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十二1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二八二三○四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諦聽!善思!有六六法。何等為六六法?謂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
「何等為六內入處?謂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何等為六外入處?色入處、聲入處、香入處、味入處、觸入處、法入處。云何六識身?謂眼識身、耳識耳、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云何六觸身?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云何六受身?謂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云何六愛身?謂眼觸生愛、耳觸生愛、鼻觸生愛、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愛。」
「若有說言『眼是我』,是則不然。所以者何?眼生滅故;若眼是我者,我應受生死,是故說眼是我者,是則不然。如是若色、若眼識、眼觸、眼觸生受若是我者,是則不然。所以者何?眼觸生受是生滅法;若眼觸生受是我者,我復應受生死,是故說眼觸生受是我者,是則不然,是故眼觸生受非我。如是耳、鼻、舌、身、意觸生受非我。所以者何?意觸生受是生滅法;若是我者,我復應受生死,是故意觸生受是我者,是則不然,是故意觸生受非我。」
「如是,比丘!當如實知眼所作、智所作、寂滅所作,開發神通,正身涅槃。云何如實知見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觀察非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如實知見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是名六六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三三○五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六分別六入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六分別六入處經?謂於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於眼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皆生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如是染著相應、愚闇、顧念、結縛其心,長養五受陰,及當來有愛4、貪、喜悉皆增長,身心疲惡,身心燒5然,身心熾然,身心狂亂,身生苦覺;彼身生苦覺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增長,是名純一大苦陰聚集。」
「諸比丘!若於眼如實知見,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見已於眼不染著,若色、眼識、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實知見,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若不樂,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於意不染著。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不染著故,不相雜6、不愚闇、不顧念、不繫縛,損減五受陰,當來有愛、貪、喜,彼彼染著悉皆消滅,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燒,心不燒,身不熾然,心不熾然,身覺樂,心覺樂;身心覺樂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消滅,如是純大苦聚陰滅。」
「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說正語、正業、正命清淨修習滿足,是名修習八聖道清淨滿足。八聖道修習滿足已,四念處修習滿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修習滿足。」
「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7。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8、解脫。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正觀。若比丘於此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悉證;若法應知、應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斷愛結縛,正無間等,究竟苦邊。諸比丘!是名六分別六入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四三○六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見而得見法?作是思惟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見而得見法?」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有二法,何等為二?眼、色為二。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10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11、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生、那羅、摩闍、摩那婆、士夫12、福伽羅、耆婆、禪頭13。」
「又如是說:『我眼見色,我耳聞聲,我鼻嗅香,我舌嘗味,我身覺觸,我意識法。』彼施設又如是言說:『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14。』比丘!是則為想,是則為誌,是則言說,此諸法皆悉無常、有為、思願緣生;;若無常、有為、思願緣生者,彼則是苦。又復彼苦生,亦苦住,亦苦滅,亦苦數數出生,一切皆苦。若復彼苦無餘斷,吐盡、離欲15、滅、息沒,餘苦更不相續,不出生,是則寂滅,是則勝妙。所謂捨一切有餘、一切愛盡、無欲、滅盡、涅槃。耳、鼻、舌、身觸緣生身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是無色陰,身根是色陰,此名為人。如上說,……乃至滅盡,涅槃。緣意。法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  想、思,此四無色陰、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為人。如上廣說,……乃至滅盡、涅槃。若有於此諸法,心隨入,住解脫不退轉,於彼所起繫著,無有16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則為見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五三○七1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名為見法?思惟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名為見法?今問世尊,唯18願解說!」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有二法,眼、色,緣生眼識,如上廣說。尊者!如所說偈:

眼色二種緣,生於心心法,
識觸及俱生,受想等有因,
非我非我所,亦非福伽羅,
亦非摩闍,亦非摩那婆,
是則為生滅,苦陰變易法;
於斯等作想,施設於眾生。
那羅、摩闍,及與摩那婆,
亦餘眾多想,皆因苦陰生。
諸業愛無明,因積他世陰,
餘沙門異道,異說二法者,
彼但有言說,聞已增癡惑;
貪愛息無餘,無明沒永滅,
愛盡眾苦息,無上佛明19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六三○八2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天、世人於色染著愛樂住,彼色若無常、變易、滅盡,彼諸天、人則生大苦;於聲、香、味、觸、法染著愛樂住,彼法變易、無常、滅盡,彼諸天、人得大苦住。」
「如來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於色不復染著愛樂住,彼色變易、無常、滅盡,則生樂住;於聲、香、味、觸、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復染著愛樂住,彼色變易、無常、滅盡,則生樂住。所以者何?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此三21受集,此受滅、此受味22、此受患、此受離如實知,於彼色因緣生阨阨礙,礙盡已,名無上安隱涅槃。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如實知已,彼法因緣生阨礙,阨礙盡已,名無上安隱涅槃。」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界,
一向生喜悅,愛染深樂著;
諸天及世人,唯以此為樂,
變易滅盡時,彼則生大苦。
唯有諸賢聖,見其滅為樂,
世間之所樂,觀察悉為怨;
賢聖見苦者,世間以為樂,
世間之所苦,於聖則為樂。
甚深難解法,世間癡23惑生,
大闇所昏沒,盲冥無所見;
唯有智慧者,發朦開大明,
如是甚深句,非聖孰能知?
不還受身者,深達諦明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七三○九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瞻婆25國揭伽池26側。
爾時,尊者鹿紐27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有第二住,有一一住。彼云何第二住?云何一一住?」
佛告鹿紐:「善哉!善哉!鹿紐!能問如來如是之義。」
佛告鹿紐:「若眼識色可愛、樂、念、可意——長養於欲;彼比丘見已,喜樂、讚歎、繫著住,愛樂、讚歎、繫著住已,心轉歡喜,歡喜已深樂,深樂已貪愛,貪愛已阨礙。歡喜、深樂、貪28愛、阨礙者,是名第二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有如是像類比丘,正使空閑獨處,猶名第二住。所以者何?愛喜不斷不滅故。愛欲不斷、不知者,諸佛如來說第二住。」
「若有比丘,於可愛、樂、念、可意——長養於欲色;彼比丘見已不喜樂、不讚歎、不繫著住,不喜樂、不讚歎、不繫著住已,不歡喜,不歡喜故不深樂,不深樂故不貪愛,不貪愛故不阨礙。不歡喜、深樂、貪愛、阨礙者,是名為一一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如是像類比丘,正使處於高樓重閣,猶是一一住者。所以者何?貪愛已盡、已知故。貪愛已盡、已知者,諸佛如來說名一一住。」
爾時,尊者鹿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二八八三一○2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
爾時,尊者鹿紐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鹿紐:「善哉!善哉!鹿紐!能問如來如是之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佛告鹿紐:「若眼見可愛、樂、可意、可念——長養於欲之色;見已,彼說讚歎、繫著、欣悅,讚歎、繫著已,則歡喜集,歡喜集已則苦集。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若有比丘,眼見可愛、樂、可念、可意——長養於30欲之色;見已不欣悅、不讚歎、不繫著,;不欣悅、不讚歎、不繫著故,不歡喜集,不歡喜集故則苦滅。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
爾時,尊者鹿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鹿紐聞佛說法教誡31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32,……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二八九三一一3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富樓那34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富樓那:「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之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眼見可愛、可35樂、可念、可意——長養欲之36色;見已欣悅、讚歎、繫著,欣悅、讚歎、繫著已歡喜,歡喜已樂著,樂著已貪愛,貪愛已阨礙。歡喜、樂著、貪愛、阨礙故,去涅槃遠。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富樓那!若比丘,眼見可愛、樂、可念、可意——長養欲之色;見已不欣悅、不讚歎、不繫著,不欣悅、不讚歎、不繫著故不歡喜,不歡喜故不深樂,不深樂故不貪愛,不貪愛故不阨礙。不歡喜、不深樂、不貪愛、不阨礙故,漸近涅槃。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佛告富樓那:「我已略說法教,汝欲何所住?」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已蒙世尊略說教誡,我欲於西方輸盧那37人間遊行。」
佛告富樓那:「西方輸盧那人兇惡、輕躁、弊暴、好罵。富樓那!汝若聞彼兇惡、輕躁、弊暴、好罵、毀辱者,當如之何?」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彼西方輸盧那國人,面前兇惡、訶罵、毀辱者,我作是念:彼西方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於我前兇惡、弊暴、好38罵、毀辱我,猶尚不以手、石而見打擲。」
佛告富樓那:「彼西方輸盧那人但兇惡、輕躁、弊暴、罵辱,於汝則可脫,復當以手、石打擲者,當如之何?」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西方輸盧那人脫以手、石加於我者,我當念言: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以手、石加我,而不用刀杖。」
佛告富樓那:「若當彼人脫以刀杖而加汝者,復當云何?」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當彼人脫以刀杖,而加我者,當作是念:彼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以刀杖而加於我,而不見殺。」
佛告富樓那:「假使彼人脫殺汝者,當如之何?」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西方輸盧那人脫殺我者,當作是念:有諸世尊弟子,當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以繩自繫,或投深坑;彼西方輸盧那人賢善智慧,於我朽敗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脫。」
佛言:「善哉!富樓那!汝善學忍辱,汝今堪能於輸盧那人間住止。汝今宜去度於未度,安於未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爾時,富樓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富樓那夜過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出,付囑臥具,持衣缽去,至西方輸盧那人間遊行。到已,夏安居,為五百優婆塞說法,建立五百僧伽藍,繩床、臥褥、供養眾具悉皆備足。三月過已,具足三明39,即於彼處入無餘涅槃。
二九○三一二4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摩41羅迦舅42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言:「諸年少聰明利根,於我法、律出家未久,於我法、律尚無懈怠,而況汝今日年耆根熟,而欲聞我略說教誡!」
摩羅迦舅白佛言:「世尊!我雖年耆根熟,而尚欲得聞世尊略說教誡。唯願世尊為我略說教誡,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第二、第三亦如是請。
佛告摩羅迦舅:「汝今且止!」如是再三,亦不為說。
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佛告摩羅迦舅:「若眼未曾見色,汝當欲見,於彼色43起欲、起愛、起念、起染著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
佛告摩羅迦舅:「善哉!善哉!摩羅迦舅!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而說偈言:
「若汝非於彼,彼亦復非此,
亦非兩中間,是則為苦邊。」
摩羅迦舅白佛言:「已知,世尊!已知,善逝!」
佛告摩羅迦舅:「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爾時,摩羅迦舅說偈白佛言:

「若眼已見色,而失於正念,
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
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繫著,
起於種種愛,無量色集生。
貪欲恚害覺,令其心退減,
長養於眾苦,永離於涅槃。
見色不取相,其心隨正念,
不染惡心愛,亦不生繫著;
不起於諸愛,無量色集生,
貪欲恚害覺,不能壞其心;
小長養眾苦,漸次近涅槃,
日種44尊所說,離愛般涅槃。
若耳聞諸聲,心失於正念,
而取諸聲相,執持而不捨;
鼻香舌嘗味,身觸意念法,
忘失於正念,取相亦復然。
其心生愛樂,繫著堅固住,
起種種諸愛,無量法集生;
貪欲恚害覺,退減45壞其心,
長養眾苦聚,永離於涅槃。
不染於諸法,正智正念住,
其心不染污,亦復不樂著;
不起於諸愛,無量法集生,
貪瞋恚害覺,不退減其心;
眾苦隨損減,漸近般涅槃,
愛盡般涅槃,世尊之所說。」

「是名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摩羅迦舅:「汝真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如汝所說偈:

『若眼見眾色,忘失於正念,
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
……………。』如前廣說。」

爾時,尊者摩羅迦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摩羅迦舅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已,於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二九一三一三4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經法。諸比丘!崇向而於經法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而不覺色貪,我先眼識於色有貪,而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若比丘眼見於色已,覺知色而不起色貪,覺我先眼識有貪,而言『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者,諸比丘!於意云何?彼於此為有信、有欲、有聞、有行思惟、有審諦忍不?」
答言:「如是,世尊!」
「歸於此法,如實正知所知所見不?」
答言:「如是,世尊!」
「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諸比丘!是名有經法。比丘於此經法崇向,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二三一四4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斷欲。斷眼欲已,眼則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永不復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三三一五4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眼生、住、轉出,則苦生、病住、老死出;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若眼滅、息、沒,苦生則滅,病則息,死則沒;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四三一六4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眼無常。若眼是常者,則不應受逼迫苦,亦應說50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眼無常故,是故眼受逼迫苦生,是故不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五三一七5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眼苦。若眼是樂者,不應受逼迫苦,應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眼是苦故,受逼迫苦,不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六三一八5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眼非我。若眼是我者,不應受逼迫苦,應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眼非我故,受逼迫苦,不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三經、外六入處三經,亦如是說。
二九七三一九5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一切者,云何名一切?」
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捨,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奉行54
二九八三二○5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面相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一切有,云何一切有?」
佛告生聞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眼是有不?」
答言:「是有,沙門瞿曇!」
「色是有不?」
答言:「是有,沙門瞿曇!」
「婆羅門!有色、有眼識、有眼觸、有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
答言:「有,沙門瞿曇!」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故。」
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56起去。
二九九三二一5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沙門瞿曇!所謂一切法,云何為一切法?」
佛告婆羅門:「眼及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若不樂,是名為一切法。若復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法,我今捨,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癡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說已,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如生聞婆羅門所問三經,有異比丘所問三經、尊者阿難所問三經、世尊法眼法根法依三經,亦如上說。
三○○三二二5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眼是內入處,世尊略說,不廣分別。云何眼是內入處?」
佛告彼比丘:「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
佛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意是內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意是內入處?」 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復問:「如世尊說,色外入處,世尊略說,不廣分別。云何,世尊!色外入處?」
佛告比丘:「色外入處,若色四大造,可見有對,是名色是外入處。」
復白佛言:「世尊說聲是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聲是外入處?」
佛告比丘:「若聲四大造,不可見有對,如聲,香、味亦如是。」
復問:「世尊說觸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觸外入處?」
佛告比丘:「觸外入處者,謂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見有對,是名觸外入處。」
復問:「世尊說法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法外入處59?」
佛告比丘:「法外入處者,十一入所不攝,不可見無對,是名法外入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三二三6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內入處61,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三二四6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外入處。云何為六?謂色是外入處,聲、香、味、觸、法是外入處,是名六外入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三二五6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識身。云何為六?謂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是名六識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三二六6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觸身。云何為六觸身?謂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是名六觸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三二七6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受身。云何為六?謂66眼觸67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六受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三二八6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想身。云何為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六想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三二九6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思身。云何為六?謂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六思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三三○7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愛身。云何為六愛身?謂眼觸生愛,耳、鼻、舌、身、意觸生愛,是名六愛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三三一7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顧念。云何為六?謂色顧念、聲顧念、香顧念、味顧念、觸顧念、法顧念,是名六顧念。」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三三二7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覆。云何為六?謂色有漏,是取心覆藏;聲、香、味、觸、法有漏,是取心覆藏,是名六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一三三三7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眼無常,況現在眼!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眼,不欣未來眼,於現在眼生厭、離欲、滅盡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如無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如是說。如內入處四經、外入處四經,亦如是74說。
三一二三三四7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諦聽!善思!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眼因、眼緣、眼縛?謂眼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謂76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77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
「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無明為愛,無明因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78。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有因、有79緣、有縛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三三三五8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81;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四三三六8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喜行。云何為六?如是,比丘!若眼83見色喜,於彼色處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喜,於彼法處行,諸比丘!是名六喜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五三三七8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憂行。云何為六?諸比丘!若眼見色憂,於彼色處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憂,於彼法處85行,諸比丘!是名六憂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六三三八8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捨行。云何為六?諸比丘!謂眼見色捨,於彼色處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捨,於彼法處行,是名比丘六捨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七三三九87
如是我88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為89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90;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是名比丘六常行。」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八三四○9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為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世間難得。」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九三四一9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為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世間難得,所應承事、恭敬、供養,則為世間無上福田。」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三四二9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為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當知是舍利弗等。舍利弗比丘眼見色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舍利弗比丘成就94此六常行故,世間難得,所應承事、恭敬、供養,則為世間無上福田。」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1麗本原為卷十三,今依印順長老所編次序改為卷十二。雜阿含經論會編
2本經說明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非我,若如實知六處,則正向涅槃。中部經M.148.Chachakka-sutta 六六經
3本經說明若不如實知眼乃至不苦不樂受,則生染著,乃至純大苦聚集,反之則純大苦集滅,成滿三十七道品。中部M.149.Mahasalayatanika-sutta大六處經
4「愛」,麗本作「受」,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愛」。
5「燒」字之上,麗本有一「壞」字,今依據元、明二本刪去。
6不相雜:即「不相應」。
7名色:「色」即五蘊之「色」,「中」為五蘊之「受想行識」;二者為心、物兩面。
8「明」,麗本作「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明」。
9本經說明眼、色、眼識、受、想、思等法,名為人,此五蘊是無常、有為、思願緣生,為苦,若捨一切有餘,則為涅槃。如是知、見,則為見法。阿毘達磨俱舍論第二十九卷引本經破執我。
10宋、元、明三本均無「觸」字。
11四無色陰:即「識、受、想、思」。
12「士夫」,麗本作「士其」,今參考本經後文改作「士夫」。
13那羅nara巴,人之意。摩闍manussaloka巴,人間或人趣之意。摩那樓manavaka巴,即少年、儒童、人。士夫puggala巴,又作補特伽羅、人。福伽羅puggala巴,即補特伽羅、人。耆婆jivaka-komarabhacca巴,譯作壽命,為有情之代名詞。禪頭jantu巴,即指人或有情。
14壽分齊Jiva pariyanta巴,命之周邊,意為「壽終」。
15「離欲」,宋、元、明三本均作「欲離」。
16「無有」,宋、元、明三本均作「有無」。
17本經經意同第二八四經。
18「唯」,宋、元、明三本均作「惟」。
19「明」,麗本作「眼」,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明」字。
20本經說明若於色、聲、香、味、觸、法染著,一旦彼無常、變易、滅盡,則生大苦。若於彼等法之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則得安穩涅槃。相應部S.35.136. Agayha 不執著
21宋、元、明三本均無「三」上。
22麗本無「此受味」三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23「癡」麗本作「疑」,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癡」。
24本經說明貪愛不斷、不知者,名第二住;貪愛已盡、已知者,名一一住。相應部S.35.63. Migajalena 鹿網
25瞻婆Campa巴,為佛陀時代六大都巿之一,為鴦伽Anga巴國之首都。
26揭伽池Gaggara pokkharani巴,揭伽蓮花池。
27鹿紐Migajala巴,比丘名。
28「貪」,大正本作「貧」。
29本經說明若六處見可愛之色而生繫著,則苦集,反之則苦滅。相應部S. 35.64. Migajalena 鹿網
30宋、元、明三本均無「於」字。
31「誡」,宋、元、明三本均作「戒」。
32「住」,宋、元、明三本均作「法」。
33本經敘說富樓那聞佛說法後,欲往西方輸盧那國傳法,佛問其決心,知其為法不惜身命,即鼓勵其前往。相應部S.35.88. Punna 富樓那、中部M.145. Punnovada-sutta 教富樓那經、失譯佛說滿願子經,參閱卷八第二一五經。
34富樓那Punna巴,能廣說法,分別義理第一比丘。
35宋、元、明三本均無「可」字。
36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37西方輸盧那Sunaparantaka巴,為富樓那之出生國。
38麗本無「好」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9三明:又作三達、三證法。至無學位除盡愚闇,於三事通達無礙之智明。即:(1)宿命智證明,(2)生死智證明,(3)漏盡智證明。
40本經敘說摩羅迦舅聞佛略說法要後,於不繫著眼色等廣解其義。相應部S.35.95. Sangayha 所攝取
41「摩」,宋、元、明三本均作「磨」。
42摩羅迦舅Malukya巴,巴利本作Malukyaputta摩羅迦子,一比丘之名。
43指未曾見色。
44日種:即瞿曇之異稱。印度剎帝利種族中之一姓。瞿曇仙人之後裔,即釋尊之本姓。
45「減」,麗本作「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減」。
46本經說明若見色等不起貪覺如實知,是名有經法。
47本經說明若於六處斷欲,則於未來世永不復生。參閱相應部S.27.1.Cakkhu 眼
48本經說明若於眼等生、住、轉出,則苦生、病住、老死出,反之則苦滅、病息、老死沒。相應部S.26. 1.Cakkhu 眼
49本經說明眼等無常,故受逼迫苦生。
50「說」,參照本卷第二九五、第二九六經。
51本經說明眼等苦,故受逼迫苦生。
52本經說明眼等非我,故受逼迫苦生。
53本經說明六根六境為一切。相應部S.35.23.Sabba 一切
54「奉行」,宋、元、明三本均作「從座起去」。
55本經說明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為一切有,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相應部S.35. 23. Sabba 一切
56「座」,麗本作「坐」,今依據明本改作「座」。
57本經經意同第二九八經。
58本經說明六根是內入處,六境是外入處。
59麗本無「云何法外入處」六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60本經說明有眼等六內入處。參閱中部M.148. Chachakka-sutta 六六經、長部D. 33. Sangitisuttanta 2-2-1 等誦經、中阿含第八六說處經。
61「處」,明本於其後加「云何為六」四字。
62本經說明有色等六外入處。自本經三○二以下至第三一○經,可參照本頁註解(2)。
63本經說明有眼識身等六識身。
64本經說明有眼觸身等六觸身。
65本經說明有眼觸生受等六受身。
66麗本無「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7宋本無「觸」字。
68本經說明有眼觸生想等六想身。
69本經說明有眼觸生思等六思身。
70本經說明有眼觸生愛等六愛身。
71本經說明有色顧念等六顧念。
72本經說明六境有漏,是取心覆藏。
73本經說明三世之六根無常,多聞聖弟子應不顧、不欣、生厭。相應部S.35. 7-12. Anicca etc. 無常等
74「是」,宋、元、明三本均作「上」。
75本經說明六根為業之因、緣、縛,業為愛之因、緣、縛,愛為無明之因、緣、縛,無明為不正思惟之因、緣、縛,不正思惟生於癡。
76「謂」字之上,麗本有一「業」字,今依據本經後文刪去。
77宋本無「為」字。
78「不正思惟因……業因為眼」二十一字,按照經文語義應為「不正思惟因為無明,無明因為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
79麗本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0本經說明六根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為因緣起。增一阿含三十七品第七經——大正,〈No. 12537.7〉、增一阿含五十一品第八經—〈No.12551.8〉。
81俗數法:即俗諦因果。
82本經說明有六喜行。參閱長部D.33.Sangiti-suttanta 2-2-11 等誦經
83「眼」,大正本作「現」。
84本經說明有六憂行。參閱長部D.33. Sangiti-suttanta 2-2-12 等誦經
85「法處」,宋、元二本作「處法」。
86本經說明有六捨行。參閱長部D.33. Sangiti-suttanta 2-2-13 等誦經
87本經說明有六常行。
88「是我」,元本作「我是」。
89宋、元二本均無「為」字。
90「捨心住正念正智」,麗本作「正念正智捨心住」,今依明本改正。
91本經說明有六常行。
92本經經意同第三一八經.
93本經說明若成就六常行,則為世間無上福田。
94「成就」,宋、元、明三本均作「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