(文)。 大論九十三云。佛出五濁惡世。於一乘道分為三乘。問。若爾阿彌陀佛阿閦佛等。不於五濁世生。何以彼有三乘。答○諸佛初發心時見諸佛以三乘度眾生。自發願言。我亦當以三乘度眾生(云云)。 雙觀經上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文)譬喻品云。花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文) 記五云。土淨唯一酬願說三。即施即廢。問。何虛願說。答。准大悲空藏經。於六十劫行菩薩道。因婆羅門乞眼退時願成佛日開三乘法(文)。 補五云。願說三者。但遂本願非被權機(文)。 淨土論上云(迦才)○如東方妙喜世界是下淨土。雜男女故。西方極樂世界是中淨土。雜二乘故。上方眾香世界是上淨土。無二乘故(文)。 阿彌陀經義記云(天台)若望賢首猶是下品。但比娑婆故言極樂(文)阿彌陀經略記云。賢首是勝蓮花國佛也(文)。 大阿彌陀經上云。阿彌陀佛國為最快。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國中眾善之王。諸佛國中之雄。諸佛國中之寶。諸佛國中壽之極長久也。諸佛國中之眾傑。諸佛國中之廣大也。諸佛國中之都。自然之無為。最快明好甚樂之無極。所以者何。阿彌陀佛本為菩薩時。所願勇猛精進不息累德所致故能爾耳(文)。 觀經嘉祥疏云。問。佛普現十方淨土。天人何意願生西方阿彌陀耶。經云。如花嚴所辨百方阿僧祇品淨土。西方彌陀最是下品。既是下品。何故願往生耶。故云。始捨穢入淨。餘淨不易可階。為是因緣唯得往生西方淨土也(文)。 阿彌陀略記云○又上下八方無央數淨土莊嚴妙事。皆攝在極樂。豈各別土為勝。總攝處為劣耶。問。花嚴經壽量品說。娑婆一劫為極樂一日夜。極樂一劫為袈裟憧國一日夜。如是展轉乃至佛剎塵數。最後世界一劫為勝蓮花世界一日夜。壽量果報莊嚴亦然(云云)明極樂是下品。解曰。望彼雖爾。非望一切。故義記云。若望賢首猶是下品。但比娑婆故名極樂(文)。 無量壽經上說法藏比丘願中云。譬如恒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佛土。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到我國快樂安穩(文。平等覺經同之)。 同經述義記中云(寂法師)水淨土中二頌舉多佛國。三頌願自土勝。求中願齊餘佛。求中願勝餘土者。身中約實德故。求齊餘聖土中據化宜故求勝餘土。此倚互義顯理則齊也(文)。 同經連義述文贊中云(憬興)經曰令我作佛至而無等雙者。述云。此次對求勝土。國土者即今極樂世界。第一者即諸相莊嚴。言奇妙者即眾第一。道場者即座第一。如泥洹者即快樂第一○彼土快樂可次涅槃。故譬。而無等雙者國土第一。汎言第一者即對下之稱。不爾便違花嚴。如前已說故(文)。 無量壽經上云。其佛國土自然七寶○清淨莊嚴照踰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文)。 同經義疏上云(法位)清淨下諸方無比(文)。 同經述義記中云(寂法師)悲花經說觀世音菩薩發願言(乃至)寶花如來即授記云。無量壽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初夜分中正法滅盡。夜後分中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無量無邊。安樂世界所不及也。汝於後夜坐金剛座。於一念中成阿○菩提。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文)。 又云。問。若法藏比丘爾時已發證發心者。何故論云。法積比丘功德力薄不能得見上妙國土。是故阿彌陀國不如花積世界。答。國土勝劣其義不定。彼望上位所見。是故不如花積世界。爾時始登初地位故。又先為說二百一十億土。此時未登初地位故(文)。 阿彌陀經疏云(基)花嚴經云。娑婆世界一劫當阿彌陀國一日一夜。彼國一劫當袈裟憧世界一日一夜。又首楞嚴經云。文殊未來於南方成佛。名普現色身。其土勝阿彌陀國不可為喻。又觀音授記經云。過去金光師子遊戲佛土及觀世音未來成佛土。勝今阿彌陀土無量(文)。 觀無量壽經云。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花。復有國如自在宮。復有國土如頗梨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文)。 同經義疏云(惠遠)問曰。韋提樂生安養。何不望直為現彼國而通現乎。若不通現無由得顯彌陀最勝增甚深樂。故通現之(周疏同之)同云。土有粗妙。粗處雜少。妙處唯大。又復粗國通分段凡夫往生。妙土唯有變易聖人。彌陀佛國淨土中粗更有妙剎。此經不說。花嚴具辨(文)。 同經序分義云(善導)此明夫人總見十方佛國並悉積花欲比極樂莊嚴全非比況。故云我令樂生安樂國也。問曰。十方諸佛斷惑無殊。行畢果圓亦應無二。何以一種淨土即有斯優劣也。答曰。但是法王神通自在。優之與劣非凡我所知。隱顯隨機望存化益。或可故隱彼為優獨顯西方為勝(文)。 問。安養界去此量何耶(三)。 觀經云。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文)。 疏云。去此不遠者。安樂國土去此十萬億佛剎。一一剎恒沙世界。何云不遠。解云。以佛力故欲見即見(云云)。 請觀音經云。去此不遠○西方有佛○名無量壽(文)。 請觀音經疏云。言不遠者。西方去此二十恒河沙那言不遠。解云。於凡是遠。於聖不遠。今解不爾。若機緣未熟。雖近而遠。若機緣熟雖遠而近。故言不遠(文)。 阿彌陀經云。遇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文)。 雙觀經上云(同阿彌陀經。云云)。 阿彌陀義記云(天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國名極樂(文)。 止觀二云。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億佛剎(文)。 淨土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千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文)。 稱讚淨土經云。去此百千俱胝那由他國土(云云)。 同經疏(靖邁)○俱胝唐言億(文)。 般舟三昧經上云。佛言○心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菩薩眾中更說經(文)。 大阿彌陀經上云。所居國土名須摩提。正在西方。去是閻浮提地界千億萬須彌山佛國(文。平等覺經同之)。 大論九云。十方恒河沙等三千大千國土。是名為佛國土。是中更無餘佛。實一釋迦文(云云)同論三十八云。佛國者。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佛一土。諸佛神力雖然普遍自在無礙。眾生度者有局(文)。 寶積經第十七云(無量壽會之一)。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彼有世界名曰極樂(文)。 觀經疏云(惠遠)阿彌陀佛去此不遠者。彼十萬億剎名為不遠(文)。 往生要集下云。問。極樂界去此幾處。答。經云。過十萬億佛土○有經云。過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土○問。二經何故不同。答。論智光疏意云。言俱胝者此為億也。那由多者當此間垓數也。猶是世俗言十千曰萬。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經。十經曰垓。垓猶是大數也。百千俱胝即十萬億。億有四位。一者十萬。二者百萬。三者千萬。四者萬萬。今言億者即是萬萬。為顯此義舉那庾多(已上)此釋可思(文)。 淨土論中云(迦才)稱揚諸佛功德經云○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文)。 大集經云○去此過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極樂(文)。 法寶壇經中云。世尊在舍衛城說西方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相說里有十萬八千。若理論十惡八邪。即是說遠只為下根。說近為流上智(文)大集經(云云)。 悲花經云。大王。汝見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世界○轉名安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如來(文)。 雙觀經疏云(寂法師)○此言億者。應是千萬為億。即當俱致之數。舊經論中俱胝之數多翻為億。如三千大千世界。舊經云百億。新譯云百俱胝。故知此億即當俱胝。非落叉也。若千萬為億。應云億億。云何云十萬億。觀音授記經云。億百千者亦是十萬億也。何故此經與舊本不同者。以億數中多少不同。或以十萬為一億。或以百萬為一億。或以千萬為一億。所言千億萬者。億十萬為一億也(文)。阿彌陀疏云(基)經曰。過十萬億佛土○觀音授記經云。過億百千佛剎。清淨覺經云。過千須彌山佛國。無量壽經云。去此十萬億佛剎。語雖似殊。大數相似。菩薩處胎經云。去此西方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怠國。快樂安穩。人欲往生阿彌陀國者。從此國過。人多染著即願生其中。逐不得到阿彌陀土。若人見不貪不愛即得越過至安樂國(文)。 同經疏云。過十萬億佛土(云云)唐本云。過百千俱胝那由多佛土。此番者不同也(文)。 問。十六想觀中花座觀依正中何(四)。 疏云。有十六觀。一日觀。二水觀。三地觀。四樹觀。五池觀。六總相觀。觀一切樓地池等。七花座觀。八佛菩薩像觀。九佛身觀。十觀音觀。十一勢至觀。十二普往生。十三雜明佛菩薩觀。十四上品往生觀。十五中品生觀。十六下品生觀。就十六觀分文為三。初六觀其依果。次七觀其正報(云云)。 經云。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池上作蓮花想。令其蓮花一一葉作百寶色○如是花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乃至)是為花座想。名第七觀(云云)疏云。第七明佛身中有四。第一佛告下。敕聽許說。第二從說是語時下。佛現身相。第三從韋提希下。為未來請。第四從佛告下。酬請廣明佛身五種觀門。第一觀花座。第二現像。第三觀佛身。第四觀觀音第五觀勢至。初花座中有五。一明成座法用并辨其相。二一一金色下。明能隨機利物。三是為花想下。明結觀。四阿難如此花下。明由願力所成。五若欲念彼佛下。明觀未來有利益(文)。 惠遠疏云。觀別十六。一是日觀。二是水觀。三是地觀。四是樹觀。五是池觀。六總觀。總觀一切寶樹等。七花座觀。八佛菩薩像觀。九身觀。十觀音觀。十一勢至觀。十二自往生觀。十三雜明佛菩薩觀。十四上品觀。十五中品生觀。十六下品生觀。此十六中。初之七觀其依報境界。後之九門觀彼正報○今文初之六觀一處論之。後十觀門一處而辨。花座之觀應與前六一處論之。以與佛觀相起義便故在後說(云云)。 龍興記下云(十六觀次第同惠疏之)○此十六中大判為二。初十三觀觀所生處。後之三觀觀能生輩○就觀所生復分為二。初之六觀觀彼國土。後之七觀觀佛菩薩。第七花座應屬國土。而佛坐故義便屬佛觀(云云)。 往生論(天親)云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有十七種○一者清淨功德成就(云云)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者有八種○一者座莊嚴。二者身莊嚴。三口莊嚴。四者心莊嚴(云云)何者座莊嚴。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花臺故(云云)器世間清淨者。向說十七種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佛功德莊嚴成就(云云)。 淨土論上云(迦才)○如觀經十六觀中。前七是依報。後九是正報。又如往生論。依報有十七種莊嚴事。正報中佛有八種莊嚴事(云云)。 觀經嘉祥疏云。凡作十六觀則應有十六段。今開為二。第一有十三觀作無量壽觀。第二有三觀作九輩觀。問。今觀無量壽只應觀無量壽。何故觀九輩耶。解云。觀無量壽觀異九輩觀因觀淨土因果故。問。兩段已就初觀無量壽復為二。第一有六觀觀無量壽國。第二有七觀觀無量壽佛身(云云)。 觀經玄義分云(善導)從日觀下至花座觀已來。總明依報。就此依報中即有通有別。言別者花座一觀是。其別依唯屬彌陀佛也。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同受用故言通也(云云)。 觀經疏顯要記下云。如第七花座今是依報。何故判為正報耶。答。若據花座實如所問。但順經意判在正耳。何者。佛說依報觀畢欲說正報。即敕阿難及韋提希。汝今諦聽。乃至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韋提禮敬復白。世尊。今因佛力得見彼佛。未來眾生當云何觀。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當起想念。於寶地上作蓮花想等。明知大師依經分齊判屬正也(文)。 問。阿彌陀佛身量何(五)。 經云。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文)。 疏云。觀身大小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毫相如五須彌山。須彌山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爾。彼佛毫相過此五倍。眼如四大海水。准眼毫以度身量。身量大長。世人身長七尺者。眼長一寸餘。四大海水一海八萬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三萬六千由旬。身過其眼五十六億倍。假令極多無出萬倍。何緣佛身得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准眼定身正長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言恒河沙者譯人謬耳(文)。 惠遠疏云。一觀身小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二毫相大小如五須彌山。須彌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然。彼佛毫相過此五倍。三眼大小如四大海。准此白毫及眼大小以度其身。身量大長。准身度其白毫及眼其量大小。是事云何。凡是世人身五尺。一寸之眼。身於其眼不過長短五十六倍。佛亦應然。無量壽佛眼如四大海。一海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四海合有三十三萬六千由旬。身過其眼五六十倍。假令極多無出百倍。何緣佛身得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准眼定身正長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言恒河沙者。或譯者謬而置之。若身實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白毫及眼便是極小。當亦是其傳者謬矣。觀音勢至身量大小。准佛身量長短未定。四身光大小一一毛光如須彌山。五圓光大小猶如百億三千世界(文)。 龍興記下云。遠法師云。此經所觀無量壽佛眼不稱身。是事云何。凡是世人身五六尺。一寸之眼。身於其眼五六十倍。佛亦應爾。然今此佛眼如四海。一海八萬四千由旬。四海合有三十三萬六千由旬。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假令極多無出百倍。何緣如此身大眼小。是義故恒河沙及四海等字皆譯者謬。雖有此說。理可難定。何者。佛事不思議耳。何以世人應嘖其事。隨緣大小難可思量。亦可此是約大義。親不可子細分等校量(文)梵網經太賢古跡云。 經云。次觀寶樹○一一樹高八千由旬(云云)名第四觀(云云)次○觀無量壽佛身(云云。如前抄之)名第九觀(云云)次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云云)名第十觀(云云)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云云)名第十一觀(文)。 決三云。法在一心說必次第。豈說次第令法縱橫(云云)。 (靜照述)極樂遊意釋第九觀中云○私云。若於此中欲具觀者。寶林寶池皆增其量(云云)○釋第十觀中云。私云。無量壽觀廣大難成故。今縮觀例如觀大身後作雜想觀。若欲具觀者。於此縮彌陀身量。於彼增觀世音量。經說影略(云云)若依疏釋。除恒河沙故彼小此大。辨來意者。彌陀小身觀音大身觀成次第耳。欲具觀者准前(云云)釋第十一觀中云。○私云。既云圓光照二百五十由旬。故知小於觀音。然說身量大小如彼者。此小身如彼小身。此大身如彼大身故(云云)此即具觀之證(云云)此觀小身者。前想頗難知。難易就樂說影略自作次第。若准疏釋。可言如觀世音八十萬億那由他。言大小者標量之。不必並列。此即得觀力故。就二大士大身(云云)已前佛菩薩身雖有不同。而皆是實九品修因大小自別。應佛之土眾機雜坐。豈無如菩提場鹿野苑一佛自殊沙羅林地四見不同者乎。彼小不減若干。此小不成丈六(文)。 新十疑(禪瑜)云。觀經疏云。恒河沙者譯者之誤也(云云)問。疏師云。釋不可偏依憑。何者。彼師意者。只見四州之外一具足四大海也。然檢正法念處經云。四州外海之次有山。次亦有大海。次亦有渚。次亦有大海。如是大海其水不同。或以乳為水。或其味種種不必鹹味。乃至日月光明不至黑闇所之眾生互不相知。若依此說。眼如四大海之廣可准恒河沙之身量。何偏云譯經者之誤耶(文)。 顯要記云。經明觀音身量其數亦誤。疏雖不說。以佛身數驗之可見。如疏定佛身只六十萬億等。菩薩卻倍二十萬億耶。今以義言。只可云八十萬億等。但除十字。餘字不可除。或可除八字。則與佛身量所校不多。智者詳之(云云)。 問。觀彌陀人觀何相耶(六)。 經云。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見(文)。 又云。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先觀頂上肉髻(文)。 疏云。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者。如觀佛三昧經云。釋迦如來眉間白毫者。實性論云。明佛是毫相在兩眉間。洋闊三百六十萬里。方圓亦然。故文云。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正可取如釋迦毫相大小現觀。若得三昧觀心成就。方可稱彼佛總而觀也(文)。 妙音品疏云。大人相者大相海也。遍體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眾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諸相從下向上展轉相勝。不及白毫功德。白毫功德不及肉髻功德。故是大人相也(文)。 觀佛三昧經云。四佛世尊從空而下坐釋迦佛床讚言。善哉善哉。乃能為未來之時濁惡眾生。說三世佛白毫光相。敘諸眾生得滅罪咎。所以者何。念我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學道時。四比丘共為同學習佛正法。煩惱覆心不能堅持佛法寶藏。多不善業當墮惡道。空中有聲語比丘言。空王如來雖復涅槃。汝之所犯謂無救者。汝等今可入塔觀像。與佛在世等無有異。我從空聲入塔。觀像眉間白毫即作是念。如來在世光明色身與此何異。佛大人相願除我罪。作是語已。如大山崩五體投地懺悔諸罪。從是已後八十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生生常見十方諸佛。於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諸佛現前授我記別。東方妙喜國阿閦佛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歡喜國寶相佛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極樂國無量壽佛第三比丘是。北方蓮花莊嚴國微妙聲佛第四比丘是。時四如來各申右手摩阿難頂告之。汝持佛語廣為未來諸眾生說。三說此已各放光明還歸本國(文)。 往生集云。過去空王佛眉間白毫相。彌陀尊禮拜滅罪今得佛(文)。 大阿彌陀經上云。第二十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頂中光明絕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絕勝諸佛光明焰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觀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文) 觀經上文云。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文)疏云。爾時世尊放眉間光下。第二正說○從此發光照無量國。還住佛頂變為金臺。廣現諸國。令韋提希樂生安養(文)。 觀經說第九佛身相云。眉間白毫右旋究轉。如五須彌。 天台大師五方便門云。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且如行者念佛之時。諦觀如來玉毫金相凝然寂靜了高煙徹。名凝心禪(文)十住毘婆裟三云。佛足千輻輪。柔燸蓮花色。見者皆歡喜。頭面禮佛足。眉間白毫光。猶如清淨月。增益面光色。頭面禮佛足。 問。不具足戒行生安養耶(七)。 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文)又云。上品上生者○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即得往生(云云)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即生彼國(云云)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云云)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云云)中品中生者○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沙彌戒○具足戒(云云)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行世仁慈(云云)下呂上生者○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多造惡法○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除卻千劫極重惡業(云云)下品中生者○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命欲終時○遇善知識○除罪(云云)下品下生者○作不善業五逆十惡○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稱南無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文)。 疏云。稱無量壽佛至於十念者。善心相績。至於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念佛為勝緣也。若不如是者。云何得往生(文)。 止四云。若通論動出悉名為乘故。有人天等五乘。若通論防止悉名為戒故。有律儀定共道共等戒。若就別義事戒三品名之為戒。戒是有漏不動不出。理戒三品名之為乘。乘是無漏能動能出。約此乘戒四句分別(云云)破事戒故受三惡身。持理觀故見佛得道。大經云。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者乃名為緩(文)。 句二云。夫諸道昇沈由戒持毀。見佛不見佛由乘有緩急。然持戒有粗細故。報有優劣。持乘有小大。見佛有權實(文)。 玄義六云。大論云。有國土純聲聞僧。或國土純菩薩僧。或菩薩聲聞共為僧。或淨或穢何故差別。皆由乘戒緩急。若戒緩乘亦急亦緩者即穢土。以聲聞菩薩共為僧。以戒緩故五濁穢土。乘亦緩故是開三乘。乘亦急故是顯一乘。娑婆是也。戒急乘亦緩亦急者淨土也。戒急故土無五濁乘亦緩故開三乘。乘亦急故顯一。安養是也。乘緩戒急者是淨土。純聲聞為僧。此可知也。戒緩乘急即是穢國。純菩薩為僧。此亦可知(文)。 十疑云。眾生無始已來善惡業種多小強弱並不得知。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並是宿世善業。若善業強十念成就。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況十念成就(云云。往生要集具)。 淨妙妙記云。宿世有乘通將得法。此世新入薄助。來求生乘種更未微通牽惡道。實假乘戒人天值佛(文)。 七卷章七云。十念力淨土因者○別時意故。如以一錢貨得千錢。別時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復如是。十念為因後方獲生。非由十念死後即生(文)。 十疑(天台)第八疑中云。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云。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云。若有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極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耶。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墜陷也(文)涅槃經二十四云。善男子。若有眾生親近我者。雖有應生地獄因緣即得生天。如須那剎多等應墮地獄。以見我故即斷除地獄因緣生於色天(文)。 涅槃疏下云。剎多見佛得生天者。二解數義。必須上定乃得生天。今見佛力發昔修定故得生天。二云。但令伏下界惡隨有散善皆得生天(文)。 願得如世尊 惠眼第一淨 豪嚴(花押) 安養抄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