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1長阿含經卷第十八

後秦弘始年2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三○)第3四分世記經4閻浮提洲5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俱利窟6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時,眾比丘於食後集講堂上議言:「諸賢!未曾有也,今此天地何由而敗?何由而成7?眾生所居國土云何?」
爾時,世尊於閑靜處天耳徹聽,聞諸比丘於食後集講堂8上議如此言,爾時世尊於靜窟起,詣講堂坐,知而故問,問諸比丘:「向者所議,議何等事?」
諸比丘白佛言:「我等於9食後集法講堂議言:『諸賢!未曾有也,今是天地何由而敗?何由而成?眾生所居國土云何?』我等集堂議如是事。」
佛告諸比丘言:「善哉!善哉!凡出家者應行二法:一賢聖默然,二講論法 語。汝等集在講堂,亦應如此賢聖默然、講論法語。諸比丘!汝等欲聞如來記10天地成敗、眾生所居國邑不耶?」
時,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正是時,願樂欲聞,世尊說已,當奉持之!」
佛言:「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佛告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四千龍、四千大龍、四千金翅鳥、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四千大惡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樹、八千大泥犁11、十千大山、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12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眾生所居名一佛剎13。」
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14,其邊無際,地止於水。水深三千三15十由旬,其邊無際,水止於風。風深六千四十16由旬,其邊無際。比丘!其大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其邊無際。須彌山王入海水中八萬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萬四千由旬,下根連地,多固地分。其山直17上,無有阿曲,生 種種樹,樹出眾香,香遍山林,多諸賢聖,大神妙天之所居止。其山下基純有金沙,其山四面有四埵出,高七百由旬,雜色間廁,七寶18所成,四埵斜1920,曲臨海上。
「須彌山王有七寶階道,其下階道廣六十由旬,挾21道兩邊有七重寶牆、七重欄楯22、七重羅網23、七重行樹;金牆銀門,銀牆金門;水精牆琉璃門,琉璃水精門;赤珠牆馬瑙門,馬瑙牆赤珠門;車牆眾寶門。其欄楯者,金欄銀桄,銀欄金桄;水精欄琉璃桄,琉璃欄水精桄;赤珠欄馬瑙桄,馬瑙欄赤珠桄;車欄眾寶桄。其欄楯上有寶羅網,其金羅網下懸銀鈴,其銀羅網下懸金鈴;琉璃羅網懸水精鈴,水精羅網懸琉璃鈴;赤珠羅網懸馬瑙鈴,馬瑙羅網懸赤珠鈴;車羅網懸眾寶鈴。其金樹者金根金枝銀葉華實,其銀樹者銀根銀枝金葉華實;其水精樹水精根枝琉璃華葉,其琉璃樹琉璃根枝水精華葉;其赤珠樹赤珠根枝馬瑙華葉,其馬瑙樹者馬瑙根枝赤珠華葉;車樹者車根枝24眾寶華葉。
「其七重牆,牆有四門,門有欄楯。七重牆上皆有樓閣臺觀,周匝圍25遶有園觀浴池,生眾寶華葉26,寶樹行列27,花果繁茂,香風四起,悅可人心,鳧鴈鴛鴦,異類奇鳥,無數千種,相和而鳴。又須彌山王中級階道廣四十由旬,挾道兩邊有七重寶牆、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如下階28。上級階道廣二十由旬,挾道兩邊有七重寶牆、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乃至無數眾鳥相和鳴,亦如中階。」
佛告比丘:「其下階道有鬼神住,名曰伽樓羅足29;其中階道有鬼神住,名曰持鬘30;其上階道有鬼神住,名曰喜樂31。其四3233高四萬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宮殿,有七重寶城、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諸寶鈴34……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宮,寶城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又復如是。過三十三天由旬一倍有焰摩天宮,過焰摩天宮由旬一倍有兜率天宮,過兜率天宮由旬一倍有化自在天宮,過化自在天宮由旬一倍有他化自在天宮,過他化自在天宮由旬一倍有梵加夷天宮35
「於他化自在天、梵加夷天中間,有魔36天宮,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過梵伽夷天宮由旬一倍有光音天宮37,過光音天由旬一倍有遍淨天宮38,過遍淨天由旬一倍有果實天宮39,過果實天由旬一倍有無想天宮40,過無想天由旬一倍有無造天宮41,過無造天由旬一倍有無熱天宮42,過無熱天由旬一倍有善見天宮43,過善見天由旬一倍有大善見天宮44,過大善見天由旬一倍有色究竟天宮45,過色究竟天上有空處智天46、識處智天47、無所有處智天48、有想無想處智天49;齊此名眾生邊際、眾生世界,一切眾生生、老、病、死、受陰、受有,齊此不過。」
佛告比丘:「須彌山北有天下,名鬱單曰50,其土正方,縱廣一萬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于逮51,其土正圓,縱廣九千由旬,人面亦圓,像彼地形。須彌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52,其土形如半月,縱廣八千由旬,人面亦爾,像彼地形。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53,其土南狹北廣54,縱廣七千由旬,人面亦爾,像此地形。須彌山北面天金所成,光照北方;須彌山東面天銀所成,光照東方;須彌山西面天水精所成,光照西方;須彌山南面天琉璃所成,光照南方。
「鬱單曰有大樹王,名菴婆羅,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弗于逮有大樹王,名伽藍浮,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俱耶尼有大樹王,名曰斤提,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又其樹下55有石牛幢56,高一由旬。閻浮提有大樹王,名曰閻浮57,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58。金翅鳥王及龍王其59樹名俱利睒婆羅,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阿修60羅王有樹,名善畫61,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忉利天有樹,名曰畫度62,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63由旬。
「須彌山邊有山,名伽陀羅64,高四萬二千由旬,縱廣四萬二千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其山去須彌山八萬四千由旬,其間純生優缽羅花、缽頭摩花、俱物頭花、分65陀利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66充遍。去佉陀67羅山不遠有山,名伊沙陀羅,高二萬一千由旬,縱廣二萬一千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佉陀羅山四萬二千由旬,其間純生優缽羅花、缽頭摩花、俱物68頭花、分陀利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伊沙陀羅山不遠有山,名樹巨69陀羅,高萬二千由旬,縱廣二千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伊沙陀羅山二萬一千由旬,其間純生四種雜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樹巨陀羅山不遠有山,名善見,高六千由旬,縱廣六千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樹巨陀羅山萬二千由旬,其間純生四種雜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
「去善見山不遠有山,名馬食山70,高三千由旬,縱廣三千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善見山六千由旬,其間純生四種雜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馬食山不遠有山,名尼民陀羅,高千二百由旬,縱廣千二百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馬食山三千由旬,其間純生四種雜花,盧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尼民陀羅山不遠有山,名調伏,高六百由旬,縱廣六百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尼民陀羅山千二百由旬,其間純生四種雜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調伏山不遠有山,名金剛圍,高三百由旬,縱廣三百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調伏山六百由旬,其間純生四各雜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
「去大金剛山不遠有大海水,海水北岸有大樹王,名曰閻浮,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其邊空地復有叢林,名菴婆羅,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閻婆,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婆71羅,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多羅,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那多羅,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為男,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為女,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男女,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散那,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栴72檀,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佉詶羅,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波婆羅,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毗羅,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香,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為梨73,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安石留74,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曰為甘,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呵梨勒,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毗醯勒,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阿摩勒,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阿摩犁,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甘蔗,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葦,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竹,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舍羅,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舍羅業75,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木瓜,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大木瓜,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解脫華,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瞻婆,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76婆羅羅,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修摩那,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婆77師,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多羅梨,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伽耶,縱廣五十由旬;復有叢林名葡萄78,縱廣五十由旬。
「過是地空,其空地中復有花池,縱廣五十由旬;復有缽頭摩池、俱物頭池、分陀利池,毒蛇滿中,各縱廣五十由旬。過是地空,其空地中有大海水,各鬱禪那,此水下有轉輪聖王道,廣十二由旬,挾道兩邊有七重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79飾,以七寶成。閻浮提地轉輪聖王出於世時,水自然去,其道平現。去海不遠有山,名鬱禪,其山端嚴,樹木繁茂,花果熾盛,眾香芬馥,異類禽獸靡所不有。去鬱禪山不遠有山,名金壁,中有八萬巖窟,八萬象王止此窟中,其身純白,頭有雜色,口有六牙,齒間金填。過金壁山已,有山名雪山,縱廣五十由旬,深五百由旬,東西入海。雪山中間有寶山,高二十由旬。
「雪山埵出高百由旬,其山頂上有阿耨達池80,縱廣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淨81無穢,七寶砌壘、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種種異色,七寶合成。其欄楯者,金欄銀桄,銀欄金桄;琉璃欄水精桄,水精欄琉璃桄;赤珠欄馬瑙桄,馬瑙欄赤珠桄;車欄眾寶為桄82。金網銀鈴,銀網金鈴;琉璃網水精鈴,水精網琉璃鈴;車網七寶為鈴83。金多羅樹金根金枝銀葉銀果,銀多羅樹銀根銀枝金葉金果,水精樹水精根枝琉璃花果,赤珠樹赤珠根枝馬瑙葉84馬瑙花果,車樹車根枝眾寶花果。
「阿耨達池側皆有園觀浴池,眾花積聚,種種樹葉,花果繁茂,種種香風,芬馥四布,種種異類,諸鳥哀鳴相和。阿耨達池底,金沙充滿,其池四邊皆有梯陛,金桄銀陛,銀桄金陛;琉璃桄水精陛,水精桄琉璃陛;赤珠桄馬瑙陛,馬瑙桄赤珠陛;車桄眾寶陛。遶池周匝皆有欄楯,生四種花。青、黃、赤、白,雜色參間,華如車輪,根如車轂。花根出汁,色白如乳,味甘如蜜。阿耨達池東有恆伽河85,從牛口出,從五百河入於東海。阿耨達池南有新頭河,從師子口出,從五百河入於南海。阿耨達池西有婆叉河,從馬口出,從五百河入於西海。阿耨達池北有斯陀河,從象口中出,從五百河入於北海。阿耨達宮中有五柱堂,阿耨達龍王86恆於中止。」
佛言:「何故名為阿耨達?阿耨達其義云何?此閻浮提所有龍王盡有三患87,唯阿耨達龍無有三患。云何為三?一者舉閻浮提所有諸龍,皆被熱風、熱沙著身,燒其皮肉,及燒骨髓以為苦惱,唯阿耨達龍無有此患。二者舉閻浮提所有龍宮,惡風暴起,吹其宮內,失寶飾衣,龍身自現以為苦惱,唯阿耨達龍王無如是88患。三者舉閻浮提所有龍王,各在宮中相娛樂時,金翅大鳥入宮搏89撮或始生方便,欲取龍食,諸龍怖懼,常懷熱惱,唯阿耨達龍無如此患。若金翅鳥生念欲住,即便命終,故名阿耨達90。」
佛告比丘:「雪山右面有城,名毗舍離,其城北有七黑山,七黑山北有香山,其山常有歌唱伎樂91音樂之聲。山有二窟:一名為晝,二名善畫,天七寶成,柔濡92香潔,猶如天衣,妙音乾闥93婆王從五百乾闥婆在其中止。晝94、善晝窟北有娑羅樹王,名曰善住,有八千樹王圍遶四面。善住樹王下有象王,亦名善住,止此樹下,身體純白,七處平住,力能飛行。其頭赤色,雜色毛間,六牙纖傭,金為間填,有八千象圍遶隨從;其八千樹王下八千象,亦復如是。
「善住樹王北有大浴池,名摩陀延,縱廣五十由旬,有八千浴池周匝圍遶,其水清涼,無有塵穢,以七寶塹周匝砌壘遶。池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七寶成;金欄銀桄,銀欄金桄;水精欄琉璃桄,琉璃欄水精桄;赤珠欄馬瑙桄,馬瑙欄赤珠桄;車欄眾寶桄。其金羅網下垂銀鈴,其銀羅網下垂金鈴;水精羅綱垂琉璃鈴,琉璃羅95網垂水精鈴;赤珠羅網垂馬瑙鈴,馬瑙網垂赤珠鈴;車96羅網垂眾寶鈴。其金樹者金根金枝銀葉花實,其銀樹者銀根銀枝金葉花實;水精樹者水精根枝琉璃花實,琉璃樹者琉璃根枝水精花實;赤珠樹者赤珠根枝馬瑙花實,馬瑙樹者馬瑙根枝赤珠花實;車樹者車根枝眾寶花實。
「又其池底金沙布散,遶池周匝有七寶階道;金階銀蹬97,銀階金蹬;水精陛琉璃蹬,琉璃陛水精蹬;赤珠陛馬瑙蹬,馬瑙陛赤珠蹬;車陛眾寶蹬,挾陛兩邊有寶欄楯。又其池中生四種華,青、黃、赤、白,眾色參間,華如車輪,根如車轂,花根出汁,色白如乳,味甘如蜜。遶池四面有眾園觀、叢林、浴池,生種種花,樹木清涼,花果豐盛98,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善住象王念欲遊戲,入池浴時,即念八千象王。時,八千象王復自念言:善住象王今以念我,我等宜往至象王所。於是,眾象即往前立。
「時,善住象王從八千象至摩陀延池,其諸象中有為王持蓋者,有執寶扇扇象王者,中有作倡伎樂前導從者。時,善住象王入池洗浴,作倡伎樂,共相娛樂。或有象為王洗鼻者,或有洗口、洗頭、洗牙、洗耳、洗腹、洗背、洗尾、洗足者,中有拔華根洗之與王食者,中有取四種花散王上者。爾時,善住象王洗浴、飲食,共99相娛樂已,即出岸上,向善住樹立,其八千象然後各自入池洗浴、飲食,共相娛樂,訖已還出,至象王所。
「時,象王從八千象前後導從,至善住樹王所,中有持蓋覆象王者,有執寶扇扇象王者,中有作倡伎樂在前導者。時,善住象王詣樹王已,坐臥行步隨意所遊;餘八千象各自在樹下,坐臥行步隨意所遊。其樹林中有圍八尋者,有圍九尋至100十尋、十101五尋者,唯善住象王娑102羅樹王圍十六尋。其八千娑103羅樹枝葉墮落時,清風遠吹置於林外。又八千象大小便時,諸夜叉鬼除之林外。」
佛告比丘:「善住象王有大神力,功德如是;雖為畜生,受福如是。」

佛說長阿含第四分世記經104鬱單曰品第二

佛告比丘:「鬱單曰天下多有諸山,其彼山側有諸園觀浴池,生眾雜花,樹木清涼,花果豐茂,無數眾鳥相和而鳴。又其山中多眾流水,其水洋順,無有卒暴,眾花覆上,汎汎徐流,挾105岸兩邊多眾樹木,枝條柔弱,花果繁熾。地生濡106草,槃107縈右旋,色如孔翠,香如婆師108,濡若天衣。其地柔濡,以足踏地,地凹四寸,舉足還復;地平如掌,無有高下。
「比丘!彼鬱單曰土四面有四阿耨達池,各縱廣百由旬,其水澄清,無有穢垢,以七寶塹廁砌其邊,……乃至無數眾鳥相和悲鳴,與摩陀延池嚴飾無異。彼四大池各出四大河,廣十由旬,其水洋順,無有卒暴,眾花覆上,汎汎徐流,挾岸兩邊多眾樹木,枝條柔弱,花果繁熾。地生濡草,槃縈右旋,色如孔翠,香猶婆師,濡若天衣。其地柔濡,以足蹈地,地凹四寸,舉足還復;地平如掌,無有高下。又彼土地無有溝澗、坑坎、荊棘、株杌,亦無蚊虻、蚖蛇、蜂蝎、虎豹109、惡獸。地純眾寶,無有石沙,陰陽調柔,四氣和順,不寒不熱,無眾惱患。其地潤澤,塵穢不起,如油塗地,無有遊塵,百草常生,無有冬夏,樹木繁茂,花果熾盛。地生濡草,槃縈右旋,色如孔翠,香猶婆師,濡若天衣。其地柔濡,以足蹈地,地凹四寸,舉足還復;地平如掌,無有高下。
「其土常有自然粳米110,不種自生,無有糠糩,如白花聚111,猶忉利天食,眾味112具足。其土常有自然釜鍑113,有摩尼珠114,名曰焰光,置於鍑下,飯熟光滅,不假樵火,不勞人功。其土有樹,名曰曲躬,葉葉相次,天雨不漏,彼諸男女止宿其下。復有香樹,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時,皮殼115自裂,自然香出。其樹或高六十里,或五十、四十,極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其果熟時,皮殼自裂,自然香出。
「復有衣樹,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衣。其樹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極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種種衣。復有莊嚴樹,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嚴身之具。其樹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里,極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種種嚴身之具。復有花鬘樹,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鬘。其樹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里,極小高五里,亦皆花果繁茂,出種種鬘。復有器樹,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器。其116樹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極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種種器。復有果樹,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果,樹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極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種種果。復有樂器樹,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樂器。其樹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極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種種樂器。
「其土有池,名曰善見,縱廣百由旬,其水清澄,無有垢穢,以七寶塹廁砌其邊。遶池四面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其善見池北有樹,名菴婆羅,周圍七里,上高百里,枝葉四布遍五十里。其善見池東出善道河,廣一由旬,其水徐流,無有洄澓,種種雜花覆蔽水上,挾岸兩邊樹木繁茂,枝條柔弱,花果熾盛。地生濡草,槃縈右旋,色如孔翠,香如婆師,濡若天衣。其地柔濡,足踏地時,地凹四寸,舉足還復;地平如掌,無117有高下。
「又其河中有眾寶船118,彼方人民欲入中洗浴遊戲時,脫衣岸上,乘船中流。遊戲娛樂訖已,渡119水遇衣便著,先出先著,後出後著,不求本衣。次至香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雜香,以自塗身。次到衣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雜衣,隨意所著。次到莊嚴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莊嚴,以自嚴飾。次到鬘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雜鬘,以著頭上。次到器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寶器。取寶器已,次到果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美果,或噉食者,或口含者,或漉汁飲者。次到樂器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樂器。調絃120鼓之,並以妙聲和絃,而行詣於園林,隨意娛樂,或一日、二日……至於七日,然後復去,無有定處。
「善見池南出妙體河,善見池西出妙味河,善見池北出光影河,亦復如是。善見池東有園林名善見,縱廣百由旬,遶園四邊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綱、七重行樹,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其園四面有四大門,周匝欄楯,皆七寶成。園內清淨,無有荊棘,其地平正,無有溝澗、坑坎、陵阜,亦無蚊虻、蠅蚤121虱、蚖蛇、蜂蝎、虎狼、惡獸。地純眾寶,無有石沙122,陰陽調柔,四氣和順,不寒不熱,無眾惱患。其地潤澤,無有塵穢,如油塗地,遊塵不起,百草常生,無有冬夏,樹木繁茂,花果熾盛。地生濡草,槃123縈右旋,色如孔翠,香如婆師,濡若天衣。其地柔濡,足蹈地時,地凹四寸,舉足還復。
「其園常生自然粳米,無有糠糩,如白花聚,眾味具足,如忉利天食。其園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於鍑下,飯熟光滅,不假樵火,不勞人功。其園有樹,名曰曲躬,葉葉相次,天雨不漏,彼124諸男女止宿其下。復有香樹,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香。樹有高六十里、五十、四十,至高五里,花果繁茂,出種種香,……乃至樂器樹,亦復如是。
「其土人民至彼園中遊125戲娛樂,一日、二日……至於七日,其善見園無人守護,隨意遊戲,然後復去。善見池南有園林,名大善見。善見池西有園林,名曰娛樂。善見池北有園林,名曰等花,亦復如是。其土中夜、後夜,阿耨達龍王數數隨時起清淨云,周遍世界而降甘雨,如搆126牛頃,以八味水潤澤普洽,水不留停,地無泥淖。猶如鬘師以水灑華,使不萎枯127,潤澤鮮明,時,彼土於中夜後無有云翳,空中清明,海出涼風,清淨柔和,微吹人身,舉體快樂,其土豐饒,人民熾盛,設須食時,以自然粳米著於釜中,以焰光珠置於釜下,飯自然熟,珠光自滅。諸有來者,自恣食之,其主不起,飯終不盡;若其主起,飯則盡賜128。其飯鮮潔,如白花聚,其味具足,如忉利天食。彼食此飯,無有眾病,氣力充足,顏色和悅,無有衰耗。
「又其土人身體相類,形129貌同等,不可分別。其貌少壯,如閻浮提二十許人。其人口齒平正潔白,密致無間。髮紺青色,無有塵垢130,髮垂八指,齊眉131而止,不長不短。若其土人132起欲心時,則熟視女人而捨之去,彼女隨後往詣園林。若彼女人是彼男子父親、母親骨肉中表不應行欲者,樹不曲蔭,各自散去;若非父親、母親骨肉中表應行欲者,樹則曲躬,迴蔭其身,隨意娛樂,一日、二日……或至七日,爾乃散去。彼人懷妊,七日、八日便產,隨生男女,置於四衢大交道頭,捨之而去。諸有行人經過其邊,出指令133,指出甘乳,棄適兒身。過七日已,其兒長成134與彼人等,男向男眾,女向女眾。
「彼人命終,有相哭泣,莊嚴死屍,置四衢道,捨之而去。有鳥名憂慰禪伽,接彼死屍置於他方。又其土人,大小便時,地即為開,便利訖已,地還自合。其土人民無所繫戀,亦無畜積,壽命常定,死盡生天。彼人何故壽命常定?其人前世修十善行,身壞命終,生鬱單曰,壽命千歲,不增不減,是故彼人壽命正等。
「復次,殺生者墮惡趣,不殺者生善趣。如是竊盜、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妒、邪見者,墮惡趣中;不盜,不淫,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不貪取、嫉妒、邪見者,則生善趣。若有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不貪取、嫉妒、邪見,身壞命終,生鬱單曰,壽命千歲,不增不減,是故彼人壽命正等。復次,慳吝貪取,不能施惠,死墮惡道;開心不吝,能為施惠者,則生善處。有人施沙門、婆羅門,及施貧窮乞兒、瘡病、困苦者,給其衣服、飲135食、乘輿、花鬘、塗香、床榻、房舍,又造立塔廟,燈燭供養,其人身壞命終,生鬱單曰,壽命千歲,不增不減,是故彼人壽命正等。何故稱鬱單曰人136為勝?其土人民不受十善,舉動自然與十善合,身壞命終,生天善處,是故彼人得稱為勝137鬱單曰。鬱單曰者,其義云何?於三天下,其土最勝,故名鬱單曰138。」

佛說長阿含第四分世記經139轉輪聖王140品第三

佛告比丘:「世間有轉輪聖王,成就七寶,有四神德。云何轉輪聖王成就七寶?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土寶,七主兵寶。云何轉輪聖王金輪寶成就?若轉輪聖王出閻浮提地,剎利水澆頭種141,以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上高殿上,與婇女眾共相娛樂,天金輪寶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其142光色具足,天金所成,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輪徑丈四。轉輪聖王見已,默自念言:我曾從先宿諸舊聞如是語:『若剎利王水澆頭種,以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昇法殿上,婇女圍遶,自然金輪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輪徑丈四,是則名為轉輪聖王。』今此輪現,將無是耶?今我寧可試此輪寶。
「時,轉輪王即召四兵,向金輪寶,偏露右臂,右膝著地,以右手摩捫金輪語言:『汝向東方,如法而轉。勿違常則。』輪即東轉。時,轉輪王即將四兵隨其後行,金輪寶前有四神導,輪所住處,王即止駕。爾時,東方諸小國王見大王至,以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來詣王所,拜首白言:『善哉!大王!今此東方土地豐樂,多諸珍寶,人民熾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順,唯願聖王於此治政!我等當給使左右承受所須143。』當時,轉輪王語小王言:『止!止!諸賢!汝等則為供養我已,但當以正法治化,勿使偏枉,無令國內有非法行,自144不殺生,教人不殺生、偷盜、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妒、邪見之人,此即名為145我之所治。』
「時,諸小王聞是教已,即從大王巡行諸國,至東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隨輪所至,其諸國王各獻國上,亦如東方諸小王比。此閻浮提146所有名曰土147沃野豐,多出珍寶,林水清淨,平廣148之處,輪則周行149,封畫圖度150東西十二由旬,南北十151由旬。天神於中夜造城墎152,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七寶所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造此城已153,金輪寶復於其城中,圖度封地東西四由旬,南北二由旬。天神於中夜造宮殿,宮牆七重,七寶所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造宮殿已,時金輪寶在宮殿上虛空中住,完具而不動轉。轉輪聖王踊躍而言:『此金輪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金輪寶成就。
「云何白象寶成就?轉輪聖王清旦於正殿上坐,自然象寶忽現在前,其毛純白,七處平住,力能飛行,其首雜色,六牙纖傭,真金間填。時,王見已念言:此象賢良,若善調者可中御乘,即試調習,諸能悉備。時,轉輪王欲自試象,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時已154還。時,轉輪王踴躍而言:『此白象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象寶成就。
「云何轉輪聖王紺馬寶成就?時,轉輪聖王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馬寶忽現在前,紺青色,朱騣155尾,頭頸如象,力能飛行。時,王見已念言:此馬賢良,若善調者,可中御乘,即試調習,諸能悉備。時,轉輪聖王欲自試馬寶,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時已還。時,轉輪王踴躍而言:『此紺馬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紺馬寶成就。
「云何神珠寶成就?時,轉輪聖王於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神珠忽現在前,質156色清徹,無有瑕穢。時,王見已言:『此珠妙好,若有光明,可照宮內。』時,轉輪王欲試此珠,即召四兵,以此寶珠置高幢上,於夜冥中,齎幢出城,其珠光明照一由旬,現城中人皆起作務,謂為是晝。時157,轉輪聖王踊躍而言:『今此神珠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神珠寶成就。
「云何玉女寶成就?時158,玉女寶忽然出現,顏色從容159,面貌端正,不長不短,不粗不細,不白不黑,不剛不柔,冬則身溫,夏則身涼,舉身毛孔出栴160檀香,口出優缽羅花香,言語柔濡,舉動安詳,先起後坐,不失宜則。時,轉輪聖王見已無著,心不暫念,復親近。時,轉輪聖王見已,踊躍而言:『此玉女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玉女寶成就。
「云何居士寶成就?時,居士丈夫忽然自出,寶藏自然財富無量,居士宿福,眼能徹視地中伏藏,有主無主皆悉見知,其有主者能為擁護,其無主者取給王用,時,居士寶往白王言:『大王!有所給與,不足為憂,我自能辦。』時161,轉輪聖王欲試居士寶,即敕嚴船於水遊戲,告居士曰:『我須金寶,汝速與我。』居士報曰:『大王小待,須至岸上。』王尋逼言:『我今須用,正爾得來。』時,居士寶被王嚴敕,即於船上長跪,以右手內著水中,水中寶瓶隨手而出,如蟲緣162樹。彼居士寶亦復如是,內手水中,寶緣163手出,充滿船上,而白王言:『向須寶用,為須幾許?』時,轉輪聖王164語居士言:『止!止!,吾無所須,向相試耳,汝今便為供養我已。』時,居士聞王語已,尋以寶物還沒165水中。時,轉聖輪王踊躍而言:『此居士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居士寶成就。
「云何主兵寶成就?時,主兵寶忽然出現,智謀雄猛,英略獨決,即詣王所白言:『大王!有所討伐166,不足為憂,我自能辦。』時,轉輪聖王欲試主兵寶,即集四兵而告之曰:『汝今用兵,未集者集,已167集者放;未嚴者嚴,已嚴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時,主兵寶聞王語已,即令四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嚴者嚴,已嚴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時,轉輪聖王見已,踊躍而言:『此主兵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轉輪聖王七寶成就。謂168四神德?一者長壽不夭無能及者,二者身強169無患無能及者,三者顏貌端正無能及者,四者寶藏盈溢無能及者,是為轉輪聖王成就七寶及四功德。
「時,轉輪聖王久乃命駕出遊後園,尋告御者:『汝當善御而行,所以然者,吾欲諦觀國土人民安樂無患。』時,國人民路次觀者,復語侍人:『汝且徐行,吾欲諦觀聖王威顏。』時,轉輪聖王慈育民物如父愛子,國民慕王如子仰父,所有珍琦170盡以貢王,願垂納受,任171意所與!時王報曰:『且止!諸人!吾自有寶,汝可自用。』
「轉輪聖王治此閻浮提時,其地平正,無有荊棘、坑坎、堆172阜,亦無蚊虻、蜂蝎、蠅蚤、蚖蛇173、惡蟲,石沙、瓦礫自然沈沒,金銀寶玉現於地上,四時和調,不寒不熱。其地柔濡,無有塵穢,如油塗地,潔淨光澤,無有塵穢;轉輪聖王治於世時,地亦如是。地出流泉。精淨無竭,生柔濡草,冬夏常青,樹木繁茂,花果熾盛。地生濡草,色如孔翠,香若婆師,濡如天衣。足蹈地時,地凹四寸,舉足還復,無空缺處。自然粳米無有糠糩,眾味具足。時有香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果自然裂,出自然香,香氣馥熏。復有衣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衣。復有莊嚴樹,花果熾盛,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莊嚴具。復有鬘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皮殼自裂 ,出種種鬘。復有器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器。復有果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果。復有樂器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眾樂器。
「轉輪聖王治於世時,阿耨達龍王於中夜後起大密雲,彌滿世界而降大雨,如搆牛頃,雨八味水,潤澤周普。地無停水,亦無泥洹,潤澤沾洽,生長草木,猶如髻師水灑花鬘,使花鮮澤,令不萎枯,時雨潤澤,亦復如是。又時於中夜後,空中清明,淨無雲曀174,海出涼風,清淨調柔,觸身生樂。聖王治時,此閻浮提五穀豐穰175,人民熾盛,財寶豐饒,無所匱乏。
「當時,轉輪聖王以正治國,無有阿拄,修十善行;爾時諸人民亦修正見,具十善行。其王久久,身生重患,而取命終;時猶如樂人,食如小過,身小不適,而便命終,生梵天上,玉女寶、居士寶、主丘寶及國土民作倡伎樂,葬聖王身。其王玉176女寶、居士寶、主兵寶、國內士民,以香湯洗浴177王身,以劫貝纏五百張疊178,次如纏之。?9舉王身,置金棺裏,以香油灌置鐵槨裏,復以木槨重衣其外,積眾香薪重衣其上,而闍180維之。於四衢道頭起七寶塔,縱廣一由旬,雜色參間,以七寶成。其塔四面各有一門,周匝欄楯,以七寶成。其塔四面空地縱廣五由旬,園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金牆銀門,銀牆金門;琉璃牆水精門,水精牆琉璃門;赤珠牆馬瑙門,馬瑙牆赤珠門;車牆眾寶門。其欄楯者,金欄銀桄,銀欄金桄;水精欄琉璃桄,琉璃欄水精桄;赤珠欄馬瑙桄,馬瑙欄赤珠桄;車欄眾寶桄。其金羅181網下懸銀鈴,其182銀羅網下懸金鈴;琉璃羅網懸水精鈴,水精羅網懸琉璃鈴;赤珠羅網懸馬瑙鈴,馬瑙羅網懸赤珠鈴;車羅網懸眾寶鈴。其金樹者銀葉花實,其銀樹者金葉花實;其琉璃樹水精花葉,水精樹琉璃花葉;赤珠樹者馬瑙花葉,馬瑙樹赤珠花葉;車樹眾寶花葉。其四園牆復有四門,周匝欄楯,又其牆上皆有樓閣寶臺。其牆四面有樹木園林、流泉浴池,生種種花,樹木繁茂,花果熾盛,眾香芬馥,異鳥哀鳴。其塔成已,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舉國士民皆來供養此塔。施諸窮乏,須食與食,須衣與衣,象馬寶乘,給眾所須,隨意所與。轉輪聖王威神功德,其事如是。」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八



1 宋、元二本均無「佛說」二字。
2「後秦弘始年」五字,宋、元、明三本均作「姚秦三藏法師」六字。
3「第」字之上,宋、元二本有「長阿含」三字。
4「世記經」三字之下,明本有「第十一」三字。此經係由閻浮提洲品至世本緣品,共十二品,為佛教最古老的宇宙觀,其內容說明成、住、壞、空四劫之情形。巴利經典無此一經,僅有部分類似之內容散見於長部轉輪聖王師子吼經、起世因本經、波梨經、大典尊經等。西晉‧法立、法炬譯大樓炭經(大一‧二七七)、隋‧闍那崛多等譯起世經(大一‧三一○)、隋‧達摩笈多譯起世因本經(大一‧三六五)。第一至第十品之參閱經,見第二冊後所附「漢巴對照表」。
5閻浮提洲(Jambu-dipa)(巴)、(Jambu-dvipa)(梵),譯為贍部洲,位於須彌山(Sumeru)(巴)之南,即吾人所居之處。「洲」麗本作「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洲」。
6俱利窟(Kareri-kutika)(巴),譯為花林窟,為祇園園精舍中之一建築物。起世因本經(大一‧三六五上)作「迦利囉窟」。
7「今此天地何由而敗?何由而成?」大樓炭經(大一‧二七七上)作:「是天地云何破壞?云何成就?」
8「講堂」,起世因本經(大一‧三六五上)作「迦利囉堂」。
9宋、元、明三本均無「於」字。
10記(vyakarana)(巴),記說、記莂、授記,指對未來人、事作決定說,即預言或預記。
11泥犁(nirayua)(巴),指地獄。
12「天」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王」字。
13佛剎(buddha-khetta)(巴)、(buddha-ksetra)(梵),又作佛土、佛國。一佛剎:謂一佛所教化之範圍。
14由旬(yojana)(巴),印度計算距離之單位。其說法不一,有謂三十里或四十里為一由旬。
15「三」,宋、元、明三本均作「二」。
16「十」,元本作「千」。
17「直」,元本作「真」。
18七寶:指金(suvanna)(巴)、銀(rupiya)(巴)、水精(phalika)(巴)、琉璃(veluriya)(巴)、赤珠(rohita mutta)(巴)、瑪瑙(asma-gabbha)(巴)、車(musaragalva)(梵)。
19「斜」,宋、元、明三本均作「邪」。
20「低」,元、明二本均作「??」。
21「挾」,宋本作「俠」,元、明二本均作「夾」。
22欄楯:欄干之縱木稱「欄」;欄干之橫木稱「楯」。
23羅網:以珠寶連綴而成之網,通常作為莊嚴之具。又帝釋殿之羅網稱為因陀羅網。
24「枝」,大正本作「桄」。
25「圍」,宋、元、明三本均作「繚」。
26宋、元、明三本均無「葉」字。
27「列」,宋本作「烈」。
28「階」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字」。
29伽樓羅足(garula)(巴)、(garuda)(梵)為一種金翅鳥之名。「伽」,宋、元、明三本均作「迦」。
30「鬘」,麗本作「??」,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卍正藏改作「鬘」。大正本亦作「鬘」。
31「其下階道有鬼神住,……名曰喜樂」,起世因本經(大一‧三六六上)作:「其下級中,有夜叉住,名曰缽手;其中級中,有諸夜叉,名曰持鬘;其上級中,有諸夜叉,名曰常醉。」
32「四」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出」字。
33「埵」,大正本作「捶」。
34「諸寶鈴」,宋、元、明三本均作「寶鈴七重」。
35梵加夷天宮(Brahma kayika-bhavana)(巴),譯為淨身,為色界初禪天之通稱。指天界、天宮、天人之居處。「加」,宋、元、明三本均作「迦」。
36「魔」,大正本作「摩」。
37光音天宮(Abhassara bhavana)(巴),位於色界二禪天。
38遍淨天宮(Subha-kinna bhavana)(巴),位於色界三禪天。
39果實天宮:即廣果天(Vehapphala bhavana)(巴),位於色界四禪天。
40無想天宮(Asanna-satta bhavana)(巴),位於色界四禪天。
41無造天宮:指無煩天(Aviha bhavana)(巴),位於色界四禪天。
42無熱天宮(Atappa bhavana)(巴),位於色界四禪天。
43善見天宮(Sudassa bhavana)(巴),位於色界四禪天。
44大善見天宮:即善現天(Sudassa bhavana)(巴),位於色界四禪天。
45色究竟天宮:即阿迦尼吒天(Akanittha bhavana)(巴),位於色界四禪天。
46空處智天(Akasanancayatanupaga bhavana)(巴),為無色界之初重天。
47識處智天(Vinnanancayatanupaga bhavana)(巴),為無色界之第二重天。
48無所有處智天(Akincannayatanupaga bhavana)(巴),為無色界之第三重天。
49有想無想處智天(Nevasannanasannayatanupaga bhavana)(巴),又作非想非非想處天,為無色界之第四重天。
50鬱單曰(Uttarakuru)(巴),又作鬱多羅究留、北俱盧,譯為高勝、勝處,為位於須彌山北方之洲名。起世經(大一‧三一七上)作:「彼鬱單越洲,於四天下中比餘三洲,最上、最妙、最高、最勝。」「曰」,明本作「越。」
51弗于逮(Pubbavideha)(巴)、(Purvavideha)(梵),又作弗于婆毗提訶、東勝身,為位於須彌山東方之洲名。
52俱耶尼(Goyaniya)(巴)又作瞿耶尼、瞿陀尼,為位於須彌山西方之洲名,故又稱西瞿陀尼耶(Apara-godaniya)(梵)。
53閻浮提(Jambudipa)(巴)、(Jambudvipa)(梵),又作琰浮洲、贍部洲。為吾人所住之處,由於中央有一大樹,名曰閻浮,故名閻浮提。又由於位於須彌山之南,故又稱南閻浮提。
54「南狹北廣」,起世經(大一‧三一一中)作:「北闊南狹,如婆羅門車。」
55「下」,宋、元、明三本均作「上」。
56「有石牛幢」,起世因本經(大一‧三六六下)作:「有一石牛,高一由旬,以此因緣,故名瞿陀尼洲。」
57「閻浮」二字之下,麗本有一「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58於閻浮樹之敘述後,起世因本經(大一‧三六六下)另有如下記載:「而彼樹下,有閻浮檀金聚,高二十由旬,以金從於閻浮樹下出生,是故名為閻浮檀。閻浮檀金,因此得名。」
59麗本無「其」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60「修」,宋本作「脩」。
61「善畫」,起世因本經(大一‧三六六下)作「修質多囉波吒羅」。「畫」,宋、元、明三本均作「晝」。
62「晝度」,起世因本經(大一‧三六六下)作「波利夜多囉瞿比陀囉」。
63「十」,元、明二本均作「千」。
64伽陀羅(Karavika)(巴),又作佉陀羅,山名。「陀」,宋、元、明三本均作「羅」。
65「分」,明本作「芬」。
66「氣」,麗本作「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氣」。
67「陀」,宋、元二本均作「羅」。
68「物」,麗本作「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物」。
69「巨」,宋、元、明三本均作「臣」。
70「山」,麗本作「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山」。
71「婆」,大正本作「娑」,
72「栴」,宋、元二本均作「旃」。
73「梨」,宋、元、明三本均作「」。
74「留」,宋、元、明三本均作「榴」。
75「業」,宋、元、明三本均作「葉」。
76「名」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波」字。
77「婆」,宋、元、明三本均作「波」。
78「葡萄」,宋、元二本均作「蒲桃」,明本作「蒲萄」。
79「校」,宋、元、明三本均作「交」。
80阿耨達池(Anotatta sara)(巴)、(Anavatapta sara)(梵),譯為無熱惱、無焚。起世經(大一‧三一二下)作「阿耨達多」。
81「淨」,宋、元、明三本均作「清」。
82「為桄」,麗本作「所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桄」。
83「為鈴」,麗本作「所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鈴」。
84宋、元、明三本均無「馬瑙葉」三字。
85以下係以恆伽河為首,述說東西南北等四河之由來。
86阿耨達龍王(Anovattata naga-rajan)(巴)、(Anavatapata-naga-raja)(梵),又作無熱龍王,為八大龍王之一,居於阿耨達池。自阿耨達池分流出恆伽、新頭、婆叉、斯陀等四河,分別潤澤閻浮提。閻浮提所有龍王均有三患,唯獨阿耨達龍王無三患。詳見本經下文。
87「有三患」,起世經(大一‧三一三上)作「有三因緣」。
88「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此」。
89「搏」,宋本作「慱」。
90「達」字之下,麗本有「阿耨達秦言無惱熱」八小字,今依據明本刪去。宋本則作為經文之本文。
91「唱伎樂」,宋本作「舞唱伎」,元、明二本均作「舞唱妓」。
92「濡」, 宋本作「軟」,元、明二本均作「軟」。
93「闥」,宋、元、明三本均作「沓」。
94宋、元、明三本均無「晝」字。
95「羅」,大正本作「桄」。
96「車」,大正本作「硨」。
97「蹬」,元、明二本均作「??」。
98「盛」,宋、元、明三本均作「茂」。
99宋、元、明三本均無「共」字。
100宋、元、明三本均無「至」字。
101「十」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至」字。
102「娑」,麗本作「婆」,今依據宋、明二本改作「娑」。
103「娑」,麗本作「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娑」。
104宋、元、明三本均無「佛說長阿含第四分世記經」十一字。
105「挾」,元、明二本均作「夾」。
106「濡」,元、明二本均作「軟」。
107「槃」,明本作「盤」。
108婆師:又作婆師迦,香花名。
109「豹」,宋、元、明三本均作「狼」。
110粳米(sali)(巴)、(sali)(梵),起世經(大一‧三一四下)作「??米」。
111「花聚」,宋、元、明三本均作「華叢」。
112「味」,宋、元、明三本均作「物」。
113「鍑」,宋、元、明三本均作「鑊」。
114摩尼珠(mani)(巴),為一種寶珠。
115「殼」。宋、元二本均作「」,明本作「」。
116麗本無「其」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117「無」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亦」字。
118「船」,宋本作「舡」。
119「渡」,麗本作「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渡」。
120「絃」,宋、元、明三本均均作「弦」。
121宋、元、明三本均無「蚤」字。
122「石沙」,宋、元、明三本均作「砂石」。
123「槃」,麗本作「盤」,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槃」。
124「彼」,麗本作「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125「遊」,大正本作「游」。
126「搆」,宋本作「??」,元、明二本均作「」。
127「枯」,宋本作「茄」。
128「賜」,宋、元、明三本均作「儩」。
129「形」,宋、元、明三本均作「顏」。
130「塵垢」,宋、元、明三本均作「痿落」。
131「眉」,宋、元、明三本均作「肩」。
132「人」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民」字。
133」,麗本作「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
134「長成」,宋、元、明三本均作「成長」。
135「飲」,麗本作「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飲」。
136麗本無「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7「勝」,大正本作「稱」。
138「曰」字之下,麗本有「鬱單曰秦言最上」七小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139明本無「佛說長阿含第四分世記經」十一字。
140轉輪聖王(rajan cakkavattin)(巴)、(rajanacakravartin)(梵),又作輪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從天感得輪寶,隨輪寶之所轉,四方皆降服。其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各統領四、三、二、一大洲,即金輪王統治四洲,銀輪王統東、西、南三洲銅輪王統治東、南二洲,鐵輪王統治南閻浮提一洲。
141「剎利水澆頭種」,起世經(大一‧三一七上)作「以水灌頂作剎利主」。
142宋、元、明三本均無「其」字。
143麗本無「須」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144「自」,麗本作「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145「為」,宋、元、明三本均作「曰」。
146「提」,宋、元、明三本均作「地」。
147「土」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地」字。
148「廣」,宋、元、明三本均作「曠」。
149「此閻浮提……輪則周行」,起世經(大一‧三一八上)作:「爾時,輪寶乃於閻浮提中,選擇最上威德形勝極妙之地。」
150「封畫圖度」,起世經(大一‧三一八上)作「規度為界分」。「畫」,麗本作「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畫」。
151「十」,宋、元、明三本均作「七」。
152「墎」,宋、元、明三本均作「郭」。
153「已」,宋、元、明三本均作「邑」。
154「已」,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155「朱騣」,宋、元、明三本均作「珠毛」。
156「質」,元、明二本均作「其」。
157宋、元、明三本均無「時」字。
158「時」字之下,宋本有一「王」字。
159「從容」,麗本作「溶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從容」。
160「栴」,宋、元二本均作「旃」。
161麗本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62「緣」,宋、元二本均作「淞」,明本作「沿」。
163「緣」,明本作「沿」。
164「王」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見」字。
165「沒」,宋、元、明三本均作「投」。
166「伐」,麗本作「罰」,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伐」。
167「已」,宋、元二本均作「以」。
168「謂」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河」字。
169「強」,宋、元二本均作「彊」,明本作「疆」。
170「琦」,宋、元、明三本均作「奇」。
171「任」,麗本作「在」,今依據元本改作「任」。
172「堆」,宋、元、明三本均作「埠」。
173「蚖蛇」,麗本作「蛇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蚖蛇」。
174「曀」,宋、元、明三本均作「翳」。
175「穰」,麗本作「賤」,今依據明本改作「穰」。
176「玉」,明本作「王」。
177「浴」,宋、元、明三本均作「沐」。
178「疊」,元、明二本均作「」。
179「奉」,宋、元、明三本均作「捧」。
180「闍」,麗本作「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闍」。
181「羅」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為」字。
182宋、元、明三本均無「其」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