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十八1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四八九四九○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竭提國那羅聚落。
  爾時,尊者舍利弗亦在摩竭提國那羅聚落3
時,有外道出家4名閻浮車5,是舍利弗舊善知識6,來詣舍利弗,問訊、共相慰勞已,退坐一面,問舍利弗言7:「賢聖法、律中,有何難事?」
舍利弗告閻浮車:「唯出家難。」
「云何出家難?」
答言:「愛樂8者難。」
「云何愛樂難?」
答言:「樂常修善法難。」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9,修習多修習,常修善法增長耶?」
答言:「有,謂八正道,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閻浮車言:「舍利弗!此則善道,此則善向,修習多修習,於諸善法常修習增長。舍利弗!出家常修習此道,不久疾得盡諸有漏。」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如是比閻浮車所問序四十經。
閻浮車問舍利弗10:「云何名善說法者?為世間正向11?云何名為世間善逝12?」
舍利弗言:「若說法調伏欲貪,調伏瞋恚,調伏愚癡,是名世間說法者。若向調伏欲貪,向調伏瞋恚,向調伏愚癡,是名正向13。若貪欲已盡,無餘斷知,瞋恚、愚癡已盡,無餘斷知,是名善逝14。」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能起善逝?」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15:「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16:「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舍利弗言:「為斷貪欲故,斷瞋恚故,斷愚癡故17,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斷貪故、瞋恚、愚癡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18:「謂有漏盡,云何名為有漏盡?」
舍利弗言:「有漏者,三有漏,謂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此三有漏,欲盡無餘,名有漏盡。」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習修,得漏盡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19,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20:「所謂阿羅漢者,云何名阿羅漢?」
舍利弗言:「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是名阿羅漢。」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阿羅漢者,云何名阿羅漢者?」
舍利弗言:「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是名阿羅漢者。」
復問:「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者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21:「所謂無明者,云何為無明22?」
舍利弗言:「所謂無明者23,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中際無知,佛、法、僧寶無知,苦、集、滅、道無知,善、不善、無記無知,內無知、外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闇障,是名無明。」
閻浮車語舍利弗:「此是大闇積聚。」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無明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24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復問尊者舍利弗25:「所謂有漏,云何有漏?」如前說。
閻浮車問舍利弗26:「所謂有,云何為有?」
舍利弗言:「有謂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有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27——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28:「所謂有身,云何有身?」
舍利弗言:「有身者,五受陰。云何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有身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29:「所謂苦者,云何為苦?」
舍利弗言:「苦者30,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苦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31:「所謂流者,云何為流?」
舍利弗言:「流者,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32。」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流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33:「所謂扼34者,云何為扼?」
「扼如流說。」
閻浮車問舍利弗35:「所謂取者,云何為取?」
舍利弗言:「取者,四取,謂欲取、我取、見取、戒取36。」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取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37:「所謂縛得,云何為縛?」
舍利弗言:「縛者,四縛,謂貪欲縛、瞋恚縛、戒取縛、我見縛。」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縛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38:「所謂結者,云何為結?」
舍利弗言:「結者,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嫉結、慳結。」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結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39:「所謂使者,云何為使?」
舍利弗言:「使者,七使,謂貪欲40使、瞋恚使、有愛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使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土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41:「所謂欲者,云何為欲?」
舍利弗言:「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所識觸可愛、樂、念,染著觸。閻浮車!此功德42非欲,但覺想思惟者。」是時,舍利弗即說偈言:

「非彼愛欲使43,世間種種色;
唯有覺想者,是則士夫欲。
彼諸種種色,常在於世間;
調伏愛欲心,是則黠慧者。」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欲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言44:「所謂蓋45者,云何為蓋?」
舍利弗言:「蓋者有五蓋,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五蓋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46:「謂穌息者,云何為穌息?」
舍利弗言:「穌息者,謂斷三結。」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三結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47:「謂得穌息者,云何為得穌息者?」
舍利弗言:「得穌息者,謂三結已盡、已知48。」
復問:「有道有向,斷此結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49:「謂得上穌息,云何為得上穌息?」
舍利弗言:「得上穌息者,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是名得上穌息。」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上穌息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上穌息處,云何為得上穌息處?」
舍利弗言:「得上穌息處者,謂貪欲已斷、已知,永盡無餘;瞋恚、愚癡已斷、已知,永盡無餘,是為得上穌息處。」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上穌息處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50:「所謂清涼,云何為清涼?」
舍利弗言:「清涼者,五下分結盡,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復問:「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五下分結,得清涼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清涼,云何為得清涼?」
舍利弗言:「五下分51已盡、已知,是名得清涼。」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清涼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上清涼者,云何為上清涼?」
舍利弗言:「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一切煩惱永盡無餘,是名上清涼。」
復問:「有道有向,得此上清涼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得上清涼,云何名得上清涼?」
舍利弗言:「得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餘,已斷、已知;瞋恚、愚癡永盡無餘,已斷、已知,是名得上清涼。」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得此上清涼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52:「所謂愛,云何為愛?」
舍利弗言:「有三愛53,謂欲愛、色愛、無色愛54。」
復問:「有道有向,斷此三愛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55:「謂業跡,云何為業跡?」
舍利弗言:「業跡者,十不善業跡,謂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十業跡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56:「所謂穢者,云何為穢?」
舍利弗言:「穢者,謂三穢——貪欲穢、瞋恚穢、愚癡穢。」
復問:「膨利弗,有道有向,斷此三穢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如穢,如是垢、膩、刺、戀、縛亦爾57
四九○四九一58
如閻浮車所問經,沙門出家所問亦如是。
四九一四九二5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亦在彼住。
時,尊者舍利弗語諸比丘:「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60,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滅61、涅槃心不樂著,顧念有身。譬如士夫膠著於手,以執樹枝,手即著樹,不能得離。所以者何?膠著手故。比丘!無量三摩提身作證,心不樂著有身滅、涅槃,顧念有身,終不得離,不得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亦無所得,還復來生此界,終不能得破於癡冥。譬如聚落傍有泥池,泥極深溺,久旱不雨,池水乾消,其在破裂。如是,比丘!不得見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亦無所得,來生當復還墮此界。」
「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譬如士夫以乾淨手執持樹枝,手不著樹。所以者何?以手淨故。如是,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62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不復來還生於此界。是故,比丘!當勤方便,破壞無明。譬如聚落傍有泥池,四方流水及數天雨,水常入池,其水盈溢,穢惡流出,其池清淨;如是皆得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不復還生此界。是故,比丘!當勤方便,破壞無明。」
尊者舍利弗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二四九三6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若阿練若比丘64或於空地、林中、樹下,當作是學,內自觀察思惟:心中自覺有欲想不?若不覺者,當於境界,或於淨相,若愛欲起,違於遠離。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船則倒還,順流而下。如是,比丘!思惟淨想,還生愛欲,違於遠離;是比丘學時,修下方便,行不65淳淨,是故還為愛欲所漂,不得法力,心不寂靜,不一其心,於彼淨相66隨生愛欲,流注浚輸,違於遠離。當知是比丘不敢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
「若比丘或於空地、林中、樹下,作是思惟:我內心中為離欲不?是比丘當於境界,或取淨相,若覺其心於彼遠離,順趣浚注。譬如鳥翮,入火則卷,不可舒展。如是,比丘或取淨相,即順遠離,流注浚輸。比丘!當如是知,於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靜,寂止、息、樂,淳淨一心,謂我思惟已,於淨相順於遠離,隨順修道,則能堪任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
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三四九四6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
爾時,尊者舍利弗時晨朝著衣持缽,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於路邊見一大枯樹,即於樹下敷坐具,斂身正坐,語諸比丘:「若有比丘修習禪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為地68。所以者何?謂此枯樹中有地界,是故,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異。」
「若有比丘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此樹為水、火、風、金、銀等物,悉皆成就不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有水界故。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枯樹成金,即時成金不異;及餘種種諸物,悉成不異。所以者何?以彼枯樹有種種界故。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為種種物悉成不異。比丘當知:比丘禪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是故,比丘!當勤禪思,學諸神通。」
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四四九五6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
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其犯戒者,以破戒故,所依退減70,心不樂住;不樂住已,失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已,永71不能得無餘涅槃72。如樹根壞,枝葉華果悉不成就。犯戒比丘亦復如是,功德退減,心不樂住;不信樂已,失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失解脫已,永不能得無餘涅槃。」
「持戒比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心得信樂;得信樂已,心得歡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得解脫已,悉能疾得無餘涅槃。譬如樹根不壞,枝葉華果悉得成就。持戒比丘亦復如是,根本具足,所依成就,心得信樂;得信樂已,歡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疾得無餘涅槃。」
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五四九六7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若諸比丘諍起相言,有犯罪比丘、舉罪比丘。彼若不依正思惟自省察者,當知彼比丘長夜強梁,諍訟轉增,共相違反,結恨彌深,於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若比丘有此已起諍訟,若犯罪比丘、若舉罪比丘,俱依正思惟自省察剋責,當知彼比丘不長夜強梁,共相違反,結恨轉增,於所起之罪,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云何比丘正思惟自省察?比丘應如是思惟:我不是、不類、不應作罪,令彼見我;若我不為此罪,彼則不見,以彼見我罪,不喜嫌責,故舉之耳。餘比丘聞者,亦當嫌責,是故長夜諍訟,強梁轉增,諍訟相言,於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我今自知,如己輸稅74。是名比丘於所起罪能自觀察。」
「云何舉罪比丘能自省察?舉罪比丘應如是念:彼長老比丘作不類罪,令我見之;若彼不作此不類罪者,我則不見。我見其罪,不喜故舉;餘比丘見,亦當不喜故舉之,長夜諍訟,轉增不息,不能以正法、律止所起罪,令其休息。我從今日,當自去之,如已輸稅。如是舉罪比丘善能依正思惟,內自觀察。」
「是故,諸比丘有罪及舉罪者,當依正思惟,而自觀察,不令長夜強梁增長。諸比丘!得不諍訟;所起之諍,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四九六四九七7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76,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舉罪比丘欲舉他罪者,令心安住,幾法得舉他罪?」
佛告舍利弗:「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舉他罪。云何為五?實非不實、時不非時,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柔軟不粗澀、慈心不瞋恚。舍利弗!舉罪比丘具此五法,得舉他罪。」
舍利弗白佛言77:「世尊!被舉比丘復以幾法自安其心?」
佛告舍利弗:「被舉比丘當以五法令安其心。念言:彼何處得?為實莫令不實,令時莫令非時,令是義饒益莫令非義饒益,柔軟莫令粗澀,慈心莫令瞋恚。舍利弗!被舉比丘當具此五法,自安其心。」
舍利弗白佛言78:「世尊!我見舉他罪者,不實非實、非時非是時、非義饒益非為義饒益、粗澀不柔軟、瞋恚非慈心。世尊!於不實舉他罪比丘,當以幾法饒益令其改悔?」
佛告舍利弗:「不實舉罪比丘當以五法饒益令其改悔,當語之言:『長老!汝今舉罪,不實非是實,當改悔;不時非是時、非義饒益非是義饒益、粗澀非柔軟、瞋恚非慈心,汝當改悔。』舍利弗!不實舉他罪比丘當以此五法饒益令其改悔,亦令當來世比丘不為不實舉他罪。」
舍利弗白佛言79:「世尊!被80不實舉罪比丘復以幾法令不變悔?」
佛告舍利弗:「被81不實舉罪比丘當以五法不自變悔。彼應作是念:彼比丘不實舉罪非是實、非時非是時、非義饒益非是義饒益、粗澀非柔軟、瞋恚非慈心,我真不82變悔。被不實舉罪比丘當以此五法自安其心,不自變悔。」
舍利弗白佛言83:「世尊!有比丘舉罪實非不實、時不非時、義饒益不非義饒益、柔軟非粗澀、慈心非瞋恚,實舉罪比丘當以幾法饒益令不改變?」
佛告舍利弗:「實舉罪比丘當以五法饒益令不變悔,當作是言:『長老!汝實舉罪非不實、時不非時、義饒益不非義饒益84、柔軟非粗澀、慈心非瞋恚。』舍利弗!實舉罪比丘當以此五法義饒益令不變悔,亦令來世實舉罪比丘而不變悔。」
舍利弗白佛言85:「世尊!被實舉罪比丘當以幾法饒益令不變悔?」
佛告舍利弗:「被舉罪比丘當以五法饒益令不變悔,當作是言:『彼比丘實舉罪非不實,汝莫變悔;時不非時、義饒益不非義饒益、柔軟非粗澀、慈心非瞋恚,汝莫變悔。』」
舍利弗白佛言86:「世尊!我見被實舉罪比丘有瞋恚者。世尊!被實舉罪瞋恚比丘當以幾法令於瞋恨而自開覺?」
佛告舍利弗:「被實舉罪瞋恚比丘當以五法令自開覺,當語彼言:『長老!彼比丘實舉汝罪,非不實,汝莫瞋恨……乃至慈心非瞋恚,汝莫瞋恨。』舍利弗!被實舉罪瞋恚比丘當以此五法,令於恚恨而得開覺。」
舍利弗白佛言87:「世尊!有實、不實舉我罪者,於彼二人,我當自安其心。若彼實者,我當自知;若不實者,當自開解言:『此則不實,我今自知無此法也。』世尊!我當如是,如世尊所說解材88譬經說,教諸沙門:『若有賊來,執汝以鋸解身,汝等於賊起惡念惡言者,自生障礙。是故,比丘!若以鋸解汝身,汝當於彼勿起惡心變易及起惡言,自作障礙。於彼人所,當生慈心,無怨無恨,於四方境界慈心正受具足住,應當學!』是故,世尊!我當如是,如世尊所說,解身之苦,當自安忍,況復小苦、小謗而不安忍?沙門利、沙門欲,欲斷不善法,欲修善法;於此不善法當斷,善法當修,精勤方便,善自防護,繫念思惟,不放逸行,應當學!」
舍利弗白佛言89:「世尊!我若舉他比丘罪,實非不實、時非不時、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柔軟非粗澀、慈心不瞋恚,然彼被舉比丘有懷瞋恚者。」
佛問舍利弗:「何等像類比丘聞舉其罪而生瞋恚?」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彼比丘諂曲幻偽、欺誑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不定惡慧、慢緩、違於遠離、不敬戒律、不顧沙門、不勤修學、不自省察、為命出家90、不求涅槃,如是等人,聞我舉罪,則生瞋恚。」
佛問舍利弗91:「何等像類比丘聞汝舉罪而不瞋恨?」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不諂曲、不幻偽、不欺誑、有信、慚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緩、不捨遠離、深敬戒律、顧沙門行、尊崇涅槃、為法出家、不為性命,如是比丘聞我舉罪,歡喜頂受,如飲甘露。譬如剎利、婆羅門女,沐浴清淨,得好妙華,愛樂頂戴,以冠其首。如是,比丘不諂曲、不幻偽、不欺誑、正信、慚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緩、心存遠離、深敬戒律、顧沙門行、勤修自省、為法出家、志求涅槃,如是比丘聞我舉罪,歡喜頂受,如飲甘露。」
佛告舍利弗92:「若彼比丘諂曲幻偽、欺誑、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不定惡慧、慢緩、違於遠離、不敬戒律、不顧沙門行、不求涅槃、為命出家,如是比丘不應教授,與共言語。所以者何?此等比丘破梵行故。若彼比丘不諂曲、不幻偽、不欺誑、信心、慚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緩、心存遠離、深敬戒律、顧沙門行、志崇涅槃、為法出家,如是比丘應當教授。所以者何?如是比丘能修梵行,能自建立故。」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七四九八9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羅揵陀94賣衣者菴羅園95
爾時,舍利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深信世尊,過去、當來、今現在,諸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所說,第一之說,能於眾中作師子吼,自言深信世尊,言過去、當來、今現在,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佛菩提等者,況復過上?」佛問舍利弗:「汝能審知過去三藐三佛陀96所有增上戒不97?」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
世尊復問:「舍利弗!知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汝復知未來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汝復能知今現在佛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汝若不知過去、未來、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中所有諸法,云何如是讚歎?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說言:『我深信世尊,過去、當來諸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舍利98弗白佛言:「世尊!我不能知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然我能知諸佛世尊法之分齊99。我聞世尊說法,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我聞世尊說法,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習一法,究竟於法,於大師所得淨信,心得淨。」
「世尊是等正覺,世尊!譬如國王有邊城,城周匝方直,牢固堅密,唯100有一門,無第二門,立守門者,人民入出皆從此門,若入若出,其守門者,雖復不知人數多少,要知人民唯從此門,更無他處。如是,我知過去諸佛、如來、應、等正覺悉斷五蓋101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02;彼當來世諸佛世尊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現在諸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令103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八四九九10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
時,有月子比丘105,是提婆達多106弟子,詣尊者舍利弗,共相問訊慰勞已,退住一面。退住一面已,尊者舍利弗問月子比丘言:「提婆達多比丘為諸比丘說法不?」
月子比丘答言:「說法。」
尊者舍利弗問月子比丘言:「提婆達多云何說法?」
月子比丘語尊者舍利弗言:「彼提婆達多如是說法言:『比丘心法修心,是比丘能自記說:我已離欲,解脫五欲功德。』」
舍利弗語月子比丘言:「汝提婆達多何以不說法言:『比丘心法善修心,離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不轉還欲有、色有、無色有法,彼比丘能自記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耶?」
月子比丘言:「彼不能也,尊者舍利弗!」
爾時,尊者舍利弗語月子比丘言:「若有比丘心法善修心者,能離貪欲心、瞋恚、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無癡法,是比丘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譬如村邑,近有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厚密,正使東方風來,不能令動,亦復不能過至西107方;如是南、西、北方、四維風來,不能傾動,亦不能過。如是,比丘心法善修心者,離貪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是比丘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譬如因陀銅鐵及銅柱深入地中,築令堅密,四方風吹不能傾動。如是,比丘心法善修心已,離貪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是比丘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譬如石柱長十六肘,八肘入地,四方風吹不能傾動。如是,比丘心法善修心已,悉離貪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譬如火燒未燒者,燒已不復更燒。如是,比丘心法修心已,離貪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舍利弗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九五○○10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亦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乞食已,於一樹下食。
時,有淨口109外道出家尼從王舍城出,少有所營,見尊者舍利弗坐一樹下食,見已,問言:「沙門食耶?」
尊者舍利弗答言:「食。」
復問:「云何,沙門下口食110耶?」
答言:「不也,姊妹!」
復問:「仰口食111耶?」
答言:「不也,姊妹!」
復問:「云何,方口食112耶?」
答言:「不也,姊妹!」
復問:「四維口食113耶?」
答言:「不也,姊妹!」
復問:「我問沙門食耶?答我言:『食。』我問仰口耶?答我言:『不。』下口食耶?答我言:『不。』方口食耶?答我言:『不。』四維口食耶?答我言:『不。』如此所說,有何等義?」
尊者舍利弗言:「姊妹!諸所有沙門、婆羅門明於事者、明於橫法114、邪命求食115者、如是沙門、婆羅門下口食也。若諸沙門、婆羅門仰觀星曆116,邪命求食者,如117是沙門、婆羅門則為仰口食也。若諸沙門、婆羅門為他使命118,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則為方口食也。若有沙門、婆羅門為諸醫方種種治病119,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則為四維口食也。姊妹!我不墮此四種邪命而求食也。然我,姊妹!但以法求食而自活也,是故我說不為四種食也。」
時,淨口外道出家尼聞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隨喜而去。
時,淨口外道出家尼於王舍城里巷四衢處讚歎言:「沙門釋子淨命自活120,極淨命自活;諸有欲為施者,應施沙門釋種子;若欲為福者,應於沙門釋子所作福。」
時,有諸121外道出家聞淨口外道出家尼讚歎沙門釋子聲,以嫉妒心,害彼淨口外道出家尼,命終之後生兜率天,以於尊者舍利弗所生信心故也。
五○○五○一12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123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我於此耆闍崛山中住,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為聖默然?復作是念:若有比丘息有覺有觀124,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聖默然。復作是念:我今亦當聖默然,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復有覺有觀心起。爾時,世尊知我心念,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聖默然,莫生放逸!』我聞世尊說已,即復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如是再三,佛亦再三教我:『汝當聖默然,莫放逸!』我即復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125禪具足住。」
「若正說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者,則我身是也。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126。譬如轉輪聖王長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所建立於我。」
尊者大目揵連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五○一五○二12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我住耆闍崛山中。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名為聖住?復作是念:若有比丘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128,身作證具足住,是名聖住。我作是念:我當於此聖住,不129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取相心生130。爾時,世尊知我心念,如力士屈申131臂頃,以神通力,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世尊教已,即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如是至三,世尊亦三來教我:『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教已,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
「諸大德!若正說佛子者,則我身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132。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建立於我。」
尊者大目揵連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五○二五○三13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難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於一房共住。
時,尊者舍利弗於後夜時告尊者目揵連:「奇哉!尊者目揵連!汝於今夜住寂滅正受134。」
尊者目揵連聞尊者舍利弗語,尊者目揵連言:「我都不聞汝喘息之聲。」
尊者目揵連言:「此非寂滅正受,粗正受住耳。尊者舍利弗!我於今夜與世尊共語。」
尊者舍利弗言:「目揵連!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去此極遠,云何共語?汝今在竹園,云何共語?汝以神通力至世尊所?為是世尊神通力來至汝所?」
尊者目揵連語尊者舍利弗:「我不以神通力詣世尊所,世尊不以神通力來至我所,然我於舍衛國王舍城中聞。世尊及我俱得天眼、天耳故。我能問世尊:『所謂慇懃精進135,云何名為慇懃精進?』世尊答我言:『目揵連!若此比丘晝則經行、若坐,以不障礙法136自淨其心;初夜若坐、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於中夜時,出房外洗足,還入房,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繫137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於後夜時,徐覺徐起,若坐亦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目揵連!是名比丘慇懃精進。」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目揵連言:「汝大目揵連真為大神通力、大功德力,安坐而坐,我亦大力,得與汝俱。目揵連!譬如大山,有人持一小石,投之,大山色味悉同。我亦如是,得與尊者大力大德,同座而坐。譬如世間鮮淨好物,人皆頂戴。如是,尊者目揵連大德大力,諸梵行者皆應頂戴。諸有得遇尊者目揵連交遊往來,恭敬供養者,大得善利;我138今亦得與尊者大目揵連交遊往來,亦得善利。」
時,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舍利弗:「我今得與大智大德尊者舍利弗同座而坐,如以小石投之大山,得同其色。我亦如是,得與尊者大智舍利弗同座而坐,為第二伴。」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


1卷題之次行,麗本有「弟子所說誦第四品」八字,今依據印順長老之雜阿含經論會編,將之刪去。
2本經說明出家難、愛樂出家生活者難、樂常修善法難。若出家常修八正道,則得盡諸有漏。相應部S.38.1-16.Nibbana etc. 涅槃等
3那羅聚落Nalakagamaka巴,摩竭提國之一村名,舍利弗之出生地。
4「外道出家」,巴利本作Paribbajaka遊行者。
5閻浮車Jambukhadaka巴,外道名。
6舊善知識:巴利本註釋指閻浮車是長老舍利弗之甥,故為舊善知識。
7問舍利弗言,以下這段問話,見相應部S.38.16.Dukkara 難為。
8愛樂abhirati巴,指喜愛出家生活而言。
9「有道有向」,巴利本作 atthi maggo atthi patipada有道、有道跡。
10閻浮車問舍利弗,此段問答見相應部S.38.3.Dhammavadi 法語者。
11「世間正向」,巴利本作 loke suppatipanna於世間之善行者。
12「世間善逝」,巴利本作 loke sugata於世間之善到者。
13「正向」,巴利本作 suppatipanna善行者。
14「逝」,麗本作「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逝」。
15閻淨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若貪、瞋、癡等一切煩惱永盡則名涅槃。相應部S.38.1. Nibbana 涅槃
16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世尊允許世人修梵行之理由。相應部S.38.4. Kimatthi 何在
17「為斷貪欲故,斷瞋恚故,斷愚癡故」,巴利本作 dukkhassa parinnattham為知悉苦故
18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欲、有、無明為三有漏,若三有漏盡無餘則為漏盡,若修八正道則得漏盡。相應部S.38. 8. Asava 漏
19宋、元、明三本均無「時」字。
20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若斷貪、瞋、癡則名阿羅漢,若修八正道可得阿羅漢。相應部S.38.2.Arahattam 阿羅漢果
21閻浮車問舍利弗,此段問答見相應部S.38.9.Avijja 無明
22「明」,宋、元、明三本均於其後加「者云何為有明」六字。
23「所謂無明者」以下這段話,巴利本作 dukkhe annanam dukkhasamudaye annanam dukkhanirodhe annanam dukkhanirodhagaminiya patipadaya annanam, ayam vuccati avijja.於苦無知、於苦集無知、於苦滅無知、對於導致苦滅之道跡無知,此謂無明。
24「正」,大正本漏植。
25閻浮車復問尊者舍利弗,此段問答見相應部S.38.8.Asava 漏。
26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欲有、色有、無色有為三有,若修八正道可斷三有。相應部S.38.13.Bhava 有
27宋、元、明三本均無「八正道」三字。
28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有身為五受陰,若修八正道可斷有身。相應部S.38.15.Sakkaya 己身
29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生等為苦,若修八正道可斷此苦。相應部S.38.14.Dukkha 苦
30「苦者」,以下這句話,巴利本作dukkha-dukkhata, sankhara-dukkhata, viparinama-dukkhata苦苦性、行苦性、壞苦性
31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流有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若修八正道可斷此流。相應部S.38.11.Ogha 暴流
32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kamogha, bhavogha, ditthogha, avijiogha巴,流而不返,謂之流,因眾生由三惑之所流轉,漂泊三界,而不能返於涅槃彼岸。一、欲流:欲者,即欲界思惑,謂五根貪愛五塵,故名為思惑,即貪、瞋、慢。因此思惑,流轉欲界,不能出離,故名欲流。二、有流:有即因果不亡為有,謂色界、無色界思惑,即貪、慢,因此思惑,流轉色、無色界,不能出離,故名有流。三、見流:見即三界見惑,謂意根對於法塵,起分別見,因此見惑,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故名見流。四、無明流:無所明了,故曰無明,即三界思惑中之癡惑。由此無明,流轉生死,不能出離,故名無明流。
33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話,巴利本無。
34「扼」,宋、元、明三本均作「枙」。
35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取有欲取、我取、見取、戒取,若修八正道可斷四取。相應部S.38.12.Upadana取
36「欲取、我取、見取、戒取」,巴利本作 kamupadanam attavadupadanam ditthupadanam silabbatupadanam欲取、我語取、見取、戒禁取。
37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縛有貪欲、瞋恚、戒取、我見等四縛,若修八正道可斷此四縛。巴利本無此段。
38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結有愛等九結,若修八正道可斷九結。巴利本無此段。
39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使有貪欲等七使,若修八正道可斷七使。巴利本無此段。
40「貪欲」,宋、元、明三本均作「欲貪」。
41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六識所識五塵非欲,若對五塵覺想思惟起染著則為欲,修八正道可斷欲。巴利本無此段。
42功德guna巴,五塵之德性、性質。
43非彼愛欲使,「彼」,指「對境」。欲非在境,是在心。心隨境生煩惱,凡夫以為境所使,實在是受心愛、惡所使。
44閻浮車問舍利弗言,以下這段問答說明蓋有貪欲等五蓋,若修八正道可斷五蓋。
45「蓋」,麗本作「養」,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蓋」。
46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若斷三結則為穌息,若修八正道可斷三結。相應部S.38.5.Assaso 安息
47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大意同前段。相應部S.38.5.Assaso 安息
48「得穌息者,謂三結已盡、已知」,巴利本作 kittavata nu kho assasapatto hoti…channam phassayatananam samudayanca atthgaman ca assadanca adinavanca nissarananca yathabhutam pajanati.究竟如何是得穌息者?……如實知六觸處之集、滅、味、患、出離。
49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若貪、瞋、癡永盡則名得上穌息,若修八道可得上穌息。相應部S.38.6.Paramassaso 最上安息。巴利本作 yato…channam phassayatananam samudayanca atthagaman ca assadanca adinavanca nissarananca yathabhutam viditva anupada vimutto hoti, ettavata…paramassasapatto hotiti.若如實知六觸處之集、滅、味、患、離,無取、解脫,得上穌息。
50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若盡五下分結則為清涼,若修八正道可盡五下分結。巴利本無此段。
51「分」字之下,依前後文應有一「結」字。
52閻浮車問舍利弗,本經說明愛有欲、色、無色等三愛,若修八正道可斷三愛。相應部S.38.10.Tanha 愛
53三愛tisso tanha巴,即欲愛、色愛、無色愛。
54「欲愛、色愛、無色愛」,巴利本作kamatanha, bhavatanha, vibhavanha欲愛、有愛、無有愛。
55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業跡有殺生等十不善業跡,若修八正道可斷十不善業跡。巴利本無此段。
56閻浮車問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穢有貪、瞋、癡三穢,若修八正道可斷此三穢。巴利本無此段。
57「如穢,如是垢、膩、刺、戀、縛亦爾」,相應部只有S.38.7.Vedana受一經。
58本經所說如上經閻浮車所問者。相應部S.39.1-16.Nibbana etc.涅槃等
59本經說明若得無量三昧,於有身滅、涅槃,心不樂著。顧念有身,終不得徹底解脫,猶如膠著手執樹,終不得離。反之則得解脫。增支部A.4.178.Jambali ◎泥池
60「無量三昧」,巴利本作cetovimutti心解脫。
61有身滅sakkaya-nirodha巴,即個體之滅。
62「身」,麗本作「識」,今對照前文及文意改作「身」。
63本經說明若疏於自省,則起愛欲,違於遠離;若嚴於自省,則遠離五欲,得正解脫。
64阿練若比丘arannaka bhikkhu巴,阿練若aranna巴,是閑靜處,比丘選擇閑林靜寂之處修行,故稱阿練若比丘,又名林住比丘。
65「行不」,麗本作「不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行不」。
66「相」,宋、元、明三本均作「想」。
67本經說明舍利弗見大枯樹,告諸比丘若修得神通力,即可令枯樹成地、水、火、風、金、銀等物,勸比丘勤於禪思,學諸神通。增支部A.6.41.Darukkhandha ◎木聚
68「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為地」,巴利本作 amum darukkhandham pathavi tv eva adhimucceyya當得勝解此木聚即是「地」。
69本經說明犯戒者如樹壞根,不得成就花果;持戒者如樹根不壞,得成就花果。增支部A.5.168. Sila ◎戒,10.4.Upanisa 所依,11.4-5.Upanisa 所依、中阿含第四十八戒經。
70「所依退減」,巴利本作hatupanisa已破壞基礎
71「永」,宋、元二本均作「求」。
72無餘涅槃:即煩惱已盡,所餘五陰之身亦滅之涅槃。
73本經說明若犯罪比丘、舉罪比丘,俱依正思惟自省察剋責,則於所起之罪,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74「稅」,宋本作「移」。
75本經說明可舉他罪之法、被舉罪者自安其心之法,及令犯罪者悔改之法。增支部A.5.167.Codana ◎舉罪
76舍利弗詣佛所,巴利本中非佛與舍利弗之問答,而是舍利弗告諸比丘。
77舍利弗白佛言,以下這段問答說明被舉比丘可以五法自安其心。
78舍利弗白佛言,以下這段問答說明不實乃至瞋恚舉罪比丘,可以五法令其改悔。
79舍利弗白佛言,以下這段問答說明被不實舉罪比丘,可以五法令其不自變悔。
80「被」,宋、元、明三本均作「彼」。
81「被」,麗本作「彼」,今依據本經前後文義改為「被」。
82「不」,麗本作「是」,今依據本經前後文義改為「不」。
83舍利弗白佛言,以下這段問答說明實乃至慈心舉罪比丘可以五法令其不變悔。
84麗本無「饒益」二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85舍利弗白佛言,以下這段問答說明被實舉罪比丘可以五法令其不變悔。
86舍利弗白佛言,以下這段問答說明被實舉罪比丘若有瞋恚,可以五法令其開覺。
87舍利弗白佛言,以下這段問答說明舍利弗表明其對實與不實舉其罪者,將分別以法自安其心,並將以世尊所說法教諸沙門。
88「材」,宋、元、明三本均作「林」。
89舍利弗白佛言,以下這段問答說明有下劣比丘,被實乃至慈心舉罪時,懷有瞋恨。
90為命出家:為了活命才出家。
91佛問舍利弗,以下這段話說明真實比丘聞舉罪,不生瞋恚,歡喜頂受。
92佛告舍利弗,以下這段問答說明若比丘破梵行,則不應與共言語,反之則應教授。
93本經敘說舍利弗讚嘆世尊菩提超絕,並說明所以。相應部S.47.12.Nalanda 那羅揵陀、長部D.28.Sampasadaniya-suttanta自歡喜經,參閱長阿含第十八自歡喜經。
94「陀」,宋、元、明三本均作「他」。
95那羅揵陀賣衣者菴羅園Nalandayam Pavarikambavane巴,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
96三藐三佛陀sammasambuddha巴、samyaksambuddha梵,即「正等正覺者」。
97麗本無「不」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98「利」,大正本作「者」。
99「世尊!我不能知過去……諸佛世尊法之分齊」,巴利本作 na kho me tam bhante atitanagatapaccuppannesu arahantesu sammasambuddhesu cetopariyayananam atthi, api ca dhammanvayo vidito,其意為確實地我對於過去未來現在之諸應供、正等覺者,無有心差別智他心智,但是已知法之次第。
100「唯」,宋、元、明三本均作「惟」。
101五蓋panca nivaranani巴,蓋即蓋覆之義,謂諸眾生由此貪等五惑,蓋覆心識,而於正道不能明了,沉滯三界,不能出離。五蓋即: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睡眠蓋,四、悼悔蓋,五、疑蓋。
102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masambodhi巴,即無上正等正覺。
103麗本無「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4本經說明譬如大石山,四方風來,不能傾動;若比丘善修心者,亦能離貪瞋癡,得正解脫。增支部A.9.26.Silayupa 石柱
105月子比丘Candikaputta巴,比丘名。
106提婆達多Devadatta巴,為阿難之兄,佛陀之堂弟。出家前,曾與佛陀爭執而結讎。佛陀成道後,為佛陀弟子。後背叛佛陀,搧動五百弟子住在伽耶山,慫恿阿闍世殺父繼王位。屢次欲害佛,曾先後犯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殺害蓮華色比丘尼及十爪毒手等五逆重罪。提婆達多為一極端禁欲主義者,唐玄奘赴印度時,據云仍有提婆達多之徒,即禁欲主義者存在。
107「西」,宋、元、明三本均作「四」。
108本經說明沙門釋子淨命自活,不墮邪命求食。相應部S.28.10.Sucimukhi 淨口
109淨口Sucimukhi巴,巴利本原註為外道出家尼之名。
110下口adhomukha巴,mukha意為「口」,此處轉用為「臉」義。下口,即臉部朝下之意。下口食,四邪命食之一,指不托缽乞食而自耕作營生。
111仰口ubbhamukha巴,即仰臉、抬頭。仰口食,四邪命食之一,以仰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之術數學求衣食,而自活命。
112方口disamukha巴,即臉朝四方。方口食,四邪命食之一,指出家人曲媚顯貴,通使於四方,借巧言令色而求活命。
113四維口vidisamukha巴,即臉朝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面張望。四維口食,四邪命食之一,即學種種之咒術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
114「明於事者、明於橫法」,巴利本作 vatthuvijja tiracchanavijja,此意不明,故巴利本註釋云:vatthuvijjasankhataya tiracchanavijja以所謂宅地明〈之類的〉畜生明即低級的知識〈謀生活的〉。
115邪命求食:即不正當的生活手段。依巴利本之註解,指靠低級知識換取信者之布施而生活。
116仰觀星曆:即觀察星象之吉凶。「曆」,明本作「象」。
117「如」,宋、元、明三本均作「則」。
118為他使命:即受託辦理他人之私事。
119「為諸醫方種種治病」,巴利本作 Ye hi keci bhagini samanabrahmana angavijjatiracchanavijjaya micchajivena jivikam kappenti觀察星曆、觀察男女體相而邪命營生。
120淨命自活dhammikam aharam aharenti巴,以正當的方法營生。
121「諸」,宋、元、明三本均作「餘」。
122本經敘說目揵連以所得神通力,歸功於佛陀之恩惠。相應部S.21.1.Kolito 拘離多,參閱相應部S.40.1-6.Savitakka etc. 有尋等。
123大目揵連Maha-Moggallana巴,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為神通第一。
124有覺有觀vitakka-vicaranam巴,有所企求,有所思念。新譯「尋、伺」。
125「二」,麗本作「三」,今依據前後文意改作「二」。
126「禪、解脫、三昧、正受」,由不同觀點談「定」,即四禪、八解脫、三三昧、九次第正受。
127本經敘說目揵連以所得聖住神通,全歸功於佛陀之指導。相應部S.40.9.Animitto 無相。
128無相心正受animittam cetosamadhim巴,巴利本註云「指已捨一切常等相所轉起的觀三昧」。
129「不」,明本作「一」。
130取相心生nimittanusarivinnanam hoti巴,有識隨憶念相〈生〉。
131「申」,宋、元、明三本均作「伸」。
132「得佛法分」,巴利本作 mahabhinnata得大遍智。
133本經敘說目揵連以神通力和世尊遙隔而共語,舍利弗讚嘆其大功德力。相應部S.21.3.Ghato ◎水缸
134「寂滅正受」,巴利本作 santa-vihara,意為寂靜住,即心無煩惱遠離憒亂而安住。
135慇懃精進araddhaviriya巴,即努力精進。
136不障礙法:以經行、靜坐來調和對治惛沉與掉舉,使心等持於「止、觀」,不障礙法之修行。
137「繫」,麗本作「係」,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繫」。
138麗本無「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