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二 1善男子!若言如來畢竟涅槃,不畢竟涅槃,是人不解如來意故,作如是說。善男子2!是香山中有諸仙人五萬三千,皆於過去迦葉佛所修諸功德,未得正道,親近諸佛,聽受正法。如來欲為如是人故,告阿難言:「過三月已,吾當涅槃。」諸天聞已,其聲展轉乃至香山,諸仙聞已,即生悔心,作如是言:「云何我等得生人中,不親近佛?諸佛如來出世甚難如優曇花,我今當往至世尊所,聽受正法。」善男子!爾時五萬三千諸仙即來我所,我時即為如應說法:「諸大士!色是無常,何以故?色之因緣是無常故,無常因生,色云何常?乃至識亦如是。」爾時,諸仙聞是法已,即時獲得阿羅漢果。 善男子3!拘尸那竭有諸力士三十萬人,無所繫屬,自恃憍恣色力命財,狂醉亂心。善男子!我為調伏諸力士故,告目連言:「汝當調伏如是力士。時,目犍4連敬順我教,於五年中種種教化,乃至不能令一力士受法調伏。是故我復為彼力士告阿難言:「過三月已,吾當涅槃。」善男子,時諸力士聞是語已,相乘集聚平治道路,過三月已,我時便從毘舍離國至拘尸那城,中路遙見諸力士輩,即自化身為沙門像,往力士所,作如是言:「諸童子5作何事耶?力士聞已,皆生瞋恨,作如是言:「沙門!汝今云何謂我等輩為童子耶!我時語言:汝今6大眾三十萬人,盡其身力,不能移此微末小石,云何不名為童子乎?」諸力士言:「汝若謂我為童子者,當知汝即是大人也。」善男子!我於爾時以足二指掘出此石,是諸力士見是事已,即於已身生輕劣想,復作是言:「沙門!汝今復能移徙此石出道不?」我言:「童子!何因緣故嚴治此道?」諸力士言:「沙門!汝不知耶?釋迦如來當由此路到裟羅林入於涅槃,以是因緣,我等平治。我時讚言:「善哉,善哉7!童子!汝等已發如是善心,吾當為汝除去此石。」我時以手舉擲大石8,高至阿迦尼吒,時諸力士見石在空,皆生驚怖,尋欲四散。我復告言:「諸力士等!汝今不應生恐怖心,各欲散去。」諸力士言:「沙門!若能救護我者,我當安住。」爾時,我復以手接石置之右掌。力士見已,心生歡喜,復作是言:「沙門!是石常耶?是無常乎?」我於爾時以口吹之,石即散壞,猶如微塵。力士見已,唱言:「沙門!是石無常。」即生愧心而自考責:「云何我等恃怙自在色力命財而生憍慢」?我知其心,即捨化身,還復本形而為說法,力士見已,一切皆發菩提之心。 善男子9!拘尸那竭有一工巧,名曰純陀,是人先於迦葉佛所發大誓願:「釋迦如來入涅槃時,我當最後奉施飲食。」是故我於毘舍離國,顧命比丘優婆摩那10善男子!過三月已,吾當於彼拘尸那竭裟羅雙樹入般涅槃,汝可往告純陀令知。」善男子11!王舍城中有五通仙,名須跋陀,年百二十,常自稱是一切智人,生大憍慢,已於過去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我亦為欲調伏彼故,告阿難言:「過三月已,吾當涅槃,須跋聞已,當來我所生信敬心,我當為彼說種種法,其人聞已當得盡漏。 善男子12!羅閱耆王頻婆娑羅,其王太子名曰善見,業因緣故,生惡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爾時,惡人提婆達多亦因過去業因緣故,復於我所生不善心,欲害於我,即修五通,不久獲得,與善見太子共為親厚13,為太子故,現作種種神通之事,從非門出,從門而入;從門而出,非門而入;或時示現象馬、牛、羊、男女之身,善見太子見已,即生愛心、喜心、敬信之心,為是事故,嚴設種種供養之具而供養之,又復白言:「大師聖人!我今欲見曼陀羅花。」時,調14婆達多即便往至三十三天,從彼天人而求索之,其福盡故,都無與者。既不得花,作是思惟:「曼陀羅樹無我我所,我若自取,當有何罪?」即前欲取,便失神通,還見己身在王舍城,心生慚愧,不能復見善見太子。 復作是念:「我今當往至如來所,求索大眾,佛若聽者,我當隨意教詔敕使舍利弗等。」爾時,提婆達多便來我所,作如是言:「唯願如來以此大眾付囑於我,我當種種說法教化,令其調伏。」我言:「癡人!舍利弗等聰明大智,世所信伏,我猶不以大眾付囑,況汝癡人食唾者乎?」時,提婆達15復於我所倍生惡心,作如是言:「瞿曇!汝今雖復調伏大眾,勢亦不久當見磨滅。」作是語已,大地即時六返16震動,提婆達多尋時躄地,於其身邊出大暴風,吹諸塵土而污坌之。提婆達多見惡相已,復作是言:「若我此身現世必入阿鼻地獄,我要當報如是大怨」。 時,提婆達多17尋起往至善見太子所,善見見已,即問:「聖人!何故顏容憔悴,有憂色耶?」提婆達言:「我常如是,汝不知乎?」善見答言:「願說其意,何因緣爾18?」提婆達言:「我今與汝極成親愛,外人罵汝以為非理,我聞是事,豈得不憂?」善見太子復作是言:「國人云何罵辱於我」?提婆達言:「國人罵汝為未生怨」。善見復言:「何故名我為未生怨?誰作此名?」提婆達言:「汝未生時,一切相師皆作是言:『是兒生已,當殺其父。』是故外人皆悉號汝為未生怨,一切內人19護汝心故,謂為善見。韋提20夫人聞是語已,既生汝身,於高樓上棄之於地,壞汝一指,以是因緣,人復號汝為婆羅留枝21。我聞是已,心生愁憒,而復不能向汝說之。」提婆達多以如是等種種惡事,教令殺父:若汝殺父22我亦能殺瞿曇沙門。善見太子問一大臣,名曰雨行:「大王23何故為我立字作未生怨」?大臣即為說其本未,如提婆達所說無異,善見聞已,即與大臣收其父王,閉之城外以四種兵而守衛之。 韋提夫人聞是事已,即至王所,諸24守王人遮不聽入。爾時,夫人生瞋恚心,便呵罵之。時,諸守人即告太子:「大王!夫人欲得往見父王,不審聽不?」善見聞已,復生瞋嫌,即往母所,前牽母髮,拔刀欲斫。爾時,耆婆25白言:「大王!有國已來,罪雖極重,不及女人,污所生母?」善見太子聞是語已,為耆婆故,即便放捨。遮斷父王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過七日已,王命便終。善見太子見父喪已,方生悔心,雨行大臣復以種種惡邪之法而為說之:「大王!一切業行都無有罪,何故今者而生悔心?」耆婆復言:「大王!當知如是業者罪兼二種26:一者殺害父王,二者殺須陀洹;如是罪者,除佛更無能除滅者。」善見王言:「如來清淨無有穢濁,我等罪人云何得見?」善男子!我知是事,故告阿難:「過三月已,吾當涅槃。」善見聞已,即來我所,我為說法,重罪得薄,獲無根信。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故作是言:「如來定說畢竟涅槃。」 27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實義,二者假名。假名菩薩聞我三月當入涅槃,皆生退心而作是言:「如其如來無常不住,我等何為為是事故,無量世中受大苦惱?如來世尊成就具足無量功德,尚不能壞如是死魔,況我等輩當能壞耶?」善男子!是故我為如是菩薩而作是言:「如28來常住無有變易」。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定言如來終不畢竟入於涅槃。 29善男子!有諸眾生生於斷見,作如是言:「一切眾生身滅之後,善惡之業無有受者。」我為是人作如是言:「善惡果報實有受者」。云何知有?善男子!過去之世拘尸那竭。有王名曰善見,作童子時,經八萬四千歲,作太子時八萬四千歲,及登王位亦八萬四千歲,於獨處坐,作是思惟:「眾生薄福,壽命短促,常有四怨而隨逐之,不自覺知猶故放逸,是故我當出家修道,斷絕四怨生老病死。」即敕有司,於其城外作七寶堂,作已便告群臣百官、宮內妃后30、諸子眷屬:「汝等當知我欲出家,能見聽不?」爾時,大臣及其眷屬各作是言:「善哉,大王!今正是時。」時,善見王將一使人獨住31堂上,復經八萬四千年中,修習32慈心,是慈因緣,於後八萬四千世中,次第得作轉輪聖王,三十世中作釋提桓因,無量世中作諸小王。善男子!爾時,善見豈異人乎?莫作斯觀,即我身是。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有我及有我所」。又,我一時為諸眾生說言:「我者即是性也33,所謂內外因緣,十二因緣、眾生五陰、心界世間、功德業行;自在天世即名為我。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有我。」 34善男子!復於35異時,有一比丘。來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云何名我?誰是我耶?何緣故我?」我時即為比丘說言:「比丘!無我我所,眼者即是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其生之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雖有業果,無有作者,無有捨陰及受陰者,如汝所問,云何我者,我即期也36,誰是我37者,即是業也。何緣我38者,即是愛也,比丘!譬如二手相拍,聲出其中,我亦如是,眾生業愛三因緣故,名之為我。比丘!一切眾生色不是我,我中無色,色中無我,乃至識亦如是。比丘!諸外道輩雖說有我,終不離陰,若說離陰別有我者,無有是處。一切眾生行如幻化熱時之焰。比丘!五陰皆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善男子!爾時,多有無量比丘,觀此五陰無我我所,得阿羅漢果。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無我」。 善男子39!我於經中復作是言:「三事和合,得受是身,一父、二母、三者中陰40,是三和合,得受是身。」或時復說那含人現般涅槃,或於中陰入般涅槃,或復說言中陰身根具足明了,皆因往業如淨醍醐。善男子!我或時說弊惡眾生所受中陰,如世間中粗澀氀褐;純善眾生所受中陰,如波羅奈所出白41。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有中陰」。善男子!我復為彼逆罪眾生而作是言;「造五逆者,捨身直入阿鼻地獄。」我復說言:「曇摩留枝42比丘,捨身直入阿鼻地獄,於其中間無止宿處。」我復為彼犢子43梵志說言:「梵志!若有中陰則有六有44。」我復說言:「無色眾生無有中陰」,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定無中陰」。 善男子45!我於經中復說有退,何以故?因於無量懈怠、懶惰諸比丘等不修道故,說退五種。一者樂於多事,二者樂說世事,三者樂於睡眠,四者樂近在家,五者樂多遊行。以是因緣,令比丘退。說退因緣復有二種:一內,二外。阿羅漢人雖離內因,不離外因,以外因緣故,則46生煩惱,生煩惱故,則便退失。復有比丘名曰瞿抵,六返退失,退已慚愧,復更進修,第七即得,得已恐失,以刀自害。我復或說有時解脫,或說六種阿羅漢47等,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有退」。善男子!經中復說:譬如焦炭,不還為木,亦如瓶壞,更無瓶用。煩惱亦爾,阿羅漢斷終不還生。亦說眾生生煩惱因凡有三種:一者未斷煩惱,二者不斷因緣,三者不善思惟。而阿羅漢無二因緣,謂斷煩惱為不善思惟。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無退」。 善男子48!我於經中說如來身凡有二種: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言生身者,即是方便應化之身,如是身者,可得言是生老病死,長短黑白,是此是彼,是學無學?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佛身是有為法」。法身即是常樂我淨,永離一切生老病死,非白非黑,非長非短,非此非彼,非學非49無學,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動,無有變易。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佛身是無為法」。 50善男子!我經中說:云何名為十二因緣?從無明生行,從行生識,從識生名色,從名色生六入,從六入生觸,從觸生受,從受生愛,從愛生取,從取生有,從有生生,從生則有老死憂苦。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十二緣51定是有為」。我又一時告喻比丘而作是言:「十二因緣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善男子!有十二緣不從緣生,有從緣生非十二緣,有從緣生亦十二緣,有非緣生非52十二緣。有十二緣非緣生者,謂未來世十二支53也;有從緣生非十二緣者,謂阿羅漢所有五陰;有從緣生亦54十二緣者,謂凡夫人所有五陰十二因緣;有非緣生十二緣者,謂虛空涅槃。」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十二緣定是無為」。 55善男子!我經中說,一切眾生作善惡業捨身之時,四大於此即時散壞,純善業者心即上行,純惡業者心即下行。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心定常。」善男子!我於一時為頻娑婆56羅王而作是言:「大王!當知色是無常。何以故?從無常因而得生故,是色若從無常因生,智者云何說言是常?若色是常,不應壞滅,生諸苦惱,今見是色散滅破壞,是故當知色是無常,乃至識亦如是。」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心定斷」。善男子57!我經中說,我諸弟子受諸香花、金銀、寶物、妻子、奴婢八不淨物,獲得正道,得正道已,亦不捨離。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定言:「如來說受五欲不妨聖道」。又,我一時復作是說:「在家之人得正道者,無有是處。」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受五欲定遮正道」。 58善男子!我經中說,遠離煩惱未得解脫,猶如欲界修習世間第一法也。善男子!我諸弟子聞作是說,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第一法唯是欲界」。又復我說:「暖59法、頂法、忍法、世間60第一法,在於初禪至第四禪。」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如是法在於色界」。又,復我說諸外道等,先已得斷四禪煩惱,修習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觀四真諦,得阿那含果。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第一法在無色界」。善男子61!我經中說,四種施中有三種淨:一者,施主信因、信果、信施,受者不信因果與施;二者,受者信因、果、施62,施主不信因、果及施;三者,施主、受者二俱有信;四者,施主、受者二俱不信;是四種施,初三種淨。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施唯意。」善男子。我於一時復作是說:「施者施時,以五事施,何等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辯,以是因緣,施主還得五事果報。」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施即五陰」。 63善男子!我於一時宣說:「涅槃即是遠離,煩惱永64盡,滅無遺餘,猶如燈滅,更無法生,涅槃亦爾。言虛空者即無所有,譬如世間無所有故,名為虛空,非智緣滅即無所有,如其有者,應有因緣,有因緣故,應有盡滅,以其無故,無有盡滅。」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無三無為」。善男子!我於一時為目乾65連而作是言:「目連!夫涅槃者,即是章句,即是足跡,是畢竟處,是無所畏,即是大師,即是大果,是畢竟智,即是大忍無礙三昧,是大法界,是甘露味,即是難見。目連!若說無涅槃者,云何有人生誹謗者墮於地獄?」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有涅槃」。復於一時,我為目連而作是說:「目連!眼不牢固,至身亦爾,皆不牢固,不牢固故,名為虛空,食下迴轉消化之處,一切音聲皆名虛空。」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決定說有虛空無為」。復於一時為目連說:「目連!有人未得須陀洹果住忍法時,斷於無量三惡道報,當知不從智緣而滅。」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決定說有非智緣滅」。 66善男子!我又一時為跋波67比丘說:「跋波若比丘!觀色已68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近、若遠、若粗、若細,如是等色,非我我所。若有比丘如是觀已,能斷色愛。」跋波又言:「云何名色」?我言:「四大名色,四陰名名69。」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決定說言色是四大」。善男子!我復說言:「譬如因鏡則有像現,色亦如是,因四大造,所謂粗細、澀滑、青黃、赤白、長短、方圓、斜70角、輕重、寒熱、飢渴、煙云塵霧,是名造色,猶如響像。」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有四大,則有造色;或有四大;無有造色。」善男子71!往昔一時,菩提王子作如是言:「若有比丘護持禁戒,若發惡心,當知是時失比丘戒。」我時語言:「菩提王子!戒有七種,從於身口有無作色,以是無作色因緣故,其心雖在惡無記中,不名失戒,猶名持戒。以何因緣名無作色?非異色因,不作異色因果。」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有無作色」。善男子!我於餘經作如是言:「戒者即是遮制惡法,若不作惡,是名持戒。」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決定宣說無無作色。」 72善男子!我於經中作如是說:「聖人色陰乃至識陰,皆是無明因緣所出,一切凡夫亦復如是,從無明生愛,當知是愛即是無明;從愛生取,當知是取即無明愛;從取生有,是有即是無明愛取;從有生受,當知是受即是行有;從受因緣生於名色,無明、愛、取、有、行受、觸識六入等,是故受者即十二支。」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無心數」。善男子!我於經中作如是說:「從眼、色、明、惡欲等四則生眼識,言惡欲者即是無明,欲性求時即名為愛,愛因緣取,取名為業,業因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想、受、愛、信、精進、定慧,如是等法因觸而生,然非是觸。」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有心數」。 73善男子!我或時說唯有一有74,或說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至二十五75。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有五有」,或言:「六有」。善男子76!我往一時住迦毘羅衛尼拘陀林時,釋摩男77來至我所,作如是言:「云何名為優婆塞也」?我即為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諸根完具,受三歸依,是則名為優婆塞也。」釋摩男言:「世尊!云何名為一分優婆塞?」我言:「摩男!若受三歸及受一戒,是名一分優婆塞也。」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優婆塞戒不具受得」。善男子!我於一時住恆河邊,爾時,迦旃延來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教眾生令受齋法,或一日,或一夜,或一時,或一念,如是之人成齋不耶?」我言:「比丘!是人得善不名得齋。」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八戒齋具受乃得」。 78善男子!我於經中作如是說:「若有比丘犯四重已,不名比丘,名破比丘、亡失比丘,不復能生善芽79種子。譬如焦種不生果實,如多羅樹頭若斷壞則不生果,犯重比丘亦復如是。」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諸比丘犯重禁已,失比丘戒。」善男子!我於經中為純陀說四種比丘:一者畢竟到道,二者示道,三者受道,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即是污道。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諸比丘犯四重已,不失禁戒。」善男子80!我於經中81告諸比丘:「一乘、一道、一行、一緣,如是一乘乃至一緣,能為眾生作大寂靜,永斷一切繫縛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眾82到於一有。」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人,皆得佛道」。 善男子!我於經中83說:「須陀洹人,人間天上七返往來,便般涅槃;般陀含人一84受人天便般涅槃;阿那含人,凡有五種:或有中間般涅槃者,乃至上流般涅槃者;阿羅漢人,凡有二種:一者現在,二者未來,現在亦斷煩惱五陰,未來亦斷煩惱五陰。」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須陀洹至阿羅漢不得佛道」。善男子85!我於此經說言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實、三真、四善、五淨、六可見。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眾生佛性有離眾性」。善男子!我又說言眾生佛性猶如虛空,虛空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內、非外,非是色聲香味觸攝,佛性亦爾。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眾生佛性離眾生有」。善男子!我又復說眾生佛性,猶如貧女宅中寶藏,力士額上金剛寶珠,轉輪聖王甘露之泉。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眾生佛性離眾生有」。善男子!我又復說犯四重禁、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皆有佛性,如是眾生都無善法,佛性是善。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眾生佛性離眾生有」。 善男子!我又復說:「眾生者即是佛性。何以故?若離眾生,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與波斯匿王說於象喻,如盲說象,雖不得象,然不離象。眾生說色乃至說識,是佛性者,亦復如是,雖非佛性,非不佛性,如我為王說箜篌喻佛性亦爾。」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作種種說,如盲問乳,佛性亦爾,以是因緣86,或有說言犯四重禁、謗方等經、作五逆罪、一闡提等悉有佛性,或說言無。善男子87!我於處處經中說言:一人出世多人利益,一國土中二轉輪王,一世界中二佛出世,無有是處;一四天下八四天王,乃至二他化自在天,亦無是處。然我乃說從閻浮提阿鼻地獄上至阿迦膩吒天。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無十方佛」。我亦於諸大乘經中說有十方佛88。 迴向文 普為出資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及法界無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無量煩惱障 同消無量果報障 同消無量諸業障 同消無量諸災障 同消無量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無上菩提因 本經參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經典之十︽大般涅槃經︾94年版本恭錄。 ︻注釋︼ 1 以下廣答,凡二十一條。先明第一諍論涅槃不涅槃執,章安註:「須解異部,菩婆多據事明畢竟涅槃,曇無德及僧祇據理云不畢竟涅槃。古來評云,婆多非而短,無德是而長,皆失佛意。文云:若言如來畢竟涅槃不畢竟涅槃,同是爭論不得我意。云何評之妄判長短。」 2 以下解釋,先明如來畢竟涅槃之執。佛為五事說涅槃,第一為諸仙說涅槃。 3 第二為力士說涅槃。 4 「犍」,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揵」。 5 宋、元、明三本「子」以下有「輩」字。 6 「今」,宋、元、明三本均作「等」。 7 宋、元、明三本均無「善哉」。 8 宋、元、明三本均無「大石」。 9 第三為純陀說涅槃。 10優波摩那(Upamana) 譯作譬喻。人名,為佛之庶子。「優婆摩那」,宮本作「優婆摩那」。 11第四為須跋陀說涅槃。須跋陀(Subhadra)譯作善賢,是佛最善於語辭的弟子。 12第五為世王說涅槃。 13「厚」,宋、元、明三本均作「友」。 14「調」,元、明二本均作「提」。 15宮本及元、明二本「達」以下有「多」字。 16「返」,宮本作「反」。 17宋本無「多」。 18宋、元、明三本「爾」以下有「時」字。 19「人」,宮本作「心」。 20韋提 即韋提希(Vaidehi), 譯作思惟、思勝。為王舍城頻婆娑羅王之妃,阿闍世之母。「韋」,宋本作「毘」。 21婆羅留枝(Vararuci) 譯作折指或無指。 22「殺父」,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父死」。 23宋、元二本「大王」上有「大臣」二字。 24「諸」,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所」。 25耆婆(Jivaka,or Jiva) 譯作固活、能活。王舍城之良醫。 26「種」,宋、元、明三本均作「重」。 27以下明如來畢竟不涅槃之執。以下為宋、元、明三本第三十四品第十二之二。 28「如」,大正本作「是」。 29以下明第二諍論,有我無我執。曇無德部執有我,薩婆多部執無我。先明有我,以相續假我,破邪見之無我。 30「妃后」,宋、元、明三本均作「后妃」。 31「住」,宋、元、明三本均作「往」。 32「修習」,宋本作「修集」,下同。 33章安註:「我者即性,舊有二解。一云,是佛性之性,引前文云,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二還以假名性為我性,性即是體,體即因成。三假之中,唯因成是體,續待是用。」 34以下明無我。佛法中無我以緣起而成立,凡夫則以斷滅無我。 35「於」,宮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有」。 36章安註:「河西云:如人期契,應期而來,即是合義;不應期者,是不合義。五陰和合,即成假名,故是期義。」此是指我之假名。 37業正能成果,故為我之體。 38愛是煩惱,潤生於業,故為我之緣義。 39以下明第三諍論有中陰無中陰執。章安註:「婆娑云:育多提色婆說,地受生,定有中陰。毘婆闍婆云,定無中陰。薩婆多亦言定有,論家亦云有,惡業強者直入地獄,善業強者徑生人天,並無中陰。」 40中陰 又云中有。現生與當生中間所受的五陰身形,稱之。 41「」,宮本及宋、元二本均作「疊」。 42曇摩留枝(Dharmaruci) 譯作法樂、法希。比丘名。 43犢子(Vatasiputriya)本為外道,稱為犢子外道,後來於佛教中出家名為犢子比丘,其主要思想為執實我之見。佛滅後二百年,其學派自說一切有部中獨立而稱為犢子部,主張非即蘊我非離蘊我之說。 44六有 即六道。一般所言六道,實為五道,五道指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之五者,阿修羅屬鬼道。此處謂死後若有中陰,則應於五道之外,別立一道,成為六道。 45以下明第四諍論,有退無退執。 46宋、元二本均無「則」。 47六種阿羅漢 章安註:「通舉六人,一、退,二、不退,三、慧,四、俱,五、時,六、不時者。時鈍好退,不時利不退。」 48以下明第五諍論,佛身有為無為執。章安註:「薩婆多說有為,僧祇說無為,成論兩說」。 49宋、元、明三本均無「非」。 50以下明第六諍論,十二因緣有為無為執。章安註:「薩婆多執因緣是有為,僧祇說是無為。言有為者,謂三世因果輪轉無窮,寧非有為?言無為者,十二因緣理是無為,雖因果無常而其理無為」。 51宮本及明本「緣」上在「因」字。 52宮本及明本「非」上有「亦」字。 53「支」,宮本及宋本均作「枝」。 54「亦」,宋本作「名」。 55以下明第七諍論,心常無常執。章安註:「薩婆多云,心無相續,即是無常;僧祇云,心有相續,即是常也。成論用薩婆多義」。 56「娑婆」,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婆娑」。 57以下明第八諍論,五欲障道不障道執。章安註:「薩婆多云障道,僧祇云不障,成論有障不障,皆有其義。」 58以下明第九諍論,世第一在欲界通三界執。章安註:「若薩婆多云,色界四根本禪能發世第一法;曇無德人云,色欲兩界通發五方便,無有論明無色界發五方便者,唯犢子部云三併發」。 59「暖」,宋、元、明三本均作「燸」。 60宋、明二本均無「間」。 61以下明第十諍論,施通三業不通三業執。章安註:「成論云,唯在意地,以捨財相應思為正體,亦以身口暢之。毘曇用薩婆多云,施定三業,但意地善故身口亦善。」 62「信因果施」,宮本作「信因信果信施」。 63以下明第十一諍論,三無為有無執。章安云:「然諸部中,不見計無三無為者,何有此文?此亦有意,若成論人云,三無為既同是無為寧有異體?此即是計無三無為。數人計三無為別有異體,既言三種豈無異體,此即計有三無為義」。 64「永」,宮本作「未」。 65「乾」,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揵」。 66以下明第十二諍論,造色有無執。章安註:「毘曇定有,因四大故有形顯等色,成論則無」。 67跋波 即跋陀波羅(Bhadrapala)。譯作賢護。 68宋、元、明三本均無「已」。 69「名名」,宮本作「名色」。 70「斜」,宋、元、明三本均作「邪」。 71以下明第十三諍論,無作色有無執。章安註:「薩婆多定云,無作有色;成論、曇無德定云,無作非色;僧祇總云,無作不可言有色無色」。 72以下明第十四諍論,心數有無執。章安註:「薩婆多別有異體心數一時俱起,僧祇說無數,佛陀得婆無異體起,亦相次前起為心,後起為數,成論同之」。 73以下明第十五諍論,五有六有執。章安註:「餘部多說五道,唯犢子部說有六道,釋論亦謂有六」。 74章安註:「言一有者通是一有為......二即因果、善惡,三即三界,四即四生,五即五道,六即六道,七即七識處,八即八福,九即九眾生居,二十五即二十五有」。 75宮本「二十五」以下有「有」字。 76以下明第十六諍論,明五戒八戒具受不具受執。 章安註:「薩婆多具受乃得,成論不具亦得。」 77釋摩男 佛叔父之子,拘利太子也,出家為五比丘之一。 78以下明第十七諍論,犯重失不失執。章安註:「毘曇有犯重捨即是失.....餘部多言不失」。以下為宮本卷第三十五;宮本「善」上有「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三」等字。 79「芽」,麗本作「牙」,今據元、明二本改之。 80以下明第十八諍論,一乘三乘執。章安註:「諸部之中無此計,何者?一三皆是大乘所說,非其境界,所以無此。」 81指「法華經」,此經標示之一乘一道一行一緣,為一乘家最圓滿崇高的境界。 82宮本及元、明二本「眾」以下有「生」字。 83指「阿含經」。 84宮本無「一」。 85以下明第十九諍論,佛性即離眾生執。據章安註所言,此諍論不見於諸部派中。 86以下明第二十諍論,犯四重人有無佛性執。 87以下明第二十一諍論,十方佛有無執。章安註:「薩婆多明無,僧祇明有,成實一世界則無,多世界則有」。 88宮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不分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