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九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二三二二三○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2者,云何名世間?」 佛告三彌離提:「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若、若樂、不若不樂,是名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 「三彌離提!若無彼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觸、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無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者,則無世間,亦不施設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滅則觸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世間,如是眾生、如是魔,亦如是說3。 二三三二三一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 佛告三彌離提:「危脆敗壞,是名世間。云何危脆敗壞?三彌離提!眼是危脆敗壞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亦是危脆敗壞;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說危脆敗壞法,名為世間。」 佛說此經已,三彌離提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四二三二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空,云何名為世間空?」 佛告三彌離提:「眼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6。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空世間。」 佛說此經已,三彌離提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五二三三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世間、世間8集、世間滅、世間滅道跡。諦聽!善思!」 「云何為世間?謂六內入處。云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 「云何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 「云何世間滅?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無餘斷,已捨、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 「云何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六二三四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邊者,我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而究竟苦邊者。」如是說已,入室坐禪。 時,眾多比丘,世尊去後,即共議言:「世尊向者略說法言:『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邊者,我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而得究竟苦邊者。』如是說已,入室坐禪。我等今於世尊略說法中未解其義,是中諸尊,誰有堪能於世尊略說法中,廣為我等說其義者?」 復作是言:「唯有尊者阿難,聰慧總持,而常給侍世尊左右,世尊讚歎多聞梵行,堪為我等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說其義。今當往詣尊者阿難所,請求令說。」 時,眾多比丘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於一面坐,具以上事廣問阿難。 爾時,阿難告諸比丘:「諦聽!善思!今當為說。若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此等皆入世間數。諸尊!謂眼是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是等悉入世間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六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是名聖弟子到世界邊、知世間、世間所重、度世間。」 爾時,尊者阿難復說偈言: 「非是遊10步者,能到世界邊; 不到世界邊,不能免眾苦。 是故牟尼尊,名知世間者; 能到世界邊,諸梵行已立。 世界邊唯有,正智能諦了; 覺慧達世間,故說度彼岸。」 「如是,諸尊!向者世尊略說法已,入室坐禪,我今為汝分別廣說。」 尊者阿難說是法已,眾多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七二三五1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無師、無近住弟子,則樂獨住。」 「云何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緣眼、色,生惡不善覺,貪、恚、癡俱,若彼比丘行此法者,是名有師;若於此邊住者,是名近住弟子。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如是有師、有近住弟子,常苦獨住。」 「云何無師、無近住弟子,常樂獨住12?緣眼、色、生惡不善覺,貪、恚、癡具,彼比丘不行,是名無師;不依彼住,是名無近住弟子;是名無師、無近住弟子,常樂獨住。若彼比丘無師、無近住弟子者,我說彼得梵行福。所以者何?無師、無近住弟子,比丘於我建立梵行,能正盡苦,究竟苦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八二三六1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檀14,入林中,晝日坐禪。時,舍利弗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佛告舍利弗:「汝從何來?」 舍利弗答言:「世尊!從林中晝日坐禪來。」 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禪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禪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15禪住而坐禪;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 「若入城時、若行乞食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 「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觀時,若眼識於色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繫念修學。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為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教令滅;彼比丘亦復如是,當起增上勤欲方便,繫念修學。」 「若比丘觀察時,若於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於其中間,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習,是名比丘於行、住、坐、臥淨除乞食。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九二三七1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時,有長者名郁瞿婁17,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故有一比丘見法18般涅槃19?何故比丘不得見法般涅槃?」 佛告長者:「若有比丘眼識於色,愛念染著;以愛念染著故,常依於識;為彼縛故,若彼取故,不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 「若比丘眼識於色,不愛樂染著;不愛樂染著者,不依於識;不觸、不著、不取故,此諸比丘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 「是故,長者!有比丘得見法般涅槃者,有不得見法般涅槃者。」 如長者所問經,如是阿難所問經及佛自為諸比丘所說經,亦如上說。 二四○二三八2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眼識生?何因何緣耳、鼻、舌、身、意識生?」 佛告比丘:「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識生,一切眼色因緣故;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身觸因緣21、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是名比丘眼識因緣生……乃至意識因緣生。」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二四一二三九2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結所繫法23及結法。云何結所繫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結所繫法。云何結法?謂欲貪,是名結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四二二四○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所取法及取法。云何所取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所取法。云何取法?謂欲貪,是名取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四三二四一2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比丘26!寧以火燒熱銅籌,以燒其目,令其熾27燃,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所以者何?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故,墮惡趣中,如沈鐵丸。」 「愚癡無聞凡夫寧燒鐵錐,以鑽其耳,不以耳識取其聲相,取隨聲好。所以者何?耳識取聲相,取隨聲好者,身壞命終,墮惡趣中,如沈鐵丸。」 「愚癡無聞凡夫寧以利刀斷截其鼻,不以鼻識取於香相,取隨香好。所以者何?以取香相,取隨香好故,身壞命終,墮惡趣28中,如沈鐵丸。」 「愚癡無聞凡夫寧以利刀斷截其舌,不以舌識取於味相,取隨味好。所以者何?以取味相,隨味好故,身壞命終,墮惡趣中,如沈鐵丸。」 「愚癡無聞凡夫寧以剛鐵利槍以刺其身,不以身識取於觸相及隨觸好。所以者何?以取觸相及隨觸好故,身壞命終,墮惡趣中,如沈鐵丸。」 「諸比丘!睡眠者是愚癡活、是癡29命,無利、無福。然諸比丘寧當睡眠,不於彼色而起覺想;若起覺想者,必生纏縛諍訟,能令多眾起於非義,不能饒益安樂天人。」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今寧以熾然鐵槍以貫其目,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墮三惡趣,長夜受苦。我從今日當正思惟:觀眼無常、有為、心緣生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有為、心緣生法。耳、鼻、舌、身入處當如是學:寧以鐵槍貫其身體,不以身識取於觸相及隨觸好故,墮三惡道。我從今日當正思惟:觀身無常、有為、心緣生法,若觸、身識、身觸、身30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有為、心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睡眠者是愚癡活、癡命,無果、無利、無福,我當不眠,亦不起覺想;起想者生於纏縛諍訟,令多人非義饒益,不得安樂。」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眼生厭,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四四二四二3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眼不知、不識、不斷、不離欲,不堪能正盡苦;於眼若知、若識、若斷、若離欲,堪能正盡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眼四經,如是乃至意二十四經,如上說。 二四五二四三3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33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比丘於眼味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得自在脫於魔手,魔縛所縛,入於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若沙門、婆羅門於眼不味者,當知是沙門、婆34羅門不隨於魔,脫於魔手,不入魔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味,如是歡喜、讚歎、染著、堅住、愛樂、憎嫉,亦如是說。 如內入處七經、外入處七經,亦如是說。 二四六二四四3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魔鉤。云何為六?眼味著色,是則魔鉤;耳味著聲,是則魔鉤;鼻味著香,是則魔鉤;舌味著味,是則魔鉤;身味著觸,是則魔鉤;意味著法,是則魔鉤。若沙門、婆羅門眼味著色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魔鉤鉤其咽,於魔不得自在。」 穢說淨說,廣36說如上。 二四七二四五3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38調伏駮牛聚落39。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語亦善,中語亦善,後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40,清白梵行,謂四品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四品法經?有眼識色可愛、可念、可樂、可著,比丘見已,歡喜、讚歎、樂著、堅住;有眼識色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樂著、苦厭,比丘見已,瞋恚、嫌薄。如是比丘於魔不得自在,乃至不得解脫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有眼識色可愛、可念、可樂、可著,比丘見已,知喜不讚歎、不樂著堅實;有眼識色不可愛念樂著,比丘見已,不瞋恚、嫌薄。如是比丘不隨魔,自在,乃至解脫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比丘四品法經。」 二四八二四六4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 爾時,天魔波旬42作是念:沙門瞿曇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我今當往亂其道意。 時,魔波旬化作御車象43類,執杖覓牛,著弊衣,蓬頭亂髮,手腳剝裂,手執牛杖,至世尊前問言:「瞿曇!見我牛不?」 世尊作是念:此是惡魔,欲來亂我。即告魔言:「惡魔!何處有牛?何用牛為?」 魔作是念:沙門瞿曇知我是魔。而白佛言:「瞿曇!眼觸入處,是我所乘;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是我所乘。」 復問:「瞿曇!欲何所之?」 佛告惡魔:「汝有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若彼無眼觸入處,無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汝所不到,我往到彼。」 爾時,天魔波旬即說偈言: 「若常有我者,彼悉是我所; 一切悉屬我,瞿曇何所之?」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言有我者,彼說我則非; 是故知波旬,即自墮負處。」 魔復說偈言: 「若說言知道,安隱向涅槃; 汝自獨遊往,何煩教他為?」 世尊復說偈答言: 「若有離魔者,問度彼岸道, 為彼平等說,真實永無餘; 時習不放逸,永離魔自在。」 魔復說偈言: 「有石似段肉,餓鳥來欲食; 彼作軟美想,欲以補飢虛, 竟不得其味,折嘴而騰虛。 我今猶如烏,瞿曇如石生, 不入愧而去,猶鳥陵虛逝, 內心懷愁毒,即彼沒不現。」 二四九二四七4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眼習近於色,則隨45魔所自在……乃至不得解脫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若沙門、婆羅門眼不習近於色,不隨魔,自在……乃至得解脫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習近,如是繫著、如是味、如是鄰聚;若使受持繫著,我所求欲,淳濃不捨,亦如上說。 二五○二四八4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吒利弗多羅國雞林園47。 爾時,尊者阿難往詣尊者大純陀48所,共相問訊已,於一面坐。 爾時,尊者阿難語尊者純陀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49不?」 尊者純陀語尊者阿難言:「隨仁所問,知者當答。」 尊者阿難問尊者純陀:「如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大造色,施設顯露,此四大色非我。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亦復說識非我耶?」 尊者純陀語尊者阿難言:「仁者最為多聞,我從遠來詣尊者所,為問此法故。今日,尊者!唯願為說此義。」 尊者阿難語純陀言:「我今問尊者,隨意見答。尊者純陀!為有眼、有色、有眼識不?」 答言:「有。」 尊者阿難復問:「為緣眼及色,生眼識不?」 答言:「如是。」 尊者阿難復問:「緣50眼及色,生眼識,彼因、彼緣為常、為無常?」 答言:「無常。」 尊者阿難又問:「彼因、彼緣生眼識,彼因、彼緣無常變易時,彼識住耶?」 答曰:「不也,尊者阿難!」 尊者阿難復問:「於意云何?彼法若生、若滅可知,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尊者阿難!」 「耳、鼻、舌、身、意、法於意云何?有意、有法、有意識不?」 答曰:「有,尊者阿難!」 復問:「為緣意及法,生意識不?」 答曰:「如是,尊者阿難!」 復問:「若意緣法,生意識,彼因、彼緣為常、為無常?」 答曰:「無常,尊者阿難!」 復問:「若因、若緣生意識,彼因、彼緣無常變易時,意識住耶?」 答曰:「不也,尊者阿難!」 復問:「於意云何?彼法若生、若滅可知,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阿難!」 尊者阿難語純陀言:「是故,尊者!而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識亦無常。譬如士夫持斧入山,見芭蕉樹,謂堪材用,斷根、截葉、斫枝51、剝皮,求其堅實,剝至於盡,都無堅處。如是多聞聖弟子正觀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當正觀時,都無可取;無可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彼二52正士說是法時,展轉隨喜,各還其所。 二五一二四九5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詣尊者舍利弗所,語尊者舍利弗:「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不?」 舍利弗言:「隨仁所問,知者當答。」 尊者阿難問尊者舍利弗:「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更有餘不?」 尊者舍利弗語阿難言:「莫作此問:『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更有餘不?』」 阿難又問尊者舍利弗:「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無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答阿難言:「亦復不應作如是問:『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無有餘耶?』」 阿難復問尊者舍利弗:「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餘無餘、非有餘非無餘耶?」 尊者舍利弗答阿難言:「此亦不應作如此問:『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餘無餘、非有餘非無餘耶?』」 尊者阿難又問舍利弗:「如尊者所說,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有無亦不應說,非有非無亦不應說,此語有何義?」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難:「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餘耶?此則虛言54;無餘耶?此則虛言;有餘無餘耶?此則虛言;非有餘非無餘耶?此則虛言。若言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離諸虛偽,得般涅槃,此則佛說。」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各還本處。 二五二二五○5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56。 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57俱在耆闍崛山。 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覺,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已58不?」 尊者舍利弗語摩訶拘絺羅:「隨仁所問,知者當答。」 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繫色耶?色繫眼耶?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意繫法耶?法繫意耶?」 尊者舍利弗答尊摩訶拘絺羅言:「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尊者摩訶拘絺羅!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尊者摩訶拘絺羅!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軛鞅縛繫,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59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於中間,若軛、若繫鞅者,是彼繫縛。」 「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尊者摩訶拘絺羅!若眼繫色,若色繫眼。……乃至若意繫法,若法繫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以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 「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60眼見色若好、若惡,不起欲貪;其餘眾生眼若見色若好、若惡,則起欲貪。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乃至意、法亦復如是。」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各還本處。 二五三二五一6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俱在耆闍崛山中。 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覺,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語尊者舍利弗:「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已不?」 舍利弗言:「隨仁所問,知者當答。」 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謂無明者,云何為無明?」 尊者舍利弗言:「所謂無知,無知者是為無明。云何無知?謂眼無常不如實知,是名無知;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於此六觸入處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闇62、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尊者摩訶拘絺羅又問尊者舍利弗:「所謂明者,云何為明?」 舍利弗言:「所謂為知,知者是明。為何所知?謂眼無常、眼無常如實知,眼生滅法、眼生滅法如實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於此六觸入處如實知、見、明、覺、悟、慧、無間等,是名為明。」 時,二正士各聞所說,展轉隨喜,各還其所。 二五四二五二6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比丘名優波先那,住王舍城寒林中塚間蛇頭巖下迦陵伽行處。時,尊者優波先那獨一於內坐禪。 時,有惡毒蛇長尺許,於上石間墮優波先那身上。優波先那喚舍利弗,語諸比丘:「毒蛇墮我身上,我身中毒。汝等駛來,扶持我身,出置於外,莫令於內身壞碎,如糠糟64聚65。」 時,尊者舍利弗於近處,住一樹下,聞優波先那語,即詣優波先那所,語優波先那言:「我今觀汝色貌,諸根不異於常,而言『中毒,持我身出,莫令散壞,如糠糟聚』,竟為云何?」 優波先那語舍利弗言:「若當有言:『我眼是我、我所;耳、鼻、舌、身、意,耳、鼻、舌、身、意是我、我所;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是我、我所;地界,地界是我、我所;水、火、風、空、識界,水、火、風、空、識界是我、我所;色陰,色陰是我、我所;受、想、行、識陰,受、想、行、識陰是我、我所。』者,面色諸根應有變異。我今不爾,眼非我、我所;……乃至識陰非我、我所,是故面色諸根無有變異。」 舍利弗言:「如是,優波先那!汝若長夜離我、我所、我慢繫著使,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永不復起,云何面色諸根當有變異?」 時,舍利弗即周匝扶持優波先那身出於窟外,優波先那身中毒碎壞,如聚糠糟。 時,舍利弗即說偈言66: 「久殖67諸梵行,善修八聖道, 歡喜而捨壽,猶如棄毒缽。 久殖諸梵行,善修八聖道, 歡喜而捨壽,如人重病愈。 久殖諸梵行,善修八聖道, 如出火燒宅,臨死無憂悔。 久殖諸梵行,善修八聖道, 以慧觀世間,猶如穢草木, 不復更求餘,餘亦不相續。」 時,尊者舍利弗供養優波先那尸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優波先那有小惡毒蛇,如治眼籌68,墮其身上,其身即壞,如聚糠糟。」 佛告舍利弗:「若優波先那誦此偈者,則不中毒,身亦不壞,如聚糠糟。」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誦何等偈?何等辭句?」 佛即為舍利弗而說偈言: 「常慈念於彼,堅固賴吒羅, 慈伊羅槃那,尸婆弗多羅, 欽婆羅上馬,亦慈迦拘吒, 及彼黑瞿曇,難徒69跋難陀70。 慈悲於無足,及以二足者, 四足與多足,亦悉起慈悲。 慈悲於諸龍,依於水陸者; 慈一切眾生,有畏71及無畏。 安樂於一切,亦離煩惱生; 欲令一切賢,一切莫生惡。 常住蛇頭巖,眾惡不來集; 凶害惡毒蛇,能害眾生命。 如此真諦言,無上大師說, 我今誦習此,大師真實語, 一切諸惡毒,無72能害我身。 貪欲瞋恚癡,世間之三毒, 如此三毒惡73,永除名佛寶。 法寶滅眾毒,僧寶亦無餘, 破壞凶惡毒,攝受護善人, 佛破一切毒,汝蛇毒今破。」 「故說是咒術章句,所謂: 塢耽婆隸 耽婆隸 耽74陸 波75羅76耽陸 渧 肅渧 抧77跋渧 文那移 三摩移 檀諦 尼羅枳施78 婆羅拘閉塢隸 塢娛隸 悉波呵79」 「舍利弗!優波先那善男子爾時說此偈,說此章句者,毒蛇不能中其身,身亦不壞,如糠糟聚。」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優波80先那未曾聞此偈,未曾聞此咒術章句,世尊今日說此,正為當來世耳。」 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二五五二五三81 如是我聞: 一時,尊者優陀夷82往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拘槃荼83聚落,到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菴羅園84中住。 時,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85有諸年少弟子,遊行採樵,至菴羅園中,見尊者優陀夷坐一樹下,容貌端正,諸根寂靜,心意安諦,成就第一調伏。見已,往詣其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時,優陀夷為諸年少種種說法,勸勵已,默然而住。彼諸年少聞尊者優陀夷所說,歡喜隨喜,從座86起去。 時,諸年少擔持束薪,還至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所,置薪束於地,詣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所,白言:「我和上87尼!當知菴羅園中有沙門優陀夷,姓瞿曇氏,依於彼住,極善說法。」 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語諸年少言:「汝可往請沙門優陀夷瞿曇氏,明日於此飯食。」 時,諸年少弟子受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教已,往詣尊者優陀夷所,白優陀夷言:「尊者當知,我和上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請尊者優陀夷明旦飯食。」 時,優陀夷默然受請。 時,彼諸年少知優陀夷受請已,還歸和上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所,白言:「和上尼!我以和上尼語,請尊者優陀夷,尊者優陀夷默然受請,和上尼自知時。」 爾時,尊者優陀夷夜過晨朝,著衣持缽,往詣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舍。時,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遙見尊者優陀夷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坐,設種種飲食,自手供養,豐美滿足。食已,澡漱88、洗缽訖,還就本座。 時,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知食已訖,著好革屣,以衣覆頭,別施高床,現起輕相,傲慢而坐,語優陀夷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優陀夷答言:「姊妹!今是非時。」作此語已,從座起去。 如是,明日諸弟子復至菴羅園採樵聽法,還復白和上尼;和上尼復遣詣請食,如前三返89,乃至請法,答言「非時。」不為說法。 諸年少弟子復白和上尼:「菴羅園中沙門優陀夷極善說法。」 和上尼答言:「我亦知彼極善說法,再三請來,設食問法,常言非時,不說而去。」 諸弟子言和上尼:「著好革屣,以衣覆頭,不恭敬坐,彼云何說?所以者何?彼尊者優陀夷以敬法故,不說而去。」 和上尼答言:「若如是者,更為我請彼。」 諸弟子受教,更請供養如前。時,和上尼知食訖已,脫革屣,整衣服,更坐卑床,恭敬白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優陀夷答言:「汝今宜問,當為汝說。」 彼即問言:「有沙門、婆羅門說『苦、樂自作』,復有說言『苦、樂他作』,復有說言『苦、樂自他作』,復有說言『苦、樂非自非他作』。尊者!復云何?」 尊者優陀夷答言:「姊妹!阿羅訶90說『苦、樂異生』,非如是說。」 婆羅門尼復問:「其義云何?」 優陀夷答言:「阿羅訶說『從其因緣,生諸苦、樂。』」 優陀夷復語婆羅門尼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於意云何?有眼不?」 答言:「有。」 「有色不?」 答言:「有。」 「有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 答言:「如是,尊者優陀夷!」 優陀夷復問:「有耳、鼻、舌、身、意、意觸91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 答言:「如是,尊者優陀夷!」 優陀夷言:「此是阿羅訶說:『從其因緣,生於苦、樂。』」 婆羅門尼言:「尊者優陀夷!如是阿羅訶說:『從其因緣生苦、樂』耶?」 優陀夷答言:「如是,婆羅門尼!」 婆羅門尼復問:「沙門!云何阿羅訶說『因緣生苦、樂、不苦不樂滅』?」 優陀夷答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尼!一切眼、一切時滅無餘,猶有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 答言:「無也,沙門!」 「如是,耳、鼻、舌、身、意,一切時滅永盡無餘,猶有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 答言:「無也,沙門!」 「如是,婆羅門尼!是為阿羅訶說『因緣生苦、樂、不苦不樂滅』。」 尊者優陀夷說是法時,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疑惑,不由於他入佛教法,於法得無所畏,從座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者優陀夷:「我今日超入決定,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從今日盡壽歸依三寶。」 爾時,優陀夷為婆羅門尼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二五六二五四9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93住耆闍崛山。常精勤修習菩提分法。 時,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而作是念:於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我在其數,然我今日未盡諸漏。我是名族姓子94,多饒財寶,我95今寧可還受五欲,廣行施作福。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汝等今往二十億耳所,告言:『世尊呼汝!』」 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詣二十億耳所,語言:「世尊呼汝!」 二十億耳聞彼比丘稱大師命,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二十億耳:「汝實獨靜禪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學聲聞中,我在其數,而今未得漏盡解脫。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錢財,我寧可還俗,受五欲樂,廣施作福耶?」 時,二十億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驚怖毛豎,白佛言:「實爾,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 答言:「如是,世尊!」 復問:「於意云何?汝彈琴時,若急其絃,得作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若緩其絃,寧發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善調琴絃,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96。」 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獨靜禪思,如上所說,乃至漏盡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得阿羅漢,內覺解脫喜樂,作是念:我今應往問訊世尊。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於世尊法中得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當於爾時解脫六處。云何為六?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 「世尊!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此非所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欲解脫。」 「若復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離恚解脫』,此亦不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97解脫。」 「若復有人依於修習利養遠離而言『遠離解脫』,是亦不應;貪、恚、癡盡,是真實遠離解脫。」 「貪、恚、癡盡,亦名離愛,亦名離取,亦名離忘念解脫。如是,世尊!若諸比丘未得羅漢,未盡諸漏,於此六處不得解脫。」 「若復比丘在於學地,未得增上98樂涅槃,習向心住,爾時成就學戒,成就學根,後時當得漏盡、無漏心解脫……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得無學戒,得無學諸根;譬如嬰童愚小仰臥,爾時成就童子諸根,彼於後時漸漸增長,諸根成就,當於爾時成就長者諸根。在學地者亦復如是,未得增上安樂,乃至成就無學戒、無學諸根。」 「若眼常識色,終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乃至無常。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風吹,不能動搖、不能穿過。彼無學者亦復如是,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爾時,二十億耳重說偈言: 「離欲心解脫,無恚脫亦然; 遠離心解脫,貪愛永無餘。 諸取心解脫,及意不忘念; 曉了入處生,於彼心解脫。 彼心解脫者,比丘意止息; 諸所作已作,更不作所作。 猶如大石山,四風不能動, 色聲香味觸,及法之好惡, 六入處常對,不能動其心, 心常住堅固,諦觀法生滅。」 尊者二十億耳說是法時,大師心悅。諸多聞梵行者聞尊者二十億耳所說,皆大歡喜。爾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說法,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去不久,告諸比丘:「善心解脫者,應如是記說,如二十億耳以智記說,亦不自舉,亦不下他,正說其義;非如增上慢者,不得其義,而自稱歎得過人法,自取損減。」 二五七二五五99 如是我聞: 一時,尊者摩訶迦旃延100住阿槃101提102國濕摩陀江側。獼猴室103阿練若104窟有魯醯遮105婆羅門,恭敬承事,如羅漢法。 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晨朝著衣持缽,入獼猴室聚落,次行乞食,乞食還,舉衣缽,洗足已,入室坐禪。 時,魯醯遮婆羅門有諸年少弟子,遊行採薪,至尊者摩訶迦旃延窟邊,共戲笑言:「此中剃髮沙門106住,是黑闇人107,非世勝人108,而魯醯遮婆羅門尊重供養,如羅漢法。」 時,尊者摩訶迦旃延語諸年少言:「年少!年少!莫作聲!」 諸少年言:「終不敢復言。」如是再三,語猶不止。 於是尊者摩訶迦旃延出戶外,語諸年少言:「年少!年少!汝等莫語。我今當為汝等說法,汝等且聽。」 諸年少言:「諾!唯願說法,我當聽受。」 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即說偈言: 「古昔婆羅門,修習勝妙戒, 得生宿命智,娛樂真諦禪; 常住於慈悲,關閉諸根門, 調伏於口過,古昔行如是。 捨本真實行,而存虛偽事, 守族姓放逸109,從諸根六境; 自餓110居塚間,三浴111誦三典112, 不守護根門,猶如夢得寶。 編髮衣皮褐,戒盜灰坌身113, 粗衣以蔽形,執杖114持水瓶, 假形婆羅門115,以求於利養。 善攝護其身,澄淨離塵垢, 不惱於眾生,是道婆羅門116。」 爾時,諸年少婆羅門瞋恚不喜,語尊者摩訶迦旃延:「謗我經典,毀壞所說,罵辱婆羅門。」執持薪束,還魯醯遮婆羅門所,語魯醯遮婆羅門言:「和上知不?彼摩訶迦旃延誹謗經典,毀呰言說,罵辱婆羅門。」 魯醯遮婆 羅門語諸年少:「諸年少!莫作是語。所以者何?摩訶迦旃延宿重戒德,不應謗毀經典,毀呰言說,罵婆羅門。」 諸年少言:「和上信我言,當自往看。」 時,魯醯遮婆羅門不信諸年少語,往詣摩訶迦旃延,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摩訶迦旃延言:「我諸年少弟子來到此不?」 答言:「到此。」 「少多與共言語不?」 答云:「與共言語。」 魯醯遮婆羅門言:「汝與諸年少共語,今可為我盡說是。」 摩訶迦旃延即為廣說。時,魯醯遮婆羅門亦復瞋恚,心得不喜,語摩訶迦旃延:「我先不信諸年少語,今摩訶迦旃延真實誹謗經典,毀呰而說,罵辱婆羅門。」作此語已,小默然住。須臾,復語摩訶迦旃延:「仁者所說門,何等為門?」 摩訶迦旃延言:「善哉!善哉!婆羅門!所問如法,我今當為汝說門。婆羅門!眼是門,以見色故;耳、鼻、舌、身、意是門,以識法故。」 婆羅門言:「奇哉!摩訶迦旃延!我問其門,即說其門。如摩訶迦旃延所說不守護門,云何不守護門?」 摩訶迦旃延言:「善哉!善哉!婆羅門!問不守護門,是如法問,今當為汝說不守護門。」 「婆羅門!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緣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不住身念處,故於心解脫、慧解脫無如實知,於彼起種種惡不善法,不得無餘滅盡,於心解脫、慧解脫妨礙,不得滿足;心解脫、慧解脫不滿故,身滿惡行,不得休息,心不寂靜;以不寂靜故,於其根門則不調伏、不守護、不修習。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魯醯遮婆羅門言:「奇哉!奇哉!摩訶迦旃延!我問不守護門,即為我說不守護門。摩訶迦旃延!云何復名善守護門?」 摩訶迦旃延語婆羅門言117:「善哉!善哉118!汝能問我善守護門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守護門義。」 「多聞聖弟子眼見色已,於可念色不起緣著,不可念色不起瞋恚;常攝其心住身念處,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於彼所起惡不善法寂滅無餘,於心解脫、慧解脫而得滿足;解脫滿足已,身觸惡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門善調伏守護修習。如眼及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魯醯遮婆羅門言:「奇哉!摩訶迦旃延!我問守護門119義,即為我說守護門義,譬如士夫求毒藥草反120得甘露。今我如是,瞋恚而來至此座坐,而摩訶迦旃延以大法雨,雨我身中,如雨甘露。摩訶迦旃延!家中多事,今請還家。」 摩訶迦旃延言:「婆羅門!宜知是時。」 時,魯醯遮婆羅門聞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雜阿含經卷第九 1本經說明六根、六境、六識、六觸、六受是名世間。相應部S.35.65-68.Samiddhi 三彌離提 2世間loka巴,世是遷流轉變的意思,雖分有情自身及自身外的器世間,但專指有情世間,佛法總是從有情去說明世間。 3「如世間,如是眾生、如是魔,亦如是說」。相應部S.35.65-66.Samiddhi 三彌離提 4本經說明危脆敗壞法,名為世間。相應部S.35.82.Loka 世間 5本經說明眼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是名空世間。相應部S.35.85.Sunna 空 6「眼空……我所空」,巴利本作Cakkhum sunnam attena va attaniyena va,眼由「我」、「我所」〈而言〉,是空。因為眼無「我」、「我所」故。 7本經說明六內入處為世間,愛喜貪集為世間集,愛喜貪滅為世間滅,八聖道為世間滅道跡。相應部S.35.107.Loka 世間 8宋、元、明三本均無「世間」二字。 9本經敘說世尊為諸比丘略說世界邊後,入室坐禪,而由阿難廣說其義。相應部S.35.116 Lokakamaguna 世間欲類 10「遊」,宋本作「旋」。 11本經說明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無師、無近住弟子,則樂獨住。相應部S. 35.150.Antevasi 內住 12「住」,元本作「往」。 13本經敘說佛告舍利弗,於行乞食時,不當於眼見色起愛欲。中部M.151.Pindapataparisuddhi-sutta 乞食清淨經、增一阿含四十五品第六經——大正〈No.12545.6〉。 14尼師檀nisidana巴,即坐具。「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15「座」,大正本作「坐」。 16本經說明若比丘於六入處愛念染著,則不得涅槃,否則得涅槃。相應部S.35.124.Vesali 毘舍離 17郁瞿婁Ugga巴,長者名。 18見法ditthe dhamme巴,一般譯為「現法」,即「現世」之意。巴利文為處格,即「於現世」。 19般涅槃:又作涅槃、圓寂、滅度,即超越生死,斷盡一切煩惱之境界。「般」,梵語 pari,完全之意。 20本經說明六根緣六塵故六識生。 21麗本無「身觸因緣」四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22本經說明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是結所繫法,欲貪是結法。相應部S.35.109.122.Samyojana 繫縛 23結所繫法samyojaniya dhamma巴,結、繫同為染汙煩惱之名詞。六根緣六塵所生之煩惱是名結所繫法。 24本經說明六入處是所取法,欲貪是取法。相應部S.35.110, 123. Upadana 執取 25本經說明若以六識取於六塵相總相,及取隨形好別相,身壞命終,墮惡趣中,故不當於六入處生取著。相應部S.35.194.Adittena ◎由於燃燒 26「愚癡無聞凡夫,比丘!」,巴利本唯有bhikkhave比丘們!,無「愚癡無聞凡夫」,下文每一段首,巴利文皆是如此。 27「熾」,宋、元、明三本均作「燒」。 28「趣」,明本作「道」。 29「癡」,宋、元、明三本均作「癖」。 30宋、元、明三本均無「觸身」二字。 31本經說明於眼若知、若識、若斷、若離欲,則堪能正盡苦。相應部S.35.111-112.Pajana 了知 32本經說明於眼味者,魔縛所縛。相應部S.35.15-18.Assadena etc.◎由於甘味等 33「閣」,大正本作「閱」。 34「婆」,大正本作「波」。 35本經說明六入處是魔鉤。相應部S.35.114-115.Marapasa 魔索 36「廣」,宋、元、明三本均作「魔」。 37本經說明若比丘貪著六入處,則不得解脫魔繫,反之則得解脫。相應部S.35.189.Balisika 漁夫 38拘留Kuru巴,國名,為佛世印度十六大國之一。拘留搜Kurusu巴,「於拘留國人間」,su為複數處格名詞語尾。 39調伏駮牛聚落Kammasadamma巴、Kalmasadamya梵,村名。 40純一滿淨:即「純一、圓滿、清淨」。 41本經敘說天魔波旬欲亂佛陀道意,卻反被說服。相應部S.4.24.Sattavassan 七年 42天魔波旬mara papimant巴、mara papiyan梵,為惡魔名,意為惡者或殺者。參閱卷一第二九頁註。 43「象」,元、明二本均作「像」。 44本經說明若習近於六入處,則不得解脫魔繫,反之則得解脫。 45「隨」,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46本經說明四大所造之色無常、無我,六識亦無常、無我。 47波吒利弗多羅國Pataliputta巴,又作波吒釐子城、華氏城,為中印度摩揭陀國之都城名,位於恒河左岸。雞林園Kukkutarama巴,即雞園僧伽藍、雞林精舍,為佛陀說法處。 48大純陀Mahacunda巴,又譯為「摩訶周那」,舍利弗之弟。 49「與」,元、明二本均作「以」。 50「緣」,麗本作「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緣」。 51「截葉、斫枝」,麗本作「截斫葉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截葉、斫枝」。 52「二」,大正本作「一」。 53本經說明若言六入處盡有餘,是虛言;言無餘,亦是虛言。增支部A.4.174. Kotthika ◎拘絺羅 54「此則虛言」,巴利本作iti vadam appapancam papanceti如此語者,對於無戲論作戲論。 55本經說明若六根貪欲六塵,則為繫縛;;若斷欲貪,則得解脫。相應部S.35.191.Kotthika 拘絺羅 56「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巴利本作Baranasiyam lsipatane Migadaye波羅奈仙人墮處鹿野苑。 57摩訶拘絺羅Mahakotthita巴,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比丘。 58「已」,元、明二本均作「以」。 59等問:即「正問」。 60「世尊」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說」字。 61本經說明於六入處生滅法不如實知者,是名無知;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等者,是名無明。增支部A.4.175.Upavana ◎優和洹 or Kotthika? ◎拘絺羅、中部M.43. Mahavedalla 有明大經、中阿含大拘絺羅經。 62「闇」,宋、元、明三本均作「癡」。 63本經敘說優波先那於坐禪中遭毒蛇侵襲,因其已如實知蘊、處、界無我、我所,故從容而死。舍利弗將事情告知佛,佛示以避毒蛇之偈。相應部S.35.69.Upasena 優波先那、施護等譯佛說隨勇尊者經。 64「糟」,宋、元、明三本均作「糩」。 65莫令於內身壞碎,如糠糟聚:乃為不使毒發作,而死於巖窟之內。 66「時舍利弗即說偈言」,由此句以下各段,巴利本無。 67「殖」,宋、元、明三本均作「植」。 68眼籌:治療眼疾之小竹片。今指小蛇蛇體如治眼疾之竹籌一般。 69「徒」,元、明二本均作「陀」。 70「堅固賴吒羅,……難徒跋難陀」等七句為諸龍蛇之名。 71「畏」,麗本作「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畏」。 72「無」,宋、元、明三本均作「不」。 73「毒惡」,宋、元、明三本均作「惡毒」。 74「耽」,麗本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耽」。 75「波」,宋、元、明三本均作「婆」。 76「羅」,大正本作「婆」。 77「抧」,宋、元、明三本均作「枳」。 78宋、元、明三本「施」字之下均不間空。 79「呵」,宋、元、明三本均作「訶」。 80「波」,麗本作「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81本經敘說毘紐迦旃延婆羅門尼欲聞優陀夷說法,初時態度傲慢,優陀夷不願為彼說法,後來彼改變態度,優陀夷於是為其說苦之生起滅寂之因緣,彼聞後皈依三寶。相應部S.35.133.Verahaccani 毘紐迦旃延婆羅門尼 82優陀夷Udayi巴,善能勸導、福度人民第一比丘。 83「拘槃荼」,麗本作「拘槃茶」,宋、元、明三本均作「拘槃荼」。今依據三本將「茶」改作「荼」。 84「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菴羅園」,巴利本作Todeyyassa brahmanassa Ambavana刀提耶婆羅門之芒果林。 85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Verahaccani gottaya brahmani巴,指出身於毘紐迦旃延族之婆羅門婦女。 86「座」,麗本作「坐」,今依據明本改作「座」。 87「上」,明本作「尚」。 88「漱」,麗本作「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漱」。 89「返」,宋、元、明三本均作「反」。 90阿羅訶araha巴,即阿羅漢araham巴,又作應供者。 91「觸」,宋、元、明三本均於其下加「意觸」二字。 92本經敘說二十億耳比丘雖精進,但未覺盡諸漏,生悔意而欲還俗,佛陀因此以琴絃急緩作譬,令其覺悟,後二十億耳比丘漏盡心得解脫,成阿羅漢。增支部A.6.55.Sona ◎輸屢那、增一阿含二十三品第三經—大正〈No.12523.3〉、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二十一卷、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第三十九卷。 93二十億耳Sona巴,又譯「輸屢那」,為中印度伊爛拏缽伐多國長者之子,善彈琴,聲聞四威儀中具大精進比丘。 94族姓子:即指上流階級出身之男子。 95元、明二本均無「我」字。 96「精進太急,……莫取相」,本段說明修道宜緩急得宜,方能得八正道之正精進。 97比對前後文,應加上「離恚」二字。 98比對下文,應加上「安」字。 99本經敘說魯醯遮婆羅門承事尊者摩訶迦旃延,為諸年少弟子取笑,後迦旃延為彼說門、不守護門及善守護門,彼歡喜而去。相應部S.35.132.Lohicca 魯醯遮 100摩訶迦旃延Maha-Kaccana巴,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能分別深義,敷演道法,稱論議第一。 101「槃」,宋、元、明三本均和「盤」。 102阿槃提Avanti巴,佛世十六大國之一,在印度西部。 103獼猴室Makkarakate巴,聚落名。 104阿練若aranna巴,空閑林野,即寂靜處,引申其義為「靜修處」,十二頭陀行之一。 105魯醯遮Lohicca巴,婆羅門名。 106剃髮沙門:外道對於佛門出家者之稱謂。 107黑闇人:指迦旃延出身黑皮膚之賤民。 108非世勝人:不像出身高貴之耆那教徒被尊稱為勝者。 109守族姓放逸:自視出身高貴而行為放逸。 110自餓:指自餓外道之斷食。 111「浴」,麗本作「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浴」。 112三典:即梨俱、耶柔、差摩等三吠陀,為印度古老之典藉。 113戒盜灰坌身:為外道苦行之一,指為戒盜行而以灰垢塗身之行持。 114「杖」,元本作「林」。 115假形婆羅門:外形似婆羅門而非真實的婆羅門。 116是道婆羅門:指和「假形婆羅門」相對的「真實婆羅門」。 117宋、元、明三本均無「言」字。 118「哉」,宋、元、明三本均作「哉言」二字。 119「門」,麗本作「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門」。 120「反」,宋、元、明三本均作「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