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1經卷第三十八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2

3四一日誦名分別4(有二品二半品,合有三十五經5。)

鸚鵡﹒鬚閑提,婆羅婆遊堂,
須達﹒梵波羅,黃蘆園﹒頭那,
阿伽羅訶那,阿蘭6那﹒梵摩。

(一五二)中阿含7梵志品鸚鵡經8第十一9(第四分別誦10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11蘭哆園。
爾時,鸚鵡摩納都題子12少有所為。往至王舍城,寄宿居士家。於是,鸚鵡摩納都題子問所寄宿居士曰:「頗有沙門、梵志宗主眾師,統領大眾,為人所尊?令我隨時往見奉敬,儻13能因此敬奉之時,得歡喜耶?」
居士答曰:「有也,天愛14!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覺無上正盡覺15。天愛!自可隨時往見,詣彼奉敬,或能因此奉敬之時,心得歡喜。」
鸚鵡摩納即復問曰:「沙門瞿曇今在何處?我欲見之。」
居士答曰:「沙門瞿曇在此王舍城竹林迦蘭哆園,便可往見。」
於是,鸚鵡摩納從所寄宿居士家出,往詣竹林迦蘭哆園。鸚鵡摩納遙見世尊在樹林間,端正16姝好,猶星中月,光耀煒17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見已,便前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欲有所問,聽乃敢陳。」
世尊告曰:「恣汝所問。」
鸚鵡摩納問曰:「瞿曇!如我所聞,若在家者,便得善解,則知如法。出家學道者,則不然也。我問瞿曇此事云何?」
世尊告曰:「此事不定。」
鸚鵡摩納白曰:「瞿曇!願今為我分別此事。」
世尊告曰:「摩納!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具分別說18。」
鸚鵡摩納受教而聽。
佛言:「摩納!若有在家及出家學道行邪行者,我不稱彼。所以者何?若有19在家及出家學道行邪行者,不得善解,不知如法20。是故,摩納!若有在家及出家學道行邪行者,我不稱彼。摩納!若有在家及出家學道行正行者,我稱說彼。所以者何?若有在家及出家學道行正行者,必得善解,則知如法21。是故,摩納!若有在家及出家學道行正行者,我稱說彼。摩納!我如是說,說此二法,如是分別,如是顯示。若有沙門﹒梵志有力堅固深入。一向專著,而說此為真諦,餘者虛妄。」
鸚鵡摩納白曰:「瞿曇!如我所聞:若在家者,便有大利,有大22功德。出家學道者,則不然也。我問23瞿曇此事云何?」
世尊告曰:「此事不定。」
鸚鵡摩納白曰:「瞿曇!願復為我分別此事。」
世尊告曰:「摩納!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具分別說。」
鸚鵡摩納受教而聽。
佛言:「摩納!若在家者,有大災患,有大鬥諍,有大怨憎。行邪行者,不得大果,無大功德,猶如田作,有大災患,有大鬥諍,有大怨憎。行邪行者,不得大果,無大功德24。如是,摩納!若在家者亦復如是。摩納!出家學道少有災患,少有鬥諍,少有怨憎25,行邪行者,不得大果,無大功德,猶如治生26,少有災患,少有鬥諍,少有怨憎。行邪行者,不得大果,無大功德。如是,摩納!出家學道亦復如是。
「摩納!若在家者,有大災患,有大鬥諍,有大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報,有大功德,猶如田作,有大災患,有大鬥諍,有大怨憎。行正行者27,得大果報,有大功德28,如是,摩納!若在家者亦復如是,摩納!出家學道少有災患,少有鬥諍,少有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報,有大功德,猶如治生,少有災患,少有鬥諍,少有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報,有大功德。如是,摩納!出家學道亦復如是。摩納!我如是說,說此二法,如是分別,如是顯示。若有沙門、梵志有力堅固深入。一向專著,而說此為真諦,餘者虛妄。」
鸚鵡摩納白曰:「瞿曇!彼諸梵志施設五法29,有大果報,有大功德,作福得善。」
世尊告曰:「若諸梵志施設五法,有大果報,有大功德,作福得善,汝在此眾,今可說耶?」
鸚鵡摩納白曰:「瞿曇!我無不可。所以者何?瞿曇!於今現坐30此眾。」
世尊告曰:「汝便可說。」
鸚鵡摩納白曰:「瞿曇!善聽!瞿曇!梵志施設第一真諦法,有大果報,有大功德,作福得善,第二誦習,第三熱行,第四苦行。瞿曇!梵志施設第五梵行,有大果報,有大功德作福得善。」
世尊告曰:「若有梵志施設五法,有大果報,有大功德,作福得善。彼梵志中頗有一梵志作如是說:『我此五法,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已,施設果。』耶?」
鸚鵡摩納白世尊曰:「無也,瞿曇!」
世尊告曰:「頗有師及祖師,至七世父母31,作如是說:『我此五法,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已,施設果。』耶?」
鸚鵡摩納白世尊告曰:「無也,瞿曇!」
  爾時,世尊問曰:「摩納!若昔有梵志壽終命過,誦持經書,流布經書,誦習典經32:一曰夜吒,二曰婆摩,三曰婆摩提婆,四曰毗奢33蜜哆羅,五曰夜婆陀揵尼,六曰應疑羅婆,七曰婆私吒,八曰迦葉,九曰婆羅婆,十曰婆和,謂今諸梵志即彼具經誦習持學34,彼頗作是說:『我此五法,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已,施設果。』耶35?」
鸚鵡摩納白世尊曰:「無也,瞿曇!但諸梵志因信受持。」
世尊告曰:「若於諸梵志,無一梵志而作是說:『我此五法,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已,施設果報。』亦無師及祖師,乃至七世父母,而作是說:『我此五法,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已,施設果報。』若昔有梵志壽終命過,誦持經書,流布經書,誦習典經36:一曰夜吒,二曰婆摩,三曰婆摩提婆,四曰毗奢蜜哆羅37,五曰夜婆陀揵尼,六曰應疑羅婆,七曰婆私吒,八曰迦葉,九曰婆羅婆,十曰婆和,謂今諸梵志即彼具經誦習持學,彼無作是說:」我此五法,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已,施設果報。』摩納!彼諸梵志不以此故,於信向中無根本耶?」
鸚鵡摩納白曰:「瞿曇!實無根本,但諸梵志聞已受持。」
世尊告曰。「猶眾盲兒各相扶持,彼在前者,不見於後,亦不見中;彼在中者,不見於前,亦不見後;彼在後者,不見於中,亦不見前,摩納!所說諸梵志輩亦復如是。摩納!前說信而後復說聞。」
鸚鵡摩納瞋恚世尊,憎嫉不悅,誹謗世尊,指摘世尊,罵詈世尊,應誹謗瞿曇,應指瞿曇,應墮瞿曇,語世尊曰:「有一梵志,名弗袈裟裟羅38,姓直清淨化,彼作是說:『若有沙門、梵志。於人上法39有知有見,現我得者40,我聞是已,便大笑之,意不相可,虛妄不真。亦不如法。云何人生人中,自說得人上法?若於人上法言我知我見者,此事不然。』」
於是,世尊便作是念:鸚鵡摩納都題子瞋恚於我。憎嫉不悅,誹謗於我,指摘於我,罵詈於我,應誹謗瞿曇,應指瞿曇,應墮瞿曇,而語我曰:「瞿曇!有梵志名弗袈裟裟羅,姓直清淨化,彼作是說:『若有沙門、梵志,於人上法有知有見,現我得者,我聞是已,便大笑之,意不相可,虛妄不真,亦不如法。云何人生人中,自說得人上法?若於人上法言我知我見者,此事不然。』」
世尊知已,告曰:「摩納!梵志弗袈裟裟羅姓直清淨化,彼知一切沙門、梵志心之所念,然後作是說:『若有沙門、梵志,於人上法有知有見,現我得者,我聞是已,便大笑之,意不相可,虛妄不真,亦不如法。云何人生人中,自說得人上法?若於人上法言我知我見者,此事不然。』耶?」
鸚鵡摩納答曰:「瞿曇!梵志弗袈裟裟41羅姓直清淨化,自有一婢,名曰不尼,尚不能知心之所念,況復欲知一切沙門、梵志心之所念耶?若使知者,終無是處。」
世尊告曰:「猶人生盲,彼作是說:『無黑白色,亦無見黑白色者;無好惡色,亦無見好惡色;無長短色,亦無見長短色;無近遠色,亦無見近遠色;無粗細色,亦無見粗細色。我初不見不知,是故無色。』彼生盲人作如是說,為真實耶?」
鸚鵡摩納答世尊曰:「不也,瞿曇!所以者何?有黑白色,亦有見黑白色者;有好惡色,亦有見好惡色;有長短色,亦有見長短色;有近遠色,亦有見近遠色;有粗細色,亦有見粗細色。若言『我初不見不知,是故無色。』彼生盲人作是說者,為不真實。」
「摩納!梵志名弗袈裟裟42羅姓直清淨化,彼所說者,非如生盲無目人耶?」
鸚鵡摩納答世尊曰:「如盲,瞿曇!」
世尊告曰:「摩納!於意云何?若昔有梵志壽終命過,誦持經書,流布經書,誦習典經43,謂商伽梵志、生聞44梵志、弗袈裟裟羅梵志及汝父都題45,若彼所說,可不可、有真無真、有高有下耶?」
鸚鵡摩納答世尊曰:「若昔有梵志壽終命過,誦持經書,流布經書,誦習典經。謂商伽梵志、生聞梵志、弗袈裟裟羅梵志及我父都題,彼所說者,於我意者,欲令可,莫令不可;欲令真,莫令不真;欲令高,莫令下。」
彼時,世尊問曰:「摩納!梵志弗袈裟裟羅姓直清淨化,彼所說者,非為不可、無有可耶?非為不真、無有真耶?非為至下、無有高耶?」
鸚鵡摩納答世尊曰:「實爾,瞿曇!」
「復次,摩納!有五法作障礙,作覆蓋,作盲無目,能滅智慧,唐自46疲勞,不得涅槃。云何為五?摩納!欲第一法作障礙,作覆蓋,作盲無目,能滅智慧,唐自疲勞,不得涅槃。摩納!恚、身見、戒取,疑47第五法作障礙,作覆蓋,作盲無目,能滅智慧,唐自疲勞,不得涅槃。摩納!於意云何?為此五法之所障礙,覆蓋、陰纏,彼若欲觀自義,觀他義,觀俱義,及知一切沙門、梵志心之所念者,終無是處。摩納!梵志弗袈裟裟羅姓直清淨化,為欲所染,欲所穢染,欲觸欲猗48,著於欲,入於欲中,不見災患,不知出要而行於欲,彼為此五法之所障礙,覆蓋、陰纏,彼若欲觀自義,觀他義,觀俱義,及知一切沙門、梵志心之所念者,終無是處。
「復次,摩納!有五欲功德,愛念意樂,彼有愛色欲相應,甚可於樂。云何為五?目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摩納!於意云何?眾生因此五欲功德故,生樂生喜,不復是過耶?」
鸚鵡摩納白世尊曰:「如是,瞿曇!」
  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若因草木而然49火,及離草木而然火?何者光最上、最妙、最勝耶?」
鸚鵡摩納白曰:「瞿曇!若離草木而然火者,終無是50處,唯有如意足力51。瞿曇!若離草木而然火者,彼光最上、最妙、最勝。」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摩納!若離草木而然火者,終無是處,唯有如意足力。若離草木而然火者,彼光最上、最妙、最勝。我今假說,摩納!如因草木而然火者,如是眾生所生喜樂,謂因欲、惡不善之法,不得捨樂及於止52息。摩納!如離草木而然火者,如是眾生所生捨樂,謂因離欲,從諸善法而得捨樂及於止53息。」
世尊告曰:「摩納!於意云何?有一梵志作齋行施,或從東方有剎利童子來,彼作是說:『我於其中得第一座54、第一澡水、第一飲食。』彼於其中不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飲食,便生怨恨而懷憎嫉。或從南方有梵志童子來,彼作是說:『我於其中得淨妙食。』彼於其中不得淨妙食,便生怨恨而懷憎嫉。或從西方有居士童子來,彼作是說:『我於其中得豐饒食。』彼於其中不得豐饒食,便生怨恨而懷憎嫉。或從北方有工師童子來,彼作是說:『我於其中得豐足食。』彼於其中不得豐足食,便生怨恨而懷憎嫉。摩納!彼諸梵志行如是施,施55設何等報耶?」
鸚鵡摩納白曰:「瞿曇!梵志不如是心行於布施,使他生怨恨而懷憎嫉。瞿曇!當知梵志以愍傷心而行於施,以愍傷心而行施已,便得大福。」
世尊告曰:「摩納!梵志非為施設第六法,有大果報,有大功德。作福得善耶?」
鸚鵡摩納答世尊曰:「如是,瞿曇!」
世尊問曰:「摩納!若有梵志施設五法,有大果報,有大功德,作福得善,汝見此法多在何處?多在家耶?為出家學道耶?」
  鸚鵡摩納答曰:「瞿曇!若有梵志施設五法,有大果報,有大功德,作福得善,我見此法多在出家學道,非在家也。所以者何?在家者多事。多事所作,多有結恨,多有憎諍,彼不能得守護誠諦。瞿曇!出家學道者少事,少有所作,少有結恨,少有憎諍,彼必能得守護誠諦。瞿曇!彼誠諦者,我見多在出家學道,非在家也。所以者何?在家者多事,多有所作,多有結恨,多有憎諍,彼不得行施,不得誦習,不得行苦行,不得行梵行。瞿曇!出家學道者少事,少有所作,少有結恨,少有憎諍,彼得行施,彼得誦習,得行苦行,得行梵行。瞿曇!行梵行者。我見此法多在出家學道,非在家也。」
世尊告曰:「摩納!若有梵志施設五法,有大果報,有大功德,作福得善者,我說是從心起。云何為心?若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為修彼故。摩納!於意云何?若有比丘守護誠諦者,彼因守護誠諦故,得喜得悅。摩納!若有喜及悅,善善相應,我說是從心起。云何為心?若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56。為修彼故。如是彼得行施,彼得誦習,得行苦行,得行梵行。彼因行梵行故,得喜得悅。摩納!若有喜及悅。善善相應,我說是從心起。云何為心?若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摩納!猶如有人善吹於螺,彼若有方未曾聞者,彼於夜半而登高山,極力吹螺,出微妙聲,遍滿四方。如是比丘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摩納!於意云何?若有求天,要求天上故,便行貪伺相應心,令我作天及餘天。若有求天,要求天上故,便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無量極廣善修,心定意解,遍滿成就遊,令我作天及餘天。汝觀於彼,誰得作天及餘天耶?」
鸚鵡摩納答曰:「瞿曇!若此求天,要求天上故,便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無量極廣善修,心定意解,遍滿成就遊者,我觀於彼必得作天或餘天也。」
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若有求梵天,要求梵天上故,便行貪伺相應心,令我作梵天及餘梵天。若有求梵天,要求梵天上故,便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無量極廣善修,心定意解,遍滿成就遊,令我作梵天及餘梵天。汝觀於彼,誰得作梵天及餘梵天耶?」
鸚鵡摩納答曰:「瞿曇!若此求梵天,要求梵天上故,便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無量極廣善修,心定意解,遍滿成就遊者,我觀於彼得作梵天或餘梵天。」
鸚鵡摩納問曰:「瞿曇!知梵道跡耶?」
世尊告曰:「摩納!我今問汝,隨所解答。摩納!於意云何?那羅歌邏村57去此眾不遠耶?」
鸚鵡摩納答曰:「不遠。」
世尊告曰:「摩納!於意云何?汝於此眾告一人曰:『汝往至彼那羅歌邏村,到便即還。』彼受汝教,速疾往至那羅歌邏村,到便即還。彼往返58已,汝問道路,謂於那羅歌邏村往返出入事,彼人寧住不能答耶?」
鸚鵡摩納答世尊曰:「不也,瞿曇!」
  「世尊告曰:「摩納!彼人往返於那羅歌邏村,問道路事,乃可得住而不能答,若問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梵道跡者,終不暫住而不能答59。」
鸚鵡摩納白世尊曰:「沙門瞿曇,無著天6061,此事具足,謂問梵道跡能速答故。世尊!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鸚鵡摩納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鸚鵡經第十一6263(四千五百六十一字64

(一五三)中阿含梵志品鬚閑提經65第十二66(閑音,呼奸反67。)(第四分別誦68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婆羅婆69第一靜室70,坐於草座71
爾時,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入劍摩瑟曇72次第乞食。食訖73,中後還舉衣缽,澡洗手足,以尼師檀74著於肩上,往詣一林,至晝行處。爾時,世尊入於彼林,至一樹下,敷尼師檀,結跏75趺坐。
於是,鬚閑提異學76中後彷徉,往詣婆羅婆第一靜77室,鬚閑提異學遙見婆羅婆第一靜室有布草座一脅臥處,似師子臥,似沙門臥,似梵行臥。鬚閑提異學見已,問曰:「婆羅婆第一靜室,誰有此草座一脅臥處,似師子臥,似沙門臥,似梵行臥?」
婆羅婆梵志答曰:「鬚閑提!有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覺無上正盡覺,彼第一靜室有此草座一脅臥處,似師子臥,似沙門臥。似梵行臥。」
鬚閑提異學語曰:「婆羅婆!我今不可見見78,不可聞聞,謂我見沙門瞿曇臥處。所以者何?彼沙門瞿曇敗壞79地,敗壞地者,無可用也。」
婆羅婆語曰:「鬚閑提!汝不應以此事罵彼沙門瞿曇。所以者何?彼沙門瞿曇多有慧,剎利慧、梵志慧、居士慧、沙門慧,若說慧者皆得聖智80。鬚閑提!我欲以此義向彼沙門瞿曇說,為可爾不?」
鬚閑提語曰:「婆羅婆!若欲說者,則隨汝意,我無所違。婆羅婆!若見沙門瞿曇者,我亦說此義。所以者何?彼沙門瞿曇敗壞地,敗壞地者,無可用也。」
爾時,世尊在晝行處,以淨天耳出過於人,聞婆羅婆梵志與鬚閑提異學共論此事。世尊聞已,則於晡時從燕81坐起,往詣婆羅婆梵志第一靜室,於草座上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婆羅婆梵志遙見世尊在樹林間,端正82姝好,猶星中月,光耀煒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見已,進前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生一面。
世尊問曰:「婆羅婆!與鬚閑提異學共論此草座83處耶?」
婆羅婆梵志答世尊曰:「如是,瞿曇!我亦欲以此事向沙門瞿曇說,然沙門瞿曇8485未說已自知。所以者何?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故。」
世尊與婆羅婆梵志共論此事,鬚閑提異學於後彷徉,往詣婆羅婆第一靜室。
世尊遙見鬚閑提異學來已,而作是說:「鬚閑提!不調御眼根,不密守護而不修者,必受苦報。彼於沙門瞿曇善自調御,善密守護而善修者,必得樂報。鬚閑提!汝因此故,說沙門瞿曇敗壞地,敗壞地者,無可用耶?」
鬚閑提異學答世尊曰:「如是,瞿曇!」
「鬚閑提!如是耳、鼻、舌、身根,不調御意根,不密守護而不修者,必受苦報。彼於沙門瞿曇善自調御,善密守護而善修者,必得樂報。鬚閑提!汝因此故,說沙門瞿曇敗壞地,敗壞86地者,無可用耶?」
  鬚閑提異學答世尊曰:「如是,瞿曇!」
  世尊問曰:「鬚閑提!於意云何?若人本未出家學道,彼眼知色,愛念意樂,可欲相應。彼於後時捨眼知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眼知色,集87、滅、味、患、出要見如真,內息心遊行。彼若見人未離色欲,為色愛所食,為色熱所熱。彼眼知色,愛念意樂,可欲相應,行時見已,不稱彼、不樂彼。鬚閑提!於意云何?若有此樂,因愛因色,樂此樂時,薄賤故不稱彼,薄賤故不樂彼。鬚閑提!寧可於彼有所說耶?」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
「鬚閑提!於意云何?若人本未出家學道,如是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愛念意樂,可欲相應。彼於後時,捨身知觸,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身知觸,集88、滅、味、患、出要見如真,內息心遊行。彼若見人未離觸欲,為觸愛所食,為觸熱所熱。彼身知觸,愛念意樂,可欲相應,行時見已,不稱彼、不樂彼。鬚閑提!於意云何?若有見此樂,因愛因觸,樂此樂時,薄賤故不稱彼,薄賤故不樂彼。鬚閑提!寧可於彼有所說耶?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
世尊問曰:「鬚閑提!於意云何?若人本未出家學道,五欲功德愛念意樂,可欲相應。彼於後時,捨五欲功德,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五欲功德,集、滅、味、患、出要見如真,內息心遊行。彼若見人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五欲功德愛念意樂,可欲相應,行時見已,不稱彼、不樂彼。鬚閑提!於意云何?若有此樂,因欲因欲愛,樂此樂時,薄賤故不稱彼,薄賤故不樂彼。鬚閑提!寧可於彼有所說耶?」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
「鬚閑提!我本未出家學道時,得五欲功德,易不難得,愛念意樂,可欲相應。我於後時,捨五欲功德,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五欲功德,集、滅、味、患、出要見如真,內息心遊行。我見人未離觸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五欲功德,愛念意樂,可欲相應,行時見已,我不稱彼,我不樂彼。鬚閑提!於意云何?若有此樂,因欲因欲愛,樂此樂89時,薄賤故我不稱彼,薄賤故我不樂彼。鬚閑提!寧可於我有所說耶?」
答世尊問曰:「不也,瞿曇!」
世尊問曰:「鬚閑提!猶如居士、居士子,極大富樂,資財無量,多諸畜牧、封戶、食邑,諸生活具種種豐饒,彼得五欲,易不難得,彼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臨死之時,不樂捨五欲功德,身壞命終,後90昇善處,得生天上,具足行五欲功德。鬚閑提!此天及天子寧當捨天五欲功德,樂人間欲,歡喜念耶?」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所以者何?人間欲者,臭處不淨,意甚穢惡而不可向,憎諍極苦。瞿曇!於人間欲,天欲最上、最妙、最勝。若彼天及天子捨於天上五欲功德,樂人間欲,歡喜念者,終無是處。」
「如是,鬚閑提!我斷人間欲,度於天欲,剃除鬚髮,著袈裟91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五欲功德,集、滅、味、患、出要見如真,內息心遊行。我見人未離觸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五欲功德愛念意樂,可欲相應,行時見已,我不稱彼,我不樂彼。鬚閑提!於意云何?若有此樂,因欲因欲愛,樂此樂時,薄賤故我不稱彼,薄賤故我不樂彼。鬚閑提!寧可於我有所說耶?」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
世尊告曰:「鬚閑提!猶人病癩,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92摘瘡9394,臨火坑炙。鬚閑提!於意云何?若病癩人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摘瘡開,臨火坑炙,如是寧得除病有力,不壞諸根,為脫癩病,身體完健95,平復如故,還本所96耶?」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所以者何?若病癩人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摘瘡開,臨火坑炙,如是更生瘡轉增多,本瘡轉大,然彼反以癩瘡為樂。」
「鬚閑提!如病癩人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摘瘡開,臨火坑炙,如是更生瘡轉增多,本瘡轉大,然彼反以癩瘡為樂。鬚閑提!如是眾生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而行於欲。鬚閑提!如是眾生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而行於欲。如是欲轉增多,欲愛轉廣,然彼反以欲愛為樂。彼若不斷欲,不離欲愛,內息心,已行、當行、今行者,終無是處。所以者何?此非道理,斷欲、離欲愛,謂行於欲。」
世尊告曰:「鬚閑提!猶王及大臣,得五所欲,易不難得。彼若不斷欲,不離欲愛,內息心,已行、當行、今行者,終無是處,所以者何?此非道理,斷欲、離欲愛,謂行於欲。如是,鬚閑提!眾生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而行於欲。鬚閑提!若眾生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而行欲者,如是欲轉增多,欲愛轉廣,然彼反以欲愛為樂。彼若不斷欲,不離欲愛,內息心,已行、當行、今行者,終無是處。所以者何?此非道理,斷欲、離欲愛,謂行於欲。
「鬚閑提!猶病癩人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摘瘡開,臨火坑炙,有人為彼憐念愍傷。求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與如其像好藥97,與如其像好藥已,除病得力,不壞諸根,已脫癩病,身體完健,平復如故,更還本所。彼若見人有癩病者98,身體爛熟,為蟲所食,以99爪摘瘡開,臨火坑炙。鬚閑提!彼人見已,寧復意樂稱譽喜耶?」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所以者何?有病須藥,無病不須。」
「鬚閑提!於意云何?若彼癩人除病得力,不壞諸根,已脫癩病,身體完健,平復如故,更還本所100。有二力士,強捉彼人臨火坑炙,彼於其中慞101惶迴避,身生重熱。鬚閑提!於意云何?此火坑者,於今更熱,大苦可患,甚於本耶?」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其本病癩,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摘瘡開,臨火坑炙。彼於苦大102樂更樂想,其心迷亂,有顛倒想。瞿曇!彼人於今除病得力,不壞諸根,已脫癩病,身體完健,平復如故,更還本所,彼於苦大苦更樂想,其心泰然,無顛倒想。」
「鬚閑提!如病癩人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摘瘡開,臨火坑炙,彼於苦大樂更樂想,其心迷亂,有顛倒想。如是,鬚閑提!眾生不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而行於欲,彼於苦欲有樂欲想,其心迷亂,有顛倒想。鬚閑提!猶如彼人除病得力,不壞諸根,已脫癩病,身體完健,平復如故,更還本所,彼於苦大苦更樂想,其心泰然,無顛倒想。如是,鬚閑提!我於苦欲有苦欲想,得如真實103,無顛倒想。所以者何?鬚閑提!過去時欲不淨臭處。意甚穢惡而不可向,憎諍苦更觸;未來、現在欲亦不淨臭處,意甚穢惡而不可向,憎諍苦更觸。鬚閑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
鬚閑提異學白世尊曰:「瞿曇!我亦曾從耆舊尊德長老久學梵行所,聞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
世尊問曰:「鬚閑提!若汝曾從耆舊尊德長老久學梵行所,聞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鬚閑提!何者無病?何者涅槃耶?」
於是,鬚閑提異學身即是病、是癰、是箭、是蛇、是無常、是苦、是空、是非神,以兩手抆104摸而作是說:「瞿曇!此是無病,此是涅槃。」
世尊語曰:「鬚閑提!猶如生盲,從有目人聞其所說:『白淨無垢!白淨無垢!』彼聞此已,便求白淨,有諂誑人而不為彼求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則以垢膩不淨之衣,持往語曰:『汝當知之!此是白淨無垢之衣,汝以兩手敬受被身。』彼盲子喜,即以兩手敬受被身105而作是說:『白淨無垢!白淨無垢!』鬚閑提!彼人為自知說?為不知說?為自見說?為不見說?」
鬚閑提異學答曰:「瞿曇!如是說者,實不知見。」
世尊語曰:「如是,鬚閑提!如盲無目,身即是病、是癰、是箭、是蛇、是無常、是苦、是空、是非神,以兩手抆106摸而作是說:『瞿曇!此是無病,此是涅槃。』鬚閑提!汝尚不識於無病,何況知見於涅槃耶?言知見者,終無是處。鬚閑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
『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
諸道八正道,往107安隱甘露108。』
彼眾多人並聞之,眾多異學聞此偈已,殿轉相傳,不能知義。彼即聞已,而欲求教,彼並愚癡,還相欺誑,彼自現身四大之種。從父母生,飲食所長,常覆按摩109澡浴,強忍、破壞、摩滅,離散之法,然見神受神,緣受則有110,緣有則生,緣生則老死,緣老死則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如是此生純大苦陰。於是,鬚閑提異學即從座111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瞿曇!我今極信沙門瞿曇,唯願瞿曇善為說法,令我得知此是無病,此是涅槃。」
世尊告曰:「鬚閑提!若汝聖慧眼未淨者,我為汝說無病、涅槃,終不能知,唐煩勞我。鬚閑提!猶生盲人,因他往語:『汝當知之!此是青色,黃、赤、白色。』鬚閑提!猶生盲人頗因他說,知是青色、黃、赤、白色耶?」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
「如是,鬚閑提!若汝聖慧眼未淨者,我為汝說無病、涅槃,終不能知。唐煩勞我。鬚閑提!我為汝說如其像妙藥,令未淨聖慧眼而得清淨。鬚閑提!若汝聖慧眼得清112淨者,汝便自知此是無病,此是涅槃。鬚閑提!猶生盲人,有諸親親為彼慈愍,求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故,為求眼醫。彼眼醫者與種種治。或吐或下,或灌於鼻,或復灌下,或刺其脈113,或令淚出。鬚閑提!儻114有此處,得淨兩眼。鬚閑提!若彼兩眼得清淨者,則便自見此是青115色,黃、赤、白色。見彼垢膩不淨之衣,便作是念:彼即怨家,長夜則以垢膩之衣欺誑於我。便有憎心。鬚閑提!此人儻能殺害於彼。如是,鬚閑提!我為汝說如其像妙藥,令未淨聖慧眼而得清淨。鬚閑提!若汝聖慧眼得淨116者,汝便自知此是無病,此是涅槃。
「鬚閑提!有四種法,未淨聖慧眼而得清淨。云何為四?親近善知識,恭敬、承事,聞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鬚閑提!汝當如是學,親近善知識,恭敬、承事,聞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鬚閑提!當學如是。鬚閑提!汝親近善知識,恭敬、承事已,便聞善法;聞善法已,便善思惟;善思惟已便趣向法次法;趣向法次法已,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
「云何知苦如真?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如是知苦如真。云何知苦集如真?謂此愛當受未來有,與喜欲俱,願彼彼有,如是知苦集如真。云何知苦滅如真?謂此愛當受未來有,與喜欲俱,願彼彼有滅、無餘、斷、捨、吐、盡、無欲、沒、息止,如是知苦117滅道如真。云何知苦滅道如真?謂八支118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如是知苦滅道如真。」
說此法已,鬚閑提異學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於是,鬚閑提異學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即從座119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願令我得出家學道,受具足,得比丘。」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修行梵行。」
鬚閑提異學即是出家學道,受具足,得比丘。鬚閑提出家學道,受具足,知法已,至得阿羅訶。
佛說如是,尊者鬚閑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鬚提閑經第十二120121(四千一百二十一字122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八123(八千六百六十二字124

 
  1「含」,聖本作「鋡」。
2聖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
3「第」字之上,麗本有「梵志品第一有十經」八字,今依據明本更動品序,故刪去。見卷三十五第一二○九頁注4
4明本無「第四一日誦名分別」八字。
5「有二品二半品」,麗本作「有三品半」今查對第四一日誦包括梵志品後半品(一五一¯一六一經)、根本分別品((一六二¯一七一經)、心品(一七二¯一八一經)及雙品前半品(一八二¯一八六經),故改作「有二品二半品」。明本無「有二品二半品合有三十五經」十二字。
6「蘭」,麗本作「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蘭」。
7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8本經敘說世尊回答鸚鵡摩納都題子所問事。謂不論在家出家,行正行者能解自知如法,並舉正邪二行之各種例子加以說明。又鸚鵡摩納言梵志施設真諦、熱行、誦習、苦行、梵行五法,有大果報﹒大功德等,為世尊所破。又以其抱瞋恚故,世尊告以欲、恚、身見、戒取、疑五法皆因心而起,遂說破關於梵天、梵道跡等摩納之見。中部(M.99.Subhasuttam須婆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誦佛說鸚鵡經(大一﹒八八八)。
9 「十一」,麗本作「一」,今依據明本改作「十一」二字。
10「第四分別誦」,麗本作「第三念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第四分別誦」。
11「迦」,麗本作「加」,今依據中阿含卷六第二十六經瞿尼師經「迦蘭哆園」改作「迦」。
12鸚鵡摩納都題子(Subha manava Todeyyaputta )(巴),「鸚鵡」即其名,「摩納」指婆羅門童子。「鸚鵡」為「都提」之子,故稱之。鸚鵡經(大一﹒八八八中)作「鸚鵡摩兜羅子」。
13「儻」,宋本與聖本均作「讜」。
14「天愛」,巴利本作bhante(尊者或賢者)。
15無上正盡覺(anuttara sammasambodhi)(巴),又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佛陀之覺悟。
16「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17「耀煒」,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曜暐」。
18「我當為汝具分別說」,巴利本作Vibhajjavado kho aham ettha manava;naham ettha ekamsavado (童子!關於此,我是批判論者,我非決定論者。)
19宋、元、明三本均無「有」字。
20「不得善解,不知如法」,巴利本作 na aradhako hoti nayam dhammam kusalam (不成就正理善法)。
21「必得善解,則知如法」,巴利本作 aradako hoti nayam dhammam kusalam (成就正理善法)。
22聖本無「大」字。
23「問」,聖本作「聞」。
24「摩納!若在家者,……無大功德」,巴利本(M.vol.2,p.198)作:童子!猶如耕作,業務多,困難多,問題多,勞力多,失敗則無果;如此在家業務多,困難多,問題多,勞力多,失敗則無果。
25「少有災患……少有怨憎」,巴利本作 appattham appakiccam appadhikaranam appasamarambham (少業務,少困難,少問題,少勞力。)
26「治生」,巴利本作 vanijja (商業)。
27「者」,聖本作「喜」。
28「摩納!若在家者,有大災患……有大功德」,巴利本(M.vol 2,p.198)作:猶如耕作,業務多,困難多,問題多,勞力多,成功則有大果;如此,童子!在家業務多,困難多,問題多,問題多,勞力多,成功則有大果。
29梵志施設五法:指梵志施設之五種法。真諦、誦習、苦行、梵行,此四法與巴利本同,其巴利語為(sacca,ajjhena,tapa,brahmacariya)。「熱行」,巴利本作 caga (施捨)。
30「坐」,宋、元、明三本均作「座」。
31「至七世父母」,巴利本作 yava sattama acariyamahayuga (乃至前第七世之師)。
32「典經」,宋、元、明三本均作「經典」。
33「奢」,聖本作「舍」。
34「若昔有梵志壽終命過……即彼具經誦習持學」。巴利本(M.vol.2,p.200)作:如諸婆羅門中之古仙人––聖典之作者,聖典之宣說者,此諸古聖人所歌、所說、所集的古聖典之句,現在的諸婆羅門隨而歌之,隨而說之,隨其所說而說之,隨其所誦而誦之––例如,夜吒……(如漢譯十位古仙人之名)。夜吒、婆摩、婆摩提婆、毗奢蜜哆羅、夜婆陀揵尼、應疑羅婆、婆私吒、迦葉、婆羅婆、婆和(Atthaka,Vamaka,Vamadeva,Vessamitta,Yamataggi,Angirasa,Vasettha,Kassapa,Bharadvaja,Bhagu)(巴),為十位古仙人名。
35「耶」,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也」。
36「典經」,明本作「經典」。
37「羅」,麗本作「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羅」。
38「弗袈裟裟羅」,巴利本作 Pokkharasati Opamanno Subhagavaniko (住須波伽林之沸伽羅娑羅啊巴麻)。第二個「娑」字,宋、元、明三本均作「娑」,聖本作「婆」。
39「人上法」,巴利本作 uttarimanussadhamma (超出常人之法)。
40「若有沙門……現我得者」,巴利本作Evam eva pan'im'eke sabrahmana uttarimanussadhamma alamariyananadassanavisesam patijanati (如此,此等沙門、婆羅門宣言:有超人法之至聖殊勝智見。)
41「裟」,宋、明二本均作「娑」,聖本作「婆」。
42「裟裟」,宋、明二本均作「裟娑」,元本作「娑娑」。
43「若昔有梵志……誦習典經」,巴利本作 Ye te Kosalaka brahmana-mahasala 按:mahasala 可能是 mahasara (大富豪)之誤,則其意為:憍薩羅國之婆羅門大富豪等。
44商伽(Canki)(巴)、生聞(Janussonin)(巴),梵志名。
45都題(Todeyya),婆羅門名。
46「自」,大正本作「目」。
47欲、恚、身見、戒取、疑(kamacchanda,vyapada,sakkayaditthi,silabbataparamasa,vicikiccha)(巴),此五法即五蓋,能蓋覆心性使不生善法,於巴利本中三、四項列舉昏沈睡眠(thinamiddha)(巴),掉悔(uddhacca-kukkucca)(巴),而異於漢譯本。
48「猗」,元、明二本均作「倚」。
49「然」,聖本作「燃」。
50「是」,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此」。
51「如意足力」,巴利本作 iddhimata (有神通力者)。
52「止」,聖本作「上」。
53「止」,宋本與聖本均作「上」。
54「座」,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坐」。
55聖本無「施」字。
56「諍」,聖本作「誦」。
57那羅歌邏村(Nalakara )(巴),位於憍薩羅國,舍衛城附近。「邏」,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羅」。
58「返」,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反」。
59「摩納!彼人往返……而不能答」,巴利本(M.vol.2,p,206¯7作:童子!即使彼生長於那羅歌邏村之人,被問那羅歌邏村之路時,有可能遲疑或躊躇;然而,如來被問有關梵天世界及往梵天世界之道跡時,不遲疑或躊躇。
60「天」,宋、元、明三本均作「大」。
61「祠」,明本作「伺」。
62「十一」,麗本作「一」,今參考一三一七頁注3補上。
63明本無「鸚鵡經第十一竟」七字。
64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四千五百六十一字」八字。
65本經敘說世尊答鬚閑提所問事。言無病為第一利,涅槃為第一樂,八正道為往安隱甘露之第一道。若得聖慧眼淨,則可自知無病、涅槃;欲得聖慧眼淨,則須由親近善知識恭敬承事、聞善法、善思惟、趣向次法四種法而來。依此四法,則可如真地知苦、集、滅、道而自生法眼,乃至知無病、涅槃。中問(M.75.Magandiyasuttam 摩犍提經)、小部﹒法句經(Dhp.204)。
66「十二」,麗本作「二」,今依據明本改作「十二」二字。
67明本無「閑音呼奸反」五字。
68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69婆羅婆(Bharadvaja)(巴)。
70「第一靜室」,巴利本作 agyagara(聖火堂)。
71草座(tinasantharaka)(巴)。
72劍摩瑟曇(Kammassadhamma)(巴),譯作雜色牧牛、調牛、調伏駮牛,為拘樓人之都城。「劍」,大正本作「釰」。
73「訖」,元本作「說」。
74「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75「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跏」。
76「鬚閑提異學」,巴利本作 Magandiya Paribbajaka (摩犍提遊行者)。
77「靜」,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靖」。
78「不可見見」,巴利本作 duddittham vata addasama (我們正是見了不該見的)。duddittha,惡見,指見了會不舒服的,會反悔的。
79「敗壞」,麗本作「壞敗」,今依據本經後文改作「敗壞」。
80「彼沙門瞿曇多……皆得聖智」,巴利本(M.vol.1,p.502)作:確實有很多剎帝利之賢者,也有婆羅門之賢者,也有居士之賢者,也有沙門之賢者,對於彼尊者瞿曇淨信,而被引導入神聖的正理、善法中。
81「燕」,宋、元、明三本均作「宴」。
82「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正」。明本作「坐」。
83「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座」。
84聖本無「我亦欲以此事向沙門瞿曇說然沙門瞿曇」十七字。
85麗本無「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6「壞」,大正本作「壞」。
87「集」,麗本作「習」,今依據明本改作「集」。巴利本作 samudaya (集)––下文同此。
88「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89聖本無「樂」字。
90「後」,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復」。
91「裟」,元本作「娑」。
92「爪」,宋、元、明三本均作「抓」,聖本作「扴」。
93「瘡」,聖本作「創」。
94「爪摘瘡開」,巴利本作 nakhehi vanamukhani vippatacchamano (以爪搔破瘡口)。
95「健」,宋本作「揵」。
96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還本所」三字。
97與如其像好藥:謂給與對症的好藥。
98元、明二本均無「者」字。
99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以」字。
100「更還本所」,巴利本作seri sayamvasi yenakamangamo (自由自在,往所愛去之處。)宋、元、明三本均無「更還本所」四字。
101「慞」,聖本作「憧」。
102「大」,宋、元、明三本均作「火」。
103聖本無「實」字。
104「抆」,宋、元、明三本均作「捫」,聖本作「牧」。
105「身」,聖本作「衣」。
106「抆」,宋、元、明三本均作「捫」。
107「往」,麗本作「住」,今依據聖本及巴利本(見下注)改作「往」。
108「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諸道八正道,往安隱甘露」,巴利本作Arogyaparama labha,nibbanam paramam sukham,atthangiko ca magganam khemam amatagaminam 其意為:無病是第一利,涅槃是第一樂,八正道也是往安穩、無死的﹝第一之道路﹞。
109「摩」,聖本作「磨」。
110「見神受神,緣受則有」,巴利本作 vinnanam yeva upadiyamano upadiyim,tassa me upadanapaccaya bhavo 其意為:取識而執取;由那個﹝執取﹞的我緣「取」而有「有」。受:為十二支緣起之「取」支異譯。
111「座」,麗本作「坐」,今依據明本改作「座」。
112宋本無「清」字。
113「脈」,聖本作「眼」。
114「儻」,聖本作「讜」。
115「青」,大正本作「清」。
116「淨」,聖本作「清淨」二字。
117聖本無「苦」字。
118「支」,聖本作「枝」。
119「座」,宋本與聖本均作「坐」。
120「十二」,麗本作「二」,今參考一三三五頁注5補上。
121明本無「鬚閑提經第十二竟」八字。
122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四千一百二十一字」八字。
123「八」字之下,宋、元二本與聖本均有「第四分別誦」五字。
124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八千六百六十二字」八字。「字」字之下,聖本有「性空佛海德佛藥王佛空王佛藥王菩薩藥上菩薩」二十字與「光明皇后願文」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