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例品第十八1(有十一經)(第五後誦)

一切智﹒法嚴,鞞訶﹒第一得,
愛生及八城,阿那律陀二,
諸見﹒箭興2喻,比例最在後。

(二一二)中阿含3例品一切智經4第一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鬱頭隨若5,在普棘刺林6
爾時,拘薩羅王波斯匿7聞沙門瞿曇游鬱頭隨若,在普棘刺林。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告一人曰:「汝往詣沙門瞿曇所,為我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語:『拘薩羅王波斯匿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又復語曰:『拘薩羅王波斯匿欲來相見。』」
彼人受教,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拘薩羅王波斯匿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拘薩羅王波斯匿欲來相見。」
世尊答曰:「今拘薩羅王波斯匿安隱快樂,今天及人、阿修羅、揵塔8和、羅剎及餘若干身安隱快樂。拘薩羅王波斯匿若9欲來者,自可隨意。」彼時,使人聞佛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座10起,繞三匝而去。
爾時,尊者阿難住世尊後,執拂侍佛。使人去後,於是,世尊迴顧告曰:「阿難!汝來共詣東向大屋,開窗閉戶,住彼密處。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一心無亂,欲聽受法。」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
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至彼東向大屋,開窗閉戶,密處布座,敷尼師檀11,結跏趺坐。
彼時,使人還詣拘薩羅王波斯匿所,白曰:「天王!我已通沙門瞿曇,沙門瞿曇今待天王,唯願天王自當知時!」
拘薩羅王波斯匿告御者曰:「汝可嚴駕,我今欲往見沙門瞿曇。」御者受教,即便嚴駕。
爾時,賢及月12姊妹與拘薩羅王波斯匿共坐食時,聞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當往見佛,白曰:「大王!若今往見世尊者,願為我等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語:』賢及月姊妹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拘薩羅王波斯匿為賢及月姊妹默然而受。
彼時,御者嚴駕已訖,白曰:「天王!嚴駕已辦,隨天王意。」
時,王聞已,即便乘車,從鬱頭隨若出,往至普棘刺林。
爾時,普棘刺林門外眾多比丘露地經行,拘薩羅王波斯匿往詣諸比丘所,問曰:「諸賢!沙門瞿曇今在何處?我欲往見。」
諸比丘答曰:「大王!彼東向大屋開窗閉戶,世尊在中13,大王欲見者,可詣彼屋,在外住已,謦欬敲戶,世尊聞者,必為開戶。」
拘薩羅王波斯匿即便下車,眷屬圍繞,步往至彼東向大屋。到已住外,謦欬敲戶。世尊聞已,即為開戶,拘薩羅王波斯匿便入彼屋,前詣佛所,白曰:「瞿曇!賢及月姊妹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
世尊問王:「賢及月姊妹更無人使耶?」
拘薩羅王波斯匿白曰:「瞿曇!當知今日賢及月姊妹我共坐食,聞我今當欲往見佛,便白曰:『大王!若往見佛者,當為我等稽首世尊,聞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故如是白世尊:賢及月姊妹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瞿曇!彼賢及月姊妹14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
世尊答曰:「大王!今賢及月姊妹安隱快樂,今天及人、阿修羅、揵塔和、羅剎及餘若干身安隱快樂。」
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與佛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我欲有所問,聽乃敢陳。」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者,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便問曰:「瞿曇!我聞沙門瞿曇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15。瞿曇!憶如是說耶?」
世尊答曰:「大王!我不憶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16、一切見者。」
爾時,鞞留羅17大將住在拘薩羅王波斯匿後,執拂拂王18,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迴19顧告鞞留羅大將曰:「前20日王共大眾坐,誰最前說『沙門瞿曇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
鞞留羅大將答曰:「天王!有想年少吉祥子21前作是說。」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告一人曰:「汝往至想年少吉祥子所,作如是語:『拘薩羅王波斯匿呼汝。』」
彼人受教,即往想年少吉祥子所,作如是語:「年少!拘薩羅王波斯匿呼汝。」
彼人去後,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白世尊曰:「沙門瞿曇!頗有異說異受,沙門瞿曇憶所說耶?」
世尊答曰:「大王!我憶曾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大王!我憶如是說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為有勝如、有差別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也。剎利、梵志種,此於人間為最上德。居士、工師種,此於人間為下德也。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
拘薩羅王波斯匿白曰:「瞿曇!我不但問於現世義,亦復欲問於後世義,聽我問耶?」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於後世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謂後世也。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若成就此五斷2223,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必得可意,無不可意,亦於長夜得義饒益,安隱快樂。云何為五?多聞聖弟子信著如來,根生定立,無能奪者,謂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是謂第一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少病無病,成就等食道,不熱不冷,正樂不諍,謂食飲消、正安隱消,是謂第二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無諂無誑、質直,現如真世尊及諸梵行,是謂第三斷支24
「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是謂第四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修行智慧,觀興25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是謂第五斷支。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彼若成就此五斷支,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必得可意,無不可意,亦於長夜得義饒益,安隱快樂。此26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於後世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有差別於斷行27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有差別於斷行也。大王!於意云何?若信者所斷,是不信斷者,終無是處。若少病者所斷,是多病斷者,終無是處。若不諂不誑者所斷,是諂誑28斷者,終無是處。若精勤者所斷,是懈怠斷者,終無是處。若智慧者所斷,是惡慧斷者,終無是處29
「猶如四御30:象御、馬御、牛御、人御,彼中二御不可調、不可御,二御可調、可御。大王!於意云何,若此二御不可調、不可御,彼31來調地、御地,受御事者,終無是處。若彼二御可調、可御,來至調地、御地,受御事者,必有是處。如是,大王!於意云何﹒若信者所斷,是不信斷耶?終無是處。若少病者所斷,是多病斷耶?終無是處。若不諂不誑者所斷,是諂誑斷耶?終無是處。若精勤者所斷,是懈怠斷耶?終無是處。若智慧者所斷,是惡慧斷耶?終無是處。如是此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於斷行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32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有差別,謂斷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彼等等斷,無有勝如、無有差別於斷也。大王!猶如東方剎利童子來,彼取乾33娑羅木34作火母,鑽35攢生火。南方梵志童子來,彼取乾娑羅木作火母,鑽攢生火。西方居士童子來,彼取乾栴檀木36作火母,鑽攢生火,北方工師童子來,彼取乾缽投摩木37作火母,鑽攢生火。大王!於意云何?謂彼若干種人38持若干種木作火母,鑽攢生火。彼中或有人著燥草木,生煙、生焰39、生色。大王!於煙煙、焰焰、色色說何等差別耶?」
拘薩羅王波斯匿答曰:「瞿曇!謂彼若干種人取若干種40木作火母,鑽攢41生火,彼中或有人著燥草木,生煙、生焰、生色,瞿曇!我不說煙煙、焰焰、色色有差別也。」
「如是,大王!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彼一切等等斷,無有勝如、無有差別於斷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有天耶?」
世尊問曰:「大王!何意問有天耶?」
拘薩羅王波斯匿答曰:「瞿曇!若有天有諍、樂諍者,彼應來此間,若有天無諍、不樂諍者,不應來此間。」
爾時,鞞留羅大將住在拘薩羅王波斯匿後,執拂拂王,鞞留羅大將白曰:「瞿曇!若有天無諍、不樂諍者不來此間,且置彼天。若有天有42諍、樂諍來此間者,沙門瞿曇必說彼天福勝、梵行勝,此天得自在退彼天、遣彼天也43。」
是時,尊者阿難在世尊後,執拂侍佛,於是,尊者阿難作是念:此鞞留羅大將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子,我是世尊子,今正是時,子子共論。
於是,尊者阿難語鞞留羅大將曰:「我欲問汝,隨所解答。大將!於意云何?拘薩羅王波斯匿44所有境界,教令所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寧得自在退去、遣去耶45?」
鞞留羅大將答曰:「沙門!若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境界,教令所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得自在退去、遣去也?」
「大將46!於意云何?若非拘薩羅王波斯匿境界,教令所不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意得自在退彼、遣彼耶?」
鞞留羅大將答曰:「沙門!若非拘薩羅王波斯匿境界,教令所不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不得自在退彼、遣彼也。」
尊者阿難復問曰:「大將!頗聞有三十三天47耶?」
鞞留羅大將答曰:「我拘薩羅王波斯匿游戲時,聞有三十三天。」
「大將!於意云何?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寧得自在退彼三十三天,遣彼三十三天耶?」
鞞留羅大將答曰:「沙門!拘薩羅王波斯匿尚不能得見三十三天,況復退遣耶?退遣彼三十三天者,終無是處。」
「如是,大將!若有天無諍、不樂諍不來此間者,此天福勝、梵行勝。若有此天諍、樂諍來此間者,此天於彼天尚不能得見,況復退遣48耶?若退遣彼者,終無是處。」
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沙門名何等耶?」
世尊答曰:「大王!此比丘名阿難,是我侍者。」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阿難所說如師,阿難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頗有梵耶?」
世尊問曰:「大王!何意問有梵耶?大王!若我施設有梵,彼梵清淨。」
世尊與拘薩羅王波斯匿於其中間論此事時,彼使人將想年少吉祥子來還,詣拘薩羅王波斯匿所,白曰:「天王!想年少吉祥子已來在此。」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問想年少吉祥子曰:「前日王共大眾會坐,誰最前說『沙門瞿曇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耶?」
想年少吉祥子答曰:「天王!鞞留羅大將前說也。」
鞞留羅大將聞已,白曰:「天王!此想年少吉祥子前說也。」
  如是彼二人更互共諍此論,於其中間彼御者即便嚴駕,至拘薩羅王波斯匿所,白曰:「天王!嚴駕已至,天王當知時。」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白世尊曰:「我問瞿曇一切知49事,沙門瞿曇答我一切知事。我問沙門瞿曇四種清淨,沙門瞿曇答我四種清淨。我問沙門瞿曇所得,沙門瞿曇答我所得。我問沙門瞿曇有梵,沙門瞿曇答我有梵。若我更問餘事者,沙門瞿曇必答我餘事。瞿曇!我今多事,欲還請辭。」
世尊答曰:「大王!自當知時。」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世尊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座起,繞世尊三匝而去。
佛說如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尊者阿難及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切智經第一竟50(三千七百七十三字51

(二一三)中阿含例品法莊嚴經52第二(第五後誦53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釋中,在釋家54都邑,名彌婁離55
爾時,拘薩羅王波斯匿與長作56共俱有所為故,出詣邑名城57。拘薩羅王波斯匿至彼園觀,見諸樹下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5859,見已,憶念世尊。拘薩羅王波斯匿告曰:「長作!今此樹下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此處我數往見佛。長作!世尊今在何處?我欲往見。」
長作答曰:「天王!我聞世尊游釋中,在釋家都邑,名彌婁離。」
拘薩羅王波斯匿復問曰:「長作!釋家都邑名彌婁離,去此幾許?」
長作答曰:「天王!去此三拘婁舍60。」
拘薩羅王波斯匿告曰:「長作!可敕嚴駕,我欲詣佛。」
長作受教,即敕嚴駕,白曰:「天王!嚴駕已訖,隨天王意。」拘薩羅王波斯匿即昇乘出城外61,往至釋家教邑,名彌婁離。
爾時,彌婁離門外眾多比丘露地經行,拘薩羅王波斯匿往詣諸比丘所,問曰:「諸尊!世尊今在何處晝行?」
眾多比丘答曰:「大王!彼東向大屋,開窗閉戶,世尊今在彼中晝行。大王!欲見便往詣彼,到已住外,謦欬敲戶,世尊聞者,必為開戶。」
拘薩羅王波斯匿即便下車,若有王剎利頂來而得人處,教令大地,有五儀飾:劍、蓋、華鬘及珠柄拂、嚴飾之屣,彼盡脫已,授與長作。長作念曰:」天王今者必當獨入,我等應共住此待耳。
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眷屬圍遶,步往至彼東向大屋。到已住外,謦欬敲戶,世尊聞已,即為開戶,拘薩羅王波斯匿便入彼屋,前至佛所,稽首禮足,再三自稱姓62名:「我是拘薩羅王波斯匿,我是拘薩羅王波斯匿。」
世尊答曰:「如是,大王!汝是拘薩羅王波斯匿,汝是拘薩羅王波斯匿。」拘薩羅王波斯匿再三自稱姓名已,稽首禮足,卻坐一面。
世尊問曰:「大王!見我有何等義,而自下意稽首佛足,供養承事耶?」
拘薩羅王波斯匿答曰:「世尊!我於佛而有法靜63,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世尊!我坐都坐時,見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姊妹、親屬展轉共諍。彼鬥諍時,母說子惡,子說母惡,父子、兄弟、姊妹、親屬更相64說惡,況復他人?我見世尊弟子諸比丘眾從世尊行梵行,或有比丘少多起諍,捨戒罷道,不說佛惡,不說諸6566惡,不說眾惡,但自責67數:我為惡,我為無德。所以者何?以我不能從世尊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靜,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或九月或十月,少多學行梵行,捨隨本服,復為欲所染,染欲著欲,為欲所縛,憍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樂行欲。世尊!我見世尊弟子諸比丘眾自盡形壽修行梵行,乃至億數,我於此外,不見如是清淨梵行,如世尊家。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靜,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68,人不喜見,我作是念:此諸尊何以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人不喜見?此諸尊必不樂行梵行,或身有患,或屏處作惡,以是故諸尊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人不喜見。我往問彼:『諸尊何故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人不喜見,諸尊不樂行梵行耶?為身有患耶?為屏處作惡耶?是故諸尊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人不喜見。』彼答我曰:『大王!是白病69。大王!是白病。』
「世尊!我見世尊弟子諸比丘眾樂行端正,面色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70,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我見已,作是念:此諸尊何故樂行端正,面色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此諸尊或得離欲,或得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是故此諸尊樂行端正,面色71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若行欲樂行端正者,我應樂行端正。何以故?我得五欲功德,易不難得。若此諸尊得離欲,得增上心,於現法樂居,易不難得,是故此諸尊樂行端正,面色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靜,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72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游至處壞諸見宗,輒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游某村邑,往至佛所,尚不敢問於世尊事,況復欲難詰耶?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靜,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游至處壞諸見宗,輒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游某村邑,往至佛所,問世尊事,世尊為答。彼聞答已,便得歡喜,稽乎佛足,繞三匝而去。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靜,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73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游至處壞諸見宗,輒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游某村邑,往至佛所,問世尊事,世尊為答。彼聞答已,便得歡喜74,即自歸佛、法及比丘眾,世尊受彼為優婆塞,終身自歸,乃至命盡。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靜,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游至處壞諸見宗,輒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游某村邑,往至佛所,問世尊事,世尊為答。彼聞答已,便得歡喜,即從世尊求出家學,而受具足,得比丘法。佛便度彼而授具足,得比丘法。
「若彼諸尊出家學道而受具足,得比丘法75已,獨住遠離,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彼獨住遠離,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若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游: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若彼諸尊知法已,乃至得阿羅訶76。得阿羅訶已,便作是念:諸賢!我本幾77了幾失78。所以者何﹒我本非沙門稱沙門,非梵行稱梵行,非阿羅訶稱阿羅訶,我等今是沙門,是梵行,是阿羅訶。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靜,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自若79居國,無過者令殺,有過者令殺,然在都坐,我故不得作如是說:『卿等並住,無人問卿事。人問我事,卿等不能斷此事,我能斷此事。』於其中間競論餘事,不待前論訖。我數見世尊大眾圍繞說法,彼中一人鼾80眠作聲,有人語彼:『君莫鼾眠作聲!君不用聞世尊說法如甘露耶?』彼人聞已,即便默然。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眾調御士,甚奇!甚特!所以者何?以無刀杖,皆自如法,安隱快樂。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靜81,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於仙餘及宿舊82二臣出錢財賜,亦常稱譽,彼命由我,然不能令彼仙餘及宿舊二臣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於我,如為世尊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也。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靜,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昔出征83,宿一小屋中,欲試仙餘、宿舊二臣,知彼頭向何處眠耶?為向我?為向世尊?於是,仙餘、宿舊二臣則於初夜結跏趺坐,默然燕坐,至中夜聞世尊在某方處,便以頭向彼,以足向我。我見已,作是念:此仙餘及宿舊二臣不在現勝事,是故彼不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於我,如為世尊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也。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靜,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亦國王,世尊亦法王;我亦剎利,世尊亦剎利;我亦拘薩羅,世尊亦拘薩羅;我年八十,世尊亦八十。世尊以此事故,我堪耐為世尊盡形壽,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世尊!我今多事,欲還請辭。」
世尊告曰:「大王!自當84知時。」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聞佛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座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爾時,尊者阿難住世尊後,執拂侍佛,於是,世尊迴顧告曰:「阿難!若有比85丘依彌婁離林住者,令彼一切集在講堂。」
於是,尊者阿難受佛教已,若諸比丘依彌婁離林住者,令彼一切集在講堂。還詣佛所,白曰:「世尊!若有比丘依彌婁離林住者,彼一切已集在講堂唯願世尊自當知時!」
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往至講堂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告曰:「比丘!今拘薩羅王波斯匿在我前說此法莊嚴經已,即從座起,稽首我足,繞三匝而去。比丘!汝等當受持此法莊嚴經,善誦善習。所以者何?比丘!此法莊嚴經,如義如法,為梵行本,趣智趣覺,趣至涅槃。若族姓子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亦當受持,當誦當習此法莊嚴經。」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莊嚴經第二竟86(三千三十七字87

(二一四)中阿含例品鞞訶提經88第三(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住舍衛國,於東園鹿子母堂為小事故,彼時尊者阿難將一比丘從舍衛出,往至東園鹿子母堂,所為事訖,將彼比丘還,往至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拘薩羅王波斯匿乘一奔陀利89象,與尸利阿荼90大臣俱出舍衛國。尊者阿難遙見拘薩羅王波斯匿來已,問伴比丘:「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耶?」
答曰:「是也。」
尊者阿難便下道避至一樹下。
拘薩羅王波斯匿遙見尊者阿難在於樹間,問曰:「尸利阿荼!彼是沙門阿難耶?」
尸利阿荼答曰:「是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告尸利阿荼大臣曰:「汝御此象,令至沙門阿難所。」尸利阿荼受王教已,即御此象,令至尊者阿難所。
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從何處來?欲至何處?」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我從東園鹿子母堂來,欲至勝林難孤獨園。」
拘薩羅王波斯匿語曰:「阿難!若於勝林無急事者,可共往至阿夷羅婆提河91。」為慈愍故,尊者阿難為拘薩羅王波斯匿默然而受。
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令尊者阿難在前,共至阿夷羅婆提河,到已下乘,取彼象韉92,四疊敷地,請尊者阿難:「阿難!可坐此座。」
尊者阿難答曰:「止!止!大王!但心靜93足。」
拘薩羅王波斯匿再三請尊者阿難:「阿難!可坐此座。」
尊者阿難亦再三語:「止!止!大王!但心靜足,我自有尼師檀,我今當坐。」於是,尊者阿難敷尼師檀,結跏趺坐。
拘薩羅王波斯匿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語曰:「阿難!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欲問便問,我聞94已當思。」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所憎惡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如來不行如是身行,謂此95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善哉!善哉!阿難!我所不及。若聰明智慧及餘世間者,而阿難及之96。阿難!若有不善相97悉而毀呰稱譽者,我等不見彼真實也。阿難!若有善相悉而毀呰稱譽者,我見彼真實也。阿難!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如來終不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為身行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不善身行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不善身行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身行有罪。」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身行有罪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行身行,智者所憎惡。」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智者所憎惡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行身行、自害、害彼、俱害,滅智慧、惡相助,不得涅槃,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彼可行法不知如真,不可行法亦不知如真。可行法不知如真,不可行法亦不知如真已,可受法不知如真。不可受法亦不知如真,可受法不知如真,不可受法亦不知如真已,可斷法不知如真,不可斷法亦不知如真。可斷法不知如真,不可斷法亦不知如真已,可成就法不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不知如真,可成就法不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不知如真已,可行法便不行,不可行法而行。可行法便不98行,不可行法而行已,可受法便不受,不可受法而受。可受法便不受,不可受法而受已,可斷法便不99斷,不100可斷法而斷。可斷法便不斷,不可斷法而斷已,可成就法便不成就,不可成就法而成就。可成就法便不成就,不可成就法而成就已,不善法101轉增,善法轉減,是故如來終不行此法。」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如來何故終不行此法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離欲、欲已盡,離恚、恚已盡,離癡、癡已盡,如來斷一切不善之法,成就一切善法。教師、妙師、善順師,將御、順御,善語、妙語、善順語,是故如來終不行此法。」
拘薩羅王波斯匿歎曰:「善哉!善哉!阿難!如來不可行法終不行。所以者何?以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故。阿難!汝彼師102弟子,學道欲得無上安隱涅槃,汝尚不行此法,況復如來行此法耶?」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103曰:「阿難!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不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如來必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不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為身行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善身行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善身行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身行無罪。」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身行無罪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行身行,智者所不憎惡。」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智者所不憎惡?」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行身行,不自害、不害彼、不俱害,覺慧、不惡相助,得涅槃,趣智趣覺,趣至涅槃。彼可行法知如真,不可行法亦知如真。可行法知如真,不可行法亦知如真已,可受法知如真。不可受法亦知如真,可受法知如真,不可受法亦知如真已,可斷法知如真,不可斷法亦知如真。可斷法知如真,不可斷法亦知如真已,可成就法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知如真,可成就法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知如真已,可行法而行,不可行法便不行。可行法而行,不可行法便不行已,可受法而受,不可受法便不受。可受法而受,不可受法便不受已,可斷法而斷,不可斷法便不斷。可斷法而斷,不可斷法便不斷已,可成就法而成就,不可成就法便不成就。可成就法而成就,不可成就法便不成就已,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是故如來必行此法。」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如來何故必行此法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離欲、欲已盡,離恚、恚已盡,離癡、癡已盡,如來成就一切善法,斷一切不善之法。教師、妙師、善順師,將御、順御104,善語、妙語、善順語,是故如來必行此法。」
拘薩羅王波斯匿歎曰:「善哉!善哉!阿難!如徠可行法必行。所以者何?以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故。阿難!汝彼師弟子,學道欲得無上安隱涅槃,汝尚行此法,況復如來不行此法耶?阿難善說,我今歡喜。阿難快說,我極歡喜。若村輸租105阿難法應受者,我村輸租為法布施。阿難!若象、馬、牛、羊阿難法應受者,我象、馬、牛、羊為法布施。阿難!若婦女及童女阿難法應受者,我婦女及童女為法布施。阿難!若生色寶106阿難法應受者,我生色寶為法布施。阿難!如此之事阿難皆不應受。我拘薩羅家有一衣,名鞞訶提107,彼第一,王以傘柄孔中盛送來108為信。阿難!若拘薩羅家有109劫貝110諸衣者,此鞞訶提於諸衣中最為第一。所以者何?此鞞訶提衣長十六肘,廣八肘,我此鞞訶提衣,今為法故布施阿難。阿難!當作三衣,持令彼拘薩羅家長夜增益得111福。」
尊者阿難答曰:「止!止!大王!但心靜足,自有三衣,謂我所受。」
拘薩羅王波斯匿白曰:「阿難!聽我說喻,慧者聞喻則解其義。猶如大雨時,此阿夷羅婆提河水滿,兩岸溢則流出,阿難見耶?」
尊者阿難答曰:「見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白曰:「如是,阿難!若有三衣,當與比丘、比丘尼,漸學舍羅、舍羅磨112尼離113。阿難!以此鞞訶提作三衣受持,令彼拘薩羅家長夜得114增益福。」尊者阿難為拘薩羅王波斯匿默然而受。
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知尊者阿難默然受已,鞞訶提衣為法布施尊者阿難,即從座起,繞三匝而去。
去後不久,尊者阿難持鞞訶提衣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此鞞訶提衣,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為法布施我,願世尊以兩足著鞞訶提衣上,令拘薩羅家長夜得增益福。」
於是,世尊以兩足著鞞訶提衣上,告曰:「阿難!若汝與拘薩羅王波斯匿所共論者,今悉向我而廣說之。」
於是,尊者阿難與拘薩羅王波斯匿所共論者,盡向佛說,叉手白曰:「我如是說,不誣謗世尊耶?真說如法,說法次法,不於如法有過失耶?」
世尊答曰:「汝如是說,不誣謗我,真說如法,說法次法,亦不於如法有過失也。阿難!若拘薩羅王波斯匿以此義、以此句、以此文來問我者,我亦為拘薩羅王波斯匿以此義、以此句、以此文答彼也。阿難!此義如115汝所說,汝當如是受持。所以者何?此說即是其義。」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鞞訶提經第三竟116(二千五百九十一字117

(二一五)中阿含例品第一得經118第四(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境界,教119令所及,彼中拘薩羅王波斯匿最為第一。拘薩羅王波斯匿者,變易有異120,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所謂日月境界,光明所照,所照諸方,謂千世界,此千世界,有千日、千月、千弗于逮洲121、千閻浮洲122、千拘陀尼洲123,千鬱單越洲124、千須彌山125、千四大王天126、千四天王子127、千三十三128天、千釋天因陀羅、千焰摩天、千須焰摩天129子,千兜率哆130天、千兜率哆天子,千化樂天、千善化樂天子、千他化樂天、千自在天子,千梵世界及千別梵。彼中有一梵大梵,富祐作化尊,造眾生父,已有當有。彼大梵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後時此世敗壞,此世敗壞時,眾生生晃昱天中。彼中有色乘意生131,具足一切,支132節不減,諸根不壞,以喜為食,形色清淨,自身光照,飛乘虛空,住彼久遠。晃昱天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復次,有四想,有比丘想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眾生如是樂想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復次有八除處133。云何為八?比丘!內有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134,是謂第一除處。復次,比丘!比丘!內有色想,外觀色,無量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二135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136,作如是想,是謂第三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無量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四除處。
「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見青光,猶如青水華,青青色,青見青光;猶如成就波羅137,熟擣磨碾138,光色悅澤,青青色,青見青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見青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五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見黃光,猶如頻頭歌羅華139,黃黃色,黃見黃光;猶如成就波羅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黃黃色,黃見黃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見黃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六除處。
「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赤赤色,赤見赤光,猶如加尼歌羅華140,赤赤色,赤見赤光;猶如成就波羅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赤赤色,赤見赤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赤赤色,赤見赤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141,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七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見白光,猶如太白白色,白見白光;猶如成就波羅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白白色,白見白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見白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八除處。眾生如是樂除處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復次,有十一切處142。云何為十?有比丘無量地處修一,思惟上下諸方不二143;無量水處,無量火處,無量風處,無量青處,無量黃處,無量赤處,無量白處,無量空144處,無理識處第十修一,思惟上下諸方不二。眾生如是樂一切處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是謂第一清淨說,施設最第一,謂我無、我不有,及為彼證故,施設於道;是謂第一外依見處、最依見處,謂度一切色想,……乃至得非有想無想處成就游;是謂於現法中第一求趣至涅槃,於現法中最施設涅槃,謂六更樂處生、滅、味、離、慧見如真,及為彼證145故,施設於道。
「復次,有四斷。云何為四?有斷樂遲,有斷樂速,有斷苦遲,有斷苦速。於中若有斷樂遲者,是樂遲故,說下賤。於中146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若有斷苦遲者,此斷苦遲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若有斷苦速者,此斷苦速故,此斷非廣布、不流布,乃至天人亦不稱廣布。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云何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謂八支147正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我如是。諸沙門、梵志虛偽妄言,不善不真,實誣謗於我,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沙門瞿曇無所施設148。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若此無我不如是說。彼如來於現法中斷知149一切,得息、止、滅、涅槃150。」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一得經第四竟151(一千三百七十一字152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一萬七百七十二字153)(第五後誦154


1「十八」,麗本作「四」,今依據明本改作「十八」。
2「興」,麗本作「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三本改作「興」。
3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4本經敘說波斯匿王及鞞留羅大將聞佛來游,整駕往詣佛所,問佛下列問題:(一)一切智,(二)四種姓之勝如,(三)四種姓後世之差別,(四)斷行之勝如,(五)四種姓之勝如,(六)天之存否?(七)三十三天之有無?(八)梵之有無?佛陀及阿難均以方便答之。其中,尚有波斯匿王太子鞞留羅大將與尊者阿難之問答,阿難且受波斯匿王之稱讚。中部(M.90.Kannakatthalasuttam 普棘刺林經)。
5鬱頭隨若(Ujunna)(巴),憍薩羅國之城邑。
6普棘刺林(Kannakatthala)(巴),於長阿含第二十五經裸形梵志經(大一﹒一○二下)中則譯作「金槃鹿野林」,但非位於波羅奈國之鹿野苑。
7拘薩羅王波斯匿(Kosala-rajan Pasenadi)(巴),Pasenadi 譯為和悅、月光。玄奘譯作勝軍,義淨譯作勝光。王性情和悅,以德接民,篤信佛教,為佛陀之一大護法。
8「塔」,宋、元、明三本均作「沓」。
9宋、元、明三本均無「若」字。
10「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11「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12賢(Sakula)(巴)、月(Soma)(巴),優婆夷名,兩姊妹皆為波斯匿王之妹妹。
13「在中」,聖本作「中在」。
14麗本無「姊妹」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5「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巴利本作 na 'tthi so samano va brahmano va uo sabbannu sabbadassaviaparisesam nanadassanam patijanissati (無有沙門、婆羅門自稱他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具完全的知見。)
16聖本無「一切知」三字。
17鞞留羅(Vidudabha)(巴),又作琉璃、流離,為波斯匿王之子。
18「拂王」,聖本作「侍王」。
19「迴」,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佪」。
20「前」,聖本作「先」。
21想年少吉祥子(Sanjaya-Akasagotta)(巴),婆羅門名,波斯匿王之臣。
22斷(pahana)(巴),巴利本作 padhana(精勤)。pahana 與 padhana 之音很相近。
23「支」,宋本與聖本均作「枝」。
24「多聞聖弟子……是謂第三斷支」,巴利本 (M.vol.2,p.128)作:比丘有信,信如來之正覺:即如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為第一斷支﹞。少病、少惱,具有能消化之消化器官,不太冷不過熱中庸地堪於精勤﹝為第二斷支﹞。對於師長或知者或同梵行者,不諂不詐,如實地表示自己﹝為第三斷支﹞。
25「興」,聖本作「與」。
26「此」,聖本作「自」。
27「差別於斷行」,巴利本作 padhanavematta(精勤差別)。
28「諂誑」,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誑諂」。
29「若信者所斷……是惡慧斷者,終無是處」,巴利本(M.vol.2,p.129)作:如果是應以信、無病、不奸、不詭、勤精進、有慧得到的,﹝而說﹞將以無信、多病、奸許、懈怠、無慧得到,是無此道理。
30四御:與「四調御」同義。參閱中阿含卷五十二第一九八經調御地經。又本經經文自此一段起,與巴利本不同。
31「彼」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若」字。
32「匿」字之下,聖本有一「王」字。
33「乾」,聖本作「干」。
34「娑羅木」,巴利本作 sala-kattha(娑羅薪木)。
35「鑽」,麗本作「攢」,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鑽」。
36「栴檀木」,巴利本作 amba-kattha(菴羅薪木)。
37「缽投摩木」,巴利本作 udumbarakattha (優曇婆羅薪木)。
38「人」,宋、元、明三本均作「人人」。
39「焰」,聖本作「」。
40宋、元、明三本均無「種」字。
41「鑽攢」,大正本作「擯擯」。
42麗本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3「瞿曇!若有天無諍……遣彼天也」,巴利本作 Ye te,bhante deva savyapajjha agantaro itthattam,te devayetedevaabyapajjha anagantaro itthattam te deve tamha thana cavessanti va pabbajessanti va ti?其意為:世尊!凡是有瞋害心而﹝將要﹞來此世之諸天,彼諸天可能將令彼無瞋害心而不﹝必﹞來此世之諸天從彼住處死沒或退出否?
44「拘薩羅王波斯匿」,大正本作「拘波羅王欬斯匿」。
45「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境界……遣去耶?」,巴利本(M.vol.2,p.130¯131)作:凡是拘薩羅王波斯匿之領土,拘薩羅王波斯匿所自由支配統治的那個地方,就在那個地方,拘薩羅王波斯匿可能使沙門或婆羅門、或有福德者或無福德者、或有梵行者或無梵行者從其住處死沒或退出否?
46「大將」,二字之上,明本有「復問」二字。
47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巴),又作忉利天,為欲界之第二天,位於須彌山之頂。中央為帝釋天,其四方各有八天,故合稱三十三天。
48「退遣」,麗本作「天天遣退」,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退遣」。宋本與聖本均作「天天退遣」。
49「知」,宋、元、明三本均作「智」。
50明本無「一切智經第一竟」七字。
51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三千七百七十三字」八字。
52本經敘說波斯匿王詣城外園觀,見諸樹下寂無音聲,遂憶念佛陀,乃命駕往彌婁離訪佛陀。見佛陀後,說十一法靜以讚歎佛陀。王辭去之後,佛集眾比丘說波斯匿王所說之法,並名之為「法莊嚴經」,令諸弟子受持誦習。中部(M.89.Dhammacetiyasuttam 法莊嚴經)、增一阿含力品第十經(大二﹒七二四中)。
53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54釋家(Sakka)(巴),即釋迦族。
55彌婁離(Medalumpa)(巴),釋迦族之城邑。「彌」,聖本作「??」。
56長作(Digha-Karayana)(巴),波斯匿王之將軍。
57邑名城(Nangaraka)(巴)。「出詣邑名城」,增一阿含力品第十經(大二﹒七二四下)作「便出舍衛城」。
58「燕」,宋、元、明三本均作「宴」。
59「無有人民,隨順燕坐」,巴利本作 vijanavatani manussarahaseyyakani patisallanasaruppani(遠離人寰,人獨住適合靜坐。)
60拘婁舍(Krosa)(梵)、(kosa)(巴),為衡量距離之單位,其距離為恰可聞及一牛鳴叫之聲。
61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外」字。
62「姓」,聖本作「性」。
63「靜」,麗本作「靖」,今依據宋本改作「靜」。
64「更相」麗本作「相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更相」。
65宋、元、明三本均無「諸」字。
66聖本無「法」字。
67「責」,聖本作「嘖」。
68「身生白皰」,巴利本作 uppanduppandukajate dhamanisanthatagatte(變成黃色,身體布滿了血脤。)
69「白病」,巴利本作 Bandhukaroga(黃疸)。
70「護他妻食如鹿」,巴利本作 pannalome paradavutte migabhutenacetasa viharante 其意為:平靜安穩,依如鹿﹝之柔軟﹞心而住。「鹿」,聖本作「粗」。
71「色」,麗本作「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色」。
72「諳」,聖本作「闇」,大正本作「暗」。
73「諳」,大正本作「暗」。
74聖本無「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靜……彼聞答已便得歡喜」一百七十四字。
75宋、元、明三本均無「法」字。
76「訶」,宋、元、明三本均作「漢」。
77「幾」,宋本作「畿」。
78「我本幾了幾失」,巴利本作 Manam vata bho anassama;manan vata bho anassama.(我們幾乎滅亡,我們幾乎破滅。)
79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若」字。
80「鼾」,聖本作「口汙」二字。
81「靜」,麗本作「靖」,今依據宋本改作「靜」。無本作「慧」。
82仙餘(Isidatta)(巴)、宿舊(Purana)(巴),二者均為波斯匿王之臣。
83「征」,麗本作「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征」。
84麗本無「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補上。
85「比」,大正本作「此」。
86明本無「法莊嚴經第二竟」七字。
8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三千三十七字」六字。
88本經敘說尊者阿難為波斯匿王說:(一)如來不做梵行者乃至世間所憎惡之身行。(二)不善身行,並舉身行之患。(三)詳述如來行善身行之所以。王聞後歡喜,並布施尊者鞞訶提衣。尊者後以此告佛,得佛印可。中部(M.88.Bahitikasuttam 鞞訶提經)。
89一奔陀利(Ekapundarika)(巴),象名。
90尸利阿荼(Sirivaddha)(巴),波斯匿王之臣名。
91阿夷羅婆提河(Aciravati)(巴),印度五大河之一。
92「韉」,麗本作「薦」,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韉」。
93「靜」,麗本作「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94「聞」,麗本作「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聞」。
95「此」,大正本作「是」。
96「我所不及……阿難及之」,巴利本作 yam hi mayam,bhanti,nasakkhimha panhena paripurerum,tam,bhante,ayasmata Anandena panhassa veyyakaranena paripuritam(尊者!確實,我們如果從質問得不到滿足,則從尊者阿難解答其質問而滿足。)
97「若有不善相」,巴利本作 ye te … bala avyatta ananuviccaapariyogahetva (彼等愚者、不賢者,不調查、不深解。)
98「不」,宋、元、明三本均作「不不」。
99「不」,聖本作「不可」。
100聖本無「不」字。
101聖本無「法」字。
102「師」,聖本作「即」。
103「問」,聖本作「歎問」。
104聖本無「順御」二字。
105「租」,聖本作「祖」。
106生色寶(jatarupa)(巴),即金銀、黃金。
107「鞞訶提」,巴利本作bahitika(外套)。
108「王以傘柄孔中盛送來」,巴利本作Magadhena Ajatasattuna Vedehiputtena Chattanaliya pakkhipitva pahita.(由摩揭王韋提希子阿闍世盛於傘蓋之筒中送來的。)「傘柄」,麗本作「繖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傘柄」。
109麗本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0劫貝(kappasika)(巴),即綿衣。
111麗本無「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2「磨」,宋、元、明三本均作「摩」。
113舍羅、舍羅磨尼離(sramanera-sramanerika)(梵),即沙彌、沙彌尼。
114麗本無「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5「如」,元、明二本均作「而」。
116明本無「鞞訶提經第三竟」七字。
11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二千五百九十一字」八字。
118本經敘說世尊告諸比丘:一切均是變易有異法,從人王乃至十「一切處」,多聞聖弟子均不欲之,況下賤法?唯應廣布八正道。增支部(A.10.29 Kosala 拘薩羅)。
119「教」,元、明二本均作「故」。
120「變易有異」,巴利本作 atth'eva annathattam,atthi viparinamo (尚且有變異,有變壞。)
121弗于逮洲(Pubbavideha)(巴)、(Purva-videha)(梵),又作毘提訶,為天下四大洲中之東勝身洲,故又稱東毘提訶。麗本無「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2閻浮洲(Jambudipa)(巴)、(Jambu-dvipa)(梵),又作閻浮提、贍部洲,位於須彌山之南,故又稱南閻浮提,為吾人所居之處。
123拘陀尼洲(Aparagoyana)(巴)、(Apara-godaniya)(梵),又作俱耶尼、瞿伽尼,位於須彌山之西方,為四大洲中位居西方之西牛貨洲。
124鬱單越洲(Uttarakuru)(巴)、(梵),又作鬱單曰,為須彌四大洲中位居北方之北俱盧洲。
125須彌山(Sinerupabbataraja)(巴),又作妙高山為一小世界之中心。器世界之最下為風輪,其上為水輪,再上為金輪(即地輪),上有九山八海,中心即為須彌山,入水八萬由旬,出水亦八萬由旬,帝釋天居於頂上,四王天居於半山腹。九山八海之最外圍為鐵圍山,鐵圍山環繞著鹹海,贍部洲等四大洲即位於此鹹海之四方。
126四大王天:為帝釋天之外將,亦為佛教之護法神;四王天各鎮護一天下,故又稱護世四天王。(一)多羅吒(Dhritarastra)(梵),又稱持國天,統領乾闥婆與毘舍闍神將,鎮護東方。(二)毘琉璃(Virudhaka)(梵),又稱增長天,統領鳩槃荼與薜荔神,鎮護南方(即吾人所居之贍部洲)。(三)毘留博叉(Virupaksa)(梵),又稱廣目天,統領一切諸龍,鎮護西方。(四)毘沙門(Vaisravama)(梵),又稱多聞天,統領夜叉、羅剎等,鎮護北方。「四大王天」,聖本作「四天王天」。
127宋、元、明三本均無「千四天王子」五字,聖本作「千四天王子子」六字。
128「三」聖本作「二」。
129聖本無「千須焰摩天」五字。
130「哆」,宋、元、明三本均作「陀」。
131意生(manomaya)(巴),如心意所生。
132「支」,宋本與聖本均作「枝」,元、明二本均作「肢」。
133「八除處」,巴利本作 attha abhibhayatanani(八勝處)。
134「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巴利本作 tani abhibhuyya janami passai ti evamsanni hoti 其意為:有如此想:已勝彼﹝諸色﹞而了知,而看見。
135「二」,大正本作「一」。
136「見」,聖本作「貝」。
137波羅依(Baranaseyyaka-vattha)(巴)。波羅(Varanasi)(梵),古印度迦尸國首都,位於恒河流域,為今之貝那拉斯(Benares),鹿野苑在其境內。波羅衣即指波羅人所製成之衣。「」,明本作「奈」。
138「碾」,宋本與聖本均作「搌」。
139頻頭歌羅華(bandhujivaka-puppha)(巴),為一種金色花。
140加尼歌羅華(kanikarapuppha)(巴),加尼歌羅為產於印度之香樹名,春天開花,花葉嫩美,色香誘蜂,其果肉可作鎮靜劑。
141「惡」,聖本作「樂」。
142「十一切處」,巴利本作 dasa kasinayatanani(十遍處)。
143「無量地處……諸方不二」巴利本作 pathavikasinameko sanjanati uddham adho tiriyam advayam appamanam.(一是了解地遍,上、下、四方無二無量。)
144「空」,聖本作「坐」。
145六更樂處生、滅、味、離、慧見如真,及為彼證:對於六蜀處之集、滅、味、過患、出離等,皆能以智慧如實見、如實知,因而不執著而獲得解脫。
146「中」字之下,麗本有「若有斷樂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若復有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若復有人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若人有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處是故諸比丘常當捨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供養三善根三痛三覆露相法三不覺愛敬無厭足」一百二十一字、今依據磧砂藏刪去。又,「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愛敬無厭足」一百十六字與本經文意不相符合,而同於增一阿含經第十二卷三供養品第十經(大二﹒六○八下)之經文,或係誤併於此。
147「支」,宋本與聖本均作「枝」。
148「我如是。諸沙門……無所施設」,巴利本(A.vol.5,p.64)作:諸比丘!我如是說,如是演說。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以非有、空虛、虛妄、非實之言誹謗我:「沙門瞿曇不施設諸欲之遍知,不施設諸色之遍知,不施設諸受之遍知。」
149聖本無「知」字。
150麗本無「若有斷樂速者……得息止滅涅槃」二百十三字,今依據磧砂藏補上。
151明本無「第一得經第四竟」七字。
152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一千三百七十一字」八字。
153宋、元、明三本均無「一萬七百七十二字」八字。
154宋、元、明三本均無「第五後誦」四字。「誦」字之後,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