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八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雙品第十五1(有十經,前五經第四誦,後五經第五誦,故曰雙品2。)(第四分別誦3

馬邑及馬邑,牛角娑羅林,
牛角娑羅林,求解最在後。

(一八二)中阿含4雙品馬邑經5(上6)第一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鴦騎國7,與大比丘眾俱,往至馬邑8,住馬林寺,及比丘眾。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見汝等沙門,是沙門。人間汝等沙門,汝自稱沙門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佛復告曰:『是以汝等以此,要以此沙門,當學如沙門法及如梵志法。學如沙門法及如梵志法已,要是真諦沙門、不虛沙門,若受衣被、飲食、床榻、湯藥及若干種諸生活具者,彼所供給,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汝等當學如是。云何如沙門及如梵志法?身行清淨,仰向發露,善護無缺。因此清淨,不自舉,不下他9,無穢無濁,為諸智梵行者所共稱譽。若汝作是念:我身行清淨,我所作已辦,不復更學;已成德義,無復上作。比丘!我為汝說,莫令求沙門義失沙門義。若欲求上學者,比丘若身清淨,當復作何等?當學口行清淨,仰向發露,善護無缺。因此口行清淨,不自舉,不下他,無穢無濁,為諸智梵行者所共稱譽。
「若汝等作是念:我身、口行清淨,我所作已辦,不復更學;已成德義,無復上作。比丘!我為汝說,莫令求沙門義失沙門義。若欲求上學者,比丘若身、口清淨,當復作何等?當學意行清淨,仰向發露,善護無缺。因此意行清淨,不自舉,不下他,無穢無濁,為諸智梵行者所共稱譽。若汝等作是念:我身、口、意行清淨,我所作已辦,不復更學;已成德義,無復上作。比丘!我為汝說,莫令求沙門義失沙門義。若欲求上學者,比丘若身、口、意行清淨,當復作何等?當學命行清淨10,仰向發露,善護無缺。因此命行清淨,不自舉,不下他,無穢無濁,為諸智梵行者所共稱譽。
「若汝等作是念:我身、口、意、命行清淨,我所作已辦,不復更學;已成德義,無復上作。比丘!我為汝說,莫令求沙門義失沙門義。若欲求上學者,比丘身、口、意行清淨,當復作何等?比丘當學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恆欲起意: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守護眼根11,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12。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13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若汝等作是念:我14身、口、意、命行清淨,守護諸根,我所作已辦,不復更學;已成德義,無復上作。比丘!我為汝說,莫令求沙門義失沙門義。若欲求上學者,比丘身、口、意、命行清淨,守護諸根,當復作何等?比丘當學正知出入15,善觀分別,屈伸16低仰,儀容庠17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18語默,皆正知之。
「若汝等作是念:我身、口、意、命行清淨,守護諸根,正知出入,我所作已辦,不復更學;已成德義,無復上作。比丘!我為汝說,莫令求沙門義失沙門義。若欲求上學者,比丘身、口、意、命行清淨,守護諸根,正知出入,當復作何等?比丘當學獨住遠離19,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20處、山巖石室、露地穰,或至林中,或在塚間。彼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敷尼師壇,結跏21趺坐,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彼於貪伺淨除其心。
「如是瞋恚、睡眠、掉22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彼於疑惑淨除其心。彼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趣向漏盡智通作證,彼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23、知此苦滅 知此苦滅道如真,亦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已,則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說沙門,說梵志,說聖24,說淨浴25
「云何沙門?謂息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汙,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沙門。云何梵志?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汙,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梵志。云何為聖?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汙,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為聖。云何淨浴?謂淨浴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汙,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淨浴。是謂沙門,是謂梵志,是謂為聖,是謂淨浴。」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馬邑經(上26)第一竟27(千三百四十七字28

(一八三)中阿含雙品馬邑經29(下30)第二(第四分別誦31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鴦騎國,與大比丘眾俱,往至馬邑,住馬林寺,及比丘眾。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見汝等沙門,是沙門。人問汝等沙門,汝自稱沙門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佛復告曰:「是以汝等以此,要以此沙門,當學沙門道跡32,莫非沙門。學沙門道跡已,要是真諦沙門、不虛沙門,若受衣被、飲食、床榻、湯藥及若干種諸生活具者,彼所供給,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汝等當學如是。云何非沙門道跡,非沙門?若有貪伺不息貪伺,有恚不息恚。有瞋不息瞋,有不語不息不語,有結不息結33,有慳有息慳,有嫉不息嫉,有諛34諂不息諛諂,有欺誑不息欺誑,有無慚不息無慚,有無愧不息無愧,有惡欲不息惡欲,有邪見不息邪見,此沙門垢、沙門諛諂、沙門詐偽、沙門曲,趣至惡處未盡已,學非沙門道跡,非沙門35
「猶如鉞斧,新作極利,有頭有刃,僧伽梨36所裹。我說彼癡學沙門道亦復如是,謂有貪伺不息貪伺,有恚不息恚,有瞋不息瞋,有不語不息不語,有結不息結,有慳不息慳,有嫉不息嫉,有諛諂不息諛諂,有無慚不息無慚,有無愧不息無愧,有惡欲不息惡欲,有邪見不息邪風,持僧伽梨,我不說是沙門。若持僧伽梨者,有貪伺息貪伺,有恚息恚,有瞋息瞋,有不語息不語,有結息結,有慳息慳,有嫉息嫉,有諛諂息諛諂,有無慚息無慚,有無愧息無愧,有惡欲息惡欲,有邪見息邪見者,彼諸親親朋友往詣而作是說:『賢人!汝當學持僧伽梨。賢!汝學持僧伽梨,有貪伺息貪伺,有恚息恚,有瞋息瞋,有不語息不語,有結息結,有慳息慳,有嫉息嫉,有諛諂息諛諂,有無慚息無慚,有無愧息無愧,有惡欲息惡欲,有37邪見息邪見。』若以我見持僧伽梨,有貪伺、恚、瞋、不語、結、慳、嫉、諛諂、無慚、無愧、惡欲、邪見,是以我持僧伽梨,我說非是沙門。
「如是無衣38、編髮39、不坐40、一食、常揚水41、持水。持水者,我說非是沙門。若持水,有貪伺息貪伺,有恚息恚,有瞋息瞋,有不語息不語,有結息結,有慳息慳,有嫉息嫉,有諛諂息諛諂,有無慚息無慚,有無愧息無愧,有惡欲息惡欲,有邪見息邪見,彼諸親親朋友42往詣而作是說:『賢!汝當持水。持水已,有貪伺息貪伺,有恚息恚,有瞋息瞋,有不語息不語,有結息結,有慳息慳,有嫉息嫉,有諛諂息諛諂,有無慚息無慚,有無愧息無愧,有惡欲息惡欲,有邪見息邪見。』若以我見持水,貪伺、恚、瞋、不語、結、慳、嫉、諛諂、無慚、無愧、有惡欲、有邪見、是以持水者,我說不是沙門,是謂非沙門道跡,非是沙門。
「云何沙門道跡,非不沙門?若有貪伺息貪伺,有恚息恚,有瞋息瞋,有不語息不語,有結息結,有慳息慳,有嫉息嫉,有諛諂息諛諂,有無慚息無慚,有無愧息無愧,有惡欲息惡欲,有邪見息邪見,此沙門嫉、沙門諛諂、沙門詐偽、沙門曲,趣至惡處盡已,學沙門道跡,非不沙門,是謂沙門道跡,非不沙門。
「彼如是成就戒,身清淨,口、意清淨,無有貪伺,心中無恚,無有睡眠,無掉、憍傲,斷疑度惑,正念正智,無有愚癡,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念:有43粗、有妙、有想,來上出要,知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已,則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猶去村不遠,有好浴池,清泉流盈,翠44草被岸,花樹四周。或於東方有一人來,飢渴疲極,脫衣岸上,入池快浴,去垢除熱,亦除渴乏。如是南方、西方、北方有一人來,飢渴疲極,脫衣岸上,入池快浴,去垢除熱,亦除渴乏。如是,剎利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內行止,令得內止。內止者,我說沙門,說梵志,說聖,說淨浴。如是梵志、居士、工師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內行止,令得內止。內止者,我說沙門,說梵志,說聖,說淨浴。
「云何沙門?謂息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汙,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沙門。云何梵志?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汙,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梵志。云何為聖?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汙,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為聖。云何淨浴?謂淨浴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汙,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諍浴。是謂沙門,是謂梵志,是謂為聖,是謂淨浴。」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馬邑經(下45)第二竟46(千四百六十字47

(一八四)中阿含雙品牛角娑羅林經48(上49)第三(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跋耆瘦,在牛角娑羅林50,及諸多知識上尊比丘大弟子等,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揵51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52延、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離越哆53尊者阿難。如是比丘54多知識上尊比丘大弟子等,亦遊跋耆瘦,在牛角娑羅林,並共近佛葉屋55邊住。
於是,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過夜平旦,往詣尊者舍梨子所。尊者阿難遙見彼諸尊往已,白曰:「賢者離越哆!當知此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過夜56平旦,往詣尊者舍梨子所。賢者離越哆!今可共彼諸尊往詣尊者舍梨子所,儻57能因彼從尊者舍梨子少多聞法。」於是,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離越哆、尊者阿難過夜平旦,往詣尊者舍梨子所。
尊者舍梨子遙見彼諸尊來已,尊者舍梨子因彼諸尊故說:「善來,賢者阿難!善來,阿難!善來,阿難!世尊侍者解世尊意,常為世尊之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我今問賢者阿難,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妙香,猶若天花。賢者阿難!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58?」
尊者阿難答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翫習至千59,意所惟觀,明見深達,彼所說法簡要捷60疾,與正相應,欲斷諸結。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離越哆!賢者阿難比丘已說隨所知,我今復問賢者離越哆,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妙香,猶若天花。賢者離越哆61!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尊者離越哆答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樂於燕62坐,內行止63,不廢坐禪,成就於觀,常好閑居,喜安靜處。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阿那律陀!賢者離越哆比丘已說隨所知,我今復問賢者阿那律陀,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妙香,猶若天華。賢者阿那律陀!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逮得天眼,成就天眼,於千世界彼少方便須臾盡見。尊者舍梨子!猶有目人住高樓上,於下露地有千土墼64,彼少方便須臾盡見。尊者舍梨子!如是若有比丘逮得天眼,成就天眼,於千世界彼少方便須臾盡見。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迦旃延!賢者阿那律陀比丘已說隨所知,我今復問賢者迦旃延,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妙香,猶若天花。賢者迦旃延!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尊者大迦旃延答曰:「尊者舍梨子!猶二比丘法師共論甚深阿毘曇65,彼所問事,善解悉知,答亦無礙,說法辯捷。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尊者舍梨子復問曰:「尊者大迦葉!賢者迦旃延比丘已說隨所知,我今復問尊者大迦葉,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妙香,猶若天華。尊者大迦葉!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尊者大迦葉答曰:「賢者舍梨子!若有比丘自無事稱說無事,自有少欲稱說少欲,自有知足稱說知足,自樂在遠離獨住稱說樂在遠離獨住,自修行精勤稱說修行精勤,自立正念正智稱說立正念正智,自得定稱說得定,自有智慧稱說智慧,自諸漏已盡稱說諸漏已盡,自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稱說勸發渴仰成就歡喜。賢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已說隨所知,我今復問賢者目揵連,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66皆敷妙香,猶若天華。賢者目揵67連!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尊者大目揵連答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自在無量如意足。彼行無量如意足,變一為眾,合眾為一,一則住一,有知有見,徹過石壁,如空無礙,出入於地,猶若如水,覆水如地而不陷沒,上昇虛空,結跏趺坐,猶若如鳥。今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以手捫摸,身至梵天68。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尊者大目揵連問曰:「尊者舍梨子!我及諸尊已各自說隨其所知,我今問尊者舍梨子,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妙香,猶若天華。尊者舍梨子!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尊者舍梨子答曰:「賢者目揵連!若有比丘隨用心自在而不隨心69,彼若欲得隨所住止,中前遊行,即彼住止,中前遊行70;彼若欲得隨所住止,日中、晡時遊行,即彼住止,日中、晡時遊行。賢者目揵連!猶王、王臣,衣服甚多,有若干種雜妙色衣,彼若欲得中前著者即取著之,彼若欲得日中、晡時著者即取著之。賢者目揵連!如是,若有比丘隨用心自在而不隨心,彼若欲得隨所住止,中前遊行,即彼住止,中前遊行;彼若欲得隨所住止,日中、晡時遊行,即彼住止,日中、晡時遊行。賢者目揵連!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尊者舍梨子告曰:「賢者目揵連!我及諸賢已各自說隨其所知,賢者目揵連!我等寧可共彼諸賢往詣佛所,向論此事,於中知誰最為善說?」於是,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揵連、親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離越哆、尊者阿難往詣佛所,諸尊者等稽首佛足,卻坐一面。尊者阿難亦稽首佛足,卻住71一面。
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今日賢者大目揵連、尊者大迦葉、賢者迦旃延、賢者阿那律陀、賢者離越哆、賢者阿難過夜平旦,來詣我所。我遙見彼諸賢來已,因彼諸賢故說:『善來,賢者阿難!善來,阿難!善來,阿難!世尊侍者解世尊意,常為世尊之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我今問賢者阿難,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妙香,猶若天華。賢者阿難!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賢者阿難即答我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翫習至千,意所惟觀,明見深達,彼所說法簡要捷疾,與正相應,欲斷諸結。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舍梨子!實如阿難比丘所說。所以者何?阿難比丘成就多聞。」
  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賢者阿難如是說已,我復問曰:『賢者離越哆!賢者阿難比丘已說隨所知,我今復問賢者離越哆,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妙香,猶若天華。賢者離越哆!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賢者離越哆即答我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樂於燕坐,內行止,不廢坐禪,成就於觀,常好閑居,喜安靜處。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舍梨子!如離越哆比丘所說。所以者何?離越哆比丘常樂坐神。」
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賢者離越哆如是說已,我復問曰:『賢者阿那律陀!賢者離越哆比丘已說隨所72知,我今復問賢者阿那律陀,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妙香,猶若天華。賢者阿那律陀!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賢者阿那律陀即答我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逮得天眼,成就天眼,於千世界彼少方便須臾盡見。尊者舍梨子!猶有目人住高樓上,於下露地有千土墼,彼少有方便須臾盡見。尊者舍梨子!如是,若有比丘逮得天眼,成就天眼,於千世界微73少方便須臾盡見。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舍梨子!如阿那律陀比丘所說。所以者何?阿那律陀比丘成就天眼。」
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賢者阿那律陀如是說已,我復問曰:『賢者迦旃延!賢者阿那律陀比丘已說隨所知,我今復問賢者迦旃延,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妙香,猶若天華。賢者迦旃延!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賢者迦旃延即答我曰:『尊者舍梨子!猶二比丘法師共論甚深阿毘曇,彼所問事,善解悉知,答亦無礙,說法辯捷。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舍梨子!如迦旃延比丘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比丘分別法師。」
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賢者迦旃延如是說已,我復問曰:『尊者大迦葉!賢者迦旃延比丘已說隨所知,我今復問尊者大迦葉,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妙香,猶若天華。尊者大迦葉!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賢者大迦葉即答我曰:『賢者舍梨子!若有比丘自無事稱說無事,自有少欲稱說少欲,自有知足稱說知足,自樂在遠離獨住稱說樂在遠離獨住,自修行精勤稱說修行精勤,自立正念正智稱說立正念正智,自得定稱說得定,自有智慧稱說智慧,自諸漏已盡稱說諸漏已盡,自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稱說勸發渴仰成就歡喜。賢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舍梨子!如74迦葉比丘所說。所以者何?迦葉比丘常行無事。」
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尊者大迦葉如是說已,我復問曰:『賢者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已說隨所知,我今復問賢者目揵連,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妙香,猶若天華。賢者目揵連!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賢者大目揵連即答我75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自在無量如意足。彼行無量如意足,變一為眾,合眾為一,一則住一,有知有見,徹過石壁,如空無礙,出入於地,猶若如水,履水如地而不陷沒,不昇虛空,結跏趺坐,猶若如鳥。今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以手捫摸,身至梵天。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舍梨子!如目揵連比丘所說。所以者何?目揵連比丘有大如意足。」
於是,尊者大目揵連即從座76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及諸尊如是說已,便白尊者舍梨子曰:『尊者舍梨子!我及諸尊已各自說隨其所知,我今問尊者舍梨子,此牛角娑羅林甚可愛樂,夜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妙香, 猶若天華。尊者舍梨子!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尊者舍梨子即答我曰:『賢者目揵連!若有比丘隨用心自在而不隨心,彼若欲得隨所住止,中前遊行,即彼住止,中前遊行;彼若欲得隨所住止,日中、晡時遊行,即彼住止,日中、晡時遊行。賢者目揵連!猶王、王臣,衣服甚多,有若干種雜妙色衣,彼若欲得中前著者即取著之,彼若欲得日中、晡時著者即取著之。賢者目揵連!如是,若有比丘隨用心自在而不隨心,彼若欲得隨所住止,中前遊行,即彼住止,中前遊行;彼若欲得隨所住止,日中、晡時遊行,即彼住止,日中、晡時遊行。賢者目揵連!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目揵連!如舍梨子比丘所說。所以者何?舍梨子比丘隨用心自在。」
於是,尊者舍梨子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及諸賢如是說已,告曰:『賢者目揵連!我及諸賢已各自說隨其所知。賢者目揵連!我等寧可共彼諸賢往詣佛所,向論此事,於中知誰最為善說?』世尊!我等誰為善說耶?」
世尊答曰:「舍梨子!一切悉善。所以者何?此諸法者,盡我所說。舍梨子!聽我所說,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舍梨子!若有比丘隨所依住城郭村邑,彼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守護身,善斂諸根,善立其念。彼乞食已,過日中後,收舉衣缽,澡洗手足,以尼師壇著於肩上,或至無事處,或至樹下,或至空安靜處,敷尼師壇,結跏趺坐,不解結跏趺坐乃至漏盡,彼便 不解結跏趺坐乃至漏盡。舍梨子!如是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牛角娑羅林經(上77)第三竟78(三千七百八十五字79

(一八五)中阿含牛雙品角娑羅林經80(下81)第四(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那摩提82瘦,在揵祁精舍83
爾時,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入那摩提而行乞食。食訖中後84,往詣牛角娑羅林。
爾時,牛角娑羅林有三族姓子共在中住,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85、尊者金毘羅86。彼尊者等所行如是,若彼乞食有前還者,便敷床汲水,出洗足器,安洗足橙及拭腳巾、水瓶、澡罐。若所乞食能盡食者,便盡食之。若有餘者,器盛覆舉。食訖收缽,澡洗手足,以尼師壇著於肩上,入室燕坐。若彼乞食有後還者,能盡食者亦盡食之。若不足者,取前餘食,足而食之。若有餘者,便瀉87著地及無蟲水中。取彼食器,淨洗拭已,舉著一面,收卷床席,拾88洗足橙,收拭腳由,舉洗足器及水瓶、澡罐,掃灑食堂,糞除淨89已,收舉衣缽,澡洗手足,以尼師壇著於肩上,入室燕坐。彼尊者等至於晡時,若有先從燕坐起者,見水瓶、澡罐90空無有水,便持行取。若能勝者,便舉持來,安著一面。若不能勝,則便以手招一比丘,兩人共舉,持著一面,各不相語,各不相問,彼尊者等五日一集,或共說法,或聖默然91
於是,守林人遙見世尊來,逆呵92止曰:「沙門!沙門!莫入此林!所以者何?今此林中有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毘羅,彼若見汝,或有不可。」
世尊告曰:「汝守林人,彼若見我,必可,無不可。」
於是,尊者阿那律陀遙見世尊來,即呵彼曰:「汝守林人!莫呵世尊!莫呵善逝!所以者何?是我尊來,我善逝來。」
尊者阿那律陀93出迎世尊,攝佛衣缽。尊者難提為佛敷床,尊者金毘羅為佛取水。
爾時,世尊洗手足已,坐彼尊者所敷之座,坐94已,問曰:「阿那律陀!汝常安隱,無所乏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我常安隱,無有所乏。」
世尊復問:「阿那律陀!云何安隱,無所乏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我作是念:我有善利,有大功德,謂我與如是梵行共行。世尊!我常向彼梵行行慈身業,見與不見95,等無有異96;行慈口業,行慈意業,見與不見,等無有異。世尊!我作是念:我今寧可自捨己心,隨彼諸賢心。我便自捨己心,隨彼諸賢心,我未曾有一不可心。世尊!如是我常安隱,無有所乏。」問尊者難提,答亦如是。復問尊者金毘羅曰:「汝常安隱,無所乏耶?」
尊者金毘羅白曰:「世尊!我常安隱,無有所乏。」
問曰:「金毘羅!云何安隱,無所乏耶?」
尊者金毘羅白曰:「世尊!我作是念:我有善利,有大功德,謂我與如是梵行共行。世尊!我常向彼梵行行慈身業,見與不見,等無有異;行慈口業,行慈意業,見與不見,等無有異。世尊!我作是念:我今寧可自捨己心,隨彼諸賢心。我更自捨己心,隨彼諸賢心,我未曾有一不可心。世尊!如是我常安隱,無有所乏。」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如是汝等常共和合,安隱無諍,一心一師,合一水乳。頗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耶97?」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如是我等常共和合,安隱無諍,一心一師,合一水乳,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世尊!我等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世尊!如是我等常共和合,安隱無諍,一心一師,合一水乳,得此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捨此住止,過此度此,頗更有餘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捨此住止,過此度此,更復有餘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世尊!我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世尊!捨此住止,過此度此,謂更有此餘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捨此住止,過此度此,頗更有餘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捨此住止,過此度此,更復有餘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世尊!我等度一切色想,……至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世尊!捨此住止,過此度此,謂更有此餘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捨此住止,過此度此,頗更有餘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捨此住止,過此度此,更復有餘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世尊!我等得如意足、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98,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世尊!捨此住止,過此度此,謂更有此餘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捨此住止,過此度此,頗更有餘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捨此住止,過此度此,更無有餘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
於是,世尊便作是念:此族姓子之所遊行,安隱快樂,我今寧可為彼說法。世尊作是念已,即為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毘羅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座起去。於是,尊者阿那律陀、難提、金毘羅送世尊,隨其近遠,便還所住。
尊者難提、尊者金毘羅歎尊者阿那律陀曰:「善哉!善哉!尊者阿那律陀!我等初不聞尊者阿那律陀說如是義,我等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然尊者阿那律陀盡向世尊極稱譽我等。」
尊者阿那律陀歎尊者難提、金毘羅曰:「善哉!善哉!尊者!我亦初未曾從諸賢等聞,尊者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然我長夜以心知尊者心,尊者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是故我向世尊如是如是說。」
於是,長鬼天99形體極妙,光明巍巍,夜將向旦,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世尊曰:「大仙人!諸跋耆人得大善利,謂現有世尊及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持、尊者金毘羅。」
地神100從長鬼天聞所說,放高大音聲:「大仙人!諸跋耆人得大善利,謂現有世尊及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難提、金毘羅。」
從地神聞聲,虛空天101、四王天、三十三天、102摩天,兜率哆天103、化樂天、他化樂天,須臾聲徹至于梵天104:「大仙人!諸跋耆人得大善利,謂現有世尊及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難提、金毘羅。」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長鬼天!諸跋耆人得大善利,謂現有世尊及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難提、金毘羅,長鬼天!地神聞汝聲已,便放高大音聲:『大仙人!諸跋耆人得大善利,謂現有世尊及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 、難提、金毘羅。』從地神聞聲,虛空天、四王天天,三十三天、摩天、兜率哆天105、化樂天、他化樂天,須臾聲徹至于梵天:『大仙人!諸跋耆人得大善利,謂現有世尊及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難提、金毘羅。』長鬼天!若彼三族家,此三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三族家憶此三族姓子所因、所行者,彼亦長夜得大善利,安隱快樂。若彼村邑及天、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憶此三族姓子所因、所行者,彼亦長夜得利饒益,安隱快樂。長鬼天!此三族姓子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佛說如是,此三族姓子及長鬼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牛角娑羅林經(下106)第四竟107(二千三百八字108

(一八六)中阿含雙品求解經109第五(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拘樓瘦劍摩瑟曇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於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彼世尊正盡覺不可知,云何求解於如來乎110?」
時,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111,法由世尊,唯願說之!我等聞已,得廣知義。」
佛便告曰:「比丘!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具分別說。」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世尊告曰:「緣於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當以二事求解112如來:一者眼知色,二者耳聞聲113。若有穢汙眼、耳知法,是彼尊者為有、為無耶?若求時,則知所有穢汙眼、耳如法,彼尊者無。若無此者,當復更求。若有雜眼、耳知法,是彼尊者為有、為無耶?若求時,則知所有雜眼、耳知法,彼尊者無。若無此者,當復更求,若有白淨眼、耳知法,是彼尊者為有、為無耶?若求時,則知所有白淨眼、耳知法,彼尊者有。若有此者,當復更求。彼尊者為長夜行此法、為暫行耶?若求時,則知彼尊者長夜行此法,不暫行也。若常行者,當復更求。彼尊者為為名譽,為為利義入此禪耶?不為名譽,不為利義入此114禪耶?若求時,則知彼尊者非為災患故入此禪也115
「若有作是說:『彼尊者樂行非恐怖,離欲不行欲,欲已盡也。』便應問彼:『賢者!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賢者自正觀如是說:彼尊者樂行非恐怖,離欲不行欲,欲已盡耶?』彼若作是答:『賢者!我不知彼心,亦非餘事知,然彼尊者或獨住,或在眾,或在集會,若有善逝,若為善逝所化為宗主,因食可見彼賢者。我不自知,我從彼尊者聞,而前諮受:我樂行非恐怖,離欲不行欲,欲已盡也。賢者!我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令我自正觀如是說:彼尊者樂行不116恐怖,離欲不行欲,欲已盡也。』
「於中當復問彼如來法:若有穢汙眼、耳知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餘117?若有雜眼、耳知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餘?若有白淨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餘?如來為彼答:『若有穢汙眼、耳知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餘;若有雜眼、耳知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餘;若有穢汙眼、耳知法,如來滅斷拔絕根本,終不復生;若有雜眼、耳知法,如來滅斷拔絕根本,終118不復生;若有白淨法,如是我白淨,如是境界,如是沙門,我如是成就此正法、律。』有信弟子往見如來,奉侍如來,從如來聞法119,如來為說法,上復上,妙復妙,善除黑白120。如來為說法,上復上,妙復妙,善除黑白者,如是如是聞已,知斷一法,於諸法得究竟,淨121信世尊:彼世尊正盡覺也。
「復應問彼:『賢者!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賢者知斷一法,於諸法得究竟,淨信世尊:彼世尊正盡覺耶?』彼如是答:『賢者!我122不知世尊心,亦非餘事知,我因世尊有如是淨信,世尊為我說法,上復上,妙復妙,善除黑白。賢者!如如世尊為我說法者,如是如是我聞,如來為我說法,上復上,妙復妙,善除黑白。如是如是我聞已,知斷一法,於諸法得究竟,淨信世尊:彼世尊正盡覺也123。賢者!我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令我知斷一法,於諸法得究竟,淨信世尊:彼世尊正盡覺也。』若有此行、有此力,深著如來信根已立者,是謂信見本不壞智相應124,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奪,如是求解如來,如是正知如來。」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25
求解經第五竟126(千一十八字127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八128(九千九百一十九字129)(第四分別誦竟)


1「十五」,麗本作「四」,今依據明本改作「十五」二字。
2「有十經,前五經第四誦,後五經第五誦,故曰雙品」,麗本作「有五經,雙品本有十經,分後五經屬第五誦,故曰雙品」,今依據明本更動品序,故據明本改,且將原列於麗本卷四十九之「雙品第一有五經」七字刪去,將其五經併屬於此。
3「第四分別誦」五字,明本置於品中經題前行。
4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5本經敘說佛言沙門既自稱沙門,自當學如沙門法、如梵志法,故為說沙門梵志法。謂可自身行清淨,依次上學以求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成就之後,更進而守護諸根,正知出入,獨住遠離,除去五蓋,成就四禪,乃至解脫。中部(M.39.Mahaasssapurasuttam 馬邑大經)、增一阿含牧牛品第八經(大二﹒八○一下)。
6麗本無「上」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7鴦騎國(Anga)(巴),又作央伽、鴦伽,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後與摩竭陀國合併為一。
8馬邑(Assapura)(巴),鴦騎國之都城。
9「不自舉,不下他」,巴利本作 n'ev'attan'ukkamsissama na param vambhissama (不自稱揚,不輕蔑他。)
10「命行清淨」,巴利本作 parisuddho ajivo (清淨活命),即生活方式合乎戒律。
11「謂忿諍靜故,守護眼根」,參閱雜阿含卷十一第二七八經(大正﹒卷十一﹒二七九經):「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儀。」
12「若眼見色,……守護眼根」巴利本(M.vol.1,p.273)作:以眼見色而不取相,不取隨相。若彼因為不守護眼根而住,則貪欲、憂慼、惡不善之法可能流入,當為防護它而行動,當守護眼根,當於眼根達成防護。
13「味」,元、明二本均作「味」。
14宋、元、明三本均無「我」字。
15「當學正知出入」,巴利本作 satisampajannena samannagata bhavissama(應當具足正念正知)。
16「伸」,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申」。
17「庠」,聖本作「??」。
18「寤」,聖本作「覺」。
19「獨住遠離」,巴利本作 vivittam senasanam bhajati (親近孤獨的床座)。
20「靜」,麗本作「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靜」。
21「跏」,元本作「加」。
22「掉」,聖本作「調」。
23「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24聖(ariya)(巴),聖人、聖者。
25「淨浴」,巴利本作 nahataka (洗浴者或淨行者)。
26麗本無「上」字,今參考一六二九頁注6補上。
27明本無「馬邑經上第一竟」七字。
28「千三百四十七字」七字,宋、元二本均作「一千三百四十六字」八字。明本與聖本均無此七字。
29本經敘說佛言沙門當學沙門道跡。謂若不止息貪、恚、瞋、不語、結、慳、嫉、諛諂、無慚、無愧、惡欲、邪見等,縱使如法持僧伽梨衣,或無衣……乃至持水苦行者,皆不稱為沙門。反之,若息滅貪乃至邪見者為沙門道跡,斷五蓋,修四無量心以至解脫,雖以四姓之族姓子出家,只要修行沙門道跡,皆是沙門。中部(M.40.Culaassapurasuttam馬邑小經)。
30麗本無「下」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31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32道跡(samicipatipada)(巴),此謂應該遵循的正確之道。
33「有不語不息不語,不結不息結」,巴利本作 makkhissa makkho appahino hoti,palasissapalaso appahino hoti(有覆惡者,不捨覆惡;有惱害者,不捨惱者。)
34「諛」,聖本作「諭」。
35「此沙門垢……非沙門」,巴利本 (M.vol.1,p.281)作imesam…samanamalanam samanadosanamsamanakasatanam apayikanam thananam duggativedaniyanam appahana na samanasamicipatipadam patipanno (此是沙門垢,沙門缺點,沙門過患,由於趣向惡生的、應受惡趣的原因不捨,所以不走向沙門正道。)
36「梨」,聖本作「利」。
37聖本無「欲有」二字。
38無衣(acelaka)(巴),指裸形外道。
39編髮(jatila)(巴),結髮外道。
40不坐(ubbhatthaka)(巴),即常住立者。
41常揚水(udakorohaka)(巴),即水浴者。
42「朋友」,聖本作「友朋」。
43「有」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有有」二字。
44「翠」,聖本作「好」。
45麗本無「下」字,今參考一六三五頁注7補上。
46明本無「馬邑經下第二竟」七字。
47明本與聖本均無「千四百六十字」六字,宋、元二本均作「一千四百六十三字」八字。
48本經敘說佛遊跋耆瘦,在牛角娑羅林,舍梨子與阿難等,各說起發此林之法,佛皆讚之。並言:不解結跏趺坐乃至漏盡,是為起發此林。中部(M.32.Mahagosingasuttam 牛角林大經)、增一阿含六重品第三經(大二﹒七一○下)、西晉﹒竺法護譯生經卷二比丘各言志經(大三﹒八十下)。
49麗本無「上」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50牛角娑羅林(Gosingasala vana)(巴),生經卷二比丘各言志經第十六(大三﹒八十下)中譯作「音聲叢樹」。增一阿含六重品第三經(大二﹒七一○下)譯作「牛師子園」。
51「揵」麗本作「犍」,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卍正藏改作「揵」。大正本亦作「揵」。
52「旃」聖本作「栴」。
53阿那律陀(Anuruddha)(巴),增一阿含弟子品第三經(大二﹒五五七中)作:「天眼第一,見十方域所,所謂阿那律比丘是。」離越哆(Revata)(巴(,又作離婆多、離曰,因其父母向離婆多星祈求而得,故名。增一阿含弟子品第三經(大二﹒五五七中)作:「坐禪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比丘是。」
54元、明二本均無「丘」字。
55葉屋(panna-sala)(巴),以樹葉搭成之屋舍。
56宋、元、明三本均無「夜」字。
57「儻」,聖本作「讜」。
58「何等比丘起發牛角娑羅林?」巴利本作 Kathamrupena…bhikkhuna Gosingasala-vanam sobheyya.(何等比丘能使牛角娑羅林增輝?)增一阿含六重品第三經(大二﹒七一○下)作:「云何當使此園快樂?」
59「千」,明本作「于」。
60「捷」,元本作「揵」。
61「哆」,元本作「多」。
62「燕」,宋、元、明三本均作「宴」。
63「止」,元本作「正」。
64「墼」,宋本作「塹」。
65「阿毘曇」,巴利本作 abhidhammakatham(勝法之談)。
66「樹」,聖本作「林」。
67麗本無「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8「以手捫摸,身至梵天」,比丘各言志經(大三﹒八一下)作:「從地舉手捫摸日月,化大其身至于梵天。」
69「隨用心自在而不隨心」,巴利本作 Cittam vasam vatteti,no…cittassa vasena vattieti(自由指使心作用,而不由心自由作用。)
70「彼若欲得隨……中前遊行」,巴利本作 So yayaviharasamapattiya akankhati pubbanhasamayam viharitun tayaviharasamapattiya pubbanhasamayam viharati (彼如果希望在午前時安住於定,則在午前時安住於定。)按:下文正午時(日中),傍晚時(晡時),依此類推。
71「住」,明本作「坐」。
72聖本無「所」字。
73「微」,聖本作「彼」。
74「如」字之下,聖本有一「大」字。
75聖本無「我」字。
76「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77麗本無「上」字,今參考一六四一頁注5補上。
78明本無「牛角娑羅林經上第三竟」十字。
79明本與聖本均無「三千七百八十五字」八字,宋、元二本均作「三千七百八十二字」。
80本經敘說阿那律、難提、金毘羅三人住於牛角娑羅林中,佛往問之,各言安隱,並說人上之法,佛讚許之。長鬼天等展轉讚歎,聲徹梵天。中部(M.31.Culagosingasuttam 牛角林小經)。
81麗本無「下」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82那摩提(Nadika),又作那提迦,雜阿含卷三十第八六六經(大正﹒卷三十﹒八五四經)作「那梨迦」。
83揵祁精舍(Ginjakavasatha)(巴),又作繁耆迦精舍。為一煉瓦所造之精舍。
84「後」,明本作「夜」。
85難提(Nandiya)(巴),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比丘。
86金毘羅(Kimbila)(巴),獨處靜坐、專意念道第一比丘。
87「瀉」,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寫」。
88「拾」,聖本作「檢」。
89聖本無「巾舉洗足器及水瓶澡罐掃灑食堂糞除淨」十七字。
90「罐」,聖本作「灌」。
91聖默然:巴利本此處無此語,然一般皆以此語為巴利語 ariya tunhibhava 之譯語,而ariya 在此處為形容詞,故推知此處之「聖」字亦為一形容詞。
92「呵」,聖本作「訶」。
93元、明二本均無「陀」字。
94宋、元、明三本均無「坐」字。
95「見與不見」,巴利本作 avi c'eva raho ca (明顯地,甚至於祕密地。)
96見與不見,等無有異:謂人前人後,言行一致,表里一如。
97「頗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耶?」巴利本作 atthi … uttarimmanussadhamma alamariya ﹝nanadassana﹞ viseso adhigato phasuviharo (有達到超越人法之殊勝最上知見而安住否?)
98生死智:又作天眼智,天眼明、天眼通,為六通之一。
99「長鬼天」,巴利本作 Digho parajano yakkho 其意為:鬼藥叉﹝名﹞長。
100地神(Bhumma deva)(巴),又作諸地居天,六欲天中四王天、忱利天之二者,以居住於須彌山,稱為地居天。
101虛空天(Akasattha deva)(巴),又作空居天。
102」,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焰」。
103「兜率哆天」,宋、元、明三本均作「兜率陀天」,聖本作「兜瑟哆天」。
104四王天、三十三天、摩天、兜率哆天、化樂天,他化樂天、梵天(Catummaharajika deva,Tavatimsa deva,Yama deva,Tusita deva,Nimmanarati deva,Paranimmitavasavattino deva,Brahmakayika deva)(巴),以上諸天,請詳見中阿含卷二第八經七日經注解(五十一頁)。
105「哆」,明本作「陀」。「兜率哆天」,聖本作「兜瑟哆天」。
106麗本無「下」字。今參考一六五三頁注5補上。
107明本無「牛角娑羅林經下第四竟」十字。
108「二千三百八字」,宋、元二本均作「二千二百八字」,明本與聖本均無此六字。
109本經敘說世尊告諸比丘,當以眼知色、耳聞聲二事求解於如來,正知如來法。中部(M.47.Vimamsakasuttam 思察經)。
110「乎」,聖本作「于」。
111聖本無「主」字。
112「解」,聖本作「解脫」二字。
113當以二事求解如來:一者眼知色,二者耳聞聲:謂以「眼」與「耳」來識別了知如來之法。
114「此」,宋本作「於」。
115「彼尊者為為名譽……則知彼尊者非為災患故入此禪也」,巴利本(M.vol.1,p.318)作:此長老比丘有名而被稱譽,於彼存有何等災患乎?諸比丘!當無有名,不被稱譽之間,在此間對比丘不存何等災患。然而,諸比丘!比丘在有名得稱譽,此時彼存有某種災患。探求彼者如此知:此長者比丘有名而被稱譽,此時彼不存有何等災患。
116聖本無「不」字。
117「彼如來法,……滅盡無餘?」巴利本作 Ye sankilittha cakkhusotavinneyya dhammasamvijjanti va te Tathagatassa no va ti.(凡是眼、耳所識之汙穢法,於如來是否存在呢?)
118「終」,宋、元、明三本均作「絕」。
119「有信弟子……從如來聞法」,巴利本作 evamvadim kho bhikkhave sattharam arahati savako upasankamitum dhammasavanaya (比丘們!如此說之師堪為聲聞親近聞法。)
120「善除黑白」,巴利本作 kanhasukkasappatibhagam(黑白兼備)。
121「淨」,麗本作「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淨」。聖本作「靜」。
122「我」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若」字。
123「也」,宋、元、明三本均作「耶」。
124「信見本不壞智相應」,巴利本作 akaravati saddha dassanamulika dalha (具有合理的、了知根本的堅固信仰。)
125明本在次行有小字「第四分別誦訖」六字。
126明本無「求解經第五竟」六字。
127明本與聖本均無「千一十八字」五字。
128聖本卷末題在品末題次行。卷末題次行麗本有「中阿含雙品第四竟九千九百一十九字」十六字及「第四分別誦竟」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前十六字,而將後六字移至卷末題下。宋、元、明三本亦無後六字,聖本無「九千九百一十九字」八字。
129明本與聖本均無「九千九百一十九字」,宋、元二本均作「九千九百四十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