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四十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1 (一五七)中阿含2梵志品黃蘆園經3第十六4(第四分別誦5)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鞞蘭若6,在黃蘆園7中。 爾時,鞞蘭若梵志年耆宿老。壽將欲過,命垂至盡,年百二十,拄8杖而行,中後彷徉,往詣佛所,共相問訊,當在佛前倚9杖而立,白曰:「瞿曇!我聞沙門瞿曇年幼極少,新出家學,若有名德沙門梵志親自來詣,而不禮敬,亦不尊重,不從座10起,不請令坐。瞿曇!此事大為不可。」 世尊告曰:「梵志!我初不見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謂自來詣,能令如來禮敬尊重,而從座11起,請令坐者。梵志!若有來詣,欲令如來禮敬尊重,而從座起,請令坐者,彼人必當頭破七分。」 梵志復白12:「瞿曇無味13。」 世尊告曰:14「梵志!有事令我無味,然不如汝言。若有色味、聲味15、香味、觸味者,彼如來斷智絕滅拔根終不復生16,是謂有事令我無味,然不如汝言。」 梵志復白:「瞿曇無恐怖17。」 世尊告曰:「梵志!有事令我無恐怖,然不如汝言。若有色恐怖,聲、香、味、觸恐怖者,彼如來斷智絕滅拔根終不復生,是謂有事令我無恐怖,然不如汝言。」 梵志復白:「瞿曇不入胎18。」 世尊告曰:「梵志!有事令我不入胎,然不如汝言。若有沙門、梵志當來胎床,斷智絕滅拔根終不復生者,我說彼不入胎,如來當來胎床,斷智絕滅拔根終不復生,是故令我不入胎,是謂有事令我不入胎,然不如汝言。 「梵志!我於此眾生無明來,無明樂,無明覆,無明卵之所裹,我先觀法,我於眾生為最第一。猶雞生卵,或十或十二,隨時念,隨時覆,隨時暖,隨時擁護,彼於其後,雞設放逸,於中有雞子,或以口嘴,或以足爪,啄破其卵,安隱自出,彼於雞子為最第一。我亦如是,於此眾生無明來,無明樂、無明覆,無明卵之所裹,我先觀法,我於眾生為最第一。 「梵志!我持蒿草往詣覺樹,布草樹下,敷尼師檀19,結跏20趺坐,不破正坐,要至漏盡。我不破正坐。要至漏盡,我正坐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逮初禪成就遊,是謂我爾時獲第一增21上心,即於現法得安樂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隱快樂,令昇涅槃。復次,梵志!我覺、觀已息,內靜22、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逮第二禪成就遊,是謂我爾時獲第二增上心,即於現法得安樂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隱快樂,令昇涅槃。 「復次,梵志!我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23,逮第三禪成就遊,是謂我爾時獲第三增上心,即於現法得安樂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隱快樂,令昇涅槃。復次,梵志!我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逮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我爾時獲第四增上心,即於現法得安樂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隱快樂,令昇涅槃。 「復次,梵志!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覺24憶宿命智通作證25,我有行有相26貌,憶本無量昔所經歷,謂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敗劫、無量成敗劫,彼眾生名某,彼昔更歷,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訖。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訖,是謂我爾時初夜得此第一明達,以本無放逸,樂住遠離,修行精勤,謂無智滅而智生,闇壞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謂憶宿命智作證明達。 「復次,梵志!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於生死智通作證。我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妙與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27,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上生天中,是謂我爾時中夜得此第二明達,以本無放逸,樂住遠離,修行精勤28,謂無智滅而智生,闇壞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謂生死智作證明達。 「復次,梵志!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於漏盡智通作證,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29,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我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謂我爾時後夜得此第三明達。以本無放逸,樂住遠離,修行精勤,謂無智滅而智生,闇壞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謂漏盡智作證明達。 「復次,梵志!若有正說而說不癡法,眾生生世,一切眾生最勝,不為苦樂所覆,當知正說者即是我也。所以者何?我說不癡法,眾生生世,一切眾生最勝,不為苦樂所覆。」 於是,鞞蘭若梵志即便捨杖,稽首佛足,白世尊白:「世尊為第一,世尊為大,世尊為最,世尊為勝,世尊為等,世尊為不等,世尊無與等等,世尊無障,世尊無障人。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鞞蘭若梵志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黃蘆園經第十六竟30(千六百二字31) (一五八)中阿含32梵志品頭那經33第十七34(第四分別誦35)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頭那36梵志中後彷徉,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世尊問曰:「頭那!若有問汝是梵志耶?汝梵志汝自稱說。」 梵志頭那答曰:「瞿曇!若有正稱說梵志者,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37。瞿曇!正稱說梵志者,即是我也。所以者何?我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 世尊告曰:「頭那!我今問汝,隨所解答。頭那!於意云何?若昔有梵志壽終命過,誦持經書,流布經書,誦習典經,所謂夜吒、婆摩、婆摩提婆、毗奢蜜哆邏38、夜陀揵尼、應疑羅娑、婆私吒、迦葉39、婆羅婆40、婆和,謂此施設五種梵志,有梵志猶如梵,有梵志似如天,有梵志不越界,有梵志越界,有梵志旃荼羅41第五42。頭那!此五種梵志,汝為似誰?」 頭那白曰:「瞿曇略說此義,不廣分別,我不能知,唯願沙門瞿曇善說,令我知義!」 世尊告曰:「頭那!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廣分別說。」 頭那白曰:「唯色,瞿曇!」頭那梵志受教而聽。 佛言:「頭那!云何梵志猶如梵耶?若有梵志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43。彼四十八年行童子梵行,欲得經書,誦習典經。彼得經書,誦習典經已,為供養師求乞財物,如法,非不如法。云何不如法44?非田作,非治生,非書,非算,非數,非印,非手筆,非文章,非經,非詩,非以刀杖,非王從事。如法求乞45,求乞財物供養於師。布施財物已,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最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最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頭那!如是梵志猶如梵也。 「頭那!云何梵志似如天耶?若有梵志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彼四十八年行童子梵行,欲得經書,誦習典經。彼得經書,誦習典經已,為供養師求乞財物,如法,非不如法。云何不如法?非田作,非治生,非書,非算,非數,非印,非手筆,非文章,非經,非詩,非以刀杖,非王從事。如法求乞,求乞財物供養於師。布施財物已,行身妙行,口、意妙行。行46身妙行,口、意妙行已,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上生天中。頭那!如是梵志似如天也。 「頭那!云何梵志不越界耶?若有梵志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彼四十八年行童子梵行,欲得經書,誦習典經。彼得經書,誦習典經已,為供養師求乞財物,如法,非不如法。云何不如法?非田作,非治生,非書,非算,非數,非印,非手筆,非文章,非經,非詩,非以刀杖,非王從事。如法求乞,求乞財物供養於師。布施財物已,為自求妻,如法,非不如法。云何不如法?梵志不如是,意向梵志女,令更相愛,相攝合會。彼趣梵志女,非不梵志女,亦非剎利女。不懷妊47,不產生48。頭那!以何等故梵志非趣懷妊?莫令彼男及以女人名不淨淫,是故梵志非趣懷妊。頭那!以何等故梵志非趣產生?莫令彼男及以女人名不淨恚,是故梵志不趣產生。頭那!彼所趣向,不為財物,不為憍傲,不為莊嚴,不為校49飾,但為子故50。彼生子已,若有故梵志要誓處所界障,住彼、持彼,不越於彼。頭那!如是梵志不越界也51。 「頭那!云何梵志為越界耶?若有梵志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彼四十八年行童子梵行,欲得經書,誦習典經。彼得經書,誦習典經已。為供養師求乞財物,如法,非不如法。云何不如法?非田作,非治生,非書,非算,非數,非印,非手筆,非文章,非經,非詩,非以刀杖,非王從事。如法求乞,求乞財物供養於師。布施財物已。為自求妻,如法,非不如法。云何不如法?梵志不如是,意向梵志女,令更相愛,相攝合會。彼趣梵志女。非不梵志女,亦非剎利女,不懷妊,不產生52。頭那!以何等故梵志不趣懷妊?莫令彼男及以女人名不淨淫,是故梵志不趣懷妊。頭那!以何等故梵志不趣產生?莫令彼男及以女人名不淨恚,是故梵志不趣產生。頭那!彼所趣向,不為財物,不為憍傲,不為莊嚴,不為校53飾,但為54子故。彼生子已,若有故梵志要誓處所界障,不住止彼,不受持彼,便越於彼。頭那!如是梵志名越界也。 「頭那!云何梵志梵志旃荼55羅?若有梵志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彼四十八年行童子梵行,欲得經書,誦習典經。彼得經書,誦習典經已。為供養師求乞財物,如法,非不如法。云何不如法?非田作,非治生,非書,非算,非數,非印,非手筆,非文章,非經,非詩,非以刀杖,非王從事。如法求乞,求乞財物供養於師。布施財物已,為自求妻,如法,非不如法。云何不如法?梵志不如是,意向梵志女,令更相愛,相56攝合會。趣彼57梵志女,非不梵志女,亦不剎利女。不懷妊,不產生。頭那!以何等故梵志不趣懷妊?莫令彼男及以女人名不淨淫,是故梵志不趣懷妊。頭那!以何等故梵志不趣產生?莫令彼男及以女人名不淨恚,是故梵志不趣產生。頭那!彼所趣向,不為財物,不為憍傲,不為莊嚴,不為校飾,但為子故。彼生子已,作王相應事、賊相應事、邪道相應事,作如是說?『梵志應作一切事,梵志不以此染著,亦不穢汙,猶若如火,淨亦燒,不淨亦燒。梵志不應作一切事,梵志不以此染著,亦不穢汙。』頭那!如是梵志梵志旃荼羅,頭那!此五種梵志,汝為似誰?」 頭那白曰:「瞿曇!說此最後梵志旃荼羅者,我尚不及,況復餘耶?世尊!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頭那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頭那經第十七竟58(千八百五十字59) (一五九)中阿含梵志品阿伽羅訶那經60第十八61(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阿伽羅訶那梵志中後彷徉,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欲有所問,聽乃敢陳。」 世尊告曰:「恣汝所問。」 梵志即便問曰:「瞿曇!梵志經典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梵志經典依於人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人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人依稻麥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稻麥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稻麥依地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地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地依水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水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水依風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風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風依空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空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空無所依,但因日月,故有虛空。」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日月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日月依於四王天62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四王天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四王天依三十三天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三十三天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 :「三十三天依摩天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摩天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摩天依兜瑟哆天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兜瑟哆天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兜瑟哆天依化樂天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化樂天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化樂天依他化樂天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他化樂天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他化樂天依梵世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梵世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梵世依於大梵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大梵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大梵依於忍辱溫良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忍辱溫良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忍辱溫良依涅槃住。」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涅槃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梵志意欲依無窮事,汝今從我受問無邊,然涅槃者無所依住,但涅槃滅訖,涅槃為最。梵志!以此義故,從我行梵行63。」 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阿伽羅訶那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伽羅訶那經第十八竟64(六百三十四字65) (一六○)中阿含梵志品阿蘭那經66第十九67(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諸比丘於中食後集坐講堂,論如是事:「諸賢!甚奇!甚奇!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作善事,應行梵行,生無不死,然今世人於法行、於義行、於善行、於妙行,無為無求。」 彼時,世尊在晝行處,以淨天耳出過於人,聞諸比丘於中食後集坐講堂,論如是事:「諸賢!甚奇!甚奇!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作善事,應行梵行,生無不死,然今世人於法行、於義行、於善行、於妙行,無為無求。」 世尊聞已,則於晡時從燕68坐起,往詣講堂,在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問諸比丘:「汝論何事?以何等故集坐講堂?」 時,諸比丘白曰:「世尊!我等眾比丘於中食後集坐講堂,論如是事:『諸賢!甚奇!甚奇!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作善事,應行梵行,生無不死,然今世人於法行、於義行、於善行、於妙行,無為無求。』世尊!我等共論此事,以此事故集坐講堂。」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比丘!謂汝作是說:『諸賢!甚奇!甚奇!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作善事,應行梵行,生無不死,然今世人於法行、於義行、於善行、於妙行,無為無求。』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說:『甚奇!甚奇!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作善事,應行梵行,生無不死,然今世人於法行、於義行、於善行、於妙行,無為無求。』所以者何?乃過去世時,有眾生壽八萬歲。比丘!人壽八萬歲時,此閻浮洲極大豐樂,饒財珍寶,村邑相近。如雞一飛。比丘!人壽八萬歲時,女年五百乃當出嫁。比丘!人壽八萬歲時,唯有如是病,謂寒、熱、大小便、欲、不食、老69,更無餘患。 「比丘!人壽八萬歲時,有王名拘牢婆70,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71,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必當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隱。 「比丘!拘牢婆王有梵志,名阿蘭那大長者,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比丘!梵志阿蘭那有無量百千摩納磨72,梵志阿蘭那為無量百千摩納磨住一無事處,教學經書。 「爾時,梵志阿蘭那獨住靜處,燕坐思惟,心作是念:甚奇!甚奇!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作善事,應行梵行,生無不死,然今世人於法行、於義行、於善行、於妙行,無為無求,我寧可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於是,梵志阿蘭那往至若干國眾多摩納磨所,而語彼曰:『諸摩納磨!我獨住靜73處,燕坐思惟,心作是念:甚奇!甚奇!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作善事,應行梵行,生無不死,然今世人於法行、於義行、於善行、於妙行,無為無求,我今寧可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諸摩納磨!我今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汝等當作何等?」 「彼若干國眾多摩納磨白曰:『尊師,我等所知,皆蒙師恩。若尊師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我等亦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從彼尊師出家學道。』於是,梵志阿蘭那則於後時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若干國眾多摩納磨亦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從彼尊師梵志阿蘭那出家學道,是為尊師阿蘭那,是為尊師阿蘭那弟子名號生也。 「爾時,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諸摩納磨!甚奇!甚奇!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作善事,應行梵行,生無不死,然今世人於法行、於義行、於善行、於妙行,無為無求。』爾時,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諸摩納磨!甚奇!甚奇!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作善事,應行梵行,生無不死,然今世人於法行、於義行、於善行、於妙行,無為無求。』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 「復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摩納磨!猶如朝露渧在草上,日出則消,暫有不久。如是,摩納磨!人命如朝露。甚為難得,至少少味,大苦災患,災患甚多。』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復次,尊師阿蘭那為第子說法:『摩納磨!猶大雨時,渧水成泡,或生或滅,如是,摩納磨!人命如泡,甚為難得,至少少味,大苦災患,災患甚多。』如是尊師阿蘭那為第子說法。復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摩納磨!猶如以杖投著水中,還出至速。如是,摩納磨!人命如杖,投水出速,甚為難得,至少少味,大苦災患,災患甚多。』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 「復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摩納磨!猶新瓦盂74,投水即出,著風熱中,乾燥至速。如是,摩納磨!人命如新瓦盂,水漬速燥,甚為難得,至少少味,大苦災患,災患甚多。』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復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摩納磨!猶如小段肉著大釜水中,下熾然火,速得消盡。如是,摩納磨!人命如肉消,甚為難得。至少少味,大苦災患,災患甚多。』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復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摩納磨!猶縛賊送至標下殺,隨其舉足,步步趣死,步步趣命盡。如是,摩納磨!人命如賊,縛送標下75殺,甚為難得,至少少味,大苦災患,災患甚多。』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 「復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摩納磨!猶如屠兒牽牛殺之76,隨其舉足,步步趣死,步步趣命盡。如是,摩納磨!人命如牽牛殺,甚為難得,至少少味,大苦災患,災患甚多。』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復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摩納磨!猶如機織,隨其行緯,近成近訖,如是,摩納磨!人命如機織訖,甚為難得,至少少味,大苦災患,災患甚多。』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復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摩納磨!猶如山水,瀑漲77流疾,多有所漂,水流速駃78,無須臾停。如是,摩納磨!人壽行速,去無一時住。如是79,摩納磨!人命如駃水流,甚為難得,至少少味,大苦災患,災患甚多。』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 「復次,尊師阿蘭那為第子說法:『摩納磨!猶如夜闇以杖投地,或下頭墮地,或上頭墮地,或復臥墮,或墮淨處,或墮不淨處。如是,摩納磨!眾生為無明所覆,為愛所繫,或生泥犁80,或生畜生,或生餓鬼,或生天上,或生人間。如是,摩納磨!人命如闇杖投81地,甚為難得,至少少味,大苦災患,災患甚多。』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 「復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摩納磨!我於世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我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82悔,我於世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我於疑惑淨除其心。摩納磨!汝等於世亦當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汝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汝於世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 「復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摩納磨!我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摩納磨!汝等亦當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 「復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梵世法,若尊師阿蘭那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摩83天,或生兜瑟84哆85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若尊師阿蘭那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86,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爾時,尊師阿蘭那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87中。 「尊師阿蘭那則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尊師阿蘭那及諸弟子學道不虛88,得大果報。比丘!於意云何?昔時尊師阿蘭那者謂異人耶?莫作斯念!所以者何?比丘!當知即是我也。我於爾時名尊師阿蘭那,我於爾時有無量百千弟子,我於爾時為諸弟子說梵世法。 「我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摩天,或生兜瑟哆89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我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我於爾時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我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我於爾時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 「我於爾時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於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我於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比丘!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千、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已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比丘!若有正說者,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行善事,應行梵行,生無90不死。比丘!今是正說。所以者何?今若有長壽,遠至百歲,或復小過者。若有長壽者,命存三百時,春時百、夏時百、冬時百。是命存千二百月,春四百91、夏四百、冬四百。命存千二百月者,命存二千四百半月,春八百、夏八百、冬八百。命存二千四百半月者,三萬六千晝夜,春萬二千92、夏萬二千、冬萬二千。命存三萬六千晝夜者。七萬二千食,及障礙及母乳。 「於有障礙,苦不食,瞋不食,病不食,有事不食,行來不食,至王間不食,齋日不食,不得者不食,是謂比丘一93百歲命存百歲數、時數、歲時數、月數、半月數、月半月數、晝數、夜數、晝夜數、食數、障礙數、食障礙數。比丘!若有尊師所為弟子起大慈哀,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者,我今已作,汝亦當復作,至無事處、山林樹下、空安靜處,燕坐思惟,勿得放逸!勤中精進,莫令後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訓誨。」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蘭那經第十九竟94(三千二百九十一字95)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千三百七十七96字97)(第四分別誦)98 1聖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 2麗本無「中阿含」三字,今依循每經慣例補上。 3本經敘說世尊為鞞蘭若梵志說四禪、憶宿命智通、生死智通、漏盡智通及不癡法等。增支部(A.8.11.Veranja 鞞蘭若)、失譯﹒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大一﹒八八二)。 4「十六」,麗本作「六」,今依據明本改作「十六」二字。 5明本與聖本均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6鞞蘭若(Veranja)(巴),村名。 7「黃蘆園」,巴利本作 Nelerupucimanda-mula (那鄰羅賓洲曼陀羅樹下)。 8「拄」,聖本作「柱」。 9「倚」,聖本作「猗」。 10「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11「座」,麗本作「坐」,今參考本經前文「不從座起」改作「座」。 12「白」,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曰」。 13「瞿曇無味」,巴利本作 arasarupo bhavam Gotamo (尊師瞿曇是不味色)。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大一﹒八八二中)作:「此沙門瞿曇,但懈怠慢。」 14「曰」,大正本作「白」。 15聖本無「味」字。 16「彼如來斷智絕滅拔根終不復生」,巴利本作 te tathagatassa pahina ucchinnamula talavatthukata anabhavakata ayatim anuppadadhamma 其意為:彼等﹝諸法﹞已被如來斷滅,切斷其根,弄成如無根基的多羅樹,弄成虛無,於未來不再生之諸法。 17「瞿曇無恐怖」,巴利本作 nibbhogo bhavam Gotamo 其意為:尊師瞿曇(是)不受用的(人),指不受用色、聲、香、味、觸等。 18「瞿曇不入胎」,巴利本作 apagabbho bhavam Gotamo 其意為:尊師瞿曇(是)離胎的(人)。除上述「無味」、「無恐怖」、「不入胎」外,巴利本另又列舉五項:非作業論者,即說不作身、口、意三惡行者。斷滅論者即說斷滅貪、瞋、癡諸惡不善法者。厭嫌者,指厭惡身、口、意行種種惡不善法者。調伏者,即調伏貪、瞋、癡、種種惡不善法者。苦行者,即說燒盡身、口、意諸惡不善行者。參閱中阿含卷四師子經。 19「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20「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跏」。 21「增」,聖本作「曾」。 22「靜」,宋、元、明三本均作「靖」。 23「空」,麗本作「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空」。 24「覺」,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學」。 25「覺憶宿命智通作證」,巴利本作 pubbenivasanussatinanaya cittam abhininnamesim (心轉向宿住隨念智)。 26「相」,聖本作「根」。 27大正本無「行」字。 28「勤」,宋、元、明三本均作「進」,聖本作「懃」。 29「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30「十六」,麗本作「六」,今參考一三八九頁註4改作「十六」。明本無「黃蘆園經第十六竟」八字。 31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千六百二字」五字。 32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33本經敘說世尊為頭那梵志說五種梵志法:一、如梵,二、如天,三、不越界,四、越界,五、旃荼羅。頭那梵志聞法後,自皈依佛法僧。增支部(A.5.192.Dona ◎頭那﹝梵志﹞)。 34「十七」,麗本作「七」,今依據明本改作「十七」二字。 35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36頭那(Dona)(巴),人名。 37「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巴利本作 Mantadharam tinnam vedanam paragu sanighanduketubhanam sakkharappabhedanam itihasapancamanam padako veyyakarano (持真言,通達三吠陀及語彙、儀軌、音韻律(或語源論)、第五史傳的詩句之解說者。) 38「邏」,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羅」。 39「迦葉」,聖本作「加攝」。「葉」,宋、元、明三本均作「攝」。 40「婆」,聖本作「娑」。 41「旃荼羅」,巴利本作 candala (旃陀羅),賤民。「荼」,麗本作「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磧砂藏、卍正藏改作「荼」。「旃」,聖本作「??」。 42「謂此施設五種梵志……旃荼羅第五」,巴利本(A.vol.3,p.224)作ime panca brahmane pannapenti:brahmasamam devasamam mariyadam sambhinnamariyadam brahmanacandalam yeva pancamam 其意為:設施此等五﹝種﹞婆羅門:等於梵天的、等於天的、守規則的、混亂規則的、第五是婆羅門旃陀羅。 43「若有梵志為父母所舉……生生無惡」,巴利本(A.vol.3,p.224)作 Idha Dona brahmano ubhatosujato hoti matito ca pitito ca samsuddhagahanitko yava sattama pitamahayuga akkhitto anupakkuttho jativadena.其意為:頭那!此有婆羅門,從父與母兩方﹝之出身而言﹞是好出身,因血統清淨,而﹝推溯﹞至第七世祖父都不混亂,由出身而論,是不被非難的。 44「云何不如法」,巴利本作 ko dhammo?(是什麼法?)(下文同此)此句依本經文意,或宜作「云何如法,非不如法?」 45「非田作,……非王從事。如法求乞」,巴利本作 Neva kasiya na vanijjaya na garakkhena na issatthena na rajaporisena na sippannatarena,kevalam bhikkhacariyaya kapalam anatimannamano.(不以農耕,不以商業,不以畜牧,不以弓術,不以王事,不以任何一工巧,完全以行乞而不辱缽。) 46聖本無「行」字。 47「妊」,聖本作「任」。 48「不懷妊,不產生」,巴利本作 na gabbhinim gacchati,na payamanam gacchati (不接近懷妊的,不接近正在授乳的。) 49「校」,麗本作「珓」,今依據元、明二本與磧砂藏改作「校」。 50「彼所趣向,不為財物,不為憍傲,不為莊嚴,不為校飾,但為子故」,此一段經文與巴利本略異,巴利本作 neva kamattha na davattha na ratattha,pajattha eva (彼婆羅門婦不為愛欲,不為嬉戲,不為歡樂,但為得子故。) 51「彼生子已,……如是梵志不越界也」,此一段經文異於巴利本,巴利本(A.vol.3,p.227作:彼與妻共棲,共求兒女之愛,共營家庭生活,不由家趣於非家,住止於古婆羅門之限界內,如是稱為守界限之婆羅門。 52「為自求妻……不懷妊,不產生」,巴利本(A.vol.3,p.228)作:亦如法、亦不如法,亦買﹝女人﹞,亦賣﹝自己﹞以尋求妻。亦﹝尋求﹞被水所惱害的婆羅門女,亦接近婆羅門女,亦接近剎帝利女,亦接近毘舍,﹝中略﹞……乃至……亦接近懷妊女,亦接近正在授乳者。 53「校」,麗本作「珓」,今依據磧砂藏改作「校」。 54「為」,元、明二本均作「生」。 55「荼」,麗本作「茶」,今依據磧砂藏、卍正藏改作「荼」。 56大正本無「相」字。 57「趣彼」,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彼趣」。 58「十七」,麗本作「七」,今參考一三九七頁註3改作「十七」。明本無「頭那經第十七竟」七字。 59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千八百五十字」六字。 60本經敘說阿伽羅訶那梵志請問世尊:梵志經典何所依住?世尊告曰:依人而住。展轉續問,世尊告曰:人、稻麥、地、水、風、空、日月、四王天……乃至大梵依於忍辱溫良住,忍辱溫良依涅槃住,涅槃則無所依住。梵志後終身自歸。 61「十八」,麗本作「八」,今依據明本改作「十八」二字。 62有關四天王及下文中之諸天,參閱卷二第八經七日經註解(五十一頁),「天王」,大正本作「天王」。 63以上梵志與佛陀之問答至此推展至最基本之問題,此即「涅槃」與「梵界」(brahmaloka)的成立基礎之差異。根據奧義書(此書代表婆羅門教之宇宙觀),宇宙萬物的本源,推溯至極致,即以「梵」為最終之基因(亦即第一因),相對於此,「涅槃」則為佛教教義中之最終境界,故經文言:「涅槃無所依住」、「涅槃為最」。 64「十八」,麗本作「八」,今參考一四○五頁註2改作「十八」。明本無「阿伽羅訶那經第十八竟」十字。 65宋、元、明三本均無「六百三十四字」六字。 66本經敘說諸比丘集坐講堂,共論人命極少,宜力行善。世尊以淨天耳聞後,往讚許之。並述過去世為阿蘭那梵志時,出家學道,為弟子說人命甚速無常法、梵世法,然不至究竟;今出世為如來,饒益多人,說法究竟,已得脫一切苦。增支部(A.7.70.Araka ◎阿羅迦【外道】,A.7.69.sunetta◎妙眼)。 67「十九」,麗本作「九」,今依據明本改作「十九」二字。 68「燕」,宋、元、明三本均作「宴」。 69「寒、熱、大小便、欲、不食、老」,巴利本作 sitam unham jighaccha pipasa uccaro passavo (寒、熱、飢、渴、糞、尿)。 70拘牢婆(Koravya)(巴),古轉輪王名。 71「正」,聖本作「政」。 72摩納磨(manava)(巴),即婆羅門青年。 73「靜」,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靖」。 74「盂」,麗本人「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盂」。 75宋、元、明三本均無「下」字。 76「之」,大正本作「子」。 77「瀑漲」,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暴長」。 78「駃」,宋、元、明三本均作「駛」。 79宋、元二本均無「是」字。 80「犁」,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黎」。 81「杖投」,聖本作「投杖」。 82「掉」,麗本作「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83「摩」,宋、元二本均作「磨」。 84「瑟」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率」。 85「哆」,宋、元、明三本均作「多」。 86四梵室:指慈、非、喜、捨之四無量心,修此四法可感大梵天之果報。 87晃昱天(Abhassara deva)(巴),又作光音天,新譯作極光淨天,為色界二禪之頂天。 88「虛」,聖本作「處」。 89「哆」,明本作「多」。 90「無」,聖本作「死」。 91「百」字之下,大正本有一「月」字。 92「萬二千」,聖本作「千二百」。「二千」,宋、元、明三本均作「千二」。 93「一」,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二」。 94「十九」,麗本作「九」,今參考一四○九頁註2改作「十九」。明本無「阿蘭那經第十九竟」八字。 95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三千二百九十一字」八字。 96「七」,頻伽藏、大正本均作「三」。 9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七千三百七十七字」八字。 98聖本於「誦」字下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