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養抄卷第三 輸入者 韓紅霞 一校者 韓紅霞 二校者 韓紅霞 改稿者 王 麗 九品往生人皆有彌陀來迎耶(一) 九品往生人蓮臺實相如何(二加九品生人皆坐蓮臺耶) 生極樂有不得香花供養菩薩耶(三) 清泰國與極樂同異云何(四或說清泰) 安養兜率往生難易云何(五又優劣何) 十念成就等及別時意趣文(六) 問懈慢國相云何 問。九品往生人皆彌陀來迎耶(一) 經云。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上品上生)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上品中生)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花。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我來迎汝(上品下生)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遶放金色光○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其身坐蓮花臺(中品上生)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我來迎汝(中品中生)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中品下生)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下品上生)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花。花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攝此人(下品中生)命終之後。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下品下生)。 惠遠疏云。次明去時見佛不同。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謂法與報。二者應身。八相現成。三者化身。隨時現起。依如大經。上品之人。見佛應身而來迎接。中品見化。下品夢睹不辨化應。真身常寂無迎接相為是不論。依此觀經。上輩三人。同皆見佛應化二身而迎接。但於其中見化多少為別異。中下不見以行劣故。問曰。大經宣說中輩一切見佛。此經何故有見不見。釋曰。大經總相言之。從多說見。此經細分故有不見。其有見者。唯睹應佛不見化身。劣於前故。下輩三人有見不見。下上下中二人見佛。下下不見。但見蓮花。問曰。大經宣說下輩不得見佛。此經何故說有見者。釋曰。此經明修觀行。由觀滅罪故。令下輩分有見者。雖復見佛但睹其化。劣於前故。問曰。大經宣說上人唯見其應。中唯見化。下唯夢睹不辨化應。此經何故宣說上輩應化俱見。中輩見應。下輩見化。釋曰。此經明修觀行。由觀心明。是故上人應化俱見。中人見應。下人見化。大經之中不明觀行。為是不同(文)。 雙觀經上卷說。四十八願中第十九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文)。 同經連義述文讚中云。經曰。設我得佛至不取正覺者。述曰。此次攝中品也。既云發菩提心故。即知。不發心聖雖不迎無違本願之失(文)淨土五會讚云(法照)寶池寶岸甚寬平。寶地琉璃千仞明。普勸眾生勤念觀。彌陀決定自來迎(文)。 寶積經十七云(無量壽會)若我成佛。於他剎土有諸眾生發菩提心。及於我所起清淨念。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極樂。彼人臨命終時。我與諸比丘眾現其人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文)。 平等覺經上云(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我作佛時。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淨潔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不爾我不作佛(文)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文)。 十住婆沙三云。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是故我歸命(文彌陀佛讚偈也)。 興記下釋下品下生中云。蒙彌陀大誓及佛菩薩接。不逕惡道即往生淨土。問。此下下品人。但見金蓮花不見佛菩薩。云何言接耶。答。見金蓮花者即佛菩薩接(文)。 群疑論六云(懷感禪師)問曰。何因九品往生。皆有阿彌陀佛乘其本願來迎行人生佛國土。唯中品下生不言聖眾來迎。有何意也。釋曰。准依四十八大願。若不來迎不取正覺。又下品三生。猶得聖來。准上准下。必應聖迎。然不述者。或是翻譯者脫。或是略而不述。有釋。中品三人佛以大慈大悲。臨終之時而來迎接。唯非是本願故。中品下生者。佛不來迎。唯是經文脫也。四十八弘誓願中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此願中既言。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不與大眾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此發菩提心言。是發無上大菩提心。此中品等三人。猶未發無上菩提心。但是修諸功德願欲生者。雖得往生佛不來迎。不違本願。已不發菩提心。非是當於本誓願也。藥師經中。說八菩薩示其道路令生西方。此即佛不來迎。佛若來迎佛自引去得生西方。何須藥師琉璃光佛遣八菩薩示其道路也。故知。無佛所以佛不來迎者。亦是不違本誓願。以彼人先雖修道。以非專心決定故。不是至心發願欲生彼國故。藥師經言而未定者。是至心發願。即非不定之人也。又彼經所明之行。當此中品三人。非當本願也。又菩薩處胎經說。眾生作西方業。多分不得生於西方。生於懈慢國中者。此非是專修西方業至心發願之人。以行業不專發願不志。不當本願故不來迎。佛若來迎。即是西方淨業業成。豈容佛迎而生懈慢國也。為無量壽經說。三輩人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悉得佛迎。縱令不見猶當夢見而得往生也(文)。 問。九品往生人蓮花臺寶相如何(二加九品生人皆坐蓮臺耶)。 經云。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上品上生)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上品中生)持金蓮花○來迎此人○時即自見坐金蓮花坐已花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上品下生)放金色光至其人所○自見其身坐蓮花臺○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中品上生)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中品中生)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中品下生)行者見化佛光明○即便命終乘實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下品上生)花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下品中生)命終之後。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下品下生)。 私云。中品下生下品中生。不見乘何生耶又疑云。何故上品下生坐金蓮花也中品七寶耶。又中品下生亦無迎耶。 群疑論七云。問曰。九品生人行有優劣。聖迎多少花開早晚。珍臺寶蓮悉有差降。何因上品下生與下品下生。一種金花遂無優劣也。釋曰。此有三義。一釋曰。此非坐人花也。此或佛來迎佛所乘花也。其人障重不感見佛。但見佛坐仍不分明。猶如日輪朦朧似睹也。二釋。此人障重不感佛迎。但得金蓮引生淨土。觀經說住其人前。若是坐花。何不說坐寶蓮花也。三釋。此是坐花。雖同是金蓮花。大小勝劣。莊嚴粗妙自分二品蓮異。何妨是有差別也(文)。 九品往生義云(橫川)問曰。上品三人金臺來迎。中品上生人坐蓮花臺往生。今此中品中生之人。七寶蓮花而迎之。何以此品人勝前前品耶。答曰。上品行者。菩提心熟無有善惡間雜之義。為表此意。金臺來迎。中品上生人。長時持戒故。一色蓮臺來而接之。經亦云。蓮臺不明。是何色。以義推之。除金色非金寶色中隨一蓮哉。今□品者修因不定。一日一夜雖持淨戒。或遇違緣暫退□行善法。或修或息。為表此意。七寶雜色蓮花來迎。譬如生天業名為白業。生人之業名黑白業也(文)。 雙觀經下云。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其中輩者○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其下輩者○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文但詳三輩不說九品也)問。觀經意。化佛迎是下品也。何中品化佛耶。 私云。雙觀經中品化佛者。是中下品耳。下輩夢見者下下品耳。 疏云。一得道有遲疾。二所乘有異。初則金剛臺中紫金臺下金蓮花(文)此文總說九品人也。 本願藥師經云。若有四眾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充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花中自然化生(文)。 問。可有生極樂不得香花供養菩薩耶(三)陀羅尼集經第二云。若四部眾將持七寶滿世界中。布施十方一切諸佛。不如一錢一花一香好心布施。阿彌陀者○若人燃燈供養生阿彌陀佛國。即得天眼。見於一切十方世界諸佛。若人以香布施供養。死生阿彌陀佛國。即得香身。身上香雲常出。若人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阿彌陀佛者。往生彼國。若人將以花香衣食水壇等種種供養。念彼佛者往生彼國。即得香花衣食。若人不以香花食等供養者。雖得生彼淨土。而不得香花衣食等種種供養之報往生要集下云。問。如□娑婆行因極樂階位有別。所感福報亦有別耶。答○大都無別細分有差。如陀羅尼集經第二云。若人不以香花衣食等供養者。雖生彼淨土。而不得香花衣食等種種供養之報(此文違彼佛文願。更恩擇之)玄一師因法師同云。約實而論亦有勝劣。然其狀相似故說無好醜(文)。 雙觀經上云。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相。神通功德兩處入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花香。莊嚴之具。猶如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車馬腦。珊瑚虎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色身柔軟無所味著(文)。 雙觀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文第二十四願也)。 又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求裁。縫染浣濯者。不取正覺(文第三十八願也)。 密嚴經上云。極樂界中人。自然隨念食。牟尼勝自在。定為甘露味(文)。 問。清泰國與極樂同異云何(四)。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演說。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阿彌陀佛。與聲聞俱如來應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阿彌陀佛如來應正遍知。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欖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爾時魔王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云云)補正記(如上四種佛土中抄之)。 七卷章七云(如上四種佛土中抄之)。 同上文云。且阿彌陀佛眼如四大海水。眉間毫相如五須彌山。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應是初地菩薩所見○此他受用雖有父母。亦現受生不先處天方下成佛。鼓音王經說。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子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魔王名無勝。調達名寂。無量壽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既是報土。無實女人。佛及菩薩化為母。等化分段身故。現此相化變化身未見誠說。法花經中說。大迦葉當成佛時。無有魔事。雖有魔事及魔人。皆護佛法。尚有此相。況報土中有實魔事。然大菩薩化為魔王。障他受用時現有之。觀音授記經說。阿彌陀壽命無量。百千萬億劫。當有極滅度之後。觀世音菩薩。明相出時。於七寶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此佛滅已大勢至成佛○十地機宜先已淳熟故。化彼疑即身成佛。不說先住何處何天。後來補處。即以此身就座成佛。是他受用大悲所薰生因所生成佛之相(文)無量壽經文讚中云(憬興)然音聲王云。阿彌陀佛有父母者。有說。彼顯穢土佛有父母。非淨土故不違。此文自說。魔王名曰無勝。提婆達多名曰寂故。有說不然(乃至)今之所有自有二義。初即彼佛雖後有母。而是變化。唯佛孤有故。言無女者。除佛之母元既化女。況亦其實故不相違。後即准悲花經。或有菩薩。於彼國生修菩薩行。即於彼土成等正覺。或有菩薩。於此世界生已修行往化。方成等正覺。法花龍女之一類是也。本願不同應現異故。今阿彌陀佛。蓋亦餘國受胎□身修菩薩行。往昔有佛淨土而成道。故音王經云。有父母者。說本所生之土。言有淨土者。即成佛世界故皆無違。略開二途。學者應思(云云)。 淨土論云。二者實有父母名之為胎。如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說。此即阿彌陀佛亦有父母等。經云。城名清泰。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父名月上轉輪聖王。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勝。智慧弟子名欖光。神足弟子名云化。魔名無勝。提婆達多名寂(此自別化一段眾生唯今念佛往生者也。此是處一見有異也)又出彼佛化土中云。又出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云。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子。舍利弗目連提婆達多等也(文)。 群疑論六云。問曰。既言淨土無女人。如何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說。阿彌陀佛國(如經文同不抄)若無女人如何有母耶。釋曰。今為三釋。一釋云。佛有用身變化身。觀經說者是受用身。鼓音聲王經說者是變化身也。又受用身中化分段生死諸佛菩薩。現胎生身有父母等。化變易位現化生身。便無父母。二釋云。此父母城邑等。並是諸功德法。如維摩經說。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母等。亦以諸功德作種種人名。說種種法○三釋云。如悲花經等說。諸佛成道於淨穢土。所現成道種種不同。或有菩薩。於彼國生修菩薩行。即於彼國成等正覺。世界不變。名號與劫亦無有異。更別立稱。或有菩薩。於彼國生。修菩薩行。即於彼國成等正覺。世界不變。名號與劫亦無有異。或有菩薩。於彼國生。修菩薩行。即於彼國成等正覺。當成佛時。世界即變勝前世界。名號與劫悉皆改轉。如觀音授記經中具說。或有菩薩。於此世界生已。往他方世界成等正覺。具如悲花經說○又如諸經中○或有此世界生於中成道。有他世界生他世界成道。如法花經說如龍女。於此娑婆世界畜生道生。後往南方無垢世界。捨彼女身即成男子成等正覺。又花光如來於是胎生。於淨土中成等正覺。經云。佛為王子時棄國捨世榮。於最末後身出家成佛道。以此准知。花光佛於他方世界受於胎生。於淨土中成等正覺。若非胎生。寧為王子。棄捨國榮也。今阿彌陀佛亦爾。於清泰受彼胎生。於極樂國成等正覺也(文)。 阿彌陀經疏云(元曉)聲王經說。安樂世界阿彌陀佛有父母者。是變化女非實報女。如婆沙論說女人不生彼者。無實女故。如變化鳥。此亦如是故。又復雖有父母而非胎生。實是化生假為父母。如彼經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之。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花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當知父母假寄之耳。又彼經云。阿彌陀佛與聲聞俱。如來應供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而觀經說。彼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城小身大不相當者。當知彼佛有眾多城。隨眾小大城亦小大。大城之中以大身。小城之中現以小身。聲王經云十千由旬者。是與聲聞之住城。當知佛身相當而住。觀經所說身廣大者。當知其城亦隨廣大。與諸大眾俱住處故。如兩卷經及此經中。蓮花大小懸殊。隨池有大小其花亦爾大小。當知城身大小亦爾。當知其餘相違准此會通。或說。聲王經中說有父母。是顯彼佛所在穢土者。是義不然。所以然者。彼既說寶蓮花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又下文云有二菩薩。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侍立左右。此等皆是淨土相故。不異觀經之所說故。當知彼經所說提婆達多。及魔王等。皆於淨土變化所作。不由此等為非淨土。如化畜生非穢土故(文)遊心安樂云(無曉)論說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然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云。阿彌陀佛父名月上轉輪聖王。母名曰殊勝妙顏等。乃至廣說者。或云說化佛所居化土。論所說者是受用土。或言是法門父母。如維摩經說。由是道理故不相違(文)。 往生要集下云。問。彼佛所化為唯極樂。為亦有餘。答。大論云。阿彌陀佛亦有嚴淨不嚴淨土。如釋迦文○問。何等是耶。答。極樂世界即是淨土。然其穢土未知何處。俱道綽等諸師。以鼓音聲經所說國土為彼穢土。如彼經(乃至云云)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中云(憬興)鼓音聲王云。阿彌陀佛有父母者。有說彼顯穢土佛有父母。非淨土故不相違。此文自說。魔王名無勝。提婆達多名曰寂故。有說不然。雖有魔王而守護故不爾。即違法花經中飲光淨土魔及魔民。皆護佛法故。應說彼經顯變化土。亦有女人自說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形之形故。而無女人者即受用土也。有存此言善順菩薩瓔珞經也。如彼經第一十釋慧智造如來淨土云。但男女眾生。不如阿彌陀國得道者故。雖有男女而無男女之欲。此必不然。既云男女眾生不如彌陀土。必不可言有女人故。有說。彼經父母城邑等。皆是功德法。如維摩說。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花嚴經中文殊師利。於覺城東遇善財童子。經言。覺城還是功德之名故無違可釋。此亦不然。自受用身必由智度。及以方便應有父母故。許即必有莫大失故。今之所存自有二義。初即彼佛雖復有母。而是變化。唯佛孤有故。言無女人者。除佛之母更無化女。況亦真實故不相違。彼即准悲花經。或有菩薩。於彼國生修菩薩行。即於彼土成等正覺。或有菩薩。於此世界生已。修行往他方土成等正覺。法花龍女亦一類是也。本願不同應現異故。今阿彌陀佛蓋亦餘國受胎生身修行菩薩行。往尊音佛淨土而成佛道故。音王經云。有父母者。說本所生之土。言有淨土者。即成佛世界故無違。略開二途。學者應思(文)。 觀經記上云(興)然鼓音聲經。彌陀父月上。母殊勝妙顏。是彌陀穢土。如智度論。釋迦文佛更有清淨世界。如阿彌陀佛國。其阿彌陀佛有嚴淨不嚴淨世界。如釋迦文佛國。又鼓音聲經清泰國者。十千由旬。彌陀極樂量甚廣大。又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淨穢別者事理分明。若爾何故正指西方彌陀出父母者。為顯阿彌陀穢土。非餘釋迦淨土。依智度論。廣指西方金銀乃至七寶為地。皆是我身。若依涅般。但指西方無勝世界。是我淨土(文)。 雙觀疏云(寂)或照百佛世界。或照千佛世界等者。阿彌陀佛現身非一故。身光明小大不同。最小咸百國。大者乃至無邊。問。若最小照百國者。何故願云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答。彼說體外所照。此文說於圓光體照。所以知。非下交量中餘佛光明。或照七尺乃至一剎。此言七尺至一剎者。皆說光體非先外照。如釋迦佛圓光一尋。此說光體非外照也。一尋猶是七尺為一尋。彌陀身量大小不定。隨其身量光亦一尋故。論說言相好光一尋。觀經所說無量壽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如五須彌山。眼如四大海水。圓光如一百億三千大千世界。且說一機所現相也。阿彌陀經云。項中圓光明所炎照至恒沙剎者。皆說他受用身光也。十地上下所釋異故。大小不定。皆交量中餘佛光明。小者七尺。大者乃至照一佛殺。舊兩本中小者七尺。大者二百萬億佛國。然即一殺舉大者末最。七尺舉小者非盡本。雖是同侍譯者異故。所舉不同耳(文)。 大阿彌陀經上云。佛云。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中。有佛頂中光明照七尺。有佛頂中光明照一里。有佛頂中光明照二里○有佛頂中光明照百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二百萬佛國。佛言○阿彌陀佛頂中所炎照千萬佛國。所以諸佛光明照所有近遠者何。本其前世宿命求道。為菩薩時。所願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後作佛時。各自得之。是故今光明轉不同等。諸佛威神同等爾。自在意所欲作為不預計。阿彌陀佛光明所照最大。諸佛光明皆所不能及也(文)平等覺經同之。 問。安養睹率往生難易云何(五)。又優劣何。 十疑云。問。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得成佛。持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淨耶。答。求生兜率。一日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校。大有優劣。且論二種。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云。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文。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釋迦佛。說九品教門。方便接引。慇懃發遣。生彼淨土。但眾生能念彌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音樂眾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音樂。眾生聞者。皆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為此故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校。優劣顯然。何須致疑也。如釋迦佛在世之時。大有眾生。見佛不得聖果者。如洹沙。彌勒出世亦爾。大有不得聖果者。未知彌陀淨土。但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為生死業縛也。又聞西國傳云。有三菩薩。一名無著。二名世親。三名師子覺。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願見彌勒。若先亡者得見彌勒。誓來相報。師子覺前亡。一去數年不來。後世親無常臨終之時。無著語云。汝見彌勒。即來相報。世親去經三年始來。無著問曰。何意如許多時始來。世親報云。在彼天中。聽彌勒菩薩一座說法。旋遶即來相報。為彼天日長故。此處已經三年。又問。師子覺今在何處。世親報云。師子覺為受天樂。五欲自娛。在外拳屬。從去已來。總不見彌勒菩薩。諸小菩薩。生彼尚著五欲。何況凡夫。為此願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文)。 西方要決云。第七西方淨土。彌勒天宮。共相比校。以彰優劣。疑曰。彌陀淨土。去此懸遠。彌勒天宮。現居欲界。何不願生兜率。乃趣西方。捨易求難。是非迂滯。通曰。比決兩緣。凡有多種。略陳十異。同釋眾疑。一命有長短。二處居內外。三境分穢淨。四身報兩殊。五種現差分。六進退修異。七界非界別。八好醜形。乖。九捨生不同。十經勸多少。一命有長短者。兜率壽命短四千歲。西方壽命。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二處居內外者。兜率天宮。惠業若多。即生內處。親侍彌勒。惠少福多。即生外處。不見慈尊。淨土之中。一無內外。報雖優劣。俱是聖賢。三境分穢淨者。若生兜率內院。見彌勒尊聖會之境。能發淨緣。外院香花樓臺音樂。皆生染著想。西方樹鳥水網樂音。觸對六根。無非長道。四身報兩殊者。天中正報。男女兩殊。更相染著。障諸道業。西方生者。皆是丈夫。於自他身。清潔無染。五種現差分者。若生天上。種現之惑俱行。但生西方。唯種永無現惑。六進退修異者。若生天上。多有男女。惠力輕微。多不免退。往生極樂。惠力增強。障染既絕欲行。唯轉進修。七界非界別者。上生兜率。未離欲界。火炎若起。不免焚燒。如生西方。永辭三界。水火風等。並不能害。由彼國中有形質故。非無色界。依地居故。不染色境故非色界。無婬及段食故非欲界。八好醜形乖者。生在天中。男女不同。好醜殊異。若生淨剎。紫磨金身。一類瑩嚴。具丈夫相。九捨生不同者。捨命生天。無人接引。若生淨國。聖眾來迎。十經勸多少者。勸生兜率。唯有上生經文。不至慇懃。粗令作業。勸生淨土。經論極多。大聖慇懃。專誠使往。又問。西方淨土。處勝時安。一切下流。如何並往。答曰。彼方精微。欲往實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文)。 興記上云。次對餘處明難易者。如有人言。彌陀極樂界外淨國往生甚難。彌勒兜率界內穢土求生。穢易。此語不盡不應。專依今明難易。略作二門。一修因難易。二得果優劣。就初門中略明四別。一作因法別。極樂作因無善不因。兜率作因要助戒緣。二行成就別。極樂乃至十念行成就。兜率多念發教行成。三自他力別。極樂憑彼彌陀四十八願力。兜率無憑但自力修。四慈強緣別。極樂非但彌陀來迎觀音勢至自來勸進。兜率雖有彌勒迎接無彼大士勸進之助。問。兜率要待戒緣助者。何故彼經佛告優婆離。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乃至)摩睺羅迦等。是諸大眾。若聞彌勒菩薩名號。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答。此實受戒後聞名人。都不受戒不得生天。所以知者。彼經上文。佛告優婆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生兜率天者(乃至)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戒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天上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既先勸戒後教修行。若不如教即成邪觀。又真諦師引經論云。有受戒人方生人天。若受雖修施等。但感□龍及鬼道等。既生兜率。豈無戒耶。次得果中亦有四異。一退異。極樂一生永無退沒。兜率亦有退沒之義。二壽命限異。極樂無量阿僧祇劫。及無中夭。兜率但是四千歲壽亦有中夭。三起心受異。極樂但起善心樂受。兜率三受間起。四六塵境異。極樂界見聞離染識理得益。兜率後有地染迷理過失之事。既知。如是因果易優。理應發心修極樂業(文)。 淨土論下云。第七將西方兜率。相對校量優劣。問曰。兜率天宮。彌陀淨土。此之二處。俱是佛經所讚。未知此二何優何劣。答曰。此之二處各有三義。未知問何。三義者。一是化主。謂佛。二是處所。謂世界。三是所化眾生。謂往生者。若於化主。乃齊是法王。俱稱善逝。身充萬德。土盈眾美。俱為化眾生。或居穢土。則岳墟滿野。或處淨剎。則奇寶盈邦。如欲校其佛德。則無優劣也。若論其處則互有優劣。且如兜率天宮。則構空而立。極樂世界。則就地而安。此則空實異居。人天趣別。若據此土一往論。則天優人劣也。若論其淨穢者。兜率雖是天宮。由有女人。故名之為穢。極樂雖是地界。由無女人故號之為淨。然此之淨穢有十種異。一有女人無女人異。兜率男女雜居。極樂唯男無女。二有欲無欲異。兜率有上心欲。染著境界。極樂無上心欲。故常發菩提心。三退不退異。兜率處所是退。極樂處所是不退。四者壽命異。兜率壽命四千歲。仍有中夭。極樂壽命無量阿僧祇劫。無夭壽者。五三性心異。兜率則有三性心間起。故惡心墮地獄。極樂有善心生。故永離要道。六三受心異。兜率三受互起。極樂但有樂受。七六塵境界異。兜率六塵。令人放逸。極樂六塵。令人發菩提心。八受生異。兜率受生。男在父膝上。女在母膝上。極樂受生七寶池內蓮花中生。九說法異。兜率唯佛菩薩說法。極樂水鳥樹林皆然說法。十得果異。兜率生者。或得聖果。或不得極樂生者。定得無上菩提。若就此義。西方大優。兜率極劣也。若論往生之人。往西方易。上兜率者難。此之難易亦有七種差別。一報別。極樂是人。兜率是天。此則天難人易。二因別。極樂但持五戒。亦得往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三行別。極樂乃至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觀經。兜率具施戒修三種。始得上生(出彌勒經)四自力他力別。極樂憑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他力往生。兜率無願可憑。唯自力上生。五有善知識無善知識別。極樂有觀世音大勢至。常來此土。勤進往生。臨命終時。攀金剛臺。來迎行者。種種讚嘆。勸進其心。即得往生。兜率天此二菩薩故。但自進上生。六經論勸生處多少別。極樂說處。經經中讚。論論中勸。兜率說處。但經讚處稀。亦論勸處少。七觀古來大德趣向者多少別。極樂上古已來大智名僧趣向者。多兜率上古已來大德願樂者少。由此義故。往生西方則易。上生兜率稍難也(云云)群疑論四云。問曰。西方淨土與兜率天宮。二處校量有何優劣。釋曰○以十二義彰其勝負。一主。二處。三眷屬。四壽命。五內外。六身色。七相好。八五通。九不善。十滅罪。十一苦樂。十二受生。言主者。兜率天主○補處未成妙覺○阿彌陀佛已成正覺○言處者。兜率是娑婆穢土○極樂是淨土○言眷屬者兜率○間男女極樂○陀彼女人○言壽命者。兜率天宮○四千歲。然有中夭○西方壽命無量阿僧祇劫○言內外者。兜率天宮有內外院。內則親近補處。永無退轉。外則耽茲五欲。不免輪迴○西方縱令下品蓮花啟發得遇觀音○言身色者。兜率天身色○然其終時。五衰相現○西方純真金色光明照曜百千由旬○言相好者。諸天身相○有四八殊○西方淨土○悉有三十二○言五通者。如四十八願言。設我得佛。國中眾生。所得五通。或見或聞。下至百千萬億諸佛國土。兜率諸天縱有報通○豈能越界○言不善者。彌勒天宮諸往生者。既是凡夫。生居欲界。縱逢補處。親聞大乘。具惑凡夫更無願攝。還起諸惑不善之心。淨土眾生無斯惡境故○言滅罪者。彌勒上生經言。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劫千二百劫生死之罪。恒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百千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禮彌勒者。除卻百億劫之罪。豈比一聲稱阿彌陀佛。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言苦樂者。兜率五受間生。極樂無有憂苦○言受生者。兜率受生。或在男女膝上懷中。淨土受生唯居花裏。或寶池中(文)又云。問曰。諸有學者咸知西方膝於兜率百千萬倍。然恐淨土是彼殊方。諸願生人恐難得往。是以古今盛德碩學高僧。咸謂難生。作兜率業。今既勸修淨土行。其義如何。斯疑最深。請除其惑也。釋曰。此疑也誠深矣。古來盛德博通玄旨。探究內外。精閑大小。尚於此義猶自躊躇。況僕下愚是非莫辨。豈能釋茲幽滯。辨之難易者哉○然兜率與西方所修之行。有十五同八種異○觀行同者。願生兜率者。上生經言。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願生西方者。觀經言。寶地寶樹寶池佛菩薩等。一一觀察。亦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此其同也。二持戒同者。上生經言。應持佛禁戒。觀經言。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其同也。三十善同者。上生經言。思惟十善。行十善道。觀經言。慈心不殺修行十善○四懺悔同者。上生經言。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鼓音聲王經言。六時專念。五體投地等○五造立形像有為功德同者。上生經言。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無量壽經言。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散花燒香。六聖迎同者。上生經言。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兩曼陀羅花。來迎此人。觀經言。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七稱念同者。上生經言。若一念頃稱彌勒名。觀經言○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八禮拜同者。上生經言。禮拜係念。淨土論言。身業恭敬門。恭敬禮拜阿彌陀佛○九迴向願生同者。上生經言。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前者觀經言。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十讀誦經典同者。上生經言。讀誦經典。觀經言。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十一往生同者。上生經言。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觀經言。如彈指頃。或言。如一念頃。或言。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十二見聖同者。上生經言。值遇彌勒。觀經言。見佛色身眾相具足○十三歸依同者。上生經言。頭面作禮。觀經言。即下金臺。禮佛合掌○十四聞法同者。上生經言。未舉頭頃。便得聞法。觀經言。光明寶林演說妙法○十五不退同者。上生經言。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阿彌陀經言。眾生生者。是阿鞞跋致○言八異者。本願者。往生兜率。彌勒本無誓願。往生西方。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弘誓大願。無願若自浮度水。有願若乘舟而遊。斯一異也。言光明者。作兜率業者。慈氏神光不來攝受。修西方業者。阿彌陀佛。白毫毛孔圓光相好光明等○皆照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言守護者。兜率之業。慈氏不來守護。西方業者。觀經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稱讚淨土經言。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十往生經。遣二十五菩薩。常守護行人○言舒舌者。上生兜率。無十方諸佛舒舌證。勸西方極樂。有十方種覺舒舌證誠。如兜率易往。淨土難生。十方世尊何須證勸也○言眾聖者。兜率之業無有眾聖守護。發願願生西方。即有花聚菩薩山海惠菩薩發弘擔願。若有一眾生生西方不盡。我若先去不取正覺○言滅罪者。上生經言。稱念彌勒。但除千二百劫生死之罪。觀經言。稱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言重惡者。上生經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罪業。觀經言。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斯則造五逆罪。不生兜率。然得往生西方土○言教說者。兜率易生。西方難住。此乃凡夫之輩斟酌佛性。窮之聖典。竟無經說。縱使道窮四果。尚昧衣珠。位階十地。猶昏羅縠。況凡夫學侶正習未亡。見修兩惑何時暫捨。縱尋聖教。同諸模象。豈得依之楷定為司南之語哉。然無量壽經自有誠教言。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住而無人。此即佛教顯然。斯八異也(文)遊心安樂云。第六往生難易。於中有二。先明二處優劣。後述往生難易。言優劣者。夫總談實德。誰優誰劣。是故齊是法王。俱稱善逝。身充萬德土盈眾美。但以為化眾生。或居穢土。則丘墟滿野。或處淨剎。則奇寶盈封。若論其處。非無優劣。兜率天宮則構虛而立。極樂世界就地而安。此則人天趣別。若據此土法論彼界。則天優人劣也。若論淨穢者。兜率有女人。極樂無女人。粗分淨穢有十異。謂兜率天界地狹隘○亦男女雜居。亦有現行欲染。亦有退轉。亦壽四千歲。仍有中夭。身量亦小。又三性心間起故。以惡心或墮地獄。又三受互起。又六塵境令人放逸。又男生在父膝上。女生在母膝上。又唯以菩薩為說法主。又或得聖果。或有不得。若西方土。反此為相。若就此義。西方大優也。後論往生難易。或說西方易生。兜率難生。且有七種差別。一極樂是人易生。兜率是天難生。二極樂但持五戒得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往。三極樂乃至十念往。兜率具施戒修方往。四西方終憑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往。兜率可憑唯自力往。五西方有觀世音菩薩等常來。此土勸進往生。兜率無此事。六西方經論具讚勸。兜率但一經讚說。七古來大德向西方者多。向兜率者少。由此義故。西方易往生。兜率難上生也。或說兜率易生。極樂難生。所以知者。知足天同在此界內。外大小所能信許。既是化土。故言得生。唯上生經典。四眾行六事法。八部聞名善讚懺悔惡業。修十事行。迴願生彼。一切皆得。極樂世界。准對法論別時意趣者。如說若有願生極樂世界。皆得往生意在別時。猶貨一錢而得千錢。故彼經言。非小善根因緣而得生彼。天親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又彼佛豪相。如五須彌山。豈凡夫類。能見此相。如是等義。誠證非一。是故願往西方萬一不生。或說在前二說並不盡理。凡言往生難易。一任因緣。緣謂諸佛菩薩同體大悲。因是四眾九輩所起願行。同體之悲。雖無限人。眾生之輩猶是參差。若是業因熟者。隨願便生。非以人天如難往。亦以淨穢如有礙。若其願行闕者。現前已滅。豈由同界而易生。復以化身而輒竭。由是王舍城內三億之家同居一鄉。不聞如來之名。那落伽中八萬之人別住。無暇來見金色之相。則知。眾生起行。良由勝緣之相屬。有失不失。或有性自屬彌陀。或有本來繫慈氏。隨自所屬界得道○何為徒交難易之論(云云)。 十念成就等及別時意趣文(六)。 經云 疏云。稱無量壽佛至於十念者。善心相績至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念佛為勝緣也。若不如此者。云何得往生也(文)。 十疑第八疑云。問。眾生無始已來造無量業。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云何通。釋曰。眾生無始已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世善業強。始得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論十念成就。又汝以無始已來惡業為重。臨終十念為輕者。今以三種道理校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云何為三。一者在心。二在緣。三者在決定。在心者。造罪之時。從自虛妄顛倒心生。念佛心者。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心生一虛一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闇室。日光暫至而闍頓滅。豈有久來之闇不肯滅耶。在緣者。造罪之時。從虛妄癡闇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如有人。一生已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利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不得生淨土。無有是處。又云。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云。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云。若有願生安樂淨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墜陷也(文)。 七卷章七云。觀經所說諸觀。及孝養父母等。乃至念為淨土因者。攝大乘云。非唯由願方乃至得生。別時意故。如以一錢貨得千錢。別時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復如是。十念為因。後方漸生。非由十念死後即生。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說十念因生淨土故(云云)。 西方要決云(基)第十二依攝大乘論。會釋別時義者。論云。唯由發願。即往生安樂者。是別時意。疑曰。准依攝論判釋別時。令發教念佛如何即往。通曰。今依攝論判釋別時。與淨土門一無差殊。何者。由但發願未可即生。依願念佛乃成淨業。願行前後故說別時。非謂念佛不即生也(文)淨土論中云(迦才)問曰。如攝大乘論釋作別時意。豈不是破耶。答曰。彼論所明有別時有不別時。天親菩薩判作別時意者。何故攝論後文。將造論功德。迴向眾生。願生淨土也。又何故造往生論。勸人往生也(遊心安樂本同云)。 又云。問曰。無著菩薩云玄覽聖心揣諸經旨。略用四意四依。如淨土一門。判作別時意。今乃云。眾生修行即得往生。是義云何。答曰。○彼論但據空發願。不論修行者。餘經中說。兼論修行。若佛經中。說眾生發願即得往生者。並是別意說不得往生也。如小阿彌陀經云。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也。如此等經。總是別時意說。不得即生也。若如諸淨土經。或明三福業十六觀門。或令發菩提心。七日念佛。或教發願迴向。十念往生。如此等經。並是往生。即非別時也。故彼論云。由唯發願。是別時意也。既空發願。理是別時也(云云)。 興記下云。問。具足十念生於淨土。於為別時意為即耶。答。解者不同。有說。別時如雜論說。後有說言。由唯發願。於安樂土得往受生。名別時意。莊嚴論云。若人願見阿彌陀佛。一切皆得往生。此由別時得生彌勒問經。彌勒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功德利益。若能十念相續不斷念佛者。即得往生。當云何念。佛言。非凡愚念。非不善念。不雜結使念具如是十念。即得往生安養國。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乃至)十者正念觀佛。除去諸想相。如是等文。故知別時。有說。即時上引二論。但願無行故。別時意念。此經中具足十念念佛稱名願生彼國。既具願行。豈非即時。彼彌勒問所說十念。望受用土。非變化土。此經十念。望變化土。若望受甲此亦別時。基師等大同後說(文)。 安樂集上云。第九據攝論與此經相違。料簡別時意語者。今觀經中佛說。下品下生人現造重罪。命終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攝論云。道佛別時意語。又來通論之家多判此文云。臨終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得即生。何以得知。論云。如以一金錢貨得千金錢。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別時意語。如此解者。將為未然。何者。凡菩薩作論釋經。皆欲遠扶佛意契會聖情。若有論文違經者。無有是處。今解別時意語者。謂佛常途說法。皆明先因後果。理數炳然。今此經中。但說一生造罪。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論過去有因無因者。直是世界引攝當來造惡之徒。令其臨終捨惡歸善乘念往生。是以隱其宿因。此是世尊隱始顯終。沒因談果。名作別時意語。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過因。如涅槃經云。若人過去已曾供養半恒河沙諸佛。後經發心。而然於惡世中。聞說大乘經教。但然不謗。未有餘功。若經供養一恒沙諸佛。及經發心。然後聞大乘經教。非直不謗。復加愛樂。以此諸經未驗。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過因不虛。若彼過去無因者。善知識尚不可逢遇。何況十念而可成就也。論云。以一金錢貨得千金錢。非一日即得者。若據佛意。欲令眾生多積善因。使乘念往生。若望論主。乘開過因。理亦無爽。若作此解。即上順佛教。下合論主。即是經論相扶。往生路通。無復疑感也(文)群疑論二云。問。攝大乘論對法輪等。無著天親諸大論師。釋諸經論種種文義。有四意趣四祕密言。唯由發願而得往生西方者。此是別時意。今日勸人修西方業。即得往生。豈成道理。自攝論至此經百有餘年。諸德咸見此論文。不修西方淨業。今既言得往生。豈不與論相違也。釋曰。攝論曰。唯由發願而得往生者。此別時意也。然古來諸德。咸以此文證。是別時之意。言未即得往生。今詳此文。證是即得往生。顯其論主之意。何者。論言唯由發願者。是簡持義。簡去念佛之行。持取唯空發願。更無有行。孤有此願。故曰唯由發願。若唯發願而得生者。此是別時意也。非即發願之時。終後即生淨土。故曰別時。今時念佛至心。即意業善行也。稱佛名號。即語業善行也。合掌禮拜。即身業善行也。由此三業善行。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行願相扶。即得往生。此豈唯是其願哉。論主說此唯由發願之言。意顯兼行非別時意。或者不細尋文義。朦朧總謂別時。若以念佛行亦是別時。論文何因不言如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者。此是別時也。既不以念佛修十六觀行三福善之文。是別時之教。故知。念佛等得生西方。非別時之意也。有釋者言。念佛修十六觀等。即是發願。又有釋言。論師雖舉願言。意亦取其念佛。亦是別時之意。今此二釋。為顯利益。為顯解義。若顯利益。作此解文。更令無量眾生流轉穢土。巡歷三途。不得往生淨土出離生死。若以解義者。此細依文句取義。猶恐不合宗途。朦朧以釋論文。翻將得其旨趣。何斯謬也。如俱舍論等。諸部諍義。引其聖教。楷定旨歸。拾取一字兩字。以成諸部得失。況乃觀經等教。備陳種種行門。或述三福散善。為淨業正因。或說十六妙觀為西方正業。如何總將為發願文也。又所以得知論師不以念佛是別時意者。此有八意。一論師釋經。本以經意難知。為甚深密之教。凡夫披讀。莫能曉悟。造論解釋佛教。欲令愚知咸知。只如觀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所說。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文義顯然。愚智皆解。何用所不了須論釋耶。二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弘誓願。接引眾生。欲令生佛淨土。豈將別時之意。而發弘誓。引接眾生耶。彼願之中。即言念佛不得往生不取正覺。不言唯發願人不得生者不取正覺。故知。念佛等行定得往生。入在四十八願中。非別時也。唯由發願不即往生。不在四十八願中。故是別時意也。三稱讚淨土經。十方恒河沙諸佛出廣長舌相。證得往生。豈證別時意。諸佛舒舌。木為難信眾生。將為念佛功德不多。盡此一形即生淨土。咸生疑謗。不信是經。故現不虛誑之舌相。發誠諦之真言。令眾生睹相聽言除疑生信。乃謂別時之教。未即得生西方。後至初地得生。眾生有何疑惑。須佛舒其舌相證念得往生西方耶。四阿彌陀經。先勸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後教稱念佛名一日。乃至七日。即言臨命終聖眾來迎行者得生。若言念佛即是願。言其發願。後更何須教令念佛。故知。前文是願。後文是行。行願相扶。得生淨土。豈容念佛而是願耶。五淨土論與攝論。同是世親菩薩所造。寧容世親製淨土論。即言念佛得生西方非別時之意。釋攝大乘論乃曰。念佛等是別時之意非即得生耶。造論如是兩人。容許二師意別。何必攝論得經旨趣。淨土論述其聖言。況兩論同世親所造。文義故非鉾楯。以論求於人意。故知願是別時也。六淨土論說有五門。一身業禮拜門。二口業念佛門。三意業觀察門。四發願門。五迴向門。若修行即是發願。前三業與第四發願有何差別也。若是其一。即應無有五門。若是其異。故知前是行門也。七起信論馬鳴所造。言其念佛得生西方。正覺是行門。非別時意。故知。天親所造論意亦同然。不以念佛等門而為別意也○八若以念佛非是行者。三福十六現觀等是行非行耶。若是行者。如地觀中說。作是觀者。除八十億劫生死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今念阿彌陀佛。亦於念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得生西方。何故滅罪是同。而彼是行。此非行。彼得生此不得生耶。若俱非行者。韋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佛記得生。為由作此觀等得生。為由餘行得生。若由此觀等得生者。此既非行。如何得生。若作觀不得生者。何須夫人請說不生之法。如來為說不生法耶。又若總是是願門。即應唯是其一。何須分別為十六觀耶○論師恐同行願具足即得往生人故。別折唯願之人。是為別時之意也。故願喻初一金錢。念佛修行等。是中間九百九十九金錢。往生淨土是第一千金錢也。故攝論言。如以一金錢貨得千錢。又如念多寶佛。來即至不退○而念多寶佛。與不退行為遠緣。故名別時意也。上來以眾多義顯別時意。自關發願非是起行之人○又攝論文別時意者。報淨土唯願念佛。理未即生。若化淨土唯願念佛。必即得生。如花嚴經。不須疑惑(云云)。 攝大乘論五云(世親釋隋笈多譯)論曰。二別時意。如言誦持多寶如來名。決定得阿耨菩提。又如經說。唯發願得生極樂世界○釋曰。○別時意者。此意非唯稱佛名決定得阿耨○菩提如言以一金錢得千金錢。豈一日得耶。此意在別時得故。以彼一金錢得千金錢因故。如是唯發願得生極樂世界意亦如是(云云)。 攝論第六云(世親釋陳真諦譯)論曰。二別時意。釋曰。若有眾生由懶惰障。不樂勤修行。如來以方便說。由此道理。於如來正法中。能勤修行方便說者。論曰。譬如有說。若人誦持多寶佛名。決定於無上菩提不更退墮。釋曰。是懶惰善根。以誦持多寶佛名。為進上品功德。佛意為顯上品功德。於淺行中。欲令捨懶惰勤修道。不由唯誦佛名。即不退墮決定得無上菩提。譬如由一金錢營覓得千金錢。非一日得千。由別時得千。如來意亦爾。此一金錢為千金錢因。誦持佛名亦爾。為不退墮菩提因。論曰。復有說言。由唯發願。於安樂佛土得往受生。釋曰。如前應知。是名別時意(文)攝論五云(世親菩薩釋玄奘譯)論曰。二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名號。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釋曰。別時意趣者。謂此意趣令嬾惰者。由彼法精勤修習。彼善根皆得增長。此中意趣顯誦多寶如來名因。是昇進因。非唯誦名。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如有說言。由一金錢。得千金錢。豈於一日意在別時。由一金錢是得千因故作此說。此亦如是。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當知亦爾(文)。 攝論五云(無性菩薩釋玄奘譯)論曰。二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釋曰○別時意趣者。謂觀懈怠。不能於法精勤學者。故說是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得決定。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此意長養先時善根。如世間說。但由一錢而得於千(文)。雜集論十二云(安惠菩薩釋玄奘譯)別時意趣者。如說若有願生極樂世界。皆得往生。若暫得聞無垢月光如來名者。即於阿耨○菩提。決定不退轉。如是等言意在別時故(文)。 私云。本論是無著菩薩造。安惠釋。然此論古譯有無尋之。私云此論說唯由發願之言歟。 莊嚴論十三云。時節意趣。所謂若稱多寶如來名者。即定於阿耨菩提。如無量壽經說。若有眾生願趣無量壽世界即生爾(文)本願藥師經云。若有四眾○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通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花中自然化生(文)。 決七云。法藏等者。問。觀經悲花並云。彌陀因名法藏。於自在王如來所。聞說二百一十億佛剎發願。又觀經云。不得是願。終不作佛。願數不同故。異見別不須和會。悲花經中。則無別願。但云為取土故。發四弘誓願故。一切菩薩取見諸佛。無不發願故。大論第八問曰。菩薩修行自得淨報。何須發願。答。福念無願如中無□則無所企。如佛所說。不知法人聞天中樂。心便念著。問。若無願者不得報耶。答。雖得不如有願。願則力大果。 問。懈慢國相云何。 菩薩處胎經一云。或有菩薩。從初發意乃至成佛。執心一向無若干想。無瞋無怒。願樂欲生無量壽佛國。一切眾生其生彼國者。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同一金色。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快樂。作倡妓樂衣被服飾香花莊嚴。七寶林隨轉。北觀西視南視亦如是轉。前後發意眾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億千萬眾時有一人。然生阿彌陀佛國。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斯界眾生自不殺生。亦教他不殺。有此福報生無量壽佛國(文)。 安養抄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