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三六四三六五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謂見法般涅槃2。云何如來說見法般涅槃?」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3願為說見法般涅槃,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云何比丘得見法般涅槃?」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於老、病、死4,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比丘得見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五三六六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6佛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間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滅自沒,而彼眾生於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即自觀察:何緣有此老死?如是正思惟觀察,得如實無間等7起知:有生故有8此老死,緣生故有老死。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此生?尋復正思惟無間等起知:緣有故有生。尋復正思惟:何級故有有?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有取故有有。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取?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觀察:取法味著顧念,緣觸愛所增長,當知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譬如9緣油炷而然燈,彼時時增油治炷,彼燈常明,熾然不息。如前來歎譬、城譬廣說。」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毘婆尸佛,如是尸棄10佛、毘濕波浮11佛、迦羅迦孫提12佛、迦那迦牟尼13佛、迦棄14佛,皆如是說。
三六六三六七1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老死如實顯現,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顯現;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顯現,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實顯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七三六八1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已,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謂老死如實顯現,……乃至行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是如實顯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八三六九1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彼毘婆尸佛正坐七日已,從三昧覺,說此偈言:

『如此諸法生,梵志18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知因緣生法。
若知因生苦,知諸受19滅盡,
知因緣法盡,則知有漏盡。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知有因生苦。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知諸受滅盡。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知因緣法盡。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知盡諸有漏。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
普照諸世間,如日住虛空,
破壞諸魔軍,覺諸結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20
三六九三七○2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鬱毘羅尼連禪河側大菩提所,不久當成正覺,往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正身正念,如前廣說。
三七○三七一2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謂一、麤摶食23,二、細觸食24,三、意思食25,四、識食26。」
「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27、何觸28?謂此諸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觸。此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謂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謂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觸。此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謂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
「如是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食滅,食滅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一三七二2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30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時,有比丘名曰頗求那31,住佛後扇佛,白佛言:「世尊!誰食此識?」
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食識者,我若言有食識者,汝應作是問。我說識是食,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識食?』我則答言:『能招未來有,令相續生;有有故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
頗求那復問:「為誰觸?」
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觸者,我若言有觸者,汝應作是問:『為誰觸?』汝應如是問:『何因緣故生觸?』我應如是答:『六入處緣觸,觸緣受。』」
復問:「為誰受?」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應問:『為誰受?』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受?』我應如是答:『觸緣故有受,受緣愛。』」
復問:「世尊!為誰愛?」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愛者,我若說言有愛者,汝應作是問:『為誰愛?』汝應問言:『何32緣故有愛?』我應如是答:『緣受故有愛33,愛緣34取。』」
復問:「世尊!為誰取?」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言有取者,我若說言有取者,汝應問言:『為誰取?』汝應問言:『何緣故有取?』我應答言:『愛緣故有取,取緣有。』」
復問:「世尊!為誰有?」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有者,我若說有有者,汝應問言:『為誰有?』汝今應問:『何緣故有有?』我應答言:『緣取故有有,能招當來有觸生是名有。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謂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集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二三七三3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云何為四?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云何比丘觀察摶食?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度曠野嶮道難處,糧食乏盡,飢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念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計已,即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云何,比丘!彼人夫婦共食子肉,寧取其味,貪嗜美樂與36不?」
答曰:「不也,世尊!」
復問:「比丘!彼強食其肉,為度曠野嶮道與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凡食摶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摶食斷知;摶食斷知己,於五欲功德貪愛37則斷;五欲功德貪愛斷者,我不見彼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上有一結使38而不斷者。有一結繫故,則還生此世。」
「云何比丘觀察觸食?譬如有牛,生剝其皮,在在處處,諸蟲唼食,沙土坌塵,草木針刺。若依於地,地蟲所食;若依於水,水蟲所食;若依空中,飛蟲所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如是,比丘!於彼觸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觸食斷知;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三受斷者,多聞聖弟子於上無所復作,所作已作故。」
「云何比丘觀察意思食?譬如聚落城邑邊有火起,無煙無炎,時有士夫聰明黠慧,背苦向樂,厭死樂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無煙無炎,行來當避,莫令墮中,必死無疑。作是思惟,常39生思願,捨遠而去;觀意思食,亦復如是。如是觀者,意思食斷40;意思食斷者,三愛則斷;三愛斷者,彼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諸比丘!云何觀察識食?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劫盜,縛送王所如前須深經41廣說。以彼因緣,受三百矛苦覺,晝夜苦痛;觀察識食,亦復如是。如是觀者,識食斷知;識食斷知者,名色斷知;名色斷知者,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三三七四4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若比丘於此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長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諸行增長;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於四食無貪無喜43,無貪無喜故,識不住、不增長;識不住、不增長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長;行不增長故,當來有不生不長;當來有不生長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起,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四三七五4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則有憂悲、有塵垢;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則無憂悲,亦無塵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五三七六4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譬如樓閣宮殿,北西長廣,東西窗牖46,日出東方,光照西壁。如是,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如前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
「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如前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譬如,比丘!樓閣宮殿,北西長廣,東西窗牖,日出東方,應照何所?」
比丘白佛言:「應照西壁。」
佛告比丘:「若無西壁,應何所照?」
比丘白佛言:「應照虛空,無所攀緣。」
「如是,比丘!於此四食無貪無喜,識無所住,……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六三七七4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譬如,比丘!樓閣宮殿,北西長廣,東西窗牖,日出東方,應照何所?」
比丘白佛言:「應照西壁。」
佛告比丘:「如是,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48大苦聚集。若於四食無貪無喜,亦無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譬如,比丘!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色,欲粧49畫虛空,寧能畫不?」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虛空者,非色、無對、不可見。」
「如是,比丘!於此四食無貪無喜,亦無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七三七八5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譬如,比丘!畫師、若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粧畫於色,作種種像51。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畫師、畫師弟子寧能粧於色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能粧畫色。」
  佛告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集。諸比丘!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有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比丘!譬如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離於色有所粧畫,作種種像,寧能畫不?」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
「如是,比丘!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有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52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八三七九5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54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諦55,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56;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聖諦智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聖諦57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集滅,此苦滅聖諦58已知當知59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以此苦滅道跡聖諦60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61、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62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
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拘鄰白佛:「已知,善逝!」
尊者拘鄰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鄰63
尊者阿若拘鄰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64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天身65。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以義饒益諸天世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世尊於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九三八○6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三八一6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此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修無間等,起增上欲,方便堪能,正念正知應當覺。」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一三八二6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苦聖諦當知、當解,於苦69集聖諦當知、當斷,於苦滅聖諦當知、當證,於苦滅道跡聖諦當知、當修。」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二三八三7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仙人住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則斷愛欲,轉71去諸結,於慢、無間72等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三三八四7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
三八四三八五7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已終,純一清白,名為上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五三八六7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無有關鍵76,平治城塹,度諸嶮難,解脫結縛,名為賢聖,建立聖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六三八七7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若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無有78關鍵,平治城塹,度諸峻難,名為賢聖,建立聖幢。諸比丘!云何無有關鍵?謂五下分結79已斷80、已知,是名離關鍵。云何平治城塹?無明謂之深塹,彼得斷知,是名平治城塹。云何度諸嶮難?謂無際生死,究竟苦邊,是名度諸嶮難。云何解脫結縛?謂愛已斷、已知。云何建立聖幢?謂我慢已斷、已知,是名建立聖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七三八八8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是名比丘斷五支,成六分,守護於一,依猗82於四,捨除諸諦,離四衢,證諸覺想,自身所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清白,名為上士8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八三八九8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一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云何名良醫善知病?謂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病,是名良醫善知病。云何良醫善知病源?謂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癖陰85起、涎唾起、眾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是名良醫善知病源。云何良醫善知病對治?謂良醫善知種種病,應塗藥、應吐、應下、應灌鼻、應熏、應取汗,如是比種種對治,是名良醫善知對治。云何良醫善知治病已,於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
「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成就四德,療眾生病,亦復如是。云何為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諦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諸比丘!彼世間良醫於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於生根本知對治如實知,於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九三九○8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此苦集聖諦不如實知,此苦滅聖諦不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此非沙門之沙門,非婆羅門之婆羅門,彼亦不於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若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如實知,此苦滅聖諦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於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無間等當起增上欲,精勤堪能,方便修學。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三九一8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廣說如上,差別者:「於四聖諦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非沙門數、非婆羅門數;於四聖諦如實知者,是沙門數、是婆羅門數。乃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一三九二8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苦集聖諦不如實知,苦滅聖諦不如實知,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得脫苦。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如實知,於苦滅聖諦如實知,於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解脫於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於苦不解脫、解脫89;如是捨惡趣不解脫、解脫;堪能捨戒退減,不捨戒退減;能自說得過人法自證,不能自說得過人法作證;能於此外求良福田,不能於此外求良福田;能於此外求大師,不能於此外求大師;不能越苦,堪能越苦;不堪能脫苦,堪能脫苦。」
如是上諸經重說悉繼以偈:

「若不知苦者,及彼眾苦因,
一切諸苦法,寂滅永無餘。
若不知道跡,能思一切苦,
心解脫於苦,慧解脫亦然,
不能越眾苦,令苦究竟脫。
若如實知苦,亦知眾苦因,
及一切諸苦,永滅盡無餘。
若復如實知,息苦之道跡,
意解脫具足,慧解脫亦然,
堪能越眾苦,究竟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二三九三9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諦法。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修無間等。如此章句,一切四聖諦經,應當具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悉應當說。又三結91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三三九四9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日出,明相先起,如是正盡苦亦有前相起,謂知四聖諦。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9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四三九五9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日月不出世間者,一切眾星亦不出於世間,晝夜、半月、一月、時節、歲數、刻95數、須臾,皆悉不現,世間常冥,無有明照,唯有長夜,純大闇苦現於世間。若如來、應供、等正覺不出世間時,不說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世間盲冥,無有明照,如是長夜,純大闇冥現於世間。」
「若日月出於世間,眾星亦現,晝夜、半月、一月、時節、歲數、刻數、須臾,悉現世間,長夜明照,出於世間。如是,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說苦聖諦現於世間,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不復闇冥,長夜照明,純一智慧現於世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五三九六9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壞諸闇冥,光明顯照。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是故,比丘於此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六三九七9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作是說:『我於苦聖諦未無間等98,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言『我當得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無是處故。」
「若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欲99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譬如有人言『我欲取佉提羅100棄,合集作器,盛水持行』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無是處故。如是言『我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欲得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若復有言『我當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得,復得苦滅道跡聖諦』者,斯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
「若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譬如有言『我以純曇摩葉101、摩樓迦葉102,合集盛水持103行』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如是若言『我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若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故。」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七三九八10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小綿丸、小劫貝華105丸,置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於一方。如是,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於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彼沙門、婆羅門常觀他面,常隨他說,以不如實知故,聞彼所說,趣說而受,當知此人不宿修習智慧故。」
「譬如因陀羅柱106,銅鐵作之,於深入地中,四方猛風不能令動。如是,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視他面,不隨他語,是沙門、婆羅門智慧堅固,本隨習故,不隨他語。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107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八三九九10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石柱,長十六肘,八肘入地,四方風吹,不能令動。如是,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斯等沙門、婆羅門至諸論處,無能屈。其心解脫、慧解脫者,能使餘沙門、婆羅門反生憂苦。如是如實知、如實見,皆是先世宿習故,使智慧不可傾動。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九四○○10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當起增上欲,急救令滅。」
佛告比丘:「莫作是說!當置頭衣,於四聖諦起增上欲,勤加方便,修無間等。何等為110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修無間等。所以者何?比丘!長夜熾然,地獄、畜生、餓鬼。諸比丘!不見極苦,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未無間等者,是比丘當忍苦、樂、憂、悲,於四聖諦勤加精進,方便修習無間等,應當111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四○一11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年壽百歲,有人語言:『士夫若欲聞法,當日日三時受苦。晨朝時受百槍苦,日中、晡時亦復如是。於一日中受三百槍苦,如是日日,至於百歲,然後聞法,得無間113等,汝寧能不?』」
「時,彼士夫為聞法故,悉堪能受。所以者何?人生於世,長夜受苦,有時地獄,有時畜生,有時餓鬼,於三惡道空受眾苦,亦不聞法,是故我今為無間等故,不以終身受三百槍為大苦也。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得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一四○二11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何等為四?所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於此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115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二四○三116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於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國王於中造福德舍。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於中宿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於四聖諦無知、無見、無隨順覺、無隨順受者,應當長夜117驅馳生死。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我與汝等於四聖諦無知、無見、無隨順覺、無隨順受者,應當長夜驅馳生死。以我及汝於此苦聖諦順知、順入,斷諸有流,盡諸生死,不受後有;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順知、順入,斷諸有流,盡諸生死,不受後有。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修無間等。」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常與汝等,長夜涉生死,
不見聖諦故,大苦日增長;
若見四聖諦,斷有大海流118
生死永已除,不復受後有119。」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三四○四120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大王於中作福德舍。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於中止宿。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行,共至申恕林。」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到申恕林,坐樹下。
爾時,世尊手把樹葉,告諸比丘:「此手中葉為多耶?大林樹葉為多?」
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定說121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是故122,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四四○五12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缽,入毘舍離城乞食。時,有眾多離車124童子晨朝從城內出,至精舍門,持弓箭,競射精舍門孔,箭箭皆入門孔。
尊者阿難見已,以為奇特,彼諸離車童子能作如是難事。入城乞食,還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著主持缽,入毘舍離城乞食,見有眾多離車童子從城內出,至精舍門,競射門孔,箭箭皆入。我作是念:此甚奇特!諸離車童子能為難事。」
佛告阿難:「於意云何?離車童子競射門孔,箭箭皆入,此為難耶?破一毛為百分,而射一毛分,箭箭悉中,此為難耶?」
阿難白佛:「破一毛百分,射一分之毛,箭箭悉中,此則為難。」
佛告阿難:「未若於苦聖諦生如實知,此則甚難。如是,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見,此則甚難。」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一毛為百分,射一分甚難;
 觀一一苦陰,非我難亦然。」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四○六12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圍遶亦爾,不必相得。」
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126弱,造無量惡故。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127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1本經說明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則得見法涅槃。相應部S.12.16.Dhammakathika說法者
2見法般涅槃ditthadhammanibbana巴,即「於現世中得涅槃」。見法,即現法、現世之意。
3「唯」,宋、元、明三本均作「惟」。
4「死」,宋、元、明三本均作「生」。
5本經說明毘婆尸佛自覺十二因緣之順逆。相應部S.12.4-9.Vipassi etc.毘婆尸等
6毘婆尸Vippassin巴,為過去七佛之第一佛。
7無間等abhisamaya巴,現觀、洞察。
8「有」,宋、元、明三本均作「言」。
9「譬如」以下的句子,均為順觀十二因緣之譬喻。巴利本無此譬喻。
10尸棄Sikhi巴,又譯為式棄,為過去七佛之第二佛。
11毘濕波浮Vessabhu巴,又譯為毘舍浮,為過去七佛之第三佛。以上三佛為過去莊嚴劫之最後三佛。
12迦羅迦孫提Kakusandha巴,又譯為拘留孫,為過去七佛之第四佛,賢劫千佛之首。
13迦那迦牟尼Konagamana巴,又譯為拘那含,過去七佛之第五佛。
14迦葉Kassapa巴,過去七佛之第六佛。以上三佛和釋迦牟尼佛為現在賢劫之最初四佛。
15本經說明若勤方便禪思,則如實顯現十二因緣法。相應部S.12.83.Sikkha 學
16本經說明若修無量三摩提,則如實顯現十二因緣法。相應部S.12.84.Yogo 瑜珈
17本經敘說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於菩提樹下,順逆觀察十二緣起,從三昧覺,而說偈。參閱相應部S.12.4-9.Vipassi etc. 毘婆尸等
18梵志:即「有志修梵行者」,印度一般宗教修行者的稱呼。又特指婆羅門徒為梵志,志求梵我合一故。本經所說梵志當依「立志修梵行者」解。
19「受」,宋本作「愛」。
20「如毘婆尸佛……亦如是說」。參閱相應部S.12.5-9. Siki etc.尸棄等
21本經敘說世尊亦於菩提樹下順逆觀察十二緣起,如前六佛。
22本經說明因有六入處故依次生觸、受、愛、四食,如是純大苦聚集,反之,若六入處滅則一切滅。相應部S.12.11.Ahara 食
23麤摶食kabalinkarahara巴,又作段食,為物質之食料,以香味觸之三塵為體,可分多少餐次段落而食。
24細觸食sukhuma phassa ahara巴,又作觸食。觸喜樂之事,而長養身者。
25意思食manosancetana ahara巴,又作思食。於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者。
26識食vinnana ahara巴,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此等心識能支持有情之身命。
27何生kim jatika巴,意為「以何為生種」。
28「何觸」,巴利本作kim pabhava以何生起。
29本經敘說頗求那就四食之食者問於佛陀,佛就其問法之不當而說之。相應部S.12.12. Phagguno 破群那
30「資」,宋、元、明三本均作「利」。
31頗求那Phagguna巴,又作頗勒具那、破群那,比丘名,因十二月之星而名。
32「何」,宋、元、明三本均作「何因」。
33「愛」,宋、元、明三本均作「愛緣」。
34「緣」,宋、元、明三本均作「有」。
35本經說明若觀麤摶食如食子肉,則斷五欲功德貪愛;若觀觸食如生剝牛皮,則斷三受;若觀意思食如求脫火城,則斷三愛;若觀識食如受矛刺,則斷名色。相應部S.12.63.Puttamamsa 子肉
36「與」,元、明二本均作「以」。
37於五欲功德貪愛pancakamagunike rage巴,貪染色、聲、香、味、觸之五境。
38結使sannojanam巴,煩惱之異名。諸煩惱纏縛眾生,不使出離,故名「結」;驅役惱亂眾生,故名「使」。
39「常」,明本作「當」。
40「斷」字之下,本經前後文於類同處均有「知」字。
41即雜阿含卷十四第三四六經。
42本經說明若於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若無貪無喜,則識不住、不增長,乃至純大苦聚滅。相應部S.12.64.Atthi rago 有貪
43「喜」,宋、元、明三本均作「欲」。
44本經說明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則無憂悲,亦無塵垢。相應部S.12.64.Atthi rago 有貪
45本經說明若於四食有貪有喜,則如日光照有壁宮殿,為壁所止,如是識住乃至純大苦聚集。相應部S.12.64.Atthi rago 有貪
46「北西長廣,東西窗牖」,巴利本作uttaraya va dakkhinaya va pacinaya'va vatapana北東南〈有〉風窗。「窗牖」,即風窗。
47本經前面部分與第三七五經相同,唯後面加了畫師譬喻部份。相應部S.12.64.Atthi rago 有貪
48麗本無「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9「粧」,宋、元、明三本均作「莊」字。
50本經說明若於四食有貪有喜,則如畫師、畫師弟子能於色有所粧畫。相應部S.12.64.Atthi rago 有貪
51「畫師、若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粧畫於色,作種種像」,巴利本作rajako va cittakaro va sati rajanaya va lakhaya va haliddiya va niliya va manjetthaya va suparimatthe va phalake bhittiya va dussapatte va itthirupam va purisarupam va abhinimmineyya sabbangapaccangam,其意為有畫師或染工,以染料、或漆、或鬱金、或青、或深紅於磨平的板或牆壁或白布上創造畫或染女人形相或男人形相所有大小肢節。
52宋、元二本均無「此」字。
53本經敘說世尊於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相應部S.56.11-12.Tathagatena vutta 如來所說、安世高譯佛說轉法輪經、義淨譯佛說三轉法輪經。
54「波羅」,宋、元、明三本均作「波羅國」四字。
55苦聖諦dukkham ariyasaccam巴,四聖諦之首,指三界六趣之苦報。
56「生眼、智、明、覺」,巴利本作 cakkum udapadi nanam udapadi panna udapadi vijja udapadi aloko udapadi,意為已生起眼、智、慧、明、光明。眼:法眼,智:正智十法行之一,由正智可得正解脫,慧:般若慧三無漏學之一,明:三明明、解脫,光明:正定放光。
57苦集聖諦dukkhasamudayam ariyasaccam巴,四聖諦之二,即貪瞋等煩惱及善惡之諸業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報。
58苦滅聖諦dukkhanirodham ariyasaccam巴,四聖諦之三,即涅槃。涅槃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真空寂滅。
59宋、元、明三本無「知」字。
60苦滅道跡聖諦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 ariyasaccam巴,四聖諦之四,指八正道,能達於涅槃之道。
61「智」,宋本作「知」。
62憍陳如Kondanna巴,五比丘之一。
63阿若拘鄰Annata Kondanna巴,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第一比丘。阿若annata巴,「已開悟的」。拘鄰即憍陳如之另一音譯。
64「魔」,宋、元、明三本均作「魔」。
65「身」,明本作「自」。
66本經說明有四聖諦。
67本經說明比丘當於四聖諦修無間等。
68本經說明比丘於四聖諦當知、解,知、斷,知、證,知、修。相應部S.56.29.Parinneyya or Abhinneya應遍知
69麗本無「苦」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0本經說明若比丘於四聖諦已知、解,知、斷,知、證,知、修,則得究竟苦邊。
71「轉」,宋、元、明三本均作「縛」。
72「間」,麗本作「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間」。
73本經說明若比丘於四聖諦已知、解,知、斷,知、證,知、修,則名阿羅漢。相應部S.56.25.Asavakkhaya 漏盡
74本經說明若比丘於四聖諦已知、解,知、斷,知、證,知、修,則得究竟邊際。
75本經說明若比丘於四聖諦已知、解,知、斷,知、證,知、修,則解脫結縛,名為賢聖。
76「鍵」,宋、元、明三本均作「揵」。
77本經經意同第三八五經,惟就法義廣說。
78宋本無「有」字。
79五下分結:下分結指「欲界之結惑」;五下分結,即「貪、瞋、身見、戒取、疑」等五結惑。
80「斷」,大正本作「離」。
81本經說明已得四諦之比丘之功德。相應部S.56.13.Khandha 蘊,14.Ayatana 處
82「猗」,宋、元、明三本均作「倚」。
83「比丘斷五支……名為上士」,此段經義參閱雜阿含卷二第七一經,及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之經文,對列如下:
瑜 雜三八七經 雜七一經
已斷五支……………斷五支…………………斷五枝
成就六支……………成六分…………………成六枝
一向守護……………守護於一………………守護一
四所依止……………依倚於四………………依四種
最極遠離獨一諦實…捨離諸諦………………棄捨諸諦
棄捨希求…………離四衢…………………離諸求
無濁思惟……………證諸覺想………………淨諸覺
身行猗思……………自身所作………………自行息
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獨一無侶……………純一……………………純一
正行已立……………清白……………………立梵行
名已親近無上丈夫…名為上士………………無上士
經文是敘述阿羅漢果功德,今依瑜伽卷八十七略為解說。「斷五支」是已斷五順下分結——欲貪、瞋、有身見、戒禁取、疑按:「斷下分結」,疑尚有錯字,應為五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成就六支,一向守護」,是得「六恆住」,六根觸境起識,能守護而不起煩惱及憂怖等。「四所依止」,是「遠離」惡象、惡犬等,「習近」如法衣食等,「除遣」散亂、疲勞等,「忍受」寒熱、蚊蟲等。總之,日常生活之衣食行住,歸於正常,故又名「正依止所依」。「遠離獨一諦實」,是不起種種唯此諦實餘為虛妄的見雜染。「棄捨希求」,是遠離境界之欲求—愛雜染。「四衢」二字不可解,疑是希求音聲相近之誤。「無濁思惟」,是沒有不善的尋思—尋思雜染。「覺」是「尋」的舊譯。「證」字或是「淨」字的訛寫。「身行猗思」,是出入息沒有了,第四禪離出入息。四禪名為現法樂住,是阿羅漢所住無漏禪。離愛故心解脫,離無明故慧解脫。「獨一無侶」,是唯此一生,再不受後有了。「正行已立」,即清淨白梵行已經完成。
84本經以良醫譬世尊為大醫王。
85「癖陰」,元、明二本均作「痰癊」。
86本經說明若諸沙門、婆羅門於四諦不如實知,則非沙門、婆羅門;若如實知,則為沙門、婆羅門。相應部S.56.5-6.Samana-brahmana沙門、婆羅門,參閱相應部S.56.22.Vijja 跋耆。
87本經經文為第三八九經之簡略。參閱相應部S.56.22.Vijja 跋耆,5-6.Samana-brahmana沙門、婆羅門
88本經說明若不知四諦則不得脫苦,反之則得脫苦。參閱相應部S.56.21-22.Vijja 跋耆
89「如於苦不解脫、解脫」以下這段文字,即說明「如實知四諦」及「不如實知四諦」的種種結果。
90本經說明善男子出家,當知四諦。相應部S.56.3-4.Kulaputta 善男子
91三結:即見結、戒取結、疑結。
92本經說明知四聖諦為正盡苦之前相。相應部S.56.37.Suriyupama 日喻,參閱相應部S.56.38.Suriyupama 日喻。
93「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等十五字,麗本排在「歡喜奉行」之後,今依據明本移至此處。
94本經說明如日月不出世間則世間黑暗,佛若不出世間說四諦,世間亦闇冥。相應部S.56.38.Suriyupama 日喻,參閱相應部S.56.37.Suriyupama 日喻。
95「刻」,麗本作「剋」,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刻」。
96本經說明聖弟子於四諦得法眼之大義。
97本經說明若不知苦諦、苦集諦、苦滅諦,則不得苦滅道諦。相應部S.56.32.Khadira 佉提羅
98未無間等anabhisamecca巴,意為「未了解」、「未現觀」。
99宋、元、明三本均無「欲」字。
100佉提羅khadira巴,即檐木、洋槐。
101純曇摩葉padumapattam巴,為一種紅蓮花之葉。
102摩樓迦葉maluvapattam巴,為一種蔓草之葉。
103「持」,宋、元、明三本均作「持將」二字。
104本經說明不如實知四諦者,隨他人說,如小綿丸之隨風吹去;如實知四諦者,不隨他語,如銅鐵柱之堅固不動。相應部S.56.39.Indakhila因陀羅柱
105劫貝華kappasapicu巴,即「木綿」。
106因陀羅柱indakhila巴、indrakila梵,即「忉利天帝釋宮殿之柱」。
107宋、元、明三本均無「修」字。
108本經說明若於四諦如實知,則不為他論者所屈。相應部S.56.40.Vadino 論師
109本經說明若於四諦未無間等,則長受墮惡趣苦,故當起增上欲,精進於修習現觀四諦,甚於急救火燒頭衣。相應部S.56.34.Cela 衣
110麗本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1「當」,宋、元、明三本均作「當是」二字。
112本經說明若欲聞法,須三時受百槍苦,其苦仍不及受惡趣苦,故比丘當於四諦學無間等。相應部S.56.35.Sattisata百槍
113「間」,大正本作「聞」。
114本經說明於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相應部S.56.23.Sammasambuddha 正等覺者,參閱相應部S.56.24.Araham 阿羅漢。
115麗本無「等」字,今依本經前後文補上。
116本經說明若不知四諦者,應當長夜驅馳生死;若知四諦,則得離生死。相應部S.56.21.Vijja跋耆
117「夜」,宋、元、明三本均於其下加上「流浪」二字。
118「海流」,麗本和「流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海流」二字。
119「有」,麗本作「生」,今依據宋、元、明改作「有」。
120本經說明佛所覺知而已定說之法,如手中樹葉;所覺知而未說之法,如大林樹葉。所說法雖不多,但正向涅槃,故比丘當於四聖諦學無間等。相應部S.56.31.Simsapa 申恕
121「定說」,巴利本作akkhatam宣說。
122宋、元、明三本均無「故」字。
123本經敘說離車童子持弓箭競射精舍門孔,箭箭皆射入,阿難以為奇特,以該事白佛,佛告以知四諦較之更難。相應部S.56.45.Chiggala毛
124離車Licchavi巴,中印度毘舍離城剎帝利種之名。
125本經說明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欲復人身,難於盲龜穿木孔,故比丘當於四聖諦,勤方便學無間等。參閱相應部S.56.47-48.Chiggala 孔
126「陵」,宋、元、明三本均作「凌」。
127「當」,麗本和「當」,今依文意疑作「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