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 1師子吼言:世尊!如經中說,若毘婆舍那能破煩惱,何故復修奢摩他2耶? 佛言: 善男子!汝言毘婆舍那破煩惱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有煩惱時則無智慧,云何而言毘婆舍那能破煩惱?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時無明,若有說言明能破闇,無有是處。善男子!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如其無者,則無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煩惱,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眾生則應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應破,若初念不破,後亦不破,若初到便破,是則不到,云何說言智慧能破?若言到與不到而能破者,是義不然。 復次,毘婆舍那破煩惱者,為獨能破?為伴故破?若獨能破,菩薩何故修八正道?若伴故破?當知獨則不能破也。若獨不能,伴亦不能,如一盲人不能見色,雖伴眾盲亦不能見;毘婆舍那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地堅性,火熱性,火溼性,風動性,而地堅性乃至風動性,非因緣作,其性自爾;如四大性煩惱亦爾。性自是斷,若是斷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斷?以是義故,毘婆舍那決定不能破諸煩惱。善男子!如鹽性鹹,令異物鹹;蜜本性甘,令異物甘;水本性溼,令異物溼;智慧性滅,令法滅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法無滅,云何智慧強能令滅?若言鹽鹹,令異物鹹,慧滅亦爾,能3令異法滅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智慧之性念念滅故。若念念滅,云何而言能滅他法?以是義故,智慧之性不破煩惱。善男子!一切諸法有二種滅:一者4性滅,二 者畢竟滅。若性滅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滅?若言智慧能燒5煩惱,如火燒物,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火燒物則有遺燼,智慧若爾,應有餘燼;如斧伐6樹,斫7處可見,智慧若爾,有何可見?慧若能令煩惱離者,如是煩惱應餘處現,如諸外道離六大城,拘尸那現;若是煩惱不餘處現,則知智慧不能令離。 善男子!一切諸法性若自空,誰能令生?誰能令滅?異生異滅8,無造作者。善男子!若修習9定,則得如是正知、正見,以是義故我經中說:若有比丘 修習定者,能見五陰生10滅之相。善男子!若不修定,世間之事尚不能了,況於出世?若無定者,平處顛墜,心緣異法,口宣異言,耳聞異語,心解異義,欲告異字,手書異文,欲行異路,身涉異徑;若有 修習三昧定者,則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 者定,二者智。善男子!如刈菅11草,執急則斷,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善男子!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後以清水,衣則鮮潔12;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先讀誦,後則解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勇人,先以鎧仗13牢自莊嚴,然後御14陳能壞怨賊;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巧15匠,鉗鐹16盛金,自在隨意,撓攪融消17;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明鏡照了面像;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先平地然後下種,先從師受,後思惟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能大利益。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調攝五根,堪忍眾苦,所謂飢渴、寒熱、打擲、罵辱,惡獸所嚙18,蚊虻所螫,常攝其心,不令放逸,不為利養行於非法,客塵煩惱所不能污,不為諸邪異見所惑,常能遠離諸惡覺觀,不久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成就利19眾生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四倒暴風不能吹動,如須彌山雖為四風之所吹鼓,不能令動;不為外道邪師所拔,如帝釋幢,不可移轉。眾邪異術不能誑惑,常受微妙第一安樂,能解如來深祕密義,受樂不欣,逢苦不戚20,諸天世人恭敬讚歎,明見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樂我淨之法,是則名為大涅槃樂。 善男子!定相者名空三昧,慧相者名無願三昧,捨相者名無相三昧。善男子!若有菩薩摩訶薩知定時、慧時、捨時及知非時,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菩提道。 師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薩善知時非時?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因於受樂生大憍慢,或因說法而生憍慢,或因精勤21而生憍慢,或因解義善問答時而生憍慢,或因親近惡知識故而生憍慢,或因布施所重之物而生憍慢,或因世間善法功德而生憍慢,或因世間豪貴之人所恭敬故而生憍慢,當知爾時不宜修智,宜應修定,是名菩薩知時非時。若有菩薩勤修精進,未得利益涅槃之樂,以不得故,生於悔心,以鈍根故,不能調伏五情諸根,諸垢煩惱勢力盛故,自疑戒律有羸損故,當知爾時不宜修定,宜應修智,是名菩薩知時非時。善男子!若有菩薩定慧二法不平等者,當知爾時不宜修捨,二法若等則宜修之,是名菩薩知時非時。善男子!若有菩薩 修習定慧起煩惱者,當知爾時不宜修捨,宜應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捨,是名修捨。善男子22!若有菩薩 修習如是三法相者,以是因緣,得無相涅槃。 師子吼言:世尊!無十相故名大涅槃,為無相者。復以何緣名為無生、無出、無作、屋宅、洲、歸23、安隱、滅度、涅槃、寂靜、無諸病苦、無所有耶?佛言:善男子!無因緣故,故名無生,以無為24故,故名無出;無造業故,故名無作;不入五見,故名屋宅;離四瀑25水,故名為洲;調眾生故,故名歸依;壞結賊故,故名安隱;諸結火滅,故名滅度;離覺觀故,名曰26涅槃;遠憒鬧故,名曰27寂靜;永斷生28死,故名無病;一切無故,名無所有。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即得明了見於佛性。師子吼言29:世尊!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能見如是無相涅槃至無所有?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十法,則能明見涅槃無相,至無所有。何等為十?一者,信心具足。云何名為信心具足?深信佛法眾僧是常,十方諸佛方便示現,一切眾生及一闡提悉有佛性;不信如來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達多真實破僧出佛身血,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正法滅盡;是名菩薩信心具足。 二者,淨戒具足。云何名為淨戒具足?善男子!若有菩薩自言戒淨,雖不與彼女人和合,見女人時,或生30嘲調,言語戲笑,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復有菩薩自言戒淨,雖不與彼女人身合,嘲調戲笑,於壁障外,遙聞女人瓔珞、環釧31種種諸聲,心生愛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復有菩薩自言戒淨,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然見男人隨逐女時,或見女人隨逐男時32便生貪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復有菩薩自言戒淨,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見男女相隨,然為生天受五欲樂,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善男子!若有菩薩清淨持戒,而不為戒,不為尸羅波羅蜜,不為眾生,不為利養,不為菩提,不為涅槃,不為聲聞、辟支佛,唯為最上第一義故,護持禁戒,善男子!是名菩薩淨戒具足。 三者,親近諸33善知識。善知識者,若有能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是名菩薩善知識也。四者,樂於寂靜。寂靜者,所謂身心寂靜,觀察諸法甚深法界,是名寂靜。五者,精進。精進者,所謂繫心觀四真諦,設頭火然終不放捨,是名精進。六者,念具足。念具足者,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捨,是名念具足。七者,軟34語。軟語者,所謂實語、妙語、先意問訊時語、真語,是名軟語。八者,護法。護法者,所謂愛樂正法,常樂演說,讀誦、書寫、思惟其義,廣宣敷揚,令其流布。若見有人書寫、解說、讀誦、讚歎、思惟義者,為求資生而供養之,所謂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為護法故,不惜身命,是名護法。九者,菩薩摩訶薩見有35同學同戒有所乏少,轉從他乞熏缽、染衣、瞻病所須、衣服、飲食、臥具、房舍而供給之。十者,具足智慧。智慧者,所謂觀於如來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觀法二相,所謂空、不空,常、無常,樂、無樂,我、無我、淨、不淨,異法可斷、異法不可斷,異法從緣生、異法從緣見,異法從緣果、異法非緣果,是名具足智慧。善男子!是名菩薩具足十法,即36 能明見涅槃無相。 師子吼言37:世尊!如佛先告純陀:「汝今已得見於佛性,得大涅槃,成就38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義云何?世尊!如經中說: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一闡提得千倍報,施持戒者百千倍報,若施外道斷煩惱者得無量報,奉施四向39及以四果至辟支佛得無量報,施不退菩薩及最後身諸大菩薩如來世尊,所得福報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議。純陀大士若受如是無量報者,是報無盡,何時當得阿耨羅三三藐三菩提?世尊!經中復說:若人重心造善惡業,必得果報,若現世受,若次生受,若後世受。純陀善業慇重心作40,當知是業必定受報,若定受報,云何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復得見於佛性?世尊!經中復說:「施三種人果報無盡:一者41病人,二 者父母,三 者如來。」世尊!經中復說:「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如其無有欲界業者,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色無色業亦復如是。」世尊!如法句偈:「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業。」又,阿尼樓 馱言:「世尊!我憶往昔以一食施,八萬劫中不墮三惡。」世尊!一食之施尚得是報;何況純陀信心施佛,具足成就檀波羅蜜?世尊!若善果報不可盡者,謗方等經、犯五逆罪、毀四重禁、一闡提罪云何可盡?若不可盡,云何能得見於佛性,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唯有二人能得無量無邊功德,不可稱計,不可宣說。能竭生死,漂流 瀑河,降魔怨敵,摧魔勝幢,能轉如來無上法輪。一者善問,二者善答。善男子!佛十力中業力最深。善男子!有諸眾生於業緣中心輕不信,為度彼故,作如是說。善男子!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 者決定,二 者不決42定。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若言惡業定有果者,云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鴦掘43摩羅得解脫果?以是義故,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於經中說如是語:一切作業無不得果。善男子!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是故當知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亦非不得。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者智人,二者愚癡44。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癡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受。 師子吼言45:世尊!若如是者,則不應求清淨梵行及解脫果。 佛言: 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梵行解脫,以不定故,則修梵行及解脫果。善男子!若能遠離一切惡業則得善果,若遠善業則得惡果,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 修習聖道。若不修道則無解脫,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故,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 修習聖道。若人遠離修習聖道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不得解脫得涅槃者,亦無是處。善男子46!若一切業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純善之業,應當永已常受安樂;一世所作極重47惡業,亦應永已受大苦惱;業果若爾,則無修道解脫涅槃。人作人受,婆羅門作婆羅門受,若如是者,則不應有下姓下人48。人應常人,婆羅門應常婆羅門,小時作業應小時受,不應中年及老時受;老時作惡生地獄中,地獄初身不應便受,應待老時然後乃受;若老時不殺,不應壯年得壽,若無壯壽,云何至老?業無失故,業若無失,云何而有修道涅槃? 善男子49!業有二種:定以不定。定業有二50:一者報定,二者時定。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51,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善男子52!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53,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善男子54!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癡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菩薩摩訶薩無地獄業55,為眾生故,發大誓願生地獄中。善男子!往昔眾生壽百年時,恆沙眾生受地獄報,我見是已,即發大願受地獄身;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眾生故,受地獄果。我於爾時在地獄中,經無量歲,為諸罪人廣開分別十二部經,諸人聞已,壞惡果報,令地獄空,除一闡提,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復次,善男子!是賢劫中無量眾生墮畜生中,受惡業果,我見是已,復發誓願,為欲說法度眾生故,或作獐鹿、熊羆56 、獼猴、龍57、蛇、金翅鳥58、鴿、魚鱉、兔、象59、牛、馬之身。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畜生惡業,以大願力為眾生故,現受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復次,善男子!是賢劫中復有無量無邊眾生餓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膿血、屎尿60、涕唾,壽命無量百千萬歲,初不曾聞漿水之名,況復眼見而得飲也61?設遙見水,生意往趣,到則變成猛火膿血;或時不變,則有多人手執矛槊 62,遮護捉持,不令得前;或天63降雨,至身成火,是名惡業果報。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業果,為化眾生令得解脫故,發誓願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善男子!我於賢劫生屠膾家,畜養雞豬牛羊,摾64獵羅綱65捕,旃陀羅舍作賊劫盜,菩薩實無如是惡業,為度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是賢劫中復生邊地,多作貪欲、瞋恚、愚癡,習行非法,不信三寶後世界報,不能恭敬父母、親老、耆舊、長宿。善男子!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善男子!是賢劫中復受女身、惡身、貪身、瞋身、癡身、妒身、慳身、幻身、誑身、纏蓋之身。善男子!菩薩爾時亦無是業,但為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善男子!我於賢劫受黃門身,無根、二根及不定根。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身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善男子!我於賢劫復習外道尼乾子法,信受其法,無施無祠,無施祠報,無善惡業,無善惡業66報;無現在世及未來世,無此無彼,無有聖人,無變化身,無道涅槃。善男子!菩薩實無如是惡業,但為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是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67善男子!我念往昔與提婆達多俱為商主,各各自有五百商68人,為利益故,至大海中採取珍寶,惡業緣故,路遇暴風,吹破69船舫,伴黨死盡。爾時,我與70提婆達多,不殺果報,長壽緣故,為風所吹,俱至陸地。時,提婆達多貪惜寶貨,生大憂苦,發聲啼哭,我時語言:「提婆達多!不須啼哭71」。提婆達多即語我言:「諦聽!諦聽!譬如有人,貧窮困苦,至塚墓間,手捉死屍而作是言:『願汝今者,施我死樂,我當施汝貧窮壽命。』爾時,死屍即便起坐,語貧人言:『善男子!貧窮壽命汝自受之,我今甚樂,如是死樂,實不欣汝貧窮而生。』然我今日既無死樂,兼復貧窮,云何,而得不啼哭耶?」我復慰喻:「汝且莫愁。今有二珠,價值無數72,當分一枚以相惠73施。」我即分與,復語之言:「有命之人能得此寶,如其無命,誰能得耶?」我時疲74弊,詣一樹下,止息眠臥,提婆達多貪心熾盛,為餘一珠即生惡心,刺壞我目,劫奪我珠。我時患瘡,發聲呻號。時有一女,來至我所而問我言:「仁者!何故呻號如是?」我即為其廣說本事。女人聞已,復重問我:「汝名字何」?我即答言:「名為實語」。女言:「云何知汝為實語耶?」我即立誓:「若我今於提婆達多有惡心者,目當如是永為盲瞽75,如其無者,當還得眼。」言已,其目平復如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說現世報。 善男子!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單那76城婆羅門家,是時有王,名迦羅富77,其性暴惡,憍慢自大,年壯色美,耽著五欲。我於爾時,為度眾生,在彼城外,寂默禪思。爾時,彼王春木78花敷與其眷屬、宮人、婇女出城遊觀,在樹林下五欲自娛,其諸婇女捨王遊戲79逐至我所,我時欲為斷彼貪故而為說法。時,王尋來即見我時,便生惡心而問我言:「汝今已得羅漢果耶」?我言:「不得」。復言:「獲得不還果耶」?我言:「不得」。復作是言:「汝今若未得是二果,則為具足貪欲煩惱,云何自恣觀我女人?」我即答言:「大王!當知我今雖未斷於貪結,然其內心實無貪著。」王言:「癡人!世有諸仙,服氣食果,見色猶貪,況汝盛年未斷貪欲,云何見色而當不貪80?」我言:「大王!見色不著,實不因於服氣食果,皆由繫心無常不淨。」王言:「若有輕他而生誹謗,云何得名修持81淨戒?」我言:「大王!若有妒心則有誹謗,我無妒心,云何言謗?」王言:「大德!云何名戒?」「大王!忍名為戒。」王言:「若忍是戒者,當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即截其耳,時我被截,顏色82不變。時,王群臣見是事已,即諫王言:「如是大士不應加害」。王告諸臣:「汝等云何知是大士」?諸臣答言:「見受苦時,容色不變。」王復語言:「我當更試,知變不變。」即劓其鼻,刖其手足。爾時,菩薩已於無量無邊世中修習慈悲,愍苦眾生,時四天王心懷瞋忿,雨沙礫石,王見是已,心大怖畏,復至我所,長跪而言:「唯願哀愍,聽我懺悔。」我言:「大王!我心無瞋,亦如無貪。」王言:「大德!云何得知心無瞋恨?」我即立誓:「我若真實無瞋恨者,令我此身平復如故。」發是願已,身即平復,是名菩薩摩訶薩說現世報。 善男子!善業生報、後報,及不善業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諸業悉得現報,不善惡業得現報者如王作惡,天降惡雨,亦如有人示獵師羆83處及寶色鹿,其手墮落,是名惡業現受果報。生報者,如一闡提犯四重禁及五逆罪;後報者,如持戒人深發誓願,願未來世常得如是淨戒之身,若有眾生壽百年時、八十年時,於中當作轉輪聖王,教化眾生。善男子!若業定得現世報者,則不能得生報、後報,菩薩摩訶薩修三十二大人相業。則不能得現世報也。若業不得三種報者84,是名不定。善男子85!若言諸業定得報者,則不得有修習86梵行解脫涅樂,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屬。若言諸業有定不定,定者現報、生報、後生,不定者緣合則受,不合不受,以是義故,應有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屬。善男子!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87道。 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 善男子88!有二種人:一者89,不定作定報,現報作生報,輕報作重報,應人中受在地獄受。二 者,定作不定,應生受者迴為現受,重報作輕,應地獄受人中輕受。如是二人,一愚二90智。智者為輕,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於王有罪,眷屬多者其罪則輕,眷屬少者應輕更重,愚智之人亦復如是,智者善業多故,重則輕受;愚者善業少故,輕則重受。善男子!譬如二人:一則肥壯,一則羸瘦;俱沒深泥,肥壯能出,羸者則沒。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服毒,一有咒力及阿伽陀,一者無有;賴91咒藥者毒不能傷,其無咒藥服時即死。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多飲漿,一火力勢盛,一則微弱;火勢多者則能消化,火勢弱者則為其患。善男子!譬如二人為王所繫,一有智慧,一則愚癡;其有智者則能得脫,愚癡之人無有脫期。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嶮路,一則有目,一則盲瞽;有目之人直過無患,盲者墜落墮深坑嶮。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飲酒,一則多食。一則少食;其多食者飲則無患92,其少食者飲則成患。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敵怨陣,一則鎧仗93具足莊嚴,一則白身;其有 仗者能破怨敵,其自94身者不能自免95。復有二人糞穢污衣,一覺尋浣,一覺不浣;其尋浣者衣則淨潔,其不浣者垢穢日增。復有二人俱共乘車,一有輻96軸,一無 輻軸;有 輻軸者隨意而去,無 輻軸者則不移處。復有二人俱行曠路,一有資糧,一則空往97;有資糧者則得度險,其空往者則不能過。復有二人為賊所劫,一有寶藏,一則無藏;有寶藏者心無憂戚98,其無藏者心則愁惱。愚智之人亦復如是,有善藏者重業輕受,無善藏者輕業重受99。 100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非一切業悉得定果,非101一切眾生定受。世尊!云何眾生令現輕報地獄重受?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佛言102: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 者有智,二 者愚癡。若能 修習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若不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愚者103。云何名為不 修習身?若不能攝五情諸根,名不修身;不能受持七種淨戒104,名不修戒;不調心故,名不修心;不修聖行,名不修慧。復次,不修身者,不能具足清淨戒體,不修戒者,受畜八種不淨之物;不修心者,不能修習三種相故105;不修慧者,不修梵行故。復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不能觀色及觀色相,不觀身相不知身數106,不知是身從此到彼,於非身中而生身相107,於非色中而作色 相,是故貪著我身身數,名不修身。不修戒者,若受下戒不名修戒,受持邊戒,為自利戒,為自調戒,不能普為安樂眾生,非為護持無上正法,為生天上受五欲樂,不名修戒。不修心者,若心108散亂,不能專一守自109境界,自境界者謂四念處,爺境界者所謂五欲110,若不能修四念處者,名不修心。於惡業中不善護心,名不修慧。 復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觀是身無常,無住危脆,念念滅壞,是魔境界;不修戒者,不能具足尸波羅蜜;不修心者,不能具足禪波羅蜜;不修慧者,不能具足般若波羅蜜。復次,不修身者,貪著我身及我所身,我身常恆無有變易;不修戒者,為自身故,作十惡業;不修心者,於惡業中不能攝心;不修慧者;以不攝心;不能分別善惡等法。復次,不修身者不斷我見,不修戒者不斷戒取,不修心者作貪瞋業趣向地獄,不修慧者不斷癡心。 復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雖無過咎而常怨。善男子111!譬如男子,有怨常逐,伺求其便,智者覺已,繫心慎護,若不如慎護,則為其害。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常以漿水112飲食冷煖113調適114將養。 若不是將護守慎,即當散壞。善男子!如婆羅門奉事火天,常以香花讚歎,禮拜供養,承115事期滿百年,若一觸時尋燒人手,是火雖得如是供養,終無一念報事者恩。一切眾生身亦如是,雖於多年以好香花、瓔珞116、衣服、飲食、臥具、病瘦、醫藥而供給之,若遇內外諸惡因緣,即時滅壞,都不憶念往日供給衣食之恩。 善男子!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篋,以付一人,仰令瞻養,是四蛇中設一生瞋,則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飲食,隨時守護,一切眾生四大毒蛇亦復如是,若一大瞋則能壞身。善男子!如人久病,應當至心求醫療治,若不勤救,必死不疑,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常應攝心,不令放逸,若放逸者,即117便滅壞。善男子!譬如壞瓶,不耐風雨、打擲、搥118押119,一切眾生身亦如是,不耐飢渴、寒熱、風雨、打繫120惡罵。善男子!如癰未熟,常當善護,不令人觸,設有觸者, 即大苦痛;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騾懷妊,自害其軀;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內有風冷,身即受害。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實則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亦121如芭蕉,內無堅實,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於常生怨心,眾生四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鵝王,不樂塚墓,菩薩亦爾,於身塚墓亦不貪樂。善男子!如旃陀羅七世相繼,不捨其業,是故為人之所輕賤,是身種子亦復如是,種子、精血究竟不淨,以不淨故,諸佛菩薩之所輕呵。善男子!是身不如摩羅耶122山生於栴123檀,亦不能生優缽羅花、芬124陀利花、瞻婆花、摩利迦花、婆師迦花,九孔常流125膿血不淨,生處臭穢,醜陋可惡,常與諸虫共在一處。善男子!譬如世間雖有上妙清淨園林,死尸于中則為不淨,眾共捨之,不生愛著;色界亦爾,雖復淨妙,以有身故,諸佛菩薩悉共捨之。 126善男子!若有不能作如是觀,名不修身、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觀戒是一切善法梯橙127,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是諸善根之導首也,如彼商主導眾128商人;戒是一切善法勝幢,如天帝釋所立勝幢;戒能永斷一切惡業及三惡道。 能療惡病猶如藥樹,戒是生死險道資糧,戒是摧結破129賊鎧仗130,戒是滅結毒蛇良咒,戒是度惡業行橋梁,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戒。 不修心者,不能觀心輕躁131動轉,難捉難調,馳騁奔逸如大惡象,念念迅速如彼電光;躁擾不住猶如獼猴;如幻如炎,乃是一切諸惡根本;五欲難滿,如火獲薪,亦如大海吞受諸132流;如曼陀133山草木滋多,不能觀察生命虛妄;耽惑致患134如魚吞鉤;常先引導,諸業隨從,猶如貝母引導諸子;貪著五欲,不樂涅磐,如鮀食蜜乃至於死;不顧芻草,深著現樂,不觀後過,如牛貪苗,不懼仗楚;馳騁周遍二十五有,猶如疾風吹兜羅135136;所不應求,求無厭足,如無智人求無熱火;常樂生死,不樂解脫,如紝婆137虫樂紝婆樹;迷惑愛著生命臭穢,猶如獄囚樂獄卒女,亦如廁豬樂處不淨。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138修心。 不修慧者,不觀智慧有大勢力,如金翅鳥,能壞惡業,壞無明闇,猶如日光能拔陰樹,如水漂物,焚燒邪見猶如猛火,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薩母之種子也。若有不能如是觀者,不名修慧。 善男子!第一義中若見身、身相、身因、身果、身聚、身一、身二、此身、彼身、身滅、身等、身修、修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身。善男子!若見戒、戒相、戒因、戒果、上戒、下戒、戒聚、戒一、戒二、此戒、彼戒、戒滅、戒等、戒修、修者、戒波羅蜜,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戒。若見心、心相、心因、 心果、心聚、心及心數、心一、心二、此心、彼心、心滅、心等、心修、修者、上中下心、善心、惡心,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心。善男子!若見慧、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此慧、彼慧、慧滅、慧等、上中下慧、鈍慧、利慧、慧139修、修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慧。 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於小惡業得大惡報,以恐怖故,常生是念:「我屬地獄,作地獄行。」雖聞智者說地獄苦,常作是念:「如鐵打鐵,石還打石,木自打木,火虫樂火,地獄之身還似地獄,若似地獄,有何苦事?」譬如蒼140蠅為唾所粘,不能得141出,是人亦爾,於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142無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雖有過去一切善業,悉為是罪之所垢污,是人所有現受輕報,轉為143地獄極重惡果。善男子!如小器水置鹽一升144,其味鹹苦,難可得飲,是人罪業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負他一錢,不能償145故,身被繫縛,多受眾苦,是人罪業亦復如是。 師子吼菩薩言146:世147尊!是人何故令現輕報地獄受?佛言:善男子!一切眾生若具五事,令現輕報轉地獄受。何等為五?一者愚癡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惡業深重故,四者不懺悔故,五者不修本善業故。復有五事:一者 修習惡業故,二者無戒財故,三者遠離諸148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親近惡知識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現世輕報地獄重受。 師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轉地獄報149現世輕受? 善男子!若有 修習身戒心慧如先150所說,能觀諸法同如虛空,不見智慧,不見智者,不見愚癡,不見愚者,不見 修習及 修習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則能 修習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獄果報現世輕受,是人設作極重惡業,思惟觀察能令輕微。作是念言:「我業雖重不如善業」。譬如151花,雖復百斤,終不能敵真金一兩;如恆河中投一升152鹽水無鹹味,飲者不覺;如巨富者,雖多負人千萬寶物,無能繫縛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壞鐵鎖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復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惡業羸弱,我能發露懺悔,除罪153惡業154,能修智慧,智慧力多,無明力少。」如是念已,親近善友,修習正見,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見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臥具、病155藥花香而供養之,讚歎尊重,所至到處,稱說其善,不?6其短,供養三寶,敬信方等大涅磐經,如來常恆無有變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獄重報現世輕受。善男子!以是義故,非一切業悉有定果,亦非一切眾生定受157。 迴向文 普為出資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及法界無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無量煩惱障 同消無量果報障 同消無量諸業障 同消無量諸災障 同消無量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無上菩提因 本經參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經典之十︽大般涅槃經︾94年版本恭錄。 ︻注釋︼ 1以下說定慧二法之相資。宋、元、明三本不分卷。 2「他」,宋本作「陀」。 3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能」。 4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者」。 5「燒」,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滅」。 6「伐」,宮本作「破」。 7「斫」,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破」。 8「異生異滅」,宋、元二本均作「生異滅異」。 9「修習」,宋本作「修集」。 10「生」,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出」。 11「菅」,宋本作「管」。 12「潔」,宋本作「絜」。 13「仗」,宋、元、明三本均作「杖」。 14「御」,宋、元、明三本均作「禦」。 15「巧」,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工」。 16「鉗」,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甘」。「鐹」,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鬲」。 17「融消」,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鎔銷」。 18「嚙」,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齧」。 19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利」以下有「益」字。 20「戚」,宋、元、明三本均作「慼」。 21「精勤」,宮本作「精進」。 22以下第三明修道之力用。有二段,初明感樂得涅槃事。 23宮本及明本「歸」以下有「依」字。 24「為」,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有」。 25「瀑」,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暴」。 26「名曰」,宋、元、明三本均作「故名」。 27「曰」,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28「生」,麗本作「必」,今據元、明二本改之。 29以下明菩薩成就十法,能見涅槃。十法乃信心具足、淨戒具足、親近善知識、樂寂靜、精進、念具足、軟語、護法、供給同學、具足智慧。 30「生」,宋、元、明三本均作「共」。 31「釧」,宋、元、明三本均作「玔」。 32「時」,元本作「子」。 33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諸」。 34「軟」,宮本作「濡」。 35「見有」,宋、元二本均作「有見」。 36「即」,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則」。 37章安註:「第二明離苦轉障,又二,先明所轉之業障,次明能轉之治道。初有二番問答,初番明業不定故障可轉,次明業不定故道可修。」今先明業不定故障可轉。 38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無「就」。 39「奉施四向」,宋本作「施四向者」。 40宋本「作」以下有「故」字。 41宋、元、明三本均無「者」。 42宋、元、明三本均無「決」。 43「掘」,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崛」。 44「癡」,宋本作「人」。 45以下明第二番問答業不定故道可修,又分四。第一,正業不定故道可修。 46以下第二,明業定有多過。 47「極重」,宮本作「殷」。 48「人」,宋宋作「有」。 49以下第三,雙明業定不定。 50以下先明第三中定業。 51以下說明報定、時不定。 52以下明報定。 53信心歡喜 章安註:「復有四事莊嚴:一、信心,二、歡喜,三、發願,四、供養。此據善業四事飾之。惡亦例爾:一、信惡,二、歡喜,三、發願,四、供養惡黨。以此嚴於惡智者。」 54以下明定業可轉為不定。 55章安註:「菩薩無地獄業下,釋疑證轉。恐物情疑:見諸聖人而生地獄,豈非業定?故今釋之:實無彼業,但是願力而生其中,為度眾生故。結云,非現生後受是果報。所言證轉者,前文雖言愚智轉業,未見其證;今明聖人入惡化物,若業不轉,則在彼無益,既其有益。當知可轉。」 56「熊羆」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羆鴿」。 57宮本無「龍」。 58宋、元二本均無「鳥」。 59「鴿魚鱉兔象」,宋、元、明三本均作「魚鱉狐兔」;宮本作「魚鱉兔蛇」。 60「屎尿」,宮本作「尿屎」。 61「也」,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耶」。 62「矛槊」,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鉾??」。 63「天」,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復」。 64「摾」,元、明二本均作「弶」;宮本作「栴」。 65「」,宮本及宋、明二本均作「魚」;元本作「漁」。 66宋本作「業」。 67以下明定業中之時定。 68「商」,宋、元、明三本均作「賈」。 69「破」,宋、元、明三本均作「壞」。 70「與」,宋本作「及」。 71「哭」,宋、元、二本均作「泣」。 72「數」,宋、元、明三本均作「量」。 73「愚」,宋本作「慧」。 74「疲」,宋本作「疾」。 75「瞽」宋本作「瞎」。 76富單那(Putana) 譯作臭餓鬼。 77迦羅富(Garapu?) 譯作臭地。城名。 78「木」,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未」。 79「遊戲」,宮本作「戲笑」。 80「貪」,宋、元、明三本均作「著」。 81「持」,宋本作「治」。 82「色」,宋本作「容」。 83「羆」,宮本及明本均作「熊」。 84以下明第三中不定業。 85以下明第四,結不定故修道。 86「修習」,宮本作「修集」。 87「修習」,宋本作「修集」。 88離苦轉障中,所轉之業障至此終了,以下明第二能轉之治道。分三段,第一先明轉障之人 。 89宋、元二本均無「者」。 90「二」,宋、元、明三本均作「一」。 91「賴」,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有」。 92「患」,宋本作「苦」。 93「仗」,宋本作「扙」;元本作「杖」。 94「自」,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白」。 95「免」,麗本作「勉」,今據宮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96「輻」麗本作「副」,今據宋、元、明三本改之。 97「一則空往」,宋、元、二本均作「一無資糧」。 98「戚」,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慼」。 99宮本至此為第三十一終。 100其次第二明轉障之行。有問有答,先問何等輕業重受,何等重業輕受。以下為宮本第三十二,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 101宮本及宋、元、明三本「非」上有「亦」字。 102以下佛答。言光明愚智二者輕重不定。 103「愚者」,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愚癡」。 104七種淨戒 或指所謂五篇七聚之七聚。 105三種相 入住出三相,或生住滅之三相。 106身數 指五陰、五根、四大等之數。 107「相」,宮本及明本均作「想」。 108「若心」,宋、元、明三本均作「心若」。 109「守自」,宋本作「自守」。 110「所謂五欲」,宋本作「謂五欲也」。 111以下以十四譬喻說明不修身之過咎。 112宋、元、明三本均無「漿水」。 113「煖」,宋、元、明三本均作「暖」。 114宋、元、明三本均無「調適」。 115「承」,宋、元、明三本均作「奉」。 116「瓔珞」,宋本作「纓絡」。 117「即」,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則」。 118「搥」,宮本及宋、明二本均作「塠」。 119「押」,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壓」。 120「繫」,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擊」。 121宋本無「亦」。 122摩羅耶(Malaya) 山名,出栴檀香之處。「摩」,宋、元、明三本均作「魔」。 123「栴」,宮本及宋、明二本均作「旃」。 124「芬」,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分」。 125「流」,宋本作「漏」。 126以下為宋、元、明三本第三十二品第十一之六。 127「橙」,元、明二本均作「磴」。 128「眾」,宋、元、明三本均作「諸」。 129「破」,宋、元、明三本均作「惡」。 130「仗」,宋本作「杖」。 131「躁」,宋本作「懆」。 132「諸」,宋、元、明三本均作「眾」。 133曼陀(Mandara) 譯作厚或大。「曼」,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漫」。 134「患」,宮本作「恚」。 135兜羅(Tula) 譯作楊華,即棉。 136「」 譯作棉毛。宋、元二本作「毦」,宮本、明本作「」。 137紝婆(Nimba) 樹名,食此樹之蟲即名紝婆蟲。 138「名不」,明本作「不名」。 139宋本無「慧」。 140「蒼」,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倉」。 141「得」,宋、元、明三本均作「自」。 142「心初」,明本作「初心」。 143「為」,宋本作「屬」。 144「升」,宋本作「斗」。 145宋、元二本「償」上有「得」字。 146以下明第三業轉之相。 147「世」,宮本作「出」。 148宋、元二本均無「諸」。 149宮本及明本「報」上有「重」字。 150「先」,宋、元二本均作「上」。 151「」,宋、元二本作「疊」。 152「升」,宋本作「斗」。 153宋、元二本均無「罪」。 154宋、元二本均無「業」。 155「病」,宋、元、明三本均作「醫」。 156「訟」,宮本及明本均作「說」。 157以下宮本及宋、元、明三本不分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