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一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一六一)中阿含1梵志品梵摩經2第二十3(第四分別誦4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鞞陀提5國,與大比丘眾俱。
爾時,彌薩羅6有梵志,名曰梵摩7,極大富樂,資財無量,畜牧產業不可稱計,封戶食邑種種具足豐饒8。彌薩羅乃至水草木,謂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子9特與梵封10。梵志梵摩有一摩納11,名優多羅12,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13,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
梵志梵摩聞有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遊鞞陀提國,與大比丘眾俱。彼沙門瞿曇有大名稱,周聞十方,彼沙門瞿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14。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
復次,聞彼沙門瞿曇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15,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16,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17,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隱。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
梵志梵摩聞已,告曰:「優多羅!我聞如是:彼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遊鞞陀提國,與大比丘眾俱。優多羅!彼沙門瞿曇有大名稱,周聞十方,彼沙門瞿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說法18,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
「復次,優多羅!彼沙門瞿曇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隱。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
「優多羅!汝受持諸經,有三十二大人之相。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隱。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
優多羅答曰:「唯然,世19尊!我受持諸經,有三十二大人之相。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隱。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
梵志梵摩告曰:「優多羅!汝往詣彼沙門瞿曇所,觀彼沙門瞿曇為如是?為不如是?實有三十二大人相20耶?」
優多羅摩納聞已,稽首梵志梵摩足,繞三匝而去。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觀世尊身三十二相,彼見世尊身有三十相,於二相疑惑:陰馬藏21及廣長舌22。世尊念曰:此優多羅於我身觀三十二相,彼見有三十相,於二相疑惑:陰馬藏及廣長舌。我今寧可斷其疑惑。世尊知已,即如其像作如意足,如其像作如意足已,令優多羅摩納見我身陰馬藏23及廣長舌。
於是,世尊即如其像作如意足,如其像作如意足已,優多羅摩納見世尊身陰馬藏及廣長舌。廣長舌者,從口出舌,盡覆其面。優多羅納見已,而作是念:沙門瞿曇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隱。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
優多羅摩納復作是念:我寧可極觀威儀禮節,及觀遊行所趣。於是,優多羅摩納尋隨佛行,於夏四月觀威儀禮節,及觀遊行所趣。優多羅摩納過夏四月,悅可世尊威儀禮節,及觀遊行所趣,白曰:「瞿曇!我今有事,欲還請辭。」
世尊告曰:「優多羅!汝去隨意。」
優多羅摩納聞世尊所說,善受善持,即從座24起,繞三匝而去,往詣梵志梵摩所,稽首梵志梵摩足,卻坐一面。
梵志梵摩問曰:「優多羅!實如所聞,沙門瞿曇有大名稱,周聞十方,為如是?為不如是?實有三十二大人相耶?」
優多羅摩納答曰:「唯然,尊!實如所聞,沙門瞿曇有大名稱,周聞十方,沙門瞿曇如是,非不如是,實有三十二相。尊!沙門瞿曇足安平立,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足下生輪,輪有千輻。一切具足,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足指纖長,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足周正直,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足跟踝後兩邊平滿,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足兩踝傭25,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身毛上向,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手足網縵,猶如鴈26王,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
「復次,尊!沙門瞿曇手足極妙,柔弱軟2728,猶兜羅29華,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肌皮軟細,塵水不著,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一孔一毛生,色若紺青,如螺右旋,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30。復次,尊!沙門瞿曇鹿腨31腸,猶如鹿王,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陰馬藏,猶良馬王,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身形圓好,猶尼拘類樹32,上下圓相稱,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伸33手以摩其膝,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
「復次,尊!沙門瞿曇身黃金色,如紫磨金,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身七處滿,七處滿者,兩手、兩足、兩肩及頸34,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其上身大,猶如師子,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師子頰車,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脊背平直,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兩肩上連,通頸平滿,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四十齒,平35齒、不齒、白齒、通味第一味36,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梵音可愛,其聲猶如迦羅毘伽37,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
「復次,尊!沙門瞿曇廣長舌,廣長舌者,舌從口出,遍覆其面,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承淚處滿,猶如牛王38,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眼色紺青,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頂有肉髻,團圓相稱,髮螺右旋,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尊!沙門瞿曇眉間生毛,潔白右縈39,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是謂,尊!沙門瞿曇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
「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隱。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
「復次,尊!我見沙門瞿曇著衣、已著衣,被衣、已被衣,出房、已出房,出園、已出園,行道至村間,入村、已入村,在巷,入家、已入家,正床、已正床,坐、已坐,澡手、已澡手,受飲食、已受飲食,食、已食,澡手咒願,從座起,出家、已出家,在巷,出村、已出村,入園、已入園,入房、已入房。尊!沙門瞿曇著衣齊整,不40高不下,衣不近體,風不能令衣遠離身。尊!沙門瞿曇被衣齊整,不高不下,衣不近體,風不能令衣遠離身。尊!沙門瞿曇常著新衣,隨順於聖,以刀割截,染作惡色,如是彼聖染作惡色。彼持衣者,不為財物,不為貢高,不為自飾,不為莊嚴,但為障蔽蚊虻、風日之所觸故,及為慚愧,覆其身故。
「彼出房時,身不低仰。尊!沙門瞿曇出房時,終不低身。尊!沙門瞿曇若欲行時,先舉右足,正舉正下,行不擾亂,亦無惡亂,行時兩踝41終不相掁42。尊!沙門瞿曇行時不為塵土所坌。所以者何?以本善行故。彼出園時,身不低仰。尊!沙門瞿曇出園時,終不低身,往到村間,身極右旋,觀察如龍,遍觀而觀,不恐不怖,亦不驚懼,觀於諸方。所以者何?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故。彼入村時,身不低仰。尊!沙門瞿曇入村時,終不低身,彼在街巷不低視,亦不仰視,唯直正視,於中不礙所知所見。
「尊!沙門瞿曇諸根常定。所以者何?以本善行故。彼入家時,身不低仰。尊!沙門瞿曇入家時,終不低身。尊!沙門瞿曇迴身右旋,正床而坐。彼於床上不極身力坐,亦不以手案髀43坐床。彼坐床已,不悒悒,不煩惱,亦復不樂。受澡水時,不高不下,不多不少。彼受飲食,不高不下,不多不少。尊!沙門瞿曇受食平缽,等羹飲44食。尊!沙門瞿曇摶45食,齊整徐著口中,摶食未至,不豫張口,及在口中三嚼而咽,無飯及羹亦不斷碎,有餘在口,復內後摶46
「尊!沙門瞿曇以三事清淨,食欲得味,不欲染味彼食47,不為財物,不為貢48高,不為自飾,不為莊嚴,但欲存身,久住無患,用止故疹,不起新病,存命無患49,有力快樂。飯食已訖,受澡50手水,不高不下,不多不少。受澡缽水,不高不下,不多不少。彼洗手淨已,其缽亦淨。洗缽淨已,其手亦淨。拭手已,便拭缽。拭缽已,便拭手。彼洗拭缽已,安著一面,不近不遠,不數觀缽,亦不為缽,彼不毀呰此食,亦不稱譽彼食,但暫51默然52已,為諸居士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53起,便退而還。彼出家時,身不低仰。
「尊!沙門瞿曇出家時,終不低身。彼在街巷不低視,亦不仰視,唯直正視,於中不礙所知所見。尊!沙門瞿曇諸根常定。所以者何?以本善行故。彼出村時,身不低仰。尊!沙門瞿曇出村時,終不低身。彼入園時,身不低仰。尊!沙門瞿曇入園時,終不低身。彼中食後,收舉衣缽,澡洗手足,以尼師檀54著於肩上,入房宴55坐。尊!沙門瞿曇饒益世間故,入房宴坐。尊!沙門瞿曇則於晡時從宴坐起,面色光澤。所以者何?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故。
「尊!沙門瞿曇口出八種音聲56,一曰甚深,二曰毘摩樓簸,三曰入心,四曰可愛,五曰極滿,六曰活瞿,七曰分了,八曰智也。多人所愛,多人所樂,多人所念,令得心定。尊!沙門瞿曇隨眾說法,聲不出眾外,唯在於眾,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還歸57本所。尊!沙門瞿曇其像如是,但有殊勝復過於是。尊!我欲詣彼沙門瞿曇,從學梵行。」
梵志梵摩告曰:「隨意。」
於是,優多羅摩納稽首梵志梵摩足,繞三匝而去,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願從世尊學道受具足,成就比丘,得從世尊修行梵行。」
於是,世尊度優多羅摩納,令學道受具足。度優多羅摩納,令學道受具足已,遊行鞞陀提國,與大比丘眾俱,展轉進前,至彌薩羅,住彌薩羅大天林。
彼彌薩羅梵志、居士聞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出家學道,遊行鞞陀提國,與大比丘眾俱,展轉來至此彌薩羅。住大天林:「沙門瞿曇有大名稱,周聞十方,沙門瞿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若有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敬重禮拜,供養承事者,快得善利。我等寧可共往見彼沙門瞿曇,禮拜供養。」
彼彌薩羅梵志、居士各與等類眷屬相隨,從彌薩羅出。北行至大天林,欲見世尊禮拜供養。往詣佛已,或有彌薩羅梵志、居士58稽首佛足,卻坐一面。或有與佛共相問訊,卻坐一面。或有叉手向佛,卻坐一面。或有遙見佛已,默然而坐。彼彌薩羅梵志、居士各各坐已,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
梵志梵摩聞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出家學道,遊行鞞陀提國,與大比丘眾俱,展轉來至此彌薩羅國,住大天林:「彼沙門瞿曇有大名稱,周聞十方,彼沙門瞿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若有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敬重禮拜,供養承事者,快得善利。我寧可往見沙門瞿曇,禮拜供養。」
梵志梵摩告御者曰:「汝速嚴駕,我今59欲往詣沙門瞿曇。」
御者受教,即速嚴駕訖,還白曰:「嚴駕已畢,尊自知時。」於是,梵摩乘極賢妙車,從彌薩羅出,北行至大天林。欲見世尊禮拜供養。
爾時,世尊在無量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梵志梵摩遙見世60尊在無量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見已,恐怖。於是,梵摩即避在道側,至樹下住,告一摩納:「汝往詣詣彼沙門瞿曇,為我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語:『瞿曇!我師梵摩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瞿曇!我師梵摩欲來見沙門瞿曇。』」
於是,摩納即受教行,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我師梵摩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瞿曇!我師梵摩欲來見61沙門瞿曇。」
世尊告曰:「摩納!令梵志梵摩安隱快樂,令天及人、阿修羅、揵沓和62、羅剎及餘種種身安隱快樂。摩納!梵志梵摩欲來隨意。」
於是,摩納聞佛所說,善受善持,即從座63起,繞佛三匝而去,還詣梵志梵摩所,白曰:「尊!我已通沙門瞿曇,彼沙門瞿曇今住待尊,唯尊知時。」
梵志梵摩即從車下,步詣佛所。彼眾遙見梵志梵摩來,即從座64起,開道避之。所以者何?以有名德及多識故。
梵志梵摩告彼眾曰:「諸賢!各各復坐!我欲直往見沙門瞿曇。」於是,梵摩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
爾時,梵摩不壞二根,眼根及耳根。梵志梵摩坐已。諦觀佛身三十二相。彼見三十相,於二相有疑:陰馬藏及廣長舌。梵志梵摩即時以偈問世尊曰:

「如我昔曾所聞,三十二大人相,
於中不見二,尊沙門瞿曇身,
   為有陰馬藏不?一切人尊深密,
云何為人最尊?不現視微妙舌,
若尊有廣長舌,唯願令我得見,
今實有疑惑心,願調御決我疑。」

世尊作是念:此梵志梵摩求我身三十二相,彼見三十,於二有疑:陰馬藏及廣長舌,我今寧可除彼疑惑。世尊知已,作如其像如意足,作如其像如意足已,梵志梵摩見世尊身陰馬藏及廣長舌。於中廣長舌者,舌從口出,盡覆其面。世尊止如意足已,為梵志梵摩說此頌曰:

「謂汝昔曾所聞,三十二大人相,
彼一切在我身,滿具足最上正。
調御斷於我疑,梵志發微妙信,

至難得見聞,最上正盡覺。
出世為極難,最上正盡覺,
梵志我正覺,無上正法王。」

梵志梵摩聞已,而作是念:此沙門瞿曇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謂成就大人相 者,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65、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66,以法教令,令得安隱。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
於是,世尊而作是念:此梵志梵摩長夜無諛67諂、無欺誑,所欲所問者,一切欲知非為觸嬈,彼亦如是,我寧可說68彼甚深阿毘曇69。世尊知已,為梵志梵摩即說頌曰:

「現世樂法故,饒益為後世,
梵志汝問事,隨本意所思,
彼彼諸問事,我為汝斷疑。」
世尊已70許問,梵志梵摩故,
便問世尊事,隨本意所思:
「云何為梵志?三達71有何義?
以何說無著?何等正盡72覺?」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滅惡不善法,立住擇73梵行,
修習梵志行74,以此為梵志。
明達於過去,見樂及惡道,
得無明盡7576,知是立牟尼77
善知清淨心,盡脫淫怒癡,
成就於三明78,以此為三達。
遠離不善法,正住第一義,
第一世所敬,以此為無著。
饒益天及人,與眼滅壞諍,
普知現視盡,以此正盡79覺。」

於是,梵摩即從座80起,欲稽首佛足。彼時大眾同時俱發高大音聲:「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此彌薩羅國所有梵志、居士者,梵志梵摩於彼最第一,謂出生故,梵志梵摩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彼為沙門瞿曇極下意尊敬作禮,供養奉事。沙門瞿曇極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此彌薩羅國所有梵志、居士者,梵志梵摩於彼最第一,謂學書故,梵志梵摩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彼為沙門瞿曇極下意尊敬作禮,供養奉事。
「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此彌薩羅國所有梵志、居士者,梵志梵摩於彼最第一,謂財物故,梵志梵摩極大富樂,資財無量,畜牧產業不可稱計,封戶食邑種種具足豐饒,彌薩羅乃至水草木,謂王摩竭陀81未生怨鞞陀提子特82與梵封,彼為沙門瞿曇極下意尊敬作禮,供養奉事。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此彌薩羅國所有梵志、居士者,梵志梵摩於彼最第一,謂壽命故。梵志梵摩極大長老,壽命具足,年百二十六83,彼為沙門瞿曇極下意尊敬作禮,供養奉事。」
是時,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大眾心之所念,世尊知已,告梵志梵摩:「止!止!梵志!但心喜84足,可還復坐,為汝說法。」
梵志梵摩稽首佛足,卻坐一面。世尊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85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嘆無欲為妙,道品白淨。為說是已,佛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受佛86正法,謂如諸佛所說正要87,世尊具為彼說苦、集88滅、道,梵志梵摩即於座上見四聖諦––苦、集、滅、道,猶如白素,易染為色89。如是梵摩即於座上見四聖諦––苦、集、滅、道。
於是,梵摩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由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即從座起,稽首佛足:「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時,梵志梵摩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唯願明日垂顧受請,及比丘眾!」
世尊為梵志梵摩故,默然而受。
梵志梵摩知世尊默然受已,稽首佛足,饒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即於其夜施設餚饌極妙上味90、種種豐饒食噉含消。施設已訖,平旦敷床,至時唱曰:「世尊!飯91食已辦,唯聖知時。」
於是,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缽,比丘翼從,世尊在前,往詣梵志梵摩家,於比丘眾前敷座而坐。梵志梵摩知世尊及比丘眾眾坐已定,自行澡水,以上味餚饌、種種豐饒食噉含消,自手斛酌,令極飽滿。食訖收器,行澡水竟,取一小床,坐受咒願。
梵志梵摩坐已,世尊為彼說咒願曰:

「咒火第一齋,通音諸音本,
王為人中尊,海為江河長,
月為星中明,明照無過日;
上下維諸方,及一切世間,
從人乃至天,唯佛最第一。」

於是,世尊為梵志梵摩說咒願已,從座起去。彌薩羅國住經數日,攝衣持缽,則便遊行至舍衛國,展轉前進92,到舍衛國,住勝林給孤獨園。於是,眾多比丘舍衛乞食時,聞彼彌薩羅梵志梵摩以偈問佛事,彼便命終。諸比丘聞已,食訖,中後收舉衣缽,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我93等眾多比丘平旦著衣,持缽入舍衛乞食時,聞彼彌薩羅梵志梵摩以偈問佛事,彼便命終。世尊!彼至何處?為生何許?後世云何?」
世尊答曰:「比丘!梵志梵摩極有大利,最後知法,為法故不煩勞我。比丘!梵志梵摩五下分結盡,生彼得般涅槃,得不退法,不還此世。」
爾時,世尊記說梵摩得阿那含。
佛說如是,梵志梵摩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梵摩經第二十9495(六千七百七十六字96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一97(六千七百七十六字98
中阿含梵志品第十二竟99(五萬五千六百五十二字100


1麗本無「中阿含」三字,今依循每 經慣例補上。
2本經敘說彌薩羅國有梵志梵摩,年老壽高,極大富樂,頗受人尊敬。遣弟子優多羅觀佛三十二相。優多羅初僅見三十相而心起疑惑,世尊乃以神力示其陰馬藏及廣長舌二相。優多羅見後回去一一具報,並請求就世尊學道,梵摩許之。其後,梵摩亦自歸依世尊,命終後世尊記說其證阿那含果。中部(M.91.Brahmayusuttam 梵摩經)、吳﹒支謙譯梵摩渝經(大一﹒八八三)。
3「二十」,麗本作「十」,今依據明本改作「二十」。
4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5鞞陀提(Videha)(巴),又作毘提訶,國名。
6彌薩羅(Mithila)(巴),中印度古城,鞞陀提國首都,屬於跋耆族。
7梵摩(Brahmayu)(巴),梵摩渝經(大一﹒八八三中)作「梵摩渝」,年高一百二十,博通眾經、星宿、圖書,饒富資財。
8「豐饒」,麗本作「食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豐饒」。
9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子:即指阿闍世王。阿闍世王(Ajatasattu)(巴),譯為未生怨、法逆,為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Bimbisara)(巴)之子,尚於其母鞞陀提(又作韋提希)(Vedehi)(巴)胎中時,即有相師預言其生必弒父,故稱其為「未生怨」,謂未生以前即已結怨之意。
10梵封(brahma-deyya)(巴),王者賜與婆羅門之食邑。
11摩納(manava)(巴),此名詞並非姓名,而係「婆羅門青年」之音譯。
12優多羅(Uttara)(巴),為梵志梵摩之弟子。
13有關四典經及下文之婆羅門五典,參閱卷十二第六十三經鞞婆陵耆經及其註解(四二五頁註3)。
14有關以上佛陀十號,參閱卷二第八經七日經及其註解(五十三頁註1
15有關三十二相,參閱卷十一第五十九經三十二相經(三九三頁¯三九七頁)。
16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
17「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18聖本無「法」字。
19明本無「世」字。
20「相」字之上,明本有一「之」字。
21陰馬藏(kosohita-vatthaguyha)(巴),佛陀之陰莖藏於腹中而不現見,故稱「陰藏」;以其似馬之陰,故稱陰馬藏、馬陰藏。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22廣長舌(pahuta-jivhata)(巴),謂佛陀之舌薄而廣,軟而長。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23「如其像作如意足……我身陰馬藏」,巴利本作 tatharupam iddhabhisamkharam abhisamkhasi yatha addasa Uttaro manavo Bhagavato kosohitam vatthaguyham (如優多羅青年所見世尊的陰馬藏﹝形像﹞,那樣地示現神通。)
24「座」,麗本作「坐」,今依據明本改作「座」。
25「傭」,宋本作「??」。傭,均直之意。
26「鴈」,元、明二本均作「鵝」。
27「軟」,宋、明、元三本均作「濡」。
28「軟軟」,三十二相經(大一﹒四九三下)作「軟敷」。
29兜羅(tula)(巴),譯為綿、細綿,或稱兜羅綿、兜羅貯,即指草木所生柔軟之花絮。
30「沙門瞿曇一一毛,……如螺右旋,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巴利本(M.vol.2,p.136)此處則分為二相:「沙門瞿曇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一孔一毛生」為一大人相,另將前文之「身毛上向」與此處「色若紺青,如螺右旋」合為一大人相。而「紺青」,巴利本謂「紺青而安繕那色(青黑)」。「如螺右旋」,巴利本則謂「如耳環右旋」。
31「腨」,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作「腨」。「鹿腨」,巴利本作 enijangho (伊泥延鹿腨或靡鹿之腨)。
32尼拘類樹:又作尼拘律樹,產於印度各地及錫蘭。此樹高大端直,樹蔭廣大,圓滿可愛。
33「伸」,聖本作「申」。
34「頸」,麗本作「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頸」。
35「平」,麗本作「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平」。
36巴利本此處別立「味第一味」。參閱卷十一第五十九經三十二相經之註解(三九七頁)。
37迦羅毘伽(karavika)(巴),又作迦陵頻伽,鳥名,譯為好聲、和雅。
38「承淚處滿,猶如牛王」。巴利本作 gopakhumo (眼睫如牛王)。
39「眉間生毛,潔白右縈」,巴利本作 bhamukantare jata odata mudutulasannibha 其意為:眉間生潔白柔軟如綿﹝的毫﹞。
40「不」,元本作「人」。
41「踝」,宋本作「踝」。
42「掁」,宋本作「」,聖本作「棠」。掁,觸之意。
43髀:腿肉。
44「飲」,宋、元、明三本均作「飯」。
45「摶」,聖本作「揣」。摶,捏聚。謂以手圜之。印度人吃飯不用筷子,以手抓捏而食。
46「無飯及羹……復內後摶」,巴利本作 na c'assa kaci doanaminja asambhinna kayam pavisati,na c'assa kaci odanaminja mukhe avasittha hoti;athaparam alopam upanameti (他無任何不嚼碎的飯粒送入身體,無任何飯粒留在口中,然後再取用摶食。)
47「食欲得味,不欲染味彼食」,巴利本作 Rasapatisamvedi kho pana so bhavam Gotamo aharam ahareti,no ca rasaragapatisamvedi (然而,彼世尊瞿曇食用食物也有感受食味,但是不貪着食味感受。)
48「貢」,聖本作「切」。
49「患」,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惡」。
50「澡」,麗本作「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澡」。
51「暫」,麗本作「慚」,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暫」。巴利本作 muhuttam (暫時)。
52「然」字之下,聖本有一「食」字。
53「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54「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55「宴」,聖本作「燕」。
56八種音聲:又作八種清淨音、八種梵音聲,謂如來所出音聲言辭清雅,具有八種殊勝功德,令諸眾生聞即解悟。巴利本(M.vol.2,p.140;D.vol.2,p.211,227 均同)作 vissattho ca vinneyyo ca manju ca savaniyo ca bindu ca avisari ca gambhiro ca ganbhiro (流暢、明瞭、微妙、和雅、充滿、不亂、深遠、廣博。)梵摩渝經(大一﹒八八四中)作:「最好聲、易了聲、濡軟聲、和調聲、尊慧聲、不誤聲、深妙聲、不女聲、言不漏闕無得其短者。」
57「還歸」,宋、元、明三本均作「歸還」。
58「士」,元本作「寺」。
59「我今」,元、明二本均作「訖還」。
60「世」,元本作「出」。
61「見」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欲」字。
62揵沓和:即乾闥婆神,稱為香神、樂神,為八部眾之一。
63「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64「座」,聖本作「坐」。
65「象寶」,大正本作「象」。
66「杖」,大正本作「枝」。
67「諛」,聖本作「諭」。
68「說」,聖本作「請」。
69阿毘曇(abhidhamma )(巴),為佛在世時對法(達磨)作概括性的對論,與後世的阿毘曇、阿毘達磨略有出入。
70「已」,宋、元、明三本均作「既」。
71三達(tevijja)(巴),以佛教而言,即通達「宿命、天眼、漏盡」等三明;以婆羅門教而言,即通達「梨俱、娑摩、夜柔」等三吠陀。
72「盡」,聖本作「真」。
73「擇」,宋、元、明三本均作「釋」。
74「行」,麗本作「正」,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行」。
75「無明盡」,宋、元、明三本均作「盡無明」。
76「說」,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作「訖」。
77牟尼(muni)(巴),寂默、默者、賢人,即滅諸煩惱而寂靜之意。
78三明:又作三達、三證法,為達於無學位,除盡愚闇,而於三事通達無礙之智明,即(一)宿命智證明,指明白了知我及眾生一生乃至百千萬億生之相狀之智慧。(二)生死智證明,即了知眾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或由邪法因緣成就惡行,命終生惡趣之中等等生死相狀之智慧。(三)漏盡智證明,即了知如實證得四諦之理,解脫漏心,滅除一切煩惱等之智慧。
79「正盡」,宋、元、明三本均作「為正」。
80「座」,宋本作「坐」。
81「陀」,宋、元、明三本均作「提」。
82「特」,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持」。
83「百二十六」,巴利本作「百二十」。
84「喜」,聖本作「意」。
85「正」,麗本作「政」,今依據磧砂藏改作「正」。
86「受佛」,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堪受」。
87「要」,宋、元、明三本均作「心」。
88「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89「猶如白素,易染為色」,巴利本作 Seyyathapi nama suddham vattham apagatakalakam sammadeva rajanam patiganheyya.(確實地如清淨無垢衣,當完全地染着色料。)
90「味」,元、明二本均作「法」。
91「飯」,宋、元、明三本均作「飲」。
92「前進」,宋、元、明三本均作「進前」。
93「我」,宋本作「眾」。
94「二十」,麗本作「十」,今參考一四一九頁註3改作「二十」。
95明本無「梵摩經第二十竟」七字。
96元、明二本與聖本均無「六千七百七十六字」八字,宋本作「六千七百六十四字」八字。
9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卷末題均在品末題次行。
98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六千七百七十六字」八字。
99明本無「中阿含」三字,「第十二竟」,明本作「第二十竟」,但明本卷三十五卷首作「梵志品第十二」,今依品序之順,知明本「二十」為「十二」之誤,故將「二十」改為「十二」。
100「五萬五千六百五十二字」。麗本作「三萬四百五十四字」,今因據明本更動品序,故再加上卷三十五第一四二經雨勢經至卷三十五第一五一經阿攝和經之「二萬五千一百九十八字」,而改作「五萬五千六百五十二字」,明本無「五萬五千六百五十二字」十字。宋、元二本均作「第四分別誦」五字。聖本於「字」字之後有「性空佛海德佛藥王佛天王佛觀世音菩薩藥王菩薩」二十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