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菴和尚華嚴綸貫 佛滅度後六百年有龍樹菩薩。世間文字一時讀盡發心入龍宮看藏。見華嚴有三本。上本中本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遂記得下本迴歸西土。自西土傳到此方者乃八十卷經。三十九品。品分為七處九會。七處九會者。初菩提場。說經六品。十一卷。二普光明殿。說經六品。四卷。三忉利天。說經六品。三卷。四夜摩天。說經四品。三卷。五兜率天。說經三品。十二卷。六他化天。說經一品。六卷。七重會普光明殿。說經十一品。十三卷。八三會普光明殿。說經一品。七卷九逝多林。說經一品。二十一卷。此乃下本前分四萬五千偈。尚有五萬五千偈。九品在西土。經雖未足。而序正流通意已備。何以知之清涼國師。判五卷經為序分。五十五半卷經為正宗分。十九卷半經為流通分。行願品為別行。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大以當體得名常遍為義常則豎窮三際。遍則橫遍十方。方以就法得名。軌持為義。軌則軌生物解。持則任持自性。廣以從用得名。包博為義。包則廣容。博則普遍。佛以就人得名。覺照為義。覺則悟大夜之重昏。照則朗萬法之幽邃。華以從喻得名。感果嚴身為義。感果則萬行圓成。如桃李華先華後果。嚴身則眾德備體。如金玉華。但有嚴身義。而無結果義。嚴以功用得名。資莊為義。資則資廣大之體用。莊則莊真應之佛身。經以能詮得名。攝持為義攝則攝眾生之無邊。持則持性相之無盡。故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又復大是遮那之體。方是遮那之相。廣是遮那之用。佛是毘盧遮那佛。華是普賢屬大行。嚴是文殊屬大智。大意明欲得成佛。先以文殊之大智。運普賢之大行。莊嚴毘盧遮那佛果上體大相大用大。故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又復大字配法身。方字配智身。廣字配化身。及意生身。佛字配菩提身。及威勢身。華字配福德身。及願身。嚴字配相好莊嚴身。經字配力持身。故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者。世即三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如經中說無量阿修羅王。無量諸大龍王。日天子等。此即有情世間主也。如說山神。林神樹神。風神。河神等。此即器世間主也。如說普賢菩薩。寶燄妙光菩薩。大福光智生菩薩。大明德美音菩薩等。此即正覺世間主也。有情世間。莊嚴器世間。正覺世間。器世問。莊嚴有情世間。正覺世間。正覺世間。莊嚴器世間。有情世間。三世間互相莊嚴謂之妙。故曰世主妙嚴品。又第一會說如來依正法門。(正報即自身。依報即所住屋宅)第二會說十信。第三會說十住。第四會說十行。第五會說十迴向。第六會說十地。第七會說等覺妙覺。前七會普是次第說。謂之行布法門。第八會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凡說一法一切法皆在裏許。謂之圓融法門。行布如桃華李華。先華後果。圓融如蓮華。華果同時。就圓融又有二義。一因該果海。二果徹因源。因該果海者。舉十信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都在裏許。果徹因源者。舉等覺。妙覺。後十地。十迴向。十行。十住。十信。亦都在裏許。所以道行布則教相差別。圓融則性相無礙。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礙圓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圓融不礙行布。圓融不礙行布。故則一為無量。行布不礙圓融。故則無量為一。無量為一。則融通隱隱。一為無量。則涉入重重第九會說果法界。又此經行動格式。先大後小。經首便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克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此是大開一口吞盡十方世界了也。若於此承當未得。遂漸漸放小接入。以十一卷經。為眾生開發信門。四十一卷經。為眾生開發解門。七卷經。為眾生開發。行門二十一卷經。為眾生開發證門。一部經不出信。解。行。證。四門。此乃能詮之教。其次所詮之義者。不出四分。五周。六相。十玄。四種法界。二十重華藏及無量香水海。四分者。一舉果勸。樂生信分。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三託法進修成行分。四依人證入成德分。五周者。十一卷經屬所信因果周。四十一卷經前屬差別因果周。後屬平等因果周。七卷經屬成行因果周。二十一卷經屬證入因果周。六相者。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若喻說者。總是一個人。謂之總相。手腳頭目各別。謂之別相。眼耳鼻舌手腳同其一身。謂之同相。眼要見。耳要聞。舌要味。鼻要香。手要捉。足要奔。功用各異。謂之異相。八萬四千毛孔一時成了。謂之成相。頭要向上。腳要向下。眉在眼上。耳在兩邊。不得紊亂。各住本位。謂之壞相。其次法說者。八十卷經屬總相。卷卷經文各別。謂之別相。同是一部經。謂之同相。十一卷經要開信。四十一卷經要開解。七卷經要開行。二十一卷經要開證。功用各異。謂之異相。八十卷經卷卷皆成就。謂之成相。第一卷經不得在第二卷經後。第二卷經不得在第三卷經後。前不得在後。後不得在前。各各壞歸本位。所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謂之壞相。其次十玄者。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如海一滴味具百川)。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尺之鏡現千重影)。三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室千燈光光涉入)。四諸法相即自在門(如金與石二不相離)。五祕密隱顯俱成門。(片月澄空晦明相並)。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兩鏡互照傳輝相瀉)。八託事顯法生解門。(立像豎臂觸目皆道)九十世隔法異成門。(一夕之夢翱翔百年)。十主伴圓明具德門(北辰所居眾星皆拱)。華嚴經大義。要於一塵上明六相十玄。其次四種法界者。圭峰禪師云。未明理事。不說有空。直指本覺靈源。故曰一真法界。從一真法界。分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法以軌則為義。界以性分為義。此真空軌則之法。在理為理法界。在事為事法界。在理事為理事無礙法界。在事事為事事無礙法界。益理無分限。事有千差。古詩云。春色無高下。華枝有短長只如經中說有一智人(諸佛菩薩)破一微塵。(凡夫一身之上有我法二執)。出大經卷(理法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事。(事法界。礙法界。事事理事無礙法界)。其次二十重華藏世界者。十重表自利十重表利他。毘盧遮那佛居第十三重者。表利他心切。又復須知有十處放光。初菩提場有二。初面門放光表教道遐舒故。次眉間放光。通表一乘中道故。二普光明殿足輪放光。表信初。行本故。三忉利天足指放光。表安住故。四夜摩天足上放光。表依。行故。五兜率天膝輪放光。表屈伸迴向故。六他化天眉間放光。表證十如中道故七重會普光明殿又有二。初眉間放光。表不住生死涅槃二邊故。次口門放光。表佛口生普賢長子故。九逝多林眉間放光。表證窮法界中道故。所有第三會普光明殿不放光者。表行依解發只發解光故(又有八入三昧。第一會普賢入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第三會法慧菩薩人菩薩無量方便三昧第四會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第五會金剛幢菩薩入智光三昧第六會金剛藏菩薩入菩薩智慧光明三昧。第七會如來自住剎那際三昧。第八會普賢菩薩入佛華嚴三味。第九會如來自入師子頻申三昧。第二會文殊不入者。信未入位故)。又九會各有主。第一會普賢。第二會文殊。(此經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幼男)第三會法慧。第四會功德林。第五會金剛幢。第六會金剛藏。第七會普賢與如來。普賢品談平等因。如來出現品談平等果。第八會又普賢。第九會如來與善友也。又三十九品。只有阿僧衹品與如來隨好光明品是佛說。(此二品乃佛親證法門。)其餘品皆諸菩薩與雲臺寶網演說。佛但放光而已。許多所詮之義。盡從無邊香水海中流出。無邊香水海又從一心上流出。其次善財童子於福城東際大塔廟前參見文殊。文殊作象王迴顧。師子頻申。是時六千比丘言下成道。五眾益友頓起初心。善財悟了。文殊告云。汝今見我得根本智。未得差別智。可以南遊。(南即虛明之地。乃自己也。)經歷一百一十城。參見五十三善知識。差別門庭。一一透過。成等正覺。佛國禪師頌云。出林還又入林中。便見娑羅佛廟東。師子頻申芳草綠。象王迴顧落花紅。六千乞士十心滿。五眾高人一信通。珍重吾師向南去。百城煙水渺無窮。於是善財禮辭文殊登妙高峰。求見德雲比丘繞峰七日不見。後於別峰相見妙峰即向上一著。盡十方世界只是一箇妙峰。善財所以不見若要有見有聞有說有聽。除是別峰。別峰即第二位頭也。又頌曰。德雲常在妙高峰。行繞峰頭不定蹤。七日既云尋不見。一朝何故卻相逢。發心住處師緣合(當發心住)普見門中佛境容。(善財得普見法門)。迴首夕陽坡下望。白雲青嶂萬千重善財禮辭南遊。凡見一善知識。皆云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未知菩薩修何等。行云何發心先呈已發。後問。行門。乃是先悟後修也。其間如見勝熱婆羅門。四面火聚。中有刀山高峻無極。善財登山投火得無盡輪法門。證王子位。此乃逆境也忠禪師頌曰。童子尋求勝熱公。門庭別露一家風。刀山火聚方登跳。頓悟圓明色是空。又如見無厭足王侳金剛座。十千大臣前後圍繞。十萬猛卒其形醜惡。皆攘臂瞋目。其所犯者或斷手足。或截耳鼻。王治事已執善財手入宮。命之同坐見其宮殿廣博。皆以妙寶之所合成。告善財言。我得如幻法門。身語意業。未曾煩一眾生。此亦逆境也。忠禪師頌曰。王者威嚴獄吏嗔。剜心劈腹太愁人。逡巡引入無生殿。一曲後園桃李春。又如見婆須密女所住之宅。廣博嚴麗。寶樹寶牆及以寶垽。一一皆有十大園林以為莊嚴。其身出大光明。普照一切宮殿。或執或抱。或吻或唼。皆獲清涼。告善財言。我得離貪慾際法門。佛國禪師頌曰。相逢相間有何緣。高行如來一寶錢。執手抱身心月靜。吻唇唼舌戒珠圓。人非人女皆隨現。天與天形應不偏。三德已明貪慾際。酒樓花洞醉神仙。其次併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兩人。男表智。女表悲。童者無染習。忠禪師頌曰童女童男骨月新。手中牽個玉麒麟。殷勤來報善財道彌勒樓前路最親。又佛國頌雲。德生有德兩和融。同幻同生意莫窮。同住同修成解脫同悲同智顯靈功。同緣同想心冥契。同見同知道轉通。若要一生成佛果。毘盧樓閣在南中。善財於是禮辭。詣彌勒閣前禮拜云。惟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彌勒領無量諸大菩薩從他方來。(表法無所住。)彈指一聲。(表不離當處。)閣門遂開善財即入。入已復閉。(表攝用歸體表理絕門戶)善財見一樓閣。廣博無盡猶如虛空。又見一樓閣中有無量諸妙樓閣。一一樓閣中皆有彌勒。一一彌勒前皆有善財一一善財皆悉合掌迴顧。一善財之身遍人一切善財身內。一切善財身皆攝歸一善財身內。一樓閣為主。一切樓閣為伴。互遍互容。互攝互入。重重重重。無盡無盡。此乃證入法界也。佛國頌云。樓閣門前立片時。龍華師主遠方歸。不唯彈指觀深妙。又聽慈音語細微。理智。行為身日月。菩提心是道樞機。許多境界何來去。萬里天邊一雁飛。善財證得一切境界莊嚴藏解脫門。自念我今所證。不因福城東際大塔廟前見文殊指教。爭得到此境界。作是念時。文殊遂舒金臂。過一百一十城不見文殊身。只見文殊手。初悟似有能所證。悟了能所俱亡。摩善財頂云。善哉善哉。汝所證法。解雖已圓。而行未圓。可更去見普賢彼當令汝得深妙行。於是善財辭退。詣佛會中。於紅蓮座上。參見普賢。智悲圓滿行願功成。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味法門。佛國頌云。百十由旬摩頂歸。片心思見普賢師。堂堂現在紅蓮座。落落分明白象兒。沙劫智悲方滿日。微塵行願正圓時。佛功德海重宣說。愁見波濤轉渺瀰。善財見文殊乃是解圓。又見普賢乃是行圓。行解既圓。末後一偈只云。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便休。更不曾說善財甚處成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到此方知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圓覺經云。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古德云。學道先須細識心。細中之細最難明。個中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是佛心。忠禪師頌曰。打鼓弄琵琶。還他一會家。木童能撫掌。石女解烹茶。雲散天邊月。春來樹上花。善財參遍處黑豆未生芽所以趙州行腳遍參了。卻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張無盡居士頌曰。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膚。乃至遍參無一事。始知虛費草鞋錢。皆與此經同意。余嘗隨侍真歇禪師。於雜華大意耳剽目竊。得其一二。不敢自秘。輒此錄出以廣流通矣。 復菴和尚華嚴綸貫(終) 翻譯年代 晉義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此云覺賢。於揚州謝司空寺。翻梵本三萬六千頌。成晉經六十卷。沙門法業筆受。慧嚴慧觀潤色。謝司空寺者。即今潤州興嚴寺是。由興華嚴故。證聖元年。于闐三藏實叉難陀。此云喜學。於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四萬五千頌合成唐本八十卷。大德義淨三藏弘景禪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等同譯。復禮法師綴文。 華嚴普賢行願儀 晉水高麗國師敕賜崇教大師淨源編集 傳華嚴大教善聰道亨治定高麗國師僧統義天詳定 一切恭敬 一心敬禮。華藏世界。帝網剎中。遍法界常住佛。(一拜) 一心敬禮。華藏世界。帝網剎中。遍法界常住法。(一拜) 一心敬禮。華藏世界。帝網剎中。遍法界常住僧。(一拜) (禮已應當香花供養。首者唱云。) 是諸眾等。各各胡跪。嚴持香花。如法供養。盡蓮華藏世界海帝網剎中。圓融無礙三寶。(眾齋擎花應起觀行想念云。) 諸佛淨法身。功德無有量。 不住亦不壞。湛膚而常安。 我所執香花。皆從草木生。 奉獻於諸佛。持此想供養。 發身諸毛孔。令一一毛孔。 出無數香花。願供一切佛。 化成香花雲。諸佛既受之。 於十方世界。施為作佛事。 普熏諸眾生。皆發菩提心。 一念成佛道。(想已散花唱云) 願此香花雲。遍滿蓮花藏世界海。帝網剎土中。以普賢願力故。悉成法供養。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微塵數佛。一一佛所。難思海會。悉有上妙。重重香雲花雲。香油香燈廣大供養。常作佛事。(前香花偈辭一十九句。是觀佛三昧海經長行。今但撮略大旨為偈欲使行人熟念。仰想無遺耳。若一人自修。除去是諸眾等各各胡跪八字。應云弟子某甲虔敬胡跪。膚道場中。當獻草木鮮花。今行人修懺。獻繒綵諸花。或通草等花。勺值霜雪時耳餘時)依經採種種鮮花奉獻三寶。供已。首者唱云。 供養己一切恭敬。(起一禮禮) 讚歎(既供養已。即應正身威儀。一心佇立對三聖前說偈讚云。) 毘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 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輪。 普賢身相如虛空。依真而住非國土。 隨諸眾生心所欲。示現普身等一切。 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 讚已。道場首日當述修懺之意。任自智力所陳。披陳訖依卷後讚願文首者白云。以此讚歎三寶。修行華嚴懺法。所生功德云云。 作禮既讚歎竟。應當一心憶念諸佛真身。應物現形。如對目前受我禮拜。又復應知身心空寂。無有體相。隨緣影現一一佛前悉有此身頭面敬禮。若諸佛菩薩。各致一禮惟至大方廣佛華嚴經。末後懺主菩賢菩薩。各須三禮。此之人法。是道場主故。唱云。 一心敬禮。十身初滿。正覺始成不離閻浮而昇天上。遍周法界。無盡身雲。大毘盧遮那佛。(須五體投地精誠致禮想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毘盧遮那影現中。我身影現毘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至禮舍那。即云盧舍那佛影現中。下佛菩薩。隨位改之。) 一心敬禮。色究竟天上。大寶蓮華中。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一心敬禮。不動寂場。遊化鹿苑。十方分身。釋迦文佛。 一心敬禮炳然應現。極樂世界。普收圓因。華中授記。阿彌陀佛。 一心敬禮。華嚴經中。十方雲集。發辭讚定。普現其前。往古劫海剎塵數佛。 一心敬禮。華藏世界。帝網剎中。微塵諸佛。 一心敬禮。汪洋沖融。廣大悉備根本法輪。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不思議圓融法寶(三禮) 想云。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皈命禮。次位偈同。 一心敬禮。釋迦所說眷屬經等。十方佛剎微塵數經。一切法門修多羅藏。 一心敬禮菩提道場。佛果會主。入毘盧遮那藏身三昧。說如來依正果法華嚴上首。普賢菩薩。同時雲集。遍周法界。諸大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普光明殿。十信會主。十首菩薩說十信法。華嚴上首。文殊師利菩薩。同時雲集。遍周法界。諸大菩薩摩訶薩。(此會文殊不入三昧。謂信未入位故。) 一心敬禮。忉利天宮。十住會主。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說十住法。法慧菩薩。同時雲集。遍周法界。諸大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夜摩天宮。十行會主。入菩薩善思惟三昧。說十行法。功德林菩薩。同時雲集。遍周法界。諸大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兜率天宮。十迴向會主。入菩薩智光三昧。說十迴向法。金剛幢菩薩。同時雲集。遍周法界。諸大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他化自在天宮。十地會主。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說十地法金剛藏菩薩同時雲集。遍周法界。諸大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重會普光明殿如來為等妙覺位會主。入剎那際三昧。說僧祇隨好法。普賢等一切菩薩。說等妙覺法。同時雲集。遍周法界。諸大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三會普光明殿。頓彰大行會主。入佛華嚴三昧。說二千行法。普賢菩薩。同時雲集。遍周法界諸大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逝多林園如來為果法界會主。入師子頻申三昧。說果法界。眾海頓證。普賢菩薩等五百菩薩。同時雲集。遍周法界。諸大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備彰信位。玄妙該收賢首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請演十地。一乘六相解脫月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啟明十定。等覺因緣。普眼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發揮深微。難思數法。心王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顯示佛果。不思議法。青蓮蓮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親受宣示。三重頓圓寶手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諮詢出現。妙覺果滿。如來性起。妙德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雲興百問。頓發圓融。普慧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華嚴經中。七處九會互彰主伴。圓明妙智。諸佛祖師。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華嚴經中。善財所參。百城善友。不思議化。遊戲神通五十五員諸善知識。微塵數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圓通無礙周遍十方。居補陀山。大悲普濟。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安住毘盧莊嚴樓閣。補處慈尊。彌勒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華嚴會上。發菩提心。南求諸友。一生成辦。無上圓機。善財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菩提樹內。師子座中。眉間出現佛剎塵數。華嚴海會。華藏界中。重重重重。無盡無盡。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逝多林園。末會之中。舍利弗等五百聲聞。六千比丘十方佛剎。一切聲聞緣覺賢聖僧。 一心奉為華嚴經中。執金剛神。身眾神。足行神。道場神。主城主地。主山主林。主藥主稼。主河主海。主水主火。主風主空。主方主夜。主晝等神。天龍八部釋梵天王。無量諸天。及日月天子。一切聖眾。敬禮常住三寶(禮偈同前。但改云。常住三寶影現中。) 一心敬禮。華嚴懺主。修大願王。遍收玄妙。普賢菩薩摩訶薩。(三禮末句改云為求滅障接足禮。此是懺悔主故。) 懺悔。既禮佛竟。應端肅一心。正身威儀。虔敬胡跪。燒諸名香存想普賢菩薩無量莊嚴。眷屬圍繞。為懺悔主。如對目前發露無量劫來。所造一切惡業。斷相續心。更不復造。而以正慧。觀罪性空。不在內外。敬發大菩提心。摧滅恆沙煩惱應想念云。 我與眾生。無始所作一切眾障。惟願三寶哀憫拔濟。頓袪愚業。翻作淨因。身心齊空。罪福無主。了見真性。等佛法身。三業罪愆成三解脫。六根重障翻作六通。(唱念云。) 普為四恩三有。及法界眾生。悉願斷除諸障。歸命懺悔。 唱已起禮一拜。復胡跪。當運逆順十心。想念清涼偈云。 自從無始起無明。亦值惡友增我情。 無隨喜心善永滅。縱身語意惡漸生。 心心遍布觸處染。念念相續日夜營。 不欲人知藏過失。不畏惡道任縱橫。 無慚無愧魔羅網。撥因撥果闡提坑。 如是順流背本已。生死苦海浩然盈。 幸聞如來長子教。今欲逆流捨貧里。 正信因果破闡提。慚愧人天破無恥。 恐怖惡道破不畏。發露罪業破覆玼。 斷相續心破常念。發菩提心破遍起。 修功補過破縱恣。守護正法破無喜。 念十方佛破惡友。觀罪性空破結使。 上之六偈。初三至苦海浩然。是順生死十心。以為所治。後三至觀罪性空。是逆生死十心。從後翻破。有事有理。應細思之。熟誦想念。想已唱云。 至心懺悔。弟子某甲歸命十方。無盡三寶。願起哀憐。為作明證。我與法界。一切眾生。自從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眼根著色迷本淨心不睹如來法身周遍。耳貪聲境障自性空。不聞如來。圓音說法。鼻貪香氣。結使是生。功德妙香。不能嗅覺。舌貪眾味食噉眾生。妄語綺言兩舌惡口。毀謗三寶。陵辱二親。豈餐如來。甚深法味。身根著觸。耽染無窮。晝夜荒迷。不知止足。遍造諸惡。行殺盜婬。諸佛慈光。不能照燭。意根著法。觸境攀緣念念常生。貪瞋邪見。一切諸惡從意根生。寧知如來。甚深法界。六根三業。備造諸非。乃至重輕。一切眾障。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等自惟微善報在人倫。幸遇如來大華嚴經。圓滿因輪。依此法門。修懺悔法。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惟願本尊毘盧遮那如來行願懺主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華嚴海會無盡三寶。哀憫護念。慧日垂光。銷我身心。業惑霜露。慈風普振。摧重障山。法水長流。洗我心垢翻三毒心。成三秘藏普與眾生。咸登真界。同彼善財。一生身中。成就普賢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虛空法界。無盡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住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拜起立唱云) 懺悔發願已歸命禮 毘盧遮那佛。普賢菩薩及一切三寶。(一拜) 旋繞夫旋繞者。戀慕三寶微妙功德也如是三匝。或七匝。欲旋繞時。先須正立。想此道場如法界。十方三寶。畟塞虛空。以次迴身旋繞法座。十方三寶心性寂滅。影現十方。心想如夢。梵聲如響勿令散亂。一心唱云。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常寂光土。毘盧遮那佛。南無千華臺上。盧舍那佛。南無娑婆世界。釋迦文佛。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華藏世界。微塵諸佛。南無一乘圓教。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懺主。普賢菩薩。南無華嚴上首。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當來補處。彌勒菩薩。南無華嚴海會。諸大菩薩。南無諸善知識。恆沙菩薩。南無一生圓滿。善財菩薩。南無華藏世界。帝網剎中。一切菩薩摩訶薩(或三稱。或七稱)旋繞已。還至像前。三自皈唱云。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一拜)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一拜)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一拜) (收具起問訊云)和南聖眾。(維那擊引磬復稱) 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繞壇而出仍入觀堂。分班問訊歸位坐禪)。 華嚴普賢行願懺儀終 (讚已當述建懺之意。任自智力所陳。) 祝讚願文(首日請佛時改云以此奉請三寶。) 以此讚歎三寶修行華嚴懺法所生功德總用莊嚴法界剎海眾生。當願天仙不墜。悟著樂而非常國主清寧。識真乘而是聖群僚常居祿位。皆忻圓頓法門。人民永保安康。咸修覺照之道。師僧父母。福慧汪洋。信施檀那萬行圓滿。三途俱時。離苦。八難當日超淪。鑊湯變為清涼池鐵床化作蓮華座。息悲痛之響。同念佛之音。人人有返本之心。各各習還源之照常發今願當願俱不退心。智行圓成。同證遮那境界俱為三聖因緣。(每日初時白遍餘時不必)清涼華嚴疏鈔。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內逆順十心。疏夫欲悔過須識逆順十心。謂先識十種順生死心。以為所治。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隆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鈔夫欲過下先明所治之病。此即天台止觀之意。今初但略彼名。若具云。一自從無始闇識昏迷煩惱所醉。妄計我人。計我人故起於身見。由身見故。妄想顛倒。由顛倒故。起貪嗔癡癡故廣造諸業業則流轉生死。二者內具煩惱。外值惡友。扇動邪法勸惑我心。倍加隆盛三者內外惡緣既具。則能內滅善心。外滅善事。又於他善都無隨喜。四者縱恣。下七全同。但八言虜扈者。亦云跋扈皆不尊敬貌。下結云是為十種順生死流。昏倒造惡如廁蟲樂廁。不覺不知。積集重累不可稱計。四重五逆極至闡提。生死浩然而無際畔。 疏。次起十種逆生死心。從後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剋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隨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十觀罪性空。今此三段。文皆具有。而為次不同。向以起心之次第。此以勝劣言故。鈔。次起十種下二顯能治之藥彼云今欲懺悔。應當逆此罪流用十種心翻除惡法。先正信因果。決定孱然。業種雖久。久不敗亡。終無自作。他人受果精識善惡。不生疑惑是為深信。翻破一闡提心。二自愧剋責鄙極罪人。無羞無恥習畜生法。棄拾白淨。第一莊嚴。咄哉無鉤。造斯重罪。天見我屏罪。是故慚天。人見我顯罪。是故愧人。以此翻破無慚愧心。三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幽途縣邈。無有資糧苦海悠深。船筏安寄。聖賢呵棄。無所恃怙年事稍去風刀不奢豐可宴然。坐待酸痛譬如野干。失耳尾牙。詐眠望脫忽聞斷頭。心大驚怖。遭生老病尚不為急。死事不奢。那得不怖。怖心起時如履湯火六塵五欲不暇貪染如阿育王第。坐於御床。希大帝王。聞旃陀羅朝朝振鈴。一日已盡。六日當死。雖有五欲。無一念受。行者怖畏。苦到懺悔。不惜身命。如野干決死。絕無思念。如彼怖王以此翻破不畏惡道心。四當發露。不覆瑕疵。賊毒惡草。急須除之。根露條枯。源乾流竭。若覆藏罪。是不良人。迦葉頭陀。令大眾中發露。方等令向一人發露其餘。行法但以實心向佛像前自求改革如隱處有雍覆諱不治則致於死。以此翻破覆藏罪心。五斷相續心者。一懺已後。更不復作。若懺悔已更重作者譬如王法初犯得輕。若更作則重初入道場。罪則易滅更作難除。若能吐之。云何更噉。以此翻破常念惡事心。六發菩提心者昔自安危人。遍惱一切境。今廣起兼濟。遍至虛空界。利益於他。以此翻破於一切處起惡心也。七修功補過者昔三業造罪。不計晝夜。今善口意策勵不休匪移山岳安填江海以此翻破縱恣三業之心。八守護正法者。昔自滅善亦滅他善不自隨喜。亦不喜他。今守護諸善。方便增廣。不令斷絕。勝鬘經云。守護正法攝受正法最為第一。翻破無隨喜心。今疏但云隨喜他善者取意對上耳。九念十方佛者昔親狎惡友。信受其言。今念十方佛。念無等慈。作不請友。念無等智。作大導師。翻破順惡友心。十觀罪性空者了達貪欲嗔癡之心。皆是寂靜門。何以故。貪嗔若起。在何處住。知此貪嗔住於妄念。妄念住於顛倒。顛倒住於身見。身見住於我見我見則無住處。十方諦求我不可得。我心自空。罪福無主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令此空慧。與心相應。如日出時。朝露皆失。一切諸心。皆是寂靜門樂寂靜故以此翻破無明昏暗。是為十種懺悔。順涅槃道。逆生死流。能滅四重五逆之過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識是非。云何懺悔。設入道場。徒為苦行。終無大益涅槃云。若言勤修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緣者。無有是處即斯意也。是名懺悔事中。除滅重罪。向以起心者。從微至著。故翻破則從麄至細。謂先起信心。次生慚愧等。如垢衣受垢。先微後著。洗濯之時。先去麄垢。後除細垢。言此中則以勝劣言故者謂菩薩最勝等故。 華嚴疏序。演義鈔卷第一內云。見聞為種。八難超十地之階。文有八段。正顯成益圓遍之相。此第一段明見聞益。亦名為種益。即隨好品地獄天子。二重頓圓。及初地云。雖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聞。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聞如是義。不信不聞翻顯信聞則成利益。海水是龍畜生趣攝。劫火是天火災及初禪。生在二禪。光音等天。長壽天難。於此得聞兼上地獄天子。已有三難。佛會神鬼亦聞。三塗足矣。火災之時。兼佛前佛後人天道異。已兼辯聰。亦不揀北洲。聾者目視。盲者耳聞。八難具矣。皆容聞經為種之義超十地之階。正在地獄天子。舉重攝輕。阿鼻地獄。尚得頓圓。忝在人流豈不留聽。故隨好光明功德品。佛告寶手菩薩言。佛子。菩薩足下有千輻輪相。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隨好名圓滿王。常放四十種光明。中有一光。名清淨功德。能照億那由他佛剎微應數世界。隨諸眾生種種業行。種種欲樂皆令成熟阿鼻地獄極苦眾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終生兜率天。既生天已。天鼓發聲。廣為說法。乃至云爾時諸天子。聞說普賢廣大迴向。得十地故獲諸力莊嚴三昧故。以眾生數等清淨三業悔除一切諸重障故。即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數七寶蓮華。一一花上。皆有菩薩結跏趺坐。放大光明等。乃至以華散菩薩上。又云其諸香雲普雨無量佛剎微塵數世界。若有眾生身蒙香者。其身安樂乃至云。滅八萬四千諸煩惱。結云。如是知已。成就香幢雲自在光明清淨善根釋曰。此即一重得十地。次云若有眾生見其勺者。種清淨金網轉輪王一恆河沙善根釋曰。此即第二重得十地也後文云。是菩薩摩訶薩住清淨金網轉輪王位。放摩尼髻清淨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第十地位。成就無量智慧光明。得十種清淨眼。乃至十種清淨意具足無量甚深三昧釋曰。此即第三重得十地也。(行者於禮懺旋繞稱佛名號畢。若有餘力。復當跪誦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或誦賢首品之二上半卷。至速成無上功德幢止。今節出此二品以便精修。行者諷誦。如禮法華懺誦安樂。行品。禮楞嚴懺。誦觀音圓通法門等。願諸賢達勤而行之普利一切。報佛恩德。) 御製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蓋聞統萬法唯一理貫萬古唯一心。心也者。萬法之源。眾妙之體靈明不昧。清淨空寂非色相之可求。非比量之可擬。故有無相之知不用之用。惟不泥知。故無所不知。惟不泥用。故無所不用。所以森羅寶印而周遍沙界也。大方廣佛華嚴經者諸佛之性海。一真之法界顯玄微之妙詮。演無盡之宗趣。語其廣大。則無所不包。語其精密。則無所不備。雖一路一門之可入。而千殊萬變之無窮。望之者莫測其津。即之者幕睨其際。所謂會滄海而為墨。聚順彌而為筆。不能盡一句之義。而況以淺近之觀卑下之識而欲探其閫奧者哉雖然至道無形。至理有要。蓋要者。以一而為眾。以眾而為一。以大而為小。以小而為大。愈煩而俞簡。愈多而愈約。含十方虛空於一毫。納無量剎土於芥子。行布萬象之粲明圓融海波之一味總貫於一。奚有差別。事理交徹而兩忘。性相融通而無盡。若圓鏡之互照猶明珠之相含故悟之者得圓至功於頃刻。見金色界於塵毛。普兩應量。隨其好樂鮮不由於自心。亦何有於佛說如彼世人同遊寶藏各隨所欲皆獲如意又如飢餐香積皆得充飽。詮是理以闡教。其調伏利益者至矣。朕間窺真諦略究旨歸。求千訓於一言。群象於一字。深歎如來之道。甚深大。以一心而為宗啟多門而無礙。千流之異而同源。萬車之殊而同轍。最勝之法真實之義。非名言之可窮。豈小機之可解。直須了悟自心。圓信成就。庶可叩真如之玄關。以造空王之寶殿也於是鏤梓。遍布流通。廣大乘之教宗。為群生之方便。若夫剖微應之千卷。有待明人書大。藏於空中。俟彼智者謹書此為序。以發其端雲。 永樂十年六月初四日 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造化權輿之首。天道未分。龜龍繫象之初。人文始著雖萬八千歲。同臨有截之區七十二君。詎識無邊之義。由是人迷四忍。輪迴於六趣之中。家纏五蓋。沒溺於三塗之下。及夫鷲巖西峙。象駕東驅。彗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視。中天調御。越十地以居尊。包括鐵圍。延促沙劫。其為體也則不生不滅。其為相也則無去無來。念處正勤。三十七品為其行慈悲喜捨。四無量法運其心。方便之力難思圓對之機多緒混太空而為量。豈算數之能窮。入纖芥之微區匪名言之可述。無得得而稱者其唯大覺歟。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記。金仙降旨。大雲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寶兩之文後及。加以積善餘慶。府集微躬。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禎絕瑞。既日至而月書。貝葉靈文。亦時臻而歲洽。踰海越漠獻賝之禮備焉。架險航深。重譯之詞罄矣。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斯乃諸佛之密藏如來之性海。視之者莫識其指歸。挹之者罕測其涯際有學無學。志絕窺覦二乘三乘。寧希聽受最勝種智。莊嚴之跡既隆。 普賢文殊。願行之因斯滿。一句之內。包法界之無邊。一毫之中。置剎土而非隘摩竭陀國。肇興妙會之緣。普光法堂爰敷寂滅之理。緬惟奧義譯在晉朝。時踰六代。年將四百。然圓一部之典纔獲三萬餘言。唯啟半珠。未全寶朕聞其梵本先在于闐國中。遺使奉迎近方至此。既睹百千之妙頌乃披十萬之正文粵以證聖元年。歲次乙未月旅姑洗。朔維戊申。以其十四日辛日酉。於大遍空寺。親受筆削敬譯斯經。遂得甘露流津。預夢庚申之夕。膏雨灑潤後覃壬戌之辰式開實相之門。還符一味之澤。以聖歷二年。歲次已亥。十月壬午朔八日已丑繕寫畢功。添性海之波瀾。廓法界之疆域大乘頓教普被於無窮。方廣真詮。遐該於有識豈謂後五日歲忽奉金口之言娑婆境中。俄啟珠函之祕。所冀闡揚沙界。宣暢塵區。並兩曜而長懸彌十方而永布。一窺寶偈。慶溢心靈。三復幽宗。喜盈身意雖則無說無示。理符不二之門。然而因言顯言方闡大千之義輒申作爰題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