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三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五○五九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觀此五受陰,是生滅法。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云何色集?云何色滅?云何受、想、行、識2集?云何受、想、行、識滅?愛3喜集是色集,愛喜滅是色滅;觸集是受、想、行4集,觸滅是受、想、行5滅;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比丘!如是色集、色滅,是為色集、色滅;如是受、想、行、識集,受、想、行、識滅,是為受、想、行、識集,受、想、行、識滅。」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一六○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所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善哉!比丘不樂於色,不讚歎色,不取於色,不著於色。善哉!比丘!不樂於受、想、行、識,不讚歎識,不取於識,不著於識。所以者何?若比丘不樂於色,不讚歎色,不取於色,不著於色,則於色不樂,心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樂於識,不讚歎識,不取於識,不著於識,則於識不樂,心得解脫。若比丘不樂於色,心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樂,心得解脫,不滅不生,平等捨住,正念正智。」
「彼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前際俱見,永盡無餘;前際俱見,永盡無餘已,後際俱見,亦永盡無餘;後際俱見,永盡無餘已,前後際俱見,永盡無餘,無所封著。無所封著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亦無所求;無所求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二六一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云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受陰。復次,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餘色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捨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受陰。復次,彼受受8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云何想受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受陰。復次,彼想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復次,彼行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云何識受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受陰。復次,彼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比丘!若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9信行10;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11得須陀洹果12,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比丘!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13;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14盡斷知,謂身見15、戒取16、疑17。比丘!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18,七有天人往生19,然後究竟苦邊。」
「比丘!若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不起心漏,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三六二2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繫著,使心繫著而生貪欲。比丘!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此五受陰不為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而起貪欲。」
「云何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說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比丘!云何聖弟子有慧有明,不說我繫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不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五受陰不見我繫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四六三2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比丘!若沙門、婆羅門計有我,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計有我。何等為五?諸沙門、婆羅門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計我、無明、分別如是觀,不離我所;不離我所者,入於諸根;入於諸根已,而生於觸;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從是生此等及餘。謂六觸身,云何為22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比丘!有意界、法界、無明界23,無明觸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言有、言無、言有無、言非有非無、言我最勝、言我相似,我知、我見。」
「復次,比丘!多聞聖弟子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不有、不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非有我勝、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見。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五六四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起,出講堂,於堂陰中大眾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歎優陀那25偈:

「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
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26。」

時,有一比丘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無吾我,亦無有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佛告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計色是我、異我、相在;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見者。此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此色非當有,受、想、行、識非當有;此色壞有,受、想、行、識壞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當有。如是解脫者,則斷五下分結。」
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斷五下分結已,云何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27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28俱非當生。」
29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若作是說:更有異法,識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若增進廣大生長者。但有言說,聞30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比丘!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縛亦斷;於色意生縛斷已,識攀緣亦斷,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受、想、行界離貪已,於受、想、行意生縛亦斷;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比丘!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生滅以不樂,及三種分別,
貪著等觀察,是名優陀那。
五六六五3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32,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33,如是純大苦聚從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識集。」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多聞聖弟子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故,於受34樂著滅,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35,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比丘!禪思住,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觀察,如是分別、種種分別、知、廣知、種種知、親近、親近修習、入、觸、證二36經,亦如是廣說。
五七六六3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已,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如實觀察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云何色集?云何受、想、行、識集?比丘!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觀察色集、色味、色患、色離故,樂彼色,讚歎愛著,於未來世色復生;受、想、行、識亦如是廣說。彼色生,受、想、行、識生已,不解脫於色,不解脫於受、想、行、識。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多聞聖弟子如實觀察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38故,不樂於色,不讚歎色,不樂著色,亦不生未來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廣說。色不生,受、想、行、識不生故,於色得解脫,於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39聚,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觀察,……如是乃至作證十二經,亦應廣說。
五八六七4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41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已,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如實知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著彼色,讚歎於色;樂著於色,讚歎色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著色,不讚歎色;不樂著、讚歎色故,受樂滅;愛樂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云何多聞聖弟子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知彼故不樂著彼識,不讚歎於識;不樂著、讚歎識故,樂愛滅;樂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42,皆悉得滅。比丘!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觀察,……乃至作證十二經,亦如是廣說。
五九六八4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如實知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緣眼及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如是,緣耳、鼻、舌、身、意,緣意及法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如是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緣眼及44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意45及法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受46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觀察,……乃至作證十二經,亦如是廣說。
受與生及樂,亦說六入處,
一一十二種,禪定三昧經。
六○六九4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集趣道48及有身集滅道49。云何有身集趣道?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故,受樂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大苦聚生。如是受、想、行、識廣說,是名有身集趣道。比丘!有身集趣道,當知即是苦集趣道50。」
「云何有身集51滅道?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於色不樂、不歎、不著、不住;不樂、不歎、不著、不住故,彼色愛樂滅;愛樂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52老、病、死、憂、悲、苦惱53,純大苦聚滅。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有身滅道跡。有身滅道跡,則是苦滅道跡54,是故說有身滅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
六一七○5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56今當說有身5758、有身集邊59、有身滅邊60。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云何有身邊?謂五受陰。云何61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邊。云何有身集邊?謂愛62、當來有愛63、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云何有身滅邊?即此愛64、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苦65盡、離欲、滅、寂沒,是名有身滅邊。是故當說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
六二七一6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有身?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云何有身集?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有身集。云何有身滅?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苦盡、離欲、滅,是名有身滅。」
「云何有身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跡。是名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餘如是說,差別者:「當知有身,當知斷有身集,當知證有身滅,當知修斷有身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又復差別者:「比丘知有身,斷有身集,證有身滅,修斷有身道,是名比丘斷愛欲縛諸結等法,修無間等,究竟苦邊。」
又復差別者:「是名比丘究竟邊際,究竟離垢,究竟梵行,純淨上士。」
又復差別者:「是名比丘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已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
又復差別者:「是名比丘斷關、度塹,超越境界,脫諸防邏,建聖法幢。」 又復差別者:「云何斷關?謂斷五下分結。云何度塹?謂度無明深塹。云何超越境界?謂究竟無始生死。云何脫諸防邏?謂有愛盡。云何建聖法幢?謂我慢盡。」
又復差別者:「是名比丘斷五枝67,成六枝,守護一,依四種,棄捨諸諦,離諸求,淨諸覺,身行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立梵行,無上士。」
其道有三種,實覺亦三種,
有身四種說,羅漢有六種。
六三七二6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所知法69、智70及智者71。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所知法?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我所知法。」
「云何為智?調伏貪欲、斷貪欲、越貪欲,是名為智。」
「云何智者?阿羅漢是。阿羅漢者,非有他世死、非無他世死、非有無他世死、非非有無他世死,廣說無量,諸數永滅。是名說所知法、智及智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四七三7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重擔73、取擔74、捨擔75、擔者76。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重擔?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云何取擔?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
「云何捨擔?若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永斷無餘已、滅已,苦盡、離欲、滅沒。」
「云何擔者?謂士夫是。士夫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命齊限,是名為重擔、取擔、捨擔、擔者。」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已捨於重擔,不復應更取,
重任為大苦,捨任為大樂;
當斷一切愛,則盡一切行,
曉了有餘境,不復轉還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七四7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78、色離。不79如實知故,於色所樂、讚歎、繫著住,色縛所縛,內縛所縛,不知根本,不知邊際,不知出離,是名愚癡無聞凡夫。以縛生,以縛死,以縛從此世至他世;於彼亦復以縛生,以縛死,是名愚癡無聞凡夫。隨魔80自在,入魔網中,隨魔所化,魔縛所縛,為魔所牽;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貪喜色,不讚歎,不繫著住,非色縛所縛,非內縛所縛,知根本,知津濟,知出離,是名多聞聖弟子。不隨縛生,不隨縛死,不隨縛從此世至他世,不隨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隨魔所作,非魔所縛,解脫魔縛,離魔所牽;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七五8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
比丘白佛:「如來為法根、為法眼、為法依,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廣說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復能82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七六8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汝等比丘當觀察於色,觀察色已,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諸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無我,無我者則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若苦者,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當作是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察已,於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七七8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斷色欲貪,欲貪斷已,則色斷;色斷已,得斷知;得斷知己,則根本斷。如截多羅樹頭85,未來不復更生。如是受、想、行、識欲貪斷……乃至未來世不復更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七八8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色起、住、出,則苦於此起,病於此住,老、死於此出;受、想、行、識亦如是說。比丘!若色滅、息、沒,苦於此滅,病於此息,老、死於此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七九8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尚無常,況復現在色!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已,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滅盡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若無過去色者,多聞聖弟子無不顧過去色;以88有過去色故,多聞聖弟子不顧過去色。若無未來色者,多聞聖弟子無不欣未來色;以有未來色故,多聞聖弟子不欣未來色。若無現在色者,多聞聖弟子不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以有89現在色故,多聞聖弟子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苦、空、非我三經,亦如是說。
七一八○9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諦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91,斯有是處!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
比丘白佛:「佛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92;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
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93所從何而生?」
「復有正思惟三昧94,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
「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
「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八一9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耶離96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有離車97名摩訶男98,日日遊行,往詣佛所。時,彼離車作是念:若我早詣世尊所者,世尊及我知識比丘皆悉禪思;我今當詣七庵羅樹阿耆毘外道所。即往詣彼富蘭那迦葉99住處。
時,富蘭那迦葉——外道眾主,與五百外道前後圍遶,高聲嬉戲,論說俗事。時,富蘭那迦葉遙見離車摩訶男來,告其眷屬,令寂靜住:「汝等默然!是離車摩訶男是沙門瞿曇弟子,此是沙門瞿曇白衣弟子,毘耶離中最為上首,常樂靜寂100,讚歎寂靜,彼所之詣寂靜之眾,是故汝等應當寂靜。」
時,摩訶男詣彼眾富蘭那所,與富蘭那共相問訊,相慰勞已,卻坐一面。時,摩訶男語富蘭那言:「我聞富蘭那為諸弟子說法: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世有此論,汝為審有此,為是外人相毀之言?世人所撰,為是法、為非法,頗有世人共論、難問、嫌責以不?」
富蘭那迦葉言:「實有此論,非世妄傳。我立此論,是如法論;我說此法,皆是順法,無有世人來共難問而呵責者。所以者何?摩訶男!我如是見、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
時,摩訶男聞富蘭那所說,心不喜樂,呵罵已,從座101起去,向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向與富蘭那所論事,向佛廣說。
佛告離車摩訶男:「彼富蘭那為出意語102,不足記也。如是,富蘭那愚癡,不辨103、不善、非因而作是說:『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所以者何?有因、有緣眾生有垢,有因、有緣眾生清淨。」
「摩訶男!何因、何緣眾生有垢,何因、何緣眾生清淨?摩訶男!若色一向是苦104、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訶男!以色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色染著;染著故繫,繫故有惱。摩訶男!若受、想、行、識,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訶男!以識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識染著;染著故繫,繫故生惱。摩訶男!是名有因、有緣眾生有垢。」
「摩訶男!何因、何緣眾生清淨?摩訶男!若色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眾生不應因色而生厭離。摩訶男!以色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眾生厭離於色;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摩訶男!若受、想、行、識,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眾生不應因識而生厭離。摩訶男!以受、想、行、識,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眾生厭離於識;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摩訶男!是名有因、有緣眾生清淨。」
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退。
智法及重擔,往詣‧觀‧欲貪,
生及與略說,法印‧富蘭那。
七三八二10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支提竹園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於何所而見無常、苦?」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多聞聖弟子於色見無常、苦;於受、想、行、識,見無常、苦。比丘!色為是常、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比丘!無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八三10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耶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於何所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正觀,如實知見?」
比丘白佛:「世尊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多聞聖弟子於色見非我、不異我107、不相在,是名如實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告諸比丘:「色為是常、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108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於色得解脫,於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
佛說此經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八四10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我。非我者,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是名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觀察。如是觀察,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六八五1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於何所不見我、異我、相在?」
比丘白佛:「世尊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於色不見有我、異我、相在不?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色為是常、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佛言:「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多聞聖弟子觀察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是觀察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七八六11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無常色有常者,彼色不應有病、有苦、亦不應於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常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112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比丘!無常為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正觀於色,正觀已,於色生厭、離欲、不樂、解脫,受、想、行、識,生厭、離欲、不樂、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八八七11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是苦。若色非114是苦者,不應於色有病、有苦生,亦不欲令如是,亦不令不如是。以色是苦,以色是苦故,於色病生,亦得115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色為常、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比丘!無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色得解脫,於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116,純大苦聚。」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117,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三


1本經說明五受陰之「集」和「滅」。參閱相應部S.22. 5. Samadhi 三昧
2宋、元二本均無「識」字。
3「愛」,宋、元、明三本均作「受」。
4「行」,明本作「行識」。
5「行」,宋、元、明三本均作「行識」。
6本經說明若於五受陰不樂、不讚歎、不取、不著,則能得解脫。參閱相應部S.22. 5. Samadhi 三昧
7本經分別說明五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應捨離、滅盡。
8宋、元、明三本均無「受」字。
9「是名隨」,宋本作「名隨是」。
10隨信行:為以生得之智慧、信忍隨順教法修行之人,是見道位中之鈍根者。
11「未」,宋本作「來」。
12須陀洹果sotapatti-phala巴,即預流果,聲聞四果之初果,為斷三界見惑預參聖者之流的聖者。
13隨法行:為以增上智慧隨順教法修行之人,是見道位中之利根者。斷見惑,即見道位。
14三結:結是煩惱之別稱;三結,是得預流果者所斷的三種煩惱,即有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
15身見sakkaya-ditthi巴,即「我見」之意。
16戒取silabbata-paramasa巴,即「執取邪戒」之意。
17疑vicikiccha巴,懷疑正理。
18三菩提sambodhi巴,又譯「等覺」、「正覺」,為「完全覺悟」之意。
19七有天人往生:七有sattakkhattuparama巴,又作七極返。須陀洹果聖者之輪迴生死,最長僅於人界與天界各往返七度;此即言十四生間必證得阿羅漢果,絕無第八度再受生者,故稱為七有天人往生。
20本經敘說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而繫著;多聞聖弟子則不然。
21本經敘說愚癡無聞凡夫之我執。參閱相應部S.22. 47. Samanupassana觀見
22宋、元、明三本均無「為」字。
23意界、法界、無明界manodhatu, dhammadhatu, avijjadhatu巴。
24本經說明若從我、我所解脫者,則斷五下分結。之後,識無所住、除欲、見法涅槃。相應部S.22.55. Udanam 優陀那
25優陀那udana巴,感興語。
 26「法無……分結」,本偈巴利本作 No cassa noca me siya na bhavissatiti. Evam adhimuccamano bhikkhu chindeyya orambhagiyani sannojananiti,意為——
現在沒有〈我〉,亦沒有我的;
將來沒有〈我〉,亦沒有我的。
比丘!如是增上解脫〈我〉慢,則斷〈五〉下分結。
下分結orambhagiyani sannojanani巴,包括一、貪結,二、瞋結,三、身見結,四、戒取見結,一、疑結。以上總稱為「五下分結」或「欲界結惑」。
27現法ditthe dhamme巴,今此一生,即現生。
28「二」,元本作「一」。
29巴利本有「比丘!」之稱呼。
30「聞」,麗本作「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聞」。
31本經敘說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如實觀察五受陰之集、滅。相應部S.22.5. Samadhi 三昧,22.6. Patisallana ◎禪思)。
32禪思Patisallana巴,宴坐思惟。
33「惱苦」,宋、元、明三本作「苦惱」二字。
34宋、元、明三本均無「受」字。
35「如實觀察……惱苦滅」等五十字,乃說明苦惱之寂滅。
36由分別至證,計有十經,參照同卷第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三經,皆云十二經,故「二」字之上,似有「十」字脫落。
37本經說明愚癡無聞凡夫於色等生愛著故不得解脫,多聞聖弟子不生愛著故得解脫。相應部S.22.7.Upadaparitassana 取著恐懼
38宋、元、明三本均無「如實知」三字。
39「純大苦」,麗本無此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0本經經文和第五十七經略同,由「如實觀察」進而「如實知」。
41「住」,明本作「在」。
42在宋、元、明本中,「滅」字後面還有「云何多聞聖弟子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知彼故,不樂著彼識,不讚歎於識;不樂著、讚歎識故,樂愛滅;樂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等八十三字。
43本經說明欲如實觀察五陰,須修習禪思。
44「及」,麗本作「乃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及」。
45宋、元、明三本均無「緣意」二字。
46「受」,麗本作為「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47本經說明有身集即是苦集,有身滅即是苦滅。相應部S.22.44. Patipada 道
48有身集趣道sakkayasamudayagamini patipada巴,即「至集起有身之道」。
49有身集滅道sakkayanirodhagamini patipada巴,即「至滅有身之道」。
50苦集趣道dukkhasamudayagamini patipada巴,即「至集起苦之道」。
51宋、元、明三本無「集」字。
52宋、元、明三本均無「則」字。
53「苦惱」,宋、元、明三本均作「惱苦」。
54苦滅道跡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巴,即「至滅苦之道」。
55本經分別說明有身、有身集、有身滅。相應部S.22.103. Ante 邊
56宋、元、明三本均無「我」字。
57「身」,宋、元、明三本均作「身苦」二字。
58有身邊sakkayanta巴。
59有身集邊sakkayasamudayanta巴。
60有身滅邊sakkayanirodha-anta巴。
61「云何」,宋、元、明三本均作「何等」二字。
62「愛」,麗本作「受」,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愛」。
63宋、元、明三本均無「愛」字。
64「愛」,麗本作「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愛」。
65「苦」,麗本作「吐」,今依據宋本改作「苦」。
66本經說明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若有身滅則得證阿羅漢。相應部S.22.105. Sakkayo 有身
67「枝」,元、明二本均作「支」。
68本經說明五陰是「所知法」,調伏貪欲、斷貪欲、越貪欲,是名為「智」,阿羅漢是「智者」。相應部S.22.23 Parinna 遍智,22. 106. Parinneyya 所遍知
69所知法parinneyye dhamme巴,於應所遍知法。意指五受陰處於應所遍知。亦即指應遍知五受陰。
70智parinna巴,意為「遍智、完全智」。
71智者:即有「遍智、完全智」的人。
72本經說明重擔及取擔、捨擔、擔者。相應部S.22.22. Bhara重擔、增一阿含二十五品第四經—大正〈No.125(25.4)〉。
73重擔bhara巴。
74取擔bharadana巴。
75捨擔bharanikkhepana巴。
76擔者bharahara巴。
77本經說明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五陰故被繫著,多聞聖弟子如實知故得解脫。參閱相應部S.22.117. Bandhana 縛,22.65. Abhinandamana 歡喜
78「患」,宋、元、明三本均作「盡」。
79「不」,宋、元、明三本均作「有」。
80魔mara巴,又云魔羅,意譯為殺者,謂能奪人功德之財,殺人智慧之命。
81本經說明「如來」與「阿羅漢」之不同。相應部S.22.58. Sambuddha等覺者
82「復能」,宋、元、明三本均作「能復」。
83本經說明五陰是無常、苦、無我。參閱相應部S.22. 118-119. Parimucchita 解脫
84本經說明應於色等五陰斷貪欲。相應部S.22.25. Chandaraga 欲貪
85截多羅樹頭tala-vatthu-kata巴,失去基本〈根〉的多羅樹。多羅樹tala,棕櫚科,樹身有七八十丈高,果熟呈紅色,可食。此樹東印度最多。
86本經說明五陰起、住、出,則苦起、病住、老死出;五陰滅、息、沒,則苦滅、病息、老死沒。相應部S.22.30. Uppadam 生
87本經說明多聞聖弟子於三世五陰不顧、不欣、厭、離欲、滅盡向。相應部S.22.9-11 Atitanagatapaccuppanna 過去、未來、現在
88「以」,宋本作「已」。
89「有」,麗本作「欲」,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有」。
90本經說明觀五陰之無常而得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若於五陰起無相、無所有、無我、無常之知見,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竺法護譯佛說聖法印經、施護譯佛說法印經。
91「者」,宋、元、明三本均作「斷」。
92「相」,宋本作「想」。
93麗本只一「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我、我」。
94「正思惟三昧」,宋、元、明三本均作「思惟」。
95本經及佛陀為破富蘭那外道的「無因無緣說」而說者。相應部S.22. 60. Mahali 摩訶利
96毘耶離Vesali巴,地名,在中印度。
97離車Licchavi巴,住在中印度毘舍離城的種族名,為跋祇Vajji巴族之一部。
98摩訶男Mahanama巴,人名。或稱釋摩訶男,出身於中印度迦毘羅衛城之釋迦種。
99富蘭那迦葉Purana Kassapa巴,六師外道之一。
100「靜寂」,宋、元、明三本均作「寂靜」。
101「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102「出意語」adhivutti pada巴,外道之「六十二見」與真實不相應,以及「十四無記」,佛皆謂之「出意語」。
103「辨」,宋、元、明三本作「辯」。
104「一向是苦」,麗本作「非一向是苦」,巴利本作Rupanca hidam Mahali ekantadukkham abhavissa dukkhanupatitam dukkhavakkantam anavakkantam sukhena, nayidam satta rupasmim sarajjeyyum摩訶利!此是真的,色一向是苦、苦相隨、苦所包圍侵襲、非由樂所包圍,〈因〉此,有情不應貪著於色。今依據巴利本及本經下文刪去「非」字。
105本經說明多聞聖弟子見五陰無常、苦、無我而得解脫。
106本經說明多聞聖弟子於五陰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故得解脫。
107宋、元、明三本均無「我」字。
108「又」,宋、元、明三本均作「復」。
109本經經意同第七十三經。相應部S.22.45. Aniccata 無常
110本經經意同第七十五經。相應部S.22.46. Aniccata 無常
111本經說明色是無常、苦、無我。
112「不」字對照前後文及第七十八經,若改為「於色」,語氣及文義更為通順。
113本經經意同第七十七經。
114宋、元、明三本均無「非」字。
115「得」,明本作「行」。
116「惱苦」,宋、元、明三本均作「苦惱」。
117「說」,宋、元、明三本均作「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